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3篇(2023年)

时间:2023-08-04 19:50:04 来源:网友投稿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3篇(2023年)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

  学习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雾凇的美丽。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出示“雾”的大篆),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告诉大家,这是古代的雾字。(出示演变过程),后来经过逐步的演变、简化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字。(雾)

  指导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云气或微小的水滴,下面的“务”在古代是这样写的(指小篆体),表示两军交战,许多士兵聚集在一起。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

  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板书:雾)(雨字头在上方,又宽又扁遮下方,务字撇捺要伸长,小小力字下边藏。)

  下面请同学们也像老师一样,一笔一画写下这个字,先描红,再临写。

  同学们,看到这个雾字,你会想到哪些词语?看老师也组了一个词语,读一读。(老师,什么是雾凇啊?)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欣赏。

  解说: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我国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又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它们如朵朵白花,似排排雪浪,蔚为壮观。这就是我国四大闻名自然景观之一——雾凇。

  想更多地了解雾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课,齐读课题,和老师一起板书。

  二、读课文,初步感受美。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对照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段检查朗读情况。

  理解词语:奇观

  指导读好长句子。

  读完课文,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够体现雾凇的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把重点词语圈起来。

  (1)重点结合图片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看,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像、像、像。

  出示:雾凇太美了!

  把找到地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雾凇的美。

  (2)结合图片理解“千姿百态”“玉树琼枝”

  看,满树的霜花如银花怒放,晶莹剔透;又仿佛攀枝的梨花,洁白高雅。它们似披着美玉,戴着白银,婀娜多姿,美丽动人。

  读词语“千姿百态”“玉树琼枝”,读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示:雾凇太美了!

  再把这个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三、概括主要内容。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受了雾凇的美丽,那么这篇文章除了写雾凇的美,还讲了什么?快速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形成)

  试着根据黑板上提供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留着下节课再学习。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生字。

  四、指导生字。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时老师在写“雾”字时,提到的写撇捺的书写要领吗?(撇捺要舒展)其实,这课生字中,含有撇捺笔画的字很多,大家赶紧找一找,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出示:零、淹

  大家看,这两个字撇捺的位置一样吗?

  这两个字撇捺位置不同,写法一样吗?

  引导:撇捺在中,左右要舒展。

  撇捺在右,左收右放。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书写要领,试着来写一写这两个字。描一个,写一个。

  展评。请同学们对照例字,和刚才的书写要领,评一评这位同学写的字。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吉林雾凇的美丽,知道了这课的主要内容,那么这美丽的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3篇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大地冰封,树木凋零,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时候,我们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很多人都在这严寒的冬季,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雾凇很美,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播放录像)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祖国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

  1、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还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形成雾凇,是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我们说过,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水电站流出的水很多,那么水汽也应该很多了。哪些词能说明?

  生:笼罩。

  师:为什么?

  生:十里长堤都被笼罩着了,很多。

  师:真会读书,还有其他的吗?

  生:淹没。

  师:把树给“淹没”了,说明很多。

  生:随风飘荡、涌。

  师:从“涌”可以看出些什么?

  生:水汽很多,已经饱和。

  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很形象地写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雾气很浓。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呢?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反馈

  (3)、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松花江畔雾气很浓,但是,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世界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为什么不能形成雾凇呢?(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更冷的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由此看来,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徐州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吗?

  生:不太具备,即使形成,也远不如吉林雾凇壮观

  过渡:吉林既有饱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吉林雾凇特别壮观,厚度能达到40—60毫米,远远超过5—10厘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如此壮观的雾凇,是不是一下就形成了呢?(当然不是)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才能形成雾凇。它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

  课件展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②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③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④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像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2)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男生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_读: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样读。你感觉怎么样?(有一点罗嗦)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4、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填空: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5、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出示第二小节,先自己试一试。)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

  师: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指名回答然后再读)

  6、过渡: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三、欣赏美景

  1、板书:奇观

  “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奇观吧!(出示课件)

  2、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树挂,也就是雾凇)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课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课件变色: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3、指导朗读

  师:除了感受到雾凇很美,你还有什么收获?

