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正文

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计划7篇

时间:2022-09-11 13:30:02 来源:网友投稿

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计划7篇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计划 全省应急管理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应急管理部的安排部署,我省应急管理系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计划7篇,供大家参考。

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计划7篇

篇一: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计划

省应急管理系统法治宣传教育 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应急管理部的安排部署,我省应急管理系统顺利实施并圆满完成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全省应急管理系统普法机制进一步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显著增强,依法治理进一步深化,“七五”普法各项任务有效落实,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传播应急管理法律知识,根据《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全国应急管理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 年)》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我省应急管理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结合应急管理系统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水平为目标,以持续提升全社会公民应急管理法治素养为重

 点,以增强应急管理普法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为着力点,突出应急管理领域普法重点内容,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应急管理法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应急管理普法工作取得新成效,普法工作长效机制更加完善,“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全面落实,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应急管理系统干部职工的法治思维、法治能力明显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相对人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和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

 三、工作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教育最根本的保证,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应急管理部关于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工作部署,把党的领导贯穿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两个至上”,始终做到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教育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服务大局。围绕应急管理改革发展中心任务深入开展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各地区、各单位在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应急管理部关于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决策部署和制度措施的基础上,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着力完善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确保全省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坚持创新融合。创新工作理念,着力推动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载体和方式方法创新,注重采用贴近实际、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把应急管理普法融入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全过程,推动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教育创新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统筹考虑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升全社会应急管理法治化水平、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建设等因素,将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将普法与立法、执法一体化推进,着力提高应急管理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

 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引导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全省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各基层党组

 织学习重点内容。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各类媒体和平台,发挥好各类基层普法阵地作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二)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持续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结合“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宪法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形成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浓厚氛围。贯彻落实《山西省组织实施宪法宣誓办法》,适时开展集中宣誓活动。加强国旗法、国歌法等宪法相关法的学习宣传。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推动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带头恪守宪法原则、维护宪法权威。要结合应急管理部门实际阐释好宪法精神,在应急管理中捍卫并坚守宪法精神,创新宪法学习宣传方式方法,加强宪法实施案例宣传,推动宪法学习宣传常态化、制度化。

 (三)深入学习宣传民法典等国家重要法律。组织广泛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地位,宣传民法典在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点梳理、宣传好民法典中涉及应急管理的法律条文,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适应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山西的需要,大力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刑法、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国防法、反恐怖主义法等,重点梳

 理、宣传好刑法中涉及应急管理的法律条文,组织开展“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活动,推动全社会增强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适应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需要,大力学习宣传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强化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理念,促进更高水平平安山西建设。

 (四)深入学习宣传应急管理法 律法规。大力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及其配套规定,促进全社会在应急状态下依法行动、依法办事,依法维护社会秩序。围绕保障安全生产,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山西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充分发挥法治在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和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围绕强化自然灾害综合治理,大力宣传防震减灾法、防洪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防汛条例、抗旱条例、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

 (五)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以党章、准则、条例等为重点,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重点梳理、宣传好党内法规中涉及应急管理的相关规定,尤其是《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及我省实施细则,切实做好党内法规宣传同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协调。教育引导应急管理系统广

 大党员尊崇、遵守、贯彻、维护党章。把学习掌握党内法规作为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列入党组织“三会一课”内容,促进党内法规学习宣传常态化、制度化。通过学习宣传党内法规,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底线意识,提高应急管理系统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 (一)加强应急管理系统干部法治教育。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系统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机制,将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模范守法作为应急管理系统法治素养提升的关键,结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应急管理部干部网络培训”和“山西干部在线学院”等平台优势,加大对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员的法治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二)加强企业从业人员法治教育。按照《山西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落实企业从业人员学法守法用法制度,深化“法律进企业”,加大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一线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法治教育培训力度,强化安全培训考核,促进企业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生产职责,落实完善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促进从业人员熟悉安全生产规章制

 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标准,掌握岗位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法治文化建设,促进企业严格依法依规安全生产,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组织企业结合安全生产实际积极开展以案释法和事故警示教育,鼓励和引导从业人员举报安全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全员参与支持安全生产、群防群控群治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落实国家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将应急管理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法治教育内容。大力加强青少年防灾减灾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青少年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技能训练,帮助青少年掌握必备的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各大中专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应急管理法治教育,指导院校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知识的教育,增强广大在校学生维护社会安全的责任感,提升应对事故灾害的意识和技能。鼓励各大中专院校搭建互联网线上安全教育平台,利用图文并茂的安全教育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安全宣传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四)深入开展群众性法治宣传教育。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

 人民防线。加大火灾、洪涝、地震等各类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普及力度,组织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充分发挥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和安全培训、防灾减灾体验基地作用,让更多的公众走进基地,近距离传播安全防灾意识、传授安全防灾技能。

 六、增强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把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全过程。在应急管理法规规章制定修改过程中,除依法保密的以外,要通过公开征求意见、论证会等形式扩大社会参与。对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的应急管理立法,通过加强与社会公众沟通,增强对应急管理立法的理解和认知。规章出台后,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将涉及公民权利义务的主要内容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公布、陈列,方便社会公众掌握查阅。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方面,加强对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群体及重点人群的法律法规宣讲,把普法教育贯穿在行政执法的事前、事中、事后,实现行政执法的全过程普法。坚持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落实行政复议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主动释法,充分利用典型案例向公众进行法律解读,使典型案例、典型事件依法解决的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

 (二)推进应急管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应急管理法治文化阵地,扩大阵地覆盖面和利用率。依托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新媒体资源搭建普法宣传平台,

 在有条件的社区公园、广场、乡村服务场所等因地制宜设置专题展板、墙画、挂图等,定期制作推送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推进应急管理领域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依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社区、企业等单位加大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防灾减灾数字图书馆、安全教育体验馆、安全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等建设力度。积极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成为集学习性、实践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应急管理法治教育场所。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高校设立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法治研究机构,开展应急管理法治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普法。利用“互联网+”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进行普法宣传,注重运用新技术分析各类人群不同的法治需求,提高应急管理普法产品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线上线下互联互通、覆盖人群广泛、普法对象精准的应急管理新媒体矩阵。坚持效果导向,在充分利用传统有效的普法方式基础上,促进单向式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增强受众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使应急管理普法更接地气,更为群众喜闻乐见。

 七、开展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一)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普法活动。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每年要结合“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全国防

 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全国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在当地广场、公园、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公共场所等地设置咨询台,采取专家现场咨询、张贴海报标语、发放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普及读物、举办应急管理法治成果展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要结合司法行政部门部署的“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等主题活动,突出应急管理领域特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应急管理普法宣传活动,切实调动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二)开展全国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继续联合司法、工会等单位开展应急管理...

