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2篇

时间:2022-09-16 15:40:04 来源:网友投稿

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2篇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2篇,供大家参考。

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2篇

篇一: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 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教基〔2017〕8 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 号)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结推广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工作成果,推动各地各校完善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 希望广大中小学生"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争当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小标兵"。近些年来,我市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特别是以我市被教育部确

 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为契机,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大力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较好成效。但是劳动教育工作在一些中小学落实还不够到位,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全市各县(市、区)、各中小学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查找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

  二、明确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完善学校劳动教育管理制度,落实劳动教育的保障措施,切实把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使广大中小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劳动技术和生活技能,感受劳动之美,树立劳动光荣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完善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完善校内劳动教育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渠道,是普通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学校应按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切实把劳动技术课列入教学计划,开足课时,用好设备,上好课程。

 要加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研究,创造性地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结合学校实际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相关课程;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组织好学校的校务、班务、值日生工作和公益劳动,形成劳动教育发展体系,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发挥综合性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各类学生实践基地和校外教育场所要加强资源开发,进一步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展劳动场所,充实劳动设施,形成一系列集学工、学农及生活技能、传统文化教育于一体的项目,满足学生劳动体验的需要。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劳动实践项目,使劳动实践教育多样化并有针对性。

  3.用好城乡劳动教育资源。各学校要将校外劳动实践纳入教育工作计划,落实每学年小学高年级学生不少于 5 天,中学生不少于 7 天的集中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要结合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借助学校周边的工厂、农场、商店、田园等劳动教育资源,不断开发适合中小学生劳动体验的活动项目,使实践课程跟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通过劳动实践给学生提供运用

 知识的机会,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城镇学校要多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学习一些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加大家庭教育指导力度。要针对现代家庭对待孩子劳动教育存在的软化倾向,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互联网等渠道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加大宣传指导力度,引导家长教育并指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生活服务,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每周要安排适量的家庭劳动作业或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公益事情争着做,引导学生践行热爱劳动的中华传统美德。要发动家长共同参与劳动实践资源的开发,给孩子劳动实践提供条件,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与需求,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养。

  四、落实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硬件建设、课程开发、人员配备、项目设计、活动组织、经费保障以及教学管理等多个层面。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各类校外教育场所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支持劳动教育的开展。

  1.加强协调管理。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推进策略研究,对劳动课程常态实施所需要的场地设施、教育资源、经费投入和安全保障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

 为开齐开足劳动课程提供必要条件。要重视劳动教育管理工作,强化实施课程计划的检查指导,建立劳动课教学常规。要加强校内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各方力量,重视宣传工作,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2.加大经费投入。各地教育部门要努力争取财政支持,落实专项经费,保障劳动教育工作所需的师资培训、器材添置和活动耗材等所需经费。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补助办法和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事业单位、个人支持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和劳动教育的开展。对企事业单位集中接受学生劳动实践产生的耗材、误工等成本费用可给予合理的经费补助。

  3.加强队伍建设。劳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与探究性等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广博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各地要有计划地从师范院校或其它高校相关专业选拔素质好的毕业生,逐步充实劳动课教师队伍;各级教师进修学校要配备专(兼)职教研员,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研讨活动,举办劳动教育师资培训班,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各学校要注意在现有的教职工中选拔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和实践经验、热爱劳动教学工作的人员担任劳动课教师。要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鼓励支持离退休老同志、志愿者,以及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社会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可给予合理的劳务

 报酬。要关心劳动课教师的工作待遇,在绩效工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各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保证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4.加强督导评价。要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将区域性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督导部门开展对县(市、区)教育督导的内容,将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要加强示范引领,发挥示范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作用,带动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要进一步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适时举办学生劳动技术成果展示或生活技能比赛,并把学生劳动教育的考核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的要素和评优评先的参考范畴,引导学生自觉参加劳动创新,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

篇二: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 5 篇

 学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和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关系,避免只讲实践育人不要劳动教育或者用劳动教育取代实践育人的片面做法。

 实践与劳动互为补充,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任务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之中劳动课单独设立,并且对各学段学生劳动时间做了明确规定。如 1955 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及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在一至六年级设手工劳动课,每周一节。同时,将“生产劳动”作为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要求分组进行栽培活动等,“每周活动一次或两次”。上个世纪 90 年代,出现了劳动课与实践活动并列设置的情况。如 1996 年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设“劳动技术”课,高一、高二年级各一周;同时设立“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二周,三年共六周。本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出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将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单列)。这样一个从“劳动”走向“实践”的过程,并不是取消“劳动”,而是试图用“实践”整合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类活动。这些年来出现的劳动教育弱化、虚化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到学校课程层面上。

