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4-17 15:30:07 来源:网友投稿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篇】(精选文档)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习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习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习得性勤奋的概念,同习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2

  在阅读《终结拖延症》之前,我看过《拖延心理学》,可能由于自己偏向于感性,我感觉《终结拖延症》一书偏于理性规则,阅读时间比我预计的要长。

  最能减少拖延负罪感的,莫过于发现:拖延的不是我一个。所以在看完《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拖延焦虑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或许以前被这种拖延负罪压迫的太厉害了,以至过度放松走向了反面??我几乎心安理得于自己的拖延。在这种情况下,偏重理性的《终结拖延症》对我很好的进行了一次纠偏。

  我非常赞同这本书对拖延的定义: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是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它时间做。习惯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拖延会有一个逐渐加重和蔓延的过程。习惯具有固化的特点,所以针对拖延,保持觉察很重要,但从我自己的经验,过于敏感的觉察,会引起内心的抵制。所以这种觉察,要注意方式方法。反复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采用简单的步骤使自己脱离这个环境。我以前回家总是躺到沙发上看报纸,结果就是经常一份报纸看了两三个小时,晚上什么事情也做不了。这中间也会时时想到“起来吧起来吧。”但最后还是惰性占了上风。但如果回家后就坐到桌边看报,那么基本半个小时就能搞定,也就有时间去干其它事情。

  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也获益最多。由于阅读的兴趣,我有意无意间赞同“人生贵适意耳”的生活态度,所以对于不舒服的状态,第一反应就是要避开,对于不能容易解决的问题,就想放弃。骑手与马的比喻非常适合我??由于骑手缺席,我就象那匹只能依据本能行事的马。我对各种东西的学习,依赖自己理解力不错,入门都比较容易,但到达某个*台阶段,要下一点死功夫时,我就会停步不前,以至于我良好的开端从来都是失败的前奏曲。最后对学习形成抵触,对任何学习计划都开始拖延。此类拖延汇聚到一起,形成自己在专业上“望人兴叹”局面。我以前把这个单纯归结于自己意志力的不足。书中的“单凭意志力,往往不足以决定内心冲突的斗争结果。接纳负面评价的能力,才是在行为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点”。对我真是当头棒喝。我总想用一种轻而易举的姿态完成学习,不肯接受自己在理论上的欠缺。目前我针对锻炼情绪肌肉,想到的就是五分钟和计划完成及时鼓励的办法。

  其实我想,克服拖延或许就是一个从自恋走向不自恋的过程。不放大自身的困境,不沉溺自己的情绪,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离开自身,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并接纳和热爱它。也就是书中所说的,从自我倾注的视角转化为自我观察。

  总算写出来了,虽然比预计的长,但动笔时倒是确信自己能在截止期前完成的,而且也做到了。嗯,对自己感到满意。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3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当然这些名头我也不知道真假,也没要为了一本书去查证,我喜欢书中的前言所介绍到的一段推荐语:《拖延心理学》是个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为孵化这本书花了25年。有没有人想过,畅销书出版的秘诀就是——坚持、希望和爱。听起来有点像《圣经》,恰好,《圣经》就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

  沉迷于最后一刻完成的刺激中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是周日,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周读一本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其实我前天就把书读完,但总因为别的诱因没有静下来写,因为我内心里总认为还有时间,我就是那个有拖延症的人,但我也发现我不是唯一的人。关于一周读一本书,我有小组群,我们组里每人都是一样的目标,一周读一本书,每本书写读后感,但是每周下来总要周日当天大家才陆陆续续提交分享,并且踩点分享的现象时常有。究竟读一本书,并完成相应读后感,是否真的需要一周的时间呢?其实不是的,我前几周,有读过章节页数更多的,试过能在5天内就完成,我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如在等人的.时候,在午休前、睡觉前、甚至是跟朋友喝茶过程中的一些空档,把书本按50页或100页为一个任务段的方式去读。

  无论是这个读书也好,还是其他一些有期限的事情,书中那一句“有些人会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沾沾自喜”,让我看到了自己;我们似乎都总喜欢在最后一刻完成,因为在最后一刻完成的成就感巨大,它充满紧张与刺激,似乎在考验你的能力与天赋,我错愕这种对于拖延的常规认知,因为我一直以为拖延只有带来烦恼与不安,未曾想过它还带来这种侥幸的喜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拖延,并放任拖延,以至于对拖延上瘾。

  完美主义者的焦虑由来

  关于有拖延症的人里,书中讲到了很多成因,其中的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有拖延症,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认为这一类人往往对于拖延是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有规划有进度,有要求有目标,是拖延症患者需要去学习的人;但,不是这样的。追求完美的人正是因为追求完美,因为对于每一件事上都力求尽善,这样的结果反而导致了在众多事情上的时间进度逐步拉距,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不安,更甚者怀疑自己的能力。

  事有分大小轻重,有些事情需要完美,有些事是为了让更重要的事完美;我不是在鼓捣不必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因为认真对待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但是当在某一个更为终极的目标前,需要有所调整,甚至有所取舍去促使重要的终极目标完成。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因为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点而纠结,那么本来惧怕这类人的拖延症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并不断放大,最终击败你,让完美的你也染上拖延。

  追逐夕阳

  这周里,有一天下班,我在返程的路上,发现了硕大的夕阳,一个巨大的蛋黄,泛着不刺眼的柔光;可是,无奈高层洋楼群的遮挡,始终无法看得清楚全貌,于是我在下班高峰期里流窜,往江面的桥上开去,不过等我到桥上开过时,四周观望,夕阳已走,傍晚的夜空只留下一片晚霞。其实,我本来是可以看到夕阳的,但当时的我觉得晚一点下班也没关系,工作就慢悠悠地做,跟同事聊天,不曾知道我下班后要追逐夕阳。

  此时的我想起这周读的这本书,拖延症的书里还有讲到一类人,害怕失败的人,他们也有拖延症,拖延是他们的盾牌,如果一直不面对,似乎就不会失败。可是不曾想过拖延可能会失去另外想要的美好,如果我早一点下班,不磨磨蹭蹭,我是否会见到夕阳呢?

  你是哪一类型的拖延症?不管哪一种,都希望你克服它。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4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习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习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习得性勤奋的概念,同习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5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 书的主要内容

  1. 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6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 书的主要内容

  1. 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7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习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习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习得性勤奋的概念,同习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8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说过,“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情留到明天做。拖延是偷光阴的贼,抓住吧它!”但我们现在的生活模式慢慢变成了我不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为我们总认为压迫感能让我们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

  究竟什么是拖延?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拖延并不是什么问题,它只是一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当时间的紧迫感产生的时候,紧张的压力能让人的潜力更大的激发出来,产生一种所谓的做事情的状态,高效的解决问题。而当结果显示事情做得不错的时候,我们更信服这种感受,从而不断地心理暗示,非要到了最后时刻才肯开始做事情。

  而《拖延心理学》作为两位心理学家长达25年的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轻松而深刻的说明了拖延心理的产生根源,并提出了很多克服拖延的可行性建议。塞缪尔对于拖延的解读是,“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躲避的事情,这些蠢行是一个普通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拖延不是一种简单的心态,它的背后有着深沉的心理活动。

  对某些人来说,拖延像花朵,很容易摘除,但是对更多人来说,它们根深蒂固,无法轻易根除。

  这点我是深以为然的,明明知道这样做是正确且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又总想再等等。如很多人都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但总也戒不了,即使是真的患病不能再吸烟了,他们也还安慰自己,我明天一定开始戒烟。他们明天真的会开始吗,别忘了明天之后还有明天。又比如我们自己,每年新学期开始时都会定下目标,今年一定要好好学习,但在微博、微信的狂轰滥炸下还有多少人记得当时对自己的誓言。等到了考试前才想起要抱佛脚了,每天开始到自习室自习,但还是不带手机就不能出门。

  拖延时可能会有享受的感觉,但过后我们就会陷入深深的“拖延怪圈”中,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当吸烟者因为吸烟而生命垂危时,他难道不会这样幻想吗?如果我当时能早点开始戒烟,每天好好锻炼身体,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现在是不是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呢?当学生挂课时,他应该也会责怪自己当时没有更努力一些,哪怕是一点点就好。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只有了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为,才能对症下药。拖延不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问题,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问题,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答案。

  在我看来,《拖延心理学》就是你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它客观地反映出了我们深层次的想法和问题,让我们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们自己来掌握取舍;同时它又像是一位老朋友,对我们的缺点提出了改进建议,让变得完美成为可能。

  每天不妨问问自己:今天,你拖延了吗?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9

  从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有拖延症?大约是大学时间。

  高中时,由于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严格),一旦摆脱这种管束,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好的,毕竟生活习惯的是难以很快被“恶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参加了各种活动、加入各种组织、社团,学业也没有落下,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也能取得二等奖学金和班上能拿的奖。

  最大的变数发生在大二,我开始追星,开始玩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请假不去上课,自然,我有底线,就是不挂科,所以延续大二,我只能拿三等奖学金。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但是心里对于爸妈的这种期许,我是极度不情愿的。所以,基本投入的学时时间可能不超过50个小时,自然,考研也是失败的。

  大四毕业了,我很恐慌,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第一份offer提供过来时,我就接受了,并且为这极少的工资,付出我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现在毕业已经四年,现在的我,已不同于当年的我,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拖延在我生活中经常的出现。所以我读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两个方面: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的书,整体就分为两部分,理解拖延和克服拖延,对我来说,理解拖延部分,看的过程中,我会心跳加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作者说的就是我,活灵活现的展示了,生活中,你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你会因为那些借口去拖延。

  理解拖延

  “恐惧”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134次,结合方式为“恐惧成功”、“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观点,很多人害怕成功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的压力会变大,也有人害怕自己的成功会让身边人受到伤害或者嫉妒,这里比如说妻子担心自己的成功会让丈夫自尊心受损。

  “控制”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方式为“害怕被控制”、"控制某某”“自我控制”,这里理解为,很多人需要对自己和自己认为的所有物(比如自己的孩子、时间、所有权)有全盘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不受其他人的阻碍、指使,当自己被要求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失去了控制权,固会产生控制反叛,会给自己理由拖延。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出现的还有“高期待和苛刻要求”。这里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可以理解成行动派和理想派,行动派的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可以关联理解,理想派,往往是因为想要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实际执行中反而会迟迟不行动。

  克服拖延

  这部分,我觉得作者考虑到了原因的差异,所以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比如,细化目标和步骤,把宽泛的目标变成可执行的步骤并列出来;建立的第一个目标应当在15分钟内可以完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改变自己做事情的环境,和数字网络说再见或者去图书馆、咖啡厅,甚至放弃半天的上班时间;结伴同行事半功倍;甚至及时就医。这些在其他的鸡汤文或者时间管理的书籍中,我也有看到过。每个人的适用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肯定是不同的。

  我喜欢作者介绍的其中一个方法,是用于自我分析的,因为很喜欢,印象深刻,所以我会全文摘录:

  自由书写

  “你可以将你的笔记用于“自由书写”。自由书写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将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种不停顿、不判断和不做修饰的方式书写下来。这种方式通常被书写者用于激发自己开始做事的动力,或者发现某些没有被自己意识到的想法。

  在二十分钟左右的自由书写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一直写下去,哪怕你写的是“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或者“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些什么”。不要把你的笔从纸上挪开(或者,不要停止敲击键盘),只要将你的思绪写下来就可以了。不必担心标点、拼写和语法,也不必担心你写的是否有意义,或者是否准确。不要涂抹,不要划掉,也不要删除。自由书写的目的不是要写出一篇美文,而是要在不做判断的情况下去了解你的思维和情绪。”

  这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分析自己的手段,我觉得是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的手段,我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心里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法总结成观点,但是写东西的时候,哪怕很无趣,我也觉得,我终于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每天去写日记(写字对我来说和手腕的酸痛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却很喜欢在键盘上打字,我很享受一个个单词出现的过程,很享受一片文章成型的过程。哪怕,就想现在这样,也不会有很多人给我对文章的反馈。

  这本书,我更喜欢前部分,因为你了解了自己,才能对症下药,而提供的建议,每个人的承受度是不同的,就比如害怕失去“控制权”的人,可能也会觉得,凭什么指使我去做什么?

