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8篇

时间:2022-09-21 14:10:03 来源:网友投稿

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8篇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doi:10.3969/j.issn.1671-9247.2018.04.032内涵建设视角下高校二级学院高质量发展探析江小国,张婷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8篇,供大家参考。

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8篇

篇一: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i :10 .3969/j .issn .1671-9247 .2018 .04 .032内涵建设视角下高校二级学院高质量发展探析江小国 ,张婷婷(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摘 要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 ,高校内涵式发展本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 ,需要依托二级学院内涵建设和发展提升质量 。

 二级学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打造办学特色 ,加强规范管理 、增强学院凝聚力 ,加强软实力建设 、提升学院文化品位 ,推动内涵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

 关键词 :二级学院 ;内涵建设 ;高质量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247(2018)04-0101-03Research 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aryCollege in View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JIANGXiao-guo ,ZHANG Ting-ting(School of Business ,AHUT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Abstract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central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e essence of universityconnotation development is to achiev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which requires to rely o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development quality promotion of the secondary college .Specifically ,the secondary colleg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subject specialty ,build thecharacteristic of running a school ,strengthen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and college cohesive force ,strengthen soft power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college cultural level .

 Key words :secondary colleg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从 1999 年高校扩招之后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 ,高校数量和学生数量都出现大幅增加 。

 随着高等教育即将迈向普及化阶段 ,各种问题与挑战也随之产生 ,需要通过“抓质量 、抓公平 、抓改革 、抓开放” ,转变发展模式 ,理顺办学规模 、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之间的关系 ,在稳定发展规模的同时 ,扎实推进内涵式发展 。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迎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 。

 一 、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的简要回顾

 关于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研究较为丰富 ,主要涉及到管理体制 、资源配置 、思想道德教育 、人才质量 、办学效率等方面 。

 徐木兴 、刘朝马认为应从凝练大学精神 、树立创新意识 、践行特色理念 、优化教学质量 、完善人才观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构建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1]。

 傅明星提出地方高校要以自我为发展主体 ,本着“稳定规模 、优化结构 、提高质量 、讲求效益”原则 ,从准确定位 、提升质量 、打造特色 、塑造品牌等方面着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2]。

 许有军 、王淑红结合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的特点 ,提出通过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 、理论知识水平 、服务群众意识 、社会责任意识 ,更好地践行党的宗旨 ,以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3]。

 张尧学等认为高校实现内涵发展 ,要强化校内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学科与课程关联优化体系 ,增强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4]。

 孙华 、蒲欣认为 ,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就必须改革资源配置模式 ,支持高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上自主发展 ,从而释放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5]。

 周海涛 、刘永林在分析地方高校面临改革政策落实 、规范竞争 、学科专业、招生政策、科研及成果转化与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问题的基础上 ,指出内涵发展要进一步优化推进制度环境建设 ,建立起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权责明确 、竞争充分 、合作广泛与办学自主的制度机制[6]。

 通过文献回顾来看 ,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问题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 ,欠缺从学院层面探讨内涵发展 ,有必要从二级学院层面展开研究 ,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 。

 二 、高质量发展是高校二级学院内涵发展的本质

 “内涵发展”是与“外延扩张”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内涵发展追求的是质量和效益提高 ,而非形式改变和数量增加 。

 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的关系 ,也可理解为集约式与粗放式的关系 。

 当然 ,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并非是完全矛盾的 ,内涵发展通常是建立在一定发展规模水平上 ,通过质量与数量相互协调 ,推进高等教育健康 、高效与有序发展 ,实现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目标 。可见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收稿日期 :2018-03-03

 基金项目 :安徽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6jyxm0l38)

 ;安徽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5jyl4)

 作者简介 :江小国(1973 - )

 ,男 ,安徽安庆人 ,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博士 。张婷婷(1994 - )

 ,女 ,安徽马鞍山人 ,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1 0 1 第 3 5 第 4 期2 0 1 8 年 8 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Vol .35 ,No .4August ,2018万方数据

 在本质上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 。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二级管理模式即设立二级学院 ,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学院系积极性 ,有利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有利于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 ,也有利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

 二级学院承担着教学科研 、学科建设 、师资建设 、学生管理 、文化传承 、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和具体任务 ,支撑着高等学校运行和发展[7]。

 二级学院内涵发展是一种源于学院内在需求的客观历史演化过程 ,需要注重教育的本质属性 ,注重质量和内在实力 ,注重结构合理 。

 从高等教育本质属性来看 ,二级学院的内涵发展与学校内涵发展是一致的 ,只是二者覆盖面和关注焦点有所不同 。

 二级学院办学质量直接决定着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级学院内涵水平与发展质量也直接决定着学校内涵水平和发展质量。

 三 、二级学院内涵建设主要瓶颈

 (一)自主权不足导致发展活力不能释放

 大多高校的二级学院仅仅是办学主体甚至就是教学主体 ,学校对学院放权有限 ,二级学院办学缺乏自主权 。

 学校所谓的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 ,往往空泛无力 ,口号多于行动 ,形式大于内容 ,特别是人事 、经费的管理权难以到位 ,导致学院的职责 、权限和利益失衡 ,使得学院发展活力得不到释放 ,也使得学院在完成任务时困难重重 、缺乏主动 ,而且因自主权不足导致学院整体规划和具体发展项目难以很好落实 ,影响内涵建设水平和对外竞争力的提升 。

 (二)运行机制不合理导致发展合力难以形成

 从内部运行来看 ,二级学院都是在学校统一部署和安排下 ,采用按部就班甚至是应对的工作模式完成任务 ,缺乏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 ,执行力不容乐观 。

 另外 ,在高校运行过程中 ,各个职能部门应该定位为服务于二级学院办学的角色 ,但在实际中 ,学校职能部门经常干预二级学院办学事务 ,向二级学院直接下达或布置任务 ,这些都是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和运行规律的 ,严重影响二级学院办学能动性和积极性 。

 另外 ,有些二级学院自身办学定位就不明确 ,内部管理不科学 、不规范 ,不能满足学院可持续发展要求 ,势必影响学院内涵建设 。

 (三)资源配置不平衡性导致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

 虽然高校二级管理模式有利于拓展学科发展空间和学科融合 ,但是 ,由于各学科专业之间有很大差异 ,在成立二级学院时 ,势必会造成学院之间资源配置不平衡 ,包括科研 、教学条件和资金支持等 。

 特别是学科专业相对较弱的二级学院 ,由于从学校获得的资源少 ,难以通过进一步的整合提升整体实力 ,这样一来必然会因“马太效应”而导致差距越拉越大 。

 四 、加强二级学院内涵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级学院必须以国际化视野 、专业化水准的要求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 、结构合理 、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 ,并根据各个学科专业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及课程教研组 。

 在加大引进人才力度的同时 ,也要做到优化存量管理 ,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 ,提升现有师资的教学科研水平 。

 引进 、培养人才固然重要 ,但如何做好用人 、留人的工作 ,坚持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激发教师活力 、引导教师形成自身特色 ,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 ,更为关键 。

 师资建设只是手段 ,人才培养才是目标。

 二级学院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人才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二级学院内涵水平的重要标志 ,为此 ,二级学院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强化创新创业 、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努力将学生的学业和今后就业 、创业 、服务社会衔接起来 ,为大学生适应社会 、服务社会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

 (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打造办学特色

 二级学院是同门类学科专业的集合 ,学科专业是二级学院实现内涵发展的基础 ,是二级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也是人才培养和教育活动的具体依托 。学科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二级学院功能的实现程度 。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能够提高二级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

 二级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实现与时俱进和动态调整 ,充分发挥学院资源优势 ,打造社会需求程度高 、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专业 ,获得优势专业的品牌效应 ,形成办学特色 ,提升二级学院竞争力和影响力 。

 打造办学特色除了要有很好的学科专业以外 ,还要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 、准确定位专业特色 、努力构建特色文化 、积极搭建特色人才培养平台 、有效探索特色培养模式等 。

 (三)加强规范管理 ,增强学院凝聚力

 高效规范的二级学院管理制度是保证正常运转和内涵建设的必备条件 。

 没有规范管理 ,会导致一系列负面效应 ,包括学院运行必然处于无序状态 ,教师责权不明确 、工作积极性下降 ,学院人力物力财力利用效率下降等 。

 具体来看 ,一是要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 。

 学院进行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决策前 ,要充分发挥民主作用 ,通过工会 、教代会 、教授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听取和吸收师生员工意见 ,调动群众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使得重大决策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整体利益 ,也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

 二是要明确规范学院议事机构及职责和规则 。

 强调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党政班子要做到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

 三是要重视发挥教授治学作用 。

 成立学院教授委员会 ,重大问题决策要重视教授的决策咨询作用 。

 四是强化日常事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

 教工层面的职称评审、岗位聘用 、年度考核 、评奖评优 、教工福利 、人才引进等事项 ,学生层面的研究生推免资格确定 、学位授予 、评优评奖、党员发展 、学费减免等事项 ,以及突发事件处置 ,均要对基本决策程序做出具体规定 ,突出可操作性和透明度 ,坚持公示制度和接受监督 。(下转第 106 页)2 0 1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年第 4 期万方数据

 表 10 研究生对生活满意度的详细评价 %非常满意满意 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满意率网络建设与资费 21 A .0 35 .4 26 - .6 10 7 .1 6 C .8 56 u .4住宿条件 21 A .8 37 .0 25 - .0 10 7 .0 6 C .3 58 u .8后勤服务 20 A .7 34 7 .8 28 - .7 9

