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框架7篇

时间:2022-10-10 12:40:04 来源:网友投稿

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框架7篇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框架 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王 浩(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甜水学校 辽宁 盘山 124100)摘要:核心素养是提升农村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框架7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框架7篇

篇一: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框架

素养视角下提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王 浩(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甜水学校 辽宁 盘山 124100)摘要:核心素养是提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指出了核心素养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贯彻实施核心素养的具体途径。关键词:核心素养;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050-01  1.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目前,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刚刚建立,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具体如下:其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的开展和提升等方面有一定难度。虽然近年来许多农村学校也开始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但由于大部分都是兼职授课,加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有限。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仍停留在时间较短的讲座、课程等方面,很难深入开展。其二,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具有多样化,也更为复杂。由于农村心理教师只能解决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对于农村学生特有心理问题的解决缺乏相应经验。且当农村地区的学生出现可疑神经症等超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范围的情况时,缺乏相应的转介机制,使心理健康教师在转介时遇到了很多问题,耽误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有效的疏导。其三,农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的重点在于预防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并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而针对学生个性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目前缺乏系统化的培养机制,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难以达到有效的强化和提升。其四,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缺乏相应的积极心理品质,这势必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学生在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建立核心素养时有极大的难度。2.核心素养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2.1 核心素养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纲领。核心素养中,有许多方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比如,在《纲要》提出的总目标中,就将“积极乐观、健康向上”作为中小学生必备的心理品质。而“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与学生在自主发展方面的核心素养中“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相契合。同时,在《纲要》中,提出了中小学生在各年龄层次的具体教育内容,这些内容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紧密相连。2.2 核心素养与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趋于一致。核心素养的思想内核,与以培养学生几个关键层面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首要目的的积极心理学思想趋于一致。因此,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核心素养与积极心理学思想进行融合,在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基础上,分阶段逐步开展于学生心理发展有关的核心素养,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提升的重要途径。2.3 核心素养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统一。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由于大部分教师为兼职授课,且在授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使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心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培养感到形影单支、力不从心。而核心素养在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有助于从宏观上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之间的纽带,强化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心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各学科之间目标一致,且相互配合,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是相互统一的。3.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3.1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体现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应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的特殊性,采用不同的具体形式。比如,在小学低年级课堂中,可以采用体验的形式,让小学生在了解积极心理品质这些名词的基础上,体验积极心理品质的好处,从中强化学生在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方面的核心素养;在小学高年级课堂中,通过体验、思考、分享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其社会责任,初步强化学生在责任担当方面的核心素养;在初中课堂中,逐步结合生活实例,加大学生对每个人独特性,以及换位思考等方面的理解,通过体验、思考、分享、总结的方式,强化学生在责任担当方面的核心素养。3.2 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课程的融合中体现核心素养。许多教师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在潜移默化的贯彻学生与心理发展有关的核心素养。只不过,这样的潜移默化在系统性和针对性等方面略显不足。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课程的融合中,需要心理健康教师在研读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关的体现学生与心理发展有关的核心素养。此外,还可以通过提升其他学科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方式,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解,在提升教师的积极心理水平的基础上,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3.3 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类工作的结合中体现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类工作的结合,是现行条件下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与学校工作的结合,能够使学生通过课余时间的主动参与,更好的提升学生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核心素养。例如,可以在养成教育活动中,结合一些行为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帮助学生学会克服焦虑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素养上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开展一系列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互动,既可以丰富学校活动的种类,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相应的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作者简介:王浩,盘山县甜水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0 5 —万方数据

篇二: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框架

学 与 管 理  中 华 少 年  2 01 7 年 5 月 上第1 3 期 运 用 心 理 健康 教 育 , 培 养 小 学 生 核 心 素 养  刘 平 凤  ( 广 东 韶 关 市 和 平 路 小 学 广 东 韶 关5 1 2 0 0 0 ) 摘 要:

 2 0 1 6 年9月1 3日 《 中 国 学 生 发 展核 心 素 养 》 总 体 框 架 正 式 发 布 , 核 心 素 养 以“全 面 发 展” 为核 心 , 着 重 于 在 文 化 基 础 、 自  主 发 展 、 社 会 参 与 三 个 方 面 培 养 学 生 , 使 学 生 具 备 人 文 底 蕴、 科 学 精 神 、 学 会 学 习 、 健 康 生 活 、 责 任 担 当 、 实 践 创 新 6 大 素 养[ 1 ]。本 文  立 足 于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分 析 学 生 常 见 的 几 大 心 理 问 题, 从 而 有 针 对 性 、 建 设 性 地 提 出一定 的_意 见 和 建 议, 并 探 讨 了 在 小 学 阶 段 如 何 培 养 学 生 核 心 素 养。

  关 键 词: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核 心 素 养; 小 学 教 育 ; 基 础 教 育  【 中 图 分 类 号 】

 G 6 2 3 .5  【 文 献 标 识 码 】

 C  【 文 章 编 号 1 1 00 4 —2 3 7 7( 2 0 1 7 )1 3 —02 5 6_0 2  引 言  健 康 的 心 与 积 极 的 生 活 态 度。

 从 这 以 后, 这 个 学 生 学 会 了 用 错  近 些 年 , 人 们 对 培 养 学 生 核 心 素 养 的 认 识 日 渐 加 强, 培 养 学题 本 析 记 录 与 更 正 考 试 错 误, 再 没 有 因 为 考试 失 利 而 情 绪 失 控 生 核 心 素 养 成 为 深 化 课 程 改 革, 落 实 立 德 树 人 的 基 础 。国 外 对 过 了。

  核 心 素 养 的 研 究 起 步 较 早, 2 00 2 年 , 美 国 就 制 定 了 核 心 素 养 框  2 .3利 用 家 庭 及 时 遏 制 不 良 心 理 , 培 养 学 生 责 任 担 当 等 素  架 , 内 容 包 括 学 习 创 薪、 信 息 技 术 和 生 活 职 业 三大 部 分 。

 2013 质 :家 庭 教 育 是 学 校 教 育 的 延伸 ,学 生 的 优良品 质 离 不开 父 母 从  年 ,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发 布 了 七度 核 心 素 养 规 划 ,对 核 心素 养 内小 培 养 。学 校 和 教 师 对 学 生 核 心 素 养 的培 养 ,离 不 开父 母的 配  容 进 行 了 进 一 步 细 化 [2 ]。

 而 我 国 对 核 心 素 养 的 研 究 则 处 于 起 步合 。

 父母 是最 了解 孩 子 的 人 ,当 孩 子 出 现 不 良 心 理 因 素 时 , 父 母  阶段 ,各 类 细 则 仍 待进 一 步 研 究 和 细 化 ,但 中 心 始 终 是 学 生 适 应 能 够 最 敏感 地 发 现 。

 这 有 利 于 教 师 及 时 发 现 学 生 的 异 常 情 况 并  人 生发 展 和 社 会 所 需 要 的 品 格 与 能 力 。核 心素 养 既 是 国 内 教 育 及时 作 出适 当 反 应 , 遏 制 学 生 不 良 心 理 的 形 成 。

 父 母 的 言 行 影  改革 的 灵魂 , 也 是 国 际 教 育 研究 的 总 体 趋 势 ,而 小 学 教 育 是 学 生 响 着 孩 子 的 德 性 养 成 ,家 庭 德 性 教 育 能 使 孩 子 构 建稳 固 的 人 格  整个 人 生 的教 育 阶 段 的奠 基 石 ,因 此 , 探 讨 如何 在 小 学 教 育 中 培 趋 于 完 善化 ,潜 移 默 化 地 影 响 学 生 。 养 学生 核 心 素 养 是 培 养 学 生 核 心 素 养 至 关 重 要 的 基 础 问 题 。

  教 师有 责 任 让 家 长 了 解 到 教 育 孩 子 的 时 候 必 须 让 孩 子 明  1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概 述  白 :要 勇 于 负 责 , 要 学 会 为 自 己 的 行 为 所 造 成 的结 果 , 无 论好 坏 ,  小 学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基 于 学 生 的 身 心 发 展 特 点 , 运 用 心 理 教 承 担 责 任 。

