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正文

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6篇

时间:2022-09-15 08:10:04 来源:网友投稿

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6篇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5神州文化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之研究——以徐闻县为例,盘活乡土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后花园谭科琦广东省徐闻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6篇

篇一: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州文化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之研究——以徐闻县为例,盘活乡土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后花园谭科琦广东省徐闻开放大学摘要:认真学习与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论述的精神,以徐闻县乡土文化为例,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定力,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以求达到乡村振兴之目的。关键词:乡土文化;建设后花园;乡村振兴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乡土文化在六十年代中期被指为“四旧”,尤其在文革时明确定为“破四旧”、“立四新”的重要目标。这就是历史上的“破四旧”,即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客观地说“破四旧”在一定意义上是破除封建糟粕,却在极大程度上也糟蹋了优秀的乡土文化。在文革之后的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虽然没有再提“破四旧”,但对乡土文化的价值认识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乡土文化就像是沉睡的老人或者是开在荒坡上的野花。到了党的十九大召开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置于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高度,要求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面对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文化研究者们才意识到乡土文化的振兴应该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抓机遇,顺规律,使日渐凋敝、日渐淡忘的乡土文化迎来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期。因此,对乡土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再利用,是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二、研究的客观现实:徐闻的乡土文化徐闻县地处雷州半岛,历史悠远,其文化犹如璀璨的明珠。公元前 111 年,汉武帝设置了徐闻郡,并开辟了徐闻港。当时的徐闻港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古谚日:欲拔贫,诣徐闻。可见徐闻港的历史位置与作用。它不仅促进了汉朝对外贸易的兴盛,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而且成为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外来文化、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等文化与徐闻本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激荡以及相互融合从而积淀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绚丽多彩的,富有亲和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徐闻乡土文化。如今徐闻乡土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自成一格,成为徐闻人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奋勇直前的文化动力及精神力量。纵观徐闻乡土文化,其底蕴非常深厚,内涵也极其丰富。首先是徐闻古代文化源远流长,雄浑博大。表现为:其一,汉代文化沉静精深。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经国家文化考古工作者与徐闻县文化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与潜心的研究,探索发现东起龙塘镇那泗村至西连镇田西村南部沿海地区以及南山镇二桥村的徐闻县治遗址等汉代文化群。其中先后挖掘了三百多座汉墓,出土了诸如琥珀珠、玛瑙珠、水晶珠等大量的海外泊来品饰物,还有汉代的陶瓷如瓦当、翁、罐、碗等一批。这些稀有而珍贵的出土文物品,不仅向世人展示了过去的海上丝绸之路——徐闻港贸易的繁华与富庶,而且成为徐闻古文化最珍贵的宝藏。2017 年由国家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 ( 初一 ) 上册的《中国历史》课本,徐闻首次被标注为汉代“海丝”始发港。这完全确立了徐闻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历史地位和进一步提升了徐闻历史的文化品位。其二,历史遗迹与历史文物丰富多彩。在徐闻县境内现存许多处年代比较遥远又比较完整的历史遗址。如:二桥村遗址、华丰岭墓群、红坎墓群、邓邦鉴夫妇墓、广府会馆、徐闻潮州会馆、徐闻广州会馆、贵生书院、登云塔、万世文殿、锦囊所城遗址等。此外,还有许多上千年的古村落——比如城北乡的那练村、下洋镇的黄塘村、前山镇的南安村等。这些古村落除了具有显赫的人文历史外,还存有大批的文物古迹。譬如那练村就有宋举人骆福源墓、宋古井、明朝进士墓、千人墓等。第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花八门,绚丽多姿。徐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悠久,主要体现在民俗风情上,至今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藤牌功班舞”与“屯兵舞”。“藤牌功班舞”,又称盾牌舞,源于古代军事布阵、战场实战、对抗演练,是一种集军事训练、武术对抗、打击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迈陈镇及周边村落。“与屯兵舞”是一种祭祀仪典,流行于徐闻县城、乡镇及乡村。除了少量获得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以外,徐闻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如“祭海”、“上军坡”、“空中舞狮”、“穿镰功”、“女子舞龙队”、“过火山”、“八音”、“赶群”、“打盘茶”、“拾脸”、“年例”以及荡秋千、顶棒、攀手和举石担、打螺旋等一些娱乐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闻的武术闻名全国,其中的散打与拳击经常获得全国比赛冠军;徐闻的农耕文化也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第三是精神文化日久弥新,灿烂夺目。精神文化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徐闻乡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徐闻人几千年来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其门类繁多,包括民歌民谣、神话传说、人物景观、红色革命等。这里最令人敬慕的是徐闻人文文化。在徐闻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喷发出一条光辉灿烂的人物星河,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精神异彩。他们是汉代开疆拓土,开县置郡的路博德将军;宋代寓贤的苏 轼、寇 准、李 纲、赵 鼎、李 光、胡 诠;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明清时期徐闻名宦武 亮、平 纲、谢朝爵、徐肯播、骆效忠等;近代史上徐闻首位京师大学堂毕业生——骆鸣鸾、中国泵界泰斗——骆大章、“两弹一星”