  师生齐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师:十里长堤全都缀满了雾凇,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

  师:看,这种景象绵延数十里,你觉得雾凇除了美,还怎么样?

  生:我觉得雾凇很多。

  生:很壮观。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自己练练,怎样才能读出“壮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你读得非常深情。谁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因为你很投入。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5、再来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

  生:银装素裹、琼枝玉树、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粉妆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7、指导朗读: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练读第三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让我们一齐来读。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四、课堂总结

  1、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夜晚的雾和早晨的挂我们已经欣赏,近午时分由于气温上升,树上的雾凇纷纷落下,那落英缤纷的景象同样非常壮观。

  2、1991年前国家主爷爷到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让我们和爷爷一起来欣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吧!(播放课件)

  看,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风情万种,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美丽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晶莹洁白,宛如人间仙境。

  1998年他又一次来到吉林,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又赋诗一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我知道了……

  五、作业超市

  1、你能自主设计本课的作业吗?(指名回答)

  2、建议作业:(出示课件)

  必做: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选做,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6)、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和吉林雾凇并称为*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2

  一、交流资料,丰富感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雾凇》,大家对雾凇都很感兴趣,我知道同学们课后都收集了一些关于雾凇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3、教师过渡:听了大家的介绍,老师也觉得雾凇真是不同凡响,课文的第一小节是怎么写雾凇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用“

  ”再书上划出有关词句。

  二、欣赏图片,感受美景

  1、你从哪儿读出了雾凇的美?(交流)

  2、师:是啊,在这万物萧瑟的季节,漫步十里长堤,让我们的眼睛也去感受一下这洁白晶莹的霜花,去领略一番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看!(雾凇图片欣赏)

  3、看完后想说什么?(冰天雪地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4、(出示第一小节)你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

  5、谁来试一试?听了他的朗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还有谁想来读的?

  这么美的雾凇你们喜爱吗?带着喜爱之情一起来读一读

  6、师过渡:雾凇真美啊,再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再阅读文章的时候,你想过哪些关于雾凇的问题呢?

  三、合作探究,了解成因

  1、学生提出疑问。(雾凇是从怎么形成的?雾气是从哪儿来的?……)

  2、师: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这样吧,今天就请同学们自己研究研究,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信心吗?

  3、老师把你们的问题整理了一下,看!教师相机出示问题(1、雾凇是怎样形成的?2、为什么吉林的雾凇这么闻名?3、它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

  3、在这些问题中,你最想解决哪个问题?自由组合,想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坐到一起

  4、通过读读、想想、说说的方式,来解决你们的问题

  5、研究得怎么样了?哪一组先来汇报?

  (1)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出示这段话)

  从他的汇报中,可以看出雾凇的形成要具备哪两个条件?(有过于饱和的水汽,还要遇冷凝结)加点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刚才研究这个问题的小组能说说什么“饱和”是什么意思吗?那“过于饱和”呢?

  老师还是不太理解,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老师理解吗?最好演示一下,或者举个例子。

  (学生想办法解决)

  现在老师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真棒,不仅教会了老师,还教会了同学们)

  对于这句话,你们还有什么要说明的吗?(遇冷凝结)

  (2)我们知道了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会有雾凇。

  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从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个词,最能看出雾气很多,达到饱和的程度?

  弥漫)

  追问:

  为什么松花江畔会弥漫着阵阵雾气?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笼罩着十里长堤。(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收获?

  (3)雾凇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你怎么知道的?(出示最后4句话)

  再读一读这几句话,找找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雾凇是慢慢形成的,用笔划出来。

  学生交流(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

  你还看到什么是渐渐形成的?(练习造句)

  让我们来看一看雾凇的形成过程。(视频)

  现在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练读,指名读,评议)

  6、刚才还有同学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没有解决?

