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六大育人体系4篇

时间:2022-08-27 09:10:05 来源:网友投稿

六大育人体系4篇六大育人体系 大学“三全育人”工作“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标准(高校)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负责单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大育人体系4篇,供大家参考。

六大育人体系4篇

篇一:六大育人体系

“ 三全育人” 工作“ 十大育人体系” 建设标准( 高校 )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负 责 单位

  1.课程育人

 1.1 思政课 程 建设

  1.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讲授重点。推进开设“习近平教育思想”公共选修课。推进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

 2.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制定并落实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方案,进一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有方案、教育方式有创新,师生对课堂获得感强、满意度高。

 3.按照中央确定的课程方案开设课程,落实课程和学分及对应的课堂教学学时。大力推动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新版本统编教材,并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

 教 务 处 (牵头)

 、教 师 发展 与 教学 评 价中 心 、马 克 思主 义 学院 、 研

 4.制定并落实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制度,贯彻落实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将领导干部上讲台列入教育教学计划。

 究生院 - 1 -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负 责 单位

 1.制定学校课程育人工作方案,实施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方案,优化课程设置,

  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

 会科学课程体系,守牢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

 1.2 课程思 政 建设 2 . 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纳入专业课教材讲义内容和教学大纲,作为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

 3 . 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制定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办法,明

 确课堂教学纪律要求。落实校、院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

 4.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

 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的重要评价内容。

 - 2 -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负 责 单位

  1.优化学校科研管理制度,明确科研育人功能,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 科学研究

  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 院 ( 牵

  求。

 2.丰富科研创新活动载体,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强化科研过程育人,积极引导学生尽早参 头)

 、人文

  与科学研究活动全过程,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 社科处、

 2.1 科研管 理 制 度 设计 律。

 3.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产教相融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统筹安排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 研 究 生

  配套设计教学与科研计划。

 院、社会

 2.科研育人

 4. 建立科研育人激励机制,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

 5. 健全优秀科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

 合作处、 人事处、

 教务处、

  1.研究制定科技工作道德行为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管理办法。

 发展规划

  2.健全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落实《xx大学术规范(高校)

 》 与学科建 2.2 学术诚

  信 体 系 建设 和《xx 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高校)

 》,治理遏制各种学术不端和科研失信行为。

 3.通过组织编写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读本、在本科生中开设相关专题讲座、在研究生中开 设处、宣

  设相应公选课程等,深入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师生遵守学术规范、 传部

  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

 - 3 -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负责单位

  1.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舞台,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3 创新平台与团队建 设 2. 推动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研究制定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工作方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3. 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

 队,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1.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

 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

  3.1 实践育 人 长 效 机制 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

 2. 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校外研究院和专家工 团委( 牵 3.实践育人

 作站以及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头)

 、教务 处、学生

  工作处、

 3.2 实践教 学 改革 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 15 ,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 25 。

 研 究 生工作部、社 - 4 -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负 责 单位

 3.3 创新创 业 教育 1. 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及体制机制。

 2. 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并纳入学分体系,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持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以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为代表的创新创业竞赛及各类学科竞赛。

 3. 打造融“双创教学、实践训练、指导服务、成果展示、资源对接、孵化转化”六位一体的大 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全流程服务平台,推动“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南农特色的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会 合 作处、人武部

  3.4 精品项 目 建设

 1. 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岗位见习等社会实践活动。

 2. 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百万师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成长足迹”“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百万师生‘一带一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等新时代实践育人精品项目。

 3.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完善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和保障机制。建立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支持制度,发挥实践育人示范作用。

  4.文化育人

 4.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 1 . 组织实施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

 2 . 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工作有方案、成果有展示, 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

 宣 传 部 (牵头)

 、 - 5 -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负 责 单位

  4.2 革命文 化 教育 1. 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组织编排展演一批反映革命故事、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舞台剧、歌舞音乐、网络作品。

 2. 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

 团委、教师 工 作部、学生 工 作处、研究生 工 作部、体育部、资产管 理 与后 勤 保障处

 4.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教育 1 . 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育人全过程,工作有方案、有成效。

 2 . 广泛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 . 培育、选树和宣传一批学习励志、实践奉献、参军报国、诚信友善、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 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

 4.4 校园文 化 建设

 1. 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有年度工作实施计划和重要项目。弘扬以“诚朴勤仁” 为核心的南农精神,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2. 支持师生根植“南农故事”创作各类文艺作品,培育一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3. 打造校园优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推动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4. 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以文化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

