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校家校协同育人7篇

时间:2022-09-23 13:00:05 来源:网友投稿

高校家校协同育人7篇高校家校协同育人 智库理论 智库时代 ·243·一、高职院校“教师、辅导员、家长”协同育人机制现状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家校协同育人7篇,供大家参考。

高校家校协同育人7篇

篇一:高校家校协同育人

理论

 智库时代

  ·243·一、高职院校“教师、辅导员、家长”协同育人机制现状近年来,高校一直在倡导“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创新育人理念,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并未很好落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上还不够健全。(一)思想认识滞后,育人观念不一致现阶段,教师、辅导员和家长在育人过程中“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路”,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职责认识不清,育人观念不健全,不能形成育人合力。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对职业定位成“只教书不育人”,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使命,再加上教学时间有限,对学生的影响也仅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辅导员因日常处理的多是事务性工作,容易给自身定位为“保姆”或“勤杂工”,日常只负责上传下达学校日常事务通知,或是只抓学生出勤率,部分班级班会活动流于形式。家长过度依赖学校教育,认为孩子一旦踏入学校就归学校负责培养成才,对自身同样作为教育者的育人功能认识不清。其次是育人观念模糊。教师、辅导员和家长关注的侧重点往往都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等智育的培养,只注重就业要求,忽视培养学生“成为人”的使命。三个主体在育人上缺乏协同意识,各下一盘棋。(二)力量整合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教师和辅导员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两个群体,在校园里却像两条平行线,虽然都围绕在学生周围,但很难有交集出现,很多家长更是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认为孩子长大成人不再需要家庭教育。若缺少有效的体制机制来整合三股力量,最终将造成育人目标达成困难。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只用完成课本教学任务,学生德育教育与自己无关。大学里虽然专业各有不同,但主流价值观教育应当一致,比如入学军事理论课可以强化学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法律类专业课可以传递学生公平正义等价值,经济管理课可以增强效率意识和大局思维,思政课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大学生良好精神品格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开设的各种专业课。而部分辅导员正是过度强化专业课的作用,而忽视自身应当承担的日常细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理学生问题时也只停留表面,比如学生常见的宿舍矛盾问题,有些辅导员的解决办法通常是只了解发生矛盾的过程,不深思发生矛盾的根源,不能从源头上减少甚至杜绝类似矛盾的发生,只注重管理而忽视自身育人功能。同时学生成长成才离不开家长在后方的强化促推作用。但目前我校并没有相关的体制机制来整合三种育人力量,造成辅导员、教师和家长在育人上各唱各的调,协同育人困难。(三)沟通平台不完善,互补互鉴功能不畅通我校对于辅导员、教师和家长的协同育人观念一直很重视,但尚没有适合交流的机构及硬性规章制度,导致重视停留于表面。虽然学院有规定要求辅导员每学期必须进班听课并和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易流于形式,有的辅导员虽然进班听课了,但缺乏科学参与,不能与任课教师保持长期有效的沟通。再加上个别辅导员因忙于事务性工作,从未进入课堂,仅凭从班委处得来的信息很难了解真实的课堂情况,对学校日常开展的主题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也只是走走形式,难以真正发挥这些活动的育人功能。而有的专业课教师尤其是外聘兼职教师对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及特殊性缺乏了解,忽视学生思想动态,在教学过程中只为完成任务,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甚至出现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现象。在学生实习就业上,虽然我校要求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实习工作进行指导,但实习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往往不能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变化,难以使学生在专业实习中真正得到提升。学院也没有相应机制供两支队伍动态交流,难以形成育人合力。而家长一方面主动弱化自身育人功能,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辅导员不能经常地反馈给家长,学校也没有相应规章制度上的要求,造成家长对学校活动参与性差。三者各行其事,院校又没有建立完善的沟通平台,就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三者的互补互鉴功能。二、高职院校“教师、辅导员、家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必要性“教育”二字,包含着“教”和“育”,高校和家长的目标始终一致,责任和使命始终相同,因此要让家长参与到育人过程中来,与教师、辅导员一同奏响家校协同育人的“交响曲”。(一)教育主体和目标具有统一性教师、辅导员、家长的教育主体对象都是学生,尽管三者在教育方式上的着力点不同,但共同目标都是学生的成长成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筑牢课堂主阵地。不管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讲授社会所需要的正确价值道德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尤其作为法学类专业较多的高职院校,教师在日常案例教学和知识点讲解时不应只是简单讲授相关法律法条,还应补充讲授正确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基础。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 日常与他们接触最多 , 更是应该承担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高职院校“教师、辅导员、家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王

 欢(河南检察职业学院,河南新郑 451150)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辅导员和教师作为其中与学生接触次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两支教育力量,在育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品德养成有重要影响,对育人工作能起到关键推进作用。教师、辅导员和家长在育人上应互相借力借智借道,同向而行。高职院校作为育人平台,只有通过构建多主体、全方位、多维度、常态化的协同育人机制,使看似孤岛的三者形成彼此联系、相互补充的环岛链,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各自“培养人”的功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关键词:协同育人;机制;路径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38-0243-0003

 智库理论

  智库时代

  ·244·治教育的任务使命,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改变工作模式,科学设计工作过程和内容,多进课堂宿舍,和学生对话交流,而不仅仅是只关注班级日常到课情况。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主动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平时多和辅导员沟通交流,多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二)工作领域和内容上具有互补性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是网络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总体上思想活跃、积极健康、有进取心,但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也存在,一些大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遇事受挫折能力差等,这些也给教师、辅导员、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辅导员作为校内工作主体,日常要时时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现实生活,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教师个人的师德师风对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质,也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

