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三峡之秋》教学反思3篇

时间:2023-04-17 15:3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1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的阅读课文。作者按时间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三峡秋天奇特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喜爱之情。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三峡之秋》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三峡之秋》教学反思3篇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1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的阅读课文。作者按时间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三峡秋天奇特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喜爱之情。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本课时的教学我觉得存在以下亮点:

  一、 注重自主探究、自学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我重视预习的布置及检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多音字“累”有三个读音,第二声最容易读错或被忽略,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理解字义,并多组几个词,与另外两个音加以鉴别。“晕”字也让他们自己学习,通过摘录笔记的交流,使得生字、新词得以解决和巩固。

  我以“美”字贯穿整节课,首先让学生欣赏三峡风光,让他们感受到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自学,画出体现三峡之夜的美的词语、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自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为接下来的交流打下基础。在品读课文环节,让学生沉浸在美丽的月色中,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二、品读重点词语,感悟语言魅力。

  本课语言优美,用词形象生动,抓住关键语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感受大家之作的风韵。

  在学生感悟夜晚部分时,重点引导品读“沉沉欲睡”、“惊醒”、“摇曳”等词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以动衬静,突出三峡之夜的宁静。在品读月下三峡时,引导学生重点感悟比喻句。如: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展现月光的皎洁与明亮;从“墨一般的黑”,体会三峡的神秘;同时抓住“扑跌”、“泻”、“凌空飞降”、“挂”等词体会作者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突出月下三峡的宁静与神秘。

  遗憾之处: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朗读还不够,不能在每个句子后趁热打铁,加以朗读。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还有缺憾和不足,今后需要更细、更深的反思。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3篇(扩展1)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10篇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 :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搜集关于三峡的资料 录音带

  一、导语 :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也变得条理清楚。

  五、作业 :

  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三峡之秋

  教学要求:

  1、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3、了解三峡景物的特点;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准备三峡的风光片VCD,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介绍三峡

  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

  1、可以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老师将学生找到的地图投影,让学生介绍: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其他资料。

  3、引导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早发白帝城》

  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看三峡?感受一下?教师播发三峡VCD

  三、新授

  看了刚才的影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师生评议。思考,回答: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3、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4、集体讨论汇报交流,师做好板书。

  5、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师生评议。

  6、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配乐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段。

  四、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尚湖秋景》。

  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今天领略到的三峡的景色介绍给爸爸妈妈。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200多公里,河谷深切、*山峰秀丽、景点众多。尤其是中秋时节的三峡,愈发显出成熟、热烈抑或轻缓、安静的秋天的气息。你看,当秋色把橘柚树染成绿得发黑的颜色,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时,三峡便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作者从第2自然段开始,分别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不同时间段里三峡的景色特点。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非常明显,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每段首句做了提示。三峡之秋很美,描写三峡的词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的词语外,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课件

  备课人

  初鹏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昏”字上面的“氏字头”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稍微长过下面的“日字底”的横折,这样显得美观。“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习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二)在不同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怎样的不同?自己读课文,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好,一会请你来讲一讲,三峡美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

  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200多公里,河谷深切、*山峰秀丽、景点众多。尤其是中秋时节的三峡,愈发显出成熟、热烈抑或轻缓、安静的秋天的气息。你看,当秋色把橘柚树染成绿得发黑的颜色,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时,三峡便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作者从第2自然段开始,分别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不同时间段里三峡的景色特点。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非常明显,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每段首句做了提示。三峡之秋很美,描写三峡的词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的词语外,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课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昏”字上面的“氏字头”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稍微长过下面的“日字底”的横折,这样显得美观。“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习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二)在不同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怎样的不同?自己读课文,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好,一会请你来讲一讲,三峡美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学具准备

  网络教室、课件、麦克风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观、读、说、写四结合。

  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1)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三峡图片或读文章。

  (2)请去过三峡旅游的同学说说三峡的风光和感受。

  2、放三峡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题目《三峡之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分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

  ①谈收获。

  ②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本文语言优美,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非常适宜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感受三峡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魅力。

  1、让学生自己朗读最欢喜的段落,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想画面。(展示:教师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2、朗读指导。

  (1)分小组读。(按兴趣,可分为早、中、午、晚四个小组)

  (2)小组比赛朗读,学生评仪,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配乐朗读。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合适的音乐。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2、请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3、活动:制作《三峡之秋》音乐风光解说片

  (1)讨论关于“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感情的的解说。)

  (2)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包括:①背景音乐若干段;②图片资料50幅;③PowerPoint应用程序;④麦克风。)

  (3)学生按兴趣分组,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片子。

  (4)成果汇报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评选出最佳片子和最佳解说员。

  五、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2、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

  4、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三峡。

  5、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

  6、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6

  课标要求与分析:

  《三峡之秋》与语文课标中“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关。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读感悟”的自主学习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第85-87页的内容。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亲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视野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

  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生充分介绍)

  2、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老师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放三峡风光片] 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美)

  3、录像中的三峡真美,作者方纪笔下的三峡更美。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1、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早上”、“中午”、“下午”、“夜”。)

  (二)、自主探究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找到答案?(成熟)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充分说)三峡的秋景如此迷人,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2-5自然段,找到答案。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勾画描写三峡秋天景色及特点的语句。

  (2)勾画出描写景色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

  早晨(1)学生充分说。(2)教师引导:三峡早晨的特点是什么?(明丽)进一步解释“明丽”那些事物是明丽的?(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3)三峡的早晨就像是一首美妙的音乐,(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中午(1)中午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热烈)(学生充分说)(2)你见过热烈的场面吗?课文那些句子是描写三峡热烈的特点的?(3)出示:“中午,群峰披上金甲…...三峡有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4)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拓展:还能把长江比作什么?

  小结: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生机,是如此热烈,这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吗?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读出雄劲、热烈的气势,评读,男生读。

  下午(1)出示三峡神女峰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觉?(雾多)(2)这是什么时候的三峡?(下午)(3)出示:“下午,太阳还没有落……..”这一段,下午的三峡给你留下了那些深刻的印象?(学生说,老师补充)(4)讲解:“长江*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比喻句)(5)此时的长江和中午的长江比较,怎么样?能用一个词概括吗?(*静)(6)男女生分读3.4自然段,读出热烈、*静的感觉。

  夜晚 三峡的夜晚景色如何?(1)学生充分说。(2)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出示“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摇曳”.师进一步解释: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静衬动的写作方法,更能体现夜的宁静。(3)读这一段,读出静的感觉。

  月夜(1)说到这宁静的三峡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读,你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呢?大屏幕出示“这时…………从山上挂下来”。学生谈理解,教师补充: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皎洁,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亮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再次强调比喻句)(3)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美妙的月色,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吗?(自由读,推荐读)

  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是呀,月光如水,多奇妙呀!这就是三峡的秋天,“这一天正是中秋”(随即出示)(1)齐读这一段。(2)作者在最后点明这天的时间,你觉得有必要吗?去掉可以吗?(照应开头,起强调作用)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作者为什么能把三峡之秋景写得这么美?

  1、学生阐明观点

  2、师补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小结: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方纪笔下美丽的三峡,希望在*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以便于书写自然之美。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秋景。(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7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习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习,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习过程:①出示学习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 特点 词句   朗读

  早晨 明丽 露水闪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热烈 群峰披甲—金鳞巨蟒 热烈欢快

  下午 明亮 于是……长江变成小溪 轻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静明亮像…… 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教学*台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五、作业: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学具准备

  网络教室、课件、麦克风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观、读、说、写四结合。

  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1)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三峡图片或读文章。(2)请去过三峡旅游的同学说说三峡的风光和感受。

  2、放三峡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题目《三峡之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分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

  ①谈收获。

  ②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本文语言优美,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非常适宜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感受三峡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魅力。

  1、让学生自己朗读最欢喜的段落,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想画面。(展示:教师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2、朗读指导。

  (1)分小组读。(按兴趣,可分为早、中、午、晚四个小组)

  (2)小组比赛朗读,学生评仪,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配乐朗读。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合适的音乐。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2、请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3、活动:制作《三峡之秋》音乐风光解说片

  (1)讨论关于“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感情的的解说。)

  (2)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包括:①背景音乐若干段;②图片资料50幅;③PowerPoint应用程序;④麦克风。)

  (3)学生按兴趣分组,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片子。

  (4)成果汇报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评选出最佳片子和最佳解说员。

  五、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2、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

  4、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三峡。

  5、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

  6、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昏”字上面的“氏字头”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稍微长过下面的“日字底”的横折,这样显得美观。“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习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二)在不同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怎样的不同?自己读课文,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好,一会请你来讲一讲,三峡美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

  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3篇(扩展2)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10篇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三峡之秋

  教学要求:

  1、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3、了解三峡景物的特点;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准备三峡的风光片VCD,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介绍三峡

  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

  1、可以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老师将学生找到的地图投影,让学生介绍: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其他资料。

  3、引导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早发白帝城》

  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看三峡?感受一下?教师播发三峡VCD

  三、新授

  看了刚才的影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师生评议。思考,回答: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3、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4、集体讨论汇报交流,师做好板书。

  5、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师生评议。

  6、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配乐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段。

  四、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尚湖秋景》。

  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今天领略到的三峡的景色介绍给爸爸妈妈。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习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习,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习过程:①出示学习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 特点 词句 朗读

  早晨 明丽 露水闪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热烈 群峰披甲—金鳞巨蟒 热烈欢快

  下午 明亮 于是……长江变成小溪 轻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静明亮像…… 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学具准备

  网络教室、课件、麦克风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观、读、说、写四结合。

  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1)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三峡图片或读文章。

  (2)请去过三峡旅游的同学说说三峡的风光和感受。

  2、放三峡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题目《三峡之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分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

  ①谈收获。

  ②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本文语言优美,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非常适宜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感受三峡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魅力。

  1、让学生自己朗读最欢喜的段落,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想画面。(展示:教师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2、朗读指导。

  (1)分小组读。(按兴趣,可分为早、中、午、晚四个小组)

  (2)小组比赛朗读,学生评仪,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配乐朗读。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合适的音乐。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2、请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3、活动:制作《三峡之秋》音乐风光解说片

  (1)讨论关于“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感情的的解说。)

  (2)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包括:①背景音乐若干段;②图片资料50幅;③PowerPoint应用程序;④麦克风。)

  (3)学生按兴趣分组,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片子。

  (4)成果汇报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评选出最佳片子和最佳解说员。

  五、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2、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

  4、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三峡。

  5、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

  6、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4

  课标要求与分析:

  《三峡之秋》与语文课标中“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关。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读感悟”的自主学习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第85-87页的内容。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亲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视野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

  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生充分介绍)

  2、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老师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放三峡风光片] 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美)

  3、录像中的三峡真美,作者方纪笔下的三峡更美。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1、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早上”、“中午”、“下午”、“夜”。)

  (二)、自主探究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找到答案?(成熟)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充分说)三峡的秋景如此迷人,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2-5自然段,找到答案。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勾画描写三峡秋天景色及特点的语句。

  (2)勾画出描写景色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

  早晨(1)学生充分说。(2)教师引导:三峡早晨的特点是什么?(明丽)进一步解释“明丽”那些事物是明丽的?(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3)三峡的早晨就像是一首美妙的音乐,(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中午(1)中午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热烈)(学生充分说)(2)你见过热烈的场面吗?课文那些句子是描写三峡热烈的特点的?(3)出示:“中午,群峰披上金甲…...三峡有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4)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拓展:还能把长江比作什么?

  小结: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生机,是如此热烈,这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吗?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读出雄劲、热烈的气势,评读,男生读。

  下午(1)出示三峡神女峰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觉?(雾多)(2)这是什么时候的三峡?(下午)(3)出示:“下午,太阳还没有落……..”这一段,下午的三峡给你留下了那些深刻的印象?(学生说,老师补充)(4)讲解:“长江*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比喻句)(5)此时的长江和中午的长江比较,怎么样?能用一个词概括吗?(*静)(6)男女生分读3.4自然段,读出热烈、*静的感觉。

  夜晚 三峡的夜晚景色如何?(1)学生充分说。(2)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出示“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摇曳”.师进一步解释: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静衬动的写作方法,更能体现夜的宁静。(3)读这一段,读出静的感觉。

  月夜(1)说到这宁静的三峡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读,你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呢?大屏幕出示“这时…………从山上挂下来”。学生谈理解,教师补充: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皎洁,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亮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再次强调比喻句)(3)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美妙的月色,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吗?(自由读,推荐读)

  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是呀,月光如水,多奇妙呀!这就是三峡的秋天,“这一天正是中秋”(随即出示)(1)齐读这一段。(2)作者在最后点明这天的时间,你觉得有必要吗?去掉可以吗?(照应开头,起强调作用)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作者为什么能把三峡之秋景写得这么美?

  1、学生阐明观点

  2、师补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小结: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方纪笔下美丽的三峡,希望在*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以便于书写自然之美。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秋景。(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想象,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秋之三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三峡风光图片、朗读配乐。

  教学方法:情境朗读,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学生欣赏三峡风光图片。

  2、你知道这是哪里的美景吗?你对三峡还有哪些了解?

  (1)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39千米。)

  (2)描写三峡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思考: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美景的?

  三、自主探究,重点研读。

  1、出示学习要求:

  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圈画出来。

  2、自主探究,汇报交流,师板书,指导朗读。

  早晨——橘柚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长江、雾——*静

  夜晚——长江、月——宁静

  3、思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4、问: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你最喜欢哪一段,能有感情的读一读吗?(配乐)

  五、总结。

  六、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篇习作或片段:参考题目《校园之春》,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200多公里,河谷深切、*山峰秀丽、景点众多。尤其是中秋时节的三峡,愈发显出成熟、热烈抑或轻缓、安静的秋天的气息。你看,当秋色把橘柚树染成绿得发黑的颜色,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时,三峡便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作者从第2自然段开始,分别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不同时间段里三峡的景色特点。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非常明显,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每段首句做了提示。三峡之秋很美,描写三峡的词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的词语外,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课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昏”字上面的“氏字头”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稍微长过下面的“日字底”的横折,这样显得美观。“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习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二)在不同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怎样的不同?自己读课文,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好,一会请你来讲一讲,三峡美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知识目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品味文章优美的句子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描写的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教师准备三峡风光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板书:时间顺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情感乘着语言文字这艘小舟,去看看三峡美丽的景色吧!

  二、品读赏析。

  (一)、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你认为哪些景物的描写最美,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并美美的读出来。

  2、每个时间段的三峡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或感受是什么,用一两个词来说说。

  (二)、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对文章进行讲解。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很多感触和收获。谈谈你的感受吧!

  1、早晨

  (1)你来说说说早上三峡的特点?(板书:明丽)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个特点的?生读句子

  (3)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绿叶金实”吗?

  (4)谁能用自己的体会,把这种明丽的特色读出来?

  2、中午

  下面谁来接着介绍其他部分的景物?

  (1)你能用书上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吗?(板书:热烈)

  (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江的热烈?

  (3)出示改变了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照在水面上,长江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的光辉,投向*峭壁。

  变一变,还能感受到长江的热烈吗?(不能)

  (4)、出示完整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峭壁。

  对照两个句子看一看,为什么变一变就不能感受到长江的热烈了呢?