 6神州文化元勋——骆大星、美侨学界科学家——骆汝湘;抗战良将祝夏年;徐闻革命元勋林飞雄;和平时期徐闻典范人物——“菠萝王”倪国良、“抗非英雄”叶欣、体育健将张建国、全国著名诗人黄礼孩等。徐闻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他们潜德之幽光,高山仰止之灵魂,在徐闻历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笔。第四是生态文化得天独厚,千资百态。徐闻地处雷州半岛最南端,是坐在火山口上的大火盆,地势呈丘陵状,地质地貌光怪陆离可谓天造地设,鬼斧神工,较为典型的有石板岭、石门岭、田洋、三墩岛等;徐闻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三千七百多千米,境内岛屿众多,港湾星罗棋布,诸如新寮岛、北莉岛、海安港、外罗港等。徐闻海物产极其丰富,东部有浅海渔场、二卡渔场、沙角渔场,南部有四塘渔场、三墩渔场,西部有包西渔场、外沙渔场,还有北部湾、海南岛四周和西沙群岛等渔场。这些渔场盛产黄花鱼、马友鱼、西刀鱼等经济鱼类。徐闻县潮间带面积非常广阔,东部浅海可养殖鱼虾蟹类,西部浅海适宜养殖海参、珍珠等,中部浅海可养殖鲍鱼及藻类。在徐闻海岸线上有两个自然保护区,一个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另一个是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位于徐闻县西部角尾乡和西连镇沿海,是中国目前连片面积最大、种类集中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珊瑚礁自然资源。徐闻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别具一格的土产特产、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居住等独特的生态环境,不愧为中国的“长寿之乡”。千百年来,徐闻人从祖先那儿继承下来的自然赐予与绿色意识中开始警醒,特别是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吸取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协调的精神力量,形成了一种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生活观、价值观。如今徐闻人更是以生态文化为固化形式,实施一些更好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战略、策略和制度,以最优化的方案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实现了徐闻今天的绿水青山!探清徐闻乡土文化,还原其本来面目。我们清楚地看到徐闻的乡土文化具有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类别的繁多性、分布的区域性之特征。尤其可喜的是我们惊喜地发现徐闻的乡土文化正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将从生态文化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迈进!三、研究的设想:徐闻乡土文化的总体规划( 一 ) 定位布局,打造“水立方”式乡土文化格局大凡做事都得有个布局,都得对事物来个规划与安排。格局就不那么简单了,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认知范围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合起来称之为格局。再者格局就是一个人的眼界、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格局是多维度的,它具有境界的高度、胸怀的广度、眼界的宽度、思想的深度、执行的力度,所以格局决定成败。盘活乡土文化是一个大手笔,除了精心布局之外,必须要有高水准的格局。“水立方”是一种建筑理念,其旨意是激发人们的灵感和热情,丰富人们的生活,并为人们提供一个记忆的载体。这里借用“水立方”理念作为乡土文化布局某篇的指导思想,是以求乡土文化达到一种立方呈现——即让其形式美与内涵美的辩证统一,历史风貌与时代风情的完美交融。徐闻县乡土文化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并各具特色。下面是其地理分布及其格局的布阵。1、在徐闻东南部建设徐闻“大汉村”。徐闻县东南面的二桥村、讨网村等是汉代徐闻县邑的遗址,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这里曾经是徐闻两千年前最为繁华最为辉煌的地方,也是徐闻历史文化底蕴最深的地方,这对于研究徐闻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现鉴于徐闻大汉的史料及其遗址的现状提出建设徐闻“大汉村”的建议。主要依据是《徐闻大汉两千年》以大量史料较为详实地记载了徐闻西汉时的社会景象;其次是已建成的“大汉三墩”初具规模。基本思路:以《徐闻大汉两千年》为范本,使用绘画、传说故事、出土物、现代科技等手段演绎和展现大汉徐闻瑰丽的历史画卷;以“大汉三墩”作为“大汉村”建设的依托。“大汉村”的基本格局包括:大汉博物馆、繁华大汉一角、丝绸之街、大汉瞭望台等。徐闻“大汉村”的建成不仅对于徐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带动徐闻旅游业也有强大的促进作用。2、在徐闻中部建立汤显祖纪念馆。汤显祖是明代的大戏剧家,被誉为东方的沙士比亚。1591 年他被贬到徐闻当典史。汤显祖虽然在徐闻时间不长,但他对徐闻的贡献是重大的。他在徐闻兴学重教,教化民众,尤其是他那“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的“贵生”思想深入人心。在徐闻县城的贵生书院内建筑汤显祖纪念馆,主要是缅怀这位大文学家对徐闻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也可以把徐闻重要的历史人物陈列其中,让其功绩彪炳千秋。3、在徐闻东部,创建下洋红色革命文化基地和建立黄礼孩诗歌艺术馆。下洋镇位于徐闻县东部,东临南海,它不仅是一个天蓝地绿,地肥水美的好地方,而且是徐闻县革命斗争的摇篮和发祥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英雄的下洋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与领导下,在觉醒中奋起,点燃了徐闻革命斗争的第一把火焰。优秀的下洋儿女在与敌人斗争中不惜牺牲,抛头颅,洒热血,书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感人故事,为徐闻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共徐闻县委、徐闻县人民政府就是在下洋成立的。下洋曾一度成为徐闻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下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做出的特别的历史伟业,做为徐闻革命的子孙后代,必须继承和发杨优秀的革命传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所以在下洋创建红色革命文化基地是非常必要的。黄礼孩,广东徐闻下洋镇人。“70 后”中国著名诗人,“广州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大使”。诗歌《谁跑得比闪电还快》被选入《大学语文》作为教材,另有诗歌入选《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等上百种选本。出版诗集、诗歌评论集等十多部。他创办的《诗歌与人》被誉为“中国第一民刊”;他设立的“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曾获得 2013 年度黎巴嫩文学奖、第八届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第二届汉语诗歌双年十佳奖、2014 年凤凰卫视“美动华人·年度艺术家奖”、第二届“扶正:诗歌贡献奖”、2017 年第五届“中国赤子诗人奖”等。现为广东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西诗歌》杂志主编。在黄礼孩的出生地小苏村建立黄礼孩诗歌艺术馆旨意是在徐闻树起一座高端的艺术殿堂,弘扬高品位文化,同时以名人效应可吸引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到徐闻来观光旅游,让徐闻天下闻。4、在徐闻西部打造好“两个”村庄。第一是有徐闻“第一村”之称的那练村;第二是有武术之乡美誉的青桐村。那练村位于徐闻县城西十六公里处,是一条勃勃生机的时代新村,更是一条世代英才辈出的千年古村。据《雷州府志》和《徐闻县志》等地方史志载:那练村古代兴盛的科举共分两个阶段,第一个兴盛的时期是宋朝绍熙年间至明朝万历十六年,这个

 7神州文化时期跨越宋元明三朝,那练骆氏共有选贡中举者 81 人,其中有宋赐进士,广东巡抚、都察院佥都御史骆良相等。第二个兴盛的时期是明朝万历十九年至清朝宣统年间。清宣统《徐闻县志》十二卷载:自明万历戌子以来那练村通过科举入仕者有 56 人,其中有明朝有明万历进士、郁林知州、中宪大夫、崇荣左史骆效忠等。其实,那练村从民国初年至今,在徐闻乃至湛江的教育史上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创造了徐闻乃至湛江教育史上的很多个第一,如骆鸣銮,是徐闻县第一个北京大学毕业生;骆贤烈,是徐闻县第...

篇二: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3 篇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乐至县作为四川省的“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田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水利设施老化严重,近年来,虽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项目,但从全县来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支撑能力不强,缺乏统一规划,

 项目打捆使用,农口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造成有项目无产业,有产业无项目支撑。

  (二)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小,很难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人员结构老化,18-60 岁真正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断代现象突出,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小,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目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平台建设滞后,交易方式单一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

 准确、系统、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生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政府服务能力不强

  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上进人渠道窄,影响了干部补充,且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走,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干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力较弱,习惯于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力,点子不多,办法不实用。部分乡镇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差,面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用,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工作被动。

  二、建议意见

  (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建设丘区

 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证。一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高度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系统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农业干部职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深、分工明细、服务水平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职业农业经理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保底收益

 +二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示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社、示范农场。

  (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一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设施覆盖行政村比率、农 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二要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生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沼气、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利用,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项目,完善“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

 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注重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实现种植业产业链更加紧密有效。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对我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项目资金、科学安排落实,最大化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本,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生物有机肥厂项目建设,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2

