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5篇

时间:2022-09-19 19:10:05 来源:网友投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5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 小学六年级数学2017—82018年度上学期教学计划 小学一、 学情分析 本学期班级共有学生56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5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5篇

篇一: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

学 六年级 数学 2017 —8 2018 年度上学期教学计划

  小学 一、

 学情分析

  本学期班级共有学生 56 人,其中男生 26 人,女生 30 人。从上学期期末检测成绩看,本班学生优秀生增加不多,学困生减少的也不多,整体提升不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二),分数除法,比,圆,百分数(一),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数与形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比、百分数4 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比的知识是在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是后面学习圆周率、百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数据分析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能在平面图纸上标出所给地点位置,会画路线示意图。

 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的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8、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 难点 点 1、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

  2、教学难点:分数乘法和除法、数与形(数学广角)。

 五、教学措施

  1、根据课改要求,把握教材内容,吃透教材前后联系,认真备课。制作必要的数学教具与课件,为有效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作准备。

  2、不断学习业务理论,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直观教学,通过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提高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能力。

 3、采用少讲多练的方法,以严密的教学逻辑,抓住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循善诱地讲解,适当拓宽加深对学生作业认真批改(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和练习)。

  4、认真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教会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如何会学,且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知识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5、制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等高、等爱、等距的中健康成长。

 六、课时安排 1 1 、分数乘法 8 8 课时 (1)分数乘法(3 课时)

 (2)分数运算与乘法运算定律 (2 课时)

 (3)解决问题 (2 教时)

  (4)整理和复习(1 课时)

 2 2 、位置与方向 3 3 课时 3 3 、分数除法

 9 9 课时

 (1)倒数的认识(1 课时)

 (2)分数除法(7 课时)

 (3)整理和复习(1 课时)

 4 4 、比 3 3 课时 5 5 、圆 9 9 课时 (1)

 圆的认识(1 课时)

 (2)

 圆的周长(2 课时)

 (3)

 圆的面积(3 课时)

  (4)

 扇形(1 课时)

 (5)整理和复习(1 课时) (6)确定起跑线(1 课时) 6 6 、百分数(一)

 6 6 课时

  (1)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1 教时)

 (2)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2 教时)

 (3)解决问题 (2 教时)

 (4)整理和复习 (1 教时)

 7 7 、扇形统计图

 2 2 教时

 节约用水

 1 1 课时 8 8 、数学广角——数与形 2 2 课时 9 9 、总复习 5 5 课时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 一 单元

 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

  1.分数的乘法

 2.分数混合运算

  3.用分数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单元将解决一些特殊数量关系问题的内容单独安排。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知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学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中,能够感知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领会数学美。

 教法和学法 :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

 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授课时数:10 课时

  第 第 1 1 课时

 学期总第 1 1 课时

 教学课题

 分数乘整数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法与

 学

 法

 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课件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

 第 2 页,例 1 及“做一做”,练习一 1-3 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 个 12 是多少? 9 个 11 是多少? 8 个 6 是多少? (3)计算:

   636261

    103103103 计算103103103  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 3 个 3 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

  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 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92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92块,三个人吃了几个92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 3 个92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 3 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 3 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92+92+92=92 2 2  =96=32(块),(教师将 3 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32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 3 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 3 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392 。再启发学生说出 392 表示求 3 个92相加的和。

 (3)比较 392 和 12×5 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

 392 是分数乘整数,12×5 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

 392 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 3 个92的和。板书:

 92+92+92。学生计算,教师板书:92 2 2  。提示:分子中 3 个 2 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329693 2 (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93 2 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 392 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93 2 的分子部分 2×3 就是算式中92的分子2与整数 3 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

 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 392 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 392 是用分数92的分子 2与整数 3 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 392 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后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 392 按简便方法计算。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⑴教材第 2 页“做一做”第 1 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⑴教材第 2 页“做一做”第 2 题。