 [1] 家长作为校外学生工作的主体,也要多与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沟通交流,不能认为学生在学校便可放之任之,要和辅导员及教师一道,在工作内容上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方面共同发挥作用。(三)育人方式方法上具有互鉴性高校辅导员、教师、家长在育人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着较大差异,辅导员往往以说教的显性方式直接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专业教师日常多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教育功能,只在课堂中穿插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这种教育方式较为隐性,不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而家长因为距离等因素日常与学生和学校的沟通较少,沟通方式多为 QQ、微信、电话等,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较弱。基于这种情况,三者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辅导员可以通过班会主题活动及日常校园活动,或者在开展班级管理活动时,用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来适当“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性,让平时说教的显性教育隐性化,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效果。教师则要在课堂教育中让学生懂得成才先成人的道理,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比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在专业知识传授中穿插德育理念,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职能。家长的参与又能弥补日常学校教育的不足,要结合孩子的特点合理利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注重言传身教,与教师、辅导员教育形成合力,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助推作用。三、高职院校“教师、辅导员、家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有效路径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既包括辅导员和教师课堂内外的协同,也包括家长的校外协同。辅导员、教师、家长应主动凝聚共识,自觉承担起育人责任,利用高校大平台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育人优势,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一)凝聚共识,构建多主体协同管理体制辅导员、教师和家长只有在认识上谋得一致,行动上才会付诸自觉。思政教育作为一项教导青年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授课方法,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穿插到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案例式教学、网络热门话题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教学 APP 利用以及翻转课堂等,比如我校目前部分专业使用蓝墨云班课教学,课堂反馈良好,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将课堂内容转化为学生在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上的认同。辅导员也要经常深入课堂宿舍一线,与专业课教师保持沟通,了解学生不同时期的所思所想,以便有目的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知识竞赛、文体活动、主题班会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比如我校鼓励辅导员和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举措,也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补充力量,让教师和辅导员更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另外,也不可忽视校外和家长的协同育人工作。比如可借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的做法,在新生开学时给家长发放“家校联系一本通”,“一本通”中公布了学院党政负责人、院长邮箱、官方微信、新生家长 QQ 群、学生工作队伍等常用联系方式,便于家长及时为学院发展、学生成长成才出谋划策,提升协同育人培养质量。同时学院每年可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学院党政负责人解读相关方案、规定,增强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感。我校检务通平台也可要求家长加入,推送学生管理相关规定等“干货”,让家长掌握校园动态,便于家长有计划性地鼓励和监督学生日常表现。(二)整合资源,建立全方位共享互补机制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漫长又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校内外不同主体共同参与,不断管理创新,建立“以学生接受为核心,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长教育为助力”的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要求教师、辅导员、团委、学生处、家长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工作群体形成联动,明确不同主体和不同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与工作范畴,建立层级清晰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共享互补机制。学校应打造多学科背景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同时校内各部门在开展本部门各项工作的同时,应相互合作加强沟通,形成育人工作的综合有机体,一起承担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比如高校各学生工作部门间相互协作,在新生入学时开展“我与父母合个影”的感恩父母活动,每学年开展一到两次“一封家书”活动,同时每学年给优秀学生家庭寄一封喜报和致学业预警同学家长的一封信,把学业情况告知家长,并详细说明学校学业管理情况,在传统节假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相关节日活动,毕业季开展毕业教育活动,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会等,利用红色节日,大力开展感恩爱党爱国、奉献社会系列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推动家庭重视、配合、支持各项教育工作。同时要善于借力,整合学生家长中不同行业的优秀人才和资源,比如我院“龙湖大讲堂”可在每年毕业季适当聘请个别在专业领域取得有代表性成就的家长来校开展座谈,让学生家长展示自己在工作中的经历体会,让学生从父母身上了解社会,分享父母的成功经验和应吸取的教训,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并生动具体地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为毕业迈入社会打好基础,也能为未毕业的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人生参考。(三)搭建平台,建立多维度沟通交流机制“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离不开以平台建设为载体的协同机制创新,要通过鼓励搭建跨部门的协同育人平台,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建立多维度沟通交流机制。一是院校党委重视。院党委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主体责任,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以课程教学为主抓手,发动全院各专业各部门,共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二是设立家长委员会,各系选聘几名家长代表并出台管理办法,邀请家长代表参与新生家长会下转第 250 页)

 智者论道

  智库时代

  ·250·学生学习健美操和少数民族舞蹈的需求,而且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在融入中有效衔接少数民族舞...

篇二:高校家校协同育人

教育 110

 2016 年 10 月 06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家校合作分析与实践

 —— 以西电- - 赫瑞瓦特通信工程中英班为例

 王跃利

 刘 涛

 吕子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26

  摘要: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重构育人顶层设计,创新协同育人模式,优化多维育人环境,整合优势育人资源,助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是高等学府面临的一个全新挑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在引进“协同育人、家校合作”教育理念下,于西电-赫瑞瓦特通信工程中英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服务理念,坚持以“提升学生收益”为发展导向,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与学院各委员会之间链条矩阵式关系,多措并举,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实效工作,收效显著。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校家校合作;家长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6)10-0110-02

 2001 年 2 月 1 日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强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家庭社会一起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多处提到家庭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大学生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文件)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治教、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要“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高地,是知识储备的蓄水池,承担着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但在兼具开放性及包容性的现代学校制度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这便需要高校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家庭力量、政府支持等多方教育资源,基于“协同育人”理念,推动优质资源的融合互补,实现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内涵发展。

 1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1.1 家校合作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为了确立适应社会需要且培养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人才质量规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要积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需要高校汲取多方社会力量,统筹规划,全局联动,形成协同力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在全世界都倡导“共存、协作、创新、发展”教育理念的背景下,高校教育者仅从自身客观条件出发进行教育,对社会各方面的了解和接触是局限的,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也是不全面的,这表明当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高校以外的多方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携手完成。

 家长活跃在社会不同领域,可从不同角度出发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各环节提出自身独到见解,这反映了家长的愿望和诉求,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持续改进的内生动力之一。对这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建议进行综合、优选,就可使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度更加拟合,并与未来相适应,此长效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

 1.2 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有力保障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前苏联教育学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若只有学校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 现代意义的大学不仅承担继承、传播、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历史职责,还担负社会赋予的净化灵魂、服务社会、加强德育、提高国民素质等的社会职能,而且大学的职责和功能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有一个逐渐完善发展的过程,而其不断完善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美国一著名大学的校长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曾指出,大学必须源源不断地吸取来自学生、家长、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心声,实现其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学校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一方面实现向家庭渗透教育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能广泛地获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调整学校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效益大有裨益[1] 。

 2 国外家校合作建设经验

 在我国高校开始试点建设家长委员会之前,家校合作观念在国外已逐渐普及开来,有关于家校合作活动的政策法律法规亦或是组织机构建设都渐成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备起来。一些欧美国家,甚至于日本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家校合作的专门机构,家长委员会不单一个简单的自治性组织,更是通过其特殊的人员构成以及相关制度的保障对学校教育工作进行监督,将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切实发挥了出来。

 2.1 完善的制度保障

 早从 1965 年的早期开端计划开始,美国政府就已经把家长参与放到了一个战略性高度,把家长参与和家长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2006 年,英国苏格兰政府出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法案》,对学校在推动家校合作教育中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规范,并细致规定了家长参与组织的具体建立过程;1991 年,中国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首次提出家长应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并在出台的《学校管理措施》中明确指出该内容;作为一衣带水的中国台湾,也早在“民国三十七年”就颁布了《台湾省各级学校学生家长会设置办法》,并随时代变迁多次修正,以推进家长组织发展。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在制度的保障下日益普遍,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之一。

 2.2 体系化组织机构

 除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度外,国外的家校合作组织拥有更为系统化、体系化的组织架构。政府层面为保证家校合作组织能够良好运行,设立有家长参与的基层组织机构,而校方则根据相关规定成立具有较为完备运行办法、机构设置的家校合作组织。以中国香港为例,为了使家长与学校更为良好的沟通,将家校合作组织作用落到实处,香港教育署规定家长委员会须下设四个机构,分别负责宣传推广、意见调查、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16 年 10 月 06

 111 财务计划及事务跟进等方面工作,家长委员会形成权责分明、分工明确的良性循环。

 2.3 重视少数者权益

 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除保障大多数人员利益外,少数者的权益也必须受到重视。以美国为例,作为一个移民占据多数人口的国家,阶层、语言甚至于肤色都成为家校合作组织发展的严重障碍,政府并没有放弃来自贫穷家庭、文盲家庭、有色人种家庭的学生或家长,积极采取措施消除障碍,认为在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背景下,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由此有了为移民家庭提供服务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法》、为残疾学生提供保障的《残疾儿童教育法》以及为低收入家庭提供读写培训的Even Start 项目等。这类似于木桶的短板效应,少数者的权益受到重视,多数人的权益才能被更有力的保障。

 3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家校合作的创新实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家校合作的探索道路上,针对中英班双学位培养特色,结合英方培育模式及我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以家长委员会为载体的多维立体家校合作体系。

 3.1 制定《家长委员会章程》,最大化家长委员会效能

 学院在多次调研、讨论并及时与家长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家长委员会章程》。《家长委员会章程》规定中英联合办学项目家长委员会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落实学校组织责任,纳入通信工程学院日常管理工作;要尊重家长意愿,充分听取家长意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根据学校发展状况和家长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确保家长委员会工作取得实效[2] 。家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由 16名成员组成,包括一名主任委员和一名副主任委员;设置秘书 1 名,由校方指定专人负责。常务委员会成员每年九月固定举行工作会议,会议由主任委员主持,全体学院领导及联系校领导出席,会议内容涉及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资源支持、社会反馈等,通过“家庭--学校”闭环反馈沟通机制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家庭优势为中英班学子争取更多类丰质高的教育资源,打造紧随国际化进程的育人氛围,开展与时俱进的协同教育活动。

