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设计 > 正文

法律保障生活优秀教案9篇

时间:2022-09-26 11: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法律保障生活优秀教案9篇法律保障生活优秀教案 9.2法律保障生活 教学设计 课题 9.2法律保障生活单元第一单元学科道法年级七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认识法律的含义,明确法律的特征,懂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律保障生活优秀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

法律保障生活优秀教案9篇

篇一:法律保障生活优秀教案

2 法律保障生活

 教学设计

 课题

 9.2 法律保障生活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道法 年级 七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法律的含义,明确法律的特征,懂得法律是生活的保障,知道公民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能够体会法律是我们的“保护神”。

 能力目标:通过对法律特征的学习,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明白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懂得法律规定的权利不容侵犯,法律规定的义务必须履行;通过用法律知识分析简单的案例,培养学生判断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重点 法律的作用和特征

 难点 法律的作用和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温故知新 (1)为什么说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 (2)请简述我国法治走过的历程? (3)在我国,依法治国有什么重要性?

 2.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法律保障生活。

 学生齐读诗歌,体悟情感。

  倾听,思考

  渲染气氛,放松学生心情。

 引出主题,吸引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培养依法做事的观念、权利观念和义务观念,以及把法律作为首要的行为准绳的观念。

 2.能够正确理解法律的特征、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

 3.懂得法律的特征,知道法律是怎样保障我们生活的。

 二.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法律的特征 1.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2. 小游戏:向左转 向右转 游戏要求:按教师指令相反的方向转身,动作不符合要求者请坐下。

 你说我说:(1)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则? (2)社会生活中没有规则,会是什么样的? 教师总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3.材料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 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

 学生朗读教材,思考教师 提 出 的 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探讨。

 学生根据教师指令,进行游戏,体验规则。

 分析材料,尝试回答,如: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 明确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读和小组交流,初步感知 本 节 主 要 内容,便 于下面教师进行讲解。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材料,从国家角度,引

 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思考:法律和道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4.时事链接:(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 3 月 14 日胜利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在社会上广泛征求民意的刑法修正案、车船税法等法律。

 (2)将“常回家看看”这一道德规范纳入了新修订的《老年法》。

 分析:(1)我国法律的阶级本质是什么? (2)法律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总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5. 我有问题:法律虽然制定好了,也公布了,社会上随意杀人的有所好转,但是还是有不少暴徒在黑暗里为非作歹,法律在他们身上没起到什么作用,在座的统治者们,面对这一现象,请问你们将采取什么措施呢? 讨论:(1)法律靠什么实施的? (2)国家强制力包括哪些? (3)法律的特征有哪些? 教师总结: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具有 3 条特征。

 目标导学二:法律的作用 1. 填写表格:法律的名称及作用(表格略)

 思考:(1)从表格中,你读出法律对我们的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小组讨论并分析,交流,如: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学生讨论并填写表格,尝试回答问题,如: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出法律和道德的共同作用。

  时事链接,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又能使知识生动展现。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法 律 的 三 个 特点。

  表格填写,罗 列 了 诸 多 法

 生活有什么作用? 提示:法律保障生活。

 (2)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如何理解? 提示:法律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2. 情景表演:小云案例 请同学们自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由组长分配角色:小云、小云的爸爸、小云的同学、老师、政府人员、律师等,在组内排练小品,自行编剧设计,先组内预演,再上台为全班同学表演,然后互相评价。

 讨论:角色分析。

 ①小云的受教育权被侵犯了,她很无奈。

 ②小云的父亲为了生意节省开支,让小云辍学,很固执。

 ③同学、老师同情和帮助小云,但没好的办法解决。

 ④政府人员多次做小云父亲的思想工作,没效果。

 ⑤律师出面,问题解决了。

 想一想:律师的出面,用的是什么办法?靠的是什么解决了? 提示:法律。

 3.拓展延伸:青少年要增强法治观念你认为要法律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学生按要求进行情景表演,并探讨回答,如: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保护神”…… 律,从不能角度使学生明确法律对我们的作用。

 小云案例的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愿意表演,充分体现了学 生 的 主 体 地位。

  拓展延伸,使 思 考 走 入 课后……

 从哪些方面着手? 复习巩固 1.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下列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 中共中央批准每年12 月4日为法制宣传日 B. 环保部门倡导不要随意丢弃废电池 C. 王某因抢动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D. 国务院决定建立全国统一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与道德相比,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其特殊性表现在(

 )

 ①靠社会舆论保证实施 ②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③由国务院制定或认可

 ④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法的制定”是国家机关依照其职权范围通过一定程序制定法律规范的活动。我国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①制定

  ②颁布

 ③实施

 ④认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中学生刘某,出于好奇,拨打火警电话“119”慌称学校失火。当消防人员开着消防车到达学校后,发现是骗局。后来公安机关依法追究了刘某的法律责任。这一案例说明了(

  )

 A、法律维护了人们的合法权益 B、公共场所有规章制度 C、人们不能按自己的规则办事 D、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

 以组为单位,分 析 思 考 问题,并以组为单位交流。

  通过复习巩固环境,检测本节课的教与学内容。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法律保障生活,进一步明确了法律的作用,祝愿我们在法律的保护下,健康成长。