 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⑴教材第 6 页“练习一”第 1、2、3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思路。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作业设计

 练习一 2、3 题。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教后反思

  第 第 2 2 课时

 学期总第 2 2 课时

 教学课题

 分数乘法(二)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法与

 学

 法

 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

 教材第 3 页及相关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52×4

  87×4

 73× 2

  14×212

 2、引入: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投影出示例题 2。

 (1)问题一:3 桶水共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3。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得出:求“3 桶水共多少升?”就是求 3 个 12L,也就是求 12L 的 3倍是多少。(2)问题二:21桶水共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21。

  提问:根据什么列示的? 启发学生思考:21桶就是半桶,求21桶是多少升?就是求 12L 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 12L 的21是多少。

 (3)问题三:41桶水共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41。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思考:求41桶是多少?就是求 12L 的41是多少。

 2.结合上面的几个问题,你知道“12×21”和“12×41”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吗? 12×21表示 12L 的21是多少:12×41表示 12L 的41是多少。

 3.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完成教材第 3 页“做一做”。

 引导:这道题求吃了多少千克,也就是求 3 千克的103是多少千克。

 (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投影出示例题 3。

 李伯伯家有一块21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51,种玉米的面积占53。

 1.问题一: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提问: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示呢? (实际上就是求21公顷的51是多少公顷,列示是:21×51。)

 (2)探究21×51的计...

篇二: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

单元

 学习计划 单元学习内容: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主要通过六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圆的认识(一)、圆的认识(二)、欣赏与设计、圆的周长、圆周率的历史、圆的面积。

 单元学习目标: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同一圆中的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画曲为直”的思想; 3、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5、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揭示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结合阅读圆周率发展历史的资料,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态度。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主要内容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主要通过六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圆的认识(一)、圆的认识(二)、欣赏与设计、圆的周长、圆周率的历史、圆的面积。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圆的特征;在解释现象中体会圆的本质特征;认识圆是轴对称图形,旋转对称的意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圆的特征;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理解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理解圆周率的意义;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单元学习课时: 圆的认识(1)

  2 课时 圆的认识(2)

  2 课时 欣赏与设计

 1 课时 圆的周长

 2 课时 数学阅读

 1 课时 圆的面积

 2 课时 练习一

 2 课时 机动

 1 课时

  教学内容 圆的认识(一)

 课时

 教学目标: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教学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 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

 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3、判断:

 (1)同一个圆内能画出 100 条直径。

 (2)所有圆的直径都相等。

 (3)等圆的半径都相等。

 四、画一画,想一想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想: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同一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直径呢? 2、以点 A 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 2 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圆的认识(一)练习 课时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的进一步体会。

 教学难点: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研究各图形中心点的运动轨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圆?

 按下列要求画圆:(在平面上固定一个点 A)

 以点 A 为圆心画一个圆; 画一个圆,使所画的圆经过这个点 A; 画一个圆,使 A 点为圆心,半径为 2 厘米。

 举出生活中看到圆的例子。(从车轮是圆形的引入新课)

 二、新课探究 1、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2、小组讨论探究策略(引导学生想做成圆形有什么好处,如果做成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又会是什么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研究几种图形中心点的运动轨迹的不同)

 3、学生动手探究(用准备好的纸片试一试),把各种图形

 的中心点的运动轨迹想办法描出来。

 4、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好发言,在全班交流 由于圆上的各点到中心点(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圆在滚动时,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这样坐在车上的人或放在车内的物就很平稳;而正方形、椭圆形等由于上面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不一样,这样在运动中,中心点运动的线路就不是一条直线,如果人坐在这样的车上会感觉到颠簸。

 三、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本质:圆上的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都相等,而其它图形不具有这个特点。

 四、拓展应用 1、要重视让学生动手写的练习。可先让一些学生说,其他人补充。

 2、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圆,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释。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圆的认识(二)

 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教学难点: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来了。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二、探索活动: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2、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轴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3、通过折纸你还发现了什么?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1)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点?(2)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圆里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做完后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巩固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完成“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汇报交流,说答题根据。

 4、完成书后第 3 题 四、课后总结让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板书出来。

  圆的画法

  圆的半径和直径以及他们的关系

 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优越性

  圆的对称性

 利用圆设计美丽图案

  补评: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

 2、在设计图案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的特点。

 3、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动手操作,创造性的自主设计。

 教学过程:1、看一看 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案组成的?经过了哪些变化?