 .80 6 C .0 55 u .6食堂服务 17 A .9 36 .7 28 - .6 11 7 .2 5 C .6 54 u .6校园医疗服务 20 A .2 34 7 .7 30 - .7 8

 .50 6 C .0 54 u .8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 19 A .4 34 .0 31 - .7 10 7 .0 5 C .0 53 u .4校内治安 22 A .0 35 .5 26 - .0 10 7 .8 5 C .8 57 u .5家庭经济状况 21 A .5 37 7 .0 27 - .9 7

 .90 5 C .8 58 u .4个人经济状况 20 A .3 36 7 .3 28 - .2 9

 .40 5 C .9 56 u .6自身婚恋状况 23 A .0 32 .0 26 - .3 10 7 .3 8 C .5 55 u .0

 其次 ,不难发现后勤服务 、自身婚恋状况 、校园医疗服务 、食堂服务 、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满意度都低于总体满意率 56 .09% ,其中最低的是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 ,其满意度只有 53 .4% ,需要着重开展校园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

 四 、提高研究生满意度的相关建议

 第一 ,在教育教学方面 ,注重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一方面需要重视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 ,学校和教师需要及时把握当前形势下发展的主流 ,提高课程的前沿性 。

 在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要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 。

 研究生不仅要有过硬的学术水平也要有强大的自律能力 ,充分利用好在校的时间 ,不虚度光阴。

 在设计今后的培养方案时更应注意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鼓励创新 ,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实行奖励机制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术兴趣 。

 第二 ,在科研方面 ,要重视科研训练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不断加强科研实验才能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导师要给予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 ,加强科研过程的指导 ,让研究生通过科研项目的训练来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增加科学研究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科研规范 。此外还应重视和树立导师的道德榜样 ,营造健康良好的学术环境 。

 通过设定导师的硬性指导标准 ,课题论文参与度 ,指导频次与质量 ,对于学生的生活关怀与帮助等 ,从而充分发挥指...

篇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ldquo;双减”为核心构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

 【摘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推进,我国不断推行新课改,力求通过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2021年,教育部门提出“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学校教育需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实情,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负担,积极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加大家校合作力度,丰富教育内容,提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质量。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发展并非是照搬套路,而是需要结合区域发展条件,政策支持方向,制订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战略。本文以“双减”概念及“双减”政策下的学校教育发展目标作为求点,分析“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然后提出“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打造的策略及措施。

 【关键词】“双减”政策;学校;教育;质量;格局

 2021 年,“双减”政策的正式提出无疑撼动了我国教育市场,盈利性教培机构大面积退出课外教培市场成为社会

 的关注点。在“双减”政策的指示下,学校教育全面开启“双减”工作,不仅要减轻学生的学习和课业负担,同时减缓家长的焦虑情绪和提升教育质量,让学生在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返璞归真”。基于新形势,学校教育如何打破固有发展模式,以“双减”为核心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成为学校管理者应当思考的重点。

 一、实施“双减”政策

 (一)“双减”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我国基础教育系统育人水平亟需提高,并规范校外培训,减轻基础教育系统中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自《意见》印发之后,无论是外部市场还是学校教育系统均作出明显调整。从外部市场进行分析,众多盈利性教培机构退出教育市场,社会经济市场产业结构出现较大幅度调整;从学校教学教育系统进行分析,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均出现调整,从教学模式而言,教师以“双减”作为教学导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系统化教学;从教学方法

 而言,情境教学法、分组教学法、信息教学法走进教学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工作,以此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基础教育系统改革。

 (二)“双减”政策下的学校教育发展目标

 《意见》印发之后,为我国基础教育系统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制定了新的方向,结合核心素养概念,大致可分为文化素养目标、人际交往目标、个人兴趣目标。从文化素养目标进行分析,“双减”政策的提出要求学校教育需要为学生打上红色基因的底色,培养出富有“文化”的人,并在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下,基础教育学校各个课程结合核心素养制订了课程核心素养目标,力求齐心协力培养出具有文化素养的人才;从人际交往目标而言,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创新与突破,信息化教学手段走进课堂,分组分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引用打破了传统“一言堂”教学中学生过度“独立”的壁垒,提升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实现良好沟通、优质交往;从个人兴趣目标而言,“双减”的印发勒令盈利性教培机构退出市场,随之而来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校外兴趣班,如人工智能等兴趣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全面发展。

 二、“双减”核心下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个性化需求满足

 “双减”政策正式实施之前,校外教培机构受到了资本运作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在个性化需求方面的客观性。学生的个体差异影响其学习质量,在校内无法及时补充到的“学习能量”在校外教培机构能够实现“有效供给”。而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业、课业负担,全面规范校外教培行为。因此,社会经济市场中部分盈利性学科类教培活动被整改,甚至出现被禁止的情况。在此形势之下,学校承担起“补课”的任务,如何在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要求下缓解学生的“补课后遗症”,填补教培退出教育系统后所出现的空白成为学校教育思考的一大难题。

 (二)教育资源系统有效供给

 “雙减”政策要求学校教育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在

 保证课后服务时间的同时,强化课后服务保障,并且鼓励学校教育开展课后育人活动,如,教育文体活动、阅读活动、社会实践等。在课后服务质量的要求下,课后服务对学校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育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而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西北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明显落后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如何平衡学校教育系统的有效供给,做到因地制宜发展是每个学校思考的问题。

 (三)家校合作高质量开展

 “双减”政策推出之后,如何开展高质量的家校合作已成为学校教育者思考的问题。首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规范课后作业,无需家长“帮孩子批改作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完全“放手”,而是需要转变自身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拓宽教育视野,关注“作业”意外的教学,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开展教育工作;其次,盈利性教培机构退出教育系统并不代表社会教培机构的消亡,而是代表着在素质教育领域其它方向进行发展,以此强化育人功能。因此,在此形势下,学校教育如何统筹教育力量共同帮助学生发展成为思考的问题。

  三、以“双减”为核心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策略

 (一)开展集团化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1.强调体制改革,促进学校标准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学校教育普遍采取“各自美丽”的发展模式,止步于上层领导下发的教育任务,并未采取“报团取暖”的发展方式,从而导致教育资源未能平衡,并且,教育理念、管理模式、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系统的融合发展。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格局转型,应当注重加强文体管理、资源共享、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融合,以集团化战略发展为发展导向,构建共享、共建、共赢的发展体系。

 2.强调模式改革,促进学校办学模式创新

 在集体化办学模式的扩张中,部分学校教育仅仅将发展停留于学校教育表面,并未实现教育辐射的作用。学校虽然以“高质量发展格局”作为发展目标,但是在教学、教研、管理上仍然采取“中庸”的模式。因此,在“双

 减”政策下,学校教育以集团化发展战略为基础,坚持各个学校的特色输出,保证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同时,学校内部建立特色化发展策略,针对学校教育内部环境问题,聚焦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融合问题,建立学校帮扶制度。在优质学校的帮扶下,各个学校逐步成长,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水平,打造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

 3.优化流动机制,强调战略集团办学积极性

 战略集团办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基础教育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所以,从教师资源而言,坚持开展流动机制,鼓励教师资源开展学术研究讨论等互动交流。随着流动机制的建立,优秀教师在成员学校之间开展互动交流,加强了学校之间的交流性,提升了基础教育系统学校活动互动性,保障了教育公平性。优秀教师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创新的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方案为教师提供教学思路,教师之间开展互动交流、专项研究为提升教育质量奠定基础。另外,为了保证师资力量,学校、社会与上级领导部门建立交流合作平台,选拔优秀、专业、专项的人才扩充师资队伍。

 (三)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实效

 1.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拓展课后服务资源

 过去,学校将“减负”作为缩短学生在校教育时间的借口,将大量教育任务交给“非专业”的家长,导致家长需要肩负起教育、管理的任务。而在“双减”政策落实后,教育部门对学校所应承担的教育管理任务进行明确,要求学校教育积极提升课后服务实效。在政策指导下,部分学校已经发布了规范中小学课后服务的通知,并落实了学校教育课后服务内容的全面覆盖。在保证了课后服务时间的基础之上,积极拉动社会资源力量,与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文体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建立了长期且友好的合作,将课后服务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形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2.优化课后资源配置,丰富课后服务内涵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和学习压力,因此,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成为学校教育者和管理者思考的问题。在课后资源配置过程中,学校需要注重做到高品质的作业设计,

 减少机械化、重复性的作业,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并提升课后作业的趣味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征,采取分组分层的作业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完成,将作业在教育系统中的角色从“负担”向“补充”进行转变。除此之外,课后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依托合适的师资队伍。所以,面向教学队伍、教研队伍应当注重强化人员激励机制,激发教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学校需要积极向教师提供学习机会,鼓励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学术研究活动,以此突破固有教育模式的束缚,为提升教育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为了实现“家校合作共育”,学校可以积极返聘优秀教师、鼓励教师跨校跨区合作交流,加大家校联系力度,让课后服务、学校教育真正围绕学生进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扩充教育资源,落实“减”同时注重“加”

 教育资源丰富多样,不仅是传统的书样文本形式,在现代化科技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同样也可以是音视频、电子文稿、三维动画等形式的存在,并且 AR、VR、大数据技术、云备份技术为教育资源扩充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保证“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质量不“减”反“加”,

 学校应该积极借助技术手段,利用数字技术辅助学,将数字技术与教育资源的地位摆正,并将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建立教师教学备课系统、学生学习系统、课后评价系统、作业监控系统、作业批改系统、学情诊断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通过真实的数据反映出“双减”政策下的教学质量变化趋势,从而为教学工作提供辅助,以此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四、总结

 在“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要追求长远发展不仅需要明确学校教育的治理边界,更需要合理统筹和规划。国家在强化教培机构规范治理的同时,学校教育应当承担其教学育人的重要任务,明确“双减”核心,分析“如何减”“减什么”,在保证减轻学生压力的同时提升教育质量,保证学生综合技能提升的同时,保障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仍需要围绕教育根本,以集团化发展作为战略导向,强化体制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人员流动机制,同时,聚焦课后服务,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和优化课后资源配置,以此推动新形势背景下的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冬青.“双减”之下学校需要包容性差异化发展[J].教书育人,2022(5):1.

