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五篇

时间:2023-04-17 16:50:06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1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五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五篇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1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布老虎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二、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高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然后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观察各自的正方体,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亲身的体验、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达。在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方面,高老师也做的很好。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

  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上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高老师通过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在观察同一个物体,他们三个人却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看到一个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学猜是长方体的,有的同学猜是正方体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

  1、高老师肯定有些紧张,有些环节记不清,还好在她即将打乱教学环节的时候,她能及时的稳住自己,顺利的将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上下去。不留心的话,我们听课老师还不容易察觉。

  2、在组织小组活动时,是先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再说活动要求,这时候学生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老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里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3、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让学生观看了《盲人摸象》之后,应该有个小结并过渡到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注意回扣这个故事。前后衔接上做得不够好。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2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布老虎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二、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高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然后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观察各自的正方体,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亲身的体验、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达。在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方面,高老师也做的很好。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

  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上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高老师通过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在观察同一个物体,他们三个人却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看到一个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学猜是长方体的,有的同学猜是正方体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

  1、高老师肯定有些紧张,有些环节记不清,还好在她即将打乱教学环节的时候,她能及时的稳住自己,顺利的将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上下去。不留心的话,我们听课老师还不容易察觉。

  2、在组织小组活动时,是先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再说活动要求,这时候学生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老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里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3、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让学生观看了《盲人摸象》之后,应该有个小结并过渡到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注意回扣这个故事。前后衔接上做得不够好。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3

  覃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顺畅,让人耳目一新。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活动“变魔术”引入观察角度,让学生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在教学中,覃老师通过观察单个长方体盒子,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再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小药箱,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进一步促进学生观察发现一次看到的长方体的两个面之间、三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如,学生观察所得:一次可以看见长方体的两个面后,引导学生通过看、数、摸进一步发现它们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本节课,教者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引导下发现、在交流中发展。“观察物体”看似简单,如果设计不好就会出现散、乱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循序渐进、顺学而导,为学生的观察学习活动定任务、明要求、指范围、导方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知识点,设计了分层观察,让学生收获很多。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4

  朱老师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所以本节课中朱老师精心、巧妙设计以观察“小熊”的方位,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经过多次的磨课和试课,评课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本节课教学的一开始朱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从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从猜谜语出示后,再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朱老师选择了以小熊为素材,让学生观察不同方位的小熊,并说说自己所站的位置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以四人小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会盯着小象。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 ,而且朱老师让学生用“我站在小象的 ,看到小象的 。”在语言上也提醒孩子,在观察物体时,要全面的观察,如有分辨不出左右时,用模仿小象的动作,来分辨。今天课堂,朱老师的语言很淡定,例如:在揭示小熊玩具时,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这是什么?学生一致回答,是小熊。直接进入主题,你们在小熊的哪里?老师在小熊的哪里?再后来请两位学生上台来分别站在小熊的左右两侧,出示课件,问,哪位同学看到的图与课件上的哪一副图是一致的,学生纷纷举起手,请几位学生分别说出谁站在小熊的哪一面。这时,用小熊的的右手举着,左手放着,这样让孩子好分辨出左右面;最后,把小熊的两手都放下来,让学生分辨,这样会比较有难度,这时,学生必须要知道小熊的左右手的方位,否则就不知道你所占的是小熊的哪一面。接下来的环节,以四人小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体,分别站在小象的四个方位,把你所观察到的小象,“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小象的哪个位置?观察到的是什么?”这样就像玩游戏一样。可以说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

  这节课最主要就是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小熊这个形象。一开始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不同方向看到的也不一样,老师进行了“转动小熊”游戏,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甚至到最后,老师让学生动手用连线的方法,他们所看到的书本,货车等物体。当展示到电脑上,孩子们不得不承认四个方向的小朋友看到的车子确实是不一样。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终于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

  1、在组织小组活动时,朱老师可能也是紧张,虽然说了活动要求再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但是这时候学生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老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里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2、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没在注意判断学生回答得是否准确,而且激励性语言不够。当解决以下这题“四个小朋友从四个方向观察一辆货车,然后把货车的照片和四个小朋友连一连时,朱老师让学生观察以后说一说就过去了。我觉得车子的前后面很容易,但要弄清车的左右面却是比较难的。所以这里我觉得换一种形式更好。可以让孩子用肢体动作来演示给自己组的其他小朋友看,或者可以把车子放到学生的位置上去观察,然后再用电脑显示旋转的车子,校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最后,我相信朱老师今后在不断的历练中应该能稳步快速的成长,同时敬请更多老师帮助我们全组老师共同进步!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5