 谈 收 获 和 体会

 总结升华。

 板书

  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篇二:法律保障生活优秀教案

2 《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班级:七年(1)班

 授课教师:

 【 课程依据】

 本节内容选自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课程依据是:

 1. 课标依据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二)分学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规定:初中阶段(7-9 年级)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认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与公民意识。

 【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的第二课时:法律保障生活,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法律的作用。本单元统领整个法律部分的学习,力图展现法律包含的公平、正义、自由、和谐等因素。教材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强调法治思想、法治精神的渗透,着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带领学生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崇尚法律,感受法律的威严与作用。通过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对比,阐释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结合与人们公共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规定和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例,引导学生明确法律的作用。并完成课标的要求“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懂得了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在调整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矛盾纠纷,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已经对法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会,由于他们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一提起法律他们更容易联想到,威严、强制性,很少能想到法律的保障作用,有的同学违法犯罪浑然不知,缺少法律意思。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学法、守法、尊法、用法,增强法律意思,提升法律素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步伐,同时,引导学生全面的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体会法律让生活更加美好,也为下面的法律学习奠

 定基础。

 【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提高学生尊重法律核心素养。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的作用 【 教学重难点】[来源:学 教学重点:理解法律的作用。

 教学难点:掌握法律的特征,区分道德和法律的不同。

 【 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境教学法 比较法、小组讨论法 [来源:Z.Com]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知 播放视频:2019 年 5月 16 日尤溪新闻 思考:从视频中你感悟到哪些法律知识?

  认真感悟,思考并回答问题 用学生身边发生的新闻感悟法律在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拉近与法律的距离。

 探究新知 第一目:法律的特征 活动一:播放视频:法律从何起源,又是如何制定的呢?展示材料(见课件)思考:说明了法律哪个特征? 活动二:时政链接 观看视频“长春长生公司”假疫苗事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材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件 结合视频及材料说明了法律的什么特征?

 过渡:生活中只有法律可以规范人们的行吗?(不,还有道德、纪律、规章制度)

 活动三:情境探究 结合以上情境思考道德、校规校纪、法律等有什么异同点?

  第二目:法律的作用 活动四:探究与分享 展示图片 这些行为,目前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和限制。有人说,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就好,没有必要进行法律处罚。

 对于这样的说法,你的观点是什么? 活动五:案例分析 见课件 想一想:①王女士应学生归纳:法律的特征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②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学生完成表格

  学生分组讨论 派小组代表发言 ①规范作用: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也为评判、预测

 通过比较理清法律、道德、规章制度异同点,从而认识到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引导学生从生活案例到具体问题的思

 该怎么办?她可以依据哪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②案例1 和案例 2 共同体现了法律具有什么作用? 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②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考、讨论,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在合作探究平台中,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懂得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和的具体内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实现小组的合作与导行相结合,进一步明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检测

 习题见课件 学生独立完成 及时反馈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回答

  【作业设计】

 拓展空间: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一切事情都可以靠法律来解决,对此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利用课后时间去收集相关材料,查找答案。

 (设计意图)辨析题是道法课程常见考查类型,强化学生解题思路和技巧。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 板书设计】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主题是法律,主要涉及了法律的三个特征和两个作用。该板书形象地归纳了内容要点,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一个个守法的好公民!

篇三:法律保障生活优秀教案

活需要法律》说课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生活需要法律”这一框题,是初中学生首次系统地接触法律知识的一课,对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通过了解法治的发展进程,增强自身法治观念。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调整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矛盾纠纷,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我们一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法律

 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生活需要法律

  教学难点:法治的发展进程

  三、学情分析

 未成年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意识如何,关系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限制,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有必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四、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走近法治、追寻足迹、探究力量三个教学环节。

  导入:“身边 法律大家谈”

 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请你来分享:

  1.你还知道哪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

  2.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在建设法

 治中国的进程中,哪些法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些法律从何而来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本课的学习。

  通过分享,引入“法律”主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身边的法律故事,并通过想象“没有法律的日子”,初步体会法律的作用。分享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情,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环节一:走近法治

 播放视频《民法总则草案保护的事儿》,用幽默生动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民法总则,并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便于学生明确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辨析观点,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与法律的关系。

  (二)环节二:追寻足迹

 通过了解中外法律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而认识法律的作用,即法律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是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深入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有了法律不等于有了法治,激发学生探究法治的兴趣。

  (三)环节三:探究力量

 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分角度讨论法治国家应该具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法治国家的向往。

 通过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学生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程及成就,理解法治助推中国梦。从而增强国家认同。

  课后作业是对教学内容的延伸,不仅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法制故事,而且在分享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就是始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分析与思维碰撞中认同法治理念,培养法治精神。

篇四:法律保障生活优秀教案

间:___月___日 课题 2 4.9.2 法律保障生活

 教 教 学 学 目 目 标 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感受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2. 能力目标 :

 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3. 知识目标 :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的特征与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法律的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法律与其它规范的区别。

 主要教法 启发法 情景教学法 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程 (一)

 视频 导入新课

 播放普法的小视频,让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回忆我们身边的法律,思考法律如何保障我们的生活。

 老师总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什么的法律?法律有哪些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帮助学生回忆起自己身边的法律,引出本节课。

