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7篇

时间:2022-08-26 10: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7篇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推进区域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品质,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在初中第一轮强校建设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7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7篇

篇一: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推进区域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品质,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在初中第一轮强校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高质量打造现代化都市首善之区新定位,坚持“三为本”“三个更重要”发展理念,科学分类施策,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补短提升,强化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打造优质均衡、活力充盈、特色多样、生态和谐的初中新样态,让城乡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行动目标 ——到 2022 年,大力改善薄弱初中办学条件,初中标准化学校比例达 100%;完善初中教育改革发展机制,补齐初中教育突出短板;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达到区域全覆盖;组建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加强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 80%以上。探索形成区域内初中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办学新机制。

 ——到 2025 年,区域内初中资源配置优质均衡校际差异系数均小于 0.30;全区 1/3 相对薄弱的初中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1/3 内涵发展较好的初中创建成现代化学校;公民办学校协同优质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着力打造一批品质名校。

 三、行动举措 (一)建设“统领”行动 1.强化队伍政治建设。加强对初中教育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初中学校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建工作进章程,以建带动群团建设。强化初中学校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教师员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选树一批扎根边远乡镇初中的“四有”好教师典型,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推进“清廉学校”建设。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初中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逐年配齐思政教师,推进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培养。思政教育要富有时代特色,挖掘本地“红色根脉”资源,挖掘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内容、主题活动和实践形式,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获得感,突出可实践性可体验性,牢牢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正确政治方向,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使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吸引力更强。

 3.推进初中“五育并举”。各学校要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改革育人方式,积极构建多元育人的校园特色文化,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落实“双减”要求,重视初中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全面加强和

 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发挥青少年健康“护航”工程和学生生命成长共同体的作用,关注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初中学生体质健康,不断推进“五育并举”工作。

 (二)优质资源拓展行动 4.优化初中学校规划布局。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学校建设,均衡配置公办教育资源,统筹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段学校工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新一轮国土资源规划调整,完善区域内初中学校规划布局,在城镇建设和更新中,优先保障公建配套初中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初中学校 8 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

 5.深化初中优质教育环境建设。依托省“区域推进和学校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区”、“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建设,统筹推进智慧校园、未来校园建设,加强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及新型教学空间建设,为学生个性化、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创设条件。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加强教师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至 2022 年,“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覆盖率达 100%。到 2025 年,发展 2 家以上市级智慧校园标杆学校,新型教学空间覆盖率达到 100%,创新实验室覆盖率达到100%。

 (三)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 6.实施农村边远初中补短提升。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边远初中学校的经费支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采用

 融合型、共建型等合作办学模式,推进 8 对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建设,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扩大优质示范普高在农村边远初中的招生名额分配比例,建立健全薄弱初中学校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并以近三年初中学校发展性评估结果为依据,将区域内 1/3 左右的初中确定为相对薄弱、需重点建设的初中学校,组织专家诊断分析,“一校一案”实施补短提升。每三年为一轮,实行动态管理。

 7.推进近郊初中提档升级。推进分层作业改革、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及学为中心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数字化精准教学,推进学校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强化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能力。以拓展性课程和特色项目为载体,探索小初高特色项目衔接,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一批德育、外语、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色初中,推动组建初高中特色发展联盟,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8.深化城区初中品质铸造。研制“品质初中”发展指标,确定“品质初中”的类别与项目,建立以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配置、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品质初中”发展监测机制,实施年度报告制度。深化初中课程改革,实施初中强基工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通过市中学生“科技素养大讲堂”课后服务平台和与高校、高中、俱乐部、校外有资质培训机构合作、购买特色课程服务等形式,大力推进初中学校多样化办学、个性化育人、特色化发展,做大做强初中教育品牌。

 (四)师资素质优化行动 9.提升校长专业领导能力。深化初中校长、书记学习共同体建设,推进“未来教育管理名家(初中校长)培养工程”和“初中校长素质提升计划”,构建初中校长分层分类培养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区域教育顾问的引领作用,以培养政治坚定、理念先进、富有情怀、业务精深、治校有方、紧跟时代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初中校长为目标,加大对名校长、正校级后备人选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培育形成优秀校长群。到 2025 年,遴选并培育市名校长 2~4 名、区名校长 5~8 名。积极试行校长职级制,探索建立科学的校长职级评价体系,努力形成教育家办学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初中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10.优化学校师资配置。制定初中校长与教师优化配置和建设工作方案,完善初中教师流动机制和名优教师使用机制,重点引导优秀教师向薄弱初中流动,充分发挥名优教师引领作用。在现有编制总量内,通过城乡一体、学段统筹、教师走教、动态调整的方式合理配备初中教职工,并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探索建立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养、交流、引进等措施,到 2025 年,区域内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占比达 10%,农村初中学校每百名学生至少拥有 1位名师(含特级教师、名师、骨干教师等培养对象),建立农村“初中名师工作室”50 个。

 11.改进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实施“领头雁+群雁飞”工程,建构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和名师后备人选培养体系,打造“阶梯式”人才成长的本土路径。推进农村初中教师培养计划,深化教师交流,完善新入职教师带教制度,统筹安排农村和薄弱初中新入职教师在城镇优质学校学习锻炼三年,期满后回原农村学校任教。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教师的执教能力培训,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实施青年教师岗位成长计划,进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制管理。依托“高端教师培训班”“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特级教师基地学校”等载体,开展高端培训、师徒结对、校本研训等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到 2025 年,遴选并培育市学科名师骨干 8~10 名、区学科名师骨干 30~40 名,培育市骨干班主任 3~10 名,区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 5~10 名。用优质师资保障初中教育优质发展。支持初中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初中教师、校长出国(境)研修,加快提升初中校长与教师的国际理解能力。

 (五)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行动 12.丰富“三生”课程体系。加强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题的初中“三生课程”建设,拓展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深化校本特色的拓展性课程研究,提高拓展性课程质量,再开发 30 门区级及以上

 优秀拓展性课程,每校至少培育 1 门优秀拓展性课程,实现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

 13.提升“生动课堂”教学实效。开展省“改进学校教学管理”项目试点,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向“指导性管理”转型。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深化“生动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名师工作室”活动,开展每年一次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月活动,表彰一批“生动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和示范学校,总结推广一批具有课改特色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典型经验。改进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管理方式,倡导根据学生意愿与学科能力,积极开展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分层辅导、分层作业等形式的分层教学改革,实施校内减负提质。结合课后服务和周末校园开放日活动,积极开展尊重差异、面向全体的“培优、促中、补差”的教学,全面丰富和拓展学生社团课程。

 14.培育体艺特色衔接项目。实施小初体艺特色衔接项目,同一区域内的小学和初中要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省艺术教育实验区为平台,加强体艺特色项目衔接工作研究,强化特色项目的顶层设计,科学建立体艺特色项目培训培养机制,以体艺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及课余训练等为载体,逐步形成区域内小初衔接体艺特色品牌。实施体育艺术素养监测工作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15.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验教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实验操作测试制度,有效提升初中生科学实验操作能

 力。倡导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性问题解决能力。拓宽丰富综合学习课程,推进 STEM 课程建设与创客教育,探索多学科知识融合教学路径,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加强科技教育,借助特色高中、高校、协会资源,创新初中生科技教育平台,延伸科技课堂时空。