  2、涂一涂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准备怎样涂?涂出来会是什么样子?

  补评:

 3、展示交流 4、书中第 2 题方法同上 5、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计, 再让学生说说设计方案。最后让学生充分 展开想象进行物品中和标志的设计。

 6、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圆 的 周 长 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线绕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在测量活动中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用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能运用圆的周长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圆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

 国王多次受到阿凡提的捉弄,非常恼火。有一补评:

 天,他又想出了一个新招,想为难阿凡提。国王从全国精选出了一头身强力壮的小花驴要和阿凡提的小黑驴赛跑,并且规定小花驴沿着圆形路线跑,小黑驴沿着正方形路线跑。

 50 米紧张的比赛结束了。今天的比赛谁获胜了? 可是,对于这场比赛小黑驴觉得很委屈,阿凡提也大喊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得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圆的周长。

 二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发现测量圆的周长的不同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准备的圆拿出来,那“圆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同桌互相比画一下。

 师:好,想一想圆的周长怎样测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好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上台交流测量的方法)

 线绕、滚动、拉直

 化曲为直 (2)探究发现圆周率和圆的计算公式 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那大家来猜一猜,周长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每组拿出大小不同的三个圆,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测量。

 要求:1、小组同学作好分工,选好测量员、记录员、汇报员。2、记录员要及时地把测量员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3、可以用算一算周长和直径的商。

 。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大家仔细观察分析,看能发现什么?

 圆的周长 (厘米)

 圆的直径 (厘米)

 周长与直径的商(保留两位小数)

  圆不论大小,它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是个固定不变的数,人们通常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这个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我们通过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了“π”也就是圆周率(板书:C÷d=π)你能通过圆的直径求它的周长吗?用字母表示出来。通过半径能求圆的周长吗? C÷d=π

 →

 C=πd

 →

 C÷π=d

  d=2r

  →

 C=2πr

 →

 C÷2π=r 三

 拓展练习,实践应用 (1)计算跑道的周长。

 比赛跑道的有关数据正方形的边长(即圆的直径)50 米)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圆形跑道的直径,请同学们利用公式快速算一算,这两个跑道的周长是多少?看看国王和阿凡提的比赛到底是不是公平? (2)判断。

 A、1.判断并说明理由:

 π = 3.14

  (

  )2.选择正确的答案:

  大圆的直径是 1 米,小圆的直径是 1 厘米.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b.大圆的圆周率小于小圆的圆周率;

  c.大圆的圆周率等于小圆的圆周率。

 B、做 P12 下面 T1:填表

 T2:教师指名读题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题中要求的问

 题实际上是求什么?注意算式与单位。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圆的周长练习课 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掌握圆的周长的概念、圆的半径、直径、周长之间关系,熟记 r=d÷2、d=2r、C=2πr、C=πd 等公式。

 2.能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正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熟记公式。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引入 1.启发提问:要画一个指定大小的圆,必须知道什么? 2.小黑板出示练习

  先问:要求所画圆的半径分别为 3.5 ㎝、2 ㎝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取几?要求圆直径为 5 ㎝呢?要求圆周长为 18.84 ㎝呢?然后指名板演,其余各自做在草稿纸上。做好后,让板演者说说解答思路。在学生讲思路的同时相应地在黑板上写出 r=d÷2

 r=C÷d÷2 d=2r

 d=C÷π C=2πr

  C=πd 等公式。最后指出”C”表示的是什么长度? (书面描、涂,只要选择其中一个圆。)

