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机统一10篇

时间:2022-09-27 17:10:05 来源:网友投稿

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机统一10篇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机统一 《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重点内容全面解读前言: 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机统一10篇,供大家参考。

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机统一10篇

篇一: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机统一

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重点内容全面解读 前言:

 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出具体要求。《意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等进行了新的部署,更有利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本文就《意见》重点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含全文)!

 一、《意见》制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基层,肯定基层防控和治理的重要作用,为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专门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作出部署。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改基

 础上,起草形成了《意见》稿。1 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意见》。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意见》。

 《意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的印发实施,对于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构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机统一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层基础,巩固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意见》起草工作主要遵循的原则 在《意见》起草过程中,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切实提升对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宗旨使命、目标任务、路径策略的理解认识,重点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原则: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基层治理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二是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确保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

 三是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总结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经验,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四是坚持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负,持续纠治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强服务、促发展,切实提升基层综合服务、兜底服务能力。

 三、《意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意见》共分为 3 个板块 7 个部分:

 第一板块由导语和第一部分构成,阐述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二板块由第二至第六部分构成,分别阐述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第二部分是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第三部分是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第四部分是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五部分是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第六部分是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

 第三板块由第七部分构成,突出党中央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部署,阐述加强党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领导的有关要求。

 《意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基层治理顶层设计,充分尊重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既注意加强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基层治理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文件对表,增强系统性、协同性,又注意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增强针对性、可操作性。既着眼“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直至 2035 年远景目标科学谋划、前瞻布局,又聚焦居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靶向发力、精准施策。

 四、《意见》对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的规定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一条是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意见》明确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统领,将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写入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强调必须“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

 二是《意见》将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摆在首要位置,要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强调“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注重把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选通过一定程序明确为各类组织负责人,确保依法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各类组织章程”。

 三是《意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结合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机制建设各自任务,分别明确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实现形式,强调“加强乡镇(街道)党(工)委对基层政权建设的领导”,“坚持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制度”,强化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全面落实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资格联审机制,“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法治素养”,“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五、《意见》对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是如何规定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其提升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深刻阐述了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意见》围绕“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总体要求,对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作出了系统部署。

 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意见》提出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

 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方面,《意见》提出要增强乡镇(街道)行政执行、为民服务、议事协商、应急管理、平安建设能力,强调“依法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确保管理服务有效覆盖常住人口”,切实解决基层行政执法中“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问题。

 在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方面,《意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重要指示精神,对组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提出了制度性、规范性、程序性要求,强调“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备案制度”,“规范撤销村民委员会改设社区居民委

 员会的条件和程序”,“规范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完善党务、村(居)务、财务公开制度”等。

 在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设方面,强调“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

 六、《意见》对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作出的规定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评价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成效的第一标准。

 《意见》着眼于及时、高效回应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制度、机制、设施、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系统部署,切实做到居民有需求、基层有服务。

 在制度建设方面,《意见》提出要“研究制定社区服务条例”,“编制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完善支持社区服务业发展政策”,“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

 在机制建设方面,《意见》提出要优化乡镇(街道)政务服务流程,加快推行市域通办,逐步推行跨区域办理;加强村(社区)综合服务、兜底服务能力建设;强调“实施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活动”。

 在设施建设方面,《意见》提出要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将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在队伍建设方面,《意见》提出要“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引导高校毕业生等从事社区工作”。

 同时《意见》还就建设开发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和简便应用软件,提升便民服务效能提出明确要求。

 七、《意见》对提升基层治理中的应急管理能力作出的规定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下,各地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群众筑起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牢固防线,为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视察时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为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引。《意见》围绕“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的工作原则,在认真总结各地新冠肺炎疫情基层防控特别是社区防控经验的基础上,对“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作出了明确部署。在乡镇(街道)层面,要求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细化乡镇(街道)应急预案,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管理队伍,吸纳社会力量参加基层应急救援,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在村(社区)层面,要求合理确定村(社区)规模,发挥村(居)民委员会下设的公共卫生等委员会作用,组织开展卫生防疫知识和应急知识普及,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调“在应急状态下,由村(社区)‘两委’统筹调配本区域各类资源和力量,组织开展应急工作”。在县级以上层面,要求在明确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和面积、推进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时考虑应急等功能。

 八、《意见》对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服务方面作出的规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基层人口结构、需求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都在发生快速变革,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既要“守正”,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政治本色,又要“创新”,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

 能和服务质量,特别是要跟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推动基层治理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深度融合,确保基层治理始终与时代发展和群众需要同频共振。

 在推进网格化管理上,《意见》强调“改进网格化管理服务,依托村(社区)统一划分综合网格,明确网格管理服务事项”,要求推进多网融合、多格合一,这样规定便于网格化管理服务与基层治理架构相协同。

 在推进信息化服务上,《意见》专设一章“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就做好规划建设、整合数据资源、拓展应用场景提出明确要求:部署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要求共建全国基层治理数据库,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根据需要向基层开放使用,要求推进村(社区)数据资源建设,实行村(社区)数据综合采集,做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要求提高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针对老年人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困难,《意见》还强调充分考虑老年人习惯,推行适老化和无障碍信息服务,保留必要的线下办事服务渠道。

 九、《意见》对减轻基层负担作出的规定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中央办公厅统一部署下,各地持续推进减轻基层负担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总结各地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实践经验,巩固和拓展为基层减负成果,《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加强制度建设和日常约束,促进权责利和人财物对称向基层下沉,提出了一系列工作举措。在总体要求上,提出了“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负担”的工作原则。在准入机制上,要求“市、县级政府要规范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安

 全等事项”,“市、县级政府要规范村(社区)公共服务和代办政务服务事项”。在考核制度上,专设“改进基层考核评价”一章,首次明确了“未经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各职能部门不得将自身权责事项派交乡镇(街道)、村(社区)承担”的制度,同时强调“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办法,加强对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综合考核,严格控制考核总量和频次”;“统筹规范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清理规范工作台账、报表以及‘一票否决’、签订责任状、出具证明事项、创建示范等项目,切实减...

篇二: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机统一

人民踰理论研究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会第顶扩大 )

 蝕戢觀论册寸会论文选登完#参与基层社 *◎ 吕忠梅【 摘要 】

 为破解县级政协工作被动 、 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发挥不够问题 , 一些地方政协进行了积极探索 , 积累了一些

 实践经验 , 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 、 缺乏统筹性等问题 , 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破解 “ 能不能做 ” “ 能做什么 ” “ 如何才

 能做好 ” 等基础性问题 。

 当前 , 中国社会治理体系迫切需要从 “ 维稳型 ” 向 “ 利益平衡主导型 ” 转变,人民政协制度是适应

 “ 利益均衡 ” 主导模式的最佳安排 , 县级政协具有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独特优势 。

 要充分发挥县级政协参与

 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 , 明确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功能定位 , 建立县级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机结合的新

 体制 , 完善县级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 。[ 关键词 】

 县级政协基层社会治理专门协商机构* 本文飽压缩修改版曾作为中国人民政

 协理论研究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

 ( 扩大 )

 会议暨专题理论研讨会的大会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好专门协商

 机构的作用 , 明确指出: “ 人民政协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需要 、 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 , 倾听群众呼声 ,

 反映群众愿望 , 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做好工作 , 协助党和政

 府增进人民福祉 。

 ” 小 《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 》 也明确规定: “ 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

 势 , 统筹推进政党协商 、 人大协商 、 政府协商 、 政协协商 、 人民

 团体协商 、 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 , 构建程序合理 、 环节

 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 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

 的落实机制 , 丰富有事好商量 、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

 化实践 。

 ” 这些都对新时代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发挥

 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工作重点提岀了新的明

 确要求 , 为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 , 需要

 我们在工作中深刻领会 , 认真加以落实 。― 、 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取得实践成果近年来 , 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协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

 从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入手 , 探索破解县级政协工作困境 、2019 年第四期•总第五十二期 CITCPPCC27

 ■痩諭研究U

 LUN

 YAN

 JIU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新途径 , 取得了

 积极成效 。

 有的 “ 不建机构建机制 ” , 建立专门

 协商平台 , 与有关部门 、 群众代表等一起调研 、

 共商对策;有的探索"简易协商 ” “ 上门协商 ” 等

 形式 , 没有会场 、 只有现场,没有 “ 官话 ” 、 只有

 “ 实话 ” , 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协商送到农

 村 、 企业 、 社区 , 使政协协商更加贴近群众 、 更

 接地气 , 让群众感到政协离得很近 、 委员就在

 身边;有的 “ 热情拥抱互联网 ” ,建立融委员履

 职和服务管理于一体的 “ 政协云 ” , 建立县政协

 微信公众号 , 实现地方政协一网联通 、 一题共

 议;等 。

 〔 2 】

 各地方政协的探索集中于着力解决

 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 以知民情 、 解

 民忧 、 纾民怨 、 暖民心为着力点,取得了如下成

 功经验 :一是加强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 , 把基

 层政协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纳入全局工作整体

 统筹考虑 。

 如中共浙江省委发布 《 县 ( 市 、 区 )

 政

 协开展 “ 请你来协商 ” 平台建设工作的指导意

 见 》 , 并由省政协召开工作推进会在全省一体

 推进 。

 [ 3 ]二是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 , 不断拓宽协

 商平台丰富协商载体 。

 如福建省各县级政协结

 合实际推出了 “ 电视议政 ” “ 政协视点 ” 等一批

 新平台 ; 同时创建 “ 网上议政厅 ”“ 信息直通车 ”

 “ 委员随手拍 ” 等 “ 互联网 + ” 履职新载体 。

 M三是以加强城乡社区治理为重点 , 着力

 推进开门协商 , 注重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

 向发力 , 扩大群众参与度 、 增强人民获得感 。

 如安徽省灵璧县政协在全县设立 77 个社情

 民意联络站 , 明确 305 名政协委员和社情民

 意信息员负责联络站工作 , 召开提前预告 、

 不设门槛 、 不限人数 、 自愿参加 、 平等协商的

 社情民意恳谈会 。

 [ 5 ]四是高度重视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

 理的制度机制建设 , 保障政协专门协商工作的

 常态化 、 有效性 。

 如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政协

 先后组织制定建立镇 ( 街 )