 [2]姜麗莉,谭琳.“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的发展阶段及建设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2(4):30-33.

 [3]周长虹,周磊.在落实“双减”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J].初中生世界,2022(4):7-8.

 [4]罗滨,高淑英.“双减”背景下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22(1):9-14.

 [5]姜俊华.全面落实“双减”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J].辽宁教育,2022(1):41-44.

 [6]黄伊利.双减之下学校教育要展现新作为[J].湖南教育:D 版,2021(9):1.

 [7]贾音,王立刚.双减政策后学校教育提质对策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1,34(10):4.

篇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师德修养

 内生精神骨骼

 夯实校本研训

 打造强校内核

 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中学

  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中学始建于 1958 年,地处辽蒙两省交界,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寄宿制农村初级中学。学校占地 40000 平方米,现有 20 个教学班,在校生为 892 人,教职工 101 人,其中专任教师 75人,高级教师 45 人,省级骨干教师 2 人,市级骨干教师 24 人,市级教学能手 5 人,县级骨干教师 20 人,校级骨干教师 26 人。近几年,三家蒙古族乡中学在建平县教育局和建平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我校被确定为国家足球特色学校、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辽宁省规范收费先进学校、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先进学校,学生男子足球队先后获得朝阳市中学生足球赛第一名和辽宁省西部片区第三名。

 本次发言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就教师队伍建设和大家进行交流汇报:

 一、 严师表、铸师魂、修师德、练师能,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承担着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教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要求教师树立高远理想追求,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高远志向、

 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学生做出表率。

  (一)

 过程内化是师德建设的主要渠道 。

 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教师的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学校师德环境的有效营造和教师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因此,过程内化应该成为学校师德建设的主要渠道。

  1、 注重与教师有效 沟通 。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我与教师开展双向有效的沟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面对面的促膝交谈以外,还有手机电话等进行交流。经常与学校教师保持广泛的民主平等的对话,尤其是对那些有思想情绪和认识偏差的教师,更要和风细雨潜移默化,在双向有效的沟通中解开他们的内心“疙瘩”,提高他们的师德水平。

 2 2 、 注重榜样典型的引领 。一是领导模范引领(这是打造团队精神的关键)。

 副校长和主任在工作中模范带头表率作用,领导做的好,在平时工作中不拖泥带水, 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思想积极,辐射给教师。组成了一个积极阳光的领导团体,给教师一个积极向上的引领。二是校内模范教师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校培养出一批教学与管理具有高尚师德和教学业绩突出的模 范教师,如 陈玉锟、 、 赵素华 、李金红 等,她们穿插在各个年组,不断影响着其他教师让更多的教师“学有榜样、行有方向、干有力量”,让更多的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现在每个办公室都洋溢着青春、热情、阳光的好氛围。

  (二)

 制度约束是师德建设的主要保障 。

 在师德建设中,如果只靠“软”的疏导而没有“硬”的制约,那么师德建设往往会陷入事倍功半的怪圈。制度约束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保障。

 实践证明,以 “ 柔 ” 为主导,以 “ 刚 ” 辅之, 则能使师德建设取得明显的实效, 一 年来,我校一直把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师德水平与职称评聘挂钩;师德水平优秀是评 先 选优 的首选条件。

 由于学校对师德教育常抓不懈、措施得力,教师的师德修养不断提高,全校教职工“讲师德,比奉献,争做师德标兵”已蔚然成风,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好评和信赖。

 制度约束机制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着手:

 1 1 、 加强领导,重责任落实; 营造舆论,重制度建设。

 (1 1 )

 成立组织, 明确责任

 为进一步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学校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

 (2 2 )

 统一思想, 高度重视

 学校经常召开教工大会,统一思想,提高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认识。

 (3 3 )

 宣传动员, 营造氛围

 学校利用校务公开栏、板报、橱窗、意见箱和举报电话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学校行风评议的目标、内容,增强透明度;通过各种会议,广泛宣传行风建设的相关内容和要求,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4 4 )

 健全制度, 加强管理

 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制订并落实《学校章程》、《教师考核方案》和《教职工考勤办法》等制度,畅通了以管理为抓手的办学思路。

 2 2 、 强化师德, 重师格 培养; 重塑师风,重品牌创设。

 (1 1 )

 学思并行 , 标本兼治

 学校每周二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听讲座、报告,看录像,进行教师礼仪、教育理念、师德典型、典型课例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开讨论会、写心得体会。师德教育与学校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确保了由学而思、由思而行的实效。

 (2 2 )

 纠建并举, 和谐发展

 针对存在的问题,照镜子,正衣冠,理性查找原因,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注意正面引导,给予教师更贴心的服务和人文关怀。

 (3 3 )

 丰富内涵,拓展途径

 ①校领导把行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作为警示内容,大会必讲,小会常谈,教育全体教师严格要求自己。

 ②要求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十不准》,提出“五个要”和“五个一”,即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解学生要进行家访,辅导学生要培优补差,转化后进生要交友结对,关心学生要扶贫帮困,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接待学生家长时,做到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杯清茶,一把椅子,一番恳谈。

 ③教师自己撰写师德格言,引领和激励自己,提高德育能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④要求全体教师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做到宽严并济。对待学生要和蔼、耐心、关心、尽心。

 ⑤提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提前半小时到校和放学后晚一节课离校。

 ⑥教师学生包扶制度。学优生、学差生、品差生,还是弱势学科学生,都有相应教师给予包扶,进行辅导、谈心和家访。

 ⑦家访制度。学校要求每学期班主任必须对本班学生家访一次。期末考试后十名学生,班主任必须在假期进行家访,任课教师所包扶的学生假期必须进行电话家访或家访,了解学习情况,防止辍学。

 ⑧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教师和学生的文化生活。

 (4 4 )

 固本培元, 全面提高

 学校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学习、反思,在此基础上撰写心得和论文,建立学习型队伍,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培养了教师互帮互学的良好风气。

 3 3 、 自查自纠,重督促指导; 突出重点,重“政校” 务 公开。

 (1 1 )

 学促结合, 杜绝违规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教师公约》、《八项规定》、《三十不准》等文件,要求全校教师以《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为准绳,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同时学校加强自查工作,经常检查各部门和个人有无违规行为,要求所有教师要遵守以下三项规定:一不从事任何形式的有偿家教;二不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三不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送给的财物。做到

 警钟常鸣、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2 2 )

 督促结合, 典型引路

 学校向社会公布了投诉电话,设立了投诉举报箱,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在加强监控的同时,学校也采取正面教育,宣传典型教师事迹:如闪耀奉献精神被评为师德标兵的张维连老师;充满爱心的优秀班主任张晓波、陈玉坤老师;潜心教改、勇于创新的王永飞、赵素华老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风。

 (3 3 )

 纠风治乱,落实“双评”

 ①层层签订《规范办学行为,加强行风建设》责任状、《教师向学生和家长承诺书》明确责任,确定奖罚。

 ②成立社会人士、学生家长和教师组成的行风建设工作监督小组,设举报箱,举报电话,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坚决抵制各种形式的违规行为。

 ③认真开展“双评”工作。学校每学期至少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向家长了解对学校建设、收费等工作的满意程度。

 ④认真执行责任状。完成目标的教师,学校给予表扬和奖励并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条件。有违规现象者,评优晋级一票否决。

 (4 4 )

 公平公正, 政务公开

 设立校长信箱,广泛听取群众对教师师德表现和学校管理的意见,及时解决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会议和政务公开栏,及时公开教师和家长关心的政务、财务和廉政建设等重要问题。在职称评定、责任追究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处理上实施公示制度。

 (5 5 )

 公开透明, 校务公开

 设立校务公开专栏,定期更换,公开师生及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确保真实、透明。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学校工作的意图和作法。

 二、 强研究、重特色、创团队、求实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毋庸置疑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智慧的积淀和业务能力的提升。为使全体教师“闻道在先”、“业有所长”、“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有活教教材、教活学生的源头活水,学校秉承“勤于在学习中研究,精于在研究中工作” 的校本研修理念,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办学特色,以教研组为基石,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实施三大工程、开展四项培训、打好三张牌,促进教师队伍实现“四高”( 高师德素质、高业务能力、高教学质量、高教研水平)。

 (一)

 三 大工程

 1 1 、名师工程。典型是动力、是形像、是样板,为了整合资源,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做到手上有典型,面上有样板,培植和打造一批社会叫得响,全县有影响的一级梯队,学校给中青年骨干教师下任务、压担子,有的放矢,培植典型,跟踪指导,集体加工、包装,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陈玉锟、赵海英、韩晓丽、王桂平等先后荣获市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称号。