  (关键词和比喻句,更能体会文章的感情,能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

  (5)、抽生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全体学生自由读文

  3、下午

  (1)展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思考着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下午)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雾)

  (2)、在这段中那些景物的描写很美呢?你来读一读。

  (雾美——青色、透明;长江美——明亮的带子,*静、轻缓)(板书)

  (3)、通过朗读比较中午和下午三峡的不同,板书下午三峡的不同的特点(*静)

  如果把中午的三峡比作充满活力的小伙子,那下午的三峡就是一位——羞涩文静的少女,如果说中午三峡的特点是热烈,那么下午三峡的特点就是——*静

  下面请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一个读3自然段,一个读四自然,感受他们不同的特点。

  4、夜

  (1)请生谈夜的景物的美。

  拟人的作用,使三峡充满生机和灵性。

  为什么像惊醒了一般?(因为夜很静。)(板书)

  (2)关于夜晚,谁还有补充?

  读一读月出的景色。

  (3)、三峡的景物到底独特在哪儿?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师: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的皎洁(课文用“清冽”一词描写月光);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那样直挂下来。

  (4)、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句子(自己读、推荐读)

  5、就像一道道瀑布领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多么神奇美妙的三峡秋天的月色啊!

  6、点明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ppt出示)

  正因为它是中秋,所以: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引读)

  最后一段和第一自然有什么关系吗?(前后照应)

  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在*时的写作中能借鉴,为己所用。

  三、读美文。

  在这美丽浪漫的秋天,作家方纪带我们游览了美丽的三峡,你最喜欢什么时间的三峡?你能读读吗?

  1、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抽读。

  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四、赞美景。(随机掌握)

  师:课文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发言的同学,可以先讲。

  生一:我感到三峡太美了,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

  师:不必等长大,假期有机会就可以去。

  生二:我觉得作者写的这篇课文很好,很有特色,很吸引人。

  阅读丁丁东东的视角,根据自己上课时的独特体验和收获写下“我的视角”。

  五、回顾总结。

  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把三峡描写的这么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了一些写作上的方法。

  1、作者描绘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指板书)早上,……。三峡的早中晚各有不同的美,那么,《三峡之秋》整体上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气息呢?(成熟的气息)

  2、此之,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能学习这种写作方法,为自己的文章添色!

  最后,让我们在一首描述三峡*风光的古诗中结束这次三峡之旅吧!全班齐诵:《早发白帝城》。

  六、写美景。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希望在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书写自然之美。

  现在正是秋季,老师为大家提供了秋天银杏叶和枫叶的一些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借鉴本课的写法,完成“小练笔”。(模仿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片段,题目自拟。)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想象,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秋之三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三峡风光图片、朗读配乐。

  教学方法:情境朗读,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学生欣赏三峡风光图片。

  2、你知道这是哪里的美景吗?你对三峡还有哪些了解?

  (1)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39千米。)

  (2)描写三峡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思考: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美景的?

  三、自主探究,重点研读。

  1、出示学习要求:

  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圈画出来。

  2、自主探究,汇报交流,师板书,指导朗读。

  早晨——橘柚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长江、雾——*静

  夜晚——长江、月——宁静

  3、思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4、问: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你最喜欢哪一段,能有感情的读一读吗?(配乐)

  五、总结。

  六、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篇习作或片段:参考题目《校园之春》,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板书:

  三峡之秋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静

  夜晚——宁静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200多公里,河谷深切、*山峰秀丽、景点众多。尤其是中秋时节的三峡,愈发显出成熟、热烈抑或轻缓、安静的秋天的气息。你看,当秋色把橘柚树染成绿得发黑的颜色,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时,三峡便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作者从第2自然段开始,分别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不同时间段里三峡的景色特点。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非常明显,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每段首句做了提示。三峡之秋很美,描写三峡的词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的词语外,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课件

  备课人

  初鹏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昏”字上面的“氏字头”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稍微长过下面的“日字底”的横折,这样显得美观。“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习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二)在不同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怎样的不同?自己读课文,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好,一会请你来讲一讲,三峡美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200多公里,河谷深切、*山峰秀丽、景点众多。尤其是中秋时节的三峡,愈发显出成熟、热烈抑或轻缓、安静的秋天的气息。你看,当秋色把橘柚树染成绿得发黑的颜色,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时,三峡便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作者从第2自然段开始,分别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不同时间段里三峡的景色特点。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非常明显,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每段首句做了提示。三峡之秋很美,描写三峡的词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的词语外,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课件

  备课人

  初鹏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昏”字上面的“氏字头”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稍微长过下面的“日字底”的横折,这样显得美观。“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习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二)在不同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怎样的不同?自己读课文,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好,一会请你来讲一讲,三峡美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

  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3篇(扩展3)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5篇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1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 读后我们觉得他的语言几乎是尽善尽美,要想把这篇文章中描绘的画面展现给学生简直太难了。而且我们也自我安慰说:“写景的文章就是难讲,你看大家都不讲写景的文章。” 可如此美景不把学生带入其中,作为老师该有的不仅是愧疚,还会有一种误人子弟的罪恶感。于是这些天来,我一直在琢磨到底怎样讲这一课。

  起初我是接连的在网上浏览,也找到一些录像,看了一些课堂实录。但没有可以拿过来就用的。没有让自己满意的。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尤其是如此美文。斟酌再三,这两天终于讲完了这一课。有令自己满意的收获。

  第一课时我通过和学生对诗导入,引入长江三峡。然后就抓住对“峡”字理解,出示三峡图片,认识三峡。进入课题后,直接就检查预习情况。

  本课就两个生字,一个“橘”是在第一自然段先出现的,通过联系上下文学习“橘”字,从而走进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领同学们读课文,画出本段都写了橘柚树的哪些特点,想象画,读出感悟。从而了解了三峡秋天成熟的特点。几篇轮读,赛读。学生们几乎背下了第一自然段。接着我们看第二个生字“冽”,这个字正好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段同样的方法:找这个字是写什么景物的,画出这个景物还有哪些特点,读文字想象画面,谈感受并读出来。就是这样我们在欣赏中学习语言文字。

  学完这两个生字,我们来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迅速勾画出标志性的词语。

  第一课时就要结束了,我们又回顾了一下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法:找景物,画特点,想画面,读感悟。

  第二课时是学习文章的主体部分。这几段是按时间顺序写,三峡之秋一天的美景的。每一段都要有读得设计,早上一段我抓住“明净和明丽”“闪耀和闪烁”这两组近义词指导学生体会,早上三峡秋天的清新明净之美。中午一段我抓住“热烈”通过去掉比喻句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方纪语言功夫的精到。孩子们主抓“金鳞巨蟒” “呼啸奔腾”体会到滔滔长江的雄壮奔放之美。出了热烈,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形容此时的长江之壮美。黄昏的长江一段,我让学生读书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它的*静和轻缓,在与上段对比读,此时长江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最让我得意的就是“夜”这一段的设计,我说孩子们,此时现在我们就是游客,终于盼到了夜晚,这是我们很期待的,因为今天是中秋啊!那么此时游江你一定会留影,那么请读书,看看你要拍那里,这张照片你要给谁看,要告诉他什么。

  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游着,拍着......此时我真觉得时间好短暂,我们还没有尽兴游玩,下课了。

  课结束了,我让学生会家写一篇导游词。(自己过过游三峡的瘾吧!)

  课结束了。反思一下问题还是不少,读书指导时间分配不均,早晨用时过的,夜晚用时很少。如果时间分配好了,最后的拍照就会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了,而最后的展示缺没有时间了。再有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进入了情景,这是一个长久的课题。如何才能尽可能的让那些隔岸观火者,也身临其境呢!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2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初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能把握课文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3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峡的秋景,让读者得到了美的享受。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认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

  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精读课文时,我安排了一读、二读、三读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三峡的美。一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谈谈对三峡之秋最初的印象;二读让学生说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出了一天当中景物的哪些特点;三读课文,具体深入地感知文中的一词一句,从优美的景物描写中体会三峡在一天中的不同特点。但在教学处理时,我不应该把三峡在一天中不同景色的特点在二读中出示,这样使得老师讲得太多,而学生在三读课文时自己的体会就少了。每个时间段的特点应该在细读课文时,由学生根据不同景色的描写、自己的体会,自己概括出来。

  其次,在这堂课中对学生朗读感悟的训练较少,也使得学生没能把文章读到位,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是表面的。一堂课上下来,我的感受很深:语感是一种顿悟(言说者的人生经验同语言形式的融合),它和悟性、灵性相随,语感得到培育,悟性、灵性也就生在其中。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我们老师应倍加珍视,并加以强化、疏导;而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时则要创造条件令他们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这堂课才会上得精彩。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4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初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能把握课文的明显的时间脉络,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细读课文部分,我在试教的时候,由于提问比较含糊,造成学生对问题的不理解,变成自己讲得太多,太细,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指导思想相违背。在这次教学中,我注意改进了这个方面,提问明确,故此,学生在这次课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作为独立阅读课文,我还是讲得比较多,如果能再放手一些,全部让学生讲,那这节课会更加好。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5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 读后我们觉得他的语言几乎是尽善尽美,要想把这篇文章中描绘的画面展现给学生简直太难了。而且我们也自我安慰说:“写景的文章就是难讲,你看大家都不讲写景的文章。” 可如此美景不把学生带入其中,作为老师该有的不仅是愧疚,还会有一种误人子弟的罪恶感。于是这些天来,我一直在琢磨到底怎样讲这一课。

  起初我是接连的在网上浏览,也找到一些录像,看了一些课堂实录。但没有可以拿过来就用的。没有让自己满意的。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尤其是如此美文。斟酌再三,这两天终于讲完了这一课。有令自己满意的收获。

  第一课时我通过和学生对诗导入,引入长江三峡。然后就抓住对“峡”字理解,出示三峡图片,认识三峡。进入课题后,直接就检查预习情况。

  本课就两个生字,一个“橘”是在第一自然段先出现的,通过联系上下文学习“橘”字,从而走进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领同学们读课文,画出本段都写了橘柚树的哪些特点,想象画,读出感悟。从而了解了三峡秋天成熟的特点。几篇轮读,赛读。学生们几乎背下了第一自然段。接着我们看第二个生字“冽”,这个字正好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段同样的"方法:找这个字是写什么景物的,画出这个景物还有哪些特点,读文字想象画面,谈感受并读出来。就是这样我们在欣赏中学习语言文字。

  学完这两个生字,我们来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迅速勾画出标志性的词语。

  第一课时就要结束了,我们又回顾了一下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法:找景物,画特点,想画面,读感悟。

  第二课时是学习文章的主体部分。这几段是按时间顺序写,三峡之秋一天的美景的。每一段都要有读得设计,早上一段我抓住“明净和明丽”“闪耀和闪烁”这两组近义词指导学生体会,早上三峡秋天的清新明净之美。中午一段我抓住“热烈”通过去掉比喻句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方纪语言功夫的精到。孩子们主抓“金鳞巨蟒” “呼啸奔腾”体会到滔滔长江的雄壮奔放之美。出了热烈,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形容此时的长江之壮美。黄昏的长江一段,我让学生读书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它的*静和轻缓,在与上段对比读,此时长江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最让我得意的就是“夜”这一段的设计,我说孩子们,此时现在我们就是游客,终于盼到了夜晚,这是我们很期待的,因为今天是中秋啊!那么此时游江你一定会留影,那么请读书,看看你要拍那里,这张照片你要给谁看,要告诉他什么。

  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游着,拍着......此时我真觉得时间好短暂,我们还没有尽兴游玩,下课了。

  课结束了,我让学生会家写一篇导游词。(自己过过游三峡的瘾吧!)

  课结束了。反思一下问题还是不少,读书指导时间分配不均,早晨用时过的,夜晚用时很少。如果时间分配好了,最后的拍照就会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了,而最后的展示缺没有时间了。再有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进入了情景,这是一个长久的课题。如何才能尽可能的让那些隔岸观火者,也身临其境呢!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3篇(扩展4)

——《三峡》教学设计10篇

《三峡》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把爱国主义的基本思想,蕴藏在壮丽山河风光和灿烂历史文化的知识性、欣赏性之中的特色。

  2、学习本文以空间转换为说明顺序介绍景物和抓住景物特征表现景物的写法。

  3、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把爱国主义的基本思想,蕴藏在壮丽山河风光和灿烂历史文化的知识性、欣赏性之中的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解说词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播放《长江之歌》)

  (一)导入:

  听着熟悉的音乐,感受这荡气回肠的旋律,我们仿佛看到了长江正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大山洋洋东去,而三峡正是这奔流不息的长江之上最神奇最壮观的峡谷。三峡地貌奇特风光旖旎、人文名胜驰名中外,是*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区。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饱饱眼福。

  (二)检查预习:

  1、长江三峡是哪三峡?

  2、三峡的地理位置在哪里?长度是多少?

  3、作者对三峡总的评价是什么?

  (三)整体感知:

  (口头回答表格内容)

  名称乐章地理位置长度自然景观特点人文景观

  瞿塘峡英雄颂奉节县的白帝城—巫山县的大溪8KM激流雄碑刻

  古栈道遗址

  风箱峡

  巫峡云雨吟四川巫山大宁河口—湖北巴东县的官渡口40KM云雾秀神女峰

  孔明碑

  屈原、王昭君

  西陵峡勇士赞秭归县的香溪河口—宜昌的南津关76KM险滩险黄陵庙

  百闻不如一见,欣赏几幅三峡图片。辨别是三峡中的哪个峡谷。

  (四)问题探究:

  既然三峡的自然风光如此优美,作者介绍自然景物时为什么惜墨如金,却花了很多笔墨去写人文景观?