 政协联络组 、 建立村

 务协商议事会的规范性文件 , 对政协参与村务

 协商议事会明确提出统一规划布局 、 统一建设

 标准 、 统一经费保障的要求 。

 〔 a这些地方政协的实践探索值得充分肯定

 也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坚持 。

 但这种探索

 基本上还处于 “ 摸着石头过河 ” 阶段 , 发展极不

 平衡 , 也难免五花八门 。

 突出表现为县级政协

 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定位不清 、 职能模糊 、 工

 作界限不明 、 工作方式不规范等 。

 出现这些问

 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县级政协参与基层

 社会治理创新的理性认知和制度顶层设计 , 亟

 需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破解 “ 能不能做 ” “ 能

 做什么 ” “ 如何才能做好 ” 等基础性问题 。二 、 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

 基本逻辑一般而言 ,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 , 难点

 在城乡社区 。

 因为社区作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

 围内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生活共同体 , 既是社

 会的缩影 , 又是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集中

 区 , 因而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

 〔 7 ] 推动社会

 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 重点在于不断提高城乡

 社区治理水平 。

 因此 , 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会

 治理工作的内容和重心也应该是着力提高城

 乡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 。

 通过发挥人民政协专

 门协商机构作用 , 在城市 , 助力党委政府解决

 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空气污染 、 交

 通拥挤 、 住房紧张 、 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居民

 反映强烈的问题;在农村 , 助力党委政府健全

 自治 、 法治 、 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 解决

 好土地承包流转 、 宅基地分配使用 、 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等涉及农村居民切身利益的各类

 问题 。

 这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需要 , 也是切实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

 作用 、 补齐基层社会建设短板的迫切需要 。( 一 )

 理论逻辑 :

 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

 有协商对话的制度性安排 。

 民众如何表达利益

 诉求 , 是国家治理体系中关涉社会稳定与法治

 的重要议题 。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 社会景象

 28CITCPPCC

 2019 年第四期•总第五十二期

 帼人民政孵论研究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会第訣扩大 )

 会放藪觀论刪会论文超更加活跃丰富 , 经济高速发展的外部性也逐步

 显现 , 社会矛盾和冲突逐渐增多 , 社会成员的

 权利救济和利益表达需求日趋强烈 。

 近若干年

 来 , 国家主要采取 “ 信访法治化 ” 的 “ 维稳 ” 方式

 解决社会冲突治理问题,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

 果 , 但也显现相对被动且可持续性弱的不足 。

 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 ,

 必须破解社会治理体系如何平衡 “ 利益表达 ”

 和 “ 法治化 ” 双重价值需求难题 。从社会治理理论上看 , 以 “ 维稳 ” 为导向的

 社会治理体系 , 更加关注 “ 社会抗议 ” 方面 , 治

 理重点是社会冲突的负面影响 。

 然而,从政策

 过程看 , 社会冲突具有政策参与和促进政策形

 成的积极功能 , “ 社会抗议者 ” 同时也是公共政

 策的利益相关者 , 他们的行动能够导致社会政

 策的调整 、 更新或变迁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中国

 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更加

 关注社会冲突的积极方面 , 通过大力发展社会

 主义协商民主 , 开通协商性对话通道 , 建构制

 度化的冲突解决机制 , 通过形成 “ 以利益均衡 ”

 为主导的更为可行 、 有效与长远的社会治理模

 式 , 国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

 这种模式需

 要有将诉求合法有序地引入政策过程之中 , 特

 别是将更广泛 、 多元主体的诉求纳入政策议程

 设置环节的制度性安排 。从实践中看 , 市县处于国家治理第一线 、

 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的第一线 , 城乡社区治理

 难 、 难治理的问题突出 。

 越到基层 , 党政工作的

 要事 、 民生改善的实事 、 社区治理的难事 , 与群

 众切身利益越密切 , 需要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

 也越多 , 越需要通过寻找凝聚共识 、 化解矛盾 、

 理顺情绪 、 增进团结的方法 , 处理好 “ 利益表

 达 ” 与 “ 法治化 ” 的关系 。( 二 )

 制度逻辑 :

 人民政协是适应 “ 利益均

 衡 ” 主导模式的最佳安排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民创造的人民政协制度 , 具有平衡 “ 利益表达 ”

 与 “ 法治化 ” 价值的高度政治智慧 , 它通过民主

 协商将广泛 、 多元主体的诉求合法有序引入政

 策过程 、 纳入政策议程设置环节 , 是能够适应

 社会治理模式转向 “ 利益均衡 ” 主导的最佳安

 排 。人民政协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政

 治保障 , 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 促进社

 会治理体系变革的高度自觉;与中国新型政党

 制度紧密结合 , 在一致目标下团结合作 , 符合

 实现人民利益的民主本意 。

 人民政协体系完

 整 、 组织健全 , 与国家政权机关同构 , 能够系

 统 、 全面履行政治协商 、 民主监督 、 参政议政 、

 凝聚共识职能 。

 政协委员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

 界别代表性 , 有利于解决跨区域 、 跨领域的社

 会经济问题 , 能够成为政府决策的思想库 、 人

 才库和智囊团 。经过 70 年的协商实践 , 人民政协形成了

 多平台 、 多样化的协商方式且已制度化 , 具有

 协商渠道畅通 、 制度保障良好的过程特征 。

 〔 9]

 事实证明 , 人民政协是传承中国优秀政治文

 化 、 延续中国近代民主血脉的行得通很管用的

 中国式民主制度 。

 在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中 ,

 在推进基层社会建设 、 提升城乡社区治理能力

 和水平方面能够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 。( 三 )

 实践逻辑:县级政协具有促进制度优

 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优势 。

 政协系统共有一个

 组织名称 , 共遵一部政协章程 , 共担一份政治

 责任,都是专门协商机构 。

 但县级政协与上级

 政协的委员结构 、 界别形式不尽相同 , 协商对

 象 、 协商内容不可能完全一致 , 参与社会治理

 的层次 、 方式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

 在人民政协

 这个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制度安排中 ,

 县级政协具有充分利用社会冲突积极功能 , 将

 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实效 , 增强人民

 群众获得感 、 幸福感 、 安全感的独特优势 。根据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 规定 ,

 政协组织设到市县一级 , 在中国政权最基

 层 — — 街道 、 乡镇不设政协机构 。

 从政协组成

 界别看 , 许多县级政协的民主党派组织不多,

 一些县级政协的少数民族界别缺乏 , 县级政协

 的界别构成不仅与上级政协有较大差异 , 各县

 级政协之间的差别也不小 。

 从协商内容看 , 县2019 年第四期•总第五十二期 CITCPPCC29

 ■疫諭研究LI

 LUN

 YAN

 JIU政协开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内容较少 ,

 需要协商的大量是涉及当地的中心任务和民

 计民生等热点 、 难点 、 焦点问题 。

 这些特点为

 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最佳机

 遇 :

 县级政协应该而且必须在坚持专门协商

 机构的性质 、 定位 、 职能的前提下 , 采取有效

 措施主动创设多种形式的协商平台 、 丰富协

 商载体 , 将政协协商与城乡社区建设有机结

 合 , 建立起基层政协委员与民众的沟通机制 ,

 把社会治理格局从过去仅关注如何发挥企事

 业单位 、 人民团体 、 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的作

 用进一步延伸到人民的实际生活 , 延伸到每

 一个人的内心和具体行为 , 做好 “ 人心是最大

 的政治 ” 这篇大文章 。各地方政协所进行的县级政协参与基层

 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创新既体现人

 民政协性质定位本质要求 , 也明确了县级政协

 履行职能的有效载体和抓手 , 是平衡基层社会

 治理中的 “ 诉求表达 ” 与 “ 法治化 ” 双重价值的

 好方法 , 理应认真总结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

 面推动制度尽快成熟定型 。三 、 积极推动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

 会治理制度成熟定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

 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 70 周年大会上

 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

 “ 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

 机构作用,需要完善制度机制 。

 ” [ 观新时代加

 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 , 充分发挥县级政协参

 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功能和作用 , 需要不断

 推进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 一 )

 明确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

 功能定位 。

 根据中共中央 《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

 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 》 提出的 “ 继续重点加强

 政党协商 、 政府协商 、 政协协商 , 积极开展人

 大协商 、 人民团体协商 、 基层协商 , 逐步探索

 社会组织协商 ” 的要求 5 】

 , 明确政协协商对

 政党协商的延伸作用 , 对人大协商的配合作

 用 , 对政府协商的辅助作用 , 对人民团体协商

 的促进作用 , [ 闵对基层协商的协同作用 , 对

 社会组织协商的吸纳作用 , 为完善各协商民

 主渠道相互配合 、 协同发力的体制机制提供

 基...

