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实践,文言文,实践文言文(14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4-02-29 11:32: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文言文,实践文言文(14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实践,文言文,实践文言文(14篇)【优秀范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实践 文言文 实践的文言文篇一

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当然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主体。怎样使学生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体呢?一言以蔽之,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文言文。语文实践,指的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直接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学习语文的方法,反复进行操作、历练,由此而形成语文技能和语文水平的语文学习活动。就文言文而言,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有三个要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言知识;诵读文言课文。

与此相应,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文言文,就要求教师教学生做好“梳理”、“积累”、“朗读”、“背诵”这四件事情。教师教给学生“做”这四件事情的方法,使教与学通过“做”而统一起来,实现“教学做合一”,走一条语文实践教学之路。教师在教学中本着“精要”、“好懂”、“实用”的原则,具体指导学生做好学习文言文的四件事情。可以选择一篇课文作示范,把这四件事情为学生“演示”出来,提供模仿、操作的“样板”。例如《游褒禅山记》

就可以做如下的教学示范:[梳理]1、疏通课文词句2、理解作者思想3、了解文章写法[积累]1、实词:名、文、观、极2、虚词:其、以、而[朗读]掌握朗读技巧[背诵]掌握提纲背诵法;背诵全文教师示范时要提醒学生,“梳理”课文不仅要疏通词句,而且要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积累”词汇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样式进行,例句必须有准确性和典型性;“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通过朗读,力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所拟定的背诵提纲要切合个人的实际情况,以提高背诵效率为标准。

为了使学生熟悉、掌握并能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可以把学习中要“做”的四件事情编为顺口溜,供学生参考:疏通词句是基础,串讲课文细领悟。建立语言资料库,点滴积累下功夫。反复朗读有讲究,字音语气加句读。背诵提纲无遗漏,分段分层滚雪球。

教学示范之后,是指导学生学习其他课文。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去学习,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运用于语文实践过程,进而形成学习文言文的技能和能力。教学中要注意,要由学生自己疏通课文词句,学生串讲课文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只是在疑难处或学生疏漏处予以点拨;学生独立完成“积累”文言知识的任务,教师督促检查、组织交流并矫正错误;对学生朗读课文,教师以鼓励、保护其积极性为原则,多指点方法、技巧,适当的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不要急于求成,以免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紧张;而学生拟定的背诵提纲,教师更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好的提纲可以向全班推荐。例如《石钟山记》的背诵提纲就是在学生拟定的基础上,经过师生讨论补充后完成的:石钟山记苏轼

(一、质疑):1、郦元以为常疑之钟磬2、李渤始访尤疑之铿然

(二、解疑):3、临汝得观不信(缘由)4、莫夜小舟绝壁(时间)5、大石栖鹘鹳鹤(环境)6、大声噌察之(察疑)①石穴罅微波涵淡②大石吞吐相应7、因笑无射歌钟(释疑)

(三、议疑):8、可乎郦元士大夫渔工水师9、陋者记叹笑

提纲中括号里的内容以及层次标号是师生共同讨论后完成的。应该说,学生能抓出课文里的主要词句,拟出较为完整的背诵提纲,这意味着学生对课文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在提纲的提示下背诵课文,不仅大大加快了速度,而且提高了效率,不少学生做到了当堂成诵,更有学生能“不错不漏也不添”的背诵全文。为了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一些语文活动,例如评选优秀笔记、推荐最佳背诵提纲、开展课文诵读比赛,教师也参与其中;同学生一起积累文言知识,拟定背诵提纲,诵读课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实践 文言文 实践的文言文篇二

论文:关于语文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

1.《标准》中讲的语文实践与哲学讲的实践有所不同。哲学讲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标准》提出的实践只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即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活动。

2.语文实践,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学习语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
但是,积累是为了用。也就是说,学语文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掌握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既是工具,就不能当作摆设,而要用以参与种种实践活动。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首先是拿它用于学习实践,用于学习各种新的知识技能;
还要把它用于生活和种种社会活动。学生学了一些字词,学了一些句子,读背了一些诗文,如果仅仅是为了记住它,把它储存起来,那是我们一贯反对的死读书,必然导致死记硬背,使学生的思想僵化,才智被扼杀。积累和运用兼有,才是完整的语文能力。我们期望学生们学过的语文知识技能,能够对学生学习新教材、新知识发生积极的影响。所谓从已知到未知,举一反三,前提是要会用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用一去反三。学生在学习中有困难,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所学的内容像天书一样难懂,而是由于已经学过的东西用不上,不会用。这怎么能谈得上语文实践能力呢?