 2 2 、青苗工程。

 为加快新上岗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制定了“135” 青苗培养计划,提出新上岗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达标、五年成骨干”要求,开展“以老带新、师徒结队、同伴互助”等活动,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议课” 一体多元的互动形式,为青年教师架

 桥铺路。

 3 3 、强师兴教工程。“ 强师兴教” 是创建名校、打造亮点、凸显特色、制造精品的支撑点,为引导教师钻研教材、切磋教艺、探索尝试、共同发展,构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交流——组间展示——巩固测评——反思拓展”的课堂教学创新链,广泛开展了评教赛讲、 同职称赛教、优秀教案设计和微课制作等活动,帮助教师理解新课标、掌握新教法。

 (二)

 四个培训

 教育科研方法培训、 计算机技术 运用培训、新课改培训、先进教。

 学方法培训。经过系列活动,教师的视线拉长、视野拉宽、位置拉高,激情得到张扬,潜能得到迸发。

 (三)

 三张牌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是教师走向成功的“试验田”。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以“高效课堂”为着力点,把管理重心向课堂降低,管理视角向课堂延伸,管理决策向课堂集中,管理思维向课堂倾斜,通过骨干引领和同伴互助,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

 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给教师专业发展架桥铺路。学校重点打好“三张牌”:

 第一张牌:搞好“磨课”

 活动。“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的境界和教师的成长,才能有真正的生命。”我校坚持“抓

 教学,重实践”,积极组织教师深钻教材,分析教材编排意图;教学中要求老师积极创设快乐教育教学情境,使教学能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创新服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全体,精心组织“汇报课”、“ 提高课”、“ 优质课” 为内容的“三课” 活动。通过反复“磨课”,让教师站在课堂上历练, 为教师专业发展铺路架桥。

 第二张牌:全面实施 “ 高效课堂 ” 教改实验。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验方案,明确了实验目标,落实了实验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高效课堂”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开展专题研讨、示范观摩,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集体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做到了:

 “一个突出” (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两个关注”(关注有效策略的渗透,关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必须”(必须是有效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在创新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做文章。

 第三张牌:

 积极邀请或参与专家培训。专家的参与是课题研究不可或缺的培训资源 。离开了专家等“局外人”的参与,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从这个角度说,专家、名师的指点是校本教研的源头活水,他们的现场指导是最有效、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为了进一步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针对教师在

 课题研究、课改实验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我校先后多次选派骨干教师赴省、市、县参观学习,聆听专家指导,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指点迷津。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走出了一条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加强学习是基础,营造氛围是动力,群教群研是阶梯,课堂试验是阵地,同伴互助齐发展,助推学校内涵发展。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风急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学校建设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深知,队伍建设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注定曲折漫长、困难重重。但是,有困难才更 能彰显出课改的价值。我们将继续同心同德、凝神聚力、查找差距、克难奋进、大胆实践,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更高的跨越,创造更大的成绩,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两 个方面就是我校在学校队伍 建设 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做法,和兄弟学校相比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和和尚需努力的地方,希望通过校长论坛这个平台, 请各位领导、 各位校长 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利我们改进和提高。

 谢谢大家!

篇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45 卷 第 6 期2021 年 11 月湘 潭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 45 No. 6Nov. ,2021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解读、理论框架及实现路径*韩 雷,钟静芙(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摘 要: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新的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持续增进人民福利、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高效运作。高质量发展本身包含了一个基本的经济发展理论框架,该框架以人本为核心,强调发展目标、战略、资源配置和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实现共同有效,超越了一般的经济有效。当前中国应该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协调发展角度创新各类社会建设,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内涵;理论框架;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F061.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6431(2021)06 -0039 -07一、引言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目标。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也强调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但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尚未完全实现高质量发展。2020 年我国人均 GDP已达 10 500 美元,仍略低于 10 926 美元的全球人均 GDP ① 。从该角度看,中国仍是发展中大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是较长期的战略目标。[1]高质量发展虽热度颇高,但仍存在一些误读。一是将结果当路径,误将“高质量”作为经济发展标准、准则而非目的。二是将高质量和速度简单对立,忽视各地发展存在的异质性。三是将高质量发展仅定位于人力、技术和设备等要素层面,忽视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四是过分夸大高质量发展的适用范围,降低了高质量发展的严肃性。如何才能系统科学地理解高质量发展?首先,借助理论的支撑,充分展示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性,挖掘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其次,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明确高质量发展的可实施性、可实现性和历史必然性。最后,实现理论和历史的统一,构建可验证的分析框架。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侧重从实际应用角度论述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类是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新结构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经典理论出发,阐述高质量发展内涵。这些研究促进了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为形成系统的高质量发展理论创造了条件。要利用现有理论,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2]38 -85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尝试系统阐述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内涵。二是尝试从高质量发展内涵中抽象出一个包含目标、战略、资源配置和社会建设等四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三是从历史角度说明高质量发展理论及其扩展可以更好地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四是建议通过优化战略、提高执政水平、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完善社会建设等,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述评相关文献;第三部分阐释高质量发展内涵;第四部分构建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第五部分从历史角度说明高质量发展必然性;第六部分论述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二、文献述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首先,高质量发展主要指经济范畴,将其放大到所有维度未必恰当;其次,报告并未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更多体现的是发展阶段论。即由此前的高速度阶段转向高质量阶段,并未说明速度和质量是相反或者相互替代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看似简单却不9 3*①收稿日期:2021 -06 -04作者简介:韩 雷(1983—),男,山东滨州人,博士,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静芙(1993—),女,湖南郴州人,湘潭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劳动收入差距的动态跟踪与演变研究(1990—2017)”(18BJL119)。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21》。DOI:10.13715/j.cnki.jxupss.2021.06.007

 容易把握的概念,是对经济学的挑战。[3]5 -18(一)经典经济增长模型忽略了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本质在 Harrod [4]14 -33 和 Domar [5]137 -147 的增长模型中,资本产出比和资本积累率决定了经济增长。资本积累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6]56 -71,206,[7]30 -46 ,但该增长模式受制于资本边际回报率递减规律。内生增长模型则强调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8]65–94,[9]3 -42 。高质量发展虽然也具 有 推 进 科 技 创 新、 提 升 人 力 资 本 的 内涵[10]3 -25,[11]66 -74,86,[12]3 -21 ,但不能由此推断其为内生增长理论的实践。一是要素特征并非增长来源而是增长本身,制度才是经济增长更为根本的原因 [13]5 -25 。高质量的要素特征是高质量增长的结果而非路径。二是虽然 Cass [14]233 -240 证明最优增长路径可在竞争市场中实现,但华盛顿共识的失败说明这在现实中是难以走通的 ① 。(二)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未涵盖高质量发展的“人本”目标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要依靠禀赋来发展,才能让企业具有自生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不断跃迁。[18]5 -15 其创新之处在于强调了有为政府以及战略产业的可行性。林毅夫[19]729 -752 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经验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高度一致,既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又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但高质量发展并非新结构经济学的一个实例,战略产业和有为政府理论也尚存争议 [20],[21]114 -126 。一是中国的比较优势十分复杂,存在区域异质性和阶段波动性 ② 。二是有为政府非常理想化 ③ ,且无明确路径来实现理性决策及摆脱政府部门的利益。三是新结构经济学尚未考虑不平等问题,注重发挥比较优势,而高质量发展却强调协调和共享,这两个理念可能存在冲突。用新结构经济学解读高质量发展,就会将其带入一个按照比较优势不断结构跃迁的机械模型 ④ 。(三)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需吸收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含了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23]54 -72 从方法论看,马克思的分析有两个基本点:一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二是社会矛盾变化决定生产变化。[3]5 -18,[23]54 -72,[24]4 -73 高质量发展已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要义。第一,以人民为中心。十九大报告表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既要物质增加,更要人的发展,后者常被其他学派所忽略 ⑤ 。第二,矛盾转变与生产决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26]4 -17 因此,发展必须从注重量转变到注重质,重视提供使用价值的供给侧 [3]5 -18 。但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并未全面涉及高质量发展,如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经济赶超。高质量发展是社会矛盾演变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主动采取的战略调整 ⑥ ,兼具规律性和战略性。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要义并扩展其解释边界,才能更好地解读高质量发展内涵。从上述分析来看,高质量发展可能既有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影子,也有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的本质。但仅从某一学派的理论出发,难以科学地解读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国问题的经济学内涵。[2]38 -45 虽然也有部分学者对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较为不同的研究,如张军扩等[27]1 -7 认识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和系统性,但未能形成理论,也没有进行历史分析。因此,本文试图深入挖掘其理论本义,寻找其历史逻辑,科学解读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三、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解读(一)高质量发展是阶段性战略调整虽然很多经济学理论否认战略的有效性 [20] ,但不应忽略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从来都是有规划的 [28]2 -10,231 。高质量发展的提出正是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十九大报告清晰地呈现了该战略部署是如何系统提出的。第一,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这是战略转换的前提与原因。主要矛盾变化,历史任务调整,要求我们主动寻找新办法、新出路。第二,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要求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已由高速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常态、0 4①②③④⑤⑥新增长理论也关注政府和政治的作用。Barro [15]103 -125 把政府的公共支出纳入内生增长模型中。Hibbs [16]426 -462 也强调了增长的政治支持。Acemoglu & Robinson [17]115 -131 也强调政治权力对制度演变的重要作用。这些研究说明了单纯依靠市场寻找最优内生增长路径是存在缺陷的,政府或政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质量发展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强调与这些理论的最新发展是吻合的。张维迎 [20] 对基于禀赋的优势有更为鲜明的阐述:禀赋优势更多是基于个人而非国家。成功国家的例子很多是跟我们对某个国家禀赋的基本认识冲突的。一个国家既有多种禀赋优势又有可能在非禀赋优势上具有竞争优势,企业家的创新才是更为可靠的解释变量。但张维迎的观点也存在问题:一是企业家是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而然就有很多,而且非常具有创新力;二是这个依靠企业家的过程是不是非常缓慢?就像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22]53 中说的:固然,经验告诉我们,风力会把种子从该地方带到那个地方,因此荒芜原野会变成稠密森林;但要培植森林就等着风力作用,让它在若干世纪的过程中来完成这样的转变,世上岂有这样愚蠢的办法吗?此处所谓的有为政府能够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和制度安排,这些特征更像新古典经济学中那个外生的、为市场守夜的政府。按照禀赋基础进行发展,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经纬度已经决定该国家的最终出路,这是一条既定的路线,无非是你可以利用有为政府在这条路上跑得快一点。但现实是国家的发展没有一条既定路线,也没有最终归宿。因此,这种看似有为的战略其本质是无为的———宿命无法改变。在这方面有必要提到 Sen [25]3 -50 的观点:经济增长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只是满足人们更高需求的一种方法。若过度关注手段本身,则很可能忽略最终目标。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当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主动进行模式转换调整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时,不应忽略党的领导作用。