篇三: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机统一

党建引领、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切入点和精确发力点。近年来,社会深刻转型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基层社会结构形态变化与应对危机风险能力滞后,客观上要求基层社会治理主体、治理目标、治理手段、治理机制等方面创新。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之一,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有利于统筹各种政治资源、组织资源和治理资源,楔入基层治理、基层服务和基层活动之中,形成良性互动的基层治理格局。一、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互动机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领导基层社会治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 治理 方式”[1]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的决定》 强调, “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是执政党的永恒命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2] 。这些探索为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互动机理的形成提供了制度支撑和研究契机。(一)

 基层治理多元参与诉求和基层党建角色认同的一致性社会结构深刻变革,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新业态及新的社会群体阶层大量涌现,使传统的单位组织资源配置功能逐渐弱化。新社会结构形态下,社会主体有多种意愿与发展趋向,不再单纯以单位组织作为生存和生活的核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互动的机理、模式与机制—— — 以浙江省 P 县为例胡占光 郭淑新[摘 要] 创新基层党建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浙江省 P 县郑家坞镇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以全科干部、全责书记、全心党员为载体,突出抓好联系村干部、农村党组织书记、农村党员三支基层执政骨干队伍建设,建立就亲就近就便为原则的党员联系农户制度、党员实绩公示制度、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制度、党员权责统一办法、村民履行道德义务红黑榜制度等工作机制,构建起“党委政府—村两委—农村党员—联系农户”的工作落实构架,推动了基层治理工作,形成了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互动的政治保障机制、动力机制、实现机制。[关键词] 基层党建;基层治理;机理;模式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10 X (2019)01-0016-08收稿日期:2018-08-11作者简介:

 胡占光(1987—),男,安徽阜南人,中共湖州市委党校、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讲师,浙江湖州 313000;郭淑新(1955—),女,山东聊城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安徽芜湖 241000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第 期 2019 1年2019 . 01 . 00316

 心,而是转向以社会空间为依归。“这种深刻的社会结构转型意味着自主性社会领域所负担的作用和功能将凸显出来,人们的生活重心与利益关系也将逐渐向社会(社区)方向转移。”[3] 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就要把治理资源、治理重心更多地投向社会领域,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使传统授权性组织管理模式向功能化、社会化治理方式转变。社会化的治理方式要求把“社会”作为治理研究的基础,注重社会力量吸纳与介入,培育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在多元参与式的组织构架下, “社会治理更多强调多元主体共同承担责任,他们之间通过协调和互动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4] ,即社会治理主体在确立共同目标下形成互动、协同、合作双向开放式的关系。新形势推动了执政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1] 。从战略高度构建了党在社会治理主体结构中的地位,也明确了基层党建角色的定位。基层社会活动中,基层党组织承担着政治引领者、组织参与者和服务供给者的三重角色。一是政治引领角色。基层党组织是巩固党在基层执政根基的重要保障,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基层党组织一方面贯彻党的意志和决定,通过权力和制度操作对社会进行有效治理;另一方面实施各种组织活动,通过组织力量实现对社会组织、社会群众进行政治凝聚与组织团结。这种独特的政治优势能够有效地整合、凝聚与引领分散的基层社会力量来共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二是组织参与角色。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多元治理主体的力量之一。基层党组织分布在各行各业和各个社会领域,广泛地扎根于群众之中,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是基层社会活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行动主体。基层党组织聚集着一大批先进分子,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三是服务供给角色。基层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根本落脚点是通过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为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凝心聚力。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向群众,了解群众的困难与疾苦,能够及时表达基层群众的利益、反映群众诉求。加强基层服务性党组织建设,强化服务角色意识,对基层有效社会治理起着重要作用。(二)基层治理运行机制与基层党建功能发挥相适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治理机制进行了理论设计和结构搭建。这种设计 “扩展了主体结构的运作幅度,增强了各治理主体间的双向互动、网格化协同功能,形成了一种新型运行机制”[5] 。这种基层治理的实现机制包含三个子运行机制:内核层运行机制、保障层运行机制与任务层运行机制(见图 1)。1.内核层运行机制。“内核层是社会治理执行层次。”[5] “政府、社会、居民”三大行为主体形成双向良性互动治理格局。这种“协同化”的治理要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的政府治理、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自我调节和基层居民自治,必须保证治理的高效化。“治理与无效或低效格格图 1 社会治理主体结构下的运行机制17

 不入,善治的程度越高,有效性就会越高”[6] 。有效的“善治”也有赖于基层党建功能的发挥。基层党 建基 本功能 是政 治 功 能 和 组 织 功能。中国共产党有着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政治资源和组织能力。基层党建的政治功能细分为“党员群众的政治归属功能、引领社会的政治示范功能、组织凝聚的政治吸纳功能”[7] 三种。即基层党建通过增强党员群众政治归属感,强化对社会政治示范,吸纳工、青、妇等组织参与治理。其实质是基层党组织以政治资源在价值认同、权威示范、组织吸纳方面,整合有效的治理资源,提高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在组织功能方面, “基层党建要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多元治理格局中其他治理主体的服务、教育和动员作用,把他们掌握的治理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并且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愿”[8] 。基层党组织覆盖在基层机关、各类基层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能在短时间内组织、动员这些组织和党员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参与基层治理活动,塑造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保障层运行机制。法治规范与道德约束构成了保障层运行机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9] 基层治理主体中政府、社会授权组织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把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纳入法治化轨道。同时,各个基层治理主体强化道德建设,发挥“柔性”治理的作用,培育公民公共精神和主动的“治理意识”,构建“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基层党建在基层社会“法治” “德治”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战斗堡垒,也是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10] 。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能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等转化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的重 要资源,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创新,破解基层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能强化“关键少数”作用,提升基层执政者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把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落到实处,并能扩大法治示范效应,带动基层群众参与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积极性。“德治”具有柔性和弹性的调节功能,在社会治理结构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从当前从严治党来看,基层党建推进“德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挥官德对民德的引领功能。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恪守道德准则、道德观念,以“风向标”式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实现基层治理的公共精神培育目标。二是发挥村规民约的整合功能。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自治意识和服务群众能力,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对村民生产、生活、道德等规范和教化功能,推进“德治、法治、自治”的基层治理体系构建。三是发挥家规家训的教育功能。把做合格党员与“立家规传家训”结合起来,促使党员领导干部“以德治家”,以家风带动党风、政风,推动社会“德治”建设。3.任务层运行机制。任务层运行机制是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的功能扩展和目标显示,它分别从“社会组织” “体制改革” “体系建设”三个方面解决社会治理创新的问题。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重点要把握好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新时代党与社会关系的基本逻辑是:

 “政党能够为社会所用服务时,政党才能够生存。”[11] 当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自主性的组织及作用要不断增强,所以执政党对社会领域组织生成、顺利发展要强化领导,吸取力量,拓展治理空间,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国家强社会”[12] 的良性互动格局。从实践看,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是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参与基层治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及构建党与社会互动关系的重要举措。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是党有效防范执政风险的重要手段。基层党组织平衡好决策控制力与群众利益关系是构建“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关键操作。基18

 层党组织强化利益表达功能、利益协调平衡功能和联系服务群众功能,把各类利益主体和各种矛盾,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方式,纳入组织内部或治理网络中解决是“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重要途径。总之,建立党领导下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是破解基层综合治理的“金钥匙”。健 全 公 共 安 全 体 系 是 党 和 政 府 的 战 略 重点。基层党组织能够在基层公共安全体系建构上发挥作用。基层党组织利用执政资源把公共安全摆在发展优先位置,同时把公共安全成效纳入领导干部政绩之中,提供体系保障;发挥整合能力,聚集资源、力量和手段,构建人、物、网安全互联体系,实现精细化治理;发挥组织动员能力,聚集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安全治理,有利于构建多元化公共安全预防、应对机制。(三)基层治理价值目标与基层党建服务效能同向化世界银行在 1989 年概括非洲国家治理情况时,首次使用“治理危机”这样的评价性概念,其目的是针对国家治理失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滞后,呼吁寻求更有效、更协调的治理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的总目标,同样旨在达到一种最佳合理治理状态。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 “善治”是人类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的理想目标。治理与“善治”都围绕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而展开。“治理是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13] “‘善治’可以被看作是治理的衡量标准和目标取向,所谓‘善治’即是结果和目标意义上的‘良好的治理’。”[14] 从目标导向上看,治理是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善治”就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是治理的价值目标与衡量标准。基层治理的目标同样是“在各种制度关系当中”实现基层公共利益最大化,它与基层党建服务导向存在契合之处。传统的基层党建方式主要依靠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政治优势,采取单一灌输、说教式思路来动员、组织群众,致使基层党建工作日益陷入被动。“事实证明,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育、灌输、管理的党建思路,而不及时革新,势必难以有效开展工作”[15] 。这种情况下,如何适应基层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创新基层党建方式成为一个现实课题。“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而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又取决于其与社会结构的内在契合程度。”[16]这就要求基层党建从“自身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更加注重政党动员、连接和改造社会的能力,这也是政党生命力所在。而作为政党与社会最好的纽带—— — 服务,特别是有效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成为基层党建的重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以服务效能为导向的党建方式,与基层治理追求的“善治”相一致。“善治是政府与公民社会通过合作来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它使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达到最佳的结合状态,实质就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17]二、基层党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模式创新近年来,浙江省 P 县郑家坞镇以基层党建引领、参与基层治理取得了实效,形成了基层“党建 +”治理新模式。郑家坞镇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以全科干部、全责书记、全心党员为载体,突出抓好联系村干部、农村党组织书记、农村党员三支基层执政骨干队伍建设...

篇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机统一

《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重视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心得体会

 国家治理的根基在基层,国家治理的任务通过基层落实。因此,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改革开放以来,基层面临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组织形式都已发生深刻变化,基层的治理任务日益繁重,推动治理改革创新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必然要求。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统筹推进基层治理,构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机统一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作出部署。作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十分重视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强调“以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为抓手”“鼓励基层治理改革创新”。

  近年来,各地陆续探索基层治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为基层治理改革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推进街道办(乡镇)改革,精简整合内设机构,增强街道办(乡镇)的权能,一定程度减轻了社区(村)负担,提升了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四川成都作为全国基层治理创新的“先锋城市”,将社区发展治理作为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支撑,首设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在社区广泛成立小区议事会,有效推动院落小区自治;四川宜宾运用集成改革、赋权扩能和项目准入“三张清单”,厘清

 权责边界,形成了“院巷议事”等协商治理的品牌;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引入大数据技术,推动“一网通办、一网通管、接诉即办、不诉即办”,把握基层民众基本所需、精准提供公共服务;上海、广州、成都、广东佛山等城市大力推动公共服务购买、公益创投,引入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等等。

  与此同时,少数地方的创新工作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有的地方患上了“亮点依赖症”“创新强迫症”,认为只有玩出点“花活儿”才算成绩,将治理重点放在了造典型、树样板上,忽视了原本应该为居民服务的日常工作;有的地方热衷于创新词、推新概念、换新包装、玩数字游戏,存在“创新形式化”的情况;有的地方评价标准走偏,对正常工作的社区(村)忽视冷落,对具有特色的“花瓶社区”爱不释手;有的地方则热衷于推广“创新成果”,不计条件、不计成本地硬性指派创新任务,使得基层疲于应付,创新成了基层的又一种负担。