 (板书)法律保障生活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进入第八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的学习。

 (二)

 讲授新课

 活动一:认识法律 1 1 )。

 思 考:PPT 展现书本上 p90 的三个情境。根据以上情境,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方面,讨论法律与道德、校规校纪有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三分钟后派小组代表回答,填写书本上的表格。(学生在课前已经通过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对三者进行了一定的了解)

 产生方式 实施手段 调整对象和范围 法律 国际制定或认可 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全体社会人员 道德 自然形成 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等力量 全体社会人员 校规校纪 本单位或组织制定 靠本单位或组织的行政力量 局部使用 老师追问:那同学们,除了书本上的三个例子,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并说明其属于法律、道德还是校规校纪。

 学生思考回答(个人回答)

 老师提问:根据表格,我们知道法律区别于道德、校规校纪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先学,主动在课前搜集资料,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以及资料搜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板书)国家制定或认可 国家强制力保证 具有普遍约束力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看法律的特征。

 活动二:分析法律

 材料一:在我国,制定法律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的制定过程包括法律案的提出、审议、表决和公布四个环节。法律案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实施。在我国,制定法律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的制定过程包括法律案的提出、审议、表决和公布四个环节。法律案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实施。

 思考 1 1:从法律的来源,我们可以看到法律的什么特征呢? 老师总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律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

 1)国家制定是指特定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修改或废止现有法律的活动。

 2)国家认可是指特定国家机关根据实际需要,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上早已存在某些习惯、

 道德规范等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材料二:“6.26”国际禁毒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 5 起毒品犯罪案件进行了集中公开宣判。当天宣判的 5 起案件均为一审案件,分别是文礼红贩卖、制造毒品案,刘家良等走私、贩卖毒品案,被告人张亨等制造毒品案,尼特尔坡运输毒品案,芦龙等制造、贩卖毒品、非法持有枪支案。在审理的这 5 起案件中,刘家良、文礼红等四人一审被判死刑,张亨等四人获无期徒刑。

 思考 2:这起案件嫌疑人受到法律的制裁,说明了法律具有什么特征? 老师总结: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国家强制力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它的运用必须以合法为前提。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有效地解决社会成员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纠纷,从而维持社会秩序和维护法律自身的尊严。没有国家强制力做后盾,法律就会成为一纸空文。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近年来,我国开展“天网”行动,抓捕外逃贪官。“天网”行动是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部署开展的针对外逃腐败分子的重要行动,有关部门将从 2015 年 4 月开始,集中力量“抓捕一批腐败分子,清理一批违规证照,打击一批地下钱庄,追缴一批涉案资产,劝返一批外逃人员”。

 思考:以上举措给我们什么启示? 老师总结: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行为规范,也是最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平等地受法律保护,也平等地受法律约束,不存在“法外之人”。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积极规范自己的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三则材料的分析,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特征。

 】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法律的特征,那么法律在生活中到底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 (板书)作用 活动三:运用法律

 1 1 )

 播放视频

 视频展示:2020 年 2 月 1 日 16 时 30 分,违法行为人陆某(女,29 岁,江苏姜堰人)在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蔓延期间,贵州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违反有关疫情防控措施的要求,在不佩戴防护口罩的情况下进入贵阳市南明区文昌南路亨特国际城市广场。

 考 思考 1 1:你觉得这位女子的做法对吗?她对工作人员进行辱骂、殴打的行为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利?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老师总结:很显然这位女士的行为扰乱了商场的公共秩序,因此按照规定,她被拘留五日以上。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怎样做。法律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人向善。

 (板书)规范我们的权利与义务 2)PPT 呈现与此次疫情相关的法律 思考:从这些法律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呢?(引导学生从规范和保护的角度来思考)

 老师总结:法律规范着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保护神”。

 (板书)受到法律约束与保护

 【课堂 总结 回顾】

 教师活动:带领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展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通过题目来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完成书本 p93“探究与分享”的思考题。

 )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同龄人小云合法权益受到迫害的案例,引导学生体会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增强学生尊崇法律、自觉维护法律、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课后 反思

 本节内容多、理论性强,问题都比较抽象、难懂,很多法律用语是学生第一次遇到。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列举材料、案例分析等形式优势,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同时多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

 在探究发现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情感。本节课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杂、设计的活动多,可能与的课堂有限时间发生冲突,这就要求老师合理地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避免前松后紧。

篇五:法律保障生活优秀教案

学基本信息 题目 法律保障生活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内容 部编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二节

 1. 教材分析 1. 课标要求: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了解法律对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等。

 “成长中的我”中“心中有法”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 2 . 教材分析:本框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的第二框题。本框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目。第一目,告诉我们法律的主要特征,并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第二目,告诉我们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我们应该树立规则意识,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观念,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帮助学生建立“首因效应”,为今后法律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奠定基础。

 2.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了解了一些社会和学校的规则或行为规范,但对法律认识不多,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走进法律,体会“规则”的力量,体悟“法律”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从现在开始逐步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3. 教学目标( ( 含重、难点) ) 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能力目标:初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提高分析表达、处理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了解法律的作用。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 教学重点、难点: :法律的作用为教学重点。

 法律的特征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3.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4 4. . 课时安排: :1 课时

