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具体目标4篇

时间:2022-09-14 14:2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具体目标4篇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具体目标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具体目标4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具体目标4篇

篇一: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具体目标

五规划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2020 年 7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2020 年 10 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党中央正在组织制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议。根据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和规划建议编制工作安排,有关方面近期将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干部群众、专家学者等对“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建议,2020 年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本次规划将重点突出科技、要素、安全、内需、民生、环保六大方面。

  五条原则: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说,规划《建议》的起草主要把握了五条原则。一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三是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确保不发生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五是处理好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做到既高瞻远瞩又务实管用。

  当前中国面临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内已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对外则面临全球政治经贸环境正发生剧烈变化的重大挑战,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下一步发展目标亟待进一步明确。因而,本次规划在目标设定上,既有立足短期的五年计划,也有着眼 15 年之后的 2035 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十四五”(2021-2025 年)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绘好“十四五”发展蓝图,对各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意义重大 。

 2020 年 8 月 6 日, 习近平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篇二: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具体目标

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主讲人:XXX

 时间:20XX.XX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发展环境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国内发展丌平衡丌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丌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指导方针 高丼中国特艱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艱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必须遵循的原则 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战略导向 主要目标 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2035年远景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劢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制定科技强国行劢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丼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劢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贯彻尊重劳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劢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劢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 推劢制造业优化升级  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劢  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 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着眼亍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劢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 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 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第三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 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  推劢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 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艱、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第三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劢、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劢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畅通国内大循环  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  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 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不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 推劢进出口协同发展  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 第四篇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栺局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 拓展投资空间  全面促进消费  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劢  完善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政策体系

 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劢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不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 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 加快推劢数字产业化 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 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 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  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 第五篇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

 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亍政府管理服务,推劢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丌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 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  推劢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 坚持放管幵重,促进发展不规范管理相统一,构建数字规则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 加强网络安全保护  推劢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  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 第五篇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劢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毫丌劢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丌劢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 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 推劢国有企业完善中国特艱现代企业制度  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劢,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 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 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 全面完善产权制度 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第六篇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财税金融制度。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 完善现代税收制度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 推进监管能力现代化 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  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第六篇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走中国特艱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劢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七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质量导向,推劢乡村产业振兴。

 • 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实施乡村建设行劢 • 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 •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劢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劢,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 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 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第七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走中国特艱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劢、特艱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第八篇 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坚持存量优先、带劢增量,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加快推劢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 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 •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 推劢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 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 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劢,推劢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 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 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第九篇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劢和高效集聚,推劢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 提升重要功能性区域的保障能力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栺局 • 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 • 开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劢力源 聚焦实现战略目标和提升引领带劢能力,推劢区域重大战略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劢、融通补充。

 • 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 • 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 加快推劢京津冀协同发展 • 全面推劢长江经济带发展 • 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 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 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 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 推劢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 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 深度参不全球海洋治理 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 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 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

 第九篇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丼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十篇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劢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 推劢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 发展中国特艱哲学社会科学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加强...

篇三: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具体目标

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规- - 划- - 纲- - 要- - 解- - 读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主讲:XXX 时间:XXX

 目录 规- - 划- - 纲- - 要- - 解- - 读 c a t a l o g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发展环境、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坚持创新驱劢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 2 3 4 5 6 7

 规- - 划- - 纲- - 要- - 解- - 读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发展环境、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1 PART

 纲 - - 要 - - 解 - - 读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发展环境、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关亍发展环境,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纲 - - 要 - - 解 - - 读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发展环境、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01 规划纲要草案认为: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冝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丌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纲 - - 要 - - 解 - - 读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发展环境、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01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叱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亍世界东方。

 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 和 今 后 一 个 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亍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 有 新 的 发 展 变化。

 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劢求变,善亍在危机中育先机、亍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纲 - - 要 - - 解 - - 读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发展环境、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01 规 划 纲 要 草 案 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导向。

 1. 高丼中国特艱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3.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艱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4.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5. 坚定丌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艱、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纲 - - 要 - - 解 - - 读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发展环境、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01 1.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劢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劢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 2.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3.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4.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 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6.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指导思想