  基层治理创新要以满足民众需求为根本。基层治理处于国家治理的一线,回应民众需求是其核心任务。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层治理就是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果基层治理创新脱离民众需求这个根本,对于掌握民众所需、解决民众之忧、破解民众之难无所助力,那么这个所谓创新就是假议题。说到底,基层治理创新就是要在做好日常治理工作的基

 础上,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回应好民众的诉求、办好群众的“小事”和“心头事”。

  基层治理创新要以促进减负增效为标准。创新的要务是服务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于一线问题的解决。当前,基层面临“上面千根线、基层一根针”的压力,“解决形式主义问题、深化基层减负工作”是摆在基层治理面前的重要课题。要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就需要号准基层治理的脉搏,立足实际条件、推陈出新,切实在降低基层负担、提升治理效能方面做文章,让老百姓能够体会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让基层干部能够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聚焦主业、担当作为,促使整个基层拥有秩序与活力。

  基层治理创新要以触及深层关系为依托。基层面临的很多问题往往无法依靠基层自身解决,即“就基层而言基层治理”并非易事。党中央在基层治理方面不但强调党建引领、重心下移,还强调“规范权责事项”“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事实上,离开深层的权责关系调整,基层治理创新只会徒有形式。基层治理创新要有大基层理念,从深层次重视权责关系、政社关系、政民关系的调整,避免“一切问题都向下压”“一切事务都自己扛”,真正地做好“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的工作,理顺权责关系、调动民众和社会参与,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出基层治理创新之花。

篇五: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机统一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能解决的问题都破题了,余下的都是硬骨头。”这是记者在 XX 采访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作为 10 多年来人口增加了近千万的超大型城市,XX 城市治理积累了不少原有机制“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难点在基层,痛点在群众身边。

 啃下硬骨头,要有新办法。11 月中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XX 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认为 XX 市委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形成行之有效的做法。

 XX 是如何以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它又取得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成效?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发现

 基层创新成为改革“一号课题”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源自 XX 区 XX 镇一次“倒逼”式的整改。这种下级“吹哨”、上级各部门 30 分钟内应急“报到”的联合执法新机制,使 14年屡禁不止的黄金盗采终于销声匿迹。

 位于 XX 市最东端的 XX 镇,历史上以金矿资源闻名,虽然早已禁止开采,但在利益驱使下,仍有人上山“挖金”牟利,屡禁不止。20XX 年 X 月,XX 镇发生重大金矿盗采案件,造成严重安全事故,导致 6 死 1 伤。由于联合执法难、调查取证难、固定证据难,该案直到 20XX 年 X 月 21 日才二审判决结案。

 血的教训就在眼前,但问题仍旧没有彻底解决。“矿难以后,镇里增加人力、物力,进行了人防、技防综合管控,即使这样,非法掘金和砂石盗采依然没有被制止住。”XX 镇党委书记 XX 坦言,作为乡镇党委、政府,面对基层治理中的失管、失控及诸多的底线问题,也想管,也一直在管,“我们也搞过联合执法,但是由于职责不清,造成联而不合,真正是‘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叫腰腿不来,叫腿腰不来’。”

 如何对症下药,根治病症?XX 区委、区政府痛定思痛,深入摸病根儿:乡镇一线最容易发现盗挖盗采情况,却没有执法权;执法部门虽有执法权,但难以及时深入一线发现和解决问题。更关键的是,街乡、委办局等部门条块分割,管理分散,执法既有空当,也有断层。20XX 年,XX 区果断决定,打破条条框框,

 将执法主导权下放到乡镇。在 XX 镇成立了“双安双打”临时党支部和指挥部,由 XX 担任党支部书记和总指挥,16 个区级职能部门一把手任指挥部成员和支部委员。

 “区里赋予了乡镇领导权、指挥权和考核权。”XX 介绍,乡镇一旦发现问题,发出召集信号,各相关部门执法人员必须在 30 分钟内赶到现场,根据职责拿出具体执法措施,“事不完,人不走”。“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困扰 XX多年的盗挖盗采问题迎刃而解。

 XX 探索的调查报告,放到了市委主要领导同志的桌上。这一年,为了摸清基层情况,市委、市政府领导一直在基层调研,仅 XX 区,XX 市委书记 XX 就去了 33 次,大街胡同都走遍了,为了解决 XX 南口的堵车问题,亲自召开协调会。巴掌大的地方,X 街、步行街、胡同口纠结在一起,不同的事务,分属市区街道不同层级管着,公交线路、旅游大巴、停车位、单车停放、道路秩序……管理权限分属不同部门。XX 管委会对堵车原因一清二楚,然而,“九龙治水”,谁能把“九条龙”一起呼唤来共同发力呢?

 “原汤化原食”,基层的问题靠基层的办法来解决。“XX 探索”为 XX 市委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打开了一扇窗。

 经过进一步调查研究,20XX 年 X 月,XX 市委常委会决定,将 XX 区的经验做法总结提升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并作为 20XX 年全市“1 号改革课题”,向 X 个区选点推广。

 今年 1 月,X 届 XX 市委深改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加强党对街乡工作的领导、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考核评价制度、推行“街巷长”机制等 X 项重要举措。破解基层治理难题,XX 找到了抓手。

 目前,“街乡吹哨、部门报道”改革在 XX 全市 XX 个街道乡镇进行试点,占总数的 51%,在探索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有效路径、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工作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XX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XX 说,“‘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这项改革的核心就是以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为主线,牢牢把握首都城市发展规律和治理规律,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

 赋权

 一根针如何撬动千条线

 “吹哨报到”机制的关键,是向街乡“赋权”。XX 区 XX 街道工委书记 XX说,街道指挥区级职能部门,过去想也不敢想。“哨子”交到街道手上,到底能不能吹响?如何才能吹响?是吹响一阵子,还是形成长效机制?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谁都明白管理重心下移,是治疗城市病的良药,但各个部门往往会把住原有职能不撒手,这样“一根针”如何撬动“千条线”?这个反向发力的过程,XX 通过“一把手工程”和基层双向推动,经历了期盼与疑虑、磨合与配套,最终发挥出攻坚克难的力量。

 改革的关键在落实,落实关键在一把手。围绕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XX 亲自谋划、亲抓落实。今年 2 月以来,他赴基层一线专题调研 40余次。下基层听意见、走街串巷看成效,成为工作常态。很快,XX 市各区均成立了由区委书记牵头、区委专职副书记具体负责的专班,这个专班,重在针对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即时研究情况,抓机制完善、抓政策配套。

 XX 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实施“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新机制,街乡这个“块”与职能部门这个“条”,首先需要重新磨合。

 过去,“条”与“块”对接参差不齐,解决棘手问题,常常需要上级领导亲自“挂帅”,带着职能部门去街道集体“会商”,当场拍板。这样的做法难以“常态化”运转。“‘条’与‘块’就像轮毂与链条,只有两者都动起来,才能发挥作用,不能只有轮毂转而链条不动”。

 听说要向街道赋权,政府职能部门的反应不一:“权力给了街道,我们职能部门的工作抓手在哪里?还是说所有任务都由街道接盘?”

 “条”与“块”的矛盾,历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仿佛是一个“结”,纠缠在一起,以致相互推诿。由于强调属地责任,职能部门通过“漏斗效应”将大量的事务“漏”到街道、社区一级,导致街道、社区越来越忙,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许多问题街道解决不了。

 如何理顺条块关系?“赋权,首先要确权。”XX 区委副书记、区政协主席XX 说,有“清单”才有操作路径,才有后面合理的考核和评价。

 XX 区从顶层设计开始,对街道的定位和职责进行了梳理,形成了 106 项街道内设机构职责清单,明确除街道工委和办事处职责清单以及涉及城市管理、民

 生保障、社区建设和公共安全工作以外,其他职能部门不得随意向街道安排工作,确保街道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

 确权只是第一步。在确权基础上,XX 区赋予街道对重大事项的意见建议权、对综合性事项的统筹调度权,制定了区政府部门派出机构人事任免事先征求街道工委意见和派驻人员考核的具体办法,完善自下而上的考核评价制度,将街道对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权重提高到 30%,实现了“条条围着块块转”。

 基层反向发力,在制度上有了配套,有了细化,有了保障。“吹哨报到”机制,很快显示出了它针对棘手问题“集中优势打歼灭战”的威力。

 XX 街道附近的 XX 地区是 XX 集中体现大国风范、时代风尚的“金名片”。但长期以来,该地区交通秩序比较混乱,特别是周边街巷胡同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十分突出。

 XX 大街东侧,就有一条堵车出了名的胡同——XX 胡同,全长 X 米,主路宽X 米,呈东西走向,胡同南侧紧邻 XX 协和医院北大门急诊大楼,胡同北侧有多个胡同小区,居住着 XX 余户本地居民。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每年往来观光旅游、看病就诊的人群非常庞大,XX 胡同周边人流、车流密集,再加上两侧乱停车,这条胡同从早到晚被堵得水泄不通。“胡同居民自己停车也成了大难题,见缝插针都插不进去。”胡同老住户唐毅说。

 “不是不想解决,根本就解决不了!”XX 很无奈。

 疏堵首先要禁停,一来街道没有执法权,二来 XX 寸土寸金,不让停,那么老百姓的车该停哪儿去?XX 胡同堵了治、治了堵,始终难以根治。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下,XX 街道一声哨响,众多职能部门云集,对 XX 胡同交通秩序进行综合整治:区交通委将胡同的路侧停车位全部取消,清除车位线及车位编号;区交通支队在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中间增设了隔离护栏,违法停车再也钻不了空子,行人有了更安全的专属步道;XX 街道综合执法队依法取缔胡同中部的两辆占道房车,胡同道路豁然开朗。

 最后,如何才能让老百姓的车有地儿停,又能停得起?XX 街道出面,与 XX周边的商业配套停车场进行协调,以优惠价格为居民提供共享车位。

 “XX 地区停车每个月怎么也得花费 1500 元到 1800 元,但是我们居民停车,每月就收 500 元。”签订了停车协议的唐毅表示,以前将车胡乱停在路边,虽然免费,但是不安全,车被划伤过,还是现在有正规停车位踏实。