 3.思考: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4.揭示课题。

 二、展开 补评:

 1.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间的关系的强化练习 2.利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

 P16 练一练 1——3

 在练习中必须让学生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所得到的数据基本上不是准确的, 3、判断题。

 (1)直径大的圆周长大,直径小的圆周长小。

 (2)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π倍。

 (3)圆的直径除以周长的商是圆周率。

 三.总结 四.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圆周率的历史 课时

 教学目标:1. 体验科学的探索过程,初步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

 2. 在交流中深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3.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体验科学的探索过程,初步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

 教学难点:在交流中深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2.板书课题: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

 二.交流成果

  交流汇报课前收集有关圆周率的资料。

 补评:

 三.阅读资料

 指导学生阅读。

 1. 呈现第一幅图有有关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

 2. 呈现第二、三...

篇三: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 教案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树叶中的比

  第四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五单元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六单元

 百分数

  互联网的普及

  第七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 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 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第 1 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 例 1、例 2 和“练一练”,练习一第 1-4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 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 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 个 棱:12 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 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 1 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 2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 1 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 2 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 3 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 4 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 4 题。

 板书设计:

 第 2 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P3 例 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 5-9 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剪刀。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 3 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 1 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 2 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 6 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 7 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 5、8、9 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第 3 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P6 例 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 1-4 题。

 教学目标: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 6 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 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

 体 6 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 3 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 6 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 6 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 1 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 2 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二第 3、4 题。

 第 4 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

 教学内容:P7 例 5 和“练一练”,练习二第 5-10 题。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 4 个或 5 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 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 5 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 6 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 完成练习二第 8 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 完成练习二第 9 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 5、7 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第 5 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P10-11 例 6、例 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 1-4 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 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 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直尺,木条。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 3 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

 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 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 1、2 题. 先做第 1 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 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三第 1-4 题 四、全课小结: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第 6 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P12-13 例 8 和“练一练”,练习三第 5-10 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的实际大 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具有 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 1 厘米和 1 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 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 1 分米和 1 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 升和 5 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 6 个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

 课时安...

篇四: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

20 年秋季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含进度表 、 教学大纲 )一 、

 学生基本情况 :小学最后一年 , 就像是地基的最后一层 , 木学期是十分关键的一个学期 。

 本班学

 生共计 45 人 , 其中男生 24 人 , 女生 21 人 。

 经过五年的学习 , 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

 握牢固 , 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 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 在课堂上能积极

 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 实行分工合作 , 各尽其责 。

 能充分动口 、 动手 、 动脑 , 主动收集 、

 交流 、 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 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 , 独立思

 考 , 掌握学法 , 大胆实践 , 并能自评 、 自检和自改 。

 不过 , 个别学生基础较差 , 对数

 学不感兴趣 , 学习有困难 , 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 , 但学习不勤奋 , 成绩不高 。二 、

 教学内容与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分数乘法 、 位置与方向 、 分数除法 、比 、 圆 、 百分数 、 扇形统计图 、

 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主要内容 。分数乘法 :

 突出强调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形式 , 增加例 2, 作为教学 “ 求一个数的

 儿分之儿是多少 , 用乘法计算 ” 的铺垫 。

 解决 “ 求一个数的凡分之几是多少 ” 的实际

 问题不单独编排 , 而是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 、 计算进行教学 。

 增加分数与小数的乘法 。

 增加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儿的实际问题 。

 求比一个数多 ( 或少 )

 几分之几的实际问

 题由两个例题缩减为一个 。

 “ 倒数的认识 ” 由 “ 分数乘法 ” 单元移到 “ 分数除法 ” 单

 兀 °位置与方向 :

 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 “ 用数对确定位置 ” 移到五年级上册 , 把

 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 “ 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 ” 移到本册 。分数除法 :