  7、现在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现在我们就是这美丽可爱的雾凇,谁能向大家介绍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同桌先练练,好吗?

  8、谁来试一试?(指名做雾凇自我介绍)看到这美丽可爱的雾凇,你还想问问什么吗?(美丽的雾凇,我想向你请教)感谢雾凇给我们作了精彩的自我介绍。

  四、交流抒怀,激活体验

  1、想象一下,清早,当你漫步十里长堤,观赏着银松雪柳,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那人们是怎么说的呢?看(出示第三小节)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谁愿意大声读给我们听?

  2、谁来说说看,这“梨花”就是指什么?你理解这诗句的意思吗?谁来把这诗句美美地读出来?

  3、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琼枝玉树?你们看,树枝、树干都像玉一样洁白晶莹,这就是)再出示一组图片

  4、多美的雾凇啊!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你想赞叹什么?

  5、多美的奇观啊!怪不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

  五、个性实践,拓展延伸

  1、这千姿百态的雾凇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我们,用它的洁白晶莹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呢?(学生回答)

  读诗歌,画画,唱歌,朗读课文

  2、那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雾凇的喜爱吧!(谁愿意到黑板上作画的?谁愿意到黑板上作诗的?)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展示自己的才华,那课后再互相交流吧

  3、我们祖国的辽阔国土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图片欣赏)

  4、如果你能去探索这些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也能写出像《雾凇》这么美的文章来!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大地冰封,树木凋零,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时候,我们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很多人都在这严寒的冬季,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雾凇很美,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播放录像)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祖国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

  1、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还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形成雾凇,是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我们说过,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水电站流出的水很多,那么水汽也应该很多了。哪些词能说明?

  生:笼罩。

  师:为什么?

  生:十里长堤都被笼罩着了,很多。

  师:真会读书,还有其他的吗?

  生:淹没。

  师:把树给“淹没”了,说明很多。

  生:随风飘荡、涌。

  师:从“涌”可以看出些什么?

  生:水汽很多,已经饱和。

  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很形象地写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雾气很浓。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呢?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反馈

  (3)、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松花江畔雾气很浓,但是,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世界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为什么不能形成雾凇呢?(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更冷的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由此看来,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徐州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吗?

  生:不太具备,即使形成,也远不如吉林雾凇壮观

  过渡:吉林既有饱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吉林雾凇特别壮观,厚度能达到40—60毫米,远远超过5—10厘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如此壮观的雾凇,是不是一下就形成了呢?(当然不是)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才能形成雾凇。它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

  课件展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②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③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④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像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2)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男生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_读: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样读。你感觉怎么样?(有一点罗嗦)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4、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填空: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5、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出示第二小节,先自己试一试。)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

  师: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指名回答然后再读)

  6、过渡: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三、欣赏美景

  1、板书:奇观

  “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奇观吧!(出示课件)

  2、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树挂,也就是雾凇)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课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课件变色: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3、指导朗读

  师:除了感受到雾凇很美,你还有什么收获?

  师生齐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师:十里长堤全都缀满了雾凇,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

  师:看,这种景象绵延数十里,你觉得雾凇除了美,还怎么样?

  生:我觉得雾凇很多。

  生:很壮观。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自己练练,怎样才能读出“壮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你读得非常深情。谁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因为你很投入。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5、再来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

  生:银装素裹、琼枝玉树、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粉妆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7、指导朗读: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练读第三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让我们一齐来读。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四、课堂总结

  1、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夜晚的雾和早晨的挂我们已经欣赏,近午时分由于气温上升,树上的雾凇纷纷落下,那落英缤纷的景象同样非常壮观。

  2、1991年前国家主爷爷到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让我们和爷爷一起来欣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吧!(播放课件)

  看,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风情万种,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美丽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晶莹洁白,宛如人间仙境。

  1998年他又一次来到吉林,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又赋诗一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我知道了……

  五、作业超市

  1、你能自主设计本课的作业吗?(指名回答)

  2、建议作业:(出示课件)

  必做: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选做,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6)、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和吉林雾凇并称为*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3篇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1

  一、导入揭题

  先把同学们引入话题,共同来讨论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七、总结

  八、作业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大地冰封,树木凋零,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时候,我们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很多人都在这严寒的冬季,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雾凇很美,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播放录像)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祖国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

  1、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还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形成雾凇,是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我们说过,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水电站流出的水很多,那么水汽也应该很多了。哪些词能说明?