 3.2 完善网络交流平台

 为使家长能够掌握学校政策制度、了解学生在校动态,学校利用新媒体技术为中英班建立了网络交流平台,组建家长、辅导员及专业负责人组成的 QQ 群和微信群,并邀请家长关注学校官方微博账号、微信公共平台,保障家长与学校双方即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学院下一步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开发学业预警 APP,并实现“一号双上”开通家长权限,对家长呈现学生日常学习、图书借阅、成绩考核等数据,将家校合作中家长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落到实处。

 3.3 参与校方课程开发

 课程是专业教育系统的重要构成之一。在知识迅速更替、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日益提升,特别是在教育部全面推广工程教育质量认证标准的趋势下,对我校王牌专业通信工程的毕业生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这要求学校针对“产出导向(OBE)”的认证理念,根据用人单位、社会、家长的反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以满足各方对该专业毕业生水涨船高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家长作为学生的代言人,关注学生差异,了解学生短板;另一方面家长作为不同企业管理的参与者,熟悉企业运作规律,洞悉企业人才诉求,学校应发挥家长的智库作用,鼓励其向学校阐述对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的看法,从不同视角提出自己的意见及建议,从而构建一种课程体系反馈机制。一方是进行实际教学工作的学校教师,另一方是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并熟知各行业发展的学生家长,双方构建一种双向交流的对话平台,可以让课程开发更为贴近学生,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4 参加讲座培训活动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对于学生教育极为看重,有时却因为没有科学的方法而显得力不从心。学校一直进行人才培养工作,在学生教育方面有着科学的手段和丰富的经验,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前来学校聆听讲座、进行培训等相关活动,提升家长专业知识内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在家校合作中将家庭教育和专业教育工作充分结合,增强家长在学生德育过程中的模范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内涵发展。

 3.5 建立实习实践基地

 为了让所培养人才更适应社会需求,高校一直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成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高素质人才。学校拥有庞大的家长资源,主动寻求与家长的合作,充分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对开发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起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中英班来说,学生家长大多在各自领域取得一定成绩,具有良好的企业资源或社会网络,学院将以家长优势为杠杆撬动广博的社会力量为中英班学生建立层级分明、选择面宽、对口性强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就业、继续深造拓展宽广平台。

 3.6 成为学生校外辅导员

 家长们有着不同的职业、深厚的资历、广泛的阅历,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丰富经验积累,学校聘请家长成为学生的校外辅导员,有计划、有组织地分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实习、进行课外辅导等。由于家长对学生具有特殊的感情和责任,学生对家长也充满信任,可以取得十分理想的教育效果,减轻了学生思政工作教师负担,又能把家长组织起来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充分结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富森.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家长因素[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78. [2] 刘 涛 等 . 通 院 试 点 成 立 中 英 班 第 一 届 家 长 委 员会.[EB/OL].(2016-10-07).[2016-09-06]. [3]杨杰.高校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4,5(2):50-52. [4]冯绍丹.对接家校融合难点,助推孩子健康成长——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沟通融合[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47-47. [5]李亚娟.家校教学相长,共创学生美好未来[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3.36:30. [6]罗晶.家校合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8:9. 基金项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立项课题(项目编号:RW140402)。

 作者简介:王跃利(1960—),男,硕士,高级工程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刘涛(1986—),男,在读博士,讲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办公室主任。

篇三:高校家校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案例

  在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的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众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家庭、社会携起手来,构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网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社会是育人的大环境。

  江小妞的爸爸妈妈希望她性格活泼,热情大方的和同学们相处。在校她很爱运动,操场是她最爱的地方。可以说校园的每个角落她都去玩个遍。虽然是小女生,但并不妨碍她淘气调皮,比如在排队集合的时候,大家一起往前走时,她会一蹦一跳往前走。上课坐累了,她就躺在椅子上,椅子不舒服就躺在地板上。班里多数孩子不喜欢它,常常有人找我告状,说她影响班集体的荣誉。

  然而,江小妞也有另外一面。有一次,她玩东西砸到了隔壁班的一名同学的头。当她看到闻讯赶来的妈妈一边忙着张罗带同学去医院检查、一边掉着眼泪跟同学家长道歉赔不是。小妞的眼泪也止不住的掉了下来,一会儿去拉下妈妈的手,一会儿去帮同学擦下脸,既悔恨交加又手足无措。还有一次,班上组织展示活动,小妞一会儿帮助女同学梳头,一会儿帮助体育对长维持队伍秩序。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江小妞的家庭条件比较好,但父母工作很忙,小妞的日常生活主要由姥姥照顾。爸爸妈妈出于“补偿”考虑,一有时间就带她外出旅游、参观展览或是参加活动,以“大家开心就好”。所以,小妞思维活跃、性格外向,善良有爱心,但不注重生活细节、不太会与他人相处。

  掌握了这些信息,为家校共育提供了针对性。一是帮助父母调整家庭教育方式。收集一些育儿注意、小学生成长特点规律等知识,利用家校联系平台、校讯通等渠道,分享给家长,帮助家长纠正日常教育中的一些误区,并每周与家长进

 行一次电话联系,共同商讨引导教育的方法。二是帮助学生调整对江小妞的视角。利用家长会、节日活动等时机,及时向全班同学和家长展示小妞的“另一面”,让大家认识一个“全面”的江小妞。三是加强日常培养锻炼。采取代表全班参加体育比赛,当老师小助手、维护活动秩序等办法,启发小妞的自我教育,增强她的自信心。一个学期下来,江小妞再也不是那个不受欢迎的小野马。

  这个例子说明,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些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逐渐形成了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性格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

  总之,教育问题学生必须家校联系,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当然,我在问题学生教育方面经验还不够丰富,工作中难免会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但我坚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与时俱进,不断努力,不断尝试,勇于实践,继续做好家校工作,与家长们共同为二十一世纪祖国的腾飞。

篇四:高校家校协同育人

智慧 2021 / 03JICHU JIAOYU YANJIU·88随着社会的转型、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家校协同育人日益成为国家基础教育的重大发展战略。广大中小学校对于家校协同育人的意义和价值已经形成了高度共识,最迫切的研究任务是界定什么是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和如何进行家校协同育人工作。一、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重大意义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从2015年开始着力进行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并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深入中小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最终探索出一条以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为核心内涵的家校协同育人之路。(一)

 家校协同发展已经纳入国家基础教育重大发展战略基础教育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个部分构成,传统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对独立,融合度和协同度很低。随着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随着我国社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广大家长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和教育参与意识的不断觉醒,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问题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凸显,并日益成为国家基础教育的重大发展战略。2010年2月8日《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颁发,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讲话,2015年10月11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颁布,2016年11月《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 (2016—2020年)》印发,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和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推进迅速、直面基层,足见其重要性、紧迫性。家校协同育人理念已融入国家教育基本政策和重大战略之中。(二)

 家校协同问题日益成为广大中小学校的矛盾焦点和发展瓶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广大中小学教育家校协同育人中的三大关系及其协同路径朱洪秋 王志伟【摘 要】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现代教育的基本经验告诉我们,好关系就是好教育。在家校协同育人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协同好师生、亲子、家校三大关系。如何协同这三大关系?可以建构民主对话型的“三阶段四环节”主题班会育人模型、家庭会议育人模型和家长会育人模型。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行动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并推动了学校育人文化从传统育人文化向现代育人文化转型。【关键词】家校协同 三大关系 三阶段四环节模型【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1)03-88-04朱洪秋 /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从事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北京 100034);王志伟 /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从事学生教育研究(北京 100024)【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育’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CBDB2020187)