3.语文实践能力,谈到根本处,还是要重视、强调能力。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形成语文实践能力。《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语文知识不重要了。《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多处讲述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丝毫没有否定语文知识的意思,问题是怎样认识和对待语文知识。《标准》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是说,语文实践能力不应当按照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去设计、培养。对此,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它,这跟要不要语文知识不是一回事,不能把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能力对立起来。

4.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主要是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培养。也就是说,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主要不是在教师的讲解分析中来培养,也不是在一问一答中来培养;
不能靠孤立的、烦琐的、重复的大量单项练习来培养,也不能靠死记种种语文知识来培养。能够把语言文字运用于听说读写之中,才称得上具有了语文实践能力。如果只能用于做练习,就不算是实质意义上的语文实践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新修订的语文课本已经把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原有的字·词·句板块删去,新设了读读·背背,另有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显然,课本的修改是试图从一个侧面体现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当然,单项基础练习并非一无是处。有的练习,如写字等,本身也是一种语文实践,有的练习对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不应一概否定。然而,那毕竟不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尤其不能指望让小学生记忆一些有关语法、修辞和文章写法的知识、名词、术语等来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如果盲目相信类似的种种办法,无异于缘木求鱼。

5.语文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规定的点目标中提出的10项要求,具体地阐明了语文实践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从一个方面说,这10项内容是对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
从另一个方面说,它也是语文实践能力的基础。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这10项内容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密不可分地综合联系在一起的。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字、词、句、篇的学习和运用,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听、说、读、写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之间,也是紧密相连,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的。

(3)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眼、口、耳、手、脑并用,以思维为中心,相互结合;
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相结合。在习作和口语交际实践中,观察、思考、想像、感受、评价和表达相结合;
倾听、表达、文明态度和语文修养相结合。

(4)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语文活动结合;
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

(5)语文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特别重视开发语文资源,拓宽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启发学生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

(6)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个学段分别有所侧重,但是不能人为地割裂、孤立,而应互相渗透,有机地衔接,循序渐进。

6.语文实践是主体的实践活动。主体,哲学上指的是有实践和认识能力的人,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语文实践的主体是一个个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怎样,决定于其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既然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语文教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提倡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便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的理想境界,是我们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总之,语文实践是主体的实践,而主体作用要在语文实践中体现。

7.主观能动性在语文实践中起决定作用。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应当是积极主动地思维、探索,能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离开这种主观能动性,就不存在真正的、有价值的语文实践。获取与得到是看来相似却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获取,意为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索取;
得到,则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接受。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不能把获取与得到,主动与被动区分清楚。

拿课堂阅读教学来说,就存在一些貌似主动,实为被动的现象。课内40分钟里,学生在不停地动。读书,写字,提问,回答,甚至辩论气氛够热闹,够活跃。但是,冷静地想一想,学生种种的动,实质上的内在的真动少,而形式上的外在的假动多。比如读书,不是学生按照自身的需要迫切要求读,而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读全文,读某段、某句。比如理解词语、句子,似乎学生也是在动脑筋想,然而不是自己在字术其训,句索其旨,推敲琢磨,而是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去寻找答案。比如质疑问难,多半是由于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学生自己真正在边读边想中发现了疑难所在,并经过自己的努力不能解决,非常希望跟同学、老师切磋而主动提问。至于一问一答,用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走,更看不到学生主动的影子。与上述情况类似的现象课内有,课外也有。比如在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实践,也基本上是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凡此种种,都极大地妨碍着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目标的实现。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不能削弱,而要加强。正是在教师正确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得以养成。为此,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8.提高语文实践能力,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运用语文的方法。任何一种实践,都离不开必要的工具和操作方法。语文实践也不例外。因此,《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有了方法,知识才可能转化为能力。掌握了方法,并且能自觉地运用于听说读写的活动之中,便能逐步形成语文自学能力,就能自主地获取丰富的知识。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的学习在于变成许多方法的主人,深刻地说明了方法对学生是多么重要。