 “ 倒数的认识 ”

 rti

 “ 分数乘法 ” 单元移至本单元 。

 把 “ 比 ”的内容单 设一单元 。

 增加两类新的问题解决 :

 和倍 、 差倍问题 ; 可用单位 “ 1 ” 解决的问题 。比 :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 原来在分数除法单元 , 本册作为第四单元单独学习 。

 教学内容基本无变化 。圆 :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 通过用圆规画圆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 , 继而研究圆

 的性质 。

 减少圆的对称性的篇幅 。

 增加 “ 利用圆设计图案 ” 的内容 。

 增加求圆外切正

 方形 、 圆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面积的 “ 问题解决 ”

 O

 “ 扇形 ” 由选学内容变为正式教

 学内容 。

 百分数 ( 一 )

 :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 把 “ 百分数的应用 ” 分成两段 ,本册只

 教学百分数的一般性应用 , 而特殊应用如利率 、 折扣 、 成数 , 移至六年级下册 。

 把百

 分数与分数 、 小数的互化与求百分率 、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结合起来 , 注重在 应用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把百分数和分数 、 小数进行互化 。

 增加用单位 “ 1 ” 解决的 实际问题 。扇形统计图 :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 增加根据选择合适统计图的内容 。数学广角 一一 数与形 :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 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 “ 鸡兔 同笼 ” 问题移至四年级下册 , 新编 “ 数形结合"的内容 。四 、 教材分析和建议本册教材的结构力求符合教育学 、 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 继续体现实

 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 。

 它仍然具有内容丰富 、 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 、 体现知识的

 形成过程 、 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 体现开放性的

 教学方法等特点 。1.

 改进分数乘 、 除法 、比的编排 , 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 加深学生对数学

 知识的理解 ,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

 在己有知识的基础上 , 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 。

 加强直观教学 , 结合实际操作和直观图形 , 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 掌握方法 。

 加强分数

 乘 、 除法的沟通与联系 , 促进知识正迁移 ,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 )

 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 、 分数除法的意义 , 而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 结

 合具体情境和计算过程去理解运算意义 。( 2 )

 通过实际问题引出需要用分数乘 、 除法计算的问题 ,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

 会 、 理解分数乘 、 除法算法和算理 , 将解决问题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在学习计算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

 借助操作与图示 , 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乘 、 除法的算法和算理 。

 对分数

 乘 、 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 , 历来是教学的难点 。

 教材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 设

 计了涂色 、 折纸 、 画线段图等活动 , 采用手脑并用 、 数形结合的策略加以突破 。2 .

 单独安排安排 “ 比 ” 的单元 , 教学比的意义 、 性质和应用 。

 把 “ 比 ” 放在分数

 除法后教学 , 主要出于两点考虑 :

 第一 ,比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 , 两个整数相除 ( 除

 数不等于 0 )

 可以用分数表示它们的商 , 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 , 两个数的比也可以用

 分数形式来表示 。

 加强比和分数的联系 , 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和对比的

 认识 , 还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

 第二 , 提早教学比的

 概念 , 可以为后面教学圆周率 、 百分数 、 统计等打好基础 。

 例如 , 学生有了比的概念,

 就容易理解百分数为什么还可以叫做百分比 。

 在这里有关比的应用 ,只教学按比例分

 配的问题 , 比例尺则放在 “ 比例的应用 " 中教学 。3 .

 有关百分数的教学内容比较多 , 教材仍单独设一个单元对百分数进行教学 。

 有

 关百分数的计算 , 通常是化成分数和小数来算 ; 解决含有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解题思

 路和方法上与解决分数问题基本相同 。

 因此 , 教材只对求百分率的问题适当举例加以

 教学 , 然后加强百分数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 。

 紧密结合生活实例 ,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

 数的意义以及利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4 .