篇二: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计划

22 年学习北京6 6 月 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心得体会发言稿(2 2 篇 )供参考

 学习北京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材料 心得体会 发言稿

 2022 年 6 月 27 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蔡奇同志在大会上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的报告。这是一次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我感受到了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目标举措,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和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倍感振奋、深感使命。要将坚持“学”牢记于心,认真领悟会,学深悟透、学以致用,并将所学所想深入到实践中验证,坚持实事求是,确保每项工作都务实求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起责任,认真履职尽责,正确行使权力,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为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懈努力。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谈谈几点体会:

 党旗引领风帆劲,砥砺奋进谱华章。

  过去的五年,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也是组织工作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组织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重要论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紧围绕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锐意进取、勇挑重担,求真务实、守正创新,成绩斐然、富有成效,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组工答卷”。

 坚持思想领航,永葆政治忠诚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五年来,全市组织系统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制定实施教育培训计划,组织编制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坚持重大政治理论轮训机制,各级干部理论素养、政治素养、精神境界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普遍提高。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有,持续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了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市委制定实施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30 项具体举措,各区、各领域出台配套制度,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日益坚定、“两个维护”更加自觉。突出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制定实施加强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办法,强化政治监督,着力考准考实干部政治表现,推动党员干部严

 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

 服务大事要事,彰显组工担当

  过去的五年,党和国家大事多、要事多、喜事多。全市组织系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全力以赴服务保障国之大典、党的盛典,广聚英才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经受住了大战大考检验,点燃了全市党员群众爱党爱国、接续奋斗的壮志豪情,展现了北京作为首个“双奥之城”的独特魅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组织部门牵头全市社区防控、检疫检测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党建引领,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履职、充分发挥作用,成功应对多轮突发疫情,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广大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党旗始终在抗疫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合力筑牢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人民防线。

 突出党建引领,形成“北京经验”

  五年来,全市组织系统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首要原则,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机制,探索创新党建引领首都超大城市

 社会治理。2018 年,以赋权、下沉、增效为重点,开展“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2019 年,探索形成以 12345 市民服务热线为主渠道的“接诉即办”机制;2020 年,狠抓“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出台首都社区治理 20 条措施;2021 年,建立“每月一题”机制,出台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着力推进主动治理、未诉先办;2022 年,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一年一个重点、一步一个脚印,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到一线解决问题的鲜明导向,不断压实各级党组织共抓基层治理的责任,基层工作格局、工作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一批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解决。

 全面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选优配强乡村振兴带头人,先后选派六批 2000 余名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振兴,全市 4.3 万低收入农户全部“脱低”、234 个低收入村全面消除、285 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提前“消薄”。适应首都新兴领域蓬勃发展态势,成立市、区两级“两新”工委,率先探索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抓基层聚合力,建强组织体系

 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五

 年来,全市组织系统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出台贯彻落实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若干措施,总结推广机关党建“六个引领工作法”,率先出台国企党支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工作指引,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开展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出台加强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实施意见,不断提升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

 认真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在全市 10 万余个党支部全面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依托“党员 E 先锋”开发“党支部云课堂”,以线上直播方式对全市所有党支部开展集中培训。建设 405 个党群服务中心和 3933 个站点,着力打造党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阵地、服务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久久为功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创新党员教育形式,党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彰显出强大生机与活力。

 坚持事业为上,锻造过硬队伍

  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谋复兴,关键是把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好、建设强。五年来,全市组织系统深入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高质量发展需要,鲜明树立“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千事的人心寒,不让一线的干部失落,不让带‘病’的人提拔”的用人导向,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

 队伍。出台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意见、贯彻落实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的措施,制定实施领导干部治理能力提升、“两区”“三平台”干部人才支撑、城市副中心干部队伍建设、生态涵养区干部人才支持等专项行动计划,出台加强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规定,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进一步完善。着眼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健全完善年轻干部育选管用全链条工作机制,一批经过实践考验、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得到提拔使用。制定实施公务员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公务员录用、调任、遴选、聘任、考核、培训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统筹推进离退休干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全市 40 余万名离退休干部积极发挥优势作用,为首都改革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着力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精准开展专业化培训,分类开展全市基层干部轮训,全面增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本领。精心选派干部到基层一线、重大任务、重点工程实践锻炼,组织干部人才赴西藏、新疆、青海等 9 省市参加援派工作,引导干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坚持多措并举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全面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公务员平时考核等制度,加强干部考核结果运用,一批在重大活动、重大任务中冲锋在前、表现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坚持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相统一,全面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加强换届风气监督,营造了清明清正清新的换届环境。

  坚持党管人才,建设人才高地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五年来,全市组织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方面优秀人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 781 万人,人才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56%,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坚强人才保障。

 制定实施新时代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人才支撑行动计划,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出了“放权、松绑、解忧、创生态”的人才政策组合拳。连续成功举办 HⅢCOOL 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中欧人才论坛等品牌活动,打造“北京学者”“青年北京学者”人才培养品牌,集聚培养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增强。

 五年砥砺前行,浇灌出组织工作的累累硕果。五年拼搏奉献,凝结着组工干部的滴滴心血。

 全市组织系统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坚决落实“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要求,自觉旗帜鲜明讲政

 治、加强学习强本领、精益求精提质量、刀刃向内转作风、严格自律塑品格,持之以恒建设模范部门、打造过硬队伍,全市广大组工干部的境界、格局、本领进一步提升,为实现新时代组织工作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潮平岸阔东风劲,扬帆启航正当时。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召开,必将开启首都发展的新征程。全市组织系统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奋发有为地贯彻落实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断开创新时代组织工作新局面,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不懈奋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 2022 年 全面贯彻 学习北京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心得体会发言稿 0 2030 字文

  可用于心得体会、发言稿

 2022 年 6 月 27 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蔡奇同志在大会上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的报告。报告主

 题鲜明、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今后五年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 xxx,认真学习了报告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勇担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持“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推进首都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浅谈几点感受:

 2022 年受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疫情冲击明显的超预期影响,当前首都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持续上升,首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面对复杂形势,北京稳中求进,遵循“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本轮疫情以来,本市出台了《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

 案》《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本市先进制造业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关于扩大阶段性缓缴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办法》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善治妙方的政策工具箱已经打开。北京正在努力用抗疫来保障稳增长,以稳增长来检验抗疫成果。

 打开政策工具箱我们看到了什么?