 从理论看,实践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侧重指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和改造社会关系的交往活动;而劳动则被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侧重指改造自然的活动,劳动的结果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但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关系远不是这么简单,一方面人类的劳动有着显著的社会性特征,离不开劳动者彼此之间的分工协作,受制于市场供求关系,

 不是个体的孤立行为,故有所谓的“社会劳动”一词;另一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为根基的,是从劳动中拓展开来的,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仔细加以辨析。注重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劳动”与注重创造精神价值的“实践”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内在关联,两者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互为补充。

 劳动教育是面向所有教育对象的普通教育(不同于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基本劳动能力,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良好的劳动品质。针对当代部分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加强劳动教育,对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奉献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有它自己独特的目标内容,是德智体美不能替代的。实践育人是侧重从教育的途径方面强调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都不能纸上谈兵,而应实现知行合一,离开了实践,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目标都可能落空。当然,劳动教育在实施途径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它主要不是在课堂里“讲”出来的,而是组织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中“干”出来的,在这一点上又是与实践育人相通的。无论是学工学农、勤工俭学,还是义务劳动、志愿服务,都既是劳动,也是实践活动,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实践都是劳动教育,如学生做理化生实验、进行社会考察、军事训练等,就不能视为劳动教育。不能用劳动教育替代实践育人,两者互为补充,共同育人。

 劳动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组织研制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简称《指导纲要》),于 2017 年 9 月印发。《指导纲要》将劳动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劳动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做了比较系统的规划设计。

 第一,在教育目标上,突出了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两个方面的要求。注重让学生“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

 力、自理精神”“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能“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等,提升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第二,在教育内容上,向学校推荐了 152 个主题内容,其中至少有一半与劳动教育有关。具体如“家务劳动我能行”“我是校园志愿者”“农事季节我帮忙”“创意木艺坊”等。这些主题既包括手工、陶艺、园艺等传统劳动教育内容,也纳入 3D 设计与打印、创客等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智能劳动项目和新技术的实践应用;既有家务劳动、校园劳动,也有社区服务、勤工俭学、学工学农等生产劳动,涉及劳动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三,在教育方式上,强调基于探究、有创意的设计与制作,注重责任担当的服务性劳动。如在“社会服务”活动中学生要“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要“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再如在“设计制作”活动中,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指导纲要》更多地关注到现代科技背景下劳动实践的新形态、新方式。

 第四,在保障条件上,《指导纲要》要求各地和学校“提供配套硬件资源与耗材,为学校争取校外活动场所支持”“建立规范化的安全制度及管理措施”等,这些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做了比较具体切实的规划和指导。

 当然,《指导纲要》主要是将劳动作为重要的育人途径对待,这与把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中一育的要求和高度还是有差距的;同时,全面加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对整个教育目标内容体系、实施体系、保障体系等,进行全面设计,它不能单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落实。

 从三个方面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劳动教育功能

 现行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是劳动教育最主要的载体。以《指导纲要》为依据,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劳动教育功能,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聚焦培养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指导纲要》对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有一个初步的进阶设计:小学强调“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初中要求“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等;高中要求“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形成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要将培养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为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的目标。如在劳动观念方面,小学生要初步认识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进而尊重劳动;初中生应体认到美好生活必须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去创造,进而热爱劳动;高中生必须懂得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的深刻道理,进而崇尚劳动。在劳动习惯方面,小学生要做到自己能做的事儿自己做,有良好的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初中生要能够自觉地、随时随地、持之以恒地完成日常生活劳动,积极参加服务性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高中生能热心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在劳动中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等。要以目标来统领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强化劳动观念与态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和不断改进,努力克服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

 第二,对不同年级学生劳动实践项目内容进行系统设计、统筹安排。要以学校为单位,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办学理念、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结合《指导纲要》推荐的有关活动主题,对学生劳动实践项目内容进行整体规划,避免完全由班级自行其是、各年级错位脱节的现象。一方面对各学段、各年级学生的家务劳动、校园劳动、社区劳动等进行系统安排,使具体内容、要求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升;另一方面对劳动实践与学科学习、跨学科考察探究、各类主题教育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