  20xx年看了很多书,但是却很少写读书后感,这是一种遗憾。但是有了今天这第一篇,我想,不管自己写的作品有没有借鉴异议,那也是在记录我今时今日的观点,如能有人欣赏并关注,十分感激,这也就是我写原创文章能实现的最大的意义了。就写到这里。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拖延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

  我之前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二沾沾自喜,觉得这似乎都是生活常态。但遇见《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问题。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搁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比如,我必须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什么也不要做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我们*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

  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意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能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生活如同一盘棋,你的对手是时间,假如你行动前犹豫不决,或拖延的行动,你将因时间过长而痛失这盘棋,你的对手是不允许你犹豫不决的!”从现在起,让我们拒绝拖延,提高执行力,与时间决战吧!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阅读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1)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习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习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习得性勤奋的概念,同习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2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 书的主要内容

  1. 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3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当然这些名头我也不知道真假,也没要为了一本书去查证,我喜欢书中的前言所介绍到的一段推荐语:《拖延心理学》是个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为孵化这本书花了25年。有没有人想过,畅销书出版的秘诀就是——坚持、希望和爱。听起来有点像《圣经》,恰好,《圣经》就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

  沉迷于最后一刻完成的刺激中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是周日,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周读一本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其实我前天就把书读完,但总因为别的诱因没有静下来写,因为我内心里总认为还有时间,我就是那个有拖延症的人,但我也发现我不是唯一的人。关于一周读一本书,我有小组群,我们组里每人都是一样的目标,一周读一本书,每本书写读后感,但是每周下来总要周日当天大家才陆陆续续提交分享,并且踩点分享的现象时常有。究竟读一本书,并完成相应读后感,是否真的需要一周的时间呢?其实不是的,我前几周,有读过章节页数更多的,试过能在5天内就完成,我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如在等人的.时候,在午休前、睡觉前、甚至是跟朋友喝茶过程中的一些空档,把书本按50页或100页为一个任务段的方式去读。

  无论是这个读书也好,还是其他一些有期限的事情,书中那一句“有些人会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沾沾自喜”,让我看到了自己;我们似乎都总喜欢在最后一刻完成,因为在最后一刻完成的成就感巨大,它充满紧张与刺激,似乎在考验你的能力与天赋,我错愕这种对于拖延的常规认知,因为我一直以为拖延只有带来烦恼与不安,未曾想过它还带来这种侥幸的喜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拖延,并放任拖延,以至于对拖延上瘾。

  完美主义者的焦虑由来

  关于有拖延症的人里,书中讲到了很多成因,其中的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有拖延症,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认为这一类人往往对于拖延是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有规划有进度,有要求有目标,是拖延症患者需要去学习的人;但,不是这样的。追求完美的人正是因为追求完美,因为对于每一件事上都力求尽善,这样的结果反而导致了在众多事情上的时间进度逐步拉距,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不安,更甚者怀疑自己的能力。

  事有分大小轻重,有些事情需要完美,有些事是为了让更重要的事完美;我不是在鼓捣不必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因为认真对待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但是当在某一个更为终极的目标前,需要有所调整,甚至有所取舍去促使重要的终极目标完成。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因为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点而纠结,那么本来惧怕这类人的拖延症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并不断放大,最终击败你,让完美的你也染上拖延。

  追逐夕阳

  这周里,有一天下班,我在返程的路上,发现了硕大的夕阳,一个巨大的蛋黄,泛着不刺眼的柔光;可是,无奈高层洋楼群的遮挡,始终无法看得清楚全貌,于是我在下班高峰期里流窜,往江面的桥上开去,不过等我到桥上开过时,四周观望,夕阳已走,傍晚的夜空只留下一片晚霞。其实,我本来是可以看到夕阳的,但当时的我觉得晚一点下班也没关系,工作就慢悠悠地做,跟同事聊天,不曾知道我下班后要追逐夕阳。

  此时的我想起这周读的这本书,拖延症的书里还有讲到一类人,害怕失败的人,他们也有拖延症,拖延是他们的盾牌,如果一直不面对,似乎就不会失败。可是不曾想过拖延可能会失去另外想要的美好,如果我早一点下班,不磨磨蹭蹭,我是否会见到夕阳呢?

  你是哪一类型的拖延症?不管哪一种,都希望你克服它。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4

  1 里面有些内容被称为拖延,有些牵强。

  人是一个拥有复杂情绪的动物,所谓的拖延可以被认为是没有合理的安排好时间,没有更好的对将要做的事情做出规划。

  拖延症并不存在所谓的克服与不克服之说。当一个人无法承担因为延误所要做的事情到来的后果时,他自然的会将时间还有要做的事情做出一定的分配和规划。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部分的问题。时间如何分配可谓之合理?如何将事情进行轻重缓急的分类?

  2 有些人会将拖延认为是懒。这是不对的,拖延和懒惰可以有某些部分的相关,但是却不能将它们画上一个等号。

  以前,在人类社会科技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人类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部分人们还只是辛勤劳作,只是为了生存。

  而,今天科学技术高速的发展,人类变得更加文明进步,生存已经不是大部分人需要考虑的问题,人们开始考虑怎么活的更好,更有层次,因此便有了那若有若无的理想。人们开始奋斗,开始越来越努力,开始过得比以往所有的时代更美好。

  可是,一切都变了。

  懒惰开始披着理想的糖衣,行为被周围的言语驱使,木偶被一根根的丝线操纵。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5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 书的主要内容

  1. 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6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习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习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习得性勤奋的概念,同习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7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书的主要内容

  1.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8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当然这些名头我也不知道真假,也没要为了一本书去查证,我喜欢书中的前言所介绍到的一段推荐语:《拖延心理学》是个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为孵化这本书花了25年。有没有人想过,畅销书出版的秘诀就是——坚持、希望和爱。听起来有点像《圣经》,恰好,《圣经》就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

  沉迷于最后一刻完成的刺激中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是周日,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周读一本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其实我前天就把书读完,但总因为别的诱因没有静下来写,因为我内心里总认为还有时间,我就是那个有拖延症的人,但我也发现我不是唯一的人。关于一周读一本书,我有小组群,我们组里每人都是一样的目标,一周读一本书,每本书写读后感,但是每周下来总要周日当天大家才陆陆续续提交分享,并且踩点分享的现象时常有。究竟读一本书,并完成相应读后感,是否真的需要一周的时间呢?其实不是的,我前几周,有读过章节页数更多的,试过能在5天内就完成,我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如在等人的时候,在午休前、睡觉前、甚至是跟朋友喝茶过程中的一些空档,把书本按50页或100页为一个任务段的方式去读。

  无论是这个读书也好,还是其他一些有期限的事情,书中那一句“有些人会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沾沾自喜”,让我看到了自己;我们似乎都总喜欢在最后一刻完成,因为在最后一刻完成的成就感巨大,它充满紧张与刺激,似乎在考验你的能力与天赋,我错愕这种对于拖延的常规认知,因为我一直以为拖延只有带来烦恼与不安,未曾想过它还带来这种侥幸的喜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拖延,并放任拖延,以至于对拖延上瘾。

  完美主义者的焦虑由来

  关于有拖延症的人里,书中讲到了很多成因,其中的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有拖延症,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认为这一类人往往对于拖延是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有规划有进度,有要求有目标,是拖延症患者需要去学习的人;但,不是这样的。追求完美的人正是因为追求完美,因为对于每一件事上都力求尽善,这样的结果反而导致了在众多事情上的时间进度逐步拉距,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不安,更甚者怀疑自己的能力。

  事有分大小轻重,有些事情需要完美,有些事是为了让更重要的事完美;我不是在鼓捣不必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因为认真对待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但是当在某一个更为终极的目标前,需要有所调整,甚至有所取舍去促使重要的终极目标完成。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因为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点而纠结,那么本来惧怕这类人的拖延症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并不断放大,最终击败你,让完美的你也染上拖延。

  追逐夕阳

  这周里,有一天下班,我在返程的路上,发现了硕大的夕阳,一个巨大的蛋黄,泛着不刺眼的柔光;可是,无奈高层洋楼群的遮挡,始终无法看得清楚全貌,于是我在下班高峰期里流窜,往江面的桥上开去,不过等我到桥上开过时,四周观望,夕阳已走,傍晚的夜空只留下一片晚霞。其实,我本来是可以看到夕阳的,但当时的我觉得晚一点下班也没关系,工作就慢悠悠地做,跟同事聊天,不曾知道我下班后要追逐夕阳。

  此时的我想起这周读的这本书,拖延症的书里还有讲到一类人,害怕失败的人,他们也有拖延症,拖延是他们的盾牌,如果一直不面对,似乎就不会失败。可是不曾想过拖延可能会失去另外想要的美好,如果我早一点下班,不磨磨蹭蹭,我是否会见到夕阳呢?