 只通行,不停车,XX 地区正式打造成 XX 市首个“不停车街区”。11 月初,当记者再次来到昔日拥挤不堪的 XX 胡同,眼前的景象已与往日截然不同。胡同中保留了 4 米的机动车道,旁边还有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的专用通道。胡同中没有车辆滞留,一辆辆汽车顺畅地驶过。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机制,有抓手、能落实,让我们在一线解决困难、提升服务有了底气。”XX 感慨道。

 在街道、乡镇行政区域内,哨声一响,应者云集,效率倍增。那么,跨行政区域的怎么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不仅仅是简单地通过‘吹哨报到’来解决某一问题,而是探索建立一套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努力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解决好群众身边的问题。”张革表示。

 XX 区 XX 街道与 XX 区 XX 门外街道接壤,和诸多行政区域相似,交界地带往往存在环境脏乱差问题。但由于权限不清晰,职权行使受到诸多掣肘,致使街道处于“有心治理,无处发力”的尴尬境地,生活于此的居民也颇多怨言。

 在 XX 区与 XX 区交界线上,一处 2000 平方米的两层违建公寓楼高高耸立,1/3 属于 XX,2/3 属于 XX。该处违建自形成后,长期出租住人、无照经营等现象一直存在,尤其在上下学高峰期间交通拥堵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然而,由于违建所在位置跨区,拆除存在困难。不管 XX 还是 XX 谁来执法,违建使用者都振振有词,“凭什么拆我,有本事把这楼锯开,就拆你们属地的那半截。”

 群众的诉求就是哨声。目前,XX 各街乡已经吹响了“综合执法哨、重点工作哨、应急处置哨”,在此基础上,各街乡不断摸索,坚持问题导向,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5 月 8 日上午 9 点半,XX 街道与广外街道吹响“联合哨”,存在多年的违建公寓楼被拆除,严重扰民的违建“毒瘤”成为历史。住在 XX 小区 3 号楼的张先生高兴地说:“这个地方经常出现交通拥堵,路边垃圾堆物不能及时清理,以后,这条路畅通了,我们心里也更加敞亮了。”

 下沉

 干部和职能同时沉到了基层

 “部门报到”就要履职,就是要到基层一线、到群众身边解决问题。街乡的“哨子”吹响了,“部门报到”的步子如何跟得上?

 执法力量到综合执法平台“报到”、街道干部任街巷长沉到基层“报到”、驻区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通过“周末卫生大扫除”组织党员干部到现场“报到”。在实践中,XX 探索出 4 种主要的“报到”形式,推动力量下沉。

 不久前,XX 区城管 XX 街道执法队副队长 XX 一行来到时代花园底商一处车行执法,1 个小时前,XX 街道社会综合治理执法指挥中心接到群众举报,与 XX一同前来的,还有 XX 街道社会综合治理执法指挥中心的公安、环卫、消防、交通、食药、工商和安监 7 个部门的负责人。

 “门前修车属于占道经营,门口绿地涉嫌铺砖,绿化带存有堆物,营业执照未迁移,目前属于异地经营。”根据群众举报内容,指挥中心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排查,责令整改,不到半小时,处理妥当,权责分明,立竿见影。

 “这事要是搁以前,街道接到举报要先召集各执法部门开会,然后再统一协调各部门时间,集中处理,前前后后最少要 3 天,还不一定能彻底解决问题,现在我们部门‘报到’下沉街道,3 天的事情半天就能解决。”

 问题的快速解决,得益于 XX 区对城管执法力量下沉街道的体制创新:城管执法局街道执法队实行“双重管理”机制,城管执法队员编制、档案正式移交街道。此外,还有公安、环卫、消防、交通、食药、工商和安监等部门常驻,住建委、卫计委、国税地税等部门挂牌。在街道层面,形成了联合综合治理执法指挥中心,各部门一同破解城市管理顽疾。

 与 XX 区类似,XX 各区街道、乡镇纷纷建立街乡综合执法平台,推动执法力量下沉。按照“区属、街管、街用”的原则,在 XXX 个街乡建立实体化的综合执法中心,普遍采用“1+5+N”模式,即 1 个城管执法队为主体,公安、消防、交通、工商、食药等 5 个部门常驻 1 至 2 人,房管、规划国土、园林、文化等部门明确专人随叫随到,将人员、责任、工作机制、工作场地相对固化,让部门报到有平台、有机制、有资源。

 除了执法力量到综合执法平台“报到”,XX 还积极引导街道干部到基层“报到”,全...

篇六: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机统一

篇 《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重点内容全面解读 与心得体会

  :

 篇一:

 《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重点内容全面解读

 前言:

 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 以下简称《意见》 )

 。

 《意见》 从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等方面入手, 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 法治、 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 法治化、 智能化、 专业化水平提出具体要求。

 《意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等进行了新的部署, 更有利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本文就《意见》 重点内容进行全面解读( 含全文)

 !

 一、 《意见》 制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统筹推进乡镇( 街道)

 和城乡社区治理,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基层强则国家强, 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基层, 肯定基层防控和治理的重要作用, 为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届四中、 五中全会专门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作出部署。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 中央组织部、 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 在深入调查研究、 广泛征求意见、 反复论证修改基础上, 起草形成了《意见》 稿。

 1 月 28 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审议通过《意见》 。

 近期,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意见》 。《意见》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意见》 的印发实施, 对于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 构建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机统一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 法治化、 智能化、 专业化水平,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夯实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层基础,巩固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制度优势, 具有重要意义。

 二、 《意见》 起草工作主要遵循的原则 在《意见》 起草过程中, 中央组织部、 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切实提升对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宗旨使命、 目

 标任务、 路径策略的理解认识, 重点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原则: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基层治理理论、 实践和制度创新, 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二是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 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 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确保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三是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 总结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经验, 着力固根基、扬优势、 补短板、 强弱项, 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 法治、 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推动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四是坚持向基层放权、 赋能、 减负, 持续纠治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 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强服务、 促发展, 切实提升基层综合服务、兜底服务能力。

 三、 《意见》 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意见》 共分为 3 个板块 7 个部分:

 第一板块由导语和第一部分构成,阐述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二板块由第二至第六部分构成,分别阐述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第二部分是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 第三部分是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 第四部分是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五部分是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 第六部分是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第三板块由第七部分构成,突出党中央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部署, 阐述

 加强党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领导的有关要求。

 《意见》 深入贯彻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 加强基层治理顶层设计, 充分尊重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既注意加强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基层治理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文件对表, 增强系统性、 协同性, 又注意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增强针对性、 可操作性。

 既着眼“十四五” 时期发展目标直至 2035 年远景目标科学谋划、 前瞻布局, 又聚焦居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靶向发力、 精准施策。

 四、 《意见》 对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的规定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 命脉所在。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不断完善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社区治理得好不好, 关键在基层党组织、 在广大党员。

 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 最根本的一条是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意见》明确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统领,将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写入指导思想、 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 强调必须“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 。

 二是《意见》 将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摆在首要位

 置, 要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健全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 构建党委领导、 党政统筹、 简约高效的乡镇( 街道)

 管理体制; 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 强调“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 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 ; “注重把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选通过一定程序明确为各类组织负责人,确保依法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各类组织章程” 。

 三是《意见》 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结合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自治、 法治、 德治机制建设各自任务, 分别明确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实现形式, 强调“加强乡镇( 街道)

 党( 工)

 委对基层政权建设的领导” ,“坚持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制度” , 强化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 全面落实村( 社区)“两委” 班子成员资格联审机制,“提升基层党员、 干部法治素养” ,“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

 五、 《意见》 对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建设人人有责、 人人尽责、 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是如何规定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 力量在人民。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其提升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深刻阐述了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为了谁” “依靠谁” 的问题。

 《意见》 围绕“打造人人参与、 人人尽责、 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的总体要求, 对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基层政府的主导

 作用、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 作出了系统部署。

 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意见》 提出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加强乡镇( 街道)

 、 村( 社区)

 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方面, 《意见》 提出要增强乡镇( 街道)

 行政执行、 为民服务、 议事协商、 应急管理、 平安建设能力, 强调“依法赋予乡镇( 街道)

 综合管理权、 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 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 , “确保管理服务有效覆盖常住人口” , 切实解决基层行政执法中“看得见的管不着、 管得着的看不见” 问题。

 在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方面, 《意见》 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重要指示精神, 对组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自我教育、 自我监督提出了制度性、 规范性、 程序性要求, 强调“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备案制度” ,“规范撤销村民委员会改设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条件和程序” ,“规范村( 居)

 民委员会换届选举” ,“完善党务、 村( 居)务、 财务公开制度” 等。

 在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设方面, 强调“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 社会工作者、 社区志愿者、 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 。

 六、 《意见》 对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作出的规定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践行以人民

 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评价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成效的第一标准。《意见》 着眼于及时、 高效回应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制度、 机制、 设施、 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系统部署, 切实做到居民有需求、 基层有服务。在制度建设方面, 《意见》 提出要“研究制定社区服务条例” , “编制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 “完善支持社区服务业发展政策” , “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 。

 在机制建设方面, 《意见》 提出要优化乡镇( 街道)

 政务服务流程, 加快推行市域通办, 逐步推行跨区域办理; 加强村( 社区)

 综合服务、 兜底服务能力建设; 强调“实施政府购买社区服务” , “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 服务质量提升活动” 。

 在设施建设方面, 《意见》 提出要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将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在队伍建设方面, 《意见》 提出要“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引导高校毕业生等从事社区工作” 。

 同时《意见》 还就建设开发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和简便应用软件, 提升便民服务效能提出明确要求。

 七、 《意见》 对提升基层治理中的应急管理能力作出的规定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下, 各地基层组织和基

 层干部群众筑起群防群控、 联防联控的牢固防线, 为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视察时强调, 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树立“全周期管理” 意识, 为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引。

 《意见》围绕“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 的工作原则, 在认真总结各地新冠肺炎疫情基层防控特别是社区防控经验的基础上, 对“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 作出了明确部署。

 在乡镇( 街道)

 层面, 要求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细化乡镇( 街道)

 应急预案, 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管理队伍, 吸纳社会力量参加基层应急救援,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