  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的系统性工程。

  党的十九大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8 年 2 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公布,提出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2019 年 6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在中国农业大学统筹下,我校人文与发展学院于 2018 年成功动员并组织了首次乡村振兴系列研究活动——“百名师生乡村振兴系列调研”。这是一次发扬农大人“以大地为书,以阡陌为笔”的传统,勇于探索真知和集体担当的行动,更是一次具有前瞻意义和战略价值的尝试。

  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要成果,《中国乡村振兴调研报告(2018—2019)》呈现了丰富的调研材料和深刻的学术分析,以期为政府部门、学界同仁、社会各界、“三农”一线人员等提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手资料、学理思考和行动建议。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3

  关于推进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9 年 5 月 28 日在启东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分为五个部分,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乡村产业振兴的经济基础好,才能建设好乡村环境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并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的民生目标。为深入了解掌握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情况,根据市人大常委会 2019 年工作要点,4—5 月份,我们农业和农村工委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对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情况开展了专项调研。调研组专门听取了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汇报,组织部分村支部书记和农业龙头企业、农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开展座谈,并赴浙江吴兴、海宁、慈溪等地学习考察了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南通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通过深入推进

 农业农村改革,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做大优势农产品,实施精准扶贫等方式,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成立了市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为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 2018 年加快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意见》《关于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产业等管理保障措施,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组织保障。

  (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三年的努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 78.6 万亩,把杂、乱、差的田块建设成“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沟相连、渠通畅”的标准农田,解决了灌排设施配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也为现代农业提供全程化、系列化和机械化服务打下了基础。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21 家、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50 家,南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64 家。重视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兴农行动,建成 1 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 480 个骨干科技示范户。实施农业重大新品种创制项

 目,全市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 11 项,新品种 26 个。2018 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66.7%,列南通各县市第一。

  (三)产业优势逐步形成。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稻米、高效蔬菜园艺、生态林果花卉、水产健康养殖、农业休闲旅游五大主导产业。优质食味稻米种植面积增至 8 万多亩;高效蔬菜播种面积达 70多万亩;葡萄、水梨、石榴、枇杷等果树种植渐成规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观光农业游客接待量逐年提升,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全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成效显著市等称号。

  (四)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村改革持续深入,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南通第一,通过省级验收。充分放大农地股份合作等试点效应,出台实施意见和奖补政策,支持 10 个村试点发展新型合作农场,推进村级集体规模经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完成交易额超 1 亿元。深入推进“三个全覆盖”试点,出台指导意见,扩大试点范围,严格督查考核,累计土地流转 14.8 万亩,建成社会化服务联盟 26 个。

  (五)产业布局得到优化。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乡村产业规划布局向专而特、规模化方向转变,着力打造 2 个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六大种养园区”,2 个休闲农

 业园区,全面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育优势乡村产业。充分激发沿海开发重点镇、区镇合一重点镇和特色镇发展潜力,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加快促进人口、产业、要素集聚,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已先后组织实施了规划完善、产业转型、民生示范、制度创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了多项农村改革探索成功起步。

  二、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市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我市乡村产业化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还有许多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导产业优势产品没有培大扶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产业优势效益并未充分显现,对我市乡村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种养模式相对简单。如我市稻麦种植面积在 30 万亩以上,其中稻田综合种养、优质食味稻米面积分别为 0.2 万亩、8 万亩左右,其余均为普通稻麦品种,精力投入大,产量和价格普遍较低。加上近几年极端天气及病虫害影响、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土地流转费用相对较高,导致稻麦种养大户种植利润持续下滑。二是关键技术无法突破。如我市“四青作物”一直深受喜爱,产品

 销往上海、浙...

篇三: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振兴主题调研报告汇编(6 篇)

 目录

 1、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 2 2、城乡融合发展的 xx 调研报告 ........................................ 10 3、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含发展进程、问题与路径)

 .................................................................................................... 19 4、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 34 5、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三农”工作队伍 .................................................................................................................. 45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关于促进农民内生发展能力调研报告 .................................................................................................... 60

 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以来,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xx 县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一年来,xx 县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健全,特色小镇等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增长点初步显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影响显著增强。围绕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把握先机,推动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乡规划日趋完善。围绕建设“一城四镇三十个中心村”,在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和行政管理上不断进行优化。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完成了县城总规修编、城市控规和中心城市设计,明确了“东进西拓南理北抑中提升”的县城发展思路;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20xx-20xx)、《县城城市双修专项规划》初稿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将对县城总规开展中期评估维护。完成 xx 镇特色小镇专项规划文本以及xx 河乡 xx 村、xx 乡下 xx 村、xx 村等 x 个重点村实用性村庄规划。

 (二)城市建设全面提升。东关幼儿园、梅杏剧院、游泳馆项目开工建设,亲水商舟、全民健身中心商业部分招商

 运营。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完成。组建城投公司,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题。对县城新建路沿线建筑立面进行提升改造,外立面涂料粉刷基本完成。实施县城绿地综合提升工程,新增绿地面积 x 万多平方米,建成xx 座小游园,“国家园林县城”通过省级初审。

 (三)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 xxx 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x 公里。县城公交首站投入运行,县域交通实现循环连通。开工建设庙沟、国华片区供水工程,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x 处,解决 x 个行政村,xx个自然庄,巩固提升 x 万人的饮水安全。推进“气化 xx”,全县 xx 个乡镇、xx 个村、约 x 万户居民用上了煤层气,农村气化覆盖率 xx%,县城供气普及率 x%,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 x%以上。

 (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中村旅游名镇、端氏商贸重镇、嘉峰工业强镇、郑村幸福小镇分别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增强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试点加速推进,x 个乡镇的 x 个村先行先试,已经初见成效。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省、市验收和农业部初检。xx 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全部分房到户,村级集体经济零收入村全部“破零”,贫困县退出 xx 项指标全部完成,继 20xx 年脱贫摘帽后 20xx 年实现了整体脱贫。

 (五)民生保障持续加力。城镇新增就业 x 人,创业带动就业 x 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x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开通农村客运公交线路 54 条,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建制

 村 x%通客车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 x 元,增长 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 x 元,增长 x%。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 x%,基本养老保险覆盖 x 万人,城乡低保应保尽保。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镇化率偏低。目前 xx 县城镇化率仅为 x%,明显低于全国(x%)、全省(x%)、全市(x%)平均水平,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基本在 xx%以上,城镇发展速度较慢,质量较低,城镇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二是基础设施滞后。xx 区位交通先天不足,境内无高速铁路、机场;县城管理粗放,车辆乱停乱放比比皆是;雨污分流设施不完善,污水处理厂阶段性超负荷运转。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xx 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将近 x.x:x,如果把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差距考虑进去,差距比则会更大。四是农村凋敝现象严重。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年轻人日益缺乏,大量耕地抛荒;乡村文化发展后继乏人,乡土文化正在逐渐被边缘化。五是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坍塌房屋随处可见,农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严重超标。