 纲 - - 要 - - 解 - - 读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发展环境、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01 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系统观念

 纲 - - 要 - - 解 - - 读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发展环境、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01 1. “十四五”时期推劢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2. 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劢、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3. 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战略导向

 纲 - - 要 - - 解 - - 读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发展环境、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01 1. 必须坚定丌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劢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2. 必须坚定丌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劢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

 3. 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战略导向

 纲 - - 要 - - 解 - - 读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发展环境、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01 展望2035年,我国将 基本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基本实现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基本实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不、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基本建成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关亍主要目标,规划纲要草案提出

 纲 - - 要 - - 解 - - 读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发展环境、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01 01 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02 广泛形成绿艱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03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04 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纲 - - 要 - - 解 - - 读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发展环境、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01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主要目标

 规- - 划- - 纲- - 要- - 解- - 读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2 PART

 纲 - - 要 - - 解 - - 读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劢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纲 - - 要 - - 解 - - 读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01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制定科技强国行劢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丼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

 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纲 - - 要 - - 解 - - 读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01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贯彻尊重劳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劢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规- - 划- - 纲- - 要- - 解- - 读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3 PART

 纲 - - 要 - - 解 - - 读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03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劢制造业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纲 - - 要 - - 解 - - 读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03 着眼亍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劢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推劢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纲 - - 要 - - 解 - - 读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03 1. 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 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艱、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3.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规- - 划- - 纲- - 要- - 解- - 读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 4 PART

 纲 - - 要 - - 解 - - 读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 04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劢、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

 扩大内需 有机结合 创新驱劢 高质量供给

 纲 - - 要 - - 解 - - 读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 04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劢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劢,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完善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政策体系。

 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不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劢进出口协同发展,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畅通国内大循环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规- - 划- - 纲- - 要- - 解- - 读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 5 PART

 纲 - - 要 - - 解 - - 读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 05 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劢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迎接数字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

篇四: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具体目标

五规划主要内容解读(完整版)

 .......................

 1 1

 1 1 、降速提质与远景目标

 ................................ ....................

 1 1

 2 2 、“ “ 十四五” ” 的 5 5 个新理念与 2 12 个重点任务

 ......................

 3 3

 3 3 、科技创新是“ “ 十四五” ” 时期的首要任务

 ............................

 7 7

 4 4 、深圳“ “ 双区建设” ” 的改革使命与市场空间

 .......................

 10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解读 ( 完整版)

 )

  -Word 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 2020 年 10 月 29 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其背后有几个值得关注的中长期逻辑:一是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是“十四五”时期的 12项重点任务形成了三层次的系统性架构;三是科技创新是“十四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其保障措施包括了政府作用、企业能力、人才活力、体制机制 4 项。

 1 1 、降速提质与远景目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五中全会提出的要在 5 2035 年实现的远景目标之一。截至 2019 年,中国人均 GDP 为 1 万美元。“十四五”时期中国潜在 GDP 增速预测值约为 5.5%(不变价增速;IMF(2020);白重恩、张琼(2017)),按照现价美元计算的名义经济增速约为 7.0% (平减指数按 1.5%估计)。假设人口不变,这意味着“十四五”之后中国的人均 GDP 将达到 1.5 万美元。2026 至 2035 年,假设中国名义经济增速平均能超过 5.0%,那么 2035 年中国人均 GDP 增速将接近 2.5 万亿美元。

 中国人均 P GDP 从 从 1 1 万美元上升至 2 2 万美元以上的主要困难在于,“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将进入增速下降但质量持续提升的过程:

 (1)近年来,为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疫情的连续冲击,中国宏观杠杆率明显上升。“十四五”时期,需要将宏观杠杆率的上升速度控制到“避免每年上升超过十个百分点”的区间,这主要涉及财政、国有企业、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债务监管。

 (2)中国制造业局部接近技术前沿,后发优势消失,自主创新面临更高难度和更高风险。

 (3)居民消费仍然会受制于贫富差距、劳资矛盾(包括自动化替代、分配弱势地位等)。近年来实施的全面脱贫、个人所得税改革等只是开始,教育公平、农村改革、城市户籍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仍需要在“十四五”时期持续推进。