 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 , 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 , 促进学生空间

 观念的发展 。

 “ 位置与方向 ” 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 , 引导学生自主探

 索新知 , 发展空间观念 。

 以问题为载体 ,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 合作交流 , 克服教 学重难点 , 初步建立坐标观念 。

 “ 圆 ” 单元教学时 ,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 自主探索圆

 的特征 。

 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和体验转化 、 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紧密结合生活素材 ,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5 .

 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 , 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 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的思维习惯 。

 在教材的具体编排上 , 一是注意与先前学习过的统计知识的联系 , 帮助

 学生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

 二是注意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 凸现统计的实

 用价值 。

 教学时结合生活中的统计实例进行 , 使学生充分感受统计的现实价值 。使学

 生通过比较 , 认识各种统计图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6.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 。

 数学广角单元, 使学生经历发现模式 、 应用模式的探究过程 。

 充分利用数与形的对应与比较 , 培养学

 生利用图形解决数的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与美感 。7 .

 情感 、 态度 、 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 , 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实验教材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 、 数学史实等 , 使学生的数学

 学习活动丰富多彩 、 充满魅力 。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

 系 , 了解数学的价值 ,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 1 )

 提供丰富的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爱好的素材 。

 考虑到学生年龄的增长 、 视野的 扩大等因素 , 教材注意选择知识内容深刻 、 内涵更丰富的教学素材 , 使学生在学习数

 学的同时 , 受到情感 、 态度 、 价值观的熏陶 。

 例如 , 在 “ 比的应用 ” 单元里 , 通过 “ 你

 知道吗 ?

 ” 介绍的 “ 黄金比 ” 的知识和以 “ 黄金比 " 设计的艺术品 、 建筑物等 ; 数学

 广角 “ 数与形 ” , 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 、 生动化 , 能够

 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 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 ; 另外, 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

 方法 , 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 且解法简捷 。( 2 )

 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

 本册教材仍然

 注意采用阅读材料的形式 , 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一些有关的数学史料 , 丰富学生对数学

 发展的整体认识 , 培养学生探索数学 、 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 。

 如安排了多个 “ 你知

 道吗 ?

 ” “ 生活中的数学 ” 和 “ 阅读资料 ”

 °( 3 )

 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 , 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 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

 教材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 , 例如 , 探究圆的周长时 , 让学生采用围一

 围 、 滚一滚的方法先测出周长的数值 ,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得到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

 同样 ,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出 , 让学生小组合作 , 通过

 动手剪切 、 拼贴 , 从而 “ 化圆为方 ” , 得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

 又如 “ 数和形 ” 的教

 学 , 教材先安排了数据较简单的问题 , 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这类问题并找到规律 , 利

 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规律解决复杂问题 。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 ,

 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 、 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 , 从而逐步增强学好数学 、 会用

 数学的信心 。五 、

 教学措施:1 、

 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及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 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形

 象性 , 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 、

 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 ,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 、 合作 、 探究的学习

 能力 , 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 , 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 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

 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 、

 教师要从自身做起 , 严格要求自己 , 认真备好课 、 上好课 , 批改好作业 , 以积

 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 , 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 使学生愿学 、 乐学 。4 、

 抓好单元检测 , 把好单元教学关 。5 、

 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 , 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 , 使不同的

 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 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 , 做到课堂上多提问 , 课下多关心 ,

 作业做到面批而改 。

 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 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 、

 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乘 、 除法的意义 , 掌握分数乘 、 除法的计算方法 , 比较熟练地计算简

 单的分数乘 、 除法 , 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理解倒数的意义 , 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 , 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 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

 4.

 掌握圆的特征 , 会用圆规画圆 ;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 能够正确计

 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 , 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 能运用平移 、 轴对称和旋转设

 计简单的图案 。6.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 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 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 , 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

 的简单实际问题 。8.