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适用于任何情况,也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应当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个人特点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不必强求统一。

教给学生语文学习方法,应当注意:第一,教给学生的,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第二,循序渐进,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可超出各个学段的要求;
第三,不能把语文学习方法当作知识来教,教师讲、学生背,是大忌。应当引导学生在多次反复的语文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领悟方法,运用方法。

9.《标准》在阐述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时,还讲到了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合作学习,以及如何评价等许多方面。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实践。

实践 文言文 实践的文言文篇三

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化学实践论文

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化学与sts教育,即要求化学教育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使它们融为一体,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sts教育?如何使化学与生活联系更加密切?除了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以外,我们必须注重开展第二课堂。

一、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笔者对师生作了一番了解,教师以访谈为主,高一学生以学习兴趣、课余化学学习情况等展开问卷调查。由于初中化学内容渗透在《科学》知识中,所以很多学生对化学认识不多,也很少关注周围的化学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化学,如果能够将化学知识同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利用它去了解、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会使学生为自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而高兴,无形中对化学产生兴趣。笔者从生活化学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第二课堂的实践研究。

二、实践研究

第二课堂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化学教材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以学生掌握实际知识为原则。

1.寻找教材与生活结合点

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及对教材的研究,笔者从高一必修1中找到多处与生活的结合点。

高一刚开学,学生对化学充满好奇,趁机给几个课题:①汽水中的化学;
②利用瓶装标签初步认识厨房中的酱油、米醋、烧酒、碘盐等成分;
③家里各种洗涤剂成分。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有找准生活化学实践研究的切入点,调整化学教学策略、第二课堂的实践策略,才能提高实践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

2.实践形式多样化

课外活动的开展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区别。

(1)个人研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而第二课堂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但大多数是以个人和小组活动为主。例如,豆浆和牛奶的丁达尔效应的研究,个人完全可以在家里研究。

海水中溴的提取,若是小组作为课题研究,分工合作,研究速度很快。从成员组成形式上讲,可以说第二课堂相对来讲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

(2)多样的活动方式

笔者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活动方式。

①办手抄报、黑板报。每学期学校会定期要求出黑板报,我会给相应学生主题,要求其查阅资料,整理出相应内容。班级里阶段性我会举办手抄报竞赛,将班级分成八个小组,约六个人一组,比赛前必须向学生宣布制作要求,包括纸张的大小、手抄报内容、版面设计、交稿时间和评分标准等。例如,我给学生课题“大气污染”,各组学生会分别行动起来,先一起确定主题中的各小题,然后分工,直至完成任务。这种学习形式,不仅能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增强知识,还能促进学生相互尊重、理解和关心,进而学会交流,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②生活化学知识小竞赛。通常我会在一个专题学习结束后,举办一次生活化学小竞赛,将专题中能联系到生活的化学知识收集起来,经过重新编排,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兴趣性竞赛,或进行竞答活动。

③分配课题到个人。例如,近期我授完二氧化硫的新课,我向学生布置一个课题: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ph,如果是酸雨,各自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酸雨防治的有关建议。

④利用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我给学生布置了四个课题给予选择,分别是对废旧电池回收情况的调查及建议、饮用水污染与人为因素的关系及控制对策、奶制品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校附近不洁食品状况调查,学生选择课题,通过合作探究,从而解决课题。