 打开政策工具箱,我们看到了“稳”与“进”的关系。稳,不是无所作为的“躺平”;进,不是欲速不达的冒进。稳与进,是高低音阶共一曲,是缓急着力共驭舟。

 “稳”中看投资一一经济下行之下,稳投资起着“压舱石”的作用。据市发改委介绍,当前全市重大投资项目储备库中亿元以上项目超过 2000 个、项目总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 7000 亿元,已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接续机制,有力支撑全市经济平稳运行。

 “进”中看“菜心”一一北京要发展高精尖的“白菜心”产业,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北京谋划的“国际科创中心”的精准战略定位。新增长点带来的强劲动力,从中关村示范区近期的成绩单中可以窥见端倪:今年 1 月至 4 月,中关村示范区规模(限额)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2.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实现技术收入5050.7

 亿元,同比增长 12.2%。中关村重点监测六大高新技术领域共实现总收入 2.0 万亿元,同比增长 4.2%。其中,电子与信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 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领域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3/1811.1%、11.6%和 5.3%。

 打开政策工具箱,我们看到了“过河”与“桥”“船”的关系。“过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而“桥”与“船”则是方法论。以 6 月2 日发布的《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简称《45 条措施》)为例,当前,“持续加力助企纾困和营商环境优化,全力稳住经济基本面”“着力打通关键堵点,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带动作用,不断提升高精尖...

篇三: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计划

dash; 2 —宁国市“ 十四五” 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安徽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一、形势分析“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应急系统及相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全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持续改进。(一)发展的现状一是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稳步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整合 9 个部门、5 个议事协调机构 13 项职责,组建市应急管理局。完善应急指挥体系,优化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市减

 — 3 —灾救灾委员会、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组成和职能职责;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编制、评估和修订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 个,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事件类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27 个。二是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十三五”期间,宁国市已完成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制定的目标,全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火灾事故直接经济损失、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人死亡率有所下降。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公众聚集场所、建筑施工、民用燃气、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观,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状况保持稳定。“十三五”期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按可比口径与 2015 年相比,2020 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上升1 起,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上升 1 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营运车辆万车、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分别呈上升趋势。三是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及时划转指挥机构和相关职责,制定了市防汛抗旱、减灾救灾、森林防火、抗震救灾等《工作规则》,编制了《宁国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对《宁国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宁国市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宁国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宁国市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等 12 个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力争形

 — 4 —成种类齐全、衔接有序、管理规范、面向实战的应急预案体系。理顺指挥协调机构中各涉灾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定期会商研判与信息互联互通等工作机制。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成效显著,灾情统计报送规范及时,冬春救助工作更加精准。四是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圆满完成全市消防救援队伍改制转隶工作,组建市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十三五”期间建成并投入执勤的政府专职消防队 1 个,目前全市现有执勤消防队站总数已达到 2 个(一级消防站 1 个,政府专职消防站 1个)。建立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 19 支,常态化举办综合应急演练,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管理协同发展要求,与周边地市协商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区域协作互助、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进一步提升。(二)面临的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市自然灾害点多面广线长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安全生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的客观形势没有改变,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应急管理体系仍需完善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部门配合、条块结合、区域联合、军地融合等机制运行不够顺畅。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体系、监管执法体系、应急救援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等尚不健全,应急联动、信息共享、监测预警、风险研判等机制尚待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机制和支持政策不够系统,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

 — 5 —二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安全生产工作仍处于爬坡期、过坎期,部分重点行业领域的事故时有发生未彻底转变,安全风险还未从根本上化解,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的安全风险日益涌现,安全风险越来越复杂。存量风险尚未消化,增量风险不断增加,使得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三是防灾减灾救灾任务繁重。自然灾害处于风险易发期,极端天气发生几率进一步增大,降水分布不均衡、气温异常变化等因素导致的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雨雪冰冻现象增加。多灾并发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防治现代化水平不高,应急能力水平与繁重的防灾减灾救灾任务要求还不匹配。四是应急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应急队伍布局不合理,专业处置水平不高,救援力量不足,大型、特种救援装备配备不足。应急物资、应急通信、紧急运输、科技支撑等保障还不完善,难以满足极端复杂条件下的救援任务需要。监测预警、辅助指挥决策、监管执法、救援实战、社会动员能力还有所欠缺,应急指挥救援智慧化程度不高。关键基础设施承灾能力有待提升,不少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基层应急管理部门人员少、任务重、人岗不适问题较为突出。安全应急教育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总体薄弱。(三)发展的机遇

 — 6 —“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应急管理着眼“全灾种、大应急”加快转型升级期,这为我市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现应急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党的坚强领导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断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发展,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等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两次考察安徽的重要讲话指示,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和基本前提。应急管理作为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为应急管理发挥更大的效能提供了更高的定位。国家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为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平安宁国提供了发展新能级。信息化建设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将加速推进我市新技术装备开发、先进技术应用,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智慧应急”建设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将大幅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辅助

 — 7 —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加快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机制改革创新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应急管理机制改革创新深度推进,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全面实施,新安全生产法明确“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与政府监管责任进一步明晰。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一极四区”,加快“四化同步”,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加强风险防范、应急处置、综合保障等应急能力建设,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战略攻坚战,努力把各类事故灾难与自然灾害风险化解在源头、消灭于萌芽,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全市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社会和谐稳定。(二)基本原则

 — 8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安全发展。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坚守“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事故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筑牢人民群众的生命防线。——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结合。树立底线思维和系统观念,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注重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提升水旱灾害、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建立立体式、全灾种、高水平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坚持事前防范、事中救援、事后救助相结合,加快推进应急预案体系、救援装备与救援队伍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范与处置能力。—— 坚持法治思维 、 精准防控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地方法规和标准体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应急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步伐。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灾害事故致灾规律,实现精准闭环管控,强化安全

 — 9 —风险全过程精准防控,做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精准。—— 坚持新发展理念、科技支撑。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完善应急指挥体系,落实部门管理体制,推动消防体制改革政策全面落实落地。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构建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推动应急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夯实科技支撑基础,强化先进装备配备,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全面提升精密智控能力。—— 坚持系统治理、社会共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强化群策群防群治,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各负其责、定期分析、协同共治的工作机制,健全公共应急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创新健全应急管理公共参与机制,大力弘扬应急文化,加大宣传培训和科普力度,提高社会安全意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三)

 主要目标1. . 总体目标 :

 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到 2025 年,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职责清晰、精密智控、高效运行的现代应急体系,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好转,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 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防范较大事故。

 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人民群众

 — 10 —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切实提升。专栏 1 宁国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主要指标序号 指标名称 2025 年目标 指标属性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 10% 约束性2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 30% 约束性3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 10% 预期性4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5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6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1% 预期性2. 分项目标:—— 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应急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监管执法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工作效能、履职能力全面提升,联防联控机制更加完善高效。—— 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铸

 — 11 —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和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纵深推进,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能力显著增强,风险早期识别和智能预警能力明显提高,城乡防灾能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到 2025 年底,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准确,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 90%,气象监测精密度达到88.75%,公众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到 95%。—— 应急救援水平显著提高。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 全力建成宁国市应急指挥中心, 综合救援、专业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应急预案、应急通信、应急装备、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等方面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区域联动、军地协同、社会动员等应急救援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应急救援效能显著提升 。—— 应急要素保障更加有力。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规模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初步建成,应急管理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配备力度逐步加...