  朱老师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所以本节课中朱老师精心、巧妙设计以观察“小熊”的方位,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经过多次的磨课和试课,评课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本节课教学的一开始朱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从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从猜谜语出示后,再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朱老师选择了以小熊为素材,让学生观察不同方位的小熊,并说说自己所站的位置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以四人小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会盯着小象。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 ,而且朱老师让学生用“我站在小象的 ,看到小象的 。”在语言上也提醒孩子,在观察物体时,要全面的观察,如有分辨不出左右时,用模仿小象的动作,来分辨。今天课堂,朱老师的语言很淡定,例如:在揭示小熊玩具时,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这是什么?学生一致回答,是小熊。直接进入主题,你们在小熊的哪里?老师在小熊的哪里?再后来请两位学生上台来分别站在小熊的左右两侧,出示课件,问,哪位同学看到的图与课件上的哪一副图是一致的,学生纷纷举起手,请几位学生分别说出谁站在小熊的哪一面。这时,用小熊的的右手举着,左手放着,这样让孩子好分辨出左右面;最后,把小熊的两手都放下来,让学生分辨,这样会比较有难度,这时,学生必须要知道小熊的左右手的方位,否则就不知道你所占的`是小熊的哪一面。接下来的环节,以四人小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体,分别站在小象的四个方位,把你所观察到的小象,“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小象的哪个位置?观察到的是什么?”这样就像玩游戏一样。可以说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

  这节课最主要就是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小熊这个形象。一开始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不同方向看到的也不一样,老师进行了“转动小熊”游戏,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甚至到最后,老师让学生动手用连线的方法,他们所看到的书本,货车等物体。当展示到电脑上,孩子们不得不承认四个方向的小朋友看到的车子确实是不一样。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终于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

  1、在组织小组活动时,朱老师可能也是紧张,虽然说了活动要求再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但是这时候学生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老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里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2、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没在注意判断学生回答得是否准确,而且激励性语言不够。当解决以下这题“四个小朋友从四个方向观察一辆货车,然后把货车的照片和四个小朋友连一连时,朱老师让学生观察以后说一说就过去了。我觉得车子的前后面很容易,但要弄清车的左右面却是比较难的。所以这里我觉得换一种形式更好。可以让孩子用肢体动作来演示给自己组的其他小朋友看,或者可以把车子放到学生的位置上去观察,然后再用电脑显示旋转的车子,校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最后,我相信朱老师今后在不断的历练中应该能稳步快速的成长,同时敬请更多老师帮助我们全组老师共同进步!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5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5篇(扩展1)

——《观察物体》评课稿3篇

《观察物体》评课稿1

  其实倪老师的这节课确切的说我是听了3次,从第一次的准备到第二次的改进再到这次课的形成,我们也一起讨论修改好多具体细节。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倪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 的教学情景,整节课他讲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分别坐在四个不同的位置,以活动课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有些不足之处或者不到位的见解望谅解。

  一、以活动形式开展教学,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倪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在课堂一开始,倪老师就安排各个学生的座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模式,小朋友们很有兴趣,一个个热情高涨,老师顺势提上课的要求。倪老师将自己在家里的储蓄罐从各个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物体,学生各抒己见,一步步接近实物,老师及时总结观察物体要全面。同时倪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只不同颜色的小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开始仔细观察小象,这节有趣的数学课拉开了序幕。

  二、教学环节生动有趣,步步紧扣。

  分发小象完毕后,倪老师以一句“你愿意跟小象做朋友吗?”拉近了学生与小象的距离,也更加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小象。“说说你在小象的什么位置”很自然的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倪老师多次安排小组讨论汇报,小组各个学生交换位置观察等活动,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才是全面的、有序的。

  但整节课下来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板书的安排还可以再设计简洁明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还不是很大,我们对板书的要求自然会更高。其次新课标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淡化方位点,避免出现前、后、左、右,以免引起歧义。

《观察物体》评课稿2

  尹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尹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讲几点我的想法。

  优点:

  1、教师先出示一张学生图片,让学生从“前、后,侧”观察,然后又以盲人摸象让学生体会:观察物体要全方位。

  2、利用学具(兔子模型),让学生分小组,轮流交换位置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得图形,放到相应位置。

  3、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亲切,过渡自然流畅。

  4、重点突出,训练充分,让学生体验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让学生交换位置,并说出自己的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缺点:

  教师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未能将“左右”观察的方法将透彻,导致后面学生做类似题型时出现疑惑。

《观察物体》评课稿3

  吴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日常生活场景和一些简单的物体后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如果仅仅是按照目标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吴老师巧妙的设计,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一、创“疑”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吴老师出示了包装盒的一个面,让孩子猜猜看到的是什么,接着又出示包装盒的两个面,有的学生还是没有猜出到底是什么,在学生的兴趣提得很高的时候,出示三个面(答案揭晓)。这样的设计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学生置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布“动”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发挥主体作用

  自学-交流-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吴老师的课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新授课伊始吴老师明确的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指向性的自学,有效的提高了自学效果。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吴老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的长方体,并通过动态方式呈现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从而跟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新授课的第三个环节是让孩子拼正方体,观察发现用几个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三视图(正面、侧面、上面)之间的相互转换。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此“动”让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多层次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精设练习,精炼总结

  吴老师设计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总结部分,回顾整堂课的过程,最后以三幅画正、侧、上的宏伟三峡大观完美的为这堂课画上了句号。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虽然学生曾经学过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日常生活场景和一些简单的物体,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在观察时存在困难,有好几个学生说能看到长方体的四个面,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新授部分适量加强观察方面的训练。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5篇(扩展2)

——二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3篇

二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1

  《观察物体》是二年级教科书第68页例1的内容,要求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想象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会全面看待物体的意识。

  本节课张莹老师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执教,教学效果良好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盲人摸象》动画片让学生体会到看东西要争取做到全面细致。

  二.利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充分体会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教学设计由易到难,层次清晰。

  (1)张老师设计4人一组,通过不断变化位置,让学生给小熊拍照,体会位置不同,看到时图像不同,学生兴致高昂。

  (2)在巩固练习中,设计了观察机器猫,小汽车,水壶,都是一些学生喜欢的物体,让学生以观察者的左右进行判断。

  (3)难点是吧知识拓展延伸,老师设计了根据照片猜实物,从一个侧面,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要想全面了解就必须从多角度,全面观察。

  (4)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像,体会前后左右完全相同的物体是什么?学生想象丰富。

  (5)根据学校操场上不同方位的照片,让学生下课后观察,渗透学学生爱校的意识。

  三.本节课仍有不足之处:

  (1)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不强,作为低年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在巩固练习中,如有让学生参与的练习,如:让学生上讲台,让学生观察,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应多观注细节,如:在座位上,让背对讲台的学生先面朝讲台,活动时再转过去,否则学生很不舒服。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5篇(扩展3)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3篇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1

  其实倪老师的这节课确切的说我是听了3次,从第一次的准备到第二次的改进再到这次课的形成,我们也一起讨论修改好多具体细节。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倪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整节课他讲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分别坐在四个不同的位置,以活动课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有些不足之处或者不到位的见解望谅解。

  一、以活动形式开展教学,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倪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在课堂一开始,倪老师就安排各个学生的座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模式,小朋友们很有兴趣,一个个热情高涨,老师顺势提上课的要求。倪老师将自己在家里的储蓄罐从各个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物体,学生各抒己见,一步步接近实物,老师及时总结观察物体要全面。同时倪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只不同颜色的小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开始仔细观察小象,这节有趣的数学课拉开了序幕。

  二、教学环节生动有趣,步步紧扣。

  分发小象完毕后,倪老师以一句“你愿意跟小象做朋友吗?”拉近了学生与小象的距离,也更加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小象。“说说你在小象的什么位置”很自然的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倪老师多次安排小组讨论汇报,小组各个学生交换位置观察等活动,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才是全面的、有序的。

  但整节课下来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板书的.安排还可以再设计简洁明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还不是很大,我们对板书的要求自然会更高。其次新课标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淡化方位点,避免出现前、后、左、右,以免引起歧义。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2