  你是哪一类型的拖延症?不管哪一种,都希望你克服它。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9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 书的主要内容

  1. 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暑假生活已过一半之多,按照我们英语工作室假期安排,每位工作室成员要做到: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卓越,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养水*。对于新入职的我来说,在这个假期里我仔细回顾了刚任职的这两个月中自己的表现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包括值得继续采用的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都认真的进行反思和总结。除此之外,阅读书籍,做到自我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近阶段《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拖延的现象。比如,学生作业拖沓,布置的学习任务总在检查前去做······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是习惯在deadline前完成工作。所以读完《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做事情总爱拖延的我来说确实受益良多。

  这本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共同创作。在这本书里,作者从拖延症的起源开始,探索了在拖延中显现的各方面的心理学的原因,如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并给出详细的指导改善方案。这本书虽然是有关心理学的,但文中穿插着各个受访者的真实故事,并不枯燥无聊,还能使你轻松理解背后所体现出的原因。而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

  找到原因后,作者也给出了详细的改善方案。对于看书的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方法去战胜自己的拖延。比如:

  1、给自己备一个记录本,设置每天需要完成的小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完成时间。

  2、合理分配时间,并保证时间的效率性,学会怎样说不,不去做额外的事情。

  3、立刻开始做,不为自己找借口。

  4、在每次完成一些任务后,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

  5、做好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总之,这本书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处境,让我们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2)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书的主要内容

  1.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2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书的主要内容

  1.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3

  在阅读《终结拖延症》之前,我看过《拖延心理学》,可能由于自己偏向于感性,我感觉《终结拖延症》一书偏于理性规则,阅读时间比我预计的要长。

  最能减少拖延负罪感的,莫过于发现:拖延的不是我一个。所以在看完《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拖延焦虑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或许以前被这种拖延负罪压迫的太厉害了,以至过度放松走向了反面??我几乎心安理得于自己的拖延。在这种情况下,偏重理性的《终结拖延症》对我很好的进行了一次纠偏。

  我非常赞同这本书对拖延的定义: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是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它时间做。习惯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拖延会有一个逐渐加重和蔓延的过程。习惯具有固化的特点,所以针对拖延,保持觉察很重要,但从我自己的经验,过于敏感的觉察,会引起内心的抵制。所以这种觉察,要注意方式方法。反复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采用简单的步骤使自己脱离这个环境。我以前回家总是躺到沙发上看报纸,结果就是经常一份报纸看了两三个小时,晚上什么事情也做不了。这中间也会时时想到“起来吧起来吧。”但最后还是惰性占了上风。但如果回家后就坐到桌边看报,那么基本半个小时就能搞定,也就有时间去干其它事情。

  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也获益最多。由于阅读的兴趣,我有意无意间赞同“人生贵适意耳”的生活态度,所以对于不舒服的状态,第一反应就是要避开,对于不能容易解决的问题,就想放弃。骑手与马的比喻非常适合我??由于骑手缺席,我就象那匹只能依据本能行事的马。我对各种东西的学习,依赖自己理解力不错,入门都比较容易,但到达某个*台阶段,要下一点死功夫时,我就会停步不前,以至于我良好的开端从来都是失败的前奏曲。最后对学习形成抵触,对任何学习计划都开始拖延。此类拖延汇聚到一起,形成自己在专业上“望人兴叹”局面。我以前把这个单纯归结于自己意志力的不足。书中的“单凭意志力,往往不足以决定内心冲突的斗争结果。接纳负面评价的能力,才是在行为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点”。对我真是当头棒喝。我总想用一种轻而易举的姿态完成学习,不肯接受自己在理论上的欠缺。目前我针对锻炼情绪肌肉,想到的就是五分钟和计划完成及时鼓励的办法。

  其实我想,克服拖延或许就是一个从自恋走向不自恋的过程。不放大自身的困境,不沉溺自己的情绪,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离开自身,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并接纳和热爱它。也就是书中所说的,从自我倾注的视角转化为自我观察。

  总算写出来了,虽然比预计的长,但动笔时倒是确信自己能在截止期前完成的,而且也做到了。嗯,对自己感到满意。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4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 书的主要内容

  1. 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5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习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习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习得性勤奋的概念,同习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6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说过,“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情留到明天做。拖延是偷光阴的贼,抓住吧它!”但我们现在的生活模式慢慢变成了我不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为我们总认为压迫感能让我们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

  究竟什么是拖延?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拖延并不是什么问题,它只是一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当时间的紧迫感产生的时候,紧张的压力能让人的潜力更大的激发出来,产生一种所谓的做事情的状态,高效的解决问题。而当结果显示事情做得不错的时候,我们更信服这种感受,从而不断地心理暗示,非要到了最后时刻才肯开始做事情。

  而《拖延心理学》作为两位心理学家长达25年的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轻松而深刻的说明了拖延心理的产生根源,并提出了很多克服拖延的可行性建议。塞缪尔对于拖延的解读是,“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躲避的事情,这些蠢行是一个普通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拖延不是一种简单的心态,它的背后有着深沉的心理活动。

  对某些人来说,拖延像花朵,很容易摘除,但是对更多人来说,它们根深蒂固,无法轻易根除。

  这点我是深以为然的,明明知道这样做是正确且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又总想再等等。如很多人都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但总也戒不了,即使是真的患病不能再吸烟了,他们也还安慰自己,我明天一定开始戒烟。他们明天真的会开始吗,别忘了明天之后还有明天。又比如我们自己,每年新学期开始时都会定下目标,今年一定要好好学习,但在微博、微信的狂轰滥炸下还有多少人记得当时对自己的誓言。等到了考试前才想起要抱佛脚了,每天开始到自习室自习,但还是不带手机就不能出门。

  拖延时可能会有享受的感觉,但过后我们就会陷入深深的“拖延怪圈”中,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当吸烟者因为吸烟而生命垂危时,他难道不会这样幻想吗?如果我当时能早点开始戒烟,每天好好锻炼身体,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现在是不是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呢?当学生挂课时,他应该也会责怪自己当时没有更努力一些,哪怕是一点点就好。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只有了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为,才能对症下药。拖延不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问题,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问题,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答案。

  在我看来,《拖延心理学》就是你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它客观地反映出了我们深层次的想法和问题,让我们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们自己来掌握取舍;同时它又像是一位老朋友,对我们的缺点提出了改进建议,让变得完美成为可能。

  每天不妨问问自己:今天,你拖延了吗?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7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当然这些名头我也不知道真假,也没要为了一本书去查证,我喜欢书中的前言所介绍到的一段推荐语:《拖延心理学》是个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为孵化这本书花了25年。有没有人想过,畅销书出版的秘诀就是——坚持、希望和爱。听起来有点像《圣经》,恰好,《圣经》就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

  沉迷于最后一刻完成的刺激中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是周日,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周读一本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其实我前天就把书读完,但总因为别的诱因没有静下来写,因为我内心里总认为还有时间,我就是那个有拖延症的人,但我也发现我不是唯一的人。关于一周读一本书,我有小组群,我们组里每人都是一样的目标,一周读一本书,每本书写读后感,但是每周下来总要周日当天大家才陆陆续续提交分享,并且踩点分享的现象时常有。究竟读一本书,并完成相应读后感,是否真的需要一周的时间呢?其实不是的,我前几周,有读过章节页数更多的,试过能在5天内就完成,我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如在等人的时候,在午休前、睡觉前、甚至是跟朋友喝茶过程中的一些空档,把书本按50页或100页为一个任务段的方式去读。

  无论是这个读书也好,还是其他一些有期限的事情,书中那一句“有些人会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沾沾自喜”,让我看到了自己;我们似乎都总喜欢在最后一刻完成,因为在最后一刻完成的成就感巨大,它充满紧张与刺激,似乎在考验你的能力与天赋,我错愕这种对于拖延的常规认知,因为我一直以为拖延只有带来烦恼与不安,未曾想过它还带来这种侥幸的喜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拖延,并放任拖延,以至于对拖延上瘾。

  完美主义者的焦虑由来

  关于有拖延症的"人里,书中讲到了很多成因,其中的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有拖延症,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认为这一类人往往对于拖延是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有规划有进度,有要求有目标,是拖延症患者需要去学习的人;但,不是这样的。追求完美的人正是因为追求完美,因为对于每一件事上都力求尽善,这样的结果反而导致了在众多事情上的时间进度逐步拉距,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不安,更甚者怀疑自己的能力。

  事有分大小轻重,有些事情需要完美,有些事是为了让更重要的事完美;我不是在鼓捣不必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因为认真对待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但是当在某一个更为终极的目标前,需要有所调整,甚至有所取舍去促使重要的终极目标完成。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因为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点而纠结,那么本来惧怕这类人的拖延症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并不断放大,最终击败你,让完美的你也染上拖延。

  追逐夕阳

  这周里,有一天下班,我在返程的路上,发现了硕大的夕阳,一个巨大的蛋黄,泛着不刺眼的柔光;可是,无奈高层洋楼群的遮挡,始终无法看得清楚全貌,于是我在下班高峰期里流窜,往江面的桥上开去,不过等我到桥上开过时,四周观望,夕阳已走,傍晚的夜空只留下一片晚霞。其实,我本来是可以看到夕阳的,但当时的我觉得晚一点下班也没关系,工作就慢悠悠地做,跟同事聊天,不曾知道我下班后要追逐夕阳。

  此时的我想起这周读的这本书,拖延症的书里还有讲到一类人,害怕失败的人,他们也有拖延症,拖延是他们的盾牌,如果一直不面对,似乎就不会失败。可是不曾想过拖延可能会失去另外想要的美好,如果我早一点下班,不磨磨蹭蹭,我是否会见到夕阳呢?

  你是哪一类型的拖延症?不管哪一种,都希望你克服它。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8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 书的主要内容

  1. 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9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暑假生活已过一半之多,按照我们英语工作室假期安排,每位工作室成员要做到: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卓越,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养水*。对于新入职的我来说,在这个假期里我仔细回顾了刚任职的这两个月中自己的表现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包括值得继续采用的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都认真的进行反思和总结。除此之外,阅读书籍,做到自我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近阶段《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拖延的现象。比如,学生作业拖沓,布置的学习任务总在检查前去做······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是习惯在deadline前完成工作。所以读完《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做事情总爱拖延的我来说确实受益良多。

  这本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共同创作。在这本书里,作者从拖延症的起源开始,探索了在拖延中显现的各方面的心理学的原因,如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并给出详细的指导改善方案。这本书虽然是有关心理学的,但文中穿插着各个受访者的真实故事,并不枯燥无聊,还能使你轻松理解背后所体现出的原因。而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

  找到原因后,作者也给出了详细的改善方案。对于看书的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方法去战胜自己的拖延。比如:

  1、给自己备一个记录本,设置每天需要完成的小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完成时间。

  2、合理分配时间,并保证时间的效率性,学会怎样说不,不去做额外的事情。

  3、立刻开始做,不为自己找借口。

  4、在每次完成一些任务后,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

  5、做好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总之,这本书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处境,让我们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拖延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

  我之前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二沾沾自喜,觉得这似乎都是生活常态。但遇见《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问题。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搁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比如,我必须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什么也不要做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我们*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

  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意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能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生活如同一盘棋,你的对手是时间,假如你行动前犹豫不决,或拖延的行动,你将因时间过长而痛失这盘棋,你的对手是不允许你犹豫不决的!”从现在起,让我们拒绝拖延,提高执行力,与时间决战吧!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3)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5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可能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读了《拖延心理学》之后,激发了我过去的回忆和对自我的剖析。意识到,我其实是个相对敏感的人,因此我其实受到了很多伤害。我不应为自己的敏感而自责,因为这并不是我犯下的错。而我受到的那些伤害,即使年代久远,但我却从来没能去抚*他们,那些旧伤如今已形成了并发症,成为了我前行的沉重负累。他们已经在我青少年时期拖缓了我的步伐,时至今日,在更困难的环境下,我再不去斩断那些缠绕着我藤蔓,前行的道路上已经举步维艰。

  幸运的是,我想我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也摸索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门径。与之前的苦闷挣扎的感觉相比,我现在感觉到的是一种改造自我的跃跃欲试和兴奋欣喜。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2

  隔了x个月,终于重新把《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看完了。唏嘘啊。谁能拯救我末期的拖延症?看是还是得靠自己啊!自救吧!