 认识扇形统计图 , 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 、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的过程 ,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

 活中的作用 ,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

 性 , 感受数学的魅力 ,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 , 初步形成观察 、 分析及推理的

 能力 。11 .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 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 、 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七 、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 .

 分数乘法和除法 、比 、 圆 、 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 初步培养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 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 、 除法 , 会进行简单的分

 数四则混合运算 ;2 .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 、 除法 、 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 会灵活解决问题 。3 .

 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 , 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 体会极限思想 。八 、

 教学进度 :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表任教年级 :

 六年级

 科目 :

 数学

 任课教师 :注 :

 各地方开学时间不一样 , 日期以当地时间为准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备注—8.

 31-9.

 4 开学第一课 , 分数乘法 ( 一 )

 ( 6 )9.

 7

 -

 9.

 11 分数乘法 ( 二 ):

 解决问题 :

 ( 6 )— »9. 14

 一

 9. 18位置与方向 ( 一 )

 ; 倒数的认识 ; 分数除以整数 ; 一个 数除以分数 ( 4 )四 9.

 21-9.

 25 一个数除以分数 ; 分数混合运算 ; 解决实际问 题 ( 6 )五 9.27-10.8 解决实际问题 ; 整理与夏习 ; 比的意义 ; 比的性质 ( 5 )

 10.1-10.8

 日休

 8

 天六 10.

 9-10.

 10 比的意义 ; 比的性质 ; 比的应用 ; 比的综合练习 ( 2 )

 10.10 周六上课七 10.

 12-10. 16 比的应用 ; 比的综合练习 :

 圆的认识 :

 ( 6 〉八 10.

 19-10.

 23圆的周长 ; 圆的面积 ( 1 )

 ; 圆的面积 ( 2 )

 : 圆的面积( 3 )

 ;

 ( 6 )九 10.

 26-10.

 30扇形 ; 整理与复习 ; 确定起跑线; 百分数的意义 , 读.

 写 ( 6 )十 ...

篇五: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

0 1 2 — 2 0 1 3学 年 度 第 一 学 期 六 年 级 数 学 教 案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

  - 1 -

 0 d r

 第一单元

  圆 1、圆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 教学时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1、 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二、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 2 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 O 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

 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

 2 0 1 2 — 2 0 1 3学 年 度 第 一 学 期 六 年 级 数 学 教 案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

  - 2 -

 么 2 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 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巩固练习课本第 3 页画一画、想一想 三、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 2 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 5 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 2 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 5 米的大圆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5 练一练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一

 圆心----O

 同一个圆中

 半径----r

 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

 直径----d

 有无数条直径长度都相等。

  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直径确定圆的大小。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 0 1 2 — 2 0 1 3学 年 度 第 一 学 期 六 年 级 数 学 教 案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

  - 3 -

 2、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教学重点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对称性。

 教学准备教学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直观操作观察思考

 1、折一折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说一说是用什么物体帮助画的现在 请把它对折再对折然后展开仔细观察纸片你发现了什么 2、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根据活动经验判断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

 2再折纸体会圆的对称性。

 3画出圆的对称轴。

 4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5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性。

 二、动手测量分析研究。

  1、量一量

  1用直尺量一量纸片上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发现了什么

  思考在同一个圆里这样的直径可以画出多少条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为什么

  2继续观察圆片上的折痕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吗

  3小组合作分析探究。观察量出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思考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4不用测量的方法能否证明这一关系 2、试一试说说学过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三、归纳整理知识升华

  同一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 2 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四、旋转对称拓展提高

  剪出和课本第 7 页做一做中相同的圆、正方形、等边三角形标出中心点 A并将 各个图形沿中心点 A 转动图形观察发现了什么

 1正方形旋转 90 度与原图形重合。

 2等边三角形旋转 120 度与原图形重合。

 3圆无论旋转多少度都与原图形重合。

 4圆有很好的旋转对称性。

 d=2r

 2 0 1 2 — 2 0 1 3学 年 度 第 一 学 期 六 年 级 数 学 教 案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