 朱洪秋 王志伟 家校协同育人中的三大关系及其协同路径2021年2月·0389面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家校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有研究者指出,“家校冲突在不同的社会时期零星可见。与那种偶发的、个别的家校冲突所不同的是,在当今教育改革深水时期,家校冲突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必然性”[1] ,家校冲突正在日益成为广大中小学建设和发展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甚至正在成为制约中小学质量提升及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瓶颈问题。面对大面积的家校冲突和矛盾,应急处理解决方案、突发事件解决技能和技巧都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只有系统建构家校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实现对家校协同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才是走出家校协同困局的根本出路。(三)

 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在西城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西城区是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教育高地,西城区已经把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纳入了 《西城教育现代化2035》,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是北京市第一个成立区级家校共育科室的教育行政机构,西城区中小学生家长对高质量的教育诉求越来越高,西城区家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日趋严峻,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在西城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对西城区某普通小学一年级的266位学生家长的学历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家长的学历构成中,博士和硕士已经达到 24.44%,本科以上已经达到 80.00% 以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愿望越来越高,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对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越来越高,这一变化给家校协同育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做好西城区家校协同育人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不仅可以为西城区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政策指导,还能为西城区各中小学提供操作模型和案例,它将是西城区家校协同发展的奠基性工程,还可能成为北京市乃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范例”。二、西城区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从2015年开始,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心理部开始对家校协同育人工作进行专门的立项和研究工作,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课题研究、行动研究和队伍建设工作。(一)广泛开展家校协同育人调查研究工作在西城区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基础性工作。首先,在北京市西城区中古友谊小学和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附属小学对1~6年级学生的家长进行了大面积问卷调查,提炼总结出磨蹭、专注力、自主性、作业问题、手机问题、逆反问题等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和困惑,并从应然的视角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其次,在西城区3000多位中小学班主任中进行了全员调查研究,总结概括出问题学生、个别家长、主题班会、家校冲突等突出问题和困惑;最后,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家校共育科合作,在西城区广大中小学德育干部中开展了专门的家校协同育人调查研究,对西城区家校协同育人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和建设性建议。(二)积极开展家校协同育人课题研究工作为了使西城区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申报了西城区重点课题,课题名称为“家校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建设的行动研究”,申请了西城区教育教学创新项目,项目名称为“家校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与治理体系建设”,申报了北京市规划办课题,课题名称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育’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西城区重点课题、西城区教育教学创新专项、北京市规划办课题相互配合,共同支撑起西城区家校协同育人科学研究的高楼大厦,共同服务于西城区广大中小学的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和区域协同发展工作。2017~2019年,组织了家校协同育人科研月活动和区域展示活动,每次活动都在200人以上。(三)广泛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实践推广工作家校协同育人的重点在于实践和行动,在调查研究和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实践推广工作,把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实践中去。家校协同育人工作首先在北京市西城区中古友谊小学、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附属小学、北京市第十五中学等学校展开,然后通过西城家校协同育人研修班、西城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西城开放性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室等渠道进行传播和推广,再通过西城慕课系列课程、创先泰克直播、钉钉直播等平台进行互联网传播,目前可统计的家校协同育人课程点击人次在30万以上,生涯中心的两节家校协同育人课程在学院公众号上的观看人次达到6万多。

 朱洪秋 王志伟 家校协同育人中的三大关系及其协同路径JICHU JIAOYU YANJIU·90三、家校协同育人中的三大关系及协同路径通过家校协同育人的系统性研究和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附属小学的三年行动研究,本文重点从家校协同育人的三大关系及协同路径来分析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家校协同育人中的三大关系问题主要是指师生关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和家校关系问题。本文所指的好关系,主要是指好的师生关系、好的亲子关系和好的家校关系。(一)好关系的内涵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应该是一种建立在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共识基础之上的和谐共生关系,而这种和谐共生关系又要建立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尊重、理解、信任、包容、鼓励的基础之上,这就是好关系的内涵。为了便于理解、记忆、传播和交流,本文把建立好关系中对关系中主体的尊重、理解、信任、包容、鼓励以及对于关系建设流程中的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共识合起来称为建立好关系的“十大关键词”。(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及其协同路径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讲,家校协同育人的第一要务是办好学校,这是家校协同育人中学校的首要责任。学校如何办好学校?从家校协同育人的视角看,首要的任务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了落实好的师生关系中的“十大关键词”并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三阶段四环节”主题班会育人模型应运而生并得到组织和落实。“三阶段四环节”主题班会育人模型的“三阶段”是指主题班会的会前阶段、会中阶段、会后阶段,“四环节”是指主题班会的三个环节又按照学生品德形成的知情意行统一规律划分为四个组织环节,这四个组织环节分别是会前阶段的“自我认知”环节、会中阶段的“分享互动”环节和“达成共识”环节、会后阶段的“落实行动”环节。为了验证“三阶段四环节”主题班会模型的运行效果及规律,研究者在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附属小学做了一年时间的行动研究,并组织了2017年的北京市西城区科研月展示活动。“三阶段四环节”主题班会育人模型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图1 “三阶段四环节”主题班会育人模型示意图(三)良好的亲子关系及其协同路径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家校协同的第一要务是做好家庭、家风、家教工作,这是家校协同育人中家庭的首要责任。家庭如何进行教育工作?从家校协同育人的视角看,首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了能够落实好的亲子关系中的“十大关键词”并建设良好的亲子关系,以“三阶段四环节”主题班会育人模型为蓝图,结合家庭教育的特点,研究者建构了“三阶段四环节”家庭会议育人模型,并通过此模型进行组织落实。“三阶段四环节”家庭会议育人模型的“三阶段”是指家庭会议的会前阶段、会中阶段、会后阶段,“四环节”是指家庭会议的三个环节又进一步划分为会前阶段的“自我认知”环节、会中阶段的“分享互动”环节和“达成共识”环节、会后阶段的“落实行动”环节。为了验证“三阶段四环节”家庭会议育人模型的运行效果及规律,研究者在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附属小学做了一年时间的行动研究,并组织了2018年的北京市西城区科研月展示活动。“三阶段四环节”家庭会议育人模型的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图2 “三阶段四环节”家庭会议育人模型示意图(四)良好的家校关系及其协同路径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协同,主要是在学校努力办好学校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家庭努力树立好家风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为了能够落实好的家校关系中的“十大关键词”并建设良好的家校关系,研究者以“三阶段四环节”主题班会育人模型为蓝图,结合家校协同育人的特点,建构了“三阶段四环节”家长会育人模型,并通过此模型进行组织落实。“三阶段四环节”家长会育人模型的“三阶段”是指家长会的会前阶段、会中阶段、会后阶段,“四环节”是指家长会的三个环节又进一步划分为会前阶段的“自我认知”环节、会中阶段的“分享互动”环节和“达成共识”环节、会后阶段的“落实行动”环节。为了验证“三阶段四环节”家长会育人模型的运行效果及规律,研究者在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附属小学进行了一年时间的

 朱洪秋 王志伟 家校协同育人中的三大关系及其协同路径2021年2月·0391行动研究,并组织了2019年的北京市西城区全区展示活动。“三阶段四环节”家长会育人模型的基本结构如图3所示。图3 “三阶段四环节”家长会育人模型示意图在三种家校协同育人模型的行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三阶段四环节”家庭会议育人模型操作最简单,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因为它主要用于家庭成员这一微型团体内部的有效沟通,对时间、空间和地点限制都较少,可以随时随地召开,也比较好控制。“三阶段四环节”主题班会育人模型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且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它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的团体沟通和团体文化建设模型,这一模型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良好的互动性,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建设良好班集体的有力抓手。“三阶段四环节”家长会育人模型是三个育人模型中最难操作的一个育人模型,其难点不在于操作的基本流程,而在于沟通对话的主体发生在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成人之间,这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成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比难度系数大大提升。尽管如此,只要秉承公平、公正和坦诚沟通的基本理念,“三阶段四环节”家长会育人模型对于促进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方面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沟通协调功能。四、“三方对话”是实现三大关系协同的有效策略从家校协同育人主体的视角看,家校协同育人的最终目标是教师、学生、家长的三个主体之间的协同,而不仅仅是其中的两两关系的协同。为此,实施“三阶段四环节”主题班会育人模型、“三阶段四环节”家庭会议育人模...