 16.深化数字化教学改革。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项目,推动数字化改革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全面实施初中学校首席信息官(CIO)机制,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大“空中课堂”的个性化推送力度,扩大名校名师优质资源辐射面。探索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和教育教学质量诊断与评价。

 17.加强教科研工作。优化初中教研科研队伍建设,配足配好初中教研员队伍,健全以特级教师、名教师为基础的兼职教研员制度,组建初中教育教学专家库。推进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健全教研员岗位职责和考核制度。50 周岁以下教研员在岗工作满 5年后,原则上要有薄弱初中从事 1 学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或开设工作室。加大对初中教研教科项目的扶持力度,创新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和教研工作方式,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质量和效果。建立教学视导专家团队,

 制定初中教学视导制度,全面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立足课堂的教学视导工作。

 (六)管理品质提升行动 18.构建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以现代化学校建设为标准,建立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法律顾问等制度,推动学校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督促学校按章程办学,提升学校规范化管理水平。鼓励各初中开展与课程改革、集团化办学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扁平化管理,提升管理实效。逐步扩大学校人事自主权,落实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助力学校发展。

 19.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师“区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扩大学校人事工作自主权,放宽初中学校在副校长聘任中的参与权和选择权,探索建立集团化办学机制下内设机构的自主设置制度。探索在学校先行面试基础上的教师招聘改革;对具备条件的学校,可放权由其自主按规定组织公开招聘,并按要求备案。

 20.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全面实施“公民同招”政策。建立和完善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多维度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以阳光系列评选为导向,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学校发展性评估,建立和完善初中与高

 中教育质量跟踪评价办法。以综合质量为导向,三年为一个周期,将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发展状况纳入监测内容,建立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发布制度,营造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21.建立健全办学激励机制。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强化校内激励作用。注重精神荣誉激励,组织开展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等优秀教师及优秀教学团队等评选活动,加大对初中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的表彰宣传力度。强化专业发展激励,完善健康的教师岗位晋升机制。健全绩效工资激励,根据初中学校的办学绩效,对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实施统筹分配,向办学规范且办学质量提高成效明显的学校倾斜;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分配办法,由学校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分配,有效体现教职工工作量和工作实绩,重点向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

 四、工作保障 22.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省级工作协调机制,定期会商,及时解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在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小组,研究解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分管教育工作的市县领导牵头成立工作...

篇二: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市 中小学 教育提 质 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2—2024 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区教育大会精神,根据《xx教育提质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推动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振兴教育事业,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教育现状

 全市现有学校 xxx 所,其中幼儿园 xx 所,小学 xx 所(小学教学点 xx 个,其中 xx 人及以下教学点 xx 个),中学 xx 所(初中 xx 所、高级中学 xx 所、完全中学 xx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x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x 所),特殊教育学校 x 所,中职学校xx 所,技工学校 x 所,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 x 所,高等教育学校 x 所。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在校生 xx 人,大专以上在校生 xx 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及中职学校共有教职工 xx人,专任教师 xx 人;高等教育共有专任教师 xx 人。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全市教育发展仍存在中小学教育用地不足、学校布局不均衡,学位区域性供需(特别是市本级主城区)矛盾突出,教师结构性缺编及资源供给不足,优质学校资源不足,教育品质有待提升等问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我市教育总体水平迈入全区第一方阵、打造区域性教育中心的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施教育提升工程,开展“六大行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打造“一极三城”,建设“四个 xx”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

 教育更公平。推动基础建设“十百万计划”,新(续)建公办幼儿园 xx 所,新(续)建义务教育学校 xx 所,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 xx 所以上,新(续)建普通高中 x 所。解决基础教育学段学位 xx 个。全市教育规划布局、学位供给不断优化,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教育更优质。推动内涵发展“三强计划”。锚定“强校”目标,新增 x 所自治区示范幼儿园、x 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x 所自治区星级特色普通高中。x 所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复评认定。加快建设 xx 教育新城,引进 x 所高校。锚定“强师”目标,补充教师不足,促进教师交流。到 2024 年,新增市级以上名校长 xx 人、名师 xx 人、名教研员 xx 人。锚定“强质”目标,实施集团化、共同体建设。成立学前教育集团 xx 个以上,

 义务教育学校 xx%纳入学区制管理,普通高中成立教育集团 x个以上,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高中办学质量大幅提升。建成 x 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基地),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提质更优,教育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进入全区前列。

 教育更全面。到 2024 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 xx%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xx%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 xx%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xx%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基础教育供给 扩容 行动 。

 突破“好上学”问题,完善各县(市、区)学校布局,编制教育专项规划,加快撤并规模过小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统筹教育设施用地规划技术标准,争取达到自治区办学基本标准。建立健全学校建设联合审查制度,开辟建设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学校建设速度。优化教育资源供给,保障学位供给,力争到 2024 年,全市新增学前教育学位 xx 个以上、义务教育学位 xx 个以上、普通高中学位 xx 个以上。统筹安排学位,合理分流生源,支持市区和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办成寄宿或半寄宿学校,解决部分学生上下学路途远、交通不便问题。优化学校公交配套,主城区学校实现公交校校通。探索开展全市校车配套工作。

 1.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力争到 2024 年,全市新(续)建公办幼

 儿园 xx 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 xx 所。积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立完善激励政策,健全优质公办幼儿园对口帮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机制,实现帮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全覆盖。全力推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力争到 2023 年,xx 县通过国家认定;到 2024 年,xx 区、xx 区通过国家认定。

 2.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科学调整义务教育布局,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农村教学点,配足配齐必要设施设备,保障基本教育教学和生活需要。加大脱贫地区支持力度,全面改善脱贫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开展脱贫地区教育对口支援,补齐发展短板,提升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力争到 2024 年,全市新(续)建义务教育学校 xx 所、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 xx 所以上,全面消除大班额。

 3.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实施普通高中突破发展工程和消除普通高中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落实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新(续)建、改扩建普通高中一批,到 2022年,全面消除 xx 人以上超大班额;到 2023 年,全面消除 xx 人以上大班额。落实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设备配置标准,满足高考综合改革选课走班教学需要。

 4.加快特殊教育发展。加快建设市、县两级特殊教育学校。新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x 个,实现市、县两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加强资源教室建设,实现随班就读 x 人以上的普通学校特别是乡镇中心校资源教室全覆盖。新增 x 所以上自治区示范性

 特殊教育学校。

 (二)基础教育质量 优质发展 行动 。

 1.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加大示范幼儿园建设力度,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到 2024 年,新增自治区级示范园 x 所、市级示范园 xx 所、县级示范园 xx 所。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推进 x 个自治区级幼儿园课程基地建设,带动帮扶 xx 所以上薄弱幼儿园课程建设。依托城市优质幼儿园和农村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立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中心。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全面推动自治区级幼小科学衔接实验区(xx 区)及 xx 所试点园(校)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建设 x 个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x 个自治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促进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推进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评估工作,到 2024 年,xx 县通过自治区评估,xx 区完成市级自评,其他县(市、区)完成相应进度。