  - 4 -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 7 页练一练第 2 题 2、课本第 8 页第 5 题。

 六、总结全课储存新知。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二

 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 2 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直径所在直线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和相关的练习。

 教学重点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学准备练习卡 教学时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填空。

 1圆中心的一点叫做

  用字母

  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

  。

 2 

 叫做半径用字母

 表示。

 3 

 叫做直径用字母

 表示。

 4在一个圆里有

  条半径、有

  条直径。

 5 

  确定圆的位置 

  确定圆的大小。

 6在一个直径是 8 分米的圆里半径是

 厘米。

 7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

  )。

 8在同一圆内所有的

  都相等所有的

  也相等。

 

 的长度等于

 长度的 2 倍。

 2 0 1 2 — 2 0 1 3学 年 度 第 一 学 期 六 年 级 数 学 教 案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

  - 5 -

 二判断。

 1直径都是半径的 2 倍。

 

   2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

 

   3在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

   4画一个直径是 4 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应叉开 4 厘米。

 

   三、选择题。

 1圆是平面上的

  。

 ① 直线图形

  ② 曲线图形

 ③ 无法确定 2圆中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

   ① 一定是圆的半径

 ② 一定是圆的直径

  ③ 无法确定 3圆的直径有

 条。

 ① 1

  ②

 2

 ③ 无数 四按要求画圆。

 1半径是 2 厘米。

 2直径是 3 厘米。

 五、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2、圆的周长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推导并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实物。

 教学时间

 月

  日 教学过程

 2 0 1 2 — 2 0 1 3学 年 度 第 一 学 期 六 年 级 数 学 教 案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

  - 6 -

  一、 复习准备

  一最近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圆你对圆又有了哪些认识

  二创设情境龟兔赛跑

 第一次龟兔赛跑小白兔输了不服气于是进行了第二次比赛这回小白兔画了两 条比赛路线小白兔跑圆形路线乌龟跑正方形路线结果小白兔赢了观众纷纷表示比赛不公平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二、新授教学

  一定义

  1、小乌龟跑的路程就是正方形的什么小白兔呢

  2、什么是圆的周长请你摸一摸你手中圆的周长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的周长

  二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1、学生讨论

  1正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你认为圆的周长和谁有关系

  2、猜测

  看图后讨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为什么

  小结通过观察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 2—3 倍那到底是多少倍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实践操作

  1目的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圆的周长约是直径的几倍

  2建议为了更好的利用时间提高效率请你们在动手测量之前考虑好怎样分工更合理

  3填写表格 单位厘米 测量对象 圆的周长 圆的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1

 2

 3

 4

 4汇报小结

  看了几组不同的结果虽然倍数不同但周长大多数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比三倍多多少呢

 2 0 1 2 — 2 0 1 3学 年 度 第 一 学 期 六 年 级 数 学 教 案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

  - 7 -

 三认识圆周率、介绍祖冲之

  1、我们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 表示

  2、介绍祖冲之

  四总结圆的周长公式

  1、怎样求周的长如果我用字母 c 代表圆的周长d 表示圆的直径那圆的周长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板书Cπ d

  2、圆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

  教师板书C2π r

  3、圆的周长分别是直径与半径的几倍

  五课堂反馈

  你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小乌龟和小白兔谁跑的远了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一判断

  1、π 3.14

 

 

  2、计算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圆的直径.

  

 

  3、只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求圆的周长

 

 

  二选择

  1、较大的圆的圆周率

  较小的圆的圆周率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2半圆的周长

  圆周长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三实践操作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画一个周长是 12.56 厘米的圆先讨论如何画再操作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做练一练的 2、3、5、6 题。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

  用π 表示 字母 c 代表圆的周长d 表示圆的直径 Cπ d C2π r 教学后记

 2 0 1 2 — 2 0 1 3...

推荐访问: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 上册 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