  5.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及收集相关案例。

 学生:自主搜集生活中所了解的法律知识。

 4. 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情精心设计了本节课。以七年级学生“我”的见闻作为线索

 设置情景,让学生在生动案例情景中思考抽象的法律知识,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5 5 .板书设计

  :

 设计意图:形象的树状图既便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框架留下深刻印象,通过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6.教

 学

 设

 计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 景 导 入 播放视频《相伴一生 法律时刻保护着我们的生活》,请学生结合 P89 教材谈对法律的感受。

  观看视频,感受与分享“法”的“厉害”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法律的威严与关爱,为本框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

 授

 新

 课

 自主学习

 总体感知 1、明确预习的目标要求:请你用问题的形式概括出本框题讲述了哪些内容。

 2、教师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设计问题等。

 (1)道德、法律等行为规范的共同作用 (2)法律特征 (3)法律的作用是

  自主预习 --- 小 组内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1、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合作分享的精神。

 2、训练学生收集处理教材信息、组织表达语言的能力。

  合作探究

 互动分享

 (一)

 法律的特征

 1 1 . 寻找身边的 规范

 (1)P90 探究与分享-----寻找规则

  情景设置:“我看到一辆车不遵守交通法规闯红灯,造成交通混乱不堪。” 遵守交通法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除此之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行为规范?

 漫画欣赏:《让座》《迟到》《后悔》

 三幅漫画分别违反了什么规范?他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对比理解:法律、道德、校规校纪,这些规则有什么不同----区分规则 ——根据学生的层次设计梯度问题:如何区分规则? (结合表格说明、引领、铺垫)

 2 2 . 走进特殊规则:什么 是法律 (法律 的特征)

  探究点一:法律的产生 情景设置:“我们全家到一家火锅店就餐,发现老板违反了法律。”思考:法律是如何产生的? 想一想:从法律的产生来看,法律具有什么特征?

  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处理 P91“相关链接”,认识法律创制的两种基本形式。

 (展示、设问、互动、引领、说明、拓展等)

  共同寻找生活中的规则

  学生区分回答交流

  学生阅读并思考回答问题,认识法律的特征之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认识规则、区分规则、遵循规则。

 引出法律是特殊的规则

 帮助学生从产生上认识法律的特征,知道法律创制的基本形式。

  引导学生注意

  学

 授

 新

 课

 合作探究

 互动分享

 ——处理 P91“探究与分享”,认识我国还需要加强立法 (展示、设问、互动、引领、说明、拓展等)

 (1)校园暴力现象频发,这方面需要专门立法。

 (2)电信诈骗现象增多,这方面需要专门立法。

 (3)移动通信乱收费、霸王条款等方面需要专门立法。

 (4)电子商务安全方面需要专门立法。

  探究点二:法律的实施 材料一:“6.26”国际禁毒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 5 起毒品犯罪案件进行了集中公开宣判。在审理的这5 起案件中,刘家良、文礼红等四人一审被判死刑,张亨等四人获无期徒刑。

 材料中违法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说明了法律具有什么特征? 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处理 P92“相关链接”,认识国家强制力包括哪些。

 (展示、警醒、点评、说明、拓展等)

   探究点三:法律调整的范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近年来,我国开展“天网”行动,抓捕外逃贪官。

 我为立法献计献策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认识法律的特征之二: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法律的 特 征 之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需要加强立法的方面,积极为国家法治建设建言献策。

 选取社会关注点和学生身边的案例,从法律实施角度认识 法 律 的 特征,警示自我,自觉遵纪守法等。

 选取有影响力的案例,从法律调整的范围认识法律的特征,感受法的平等和力量。

  帮助学生树立对 法 的 敬 畏

 学

 授

 新

 课

 合作探究

 互动分享

 上述材料说明了法律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展示、点评、引导、强调等)

 3.思考与结论(一):什么是法律?即法律的特征 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 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设问互动、组织强化等)

 过渡: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不仅感受到法律的特征,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接下来,就让我们具体认识法律的作用。

  (二)法律的作用

 1.探究法律的作用  探究点四:法律的规范作用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P93,读一读第一处“探究与分享”栏目并思考相关问题。

  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学生思考并回答,深化理解法律面前 一 律 平等。

  学生归纳与总结

  学生探究与分享

 学生阅读

 积极思考

 学生在组内排练小品,自行编剧设感,深化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

 通过小结和齐读使学生明确知识点。

 源于教材,探究法律的规范作用,引导学生明理导行,教育自己。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身临其境,感受法律的保护作用,增强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让人们懂得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么做,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组织、引导、点评、启发等)

  探究点五:法律的保护作用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P93,读一读第二处“探究与分享”栏目,并分组进行小品表演:“小云的问题解决了”。

 想一想:问题的解决靠得是什么,又说明了什么?  靠得的是法律。表明了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保护神”。

 (组织、引导、关爱、点评、启发、总结等)

  2.思考与结论(二):法律法律具有哪些作用? 小姨清明假期加班,得了工资的三倍报酬。感慨法律的作用大。

 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 3.探究点六:规则与法的警示 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辱骂他人,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指责。但不思悔改,后来又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等,被公安机关拘留。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几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多起,最终因抢劫罪被计,先组内预演,再上台为全班同学表演,先自 评 再 互评。

 学生阅读

 积极思考

 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

 积极思考

 回答问题

  小结强化,感受法律保障生活,增强尊法守法意识。

 自我教育 学以致用 培养能力 自我警示 启迪学生要知法守法,渗透有法必依,违法 必 究 的 思想。

 人民法院判刑。

 (1)从陈某失足的轨迹来看,他的行为受到过哪些行为规则的制约?这些准则有什么不同?