  其实倪老师的这节课确切的说我是听了3次,从第一次的准备到第二次的改进再到这次课的形成,我们也一起讨论修改好多具体细节。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倪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整节课他讲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分别坐在四个不同的位置,以活动课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有些不足之处或者不到位的见解望谅解。

  一、以活动形式开展教学,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倪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在课堂一开始,倪老师就安排各个学生的座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模式,小朋友们很有兴趣,一个个热情高涨,老师顺势提上课的要求。倪老师将自己在家里的储蓄罐从各个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物体,学生各抒己见,一步步接近实物,老师及时总结观察物体要全面。同时倪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只不同颜色的小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开始仔细观察小象,这节有趣的数学课拉开了序幕。

  二、教学环节生动有趣,步步紧扣。

  分发小象完毕后,倪老师以一句“你愿意跟小象做朋友吗?”拉近了学生与小象的距离,也更加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小象。“说说你在小象的什么位置”很自然的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倪老师多次安排小组讨论汇报,小组各个学生交换位置观察等活动,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才是全面的、有序的"。

  但整节课下来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板书的安排还可以再设计简洁明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还不是很大,我们对板书的要求自然会更高。其次新课标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淡化方位点,避免出现前、后、左、右,以免引起歧义。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5篇(扩展4)

——《数学广角》评课稿 (菁选5篇)

《数学广角》评课稿1

  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这部分内容在《课标》中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

  11月5日我们在鸣谦小学有幸听了乌金山小学刘海霞老师、聂店小学赵立梅老师的讲课,两位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老师们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等、宽松、愉快。我认为两位老师的讲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老师们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在词语搭配这个环节上,老师又开展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

  教师通过几次个例题和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对具体的方法最后提出总结,根据学生的活动,挑出能够快速完成的几个,总结方法,让学生来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4、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形式多样。

  有排数字,合影留念,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实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倍感兴趣,而且在练习上也拓宽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号排序。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老师们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5、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又激励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搭配问题。

  总之,老师结合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遵循新授课三步导学教学策略对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在这里也提点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管准备的怎么好,一节课总有很多优缺点。可以看出老师们在课前准备十分充分和做了许多设想,由于经验不足,还是有一些环节处理的不熟练和不够完整,驾驭课堂能力还需尽快提高。再加上教学内容安排较多,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有点赶,导致讲解不够深入,有些环节讲得有点仓促。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因此今后还应加强自身教学水*的提高,提升自己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

《数学广角》评课稿2

  李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中的“重复问题”,这一堂中呈现出许多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兴趣

  整堂课汪老师以进入数学乐园为引线,帮助遇到困难的小猪为为题解决的切入口,让孩子们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享受助人为乐的乐趣,享受到学好数学带来的巨大成就感,让学生能更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李老师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又有效的调控教学。

  例如:在整个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基本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去获取,老师只是起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三、注重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的"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本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学会了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先设计了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然后设计了几道有趣的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立美,为此,我提出两个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学生的错误也是比较好的教学资源,老师还应善于倾听学生的错因,才能更有利于帮助问题的解决。

  二、是要规范学生数学语言。

《数学广角》评课稿3

  冯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以直观的操作活动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教学过程民主、*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教师大胆改编教材,将我国地图引入课堂,一步步找到山西、阳泉、郊区的行政区划图,然后从地图的着色问题入手展开研究活动,让学生感觉到了制作地图也要用到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整节课,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交流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活动前的指导,对活动预设充分。

  在出示活动要求后,让学生自己说说涂色时注意什么,学生互相补充,明确了要求,审题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教师预设到涂色时间比较长,因此明确活动要求后激励学生比比谁涂得快。学生跃跃欲试,加快了活动速度。在展示作品时教师故意出示重复和遗漏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真正感知到有序思考的好处。

  4、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

  教师在学生活动后的质疑引发学生的思考:想不想知道怎样很快找到所有涂法儿不重复不遗漏呢?教师介绍了两种方法,定位法、交换法,学生在有了前面活动的基础,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了,

  5、教具准备充分,便于直观操作观察,可见备课的用心。

《数学广角》评课稿4

  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这部分内容在《课标》中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

  11月5日我们在鸣谦小学有幸听了乌金山小学刘海霞老师、聂店小学赵立梅老师的讲课,两位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老师们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等、宽松、愉快。我认为两位老师的讲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老师们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在词语搭配这个环节上,老师又开展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