篇五:高校家校协同育人

早怎倩灶 扎澡怎在新冠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成为保障我国“停课不停学”学习发展成效的重要力量。为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在基础教育领域落实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以下简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实现“五育融合”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那么,什么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其关键要素是什么?该怎么构建?本研究主要从理论方面回答这三个问题。一尧 基本内涵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是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瓶颈。协同理论认为,当外来能量或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会产生协同作用,并发挥出 1+1>2 的协同效应。我们可以把家校社协同看作一个协同系统,家庭、学校、社会是组成这一系统的子系统,而政府是独立于协同系统的外部控制参量,在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初始,政府的作用不可缺少。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指为实现育人目标,政府部门通过构建制度化的协同模式,使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协作,形成同生共长、协同育人的高效有序运作机制。本质上,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特征在于以“全面育人”为价值旨归、以“主体协同”为基本要义、以“机制健全”为工作重心。二尧 关键要点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健全内嵌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之中,故应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立足区域教育现状作为育人机制建立的方向性原则;家校社协同育人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主体要素,因各主体要素诉求不尽相同,在教育中能够且需要发挥的作用也不一,因此,厘清各主体权责边界、寻找主体间共识点是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基础性原则。在教育语境中,我国政策话语和学者学术构想都将培育“完整的人”作为教育的应有之义。培育完整的人,则要摒弃割裂式、片面化的教育状态。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正是“完整的人”培育的保障机制之一。从此种意义来说,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健全需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有以下三方面要求:(1)

 从时代要求角度出发,应围绕“五育融合”搭建育人机制。“五育融合”是当前我国关于“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顶层设计。围绕“五育融合”搭建育人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基于“五育融合”的工作系统之一是教育内外的联合系统 (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借力沟通协同机制是推进全息育人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此,本研究认为,“五育融合”是“全面育人”的时代表达,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推进“五育融合”的方法策略。文 / 马晓丽 白 芸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关键要点与过程机制6。

 。. .。

 。

 灶扎澡怎 关注 早怎倩灶 扎澡怎(2)

 从教育公平角度出发,应围绕“潜能开发”搭建育人机制。与强调一致的均等不同,公平要以承认差异为前提。在教育领域中,个体的差异表现在语言环境、文化背景、经济条件、教育资源、学习能力与学业成绩等的差异上。同时,人生来就有独特性,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特性质的个体,其发展潜力也不同。为每一个孩子施以完全相同的教育,或是为每一个孩子施以部分类型的教育,会压制或忽视大部分多元化的人才。因此,促进教育公平,关注“潜能开发”,是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目标。首先,需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背景差异”,即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并对处境不利者予以补偿,给予更多教育资源。这一做法看似不均等,但却公平合理。通过国家政策调配,让学生不因家庭背景差异影响、抑制个人发展,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可能。其次,应理解差异、正确对待不同类型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摒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观念,坚持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教育服务,以满足不同的兴趣爱好,促进人的潜能开发与个性发展。(3)

 从未来教育角度出发,应围绕“生命自觉”搭建育人机制。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引发了学者对未来教育的思考。有学者提出“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是迈向未来教育的基本动力”。朱德全等认为“未来教育的深层次诉求是提升生命质量,在技术运用中‘成人’,在教育中成就人”。也就是说,面向未来教育,知识传承、经验传递固然重要,但发展人的生命智慧、唤醒人的成长自觉更为重要。因此,面向未来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需注重“生命自觉”的培育,体现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自主性。受地理条件、资源状况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区域间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制约着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鉴于我国区域发展水平并非齐头并进这一状况,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要立足于区域教育实践,形成多元推进战略。(1)

 应关注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区域内部均衡发展需关注两方面:第一,推进发展。在充分了解区域内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主体的资源条件、能力水平、育人需求的基础上,找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可能存在的问题,明晰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关键要素,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融洽的制度环境与可行的行动机制。第二,强调均衡。以往教育实践主要以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学校教育的系统化程度较高。然而,各学校发展水平也有所差异。因此,构建区域内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需在区域内部进行资金、资源等外在条件的转移支付,以外在扶持促进内在发展,形成促优扶弱的局面。(2)

 应关注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若一味关注区域内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势必会造成区域间教育水平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分类指导至关重要。为推进区域间均衡发展,国家相关部门需进行顶层设计,以行政区划为划分依据,对各地区进行分类指导与帮助,鼓励优质地区自主推进,针对薄弱地区重点帮扶,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多元推进战略。厘清主体权责边界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重要前提之一。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初衷,是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优势,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维一体化合力育人新格局,打造区域教育生态圈。以往的教育实践往往以学校为教7。

 。. .。

 。

 育主阵地,缺少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注,造成学生仅仅接受单一化的教育。这不仅剥夺了个人发现自己真正潜力的机会,还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赵勇)。因而,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要点之一便是明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功能定位,厘清各教育主体的权责边界,建立以“全面育人”为核心的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新格局,最终形成“知识社会”。在“知识社会”中,为实现“全面育人”的核心目标,学校、家庭、社会这三大主体在协作共育中发挥着符合各自主体特征的不同功能作用。其中,学校因具备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教学平台,在家校社协同关系建立中应起到主导作用 (唐汉卫),重点发挥学科育人的教育功能;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与庇护所,伴随孩子发展始末,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家庭在个人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家庭应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起到陪伴作用,重视生活教育,用言传身教发挥情感育人的教育功能;教育不仅仅在家庭与学校场域中进行,也应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社会中充分的资源条件和多样的实践基地,可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起到依托作用,发挥实践育人的教育功能。同时,厘清家校社权责边界的目的在于更好发挥各主体在协同育人中的教育优势,从而助力“全面育人”局面的形成。期望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形成学校主导下的学校、家庭、社会各主体多元参与、相互协作、资源共享的学习型社会,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成就人的终身幸福。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利益主体,且不同的利益主体有其自身群体特定的利益诉求与群体特征。如何打通各主体间的壁垒,形成育人的协同之势?“求同存异”或许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即立足于区域教育实践,在充分了解家庭、学校、社会各主体育人需求的基础上,寻找主体间的教育共识,并以此为基点,推进家庭、学校、社会的初步协作,在协作过程中加深了解、拓展共识,实现“滚雪球”式发展。例如,口语表达能力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在人的生活与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是可以引起各个教育主体共识的学习点。那么,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初始,便可以“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为基点,以学校为主平台,吸引家长参与,并引进社会资源,在学校、家长、社会的协商对话与协作交往中进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这一教育活动,在协作交往与活动开展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解,在了解中找寻其他共识点,并以此为发展契机,逐步实现家校社深入协同。三尧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机制建设机制建设是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内容。为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必须着力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健全,从机制执行、保障、管理、评估等方面精准发力,构建科学合理、执行有力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同生共长的教育生态系统 (如图 1)。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现了多元主体合作共育,这就意味着需要打破各主体间存在的机制壁垒,建立有序的执行机制,在行动中走向协同。为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效,区域政府部门需要起统筹作用,联结区域内外学校、家长、社会多方主体进行协商,形成有序执行机制。(1)