  生:笼罩。

  师:为什么?

  生:十里长堤都被笼罩着了,很多。

  师:真会读书,还有其他的吗?

  生:淹没。

  师:把树给“淹没”了,说明很多。

  生:随风飘荡、涌。

  师:从“涌”可以看出些什么?

  生:水汽很多,已经饱和。

  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很形象地写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雾气很浓。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呢?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反馈

  (3)、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松花江畔雾气很浓,但是,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世界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为什么不能形成雾凇呢?(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更冷的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由此看来,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徐州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吗?

  生:不太具备,即使形成,也远不如吉林雾凇壮观

  过渡:吉林既有饱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吉林雾凇特别壮观,厚度能达到40—60毫米,远远超过5—10厘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如此壮观的雾凇,是不是一下就形成了呢?(当然不是)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才能形成雾凇。它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

  课件展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②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③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④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像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2)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男生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_读: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样读。你感觉怎么样?(有一点罗嗦)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4、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填空: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5、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出示第二小节,先自己试一试。)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

  师: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指名回答然后再读)

  6、过渡: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三、欣赏美景

  1、板书:奇观

  “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奇观吧!(出示课件)

  2、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树挂,也就是雾凇)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课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课件变色: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3、指导朗读

  师:除了感受到雾凇很美,你还有什么收获?

  师生齐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师:十里长堤全都缀满了雾凇,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

  师:看,这种景象绵延数十里,你觉得雾凇除了美,还怎么样?

  生:我觉得雾凇很多。

  生:很壮观。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自己练练,怎样才能读出“壮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你读得非常深情。谁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因为你很投入。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5、再来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

  生:银装素裹、琼枝玉树、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粉妆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7、指导朗读: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练读第三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让我们一齐来读。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四、课堂总结

  1、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夜晚的雾和早晨的挂我们已经欣赏,近午时分由于气温上升,树上的雾凇纷纷落下,那落英缤纷的景象同样非常壮观。

  2、1991年前国家主爷爷到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让我们和爷爷一起来欣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吧!(播放课件)

  看,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风情万种,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美丽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晶莹洁白,宛如人间仙境。

  1998年他又一次来到吉林,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又赋诗一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我知道了……

  五、作业超市

  1、你能自主设计本课的作业吗?(指名回答)

  2、建议作业:(出示课件)

  必做: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选做,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6)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和吉林雾凇并称为*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

  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质疑。

  1、同学们,大家知道桂林山水吗?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与“桂林山水”齐名的我国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还有就是吉林雾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吉林雾凇的文章。(板书并齐读课题:雾凇,要求学生随老师一起写)

  2、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要问的?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阅读,初读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江畔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雾凇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夜幕降临 零下 淹没 模糊

  注意:“堤”,应该读dī,不要读成tí;

  “模”课文中应读mó,不读mú;

  “畔”应读pàn,不要读成bàn。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指导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二)带着刚刚的问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描述了吉林雾凇奇观。

  第二部分:说明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部分:人们观赏赞叹雾凇美景。

  四、学习奇观,感受美景。(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C、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五、书写指导。

  5个左右结构的字“堤、俗、、摄、淹、模”都是左窄右宽。“凝、零、雾”笔画较多,要看清笔画,注意笔顺,“凝”字第三笔为撇,第九笔为点,“零”字最后一点不要忘了。“氏”字不要写成“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四年级上册《雾凇》教学反思3篇