  教师通过几次个例题和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对具体的方法最后提出总结,根据学生的活动,挑出能够快速完成的几个,总结方法,让学生来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4、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形式多样。

  有排数字,合影留念,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实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倍感兴趣,而且在练习上也拓宽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号排序。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老师们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5、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又激励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搭配问题。

  总之,老师结合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遵循新授课三步导学教学策略对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在这里也提点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管准备的怎么好,一节课总有很多优缺点。可以看出老师们在课前准备十分充分和做了许多设想,由于经验不足,还是有一些环节处理的不熟练和不够完整,驾驭课堂能力还需尽快提高。再加上教学内容安排较多,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有点赶,导致讲解不够深入,有些环节讲得有点仓促。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因此今后还应加强自身教学水*的提高,提升自己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

《数学广角》评课稿5

  《数学广角》是三年级数学下册中的重叠问题,是原先奥数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偏难,有一定的挑战性。李老师处理教材独到,教学节奏控制合理,对学生的回答应对自如。学生从猜测到操作建模,到练习拓展,一直处于轻松主动,思维活跃的良好学习状态中,教学效果扎实有效。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激趣引入,巧伏重叠思想

  课前,李老师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生活中的素材,采用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的形式,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个简单的重叠问题: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最少要买几张票?。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数学问题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环节化时不多,却达到了既激发兴趣,又孕伏新知的效果。

  二、生活情境,让数学生活化

  整节课,李老师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做到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例如从课堂的开始,老师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示三(1)班学生参加数学、语文兴趣小组情况统计表,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兴趣小组?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

  三、合作交流,建立模型

  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韦恩图。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接教学的方式,并强调中间交叉部分是填什么的?再是采用主动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完成韦恩图的填写。要求“既能一眼看出哪两种重复了,又能看看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是哪些、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是哪些。在操作活动中,学生人人动手,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碰撞。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发现,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填写了韦恩图。再是利用多媒体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各区域各代表什么?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学生的合作交流,他们不仅建立起集合思想的数学模型,并清楚地理解了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四、首尾呼应,拓展延伸

  练习之后,学生对重叠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李老师设计的练习,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并且把包含与交叉重叠与不重叠等几种不同情况。通过题组,揭示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设计巧妙,考虑周到。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5篇(扩展5)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菁选3篇)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38页———40页。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体药箱、圆柱、球、长方体实物若干、圆柱和球的组合学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确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激*趣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宋代诗人苏轼的那首《题西林壁》吗?让我们共同来朗诵这首诗。(课件出示诗句和庐山不同景色)

  师: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2、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这样,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观察物体探究新知

  (一)观察长方体

  1、整体观察(出示长方体小药箱)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观察这个长方体的药箱,谁来说说这个药箱有几个面?都是哪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生回答,师强调看到的面,是相对观察者说的。

  (3)师:请同学们按照活动要求观察这个小药箱请(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4)学生观察。

  a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药箱,说一说自己看到了哪几个面。

  b坐在不同方向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药箱的哪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5)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有的同学看到一个面,有的看到两个或三个面。你能找出个位置看到所有的面吗?最多能看到药箱的几个面?请大家站起来走一走,看一看。

  (6)学生自由走动,观察。

  (7)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精彩极了,我们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不可能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

  2、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

  (1)教师拿起小药箱让不同方向的同学观察、我们从正面、上面、左面来看这个药箱得到的都是什么形状?

  (2)分别出示药箱的三个面,让学生判断分别是哪几个面。

  (3)做40页第1题,在书上完成。(课件演示进行订正)

  (二)、分别观察正方体圆柱体球体

  1、师:刚才老师和你们共同观察了长方体,现在请你和你小组的同学分别观察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学具,完成表格。(表格中要求同学们从上面,正面,左面观察物体,并将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学生观察,完成表格并汇报。

  (预设:学生会质疑,圆柱体从正面看有时是正方形的)

  2、趣味游戏,强化认识。

  (用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师:这是我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谁来猜一猜,它可能是什么?(可能是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物体?(至少还要知道另一个面的形状)

  (课件呈现不同的物体)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因此,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形象,才能判断出它是什么立体图形。

  (三)观察组合图形

  1。观察交流加深认识

  过渡:刚才,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了一个物体,那么,我们从不同角度同时观察两个物体,会看到什么形状呢?