  (学生自由朗读有关内容并讨论回答,师总结归纳)

  神女——大禹——屈原——王昭君——诸葛亮——冯玉祥

  古

  ↓

  今

  历史上的西陵人——*后勇士——我们的人民

  表达了对有贡献的人的崇敬和仰慕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激发了读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齐读三段抒情段落,再次体会感情,这种感情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三峡江水滔滔的气势、永不停息的江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给予了*人一种精神: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如今三峡工程不再是*笔下的宏伟蓝图而是可以亲眼目睹的事实。(欣赏三峡工程图片)

  (五)探讨写法:

  三峡之行到此结束,我们不仅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而且内心洋溢着一种激情。这得益于解说词这种特殊文体的魅力。

  1、了解解说词:解说词是一种实用性的说明文,多用于口头表达。解说词运用广泛:产品展销、图片展出、文物陈列、标本说明、园林介绍、影剧解说、新闻人物介绍等。它常与实物或图象相配合。本文是为电视画面配置的文字说明。

  2、一般的说明文:

  说明对象:三峡

  说明对象的特点:雄、秀、险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

  (以两段巫峡的语段为例,体会解说词的特点。学生自由阅读讨论归纳)

  3、特殊说明文:

  材料裁剪:描绘巫山云雨

  视觉形象感:描写、引用诗句

  比喻、拟人

  历史文化传说

  表达自由:议论、抒情(深化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增强了解说的亲和力)

  (六)布置作业:

  1、仿写句子:以三峡为抒情对象,仿照书上三段段落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句子。

  2、假设你是导游带领你的游客来扬中游玩,请你准备一篇介绍扬中的解说词。

《三峡》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会解释。

  4.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会认、会写、会解释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学习资料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7)

  1.今天我们来欣赏三峡的迷人风光。(多媒体出示三峡风景图)教师作简单介绍:三峡,即长江三峡的简称:是矍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谷的全称;位于长江中游,*悬崖绝壁,风光秀丽;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

  2.如果有学生去过三峡,让他们说说所见所闻,加深学生对三峡景物的印象。

  3.下面,我们一直来领略三峡的风光。(出示课题)

  二、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15)

  1.老师读课文,学生跟着读。

  2.学生自由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一听字音是否读准了。

  4.指导读“痴、巫、菱”。

  5.学生读课文。

  集体读、分组读、指名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逐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15)

  1.全文共有四节,每节都以“三峡雨,三峡云”开头。

  2.(1~2节)作者回忆起在故乡渡过的童年生活;牵动了思乡之情。

  3.(3~4节)诗人身处异乡,仍如梦如痴的眷念着故乡的山水。

  4.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学习体会。

  四、课堂作业(8)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词。

  篙()驾()锦()恰()

  3.写出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摘录本文中的比喻句。

  ———————————————————————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2.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0)

  1.把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确。

  2.正确的释义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讲述课文的内容,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二、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写作上的特点(10)

  1.中心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情”字展开。

  2.运用排比段开头,文章结构和谐完整。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3.语文质朴无华,比喻形象生动,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品味课文(10)

  1.反复吟诵。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和浓郁的思乡之情。

  3.分组讨论。

  4.学生小结。

  5.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10)

  1.今天的三峡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你知道哪些呢?说给同学们听听。

  2.你的故乡有些什么特色,试着仿写一段。

  板书设计

  三峡雨

  回忆童年趣事

  三峡情表达思乡之情

  渴望再回故乡

  三峡云

《三峡》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本文在第二个文言单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疏通文意已能很好完成,但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要赏析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环节时举例,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学习正面、侧面相结合和动静相结合等描写方法。

  3、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深入学习文本后,概括出各段的景物特点,提高概括能力。

  2、通过示例,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美文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讨论、合作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共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文本的美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掌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字字珠玑的精美的语言的妙处。

  五、教学方法:引导、讨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与过程设计思想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峡的风光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三峡》,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背诵课文。

  【揣摩文本,赏析品味】

  一、在大家的背诵中,再一次把我们带入了三峡美景,回顾上节课我们概括的四幅图景,说说作者写出了三峡景物的什么特征,共同来体会文章的内容之美。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连山,略无阙处”,*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突出三峡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雄壮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群山图连绵高峻雄壮美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突出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夏水图浩大湍急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突出春冬之时三峡秀美、挺拔的清幽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图清荣峻茂清幽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感受秋峡萧瑟冷清的凄婉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深秋图凄清寂静凄婉美

  二、三峡如此的险峻峭拔,全文仅150多字,可谓精致短小,然而作者竟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可谓内容丰富,笔力雄健。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作者的笔法之美吧。

  描绘景物的方法很多,可从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可从动、静方面写;可从声、色、形、味方面写;可从视、听、嗅、味、触方面写;还可从高、低、远、近方面写。请以第一、三段为例,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三峡的?

  学生思考后,请同学说说:

  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侧面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动静俯视仰视

  三、本文的作者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一位地理学家却用文学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把三峡描绘的如此出神入化,其用词的精妙,实在不能不令人惊叹。那么我们以第三、四段为例,来体会本文语言的精妙吧。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三段中“素湍绿潭”,一“素”一“绿”,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一字一景,字字珠玑,惊人赞叹。“良多趣味”中一“趣”字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第四段中“林寒涧肃”,一“寒”一“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然而啼声的“哀转久绝”更让闻者倍感寒意了。而且最后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教师小结并板书:作者在炼字选词、情景韵味方面,实在精妙。所以余秋雨曾在自己的《三峡》中有这样的评价: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趣凄热爱同情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3、注重字词的锤炼。

  五、课堂总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作者的描写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同时作者的语言精练美妙且情感也蕴含其中。

  六、布置作业

  请融入自己的感受,把本文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七、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群山图连绵高峻雄壮美正面侧面

  夏水图浩大湍急奔放美热爱

  水{春冬图清荣峻茂清幽美动静俯仰--趣

  深秋图凄清寂静凄婉美--凄同情

  通过观看三峡美丽的风光图片,使学生在感受美丽风光的同时激发他们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峡》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争取做到能背诵第2-5自然段。

  2、理解“刀砍剑劈”、“缠绕”、“嘶鸣吼叫”等词语的意思。

  3、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评画、改画、画画,画出三峡风光的美。

  4、能仿照课文句子,赞美一个地方。

  二、教学课时

  第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活动

  欣赏几段祖国优美的风景,每看一段用“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西湖)!来赞美一下你眼中的美景。

  同学们,祖国的山山水水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有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大家有空去好好饱览每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老师相信这会对你有帮助的!

  (二)教学过程

  1、听写句子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校对,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2、过渡:是啊,长江三峡,无限风光。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还有三段峡谷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有一位小画家被这风光优美的景致所征服,用自己的画笔勾勒出三峡中的形态奇特的群山,组成了一幅奇山图,大家瞧。(贴图画)

  同学们课文中哪一段在写三峡的山?请你读读这一段话,再边赏这幅作品,也评一评这幅画画得怎么样,有一个要求必须从课文中圈出重点词语,作为理由,再来评画?(根据学生评画情况随机进行教学)

  ①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陡山有。

  刀砍剑劈怎么理解?(说明夔门非常陡。)

  那么夔门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把视线聚焦到大屏幕。

  学生欣赏夔门的片断录像,老师简介夔门,夔门又名瞿塘关,在百帝城下,*高山凌江夹峙,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夔门两侧的高山,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近江*则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设的大门。景色十分壮观。

  领略了夔门的风光,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②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座山峰一个模样!

  评画:

  ①没有画出云雾缠绕。云雾就这么重要,非画不可吗?该怎么样,请学生上来添。

  ②“一座山峰一个模样”中你体会到什么?

  课文中只是例举三种形态的山,其实三峡的山真可谓千姿百态,你们瞧……

  出示各种山的图形。

  用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有的像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还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真是一座山峰一个模样!(想象后进行句式练习)

  配乐读这段话。

  小结:山峡的山色真是旖旎多姿,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山就像一件件工艺讲究的艺术品,难怪有人赞美三峡的山,山奇美如画。(板书山奇美如画)

  小结学法:

  我们通过寻找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来赏评我们小画家所画的图画,在读读、议议、评评、改改中领略到三峡山的奇美,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莫老师说评得好不如画得好,请同学们在三峡的水和船中选择其一,读一读这段内容,抓住重要的词语,画出水或船的特点来。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画水、船。

  学生学习后交流:展示,说说你是根据课文中哪些词语把它画好的?

  ①长江像野马奔腾,嘶鸣吼叫。

  野马奔腾换成马儿奔腾行吗?

  大家听到过长江水的声音吗?我们来听听各种流水的声音,到底哪种是长江水的声音?

  哦,我仿佛看到了。

  ②它撕咬崖峰,拍打岩石,涛声哗哗响。

  请圈出动词,撕、咬、拍、打,这些动作原本是表示什么?(说明三峡水的急)

  小结:长江水似狂奔的野马,江水湍急浩浩荡荡。我们用一句话来形容长江水,那就是水急似奔马。(板书:水急似奔马)

  过渡:大轮船可乘坐数百名乘客,可你这儿为什么画得这么小啊?

  出示句子: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漂,像要碰着山壁。

  像摇篮:摇得厉害,竹叶:轻,说明船非常险。

  三峡的船在那汹涌,湍急的江水中,确实十分惊险,船险于江上,不能不说这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板书:船险于江上)

  三峡的景美,我们已从动手画中感受到了,让我们再来完整的欣赏一番三峡风光。(配乐:齐读课文)

  百闻不如一见,大家想亲身领略一番三峡的奇山,大江吗?(欣赏三峡风光篇)

  三峡的风光太美了,如神话般神奇,不比神话还美丽,我们说它是美景胜神话。(板书:美景胜神话)

  用“啊,百里三峡,!”赞美你看到的三峡。

  同学们,瞧在黑板上也有一幅大家一块儿创作的三峡山水画呢?领读,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美吗,我们说三峡风光如诗如画,画在了,诗呢?哦,原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还为三峡作诗一首呢?题诗名,谁愿意诵吟一番。请学生把这首诗提写在自己的山水画上。

  作业:仿照下面的句子,赞美一个地方。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三峡》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对照注解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2、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包括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

  能力目标

  1、通过文言知识积累,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获得美的享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把想像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难点】

  通过品析语句领悟三峡的雄壮美、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并且能用语言把美描述出来。能够掌握一些描写景物的技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训练朗读,积累文言知识,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理解能力。

  一、导入:

  二、读一读,读通文意

  1、初读:生速读课文,理出课文生字,借助工具书解决。师检查字音。

  2、顺读:根据学生读课文出现的节奏问题,老师加以指导。解决学生朗读出现的问题。

  3、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意。

  4、赛读:男女生比赛朗读,加深理解。

  5、齐读:理清内容。

  三、作业

  1、整理文言字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文章美点,探究文章写作技巧,学以致用。

  一、导入

  以“三峡”视频导入新课。

  二、说一说,说出美点。

  1、你能用“三峡的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吗?

  学生思考,然后发言。

  如:三峡的山美,美在雄壮,你看,七百里三峡,*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悬崖,层层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阳光。

  ……

  教师点评小结。

  2、播放三峡图片,再次感受三峡的美。

  三、品一品,品出技法。

  三峡的这些美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手法将它们表现出来的呢?如:

  文章句式美。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收放自如,很有节奏感。

  文章修辞美、文章妙在语言精练……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小结。

  四、小结

  本文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五、绘一绘,绘三峡美景

  语文活动设计:我是三峡小导游

  1、活动要求:人人都是小导游,紧扣课文内容,适当选择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或学过的有关诗文,发挥想象写一段情文并茂的导游词。

  导游词设计范例:(多媒体视频出示)

  2、学生交流,进行小组间合作。

  3、交流反馈。

  六、作业

  1、根据课堂活动整理导游词。

  2、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法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山水美景。

《三峡》教学设计6

  一、教学设想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四、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五)再次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三峡》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三峡》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三峡》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壮丽的景色。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内在实质、投入情感地体会出三峡的美;其次在于对景象的意韵把握;第三在于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目前不少同学只局限于“考试”、把对古文的学习当成一项为了完成考试而不得不学的任务。对古文的美少有感知……

  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文章内容、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学习积累重点的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

  (1)具有一定的文字组合能力及表达能力、创造新意

  (2)感悟三峡独特的美

  (3)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

  教法:

  品读感悟法、 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朗读带、 音乐 “三峡情”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三峡风景图片及三峡工程图片。

  教学设计:

  一、 激情引入:

  1、九寨沟的神秘令无数游人向往、因为那是人间的天堂;长城的雄壮让好汉们开颜、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三峡的神奇令古今文人挥毫泼墨、因为那是我们民族最动人的乐章。今天、我们踏着“三峡情”的节拍、去领略那神奇美丽的三峡风光。

  2、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

  3、 作者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注》传世。

  二、 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一)要求:

  1、 找出文中你认为重点的词语或句子的解释。

  2、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活用的词语。

  3、 如果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小组共同探讨或者举手师生共同探讨。

  (开始合作学习、教师参与指导)

  (二)检查完成情况:

  (1) 解释:

  阙:通“缺”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疾:快

  (2) 词语活用: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良:

  (3) 一词多意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不以疾也

  自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以 徐喷以烟

  (4) 翻译: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 研读与赏析

  1、 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

  “三峡的 真美: (用文中原文描述) 。”

  2、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的美、准备用:

  “三峡的 真美、你看: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 ”。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 云 真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2、 小结:

  山:高峻、奇险 高峻美

  夏:汹涌、奔放 奔放美

  水: 春冬:秀丽、清幽 清幽美

  秋:哀转、凄清 凄清美

  四、 拓展延伸: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把三峡的神韵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展现了三峡独特的高峻美、奔放美、清幽美、凄清美。可是、随着三峡工程的进行、有人认为三峡工程的修建将破坏三峡的美、你认为呢?

  三峡工程建设成功后、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景色会有那些变化呢?随着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新三峡的面貌一天比一天美丽、我们因有美丽的三峡而骄傲、我们更因为有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而自豪、是三峡水滋养了我们一代代的三峡子民、我们是三峡的孩子、有什么理由不爱这美丽的三峡呢?

  五、 课外作业:

  三峡景美、人情美、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收集三峡的风俗人情、办一期以“三峡风情”为主题的手抄报。

《三峡》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本文选自《水经》,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写景善于抓住特点,三峡奇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传达景物神韵。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节奏上动静相生,使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跃然眼前。

  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虽只几百字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反复诵读,深入品味短文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景物描写的魅力,在课文的基础上做扩展联想,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课题,谈对三峡的了解。

  二、品析文字美

  1、读正确:听录音范读,勾画圈点生字并看提示弄清读音-——大声练读、,用最短的时间读正确——赛读加深印象。

  2、读流畅:指名读——学生点评——总结读流畅的方法:停顿分明,节奏感强——运用以上方法练读全文。

  3、理思路:浏览全文,独立理出作者思路,寻找归纳景物特点——同桌交流——梳理:1)先写什么,再写什么?2)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知道?你觉得画面美吗?

  4、悟感情:作者对这里怀有怎样的感情,能理解吗?美美的朗读。

  三、品味画面美

  以春景为例赏析。

  1、读相关句子

  2、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它的季节特点是什么,凭你的想象,画面中还会有些什么景物?

  3、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组合景物,形成完整画面(显出来)——着色(艳起来)——动态想象(活起来)

  4、表达通过神游三峡,感受到的美(说出来)

  1)总结提炼学生的表达技巧美:结构好——顺序清——特点明

  2)回到课文,再读文句,检验想象的合理性(放回去)

  5、在想象中,同学们合理地添加了一些景物,为什么作者没写入文中——写作的需要(抓特点)

  6、用以上方法,自由感知其他几幅画面的美。

  7、用眼发现,感受三峡之美。(播放课件)

  8、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四、拓展延伸

  1、三峡以美征服世人,文人墨客留下了丰富的诗篇——朗读欣赏相关诗文。

  2、“高峡出*湖”与三峡工程,自然美与人力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应留意不同的声音。

《三峡》教学设计9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游记,《巴东三峡》教学设计。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然后分析作者对三峡不同景物所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品味语言。并通过开展“小导游”活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品味文章的语言。

  3、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1、制作三峡地名卡片;

  2、地理教学挂图“祖国地形图”

  3、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三峡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巴东三峡》教学设计》。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 ① 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②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③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

  3、挂出立体地理教学挂图,请地理科代表指出“三峡”的位置。

  4、以前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郦道元写的《三峡》,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课文快速读一遍,找出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出示地名卡片,分组讨论,谈谈这些卡片该怎样排列?

  3、由学生上台把卡片贴到黑板上,并说明理由。

  三、细读课文,口语训练

  1、老师示范担任“总导游”,对三峡作简单介绍。

  2、假如你是安排在“西陵峡”中的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布置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说。

《三峡》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云雾缠绕、七弯八拐、东闯西撞”等词的意思,理解词句之间的关系,并找出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

  2、学会借助段落中的重点词句背诵课文,能背诵2—4自然段。

  3、感受长江三峡的风光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借助重点词句背诵课文的方法,背诵课文2、3、4自然段。

  难点:找出自然段中重点词,并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三、预习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陈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22、船过三峡(齐读课题)。你们知道吗?“三峡”是指哪三峡?