 在村( 社区)

 层面, 要求合理确定村( 社区)

 规模, 发挥村( 居)

 民委员会下设的公共卫生等委员会作用, 组织开展卫生防疫知识和应急知识普及,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强调“在应急状态下, 由村( 社区)

 ‘两委’ 统筹调配本区域各类资源和力量, 组织开展应急工作” 。

 在县级以上层面, 要求在明确乡镇( 街道)

 、 村( 社区)

 综合服务设施功能和面积、 推进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时考虑应急等功能。

 八、 《意见》 对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服务方面作出的规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乡基层人口结构、 需求结构、 社会结构、产业结构都在发生快速变革, 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 既要“守正”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政治本色, 又要“创新” , 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服务质量,特别是要跟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推动基层治理与互联网、大数

 据、 云计算、 区块链等深度融合, 确保基层治理始终与时代发展和群众需要同频共振。

 》 在推进网格化管理上, 《意见》 强调“改进网格化管理服务, 依托村( 社区)统一划分综合网格, 明确网格管理服务事项” , 要求推进多网融合、 多格合一,这样规定便于网格化管理服务与基层治理架构相协同。

 在推进信息化服务上, 《意见》 专设一章“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 ,就做好规划建设、 整合数据资源、 拓展应用场景提出明确要求:

 部署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 行动, 要求共建全国基层治理数据库, 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 根据需要向基层开放使用, 要求推进村( 社区)

 数据资源建设, 实行村( 社区)

 数据综合采集, 做到一次采集、 多方利用。

 要求提高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让数据多跑路、 群众少跑腿。

 针对老年人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困难, 《意见》 还强调充分考虑老年人习惯, 推行适老化和无障碍信息服务, 保留必要的线下办事服务渠道。

 九、 《意 见》 对减轻基层负担作出的规定 近年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 切实为基层减负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在中央办公厅统一部署下, 各地持续推进减轻基层负担工作, 取得明显成效。

 为总结各地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实践经验, 巩固和拓展为基层减负成果, 《意见》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 加强制度建设和日常约束,促进权责利和人财物对称向基层下沉,提出了一系列工作

 举措。在总体要求上, 提出了“向基层放权赋能, 减轻基层负担...

篇七: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机统一

19年/第21期“1+4”模式: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江苏省委编办课题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乡镇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础单元。乡镇的治理水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根基和水平。近年来,江苏紧紧围绕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这一目标,以加强党对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出发点,以更高效服务人民群众为中心点,以创新基层管理体制为着力点,分两批在 48个经济发达镇开展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造了既不同于县、也有别于传统乡镇的新型管理体制,不断提升乡镇治理能力和水平。改革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部分人口集聚多、经济规模大的乡镇逐步成为城乡融合的排头兵、地方经济的增长极,但其行政体制却难以适应现实需要。在城市化进程中,江苏省涌现出一批经济规模大、城镇化水平高、人口数量多的发达镇。以江阴市徐霞客镇为例,该镇镇域总面积 11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万,常住人口18万,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 13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62 亿元,辖区内有3000多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9家),城镇化率70%。作为基层政权,经济发达镇以往的权责配置、组织架构、运行方式等难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层治理陷入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为:一是权责不对等。长期面临“车大马小” “身大衣小” “责大权小” “看得见管不着”等尴尬处境,虽然管理体制与一般农业型乡镇没有区别,却要像小城市一样承担纷繁复杂的管理服务事项。二是办事不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持续折腾、手续繁琐,要多次跑市镇多个部门,耗时耗力。三是体制不简约。乡镇机构小而散、多而杂,人员忙闲不均、人浮于事和人手不足等问题并存,基层各类管理网格设置过多、重复交叉、资源分散。改革做法近年来,江苏聚焦经济发达镇改革重点任务,逐步形成了“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治理结构,形成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便民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张网、指挥调度一中心”的“1+4”基层治理模式。据统计,通过改革,第一批纳入改革范围的 20个经济发达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9%,平均每镇常住人口由2012年的11.96万人上升到 2018 年的 14.16 万人,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52.38%上升到2018年的60.53%,新增企业用户数增长率超过20%,新增就业人数较其他乡镇显著增加,人气越来越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通过统筹优化执政资源、选优配强村书记、丰富党员活动、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等举措,实现党的领导覆盖、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工作,定期研究改革事项,积极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江阴市徐霞客镇构建了“镇党委—21个党建联盟—154个基层党支部—377 个党员中心户”的四级联动体系,健全了网格化管理“链式制度”,为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审批服务一窗口。按照乡镇政府贴近基层、服务群众的特点和要求,将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审批服务职责交给镇行政审批局,驻镇机构审批服务事项同步进驻。在此基特别关注14

 http://www.qunzh.com础上,实行窗口“全科受理” “一窗办结”。同步建立镇村(社区)两级联动的便民服务网络,推进便民服务向村(社区)延伸。开展“不见面审批(服务)”,推动一般事项“不见面”、复杂事项“一次办”、多数事项“可代办”。各地将原先住建、城管、人社、卫计、市场监管等 20多个条线窗口整合成 10个左右的综合窗口,全年办件量平均达到10万件以上,最多的镇日均办件量达到3000多件,办结时限缩短了 60% 以上,既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也大大提升了审批服务效率。健全审批监管信息“双向推送”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制度,做到审批事项“一批就管、审管同步、无缝衔接”。综合执法一队伍。组建镇综合行政执法局,代表镇政府行使赋予的行政处罚权以及与行政处罚权相关的行政强制措施权和监督检查权。按照“队长专家型、队员复合型、队伍全能型”的要求,设置“全能型”执法中队,按照镇域面积分片进行综合执法。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承接了上级政府赋予的城管、安监、农业、劳动监察等10大领域的351项行政执法权限,并实现了执法证件、执法标识、执法印章、法律文书的“四统一”。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等,健全了依据权责清单追责机制、 “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鼓励举报机制、市场主体信用承诺机制、重大风险监测防控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做到了文明执法和执法的公开、透明、可追溯,执法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镇村治理一张网。将镇域内20 多个条线部门的管理网格横向整合为 1个综合网格,涵盖便民服务、社会管理和巡查执法三大领域,每个网格配置“一长五员”(即网格长、网格员、督查员、信息员、联络员和巡查员),通过清单管理、定位管理、节点管理、绩效管理等制度,做到“任务到人、职责上肩、巡查落地、奖惩严格”,真正实现“上面千条线指挥、下面一张网兜底”。各地以尊重历史沿革、兼顾乡土风情、满足现实需求为原则划分基本网格单元,其中一级网格以村(社区)为单位划分;各村(社区)再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形成2~3个二级网格。每个网格内整合了原城管、安监、人社、民政等30多个部门的2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80多项社会管理事项、700多项行政执法事项,实现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指挥调度一中心。整合数字城管、综治、生态环境、水利、安监等部门专网数据,建立管理服务综合指挥中心,通过信息汇聚—派分处置—跟踪监督—考核问责,形成事件处理“闭环”。加强对中心数据的分析研判,实现工作任务、各类资源的统一指挥调度,打破了条线、部门、领域的限制,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各类问题,建立对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投诉类问题“15分钟响应”制度,将指挥中心打造成镇党委政府决策指挥的参谋中心、日常管理的协调中心、突发事件的应急中心。各地指挥中心在根据“1+4”模式设置 5大模块的基础上,又根据自身实际,增设了经济运行、企业管理、文旅融合、用工监测等 10多个特色模块,实现了全镇工作的整合串联。经验启示经济发达镇改革,是乡镇层面体制的一次系统性重大变革,必须放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全局下审视,立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把握,着眼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破解发展的体制障碍来推进。

 “1+4”的改革做法,不仅共同形塑了基层治理的新格局,也给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带来了诸多启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发挥党的领导这一制度优势,通过加强基层党建来引领、带动基层治理。提高基层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既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必须构建简约高效的管理体制,这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经济发达镇在改革启动之初就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紧抓不放、一抓到底,紧扣治理抓党建、加强党建带治理,从制度机制上解决党建和治理“两张皮”问题。在推进改革时将党的领导覆盖、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作为关键环节,无论是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审批服务便民,还是网格综合设置、统一指挥调度,都突出党建引领,加强党对基层政权组织、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的全面领导。实践证明,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必须高度融合、相互促进。只有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基层政权拥有坚强的干部队伍、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务实的群众工作机制,为治理提供驱动力和保障力。同时,通过基层党建引领带动基层治理的鲜活实践,党的领导和基层since193715