 - 6 -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负 责 单位

 5.网络育人

 5.1 网络育人平台建设

  1. 统筹谋划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评论、网络研究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强化网络意识, 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

 2.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设完善校内思想政治工作网站集群和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

 3. 拓展网络平台,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

 宣

 传 部 (牵头)

 、图 书 与信 息 中心 、 人事 处 、教 师 工作 部 、学 生 工作 处 、研 究 生工 作部、团

 5.2 网络育人精品项目 建设 1 . 丰富网络育人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大学生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选”及“培育建设‘网络育人工作室’”“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师生网络文化建设活动。

 2 . 培育校园网络名站名栏、新媒体教育品牌,着力建设一批“两微一端”网络育人精品项目, 推广展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丰富正面舆论供给,发挥网络育人示范引领作用。

 - 7 -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负 责 单位

 委

 1.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有关工作制度,推动网络文明教育有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

  2.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

  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

 5.3 网 络素 养教育 3.优化成果评价,根据教育部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办法,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 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

  4.培养网络力量,研究制定“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实施

  方案,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网络

  文明、参与网络育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学生工作

  1.加强知识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

 等在线课程,进一步完善团体辅导特色工作体系,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

 处 ( 牵

  6.心理育人 6.1 心理健 康 教育 2. 开展宣传活动,举办“3·20”“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 等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

 3. 强化咨询服务,坚持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值班制度,提高业务学习与督导的系统性,提高心理 头)

 、研究生 工 作

  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水平。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

 部、体育

  4.加强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

 部 - 8 -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负责单位

  1.加强预防前置,积极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

  测评系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不断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的覆盖面和科学性。建立

 完善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6.2 预防干 预 体 系 建设 2.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 介诊疗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与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

 3.完善工作保障机制,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

 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培育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4.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形成联动机制,完善干预体系,加强干预手段。

 人 事 处

  1.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修)订完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依法健全校内权益

 救济和申诉机制,完善各项办事规则和处理程序,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

 (牵头)

 、

  7.管理育人 7.1 制度体 系 建设 2.结合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的修订完善,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工作要求和保障机制,研 究梳理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

 组织部、教 师 工作

  3.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 部、机关

  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培养锻造坚持“四个相统一”的师资队伍。

 党委、法 - 9 -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负 责 单位

  1.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按照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研究制定管理干 律事务办

 部培训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重视考核结果 公室、财

 运用。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个人事项报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兼职管理、出国(境)审批管 理等工作有制度,管理到位。

 务处、审

 2.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

篇二:六大育人体系

39 卷第 6 期2020 年 6 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Vol.39

 No.6Jun.

 2020D01 :

 10.16276/j.cnki.cn51-1670/g.2020.06.00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六大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 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王海滨(绵阳师范学院 , 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 :

 激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动力 , 需要构建系统化的长效育人机制 , 形成全员 、 全过程 、 全方位育

 人格局 。

 为此 , 绵阳师范学院通过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党建引领 , 大力推进课程思政课程创新 , 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平

 台建设 , 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宣讲模式 , 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实践改革,务实推进课程思政关爱工程 , 充分发挥党建育

 人功能 、 课程育人功能 、 科研育人功能 、 文化育人功能 、 实践育人功能和心理育人功能 , 深入挖掘 “ 思政育人 ” 要素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关键词 :

 高校 ; 思想政治工作 ; 六大育人体系 ; 育人功能中图分类号 :

 G64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612X(2020)06-0006-05“ 育人之本 , 在于立德铸魂 。

 ” 习近平同志在

 2016 年 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明确提出 ,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

 样的人 、 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

 题 ” ⑷ 。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高屋建领 、 蕴意深刻 , 科

 学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 具

 有很强的政治性 、 思想性 , 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思想 。

 中共中央 、 国务院于

 2017 年 2 月颁布了 《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 , 特别强调 , 要加强和改进思

 想政治工作 ,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

 可靠接班人⑵ 。

 如何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的实效性呢 ? 毋庸置疑 , 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

 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 形成全员 、 全过程 、 全方

 位育人格局 。

 为此 , 绵阳师范学院通过构建思想政

 治工作六大育人体系;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党建引领,

 大力推进课程思政课程创新 , 统筹推进 “ 课程思政 ”

 平台建设 , 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宣讲模式 , 扎实推进课

 程思政实践改革 , 务实推进课程思政关爱工程 , 不断

 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一 、 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党建引领 , 充分发挥党建育人功能近年来 , 学校坚持 “ 抓好党建促发展 ” 工作思