 3.促进普通高中精准提质发展。发挥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特色普通高中辐射带动作用,加强 xx 高级中学“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和 x 所“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自治区级示范校”建设,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全面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实施高中精准教育高品质发展计划,推行“精准教学”,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学情,学业水平分类、分层、分步诊断,开发学科竞赛校本课程,培育学校竞赛教练团队,深挖拔尖人才培养内涵,完善精准分层培养机制。通过优化“备、教、作业、辅、测、评”等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师教学质量,力争自治区课题立项率、教学技能大赛成绩位居全区前列。提升学生参加自治区级以上学科竞赛水平,逐年提升综合素质优秀学生、学科创新拔尖学生数量。到 2024 年,新增 x 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x 所自治区星级特色普通高中。

 4.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到 2024 年,新增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自治区级 x 个、市级 xx 个,争创自治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x 个。深化体教融合,推进体育运动特色学校建设,每所学校开设 x 种以上运动项目。建设 xx 所以上特色(示范)学校。创建 xx 所自治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 x 个县级中小学生艺术团。深化教育与科技融合,丰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开展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实现中小学校医务室(保健室)、心理辅导室(咨询室)建设全覆盖。加强“五项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职教引领”发展行动。

 1.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面落实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

 专业建设计划,推动中高职衔接发展。力争到 2024 年,xx 学院新增 x 个专业硕士授予点立项建设,创建 x 所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推进 x 所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复评认定,支持x 所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xx 教育新城建设。

 2.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推动 xx 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加快xx 职业学院、藤县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院校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大力推进 xx 职业学院、xx 工商技师学院等院校与产业园区、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力争到 2024 年,建成 x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基地)。

 (四)高等教育 增活力 行动 。

 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支持 xx 学院、xx 职业学院、xx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 x 所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大力支持 xx 学院北校区、xx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二期、xx 工商技师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力争到 2023 年 xx 工商技师学院成功转设高等职业院校。立足xx 实际,通过引进方式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力争到 2024 年引进 x 所高校。

 (五)队伍建设 “ 强师 ” 行动 。

 1.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全面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实施“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市培计划”、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 xx 市中小学“三名”(名校长、名师、

 名教研员)培养工程,全面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师教育能力。到 2024 年,新增市级以上名校长 xx 人、名师 xx 人、名教研员xx 人。新增名校长工作室 xx 个,名师、名教研员工作室 xx 个。

 2.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长效保障机制,探索完善公办幼儿园、普通高中等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管理办法,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推动在全市二甲以上公立医院设立教师绿色通道或门诊挂号窗口,鼓励全市 3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点)向全市高等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免费开放。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奖励优秀教师,帮扶生活困难教师。

 3.促进教师资源共享。加大乡村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力度,稳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健全接收管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实施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深入推进中职、中小学(幼儿园)支教走教计划。搭建城市优质学校与县级优质学校、城市学校与县级或乡村薄弱学校、县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校长和教师联动互助提升平台,推进城乡学校、教师共同发展。

 (六)教育改革创新行动 。

 1.推进优质教育共同体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改革、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探索开展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探索跨区域合作办学模式,在 xx 高级中学与 xx 市第三中学、xx 市第一小学与 xx 市 xx 小学等 xx 对学

 校联盟的基础上,持续加强与先进发达地区学校的合作共建。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平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跨学段教研常态化,建成 xx 学院、xx 高级中学、工厂路小学等一批思政课联合研究共同体示范学校,形成一批优质示范课程。

 2.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2022 年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具体措施,强化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慎推进,成熟一个调整一个。

 3.建设 xx 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挖掘 xx 科研资源,依托科研单位的优势,联合建设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到2024年,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xx人,建立培养基地 x 个。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市教育提升发展指挥部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定期会商研究推进有关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市教育局)负责各项任务的督促、推进、落实,动态跟踪,确保各任务事项有力有序推进。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强化工作举措,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高效协同推进各项任务。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切实抓好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事业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与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的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调整优化教育经

 费支出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大对学校项目、学校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探索基金助建、平台促建等学校建设创新模式,构建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滚动融资、多渠道教育投入的建设体系,切实有效保障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宣传引导。各级各部门要大力营造浓厚氛围,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和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宣传阵地,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宣传,全方位营造舆论氛围,提高全社会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教育工作的知晓度,形成人人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篇三: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市推进 中小学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规划( 2022 —5 2025 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申请认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工作规程〉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巩固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整体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xx 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做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验收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破解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规划目标

 (一)按照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建立并完善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教师交流管理机制、督导评估机制,切实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进程,加大城乡间教师交流比例。

 (二)加大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力度,加强学校体育运动场(馆)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切实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三)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无明显差距,使义务教育公平惠及每一个适龄儿童,让适龄弱势儿童完成义务教育并得到有效保障,教育质量得到整体提升,实现县域内学校标准化、师资均衡化、配备现代化、质量优质化的建设目标,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三、主要任务

 (一)城乡一体化。

 1.学校布局规划。完成 xx 小学城东校区新建工程和 xx 区中心小学、xx 中学、xx 中学、xx 镇初中、xx 中学、xx 镇初中、xx 镇初中、xx 镇中心小学、xx 区中心小学、xx 区中心小学、xx九年一贯制学校、xx 镇中心小学、xx 镇初中、xx 镇中心小学、xx 中学、xx 镇初中、xx 镇中心小学、xx 镇九年一贯制学校、xx镇九年一贯制学校、xx 镇九年一贯制学校、xx 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21 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操场改造及教学楼维修改造工程。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到 2025 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合

 理,学校基础建设符合国家规定。

 2.统一资源配置标准。按照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的四个统一标准,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城乡教育共同发展。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让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共享,整体促进教育公平。

 (二)教育经费投入。

 切实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全面落实国家、省、xx市关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各项政策,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教育信息化和教师培训等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项目所需资金,依法足额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实现“两个只增不减”。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根据国家统一部署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重点用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财务公开制度,切实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确保学校经费足额到位,使用规范、安全。

 (三)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特岗计划、学校直招政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每年按照计划补充师资,逐步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配置均衡的优质师资队伍。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通过推行研培一体化、国培送课、网络授课、异地交流、教师学

 历提升等一系列措施对教师进行全覆盖培训,达到每百名学生拥有 1 名骨干教师、每百名学生拥有高学历教师数中小学分别达到5.3 人和 4.2 人以上、专任教师持有资格证上岗率达到 100%,每年完成 72 学时培训,培训完成率 100%。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名师风采,加大对违反师德师风教师的惩处力度,树立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四)教育政策落实。

 1.推进中小学划片入学。完善《xx 市义务教育中小学招生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合理划分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公开招生计划、招生条件、招生范围、招生时间,实施阳光均衡分班,确保每个孩子入学、分班机会公平、均等,就近划片入学比例达到 100%。

 2.实施高中统招倾斜政策。实施优质高中推荐生指标向农村、向薄弱初中倾斜政策,逐步提高招生比例。

 3.构建特殊群体关爱体系。构建并完善以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残疾儿童少年为重点的特殊群体关爱体系。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爱网络,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不低于 95%,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入学率达到 100%。

 4.提高中小学教育普及率。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巩固率达到 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 95%以上。

 5.严控学校规模和班额。通过新建校舍、集团化办学等办法,

 积极消除大校额和大额班,义务教育中小学学校规模均不超过2000 人,中小学班额分别不超过 50 人、45 人。

 (五)教育质量 1.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全市义务教育中小学因校制宜,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凝练学校办学理念,打造学校特色,创建“书香校园”,形成“一校一品”特色品牌,促进全市义务教育中小学内涵发展。