 (2)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沦为“阶下囚”,你从中得到哪些警示?

 (3)法律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什么作用?

 (警示、分解、点评、引导、总结等)

  课 堂 小 结

 播放歌曲《法律,我们永远的好朋友》,结束全课 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老师寄语:

 “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行为规范。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学法、尊法、守法、护法。

  学生听歌曲,总结本课所学。

 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本课,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课 堂 巩 固 多媒体出示课堂巩固练习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练习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巩固已学知识。

 课 后 作 业

 完成教材 P94 拓展空间: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对此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课后完成。

 “法律万能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法律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和现代法治精神。

  七.教学反思 以七年级学生“我”的见闻作为线索设置情景,让学生在生动案例情景中思考抽象的法律知识,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课堂生动活泼,重难点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法律知识,难度较大。“法律的特征”这一部分,我设置了两个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团队竞赛,激发学生兴趣,并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手段,通过表格对比的形式,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这三者的区别。多次强化法律的特征等关键知识,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教学,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篇六:法律保障生活优秀教案

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 1 第一框 生活需要法律 ..................................................................................................... 1 第二框 法律保障生活 ..................................................................................................... 6 第十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 ....................................................................................................... 10 第一框 法律为我们护航 ............................................................................................... 10 第二框 我们与法律同行 ............................................................................................... 15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一框 生活需要法律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法治的发展进程,增强自身法治观念。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本课作为本单元统领整个法律部分的起始课,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调整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矛盾纠纷,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我们一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人类开始了迈向法治社会的步伐。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生活需要法律。

 教学难点:法治的发展进程。

  三、学情分析

  未成年人作为 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意识如何,关系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限制,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有必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四、教学过程

  导入:“身边法律大家谈”经验分享

  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请你来分享:

  1.你知道哪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

  2.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哪些法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些法律从何而来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本课的学习。

 环节一:走近法治

  1.法律与生活

  播放视频“民法总则草案保护的事儿,你一个都躲不开”

  民法总则被视为我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本经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每个公民来说,相当于有了一份权利保障书。2017 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

  提问:民法总则(草案)的审议通过说明了什么?

  结论: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生活需要法律来调整。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2.法律在身边

  出示图片及情境,并思考回答:(1)这些行为都是自觉的吗?

 (2)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你赞成这一观点吗?

  结论: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3.权利与义务

  播放视频“哪些法律在保护你?”

  根据视频内容完成教材第 86 页“探究与分享”内容并回答问题。

  说说上述内容哪些是我们的权利,哪些是我们的义务。

  结论: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环节二:追寻足迹

  刚才视频结尾提到目前我国法律还有待完善的地方,下面一起追随法治的脚步,探究法律是如何产生、发展的。

  出示材料

  材料一:夏代法律在古文献中称“禹刑”。《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西汉的《尚书大传》中有“夏刑三千条”的说法。东汉郑玄为《周礼》作注解时也说夏代的刑法有死刑 200 条,宮刑 500 条,膑刑(凿去膝盖骨)300 条,劓刑(割掉鼻子)1000 条,墨刑(在犯人面上或额上刺刻并涂墨)1000 条,加起来共 3000 条。

  材料二:《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 1792—前 1750 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正文包括 282 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提问:材料对你有何启发?

 结论:法律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出示图片并思考:有了法律之后,人类就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了吗?

  结论:法律不能贯彻落实,就等于一纸空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的法典就已比较完备,但在封建专制的历史中,法律成为统治者治理被统治者的依据,这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其实质还是人治。

  环节三:探究力量

  你期待的法治国家是什么样的?

  结论: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材料一:法治进程流程图

 材料二:在宪法的基础上,我国已经制定现行有效法律 200 多件,行政法规 700 多件,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近 9000 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可以设想,没有物权法,公民维护私产权利的盾牌是否能够硬气;没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7 天无理由退货”会有多少商家响应;没有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和取消劳动教养制度,还会有多少侵害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行为得不到纠正。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什么体会?

 结论:法治助推中国梦。法治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本课小结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我们一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不仅成为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拓展空间:

  法律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体现着人类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与同学分享中华民族法治文明史上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的历史故事,并谈谈你的体会。

  五、板书设计

 第二框 法律保障生活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敢于同一切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特征,懂得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知识目标:认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障作用。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所涉及课标点为,3.1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5 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3.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本课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入探讨法律的内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引导学生对“法律”形成正确的认知与必要的敬畏和尊重。生活在社会中的当代公民,应该具有较强的法律素养和准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学习法律是一门必修课。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法律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法律与其它规范的区别。

  三、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知道“法律”这个词,但却会感觉“法律”遥不可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观点认为,只有在违法乱纪之后才会与“法律”发生联系,“法律”的存在是为了惩治罪恶。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缺少必要的法律常识与法律意识,普法课程突显其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四、教学过程