 路,借力 “ 双带头人 ” 培育工程 , 深化 “ 党建 + 课程思

 政 ” 模式 , 课程思政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

 学校党委

 高度重视,将 “ 课程思政 ” 建设确立为 “ 书记工程 ” , 建

 立定期分析研判 、 协调推进制度 。

 党支部培本固基,

 积极实施 “ 双带头人 ” 培育工程 , 推行 “ 党建 + 课程思

 政 ” “ 党建 + 师德建设 ” 等 “ 党建 + ” 模式,助力 “ 课程思

 政 ” 建设 。

 健全 、 完善各项制度,在教师职务晋升和职

 称评审中充分考虑 “ 课程思政 ” 全方位育人落实情

 况 , 纳入听课环节 , 构建测评机制 , 在精品课程 、 重点

 课程的遴选立项等过程中融入 “ 育德功能 ” 指标 , 在

 学生评教 、 督导评课 、 同行听课等评价标准中融入

 “ 育德效果 ” 观测点 。积极探索实践 “ 专业思政 ” 建设 , 发挥教师党支

 部在 “ 专业思政 ” 建设中的引领 、 推动和保障作用 。

 “ 双带头人 ” 培育工程推进及时 ,2018 年底前 “ 双带

 头人 ” 支部书记选拔方式和岗位实现全覆盖 。

 “ 双

 带头人 ” 工作室建设扎实有效 , 音乐与表演艺术学

 院教工一支部被确定为全国党建工作 “ 样板支部 ”

 培育创建单位 , 成功入围 “ 首届新时代四川高校十收稿日期 :

 :

 2020-04-28作者简介:王海滨 (1962- ), 男 , 山东诸城人 ,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 •

  6 6

  •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大基层党组织 ” 和绵阳市基层党建 “ 3+2 ” 书记项目

 AA 级示范党组织 。

 目前 , “ 双带头人 ” 带领教职工

 充分融入 “ 课程思政 ” 建设 , 支部在政治引领方面的

 主体作用进一步彰显 。

 学校逐渐涌现出一批品牌课

 程和特色学院 , 实现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 “ 双

 提高 ” 。

 同时,课程思政也在催生一支政治素质过

 硬 、 业务能力精湛 、 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

 伍 , 确保学校把党的建设贯穿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

 全过程 。二 、 大力推进课程思政课程创新,充分发

 挥课程育人功能为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 绵阳师范学院紧紧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思政课程主渠道 , 全力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三进 ”

 工作 , 大力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 , 实现专业课程与

 思政元素有机融合 , 多措并举培育课程思政,推动思

 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 不断探索既符合新时

 代国家对思政课程和思政课程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

 新使命 、 新标准 , 又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的思政

 育人新路径 , 形成以 “ 载体丰富 、 圈层育人 ” 为特色

 的思政课程 、 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 推动 “ 三全育人 ”

 落地落实 , 使思政课程真正 “ 活 ” 起来 、 “ 动 ” 起来 、

 “ 鲜 ” 起来 、 “ 红 ” 起来 、 “ 实 ” 起来 。

 二级学院开展课

 程思政教学改革活动 ,108 门专业课程被纳入 “ 课程

 思政改革示范课程 ” ; 组建由 “ 双带头人 ” 重点参与

 的 “ 课程思政 ” 宣讲团 , 遴选 30 名思政课程教师与

 16 个学院 108 名专业课程教师 “ 结对子 ” , 开展 “ 课

 程共建 + 任务共谋 + 难题共解 + 成果共育 ” 的协同活

 动 , 共同研讨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 。从 “ 专业课教师只教好专业 , 育人是思政课教

 师的事 ” 到充分认识既要 “ 教书 ” 又要 “ 育人 ” 这一核

 心理念 , 正是得益于以名师专家团队为引领,大力推

 进课程思政建设 。

 校级 “ 教学名师 ” 孙玉希教授领

 衔的 “ 物理化学 ” 将 “ 格物 、 致知 、 明德 ” 作为教学理

 念 , 经过两年的不断充实完善 ,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 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等诸多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

 贴切地结合在一起 , 引导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德行 ,

 将德行转化为信仰 , 深受学生喜爱 。

 四川省学术和

 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 绵州育才计划专家王正惠教

 授领衔的 “ 教育心理学 ” 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 “ 四有

 好老师 ” “ 四个引路人 ” 和 “ 四个相统一 ” 为指导思

 想 , 融合 “ 课程思政 ” 基本理念 , 促进教师教育专业

 学生未来成为具有 “ 品格 、 品行 、 品味 ” 的 “ 大先生 ”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 、 校级 “ 教学名