 2.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严格规范教学行为,开足开齐课程。

 3.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覆盖全市所有学校的高速“教育专网”,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全面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4.学业质量与综合素养。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教学检测制度与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全市校际间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形成义务教育中小学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5.做好减负提质工作。将“双减”“五项管理”工作与校内课后看护有机结合,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真正做到减负提质。

 四、推进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大推进力度。

 按照《xx 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确定的

 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原则,建立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机制,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坚持依法治教,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作为政府履行教育职能的首要任务,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作为各相关部门的重要考核内容,落实考核和教育督导问责制度。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规模,有计划地进行辖区内村小学和初中分校布局调整,合理调配资源,保障教师按需配置,并将撤并校的学生均衡分配到中心学校以及其他村小学,尽可能满足就近入学的需要。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

 1.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依法做到“两个只增不减”,努力做到市财政教育经费支出逐年增加,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步提高;将义务教育中小学各项公用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合理分配资金,建立规范、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全部拨付教育行政部门用于教育,教育附加费全部用于教育;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中小学经费拨付和管理制度,逐步提高村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国家、省、xx 市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根据教育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建设项目,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校改造工程,开设工程建设绿色通道,2025 年底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及附属设施等方面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3.提升教育装备水平。不断加强实验室、图书室、卫生(保健)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配齐配足音、体、美、卫、劳设备器材,确保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各种功能室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基本达标,实现教育装备配备均衡。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1.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建立健全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优化师资配置、师资结构,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全面落实特岗计划、学校直招等教师补充渠道,尤其加大体、音、美专任教师的补充力度,确保师资数量、质量都能满足教育教学实际需要。

 2.创新教师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校长任期制、教师交流机制政策及办法,鼓励优秀教师和校长向农村中小学和薄弱校流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促进城乡间、校际间师资均衡。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 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保证教师按规定参加各项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3.大力推行校长和教师交流机制。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有效利用评优选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激励机制,依托集团化大学区管理,采取校际交流、定期支教、区域内流动、城乡一体化管理等方式,引导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在城乡间、校际间合理流动,促进校长、教师资源优化配置。

 (四)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

 1.规范办学行为。科学调整规划中小学学区,建立中小学招生宣传、联审、公示等制度,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重点班,坚决遏制择校(班)风。从严从重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和在职教师违规补课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

 2.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德育基本要求,明晰全员育人责任,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推进依法治校。督促义务教育学校建立章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重大决策公开制度,推进依法治校进程。

 (五)关注弱势群体,落实各项政策。

 1.切实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全面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庭贫困学生救助工作,优先保证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优补政策,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同时,认真做好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

 2.义务教育学校要切实承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正常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其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经费预算,坚持以流入地为主,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生均公用经费。教育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全面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建立随来随入制度,对在定点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律不得收取借读费、赞助费等费用,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等教育权利。

 3.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督促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完善各种帮扶措施和应急预案,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4.关爱心理、行为有偏差和学业有困难的学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承认个体差异,给予心理、行为有偏差、学业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努力提供多样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六)加强安全保障,确保校园安全。

 落实学校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健全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做到学校安全监管全方位、全覆盖。进一步加强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安全防范体系建设,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使广大师生懂得安全知识,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本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校车、学校食品安全、传染病等方面的监管,杜绝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按规定开展核酸检测和疫苗注射工作。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确保校园安全及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确保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五、保障机制

 (一)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市教育局要做好牵头工作,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督促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工作职责,要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政策,制定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内容和机制,落实作为主体部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各项工作责任;市发改局要将教育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制定并落实保障教育优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市财政局要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确保资金落实到位,要有效利用国家、省、xx 市对义务教育经费支持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教育资金,努力做到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并加大对各项资金投入的管理与监督,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市人社局要落实教师人事和工资发放的责任,实行教师资源统筹管理与合理配置,完善中小学教师聘任制、补充机制;市委编办要按省规定标准配备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保证教师编制,并使教师资源分配合理;市公安局要切实维护校园安全,依法打击扰乱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破坏校舍场地、侮辱殴打师生等违法犯罪行为,整顿校园周边治安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要优先保障教育项目建设用地及审批,积极支持义务教育中小学建设;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属地原则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协调各相关站办所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证师生安全。其他相关部门要在本部门工作职责范围内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相关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按照《xx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及时解决创建...

篇四: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 篇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0 —3 2023 年)

 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0 —3 2023 年)

 )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加快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现代化发展,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办好公平有质量的典型教育,以质图强,特制定学校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主要目标

 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匹合度更高,同人民群众的期待更加契合,层次结构合理。

 学校办学定位更加清晰,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每年向社会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办学条件逐步优化,评价体系更具职教特色,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全面深化。

 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整体提升,学校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大幅提高,有效支撑 xx 市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加强校党委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完善多元共治的质量保证机制,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固本强基,综合改革。聚焦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夯实学校发展基础。系统推进体制机制、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

 标准先行,试点突破。建立健全我校办学标准体系,完善标准落地的工作机制。以打造提质培优为抓手,推进关键改革,突破瓶颈制约,打造我校的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和品牌,带动我校大改革大发展。

 二、 重点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加强艺术类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建设,强化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加强校党委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引导学校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听党话、跟党走。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业务能力。广泛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兼职德育导师,建设一支阅历丰富、有亲和力、身正为范的兼职德育工作队伍。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全面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估等。到 2023 年,将我校培育成“三全育人”典型

 学校,培育遴选 1 个国家级名班主任工作室,遴选 1 个国家级德育特色案例。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建设,开足开齐开好必修课程,按照规定选用国家统编教材。实施我校党建和思政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德育管理人员、专职思政课教师培训。改革思政课教师考核办法,将政治素质作为教师考核第一标准。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遴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实施情景式、案例式、活动式等教法,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程。到 2023 年,建成 1个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凝练出 1 个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 二 )

 推进 职业 教育协调发展

 4.强化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到 2023 年,学校力争成为优质中职学校,并打造 1 个优质专业。

 ( 三 )

 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

 5.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 深入推进学校 1+X 证书制度试点,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做法,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行业企业认可度。推动 1+X 证书制度实施,服务学生成长和高质量就业。与合作企业联合建设 1 个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

 ( 四 )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6.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建立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支持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建设 1 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生和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发挥职业教育社会功能。

 ( 五 )

 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

 7.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全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制体系,完善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拓展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到 2023 年,遴选 3 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 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8.加强教材建设 完善学校校本教材规划、编写、审核、监管机制,鼓励教师编写反映自身特色的校本专业教材。用好思政语文、历史统编教材的统一使用。对接主流生产技术,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讲义式、活页式教材。

 9.提升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质量 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制度,为行业指导、企业选择、学生学习、同行交流、社会监督提供便利。加强课堂教学日常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推动学校“三有”课堂教学改革,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加强实践性教学,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建立健全校级教学能力比赛机制。遴选 1 个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向课堂教学改革倾斜。

 (六)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 0 2.0 建设行动

 10.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我校作为以《xx 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提升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高速稳定的校园网络,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大幅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控能力。将我校建设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11.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求,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鼓励职业学校利