 家 长 们 要 清 楚 对 孩 子 的 迁 就 袓护 , 会 使 其 产 生 依 赖  育 的方 法 手 段 来 促 进学 生全 面 发 展、 提高 学 生 心 理 素 质 ,教 导 学 心 理 ,难 以形 成 独 立 人 格 , 难 以 学 会 对 自 己 、 对 他 人 负 责 任 。

 家  生学 会 学 习 学 会 生 活 。

 心 理 健康 教 育 是 培 养 学 生 核 心素 养 的 关 长 可 以 试 着 在 生 活 中 给 孩 子 分 配 责 任 , 让 孩 子 学 会 承 担 。

 同 时 , 键 方 法 ,对 学 生 进 行 及 时 有 效 的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是 培 养 学 生 核 心 家 长 也要 以 身 作则 , 犯 错 的 时 候 不 要 因 为 脸 面 而 回 避 给 孩 子 道  素 养 的 必然 要求 。应 试教 育 体 制 下 ,高 强 度 、 填 鸭 式 的 学 习 使 学 歉 ,甚 至将 自己 的 过 错 推 卸 到 孩 子身 上 。

 家 长 应努 力 成 为 孩 字  生 只会 机 械 吸 收 课 本 知 识, 教 育 违背 了 核 心 素 养 要 求 , 忽 略 了教 的 表 率 ,影 响 孩 子 学 会 承 担 责 任 ,培 养 其 良 好 的德 行 。

  导 学 生学 会 学 习 、 健 康 生 活 ,学 生 内 心 承 受 着 来 自和 各 方面 的 压3 提离 心 理 健康 教 育 在 培 养 核 心 素 养 中彩 响 效 果 的 方 式  力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状 况 问 题 凸 显 。

 不 当 的 教 育 方 法 使 学 生 出 现 3 . 1 开 展生 动 直 观 的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活 动 :

 心 理 教 育 决 不 能  - 了 一 系 列 的 心 理 障 碍, 例 如 自卑 、 厌学 、 逆 反 、 懒 惰 等 等 , 这 些 心 仅 仅 停 留 于 口头 ,应 该以 丰 富 多 彩 ,寓 教 于乐 的 活 动 作 为 载 体 ,  理障 碍 阻碍 了 学 生 的 健 康 成 长 与 发 展 。利 用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教 在 活 动 中 传 递 与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相 关的 知 识 和 理 念。

 教 师 要 针 对 师 能 解 决 学 生 的 心 理 障 碍 ,引 导 学 生 健 康 成 长 , 培 养 学 生 核 心 学 生 之 中 出 现 的 问 题 ,抓 住 时 机 作 为 开 展 心 理健 康 教育 活 动 的 素 养 。

  契 机。

 光 给 学 生 讲 “大 道 理”是 不 行 的 , 要 有 意 识 地渗 透 教 育 内 2 心 理健 康 教 育在 培 养 核 心素 养 中的 应 用 容 到 日 常 教 育 教 学 工 作 中 , 这 样 才 能 更 好 地 让 学 生 明 白 教 师 进  2 . 1 培 养 自 信 心 理, 促 进 学 生 自主 发 展 、自 主 学 习 :若 学 生 行 的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内 容 , 从而 提 高 教 师 利 用 心 理 教 育 培 养 学 生  时 常 受 到 批 评 , 会 削弱 其 学 习 信 心 ,进 而 日 益 消 极 对 待 学 习 。

 教 核 心素 养 的 效 果 。

 . 师 应 善 于 发 现 每 个 学 生 的 闪 光 点 ,培 养 其 自信 , 引 发 学 生求 知 的 举 几 个 具 体 的 例 子:

  动 力 , 进 而培 养 学 生 自主学 习 的 能 力 。

 第 一 , 可 以 放 手 活 动 , 让学 生自 行 组 织, 这 样 可 以 培 养 学 生 我 曾 教 过一位 成 绩 不 理 想 的 学 生 ,与 他 谈 心 的 过 程 中 ,我 发 的 自主能 力 , 挖 掘学 生 潜 力 ,使 学 生 从 活 动 重 提 高 自 主发 展 能 力  现 他 认 为 自 己 天 资 愚 笨 因 而 有 自暴 自弃 的 消 极 想 法 。但 一 次 的 和 实 践 能 力 ; 第 二 ,可 以 实 行 班 干 轮 班 制 ,使 每 个 学 生 都 能 体 验  演 讲 比 赛 使 我 发 现 这 位 学 生 的 优 越 的 表 达 能 力 与 表 现 力 ,因 而 如 何 当 一 名 班级 “ 管 理 者 ”, 并 学 会 承担 和 履 行 自 己 的 职 责 , 提 高  我 推 荐 他 去 参 加 了 市 内 的 演 讲 比 赛 。

 经 过 充 分 准 备 , 他 获 得 了 学 生 的领 导 能 力 。第 三 , 班级 各 类 事 物 可 以 分 派 给 学 生 合 作 完  全 市 二等 奖 。

 我 抓 住 这一机 会 ,教 育 他 :

 每 个 人都 有 自己 优 势 与成 , 这 样能 够 培 养 学 生 的 社会 参 与 能 力 。

 例 如 教 室 卫 生 打 扫 、办  特 长 , 发 掘 自 己 的长 处 ,学 会 欣 赏 自己 ,每 个 人 都 有 成 功 的可 能 。

 墙 报 黑 板 报 等 工 作 , 让 同 学 们 分 工 合 作 能 够提 高 同 学 们 的 积 极  从此 ,他 做 事 情 少了 一 些 自 卑 ,多 了 几 份 自信 ,他 开 始 相 信 努 力 性 ,培 养学 生团 队合 作 的 意 识 和能 力 。

  能 缔 造 成 功 , 并 渐 渐 能 够 自主 积极 地进 行 学 习 , 学 习 成 绩 也 有 了 3 .2萼 重 学 生 ,用 微笑 和 真 心 培 养 融 洽 的 师 生 关 系 :

 前 苏  明 显 的 进步 。

  联 著 名 教 育 家 苏 霍 姆 林 斯 基指 出 , 教 师 教 育 学 生 时 , 不 应 挫 伤 学  由 此 可 见 ,培 养 学 生 的 自 信 心 理 ,能 够 促 进 学 生 自主 、积 极 生 的 自尊 心 。

 学 生 都 是 敏 感 而 纤 细 的 , 若 教 师 对 学 生 有 不 尊 重 , 地 学 习 ,培 养 他们 自主 发 展 能 力 。

  冷 落 或 随 意 伤 害 学 生 ,他 们 会 有 明 显 的 感 觉 ,并 在 心 理 上 形 成 与  2 . 2 利 用挫 折 教 育 提 高 学 生 心 理 承 受 力 ,培 养 健 康 生 活 方 教 师 的 隔 阂 , 厌恶 排 斥 甚 至 刻 意 躲 避 教 师 , 对 教 师 的 谈 话 教 育 ,  式 :

 挫 折 承 受 能 力 反 映 了 一 个 人 的 心 理 素 质 和 健康 水 平 , 为 培 养 也 会 不自 觉 地 实 行 心 理 封 闭 , 这 对 教 师 进 行 教 育 有 着 严重 影  学 生 的 心 理 承 受 能 力 , 可 以 有 目 的 、 有 计 划 地 给 学 生 开 展一 些响 [3 ] 。教 师 要 尊 重 学 生 , 对 学 生 存在 的 问 题 要 给 予 可观 评 价 ,并  “ 心 理 操练 ”。

 诚 恳 地 提 出 自 己的 看 法 ,指 出 可 行 的 改 正 方 向 , 而非 嘲 讽 责 骂 , 现 今多数 父母 望 子成 龙 望 女 成 凤, 无 法 接 受 孩 子 的 失 败 ,更 使 师 生关 系 恶 化 , 造 成 师 生 间 的隔 阂 。 无 法 正 确 地 应对 孩 子 的 失 败 。