 师 ” 韩晓娟老师领衔的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课程从

 教学内容 、 教学形式到教学方法上逐步建立起由

 “ 三典融入 ”

 “ 三段渐进 ”

 “ 三法强化 ” 三种教学模式

 构成的新式教学体系 , 即 “ 三三三式 ” 教学体系 , 在

 全校树立了思政课程建设标杆⑷ O三 、 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平台建设 , 充分发

 挥科研育人功能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工程 , 在构建全员 、

 全过程 、 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过程中 , 统筹推进各二级

 学院 、 相关职能部门作好整体设计 , 根据不同专业人

 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依托 “ 一学院 、 三

 中心 、 一基地 ” 平台 ( 简称 “ 131 ” 平台 。

 一学院指马

 克思主义学院 , 三中心指四川新时代党建创新研究

 中心和纪念场馆教育 、 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以及

 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 一基地指绵阳市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 )

 , 发挥科研育人功能 , 优化科

 研环节和程序 , 完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 改进学术成

 果评价标准 ,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应

 用 , 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 价值取向 、 学术

 导向 , 培养全校师生 “ 至诚报国 ” 的理想追求 、 “ 敢为

 人先 ” 的科学精神 、 “ 开拓创新 ” 的进取意识和 “ 严谨

 求实 ” 的科研作风 。学校加强课程思政课程群建设 , 积极培育 “ 双

 带头人 ” 为团队带头人 , 撰写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40

 余篇 。

 吸纳思政课程建设新元素 , 及时把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有机融入课程教

 学 , 结合绵阳地域特点 , 开设抗震救灾精神 、 “ 两弹

 一星 ” 精神等专题讲座,开发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等系列校本课程 , 有计划地编印一批有绵阳师范学

 院特色的校本教材 。

 立足区域 , 打造以地震纪念馆

 为主体的 “ 红色文化 、 传统文化 ” 两类场馆教育实践

 体系 ; 以 “ 四个一 ” 为总体要求 , 全面落实思想政治

 课教师全员社会实践制度 , 即专任教师每年必须参

 加为期不少于 1 周的集中社会实践 , 提交 1 篇调研

 报告,编制 ] 个教学案例 , 每年举办 ] 次展览评比表

 彰活动 。

 通过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和课程思政研究中

 心示范课展示 、 学术沙龙等方式 , 搭建多学科背景相

 • •

  7 7

  • •

 王海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六大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探索互支撑 、 良性互动的课程研讨和培训平台 。

 由 “ 双

 带头人 ” 、 教研室主任和教育教学管理系列教师组

 成科研团队,提炼工作经验 , 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 达

 到研教互哺的效果 。目前,全校共撰写调研报告 400 多篇 , 形成案例

 400 多个 , 汇编文集 7 本 , 编有 《 用红色精神引领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 抗震救灾精神理论与实践研

 究 》 等系列著作 。

 其中 , 纪念场馆教育与抗震救灾

 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 关于加强抗震救灾先进典

 型宣传的建议 — — 以四川省长宁县抗震救灾为例 》

 受到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领导批示 。

 批示中 , 省委

 宣传部领导对调研报告给予了高度认可 , 对建议中

 加强先进典型宣传等诸条建议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 、 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宣讲模式 , 充分发

 挥文化育人功能学校积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浓厚氛围,形成了

 党委统筹 , 上下联动 , 全校协同 , 全体参与的工作机

 制 , 统筹抓好课程 、 课堂 、 教材和课程思政工作 , 营造

 “ 课程有示范 、 教师有榜样 、 成果有固化 ” 的浓烈课

 程思政氛围 , 发挥 “ 春风化雨 、 润物无声 ” 的环境和

 全员育人作用 , 注重队伍建设,打造 “ 教学共同体 ” ,

 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

 一是加强团队建设 , 形

 成了课程思政管理 、 教学 、 科研三大团队 , 搭建多学

 科背景平台 , 聘请优秀专家学者 、 地方党政领导 、 时

 代楷模和代表人物担任特聘教师 , 定期开展课程思

 政报告会 , 打造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品牌 “ 右

 木讲坛 ” 和文化传承弘扬平台 “ 国学讲堂 ” 。

 二是开

 展思想政治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 “ 结对子 ” 活动 , 一

 方面 , 使思想政治课教师深入了解专业课程,促进思

 想政治课具有思想性 、 理论性的同时 , 更具亲和力 、

 针对性;另一方面 , 使专业课教师从 “ 不想讲 、 不敢

 讲 ” 到 “ 主动讲 、 放开讲 ” , 努力形成 “ 课程门门有思

 政 , 教师人人讲育人 ” 的思想政治教学新风尚 。

 三

 是强化示范引领 , 通过评选表彰师德标兵 、 教学名

 师 、 教学良师 、 教学新秀等先进个人,选树课程思政

 优秀示范课堂和优秀教师,举办师德建设座谈会 、 课

 堂教学集中展示 、 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 , 开辟优秀教

 师 “ 两周一星 ” 专栏等方式 , 形成示范效应,大力宣

 传敬业奉献的新时代优秀教师形象 。课程思政的深入改革 , 让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