(3)丰富的活动场所

化学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笔者要求学生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进行家庭小实验、化学小发明、化学小制作活动,利用家里的酱油、米醋等原料解决化学问题,研究课题,如将家里买来的粗盐进行提纯,实验结晶法。又如用面粉、米醋等检验加碘盐中的碘元素。同时也要积极利用社会环境。如学到二氧化硫内容时,可要求学生收集当地雨水,检测是否为酸雨。针对学校的现有条件,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完成课题,甚至有时自己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存在的化学疑问,安排学生的化学实验应尽量避免高、深、难的课题,实验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课题周期不超过一年。例如,我在授完碘内容时,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完成干海带中碘的提取,学生设计实验,展开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论,用了一星期就完成,学生都说收获很多。

三、体会和反思

相对常规课堂而言,第二课堂具有组织的灵活性、管理的开放性、资源整合的广泛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等特点,具有常规课堂不能比拟的优势,是常规课堂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对培养学生的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结合生活化学开展“第二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化学的积极性,增加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是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生活化学角度开展活动,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三是精选课题,使所选课题与生活联系紧密,做到有的放矢。四是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的资源,如水资源的污染调查中,取得污水水样后,可到环保局去检测一些项目,把握实验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解决问题。

实践 文言文 实践的文言文篇四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思考论文

历来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郭沫若先生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世界科技竞争的加剧,时代急需大批创新的人。面对时代的要求,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研究性阅读正是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我们在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

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重要前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发扬教学相长、相互学习、合作探究的教风。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和讨论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课堂主动权和发言权。只有构筑起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轻松、和谐的气氛,学生才有机会、有时间和空间讲,敢于大胆质疑,积极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迫切想得到教师的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二、鼓励质疑,形成自主探究能力

古人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获取知识的开始,疑是创新思维的表现。教师在指导学生质疑过程中要讲究艺术,巧妙诱导,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可给一个巧妙的手势,一个眼神,一个词语,给学生以启发、暗示,使学生顿悟,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又觉“柳暗花明又一村”。要鼓励学生质疑,尤其要引导那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质疑,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论好坏、深浅,教师要充分肯定,切不可指责与训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质疑习惯的形成,帮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三、课内贯彻自主探究的原则,让学生会学

刚刚初中毕业的高一新生依赖性较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欠缺。他们希望老师事无巨细全部讲到,好让他们详细记笔记,哪怕是初中学过和注释注明了的内容也要老师重复一遍,不然就感到没有把握。课堂上,我们坚决摒弃那些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做法,按以下基本框架来组织教学。

1.自读预习。这是学习的起步和基础,是个人独立阅读理解、整体把握文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反复阅读全文,自主扫清文字障碍,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加旁批眉批,记下自己的鉴赏、评价、感受之类的文字,还要记下阅读中的疑难点。

2.发现交流。在自读预习的基础上,采用让学生“读”和“说”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表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发现的意见,让学生的视线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以此为线索串起全文主要内容。

3.质疑提问。学生光有发现是不够的,读书中还应有困惑之处,教师应鼓励、诱导学生把这些问题大胆的提出来,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哪些是基础知识性问题,哪些是文章内容技巧方面的问题;
哪些是当堂能够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要课外拓展研究的问题。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以便下一步做更深入的研究。

4.讨论创新。根据上一环节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研究、交流。讨论既可放在课内,也可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以指导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这一环节教师既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又要起到主导作用;
既要保障研讨内容的有益和有效,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四、课外贯彻研究性学习的原则,提高综合素质

为改变学生课外阅读中放任自流的局面,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率,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课外阅读。

1.根据教材进行延展性阅读,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运用从课堂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并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写评价鉴赏文章。

2.要求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有计划的阅读教育部推荐的文学名著,并引导学生扣住文学形象、文学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来确定一批课题来进行研读。这样的方式可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快乐,增强阅读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精神和文学鉴赏能力。

3.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和推荐学生订阅的《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等报刊进行时文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并从中确定一些课题,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这样,语文的学习融汇了其他各学科的知识,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上仅是阅读教学中一些粗浅的体会。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们进一步意识到:

①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应注重课前的学习准备。教师应尽可能把媒体选择、使用、控制的权力交给学生,以利学生广收各种有效信息资源,拓展视野。

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胶着状态时,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以协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

③研究性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文本。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脱离文本,不切实际的穿凿附会倾向。

总之,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教与学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必将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更大的活力。

实践 文言文 实践的文言文篇五

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论文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种类

在语文的教学中,除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外,课外的大千世界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需要师生们共同去努力开发,完善利用。读万卷书需要课本知识,而行万里路就要学生自己切实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的万千形态,了解历史人文,遍赏名山大川,结合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丰富人生经历。语文无处不在,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学习的影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学习的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充满好奇,课外实践活动能让他们更加贴近生活,观察社会,在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培养学生兴趣,了解现代科学知识,学以致用,提高相应的生活技能,热爱语文学习。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一)要注重实践活动的探索性

语文实践活动目的不是带学生做游戏或者出去玩那么简单,而是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讨论活动进程和展示自己的成果,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求知识和道理。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付出劳动来完成,才能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教师从旁指导。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让他们尽情发挥想象,开拓自己的思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

(二)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反复性

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知识,领会道理。但是,实践活动不像学习课本,在教科书上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和道理都写得清清楚楚,而实践活动则需要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感悟和体会。因此,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必须反复进行尝试,才能从中得到真理。

(三)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创新性

语文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开拓思维,勇于尝试。活动不要拘泥形式,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实践中完全可以不受约束,开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掘学生无限的创新潜能。

(四)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完整性

在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指导,引领学生从头到尾完成整个实践活动,而不是以零散的片段进行,要让学生能从整个过程中明白做每件事所需要的准备、实施、分析、讨论、总结等步骤。积极思考,主动求知,只有进行这样全面完整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将实践与知识结合起来。(五)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涯中,不仅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自身能力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正是为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供的平台。它让学生看到了课本以外的世界,接触到了更广阔的天空,也让学生经历了更多的事件,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成功中体会喜悦,积累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也锻炼了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六)注意评价的开放性

在每次语文实践活动结束后,总结性的评价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同学交流,并系统概括本次活动进行的内容和情况。大家一同讨论,集思广益,积极发言,也是一次非常有特色的交流学习。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

(一)亲身体验式

亲身体验即是让学生亲自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不局限于在课堂上,更多时候是在课外进行。活动可以是为家人做一件小事,或者为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可以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促使具有才艺的学生能够发挥特长,有能力的学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让大家更加了解社会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这种实践学习方式正在为广大学校所接受。

(二)解决问题式

这种实践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和统筹组织能力。它主要是给学生一个实际问题,让他们去分析研究,然后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学生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也是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解决问题式实践,可以促进彼此间的合作,明确分工,共同努力去完成任务,注重发挥团队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综合式

这里所说的综合式实践活动是指在语文课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各学科,或者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活动而进行实践学习。学生可以从实践中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从各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综合式实践也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协调发展,注重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实际联系,促进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和沟通。语文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它不仅是教授文学知识的学科,也是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用好语文的知识,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水平。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满足了学生对世界的好奇,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学校在传授学生学习知识之余,也培养了他们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实践 文言文 实践的文言文篇六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7~9年级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然而文言文由于和时代相隔甚远,晦涩难懂,加上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点比较多,初中学生又刚刚接触文言文,因而他们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困难,时间一长,兴趣就更索然了。很多教师对文言文教学感到很吃力,他们常常发现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的参与率较低。要改变这种教得吃力、学得被动的状况,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何实施呢?我根据自己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小组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前预习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工夫

在课前的预习中,我常常在学生自主预习、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四人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听读。假设组内有四个学生,a,b,c,d,可让其中一位先读,读的时候,其他成员按诵读要求认真听他是否读准字音,是否读清句读,是否读好重音,是否读出语气、语调。还可以让a读给b听,b读给c听,c读给d听,然后叫d读给a听,即:a—b—c—d—a。这样循环读,占用学生的时间不多,却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读的参与度,从而让学生能读通读顺课文,为下一步的学习扫清障碍。