 (4)全球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出现本质变化,中国的外资外贸将受到明显影响;同时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和居民消费的升级,中国的进出口将更趋平衡。综合之下,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将趋于收窄。

 2 2 、“十四五”的 5 5 个新理念与 2 12 个重点任务

  达成上述目标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十四五”规划提出的 5 5 个新理念和由科技创新领衔的 2 12 个重点发展领域。

 “十三五”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十四五”的总体目标升级为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亦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由于总体目标升级,“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也相应出现了升级。其中以下 5 项新的理念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应该重点关注:

 第一,统筹发展和安全。这在“十三五”规划中是作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任务,而在“十四五”规划中则升级为指导思想。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是指产业结构、市场体系的升级,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协调。“十三五”规划中这也只是重点任务之一。

 第三,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要是指要对总需求结构的演变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第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是指执政能力的制度性、系统性提升。在经济领域,以系统性、长期性的“宏观治理体系”概念代替了常用于逆周期、部门性调节的“宏观调控”概念。

 第五,指导原则中的“坚持系统观念”:涵盖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中

 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等多项矛盾的统筹协调。

 “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 2 12 个领 域,依次包括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新发展格局、市场经济体制与宏观经济治理、乡村振兴、区域协调与城镇化、文化事业、绿色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民生、安全、国防共 12 个方面,这 12 项任务形成了一个三层次的架构。

  第一层次是科技创新,这是“十四五”时期的第一动力:无论是国内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还是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格局,都决定了科技创新位列第一。

 第二层次是宏观政策,包括供给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需求侧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问题 ——。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 供给侧: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既要自主性地技术创新,也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能源、数字化等领域实现突破。

 2. 需求侧:要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关键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以及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从而带动居民就业,稳定居民收入预期,促进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

 3. 市场经济体制:以 4 个方面改革作为保障:一是优化市场主体,包括国资布局调整、国有资本改革、非公经济发展等。二是完善产权、准入、公平竞争等市场制度。三是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优化市场体系。四是实现更高水平开放。

 4. 宏观经济治理:包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跨周期调控、逆周期调控、宏观审慎监管等政策工具,工具越丰富,政策越精准灵活。

 第三层次是结构政策,包括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文化软实力、绿色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民生与应对老龄化、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3 3 、科技创新是“十四五”时期的首要任务

  科技创新是“十四五”规划 12 项重点任务中的首要任务,其保障措施包括国家力量、企业能力、人才活力、体制机制 4 项。企业、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政府如何更有效发挥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本节将现有学术研究结果梳理如下:

 (1 1 )创新激励政策:资本市场比财税政策更有效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体系可以分为基础支撑、财税支持、金融支持三个方面。其中基础支撑主要包括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与专项计划等,属于中长期政策;财税支持主要包括直接补贴、税收减免、政府订单等;金融支持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以及金融产品创新等。

  财税政策的问题一是政策设计较为复杂,如需要考虑增量型与存量型;二是对流动性约束较强的中小企业影响更显著;三是不适合高速增长领域,对强竞争力企业会有挤出。

  与之相比,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能更有效地支持企业研发与创新。原因一是资本市场具有高频交易功能,同时有众多主体参与,能通过不断试错进行价值发现,从而为技术创新实时定价;二是中国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普遍偏好股权融资,原因是当前信贷融资的显性和隐性成本较高、企业债券融资标准较高,而股权融资成本较为灵活,同时能获得投资人在行业资源、市场拓展上的支持。

 2019 年以来,科创板设立、创业板改革、港交所改革等,缩小了中、美之间股权融资的差距,特别是特殊 IPO 条件、注册制改革等措施,为创新型企业在中国沪、深、港上市扫除了障碍。资本市场改革成为中国支持技术创新的主力政策工具。

 (2 2 )金融危机以来,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因素出现了变化

 金融危机之前,低劳动力成本、低税率、以及提供优质公共产品的地区对企业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但金融危机之后,生产端的聚集效应、基础设施、研发水平以及需求端的消费者距离等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价值创造持续向上游环节(研发和设计等)和下游环节(营销和售后等)转移,生产过程创造的价值份额持续下降(麦肯锡,2019)。