 们热情高涨 , 忙碌而又充实 。

 他们励志讲好中国故

 事 , 发出时代强音,将思想政治课堂搬到了校外 , 自

 觉接受社会民众的检验 。

 学校借助学科优势 , 打造

 特色品牌,组建教师专业宣讲团 , 教师政策宣讲团 、

 结合每年的时政热点 , 在校外掀起一轮轮宣讲热潮 ,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 弘扬正能量 , 凝聚师生人

 心 。

 积极探索 “ 宣讲 + ” 模式推动宣讲入脑人 L 、 , 提

 升宣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在宣讲中穿插知识

 竞赛 、 有奖问答 、 微视频展示 、 微党课等 , 吸引大学生

 和基层群众自觉参与 ,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 引导

 大学生和群众感恩党的关怀 、 凝聚团结力量 。

 选派

 课程建设负责人和 “ 双带头人 ” 赴上海 、 广州等地培

 训调研 , 学习先进经验,回校采用专题汇报方式进行

 宣讲 。

 近年来 , 学校共组织开展各类宣讲 400 场

 ( 次 )

 、 受教育人数达 2 万人 ( 次 )

 o五 、 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实践改革 , 充分发

 挥实践育人功能学校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实践改革 , 从学校顶层

 设计到二级学院 、 职能部门协同 , 再到教师层面分类

 制定实施方案 , 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 路径

 与方法 、 手段等研究工作 ,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 以人

 才培养为契机 , 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 , 不断探索课

 程思政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措施 , 坚持理论教

 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 , 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一方面 , 秉持 “ 立足绵阳 、 面向四川 、 辐射西部,

 服务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理念整合实践

 资源 , 拓展师生实践平台 , 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

 践 、 创业实习基地 , 为课...

篇三:六大育人体系

ANJIN EDUCATION■ 韦 敏韦敏,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四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获得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她认为,教育不一定是风景优美、波澜壮阔、千古不朽的事业,它有时表现为厚重的、单纯的和丰富的平静,但它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坚守、一种生命哲学。探索“以美育人”之路,构建“金字塔”式育人体系自 2003年以来,杨柳青第四中学多次召开会议,深入分析现状,探索出路。领导、教师们一致认为,我校在美术教育特色方面应该大有可为。2009年,教育部做出了建设普通高中特色学校的部署,指出:普通高中要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迫切需要特色立校,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育部做出的特色学校的部署更是坚定了我校美术特色教育的信心,也是最终促使我校将特色文化建设定位于“以美育人”的前提条件。我们总结经验,深入研究,例证取证,探索出一条能伴随学生终身的富有特色的“以美育人”之路:在保持专业教育特色的同时,利用学校现有的美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和艺术素质的全面发展,力求使“美”成为所有学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我们这样定位“以美育人”中的“美”,它有三个维度:一是美的知识,创造美的技能;二是欣赏美的能力,美的气质、涵养;三是美感,即对自己和他人,对每一件事,对社会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在学校“人人发展、个个成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树立了让学生追求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育人目标。两年来,我们不断探索“以美育人”为特色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做实“塔基”,让所有学生公平地接受美的熏陶“塔基”是支撑“金字塔”的基础部分,它包含了学校所有的课程设置、物质环境、制度措施。做实“塔基”,就是在构建美的教育“金字塔”体系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程的设置上以全体性、基础性为主要特征,在物质环境布置上以美的熏陶、别具一格为特征,制度建设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激发师生的创造性。1.课程文化的建设。我校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塔基”类课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国家课程中的美术必修和选修课程;第二类是校本课程中的美术教育类课程;第三类是凸显美育功能的其他学科课程。国家课程中的美术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开设,学校充分保证课时和师资。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美术必修课程,同时,在选修课程中主要开设美术创作模块课程。学校已开设了版画、剪纸、杨柳青年画、雕塑、陶艺、布艺等八大模块课程。学生任选一个模块,修齐 22课时,给予学分认定。建立工作室,学生可以随意到工作室进行艺术创作。学校非常重视美术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了杨柳青年画、工艺葫芦制作、布艺制作、艺术剪纸、面具制作、综合性版画、陶艺泥塑、写意花鸟、空间设计等校本课程。对于其他学科课程美育功能的开发,学校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所蕴含的美育教育因素。如,语文课教学中的文字美、意境美、布局谋篇结构美;数理化学科中的图形美、严谨美、逻辑美;体育课中的动作示范之美、队形排列之美等,确立学科的美育标准。通过有意识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引导,把美育教育自觉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编写了理科“以美育人”文集、文科“以美育人”文集、音体美“以美育人”文集。通过“塔基”类美术教育课程的开设,让每一个学生切实接受美的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在学校营造一种全员懂美、全员爱美的浓郁氛围。2.环境文化建设。为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发挥校园的隐性育人功专题 管理43