 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面向公共基础课和量大面广的专业(技能)课,建设 3 门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积极开展学校信息化全员培训,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以及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 组织实施

 (一)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全体中层干部、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 (二)加强校党委的全面领导

 加强校党委对学校提质培优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的全面领导,履行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

 完善 协同推进 机制

 学校将三年“行动计划”与“十四五”事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确保改革发展任务落地。针对我校申报的任务,根据省市出台的提质培优具体要求指定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来共同完成。

 (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响应国家要求,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发挥以赛促教促学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打造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宣传品牌。建好用好新型宣传平台,讲好身边的职教故事。常态化开展学校校园开放日、企业开放日、面向学生的职业体验、职教成果展示等宣传展示及服务活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0 —3 2023 年)

 )

 为进一步提升 xx 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贯彻落实保山市教育发展大会提出的“三年有起色、五年上台阶、八年争优秀”的奋斗目标,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科研工作,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健全学生全面发展机制,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

  二、总体目标

  按照“幼教强保教、小学强基础、初中强素质、高中强质量”发展目标,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双减”提质,厘清工作思路,研究提升策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形成

 具有 xx 特色的基础教育发展体系,实现 xx 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提升。

  三、重点工作

  (一)打造高质量课堂

  1. 落实教学常规

  1.1. 学前阶段。全面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强化集中教育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等保教活动常规管理。

  1.2. 小学阶段。落实“双减”政策,抓实“五项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相关规定,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完善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课内外辅导、考试与评价、教研与培训等方面制度机制,推动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

  1.3. 初中阶段。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严格教师备课、作业批改、考试评价等环节,加强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切实做好社团活动、学法指导、家访、课后服务等常规管理.

  1.4. 高中阶段。加强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改革方向和内容的学习,建立完善同级组同学科,统一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材分析、统一学科素养达成的集体备课制度, 加强教学常规督查督导。

  2. 加强督查视导

  2.1. 学前阶段。构建教育教师发展中心与城区园协作联动机制,建立市级—片区—园级“三级联动”听课巡课制度,片区

 每学年至少开展 1 次幼儿课堂教学专项视导工作,园长“推门听课”常态化,每学期不少于 30 节。

  2.2. 小学阶段。小学校长每月检查教师备课、作业批改等不少于 1 次,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15 节。乡镇(街道)中心校领导班子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30 节,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每月不少于 1 次。

  2.3. 初高中阶段。校长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20 节,其他校领导班子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15 节;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每月不少于 1 次。

  3. 推动课堂转型升级

  3.1. 学前阶段。以“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通过领域课程、区域游戏的设置、游戏评价的思考,转变教师观念,杜绝幼儿园“小学化”,促进幼儿园课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立儿童本位,游戏为主。切实关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周围环境,同时依据儿童的兴趣不断生成自由活力的课堂。每学期开展1 次游戏化的五大领域课赛,推出一批游戏化领域的优质课,研培一体,提升理论;结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发展特点,搭建家园合作平台,形成家园共育课堂。

  3.2. 小学阶段。以新教育“理想课堂”行动为抓手,通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促进教学结构的改变,支撑“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转型升级,助推课堂从“浅层学习”走向“深

 度学习”,每年开展 1 次市级“理想课堂”示范课观摩活动,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3.3. 初中阶段。以学程导航为底线,融入“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延展度、练习度”六度理想课堂目标,每年组织 1 次市级示范课观摩,稳步拓展“四步教学法”“目标教学法”“五还五自主”等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筑理想课堂,逐步形成 xx“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特色。

  3.4. 高中阶段。利用大数据平台,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对学生学情把脉,结合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动向等诊断高考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市级每年打造学科示范课 40 节、优质复习课 40节、优质作业评讲课 40 节。学校每年打造学科示范课 10 节、优质复习课 10 节、优质作业讲评课 10 节。

  (二)强化教育教学研究

  4. 完善教学科研体系

  4.1. 学前阶段。探索以片区为单位的园际网络联合教研,体现优质资源共享,增强园际间的互动交流。以幼教共同体建设为平台,每学年组织 1 次全市性的集开放观摩、现场教学、专题培训为一体的幼儿教育研训活动。

  4.2. 小学阶段。以乡(镇)为单位构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科研联合体,扎实开展每月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

 稳步建立乡(镇)内相互取长补短...

篇五: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全市基础教育发展大会精神,结合我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质量导向、学教并重、凸显素养、整体优化”原则,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向,以日常课堂教学改进与常规建设为重点,以行动项目为载体,市县校三级联动,着力破解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推动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二、行动目标 按照“到 2020 年,主要教育质量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努力将 AA 建设成为教育现代化市、AA 省基础教育铁三角城市、AA 闽北赣东教育高地”总目标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三年(2018-2020 年)努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协同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再创 AA 教育新辉煌。

 (一)义务教育阶段 到 2020 年,在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中,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指数及影响发展指数实现晋等升位,达到全省中上水平。

 (二)高中阶段 2020 年我市高考一段录取率实现持续增长,市区一段录取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全市二段录取率同比 2018 年增加 10 个百分点,高考总录取率稳超全省平均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力争达到全省中上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课程品质优化行动 1.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项目。坚持质量为导向,强化校长、教师课程领导力,充分赋予校长在学校课程规划、课程研发与实施、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以科研为引领、以教研为主力、以督导为保障的学校课程品质提升的专业支持体系。组建课程建设专家

 指导团、课程评审专家委员会,完善校本课程评估与备案机制。深化“瓯越特色实践”课程群建设研究,加快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到 2020 年,绘制好“瓯越特色课程图谱”,建好“瓯越特色课程”共享平台,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校本课程的区域共享。

 2.“四品八德”区域德育一体化建设项目。以“培养‘四品八德’现代公民”为目标,融合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中小幼有机衔接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探索中小幼德育一体化、课程化、生活化,开发社会教育资源,整合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协同德育机制。以“四品八德”好课程、好案例、好少年培育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我市“四品八德”德育品牌。探索“德育心育”一体化课程建设,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机制,启动“德育+亲子辅导”“德育+家校联动”等工作坊建设,推进生涯规划、学业规划、学习指导工作。到 2020 年,开发 100 个学科德育优秀项目和德育精品课程。

 (二)课堂教学优化行动 1.教学新常规优化项目。认真实施《AA 市第二轮“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创设追求课堂“增值”氛围,聚焦“学为中心”课堂提升、作业优化、学习评价、教与学新常规建设,建构常态的教学改进机制,促进学生自主高效的深度学习。优化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命题与评价、校本教研等行为,推进我市中小学学习常规建设,完善区域、学校常规管理机制,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民办薄弱学校帮扶指导机制。开展“百场万人携手”行动。促进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转化。认真实施《AA 市初中教学新常规达标校、样板校建设实施方案》,2018 年创建新常规达标校 30%,新常规样板校 20 所;2019 年新常规达标校达 60%,新常规样板校达 40所;到 2020 年,初中段新常规达标校达 90%以上,样板校达 60 所。小学段,2018年创建新常规达标校 25%,新常规示范校 25 所;2019 年小学新常规达标校达 60%,新常规示范校达 60 所;到 2020 年,小学段市级新常规示范校达 100 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民办薄弱学校达标校全覆盖,实现“百所示范、千校达标、万师合格”的目标。2020 年创建义务教育阶段质量提升样板县 4 个。