 三、今后发展的方向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坚持四区联动战略布局,根据城镇化发展现状,不断构建功能明确、定位清晰、支撑有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一是建议调整行政区域,将 xx 乡与 xx 乡合并,组建 xx 镇;将 xx 河乡并入 xx 镇,后一分为二,以 xx沟、xx、xx 庄一线往东组建新的 xx 镇,xx 镇实行社区化管

 理,建立居委会制度。二是推动建设明代风情小镇、xx 旅游小镇、xx 湖小镇、xx 康养小镇四个特色小镇,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形式。三是着力打造两条风光带。西边,要以“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试点为契机,以迎白路为轴线,辅助小园区点缀,融入各村的原生态景观,全力打造“如画 xx 之百里画廊”。东边,要加快实施沁河河道治理工程进度,以沁河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为主线,打造集山水风光游览、古堡寻幽探奇为一体的百里沁河风光带。

 二是完善市政设施。实施既有路面城市电网、通信网线入地工程,统筹城市地上地下设施规划建设,合理布局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开工建设第三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增加 x 万立方米。实施县城供电双回路工程,保障县城居民正常用电。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提高 x.x 万立方。实施县城生活垃圾全资源化处理项目,形成垃圾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循环型城市。加快雨污分流工程进度,全面改造合流制管网,建设一批下凹绿地、人工湿地和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设施,建设“海绵城市”。通过一些列举措,全面补足基础设施历山欠账,实现自来水覆盖率xxx%,燃气覆盖率 xxx%,集中供热普及率 xx%以上,污水处理率 xxx%。

 三是加快三城同创。卫生县城创建方面,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推动县城范围内剩余旱厕进行改造,对现有公厕进行全面提升;实施县城内建筑外立面净化提升工程,提升整体形象。新建 x-x 个农贸市场,把游街商贩集统一管理,

 彻底消除随意私设摊点、马路市场等现象。文明县城方面,实施示范一条街亮点工程,坚决完成考核硬指标,推行志愿者服务常态化,进一步规范居民行为,全面提升软实力。园林县城方面,着力推进大环境绿化、游园建设、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庭院增绿工程、道路绿化和街头零星绿化建设,形成“山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绿中、人在画中”的特色景观。

 四是创新城市管理。健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运行机制,畅通“xxxxx”城市管理服务热线,依托综治平台,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模式,实现数字化、精细化和智慧化执法管理。实施“引摊入市”工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在各社区打造便民超市、零售药店、物流配送等便捷生活服务圈,有效解决街道乱摆乱设摊点问题,切实提升城市综合服务管理水平。提高车位供给,鼓励有条件单位挖潜改造、对外开放停车场所,新建小区按 x:x 的比例全部配套停车位。建立智慧云交通平台,对县城所有停车位实行智能化管理,从根本上补助城市停车管理短板。

 五是实现充分就业。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围绕千年古县,如画 xx,突出生态、休闲、康养、体育县城特点,全面提升县城宜居宜业指数,吸引农村人口到县城居住、工作,吸引外出务工创业人士。要降低入城门槛,创新户籍管理办法,保证已落户城镇的农村人口、外来人口享有与县城居民同等的权益。同时,在城乡结合部迎头和国华建设标准化厂

 房,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来料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精准性、实用性,继续规范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管理,举办创业培训班,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为创业者提供了最前沿的创业指导和最及时的资金保障。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

 六是加大中心村建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合理安排建设项目,重点建设 30 个中心村,确保建设资金向中心村投放,基础设施建设向中心村集中。坚持搬迁和发展两手抓,统筹谋划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创业,确保搬迁群众生活有保障、发展有潜力。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建设“四好”农村路;引导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展厕所、垃圾、污水治理“三场革命”,补齐影响农村生活品质的短板。

 。

 七是推动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xxx、xxx、xxx、xx、xx、xxx、xx 七个农林文旅康试点村,要围绕探索“亲子游”、打好“果蔬牌”、念好“山水经”、打造“休闲游”、叫响“文化牌”、绘好“乡村画”总体思路,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加大招商引资落地,推动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加速提档。除百里画廊沿线 7 个村外,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其它乡镇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农业为基础、林业为保障、文化为底蕴、旅游为平台、康养为方向,编制本地区融合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发展

 以观光农业、亲子乐园、森林康养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引导促进城镇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要加强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区政策保障力度,凋敝宅基地复垦收益全部返还乡村建设,以政策投入引导人力、财务、物力的投入,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八是深化凋敝宅基地改革。积极推行“大村庄制”,对户籍人口 500 人、常住人口 xxx 人以下的村庄进行合并,统筹压煤村庄搬迁、地质灾害搬迁和煤矿采空塌陷区搬迁和凋敝宅基地复垦搬迁,拆除破败村庄,工业区、工业点的居住小区与生活服务设施应集中到 x 城 x 镇统一布局。目前,xx 县农村凋敝宅基地复垦方案已经省自然资源厅批复,配套政策已出台,20xxx 年出售建设用地指标 xxxx 亩,获得 x 亿元收益。今年计划拆除破败村庄 xxx 个,完成 xxxx 亩宅基地复垦的竣工复核、验收等工作,如期归还省里用地指标。同时,新交易全省易地交易指标 xxxx 亩,累计创造财政收入 x 亿元。投资 x 亿元修建县城移民房,到 2020 年,易地搬迁群众x 万人,基本完成搬迁任务。

 九是谋划重大项目。一是沁煤外运专用铁路线。xx 县入股 xx%,xxx 煤集团、中煤集团、xx 煤矿共同组建煤炭铁路运销公司,总投资 xx 亿,建设 xx 专用铁路,与 xx 线 xx 站接轨。到 20xx 年底完成建设,实现区域内煤炭年产能 xxxx万吨的铁路运输外销。二是加快县城南外环路进度,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建设 xx 集运站,提升城乡货物中转和物流配送效率。三是规划建设 xx 至 xx 高速铁路晋城至韩城段建议,

 运城到晋城高速铁路,已经列入规划,下一步我们要积极争取将站点设在离县城 xx 分钟车程内。四是 xx 通用机场。积极和省里沟通对接,争取将 xx 县通用机场列入省里布局规划。

 十是改善生态环境。一是改善县河水生态。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完成后日提水 xxxx 立方,用于补给景观用水,为河道“解渴”。二是限制地下水的开采。积极向上级政府建议加大对生态功能区的补偿力度,并参照天然气资源税率,按 x%从价计征煤层气资源税,专项用于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三要划定生态功能保护区。积极鼓励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牧,不断提高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让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良。四是建设防护林带。加强县域范围内主要交通干线的通道绿化提升工程,对铁路、干线公路两侧建设 xx 米宽防护林,对 xx 高速沿线两侧荒山以及 xx 镇、xx 镇、xx 镇和 xx 乡 x 个出入口连接线进行绿化。

 城乡融合发展的 xx 调研报告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日,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研讨会”在 xxxx 召开,与会专家围绕“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从产业振兴、科技兴农、人才兴乡、乡村治理、文明进步等方面进行了深度交流,为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实现乡村振兴、共建美丽中国献计献策。

 xx,一座在歌声中成长的城市,近年来,积极抢抓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努力探索具有 xx 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xx 争做“排头兵” 20xx 年,国家发改委在中部地区布局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鼓励中部地区重点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多元化可持续投融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探索。

 置身中部崛起大潮中,xx 通过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规划城乡布局、交通路网、产业板块,构筑起了“一轴三带”“两城七园”“三河三山”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对内大循环、

 对外大开放”的城乡交通格局、“一核两园四组团”新型城镇格局。

 据 xx 市市长吴新伟介绍,xx 市把握...