 引入:小故事和大道理

  欣赏故事,思考: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思考与小结:法律是有尊严的,我们应该努力维护法律的尊严,真正做到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通过听故事并思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课题。

  环节一:识法律

  设问引导:请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表达你对法律的感受。说说这种感受是如何而来的。

  交流分享:

  有的同学说,我觉得“法律”是威严、庄重的,任何人都要遵守。有的同学说,“法律”是社会安全的保障,它让我们生活得更踏实。

  其实,生活中存在很多规则,这些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它们规定了人们可以怎样做、必须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规则指引和规范着人的行为,还维护着社会公平和正义。

  小结:在众多规则之中,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正常有序的社会生活,不仅要依靠一般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维护,还需要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来维护,那就是法律。那么,法律的“特殊”体现在哪些方面?

  活动:小组合作学习

 观察漫画:(1)公交车让座(2)无证驾驶(3)校规校纪

  根据以上情境,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方面,小组讨论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内容。

  小结:法律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

 遍约束力。

  环节二:析法律

  探究与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近年来,我国开展“天网”行动,抓捕外逃贪官。

  提问:以上举措说明了什么?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小结: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情景分析 1 1

  那么,法律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活动:针锋相对

  法律的存在给我们更大的自由,还是限制了我们的自由?

 观察分析漫画:(1)不文明旅游行为—到此一游;(2)中国式过马路;(3)严格控烟条例。

  提问:这些行为,目前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和限制。有人说,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就好,没有必要进行法律处罚。对于这样的说法,你的观点是什么?

  结论: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创建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情景分析 2 2

  观察分析漫画:(1)依法纳税;(2)受教育权;(3)关心、赡养老人

  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结论: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

  情景分析 3 3

 观察分析漫画:(1)依法打击违法乱纪的行为;(2)处罚违规者;(3)鼓励和表扬积极行为。

  结论:法律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环节三:悟法律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

  对此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

  (可以和你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交流彼此的想法与观点)

  本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律是生活的保障;认识了法律的主要特征;明确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今后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五、板书设计

  第十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 第一框 法律为我们护航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法律对青少年的关爱,增强珍惜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能力目标:运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知识目标:了解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知道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认识法律对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 “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部分: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的第一框题。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感知规则和法律,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用法律更好地保护自己。本课利用学生自编自演的法律情景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体验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体会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关爱。通过“未成年人有特权——未成年人需保护”引导

 学...

篇七:法律保障生活优秀教案

十 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

 《法律为我们护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法律对青少年的关爱,增强珍惜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能力目标:运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关爱和保护。

  知识目标:认识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了解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认识法律对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部分: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的第一框题。本册书第四单元涉及到法律知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规则和法律,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安全,从而有助于更好的适应初中的集体生活。本课利用学生自编自演的法律情景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体验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体会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关爱。通过“未成年人有特权—未成年人需保护”引导学生认识到“四重保护—人人有责—履行义务”,在学习法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

  教学难点:增强珍惜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尚未接触过法律,对于很多事情缺乏辨析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是弱势群体,即使受到侵害也无自保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剧,帮助学生增强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什么是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的四重保护?为什么要给予特殊保护?自己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及他人?则是

 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引入:“运用你的经验”分享

 学生根据“运用你的经验”内容,进行我们的“特权”——经验分享活动

  出示一系列图片

 提问:(1)结合你的经验谈谈我们还有哪些“特权”?

  (2)为什么我们能拥有这些“特权”呢?

  总结:大家就发现,在很多方面,作为未成年人有一些“特殊权利”,为什么会有这些“特权”,如何正确行使这些“特权”,我们来探讨这些问题。通过学生根据的经验进行分享活动,体会自己在不同情景有哪些特权。

  环节一:未成年人需保护

 活动:情景讨论

  学生 1:我都上初中了,爷爷每天还要接送我。

  学生 2:我们上学期间,都不能随意出校门。

  学生 3:未成年人每天 0 到 8 点禁止打网游要立法。

  ?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伤害的原因有哪些?

  ?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

  知识拓展--展示保护未成年人的发展过程。

 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未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原因,那么保护未成年人的内容以及主体又是什么呢?

  环节二:未成年人谁来护

 出示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文件的图片,提问:(1)你还知道哪些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2)承担未成年人保护的主体是谁呢?

  活动:谁来保护我?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内容。

 结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四位一体,构筑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

  环节三:未成年人齐来护

 结论: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情景剧片段 1:在小区门口,胡斐为的父亲不断训斥和殴打着胡斐为。周围群众实在看不过去,上前劝他不要再打骂了,但他仍未停止。20 分钟过去了,一位社区居委会大妈拉孩子起来,向小区居委会走去„„

  提问:(1)你如何评价这位父亲的行为?

  (2)周围群众和社区大妈是否有权干预,为什么?

  (3)针对父亲的行为,他可以向谁求助?

  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

 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情景剧片段 2:“爸爸总不在家,连饭都吃不上,面对冰冷的家,我只有走出家门。爸爸看我不肯读书了,就不管我了。后来我就整天在外面东游西荡,认识了几个哥们儿兄弟。打架斗殴、逃课去网吧打游戏成为经常事„„”

  (1)你如何看待网吧老板的行为?