  这里的三峡是指长江三峡,那就是从重庆到武汉之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吧!

  2、请大家打开课本,听录音,看课文,注意生字记号的读音,同时思考:

  (投影出示,作者乘经过长江三峡看到了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课前又已充分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齐读新词卡片)

  4、生字新词掌握得不错,下面谁来说说作者乘船经过长江三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板书:自然风光、神女峰的传说)

  5、请大家扫读课文,看看哪几段写长江三峡的自杀风光?哪几段写有关神女峰的传说?

  (三)、学习课文2—5段

  1、这堂课我们学习写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的这部分,那就是课文2—5段。作者看了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后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快速读2—5段.用浪线划出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

  2、哪句话写作者看了三峡自然风光后的感受的?

  (出示投影: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请大家把这句话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这里的“山水画”是指什么?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怎样感情?这感情强烈吗?你从哪里看出?是啊,一个“啊”,一个“好”,还有一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那种对三峡风光无限的赞美之情。下面我们再用这强烈的赞美之情朗读的这句话。

  3、读得真不错,那作者为什么会场出如此强烈的赞叹呢?请大家默读2、3、4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板书:山厅、水急、船险)“山奇”奇在哪儿呢?请同学朗读第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双横线划出总起句。

  4、这一段的总起句是——齐读。

  5、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用哪些重点词写出山奇这一特点的?请用横线划出,再联系上下文想想重点词的意思。

  6、谁来说说课文通过哪些重点词写出山奇这一特点的?你是怎样理解的?(板书:笔址陡峭、云雾缠绕、像……像……像……)

  7、是呀,作者通过山的陡、高、怪写出出奇这一特点。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呢?请大家有感情朗读一遍。

  8、同学们读得是那么有情,是因为三峡的山是那样奇,作者笔下的文又是那么美。你们想把这优美的语段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吗?下面老师教给你们一种背诵的好方法,请大家看"学习提示",这里介绍的背诵方法是什么?

  9、《船过三峡》第2段中的总起句,即重点句是——齐读。重点词是——(指板书)

  10、借助这些重点词句就能顺利地把这段话背下来。下面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自由试背一下,请╳╳同学背。

  11、背得好级了,你能告诉大家是什么方法背诵吗?

  12、好,下面我们一起用这样好方法背育第2段。

  13、请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借助重点词句背育课文的?先干什么?接着呢?再呢?

  是的,刚才我们是按这样的背诵方法来背诵第2段的。

  出示小黑板:

  背诵方法:

  ①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③借助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14、下面我们就用这种背诵方法学习背诵3、4段,完成练习题有疑难问题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刚才,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按这背诵方法交流自学情况。(板书……)

  15、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理解很深刻,说得也不错,我们一起借助重点词句,把3、4段有感情试背一遍。

  (指板书)三峡的山是那样奇,水是那样急,船又是那样的险峰,这自然风光真是美如画!(板书,美如画)使人百看不大庆,你们还想再次跟随作者去欣赏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吗?

  16、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再次听录音,再次跟随作者去静静地欣赏长江三峡那奇丽的风光吧!(打开录音机)

  17、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想呢?

  (四)、课堂小结:

  是啊,三峡的自然风光真是太迷人了,我们为祖国有如此奇丽的山河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长江三峡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下一堂课再学习。

  (五)、下课。

  六、板书设计:

  22、船过三峡

  笔直陡峭

  山奇 云雾缭绕

  像……像……像……

  嘶鸣吼叫

  美丽的自然的风光 水急 东闯西撞 美如画

  嘶咬、拍打

  翻卷、连、推

  神女峰的传说…… 船险 像、又像、飘、碰、掉以轻心

  七、教后感:

  学习重点段落时,动用变序教学方法。从重点句(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三峡画!)人手,通过理解、朗读重点句,牵发动全身,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兴趣,收到教好的教学效果。

  2、3、4自然段构段方式相同,教学时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3篇(扩展5)

——《三峡之秋》说课稿3篇

《三峡之秋》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六年级既要升华五年级的课程目标,又要兼顾与初中的衔接。要让学生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能够自学语文。《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新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都以“长江”和“黄河”为主题,本课与其它三篇课文形成了灿烂的母亲河文化。

  2、《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按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以优美大气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长江三峡中秋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方纪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将“以读为主线,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求发展”,以此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由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

  (2)精读课文,体会三峡秋天的美景,领悟作者写景方法。

  (3)赏读课文,有感情朗读,与作者情感共鸣,品味优美语言。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1)通过读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巧妙的修辞形象描绘出不同景物的特点,再考虑到学生*时习作不能把事物写具体的现状,所以我把“作者是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我将以“以读为主线,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求发展”为主导思想,采用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增强、提高、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鲜活的张力。所以本课引导学生“初读感知,批注体会,精读悟情,想象成画,赏读升华,感悟运用”。使学生有层次地学习,螺旋式上升提高。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由秋景入手,谈话激趣: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同学们能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眼中的秋天吗?是啊,秋天成熟而美丽。瞧!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些礼物。

  2、播放录像《三峡风光》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学生饶有兴趣地欣赏完录像后,趁热打铁,请同学们谈谈观后的体会、感想。随即揭题并板书:三峡之秋。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基础,并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作者抓住了三峡之秋的哪些景物描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用一个词准确概括三峡秋天不同时段的景物特点。

  (3)用你所理解的方式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三)精读批注,想象成画

  从“找出美句,批注见解;朗读美句,评议点拨;感情朗读,体悟特点;美读想象,情景再现”四个步骤有层次地让学生通过读、批、悟、想来体会三峡不同时间的景物特点。

  第一步,找出美句,批注见解

  学生细读课文,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写理由。

  第二步,朗读美句,评议点拨

  学生先读喜欢的句子,再说喜欢的理由。结合重点的词和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分析感悟作者的写法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以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步,感情朗读,体悟特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体悟到三峡每个时间段的不同特点。早晨明丽,中午热烈,下午青色而透明,夜晚宁静而神秘。

  2、有学生可能会读不出感情。如三峡描写中午的段落读得语气*淡,引导抓住重点词语“跳跃”“翻滚”“呼啸”“奔腾”等词,让学生想想中午的三峡就像是一个精神高昂、热情似火的小伙子,他会如何说话的?并以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热烈的场面,从而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方法,用轻快的语调体现三峡早晨的明丽,以轻缓的语调体现三峡夜的宁静。

  3、读到情深处,便陶醉其中,引导学生美读想象,情景再现。美美地读读课文,读完一段闭着眼睛回味想象,在头脑中有了一幅怎样绚丽的画面。

  【设计意图:在第三个环节“精读批注,想象成画”中,通过批注和逐渐递进的读,使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一个个文字跳跃起来,在学生眼前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让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让三峡的美洋溢在每个人的心中】

  (四)赏读升华,感悟运用

  (1)配画,展现长江各个不同时间段的景物图片:

  (2)先用课文的原话赞美长江,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3)再用自己的话赞美长江,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2、出示:这一天,正是中秋。

  (1)引导学生讨论:这一句能去掉吗?为什么?

  (2)师总结: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之夜,他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3、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填空,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按()顺序描写了三峡的秋天,从()、()、()、到()的美丽景色,歌颂了三峡的(),表现了作者()

  4、根据板书再次感受课文的写作顺序,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板书:

  三峡之秋: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早晨橘柚树上露水的变化、色彩明丽(轻快)

  中午长江的色彩、水势热烈(热烈)

  下午雾的色彩、倒影*静(*静)

  夜晚长江(动与静)神秘(轻缓)

  峡谷月光的色彩、形态清冽(宁静)

  点题这一天,正是中秋感慨思念

  气象万千雄奇壮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品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能更加深入的感悟三峡之秋的气象万千,雄奇壮美。并学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课后延伸,仿写练笔。

  面对一幅幅如此优美的画卷,让我们读了如临其境,你能不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校园美景写下来呢?出示课外仿写要求,观察校园的一处秋景,学着作者的方法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仿写,学生再次感受课文,并将所学转化为内在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本课让我尽力让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美”,是学生在读中“长”。

《三峡之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文章以时间的顺序为线索,先后写了长江三峡早晨、中午、下午以及晚上的美丽景色,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语言优美,韵律感强烈,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

  二、说学情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所以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小组内去读书感悟,品味重点词、句、段,既能理解课文,又能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三、说教法

  1、本科学习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学习卡,领略三峡不同时段的美。

  2、以配乐朗读,让学生表现三峡之美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知

  复习词语及上节课所学课文内容

  (二)精读理解感悟主旨

  1、领略美

  ⑴以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卡。

  ⑵汇报学习情况。

  ⑶教师适时点拨。

  2、朗读美

  ⑴学生练读喜欢的段落。

  ⑵配乐朗读,表现三峡的神韵。

  3、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⑴欣赏美,赞美美。

  ⑵保护美,谈感受。

  ⑶作业:写保护长江三峡的倡议书。

《三峡之秋》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中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这是本学期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它既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能力目标:(1)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目标: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了解一天中随着时间的变化,景物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4、教材的处理: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且文辞优美,因此,我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思考。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讨论、研究、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三峡秋天景色的无穷魅力,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理论依据:

  这节课我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在课堂上以读代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体会课文文辞的优美,鼓励学生在自主交流中说出不同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受,并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想象。形成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学设计:

  (1)导入:本节课采用情景导入法进行导入,先用多媒体播放三峡景色的图片,

  创设一种优美的、引人入胜的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本课我分四部分进行:

  首先,引导学生按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并采用“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注重师生、生生互评,在评价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并提高朗读能力。

  然后,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三峡秋天美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进行知识的拓展,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文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

  3、总结:

  抒*感。

  附: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能力目标:(1)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写作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5、情感目标: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了解一天中随着时间的变化,景物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三)教学方法开放式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天已经来临,哈尔滨的秋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哈尔滨的秋天是美丽的,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看一看。

  2、板书课题,播放三峡美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3、欣赏了三峡的秋景,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

  1、出示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交流问题,师生、生生互评。

  四、练读,深入体会三峡秋天的美。

  1、这么美的三峡,这么美的语句应该怎样去读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课文。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4、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三峡景色的美。(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五、你是小导游:

  假如你是一个导游,你怎样向你带的游客们介绍三峡秋天的美景呢?

  小导游介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六、知识拓展:

  作者将这么美的三峡景色写了下来,让我们读了如临其境,你想不想把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的一处美景写下来,介绍给其他的小朋友呢?(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介绍。

  七、总结:抒*感。(将文章升华)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3篇(扩展6)

——三峡之秋优秀教案3篇

三峡之秋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2、朗读练习

  附:板书设计

  14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峡谷神秘

三峡之秋优秀教案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关键处处理:

  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

  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色

  早晨

  明丽

  露水

  橘柚树

  中午

  热烈

  阳光

  长江

  下午

  *静

  雾

  倒影

  夜

  朦胧

  月亮

  月光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

  比喻句

  作业设计:

  1.《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2.预习下一篇课文。

  课后反思:

  在本课重点的突破方面,我采用了如下几个步骤:一是学生自读;二是配乐指名读;三是说说你对这一段所描写的内容的整体感受;四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五是再读,深入体会。采用了这五步后,学习的效果非常好。

三峡之秋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教学难点:

  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三峡》(板书课题),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投影)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二、学生一读课文

  1、述:下面,请同学们追求这个目标,先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停顿正确。**你开始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更正。

  2、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右侧)师及时表扬声音洪亮,读的正确流利的同学。

  3、师示范后,生自读课文加深巩固。

  三、学生自学二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一)

  边默读课文,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疏通文意检查,一人一段,师生评价。

  4、检查自学效果

  ⑴ 估计有疑难的词:

  阙 嶂 曦 湍

  ⑵ 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

  略无阙处 重言叠嶂 沿溯阻绝 夏水襄陵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哀转久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生掌握内容后,自由读课文,巩固词句义。

  四、学生三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

  2、生边读边准备。

  3、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评价。

  4、述:

  ⑴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二)

  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着手。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三峡的美。

  ⑵师举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连山,略无阙处;重言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狭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5、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师适度把握)

  五、背诵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读背课文,先各自练习读,准备背,比一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流利地背出来。

  (2)生练习背

  (3)指名背

  六、教师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是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在放射着诗人瞩目的光辉。我相信,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3篇(扩展7)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反思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反思1

  《三峡》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教材,这是一篇阅读文言文,作者以极其精炼、优美的语言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示了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根据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即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我精心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

  (1)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三峡的由衷赞叹之情。

  (2)是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充分感受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根据课标对文言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直接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3)落实实词,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最后我又根据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即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我觉的我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是完全按照课标的三个维度精心构思的,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情况来看,尤其是从知识扎实的落实,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熏陶渐染,更使我感到我还是上了一节比较成功的一课。授完这节课很长时间了,在我的耳畔还一直回荡着气吞山河的长江之歌,在我的眼前还一直浮现着一幅幅雄伟壮丽的三峡美景,我的情感和思绪还一直沉醉在和谐、融洽,充满激情的课堂里,学生们一双双主动求知的双眼,师生之间热情的交往,情感的互动,更使我深刻地感觉到在课改精神的感召下,我正一步步向新型的人民教师过渡。

  一: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朗读的教学环节中,我没有从理论上枯燥地去讲解如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而是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去朗读、去感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学生们的朗读激情和朗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生们的朗读水*也自然而然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美妙的旋律,深情的朗读,使学生们初步感受到了三峡之美,初步享受到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在落实实词和疏通文意方面,我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发挥了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的精神,让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自行解决基础知识,我在课堂上只是检查预习和解决疑难问题而已。通过学生们自信流利的回答,我感到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是牢固的,是扎实的。

  在研讨文章内容方面,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从整体入手,提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文章都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脱口而出:“三峡的山和水”。我便以此为出发点,一环又一环的提问:三峡的山和我们家乡的山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言看出来的?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特点?不同季节的水给人的感受一样吗?你最喜欢什么季节的三峡?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使我们对三峡如此神往?由于我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再加上我耐心细致的启发诱导,连*时不爱发言的同学都能大胆积极的举手,同时这个问题的设计又为下一个有关写作的教学环节作好了铺垫。为了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我由刚刚研讨完的分析阅读引出了口头作文片段训练,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采用了多媒体,一幅幅三峡美景的再现,伴随着雄浑激昂的配乐歌曲《长江之歌》,同学们的写作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用优美的语言,各种各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述了当今三峡的风采。最后又用学生表演的方式回顾了三峡的过去,展示了当今和未来。因此说,我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比较成功的。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由于这篇文章重在感悟、欣赏,这对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积极营造课堂的情感氛围。师生的热情交往,积极互动一直贯穿课堂始末,为了使学生们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我没有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直接渗透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拟定本节课的学习计划,教师最后再稍加归纳。由于我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们主动求知的欲望就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们怎么能不愿意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自己亲自设计的疑问呢?就这样,浓重的学习氛围在刚上课不久就被我营造出来,这为往下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为了使学生们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三峡之美,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呢?我反复揣摩,认真探索,最后决定还是借助多媒体,运用启发、探究的方法,并且把音乐引入了文学的殿堂。典雅的古筝音乐立刻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幻的古代三峡之中,雄浑、豪迈的长江之歌伴随着一幅幅精彩的当今三峡的画面,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怎么能不使学生浮想联翩,怎么能不被江山如此多娇而折服。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已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并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情到了,景到了,情景交融的感情促使学生们急不可待的抒发内心的情感,下一个环节的口头作文效训练自然水到渠成。短短的几句对三峡的讴歌赞美,就足见我由阅读引出作文的成效。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受到启迪,我在课堂的结尾还精心设计了表演《昨天 今天 明天》,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不仅展示了学生的特长,而且还以别具一格的方式重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们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受到启发、感悟,今日的三峡令人迷恋,明天的三峡更令人神往。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拓展,思绪早已飞到明日三峡的建设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可以说是意味深长,学生们倍受鼓舞。