 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高质量发展就是引领新常态的具体表现。第三,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三步走”,既是宏伟蓝图,更是具体阶段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要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从各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战略目标。因此,高质量发展本身是一个阶段性发展战略,具有明显的战略性 [27]1 -7 。(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是实现资源更有效配置高质量发展所提出的高质量供给体系、新动能等供给侧内容,是高质量发展的结果、目标,而非实现路径。否则,难以回答:当资源向这些方面主动倾斜时,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吗 ① ?更科学的解释是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促进资源更有效配置。第一,供给侧改革改变的是资源错配模式。供给侧改革的本义在于改变过去依靠政府引导的过度投资模式,扩大优质增量改革,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将资源配置转向由市场决定的有效路径。第二,大力支持创新,这是对市场配置资源失灵的有效补充。市场经济在支撑科技创新活动,特别是具有更大外部性的基础研究方面,存在产出不足的问题。在新发展阶段,提高创新速度和质量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倡导创新文化和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第三,制度改革与创新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途径 [2]38 -45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这些表述的核心是通过制度改革实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以上三点是相互补充的整体,必须统一理解,不能单方面解读。(三)高质量发展超越了单纯经济视角的资源有效配置高质量发展既强调资源有效配置,又注重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部分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流动,这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可能与资源有效配置冲突,但更符合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具有工具性质,服从于发展的根本目的。第一,高质量发展是协调发展而非单一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要求重视“三农”问题,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全国各区域、城市农村充分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第二,高质量发展要让绝大多数人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受益。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教育质量、就业质量、社会保障水平等都将不断提高。第三,高质量发展对资源有效配置的超越是有限度的。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仍是硬道理。可以说,高质量发展不仅要重视单纯的资源有效配置,也要兼顾各方面社会民生,是市场有效和社会有效的有机结合。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挖掘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理论,应明确三点:第一,中国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2]38 -45 ;第二,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和实施,带有明显“人本”特色;第三,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所处的时代,需要接收新的现实基础以丰富其内涵,也需要...

篇五: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书2021 年 4 月第 2 期 总第 184 期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Public Security Science Journal———Journal of Zhejiang Police CollegeApr. ,2021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No.2 Ser. No.184○本刊专稿 主持人:蒋国长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有特色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 100 周年*丁 宏(浙江警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摘 要:2020 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学校师生员工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强力推进返校复学,坚持“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的工作方针,稳中求进,坚毅前行,取得了若干标志性的重点成果。一是政治建校全面加强,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二是专业建设取得新成绩,学科发展呈现新气象。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学校师生员工要细化任务,狠抓落实,切实做好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不断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有特色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 100 周年。一是持续加强政治建设;二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三是加大力度推进数字化改革。关键词:高质量;内涵式;有特色;建党 100 周年;浙江警察学院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040(2021)02-0001-06收稿日期:2021-03-02作者简介:丁宏,浙江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本刊编委会主任。* 本文系丁宏同志 2021 年 2 月 26 日在浙江警察学院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教职工会议上的讲话,本刊发表时略有删节和修改。2020 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复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碰撞叠加,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格局变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视察,赋予了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为新时代浙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这一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出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动员令,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宏伟蓝图。这一年,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在杭州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发出了全省上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动员令。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人民警察授旗并致训词,深刻阐述了人民警察的性质宗旨和职责任务,为加强新时代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年及其前后,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了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成高等教育强省“两大战略”,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更加全面系· 1 ·

 统完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现实条件和发展优势,浙江警察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召开了首届党代会,进行了集中换届选举,强化了党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明确了建设高质量内涵式有特色重点公安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奋斗目标,作出了未来 15 年“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一、稳中求进,坚毅前行,取得了若干标志性的重点成果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学校师生员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省公安厅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强力推进返校复学,坚持“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的工作方针,迎难而上、破难而进、真抓实干、坚毅前行,采取一系列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和返校复学的工作举措,确保校园内部运行安全平稳有序,实现师生员工“零感染”的目标,顺利完成了全年立德树人育才和教学科研培训工作目标和任务。(一)政治建校全面加强,治理效能持续提升1. 党的政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毫不动摇地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方针,牢牢把握“公安姓党”“警校姓党”的政治属性,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整改,浙江省委巡回督导组提出的 50 个整改问题已整改落实到位,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意见》《学生党员发展实施细则》等 24 个制度性文件,基本建成了主题教育长效机制,有力推进了学校政治建设和内部治理。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程得到切实加强和推进。学校以召开首届党代会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党支部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党建工作专项检查和政治巡察,认真落实问题整改措施,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得到进一步强化。2020 年,学校有 2 个党支部被评为浙江省公安厅厅直机关先进党支部,1 个教学系部党支部入选浙江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名单。学校大力改进和优化学生党员发展机制,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接受党组织的培养和考察,2020 年,发展学生党员 251 名。2. 师资队伍结构得以持续优化。学校切实把师资队伍建设置于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把教师作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主力军,进一步充实师资队伍力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2020 年,学校共招录、引进青年教师 14 名;1 名教师入选浙江省高校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对象,3 名教师入选浙江省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对象,4 名教师入选浙江省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对象,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2020 年,学校依据公务员法、公务员职务提任和职级晋升的有关规定,分类、分层、分批做好干部选任调整工作,共提任处级领导干部 7 人,晋升处级以上职级 27 人,岗位交流 18 人,初步形成了新的组织领导体系。2020 年,学校大力培育选树先进典型,共有 31 人荣立个人三等功,144 人受到嘉奖,190 人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生工作处处长韦益毅获评省“担当作为好干部”,并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3. 校内源头治理常态化开展。学校把校内源头治理作为常态化工作,狠抓从严管党治警,不断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持续强化正风肃纪,严肃开展专项治理、案件查处、执纪问责等工作,充分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依纪依法处理个别教师干部违纪违法问题,进一步严肃了党规党纪、端正了师德师风。学校切实加强风险隐患排查管控,开展审计工作特别是重点建设项目审计工作,2020 年,共发现问题 26 个,提出审计意见建议近 30条,并逐条落实整改措施。学校深入推进规章制度立改废工作,2020 年,共梳理修改完善有关教学、科研、培训、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60 余项,初步构建起了系统管用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框架。学校不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2020 年,实现 113 项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教师干部“填表多、填表烦”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基本校务服务事项办事效率得以不断提高。(二)专业建设取得新成绩,学科发展呈现新气象1. 专业设置得以调整优化,课程建设得以改进加强。专业因学科而设置,学科因专业而精彩。学校集中优质资源,着力打造“金专”“金课”,现有 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和比例位居· 2 ·