 寻找区域内各主体的“共识点”。在区域政府部门的统筹作用下,对区域教育现状及学校、家庭、社会各主体的教育需求、育人能力进行实证调研,找寻多方主体均能接受与支持的教育共识关注 早怎倩灶 扎澡怎图 1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反思基础上改进执行流程在协作共育中开展教育活动在协商基础上制订育人方案寻找区域内各主题 野共识点冶执行机制学校渊主导院 学科育人冤社会渊依托院实践育人冤家庭渊陪伴院 情感育人冤野成人冶监管机构目标管理过程督导结果检查政 府统 筹评估机制保障机制政策法规保障育人平台建设培养培训支持物质精神激励促优扶弱战略评估方案制订评估信息收集评估结果运用8。

 。. .。

 。

 灶扎澡怎 关注 早怎倩灶 扎澡怎点,并以此为基点开展共育工作。(2)

 在协商的基础上制订协同育人方案。共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缜密的谋划。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制订育人方案,可以提升方案执行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因此,在多方协商基础上精细化设计以“共识点”为主题的育人方案及年度规划非常有必要。(3)

 在协作共育中开展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教育优势和功能定位进行分工协作,拓宽参与渠道,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合理参与。(4)

 在反思基础上改进执行流程。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活动实施后期进行经验总结和问题探讨,深入交流,在此基础上优化执行流程,并找寻新的共识点,由此进入更深层次的协同育人。当前和未来,家校社协同育人逐步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趋势,关系到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实践状况、群体教育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影响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效,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秉承教育均衡发展思想,进一步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条件保障,建构强有力的内外部支撑。从制度建设来看,发挥制度推动力量是根本。政府部门应建立相关法律制度,明确家庭、学校、社会权责分配,严格规范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从平台建设上看,建立健全系统完善的育人平台是基础。需通过搭建规模庞大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网,为教育发展和儿童成长提供优质服务。从队伍建设出发,发展协同育人培训网络,注重多方主体育人素养提升。要明晰各主体资源与优势,依托区域教育学院、家长学校和社区学院等机构,通过长期性、基础性培训与短期性、针对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重点加强家长、教师群体的协同育人能力培育,以及育人观念的更新。从动力来源出发,提供专项财力支持和荣誉奖励,保障家校社协同育人局面的持久。同时,鉴于区域发展并非齐头并进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资源与条件有限的地区进行定点帮扶,促进区域间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其次,区域层面进行分类指导与帮助,鼓励优质学校自主推进,针对薄弱学校重点帮扶,支持学校、家庭、社会之间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多元推进战略,实现区域内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高效监管机制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推动力。监管机制,即通过一系列监管措施规范各主体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机制。完善高效的监管机制,在鼓励自我监管与多主体间互相监管的前提下,可从三方面入手:其一,坚守目标管理,明晰育人总目标及执行期的阶段分目标,确保协同育人目标定位的科学性、正当性。其二,采取过程督导。不同教育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有可能会为了追求短期效益采取不当行为。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各教育主体的资质认定和共育过程监管,通过常态化管理防止方案执行偏差,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局面的形成。其三,进行结果检查。结果检查是对上一阶段工作的总结,也可服务于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进行结果检查,主要集中在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效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形成反思,从而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质量与水平。建立评估机制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环节。系统的考核评价机制提供了科学...

篇六:高校家校协同育人

区 2018 年中小学德育论文征集

  征文题目:家校并进,协同育人

 征文类别:

 协同育人

  参评组别:

 普通组

 作者姓名:

 严丽娟

  工作单位:惠州市水口大湖学校

 手机号码:

 13829992800

 家校并进,协同育人

 摘要:理想的教育是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孩子信任老师与家长。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的教育指导。与孩子有效沟通是家长需要学习与进步的地方,学生人数多,个性差异大,造就了班主任难管理的现状,这些客观实际,都要求班主任与家长须无条件合作、互相理解帮助。班主任既然都要与学生、家长打交道,何不让这样的“交道”产生能量,成为自己巨大的助力呢?班主任工作在于用激情演绎生命,这样的激情若能激起家长的共鸣,定能使家长与自己一道,谱写出一曲催人奋进的教育凯歌。

 关键词:

 圈粉

 同盟军

 主力军

 共同成长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职能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合力,是指同心协力,共同出力。语出《商君书·画策》:“天下胜,是故合力。”教育好一个孩子,绝不是哪一方的单独责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作用。有一种理想的教育关系是:为着共同目标,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孩子信任老师与家长。有了这样的合力,“天下”尚可能“胜”,教育也一定能最大利益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笔者总是特别重视家长的资源,想尽一切可行的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下面就以今年笔者新接的班级为例,谈谈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有效实践。

 一、让家长感受班主任真诚与智慧,使其成为自己的忠实粉丝

 “亲其师,信其道。”这说的是学生如果对哪个老师亲近,就会信任这个老师,并且老师怎么说他就会怎么做。这句话这用在家长身上也是可行的。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说的就是第一印象给他人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在日益重视教育的家长们眼里,班主任给出的第一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今年 9 月分,我接七年级一个班,与新生见面的第一天,我就让他们带回《给家长一封信》,信上表达了四层意思:一是承诺我会尽全力做一名负责的班主任;二请家长如实在这封信的后面填写表格:孩子的的优点、缺点、对孩子的期待与对我的要求;三是说明填写此表的目的:“我会有针对性地教育您的孩子。对于他的优点我会让他发扬,对于他的缺点,我不会嘲笑、讽刺,我会想办法让他改正,使他成为社会上受欢迎的人”;四是公布我的联系方式,并将班级微信群二维码公布,请家长扫码进群。当家长扫码进群,看见我们群名是“七(2)暖流”时,纷纷表达,仿佛真有一股暖流扑面而来。后来我也向家长解释说,我确实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能带给你们温暖与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让你们更有信心更有能量与我并肩前进!这两个举措立马就让我圈粉无数。

 新鲜感要过去总是很快,尽管“第一印象”效应让我开了个好头,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家长总是盯着你,看你是否言行一致、信诺承诺。在微信群,我的态度客观真诚,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及家长,初步建立了良好关系。但是闻名不如见面,开学一个月左右,我们七年级召开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会。这次家长会,我要巩固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让他们对我的管理“死心塌地”,成为我的忠实粉丝!为此,我精心准备材料、制作课件。家长会上,我讲了四方面内容:一是与孩子息息相关的教育改革;二是自己三年的管理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即学期管理目标,然后向家长汇报了开学一个月来自己落实的五大举措;三是接下来讲了从学习到习惯、从心理到能力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设想;四是向家长表态自己需要的支持。两个小时的家长会里,家长们无一退场,无一刷手机,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听我的分享,还有不少家长认真地做了笔记。会后,家长纷纷在群里给我点赞,直到“找不到赞美的词语了” 。

 二、让家长理解班主任 教育意图,使其成为自己牢固的同盟军

 开学三天,我们班就拥有了自己的班名、口号、誓词、班徽、班歌、班规,而所有这些班级文化,都出自己学生的手,他们每人参与构思与设计,我筛选的优秀作品再让全班投票,然后我们的班级文化就产生了。我坚持学生动脑动手,源于我的育人目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能自我发展,适应社会需求;顺利渡过人生的喜与悲。当我将这班级文化向家长宣传时,家长们感到惊奇与自豪。借此机会,我向家长宣传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计划。通过微信群,我会向家长汇报重要活动的方案、过程与效果。