  (1)师: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和球的组合学具,摆成和桌子上一样的位置,从各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它们,观察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看到的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2)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说得非常清楚明白。老师这里有几组图形(例2图),你们能正确判断它们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吗?

  1、学生判断。

  2、做40页第3题。

  三、逆向练习训练思维

  师:刚才我们一同观察了单个物体以及立体组合图形,并猜测和判断了它们在不同方向上的形状和位置关系。如果反过来,给你出示一个物体或立体组合图形某一方向上看到的形状,你能不能猜测出它们什么呢?(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圆形和一个正方形)

  1、学生猜测,并畅所欲言。

  (师讲解,圆柱体当底面直径和高等长时,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到的"形状是正方形)

  2、再次引导学生明确:

  (1)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2)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形象,才能判断出它是什么立体图形。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观察的认真,仔细,希望你们在生活中也要懂得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希望你们做一个处处留心观察的有心人。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38页———40页。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体药箱、圆柱、球、长方体实物若干、圆柱和球的组合学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确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激*趣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宋代诗人苏轼的那首《题西林壁》吗?让我们共同来朗诵这首诗。(课件出示诗句和庐山不同景色)

  师: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2、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这样,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观察物体探究新知

  (一)观察长方体

  1、整体观察(出示长方体小药箱)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观察这个长方体的药箱,谁来说说这个药箱有几个面?都是哪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生回答,师强调看到的面,是相对观察者说的。

  (3)师:请同学们按照活动要求观察这个小药箱请(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4)学生观察。

  a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药箱,说一说自己看到了哪几个面。

  b坐在不同方向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药箱的哪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5)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有的同学看到一个面,有的看到两个或三个面。你能找出个位置看到所有的面吗?最多能看到药箱的几个面?请大家站起来走一走,看一看。

  (6)学生自由走动,观察。

  (7)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精彩极了,我们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不可能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

  2、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

  (1)教师拿起小药箱让不同方向的同学观察、我们从正面、上面、左面来看这个药箱得到的都是什么形状?

  (2)分别出示药箱的三个面,让学生判断分别是哪几个面。

  (3)做40页第1题,在书上完成。(课件演示进行订正)

  (二)、分别观察正方体圆柱体球体

  1、师:刚才老师和你们共同观察了长方体,现在请你和你小组的同学分别观察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学具,完成表格。(表格中要求同学们从上面,正面,左面观察物体,并将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学生观察,完成表格并汇报。

  (预设:学生会质疑,圆柱体从正面看有时是正方形的)

  2、趣味游戏,强化认识。

  (用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师:这是我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谁来猜一猜,它可能是什么?(可能是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物体?(至少还要知道另一个面的形状)

  (课件呈现不同的物体)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因此,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形象,才能判断出它是什么立体图形。

  (三)观察组合图形

  1。观察交流加深认识

  过渡:刚才,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了一个物体,那么,我们从不同角度同时观察两个物体,会看到什么形状呢?

  (1)师: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和球的组合学具,摆成和桌子上一样的位置,从各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它们,观察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看到的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2)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说得非常清楚明白。老师这里有几组图形(例2图),你们能正确判断它们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吗?

  1、学生判断。

  2、做40页第3题。

  三、逆向练习训练思维

  师:刚才我们一同观察了单个物体以及立体组合图形,并猜测和判断了它们在不同方向上的形状和位置关系。如果反过来,给你出示一个物体或立体组合图形某一方向上看到的形状,你能不能猜测出它们什么呢?(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圆形和一个正方形)

  1、学生猜测,并畅所欲言。

  (师讲解,圆柱体当底面直径和高等长时,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到的形状是正方形)

  2、再次引导学生明确:

  (1)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2)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形象,才能判断出它是什么立体图形。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观察的认真,仔细,希望你们在生活中也要懂得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希望你们做一个处处留心观察的有心人。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6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2、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教学重点:观察、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觉。

  教学准备:一个圆柱体的茶叶盒或者饼干筒。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1、教师将一个圆柱体的饼干筒放在讲桌上,让学生分别蹲着看、站在讲台下看、站在讲台上看。

  2、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分别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再让看过的学生谈一谈看到的情况。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由低到高看物体,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一)由低到高观察物体(第63页)