篇四: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54 卷第 5 期

 广

 东蚕业

 Vol.54,No.052020

 年

 5

 月

 GUANGDONG

 CANYE

 May.

 2020DOI :

 10.3969/ j . issn .2095-1205.2020.05.73浅谈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尹秀茶(衡水学院文传学院河北衡水 053000

 )摘

 要

 乡土文化代表着乡村文明 , 其传承问题应纳入乡村振兴中并加以整改 。

 文章分析了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策

 略 , 阐述了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关系及价值 。关键词

 新时代 ; 乡土文化 ; 传承 ; 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 D422 .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 1205 ( 2020 ) 05 - 150 - 02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建设 、 优化村民居住

 环境 、 推动文化生活发展 、 建设清晰治理模式 、 刺激乡村

 经济等多方位与多层次的发展性战略 , 其应体现在生态环

 保 、 产业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等乡村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 ,

 而文化生活是新时代社会大众愈发重视与关注的精神追

 求 。

 因此 , 乡村振兴在文化建设领域应作为核心内容坚定

 地推进 , 确保乡土文化的特色和独立 。

 同时 , 还应明确乡

 土文化建设及传承对于乡村振兴推进的正向影响 , 乡土文

 化作为乡村变化与发展进程的主要记录者 , 乡村农耕生活

 当中蕴藏的特定习惯 、 人文风俗以及思想原则均集中表现

 在乡土文化当中 。

 然而 ,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的

 当下 , 多数人极易忽略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 导致乡土

 文化伴随传统村镇的消失而衰落 。1

 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策略1.1 弘扬调动村民乡土文化传承意识人的参与行动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因此

 在乡土文化传承过程中应持续凝练与汇集乡村村民们的力

 量 , 从而生成发扬和保护当地乡土文化的动力 。

 我国城乡

 一体化的本意是建设乡村新面貌 , 转变以往滞后的生活风

 貌 , 但是这并非象征着村民群体意识形态亦要趋于城市发

 展 。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 村民全新的精神风貌和生活

 方式不应与传统文化产生冲突和矛盾 。

 乡村地区青年群体

 应转变追求城市生活而离开家乡的思想态度 , 明确个体乡

 土文化生活背景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 从而为家乡乡土文化

 发展及传承做贡献 。

 而能力薄弱的儿童和老年群体可怀揣

 一颗热爱家乡的诚心 , 深入了解与掌握当地乡土文化特

 色 , 为乡土文化发展传承代言 , 以此来为乡土文化弘扬及

 传承提供支持 。

 另外 , 当地可组织乡土文化推广及宣传活

 动 , 利用乡土文化价值意义 、 文化遗址以及历史源头等活

 动使乡土文化切实进入村民日常生活当中 , 令村民深层次

 理解与感受文化灵魂 , 调动村民传承乡土文化的自觉性 。1.2 激励乡土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建设在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战略过程中 , 不仅应考虑经济的

 发展与建设 , 还应重点考虑当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

 在

 新时代背景下 , 应推动乡村地区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良性

 互动 ,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文化得以传承 。

 有效利

 用乡土文化优势展开建设工作 , 既能帮助当地村民明确文

 化传承意识 、 树立文化自信心 , 还可真正弘扬乡土文化特

 色 , 塑造当地特色文化品牌形象 , 使更多民众了解与喜爱

 当地乡土文化 。

 例如 , 地方特色戏曲 、 风景民俗以及泥人

 脸谱等均可发挥其潜质与优势 , 同时加以开发和利用 。

 在

 此过程中 , 政府与乡镇负责人要发挥自身导向作用 , 为乡

 土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扫除障碍 , 并进行一定理论引导与

 资金支撑 。

 另外 , 还可利用新时代信息内容的迅速传播实

 施宣传工作 , 从而提升当地乡土文化产业影响力与知名

 度 。

 而具备一定潜力与特色的乡土文化地区亦应牢牢把握

 和充分发挥自身优越性 , 努力塑造文化品牌形象 , 创建文

 化示范展区 、 旅游景观或博物馆等 , 以此促进当地经济增

 长与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 。1.3 重视乡村传统自然风貌景点保护众所周知 , 若文化载体缺失 , 乡土文化本源则会日渐

 式微 , 乡土文化传承及保护亦会受到不利影响 。

 乡村作为

 乡土文化的主要起源 , 乡村振兴战略应深度思考村落保留

 问题 , 切忌片面性地进行新农村建设 、 楼房改造 、 变革土

 地利用形式而打破传统村民生活环境 , 改变原有乡土文化

 生存根基 。

 因此 , 乡村振兴战略推行过程中 , 应以乡村地

 区实际状况为着眼点 , 科学管控村落格局 、 分布与形式 ,

 并岀台有关制度体制规范乡村管理体系 。

 除此之外 , 针对

 村落文化遗址或具备代表性的文化建筑要强化保护措施 ,

 维持村落建筑原始面貌 , 并最大限度还原文化根基 。

 例

 如 , 北京胡同与四合院 , 其作为北京传统文化象征与特色

 建筑 , 不应伴随社会发展而被改变与摒弃 。

 针对乡村振兴

 战略建设和发展 , 应遵循不断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的准

 则 , 但是同时亦应注重乡村传统的自然风貌保护 , 坚守乡土

 文化特色象征 , 在设立工厂与引进现代化设备过程中应重视

 和乡村传统建设并存 , 确保乡土文化可实现健康发展 。2

 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关系及价值2.1 乡土文化可维持乡村秩序稳定任何文化体系的生成均需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与文

 化积累 , 我国文明历经五千余年的发展与孕育形成了现如

 今文化意蕴深厚的文化体系 , 乡土文化亦是在长远的乡村

 发展史中不断累积而产生的 。

 乡土文化不但蕴藏着我国乡

 村居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特色 , 而且也具备不必说但行为相

 统一的生活习惯与规则 , 乡村生活方式和原则在当地居民

 作者简介 :

 尹秀茶 (1966 - ), 女 , 汉族 , 河北武邑县人 , 本科 , 副高 , 研究方向 :

 汉语言文学- 150

 -

 第 5 期 浅谈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第 54 卷持续改变与延续传承中逐渐渗透至乡土文化内 , 而不同区 域则因劳作方式 、 地理位置以及种族结构的差异 , 生成了