 05/2015专题 管理能,学校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精神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校园整体布置,突出自己的“美育”特色,在思想概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了和谐统一。雕塑“茁壮成长”是我校标志性建筑物,是学校特色文化的艺术表达,象征着杨柳青四中教师用火一般的热情托起世界,使学生胸怀世界,面向未来,追求成功,塑造人生。如何对校园活动区进行艺术化布局呢?我们在划分区域时,布局合理,艺术性强,活动性强,美在其中、以美促动的构思。将校园规划成足球区、篮球区,乒乓球、羽毛球活动区,杠上活动区以及绿化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空间。我校教学楼、美术楼走廊清新洁净,走廊上方用翠竹装饰点缀,更显得生机勃勃。一层是书画文化长廊,悬挂着学生的书画作品,二层是科学精神文明走廊,主要是科学史、科学家及世界重大发明简介;三层是体现我校育人目标的成功思想教育。富有内涵而新颖的文化走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学生们常常阅读走廊上面的内容,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心灵启迪。3.制度文化建设。我校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努力落实“人人发展,个个成才”办学理念,以“民主、科学、和谐、高效”为核心,优化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形成人人是杨柳青四中形象、人人是杨柳青四中主人的共识,促使学校管理在新的起点上有新的推进。我校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积极完善了课程管理制度,制定《杨柳青四中课程管理办法》,研制《杨柳青四中学分制条例》,建设学分制管理系统。然后,修订了《杨柳青四中教师岗位职责》《杨柳青四中教研组职责》《杨柳青四中教师工作量考核和奖励办法》《杨柳青四中优秀教研组奖励办法》等,建立了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师的考核实行“常规考核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制度。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制度,科学记录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另外,我校坚持深化学校内部改革,不断推进人性化的管理,完善并实施学校质量管理手册,包括学生常规管理质量、教育教学质量、课程管理质量、总务管理质量各个方面的条例。最后,校行政努力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完善学校管理的专家咨询制度,建立了学校管理中的“金点子”制度,完善了学校管理中的学习制度。二、做活“塔中”,满足学生追求美的兴趣和技能需要“塔中”主要是指对美术教育有兴趣或有一定美术技能的学生。做活“塔中”就是通过开设灵活多变的学生社团活动、德育活动、班级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既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也增长学生技能。1.行为文化建设。组织多样的美术社团特色活动。学校精心打造美术教育“四个一”工程,分别是指一年一次的大型画展,每年五月一次外出写生活动,每月一次校内艺术社团活动,每年一次师生到韩国西野中学(西野中学是一所以美术见长的学校)学访。思想引领,以美养德,升华美的感悟。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校注重把“小事”做细,把学生行为大事做好。每学期进行“文明学生” “行为规范优秀学生”评比表彰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杨柳青四中学生行为规范十三条》,通过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手抄报、行为规范知识竞赛和综合知识竞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育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规范自我行为。认真抓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爱家乡、爱校、爱家思想教育。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各项活动歌颂伟大祖国,如国庆节朗诵比赛等。校园“寻美”体验活动以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通过书画、摄影、文学等系列创作活动推进高雅艺术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开展了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爱家活动。如“父母的生活片段”绘画比赛,“我对父母说说心里话”征文比赛,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2.班集体文化建设。班集体建设是学生道德品德养成、健全人格形成以及素质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在校园静态环境的构建中,按照学校“以物化人、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的美育型校园环境构建的要求,认真设计,精心布局,形成了“一班一品”的格局,通过独特的班级环境布置表现班级文化风貌,并以班集体精神文化表现学生的真善美。

 “让班级美丽起来”活动,按照“一班一品”的理念打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既有共性,更体现个性。设置“美文诵读” “读后感” “好书推44