 第三,把握不同类型劳动实践活动的关键要素。要认真研究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明确其关键要素,通过突出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有效落实育人目标要求。《指导纲要》对“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的关键要素都做了具体分析。如“社会服务”要“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他人或公共需要,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而不只是让学生按照成人的要求去执行;指导学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制订切实可行的服务行动计划,避免停留在单纯的简单机械劳动水平上;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开展服务活动,克服半途而废;组织学生进行服务经历及体会的交流,对学生在服务行动中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情况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引导。抓住上述关键要素开展服务活动,才能把服务性劳动的有关育人要求落到实处。

 学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二

 长期以来,劳动的育人价值一直被家长忽视,是非常遗憾的。

 曾有行家言:一个人的劳动素养在成长和生活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就像一个人的书卷气无法掩饰,一个人的劳动素养甚至可一目了然。

 家庭中强调孩子做家务,对孩子的成长还有更加具体的意义,至少可以避免孩子做“寄生虫”的可悲境遇。

 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在我国并不被广泛重视,尤其是课业负担较重的背景下,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只做作业看书就行了,不要为别的事耽误时间,干家务活是家长的事儿。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将会为孩子的成长带来深层的隐患。

 孩子从小不干家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依靠家人,难以作为一位平等的家庭成员深度融入家庭,逐渐形成自我中心的习惯,成人后难有照顾他人的

 情怀和能力,融入社会、建立自己的家庭也面临风险。家长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是,无论孩子将来干什么,什么地位,做多大贡献,总要从养活自己、自己照顾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开始。

 “劳动创造了人”,从教育角度看,这是一句真理,只有积极参与劳动,有比较高的劳动素质,才是一个健全的人。孩子参与劳动,就是在接触外部世界,就是在建立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在动手改造这个世界。

 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对家长是个不小的命题。家长可能会遭遇孩子不配合、有始无终、效果没有保证等可能。这里给家长几个建议:

 家长要给予孩子劳动必要的尊重。孩子参与劳动,可能不熟练,甚至带来很多麻烦,但家长要明白,这是孩子在成长,应给予鼓励,应付出耐心。

 家长不能把劳动教育简单化,“今天你洗碗”,把活儿一推,就不管了。这样无意中就把劳动解释为负担,会产生负面影响。家长切忌急功近利,教育的一大敌人就是急功近利。要精心设计孩子参与劳动的层次,递进展开。一开始太复杂,孩子没有办法完成,就会索性一推了之。要精心设计你的激励办法,让孩子有成就感;多注意孩子劳动的细节,在细节上及时肯定。当然,如果孩子在整个过程规划上有创新,就更值得明确表扬。

 家长要多设计一些集体劳动项目,最好大家一起动手,群体劳动教育效果更好。尤其不要大人在打牌、聊天,让孩子一人做家务。要认识到,一起劳动是难得的与孩子交流的机会。一起劳动,家长和孩子处于平等状态,容易打开心扉,平日的一些疙疙瘩瘩也许就因此解开了。

 总之,优质的劳动教育可谓一本万利,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整体规划,次第展开。可以想象,长期接受劳动教育的孩子,长大才会成人,家长将会得到一个

 勤快、孝顺、独立、自信的好孩子。

 学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三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高度。各级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力度,而当务之急是要思考和研究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劳动教育要落地生根,必须转变观念和评价机制。落实劳动教育,应该把学生劳动课程学习、劳动实践锻炼、创新性劳动成果以及劳动习惯养成、劳动品质形成,纳入全面的考核评价内容,以充分调动中小学校重视劳动教育、践行劳动教育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热爱劳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五育本应并重,要真正夯实劳动教育,必须改变目前对教育“唯分数”的社会需求,将“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使命,把劳育作为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悦心的重要手段,让劳动教育成为孩子的“成长营养”、终身受益的法宝、撬动幸福人生的强而有力的支点。

 劳动教育要落地生根,必须力求家校协同跟进。落实劳动教育除了学校精心构建劳动课程体系,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外,还应该把家校协同共育作为突破口,鼓励家长成为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同行者。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起锚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劳动启蒙教育的主导者和首席老师。家长一方面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引导孩子扣好劳动教育的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要把家庭劳动日常化,有意识地安排孩子洗碗洗衣、扫地擦窗、淘菜做饭、叠被...

推荐访问: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 中小学生 意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