  三:我的教学风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友好交往,热情互动,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特长,是我近几年来的教学风格。在我的课堂上,几乎没有死气沉沉的死角,我会用微笑化解他们的紧张,我会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以朋友谈话的方式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我更会用真诚的目光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我早已不是课堂的主角,我只是*等中的首席,我和学生彼此之间用眼神、动作、表情、语言默默地交流着,深情的互动着,从而达到知识上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由于我和学生的心心相通,学生们的潜能和特长更容易被我挖掘出来,他们在我面前都急于表现自己。如课堂结尾的表演设计,巧妙的构思、新奇的内容就是由我班一名比较内向的女同学的杰作,表演中的南同学*时更是沉默寡言,但是经过我们师生共同的合作、探究,我觉得此处的教学安排是我教学风格最为闪亮的一点,他们声请并茂的表演更使这节课锦上添花,意蕴隽永。

  四:谈谈我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最大的成功是捕捉到瞬间灵感,临时改变教学计划。在重点研讨完春冬之时的美景后,我按原教学计划是想让一名擅长朗读的同学配乐朗读,可是当我看到同学们都已被作者优美的语言所感染,都对壮丽的三峡产生神往之情时,我的脑海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何不让学生闭着眼睛,伴随着悠扬宛转的古筝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遨游呢?我先是被自己的奇发妙想吓了一跳,继而果断地采取了这次“智慧的火花”,看着学生们在沁人心脾的音乐声中,闭着双眼如醉如痴的神态,我真为自己的意外收获而庆幸。优美的音乐此起彼伏,百转回肠,我深信在学生的心中早已设计出了一幅幅更为神奇的画卷。我真的被自己临时设计的温馨情境感染了,由原来设计的学生朗读也变成了我情不自禁的朗读,这处的教学环节也因此成为了我本次教学的最成功之处。事后,我认真反思,终于体会到了这次瞬间灵感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产生的智慧之火,是课堂上师生互动,融为一体的共振效应,它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我的不足和再教设计

  本节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有庞杂之感,有碍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音乐的借助,小品的表演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过多的借助,降低了语文课文学的魅力,有喧宾夺主之感。

  再教设计:在课时安排上,我将由一课时安排两课时,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我将忍痛割爱地舍弃展现今日三峡风采的环节,在多媒体的选用上,我将只选取一段音乐渲染课堂气氛,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在古代文化中熏陶渐染,从而更加热爱*古代的灿烂文化。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反思2

  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

  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因此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大胆地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就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课堂实践表明,学生的表现是完全可以比我们预设的要好的。

  当然,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缺点和不足。比如,制作的课件突出了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却忽视了课堂的知识性,学生只回忆起部分内容,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理想。再比如,我的课堂语言不够凝练,“连绵不绝”一词重复使用了几次,还出现了口误现象。这些都提醒自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经过此次课堂教学,我对课堂有了更多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收获,也有了更多的思索,我想我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在同仁们的指导下不断成长进步。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反思3

  《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体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艺并感受美丽,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下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三峡的景物特点,还能够能够学生欣赏到语言的魅力。

  《三峡》一课的教学,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敲碎打的问题,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是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掌握重点字词,之后用“减字背诵法”加以验测,整堂课有诵读、有品位,有积累,有方法指导,高效、是在。

  无提问的课堂,有章法的朗读。美丽的,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学习,美美地收获。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3篇(扩展8)

——初中文言文《三峡》教学反思3篇

初中文言文《三峡》教学反思1

  今天,会师中学的十几位老师听了我的一堂随堂课《三峡》。《三峡》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主题中“比较探究”中的第一篇。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个别篇目在内容上比较深。比如这一单元所选的余光中的《*山水游记的感性》及徐迟的《黄山记》,《黄山记》本是高中教材中所选的篇目,但在北师大版中就放在初二年级。我所上的是第一课时,根据这一个月来我所掌握的我班学生的实际能力、学习水*,在确定本节课的目标时,我将起点放得较低,落实字词的含义,理清译文,尝试背诵。

  昨天我让班上布置了预习,按照我前面讲古文时要求他们整理古文的格式,将这篇课文的重点字词及语句的翻译逐句译在本子上。学生普遍做得较好,本来我还有些担心,因为我没有亲自到班去布置,昨天下午放学前,还有学生来问我,说没听清语文作业做什么,所以担心有部分同学没听到。但是今天同学们准备得充分。

  通过余秋雨向外国朋友介绍三峡导入新课,然后引入到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课堂的主体部分以学生为主,分为译一译及背一背两个部分。第一二节请小组的同学从前到后进行句译,后一位同学对前面的同学进行补充及完善。后两节考虑到时间关系,就只请一位同学进行翻译,如有重点词语的遗漏或语句的译文有差池的话,就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我在黑板上适时的进行知识的归纳板书,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让学生对本课重点字词有比较完整的理解。由于同学们预习比较充分,所以回答时举手人数较昨天有所改善。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让同学们在前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任选了一节进行课文的限时背诵,然后开展男女生竞赛背诵,我点一位女同学,然后她背完之后,再请一位学习水*差不多男同学来背。课堂气氛此时较为活跃。通过不同基础的同学的背诵情况来看,掌握效果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有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尝试着背诵起来了。这对于我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惊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本节课在教学教程中还有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本节课过于注重单个学生的活动,使课堂节奏较慢,在翻译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时候,可以先将预习的作业进行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小组来进行一个小节的重点词及语句的翻译,其它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使课堂节奏紧凑,同样可以达到全面掌握的效果。

  第二,知识点的整理也可以交给学生。只要教师列出一个例子,在本堂课小结时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整理,这样可能会使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第三,课堂前半部分比较沉闷,没有及时调动学生情绪,尽管后半部分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但整堂举手回答问题人数还是不多,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3篇(扩展9)

——《三峡》教学设计 (荟萃20篇)

《三峡》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比较精要的描述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赞叹。因此学习此文要让学生领会文中所描绘的三峡美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并基本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基本能当堂成诵。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师生: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图片以及作者的概况。

  教师:制作幻灯片。

  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设计

  一、烘托气氛,导入新课

  大屏幕以长江为背景,反复播放《长江之歌》。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生回答)对,它就是《长江之歌》。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神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饿俊美。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今天我们就随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大屏幕出现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三峡的地理位置:(大屏幕显示地图)

  2、作者的情况:(大屏幕显示作者投降及有关资料。明确: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著《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三、反复朗读:

  1、教师在音乐声中范读课文,大屏幕显示相应的图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大屏幕显示生字。学生读出生字读音。

  4、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自主探究,疏通课文。

  (大屏幕显示学法:1、自主探究。2、同伴互助。3、提出疑难)

  在学生基本疏通课文后,大屏幕展示图片,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试背课文

  学生在疏通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大屏幕出示相关图片预以提示,试背课文。

  过渡:课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六、研读与赏析

  1、课文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2、作者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屏幕依次显示分析结果:

  雄壮美

  山——连绵不段,遮天避日(险峻美)

  夏:急、猛(奔放美)

  秀丽美

  水——春冬:绿、清(清悠美)

  秋:凄凉(凄婉美)

  表达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把三峡的神韵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凄婉美。

  七、拓展延伸

  1、《三峡》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游记散文,后者是诗歌,试找出诗句与课文相应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诗句,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

  A、朝辞白帝彩云间——有时朝发白帝。

  B、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C、*猿声啼不住——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轻舟已过万重山——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重岩叠障

  2、三峡工程正在建设中,有人认为这将会影响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峡》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景物描写抓住特点

  2、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字词正音:

  启碇 ding:起锚开航,碇,船系的石礅绛 jiang

  紫:暗紫色中略带红的颜色夔 kuí 夔州

  滟滪 yàn yù 长江瞿塘峡口的巨石名隽 jùn 同俊瑰 gui

  丽:异常美丽

  峙 zhì 耸立坂 bǎn 山坡、斜坡

  婀 e 娜 nuo:柔软而美丽崆 kōng 山名

  秭zǐ古时数目名,一万亿。

  秭归:县名汩 mì 汩罗,江名澎湃 pēng pài 不念 péng bài

  词语补释:

  苍莽:旷远迷茫,无边无际的样子,同“苍茫”。

  层峦叠嶂:形容山峦重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莽莽苍苍:草木苍翠茂密,原野景色迷茫。

  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雷霆:响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是三十斤。

  神妙莫测:神奇巧妙达到难以猜测的程度。

  小心翼翼:小心谨慎,一点也不敢疏忽。翼翼:严肃、谨慎的样子。

  隽秀婀娜:清秀美丽的样子。

  森然耸立:繁密高高地直立。

  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美丽。

  解题:

  课文节选自《长江三日》,这是一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游记散文。刘白羽同志于1960年11月中旬,乘“江津号”顺流而下,从重庆到武汉。一路上,作者被“大自然伟力所吸引”,写下了这篇描绘祖国河山壮美景色,抒发庄严美好的革命豪情的文章。全文共分三大部分,写连续三天在长江航行所见到的不同景象。第一日11月17日写的长江迷蒙的雾景和雄伟的夜景;第二日11月18日写的长江三峡瑰丽奇特的景象;第三日11月19日写的长江*静清丽的风光。课文节选自第二日所记,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间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长江三日》写于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由于自然灾害、苏联逼债和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作者写作本文是有所寓意的,全文贯穿着“战斗航行穿过黑夜,走向黎明”这样一个含有哲理的思想,阅读时应仔细体会。

  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现代作家,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参加《新华日报》副刊编辑工作,1946年到东北*区作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人民的胜利》,该片获*文学奖金。曾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现任*作家协会副*,*处*,*人民*总政治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著名。

  诗文讲解: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这是杜甫《夔州歌十绝句》第一首的后两句。全诗是: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在中巴东面的巴东山,长江水劈开崇山峻岭在山中奔流)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白帝城地势高峻是三峡的重镇,瞿塘峡的险要胜过百牢关)

  “秭归是楚先王熊绎始封之地”(熊绎是周成王时人,由于祖先有功于周,成王封他于楚,居丹阳。丹阳在秭归县东。始封:最初受封。)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这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头两句。意思是:

  千万条山脉一齐奔向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地方村庄还在。全诗是: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李白绝句《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郦道元的《三峡》也突出了三峡的特点。

  结构层次:

  一、总写这一天的感受。(1自然段)

  以下按行驶的航线,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三峡壮美的景色。

  二、写瞿塘峡。(2自然段)

  特点:象一道闸门雄

  1、描写黎明时瞿塘峡的画面。

  2、描写瞿塘峡口的奇险。

  3、描写过了瞿塘峡后所见到的江流和*景色。

  三、写巫峡。(3——5自然段)

  特点:象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秀

  1、写峡口风光,点出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3自然段)

  2、关于美女峰的传说。(4自然段)

  3、用种种比喻概括地描写巫峰风景。(5自然段)

  四、写西陵峡。(6——9自然段)

  特点: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险

  1、过渡。(6自然段)

  2、交代三个著名的险滩,叙述关于屈原的传说。(7自然段)

  3、写轮船绕过泄滩,驶过青滩的情景,关于领航人的谈话和感想。(8自然段)

  4、写轮船驶过崆岭滩的情景。(9自然段)

  本文写景的几个特点:

  一、抓住景物特点。

  见结构层次,由于作者着力刻画它们的不同特点,所以读来毫无重复之感。

  二、采用富于变化的表现手法。

  作者描写三峡景色,基本写法是相同的写所见、所闻、所感,但也各有侧重之处。

  1、写瞿塘峡主要用拟声绘色的描写。

  “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一片哗啦啦的水声”声音巨大雄浑,撼人心灵。

  “金色阳光”“墨色巨礁”“乌沉沉的云雾”“绛紫色的山峰”“一团红雾”“倒影如墨”的巨石“碧绿如翡翠”的山峦色彩绚丽浓烈,撩乱人的视线。

  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2、写巫峡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

  见课文S5:“画廊”、“风景画”、“惊叹号”、“乐曲”、“杜鹃”、“旅人”,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通感: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也称移觉。

  例: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析:“交响乐”听觉,“飞翔”心理感觉。运用了通感、比喻。

  又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的比喻特点: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立于微风中嗅那馨香,时有时无;听那远处歌声,时断实续,沟通了不同类的感官。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3、西陵峡着重写自己的感受。见课文P18——20。

  由于作者变换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所以三个峡给人的印象始终是新颖的、生动的。

  三、写出景物的变幻。

  如写瞿塘峡S_2的后半段。

  四、情景交融。

  1、第一自然段,表现了作者热爱长江,以祖国有这样雄伟而瑰丽的河流而自豪的感情。

  2、第八自然段结尾句对战胜大自然如此,对一切工作中的困难也如此,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

  作者写景不只是如铺开画卷一样,一幅幅地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面貌,而且是饱蘸着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深情,把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和自己奔腾的激情融合在一起。那喷薄而出,变幻奇特的江心红日,难道不使我们联想到祖国光芒万丈的前途吗?

  那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互相交织的醉人景象,难道不使我们联想到沸腾的生活、火热的斗争吗?

  我们读了本文以后,可以领略到祖国河山的美,大自然的美,感到生活的美、斗争的美,而把历史上视三峡为畏途的惊恐哀愁的情绪一扫而光。

  五、引用有关的传说、民谣和古诗。

  见课本S2、S4、S7、S8、S9。这些传说、民谣和古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读者的知识,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给读者提供了趣味盎然的史实,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美感,同时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中心思想:

  本文是以日记形式写的游记,文中记叙了作者乘船过三峡时的见闻感受,描写了三峡壮美的景色,表达了热爱祖国江山的激情和在行程中领悟到的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途径,就有可能战胜大自然的人生哲理,激励人们为创造灿烂的新世界而奋斗。

《三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诵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位语言的精妙。

  3、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难点: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练习法、讨论法。

  运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

  软件: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品读句段等,在朗读、练习、讨论中完成教学目标,加深文本印象。

  教学过程

  导入:(约3分钟)

  曾有一位有名的外国友人问余秋雨先生:*哪一处景点最值得游览?余秋雨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三峡。同学们,三峡究竟有何魅力呢?今天让我们走进郦道元的《三峡》探究一下。

  走近作者及作品(约2分钟) 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世称颂。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魅力,还要欣赏《三峡》语言的特色。

  学生齐读书下注解1,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约15分钟)

  1、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停顿在听老师读时做上批注。学生再自由读2遍,然后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老师点评。

  2、通过小检测,查看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到位。

  (投影出示)准确译,我能行!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朗读并要求:正字音、准确停顿。

  6、译文: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重要的词作出批注,有疑问做出标记,

  7、准确完成翻译。

  让学生掌握朗读和课文翻译

  1、分段朗读,知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

  2、品位语言的精妙。

  3、背诵(约20分钟)

  1、评价学生朗读2、出示问题让学生作答。

  怎样的山……

  夏水有什么特征……

  春冬景色如何……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3、提示学生从从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角度品味课文,学生完成后展示再作评讲。

  1、男生读写山和夏水的层次,女生读春冬和秋景的句子。

  2、回答问题。

  3、让学生在书上批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

  4、背诵。

  5、比比看谁更能读出三峡的特征来。

  6、让学生更深刻掌握文本。

《三峡》教学设计4

  《三峡》

  教学目标:

  1、能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2、能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发挥想象,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了解文章所描写的三峡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正确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发挥想象,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

  教学难点:

  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幻灯片上的美丽风景,先对图片进行一下描述,然后猜一猜,这是哪里的风景?