 TIANJIN EDUCATION专题 管理荐” “古诗背诵”等板块,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班级灵动起来”活动,让教室的文化色彩、书香气息尽可能丰富, “星光闪闪” “班级达人秀” “我们的明星小组”等对班级优秀学生进行展示,树立榜样。三、做精“塔尖”,让美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塔尖”不仅仅指以升学为目标的美术专业特长学生,更重要的是指具有良好品行和健康人格的人。做精“塔尖”,不仅要对具有美术专业特长的高考学生进行精细化、针对性地辅导,更要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最大化和科学化的知识技能储备以及思想道德素养。因此, “塔尖”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尤其是“德”。为此,我校特别注重精神文化的建设。我校办学理念:人人发展,个个成才。校训:严、爱、勤、朴。校风:和谐、创新、求真、务实;教风:激情、博学、善教;学风:自信、乐学、善思。这些是我校精神文化的浓缩,也是我们一直努力培养学生的方向, “以美育人”特色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美术家,而是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格素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同时,培养“合格 +特长”的学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美育人”教育的终极目的应是通过美的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影响和改善社会的精神风貌和物质环境。坚持走“以美育人”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在校园环境、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积极的变化, “以美育人”特色学校品牌逐步形成。今后,我们将继续高举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旗,开拓进取,锐意拼搏,让形成办学特色的过程成为学校向前发展的过程,走“以美育人”之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专家点评:“使美成为所有学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是西青区杨柳青四中对“以美育人”学校特色文化的追求。该校在反思、批判“应试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在“人人发展,个个成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发挥学校已有的办学优势,凝练成了富有特色的“以美育人”学校文化。在特色文化建设中学校注重育人模式的创新,构建了“金字塔”式育人体系,正是在这样的特色学校文化的全面营造中,实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和对学生的全面关注。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富有特色的学科美育, “民主、科学、和谐、高效”的制度文化,多样化的美术社团特色活动,以美引善的德育文化和以美怡情的环境文化,让学生享受美、感悟美、创造美。以美育人,育美的人。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校“以美育人”的特色品牌逐步形成。美育不仅仅是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而且是对那些自觉遵循“美的规律”,自身具有美的规定性并且必然地能够产生出美的产品的教育的一种美称。教育遵循“美的规律”,这说明美对于教育不是外在的东西,也不是局部的性质,而是教育作为一种实践的本质规定。教育要自觉遵循“美的规律”、教育与美合辙并行,这需要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践将逐步升华到较高的美育境界。如今的杨柳青四中已初步形成“以美育人”的学校文化特色,我们期待杨柳青四中沿着自觉遵循“美的规律”育人的道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办学特色得以进一步彰显。(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康万栋)(责任编辑 张 嵘)45