 2.中小学精准教学项目。积极参与省教研室精准教学项目,分段分科开展精准教学实践与研究。开发课堂教学评价(诊断)系统,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教与学的过程信息进行收集、反馈、运用,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课堂教学反馈和诊断机制。开展基于大数

 据的个性化精准化校本作业、学科重点难点的微课程建设,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教学资源推送。完善基于“云阅卷”的高中教学质量管理与应用平台,建成基于省、市、县(市、区)、校、生五级数据、四类用户、九类对象的高中教学质量管理应用模型,形成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质量反馈和评价诊断机制。推进“高中质量帮扶工程”,在我市普通高中分层分类的动态调整基础上,持续做好高中教学过程督导与精准视导,提升薄弱地区、薄弱高中教学质量。全面推进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实现 100%学校开展诊断改进工作,100%中职学校完成省中职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调查,培育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示范校和达标校。

 (三)学习素养优化行动 1.“爱阅读”行动项目。认真实施《关于深入推进 AA 市中小学第二轮“爱阅读”行动项目的实施意见》,开展第二轮“爱阅读”行动计划的各类评比,实施“爱阅读”领读者培养计划,开展教师“12 本书阅读计划”和“爱阅读讲坛”活动,推进“十万教师大阅读”项目,建立“爱阅读”项目研究共同体,组成全市“爱阅读”研究项目学校联盟;继续完善市、县(市、区)、校“爱阅读”三级联动机制,以各县(市、区)“爱阅读”公益指导团为载体,开展“促进乡村阅读计划”系列活动,实施“阅读+”内容升级计划,进一步丰富“爱阅读”的内涵和外延,深度推进“爱阅读”工作,优化阅读环境,提高阅读素养。

 2.STEAM 跨学科学习项目。成立“AASTEAM 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制定 AA 市STEAM 基础教育三年行动方案,成立 STEAM 教育研究指导小组,逐步形成“做中学”教师 STEAM 素养与能力培养机制。实施 STEAN 教育的“馆校融合”项目,研发基于主题场馆的 STEAM 课程。成立 AA 市 STEAM 教育首批试点学校 60 所,建立 STEAM教育联盟体。开展基于 STEAM 及跨学科学习项目的“小数学家”“小文学家”“小科学家”评选活动;开展 STEAM 教育榜样学校、榜样教师、优秀课程、项目、课例评比活动,及时提炼推广 AA 中小学 STEAM 教育先进经验,培育 STEAM 教育的 AA 模式。推进新时代中职智能化和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工程,深化现代学徒制试点和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全面提升中职人才培养质量。

 (四)质量评价优化行动 1.“四维评价”导向的质量监控项目。完善 AA 市中小学生教育质量“四维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运用。重视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建

 立质量提升的帮扶机制。义务教育阶段把关注学生发展作为开展教育评价的重要监测点,重视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与改进作用,开展绿色增值评价。高中阶段重点通过目标导向与学业质量增值评价促进高考质量提升,开展全市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引导学校积极创建现代化学校,经过三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学科特色鲜明、质量优良、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特色高中。

 2. “核心素养”指向的命题研修项目。启动 2017 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与培训,指导教师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内涵,把握各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开展学生核心素养指向的命题改革研究,探索凸显核心素养、真实情境、学科思维能力、高层次认知能力的测评技术。推进基于自主命题的校本研修,开展命题培训,建立各级命题人才库,建立试题资源库。高中段深入研究新高考调整后学考、选考两考分离的命题定位与技术,进一步提高我市高考适应性考试命题质量。完善规范区域、学校考试(检测)制度,引导教师严格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实施命题考试,体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五)教师素养优化行动 1.教师专业品质提升项目。构建“五格四型”分层培训体系,开展“入格(新教师、后备干部)-合格(初级)-定格(中级)-升格(高级)-风格(特级名优教师校长)”培训,培育“合格、骨干、卓越、领军”型教师和“成长、成熟、辐射、领航”型校长梯队。夯实基础性培训项目群(新教师试用期“入格”培训、高中“未来骨干教师”研修等),衔接需求性培训项目群(“绿色耕耘”送培、名优校长跟岗实践、心理健康训·赛·考证“三位一体”等),优化引领性培训项目群(学科指导师“孵化研修”、“领军教师”风格研修等)。坚持“服务方式”“需求课程”“课堂模式”三个翻转原则,实施区域分片、学校分类、教师分层的学科组“绿色耕耘”送培;依托“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缓解工学矛盾。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作用,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五年周期内教师培训人均不低于 360 学分,其中 90 学分集中培训分层匹配率不低于 75%。

 2.瓯越教育人才培养项目。进一步优化“市学科骨干—市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市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教育名家”教育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启动“教育名家”培养计划、“未来名师”培养计划、“未来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专业型班主任”培养计划、省市县校四级名师工作室全覆盖计划。到 2020 年,拥有一支市学科骨干 5000 名,市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 3000

 名,市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 500 名;培养一定数量的教育家型校长和名师,在全市起到高端引领作用。

 (六)教研机制优化行动 1.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项目。认真实施《AA 市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指南》,聚焦学校、学科课程与教学实施的关键问题,强化教科研活动策划与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聚合与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学校教研文化。实施教研组特色项目,开展各个学段先进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评选活动,举办先进教研组活动成果展示、学科教研组建设论坛等,发挥先进教研组的辐射引领作用。深化“研究+”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研究,创新成果推广活动机制,引领基于实证的校本教科研,强化校本教研从经验型向实证型教研发展。培育跨学段跨学科教研共同体,推进可持续能力发展的学段衔接、项目化学习研究,形成基于学情研判、教学方法、学科核心能力、项目化学习等研究成果。培育高中优质学科基地项目,努力打造优势与特色学科,到 2020 年培育省级高中学科基地学校 15 所,市级基地学校 30 所。

 2.“云教研”建设与提升项目。完善“AA 市中小学云教研平台”功能,做好教学设计、课件、微课等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学科微信公众号为载体,汇聚优秀教学资源,实现地区、学校、师生的资源共享。创建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教科研工作方式,各学段每年举行“云直播”活动 10 场。开发基于“云平台”的教学资源评比系统,实现教学资源评比“无纸化”目标。2018 年初步实现小学(学前)教研室每学科每学年推荐共享优秀教学资源 100 例,推进优秀教学资源的无限分享,充分发挥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学的辐射引领作用;到 2020 年延伸至所有学段学科资源的“云教研平台”推送。

 四、实施保障 (一)建立市县校联动制度。各县(市、区)、直属单位(学校)要上下联动,分部门、分区域、分单位、分学校制定切实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细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各部门力量,做好宏观政策引导、奖励经费保障、氛围营造、督查视导、学校考核等工作;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落实相应的组织机构与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与项目推进。每学期召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联席会议,形成教育相关部门联动与协调机制。

 (二)建立健全专业支持体系。强化教科研部门地位和作用,将教研部门建设成为提供课程与教学专业指导的服务机构,评价和改进教育质量的指导机构。建立新一轮蹲

 点视导制度,组织教育教学质量专题视导团,每学期开展针对性整体或者单项视导工作。实施“十三五”期间“AA 市教科研员专业品质提升行动”,基于课程与学科教学改革热点,围绕面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问题,鼓励教科研员在专业精神修炼、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致力于专业方向的持续研究,成为省级乃至全国知名专家。