  (多媒体展示三峡图片)

  (第一幅)

  生:这幅图片中有高耸的群山,延绵不断。群山当中有一条好像绿丝带一样的河流。

  生:根据图片我猜是三峡的图片。

  (第二幅)

  生:这是一条宽阔的江河,河*的山像被刀削过的一样,很*直,很陡峭。

  (第三幅)

  生:这是一幅远景图,壮观的山峡,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植物,中间的江水有点像黄河,水面上有两艘游览的船。

  师:你怎么知道是游览的船?

  生:因为船的造型就像是游览的船,不像是其他的船,而且船边上有很多人再看*的风景,有几个人还拿着望远镜。

  师:恩,观察听仔细的啊。

  (第四幅)

  生:这幅图像一幅*山水画,近处色彩鲜艳浓郁,远处则显得随意浅淡,画的风景应该是长江三峡的风光。山高水浅,意境深远。

  师:很不错,的确可以说是一幅山水画。

  (第五幅)

  生:这是一个很大的水库,从规模上来看,应该只能是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我想这肯定是三峡了。

  师:正确。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三峡旅游的?给大家做做导游,介绍一以下三峡有哪些值得留恋的景物风光?

  生:三峡位于长江中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瞿塘峡山高水急,极为壮观,人称“夔门天下雄”。

  巫峡谷深峡长,幽静秀雅。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恰似亭亭玉立的十二仙女,自古就有“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浪漫传说,据我所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汉代美女王昭君的故乡都在巫峡附近。

  西陵峡水急滩多、行船艰险而令人望而生畏。西陵峡*石壁的形态、色泽都十分奇特,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和黄牛峡等区段都名有特色。西陵峡下口正在修建宏伟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形成以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景观。在到三峡工程之前还有白帝城和地缝天坑等景点。

  师:真为同学说得很详细,真是一名出色的导游,那么我们所看到的是今天的三峡风光,那么古人眼中的三峡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三峡》。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194页。

  二、作家作品:

  师:请一个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及其作品。

  生:本文的作者郦道元是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其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这本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师:谢谢××的清楚简练的介绍。对作者和《水经注》一书大家作个了解即可。

  三、自渎课文,疏通文义:

  师:请大家用3分钟的时间自己把文章默读一遍,不会读的字查查字典,注上拼音,不懂的字词作个标记。

  (3分钟后)

  师:请看幻灯片,请同学读一读屏幕上的生字:

  生:阙处(quē)重岩叠嶂(diézhàng)隐天蔽日(bì)曦月(xī)

  襄陵(xiānglíng)沿溯(sù)素湍(tuān)绝巘(yǎn)

  飞漱(shù)长啸(xiào)属引(zhǔ)

  师: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课文,听的时候注意句读和语气,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请大家小组合作,把自己不懂得字词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等会儿提出来请其他小组帮忙。然后每组选择一段结合课文的注释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一下三峡的优美风光,说出来小组内部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小组交流时间5分钟。

  (小组活动,疏通字词)

  师:有没有小组解决不了需要提出来帮忙的字词?

  生:“重岩叠嶂”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嶂”怎样解释?

  生:“重岩叠嶂”实质重重叠叠的悬崖。“嶂”是指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师:回答得非常好,还有没有需要帮助的?

  生:“至于夏水襄陵”这句中,“襄”书上解释为“上”,“陵”又怎么翻译呢?

  生:“陵”是指打的土山,这里是说到了夏天水漫了上来,把大的土山都淹没了。

  师:翻译的非常准确,看还有没有问题?

  生:第二段最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怎么翻译?主要是“御风”和“以”字我们不知道怎样解释。

  生:“御风”意思是驾乘着风,我想这里是夸张的手法,这句的意思是就算骑马驾风而行,都没有从长江中行船那么快。

  师:解释得非常好,看来你们小组的效率还挺高的。还有没有小组在字词的解释上有问题的?没有的话我们就要请大家做做导游了。

  四、讨论体会:

  师:纵观整篇课文,大家想一想,课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小组讨论2分钟。

  (2分钟后)

  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对三峡有一种惊叹的感情。

  师:惊叹?有没有一个成语可以更好的表达你这个观点?这个成语中有一个“叹”字。

  生:叹为观止。

  师:很好。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他写连山,用了“略无阙处”“隐天蔽日”这些词,还有后两段写的那些景物都不是*常所能见到的。

  师:理由还比较充分,还有吗?

  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对三峡充满了喜爱之情。三峡嘛,我们现在都有这么多人喜欢去玩,说明大家都喜欢,所以才能成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说明它很美很吸引人。

  师:注意,是因为很多人喜欢它,所以它美吗?最好在文中去找支持你们观点的理由。

  生:是因为三峡自古以来就是一美景奇景,所以人们喜欢去游玩。

  师:那你们认为作者对三峡喜爱,理由是什么?请在文中找。

  生:理由是第一,作者对三峡描写比较细致,尤其是对水的描写,分了夏、春冬和秋天来写水。第二,写景都是极力写它的奇险壮美,带有一种前面他们说的叹为观止的感情,既然叹为观止嘛,就说明他很喜爱。

  师:“奇险壮美”,这个词用得很不错,能不能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词句?

  生:第一段中“略无阙处”、“隐天蔽日”、第三段中“素湍绿潭”“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等等。

  师:回答得很具体、很落实。我们知道《水经》是一部地理著作,而作为《水经》中的一条注解的《三峡》,虽然说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性的文章,写得比较客观,但字里行间的确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三峡的欣赏赞美之情,通过这种赞美表现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

  好,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把课文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体会作者的这种欣赏和赞叹的"感情。

  (全班齐读课文)

  五、研读赏析:

  师:假设我们现在是三峡的导游,请你根据郦道元的这片《三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正准备前往三峡旅游的游客作总体介绍。说的时候尽量突出三峡风光的特点、语言优美,有吸引力。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段集中讨论,组内交流3分钟,然后选派一名代表起来当导游。在本组的导游介绍前需要小组四个人一起将所选的段落当堂背诵一遍,要求整齐、有感情。

  我们将评选出最佳小组合作奖和表现最佳导游奖。获奖的将得到精美礼品一份。

  (3分钟后)

  师:哪一组同学讨论的是第一段?

  (一小组齐背第一段,“导游介绍”)

  师:嗯,背得很整齐,也比较流利,不过速度稍微快了点,注意感情的把握。

  生: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欢迎乘坐“中华之星”号游轮到著名的长江三峡旅游,三峡最有特色的就是两方面——山和水。在三峡的七百里当中,*山连着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住了天空,挡住了日光请游客们到船边上欣赏这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群山,现在是早上,到中午十一点半左右大家基本上才能在处于峡谷中的船上看到太阳——如果天气好的话,并且到下午一点过后太阳又会躲到重岩叠山后面,一整天见不到面了。月亮也是一样只有到半夜的时候才能看到。

  师:很好,有想象力,介绍比较准确,若语气和用词能再增添一点吸引力就更好了,谢谢这名同学和他们小组。哪一组来介绍第二段的内容?

  (另一小组齐背第二段,“导游”介绍)

  生:游客朋友们,请看岸边那些山陵,到了夏天有时发大水,江水会漫上山陵,就像白素贞水漫金山。沿江上下的行船都被阻绝。据说在古代有时皇帝的命令必须急速传达,那清早从四川的白帝城发船,傍晚就到了湖北的江陵县,壤中间相距一千二百余里,就算是骑快马驾轻风开奔驰,也不象它这样快。

  师:这为同学语言很幽默,不过在座的应该没有人见过百素贞水漫金山吧。类比最好巨大家比较熟悉的东西。不错,掌声鼓励,next。

  (第三小组齐背第三段,“导游”介绍)

  生:现在是初春,大家虽然见不到壮观的洪水,但是春冬的三峡也有其不同一般的景致,请游客们看这水面又洁白的浪花,还有绿茵茵的潭水洄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风物的影子。请抬头看那高高的山顶上,长着很多奇怪的柏树,注意留心山崖中会有一些悬泉和瀑布冲刷在怪柏之间,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无穷的乐趣。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这名导游的介绍?

  生:我来。这位导游语言丰富,口气也挺有导游的味道。介绍全面,就是有些不流利。

  (第四小组齐背第四段,“导游”介绍)

  师:背得比较流畅,遗憾的是不够整齐。有请导游。

  生: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如果大家国庆十一黄金周有机会的话,不妨再来三峡旅游,不是我贪财还想赚大家的钱,而是秋日的三峡的确又别有一番风味:每逢秋雨初晴的日子,或者有霜的早晨,你会感到这里的树木很清凉,山间很寂静,时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叫着,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了哀猿的回声,悲切宛转,很久才能消失。所以自古有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很不错。看来同学们小组合作的效果很好。几位导游的表现都非常优秀,老师真是难评定孰优孰劣,课后请同学们投票选出吧。让我们全班一起再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请注意文章的句读和读时的语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需要注意一下最后那一句渔歌的语气应带一些忧伤哀怨。

  六、总结归纳:

  师:根据刚才四位导游的介绍,结合原文,请同学们讨论归纳一下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小组讨论一分钟。

  (一分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文章先写山后写水,突出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是从三峡最有特点的几个时间季节——夏日、春冬、秋晨来描绘其不同的景象的。

  师:概括得很好,很准确。

  七、课后拓展延伸:

  师:课后请同学们比较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杜甫的《登高》,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感情。看看它们和《三峡》有和联系、异同?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峡》教学设计5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能按照老师要求做到预习,理解能力较强,本班为课改年级,通过一年的训练,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课堂表现活跃,能与教师密切配合,学生之间能相互合作。这是设计本课教学活动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诵读和翻译能力.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重视朗读训练.

  3、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读-译-思-用-背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掌握字音(投影)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沿溯(sù)飞漱(shù)属(zhǔ)引

  (三)运用竞赛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

  1、疏通文意。

  2、竞赛辨明词义(投影)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哀转久绝(绝:消失)

  3、相互质疑

  (四)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注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

  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默写,自我检查。

《三峡》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强调朗诵,整体感知课文,感悟作者的欣赏之情。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见解、质疑、释疑。

  3、课内安排一课时

  4、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5、学法指导:①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②自主、合作、探究中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用具:

  幻灯机

  教学过程

  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

  想象导入

  发挥想象力,描述心中的三峡情景。

  引入课题,组织学生交流。

  “联系学生的想象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听教师范读课文,把握文章朗读方法,试读,评价,修正,感知课文内容。

  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疏通文意

  词汇积累

  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归纳总结文言词汇。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理解成诵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力争当堂成诵。

  鼓励学生背诵文言名篇。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课外作业

  搜集阅读三峡相关资料。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三峡》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手中资料、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时安排】

  两课时(一课时预习;另一课时集中解决重难点)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

  ⑴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

  ⑵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⑶用行楷抄写课文。

  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三峡风光图片、录音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活动导入:你知道长江三峡吗?(待生答)你了解三峡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吗?不知道吧。好在老师今天有所准备,我有幸请到我们古柏最有名的导游,下面她将带领二(3)班旅游观光团和几位赶扒车的老师一起去参观风景绮丽的三峡。

  2、学生以导游口吻介绍《长江三峡》,播放投影。

  3、过渡:其实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现代版的导游,今天我们还准备了古典旅游,大家要不要也欣赏一下?(待生答)不过,我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用心去感受。

  4、配乐读《三峡》(老师可范读)。

  二、确立学习目标

  导引:大家可能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已经感觉到了,我们所做的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有关。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对,郦道元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投影)

  这是一篇古文。对于古文,我们总是怕它。其实啊,对于古文学习,只要我们掌握住方法,它并不可怕,关键就看你是不是想把它读懂读明白。

  问:对于这篇古文,同学们准备怎么读?或者说你想达到什么目标?

  讨论,抽生回答。(目标见前)

  三、检查预习

  1、正音、释词:

  ⑴学生质疑:提出预习中未解决的字词,以考试方式问他人,全班交流。

  ⑵投影字词,找出现代汉语中相同意思的词语或成语,巩固学生学习所得。

  ⑶小结:古汉语在现代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2、简介作者、作品(抽生答)。

  四、课文探究

  1、齐诵,思考:这篇文章写“三峡”,它主要写了三峡的什么?

  2、读后讨论: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什么?(山、水)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说明。

  3、板书,投影。

  4、综合以上讨论的内容,整个“三峡”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感觉到的三峡是什么样的?)用一个或几个形容词来概括。例如:这是一个绮丽的三峡。(投影)

  5、引导:刚才我们的分析好象一点没有照顾到作者的情绪。作者写文章时,他总是会融自己的情感在里面。同学们想想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投影)

  五、练习诵读

  抓住你最感兴趣的一段,你用尽快的时间把它背诵出来。(注意评价)

  六、课堂总结

  作者带我们畅游了长江三峡,感受其雄奇壮丽的美景,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希望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背诵全文,并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最后让我们一边浏览三峡风光图片一面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三峡的奇美。

  七、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请你以《我心目中的三峡》为题,写一篇文章。

《三峡》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比较精要的描述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赞叹。因此学习此文要让学生领会文中所描绘的三峡美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并基本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基本能当堂成诵。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师生: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图片以及作者的概况。

  教师:制作幻灯片。

  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设计

  一、烘托气氛,导入新课

  大屏幕以长江为背景,反复播放《长江之歌》。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生回答)对,它就是《长江之歌》。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神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饿俊美。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今天我们就随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大屏幕出现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三峡的地理位置:(大屏幕显示地图)

  2、作者的情况:(大屏幕显示作者投降及有关资料。明确: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著《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三、反复朗读:

  1、教师在音乐声中范读课文,大屏幕显示相应的图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大屏幕显示生字。学生读出生字读音。

  4、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自主探究,疏通课文。

  (大屏幕显示学法:1、自主探究。2、同伴互助。3、提出疑难)

  在学生基本疏通课文后,大屏幕展示图片,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试背课文

  学生在疏通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大屏幕出示相关图片预以提示,试背课文。

  过渡:课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六、研读与赏析

  1、课文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2、作者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屏幕依次显示分析结果:

  雄壮美

  山——连绵不段,遮天避日(险峻美)

  夏:急、猛(奔放美)

  秀丽美

  水——春冬:绿、清(清悠美)

  秋:凄凉(凄婉美)

  表达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把三峡的神韵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凄婉美。

  七、拓展延伸

  1、《三峡》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游记散文,后者是诗歌,试找出诗句与课文相应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诗句,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

  A、朝辞白帝彩云间——有时朝发白帝。

  B、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C、*猿声啼不住——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轻舟已过万重山——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重岩叠障

  2、三峡工程正在建设中,有人认为这将会影响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峡》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本文在第二个文言单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疏通文意已能很好完成,但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要赏析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环节时举例,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学习正面、侧面相结合和动静相结合等描写方法。

  3、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深入学习文本后,概括出各段的景物特点,提高概括能力。

  2、通过示例,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美文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讨论、合作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共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文本的美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掌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字字珠玑的精美的语言的妙处。

  五、教学方法:引导、讨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与过程设计思想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峡的风光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三峡》,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背诵课文。

  【揣摩文本,赏析品味】

  一、在大家的背诵中,再一次把我们带入了三峡美景,回顾上节课我们概括的四幅图景,说说作者写出了三峡景物的什么特征,共同来体会文章的内容之美。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连山,略无阙处”,*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突出三峡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雄壮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群山图连绵高峻雄壮美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突出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夏水图浩大湍急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突出春冬之时三峡秀美、挺拔的清幽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图清荣峻茂清幽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感受秋峡萧瑟冷清的凄婉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深秋图凄清寂静凄婉美

  二、三峡如此的险峻峭拔,全文仅150多字,可谓精致短小,然而作者竟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可谓内容丰富,笔力雄健。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作者的笔法之美吧。

  描绘景物的方法很多,可从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可从动、静方面写;可从声、色、形、味方面写;可从视、听、嗅、味、触方面写;还可从高、低、远、近方面写。请以第一、三段为例,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三峡的?