篇四:六大育人体系

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59 期2021·20高校“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颜 怡 冯益平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行为,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德育铸魂” “智育固本” “体育强健” “美育浸润” “劳育淬炼”,一体化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词:高校;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作者简介:颜 怡,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公文文秘研究;冯益平,西南政法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庆 401120)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政法大学 2021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课题委托项目“构建高校‘五育并举’育人体系路径探究”(编号 2021-XZSZ22)的研究成果。DOI:10.19865/j.cnki.xxdj.2021.20.025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21)20-0082-03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彻底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对改进高等教育评价和改革学生评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行为,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德育铸魂” “智育固本” “体育强健” “美育浸润” “劳育淬炼”,构建并不断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实现德智体美劳各领域工作整体推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一、 “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1.“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基本内涵。第一,人无德不立,高校育人的根本就是要立德。道德不仅是人的社会性的核心存在,而且是人的精神的灵魂所在。德育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其思想道德修养,鼓舞其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活动,德育发挥着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品德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功能。第二,智是智慧、智谋、知识、本领的总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要求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本领就是要有“智”,是知识、学问、技能、智慧的汇集。智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帮助和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科学探索,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本领提高。第三,身体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体育是尊重人体生长和发展规律,通过身体练习,达到健体魄、强身心目标的活动,教授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培养体育品格,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具备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能力。第四,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不仅是外在的身体之美、行为之美,更是内在的思想之美、心灵之美,是内外的和谐统一。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其核心是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艺术的形式,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学生在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素养。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创造美的生活,增强美的享受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价值。第五,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形态,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真正实现人学 工 视 窗82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59 期2021·20自身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以劳动为载体,通过生产劳动,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使学生掌握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启发创新意识,增强其实践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要引导学生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是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2. 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价值意蕴。第一, “五育并举”是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奠定国家人才优势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变成了现实,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新征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是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主题。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作为支撑,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人尽其才则百事兴。只有破除“五唯”的痼疾,立综合素质的标杆,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优势。第二, “五育并举”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胜之举。党和国家从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的高度作出战略部署,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引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要坚持破立并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五育并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扭转当前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等错误倾向,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国打下坚实基础。第三, “五育并举”是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关键一招。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及其后来者倾尽毕生的研究课题。青年学生要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树才先树德,在品德、才学、体魄、审美、劳动等各个方面实现均衡发展,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是实现青年学生科学成才的重要保障,高校要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紧扣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条主线,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品德修养、提升综合素质。二、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1. 以“德育铸魂”引领成长,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对高校学生来说, “德”包括三个方面,即于大要树立为国家民族谋复兴的大德;于公要严守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公德;于私要严格修身律己的私德。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为民族谋复兴的大德。高校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始终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立爱国之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强国使命。其次,要引导学生严守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公德。公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将公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服务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成就自己的人生目标。再次,要引导学生严于修身律己。高校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教师要以高尚师德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当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载体,探索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参与的过程性德育评价体系;要通过思想引领、宣传教育、文化熏陶等多种方式,培育崇德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长为品德端正、情怀广大的时代新人。2. 以“智育固本”夯实基础,引导学生长知识、强本领、重创新。教育要启智,就要打造高质量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第一,要深化专业教育。科学编制高校专业建设规划,实施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要教育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精进的专业能力,只有将学科的基础知识悟深、吃透,才能进一步延伸、拓展,丰富学习成果,增长知识才干,提升能力本领。此外,也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使自己具备较好的逻辑、判断、辨别、分析、决策等能力。第二,要强化学风引领。高校要加强学风建设,努力提高“五个率”,即上课出勤率、听课抬头率、学术诚信率、学业合格率、升学深造率,通过选树典型、表彰先进,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校内营造勤学、爱学、会学、比学的氛围。第三,要强化创新教育。高校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最活跃的群体。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等方式,加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创新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孵化等多种平台,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以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3. 以“体育强健”厚筑保障,引导学生健体魄、学 工 视 窗83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59 期2021·20强精神、锻身心。高校要坚持“健康第一”理念,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锤炼意志。要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体育不仅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且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能健全学生人格。首先,要开齐开足体育课。要全面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以充足的体育课程、优秀专业的体育师资、完备的体育锻炼设施,让学生在校内享有优质的体育资源,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奠定成长成才和干事创业的身体之本。其次,要办好各类体育赛事。通过校园体育竞赛,不仅可以在校园内营造体育竞技氛围,形成勤于锻炼的校园风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坚持、团结的体育精神。体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体面且有尊严地承受挫折,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更增强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再次,要引导青年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贵在坚持,保持健康的身体,离不开坚持运动。高校要加强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打造体育思政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体育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坚持有规律地锻炼,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努力成为终身运动者。4. 以“美育浸润”升华境界,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鉴别美。美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鉴别美,坚持正确审美观,做有美感的人。首先,要加强美育课程体系建设。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好艺术类通识课程以及人文社科类课程,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的主渠道育美功能,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素养。其次,要开展形式丰富的美育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创新开展艺术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参观革命纪念地、历史文化院馆,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形式,引导青年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再次,要引导学生鉴别美。高校学习期间是一个人成长成才、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高校学生快速增长知识、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途径,同时海量的信息汇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害信息和不法行为花样翻新、难以辨别,要加强对美育教育内容的审查,避免学生陷入“深坑”,提升青年学生鉴别假恶丑追求真善美的能力。5. 以“劳育淬炼”砥砺心智,引导学生懂劳动、愿劳动、爱劳动。劳动教育在育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高校要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品格,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第一,要全面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要科学规划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编制劳动教育教材和读本,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宣传教育,推动劳动模范事迹、劳动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第二,要不断强化劳动实践。要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平台,加强对青年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实质性过程性评价。要通过组织校园绿化、文明寝室建设、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技能、磨练意志,强化责任担当,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第三,要深化开展劳育研究。要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劳动教育理论的研究是一大瓶颈,要在加大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力度上下功夫,开展劳动教育学科群基地建设,广泛吸纳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科研项目和编制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形成一批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让学生在理论研究中感悟劳动的真谛,弄清楚劳动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从理论上不断深化对劳动的认知。“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中,德智体美劳是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的逻辑整体,必须同步推进。构建并不断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以“五育并举”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推动高校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之处,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所在。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2] 冯建军 .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责任编辑 徐建秋学 工 视 窗84

推荐访问:六大育人体系 育人 体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