 全国公安院校第一;3 门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 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一流本科课程数量位居全国公安院校前列。学校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举办教学能力竞赛,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锻炼,教学质量总体呈现稳中有升态势。学校精心组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回访工作,整改回访专家组认为,学校坚持“以专见长、以精登高、以特取胜”,积极开展改革创新,坚定走高质量、内涵式、有特色的发展路子,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重点公安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2 年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的成效显著,要求学校加快推进教育改革、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并就学校下一步建设发展提出了建议、开出了良方。学校坚决克服疫情的冲击和影响,积极拓展培训渠道,大胆承接培训任务,2020 年,共计承办各类培训班 123 期9000 余人次,实现全年培训期数、人次逆势增长。学校建立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积极争取财政经费 支 持,2020 年,财 政 拨 款 比 2019 年 增 长27. 60%,年度预算执行率达到 92. 40%,财政拨款主要用于临安校区基本建设、实验室建设、智慧校园建设、学生宿舍和校园基础设施更新,有力地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有效运行。2. 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服务公安实战取得一定进展。学校以专班形式组建“课题研究 + 新课研发”团队,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系部联合攻关,在涉网新型犯罪、智慧警务、基层社会治理、毒品防控新技术等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20 年,学校新型犯罪研究工作专班深入开展联合攻关,完成系列研究报告 9 份,立省部级一般课题 4 项,配合浙江省公安厅涉网新型犯罪研究中心高质量完成交办课题 4 项,协助公安实战部门建立涉网犯罪精准防控工作机制,研发分析预警模型,准确率达95%以上;现代警务模式研究工作专班积极开展调研,完成浙江省政府重大委托课题 1 项,研究成果获得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王双全的批示肯定,与浙江省警察协会通力合作,完成“智安小区”建设调研任务,调研报告获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飞的批示肯定,提出的建议被纳入浙江省“十四五”发展规划,课题组部分成员还直接参与了《绍兴市构建现代警务模式“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规划》得到了绍兴市公安局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好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研究团队与杭州市公安局、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区分局等单位围绕人口管理、智慧安防等完成多个课题研究的任务。学校广大教师围绕重大需求开展项目研究和攻关,2020 年,立国家级项目 1 项、结项 2 项,立省部级项目 16 项、结项 2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得到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的成果 9 件。学校毒品防控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实验室责任期考核,基于大数据架构的公安信息化应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以良好成绩通过公安部的考核评估。学校与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区分局深化实战化教学综合体建设,与海宁市公安局深入推进警务现代化县域模式构建,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区分局等 2 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得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立项,校、企、局、校“四位一体”协同合作工作机制取得较好成效。学校还与亚运会组委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协助做好亚运会安保规划编制工作,承接亚运会安保项目风险评估工作。3.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予点申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学校紧紧抓住研究生扩招机遇,2020年,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公共管理硕士(MPA)15 人,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硕士 10 人。学校不断夯实研究生培养根基,强化区域优势,突出行业特色,竭力开展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予点申报工作,把“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智慧警务等作为警务硕士招生的重点方向,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予点申报工作获得浙江省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并推荐上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标志着学校已具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和条件。二、细化任务,狠抓落实,切实做好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学校的改革建设发展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今年学校工作的总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和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目标,围绕首届党代会提出的工作任务,坚持政治建校、从严治校、改· 3 ·

 革强校,坚持系统观念、实效导向、争先意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牵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大力加强教师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不断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有特色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 100周年。(一)持续加强政治建设坚持政治建校,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全面领导,增强从政治上看问题、定方向、把大局的能力,以政治建设牵引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系统整体协同推动学校各项改革建设发展工作,切实增强“四个意设”,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学校各项改革建设发展工作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1. 切实把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头等大事。今年,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广大教师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的思想精髓和...

篇六: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管理在线 1Guan

 li

 zai

 xian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 成都东部新区石板凳学校

 戢翔当前 , “ 新优质学校 ” 的创建和发展面

 临着诸多问题 。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生源不

 稳定 , 办学基础较差,学校管理不规范等瓶

 颈 。

 要办出老百姓满意的好学校 , 农村学校

 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 建立健全激

 励机制 , 抓实 、 抓细常规管理 , 充分发挥校

 园文化的引领作用等路径 , 助推学校实现

 高质量发展 。一 、

 建立 、 健全科学合理的制度

 体系学校章程是学校的"母法 ” , 系统规定

 着学校运行的整套体系 , 是学校制度的最

 根本依据 , 是改革发展 、 依法治校的基本遵

 循 。

 学校的核心管理制度包括教师管理制

 度和学校常规管理制度 。

 教师管理制度有

 师德建设制度 、 教职工年度考核制度 、 教师

 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制度 、 教师专业

 技术职务考核推荐制度 、 教职工岗位竞聘

 制度 、 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制度等 。

 学校常规管理制度重点关注学校日常的教

 育 、 教学程序,主要有安全工作制度 、 领导

 工作制度 、 民主管理制度 、 教职工培训管理

 制度 、 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 班级考核制

 度等 。制度的制定 , 要依据法律和学校办学

 章程的原则与要求,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 ,

 形成健全 、 规范 、 统一的科学合理的制度

 体系 。

 制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 关注教师的

 专业成长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优化 , 要

 彰显学校的办学理想 、 特色 , 发展方向和目

 标 。二 、

 建立健全公平正义的激励

 机制公平正义的激励机制 , 是优化教师队

 伍 , 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

 方式 , 是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学校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各类

 规章制度 。

 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制度 , 必须

 体现公平 。

 对师德表现优秀的 、 任劳任怨工

 作的 、 业绩突出的 、 有担当的教师,学校要

 在制度上给予肯定 。

 职称晋升 、 绩效考核要

 多劳多得 、 优劳优酬 。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以师生利益和需求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要严格执行 。

 制度面前

 一律平等 。

 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老师 ,

 都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

 考

 核面前不分亲疏 。

 不论是年度考核还是绩

 效考核 , 任何个人都只能以工作 、 以成绩论

 高低 , 不能向校长 “ 要 ” 优秀 , 不能向校长

 “ 要 ” 表彰 。学校要建立公开的考核表彰机制 , 要

 变提名推选为量化推荐 , 即按教师年度考

 核得分由高到低推荐 , 根据专项方案进行

 测评和量分打分 , 最终根据得分情况由高

 到低依次推荐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公平的学习培训机

 会 , 让教师都能有机会外出开拓视野 , 增长

 见识 , 提高素养 , 获得成功的职业积累 。

 学

 校要为教师成长 、 成功搭建平台 , 要为教师

 个人研修 , 参加各类竞赛搭建平台 、 提供方

 便 , 促使教师不断成长 , 获得成功 。三 、 抓实 、 抓细常规管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要以细化 、 可操作

 的制度为依据 。

 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

 包括教师坐班 、 请销假 、 备课 、 上课 、 作业布

 置 、 听课 、 考核等 , 包括学生晨午检 、 卫生 、

 安全 、 活动等 , 涵盖了学校日常工作的方

 方面面 。

 其管理必须要有细化的可操作的

 制度为依据 , 要做到让师生处处有章可循 、

 事事有规可依 。

 学校要通过精细化的常规

 管理 , 规范师生的行为 , 要形成稳固而长效

 的管理机制,使学校日常运行有规律 、 有次

 序 , 易于调控 。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要以落实为目标 。

 学校管理不能只是布置,更重要的是要

 “ 理 ” 。

 学校要采取督促 、 检查等方式来发现

 问题 , 要采取通报 、 整改等方式 , 来规范行

 为 , 使各项常规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O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要达到规范行为 、

 推动工作的目标,就必须以考核为手段 。

 学

 校实施了环境治理工作 “ 课遇制 ” 。

 上课教

 师要负责班级环境卫生治理的安排指导 。

 但如果不考核 , 除班主任外 , 任课教师是就

 难以担负起这一责任 。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要不创新 。

 常规管

 理工作的内容和重点要根据学校发展的

 需要及时调整 , 及时创新 。

 常规管理工作开

 展的形式要根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创

 新 。

 常规管理工作的主题要根据需要不断

 创新 。

 德育常规工作的主题,一定要根据阶

 段中心工作及重大节假日要求不断更新 。四 、 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学校特色的环境文化建设要从两个方

 面着手 , 一是完善和优化校园硬件设施 ;

 二是围绕文化主题 , 精心设计 , 营造浓厚的

 文化氛围 , 让校园处处皆育人 。

 学校要打造

 走廊文化 、 教室文化 、 操场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不同于学校规章制度 。

 学校制度文化是有形的规章制度与无形的

 规章制度的统一 。

 学校制度文化具有行为

 规范功能 。

 高尚 、 健康的制度文化可以通过

 暗示 、 舆论 、 从众等机制对师生产生影响 ,

 形成规范的行为 。

 学校制度文化具有导向

 作用 。

 学校制度文化具有人文关怀功能 。

 学

 校要通过文化建设 , 呵护 、 关爱师生的生命

 成长 , 激发和调动广大师生为实现办学目

 标 、 推动学校发展而不断努力的积极性与

 创造性 , 让文化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O学校要打造敬业进取的教师行为文

 化 , 要以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为支撑 , 让教

 师快乐生活 、 快乐工作 , 要为教师专业发展

 搭建好平台 , 让教师有学习的机会 、 成长的

 机会 、 成功的机会 , 要让教师的角色认同 、

 教育理想 、 价值取向,与学校的主体文化一

 致 , 让敬业爱生 、 务实进取的精神成为学校

 文化的主流 。学校要构建积极向上的学生行为文

 化,要以习惯培养为抓手 , 培养学生良好的

 行为习惯,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 让学生知

 道该"怎么做 ” , 要通过课堂训练 、 活动参

 与 、 校外实践等途径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 养

 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学生行为文化的建设

 要以活动为载体 , 要寓教于乐 。

 学校要引导

 学生学会思考 、 学会审美 、 学会创新 、 学会

 感恩 、 具有社会责任感 。

 学生行为文化的养

 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

 它需要学校以日常

 考核为平台 , 发动全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

 参与其中 , 长期坚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检

 查考核 , 规范的学生行为 , 纠正学生的不当

 行为 , 最终形成积极的 、 上进的学生文化 。《 四川教育 》 2020 年第"期.综合5

篇七: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021 · 11“十四五”学校高品质发展规划的理解与施策摘要:编制好学校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外部来看,发展规划是学校提升质量的基础;从内部来看,发展规划是学校品质提升的前提。

 高品质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结构性改革破解学校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十四五”学校高品质发展规划,要把握其结构和要素,重点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关注六个结合,注重四个关键,形成结构性的闭环方案,以促进学校整体办学品质的提升。关键词:十四五;学校发展规划;高品质学校;结构性改革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289 ( 2021 )