四年级上册《雾凇》教学反思1

  《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我觉得除了要充分感受雾凇的美之外,还要由衷地提出保护自然奇特景观的内心需求。课文中雾凇的形成过程是说明性的文字,科学性很强。那在教学中如何有机的结合,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都觉得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经过一番研读后,我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2、能理解并说出雾凇的形成过程。3、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但学生生活在江南,从未亲眼见过雾凇,虽然通过文本能够得到一定了解,但仍缺乏感性认识,更无法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特殊原因,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

  3、品词、品句,体会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语文素养。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认真研读教材,我的心里有了底,在设计整个过程时,就以赏析为主,通过朗读字、词、句体验文本的神韵美。

  创设意境,激*感,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出示了雾凇的相关图片。学生一下子被雾凇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画面所感染,我适时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赞赞雾凇,学生愿意说,也愿意想,回答得流畅说明了雾凇已然成为学生的思维对象而有所感悟。接着抓住“奇”字让学生感悟雾凇的美与多。

  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孩子带着问题:1、雾凇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2、吉林的松花江畔具备这样的条件吗?默读、品味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但其中还存在着不足。虽然,读书要求很明确,但孩子回答得不是很好时我没能及时有效评价加以引导,学生虽然有所感悟,但读得感情不是很到位,有待提高。教学中拓展延伸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只得下节课完成。

  脑袋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化文本,超越文本。学生兼容并举,多种感官参与,以自读、自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2、语言不够简练。

  3、由于紧张没有全神贯注地在学生身上。

  4、时间掌握不够到位。

  我们常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课后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他人之所长,补已之短,更上一层楼。

四年级上册《雾凇》教学反思2

  《雾凇》这篇课文是篇写景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这一自然奇观。在文中不仅能欣赏到清晨及阳光下洁白晶莹、美丽动人的的雾凇奇观,还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抓住雾凇的景色之奇,及形成之奇两个方面,让学生动笔去画出它的景色之美。结合自己的想象及给出的图片,学生能够很好地感受到雾凇的美。简单的语言,学生背诵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兴趣就上来了。

  但在学习它的形成之美时,由于没办法亲眼看见它的形成,所以理解起来很空洞。所以我就结合了可乐,学生似乎理解了一些。但在背诵上还是很有难度。我觉得有可能还是要让学生亲自试验下过程,才会有更深的印象。

  感悟课文语言,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体会“情动而辞发”的写作奥妙,品词语之精,赏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正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时,我让学生观看雾凇视频,初步感受雾凇的美。并通过第一自然段学习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等词语,让学生图文结合,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美。再通过“我们这有吗?别的地方有吗?”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奇观”一词的真正含义。“奇”即是指吉林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正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

  教学第二课时时,在感悟雾凇形成的原因时,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我让学生找出雾凇形成的两大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通过对“水汽其实指什么?”“过于饱和又说明什么?”让学生对“过于饱和的水汽”能够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说明“过于饱和的水汽从哪来”的句子。这样“弥漫、笼罩、淹没”等词进入了学生的视线,细细品味,正是对“过于饱和水汽”的有力说明。

  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词,抓住“最初……逐渐……最后……”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美中不足的是在悟读方面做的还不够到位,学生在体会“缓慢“一词时有些困难。接着,是以三幅“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引出最后一句话,再让学生配合图试着来背背最后两句话,这个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背诵的要求有些高,背诵的时候很吃力。

  课文第三小节,通过引读,出示“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忽略了对重点词语“梨花”的解释。最后,通过“描绘一幅雪景”的小练笔结束整堂课。

  教学中我本想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雾凇的美丽与神奇。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担心学生不能理解,使得整个课堂,教师的讲解多于学生的朗读。其次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对词的品析不够到位,忽略了“凝结、随风飘荡、笼罩、淹没”等词的理解。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生活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发扬优点,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加了话》四年级教学设计3篇

《加了话》四年级教学设计1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了《加了一句话》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加了一句什么话?谁加了一句话?加了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加一句话等。)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请教同学、老师,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看看通过自读课文,弄清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在书上做上记号。

  三、小组合作交流,解答疑难。

  1、分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所得,讨论疑难问题。

  2、假如你当时就在场,你会怎么想?