篇四: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计划

2022 年关于《“十四五”

 国家应急体系规划》· 重点内容全面解读

 & 学习贯彻《“十四五”

 国家应急体系规划》

 心得体会

 2 2022 年关于《“十四五”

 国家应急体系规划》· 重点内容全面解读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 扎实做好安全生产、 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 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 制定本规划。

 一、

 规划背景

 (一)

 “十三五”

 时期取得的工作进 展。

 “十三五” 时期, 各地区、 各有关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 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明显提升, 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改革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组建应急管理部, 强化了应急工作的综合管理、 全过程管理和力量资源的优化管理, 增强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 整体性、 协同性, 初步形成统一指挥、 专常兼备、 反应

 灵敏、 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

 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组建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 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力量。

 建立完善风险联合会商研判机制、 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机制、 救援队伍预置机制、 扁平化指挥机制等, 推动制修订一批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 全灾种、 大应急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应急救援效能显著提升。

 稳步推进公安消防部队、 武警森林部队转制, 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支持各类救援队伍发展, 加快构建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 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 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 社会力量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对标全灾种、 大应急任务需要, 加大先进、 特种、专用救援装备配备力度, 基本建成中央、 省、 市、 县、 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全国统一报灾系统, 加强监测预警、 应急通信、 紧急运输等保障能力建设,灾害事故综合应急能力大幅提高, 成功应对了多次重特大事故灾害, 经受住了一系列严峻考验。

 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不断强化党政同责、 一岗双责、 齐抓共管、 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严格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 开展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核,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持续开展以危险化学品、 矿山、 消防、 交通运输、

 城市建设、 工业园区、 危险废物等为重点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逐步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 科技强安专项行动初见成效。

 按可比口径计算, 2020 年全国各类事故、较大事故和重特大事故起数比 2015 年分别下降 43. 3%、 36. 1%和 57. 9%, 死亡人数分别下降 38. 8%、 37. 3%和 65. 9%。

 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建立自然灾害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 启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推进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治理, 实施全国地质灾害防治、 山洪灾害防治、 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 平安公路建设、 农村危房改造、 地震易发区房屋加固等一批重点工程, 城乡灾害设防水平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十三五”期间全国自然灾害因灾死亡失踪人数、 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下降 37. 6%、 70. 8%和 38. 9%。

 (二)

 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 时期,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把安全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等作出

 全面部署, 为解决长期以来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大机遇。但同时也要看到,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 分布地域广、 发生频率高、 造成损失重, 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 各类安全风险隐患交织叠加, 生产安全事故仍然易发多发。

 风险隐患仍然突出。

 我国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危险化学品、 矿山、 交通运输、 建筑施工等传统高危行业和消防领域安全风险隐患仍然突出, 各种公共服务设施、 超大规模城市综合体、 人员密集场所、 高层建筑、地下空间、 地下管网等大量建设, 导致城市内涝、 火灾、 燃气泄漏爆炸、 拥挤踩踏等安全风险隐患日益凸显, 重特大事故在地区和行业间呈现波动反弹态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极端天气趋强趋重趋频, 台风登陆更加频繁、强度更大, 降水分布不均衡、气温异常变化等因素导致发生洪涝、干旱、 高温热浪、 低温雨雪冰冻、 森林草原火灾的可能性增大, 重特大地震灾害风险形势严峻复杂, 灾害的突发性和异常性愈发明显。

 防控难度不断加大。

 随着工业化、 城镇化持续推进, 我国中心城市、 城市群迅猛发展, 人口、 生产要素更加集聚, 产业链、 供应链、 价值链日趋复杂, 生产生活空

 间高度关联, 各类承灾体暴露度、 集中度、 脆弱性大幅增加。

 新能源、 新工艺、 新材料广泛应用, 新产业、 新业态、 新模式大量涌现, 引发新问题, 形成新隐患, 一些“想不到、 管得少” 的领域风险逐渐凸显。

 同时, 灾害事故发生的隐蔽性、 复杂性、 耦合性进一步增加, 重特大灾害事故往往引发一系列次生、 衍生灾害事故和生态环境破坏, 形成复杂多样的灾害链、 事故链, 进一步增加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的复杂性及难度。

 全球化、 信息化、 网络化的快速发展, 也使灾害事故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持续增加。

 应急管理基础薄弱。

 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还处于深化过程中, 一些地方改革还处于磨合期, 亟待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格局。

 防汛抗旱、 抗震救灾、 森林草原防灭火、 综合减灾等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职责需要进一步理顺。

 应急救援力量不足特别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力量短缺问题突出, 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滞后, 专业队伍、 社会力量建设有待加强。

 科技信息化水平总体较低, 风险隐患早期感知、 早期识别、 早期预警、 早期发布能力欠缺, 应急物资、 应急通信、 指挥平台、 装备配备、 紧急运输、 远程投送等保障尚不完善。

 基层应急能力薄弱, 公众风险防范意识、 自救互救能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与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二、

 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 增强“四个意识” 、 坚定“四个自信” 、 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系统观念,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坚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 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 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 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 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二)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 基本方略, 把党的政治优势、 组织优势、 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始终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全面提升国民安全素质和应急意识,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预防为主。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做到关口前移、 重心下移, 加强源头管控, 夯实安全基础, 强化灾害事故风险评估、 隐患排查、 监测预警, 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 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 成灾之前。

 坚持依法治理。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加快构建适应应急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坚持权责法定、 依法应急, 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 实现应急管理的制度化、 法治化、 规范化。

 坚持精准治理。

 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灾害事故致灾规律, 统筹事前、 事中、事后各环节, 差异化管理、 精细化施策, 做到预警发布精准、 抢险救援精准、 恢复重建精准、 监管执法精准。

 坚持社会共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强化联防联控、 群防群治, 普及安全知识, 培育安全文化,不断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 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

 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形成统一指挥、 专常兼备、 反应灵敏、 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 建成统一领导、 权责一致、 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全面加强, 应急管理法治水平、 科技信息化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安全生产、 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 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 全社会防范和应对处置灾害事故能力显著增强。到 2035 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 全面实现依法应急、 科学应急、 智慧应急, 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专栏

 1 “十四五”