  拖延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情绪根源,包括内心感受、恐惧、希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

  二是时间根源,拖延者与时间的"纠葛;

  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

  四是人际关系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情绪根源

  拖延的原因有恐惧失败、逃避成功、完美主义、控制自我,安全感。拖延者对失败有恐怖感,从而一直拖延,最后失败了可以说不是他是关系,是时间不够补。而有些就逃避成功,怕付出太多,怕受到别人伤害,怕遭受妒忌自己受到伤害。还有就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看到这个,我承认我也是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不管在哪个方面,我都很明显,要么不做,要做就彻底。好多时间下决心的时间比做的时间还长,喜欢拖延,一直拖拖拖,拖到最后必须做了才会全力以赴去做。自我控制,体现在有个拖延者觉得拖延可以让他们或者自我的控制感,不必事事听命于他人。可以通过拖延和自己讨厌的人唱反调,有弱者的自我满足感,还可以报复他人。安全感就在于拖延者通过拖延让自己心理上或者安全感和舒适感,维护心理*衡。实际上他们只是希望有个伙伴,有人陪伴有人分担,不至于孤独,害怕被疏远。而有一些则是害怕被亲近,通过拖延来拒绝他人的亲近,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时间根源

  拖延者的时间观念和一般人不一样。他们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严重冲突,总主观认为时间很充足,往往把事情拖延到最后才去做,实际上已经时候不充足了。拖延者时间感知失去*衡,轻视未来,在管理时间方面无序和误解。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只做即时的事情,哪怕是不重要可做可不做得事情。拖延者容易陷在另一个时间区域里:时间迷失、时间断裂、过去的好时光,对时间的流逝不在意,不为将来做打算,拖沓此时。

  生物根源

  拖延的生物根源主要涉及大脑。大脑中的运行的某些生化因素很可能会影响拖延。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大脑,神经科学最新的几个“大观念”:一、大脑处在不断变化中;二、感受很重要,即便它处于无意识中;三、潜伏记忆的影响;四、;联结的通路;五、左逆转。脑是不断变化的,不断修正,具有重组能力,可以打破旧的神经联系,建立新的神经联系,即是“神经的可塑性”。就是说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都会影响我们大脑明天的结构和功能。生活经验可以激发神经元,将电子脉冲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外一个神经元,并释放生化信息,促使神经元在数量上不断增长和连接度上不断紧密化。你做某件事越多,大脑对那个活动反应越多;大脑就会要求事情做得越快越快,越来越好。这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虽然拖延在大脑中已经建立了顽固的连结,但是我们是可以打破的,可以重新建立新连结。打破拖沓模式,建立做事新模式。拖延是舒服的,不拖延是要克服不舒服感,如恐惧和焦虑。当恐惧感出现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做出躲避反应,从而导致你的拖延。通过恐惧建立的神经连接是无法被消除的,当再次遭遇刺激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反应。这是大脑对抗恐惧和痛苦的防御机制,会抑制反应,让你逃避、拖延。不过,由于神经元是可塑性的,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调整我们的情绪对抗恐惧和焦虑、痛苦,管理自己的感受,理性思考,坦然面对那些我们所推迟的事情。潜伏记忆依然,以前的记忆还潜伏在大脑了,当收到刺激时就会激发神经回路,然后做出拖延的逃避反应。大脑左半球的某一分部和关照、感应和同情这样的感情有关的区域。当这区域被激活,我们就会感到放松,对世界怀着开放的心态。大脑的右半球有个负面情绪有关的区域,在不舒服和负面的情绪中,就会倾向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所谓的“左逆转”就是善待自己会刺激大脑的相应的部位,创造出一种与抗压感和健全感良性循环的状态。简单讲就是多刺激左半球区域。

  拖延症和执行功能障碍、注意力缺失紊乱、抑郁、焦虑、紧张和睡眠问题这些身体状况有关。执行功能障碍的人往往因为执行力不足而导致拖延。注意力缺失紊乱的人因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情需要的时间比其他人要多,而导致拖延。抑郁症的人则因为动力不足,连动都不想动了,怎么可能不拖延。拖延的焦虑症的人一般是强迫症、邋遢分子和囤积狂这两种,这两种情况是“脑锁住”。强迫症的人不断重复某件事情,不能做其他事情而拖延。邋遢分子和囤积狂,是迟迟不把无用的东西扔掉,不断囤积,大脑回路锁住状态。压力会使我们变得拖延。面对压力是,往往是“非战即逃”的反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节奏,有些人早上工作效率比较好,有些人下午工作效率比较好,有时强迫自己工作只会走上拖延之路。睡眠问题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注意力和能量不足,导致拖延。但是不管是怎样的情况,都是可以通过重建神经回路来慢慢改变我们的拖延症。

  顺便提提季节性情绪紊乱症。随着白天日子的缩短,环境光线的减少对人产生影响,神经传递素、血清素和多巴胺失去化学*衡,容易出现疲劳不堪的情况。冬春两季较多出现。

  人际关系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家庭对拖延者的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等倾向,让拖延者为了维护其家庭关系而做出拖延行为。有些则希望通过拖延而得到父母的爱等。还有就是为了维护和同事、同学、朋友之间的社会关系而选择拖延。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3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暑假生活已过一半之多,按照我们英语工作室假期安排,每位工作室成员要做到: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卓越,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养水*。对于新入职的我来说,在这个假期里我仔细回顾了刚任职的这两个月中自己的表现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包括值得继续采用的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都认真的进行反思和总结。除此之外,阅读书籍,做到自我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近阶段《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拖延的现象。比如,学生作业拖沓,布置的学习任务总在检查前去做······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是习惯在deadline前完成工作。所以读完《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做事情总爱拖延的我来说确实受益良多。

  这本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共同创作。在这本书里,作者从拖延症的起源开始,探索了在拖延中显现的各方面的心理学的`原因,如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并给出详细的指导改善方案。这本书虽然是有关心理学的,但文中穿插着各个受访者的真实故事,并不枯燥无聊,还能使你轻松理解背后所体现出的原因。而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

  找到原因后,作者也给出了详细的改善方案。对于看书的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方法去战胜自己的拖延。比如:

  1、给自己备一个记录本,设置每天需要完成的小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完成时间。

  2、合理分配时间,并保证时间的效率性,学会怎样说不,不去做额外的事情。

  3、立刻开始做,不为自己找借口。

  4、在每次完成一些任务后,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

  5、做好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总之,这本书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处境,让我们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4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可能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读了《拖延心理学》之后,激发了我过去的回忆和对自我的剖析。意识到,我其实是个相对敏感的人,因此我其实受到了很多伤害。我不应为自己的敏感而自责,因为这并不是我犯下的错。而我受到的那些伤害,即使年代久远,但我却从来没能去抚*他们,那些旧伤如今已形成了并发症,成为了我前行的沉重负累。他们已经在我青少年时期拖缓了我的步伐,时至今日,在更困难的环境下,我再不去斩断那些缠绕着我藤蔓,前行的道路上已经举步维艰。

  幸运的是,我想我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也摸索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门径。与之前的苦闷挣扎的感觉相比,我现在感觉到的是一种改造自我的跃跃欲试和兴奋欣喜。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5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暑假生活已过一半之多,按照我们英语工作室假期安排,每位工作室成员要做到: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卓越,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养水*。对于新入职的我来说,在这个假期里我仔细回顾了刚任职的这两个月中自己的表现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包括值得继续采用的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都认真的进行反思和总结。除此之外,阅读书籍,做到自我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近阶段《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拖延的现象。比如,学生作业拖沓,布置的学习任务总在检查前去做······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是习惯在deadline前完成工作。所以读完《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做事情总爱拖延的我来说确实受益良多。

  这本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共同创作。在这本书里,作者从拖延症的起源开始,探索了在拖延中显现的各方面的心理学的原因,如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并给出详细的指导改善方案。这本书虽然是有关心理学的,但文中穿插着各个受访者的真实故事,并不枯燥无聊,还能使你轻松理解背后所体现出的原因。而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

  找到原因后,作者也给出了详细的改善方案。对于看书的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方法去战胜自己的拖延。比如:

  1、给自己备一个记录本,设置每天需要完成的小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完成时间。

  2、合理分配时间,并保证时间的效率性,学会怎样说不,不去做额外的事情。

  3、立刻开始做,不为自己找借口。

  4、在每次完成一些任务后,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

  5、做好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总之,这本书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处境,让我们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4)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5篇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1

  当前,心理健康受到特别的重视。心理疾病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甚至威胁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心理问题长期积累,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绝对不容忽视。尽管在当今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医疗有了足够的保障。在全民健身口号的带领下,人们的身体越来越好,*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然而在这些光鲜的背后,心理上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老年人不断延长的寿命背后是逐渐凸显的寿命问题。因此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专门的探讨。

  在《心理学与生活》当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了心理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举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探讨。这有助于在研究这一类的课题时,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之后,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他们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同时这本书中对于如何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不良情绪保持身心健康都有详细的讲解。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如何惊醒有效的治疗,走出心理误区,继续健康的生活。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指导。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老年人尽快从心理疾病中康复过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安度晚年。

  《心理学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它是的原本一些年以理解的理论性问题转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变得浅显易懂。方便更好的运用书中所讲到的一些东西同现实世界生活相结合。更好的去关注老年人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并找出其中的根源所在,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我们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更加明白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是时时刻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中,实现将抗的人生!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2

  用了很长的时间终于通读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更加钦佩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两位先生,他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很多的心理学实验,让我再一次走进心理学深奥的世界。

  一、我们需要先了解自己

  我们从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最后走到死亡的终点,我们学习数理化,学习生存的技能,然后挣钱养家、享受生活等等,这些都是靠我们作为生物化个人和社会化的个人在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行动实现的,但是我们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行动吗?