  教师巡视适时检查:

  ①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如:佝偻、衣衫褴褛、绅士、风烛残年。

  ②对重点问题: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就有这么大的魔力的讨论。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妇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1)老婆婆,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2)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妇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3)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她?

  (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她钱?

  通过采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春天来了,我什么都看不见”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谈谈读了最后一段话的感想。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谈话激情:春天,万紫千红,到处莺歌燕舞,和风送暖。人们沉浸在对春天的美的享受中,而那位盲人却看不到这人间最美好的季节,是多么的令人同情。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感受人们思想的变化。

  2、指导学生用抒情的语调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妇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遭遇的强烈反差。

  六、拓展训练:

  “加了一句话”后,人们对盲妇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场面一定很感人,请把当时的场面描写下来,注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四年级《蟋蟀住宅》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蟋蟀住宅》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它有怎样的特点?它又是怎样建造的?

  2体会作者法布尔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培养对自然界细致观察的习惯和对动物的爱心。

  3体会蟋蟀建造住宅一部分描写的条理性和细致性。

  教学重点: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建造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法布尔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师: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一所住宅参观,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室语言描述: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着一条倾斜的隧道。你拨开草丛,会发现一个门洞掩映其间。那微微倾斜的洞口,收拾得很宽阔。你们知道这里是谁的住宅吗?

  板书课题:蟋蟀的住宅。

  2本文作者是谁?(板书:法布尔)

  课文选自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板书)

  二、简单介绍作者法布尔及《昆虫记》

  1检查预习:课文里有一句作者赞美蟋蟀的句子,你知道是哪句吗?

  指名回答,课件出示:这样勤奋而有耐心的昆虫,在昆虫世界里,总可算得上是绝无仅有的了。

  问:*时我们用这两个词来形容谁?表达怎样的情感?

  2介绍作者:

  把昆虫当作与人类*等的生命来对待,,这是《昆虫记》这本书表现出来的独特之处。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法布尔也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我么你看看他自己是怎样说的——

  课件出示课后“我的资料夹”的内容,指名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自由读课文,思考:围绕蟋蟀的住宅,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2根据主要内容,标出相关段落。

  3结合相关段落总结写作顺序。

  四、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1默读2、3自然段,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学生读、写、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自读收获,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作者的说明方法,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时补充后文的内容和《蟋蟀的住宅》原文中的句子,引导和帮助学生增强体验,加深感悟。

  3结合蟋蟀挖掘工具的简陋体会“伟大的工程”,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4抓住第八自然段,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性及蟋蟀勤奋有耐心的品质。

  五、拓展阅读,推荐《昆虫记》

  出示《昆虫记》中部分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人性化描写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年级《蟋蟀住宅》教学设计2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讲了蟋蟀住宅的选址,从中感受到了蟋蟀的不肯随遇而安,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剩下的内容。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讲解住宅外部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找一找蟋蟀住宅的外部有什么特点?预设A: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师: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概括?(引导:朝着阳光可以概括为?而且这条隧道是隐藏在草丛中的,别人很难发现,说明它有怎样的特点?骤雨是什么样的雨?(又大又急的雨)下骤雨,这里竟然立刻就干了,说明它怎么样?)共同得出:朝阳、隐蔽、干燥。(板书:朝阳、隐蔽、干燥)

  预设B: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师:“九寸深,一指宽”是多大?你们知道一寸是几厘米吗?大约是三厘米三毫米,那九寸将近有30厘米。一指宽就是一个手指这么宽。(师比划)这样的隧道对一只只有两三厘米长的小蟋蟀来说够大了吗?足够宽敞舒适了。预设C:出口的地方总是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预设:有门。(板书:有门)

  师:看看书上的插图,出口的旁边有一丛草,就像咱们房子的门一样,多形象呀!预设D: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坦。这就是蟋蟀的*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台上弹琴。