 时期主要指标

 序号

  指 标

  预期值

  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 15% 约束性 2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下降 20% 约束性 3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 33% 约束性 4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 20% 约束性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7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1% 预期性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领导体制、 指挥体制、 职能配置、 机构设置、协同机制更趋合理, 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能力建设、 作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 装备条件大幅改善, 工作效率、 履职能力全面提升。

 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装备配备达标率达到 80%。

 灾害事故风险防控更加高效。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 风险早期感知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 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危险化学品、 矿山、 交通运输、 建筑施工、 火灾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严防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引发次生环境事件。

 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准确, 灾害预警信息发 布公众覆盖率达到 90%。

 大灾巨灾应对准备更加充分。

 综合救援、 专业救援、 航空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 应急救援效能显著提升, 应急预案、 应急通信、 应急装备、 应急物资、 应急广播、 紧急运输等保障能力全面加强。

 航空应急力量基本实现 2 小时内到达灾害事故易发多发地域, 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 10 小时以内。

 应急要素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科技资源、 人才资源、 信息资源、 产业资源配置更趋合理高效, 应急管理基础理

 论研究、 关键技术研究、 重大装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规模合理、 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 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一带一路” 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逐步完善。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专业人才占比达到 60%。

 共建共治共享体系更加健全。

 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 社会治理的精准化水平持续提升, 规范有序、 充满活力的社会应急力量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 100% 三、

 深化体 制机制改革,

 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治理模式

 (一)

 健全领导指挥体制。

 按照常态应急与非常态应急相结合, 建立国家应急指挥总部指挥机制, 省、市、 县建设本级应急指挥部, 形成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部体系。

 按照综合协调、分类管理、 分级负责、 属地为主的原则, 健全中央与地方分级响应机制, 明确各级各类灾害事故响应程序, 进一步理顺防汛抗旱、 抗震救灾、 森林草原防灭火等指挥机制。

 将消防救援队伍和森林消防队伍整合为一支正规化、 专业化、 职业化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实行严肃的纪律、 严密的

 组织, 按照准现役、 准军事化标准建设管理, 完善统一领导、 分级指挥的领导体制, 组建统一的领导指挥机关, 建立中央地方分级指挥和队伍专业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机制, 加快建设现代化指挥体系,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队伍编制员额同步优化机制。

 完善应急管理部门管理体制, 全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二)

 完善监管监察体制。

 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整合监管执法职责, 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 健全监管执法体系。

 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 重点加强...

篇五: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计划

/p>

  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十四五”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

 (征求意见稿)

  三山经开区应急管理局 二〇二二年四月

 2 目

 录

 目

 录

 .......................................................................................................................................... 2 一、发展形势

 ........................................................................................................................ 3 (一)主要成效 ............................................................ 3 (二)面临挑战 ............................................................ 6 (三)发展机遇 ............................................................ 7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 8 (一)指导思想 ............................................................. 8 (二)基本原则 ............................................................. 9 (三)规划目标 ............................................................ 10

 三、主要任务

 ...................................................................................................................... 12 (一)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 .......................................... 12 (二)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现代化 .......................................... 14

 四、重点工程

 ...................................................................................................................... 18 (一)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的融合 .......................................... 18 (二)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程建设 ............................................ 18 (三)自然灾害抢险救援队伍的建设 .......................................... 19 (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 19 (五)自然灾害保险工程建设 ................................................ 20 (六)城乡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20 (七)“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程 ........................................ 21

 五、保障措施

 ...................................................................................................................... 21 (一)强化组织领导 ........................................................ 21 (二)强化部门协同 ........................................................ 21 (三)强化资金保障 ........................................................ 21 (四)强化考核评估 ........................................................ 21 (五)加强队伍培养 ........................................................ 22

 3 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十四五”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

 为贯彻落实三山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关于防灾减灾的决策部署,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风险,有效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挑战,进一步提高三山经开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安徽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芜湖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有关文件,结合三山经开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主要成效

  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位于芜湖市地域中心,区域面积 335.97 平方公里,人口 20.2 万人,辖峨桥镇和保定、三山、龙湖、高安街道。“十三五”期间,经国务院区划调整批复同意撤销三山区,原三山区行政区域委托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管理。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芜湖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体管理,继续保留“芜湖承接产业转

 4 移集中示范园区”牌子。“十三五”时期,三山经开区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尤其是 2016 年省境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和 2020 年历史罕见洪涝灾害,给三山经开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在上级部门及三山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管委会各部门、各镇街、各社区共同努力,稳步提升三山经开区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有力有序有效应对一系列自然灾害,全力保障三山经开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 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十三五期间机构改革以来,应急管理局及时调整了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减灾救灾委员会成员及其职责,统筹全区防灾减灾工作。以三山经开区减灾救灾委为依托,充分发挥其议事协调作用,完善和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形成自然灾害综合应对能力,初步建成了满足三山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2. 规划衔接和协调有效加强

 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三山经开区总体规划,并在国土资源利用和管理、能源供应、扶贫开发等专项规划中体现了防灾减灾的要求。

 3. 重大项目设防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经济发展、农村发展、自然资源和规划、城乡建

 5 设、医疗卫生、教育文体等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提高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有效降低医院、学校等重点设施的损毁程度。

 4. 灾害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减少

 “十三五”期间,三山经开区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经开区 GDP 的比例控制在 1.3%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趋近于 0,远低于 1.3 以内的目标。

 5.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十三五”期间,三山经开区发生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深。但洪涝灾害后,三山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及相关部门、各镇街、社区能在洪涝灾害发生后 12 小时内将灾害得以控制,并将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保障基本生活。洪涝灾害后,第一时间开展了灾后重建,提高了相关基础设施和民房设防标准,合理选定和规划建设位置,确保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

 6. 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进一步健全

 配合市政府初步建立了“市-管委会-各镇街”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立健全了《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在各镇街新建了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了自然灾害救助救助项目和救助内容,达到了与三山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水平。

 6 7.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安徽省防灾减灾救灾管理系统为重点,持续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信息化水平建设。以三山经开区减灾救灾委为依托,统筹三山经开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全面提升三山经开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统计核查和信息服务能力。

 8. 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

 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为依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动员管委会各部门、驻区各单位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在中小学校进行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在校学生普及率达 100%,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9.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宣传工作不断 深化

 积极筹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十三五”期间,在各镇街进行了“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宣传工作。

 10. 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

 依托三山经开区减灾救灾委,组建和培养应急救援、医疗卫生、志愿者等各行业防灾减灾人才队伍。三山经开区防灾减灾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同时引导民间防灾救灾队伍形成规模,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二)面临挑战