 2019年/第21期组织建设也不会虚化弱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党的强大领导力、组织力和号召力,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面向人民群众,符合基层特点、体现简约便民。基层是同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的,要经常接待前来办事的企业和群众,这就决定了基层体制必须贴近基层实际、满足一线需求。经济发达镇在改革中没有照搬上级机关的设置模式,也不采取以往的基层机构设置办法,而是在体制设计、机构设置和人员使用等方面,都充分体现面向人民群众、符合基层要求、简约便民高效的要求。在改革理念上,由管理本位向用户本位转变,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充分体现用户思维、注重群众体验、增加百姓便利,从根本上改变了“碎片化政府”现状,以简约高效的“整体性政府”形式对外进行管理服务。在改革中,通过机构综合设置、前台为群众服务、后台为前台支撑、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人员统筹调配使用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组织架构简约化、流程再造最优化、管理服务高效化、民生服务便捷化。实践证明,只有抓住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这个关键,坚持面向人民群众、体现基层实际,才能构建起更加简约、更加高效、更加便民的基层管理体制,才能解决好条块分割、责大权小、碎片运作等体制瓶颈,才能打通基层治理的“血脉经络”,让基层政权运作真正活起来,担负起为民服务、为民办事的职责。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重心下移、权责对等,确保基层政权有人有权有物。目前基层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多、拥有的管理权限和资源少, “有心办、无力办”的现象普遍存在。经济发达镇改革着眼解决权责不对等、事权大于职权等问题,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保障下倾,结合实际需要赋予相应的审批服务执法权限。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基层发生频率高、专业技术要求不高、多头交叉执法、执法扰民问题突出的审批服务事项和行政执法事项等,依法赋予镇政府统一对外行使,县级部门相关人员编制同步划转。同时,上级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充分向镇倾斜,驻镇相关机构接受镇党委统一指挥调度和工作考核,为改革见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证明,提高基层管理能力和水平,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是前提,加强基层政权能力建设是关键。要坚持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让基层政权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发挥基石作用。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注重改革的集成推进、协同配套。2016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 22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进改革要树立系统思想,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实现改革举措系统集成。推动基层改革关键要系统集成、创造性运用各地体制改革领域的创新成果,善于学习其他领域的改革推进方法,充分吸收借鉴全国各地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比如网格化管理、综合审批执法、集成指挥等做法。通过创造性集成运用各地体制改革领域的创新成果,催生改革的耦合和聚变,形成“1+1﹥2”的改革叠加效应,减少改革成本,降低探索风险。同时,注重改革的整体推进,配套制定规范审批执法、人员管理使用、财政分成支持等措施。实践证明,体制改革问题千头万绪,深层次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以系统思维汇聚改革合力,克服改革碎片化,集众家之长、集众人之智、集众创之力,从改革配套上下功夫,在协调各方上做文章,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技术创新,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基层治理提供辅助和支撑。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基层治理必须与时俱进,注重用好现代技术手段,主动将“互联网+”嵌入基层治理。在经济发达镇改革中,所有镇均建立了管理服务综合指挥中心,设计务实管用的指挥系统,对接条线端口,让其成为镇党委政府指挥调度、督查考核的神经中枢和基层大数据交汇集中、分析应用的智慧中心。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入方兴未艾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其积极应用于基层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去,使镇党委政府能从宏观大局上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问题和方向,使管理更加精准,使服务更加精细。实践证明, “制度+技术”不仅能够提升基层党委政府执政能力,降低行政成本,还能根据时代变迁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快速回应群众需求,拉近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距离,赢得各方认可。□(课题组成员:刘为民、袁庆锋、嵇晓雯、薛猛、未志元)

 责任编辑:苏胜利特别关注16

篇八: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机统一

社会科学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10 年第 9 期 总第 190 期全国视野 重庆个性发展规划中稳居一席之地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来就不能依靠一条腿走路。

 如果得不到来自国家制度层面的民主政治制度的有力支持,及时有效地得到法律法规的确认保障, 基层民主发展的一切成果就可能都难免于昙花一现的命运。

 因此,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蓝图中,将基层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民主、 党内民主等的对立物或替代物显然是不智之举。同时,基层民主发展实践中也面临着种种负面问题的考验, 如城乡基层选举中出现的特殊利益集团、家族等操纵选举,基层组织个人过分强调局部短期的利益而不服从宏观调控大局等。

 由此可见,在民主政治的体系中,基层民主是一种更具“初级”特征的民主,并不能代替更高层次的民主,更何况即使是这种较低层次的民主政治, 其发展现状也远谈不上达到了完善的程度, 要依靠它来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动力, 显然超出了其能力负载的极限。第三,既要看到基层民主发展的光明前景,又要充分重视政治发展的其他方面与其互动制约的关系。基层民主的发展之路从来不是一条坦途,那种希冀民主一推行就万事无忧的过分乐观主义者注定是要接受现实严厉的批判的。

 当然,那些一遇到现实困难就产生畏难情绪,甚至质疑基层民主本身价值的悲观主义者也同样是不可取的。

 在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主要还是依靠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的,就其动力和发展路径的多元性来看,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也远不是一个自为的过程。

 因此,基层民主继续推进、健康发展的希望就在于紧密结合政治发展其他领域的内容而不是孤立地思考基层民主发展问题。

 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行政体制和治理模式改革、公民素质的提高等,都既是基层民主发展的后果,又反过来作为相关资源条件制约着推进基层民主的可能政策选项及其发展水平。

 在沿着 “思考—实践—创造—反思”这一循序渐进的路径提升基层民主发展水平的过程中,我们并无任何现成经验可循,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只要始终坚持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大局中思考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问题,我们就一定能不断积累经验, 更准确地把握基层民主建设规律,开创出一条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新路。基层民主发展与“三个有机统一”的实现李良栋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教授)近些年来, 我国的基层民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正在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工程。

 基层民主对推进中国民主历史进程的贡献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初步破解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个难题。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则和核心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上, 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为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还欠发达的国家发展民主指明了方向。在人类历史上,作为国家形态的民主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

 尽管这些民主的阶级实质、实现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些具有共性的民主价值追求。

 其中最根本的价值原则是:人民主权或者说主权在民原则; 按照多数人意志进行决定的原则。

 当然,民主还有其他价值原则,譬如选举原则、政治参与原则、在自由平等基础上协商原则、程序化原则、代议制原则、权力制约原则等。但体现民主内涵的价值原则主要是主权在民和按照多数人意志进行决定的原则,由此,可以将民主理解为一个社会为了实现主权在民的原则在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地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多数人的意愿进行决定的社会活动机制。

 这可能是民主的内涵所在。

 而其他原则则是民主外延的表征。民主的内涵与外延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主的共性民主与哲学的解放—— — 李铁映同志论著思想探讨及其引申DEMOCRACY AND THE LIBERATION OFPHILOSOPHY :

 RESEARCH AND EXTENSION ON THE WORKS THOUGHT OFCOMRADE LI TIEYING50

 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10 年第 9 期 总第 190 期全国视野 重庆个性(内涵)总是通过个性(外延)来体现。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民主都是同自己的国情实际相联系。

 即使是在西方国家,由于国情不同,政体和政党制度的形式也是不同的。

 同样是代议制国家, 英国就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法国就是民主共和制;同样是民主共和制,美国就是总统制,法国就是总统内阁制,瑞士就是委员会制。

 “三权分立”只是在美国最为典型,而其他国家并非都是美国式的“三权分立”。

 国外的政党制度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有的是两党制,有的是多党制,还有的是一党制。

 这些都是由于国情不同而产生的民主具体实现形式。

 这些民主的外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首先体现了人类民主的共性要求。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我们通过法律确认和保护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权利;我们用民主集中制的方式来体现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我们坚持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来贯彻民主的程序化原则。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民主的一般价值追求。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又具有自己独有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则和核心要求。

 在中国,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发展民主还是建设法治,都不能离开党的领导。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特色,与西方国家民主最大不同就在这里。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具有坚实保证。实现三者有机统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的根本途径。

 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对发展民主和健全法制重视不够,甚至将党的领导与民主法治对立起来,从而影响了民主法治的发展。

 提出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融入民主法制建设之中,这就解决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问题。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没有成功的先例,它需要在民主建设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同时,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不少矛盾、困难和问题,充满了不确定的变数。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又要切实推进民主和法治,三者之间的统一就显得比较艰难。二、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实践证明“三个有机统一”可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的村民自治、城市的社区自治、企业的职工民主管理、县乡一级的党内民主和政权建设民主等都是其中的有效途径。

 目前中国的基层民主发展态势具有几个重要特征:一是覆盖面广,基本普及到全国城乡; 二是形式多样,“协商对话”、“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公推直选”、 “基层政府政务公开” 、“听证会”、 “民评官”、“网络沟通” 等形式成为基层民主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

 三是人民群众对基层民主广泛认同,积极投入。

 在基层民主建设实践中,人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基层民主的发展,有利地促进了社会和谐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基层民主促进了基层基础工作。基层基础工作做扎实了 , 利益关系得到协调 , 思想情绪得以理顺,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就能得到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冲突就能得到有效疏导,社会和谐也就有了牢固的基础。

 同时,人民群众在民主实践中逐渐培养起规则意识、法律意识,不断积累政治参与的经验和技巧。

 这些经验和技巧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 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整个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过程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党的领导是基层群众行使当家作主权利、依法办事的政治保障。

 纵观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始终作为政治核心领导因素融入其中。

 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先提出“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

 此后,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七大,均对基层民主作出专门论述,内容也根据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不断完善和丰富。

 党中央十分重视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从政策导向和法律法规的起草上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且始终注意在宏观上规划和指导,基层民主制度的构建也是在党的主导下,从总结地方典型经验,到示范推民主与哲学的解放—— — 李铁映同志论著思想探讨及其引申DEMOCRACY AND THE LIBERATION OFPHILOSOPHY :

 RESEARCH AND EXTENSION ON THE WORKS THOUGHT OFCOMRADE LI TIEYING51

 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10 年第 9 期 总第 190 期全国视野 重庆个性广,再到出台法规,逐步法律化、制度化的。

 地方党委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基层民主中的作用较为明显。

 基层民主发展实践中的创新亮点都是由党组织发现、发掘、提升、倡导的。

 譬如最早的广西果作村的村委会的出现、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推广、新都“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的组织、吉林梨树县的“海选”的操作、山西河曲县的“两票制”的实行、河北正定县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浙江武义县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等等,无一不是在各级党组织统一领导和精心组织下进行的。正是在推进基层民主的进程中,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更加适应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的需要,加深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推广开展基层民主建设,基层党组织改变了以往习惯于站在上边领导指挥群众的做法,而是融入群众之中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一些基层党组织积极鼓励党员特别是党支部负责人参加村委会、居委会的选举,通过选举使党组织领导人进入基层组织机构中,从而对基层民主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

 从各地的选举结果来看,当选的村委会成员中多数是中共党员。

 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

 同时,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也发生良性互动。

 譬如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实行的“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的做法,实际上是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融为一体,不仅扩大了党内民主,而且促进了人民民主。民主必须制度化、 法律化才能获得切实的保障,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过程, 也是基层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发展基层民主实践中倡导基层群众依法自治,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行使基层社会的自治权。

 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基层群众的自治权予以保障。

 基层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既保证了基层群众自治权的充分行使,也有利于民主在一个稳定有序的政治环境中开展。

 1982 年宪法明确了村委会、居委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

 1987 年 11 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试行 ) 》, 确立了村委会的自治组织性质和法律地位,为广大农民通过村民委员会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1988 年 6 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试行 ) 》开始生效, 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法律基础。

 1989 年 12月 26 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通过, 1990 年 1 月 1 日施行。

 这是一部切实保障城市居民民主权利的重要法律。

 在接下来的基层民主实践中,村民代表会议和“海选”等适应基层村民自治的创新形式得到了制度的认可, 被纳入 1998 年修订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之中。

 2006 年以来,为了适应新的历史需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正在酝酿之中。

 2009 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出 20 号、 21 号文件规范村委会选举工作、 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村级组织建设。

 在企业, 1986 年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为企业职工民主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现在正在准备修订。30 年来, 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进程始终伴随着法律制度的规范。

 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中一条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将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与严格依法办事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

 总之,基层民主发展实践较好地回答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路径和方法,为中、高层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三、发展中国基层民主,进一步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对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基层民主的领导者和组织核心,各级党委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在实践中创新。

 中国基层民主发展历程生动地告诉我们,如果党的组织和领导者没有一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品格,基层民主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和程度。

 因此,深入发展基层民主,更需要各级党组织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 勇于在实...