  (2)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愿意给他提供哪些帮助?

  (3)胡斐为应该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

  结论: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受特殊保护的权利,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活动:视频欣赏《未成年人保护 ABC》

  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观看视频,通过视频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

  小结: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仅仅需要我们自身提高意识和能力,更要珍惜和感恩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逐渐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能平安健康地成长 五、板书设计

 《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信仰,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自觉性。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知识目标:知道依法办事的要求;理解树立法律信仰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本册书的最后一节课,是全书的落脚点。引导学生从学会依法办事和树立法治信仰等方面,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后面继续学习法律知识奠定基础。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作为现代公民,理应为法治中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学会依法办事,树立法律信仰。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学会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教学难点:树立法律信仰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影响自身的成长。使青少年尊重公序良俗,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是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重任的需要。

  四、教学过程

 导入:说文释义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治昌明则国泰民安,法治废弛则国乱民怨。”

  提问:法治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结论: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依靠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

  环节一:遵守法规

 情景 1:共享单车的出现,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最后 1 公里”难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

  图片:小学生骑行共享单车。问题:你怎么看待这一行为?

 提示:这是不安全的行为,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结论:因为没有遵守法律,得不到幸福的保障,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

  情景 2:近来,针对共享单车的破坏、私占、诈骗等各种不端行为频出。

  现象:近来,针对共享单车的破坏、私占、诈骗等各种不端行为频出。图片,法律条文。

  思考:这些行为会带来哪些后果?

  结论: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惩罚等。

  问题:这两则案例给我们哪些共同的启示?

  结论:共享单车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使用者的守法意识和守法行为。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底线。依法办事,要树立法律意识,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活动:你说我说

  网友言论:共享单车余额不能退款,要怎么维权?

  引导: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以恶治暴,必要时通过法治的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环节二:培养习惯

 依法办事要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环节三:树立信仰

 活动:谈古论今—孝公之问活动:谈古论今—漫画解析

  提示:漫画反映了一些人法律至上意识明显不足,遇事信权不信法、信钱不信法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是缺乏法律信仰的现象。

 结论:法律信仰是人们在内心深处对法律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包括认同、信服、尊崇、敬畏等因素,它是对法律意识的升华。树立法律信仰,就是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

 环节四:崇尚道德

 活动:法治在线

  结论:法律规定,12 岁以下公民不享有路权,如果他们破解密码骑车上路出了问题,家长和共享单车公司都负有一定责任。

  单车公司应加强监督管理。小学生通过非法手段破解密码骑走,无论是否遗失,都是违法行为。公安部门应责成家长加强监护,如造成单车遗失破损的,更应追究监护人的经济责任。对儿童来说,这种投机取巧会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拓展活动

  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请你就共享单车的使用发出倡议,倡议市民合法用车,文明用车与共享单车同行,与法律同行。

  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与共享单车同行,与法律同行”倡议书

  本课小结: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底线。依法办事要树立法律意识。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树立法律信仰,就是发自内心地尊崇、信赖、遵守和捍卫法律。

 五、板书设计

篇八:法律保障生活优秀教案

九 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生活需要法律》说课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生活需要法律”这一框题,是初中学生首次系统地接触法律知识的一课,对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通过了解法治的发展进程,增强自身法治观念。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调整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矛盾纠纷,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我们一生。随着社会的发

 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生活需要法律

  教学难点:法治的发展进程

  三、学情分析

 未成年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意识如何,关系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限制,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有必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四、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走近法治、追寻足迹、探究力量三个教学环节。

  导入:“身边法律大家谈”

 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请你来分享:

  1.你还知道哪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

  2.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

 和谐自由的空间。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哪些法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些法律从何而来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本课的学习。

  通过分享,引入“法律”主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身边的法律故事,并通过想象“没有法律的日子”,初步体会法律的作用。分享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情,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环节一:走近法治

 播放视频《民法总则草案保护的事儿》,用幽默生动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民法总则,并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便于学生明确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辨析观点,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与法律的关系。

  (二)环节二:追寻足迹

 通过了解中外法律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而认识法律的作用,即法律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是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深入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有了法律不等于有了法治,激发学生探究法治的兴趣。

  (三)环节三 :探究力量

 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分角度讨论法治国家应该具备的特

 点,激发学生对法治国家的向往。

  通过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学生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程及成就,理解法治助推中国梦。从而增强国家认同。

  课后作业是对教学内容的延伸,不仅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法制故事,而且在分享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就是始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分析与思维碰撞中认同法治理念,培养法治精神。

 《法律保障生活》说课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法律保障生活”这一框题,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继续认识法律和生活的关系,明确法律的作用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敢于同一切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

  能力目标: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特征,懂得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认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障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本课所涉及课标点为: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知道依法治国就是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2)教学内容

  本课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法律的内涵及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对法律形成正确的认知,敬畏和尊重法律,认识到当代公民应该具有较强的法律素养和正确的是非观,学习法律是一门必修课。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法律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法律与其他规范的区别。

  三、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知道“法律”这个词,但却会感觉“法律”遥不可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观点认为,只有在违法乱纪之后才会与“法律”发生联系,“法律”的存在是为了惩治罪恶。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缺少必要的法律常识与法律