  1、在讲桌上照书上的图摆好教具,让学生由下到上进行观察,说出感觉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看书,并模拟书上的情景观察讲桌上的物体,体会由低到高不同的画面。

  3、标出观察顺序。

  4、师: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和同学说一说。

  (二)由远到近观察物体(第64页)

  1、模拟情景,在讲桌上摆一个房子模型,房子后面摆几个高一点的长方体当作小树。

  2、让4、5个学生在教室最后观察,然后向前走到讲桌近处观察。

  3、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两次看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

  4、让观察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三、尝试练习

  1、独立解决书上“说一说”。

  2、指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5篇(扩展6)

——小学数学《确定位置》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确定位置》优秀评课稿1

  【1】不同于上一节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本课是六年级关于位置方向的综合运用,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北偏西、南偏东等词语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感知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合理性。

  本课教学十分精彩,教师创设有趣形象的情境操作,不仅让学生充满兴趣,也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确定位置,更加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其次教师设置了层层递进的游戏教学环节,从知道方向和距离能找到位置,导致到方向和距离,不能找到位置,在冲突中推着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如何能准确描述位置,最后找到方法后能完成任务。

  三个游戏环节同时也是三个教学层次,教师设置的非常精妙,并且教师在趣味性,逻辑性之外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性,是一堂值得学的的数学课!

  【2】下面结合本课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1.课前创设游戏情境,关注学生已有知识。

  从理论层面,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展开。黄老师从课前活动的设计就关注了这一点。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班长的位置,其他学生来猜。其中大部分学生都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朋友的位置,可见他们理解“排”的含义,但对于“列”描述不清。我想黄老师此时,也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有所掌握,在此基础上,她能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行”和“列”的含义,顺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梳理什么是“行”,什么是“列”,以及先列后行的表述方式,我想这样处理,学生的理解很清晰。当然,这个环节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带进课堂;另一方面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而且还能为新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2. 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在本节课中,黄老师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由直观到具体,由抽象到思维,主动轻松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从学生自己的位置,到图片上学生的位置,再由位置引申到小圆片,再到一个点,这样就把座位图抽象成点子图,又把点子图抽象成方格图,从具体到抽象,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如此教学真正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对知识的形成不断完善。

  教学大环节把握住后,教学的细节更值得我们研磨:

  (1)在学生面对座位图时,怎么确定“列”与“行”,当时对于“列”的确定出现了分歧,黄老师老师的处理是让同学们判断谁的正确,从观察者本人的角度来从左往右数。把课件中的座位图和实际生活中的座位图结合起来不断进行转换,在转换过程中,引导学生始终抓住一点,即从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通过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是学生理解并认同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从而统一认识,解决分歧。

  (2)黄老师老师设计了一个创造数对表示位置的环节,虽然我们都知道数对的书写形式是约定俗成的,但是我觉得这个环节必不可少。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给学生创造了体验、探究的空间。在此刻,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每一种表示方式都寄托了学生的思想,在比较和梳理的过程中,会更明确数对的书写方法,也会感受到数对的简洁、方便。

  创造数对环节的意图是明显的,让学生进行“找朋友”的游戏,这时学生根据老师的口令,如请(5,4)的同学起立,请(10,6)的同学向大家挥挥手等,学生兴趣很高涨,更加加深学生的印象了。后来黄老师出示了(1,x)结果站出来一排,紧接着让孩子们创造一个数对也产生这样的效果,黄老师出现了(x,x)(x,a)等,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3.练习有层次,密切联系生活。

  黄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具有层次性,合理有效地使用课件,既巩固了当堂学生的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

  4、课程的拓展

  以学校各教学楼为例,按方位布置好,告诉孩子们点子图可以根据需要向两边延伸,最后和地球的经纬度衔接,使课程即有了深度,同时也拓宽了课程的宽度。

  以上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其实一堂课的`好坏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和水*,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效。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还需深研教材,备好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调控课堂。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5篇(扩展7)

——小学数学年月日评课稿

小学数学年月日评课稿1

  刚才听了罗老师执教的数学《年月日》感受很多,这节课上的非常好,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重点、难点把握准确,知识讲解清楚。