  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门科学,可以帮助我们在适宜的水*上客观地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我们的行为行动。学习数理化之前,先学心理学,我们需要了解自己。

  二、我应该早知道的知识:

  1、早早期关怀

  心理学的发展开始关注早早期婴儿的健康成长,科学证明婴儿期的孩子如果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抚爱,他的大脑的发育会更发达,他的身体的各种机能会更健全,长大后也会更自信和有力量(小白鼠实验);

  2、吃辣椒

  两个朋友同时一起吃辣椒,一个人高兴的畅快淋漓,一个痛苦的呲牙咧嘴,我们常常会笑话那个不能吃辣椒的人,但是当你知道了这可能是因为他的痛觉神经强于他的味蕾神经,你还会笑话他吗?

  3、错觉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知觉让我们的感觉更加有序的辨别事物,但是当时社会的发展,各路神仙大侠在利用我们知觉上的错觉,即虚拟环境给我们营造一个全新世界,我们的知觉在欺骗我们!

  4、为什么我醒了,梦记不住

  我们常常听家人朋友说,我怎么就不能有个好的睡眠,一觉睡到天亮!其实人类的睡眠有自己的节奏,一般一个周期是100分钟,在整夜睡眠中,我们会经历4~6次这种100分钟的周期,每个递进的周期里,你在深睡NREM的时间都会减少,而在REM睡眠(眼动期)的时间会增加。在最后一个周期里,你也许会花1个小时在REM睡眠上,而我们的梦一般也出现在REM中。这就是我们*常感觉总在做梦而又什么都记不得的原因。

  三、心理学各个流派对我们的帮助

  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精神分析的鼻祖开创了人类对心理学领域的卓越认识,虽然心理学在诞生初期有点唯心的色彩,但是没有人可以忽略心理动力学对心理学领域的贡献。

  继心理动力学派之后,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等等流派从开始关注人的性能本和死本能等原始本能,逐渐发展到关注环境、主观能力、我们的行动和我们头脑的认知,现在的神经心理学更是利用对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和我们的脑功能密切相关,焦虑、抑郁、失眠、甚至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等等可能都是脑神经的问题。

  四、在学习心理学的道路上

  在我看来,心理学个大流派从不同的侧面以递进的方式理解和认识我们人类自己,并帮助我们生活的更好!

  心理动力学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能一针见血地发现心理问题的病灶在哪儿和问题的严重程度,发现问题已经让病体好了许多,但是淌血的伤口不可能自己痊愈,其他流派认知、行为流派等等就是上等的好药,能在已经剔除腐肉的伤口上用药、缝合并疗愈伤口以期待痊愈。

  我们从哪儿来,我们为什么是现在的自己,心理动力学从出生及原声家庭的角度告诉我们是谁?但是人区别与动物的进化历程告诉我们,人类有非常大的自主性的学习能力和进步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华生的经典条件刺激理论,让两个本无关系的客体产生联系以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喜欢学习和玩游戏激励);我们可以在认知方面用积极的框架思维方式代替消极的思维方式(对于病人,生存思维对题维持思维);我们可以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用积极的预言指导我们的生活。

  相信自己,相信人类,我们在求知的路上一直勇往直前!用进废退!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3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一定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可以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该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道路。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4

  引子:

  之前看了很多心理学相关的书,最近决定稍微深入一些,从看一些教科书开始。第一本书的名字叫做《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教材被斯坦福大学采用多年。

  说到这个,其实教科书比小说什么的好懂,因为它的逻辑很清晰,很多概念也会反复强调,你就很容易读进去,好的教科书比老师能教给你更多的东西。

  我推荐大家有空可以多看一些英文的教科书,既能学英语,又能了解一些专业知识。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的科学。

  这里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概念:

  行为(Behavior):在这本书里面,行为被定义成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行动。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从适应环境的角度来思考行为。但从这个角度一想的话很多东西就很合理了,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想,人类之所以会是群居社会性的动物,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通过群居合作来适应环境从而维持生存。我们努力学习、赚钱、健身,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为了适应社会。

  科学(Science):心理学也是很严谨的一个学科,形成一个结论之前,心理学家首先通过观察,形成一个假设,然后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再进一步通过严谨客观地推理,最终得到一个结论。这当中有很多数据抽样、统计分析、假设检验等等内容。

  当你看一篇文章,不管是鸡汤文也好,还是看理论研究也好,如果能多一些逻辑思考,少一些先入为主,或许就能更清晰地看到事实的全貌,在做决策的时候也会更加明智。所以*时对于各种观点,都要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分析。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心理实验有: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

  心理学的目标:

  描述发生的事情,解释背后的原因,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并做出相应的干预和控制。

  举个例子:你看到一个人在抽烟,他为什么抽烟?明天他还会抽烟吗?你要怎么样能帮他戒烟?

  再举个例子:你看到一个人学习能力很强,他是如何做到的?怎样能变成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

  所以其实心理学的问题跟我们的生活还是非常相关的。

  心理学重要的两个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内容的构成,主要研究思维的成分,例如我们可以把大脑分成如下三个部分:自我、本我、超我。

  功能主义:每一个生理心理表现/行为,它的功能和作用。功能主义问的问题是,每个心理现象,它是为了实现什么功能?比如有的人遇到精神上的打击之后会失忆,某些理论认为是为了自我保护,避免直接面对剧烈的心理打击。

  现代心理学的七种观点流派和例子:

  ·生理:吃巧克力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感到愉快

  ·心理动力:弗洛伊德,内心的种种力量冲突

  ·进化:例如人类对社交的需要,最初是为了通过聚集群居从而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

  ·认知: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的认知当中并不一样,知行合一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自我实现)

  ·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强势/弱势

  从这七个角度来思考,其实每个人的心理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每个人总以为自己拥有自由意志,但排除本能、生理、文化、认知等等因素的影响,你真的确定你所做的选择是你发自内心想做的选择吗?还是说其实你只是一个提线木偶,在适当的环境条件和刺激下就会做出特定的反应?这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人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的科学。

  心理学有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两个流派。

  现代心理学有七种不同的思维角度:生理、心理动力(心理分析)、进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文化心理学。

  一点感想:

  之前总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看了书之后才发现,其实自己的想法很片面也很狭隘。看到别的思路才发觉自己想的也并不全面。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5

  三年前开始接触心理学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始的。《性学三论》,意识,无意识,潜意识让我真的觉得大脑中有一股意识在流动,很多状况似乎都能对号入座,问题似乎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他的人格理论,梦的解析,冰山理论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有一种无形的意念在操控着自己的行为。

  本我,自我,超我在内心一些所不能接受的冲动在寻求释放。自我防御机制,各种依恋关系,让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在做着不同的事情。

  继而听到不同的声音就是他的学生荣格的理论,发现了他的人格面具,有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并知道了不同的人格面具和原型。男人的阿尼姆斯原型和女人的阿尼玛原型,让我想到伍尔夫的一句话,伟大的灵魂是雌雄共同。

  其实掌控人生命运的是潜意识,尤其是被压抑的潜意识。

  这个时期的阿德勒也是个伟大的心理学家,他的《自卑与超越》是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后的个体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并纳入了对儿童的培养与分析。

  同时期的霍妮也是人格分析的代表人物,她的"书我只是粗略的过一遍,没有很深的印象,还可以重新再阅读一遍。

  直到这两天读懂了这本《心理学与生活》,我才发现我对心理学的认知太浅薄了。心理学理论试图揭示大脑,心理,行为和环境的功能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性。

  精神分析理论与个体人本主义理论只是庞大心理学中的一角,还有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和自我理论等等,可能我仍旧处在概念模糊的状态。

  这本书的伟大在于它们之间是彼此联系又可以独立成章成书的,并且可以延伸到很多领域。突然的归纳与理解让我能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并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指引我去寻找那个不一样的自己。

  从生物理论到心理人格分析,到行为主义,再到个人主义最终想要达到的是自我认知来对行为进行分析。这是一种文化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是如果可以意识到,改变了潜意识,是否意味着是可以改变行为抉择呢?

  看完书后我一直在思考“认知”两个字,认——“言”和“人”,知——“矢”和“口”,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自我认知,对自己的了解如果能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该是怎样的一种英明。

  “我”从出生起,就包涵了太多的基因密码,遗传因素,在子宫中被孕育,直到出生已经形成完善的生理体质。从婴儿到儿童,到青少年再到*,身体机能不断完善,身心都得到成长,可是有一天突然问你,自己你是谁,你该怎么回答呢?

  是赤裸裸的血肉之躯在日复一日的趋于成长灭亡,还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心灵意识在暗潮涌动。你的每一种行为背后在被什么支配,你的潜力究竟有多少,你真的了解吗?当生活中一个突发事件发生时,你能分析归纳出行为背后的原因吗?

  小时候学过一首诗,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现在想想这首诗包涵了这本书的全貌——心理与生活。

  生物的我们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具备了最完善的生理体质,包涵了神经,脑,内分泌等一系列系统。有大脑中的下丘脑,杏仁核,海马,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也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精神递质。进而产生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各个感觉系统。

  去年研究《心经》,认识到了《心经》与心理学的关联——“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应该说得正是这个意思吧!