 孩 子 恐 惧 父 母 责 骂 , 无 法 面 对 失  除 了 尊 重 外 ,真 心 的投 人 也 能 使 师生 关 系 更 为 融 洽 ,感 性 的  败。大 部 分 小 学 生 没有 经历 过挫 折 教 育 ,耐 挫 力 较 低 , 这 造 成 他 交 情 能 够促 进师 生 的 心 理 交 融 , 教 师 应 该 用 心 地 去 了 解 学 生 ,真  们 在 面 对 挫 折 时 态 度'悲 观 消 极 。

 这些 心 理 现 象 影 响 了 他 们 的 正 心 地 与 学 生沟 通 交 流 , 感 受 学 生 的 内 心 情 感 与 世 界 。

 真 诚 地 关  常 学 习 生 活 ,甚 至 造 成 心 理 障 碍。

 我 曾 遇到 过 一 位 优 秀 的女 孩 心、 呵护 学 生 ,让 学 生 对 教 师 产 生 信 住 , 让 教 师 成 为 学 生 的 依 靠  因测 验成绩 低 于 九 十分 就 崩 溃 大 哭 ,害 怕 父 母 打 骂 ,放 学 后 也 不和 心 灵 的 寄 托 。另 外 , 微 笑 也 能 够 使 学 生 对 教 师 更 加 亲 近 ,教 师  肯 回 家 。

 了解 了情 况 以 后 ,我 送 她 回 家 ,并 在 路 上 教 育 她 要 正 确 的形 象 对 师 生 关 系 的 建 立 也 有 着 非 常 重 要的 作 用 。

  认 识 失败, 学 会 失 败 中 吸 取 经 验 教 训 ,为 下 次 的 成 功 累 积 资 本 。

  综 上 所 述 , 尊 重 、 真 心和 微 笑 能 够 培 养 融 洽 的 师 生 关 系 ,化  到 她 家 里 ,我 给 家 长 分 析 了孩 子 此 次 考 试 失 利 的 原 因 ,与 家 长 共 解 学 生 内 心 的 坚 冰 ,使 教 师 对学 生 的 教 育 事 半 功 倍, 取得 良 好 的  同 探 讨 如 何 利 用 挫 折 教育 来 提 高 孩 子 心 理 承 受 能 力 ,培 养 孩子 教育 效果 。

  —256 —  

篇三: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框架

17年 10月第 *+卷 第 5 期2017年 10月第 *+卷 第 5 期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 )Oct. 2017 Vol. *8 No. 5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心理健康课探索张文霞,徐双媛( ( 吉 林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 吉 林 四 平 136000 ) )摘 要 :

 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 , 课程设计指向于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需要融人学科课程 。

 以核心素养为依托 , 对 心理健康课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并针对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提出心理课的核心素养 , 即 : 科学技术素养 , 包括信息搜 集和整理能力 、 逻辑思维 、 问题解决 ; 自我管理素养 , 包括情绪管理 、 自我接纳 、 职业规划 ; 服务社会素养 , 包括人际 沟通 、 责任感 、 合作 。关键词:

 核心素养 ; 心理健康课 ; 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8102(2017)05 -0078 -03Explor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Course under The Visual Threshold of Core LiteracyZHANG

 Wen - xia,XU

 Shuang-yua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of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136000,China)Abstract # In the visual field of core accomplishment,curriculum design points to core accomplishment,and core accom-plisliment needs to be integrated into subject course. Based on core literacy,the psychological healtli course is furtlier ex­plored and the core accomplisliment of psychological courses is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and that i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complishment,including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ability,logicalthinking,problem solving; self-management accomplishment,including emotion management,self acceptance,career plan­ning; and service social accomplishment includ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Responsibility,and cooperation.Key Words :

 core literacy; psychological health course; curriculum reform2014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 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根据 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不同年 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 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 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 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意 见》深入回答了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并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 作为着实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 推动教育发展。由此可见国家对核心素养的重视。伴随着经济发展,当今世界对新时代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人才培育方面来说,传统分科 教育教学下,受升学率和考试制度影响,更加注重课 本知识和学科技巧,缺乏实际应用和个人能力的综 合培养。因此,为了学生走向社会能更好地适应今 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在校期间帮助其培育一定的 能力和素养。我国心理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开设心 理学的院校数量逐年上升,心理学专业也在国内如 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作为必经之路,心理学课程体 系仍显混乱,不像其他学科一样拥有完整明确的课 程标准和课程要求,重理论轻实践。因此,为了更好 地促进心理学课的开展,笔者旨在以核心素养为基 础 ,进行下一步的分享和探讨。收稿日期:

 2017 -08 -21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 “ 十三 五 ” 规 划 2016 年 度 重 点 课 题 “ 吉林省高校学生 心 育 服 务 模式研究 ”, 编 号 :

 ZD16043 。作者简介:

 张文霞 ( 1981 —), 女 , 吉 林 东 辽 人 , 博 士 , 副 教 授 , 主 要 从 事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研 究 ; 徐 双 媛 ( 1993 —), 女 , 山 东 潍 坊 人 , , 硕 士 , 主 要 从 事 发 展 与 教 育 心 理 学 研 究 。

 第 5 期 张文霞,徐双媛: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心理健康课探索 • 79 •一、 核心素养的内涵国外学者认为,“素养”是个体基于生活环境的 需求,激发其内部情境的社会心智运作的先决条件, 以获得知识、能力与态度。[1]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 在长期的影响和积累下形成的由内而外的心理品质 及能力技巧,与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

 它是指个体拥有积极的个人品质,掌握一定的应对 能力并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和生活。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 进展,国内学者钟启泉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同职 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 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在教育 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为新时期的学校发展指 明了方向,有助于学科固有的本质特征以及“学科 素养”的提炼,有助于学科边界的软化以及“学科 群”或“跨学科”的勾连,有助于学科教育学的重建; 也可能为一线教师整体地把握学校课程,打破分科 主义、消解碎片化的以知识点为中心的灌输,提供视 野和机会。也有其他学者提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 指通过学习某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 得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由上可见核 心素养是符合我们时代发展、社会建设和人才培养 理念的,可以给我们当下的学校改革提供明确的方 向,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不同的国际组织和国家提出了不同的核心素养 分类,主要有1992年澳大利亚梅耶委员会提出核心 素养的7 大分支;21 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提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 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2006年欧洲联盟提出的终身学习八大素养;加拿大 魁北克地区的四项核心素养,其中认知素养包括运用 信息、解决问题、批判性思考、运用创造力四个^项。我国针对核心素养也于2016年 9 月正式发布 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共六大素 养 ,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 任担当、实践创新[*]。由此可见相比之前传统的教学 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更贴近实际, 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切实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发展。二、 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教育部提出了两个核心素养,分别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 和学科核心素 。

 学 展核心素 中又包括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伴随着全球化的实 现 ,传统教学的模式和要求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的 要求,面对新的时代发展规律和趋势,学生需要掌握 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技能和品质。不同于过去 学生接受局限的课本知识,素养是学生通过在生活 和社会环境的学习中吸收到的知识技能的总和、包 含品质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课程设计指 向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需要融入学科课程。在处 理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上,各个国家与地区学科课程作为培 学 核心素 的 。友等人提出,这种基本关系呈现出两大更具体的实 践样态:第一种是一对总的关系,即每门学科课程都 要承担起所有核心素养的培养责任;第二种是一对 分的关系,即一门学科课程有侧重地对部分核心素 养作出独特贡献。[4]针对学科核心素养,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学科核 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比如培养学 生核心素养的任务最终应该也必须落实到学科教学 中,因为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 教学的基本教学形态,学科教学才是提升学生发展 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的知识内容基本路 径。[5]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育人价值是帮助学生 了解专业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帮助 自己和他人拥有健康心理,能够辨别不同的精神和 心理状态,做好疏导和调节。由此可见,心理学课是 通过学习所建立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对人们环境理 解和判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心 理学核心素养即为当前或未来使有机体能够根据所 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自身 状态和帮助他人建立健康心理的能力。三、心理健康课核心素养的内容及实现 途径通过把握心理学的教学基础,结合以上分类方 式 ,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出发,笔者认为心 理健康课核心素养内容及实现途径包括以下几点#(一)科学技术素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 OECD )认为,科学素养是 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 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 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6]结合以上观点,本文