  罗老师对教材能够认真钻研,抓住教材特点,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并能围绕重点设计教学方案,层层深入,注重知识的点拨探究,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有效地运用于课堂中。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重点突出。通过交流、练习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渡自然,教学中善于鼓励,真诚关注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了一种宽松、*等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对教学难点,能够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拳头记忆法(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去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或歌诀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不差),增强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运用的.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罗老师能把远教资源充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图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特别是年月日的形成的由来教者采用动画形式演示即直观又形象使学生一目了然,记忆扎实。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整节课都是通过韩老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说、想、发现探究新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其中罗老师组织大家通过观察年历表知道大小月的知识点,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了这一知识。罗老师还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做到了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新知识的探究。

  四、评价及时合理

  罗老师十分重视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并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及时对合作好的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比如,学生小组活动时,先讨论应该怎样填才能让别人一看就明白哪几个是大月,哪几个是小月,最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这样的合作是有意义的合作。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发现、分析、整理出更多的数学知识,让每个学生都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创造思维能力的锻炼。总之、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体验了自主探索的乐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五、板书设计合理

  板书设计能突出重点,能让学生很清楚的看出年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年大于月、月大于日,而且印象深刻记忆扎实。突出了本课的难点。有利于同学更好的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意见和建议: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充分想象、猜测、探究和验证。在对大小月天数及*闰年内容教学时,老师用多媒体的展示代替了学生的探究。教师可以在教学一开始就多出示些年份每月的天数,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发现每月天数和不同年份二月天数的规律,得出结论。同时在探究*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时,可以让小组同学选择连续的四年,让每位同学选择一题除以4进行计算,然后由组长把小组同学的结果填写在一起观察比较,并交流发现的规律,然后在全班交流碰撞探究的火花,这样做就能避免教师代替学生思维,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问题让学生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下”的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也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探索研究”的能力。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5篇(扩展8)

——数学广角《找次品》评课稿

数学广角《找次品》评课稿1

  《找次品》是五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广角的内容,是一块特别难以理解的学习内容。邱珠弟老师第二次试教比第一次有非常大的进步,具体说来有五大亮点:

  第一、深挖教材,根据农村学生进行施教,转化难点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药品中找到次品,而邱老师却让学生先从3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学生很容易的从3瓶中找到次品。在后面的5瓶、9瓶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这种因材施教提高了不同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用数学逻辑增加学生递进关系,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上课时层层推进渗入优化思想。

  本课邱老师让学生从3瓶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瓶、9瓶中找次品,并且在9瓶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学生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他们再用12瓶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第三、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让学生从动手中得到结果,自己动手得到结论。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邱老师提出“每个数都能*均分吗”的问题,让学生从10瓶中找出次品,学生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从中又发现“尽量*均分”的优化策略,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四、科学引导实现三维目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使用比较好。

  课堂上,邱老师总是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学生遇到困难就及时引导,“还可以怎样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不*衡说明什么?”…等等提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哪种分法称的次数最少?”使学生逐渐树立运用优化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思想。整堂课,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成功实现了新课标后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五、板书设计合理,有条理,学生一看一目了然,起到总结性的作用。

  最后还有一点想法,本课的学习不是为了让每个孩子学会找次品,由于本节课规律的难度,肯定会有部分孩子学习后对高一层次的规律不能正确运用。我认为本节课要让孩子在操作、思考、讨论中学会找次品的一般方法,体会方法的优化,使每个孩子的动手能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一定的进步,因此教师不能把方法和规律灌输给孩子,不一定把自己预设到的每一个规律都交给学生,而是要看孩子的学习情况做一定的引导,一定要是孩子主动地思考、操作。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5篇(扩展9)

——数学《分类与整理》评课稿

数学《分类与整理》评课稿1

  今天,听了《分类与整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怎样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教师的语气和蔼,有足够的耐心启发学生,符合低段教师教学的要求。

  2、开课教师设计的热身训练为学生铺设了很好地台阶,很自然的渗透了分类整理的作用,让学生潜意识的认识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整节课教师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如:板演这个环节中把书中的图做成能活动的,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在练习题设计中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扑克牌的分类,教室里的人可怎样分类……。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4、注重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如强调一一对应,在统计图下写出对应的颜色或画出相对应的图等。

  建议:教师的提示语应该置前:如果在小组合作前提出要求,效果会比学生已活动开始后效果好。

  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推荐访问:物体 小学数学 评课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五篇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1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1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