  学生思考后,请同学说说:

  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侧面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动静俯视仰视

  三、本文的作者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一位地理学家却用文学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把三峡描绘的如此出神入化,其用词的精妙,实在不能不令人惊叹。那么我们以第三、四段为例,来体会本文语言的精妙吧。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三段中“素湍绿潭”,一“素”一“绿”,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一字一景,字字珠玑,惊人赞叹。“良多趣味”中一“趣”字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第四段中“林寒涧肃”,一“寒”一“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然而啼声的“哀转久绝”更让闻者倍感寒意了。而且最后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教师小结并板书:作者在炼字选词、情景韵味方面,实在精妙。所以余秋雨曾在自己的《三峡》中有这样的评价: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趣凄热爱同情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3、注重字词的锤炼。

  五、课堂总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作者的描写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同时作者的语言精练美妙且情感也蕴含其中。

  六、布置作业

  请融入自己的感受,把本文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七、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群山图连绵高峻雄壮美正面侧面

  夏水图浩大湍急奔放美热爱

  水{春冬图清荣峻茂清幽美动静俯仰--趣

  深秋图凄清寂静凄婉美--凄同情

  通过观看三峡美丽的风光图片,使学生在感受美丽风光的同时激发他们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峡》教学设计10

  一、新课导入

  (展示三峡的音乐风光片)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中的美景在哪里吗?(三峡)对,这是三峡的美丽风光。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跨越湖北省和重庆市,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刘大杰(1904—1977),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代表作有《*文学发展史》、《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2、字音字形。

  恐怖(bù) 玲珑(lóng) 悬崖绝壁(xuán)

  险峻(jùn)浣妆(huàn)古褐苍苍(hè)

  凝望(níng)蔚蓝(wèi)秋高气爽(shuǎng)

  3、词语解释。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

  险峻:山势高而险。

  浣妆:梳洗打扮。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秋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

  青葱:形容植物浓绿。

  4、速读课文,用横线标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

  明确: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出文章的`结构。

  明确:文章先总写后分写,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

  一(1—2自然段):总写三峡形势之险恶。

  二(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三(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二)内容探究

  速读课文,把握作者游踪,并体会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想想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填写下表。(老师要求:各峡的特点尽量用文中语句概括)

  明确:

  景物特点诗、谚语、典故感觉

  西陵峡

  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紧张

  灯影峡浓厚的江南风味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很轻松

  很悠闲

  崆岭峡山形水势,突然险峻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极为可怕

  米仓峡水没以前急,山更高峻典故:王昭君浣妆

  杜甫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山水最奇险最美丽

  水险:窄、急、曲折、多滩

  山妙:不单调

  山高:笔直、整齐、险峻

  云:奇形怪状,应有尽有有情趣

  瞿塘峡山势稍低*,水仍险急典故:刘皇叔托孤凄凉

  教师总结: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介绍西陵峡中的四段,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各不相同,介绍时简明扼要,抓住了要领;记叙最有名的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记叙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和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作者就是通过记叙、描写三峡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板书设计

  三峡

  西陵峡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山陡江窄),崆岭滩(险)

  灯影峡:黄陵庙一带,风光秀丽

  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昭君村峰峦如聚

  巫峡:山水奇险美丽

  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

  五、课外拓展

  三峡是一首诗,三峡是一幅画,三峡更是一首歌。你一定读过有关三峡的诗,欣赏过有关三峡的画,听过有关三峡的歌。请调动你的词汇积累,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巴东三峡写一段导游词吧!

  示例:大家好,欢迎各位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青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婉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你的到来!

《三峡》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本文在第二个文言单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疏通文意已能很好完成,但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要赏析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环节时举例,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学习正面、侧面相结合和动静相结合等描写方法。

  3、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深入学习文本后,概括出各段的景物特点,提高概括能力。

  2、通过示例,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美文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讨论、合作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共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文本的美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掌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字字珠玑的精美的语言的妙处。

  五、教学方法:引导、讨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与过程设计思想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峡的风光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三峡》,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背诵课文。

  【揣摩文本,赏析品味】

  一、在大家的背诵中,再一次把我们带入了三峡美景,回顾上节课我们概括的四幅图景,说说作者写出了三峡景物的什么特征,共同来体会文章的内容之美。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连山,略无阙处”,*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突出三峡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雄壮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群山图连绵高峻雄壮美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突出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夏水图浩大湍急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突出春冬之时三峡秀美、挺拔的清幽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图清荣峻茂清幽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感受秋峡萧瑟冷清的凄婉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深秋图凄清寂静凄婉美

  二、三峡如此的险峻峭拔,全文仅150多字,可谓精致短小,然而作者竟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可谓内容丰富,笔力雄健。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作者的笔法之美吧。

  描绘景物的方法很多,可从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可从动、静方面写;可从声、色、形、味方面写;可从视、听、嗅、味、触方面写;还可从高、低、远、近方面写。请以第一、三段为例,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三峡的?

  学生思考后,请同学说说:

  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侧面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动静俯视仰视

  三、本文的作者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一位地理学家却用文学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把三峡描绘的如此出神入化,其用词的精妙,实在不能不令人惊叹。那么我们以第三、四段为例,来体会本文语言的精妙吧。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三段中“素湍绿潭”,一“素”一“绿”,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一字一景,字字珠玑,惊人赞叹。“良多趣味”中一“趣”字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第四段中“林寒涧肃”,一“寒”一“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然而啼声的“哀转久绝”更让闻者倍感寒意了。而且最后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教师小结并板书:作者在炼字选词、情景韵味方面,实在精妙。所以余秋雨曾在自己的《三峡》中有这样的评价: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趣凄热爱同情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3、注重字词的锤炼。

  五、课堂总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作者的描写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同时作者的语言精练美妙且情感也蕴含其中。

  六、布置作业

  请融入自己的感受,把本文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七、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群山图连绵高峻雄壮美正面侧面

  夏水图浩大湍急奔放美热爱

  水{春冬图清荣峻茂清幽美动静俯仰--趣

  深秋图凄清寂静凄婉美--凄同情

  通过观看三峡美丽的风光图片,使学生在感受美丽风光的同时激发他们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峡》教学设计12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读准字音,正确停顿,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重视诵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诵读和翻译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语汇。

  2、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直至当堂成诵。

  教学构思:

  充分突出主体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讨论、辨析,发表自己的见解,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求知欲;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点评与小结,使学生完成由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过渡。通过朗读品味,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审美趣味,力求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及素质教育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李白诗《早发白帝城》导入。简单了解三峡知识。

  作者介绍: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懂得重点字词意思,读通读顺文章。

  (一)检查预习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音。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沿溯(sù)飞漱(shù)属(zhǔ)引

  (二)运用竞赛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

  1、疏通文意。

  2、竞赛辨明词义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峻;茂:指草茂)哀转久绝(绝:消失)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范读。同学尝试朗读,请一名同学读,学生评点。教师指点: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四、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山、水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说句子。

  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说句子。

  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

  五、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水

  2、有一个顺序吗?

  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然后写一片断赞美家乡某一季节特征。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4、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1)*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动静结合,色彩各异。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3、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六、读——尝试单堂背诵(可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

  七、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作业设计

  正在召开的上海世博会,来了不少外国游客,如果他们去游三峡。假设你是一个导游,请结合课文内容和网上资料,写一篇《三峡自然风光导游词》。

  板书设计:

  *连山

  地貌特征(山)奇特险峻

  群峰对峙

  大水猛涨

  三峡

  夏

  江流湍急

  回清倒影

  四季变化(水)春、冬素湍绿潭摇曳生姿

  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秋哀猿凄清

  有形有色、有声有情

《三峡》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昏”字上面的“氏字头”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稍微长过下面的“日字底”的横折,这样显得美观。“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习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二)在不同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怎样的不同?自己读课文,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好,一会请你来讲一讲,三峡美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

  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三峡》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手中资料、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时安排】

  两课时(一课时预习;另一课时集中解决重难点)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

  ⑴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

  ⑵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⑶用行楷抄写课文。

  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三峡风光图片、录音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活动导入:你知道长江三峡吗?(待生答)你了解三峡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吗?不知道吧。好在老师今天有所准备,我有幸请到我们古柏最有名的导游,下面她将带领二(3)班旅游观光团和几位赶扒车的老师一起去参观风景绮丽的三峡。

  2、学生以导游口吻介绍《长江三峡》,播放投影。

  3、过渡:其实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现代版的导游,今天我们还准备了古典旅游,大家要不要也欣赏一下?(待生答)不过,我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用心去感受。

  4、配乐读《三峡》(老师可范读)。

  二、确立学习目标

  导引:大家可能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已经感觉到了,我们所做的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有关。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对,郦道元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投影)

  这是一篇古文。对于古文,我们总是怕它。其实啊,对于古文学习,只要我们掌握住方法,它并不可怕,关键就看你是不是想把它读懂读明白。

  问:对于这篇古文,同学们准备怎么读?或者说你想达到什么目标?

  讨论,抽生回答。(目标见前)

  三、检查预习

  1、正音、释词:

  ⑴学生质疑:提出预习中未解决的字词,以考试方式问他人,全班交流。

  ⑵投影字词,找出现代汉语中相同意思的词语或成语,巩固学生学习所得。

  ⑶小结:古汉语在现代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2、简介作者、作品(抽生答)。

  四、课文探究

  1、齐诵,思考:这篇文章写“三峡”,它主要写了三峡的什么?

  2、读后讨论: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什么?(山、水)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说明。

  3、板书,投影。

  4、综合以上讨论的,整个“三峡”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感觉到的三峡是什么样的?)用一个或几个形容词来概括。例如:这是一个绮丽的三峡。(投影)

  5、引导:刚才我们的分析好象一点没有照顾到作者的情绪。作者写文章时,他总是会融自己的情感在里面。同学们想想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投影)

  五、练习诵读

  抓住你最感兴趣的一段,你用尽快的时间把它背诵出来。(注意评价)

  六、课堂总结

  作者带我们畅游了长江三峡,感受其雄奇壮丽的美景,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希望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背诵全文,并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最后让我们一边浏览三峡风光图片一面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三峡的奇美。

  七、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请你以《我心目中的三峡》为题,写一篇文章。

《三峡》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难点:

  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和点拨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同学们,读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写的是三峡美丽的景色。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

  二、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郦道元(466—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看图)

  2、读准字音

  阙(quē)叠嶂(zhàng)曦月(xī)属引凄异(zhú)

  襄陵(xiāng)沿溯(sù)素湍(tuān)沾裳(cháng)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读一读:

  ①听录音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3自读课文,互说译文

  4、说一说:看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看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色

  明确:⑴、总写三峡*山势的雄伟。

  ⑵、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⑶、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

  ⑷、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看图)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险峻、连、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雄壮美

  水:夏——急猛水涨 凶险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奔放美

  春冬——多生怪柏素湍碧潭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3、文中写山水时应用什么表现手法?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写冬春季节时,应用了动静结合.

  4、归纳本文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5、小结

  四、作业布置

  ①背诵翻译课文。

  ②做好《语文作业本相关练习》

  ③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三峡》教学设计16

  《三峡》

  教学目标:

  1、能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2、能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发挥想象,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了解文章所描写的三峡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正确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发挥想象,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

  教学难点:

  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幻灯片上的美丽风景,先对图片进行一下描述,然后猜一猜,这是哪里的风景?

  (多媒体展示三峡图片)

  (第一幅)

  生:这幅图片中有高耸的群山,延绵不断。群山当中有一条好像绿丝带一样的河流。

  生:根据图片我猜是三峡的图片。

  (第二幅)

  生:这是一条宽阔的江河,河*的山像被刀削过的一样,很*直,很陡峭。

  (第三幅)

  生:这是一幅远景图,壮观的山峡,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植物,中间的江水有点像黄河,水面上有两艘游览的船。

  师:你怎么知道是游览的船?

  生:因为船的造型就像是游览的船,不像是其他的船,而且船边上有很多人再看*的风景,有几个人还拿着望远镜。

  师:恩,观察听仔细的啊。

  (第四幅)

  生:这幅图像一幅*山水画,近处色彩鲜艳浓郁,远处则显得随意浅淡,画的风景应该是长江三峡的风光。山高水浅,意境深远。

  师:很不错,的确可以说是一幅山水画。

  (第五幅)

  生:这是一个很大的水库,从规模上来看,应该只能是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我想这肯定是三峡了。

  师:正确。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三峡旅游的.?给大家做做导游,介绍一以下三峡有哪些值得留恋的景物风光?

  生:三峡位于长江中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瞿塘峡山高水急,极为壮观,人称“夔门天下雄”。

  巫峡谷深峡长,幽静秀雅。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恰似亭亭玉立的十二仙女,自古就有“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浪漫传说,据我所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汉代美女王昭君的故乡都在巫峡附近。

  西陵峡水急滩多、行船艰险而令人望而生畏。西陵峡*石壁的形态、色泽都十分奇特,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和黄牛峡等区段都名有特色。西陵峡下口正在修建宏伟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形成以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景观。在到三峡工程之前还有白帝城和地缝天坑等景点。

  师:真为同学说得很详细,真是一名出色的导游,那么我们所看到的是今天的三峡风光,那么古人眼中的三峡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三峡》。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194页。

  二、作家作品:

  师:请一个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及其作品。

  生:本文的作者郦道元是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其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这本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师:谢谢××的清楚简练的介绍。对作者和《水经注》一书大家作个了解即可。

  三、自渎课文,疏通文义:

  师:请大家用3分钟的时间自己把文章默读一遍,不会读的字查查字典,注上拼音,不懂的字词作个标记。

  (3分钟后)

  师:请看幻灯片,请同学读一读屏幕上的生字:

  生:阙处(quē)重岩叠嶂(diézhàng)隐天蔽日(bì)曦月(xī)

  襄陵(xiānglíng)沿溯(sù)素湍(tuān)绝巘(yǎn)

  飞漱(shù)长啸(xiào)属引(zhǔ)

  师: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课文,听的时候注意句读和语气,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请大家小组合作,把自己不懂得字词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等会儿提出来请其他小组帮忙。然后每组选择一段结合课文的注释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一下三峡的优美风光,说出来小组内部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小组交流时间5分钟。

  (小组活动,疏通字词)

  师:有没有小组解决不了需要提出来帮忙的字词?