  师:除了有门,还有?预设:*台。(板书:有*台)

  师:蟋蟀还在这*台上弹琴呢!看来这小小的蟋蟀还很会享受生活!师:我们把第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了这个自然段,你觉得这又是一只怎样的.蟋蟀?为什么?预设1:聪明:能把自己的住宅建造得很隐蔽;隧道倾斜,即使下骤雨都能立刻变干;吃草从来不吃门口的那一丛草。预设2:能干、勤劳:把门口收拾得很*坦。预设3:会享受生活:在*台上弹琴。(二)讲解住宅内部特点

  师:那住宅的内部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第六自然段,找一找。预设A: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师:重点在哪个词?预设:光滑。(板书:光滑)预设B: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板书: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师:住宅虽然简朴,但是我想,蟋蟀在里面一定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我们把这两句话一起读一读。

  (二)体会“伟大的工程”

  师:作者又是怎么赞叹蟋蟀的住宅的?预设:假使我们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指名答,再齐读)(板书:伟大的工程)

  师:读到这儿,我们不禁产生一些疑惑,蟋蟀怎么会有修建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作者又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赞叹呢?一起读第三自然段。(齐读)

  师:蟋蟀就用这样柔弱的工具修建了舒适的住宅,怎能不让人感到惊奇呢?那蟋蟀又是怎样用这柔弱的工具修建出这么好的住宅呢?课文7—9自然段着重写了这方面内容,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圈一圈描写蟋蟀挖掘时的动词。(板书:挖掘)预设:扒、搬、踏、推、铺。

  师:它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进行挖掘,你们觉得它盖房子的过程辛苦吗?非常地辛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它盖房子的工具有哪些呢?预设:钳子、前足、后足、锯。

  师:凭着这么简单的工具却能盖出有门、有*台、清洁、干燥的住宅,难怪作者会

  这样赞叹——ppt: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师:当蟋蟀累了的时候,它会怎样?预设: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又进去继续工作。

  师:多么勤劳的小家伙!谁能再读读这段文字?(指名读)

  师:其实这些都是作者细心观察后才告诉我们的。读读这句话。ppt: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师: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预设:有耐心、细心、善于观察

  师:现在,蟋蟀的住宅已经挖了有两寸深,这么宽敞了,已经可以住了,可是蟋蟀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预设:整修。(板书:整修)

  师:它是怎么整修的呢?默读第九自然段。(生读)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是怎么整修的呢?预设:蟋蟀长时间地进行整修,天气变冷了或身体增长了,它就把洞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它都在里面不停地工作。

  师:我们发现了,住宅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整修,要不断地加深加阔。这个过程是十分繁重而漫长的,最后,蟋蟀才能修建了一座精致舒适的住宅。对于这样一个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生接:伟大的工程。)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一)品味拟人手法及运用师: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蟋蟀的住宅,那为什么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就如同亲眼所见一样呢?预设:因为作者描写得很生动。还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因为作者写得很具体,观察得非常仔细师:有同学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用了拟人手法,请你们在课文中找一找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找到了就自己读一读。(学生汇报)师: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你能不能也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写小动物呢?试试看。ppt:仿写: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一种你喜欢小动物。

  (二)介绍法布尔和《昆虫记》师: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的作者。把书翻到31页读一读“资料袋”。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的作品叫《昆虫记》,蟋蟀的住宅就是其中的一篇。

  老师从作品中摘录了一段话,与大家分享。ppt:我的蟋蟀们!因为有你们的陪伴我才感到生命的活力,而生命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灵魂一个活着的微点——最小最小的生命的一粒,更能引起我的无限兴趣,更让我无比地热爱你们!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四年级美术《快乐的人》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美术《快乐的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用线材造型的方法,知道缠、拧、盘、折等基本造型技巧。

  2、了解不同线材造型的特点。

  3、尝试用电线等可塑性线材进行简单动物花卉造型。

  教学重点:

  学习用线材造型的方法,缠、拧、盘、折等基本造型技巧

  教学难点:

  整体造型方法、站立方法、连接点的处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介绍自己了解的生活中的“线”,发现它的实用功能。

  2、线材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你都知道哪些“线”?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用回忆的方式,促进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发现线材的艺术价值。

  二、认识材料

  1、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线材自身的特点和造型的特点

  2、你在课前准备了哪些线材?它有什么特点?