 (三)建立专项督导奖励制度。定期开展教育教学质量专项督导,并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各项工作列入对县(市、区)教育工作业绩考核内容,纳入市局直属学校及其领导年度考核,与全市各类评先评优挂钩。各级政府建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励机制,表彰、奖励质量高和提升幅度大的学校。对学校教学质量特别突出的校长,在提拔、评先评优上优先考虑,逐步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教育教学质量激励机制。

 AA 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8 年 4 月 25 日印发

篇六: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基础教育 教学 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022- -4 2024 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提升全市基础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xx省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主要目标

 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着力破解基础教育内涵提升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建立健全市、县(区)、校三级联动机制,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坚持高质量育人,建设高质量队伍,推进高质量均衡,优化高质量服务,经过三年(2022-2024 年)努力,推动全市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更好地发挥教育事业在实施“六一”战略中的奠基性作用。

 二、重点任务

 (一)坚持党建引领,把牢办学方向 1.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举办 6 期市级中小学党务干部和党组织书记暨意识形态培训班,做到培训学习全覆盖。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学习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组织市级学习宣传教育不少于 xx 场。全市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每年度组织政治理论学习不少于 xx 次,学习研究党的教育方针不少于 x 次,开展思想政治集训不少于 8 学时。

 2.强化组织建设。实施基层党建“领航”计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创建“五星基层党组织”。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逐步将党支部建在学科组、年级组上。加大民办学校党组织组建力度,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3.强化示范引领。落实《xx 市教育系统干部能力作风提升年实施方案》,扎实推进“三严三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评选市级“双带头人”xx 名、“党员教师示范岗”xx 个、党建工作示范校 xx 所。举办市级“微型党课”比赛3 期,组织市级“微型党课”巡讲 xx 场。

 (二)加强队伍建设,筑牢发展基石 4.完善培养激励机制。优化教师结构,盘活教师资源,力争利用三年时间配足配齐各学科教师。落实《xx 市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和奖励办法》,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完善教师表彰

 奖励制度,定期开展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和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建立完善乡村校长、教师正向激励机制,实施乡村学校校长、教师“积分制”遴选进城政策。

 5.选优配强校长队伍。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健全中小学校长考核办法,探索中小学校长末位淘汰制。推进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创新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实施“123”名校长培养计划,每年评选表彰 xx 名市级乡村优秀校长,全市选派 xx 名中小学校长赴 xx 区等长三角先进地区跟岗学习。加大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优化中小学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城乡学校校长交流力度,义务教育阶段城区学校校长、副校长原则上要有乡村任教任职经历。

 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师德师风师能建设年活动,经过 3 年努力,建立较为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选树 xx 个市级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建设 xx 个市级师德师风建设基地。组建师德师风宣讲报告团,大力宣传典型事迹,每年组织市级巡讲不少于 xx 场。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定期发布师德师风问题清单,公布师德失范教师名单。建立师德师风问题“黑名单制度”,完善教职工准入查询制度。

 (三)聚焦教研推动,提高育人本领 7.建强教研队伍。配齐配足各学科专职教研员,成立 xx 个

 市级学科教学研究指导组,聘任 xx 名市级兼职教研员。组织优秀教研员和教研组评选活动。加大教研人员培训力度,确保专兼职教研员每年接受不少于 72 课时的培训。支持教研员开展省市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与构建长三角地区教研一体化模式,与江浙沪建立教研合作共同体,全市选派 xx 名教研员跟岗挂职学习

 8.丰富教研载体。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主题教研、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开展市级教研活动不少于xx次。到2024年,实现普通高中大单元教学优质课例和义务教育优质课评选学科全覆盖。加大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力度,立项市级课题不少于 xx项、结题市级课题不少于 xx 项,评选市级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不少于 xx 项,并在全市教育系统推广。

 9.强化专业引领。开展常态化和专题教学视导,每年举行全市中小学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和命题设计大赛,引导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提升课堂效率和作业质量。指导学校结合实际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开展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经典案例征集活动。依托学科教学研究指导组和名师工作室,每年组织市级公开示范课不少于 xx 节、专题讲座不少于 xx 场。建立市级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 xx 个,每年开展市级送培、送教和送研活动不少于 xx 节次。

 (四)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 10.坚持德育铸魂。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开展中小学德育品牌培育工作,评选市级优秀德育案例 xx 篇,德育品牌

 学校 xx 所,评选“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各 xx 所。选树新时代好少年 xx 名、三好学生 xx 名、优秀少先队员 xx 名、优秀学生干部 xx 名、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xx 名、优秀德育工作者xx 名、优秀班主任 xx 名。建设名班主任工作室 xx 个。组织班主任基本功大赛 x 次。遴选市级研学旅行基地 xx 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xx 个、红色教育基地 xx 个。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完善市级思政课名师库,组建高水平思政课名师团队。评选市级“金牌思政课教师”xx 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xx 个,开展“金牌思政课”市级巡讲活动 xx 场,评选市级思政课教师精品课 xx 节、精品案例 xx 个。

 11.推进智育提质。落实《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加强“五项管理”和考试管理。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实施“黑白名单”制度,充分发挥“双减”监测管理平台作用。完善课后服务信息化平台功能,丰富“慧学习”系列课程,有序推进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落实省义务教育学校校内提质减负 30 条措施和市课后服务“321”工作法,评选市级优秀课后服务案例 xx 个、课后服务示范校 xx 所。健全中考招生政策,将地理、生物分数纳入中考总分。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12.实施体教融合。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开设要求,鼓励学校每天每班开设 1 节体育课,确保每位学生至少掌握 2 项运动技

 能,每年至少举办 1 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校性体育运动会。开展大课间活动评比 3 次,评选市级优秀作品 90 个,评选市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 60 所。完善市、县(区)、校三级体育赛事体系,每年开展全市校园五禽戏大赛。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创建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 9 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30 所。常态化开展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档案,确保体质优秀率 8%以上。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每年开展 2 次市级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培训,培训市级骨干体育教师 xx 人。

 13.深化美育熏陶。开齐开足美育课,帮助每位学生掌握 1至 2 项艺术技能。实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每年市级培训美育教师 xx 人,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评选市级优秀艺术社团 xx个、美育精品示范课 xx 节。完善市、县(区)、校三级艺术展演机制,每三年至少举办 1 次市、县级艺术展演活动,学校每年至少举办 1 次校园文化节、艺术节或科技节。评选市级优秀美育作品 100 个,开展书法、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

 14.强化劳动实践。制定中小学劳动教育任务清单,开展劳动教育过程检测与纪实评价,推动劳动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开发校内劳动场所,实现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县域全覆盖。评选市级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典型案例 xx 个、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60 所、劳动精品示范课 60 节,遴选认定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10 个。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把劳动教育纳入家校共育内容,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

 功能。

 (五)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15.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严肃招生纪律的通知》,完善义务教育招生制度。健全普通高中招生制度,严格控制招生计划和最低录取控制线,从源头上控制大校额、大班额。加强学籍管理。打造精品校园文化,优化校风、教风和学风。落实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实现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在 5%以内。健全规范有序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和退出机制。