二、疏通文意阶段,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听边记

课前预习时,学生已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到课堂学习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成员结合书下注释相互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大意。一人讲一句,其他同学听,注意随时校正和补充。听的时候,学生要随时提出自己的理解,并能说明其依据,所有同学要记下组内的讨论成果。遇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时,可以大家讨论出最终的结果,实在解决不了时,可以举手向老师求援,也可以记下来,等小组交流结束、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组内交流结束后,全班交流汇报组内的讨论成果,先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有学生都认真听,了解别的小组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是否跟自己小组一致,看看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是否有帮助。在此基础上,交流组内学习的成果时,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播,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重点文言现象;
对复杂的语句的翻译进行强调。这样引导学生认真听和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甚至激烈的争论。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就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

三、探究文本内容阶段,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思

课堂上探究文本内容时,可在自我学习和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再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自己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予以解答。在此阶段,教师也要抛出自己预设的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理解课文,获得体验;
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有自己的创意,不能是那种教辅资料上一翻就能找到答案的。例如,我在教学《黔之驴》一文时,就提出了“虎是怎样吃掉驴的?”,鼓励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虎与驴之间的力量对比与变化,学生再读课文后以小组为单位很快找出从开始的“虎惧驴”,到“虎疑驴”,到“虎探驴”,再到“虎吃驴”。这样很顺利地完成了课文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四、拓展提高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

教材中的文言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在教授《黔之驴》时,我就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联系课文内容,从虎和驴的不同角度总结寓意。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归纳了两种观点:从“虎”的角度总结,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之;
从“驴”的角度看一定要有真实的本领,没有真实的本领时,千万不要贸然出手自招祸患,要让敌人摸不透自己。观点亮出后,两组的争论十分激烈。教师在此只须作必要的引导,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要持之有据。课后学生便自动分工去搜集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在拓展训练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去认识和发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再分工合作搜集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开阔了视野,养成合作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文言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而且学生讨论中的顿悟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与自学能力的提高。

实践 文言文 实践的文言文篇七

文本细读文言文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一、问题的缘起

“怎么出这样的题目?文言文才两道选择题,竟然还有断句?”“这个命题者是不是根本不知道高考方向?”“真不知道这个命题者到底是怎么想的。”……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杭州第一学期杭州七县〈市、区〉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刚考完,办公室里就一片哗然,声声不绝,此起彼伏……乍一看题目,我也有同感,当我沉静下来,细细研究,并与高二语文试卷和往年试卷进行对比,我发现从去年开始,高一的语文试卷文言文就是两道选择题,一道问答题和一道断句题,阅读也是两篇。而高二的试题文言文三道选择题。现把高一、高二文言文相应题目对比如下:从表中可以看出高一把高二关于文本理解的选择题变成问答题,并且增加了断句,表面上看好像难度加大,其实正体现命题者的一个意图: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应该更好地理解文本,应该把文言文像现代文一样细读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而不应该仅仅止于“言”。

二、文本细读在高中文言文中的实践

1.潜心静读,培养语感,领会细节的别样魅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只有静心品读,才能有所感悟。尤其是与我们现代有较大差别的文言文,更需要多读,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潜心静读,反复吟诵为文本研习做足了准备,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在课堂的引导下掌握结合语境推测词义、通过词性推敲词类活用、根据翻译推测文言句式的方法。目标性更强,让学生学有所获,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2.静心研读,追本溯源,领悟汉字的深厚底蕴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只不过因为时代久远,语言的演变,很多字词语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我们现在阅读出现了障碍。但是这也正体现了文言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汉字作为文言文的书写形式,证实这种深厚文化底蕴的显示。苏教版(新修订版)必修三第一专题“汉字的王国”的添加正体现了编者对祖国汉字的重视。

3.精心组织,激发兴趣,体悟文言的精妙深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教材设计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总结归纳,从而实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一讲到底”“高耗低效”的教学方式,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动脑,勤动手,会思考。