  佛说人有众生相,着相了便是执迷于表象而偏离了本质。破相了,便是觉性,才能见性皆佛。

  从感觉到知觉,需要组织,辨认与识别,各种研究知觉的方法与理论应用而生。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与记忆而来的。引领我们进入心理意识状态。

  怎样学习与记忆,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目标。特别是对于渴求知识的人来说是一件法宝。记忆的外显作用和内隐作用,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感觉记忆是如何完成的。什么是学习,怎样去记忆,这里都可以找到解答。学习和记忆的最终目标其实是为了达到认知而做准备的。

  行为主义,社会过程和关系,我们是该接受社会给予我们的角色,从众与社会的期望,还是做个格格不入者呢?每个人期望值或许都是不一样的。

  自我认知,是我这段时间以来一直自审的东西。认知就是了解自己行为动机,认识并掌控自己的情绪,清除内心的心理障碍。我在反思中发现,无论生活与工作,我并没有很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包括行为才导致了一次次内心冲突与人际交往的障碍。

  自我认知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学习是模仿,但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那才是真实的自己。

  虽然我不再执着与相,不再那么焦虑,对自己不再那么攻击,可是仍旧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伤害。

  最近也看一些形而上学的哲学书,我深感自己的无知。是接受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是质疑我在故我死,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上帝死了,尼采疯了。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我喜欢的叔本华自杀了。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让我沉迷于背后的逻辑。

  人生而孤独,他人即地狱。虽然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可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一直寻寻觅觅,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找到自己与身边的人与这个社会共存之的一种状态,找到那个我不认识的自己。

  自己被生活深爱着,但却沦为自己的lower。感激儿子治愈了我,孩子的爱比父母的爱要单纯的多。父母只不过是打着爱的旗号进行控制和发泄自己的情绪。感激这本书对自我的认知,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理解而并非控制。

  有时候突然害怕去听懂一首歌,读懂一本书。感激自己丰盈的精神世界,让我找到了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每一个都是进入另一个地方的入口。人人生而*等,想要爱,先学会懂自己,去尊敬自己,然后去理解。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5)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

  这两个孩子差别太大了,以至于弟弟不得不生活在压抑中,认为自己不如哥哥能干,远没有哥哥有价值。他可能经常从妈妈嘴里听到这些评价,而哥哥经常叫他傻瓜或者白痴。摆在我们眼前的结果是:他认为自己活得不如别人有价值。生活似乎也印证了他的想法:他的同学看不起他并对他百般嘲笑,他的作业错漏百出,他认为自己缺乏专注力。任何一个困难都足以把他吓倒,结果教师还时不时说他不该进入这个班级或者学校。难怪最终男孩会相信自己不可能走出困境,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

  1、“我们应该努力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教导他们不要将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将它们视为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不要因为遇到问题就轻易泄气。我们不能因为付出的努力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变得绝望,不能因为孩子垂头丧气、缺乏兴趣或者极端被动就断言孩子注定失败,也不能让自己被天赋早注定的遗传论所影响。个体心理学认为,我们应该努力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教导他们不要将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将它们视为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足以补偿我们的缺憾。下面就是一个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案例。

  2、“他很懒惰,并以此引起别人的关注,他抱怨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能专心听讲”。

  这是一个12岁的男孩,就读于小学6年级。他的成绩很差,但他毫不在乎。他有着非常不幸的过去,因为患有佝偻病,他到了3岁才会走路。快到4岁时,他才会说很少的话。到了4岁,他的母亲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但心理医生认为康复的希望很渺茫。他的母亲并不相信,她将孩子放到一家儿童心理辅导中心,但孩子并没有取得多少进步。男孩在6岁时开始了学校生活。在入学的头两年,他在家里接受了额外的辅导,所以他可以通过学校的考试。他还设法完成了3年级和4年级的学业。

  这个男孩在学校的表现是这样的:他很懒惰,并以此引起别人的关注,他抱怨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能专心听讲。他与同学相处不融洽,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他总是显得自己比别人弱一点。在这么多的同学中,他只有一个朋友,他非常喜欢这个朋友,两人有时会一起去散步。他觉得其他孩子都很讨人厌,无法和他们建立关系。教师抱怨他的算术不好,也不擅长写作,尽管如此,教师还是相信他可以在学习上获得与其他人一样的成就。

  3、“最大的可能是这位哥哥已经训练自己在课堂上就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他能够专心听讲,在学校就把看到和听到的内容都消化并记在脑海里”。

  根据男孩过去的经历和他现在的能力发展,很明显男孩接受的治疗并没有基于正确的诊断。这是一个有强烈自卑感的孩子,简而言之就是他有自卑情结。男孩有个哥哥,各方面都很不错。他父母甚至宣称他哥哥不用学习都可以考进高中。如果父母喜欢夸耀自己的孩子不需要学习就有好成绩,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这么吹嘘。但毫无疑问,不学习是不可能学到东西的,最大的可能是这位哥哥已经训练自己在课堂上就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他能够专心听讲,在学校就把看到和听到的内容都消化并记在脑海里。而那些在学校没有专心学习的孩子就不得不在家里继续学习。

  4、“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

  这两个孩子差别太大了,以至于弟弟不得不生活在压抑中,认为自己不如哥哥能干,远没有哥哥有价值。他可能经常从妈妈嘴里听到这些评价,而哥哥经常叫他傻瓜或者白痴。摆在我们眼前的结果是:他认为自己活得不如别人有价值。生活似乎也印证了他的想法:他的同学看不起他并对他百般嘲笑,他的作业错漏百出,他认为自己缺乏专注力。任何一个困难都足以把他吓倒,结果教师还时不时说他不该进入这个班级或者学校。难怪最终男孩会相信自己不可能走出困境,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

  5、“他总是试图重温过去,想回到比现在更弱、更小、更需要帮助的过去”。

  我们试图用愉快的方式和男孩开始聊天,在此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男孩完全丧失了信心,不是因为他颤抖的身子和苍白的脸色,而是因为一个很值得关注的小细节。当我们问他多大时(我们知道他12岁),他回答:“11岁。”我们不应该将这样的回答看成偶然的口误,因为绝大多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确切年龄。这样的错误是有潜在原因的,有很多迹象帮助我们弄清楚这一点。结合他的回答,我们仔细回想儿童的各种经历,我们感觉他总是试图重温过去,想回到比现在更弱、更小、更需要帮助的过去。

  6、“男孩想留在过去,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时光倒转”。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重构男孩的人格系统。他没有像同龄人一样完成既定的任务并获得正常的发展,反而在行为上表现得不如别人,难以与别人进行竞争,他心里似乎也是这么想的。把自己年龄说小的举动正好体现了他感觉落后于人的心理状态。虽然他回答“11岁”,但实际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可能连5岁的孩子都不如。他非常确信自己能力不如人,以至于他试图使自己所有的行为都符合这种假想的落后。

  他白天仍会尿裤子,无法自如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如果儿童相信或希望自己仍然是婴儿,这些症状就会出现。这证实了我们的分析:男孩想留在过去,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时光倒转。

  7、“男孩不喜欢上学,因为他与同学难以和谐相处,感觉处处受压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喜欢上学的”。

  男孩家里有位保姆,她在男孩出生前就已经来到这个家庭。她对男孩充满了爱心,只要有可能,她就取代男孩母亲的位置,充当男孩的后盾。我们就此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男孩的生活被照料得很好。我们还知道他早上不喜欢早起,他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从床上起来,他的父母向我们描述这一情境时浑身上下透露着嫌弃。我们的结论是男孩不喜欢上学,因为他与同学难以和谐相处,感觉处处受压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喜欢上学的。

  然而他的保姆却说他很想上学,因为当他生病的时候也会提出想上学的请求。其实这和我们的结论并不矛盾,真正要弄清楚的是“这位保姆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答案很简单也很有意思。当男孩生病的时候反而提出上学的要求,是因为他很清楚他的保姆会说:“你不能上学,因为你生病了。”然而保姆并没有弄清楚这似是而非的矛盾,也不知道该怎样对待男孩的言行。诸多事实表明这位保姆其实没有真正理解男孩的内心想法。

  8、“拿(偷)钱买糖是极其幼稚的行为,只有控制不了糖果诱惑和自己行为的小孩子才会这么做”。

  男孩被送来咨询的直接原因是发生了另一件事。他从保姆那里拿钱去买糖。这再次说明他的行为像个小孩子,因为拿钱买糖是极其幼稚的行为,只有控制不了糖果诱惑和自己行为的小孩子才会这么做。男孩通过这种行为向家人表达:“你要好好照顾我,否则我会调皮捣蛋的。”因为他对自己缺乏信心,他会制造各种状况使得人们围着他转。如果我们将他在家里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对比,就能明显看出差异。他可以在家里让大家都围着他转,但是在学校,人们不可能像家人一样围着他转,所以他的策略在学校没有取得成效。

  9、“他总是以悲观消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在事情没开始前就接受了失败”。

  我们已经清楚男孩行为的原因,问题是如何才能纠正他的行为?在男孩来咨询之前,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发展缓慢、落后于人的孩子,实际上他并非如此。只要他重获自信,他完全可以像正常的同龄人一样完成各项任务。然而他总是以悲观消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在事情没开始前就接受了失败。他用各种行为表达自己的自信不足,教师的评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不好、散漫、缺乏交际能力等。”他的信心不足显而易见,几乎明眼人都能觉察出来。外界环境也不利于他的自信心发展,要改变他对自己的看法非常困难。

  10、“儿童早期的职业梦想体现了他们稚嫩的价值观”。

  在填写了个体心理学调查问卷之后,我们开始这个案例的正式咨询。除了男孩本人,其他相关人员都会分别被邀请过来参与谈话。首先是他的母亲,她早已对男孩放弃了希望,只是希望他可以继续生活,最终可以找点事情谋生。其次是他的哥哥,他非常看不起自己的弟弟。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面对这个问题,这男孩自然没有什么想法。但这有点不寻常,当即将步入*阶段的孩子确实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时,这确实很值得探究。当然,儿童长大以后一般不会真的从事他们小时候选择的职业,但没有关系,只要他们心里有想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引自己的行为。儿童早期的职业梦想体现了他们稚嫩的价值观,例如有些儿童会渴望成为司机、守门员、售票员,或者其他自己听过、见过的职业。如果儿童缺乏一个肉眼可见的目标,我们可以怀疑他缺乏放眼未来的志向,沉湎过去,也就是说他想逃避未来以及与未来相关的问题。

  11、“他只想要走回头路,想要变得弱小,而且只想依赖别人”。

  这看似与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论断相矛盾。因为我们曾说过儿童具有追求卓越的特性,我们一直在证明每个孩子都想展现自己,想变得比别人强大,想有所作为。但我们面前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截然相反的孩子,他只想要走回头路,想要变得弱小,而且只想依赖别人,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个案例的情况呢?心理活动并不简单,它的发展背景错综复杂。如果希望从复杂的案例中得出简单的结论,我们很容易犯错误。因为这些复杂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我们需要进行辩证的分析,才会发现与表面事实截然相反的真相。例如,男孩的行为在倒退,因为这样,他才感觉自己最强大、最安全。可见,除非我们了解事情的全貌,否则似是而非的情况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

  12、“遇到任何需要用优点和能力证明自己的情况,他都避之”。

  实际上这类孩子也追求卓越,只是他们的方式比较荒谬。当他们还是很弱小、很无助的婴儿时,外界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这段时光是有史以来他们感觉最强大、最有权力的日子。这个男孩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担心自己什么也干不了,这样的孩子无法面对对他有所要求的真实世界,也无法面对对他有所期待的未来。所以遇到任何需要用优点和能力证明自己的情况,他都避之。久而久之,他可应对的情境所剩无几,只剩下极其受限的几项活动,而这些活动对他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他也追求卓越,追求他人的认可,但是这些追求只剩下很小一部分,跟需要依赖他人的小婴儿所追求的认可差不多。