 “十四五”期间,三山经开区防灾减灾救灾形势依然严峻,灾害综合风险高发态势仍将持续。在全球气候

 7 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各类自然灾害易发高发,干旱、洪涝、台风、低温、雨雪、冰冻、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险增加,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剧,对三山经开区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此外,灾害风险管理理念尚未牢固树立。“重救灾、轻减灾”的倾向仍比较普遍,“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尚未完全落到实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尚待完善。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灾害信息共享仍有不足,基层特别是社区层级应急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基础设施设防水平有待提升。城乡建设、农村发展、通信、电力等领域部分基础设施灾害抵御能力有待加强,城乡老旧危房抗震能力差,城区排水防涝设施短板突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不足。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有待加强。气象、水旱、地震、地质、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监测网仍需进一步加强,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有待加强,预报预警时效性准确性需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专业人才不足。自然灾害专业救援队伍力量有待加强,社会应急力量组织能力有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不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干部业务培训不够。

 (三)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

 8 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坚持党的集中领导,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平安美好生活充满期待,全社会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高度关注,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为推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物质基础。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将日益成熟和广泛使用,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凝聚了强大合力。充满活力的三山经开区将以区划调整为新的起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

 9 和考察安徽省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三山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统筹应对各灾种有效覆盖各环节、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提升抗御自然灾害现代化水平,有效维护三山经开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增强全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芜湖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基本原则

 1.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统筹防范化解三山经开区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着力做好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救援、生活救助、恢复重建等工作,切实把确保三山经开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并落到实处。

 2. 预防为主、综合减灾

 把握灾害形式和发生演变的机理和规律,科学实施

 10 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加强三山经开区重点防治工程建设,完善建设标准并严格执行,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统筹协调,有效应对全区各种自然灾害。

 3. 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坚持党工委、管委会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领导和主导地位,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分级负责,各镇街就近指挥,强化协调并在救灾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更加注重组织动员社区居(村)委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强管委会、镇街、社区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4. 科技赋能、精准治理

 加强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三山经开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新体系,努力实现三山经开区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精准、抢险救援高效、恢复重建有序。

 5. 依法管理、社会共治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防灾减灾救灾标准体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规划目标

 1.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进一步完

 11 善。

 2.在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三山经开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三山经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

篇六: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计划

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

 “十四五”时期,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按照应急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与防治能力现代化水平,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依据《“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和《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 2021—2025 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主要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和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 1.96、0.65%,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分别下降 71%、69%,低于 5.3、1.8%的规划目标。自然灾害发生 4 小时内国家综合性救援队伍的机动覆盖率达到 70%以上,实现灾后 10 小时以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的规划目标。

 统筹协调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一是法治化水平持续提高。制定出台《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地震预警管理规定》、《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和规章制度。建立完善各类应急预案,预案管理更加规范。二是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组建省应急厅,推动综合防灾减灾

 救灾事业深入发展,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成立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灾情信息报送、联动处置、消防救援队伍调动、联合防范、救援力量联建和舆情应对等机制。三是建立抢险救灾应急指挥协同、常态业务协调、灾情动态通报、联合会商等机制。

 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持续加强。一是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逐年提升。全省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大幅提高至 88%,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 35 分钟,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达到 85%。二是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明显增强。投入资金近 1.9亿元,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子项目,新建、改建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 1540 个。三是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实施 16 个州市专业监测预警点 318 处、普适型监测预警点 650 处,建立完善群测群防“十项制度”,实现隐患点群测群防网络全覆盖。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年均地质灾害发生数由 500 起降为 305 起,下降 39%;因地质灾害伤亡人数由 105 人降为 41 人,下降 61%。四是森林火灾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建成火险预警系统省级预警管理平台和各地瞭望台塔 816 座、视频监控系统 1281 套,重点区域火情瞭望覆盖率达到 80%。“十三五”时期,全省共发生森林火灾 338 起、受害森林面积 3368.75公顷,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分别下降 71%、68%。

 灾害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稳步发展。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社会力量的救援能力不断强化,初步形成“面上全覆盖、线上成规模、点上能攻坚”的力量格局。全省共建成 35 支典型灾害事故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专业队、240 余支专业森林消防队、150 余支防汛应急队伍、2600 余支专兼结合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二是基层救援能力稳步提升。乡镇(街道)共组建 1100 余支担负灭火抢险、地震救援等一专多能的政府专职

 消防队,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就近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三是空中和边远等特殊环境救援能力稳步推进。省成立警航部门,探索建立空中搜索、救援队员运送、救援物资投送等空中救援机制,投入无人机开展地面搜索、重大活动安保和人员搜救等工作。应急部航空护林总站在初步建立森林航空消防基础设施体系,森林火灾控制和扑救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应急部森林消防局昆明航空救援支队按照“集中部署、区域联动、快速到位、高效救援”的力量布控体系要求,在重点时段实行靠前驻防,初步形成覆盖、辐射周边三省区的力量布控格局,提升了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显增强。一是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完成 1028件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提速,开工建设 63 件主要支流、342 件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长度 2189 千米。重点山洪沟防治力度持续加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不断完善。二是避让搬迁与治理工程稳步推进。全省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 3300 余处,有效保护受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群众约 120 余万人。三是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农业主产区、旱区开展常态化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加降水 150 余亿方。四是城乡房屋设施抗震能力明显提升。减隔震技术研发应用走在全国前列,率先颁布实施《隔震减震建筑工程促进规定》及配套政策和技术标准。全面实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实施脱贫攻坚农村危旧房改造及抗震安居工程,完成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 150 余项。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100 余万套,加固改造中小学幼儿园 C 级校舍 260 余万平方米。

 基层综合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全省建成 20 个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创建 104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59 个国家级和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积极推进大

 理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州创建。持续推进防灾应急“三小工程”,共为全省 1300余万户家庭发放防灾应急小册子,为 700 余万户家庭发放小应急包,支持各地组织开展防灾应急小演练 2 万余次。积极开展乡镇(街道)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效明显。编制印发《地震灾区民房恢复重建指导图集》,建立地震灾区民房恢复重建、农村危房改造巡查指导工作机制,加强对农村建房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力度,基本防震减震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完成灾区面貌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生根本性变化,受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公共服务设施超过震前水平,基础设施重建实现跨越发展,实现“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生态改善、设施改进、经济发展”的重建目标。

 救灾物资保障能力持续加强。全省共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 109 个,初步形成以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9 个省属分库为基础,7 个州市级库为辐射,92 个县级库为支撑,部分乡镇储备库(点)为补充,28 个高速沿线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和 9 个国省干线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为衔接,覆盖全省多灾易灾地区的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模式日趋完备,基本形成以实物储备为基础、协议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以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模式。“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 2.17 亿元省级救灾物资采购经费,用于补充省级物资储备。全省救灾物资储备规模持续扩大,品种不断丰富,能保障 100万名受灾人员紧急转移安置。