 “谢谢严老师,是因为你的有效的引导,不然她根本不敢站在台上,最近我发现她开始有自信了,真好!” “非常感谢老师的关爱,当倩如今天吃晚饭的时候跟我说,‘妈妈,我星期一要上台演讲。’心里不知有多高兴,上次老师说,要演讲的同学报名,我鼓励她说,倩如,你去报名吧!她说,‘这是不可能的。’今晚听到她说要演讲,我说是不是老师叫你的?她说不是,是她自己要求的,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这都是可爱可亲的严老师的功劳!” 10 月份开始,利用语文课,我在班里开展“五分钟课前演讲”活动,演讲主题自拟,是自己想分享的内容,形式就是必须制作课件。在班上动员后,我将活动策划书在微信群里宣传,并将学生在台上分享的内容及表现,同学们对演讲的评价及时反馈给家长,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学生在我及家长们的鼓励帮助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现在两个多月下来,他们丰富了课余知识,增加了彼此的了解,锻炼了自己的口才,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总之,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质的发展。这正吻合我“能自我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育人目标,家长见证着学生的成长,又进一步巩固了与我的联盟。

 早恋,像洪水猛兽一样,是一个让老师更让家长谈之色变的现象!开学两个月,我就陆续接到消息说班上有同学“早恋”!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爱情,同时让家长加入到正确引导的阵营来,我用一周时

 间准备,与学生和家长都来了一场“谈情说爱”。我的落脚点是给学生开一个“善待爱情”的主题班会,在此之前,我给学生发了《“早恋”现象的问卷调查》,并将收上来的问卷加以整理、统计、分析。与此同时,我在微信群里对家长进行了采访:1.怕你的孩子早恋吗?怕,是不是问题就不会发生?2.孩子早恋,会让你有哪些担心?3.如果孩子向你说:我喜欢上一个男(女)生,她(他)也喜欢我,我们恋爱了,你会怎样对待?问题抛出后,得到了半数家长的回复,这些理性的思考,让家长提前有了思想准备,他们彼此间也做了非常有效的交流。这种有效沟通的氛围营造好后,我将自己对问卷调查中数据的分析与家长做了分享,并表达我对“早恋”的看法:“早恋”是一个伪概念,因为恋爱不分早晚。一个人,不管年龄有多大,无论在这个世上哪一个角落,当他意识到有异性美的存在,他就有权利恋爱,这就是人性。读初中、高中的孩子,由于身心发展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异性有了好感,老师、家长立马联合一起来阻挡,你们认为阻挡得住吗?在我们的围剿、阻挡下,他们只能被迫转入地下,这时应该怎么办?一个女孩,出于人性,发自内心地对一个男孩产生了好感,没想到所有的老师、家长都认为这是丑事,大加阻拦。这个孩子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在老师、家长的误导下,她会一辈子认为爱情是肮脏的,对异性的向往是肮脏的,这难道是我们家长和老师想要结果吗?如果是,那就是天大的罪恶!

 主题班会后,我班上有超过 20 位同学写了这节课的感想与收获,我挑了几篇不记名地分享在微信群里,家长特别开心与感动:“早恋这个问题,老师如果不牵头跟我们聊起来,我们也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谈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切入点去了解他们,所以作为我本人,我很高兴老师能先帮我们做了第一步,帮我们都铺垫好,现在接下来就是我们跟孩子之间的沟通了,谢谢老师。”“越是回避就越好奇,让孩子正视自己萌发的情感是好事,要让他们正视自己的生理期一样,去安心接受并正确对待,赞成老师的做法,为老师点赞!” “风雨见真情,平淡见真心!”虽然开学短短三个月,我的真诚用心、投入付出,家长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以至现在,只要有举措,家长们都无比踊跃支持,我的班级管理日见成效!

 三、让家长参与开展班级活动,使其成为班级管理的另一支主力军。

 “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一个班的学风、班风能建设好,班主任可谓功不可没,但仅靠班主任一人的力量,任你是三头六臂也是能力有限。一个班 58 个学生,而学生背后是 100 多位家长,每位家长“功能”各异、能力不一,适当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不就让自己的班级管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吗? 借家长资源,完善班级建设。开学伊始,学校要求各班布置课室,我一个新接的班,如何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经与班委商讨,我们形成了班级布置的初步构思:向全班同学征集绘画、摄影、书法作品,择优选用;科代表向科任老师要班级寄语;再将我们的班级文化如数展出;班主任负责将班级日常照片整理出来,并将上述全部内容汇集整理成两版宣传内容。一切准备就绪,我将困难在微信群里寻

 求帮助:哪位家长可以提供广告制作支持?几乎是“秒回复”,一位在广告公司上班的家长马上承接了这份制图工作。图制作出来后,同样是家长到课室张贴,他们发现讲台破损严重、墙壁残旧,又利用周六、日时间将我们的课室、讲台粉刷一新!因为家长非常关心班级,我们的集体活动总少不了家长活跃的身影:校际合唱比赛有来做后勤保障的,班际篮球比赛有来呐喊助威的,班级活动有来做裁判的„„哪个孩子将老师或父母气着了,大家群里就七嘴八舌地安慰给建议,所以我们有家长说:七(2)班有尽责的严老师,又有那么热心的家长,这个班太强太棒了!

 借家长之能,开展第二课堂。因客观条件,学校无法开展社团,但我深知社团的重要性,我想到了家长的资源!在家长会上,我抛出了这个意见,一些家长就与我私下联系,说可以试着来学校带学生。目前我班社团有篮球社团、尤克里里社团、烹饪社团和十字绣社团。我们利用周四下午的活动课开展,地点在我们的课室及操场,有时借用学校的会议室,这些社团的开展,密切了家长与学生关系,发展了学生间的友谊,更发展了个人特长。家长觉得是为自己的孩子的付出,一直激情满满,热情高涨。

 家长强强联手,顺利组织了亲子秋游活动。“尊敬的严老师,您好!非常荣幸我们的孩子能成为您的学生。孩子步入初中已经有一段日子,我们组织了一次亲子交流活动,活动将在 12 月 9 日 10 点至 17点举行,地点在马安泰荣度假村。诚意邀请您参加我们此次的活动,我们尤其是我们孩子您的学生热切期盼您的参与。顺颂安康!”署名是“18 年七(2)亲子活动组委会”这是我从教近 20 年,第一次收到家长的邀请函。在经得学校的许可下,我自费参加了他们的亲子活动。据了解,十个组委会成员分工合作,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做足了活动的安保措施,解决了采购、车辆、成员分组等大大小小的困难。当我到达时,他们用海报布置了现场,拉了“七(2)成长,一路相伴”的横幅,在一天活动中,孩子之间、家长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一起唱露天卡拉 OK,一起玩游戏,一起分享烧烤的食物,整个活动其乐融融,无数次让我感动连连。这些家长还表示,活动这么成功,以后每个学期都会组织一次,让家长与孩子及孩子间增进感情、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家长自发的组织,勇于承担,带给孩子的是“与众不同”的感受,解决了学校不能组织学生外出的遗憾,我这个班主任,倍感幸福温暖。

 密切家校关系能说的当然不止这些,无论是用怎样的方式,只要能促进家校关系的举措都是有意义价值的!家校的融洽协作既有利于班主任开展工作,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当家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班主任可以毫无顾忌地奋勇前进,因为有坚实的家长团做后盾;班主任也可以轻松地“稳坐钓鱼台”,因为有家长在前方冲锋陷阵!当这二者形成合力,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会突破,一个团结、和谐、融洽的班集体就能一路凯歌!不断健康快乐成长!与此同时,家长与班主任也在学习实践中共同成长,谁说,这不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呢?