 • 80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7 年将科学素养定义为,掌握科学信息,拥有科学探究能 力 ,具有科学探索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只有立足 于科学技术,心理学才能避免陷入“玄学”的尴尬境 地。在心理课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技术素养,是形 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必要基础,同时也 有助于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实现终身学习。1. 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伴随着网络发展,我们进入“信息爆炸时代”, 如何甄选信息,避免错误信息引导,实现快速有效的 信息获取和加工是学生所要具备的能力。心理学发 展前沿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信息搜索和整理能力, 通过阅读最新的期刊文献,从中发现和总结当前的 新想法新理论及潜在热点。2. 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清晰快速地辨别事 情的本质,理清问题脉络,发现有效解决策略。其中 文献综述的写作操练可以提升该项素养,通过对不 同学者理论的立足点归纳解析,实现逻辑思维的培。3. 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 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 理解决方案;具有创新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 实践化等。心理学中的案例咨询、实验设计是实现 该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案例咨询和实验设计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处,并能及时检验自身知识缺 。(二)自我管理素养1. 情绪管理情绪对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情绪表达也要切 合时宜。在心理课上锻炼学生适宜表达积极情绪, 调节消极情绪,提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学生今 后的生活和发展都有有利影响。通过团体活动形 式 ,掌握基本情绪理论知识和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 想象幸福场景下积极情绪的表达等。2. 纳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以及一切特征采取的 一种积极态度,简言之,就是个体能够欣然接受现实 自我的一种态度。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减轻压力, 避免自卑,悦纳自我,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在专业 课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树立正确认知,通过与错误 认知导致的后果进行比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树 立正确的认知。3. 职业规划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 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 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培养学 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 现。心理学主要包括应用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 学、基础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大框架。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课程内容又可以涉及不同的 职业取向。比如教师、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 的职业。因此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应该帮助学生了 解不同的职业需求,挖掘自己的兴趣,帮助学生早日 建立职业发展规划,更好地迎接社会生活并有目标 的提升职业胜任力。(三)服务社会这是“家国情怀”体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 会的各个领域,帮助身边的人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利方式。通过服务社会,也有 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能力的不断提升。1. 人际沟通人作为群体的一员,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因此如 何实现人际沟通至关重要。心理学的学生应该更能 够洞察别人的需要,较其他专业能够更好地体会他 人的感受。在日常专业课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同学 们积极参与表达,可以以定期分享交流的形式,也可 以是学生模拟授课的形式,让学生拥有表达和展现的 会。2. 任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 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 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7]在整个道 德规范体系中,责任居于重要地位,而社会责任感则 是人的道德品质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心理咨询 团体活动中,有意识开展有关责任感的相关活动,在 活动中学会责任感的重要影响。3. 合作互联网打破地域格局,地区之间合作,不同地域 之间人的合作,不断推进时代信息的交流与发展。

 人作为高级群居动物,与外界社会存在必要的联系, 因此学会合作是将来应对工作和生活的必要素质。

 当前各个学校已经有意识地开展课堂合作学习,不 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帮助同学树 立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明确分工和不断磨合, 立合作 的 识。伴随时 展, 知识技 对 的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适应社会(下转第8 8 页)

 . 88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7 年同生态位的学生个体及群体之间的相辅相成、互相 促进作用,以保持系统的丰富多样和动态平衡。参考文献:* 1 ]岳伟.走向生态课堂 — 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 - . 教育研究,2014(8):99 -106.*2]范国睿.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 M ].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63.* 3 ]纳卡墨拉.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流和纪律* M

  ].王建平 ,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4.( 上 接第8 0 页)发展的能力素质,培育当代学生的 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课 程设计指向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需要融入学科课 程。以核心素养为依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进行 进一步的探索并针对心理学的学...

篇四: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框架

5期 2016年 10月 天津市教科 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o_5 0ct.2016 【德 育与心理健康教 育】

 学 生心理健 康核 心素 养体 系的结构 与要素 刘 金 明 ,孟 四 清 [摘 要] 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 ,在遗传和环境 因素相 互作 用下形成 的影响或 决定个体心理 潜能 发挥水平和适应环境能力水平的 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 能力 ,具有综合性 、稳定性 、 可 变性 、内 生 性 特 征 。

 心理健康素养的结构分为人与 自我 、人与他人 、人 与社会、人 与信息 、人 与 困难 和压力 等五个层 次。

 心 理 健 康 核 心 素 养主要 包括 意义感、积极的 自我概念 、乐群性 、人 际沟通 能力、职 业规 划意识和 能 力、 问题 解决 能力 、学 习能力 、创造 力 、耐挫 能力 、情绪调 节能力等。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素养 ;结构 [作者简介] 刘金 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研 究员 ,博 士,主要从 事 学校 心理 学研 究 ;孟四 清,天 津市教育 科 学研 究院研 究员,硕士 ,主要从 事发展 与教 育心理 学研 究(天津 300191)。

 [中图分类号] G4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277一(2016}05~0040—04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的意见》(教基二 201414])中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 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 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 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心理健康教 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理应成 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提出学生心理 健康核心素养,有助于更加聚焦、定向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 养 ,有助于检验与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 素养 “素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含义为“平 日的修养”,

 强调后天的修炼养成。与素养相近的词是“素质”。传统心 理学中,关于素质的解释强调先天的、遗传决定的方面。在 杨清主编的《简明心理学词典》中,素质“又称天赋,是个人生 来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所 以也叫做遗传素质,主要指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 的特性,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在陈复华主编的《古代汉 语字典》中,“素质”一词的含义为“本质”。“素”则有“本、始” 之义。

 近些年,素质概念有了较大的发展,“素质”一词在《现代 汉语词典》中有三层意思:(1)指事物本来的性质;(2)素养;

 (3)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由 4f】

 此可见,在强调后天养成的含义时,素质与素养同义。梁宝 勇在回顾了素质概念的发展变化后,重新定义了素质概念,

 将其看作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 用下形成的影响或决定其健康和功能活动的内在的基本的 身心特质。口 由于素质本身具有多重含义,而学生发展更强 调后天的培养,故我们认同梁宝勇的定义,但使用素养概念 取代素质概念,这样做也与教育部的文件中关于素养的用法 保持一致。

 二、心理健康 有关心理健康内涵与标准的研究与探讨 目前并没有形 成一个统一的认识。郑日昌等曾将有关 t l,理健康标准的研 究归纳为七种标准、两种思路、两种倾向。[2 七种标准指:以 统计学常态分布为标准,以合乎社会规范为标准,以医学上 的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以社会生活适应状况为标准,以个 人主观经验为标准,以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是否相 当为标 准,以心理机能的充分发挥为标准。两种思路,即遵循“众数 原则”(生存标准)的思路,遵循“精英原则”(发展标准)的思 路。两种倾向,即倾向于从社会性层面(向外)来确定心理健 康的标准,倾向于从个体性层面(向内)来确定心理健康的标 准。不同的研究由于目的不同,角度取向也会不同,有的研 究为了理论深人探讨而作,有的研究侧重于应用 目的。

 我们关于心理健康内涵和标准的讨论,主要 目的是为学

 刘金 明 孟 四清 学生 心理健康 核心素养体系的结构与要素 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理论探讨不能与学校心 理健康教育实践相脱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学生心理发展素养层次。选择和评 价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不仅仅要看这一标准本身的客观真实 性,更要看它是否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的需求。

 从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上述心理健康 标准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学生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标准和学 生心理机能充分发挥标准等两类标准、精英原则(发展标 准)、社会性和个体性两种倾向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更加符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故我们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的心理健康定义为:既能充分满足个人需要、有效发挥个人 心理潜能、达成 自我实现 ,又能有益于社会、环境适应 良好的 心理良好状态。《论语 ·为政》里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描述 的正是这样一种状态。这一定义既强调了个人心理机能的 充分发挥,也强调了社会生活适应 ,并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