 灾害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提高。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取得新进展,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知识科普宣传受众面不断扩大。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59 所。建成数字地震科普馆,填补了虚拟数字技术在全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应

 用方面的空白。专业性应急志愿者队伍快速发展,成立专业红十字志愿服务队80 余支,登记注册志愿者 3.4 万余名,持证应急救护员人数达 208 万余名。持续推进玉溪市、大理州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巨灾保险模式。

 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开展全流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与周边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在林业灾害和农业灾害等方面开展合作。对气象、水文水利、航空、灾害救助管理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开展技术培训。

 (二)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全省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易发高发,重特大地震灾害风险形势严峻复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统筹机制有待完善。涉灾部门职责边界不够清晰,统筹协调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风险隐患排查、预警与响应联动、社会动员等机制还不适应防灾减灾救灾新形势新要求。

 减灾工程有待加强。交通、通信、电力等领域的部分基础设施灾害抵御能力有待加强,防洪工程体系短板突出。部分城乡房屋抗震能力、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和应急避难场所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数字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灾害数据资源存在共享不足、整合利用不够等问题,亟待建设全省应急管理“一张图”。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科学化、标准化、数字化、精准化程度尚待提高。

 灾害应对准备有待强化。“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观。现场指挥协调机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联动机制有待健全优化。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社会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公众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技能低,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需进一步强化。基层应急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智库建设有待加强。灾害保险机制尚不健全。国际交流合作和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比较滞后,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三)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处于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全面加强领导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与防治能力现代化。二是社会公众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众对安全的需求更加迫切,对自然灾害的警惕性不断增强,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不断加深,为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凝聚了共识、夯实了基础。三是科技进步为防灾减灾救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综合观测、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与移动通信等高新技术,将大幅度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实现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工作

 中,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覆盖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构建全省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领导。坚持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提供保障等重要作用,把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着力做好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救援、灾害救助等工作,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坚持法治化精准化。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治体系,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提高法治化水平。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致灾规律,统筹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实现差异化和精细化管理。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实施群测群防群治,着力提升基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应急文化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和科普力度,不断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规划目标

 1. 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全省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取得新进展,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形势趋稳向好,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防范和应对处置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 2035 年,全省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

 2. 分项目标 法治体系: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法治体系,持续提升法治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完善全省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

 应急避难:不断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在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的县、市、区及乡镇(街道),实现避难场所全覆盖。

 灾害救助:进一步提升灾害救助能力,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在灾害发生后 10小时以内得到有效救助。

 社会治理: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基层治理水平和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高。每个城乡社区(村)确保有 1 名灾害信息员,掌握应急逃生救护基本技能的人口比例高于 2%。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巨灾保险取得新发展。

 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与周边地区防灾减灾救灾交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承担好国家交给的防灾减灾救灾国际交流合作任务。

 注:本规划设定的“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

 ≤3.5、≤3 万、≤1.5%,均高于《“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设定的指标值<1、<1.5 万、<1%。原因如下:

 “十二五”时期,全省先后发生盈江 6.1 级、鲁甸 6.5 级、景谷 6.6 级等地震灾害,特别是 2014 年鲁甸 6.5 级地震造成 617 人遇难、...

篇七: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计划

安全工作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国家安全工作,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国防科研军工领域反奸防谍工作的意见》(国安发〔2012〕17 号)、《集团公司国家安全工作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国家安全工作,是指在国家安全机关、集团公司指导下,以“保核心、保要害、保战斗力”为目标,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开展防渗透、防策反、防窃密、防破坏工作,动员、组织全体员工防范、制止并配合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建立健全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三条 国家安全工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预防为主、突出重点、严格管理、保障安全”的方针,按照“党管国家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国家安全工作责任制。法定代表人是公司国家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国家安全工作负责人是公司国家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第四条 公司全体员工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自觉遵守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严格保守所知悉的国家秘密,

 及时主动报告所知悉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线索,积极阻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如实提供所知悉的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证据,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不得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得向危害国家安全的组织或个人提供任何资助或者协助。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 公司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机构,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实国家安全机关、集团公司的工作部署;

  (二)审定公司国家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国家安全工作管理体系和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三)审定公司国家安全工作计划,统筹协调国家安全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

  (四)监督检查公司国家安全工作任务、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情况;

  (五)审定国家安全工作表彰奖励和考核奖惩建议;

  (六)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条件保障;

  (七)定期向集团公司和青岛市国家安全机关报告国家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八)完成集团公司和集团公司等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六条 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总经理办公室,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向领导小组提出工作建议,组织落实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

  (二)拟定院国家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工作计划,报领导小组审定; (三)组织开展全员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落实安全保密技术防范措施; (四)拟定国家安全工作表彰奖励和考核奖惩建议; (五)与北京市国家安全机关建立协作机制,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开展有关工作; (六)协助集团公司和青岛市国家安全机关查处涉及国家安全的事件; (七)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八)完成领导小组、集团公司和青岛市国家安全机关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七条 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司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国家安全工作负责人以及科研、人事、财务、宣传、外事、保卫、信息化、保密、国家安全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并明确职责分工。

 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例会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国家安全工作。

  第八条 国家安全工作人员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或者长期居留许可,与境外人员无婚姻关系;

  (二)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无违法犯罪记录;

  (三)中国共产党党员,政治可靠,本人及直系亲属历史清白;

  (四)作风正派,品行端正,廉洁自律,无不良嗜好,责任心和事业心强;

  (五)工作严谨,具备较强的国家安全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六)无其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倾向。

  第九条 公司指定一名中层干部作为国家安全工作联络员,负责与集团公司等上级主管部门沟通联系,协调工作开展,通报工作情况。

  第十条 国家安全工作联络员实行审查备案和持证上岗制度,填写《国家安全工作联络员备案表》(附件1),报集团公司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并及时参加集团公司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业培训,取得岗位资格证书。

 第十一条 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国家安全

 工作联络员等调整情况,须及时报集团公司和青岛市国家安全局备案。

 第十二条 国家安全工作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除接受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外,同时还接受青岛市国家安全局的业务指导。

  第三章 工作任务

  第十三条 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法律法规、集团公司等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建立健全国家安全管理制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制止并配合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惩治境外情报机关的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以及窃取、泄露国家秘密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第十四条 建立国家安全工作协作交流机制,积极配合集团公司等上级主管部门开展敌情社情调研、涉外情况通报、案件调查取证等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便利和掩护条件。在上级主管部门调查了解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要如实提供相关信息,并保守所知悉的有关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