篇七:高校家校协同育人

合作 协同育人

 第一章家校合育的基本模式

 • (一)什么是家校合育• 家校合育是家校合作共育的简称,是以学校 为主导,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优化家庭和 学校教育功能为主要途径的协同行动。合作 是基础,育人是目的。目标的一致性和双方 的互惠性是合作得以开展的根本。

 • (二)家校合育的基本原则• 1.目标一致:育人为本,立德树人• 2. 功能互补:重智与重德,课业与生活,社会关系与血缘关系

 • 3. 资源共享:家庭情感、时间优势,学校专业集体优势、课程资源• 4.地位平等:法律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协商• 5.学校主导:指导+组织

 • (三)家校合作共育的三个层次• 1.基本层面:家庭做好家庭教育,学校做 好学校教育• 2.法律层面:家庭和学校依法为彼此提供 支持与配合• 3.理想层面:家庭和学校依据各自的意愿 和能力为彼此提供支持和配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 49 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为未成年子女 或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 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子女或其他被 监护人进行 教育。• 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教育指导!

 第二章家校合育的基本模式

 • 一、家校合育的基本模式Ø 家校合育的基本模式• 合育模式是开展家校合育工作的基本方式,是教育工作者与家庭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同育人的工作路径。

 Ø 家校合育的主要内涵• “1”个根本目的:成就孩子• “2”个维度:• (1)指导服务家庭教育, 提升家庭教育能力。(2)加强改进学校教育,引导家长不断提高自我教育意识与能力,主动配合学校,促进学校发展。• “4”项任务(能力):了解与研究家长、培训与教育家长、指导与服务家长、引导家长参与学校。

 Ø 家校合育的任务• (一)读懂家长• (二)教育家长• (三)服务家长• (四)引导家长参与学校

 (一)了解、研究家长• 1.了解和研究家长的重要性了解和研究家长,是保障家长教育权的基础,是家校合育工作的前提。

 • 2.主要目标与重点任务• (1)家长、家庭的基本情况• 1)家庭基本信息(人口、住址、关系、类型 ……)• 2)经济资本状况• 3)社会资本状况• 4)文化资本状况

 • ( 2 )家长教养方式(要求 + 回应)2)民主型4)放任型• 1)权威型• 3)专制型• 5)溺爱型

 • ( 3 )家长合育观念(责任 + 分工)• 1 )推脱责任型• 2 )我行我素型• 3 )全权委托型• 4 )良性互动型——尊重信任责任参与包容

 • 3.方法和渠道• ( 1 )基本情况登记表• ( 2 )调查问卷• ( 3 )访谈:家访、访校、电话、实地调研• ( 4 )日常交流(包括网上交流)• ( 5 )家长会• ( 6 )其他渠道

 • 4.类型• (1)一般家庭研究:某班(校)家庭 情况调查• (2)个别家庭研究:某某同学家庭情况调查• (3)带着目的和问题研究:欺凌学生家庭情况调查• 《家情:现代办学的基本依据》

 • (二)培训、教育家长• 1.家长教育的内涵• 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指导者以家庭教育主体(家长)为对象,以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为目的,以家庭教育知识、技能、情意、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培训活动,家长教育属于的成人教育活动。

 • 2. 根本目的:提高家长教育胜任力• 1 )家庭教育知识与技能Ø 关于儿童方面的知识技能Ø 学习目标与动力知识技能Ø 亲子沟通方面的知识技能Ø 学习指导方面的知识技能Ø 生活指导方面的知识技能Ø 家风建设方面的知识技能Ø 家校沟通方面的知识技能

 • 3. 培训内容:

 系统知识 + 专题内容• (1)相关政策:教育基本方针政策• 如核心素养• (2)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特色、课程特色教育理念

 • (3)儿童方面知识:身体、生理、心理• (4)家庭教育基本知识与技能:家庭建设、 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关系维护、社会 参与等。《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一章 总则 第五条 家庭教育应符合(一)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三)遵循家庭教育特点,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 (5)专题:针对具体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针对性培训• 幼小衔接、习惯养成、学习辅导、社会性发展、家风家训、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升学与规划创新能力、亲子关系、抗挫能力……

 • 4.机制:正规+非正规• (1)正规培训:系统知识培训• (2)非正规培训:日常沟通、家访、家长论坛、沙龙、阅读分享经验分享(围绕某一主题)、家长手册、推荐 书籍杂志、自主学习

 • (三)指导、支持和服务家长• 1. 目标:指导和帮助家庭开展教育活动• 学校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根据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建议、支持、帮助、指导和服务等。《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一章总则第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 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

 • 2.主要任务• (1)家庭生活指导、环境建设(家风)• (2)为家长提供儿童在校基本信息• (3)为儿童在家学习(活动)提供建议• (4)为家庭策划合适的教育项目:亲子运动会、亲子共读、亲子旅游、亲子义工等

 • (5)为假期儿童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 (6)为家庭教育选择提供咨询• (7)为亲子活动提供条件• (8)为问题儿童教育提供系统诊断和辅导• ……

 • 3.指导和服务形式• 致家长一封信(建议书、倡议、要点……)• 家庭教育咨询热线• 家庭教育问题诊断与会商• 学情通报会(手册、专栏)• 家长(家校联系)手册• 假日家庭生活指南

 • 教育项目策划:亲子义工、亲子运动会、亲子共读、亲子作业• 家长(家庭教育)沙龙• 班级(年级)微信群• 家长互助中心 ……

 (四)引导家长参与学校1. 含义• 为提高学校管理与教学水平、密切家校关系,学校为家长创设一定条件,引导和组织家长,有效参与学校管理、教育 教学活动的过程。

 • 2.让家长知道参加什么• (1)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家长会、单独沟通、开开放日、学校亲子活动、开学(毕业、少先先队、节日)等各种活动。• (2)参与学校志愿服务活动:校内志愿服务、社会志愿服务。

 • (3)参与课程与教学• 1)课程开发:征求意见、提供资源、建言献策;• 2)参与教学:课程教学助手、独立承担教学、帮助完成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校科研、参 与评估。

 • (4)参与学校管理• 1)积极与学校沟通——配合调研,理性开 展对话,合理维护自己权益;• 2)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就学校发展规划、决策、日常工作提供建议;• 3)提供合理评价——客观、公正地对学校办学思想和制度提出善意的批评建议。

 • 3.提升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1)提升家长对参与学校的理性认识• 2)提高参与能力、提供条件• 3)转变家长的价值观4)唤醒家长自身组织力量

 第三章如何进行家校沟通

 家校沟通不应该是:Ø 互不信任Ø 互不尊重Ø 不冷不热Ø 气氛紧张Ø 缺乏理解Ø 互相埋怨Ø 批评告状Ø 挑剔指责Ø 推卸责任

 家校沟通的五禁忌1. 以自我为中心2. 习惯先入为主3. 情绪化处理问题4. 常常敷衍了事5. 使用强硬语气

 有效家校沟通的过程1. 建立信任关系2. 秉持积极心态3. 互通真实信息4. 明确主要问题5. 采用理性方式6. 协商处理方案7. 达成一致协议8. 巩固沟通成效

 家校沟通的基本要求1. 统一认识 协调一致• 目标明确 理念相同1. 设身处地 换位思考••互相信任 关系融洽真诚交流 情感通畅1. 尊重理解 支持配合• 明晰分工 形成合力1. 经常联系 防患未然

推荐访问:高校家校协同育人 育人 协同 高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