 符合学生心理社会发展的要求,避免了单纯强调个人或社会 发展的片面性。

 三、心理健康素养及其特征 心理健康素养,简单说就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在遗传 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影响或决定个体心理潜能发 挥水平和适应环境能力水平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必备品格 和关键能力。心理健康素养具有下列特征:

 I.综合性。人的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 统一体。苏联心理学家希尔巴科夫曾提出个性结构的四个 系统说 。

 第一个系统是感觉知觉组织的动力机能系统,既 包括条件反射也包括非条件反射。第二个系统包括各种比 较稳定的心理构成物,如知识、技能、气质、态度等。第三个 系统是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如 能力、性格、倾向性等。第四个系统位于个性结构的最高层 ,

 包括乐观主义、人道主义、积极自我概念等人的各种综合素 养,心理健康素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四个系统越往 上走,其综合程度越高。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 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形成的,又表现在各种心理过程和心理 状态之中,给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染上个性色彩 。心理健康 素养是更高层次的个性组成部分,它的综合性程度比个性倾 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还要高,这即意味着它不是个性心理结 构中的独立成分,它渗透到整个个性心理结构之中。如积极 自我概念作为一种心理健康素养,它就充分地渗透到个性倾 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中,表现为个性的整合与成熟。综合性 是心理健康素养的本质特性。

 2.稳定性。稳定性意味着心理健康素养不是人的一时 一地的行为表现,一旦形成,便会持续 下去,具有持续性 特点。

 3.可变性。可变性意味着心理健康素养在一定条件下 是可以改变的。这与素养的稳定性并不矛盾。稳定性是相 对的,稳定性不一定意味着持久性。

 4.内生性。内生性指的是它存在于个体内部,是内化了 的个性品质。

 四、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体系的结构与要素 心理健康素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心理健康是个人 事业成功、人际和谐、生活幸福、报效社会的基础。构建科学 的、实践导向的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体系,是开展学校心 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基础理论工作,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 践工作的起点。

 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体系包括结构与要素两个方面。

 结构指的是分类框架,要素指的是具体的素养。

 探讨学校心理健康素养体系可采用以下几条路径:

 路径一,从关于心理健康的几种标准出发,从理论上推 论为达到这些标准,一个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心理健康素养 或特质。如沈德立等研究了几种心理健康的标准,据此提出 了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包含七个方面:(1)人 际交往素质 ;

 (2)自我的结构 ;(3)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 ;(4)性格;(5)认知 风格;(6)情绪调控能力;(7)应对风格。[ 路径二,通过对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观察、访谈等 ,

 寻找他们身上欠缺的心理健康素养。

 路径三,通过总结关于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因素的研 究,来分析概括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路径四,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量表内容的梳 理,来分析概括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

 路径五,通过对各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分析, 归纳其共同的因素,来得出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体系。如 香港石丹理等回顾了77个有关青少年正面发展计划的文献 后,发现其中25个是成功推行的计划。_5 在这些成功的计划 中,均涵盖了以下一个或以上的青少年正面发展构念:(1)提 升参加者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关系;(2)加强参加者的抗逆 能力;(3)促进参加者的社交能力;(4)促进参加者的情绪控 制与表达能力;(5)促进参加者的认知能力;(6)促进参加者 的采取行动能力;(7)促进参加者的分辨是非能力;(8)提升 参加者的自决能力;(9)提升参加者的心灵素质;(10)提升参 加者的自我效能感 ;(II)让参加者建立明确及正面的身份; (12)提升参加者建立 目标和抉择能力 ;(13)认同参加者的正 面行为;(14)给予参加者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 ;(15)强化参 4】

 刘金 明 孟 四清 学 生心理健 康核 心素养体系的结 构与要素 加者亲社会规范的信念。

 路径六,访谈途径,通过对专家(儿童心理、医学心理、普 通心理、认知心理等方面专家)、教师(大学、中学、小学)和学 生(大学、中学、小学)的结构访谈,根据访谈结果,概括归纳 出学生心理健康素养。E6] 路径七,通过对国内著名学者,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及其 管理的教育专家及多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专家在其言论、 著作中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相关论述,了解他们对合格 大中学生必备的心理素养的看法,归纳出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的内容。

 上述路径从方法论的角度,有的侧重演绎,有的侧重归 纳,有的注重理论推演 ,有的注重实践效果,有的采取专家访 谈,有的采用经验总结,从不同侧面和视角提出了学生心理 健康素养的结构与要素,均有借鉴意义,上述研究成果均可 供我们在构建心理健康素养体系时参考。但这里需要注意 的问题是,不同路径的理论依据不同,有的侧重精神病理学 模式,更强调适应;有的侧重积极心理学的模式 ,更强调发 展。在综合考虑适应和发展两种模式时,根据青少年的发展 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我们主张以发展性为 主,以适应性为辅,即更多的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构建学 生心理健康素养体系。

 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反映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成功地处 理内外各个方面关系时应具备的某种综合素养。无论从演 绎的角度还是从归纳的角度,都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领 域来谈素养。E73我们的研究结果归根结底是为服务心理健康 教育实践,围绕实践领域谈素养,更有实践的针对性,也便于 实践的应用。

 基于此,我们将心理健康素养的结构或分类框架划分为 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信息、人与困难和压力 等五个层次。其理论依据除以上谈到的原因外 ,还有:(1)符 合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个人修养体系,“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将个人修养与社会修养高度统一。(2)此体系由 内而外,由近及远,分类顺序符合学生心理社会化发展一般 规律。(3)类与类之间界限相对清晰,不重复,符合分类学要 求。(4)由于其分类框架为国人所认同并熟知,容易记忆。

 在此分类层次下,再综合考虑以上各路径的研究成果,

 得出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核心要素。

 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体系的结构与要素具体内容如下:

 1.人与 自己 (1)意义感。意义感指归属于和致力于某种你认为超越 自我的东西。简单说就是寻求生命的意义。意义感是积极 心理学幸福五元素之一。人生中最大的动力是寻求生命的 意义。我们通过自身的经验发现“真我”的过程就是确立个 人的信念及价值,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应引导学生探索 42 “我是谁”、“一生中我想要什么”、“我该如何活出生命 的意 义”等问题。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赖认为,意 义是事件之间基于一个最终目标而互有关联,它们有一种现 成的秩序和联系o E83肯定人生有意义的人通常都有一个富于 挑战性、足够凝聚他们全部精力 的目标,人生意义就建立在 这个目标上,他把这个过程称为“找到方向”。并认为目标本 身通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经由目标,集中注意力,投入一种 实际可行而充满乐趣的活动。

 (2)积极的自我概念。此要素包括全面地认识 自己,既 充分认识 自己的优点 ,又积极接纳自己的不足,对 自己有正 面、积极的看法和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和充分的 自信心,能 有效进行 自我反思、自我监督,调动 自己身心潜力以实现较 高层次的人生目标。

 2.人与他人 (1)乐群性。包括真诚 、关爱、宽容、合作等建立积极人 际关系必备的正向品质。具有乐群性的人遇事多从他人角 度考虑问题,与人为善,关心别人的利益;善于与他人配合, 发挥他人的长处而不丧失自身独立性,具有合作精神和民主 意识;当别人犯错误时能够原谅,也能容忍他人的不足。

 (2)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同感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强的 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 ,摒弃个人偏见;能够将 自己对他人的 理解传达给对方 ,取得他人 的信任;能够找到人际冲突的应 对技巧。

 3.人与社会 (1)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处理好人与工作的关系在当 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人幸 福快乐的重要源泉之一。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主要包括:有 意识地了解 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了解职业世界,做好职业 规划并不断在...