  13、“如果人们对心理学持有偏见,那么它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参与谈话的人员很多:男孩的教师、母亲、哥哥、父亲及我们的同事。一连串的会议工作量很大,如果我们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那会节省很多工作量。这并非不可能,但也不容易。因为很多教师仍然墨守成规,惯用旧的方法和理念,认为心理测验太荒谬。不少教师害怕心理测试会限制他们的工作方式,甚至对他们的工作横加干涉。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不是一门可以立马上手的科学,我们必须进行潜心研究和实践。然而,如果人们对心理学持有偏见,那么它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要接受新知识,开放宽容很重要。尤其对于教师来说,对新的心理学观点保持开放的态度是很明智的,虽然这种新观点似乎与我们一直秉持的观点相悖,但长期来说会有利于儿童的教育。在这一案例中,我们没有权利直截了当地否定教师对男孩的评价。情况很棘手,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14、“除了让孩子脱离困境,我们别无他法,也就是说只能让男孩转学,这样谁都不会受到伤害”。

  根据我们的经验,除了让孩子脱离困境,我们别无他法,也就是说只能让男孩转学,这样谁都不会受到伤害。几乎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至少男孩卸下了肩上的重担,他可以进入全新的环境重新开始。在新学校,他可以努力不让别人对他形成坏印象,不要让自己再被别人轻视。具体操作不太容易,但总体来说家庭环境的支持很重要。此外,每个个案的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但如果有一帮精通个体心理学的教师可以用理解的眼光看待个案,并且在学校里对他们进行帮助,这样的个案处理起来会容易很多。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2

  这两个孩子差别太大了,以至于弟弟不得不生活在压抑中,认为自己不如哥哥能干,远没有哥哥有价值。他可能经常从妈妈嘴里听到这些评价,而哥哥经常叫他傻瓜或者白痴。摆在我们眼前的结果是:他认为自己活得不如别人有价值。生活似乎也印证了他的想法:他的同学看不起他并对他百般嘲笑,他的作业错漏百出,他认为自己缺乏专注力。任何一个困难都足以把他吓倒,结果教师还时不时说他不该进入这个班级或者学校。难怪最终男孩会相信自己不可能走出困境,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

  1、“我们应该努力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教导他们不要将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将它们视为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不要因为遇到问题就轻易泄气。我们不能因为付出的努力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变得绝望,不能因为孩子垂头丧气、缺乏兴趣或者极端被动就断言孩子注定失败,也不能让自己被天赋早注定的遗传论所影响。个体心理学认为,我们应该努力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教导他们不要将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将它们视为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足以补偿我们的缺憾。下面就是一个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案例。

  2、“他很懒惰,并以此引起别人的关注,他抱怨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能专心听讲”。

  这是一个12岁的男孩,就读于小学6年级。他的成绩很差,但他毫不在乎。他有着非常不幸的过去,因为患有佝偻病,他到了3岁才会走路。快到4岁时,他才会说很少的话。到了4岁,他的母亲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但心理医生认为康复的希望很渺茫。他的母亲并不相信,她将孩子放到一家儿童心理辅导中心,但孩子并没有取得多少进步。男孩在6岁时开始了学校生活。在入学的头两年,他在家里接受了额外的辅导,所以他可以通过学校的考试。他还设法完成了3年级和4年级的学业。

  这个男孩在学校的表现是这样的:他很懒惰,并以此引起别人的关注,他抱怨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能专心听讲。他与同学相处不融洽,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他总是显得自己比别人弱一点。在这么多的同学中,他只有一个朋友,他非常喜欢这个朋友,两人有时会一起去散步。他觉得其他孩子都很讨人厌,无法和他们建立关系。教师抱怨他的算术不好,也不擅长写作,尽管如此,教师还是相信他可以在学习上获得与其他人一样的成就。

  3、“最大的可能是这位哥哥已经训练自己在课堂上就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他能够专心听讲,在学校就把看到和听到的内容都消化并记在脑海里”。

  根据男孩过去的经历和他现在的能力发展,很明显男孩接受的治疗并没有基于正确的诊断。这是一个有强烈自卑感的孩子,简而言之就是他有自卑情结。男孩有个哥哥,各方面都很不错。他父母甚至宣称他哥哥不用学习都可以考进高中。如果父母喜欢夸耀自己的孩子不需要学习就有好成绩,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这么吹嘘。但毫无疑问,不学习是不可能学到东西的,最大的可能是这位哥哥已经训练自己在课堂上就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他能够专心听讲,在学校就把看到和听到的内容都消化并记在脑海里。而那些在学校没有专心学习的孩子就不得不在家里继续学习。

  4、“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

  这两个孩子差别太大了,以至于弟弟不得不生活在压抑中,认为自己不如哥哥能干,远没有哥哥有价值。他可能经常从妈妈嘴里听到这些评价,而哥哥经常叫他傻瓜或者白痴。摆在我们眼前的结果是:他认为自己活得不如别人有价值。生活似乎也印证了他的想法:他的同学看不起他并对他百般嘲笑,他的作业错漏百出,他认为自己缺乏专注力。任何一个困难都足以把他吓倒,结果教师还时不时说他不该进入这个班级或者学校。难怪最终男孩会相信自己不可能走出困境,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

  5、“他总是试图重温过去,想回到比现在更弱、更小、更需要帮助的过去”。

  我们试图用愉快的方式和男孩开始聊天,在此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男孩完全丧失了信心,不是因为他颤抖的身子和苍白的脸色,而是因为一个很值得关注的小细节。当我们问他多大时(我们知道他12岁),他回答:“11岁。”我们不应该将这样的回答看成偶然的口误,因为绝大多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确切年龄。这样的错误是有潜在原因的,有很多迹象帮助我们弄清楚这一点。结合他的回答,我们仔细回想儿童的`各种经历,我们感觉他总是试图重温过去,想回到比现在更弱、更小、更需要帮助的过去。

  6、“男孩想留在过去,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时光倒转”。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重构男孩的人格系统。他没有像同龄人一样完成既定的任务并获得正常的发展,反而在行为上表现得不如别人,难以与别人进行竞争,他心里似乎也是这么想的。把自己年龄说小的举动正好体现了他感觉落后于人的心理状态。虽然他回答“11岁”,但实际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可能连5岁的孩子都不如。他非常确信自己能力不如人,以至于他试图使自己所有的行为都符合这种假想的落后。

  他白天仍会尿裤子,无法自如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如果儿童相信或希望自己仍然是婴儿,这些症状就会出现。这证实了我们的分析:男孩想留在过去,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时光倒转。

  7、“男孩不喜欢上学,因为他与同学难以和谐相处,感觉处处受压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喜欢上学的”。

  男孩家里有位保姆,她在男孩出生前就已经来到这个家庭。她对男孩充满了爱心,只要有可能,她就取代男孩母亲的位置,充当男孩的后盾。我们就此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男孩的生活被照料得很好。我们还知道他早上不喜欢早起,他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从床上起来,他的父母向我们描述这一情境时浑身上下透露着嫌弃。我们的结论是男孩不喜欢上学,因为他与同学难以和谐相处,感觉处处受压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喜欢上学的。

  然而他的保姆却说他很想上学,因为当他生病的时候也会提出想上学的请求。其实这和我们的结论并不矛盾,真正要弄清楚的是“这位保姆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答案很简单也很有意思。当男孩生病的时候反而提出上学的要求,是因为他很清楚他的保姆会说:“你不能上学,因为你生病了。”然而保姆并没有弄清楚这似是而非的矛盾,也不知道该怎样对待男孩的言行。诸多事实表明这位保姆其实没有真正理解男孩的内心想法。

  8、“拿(偷)钱买糖是极其幼稚的行为,只有控制不了糖果诱惑和自己行为的小孩子才会这么做”。

  男孩被送来咨询的直接原因是发生了另一件事。他从保姆那里拿钱去买糖。这再次说明他的行为像个小孩子,因为拿钱买糖是极其幼稚的行为,只有控制不了糖果诱惑和自己行为的小孩子才会这么做。男孩通过这种行为向家人表达:“你要好好照顾我,否则我会调皮捣蛋的。”因为他对自己缺乏信心,他会制造各种状况使得人们围着他转。如果我们将他在家里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对比,就能明显看出差异。他可以在家里让大家都围着他转,但是在学校,人们不可能像家人一样围着他转,所以他的策略在学校没有取得成效。

  9、“他总是以悲观消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在事情没开始前就接受了失败”。

  我们已经清楚男孩行为的原因,问题是如何才能纠正他的行为?在男孩来咨询之前,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发展缓慢、落后于人的孩子,实际上他并非如此。只要他重获自信,他完全可以像正常的同龄人一样完成各项任务。然而他总是以悲观消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在事情没开始前就接受了失败。他用各种行为表达自己的自信不足,教师的评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不好、散漫、缺乏交际能力等。”他的信心不足显而易见,几乎明眼人都能觉察出来。外界环境也不利于他的自信心发展,要改变他对自己的看法非常困难。

  10、“儿童早期的职业梦想体现了他们稚嫩的价值观”。

  在填写了个体心理学调查问卷之后,我们开始这个案例的正式咨询。除了男孩本人,其他相关人员都会分别被邀请过来参与谈话。首先是他的母亲,她早已对男孩放弃了希望,只是希望他可以继续生活,最终可以找点事情谋生。其次是他的哥哥,他非常看不起自己的弟弟。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面对这个问题,这男孩自然没有什么想法。但这有点不寻常,当即将步入*阶段的孩子确实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时,这确实很值得探究。当然,儿童长大以后一般不会真的从事他们小时候选择的职业,但没有关系,只要他们心里有想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引自己的行为。儿童早期的职业梦想体现了他们稚嫩的价值观,例如有些儿童会渴望成为司机、守门员、售票员,或者其他自己听过、见过的职业。如果儿童缺乏一个肉眼可见的目标,我们可以怀疑他缺乏放眼未来的志向,沉湎过去,也就是说他想逃避未来以及与未来相关的问题。

  11、“他只想要走回头路,想要变得弱小,而且只想依赖别人”。

  这看似与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论断相矛盾。因为我们曾说过儿童具有追求卓越的特性,我们一直在证明每个孩子都想展现自己,想变得比别人强大,想有所作为。但我们面前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截然相反的孩子,他只想要走回头路,想要变得弱小,而且只想依赖别人,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个案例的情况呢?心理活动并不简单,它的发展背景错综复杂。如果希望从复杂的案例中得出简单的结论,我们很容易犯错误。因为这些复杂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我们需要进行辩证的分析,才会发现与表面事实截然相反的真相。例如,男孩的行为在倒退,因为这样,他才感觉自己最强大、最安全。可见,除非我们了解事情的全貌,否则似是而非的情况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