篇九: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机统一

:XXX 日期:2021.关于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的意见重 点 解 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21年7月印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 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 , 中共中央 、 国务院印发 《 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 ( 以下简称 《 意见 》)

 。

 《 意见 》 从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等方面入手 , 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 、 法治 、 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 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 、 法治化 、 智能化 、 专业化水平提出具体要求 。

 《 意见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等进行了新的部署 , 更有利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

 本文就 《 意见 》 重点内容进行全面解读 !前言

 一 . 《 意见 》 制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二 . 《 意见 》 起草工作主要遵循的原则三 . 《 意见 》 的框架结构和特点四 . 《 意见 》 的主要内容五 . 《 意见 》 贯彻落实的具体部署要求目录CONTENTS

 《意见》制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壹 〗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一、《意见》制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基层,肯定基层防控和治理的重要作用,为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专门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作出部署。统筹推进乡镇 ( 街道 )

 和城乡社区治理 ,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一、《意见》制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改基础上,起草形成了《意见》稿。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意见》。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意见》。

 一、《意见》制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对于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构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机统一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层基础,巩固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意见》的印发实施

 《意见》起草工作主要遵循的原则〖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二、《意见》起草工作主要遵循的原则在 《 意见 》 起草过程中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切实提升对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宗旨使命、目标任务、路径策略的理解认识,重点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原则:

 二、《意见》起草工作主要遵循的原则01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基层治理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02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确保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

 二、《意见》起草工作主要遵循的原则03总结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经验,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三是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04持续纠治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强服务、促发展,切实提升基层综合服务、兜底服务能力。四是坚持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负,

 《意见》的框架结构和特点〖叁〗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三、《意见》的框架结构和特点《 意见 》 共分为3 3 个板块7 7 个部分:第二板块由第二至第六部分构成,分别阐述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第二部分是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第三部分是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第四部分是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五部分是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第六部分是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由第七部分构成,突出党中央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部署,阐述加强党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领导的有关要求。第三板块第一板块由导语和第一部分构成,阐述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三、《意见》的框架结构和特点《意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基层治理顶层设计,充分尊重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既注意加强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基层治理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文件对表,增强系统性、协同性,又注意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增强针对性、可操作性。▪ 既着眼“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直至2035年远景目标科学谋划、前瞻布局,又聚焦居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靶向发力、精准施策。

 《意见》的主要内容〖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1 1 、 《 意 见 》 对 加 强 党 对 基 层 治 理 的 全 面 领 导 的 规 定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一条是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 将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写入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 强调必须“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一是 《 意见 》 明确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统领√ 要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 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 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强调“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 “注重把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选通过一定程序明确为各类组织负责人,确保依法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各类组织章程”。二是 《 意见 》 将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摆在首要位置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 结合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机制建设各自任务,√ 分别明确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实现形式,√ 强调“加强乡镇(街道)党(工)委对基层政权建设的领导”,“坚持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制度”,√ 强化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全面落实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资格联审机制,“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法治素养”,“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三是 《 意见 》 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其提升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深刻阐述了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意见》围绕“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总体要求,对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作出了系统部署。2 2 、 《 意见 》 对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 建设人人有责 、 人人尽责 、 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的规定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 《意见》提出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 《意见》提出要增强乡镇(街道)行政执行、为民服务、议事协商、应急管理、平安建设能力,▪ 强调“依法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 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确保管理服务有效覆盖常住人口”,▪ 切实解决基层行政执法中“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问题。在 加 强 基 层 政 权 建 设 方 面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 《意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重要指示精神,▪ 对组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提出了制度性、规范性、程序性要求,▪ 强调“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备案制度”,“规范撤销村民委员会改设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条件和程序”,“规范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完善党务、村(居)务、财务公开制度”等。在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方面▪ 强调“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在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设方面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评价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成效的第一标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 3 、 《 意见 》 对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作出的规定《意见》着眼于及时、高效回应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制度、机制、设施、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系统部署,切实做到居民有需求、基层有服务。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在制度建设方面在机制建设方面在设施建设方面▪ 《意见》提出要“研究制定社区服务条例”,“编制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完善支持社区服务业发展政策”,“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 《意见》提出要优化乡镇(街道)政务服务流程,加快推行市域通办,逐步推行跨区域办理;▪ 加强村(社区)综合服务、兜底服务能力建设;▪ 强调“实施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活动”。▪ 《意见》提出要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将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在队伍建设方面 ▪ 《意见》提出要“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引导高校毕业生等从事社区工作”。同时《意见》还就建设开发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和简便应用软件,提升便民服务效能提出明确要求。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4 4 、 《 意见 》 对提升基层治理中的应急管理能力作出的规定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下,各地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群众筑起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牢固防线,为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视察时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为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引。《意见》围绕“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的工作原则,在认真总结各地新冠肺炎疫情基层防控特别是社区防控经验的基础上,对“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作出了明确部署。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01要求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细化乡镇(街道)应急预案,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管理队伍,吸纳社会力量参加基层应急救援,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在乡镇(街道)层面02要求合理确定村(社区)规模,发挥村(居)民委员会下设的公共卫生等委员会作用,组织开展卫生防疫知识和应急知识普及,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调“在应急状态下,由村(社区)‘两委’统筹调配本区域各类资源和力量,组织开展应急工作”。在村(社区)层面03要求在明确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和面积、推进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时考虑应急等功能。在县级以上层面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5 5 、 《 意见 》 对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服务方面作出的规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基层人口结构、需求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都在发生快速变革,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既要“守正”,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政治本色,又要“创新”,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服务质量,特别是要跟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推动基层治理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深度融合,确保基层治理始终与时代发展和群众需要同频共振。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意见》强调“改进网格化管理服务,依托村(社区)统一划分综合网格,明确网格管理服在推进网格化管理上▪ 《意见》强调“改进网格化管理服务,依托村(社区)统一划分综合网格,明确网格管理服务事项”,▪ 要求推进多网融合、多格合一,这样规定便于网格化管理服务与基层治理架构相协同。《意见》强调“改进网格化管理服务,依托村(社区)统一划分综合网格,明确网格管理服在推进信息化服务上▪ 《意见》专设一...

篇十: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机统一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时和兴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如何学习理解《意见》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如何贯彻落实《意见》精神?7 月 16 日,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秘书长、教授时和兴。

 把党的领导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记者:请介 绍《意见》的亮点和重要意义。

  时和兴:《意见》明确,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经验的进一步升华。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充分体现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体现了党在治国理政活动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结合部。党的全面领导能够有效保证在基层治理中实现党的领

 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从而把党的领导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探索不断深入,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到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意见》为此专门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

  《意见》还对“基层政权治理能力”进行界定,并详细规定了乡镇(街道)全方位的治理能力:比如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增强“为民服务能力”,着眼于发展全过程民主政治提出增强“议事协商能力”,着眼于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提出增强“应急管理能力”等,这些都有助于如期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总而言之,《意见》亮点纷呈,包括党建引领、完善体系、健全体制等方方面面,对于实现党的长期执政,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巩固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记者:《意见》明确提出,“力争用 5 5 年左右时 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时和兴: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在思想引领的同时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此,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紧盯基层治理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探索在基层治理中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

  确保基层治理现代化阶段性目标实现,还要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不断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并做到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保护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此外,还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把经常性具体服务和管理职责落下去,要调整和完善不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解决不深入、不细致、不对称等问题,把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把为群众服务的资源和力量尽

 量交给与群众最贴近的基层组织去做,增强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绘就基层智慧治理的美好画卷

  记者:《意见》明确,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为何要重点强调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基层职能部门如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

  时和兴: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增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意见》对此设专章,就做好规划建设、整合数据资源、拓展应用场景提出明确要求,这与“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部分的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部分的改进网格化管理服务等内容结合起来,绘就了一幅基层智慧治理的美好画卷。

  首先要明确,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是为了与时俱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随着时代变迁,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多样化、丰富化,传统治理手段和治理能力难以适应这些变化,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其次,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也是为了与时俱进提升基层治理科学化水平的需要。在信息时代和智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从做好规划建设,到整合数据资源,再到拓展应用场景,都离不开数字政府和智能社会的建设,需要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再者,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还是为了弥合数字鸿沟的需要。比如《意见》专门提出“充分考虑老年人习惯,推行适老化和无障碍信息服务,保留必要的线下办事服务渠道”,这正是为了帮助很多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离不开基层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和有效落实。第一需要扶智。通过多重途径在基层群众中普及信息化知识,丰富基层群众的数字文化。第二需要扶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多方位提供技术支持,并以多重渠道提高基层群众数字化技能,落实“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特别是在民生问题上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第三需要赋权。重视基层群众获取信息、参与表达和数字化行动的权利,赋权公民参与,赋权基层组织,赋权共识共建共治共享的全过程。第四需要赋能。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说到底是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信息化发展、互联网延伸、数字化驱动、智能化运作,为的都是增强各类基层治理主体的能力。基层职能部门在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中,应该着眼于提升基层政权的行政执行能力、为民服务能力、议事协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和平安建设能力,着眼于提升基层社会组织的规范化能力、程序化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着眼于提升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

  (记者

 任欢)

 (2021 年)

推荐访问: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机统一 基层 治理 体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