篇五: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框架

探索 2020 / 07JICHU JIAOYU YANJIU·8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幼儿)的心灵成长,他们心灵的成长需要教师用心灵去感染和熏陶,这要求心理教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在观摩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后,笔者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存在学生体验和感悟不足、教师有效引导不足等一些低效课堂的表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成效。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进行了思考,尝试提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的策略。一、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特征(一)核心素养与心理核心素养1.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健康生活素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含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这些正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达成的目标。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2.心理核心素养从整体上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教育部只印发了《纲要》,还没有制定该学科的课程标准,也没有界定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导致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无法具体落实。但是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正在努力开展探索性的研究工作。结合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学者申喆将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以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以中小学各阶段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知识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心理能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态并为后续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帮助的动态系统。从心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看,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应包括心理能力、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三大方面。”[1](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以及发展任务,以小组、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设计发展性、预防性的课程内容和系统活动方案,通过小组、班级或年级成员的合作和互动,产生团体动力,促进其完善自我探索与人际互动的一种辅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提升策略刘旭艳【摘 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学生课堂体验和感悟不足、教师有效引导不足等一些低效课堂的表征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围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的基本特征提出三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融入生活化的课程理念,提升教学设计的生活化品质;运用“问题链”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有效拓展延伸,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和训练机会。【关键词】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品质【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0)07-80-04刘旭艳 / 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基础教育研究(南宁 530012)

 刘旭艳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提升策略2020年4月·0781导过程。[2] 其主要任务是帮助中小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以及与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侧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核心素养,促进他们的知、情、意心理过程的和谐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品质,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质量追求,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达成 《纲要》要求的基础上的培养学生更好的知、情、意心理过程的和谐统一的价值追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达成最直接的表现是中小学生良好心理核心素养的养成,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三)

 核心素养发展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品质特征一个有品质的课堂教学单元,应呈现以下特征:达成学科质量标准 (由学科课程标准具体指标来衡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3]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参照其他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部分省市和学校按照《纲要》指导思想,依据地域、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地方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这些标准统一指向《纲要》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的策略(一)

 融入生活化的课程理念,提升教学设计的生活化品质中小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来源于他们的生活,需要在生活情境中去解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融入生活化的课程理念,体现生活化的特征,提升教学设计的生活化品质。1.合理选择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活动情境《纲要》 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不是为了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而应强调从“知识—技能课堂”走向“生活课堂”,还学生以生活和快乐,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实现学生关键心理能力与必备心理品质的提升,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能力。因此,心理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根据他们心理现象丰富多变的情况,结合他们的认知、心理和行为特点,从他们的兴趣、需要以及解决他们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并确定教学主题。在选择教学主题时,要坚持“小切口”方向,以利于操作和挖掘。以“适应”为例,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主题,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将之分成若干小主题,例如“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等,这样既容易操作和把握,又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单元设计。此外,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单元设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鉴和参考上海市嘉定区部分中小学校关于学科课程群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同时,教学主题在表述上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模糊和产生歧义的现象。[4] 例如“彼岸有繁华—我与压力”这一主题在表述上比较模糊,针对性不强。这是针对高三学生在秋季学期期末考试前开展的一节辅导课,预定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心理压力对自身的影响,掌握应对学业压力、人际压力、暂时不可解决的压力等共性压力的策略。比较而言,“我能放松减压力”“压力伴我成长”等主题则更具体明确,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更符合内容的科学选择,更能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主旨。此外,通过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活动形式,将生活化的教学素材融入教学设计中,创设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以此促进学生的视角生活化,从体验中获得启迪。例如在“什么是爱情”教学中,教师采用心理情景剧,通过分离替身技术呈现案例主角的内心挣扎,具体操作方法: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感性主角 (红面具)

 和理性主角 (蓝面具),感性主角象征主角的本我,理性主角象征主角的超我,以两者的对话激起观众的深层思考。通过心理情景剧、角色扮演等直观形象的活动方式,在帮助学生了解剧情的同时引起学生共鸣,激起持有不同观念学生的思想碰撞,引领学生进入深层次思考。2.营造课堂氛围,提供充分探索和反思的空间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学生与自己进行内心对话,探索未知的自我,心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设计“自我探索”环节,但是由于家庭环境与个人成长史的不同,个别学生可能体验到过往的创伤经验,或采取自我防御机制进行反馈,或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暴露沟通、人际交往等问题,诱发不良体验或情绪。[5] 那么心理教师如何才能创设一个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呢?首先,在进入正式教学环节前,教师需要对全体

 刘旭艳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提升策略JICHU JIAOYU YANJIU·82学生建立或重申第一次确立的团体契约,为后面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并通过放松、暖身活动调整好学生的身心状态,确保他们能够投入课堂、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例如“什么是爱情”是一节借班教学的公开课,对学生而言,这是由陌生教师在陌生场合进行的一次教学,教学主题在成人世界主流文化中“不被待见”,安全感比较低,因此教师设计了课前约定环节,提出“真诚分享,相互尊重”。通过强调“尊重”和“保密”原则,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努力营造安全的分享氛围,尽量缩小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地表达与分享的主动性。其次,心理教师精心布置教学环境,包括座位的调整、桌椅的摆放、背景音乐的选取、活动场地灯光强弱的控制等,也可以营造一种舒适、放松的氛围,帮助学生顺畅地融入课堂活动情境中,有益于他们充分地进行自我探索和反思。(二)

 运用“问题链”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1.设计“问题链”,激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要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其着力点就是“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注重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能激发学生思维高潮的“问题链”来组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问题链”可以包含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能让学生从批判和参与决策的角度发生的问题,等等。例如在“关心不越界”教学中,教师设计“界—越界—不越界”的三个层次来讨论“关心”这一话题,提出“以前你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你觉得同学刚才提到的最不喜欢的关心情形对你有什么启发?以后怎样才能让同学感受到我们关心的温暖”到“有一种关心我们一直在面对,却始终无法正确处理,那就是亲子之间的关心,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呢”问题,逐层深入展开,引导学生思考合适与不合适的关心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关心方式,并将同学之间关心的正确处理引申到如何处理长辈的关心。设计“问题链”时,教师需要将传统的“问题式提问”转化为“话题式提问”,注意保持问题的开放性,确保学生能够多角度地感受和体验;否则一定程度上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我不想生气”一课中,教师根据绘本故事设计了“小兔为什么生气”“有什么方法帮助小兔消气”“当你生气了,你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消气方法吗”等问题来推进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既帮助学生学会恰当地表达和调整情绪的方法,又促使学生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将调节情绪的方法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从而促进学生知、情、意心理过程的和谐统一。2.敏锐觉察、积极反馈、做好干预,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课堂教学不能按照预设的方案一成不变地进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让每一节课成为全体师生不可复制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一个过程,这样才能确保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6] 那么,心理教师如何才能建构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呢?(1)

 敏锐觉察,有效捕捉。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旨在通过活动引发学生积极的内在体验,进而发挥自主性,激发潜能,涌现奇思妙想。这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觉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有效地捕捉到这些“即兴创造的火花”并引燃,让学生的奇思妙想和不同体验有表达、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和学生智慧的火种,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我的千万种可能—生涯愿景初探”中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设计了“发现篇—卡片人生”“探索篇—我的生涯四度”“碰撞篇—生涯行动小组”等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学生课堂体验很丰富,课堂生成的资源很多,但是执教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反应的觉察能力和应变能力稍有欠缺,表现在“卡片人生”活动后的分享过程中,一个男生反复确认是否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提出“自己最想要的卡片是征服世界”。其实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勇敢地表达内心的想法,遗憾的是教师未能及时捕捉到这一“小火花”,未能及时反馈,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价值澄清。在听评课环节中,一位教师指出,假如自己面对这个男生,可能的反馈是:“演员,通过精湛的演技征服世界;教师,通过渊博的知识征服世界;那么,这位帅气的小伙子需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将来我通过什么来征服世界?”如此,既肯定了学生的选择,又能帮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价值澄清,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由此表明,如果心理教师能有效捕捉和善于利用非预设生成的教育资源,超越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可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增强教学实效。

 刘旭艳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提升策略2020年4月·0783(2)

 掌握技巧,积极反馈。积极、正确的反馈有赖于教师将心理辅导技巧和课堂教学技巧进行融合,在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中明确呈现、预设心理辅导技巧,并积累心理辅导技巧在各类活动形式中的应用经验,提升课堂智慧。[7] 因此,教师需要更深入地学习,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准确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身心发展规律,情感、智力、意志、能力的最佳发展期以及潜能的最佳开发期。同时,娴熟运用沟通、情绪调节、行为...