 11-0003-04■ 崔勇“十四五” 发展规划是国家主张转化为办学行为的重要途径 , 是新发展阶段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依据,是全校师生奋进新征程的共同行动纲领。一、深刻理解“十四五”学校发展规划的意义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年。编制好学校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从外部来看:发展规划是学校提升质量的基础“十四五”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全面提升质量的基础。

 好的规划不仅要体现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利益,而且要反映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 体现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学校发展规划为教育部门了解、指导、服务和管理学校提供重要的依据与途径;同时,有助于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与融合。在制定规划的时候,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尤其是习总书记的四个方面要求: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总要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规格;指出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具体路径。[1]同时,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必须坚持办好学校的九个要求: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2](二)从内部来看:发展规划是学校品质提升的前提“十四五” 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总结经验与规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四川实践3

 / 2021 · 11律,审时度势,准确定位,谋求新的发展路径,实现工作动态平衡,完善改革措施,促进学校品质提升的前提。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自我监测和调控的客观标准与手段;学校规划有利于凝聚人心,激励干部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内部驱动力。制定“十四五”学校发展规划的本质,就是对学校发展选择和研究的过程,对学校达成预期办学设想的谋划和实施过程,对学校发展潜力不断开发和创新的过程,对学校提升育人质量的建构和行动过程。每一所学校都应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是实现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校发展规划为转变管理思想、凝聚共识、诊断问题、描绘目标、研究对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个志向高远的优秀校长,不应该只满足于现状,而应该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带领全校师生精心设计发展蓝图。二、准确把握高品质学校建设的理念与成效高品质学校建设是服务于高质量体系建设的“四川实践”与“四川经验” [3] ,是各级各类学校提升办学品位和育人质量的实践行动, 历经十年研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制定“十四五”学校发展规划要把握高品质学校建设改革的理念。(一)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核心理念高品质学校建设应始终聚焦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根本任务,引导每一所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致力于高品质愿景导向和完整框架意识的结构性变革。[4]由于学校体系高度结构性依存的现实,学校品质始终提不上去,主要就是结构性原因,突出表现在办学各要素的结构关系的失衡,内在问题在于学校改革缺乏新理念, 无法推动学校整体性结构改革,无法实现学校品位和质量的和谐共生,无法达成育人效果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5]高品质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结构性改革破解学校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所以,高品质学校建设首先要从建立关系入手,学校的品质其实就是关系建设的品质,因为有关系才有结构,有结构才有功能。高品质学校结构性改革指向办学各要素的融合共生。(二)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实践成效根据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核心理念,总课题组在74 个子课题单位中,对学校 2018 年至今的愿景体系和改革成效进行抽样调查, 共收到有效数据 55件,调查结果如下。学校情况:

 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或荣誉称号共498 个,平均每校 9.05 个。

 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等级达到 “优秀” 及以上共 43 个, 占学校总数的78.18% 。

 学校在研课题数共 630 项,平均每个学校约 11.5 项。对口帮扶 225 个区县、 779 所学校。所有学校皆无重大事故发生。校(园)长情况:被评为正高级教师 22 人,特级教师 22 人;被评为学科技术带头人省级 9 人、市级21 人;被评为工作室领衔人省级 10 人、市级 17人。

 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或荣誉称号 211 个,平均每人 3.8 个。

 发表论文 629 篇,平均每人发表 11.4篇。承担省级以上讲座与网课 411 次,平均每人 7.5次;承担市级及区县级讲座与网课 1168 次,平均每人 21.2 次。教师情况:

 获得市级以上奖励或荣誉称号4075 个。

 承担公开课、示范课、网课总计 14394 节。教师学历层次, 2021 年较 2018 年专科学历下降15.72% , 本科学历上升 3.8% , 研究生学历上升22.18% 。

 家长对学校师德师风满意度均为 100% 。学生情况: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率增 长 8.81% 。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评 价 合 格 率 增 长2.42% 。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增长 9.9% 。

 学生近视率下降 3.17% 。

 全校学生参加各类社团的比例增长 60.27% 。

 毕业年级学生掌握 1 项运动技能的比例增长 7.6% , 学会 1 项艺术特长的比例增长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四川实践4

 / 2021 · 119.49% 。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类综合实践活动的比例增长 44.2% 。家长情况:成立家长学校并开展培训活动的学校占比 97.8% ;家委会组织健全率、家长培训覆盖率、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率均为 100%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品质学校的改革最核心的词语是“全纳”,每一所学校皆可为高品质,每一所学校皆可找到自身的定位,找到自身的发展理念,找到适合自己的改革路径,达成自己的目标。所以,高品质学校的改革不是给名校贴贴金,不是薄弱学校、乡村学校望尘莫及的,每一所学校皆可以在这个道路上实现自己的目标。三、重点突破“十四五”学校高品质发展规划的要点“十四五” 学校高品质发展规划的内涵是围绕发展性目标,同时又兼顾基础性目标而设计的学校发展综合性方案。要根据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计划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对学校未来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路径,包括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办学特色、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办学条件、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措施安排。[6](一)“十四五”学校高品质发展规划的结构和要素“十四五” 学校高品质发展规划的结构包含七个部分。

 一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分析, 分析优势、问题、机遇。二是学校发展的理念选择,学校发展的理念是什么,教育主张是什么。

 三是学校发展的目标确立,要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要把老师建设成为什么样的队伍。四是学校发展的要素设计,办学各要素要进行怎么的系统设计。

 五是学校发展的特色定位,学校的特色在哪里,亮点在哪里,突破口在哪里。六是学校发展的推进步骤,五年规划怎么一步一步实施。

 七是学校发展的保障条件,物质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等。也就是说,制定“十四五”学校高品质发展规划有三个要素:第一,发展的基础,主要是优势与挑战;第二,发展的愿景,就是定位与目标;第三,发展的路径,就是策略与保障。

 三个方面系统地闭环地思考、规划,然后通过结构创新来保障学校今后的改革发展。(二)制定“十四五”学校高品质发展规划的难点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最大的难点在于“十四五”学校的发展定位。这是校长、老师、学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我们要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 当然,更难的还在于这个规划方案如何形成一个结构性的闭环,让规划的方案成为答案,怎样把方案落实到工作中,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动学校的现代治理。例如,巴中市巴州区第七小学始建于 1951 年,有三个教学点和三所村校,办学条件和质量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

 处于巴州区城郊接合部,以外来人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为主。

 像这样的学校未来怎么发展? 在反复讨论中,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

 要办成一所 “老百姓家门口的高品质学校”。怎么理解“老百姓家门口的高品质学校”?首先要想一想“老百姓”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这些“老百姓”关注的“品质”在哪些方面,学校要给出的答案是什么,这些都需要在“十四五”学校高品质发展规划中找到答案。国务院在 2016 年就印发了《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但到目前很多学校关注的还是前面和中间这部分学生。

 在“十四五”期间,怎么解决困境儿童、兜底儿童、后进生的问题,学校还需要更加关注,还需要提供更多的经验。

 高品质学校建设就要把每一个孩子当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去培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办好每一所学校,这可能是“十四五”的重点与难点。

 所以,每一个学校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最可怕的是学校的定位不准,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办学理念不清,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样的学校肯定品质不高。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四川实践5

 / 2021 · 11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要给全体教师一个清晰的定位,要描绘一个远大的目标,同时要寻找到良策,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规划的措施能够带领全校师生走到希望达到的地方。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要让学生及家长的头脑里给学校定位,确保学校的特色能够深入人心。(三)“十四五”学校高品质发展规划的“六个结合”在制定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六个结合”:方法上的“三个结合”和内容上的“三个结合”。方法上,要把坚持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把学校宏观发展规划同年度工作计划相结合,把学校的整体工作安排同各部门落实计划相结合。

 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时候,不少学校是让每个业务部门制定一个部分,最后校长把十几个部门的材料拼在一起,凑成一个规划,这样的规划是散落的、低品质的,没有形成结构性闭环,容易出现不搭调。

 所以,制定“十四五”学校高品质发展规划,在各个部门提出自己主张的基础上,学校的班子一定要集体决策、整体解决、整体思考、前后一致,针对问题,采取策略,描绘目标。内容上,要把学习研究学校校史和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要求相结合,把学校优秀的办学理念和高品质学校建设实践相结合,把拉长学校办学优势和解决发展兜底问题相结合。

 一定要研究校史,研究学校从哪儿来,现在处于什么发展水平、发展位置、发展状态,未来要走向何方。要拉长优势,落地国家政策;要解决兜底的问题,把过去没有解决、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十四五”改革解决掉,推动学校更高品质地发展。(四)“十四五” 学校高品质发展规划的四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时”:“审时”,指详细观察并勘测所在时代的教育特点。如今“双减”政策、“提质减负”等热词已然成为时代主旋律,给学校注入了新的发展推力、发展活力和发展内力,应把握新时代的教育特点,加快学校发展可谓“时不我待”。第二个关键词是“势”:“度势”,指仔细研究并估计教育时势的变化。

 国家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深度落实,教育的制度安排、政策环境和资源支持持续优化,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应当“乘势而上”。第三个关键词是“域”:“从域”,指客观评估区域教育的优缺点,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教育政策。例如,四川提出建设“教育强省”战略,各区域教育的微观环境、境域气候和直接条件空前优越,为以“高品质教育”为己任的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厚实的“用武之地”。第四个关键词是“策”:“用策”,指不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政策,而且要用好政策来促进自身改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重点须向内涵发展与质量提高转变,促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