  第十五条 组织开展全员国家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遵守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的自觉性,增强政治意识、敌情意识和责任意识。员工每年度国家安全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为50分钟)。根据实际

 情况,定期对工勤服务等人员等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培训。

  在每年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期间,组织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六条 建立健全涉密人员管理机制,加强岗前保密审查培训,在岗保密教育、因公因私出国(境)、离岗脱密期等环节的管控,具体要求按照公司有关保密规定执行。对海外回归人员进行国家安全审查(附件2),定期开展员工涉外情况调查(附件3)。

 第十七条 定期邀请青岛市国家安全局对公司保密要害部位、信息设备等进行安全保密技术检测。

 第十八条 定期开展周边环境安全保密隐患排查,对发现的周边环境安全保密问题,及时上报排查情况并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提高周界防护能力;加强出入口控制,严格进行身份核查,防止外来人员私自进入办公区域。

 第十九条 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加强网络使用管理,完善技术防护措施,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防范、制止并配合公安机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惩治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网络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严格落实信息发布保密审查制度,加强对互联网等公共网络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进行监控,对涉及国家安全问

 题立即上报集团公司并妥善处置。

 第二十条 制定对外交流、合作和谈判等外事活动安全保密方案,明确保密事项,执行保密提醒制度,并做好对境外人员的背景核查工作,必要时邀请国家安全机关派人参加。对外提供文件资料或物品,应当经过保密审查,未经批准不得涉及国家秘密、集团公司和公司商业秘密。涉及下列情形的,及时报青岛市国家安全局备案:

 (一)与境外机构、组织、公司开展合资、合作的; (二)境外机构、组织、公司来公司考察、学习、交流、参观的; (三)聘请境外人员在公司非涉密岗位工作的; (四)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和派驻工作人员的。

 第二十一条 定期开展国家安全调研,及时掌握内部基本情况和涉外有关动态情况,收集和掌握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及时向集团公司和青岛市国家安全机关报告。

 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外商投资、工程建设等,及时报青岛市国家安全局审查,同时抄报集团公司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二条 发生间谍窃密案件或者泄密案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积极配合集团公司等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密级鉴定和危害评估。密级鉴定和危害评估结果在报送前,事先报集团公司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备案。对密级把

 握不准的,提交集团公司定密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第二十三条 建立健全国家安全工作保障体系,落实国家安全工作专项经费,年度预算不低于5万元,列入公司财务预算,并根据工作需要保证专款专用,确保国家安全工作正常开展。

  第二十四条 国家安全工作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年度内认真总结国家安全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年度工作思路和任务计划,并于每年12月15日前报集团公司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青岛市国家安全局。

  第二十五条 建立国家安全工作档案,单独分类立卷归档,专柜保存、专人管理。

 第四章 重大事项报告

  第二十六条 国家安全工作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附件4)。重大事项是指下列行为和现象:

  (一)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和敌对势力阴谋颠覆政府、分裂国家、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二)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和敌对势力窃取、刺探、收买国家秘密和情报的;

  (三)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和敌对势力策反、引诱、收买内部工作人员的;

  (四)内部工作人员参加境外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

 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

  (五)内部工作人员非法向境外组织、人员提供国家秘密和情报的;

  (六)内部工作人员出境后逾期不归,发生出走、叛逃和寻求“政治避难”等事件的;

  (七)内部工作人员丢失或非法获取、持有涉密载体的;

  (八)涉密人员与境外人员通婚,或接受境外机构、组织及其非亲属人员资助的;

  (九)涉密人员本人或者其直系亲属获得境外永久居留权、长期居留许可或者取得外国国籍的;

  (十)涉密人员私自为境外(或者境外驻华)的组织、机构、人员及外商独资企业提供劳务、咨询或者其他服务的;

  (十一)涉密人员在境外期间受到盘问、纠缠、威胁、策反、资助、馈赠等异常情况的;

  (十二)涉密人员私自办理留学、移民手续,经济来源可疑或与境外人员有可疑联系的;

  (十三)涉密计算机和信息系统遭受外部或者内部人员攻击的;

  (十四)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存储、处理涉密信息的;

  (十五)在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或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的;

 (十六)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现象。

  第二十七条 发现第二十六条所列的重大事项,应当在24小时内分别向集团公司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青岛市国家安全局报告。紧急情况下,应当先口头报告简要情况。

  第二十八条 报告重大事项,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大事项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

  (二)涉嫌责任人的基本情况;

  (三)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四)已经采取或者拟采取的补救措施;

  (五)已经进行或者拟进行的查处工作。

  第二十九条 发生重大事项,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积极协助、配合集团公司与集团公司等上级主管部门开展调查取证工作,认真落实整改措施。

  第三十条 自发生重大事项之日起3个月内或者国家安全机关基本查清事实后的1个月内,向集团公司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查处结果。查处结果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大事项的发生、发现过程;

  (二)已经或者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三)发生重大事项的原因;

  (四)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情况;

 (五)已经采取和拟采取的补救措施。

  第三十一条 任何个人存在或发现重大事项以及其他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事项,应及时劝阻、制止和采取补救措施,并立即向院有关部门报告。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 加强对全体员工,特别是涉密人员、涉密载体、计算机和信息系统以及单位周边环境的监督检查,发现可疑人员、可疑迹象应当立即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并及时向集团公司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北京市国家安全局报告。

  第三十三条 加强国家安全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检查采取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管理检查与技术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三十四条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漏洞,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整改,切实消除安全保密隐患,整改情况及时报送集团公司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六章 考核奖惩

  第三十五条 建立健全国家安全工作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机制,将国家安全工作落实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责任制考核内容,对在国家安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或者个人,

 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集团公司和公司有关规定,不履行国家安全工作职责或者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相应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凡有下列表现之一的集体或者个人,由公司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主动提供可疑情况和线索,经查证有价值的;

  (二)发现并主动报告泄露国家秘密行为的;

  (三)密切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开展工作,挽回重大损失的;

  (四)开展国家安全工作成绩显著,或者长期从事国家安全工作无私奉献的; (五)受到国家安全机关通报表扬和奖励的。

 属集体行为的,根据表现情况及贡献大小,奖励集体2000元至10000 元不等;属个人行为的,根据表现情况及贡献大小,奖励个人500 元至2000 元不等。奖励所需费用从院国家安全工作专项经费中列支。

  第三十七条 对违反国家安全法律法规、集团公司和公司有关规定,导致存在重大泄密隐患、发生严重违规行为或者泄密事件的,根据情节轻重和危害程度,公司将对直接责任人、部门负责人员采取约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组织处理、党纪政纪处分、经济处罚等措施;构成犯罪

 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推荐访问: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 防线 国家安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