篇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框架

17 年 10 月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Oct. 2017第 38 卷 第 5 期 Journal of 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l. 38 No. 5收稿日期:2017 -08 -21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6 年度重点课题“吉林省高校学生心育服务模式研究”,编号:ZD16043。作者简介:张文霞(1981—),女,吉林东辽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徐双媛(1993—),女,山东潍坊人,硕士,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心理健康课探索张文霞,徐双媛(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摘 要: 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课程设计指向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需要融入学科课程。以核心素养为依托,对心理健康课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并针对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提出心理课的核心素养,即:科学技术素养,包括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自我管理素养,包括情绪管理、自我接纳、职业规划;服务社会素养,包括人际沟通、责任感、合作。关键词: 核心素养;心理健康课;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 G642. 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 -8102(2017)05 -0078 -03Explor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Course underThe Visual Threshold of Core LiteracyZHANG Wen-xia,XU Shuang-yuan(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of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136000,China)Abstract:In the visual field of core accomplishment,curriculum design points to core accomplishment,and core accom-plishment needs to be integrated into subject course. Based on core literacy,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course is further ex-plored and the core accomplishment of psychological courses is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y,and that i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complishment,including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ability,logicalthinking,problem solving;self-management accomplishment,including emotion management,self acceptance,career plan-ning;and service social accomplishment includ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responsibility,and cooperation.Key Words:core literacy;psychological health course;curriculum reform2014 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意见》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并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着实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由此可见国家对核心素养的重视。伴随着经济发展,当今世界对新时代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人才培育方面来说,传统分科教育教学下,受升学率和考试制度影响,更加注重课本知识和学科技巧,缺乏实际应用和个人能力的综合培养。因此,为了学生走向社会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在校期间帮助其培育一定的能力和素养。我国心理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开设心理学的院校数量逐年上升,心理学专业也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作为必经之路,心理学课程体系仍显混乱,不像其他学科一样拥有完整明确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要求,重理论轻实践。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心理学课的开展,笔者旨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下一步的分享和探讨。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国外学者认为,“素养”是个体基于生活环境的需求,激发其内部情境的社会心智运作的先决条件,以获得知识、能力与态度。[1] 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在长期的影响和积累下形成的由内而外的心理品质及能力技巧,与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它是指个体拥有积极的个人品质,掌握一定的应对能力并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和生活。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国内学者钟启泉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同职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2]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为新时期的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学科固有的本质特征以及“学科素养”的提炼,有助于学科边界的软化以及“学科群”或“跨学科”的勾连,有助于学科教育学的重建;也可能为一线教师整体地把握学校课程,打破分科主义、消解碎片化的以知识点为中心的灌输,提供视野和机会。也有其他学者提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习某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得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由上可见核心素养是符合我们时代发展、社会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的,可以给我们当下的学校改革提供明确的方向,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不同的国际组织和国家提出了不同的核心素养分类,主要有 1992 年澳大利亚梅耶委员会提出核心素养的 7 大分支;21 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2006 年欧洲联盟提出的终身学习八大素养;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的四项核心素养,其中认知素养包括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批判性思考、运用创造力四个子项。我国针对核心素养也于 2016 年 9 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共六大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3] 。由此可见相比之前传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更贴近实际,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切实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发展。二、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教育部提出了两个核心素养,分别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又包括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伴随着全球化的实现,传统教学的模式和要求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面对新的时代发展规律和趋势,学生需要掌握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技能和品质。不同于过去学生接受局限的课本知识,素养是学生通过在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学习中吸收到的知识技能的总和、包含品质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课程设计指向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需要融入学科课程。在处理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上,各个国家与地区都把学科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邵朝友等人提出,这种基本关系呈现出两大更具体的实践样态:第一种是一对总的关系,即每门学科课程都要承担起所有核心素养的培养责任;第二种是一对分的关系,即一门学科课程有侧重地对部分核心素养作出独特贡献。[4]针对学科核心素养,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比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最终应该也必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因为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教学形态,学科教学才是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的知识内容基本路径。[5]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育人价值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帮助自己和他人拥有健康心理,能够辨别不同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做好疏导和调节。由此可见,心理学课是通过学习所建立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对人们环境理解和判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心理学核心素养即为当前或未来使有机体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自身状态和帮助他人建立健康心理的能力。三、心理健康课核心素养的内容及实现途径通过把握心理学的教学基础,结合以上分类方式,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出发,笔者认为心理健康课核心素养内容及实现途径包括以下几点:(一)科学技术素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6] 结合以上观点,本文· 9 7 · 第 5 期 张文霞,徐双媛: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心理健康课探索

 将科学素养定义为,掌握科学信息,拥有科学探究能力,具有科学探索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只有立足于科学技术,心理学才能避免陷入“玄学”的尴尬境地。在心理课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技术素养,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必要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实现终身学习。1. 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伴随着网络发展,我们进入“信息爆炸时代”,如何甄选信息,避免错误信息引导,实现快速有效的信息获取和加工是学生所要具备的能力。心理学发展前沿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信息搜索和整理能力,通过阅读最新的期刊文献,从中发现和总结当前的新想法新理论及潜在热点。2. 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清晰快速地辨别事情的本质,理清问题脉络,发现有效解决策略。其中文献综述的写作操练可以提升该项素养,通过对不同学者理论的立足点归纳解析,实现逻辑思维的培养。3. 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新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等。心理学中的案例咨询、实验设计是实现该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案例咨询和实验设计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处,并能及时检验自身知识缺漏。(二)自我管理素养1. 情绪管理情绪对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情绪表达也要切合时宜。在心理课上锻炼学生适宜表达积极情绪,调节消极情绪,提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发展都有有利影响。通过团体活动形式,掌握基本情绪理论知识和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想象幸福场景下积极情绪的表达等。2. 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以及一切特征采取的一种积极态度,简言之,就是个体能够欣然接受现实自我的一种态度。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减轻压力,避免自卑,悦纳自我,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树立正确认知,通过与错误认知导致的后果进行比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树立正确的认知。3. 职业规划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培养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心理学主要包括应用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大框架。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课程内容又可以涉及不同的职业取向。比如教师、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的职业。因此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需求,挖掘自己的兴趣,帮助学生早日建立职业发展规划,更好地迎接社会生活并有目标的提升职业胜任力。(三)服务社会这是“家国情怀”体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帮助身边的人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利方式。通过服务社会,也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能力的不断提升。1. 人际沟通人作为群体的一员,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因此如何实现人际沟通至关重要。心理学的学生应该更能够洞察别人的需要,较其他专业能够更好地体会他人的感受。在日常专业课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表达,可以以定期分享交流的形式,也可以是学生模拟授课的形式,让学生拥有表达和展现自我的机会。2. 责任感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7] 在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责任居于重要地位,而社会责任感则是人的道德品质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心理咨询团体活动中,有意识开展有关责任感的相关活动,在活动中学会责任感的重要影响。3. 合作互联网打破地域格局,地区之间合作,不同地域之间人的合作,不断推进时代信息的交流与发展。人作为高级群居动物,与外界社会存在必要的联系,因此学会合作是将来应对工作和生活的必要素质。当前各个学校已经有意识地开展课堂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帮助同学树立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明确分工和不断磨合,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伴随时代发展,除知识技能之外对新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适应社会 (下转第 88 页)· 0 8 ·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7 年

 同生态位的学生个体及群体之间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作用,以保持系统的丰富多样和动态平衡。参考文献:[1]岳伟. 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 教育研究,2014(8):99 -106.[2]范国睿. 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63.[3]纳卡墨拉. 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流和纪律[M]. 王建平,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4.[4]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 教育研究,1997(9):4-7.[5]吴鼎福. 教育生态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68.[6]汪霞. 我们的课堂生态了吗?[J]. 全球教育展望,2005(5):17 -22.[7]陈中. 论教育科学发展的“边缘效应”[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6 -8.[8]刘贵华. 论教师的课堂生态意识及其提升[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6):30 -34.责任编校: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阎循平(上接第 80 页)发展的能力素质,培育当代学生的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课程设计指向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需要融入学科课程。以核心素养为依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并针对心理学的学...