 各具风格与特色的乡土文化体系 , 充分体现了各个地区乡

 土文化所具备的特殊内涵 。

 例如 , 在人类尚在进化和发展

 的初期 , 人类群体当中在不存在法律约束的情况下便可实

 现各行为的充分统一 , 具备一定规则约束与限制 , 事实上

 就是道德所发挥的规范作用 , 将这一作用应用于行为相对

 统一的乡村 , 便是其传统文化对于村民群体思想与行为的

 内在影响作用 。

 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进程中 , 乡土文化规

 范且约束着村民生活习惯及行为模式 , 有效调节了人和

 人 、 人和自然 、 人和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 , 在较大程度上

 落实了乡村生活秩序的安定和稳定 。2.2 乡土文化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乡土文化传承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关键环节 , 两

 者存在着共同进步与互相推动的关系 。

 乡村振兴战略可为

 乡土文化供给保护和宣传的有效路径 , 乡土文化传承亦可

 为乡村振兴供给有效的经济 、 文化与资源等产能 , 促进乡

 村振兴战略深入践行 。

 首先 , 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乡村

 振兴总体目标的构成内容之一 , 因文化是融入社会各领域

 中的无形力量 , 社会的良性发展需文化发挥一定促进作

 用 , 而乡村振兴的践行亦与乡土文化的渗透与助推息息相

 关 , 唯有如此才可建设新时代的乡村新生活 。

 其次 , 乡土

 文化映射着当地居民的意识 、 思想与观念水平 , 文化作为

 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文明支撑 , 是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

 内在驱动力 , 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助力精神支撑的有

 效生成 , 从而真正发挥乡村地区劳动生产力 , 打造更高的

 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

 而在诸多乡村振兴的建设工作中 ,

 我国乡土文化理论内涵亦在持续被深化 。2.3 乡土文化具备经济发展的潜质尽管乡土文化注重文化自身的影响力 , 但是文化对其

 他领域的辐射作用亦不可忽视 。

 首先 , 现如今社会群体对

 物质生活层面的追求已能基本满足 , 但其对于精神层次的

 要求不断提升 , 追求着自由 、 幸福与心灵的欢愉 , 而乡土

 文化针对高压力及快节奏的社会群体而言 , 便是追求心灵

 净土的客观需求 , 乡村地区多样性的文化产品和人文景观

 均象征着其特殊的自然意蕴与文化价值 , 可吸引更多群众

 关注 , 并提升乡村经济效益 , 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其次 ,

 乡土文化作为与自然生态共生的衍生物 , 是村民群体于田

 间生产劳作而形成的 , 其高度契合自然生态绿色发展的基

 本规律要求 , 亦是绿色生态观念的有效总结 , 亦因此使得

 乡村地区自然风貌吸引大批旅客前来参观 , 而众人所说的

 田园风光 , 本质上便是乡土文化所具备的生态智慧 。

 由此

 可见 , 乡土文化对于乡村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推动作

 用 , 可加快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及转型 , 同时还可传播绿色

 生态观念 。2.4

 乡土文化可创造乡村文化环境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与精神财富 , 传承与发展乡

 土文化对新乡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现如今 , 多数传统乡

 村文明代表及遗址均在历史长河中日渐式微 , 但是传承乡

 土文化便可焕活文化载体 , 传统建筑村落 、 历史遗迹与自

 然景观均因乡土文化传承而被社会群体再次注意 , 同时地

 方特色技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均逐渐走入群众视野 。

 一

 般而言 , 乡土文化作为乡村建设特色的集中体现 , 可为乡

 村振兴供给更多新的发展契机 , 如借助传统建筑和优美景

 观发展当地旅游产业 、 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形象发展乡村特

 色农产品等 。

 除此之外 , 文化形象的树立 , 可在较大程度

 上深化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和自信 , 乡土文化作为特定地区

 内民众的思想与智慧结晶 , 发扬和传承乡土文化可强化村

 民群体对于新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行动力和积极性 , 从

 而创造乡村文化环境 , 提升村民群体思想觉悟以及推动乡

 村振兴战略有效运行 。3

 小结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践行需多方力量协同推进 , 应统

 筹管理 、 控制各目标任务的有效完成且落实轻重有序 , 不

 可松懈任何步骤 。

 传承乡土文化并非简单任务 , 同时乡土

 文化亦非简单如文化二字 , 扎根在乡村发展历史当中的文

 化意蕴丰富且繁杂 , 其所具备的作用与价值对于乡村振兴

 亦有着积极促进效果 。

 因此 , 应明确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和

 乡土文化传承关系 , 从多个维度看待两者互相推动的作

 用 , 从而最大程度发挥新时代乡村振兴资源和渠道 , 以此

 来健全乡土文化传承层面的工作 , 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1]

 陈松友 , 卢亮亮.自治 、 法治与德治: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內

 在逻辑与实践指向 [ J ]. 行政论坛, 2020,27(1):17 — 23.[2]

 刘长江.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 ----以四川革命老区 D 市为例 [ J ].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19,34(1):20 — 39.[3]

 王宁•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进路一

 — 基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实践探索 [ J ]. 湖北社会科学 ,2018

 (9):46 — 52.[4]

 沈一兵•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危机及其文化自信的重构 — —

 基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 [ J ]. 学术界 ,2018(10):56-66.⑸李文峰,姜佳将•老区与新乡 :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传承与

 反哺

 以浙江余姚梁弄镇革命老区为例 [ J ]. 浙江社会科学 ,

 2018(9):77 — 83;157 — 158.・ 151 ・

篇五: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1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题目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职 称

 所在 学院

 课题来源

 课题 类型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结合文献综述,阐述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结果或取得什么效果,含理论、技术、应用以及经济、社会价值)

 :

 1.1 研究目的 当前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多集中在乡村经济振兴、乡村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对于如何振兴乡村文化鲜有涉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满足农民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如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就显得特别重要。乡村文化的振兴必须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在这一前提下,本文从当前的乡村现状入手,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以及面临的问题,寻找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以期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 1.2 研究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任何时候都是最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文化的根脉在乡村,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凝聚着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文化在多种因素冲击下日渐式微,呈现出衰落之势。因此,振兴乡村文化是当前乡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可附页)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国内连年混战,整个中国日益败落。在此背景下,以梁漱溟、晏阳初、费孝通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认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农村,为此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乡村建设运动。他们怀着“拯救农村”“复兴农村”的抱负,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和探索,希望找出农村衰败的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以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令人遗憾的是,鉴于当时中

  - 2 - 国时局混乱,这些乡村建设运动都没有进行下去,其目标也都没有实现。但是,他们对当时乡村社会现状的分析,对于乡村出现的问题和走向的探讨和判断,以及他们所进行的道路探索都对当前乡村文化的振兴、“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镜鉴意义。