 随着教育的基础能力、实践经验和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一定要用好这些“求胜之策”。参考文献:[1] 安钰峰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J]. 红旗文稿 ,2021(11):9-11.[2] 顾明远 . 基础教育迈向现代化新征程 [J]. 未来教育家 ,2021(01):8-10.[3] 李政涛 . “高品质学校建设”—— — 基础教育改革的四川经验[J]. 教育科学论坛 ,2019(29):3-7.[4] 刘涛 , 崔勇 , 张文龙 . 情境视域下高品质学校的内涵实质与结构逻辑 . 教育科学论坛 [J],2021(26):3-7.[5] 刘涛 , 崔勇 , 张文龙 . 高品质学校建设的逻辑起点和行动框架—— — 兼论教育“公益性”的认识和落实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1(08):3-7.[6] 陶剑灵 . 英式学校发展计划在我国的实践与反思 [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2,4(04):49-54.(作者单位: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 610225 )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四川实践6

篇八: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稿日期] 2021-03-10[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20A0107、SK2020A0119)。[作者简介] 华银峰(1979-),男,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论高等师范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逻辑思路华银峰(合肥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摘要] 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的特殊使命,其发展状态、质量成效直接关系我国的教育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文章在分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基本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高等师范院校发展的客观规律、内涵建设的路径选择、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等方面论述并明确内涵式发展是高等师范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选择,并运用因果联系、矛盾分析、肯定否定的分析方法,提出强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优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深化发展的师范传承等高等师范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逻辑思路。[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 G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530 ( 2021 )

 03-0007-05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础和保障。

 作为人才培养工作母机的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院校”),承担着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责,高师院校的发展状态、规模质量直接关系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建设以师范院校为主体、 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 [ 1 ] 。

 在奋力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远景目标和做好“十四五”开局各项工作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师教育主体的高师院校,需立足师范本色,擦亮师范底色,深化师范特色,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师范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一、高师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特征(一)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涵内涵发展是发展概念的核心内容和前提条件,就逻辑学范畴而言,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事物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事物对象的分子范围。基于此意义上理解,内涵式发展是促进事物本质属性及其构成要素积极变化和提升的过程,是相对于规模扩张和外延拓展的一种内在发展,主要体现在发展的内容、质量和成效上。因此,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是指高师院校体现师范性办学定位、实现师范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办学规划、结构、内容、质量、成效的积极变化与提升过程。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实力的增强、成效的彰显,是一种相对的基于内在需要和外在需求的发展过程 [ 2 ] 。

 从职能上讲,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是指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发展;从内涵上讲,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是指师资队伍、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平台、治理体系等构成要素的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的提高 [ 3 ] 。(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特征发展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是科学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 4 ] 。

 坚持内涵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落淮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2021 年第 3 期第 23 卷(总第 127 期)No. 3 , 2021General No. 127, Vol.23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 年第 3 期实新发展理念的逻辑前提和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 5 ]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思路,就是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全局, 坚持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发展理念 [ 6 ] 。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有序和谐的组织体系;在发展主体上,依靠组织自身资源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 实现优质的发展;在发展动力上,主要依靠组织内部成员基于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产生的团队合力;在发展质量上,注重全面提升根本质量、整体质量、服务质量和成熟质量 [ 7 ] ;在发展速度上,追求高效、务实,尽可能地缩短各发展阶段的单位耗时。

 综合以上特征,高师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以学校自身及其成员为动力主体,以提升师范性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供给为核心,依靠组织内部的资源、要素及其优化配置,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统一协调的持续性发展模式 [ 8 ] 。二、内涵式发展是高师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选择(一)

 内涵式发展是高师院校遵循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辨证唯物主义认为 ,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内在的运动发展规律, 都是由其内部矛盾运动引起的 ,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高师院校发展除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外,更具有符合其自身特点的个性发展规律。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师范院校的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高师院校的性质和任务表明高师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 师范特色是它的基本属性和职业属性 [ 9 ] 。

 这具体体现在:一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质量的教育者,要遵循师资培养的客观规律。教师的职业属性和责任义务决定了师资培养要求高,不仅要培养教育对象具有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使教育对象兼具传统的“三字一话”师范生基本功和新时代“互联网 + ”线上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培养教育对象具有高尚的教书育人精神素养。二是高师院校直接责任是服务教育事业,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

 教育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基石,是关乎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的千秋伟业,教育的发展是持续积累的有序过程,是通过内涵循序渐进地增加、补充或改善,从而逐渐实现质变的过程。三是高师院校的发展制约于社会现实,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作为教育的重要分支,师范教育发展必然依托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符合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 满足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前提, 而且不仅要满足当时的发展需要 ,更要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段历史时期内,高师院校师范性的削弱和向综合性大学的集中式转变,既是高师院校的现实困境,也是高师院校被动发展使然。

 改革开放以来,师范教育的总体趋势是通过协调自身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而形成了今天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以开放和多元为主要特征的师范教育体系 [ 10 ] 。新时代高师院校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使命,必须回归本原,遵循师范院校的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发展规律、发展趋势,适应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坚持内涵式发展思路,建立适合本校具体情况、体现高师院校特色的长远发展规划。(二)

 内涵式发展是高师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必然路径当下语境中的高校发展,包含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两个方面,其中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实现内涵式发展,即高校在结构、质量、效益等层面系统性和全方位的调整和改进 [ 11 ] 。

 教育的生命力、社会影响力最终要回到内涵上, 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学校功能充分发挥的必然选择,相对于规模、速度、数量等粗放型发展,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学校发展过程中上述各要素之间的系统联系和有机结合。一是高师院校建设发展的历史要求高师院校必须坚持内涵式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时段, 我国师范教育曾出现以短期内激增的方式发展 , 同样也以短期内锐减的方式调整的现象,导致这种非正常发展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坚持内涵式发展的理念,缺乏科学的定位和规划,发展过分依赖外延的扩张,过多依赖外部因素使然。

 二是高师院校存在的问题要求高师院校必须坚持内涵式发展。

 由于对办学效益潜在性、长久性和社会效益综合性和广泛性认识不足,近年来高师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如学校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口径狭窄,不符合教育事业发展需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实习实践不够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师范教育基本技能薄8

 弱; 过分追求办学规模 , 盲目增设非师范专业,师范专业呈现相对弱势,基本投入不足等,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高师院校和师范教育的发展。

 三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教师供给已经从总量紧缺向结构性过剩转变,高师院校毕业生的数量供给已经超过现实需求。在就业市场中,高师院校的师范专业毕业生不具有竞争优势 [ 12 ] 。四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建设一支高质素、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现实需要,倒逼高师院校必须做出自我革新,以满足现实需要、社会需求和群众期盼。因此,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高师院校应重新审视师范性办学定位落实和目标实现情况, 通过加大内涵建设力度,强化师范教育主责主业,充分依靠内部的资源效能,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工作水平、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三)

 内涵式发展是高师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

 回溯我国高等教育近 20 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先后经历规模扩张、 质量提升、内涵建设三个阶段。

 当前,高师院校应该在保持适度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将努力的方向聚焦到内涵建设上,努力追求卓越的教育质量。首先,内涵建设是提升高师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

 创造条件,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 13 ] 。建设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是振兴教师教育的重要举措,但也在无形之中给高师院校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在教育行业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凸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推进内涵式发展是高师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唯一选择。其次,内涵建设是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的保障。看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不是看一时的数据和规模,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和历史的视野看他培养出什么样的杰出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 14 ] 。

 作为培养教育者的摇篮,能否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教育人才,是衡量高师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准。

 再次,内涵式发展是高师院校转变发展方式的引擎。在外部需要和内部冲力的双重作用下,高师院校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坚决否定不计成本、不算代价、盲目进行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要以学校的内涵建设为重点,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切实做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在实现学校系统内外各种因素和机制的有机协调与和谐发展基础上,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和公平的全面、协调、均衡发展 [ 15 ] 。三、高师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逻辑思路(一)坚持因果联系的思维方法,强化高师院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果联系是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与被产生、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的、必然的联系 [ 16 ]( P222 )

 。准确运用探求因果联系的思维方法, 能使我们科学地认识并说明事物的现象,深入地分析并论证事物的本质。一是运用求同的因果联系探求方法,分析高师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内涵式发展与内在动力的普遍性因果联系。通过比较分析方法,会发现一般性发展动力原理,即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过程就是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健康持续的发展过程。

 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强化以学生为本理念,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的成长规律,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方式上全程全面全方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在内部治理体系优化上,主张通过人性化管理汇聚办学合力。

 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发挥全体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和团队力量,使学校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持久的动员能力,通过促进全体师生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二是运用求异的因果联系探求方法,分析高师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内涵式发展与内在动力的差异性因果联系。高师院校面对教育对象开展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活动,除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思想、锻炼提升学生师范技能与综合素质外, 其本身就是教育对象未来从事职业的预设映像,两者本质上的同一性,是调动和激发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推动学校发展内在动力的重要引线,这种激发内在动力上的便捷是非师范院校所不具有的。三是运用共变的因果联系探求方法,分析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与内在动力的因果联系的具体内容。纵观师范教育发展历史,社会尤其是高师院校自身对师范教育的定位、认同和对师范性的坚守,与高师华银峰:论高等师范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逻辑思路9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 年第 3 期院校的发展历程、呈现的态势密切相关,并呈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内在因果联系的正向共变。(二)坚持矛盾分析的逻辑方法,优化高师院校发展的顶层设计矛盾属性是事物的普遍属性,矛...

推荐访问: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 内涵 学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