篇七: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框架

育 实 践 与 研 究 2018 年 第 6 期 / C (02)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内涵2016 年 9 月 13 日,国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内容包括三大维度、六大核心素养、十八个要点。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含主体性、社会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其中主体性是关于个体自身发展的素养,包括身体(生理)、精神(心理)及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素养。因此精神(心理)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由此凸显出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教育部在2012 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了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全面健康的发展,可见培养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对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的认知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调控情绪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格品质等。六大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和责任担当都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会学习主要体现在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能调控自己的学习;健康生活主要体现在学生要珍爱生命,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健全人格,善于规划未来等方面;责任担当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培养集体荣誉感及团队互助意识。这些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内容都是一致的,都强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初探李 曼(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安徽 安庆 246309)摘 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其自身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教育历来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它关乎学生的未来,因此,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心理健康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认识偏差、师资力量薄弱、培养途径单一以及家庭、社会、学校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为此,学校应正确认识和定位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加强对心理健康培养工作的规范和指导,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形成。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教育合力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6-0012-0412万方数据

 2018 年 第 6 期 / C (02)

 教 育 实 践 与 研 究调了认知能力、人格完善和人际关系。高中教育历来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它关乎学生的未来,因此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尤为重要。二、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心理健康培养的认识存在偏差2012 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了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教育部门及相关学校对高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长远意义和认识程度不够透彻。学校因整个地区的心理健康培养欠发达,或者因高考等各种原因,把心理健康培养作为一种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形式,甚至有些学校没有发动全体师生参与到心理健康培养中来,对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搞几次心理讲座、参加几次素质拓展训练、准备一个办公室作为心理咨询室、年终期末准备一些相关的文字材料等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高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培养工作无法收到实效,从而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二)心理健康培养师资力量的制约心理健康培养工作是一项兼具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工作,需要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在各校长的领导下,应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及全体教职员工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但调查发现,很多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培养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这些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少,非专业兼职教师多,而且这些兼职教师的心理专业基础较差,另外,普通教师因为自身的心理状况欠佳,所以更难调动他们投入到心理健康培养工作中来的积极性。另外,整个地区和学校对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视度不够、课程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等也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培养的组织氛围,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三)心理健康培养的途径单一、狭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培养工作渠道很多,比如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办心理社团与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讲座与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学科渗透与班主任工作渗透、利用校园文化环境施以影响等。但是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学校不仅没有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而且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只是组织简单的讲座与活动体验,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能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学生和家长只能自行寻求社会咨询机构及专业医院帮助,或者学校请社会专业人士给予疏导。因此,学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心理健康课程、社团活动、讲座等,全面展开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四)学校心理健康培养没有形成合力一门学科都应该有它的学科体系与系统性,而现行的高中心理健康培养工作散漫,没有一套统一的课程教材,课时安排与教学方法的使用也比较随意;此外,各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相互联系较少,没有学科归属感,缺乏专业交流与培训的机会不多,因此,不同学校之间心理健康培养工作开展程度差异很大。另外,心理健康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工作,不仅是心理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也需要各任课教师及班主任等人员的积极参与,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发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三、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一)正确认识和定位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开展需要学校各级人员的积极参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心理素养真正全面、健康的发展。既然它是一个系统过程,我们就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就如学校心理辅导的高级目标是寻求发展一样,我们要建立发展性的心理健康培养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和体验为形13万方数据

 教 育 实 践 与 研 究 2018 年 第 6 期 / C (02)式,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二)健全学校管理机制,加强对培养工作的规范和指导1.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在组织机构方面,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双重配合管理。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成立心理健康培养工作督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教育局领导、专家和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加强对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监管、培养工作。其次,学校层面可以形成校级领导、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校心理咨询室三层管理培养的模式。在科学管理方面,学校应制定出统一的工作标准、合理的评估制度,以保障学校心理健康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如专项经费保障(咨询室书籍购买、社团活动物品采买、心理咨询室基本设备的购置等),专业人员与待遇保障(专兼职教师的值班费用,外出参观与学习等),时间保障(心理课课时设置、高三的心理疏导时间安排等),人性化评估制度(学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评估应包括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等各方面,教师的评价体系包括专家与同事督导等多样化的激励考核方式,学校的评价体系应就学校的地区差异等具体情况具体对待)。2.加强对心理健康培养工作的规范与指导对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加强规范与指导需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学校实际出发,应针对高中生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的学习,心理咨询室和社团也应结合相应主题的讲座与素质拓展,积极配合开展相应的活动。具体来说,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围绕高中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主题进行,并兼具开展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的学习。课余间隙可以围绕具体某一个阶段的主题来开展讲座与活动,比如体验放松、缓解考试焦虑等。心理咨询室应开展日常的咨询,心理社团可以围绕“5·25 心理健康节”开展心理剧、心理素质拓展、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小报、高三祝福语活动等来协助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宣传工作。另一方面,规范心理档案及日常心理咨询材料。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态、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等,而且可以及时解决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学习与生活达到理想的状态。除此之外,规范教师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领导及时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必要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进而使每一位教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与此同时,规范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相关材料,比如心理健康计划与安排、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资质证书、讲座与公开课材料、学生危机干预材料、知心姐姐信箱信件、心理小报与宣传栏材料、素质拓展游戏相关材料等,将其整理形成系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资料,以备于上级领导检查及日常心理健康工作的查询。(三)建设强大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学校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而教师在培养高中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心理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直接决定心理健康教育所能达到的要求,好的教师队伍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的强大动力。1.建立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队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心理健康专职或兼职教师,并逐渐增加心理健康教师的数量。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一些学校专业心理教师资源匮乏,而非专业的心理教师,可能只能观察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能从心理学层面上加以分析,进而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不利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学校建立心理专职教师队伍是必要的,同时学校也要鼓励和14万方数据

 2018 年 第 6 期 / C (02)

 教 育 实 践 与 研 究提倡兼职心理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培养工作中来。2.严格规范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培训和考核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发展,需要教师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比如参加教师的岗前培训、入职培训、教研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培训会议、各级各类的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等,通过这些规范的专业培训与学习,不断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师要制定一个考核标准,比如学历标准、教师资格证书及心理咨询师证书标准等。学校应通过严格规范心理教师专业培训与考核,加强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更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四)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受到遗传、环境、学校教育等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的。理想的家庭教养方式、合适的学校教育模式和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有利于对高中生的核心素养的塑造,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形成。1.社区与学校形成合力高中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个体,要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秩序和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比如加强保障学生的法制建设、加强治安、宣传家乡城市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等。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贫困学生寻求社会援助,也可通过社区活动(如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机构,利用网络、电视和广播宣传等),开展一些家庭心理健康咨询和宣传普及活动。比如关于留守儿童的社区讲座、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等。社区和学校形成合力,可为高中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消除不良社会因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2.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联动教育网络因为家庭为高中生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所以学校可以利用教师资源,定期为家长开展讲座,并结合对社区资源和社会环境的利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教育网络,促进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整体观,对学校育人及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提出了要求。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和六大核心素养都说明了培养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对高中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为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 ― 学校,应该正确认识和定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加强规范和指导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从而科学发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张志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维度[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32,(4):1~6.[2]宋春艳,郝春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育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7,8,(33):121~125.[3]李云珍.晋江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5.[4]王福兰.近十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59~62.[5]黄 萍.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5.[6]卢秉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07,27,(2):154~155.[7]胡小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学,2015.[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9]张 萍.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J].中国教育学刊,2009,(5):46~48.【责任编辑 李红霞】15万方数据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框架 素养 心理健康 学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