 16.完善育人机制。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工作机制,每学期为家长开设不少于 2-4 课时的家庭教育课程,设立家长接待日,评选市级“家校共育示范校”150 所。支持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对校长、教师进行满意度评价。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网络,实现教师关爱留守儿童包保全覆盖,把关爱成效作为乡村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评选市级关爱留守儿童精品案例 150 个。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向常态化清零转变。

 17.强化评价监测。建立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县域、学校”质量评价制度,细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市、县(区)、校三级定期质量检测方案,定期召开经验交流暨质量评价工作推进会,明确每年度教学质量目标,强化质量评价监测结果运用。通

 过三年努力,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优秀率、及格率显著提升。

 18.优化办学格局。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科学统筹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规划。加快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校际间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落实《“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办好县域普通高中,将 xx 一中打造成皖北一流名校。

 (六)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 19.推进督导评价改革。落实《xx 市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负面清单》,完善教育督导机构设置,配齐配强各级督学,加快构建“慧督导”信息化平台,提高教育督导效率。建立完善县区表彰奖励机制。落实市县(区)政府教育质量奖,科学设置评分权重,评选表彰教育质量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落实《完善中小学暨校长综合督导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做好“以县域资源为依托开展劳动教育及评价”等试点工作,落实 27 条负面清单,建立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各县区按照省定时间节点,完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达标验收。蒙城县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通过达标验收。

 20.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深化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完善联盟(集团)办学机制,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完善市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分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普通高中“优质带动、

 整体发展”模式,通过集团办学、对口帮扶、教学联盟等形式,带动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整体发展。加强与长三角交流合作,每县区至少组建 10 所长三角联盟校。

 21.推进教师管理改革。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强化县(区)域统筹管理,建立健全县(区)教职工编制、人员经费、岗位设置、交流轮岗,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奖惩机制。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促进教育编制资源和人才队伍的合理流动。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

 (七)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22.扩充公办资源。加快实施中心城区中小学布点规划,计划投资 xx 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xx 所,新增班级xx 个、学位 xx 万个。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投资 xx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食堂 xx 个、学生宿舍楼 xx 栋、教师周转宿舍 xx 栋。建立完善教育经费专项投入机制,加大集团化、联盟办学,以及教师走教、支教等经费投入。

 23.加强教育装备。落实体育、美育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体育场地场馆设施建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达到国家标准。实现有条件的学校配套建设体育馆(风雨操场)、科技馆、校史馆、图书馆、报告厅以及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手工制作室、科技实验室等。图书、仪器设施配备达标。

 24.发展智慧教育。计划投资 xx 亿元,实现小规模学校、乡

 村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全覆盖,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提高网络接入水平,实现网络全覆盖。以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AR/VR 等新兴技术为基础,重点建设智能学习和体验中心。打造 18 所各具特色的信息化应用学校。建成智慧教育云平台,促进教学教研资源共享。加快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信息素养,探索信息化“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保障。各县区党委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

篇七: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市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

 一、规模与布局

 指标 现有基础(2019 年)

 2020 年 2021 年 2022 年 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 46:54 47:53 48:52 48:52 中职学校数量(所)

 1 2 2 2 其中,综合性中职学校数量(所)

 1 2 2 2 中职学校校均在校生规模(人)

 5000 5400 5800 6200 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中职学校数量(所)

 1 1 1 1

 二、专业布局 产业 现有基础(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开设专业 专业 点数 学生数 开设专业 专业 点数 学生数 开设专业 专业 点数 学生数 开设专业 专业 点数 学生数 新一代信息 技术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

 1 350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 电子技术应用 2 300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 电子技术应用 2 300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 电子技术应用 2 300 高端 装备 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 机电技术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 焊接技术应用 数控技术应用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电一体化技术 1 310

 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 机电技术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 焊接技术应用 数控技术应用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电一体化技术

 2 400

 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 机电技术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 焊接技术应用 数控技术应用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电一体化技术

 2 400

 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 机电技术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 焊接技术应用 数控技术应用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电一体化技术

 2 400

 产业 现有基础(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开设专业 专业 点数 学生数 开设专业 专业 点数 学生数 开设专业 专业 点数 学生数 开设专业 专业 点数 学生数 现代高效农业 现代农艺技术 畜牧兽医 园林技术 食品加工技术 农产品保鲜与加工 宠物养护与经营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 1 184 现代农艺技术 畜牧兽医 园林技术 食品加工技术 农产品保鲜与加工 宠物养护与经营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 1 200 现代农艺技术 畜牧兽医 园林技术 食品加工技术 农产品保鲜与加工 宠物养护与经营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 1 200 现代农艺技术 畜牧兽医 园林技术 食品加工技术 农产品保鲜与加工 宠物养护与经营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 1 200 文化 创意 音乐表演 1 141 音乐表演 1 180 音乐表演 1 180 音乐表演 1 180 精品 旅游 旅游服务与管理 1 104 旅游服务与管理 1 160 旅游服务与管理 1 150 旅游服务与管理 1 160 现代金融服务 会计 1 102 会计 电子商务 2 150 会计 电子商务 2 150 会计 电子商务 2 150 汽车 制造 汽车运用与维修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1 50 汽车运用与维修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1 100 汽车运用与维修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1 100 汽车运用与维修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1 100 教育 学前教育 1 80 学前教育 1 120 学前教育 1 120 学前教育 1 120

 产业 现有基础(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开设专业 专业 点数 学生数 开设专业 专业 点数 学生数 开设专业 专业 点数 学生数 开设专业 专业 点数 学生数 城市 建设 建筑工程施工

 1 202 建筑工程施工

 1 230 建筑工程施工

 1 200 建筑工程施工

 1 200 纺织 服装 服装设计与工艺 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

 1 90 服装设计与工艺 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

 1 140 服装设计与工艺 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

  140 服装设计与工艺 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

 1 140

 三、师资队伍

 指标 现有基础 (2019 年)

 2020 年 2021 年 2022 年

 职业院校招聘教师数 4 10 10 15 中职学校生师比(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

 14:1 16:1 16:1 17:1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数/专业课教师总数)

 75% 80% 82% 85%

  四、实训基地 指标 现有基础(2019 年)

 2020 年 2021 年 2022 年 共享性的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个)

 0 0 0 1 校内实训基地(个)

 24 26 27 34 校内实训基地工位数(个)

 3915 4100 4200 4600 校内实训基地生均工位数(个)

 0.78 0.76 0.72 0.74 校内实习实训设备仪器总值(万元)

 6286 6700 7260 7800 校内生均实习实训设备仪器值(万元)

 1.26 1.24 1.25 1.26

  五、经费投入

 指标 现有基础(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 2022 年 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万元)

 15997 16200 16400 16600 中职财政投入总额(万元)

 15997 16200 16400 16600 中职生均拨款(万元)

 3.33 3.35 3.38 3.40

  六、社会培训 指标 现有基础(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 2022 年 培训规模(人日)

 4500 6000 7000 8000 培训规模与全日制在校生比例 0.9:1 1.1:1 1.2:1 1.3:1 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去产能分流职工、农民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培训规模(人日)

 2233 2500 3000 3000

推荐访问: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高质量 行动计划 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