  生:“重岩叠嶂”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嶂”怎样解释?

  生:“重岩叠嶂”实质重重叠叠的悬崖。“嶂”是指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师:回答得非常好,还有没有需要帮助的?

  生:“至于夏水襄陵”这句中,“襄”书上解释为“上”,“陵”又怎么翻译呢?

  生:“陵”是指打的土山,这里是说到了夏天水漫了上来,把大的土山都淹没了。

  师:翻译的非常准确,看还有没有问题?

  生:第二段最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怎么翻译?主要是“御风”和“以”字我们不知道怎样解释。

  生:“御风”意思是驾乘着风,我想这里是夸张的手法,这句的意思是就算骑马驾风而行,都没有从长江中行船那么快。

  师:解释得非常好,看来你们小组的效率还挺高的。还有没有小组在字词的解释上有问题的?没有的话我们就要请大家做做导游了。

  四、讨论体会:

  师:纵观整篇课文,大家想一想,课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小组讨论2分钟。

  (2分钟后)

  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对三峡有一种惊叹的感情。

  师:惊叹?有没有一个成语可以更好的表达你这个观点?这个成语中有一个“叹”字。

  生:叹为观止。

  师:很好。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他写连山,用了“略无阙处”“隐天蔽日”这些词,还有后两段写的那些景物都不是*常所能见到的。

  师:理由还比较充分,还有吗?

  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对三峡充满了喜爱之情。三峡嘛,我们现在都有这么多人喜欢去玩,说明大家都喜欢,所以才能成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说明它很美很吸引人。

  师:注意,是因为很多人喜欢它,所以它美吗?最好在文中去找支持你们观点的理由。

  生:是因为三峡自古以来就是一美景奇景,所以人们喜欢去游玩。

  师:那你们认为作者对三峡喜爱,理由是什么?请在文中找。

  生:理由是第一,作者对三峡描写比较细致,尤其是对水的描写,分了夏、春冬和秋天来写水。第二,写景都是极力写它的奇险壮美,带有一种前面他们说的叹为观止的感情,既然叹为观止嘛,就说明他很喜爱。

  师:“奇险壮美”,这个词用得很不错,能不能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词句?

  生:第一段中“略无阙处”、“隐天蔽日”、第三段中“素湍绿潭”“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等等。

  师:回答得很具体、很落实。我们知道《水经》是一部地理著作,而作为《水经》中的一条注解的《三峡》,虽然说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性的文章,写得比较客观,但字里行间的确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三峡的欣赏赞美之情,通过这种赞美表现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

  好,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把课文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体会作者的这种欣赏和赞叹的感情。

  (全班齐读课文)

  五、研读赏析:

  师:假设我们现在是三峡的导游,请你根据郦道元的这片《三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正准备前往三峡旅游的游客作总体介绍。说的时候尽量突出三峡风光的特点、语言优美,有吸引力。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段集中讨论,组内交流3分钟,然后选派一名代表起来当导游。在本组的导游介绍前需要小组四个人一起将所选的段落当堂背诵一遍,要求整齐、有感情。

  我们将评选出最佳小组合作奖和表现最佳导游奖。获奖的将得到精美礼品一份。

  (3分钟后)

  师:哪一组同学讨论的是第一段?

  (一小组齐背第一段,“导游介绍”)

  师:嗯,背得很整齐,也比较流利,不过速度稍微快了点,注意感情的把握。

  生: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欢迎乘坐“中华之星”号游轮到著名的长江三峡旅游,三峡最有特色的就是两方面——山和水。在三峡的七百里当中,*山连着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住了天空,挡住了日光请游客们到船边上欣赏这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群山,现在是早上,到中午十一点半左右大家基本上才能在处于峡谷中的船上看到太阳——如果天气好的话,并且到下午一点过后太阳又会躲到重岩叠山后面,一整天见不到面了。月亮也是一样只有到半夜的时候才能看到。

  师:很好,有想象力,介绍比较准确,若语气和用词能再增添一点吸引力就更好了,谢谢这名同学和他们小组。哪一组来介绍第二段的内容?

  (另一小组齐背第二段,“导游”介绍)

  生:游客朋友们,请看岸边那些山陵,到了夏天有时发大水,江水会漫上山陵,就像白素贞水漫金山。沿江上下的行船都被阻绝。据说在古代有时皇帝的命令必须急速传达,那清早从四川的白帝城发船,傍晚就到了湖北的江陵县,壤中间相距一千二百余里,就算是骑快马驾轻风开奔驰,也不象它这样快。

  师:这为同学语言很幽默,不过在座的应该没有人见过百素贞水漫金山吧。类比最好巨大家比较熟悉的东西。不错,掌声鼓励,next。

  (第三小组齐背第三段,“导游”介绍)

  生:现在是初春,大家虽然见不到壮观的洪水,但是春冬的三峡也有其不同一般的景致,请游客们看这水面又洁白的浪花,还有绿茵茵的潭水洄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风物的影子。请抬头看那高高的山顶上,长着很多奇怪的柏树,注意留心山崖中会有一些悬泉和瀑布冲刷在怪柏之间,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无穷的乐趣。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这名导游的介绍?

  生:我来。这位导游语言丰富,口气也挺有导游的味道。介绍全面,就是有些不流利。

  (第四小组齐背第四段,“导游”介绍)

  师:背得比较流畅,遗憾的是不够整齐。有请导游。

  生: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如果大家国庆十一黄金周有机会的话,不妨再来三峡旅游,不是我贪财还想赚大家的钱,而是秋日的三峡的确又别有一番风味:每逢秋雨初晴的日子,或者有霜的早晨,你会感到这里的树木很清凉,山间很寂静,时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叫着,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了哀猿的回声,悲切宛转,很久才能消失。所以自古有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很不错。看来同学们小组合作的效果很好。几位导游的表现都非常优秀,老师真是难评定孰优孰劣,课后请同学们投票选出吧。让我们全班一起再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请注意文章的句读和读时的语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需要注意一下最后那一句渔歌的语气应带一些忧伤哀怨。

  六、总结归纳:

  师:根据刚才四位导游的介绍,结合原文,请同学们讨论归纳一下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小组讨论一分钟。

  (一分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文章先写山后写水,突出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是从三峡最有特点的几个时间季节——夏日、春冬、秋晨来描绘其不同的景象的。

  师:概括得很好,很准确。

  七、课后拓展延伸:

  师:课后请同学们比较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杜甫的《登高》,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感情。看看它们和《三峡》有和联系、异同?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峡》教学设计17

  一、内容简介

  《三峡》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里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朗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文是用文言形式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教师在设计本堂课时既顾及到文言文的特点,又兼顾到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在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独立理解基本内容。作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本文很有特色,应引导学生学习其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可这对学生的水*来说尚是个难点,需教师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创造空间,将其情境化,问题化,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三、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背诵优秀诗文80篇”的理论指导下,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

  1、学生能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也可采取自主、合作的方式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多媒体

  六、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课前我让你们查一下峡的含义?查了,那么从字面上看到左边是山,右边是夹。那么它的含义是什么?两山夹水的地方,如果我们欣赏峡,不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的一番景色。

  (二)出示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含义,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

  (三)走进作者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本课的作者?

  生: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著有《水经注》。其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郦道远,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河北逐鹿人。历任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函等职。他一生好学,博览群书,所著《水经注》是为河流水道专注《水经》作的注释,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地理学专著。

  (四)字词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三峡的地貌特征,还要欣赏课文的语言魅力,接下来检查你们的预习情况。

  quē xiāng jiàn zhǔ sù

  阙襄涧属溯

  shù xī tuān zhàng xiào

  漱曦湍嶂啸

  师:字词我们已经掌握了,读好文言文还要准确地把握好节奏,下面我们听一下录音朗读,拿出笔如果你觉得哪个句子的节奏把握不准,边听边在书上作批注。

  (五)播放课文录音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文,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学生自己练读,强调注意读音、停顿、语调。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还在朗读技巧上予以一定的指导。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练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六)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书下注释,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它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文中重点词语: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的意思)

  ②、略无阙出:(阙:quē通“缺”)

  ③、重岩叠嶂:(嶂:zhàng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④、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的意思)

  ⑤、至于夏水襄陵:(襄:上。陵:大的土山。)

  ⑥、或王命急宣:(或:有宣:传达。)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奔bēn:指飞奔的马。不以:不如。)

  ⑧、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

  ⑨、良多趣味:(良:实在,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

  ④、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他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七)、再读课文,体会里面的精彩。(体验朗读)

  1、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山-----怎样的山

  绵长高俊

  夏水-----有什么特征

  水急量大

  春冬-----景色如何

  清净优美趣味无穷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凄凉肃杀

  2、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八)再次播放《三峡风光》

  师: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

  (九)背诵积累

  理清思路,想象文中的画面,背诵全文

  (十)小结

  师:同学们,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本是为《水经》作的注释,有成了后人研究的文学巨著,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他的文学素养之深。这也给我们深深的启示:学好了语文,提升了语文素养,它将成为我们一笔巨大的财富,使我们终生享用不尽。你知道怎样才能拥有这笔财富吗?对,要多读多写才行。

  (十一)布置作业

  1、请以生活中见到的花草树木、鸟语花香为例,抓住他们的主要特点写几句话。

  2、假如让你做导游向游客介绍三峡的风光,你打算怎么介绍呢?

  (十二)板书设计

  地貌特征(山)奇特险峻

  群峰对峙

  大水猛涨

  夏江流湍急

  三峡 回清倒影

  四季变化(水)春、冬素湍绿潭摇曳生姿

  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秋

  哀猿凄清

  惜缘

《三峡》教学设计1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文章内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赏析抒情小品文的方法。

  3、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景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能力。

  2、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通过反复吟诵、体味来解决。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安排本文的顺序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三峡的图片、若干胶片

  执教者:居巢区黄麓中心学校 夏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字词,疏通字词,熟读成诵,把握全文的整体布局,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教学步骤:

  [布置预习]

  1、读准字音,揣摩朗读节奏。

  2、用“△”符号标记出需要重锤敲打的词语。

  3、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布置课前搜集]

  有关描写三峡的诗句。

  一、情境导入:

  我国当代散文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国外,曾经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三峡!”是啊!长江三峡以它雄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游人,更有众多的文人墨客被三峡的奇山异水所打动,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将在郦道元的带领下饱览三峡风光,感受三峡自然之美。

  二、整体感知。

  [电脑播放课件](内容包括:三峡风光图片、音乐)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你看后的感受。

  (目的是让学生对三峡之风景有一感性认识,感受其自然之美,并让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三、交流预习情况,采用竞赛的形式。

  第一轮:朗读比赛。

  (投影出示评判要求)

  ①音准 ②句读的停顿 ③语气、语调的处理

  1、学生自由试读。

  2、男女生各选一名代表,其他学生从以上三方面给予点评。

  3、师作小结。

  4、师生齐读文章。

  (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写的"景物。体味文章语言的美。)

  第二轮:擂台赛。(以个人为单位)

  情境假设:假如你是一个导游,你该怎样带领游人欣赏三峡的美?

  1、电脑播放所提供的三峡图片,学生准备。

  2、学生上台带领学生去欣赏三峡的风光,感受三峡自然之美。

  反馈交流: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去三峡的机会,你最想在哪个季节去?请说明理由。

  (目的是让学生在深入理解三峡四季景致的不同,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加以介绍,锻炼学生想像能力、再创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小组讨论:

  1、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为什么夏季江水暴涨,航道深了,行船反而被迫停止?

  3、作者写了三峡春冬季节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4、在写三峡秋季景色时,作者抓住了哪几样景物来写?各有何特点?

  (目的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抓住特征来写三峡四时景色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投影出示李白《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思考:找出《三峡》中与此诗中相对应的句子。

  搜集交流:你能说出其他描写三峡的诗句。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累习惯,并能将所学内容加以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联系。)

  六、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学法,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建议,寻求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能当堂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可留作下堂课探究内容] (提倡学生有发问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九、情境再现(作业)

  三峡的四季景致固然美不胜收,但我们暂时没机会去,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文章:《我梦中的三峡》。

  板书设计:

  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水大、流急

  春冬: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秋:林树林寒清凉涧山涧肃寂静

《三峡》教学设计19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难点:

  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和点拨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同学们,读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写的是三峡美丽的景色。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

  二、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郦道元(466—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看图)

  2、读准字音

  阙(quē)叠嶂(zhàng)曦月(xī)属引凄异(zhú)

  襄陵(xiāng)沿溯(sù)素湍(tuān)沾裳(cháng)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读一读:

  ①听录音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3自读课文,互说译文

  4、说一说:看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看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色

  明确:⑴、总写三峡*山势的雄伟。

  ⑵、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⑶、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

  ⑷、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看图)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险峻、连、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雄壮美

  水:夏——急猛水涨 凶险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奔放美

  春冬——多生怪柏素湍碧潭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3、文中写山水时应用什么表现手法?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写冬春季节时,应用了动静结合.

  4、归纳本文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5、小结

  四、作业布置

  ①背诵翻译课文。

  ②做好《语文作业本相关练习》

  ③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三峡》教学设计20

  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比较精要的描述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赞叹。因此学习此文要让学生领会文中所描绘的三峡美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并基本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基本能当堂成诵。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师生: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图片以及作者的概况。

  教师:制作幻灯片。

  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设计

  一、烘托气氛,导入新课

  大屏幕以长江为背景,反复播放《长江之歌》。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生回答)对,它就是《长江之歌》。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神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饿俊美。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今天我们就随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大屏幕出现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三峡的地理位置:(大屏幕显示地图)

  2、作者的情况:(大屏幕显示作者投降及有关资料。明确: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著《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三、反复朗读:

  1、教师在音乐声中范读课文,大屏幕显示相应的图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大屏幕显示生字。学生读出生字读音。

  4、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自主探究,疏通课文。

  (大屏幕显示学法:1、自主探究。2、同伴互助。3、提出疑难)

  在学生基本疏通课文后,大屏幕展示图片,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试背课文

  学生在疏通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大屏幕出示相关图片预以提示,试背课文。

  过渡:课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六、研读与赏析

  1、课文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2、作者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屏幕依次显示分析结果:

  雄壮美

  山——连绵不段,遮天避日(险峻美)

  夏:急、猛(奔放美)

  秀丽美

  水——春冬:绿、清(清悠美)

  秋:凄凉(凄婉美)

  表达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把三峡的神韵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凄婉美。

  七、拓展延伸

  1、《三峡》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游记散文,后者是诗歌,试找出诗句与课文相应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诗句,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

  A、朝辞白帝彩云间——有时朝发白帝。

  B、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C、*猿声啼不住——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轻舟已过万重山——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重岩叠障

  2、三峡工程正在建设中,有人认为这将会影响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写自己家乡的一处景色。

  作文题:家乡的___(翠竹、夜色、柿子等)

推荐访问:反思 教学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3篇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1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