 目前,受到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广大农村地区呈现出多元文化态势。与此相呼应,当前学术界对于乡村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通过文献梳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极为丰富,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上百种。国内学者根据文化的诸多定义并结合乡村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具有代表性的有“两分说”“三分说”两种观点。

 其一是“两分说”。赵旭东等认为,乡村文化侧重于那些展现乡村意境的因素,既有抽象无形的一面,比如村落社区中的集体诉求、交往原则、行为习惯,也表现为有形的物质层面,如民风民俗、典章制度及特定器物。其二是“三分说”。胡映兰认为,乡土文化并不仅仅是日常理解意义上的乡土精神文化,是在乡村中的长期共同生活里所形成的乡村特有、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它包括三种具体形式:乡村物质文化、乡村规范文化、乡村表现文化。闰小沛等把乡村文化的内涵定义为“以广大农民为主体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总称”。

 由上可知,学界对乡村文化的界定还没有统一标准和统一定义,学者们对乡村文化内涵的解读也是见仁见智。本文认为,乡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包括一整套关于价值观念、道德情感、处事方式、情感归宿等文化符号体系,它涵盖乡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组织及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

 (二)乡村文化的价值 乡村文化的价值是乡村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核心与精髓,支撑着村民的心灵归属。国内学者关于乡村文化价值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乡村文化的凝聚认同价值。历经千年积淀的乡村文化,具有凝聚地域内农民的功能。李娅认为,乡村文化具有粘合一定乡村地域内的社会成员的功能,使得他们在地缘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历史文化认同感,并且是“自愿认同”而非“强制性认同”。第二,乡村文化的治理价值。李三辉等从人类日常生活方面出发,认为乡村文化具有调适社会矛盾、治理社会的功能;徐学庆认为,乡村文化有助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统一的治理体系,增强乡村治理的有效性。第三,乡村文化兼具多种价值。如学者艾莲认为乡村文化具有如下价值:保持文化多样性与原生态价值,文化事业与产业开发价值及塑造新农民的价值。吴理财等认为乡村文化除了文化

  - 3 - 本身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价值和功能。

 国内学术界关于乡村文化的价值研究成果颇丰,他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结论趋同,多数学者都肯定乡村文化有着无比重要的价值,在稳定社会秩序、凝聚人心、承袭淳朴的乡风民风以及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乡村文化的价值,赋予乡村文化以新的精神内涵,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凸显出乡村振兴视域下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三)乡村文化遗产保护 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载体,是农民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单靠翔在其专著《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中详细分析了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开展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探索出新型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途径。张英魁、徐彩勤认为乡村文化价值的隐性与长期性和经济利益的显性与即时性二者之间的冲突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必须要构建一种以政府为主体,有效协同社会与市场这两大主体的共治机制,方能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曹劲对此却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乡村遗产保护所依赖的主体力量既不是政府部门,也非专业人士,而是乡村原住民;强调有了村民的日常参与和维护,乡村遗产才有生命与活力。

 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发现,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大都通过“问题一对策”式框架来阐述当前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虽然这类研究比较聚焦,但往往集中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对当前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四)乡村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以文化信息为媒介内容的传播,是人类交流、开化的特殊形式,是传播的特殊范围之一。当前对乡村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乡村文化传播对农村、农民的影响。乡村文化传播对农民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如猴博等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电视媒介传播“文化信息”对农民的观念改变、乡风文明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其他传播媒介无与伦比的优势。沙则认为,乡村文化传播过于强调传统文化传播的经济效益,使得乡村文化传播越来越远离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

 (2)乡村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选择。陈楚洁等通过对江苏省J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指出当前有关乡村文化传播存在以大众传媒窄化乡村文化传播内涵的缺陷,进而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应当以农民的参与和认同为路径。而陈燕则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乡村文化存在差序传播,需要从政府维度、媒介维度、受众维度入手,整合与重构乡村文化变迁的差序格局或许可以弥合差距,重构乡村文

  - 4 - 化的传播生态。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围绕乡村文化的内涵、乡村文化的价值、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应当说,这些专家、学者关于乡村文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我们研究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目前国内学者仍多侧重于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

  3.选题研究的内容 (在毕业论文内容的基础上,说明其中须进行研究的具体理论、技术内容等)

 :

  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得出:

 (1)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主观需要。

 (2)乡村文化振兴是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

 (3)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

 第二部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第四部分:如何解决困境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第五部分:结论。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1 研究方法 4.1.1 文献综述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将涉及高中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作为本研究的参考资料,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深入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4.1.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拟采用的问卷内容是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以及建议,采取接纳性意见。

 4.3 选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 1 )乡村振兴必先提振乡村文化,通过乡村文化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源泉并注入持久动力; ( 2 )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现状、特质的了解过程中,通过认知、省思和评判,

  - 5 - 体会到乡村文化的自身价值和独特优势,重新感知乡村文化的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

 5.研究进度安排:

 2020 年 10 月-12 月

 收集有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文献综述; 2021 年 1 月

 确定本研究拟采用的调查问卷:《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支持量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问卷》 2021 年 2 月-3 月

 选定本研究调查的样本,现场实测;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整理资料,得出结论; 2021 年 4 月-5 月

 撰写并修改论文。

 6.主要参考文献:

 [1]吴晓林.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述评(2000-2010 年)[J].公共管理学报,2012(02). [2]郎友兴,陈文文.“扩”与“缩”的共进:变革社会中社区治理单元的重构——以杭州市江干区“省级社区治理与共服务创新试验区”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 [3]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一—1990 年代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J].开放导报,2004(06)

 .[4]景跃进.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一—从基层实践看中国政治的特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2). [5]金太军,王运生.村民自治对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制度化重构[J].文史哲,2002(02). [6]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9(02). [7]姜晓萍,代珊珊.从二元结构到全景关照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1). [8]何增科.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04). [9]何元增,杨立华.社会治理的范式变迁轨迹[J].重庆社会科学.2015(06). [10]吴家庆,苏海新.论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现代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11]项继权.从“社队”到“社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J].理论月刊,2007(11). [12]杨嵘均,张浩书.农村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与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05).

  - 6 - [13]曹立前,尹吉东.治理转型:从传统乡村到新型农村社区[J].农村经济,2016(11). [14]徐勇.利益与体制:民主选举背后的变数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2).