  3、柔软的线材和稍硬的线材在造型上会有什么区别?

  初步感知制作材料的性能、特点。为制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探索发现

  1、教师演示用胶皮铜芯电线制作小动物。

  我来制作你来看,总结一下我的制作步骤好吗?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制作步骤:

  观察形态——大体形象——具体细节——整理完成

  四、创作实践

  1、教师课件提供一些简单图形供学生自由选择,进行创作。

  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在个别学生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全员参与解决问题。

  2、在制作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制作好的:作品怎样站立呢?

  五、展示讲评

  说一说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你认为谁的.作品比较成功?好在哪里?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小学四年级《尊严》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尊严》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重点研读理解“尊严”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狼吞虎咽”的意思。

  2、学习课文,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

  3、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是说做人要有尊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尊严》,相信大家会从文中年轻人的做法中有更深入的体会。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问题引入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下面让我们走进年轻人的心灵世界,默读课文,想想年轻人作为逃难人群中的一员,他和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画一画相关语句。

  【从整体入手,带着问题读文,为下面体会“尊严”做铺垫。

  三、深入研读理解“尊严”

  1、汇报“年轻人和那些逃难的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出示两组句子:

  样子:(1)“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2)“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吃相:(1)“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2)“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师:从这一处相同的地方,同学们感受到什么,能谈谈吗?

  师:此时,年轻人最需要的是什么?(食物、水、温暖、等)

  师:那他有没有选择这些呢?(没有)

  2、对!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理解也深刻。他并没有直接接受食物,而是选择了先干活,后吃食物。课文在描写这一部分时采用了什么叙述方法?(对话)

  师:下面同学们就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生默读课文,找出三次对话。

  (1)师谁愿意来说说第一次对话在课文的哪一部分并读出来。(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次对话,想一想,这个年轻人给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用笔在书中画一画。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有关句子。

  学生汇报。

  师:作者从年轻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来对这个年轻人进行了描写,你认为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汇报,师板书:自尊

  师:那年轻人说话时应是什么样的语气?同桌之间互相练读。

  指名分角色朗读。

  (2)、当年轻人听到杰克逊大叔告诉他没有活需要做时,年轻人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第二、三次对话。在这两次对话中,年轻人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用笔画一画。

  小组讨论,在书中画一画,议一议。

  师:谁来说说第二次对话中年轻人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师:范读年轻人说的话,三个"不"字加重语气。

  师:通过我们自学了第二次对话,你对年轻人又是怎样认识的?

  生汇报,师板书:讲原则

  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学生同桌练读,指个别组读。

  师: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

  (3)杰克逊大叔为了能让年轻人早点吃上早饭,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是,年轻人接受了吗?哪一组愿意汇报第三次对话。

  师:这时,在你的心目中,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汇报,师板书:自强

  师:那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学生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师生互评。

  师:杰克逊大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通过哪个词语感受到的?

  3、正是由于年轻人的高尚品格才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夸他的?

  生齐读:"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师小结:年轻人拥有了这么多的高贵品质,但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他才能获得成功。板书:努力

  师:最后他成功了么?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谈体会,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表达能力。

  四、知识延伸

  1、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收集哈默的生*事迹材料,哪位同学能介绍?(生汇报)

  2、多了不起的哈默呀!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又是如何选择呢?

  学生汇报。

  师总结:同学们的说得很精彩,其实老师只想告诉你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课内外结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尊严对一个人的重要。

  五、布置作业(落实日日清)

  以《“尊严”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自尊+讲原则+自强)×努力==成功

推荐访问:雾凇 教学设计 四年级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1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1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