4.用心评点,悟出自我,体验情感的自然流露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学习,最终是为我所用,学习文言文,最终也是要古为今用。文本细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我的解读,于无形处体验情感的自然流露。“评点法”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可以实现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编者、读者与其他读者的多重对话。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重点就是让学生运用评点法解读文本。而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文言文。例如《离骚》,可以充分利用对话栏,实现学生自我与文本,最终实现自我与自我的交流对话。

三、思考与体会

基于文本细读来教学文言文,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素养。但同时也需要老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太过功利化,而应该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不能仅仅为高考而教授文本。其次,老师要练好自己的基本功。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而且要博览群书,引经据典。最后,老师要大胆放手,相信学生。即便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只有老师给他们机会,善于发现他们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实践 文言文 实践的文言文篇八

浅谈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实践探讨的论文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课程重点和难点,由于文言文晦涩难以理解,且老师教授文言文时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对文言文的记忆和背诵也掌握不到要领,以致学生文言文学习效果不佳,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语文成绩。基于这种情况,本人对文言文的教课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让他们注重词义的积累等等,这些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也非常适用于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

1.要了解和喜欢文言文

由于当前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都是白话文,学生缺乏语言环境自然就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我自己在刚开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也是因为觉得缺乏兴趣才感觉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因此我觉得培养学生自身对文言文的兴趣十分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将文言文中的道理或是事件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事情相联系,在文言文中静静的体会和感受古人的智慧,这样我们就可以领会到文言文的魅力,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的兴趣。我们在游记类的文言文中要感受到古人描写出的优美意境,如《始得西山宴游记》;
在哲理性的文言文中要感受到古人的睿智思想,如《秋声赋》。再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可用“秦晋之好”这一成语来进行新课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率。

2.多诵读、多背诵

诵读是学好语言的重要方法,同时还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多读几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文言文的含义,同时还能提升语感。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首先要对文言文进行熟读,这样随后的学习就会变得较为顺利。因为只有在熟练的阅读后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如讲授《项脊轩志》,可先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初步把握文章大意;
其次,教师在讲解关键词句之后,再由学生进行朗读,体会其中的动人句子所蕴含的情感,如“儿之成,则可待乎”等,多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亦喜亦忧,通过反复朗读,能让学生弄清楚表现在何处。最后,再由全班进行齐读,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情感。

3.打好基础

文言文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积累大量的实词和虚词知识基础,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多次朗读,最好可以背诵下来,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提升语感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落实字词,还要对课下注释进行阅读,并且尝试着翻译,在平时学习中要画出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在面对疑惑时要多问老师,多和同学交流探讨,同时还要通过语法和文本的语境尝试推测。每次学完一篇文言文之后,我们都要对课文中的偏义复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句式和文化常识等进行整理和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每一单元结束之后,我们都要紧紧跟随教师对单元中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做好课后的自我检测,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如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忠心;
杜甫“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之情;
韩愈《祭十二郎文》的浓郁人性美等,都闪耀着动人的情感之美,都能很好地产生学生思想上的震颤,并逐渐转化为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以更好地探寻古文学之美。

4.归类复习,建立知识体系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对很多零散性的知识进行掌握,但是最重要的是将零散的知识变得系统化,进而在大脑内形成知识框架,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做准备。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中,要重视对教材的利用,针对实词、虚词、文言文的句式、文言文断句和古代文化知识等进行总结,在讲解和练习中,确保学生系统性的掌握知识,并且明确各种知识的具体内容。在课后复习或是单元总结后及时归纳和总结较为典型的句式和重点的字、词、句,并且在分析中寻找规律,对文言文内的重点进行熟悉和掌握。在文言文中,古汉语知识是很重要的,文言文知识十分的琐碎,学生在学习中通常很容易遗忘,因此要对教师教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学过的内容。在文言文学习内,我们只有积累的更丰厚,才能具备更强的分析能力。