 指导教师 意

 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所在系 意见

 系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意见

 教学副院长签名:

 年

  月

  日

篇六: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6│ CULTURAL TOURISM

  文旅如何在旅游开发大格局中融入文化元素,凸显特色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振兴,是一项重要课题。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理论研究、文艺创作演出、非遗保护专业人员与钟祥市莫愁村文化旅游景区联合组成课题组,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莫愁村基本情况莫愁村所在的湖北省钟祥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700多年。明嘉靖皇帝取“钟聚祥瑞”之意,赐名“钟祥”并升为承天府,与顺天府(北京)、应天府(南京)并为明朝三大直辖府。楚文化、明文化、长寿文化源远流长,造就了楚辞文学家宋玉、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等一批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莫愁村文化旅游景区位于钟祥市东北角,其北邻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南依国家湿地公园莫愁湖,人文、生态环境优越,适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莫愁村的发展理念是:让农民富、让农业活、让农村兴。莫愁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既强强联合,又相辅相成。课题组挖掘整理莫愁村当地文化资源,用文化提升旅游品味,以优秀文人资源为主干,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莫愁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精心打造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兴建乡村文化场兴建莫愁村古戏台。集荆楚民俗演艺、传统戏曲演出、现代歌舞演艺为一体。兴建帝君祠。作为弘扬传统道德、乡土精神的重要文化基地,以明嘉靖皇帝为父母修建明显陵时的“大礼仪”事件以及嘉靖南巡承天府为历史背景,将嘉靖皇帝在位期间为钟祥作出的相关贡献以及为父修建明显陵等历史事件,深度考研和重组,传播孝道文化。建设余秀华工作室。对本土文化名人余秀华的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展陈手段进行完整诠释。传播本土文学,根植乡村道德感情。打造荆楚集市。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杨楼子塆老榨坊”系列作坊和“来凤漆筷坊”等系列匠坊,通过活化传统民间艺术资源,推进民俗“网红”、文化创意等特色文化产业形成聚集。建设兰台书吧。为游客和市民提供文化阅读场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满足游客和市民的文化休闲需求。修复文化古建筑——武郡书院。让钟祥的文物借助旅游业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古戏台常年开展民俗演艺活动。在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的指导下,在莫愁村成立以当地优秀民间艺人组成的50人演艺团队,创作文艺节目,指导民间艺人排练和作品打磨提高,开展常态化的民俗演艺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开展各类民俗文化表演。组织当地特色的海马舞、采莲船等民间艺术演出,常态化地开展各类文化体验活动。展现本土文学成果。通过对余秀华的“无畏”精神以及其文学创作历程进行深度呈现,展现本土文学艺术涵养,传播本土文学作家的文化精神,打造本土乡村文学的集中展示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兰台书吧建成以来,莫愁村景区周边村民人均年阅读量达到4.86本,人均每天阅读时间达到14.5分钟。培养以读书为荣,让读书成为一种乐趣、一种时尚、一种习惯,营造“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氛围。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企业搭建平台,促进能人返乡,创业致富。对旅游服务店铺提供“不收取租金、提供创业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能人进驻创业,提供经营技能扶持,优先确保附近农民和下岗人员经培训上岗安置就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以湖北省钟祥市莫愁村为例文/杜旭东2018年,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各地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也陆续完成,文旅融合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中央及各地对文旅融合的推动力度加大,文旅融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文旅融合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率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057CULTURAL

 MONTHLY │ 文化月刊业,提供近1000个工作岗位。直接或间接带动创业、就业岗位30000余个。政企联动宣传,吸引市民下乡,旅游休闲体验。通过“寻觅乡愁”主题宣传引导,将目标锁定在城市自驾车客群,让城里人下乡感受乡土民俗,收获特色旅游生态产品,莫愁村被评为“湖北省乡村旅游后备箱示范基地”。

 打造农产品公共品牌,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立足钟祥“世界长寿之乡”品牌,建设“钟祥长寿食材展览馆”和“长寿集市”平台,为当地30余家农企、农户提供销售平台,授权50多项“三品一标”农产品和特色传统小吃共享莫愁村品牌。注册“寿·品·集”农产品公共品牌商标,启动钟祥乡镇“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开发、仓储物流和上行电商平台建设。搭建农创团队,孵化“新农人、手艺人”走出去。挖掘优秀农人、传统匠人,成立农创团队,免费提供产品价值梳理、品牌形象规划、产品包装设计、产品展陈设计等服务,已完成50多项加工业产品的初步整合包装,陆续走向省内外市场。嫁接农业基地,建设莫愁自然农场,重塑农业原生态价值标杆。优选当地初级农产品基地,实行集中采购和加工,提升农业基地综合效益。“莫愁自然农场”通过自然农法的实践,重塑农业原生态价值标杆,转变生产方式,进行示范推广,带动当地农业走上原生态、绿色、健康、安全的供给侧改革之路。开设研学旅行大课堂,传承乡土文化。以自然农耕教育、传统民艺体验、经典国学授课为主要内容,兴建学生公寓、阳春岛、桃园、百岁湾、亲子乐园等。一次性满足500人规模的研学旅行团队开展研习旅学活动。莫愁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成效和经验主要成效一是文旅融合后,莫愁老街组团正式开放以来,共接待游客600万余人,非长假、非节庆时期国内游客流量超过同类型景区。国庆、元旦、春节长假期间的游客量超过省内传统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成功带动钟祥旅游进入中国旅游第一梯队。二是莫愁村的火爆,吸引了来自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中国旅游报及省内外逾百家知名媒体的争相报道和热议,也在省内旅游市场掀起了一股“钟祥旅游、小村大梦”的热潮。三是莫愁村被纳入国家重点旅游项目库,评列为“湖北省重点建设项目”“湖北省旅游示范品牌”“湖北省新地标”“湖北省乡村旅游后备箱示范工程”等,为湖北中部旅游的崛起树立了标杆,正在深刻影响湖北旅游发展的格局,为湖北“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新的模式。发展经验莫愁村以“民俗文化传习、荆楚文化体验、农耕文化教育、艺术创作基地、田园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康体”为主要旅游功能内容,通过“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服务业、旅游+工业、旅游+艺术、旅游+养生”等系列产业要素的构建,推动以“文旅融合、长寿产业”“文旅融合、绿色发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建设,按照三生(生产、生态、生活)、三业(农业、加工业、服务业)为标准来建设打造的全功能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开创湖北省“内容体验型”的旅游景区,引起行业强烈反响,树立了“荆楚原乡,长寿源地”的旅游景区品牌。为湖北传统旅游景区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新的模式。莫愁村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莫愁村将继续探索文旅深度融合,进一步挖掘荆楚文化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让璀璨的荆楚文化与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入融合,从而释放新动能、催生新业态、焕发新生机、带来新机遇。通过搭建平台、嫁接资源、提供协助等一系列手段,充分调动和扩大当地外出农民回乡创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政企联动、市场运作等形成有效的常态化、可持续的运营机制,为莫愁村“旅游扶贫、乡村振兴”发展基地巩固提升和长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力争三年内在莫愁村的持续带动下,旅游人次突破1000万,直接创造就业岗位6000个,直接和间接创税3亿元以上,拉动相关产业30亿元以上。带动“农旅、文旅融合”的产业耦合形成,实现钟祥“一产、二产、三产”跨越式升级发展,打造成为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的“湖北模式,全国样本”。作者单位:湖北省群众艺术馆(责任编辑:谯娇)

推荐访问: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乡土 振兴 调研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