 意识。

  四、教学设计过程

 环节一:识法律

  环节二:析法律

  环节三:悟法律

  通过听法律故事,引入“法律”主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初步体会法律是有尊严的。这一故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直接点明了本课主题。

  (一)环节一 :识法律

 通过“一句话分享法律感受”活动,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交流分享。通过同学们的分享,自主得出对于法律基本特征的共识和作用,基于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授课会更有针对性。

  通过生活中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从产生方式、调整的对象、范围三方面来比较法律、道德、校规校纪的不同。

  结合真实情景,分组讨论法律、道德和校规校纪的不同,得出法律的特征。

  (二)环节二:析法律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加深对法律作用和意义的理解,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通过生活中的情景,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创建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通过情景 2、3,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法律的作用: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三)环节 三 :悟法律

 通过拓展空间,总结本课内容并提升学生的认知。为学生搭建自由发言、分享观点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五、教学特色

 本节课将抽象的法律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设问的思考提升学生认知。其次,通过“识法律”进而“析法律”,最后进一步提升“悟法律”,层层递进,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到认知提升成就感。

篇九:法律保障生活优秀教案

2

 法律保障生活

  教案 西昌市川兴中学

 高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法律的特征。

 3.认识法律对我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权利的保护作用。

 能力目标 体会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重点难点

 重点 法律的特征和法律的作用 难点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探究与分享”的情境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搜集生活中所了解的法律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可以形容法律的词语有哪些? 学生:严肃、公正、权利、法网恢恢…… 教师:你们可以用一句古训说明法律的重要性吗? 学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规,是画圆用的工具,如圆规、两脚规;矩,是画直角或长方形用的曲尺,如直角三角板或丁字曲尺。

 画圆而无规,会因笔走龙蛇而画不出圆;制方而无矩,会因角不正、线不直而制不出方。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 : 寻找规则

 教师:请同学们列举自己生活中所熟悉的各种规则。

 学生:①乘车得遵守乘客须知;②看电影得遵守观众须知;③看病得遵守病人须知;④到商场购物得遵守顾客须知;⑤在餐厅就餐得讲究先后次序;⑥来学校读书得遵守班规校纪;⑦参运动会得遵守各项比赛规则;⑧日常生活中做事要遵守法律法规,一旦作出违法行为要受到制裁。

 教师:如果要你对这些规则进行分类,你会将它们分成几种类型呢? 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道德、规章和法律。

 教师总结:我们的社会生活因为有了规则会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有秩序。因此,我们做事情的过程中,任何人都不得触碰“红线”;如果碰了,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90 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根据以上情境,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方面,讨论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它们虽然在产生方式、适用对象和实施手段三个方面各有不同,但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你们知道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吗? 学生:它们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活动二: : 探讨法律的特征

 1、(多媒体展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及把“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条文 )

 教师:你对这一事件有什么看法?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我国每年三月都会召开“两会”,其中之一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常务委员会是其常设机构,在全国

 人大闭会期间执行其部分职权。同时,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充分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由此可见,我国法律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法律的制定不是随随便便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所谓制定,是指特定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法律、修改或废止现有法律的活动。所谓认可,是指特定国家机关根据实际需要,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上已经存在的某些习惯、道德规范等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2、教师:一旦有人敢于以身试法,挑战法律的权威,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坐牢或枪毙。

 (多媒体播放视频:人民法院通过强制执行帮助农名工要回应得的工钱。)

 教师:农民工是得到了什么谁的帮助才要回了自己的工钱? 学生:是法院,强制执行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用比较书面的语言描述就是,法律会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如警察、监狱、法庭、军队等都是国家的暴力机关,以确保法律的实施。但是,国家运用强制力保证法律实施时,必须依法进行,且受法律规范的约束。否则,国家强制力就成为赤裸裸的暴力也就是说,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人们都必须遵守法律,否则将招致国家强制力的干涉,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由此可见,国家的强制力是法律实施的最后保障手段,也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如果没有这一点,法律将成为一纸空文。

  3、多媒体展示周永康案件报道图片 教师:法律会不会因为周永康曾是国家领导干部而让其逃脱法律的制裁?为什么? 学生:法律不会因为周永康是领导干部而让其逃脱法律的制裁。因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以说,法律并不是针对某些人,而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活动三: : 探讨法律的作用

 请五个学生表演探究与实践。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同学们的情景再现中,你发现法律起到了什么作用?解决了什么问题?帮到情景中的同学了吗? 教师: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都体现在哪些方面,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 1:我每天都到学校上课,享受义务教育,是对个人受教育权的保护。

 生 2:爸爸妈妈周末都不用上班,是对劳动者休息权利的保护。

 活动四:拓展空间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对此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三、课堂小结 法律强有力地保障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我相信: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板书设计

 法律保障生活 特点: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 作用:规定权利和义务 惩恶扬善

 伸张正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主要以活动的形式将生活中的规则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突出学生的自身感受;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发现法律的特征和作用。另外,整节课结构清楚,教学设计完整。同时,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设问,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不足之处 导入部分设计不够好,没能一下引起兴趣,过于平淡。在“法律的作用”这一环节用时较少,应该让学生多交流发表他们的见解和看法,或让他们举其他案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推荐访问:法律保障生活优秀教案 教案 保障 优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