  12、“遇到任何需要用优点和能力证明自己的情况,他都避之”。

  实际上这类孩子也追求卓越,只是他们的方式比较荒谬。当他们还是很弱小、很无助的婴儿时,外界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这段时光是有史以来他们感觉最强大、最有权力的日子。这个男孩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担心自己什么也干不了,这样的孩子无法面对对他有所要求的真实世界,也无法面对对他有所期待的未来。所以遇到任何需要用优点和能力证明自己的情况,他都避之。久而久之,他可应对的情境所剩无几,只剩下极其受限的几项活动,而这些活动对他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他也追求卓越,追求他人的认可,但是这些追求只剩下很小一部分,跟需要依赖他人的小婴儿所追求的认可差不多。

  13、“如果人们对心理学持有偏见,那么它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参与谈话的人员很多:男孩的教师、母亲、哥哥、父亲及我们的同事。一连串的会议工作量很大,如果我们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那会节省很多工作量。这并非不可能,但也不容易。因为很多教师仍然墨守成规,惯用旧的方法和理念,认为心理测验太荒谬。不少教师害怕心理测试会限制他们的工作方式,甚至对他们的工作横加干涉。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不是一门可以立马上手的科学,我们必须进行潜心研究和实践。然而,如果人们对心理学持有偏见,那么它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要接受新知识,开放宽容很重要。尤其对于教师来说,对新的心理学观点保持开放的态度是很明智的,虽然这种新观点似乎与我们一直秉持的观点相悖,但长期来说会有利于儿童的教育。在这一案例中,我们没有权利直截了当地否定教师对男孩的评价。情况很棘手,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14、“除了让孩子脱离困境,我们别无他法,也就是说只能让男孩转学,这样谁都不会受到伤害”。

  根据我们的经验,除了让孩子脱离困境,我们别无他法,也就是说只能让男孩转学,这样谁都不会受到伤害。几乎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至少男孩卸下了肩上的重担,他可以进入全新的环境重新开始。在新学校,他可以努力不让别人对他形成坏印象,不要让自己再被别人轻视。具体操作不太容易,但总体来说家庭环境的支持很重要。此外,每个个案的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但如果有一帮精通个体心理学的教师可以用理解的眼光看待个案,并且在学校里对他们进行帮助,这样的个案处理起来会容易很多。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6)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3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1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拖延"就是这种本能的表现。推迟行为的背后,是对这种行为的后果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的恐惧。

  "拖延"的过程并不愉快,时不时的担忧,让你无法享受当下的闲暇。

  "拖延"看似暂时延后了坏现象的出现,但是不能防止它出现。导致拖延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恐惧失败,最离谱的是恐惧成功。拖延让我们躲开负面的感觉,它是很好的防御盾牌,但也会阻碍我们开始新的"尝试。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停滞在过去,有时候我们的思维游离在未来,我们玩着时空的把戏,躲避着本应应对的压力。

  虽然,拖延的行为看起来是个行为素养问题,但是,它的根源要复杂得多,“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刻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家PiersSteel认为拖延最可能的四个成因是:对成功信心不足,厌恶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对完美主义的追求,或者从反面来说,对失败的恐惧,都有可能让我们在某个方面裹足不前。一方面,就像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内心总是在犹豫。

  我是不是就应列一个提纲,是不是就应准备好一些素材呢?我写出来的东西有什么作用呢?从在学校的时候写论文开始,到了公司开始写各种文档、PPT等,我都会受到这种心理的困扰,内心想着要把文章写好,想着要准备充分的素材,要写得生动搞笑,但每每都是无从下笔。

  通常都是这样,应对着电脑里面的空白文档,先快速敲下几个关键字,然后想到一些题材,之后开始上网、翻书去寻找,找着找着,最后都忘记了自己本来是要做什么的。等到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的文档里面仍然只有几个关键字。

  此刻,回想这个过程,在上网、翻书查找题材的时候,在挖空心思想要一个好的题目的时候,我到底在做什么呢?表面上是为了让资料更充实,让题材更搞笑,让题目更加吸引人,但是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拖延,在拖延进入文章的写作。

  或者,我是想要提前胸有成竹,一气呵成。但最后往往是草草了账。尤其是在做一些我们并不擅长的事情时,我们更容易拖延。比如,数学作业、作文、手工课的作品。拖延让我们延迟应对失败的恐惧,从而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当最后期限降临,我们不得不应对时,我们会采取草草应付的手段,渴望早早摆脱那些令人厌恶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作业本身,而是作业带给我们对挫败感,以及由此造成的烦恼和恐惧。

  如同,开头所说,拖延只是一些深层次心理、生理问题的表现。而对失败的恐惧也只是一种浅层的表现。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失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会破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可能是认为自己根本不擅长做这件事情,一切的发奋只是白费时刻。如果,你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学习数学或者音乐的天赋,而学校中学习的经历给你带来的只有伴随着让人寒心的分数,痛苦的回忆,那么毕业之后我们会庆幸自己最后摆脱了那些东西。

  当有人声称自己很享受其中乐趣时,我们的反应就是“他有这天赋,而我没有”,或者,“哪有什么乐趣”!有时候,"拖延"是我们宣示独立,争取控制权,甚至报复的工具。

  当更有权势的人物(上司,家长,更强势的朋友、配偶)要求你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表面上应承,内心却充满抱怨。或者,你认为这种小事微不足道,让你去做根本就是杀鸡用牛刀,或者你认为自己落入下风,内心的感受没有得到强势人物的照顾,或者你早就不满对方的某些表现,因此一旦你找到这个机会,你就会透过拖延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或者报复对方。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2

  近日看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阅读了拖延产生的一些心理学原因,颇受启发,阅读过程有种脊梁发凉的感觉,似乎以往自己很是骄傲的一些点就是阻碍自己前行的深层次的原因,不管是过于敏感,或者确实是问题,暂且先记下,以备日后深入思考和矫正。

  (1)过于注重表现,把表现等同于能力。

  “不管能力如何定义,当它成为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单一决定因素时,问题就产生了。这个人表现如何成为唯一衡量,其它面都被忽略了。”表现的好坏评判标准常来自于他人,而他人无法从做事的动因和根本出发点去理解一个人的表现,因此单纯注重表现,会让人变得过于追求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完整的努力。这样获得的结果就如同空中楼阁,似乎很华丽,却总让人不安心。

  (2)过高的期望,与现实形成太大的落差。

  “一个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一个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后者对自己要求跟自己对自己表现期待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所以常常自责,进而容易消沉,自尊因而也处于较低的水*。

  (3)*庸招致轻蔑

  太多的时候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是个全能的人。于是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与理想的自己相比很*庸,于是贬低*常和常规的表现,用轻蔑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表现。拖延就是安慰自己的方式,然后找一堆接口,阿Q式的安慰自己。

  (4)优秀不用努力

  遇到事情,总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秒懂一切,解决问题都是手到擒来,分分钟了事。做不到这点就觉得自己能力有问题,对自己感到失望,然后放弃必要的努力,通过拖延来回避努力,长时间如此,让聪明变成了无知。

  (5)一切都自己来,亲力亲为

  总是觉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或者说只有自己做的才能放心,长此以往,自己时间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好每件事,然后把自己推向拖延。

  (6)逃避竞争

  对于竞争的很多事情,总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息去做,包括游戏,包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归根到底是害怕失败,而这很容易让自己通过拖延来掩盖自己的软弱和恐惧。

  (7)自己太抢眼,总会有人受伤害

  总觉得处于一种和谐状态,要进大家一起进,要退大家一起退,因此自己一有锋芒显露,就会局促不安,把锋芒藏起来,怕让别人认为自己刻意表现,影响其他人。

  (8)“幸存者歉疚”

  这是第一次听到的一个新名词,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一直伴随着自己,总觉得自己在外面享受着父母劳动成果换来的相对较好的生活心有愧疚。然后再做一些跟家庭有关的决定,特别是需要家庭付出很多的的决定的时候,不断地犹豫拖延,试图希望时间来通过最终没有选择的方式来做决定。反而最终付出的代价更大。

  (9)选择困难,交流困难

  在做决定时,太过犹豫,总是不断比较各种方案,觉得选择很困难,然后通过拖延,让一些方案自动退出可选行列,在没得选时做决定。害怕与陌生人交流,导致可能为找人商量件事,打电话咨询或约定时不断拖延,总想找一个好的状态再去做,反而最后影响自己的事情安排。这两点重要原因是一对需要做决定的事物不了解,二对自己没有自信。

  以前发现自己总喜欢找一个状态再去做事,否则就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不断地拖,最终不了了之或者随随便便完成,然后觉得自己做事情和预期相差很大,放弃了必要努力,对自己失望,状态低迷,此时又觉得做事不合适,不断往后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拖延是个问题,需要不断修正,但是修正前先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否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冲动“,本来没有问题,创造了问题,这样就不好了。上面的9点是自己隐隐约约发现存在于自己的行为中的问题,哪些是真正原因需要不断思考。找到根,然后逐步改善,最终摆脱拖延的负面影响。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7)

——心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心理学书籍读书笔记1

  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深刻含义,认为学习这门学科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一个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断完善自己,学好这门知识将助人也自助。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生很多在人际之间,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我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比如:与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发生一些摩擦有时候各自都认为无道理或是没必要,但就是因为谁也放不下面子,谁也不搭理谁,搞得大家在工作中气氛很是紧张。现在我不断在学习中成长,能以*和的心态去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二、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情绪,这种情绪都被认为是负性的情绪。在工作中或在某些环境里不允许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发生,或会面时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这时我们会无力去面对,在不经意间,就毁坏了辛苦建立的一段关系。比如:对“愤怒”而言,以前我很害怕这类情绪的发生,在很多时候是避开它,一旦不小心触犯了它时,就会不知所措,要么被“愤怒”操控,失去理智,做出许多事后让我后悔的事,经过成长后,我才发现我的这种对于愤怒的态度及做法,完全是因为对“愤怒”缺少学习和正确的认知所致,以为“愤怒”是一个凶神恶煞似的坏东西,现在才知道我的这些“愤怒”的价值观来源于父母,由于父亲的脾气很怪,很小时的我常常看父亲的脸色行事。如稍有不如意则挨骂,我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经验里学习关于“愤怒”和“胆怯”的知识的,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甚至把我的这种经验中学习的知识又重复于我的孩子身上。

  另外,我们要培养足够的亲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质,创造亲密的关系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间的交会沟通能力,只有这种亲密关系才能使我们心理成长,因为它是滋养生命的最佳营养。在*这种亲密关系大多数人却从来不会,不具备培养亲密关系的能力。比如:许多家庭,父子(女)之间,母子(女)之间,他们无法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因为他们之间不能视为朋友,不能*等的交谈。导致许多家庭都把责任归咎于孩子身上,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找问题。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能力”缺乏。

  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

推荐访问:拖延 心理学 读书笔记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