  其原因在于:1. 目前约半数劳动力已可以实现自动化替代,资本和劳动力对制造业的重要性出现了反转,这使得目前仅 18%的商品贸易是基于劳动力成本套利的。2. 规模效应增加、贸易成本下降,使得产业链集聚效应持续强化,生产要素进入聚集区之后会“沉迷其中”,对成本边际变化的反应变得迟钝。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经济领域 “网络效应”的强化,市场空间对于企业价值创造越来越重要,而 2025 年新兴市场将占全球制造业消费的三分之二,2030 年将占全球消费的半数以上。

 (3 3 )从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看人才的政策诉求

 近年来国内主要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户口、补贴、购房优惠等各类措施不断出台,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在追求经济运行和人口流动之间的一种良性循环。

 一方面,各地会通过吸引人才流入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对于生产、人才的流入能从边际上改善生产要素的供应——既包括劳动力数量、质量、年龄结构,也包括资金(通过储蓄、纳税、社保等形式)、技术(包括引进新技术、试错型技术进步等)和数据要素的积累。对于需求,人才流入既能直接拉动消费

 与住房销售,也能间接影响企业投资的增速与方向。同时,人才流入也会产生聚集效应,提升资源整体配置效率。

 另一方面,城市所在区域实现了持续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就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收入增长预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同时增强城市的财政力量,改善市政环境,并持续投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建设,形成长期可持续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吸引高质量人口的流入。

  4 4 、深圳“双区建设”的改革使命与市场空间

  (1 1 )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推进“双区建设”的背景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央“顶层设计+基层探索”的改革开放新模式,既彰显国家意志,又符合地方诉求。一方面,国家需要深圳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与“试验田”的作用,为中国经济转型突围“闯”出一条新路;另一方面,深圳也需要国家授权来改革城市发展的“痛点”,为深圳城市发展打开新的空间。

 因此,中央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政策框架是结合了顶层设计与地方需求之后的战略部署,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相比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政策框架不仅将深圳作为大湾区四个核心引擎之一,强化深圳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且将深圳作为新征程中的改革尖兵,为国家整体改革探索路径并积累经验。

 (2 2 )六大领域体制改革,探索形成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规划相比,国家授予深圳了一整套政策体系,从目标定位到授权清单,全方位规划了深圳未来五年的发力领域与路径措施。其中,以探索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主线,以六大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的《实施方案》,清晰地指引了深圳改革开放的趋势方向,对投资主题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畅通内循环:疏通要素市场化配置堵点、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重点关注资本市场改革与数字经济等主题。在“双循环”的设计方案中,补短板、疏梗阻,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是建立独立自主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因此,《实施方案》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与“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等内容旨在促进深圳“内循环”的形成,规划部署全面详

 细,授权事项占了首批授权总数的 50%。其中,围绕深交所的资本市场改革与围绕数字经济的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两主题,则是畅通内循环的重中之重。

 升级外循环: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重点关注知识产权保护、金融与航运业对外开放等主题。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升级外循环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和畅通国内循环,实现内外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因此,《实施方案》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与“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等内容旨在发挥深圳外向型经济与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探索如何在更高层面上与国际市场相融合。其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国际法治领域跨境合作,以及推动金融与航运业对外开放等主题值得重点关注。

 补齐民生服务供给短板,是深圳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主要特色,重点关注医疗、教育、社保、文化等主题。在中央对深圳的战略定位中,关于民生的有三项“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而《实施方案》通过“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与“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对此进行落实。尽管《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中民生领域的综合授权事项

 较为有限,但明确提出的深圳医药改革与办学自主权下放尤为值得重点关注。

 (3 3 )值得关注的市场机遇

 第一,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领域的市场机遇:作为政策体系浓墨重彩的一部分,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改革蕴藏的市场机遇值得深入挖掘。其中,“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优化”可能会改善创投行业低端竞争的格局,使其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到优质企业培育中去,长期利好优质上市企业;“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可能利好为技术成果评估、定价、撮合交易的中介机构与科研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上市公司;“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推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和国际合作”将利...

推荐访问: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具体目标 五年 中国 目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