5.小结

文言文凝聚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作为中国文化的接班人,我们必须要学好文言文,传承我国的文化精髓。必须不断寻求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和策略。综上可知,我们学习文言文中要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要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多阅读文言文,对文言文中的重点知识要做出及时的总结和归纳,综合口、眼、手来展开对文言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最后必然会学好文言文。

实践 文言文 实践的文言文篇九

摘要: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学习语文的资源也是相关丰富的。本文就如何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校园、自然、乡土、家庭和社会生活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生活教育  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这一教学理念与伟大的人民教育陶行知指出的:“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是相一致的。怎样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呢?我的实践与体会是:

一、在参与校园生活中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校的生活环境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开展语文实践的重要平台。我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办手抄报、出黑板报,参与布置教室,参与创建广播站。在黑板报中开辟“佳作赏析”专栏,广播站开辟“校内新闻”、“我的建议”等栏目,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每学年分别举办一次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每次举办重大节日后让学生进行习作。以我校举办“读书节”例,我校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年级学生不同的特点制订了活动方案,低年级学生以阅读一些较浅显的诗歌、童话、寓言故事为主,摘抄一些优美词句,中高年级适当读一些世界名著,并写读书笔记。并开展“优秀读书笔记”、“优秀班级图书角管理员”、和“读书好少年”评比活动。学校还举办了故事会、古诗词背诵大赛,成语接龙等,班班建立图书角,人人有课外阅读笔记本,学校还开辟了读书专栏,整个校园洋溢着浓厚的读书氛围。

二、在融入自然生活中实践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 大自然是孩子们的乐园,在大自然中活动、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让学生获取了知识,开启了智慧,享受了人生,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了机会。我们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参观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等获取知识,开启智慧,享受人生丰富的自然生活世界。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春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分组活动,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或在汀江河边野炊,或在柳树林里漫步,或在田野里寻找春天,或在山坡上登山,或在草地上联欢……活动形式多样,有的画春天,有的歌唱春天,有的朗诵赞美春天的诗歌,有的畅讲春天的故事,有的拍摄春天的美景,有的舞出春天的旋律,有的描写春天的多彩……我们将学生的各种作品分类进行展览,引导学生分享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

三、在调查乡土生活中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千年积淀的乡土生活有它独特的风格,对于土生土长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语文实践基地。利用乡土生活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音之美。如我校地处红军的故乡又是客家,客家山歌具有千年历史,在革命战争时期客家人用山歌来歌唱毛主席,歌唱共产党,歌唱红军。改革开放后客家人又用山歌来歌唱党的好政策。我让学生去调查收集客家山歌。学生收集到许多优秀山歌。如:歌唱红军的山歌:“灰色军装簇簇新,八角帽上闪红星;
十里长亭唱山歌,阿妹送郎当红军……”又如:歌唱改革开放的山歌:“改革开放形势好,长汀模样都变了;
别墅洋楼特别多,家家都唱幸福歌……”学生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并受到思想教育。

四、在观察家庭生活中实践

陶行知先生在“六大解放”中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习场所。”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可以叙述一件事,可以描写一个人物,可以记录一个场景,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正如老舍先生说过:“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下一阵雨,你都要记下来,因为不知道那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如让学生观察一家人吃饭后做会什么,再写观察日记。在母亲节让学生观察母亲的工作情况,并为母亲洗一次脚,再以《感恩的心》习作。一位学生写道:“妈妈老了,脚也粗糙了。脚后跟的硬茧被水一泡可以剥下一重重的皮。我仿佛看到妈妈为了我们这个家在风雨中四处奔走……”

五、在体验社会生活中实践

陶行知先生指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多彩。比如让学生开展水资源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调查统计、资料整理得出水资源减少,水资源被污染的结论。正如陶行知先生幽默地说:“一闻牛粪诗百篇。”在活动成果展示中有学生写保护水源的建议书,有写保护母亲河的宣传标语,有设计环境保护的广告词。学生不仅提高了思想认识,而且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如引导学生参加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愉快的暑假生活来临了,你可以参加家务或公益劳动,可以游览过风景名胜,可以访问过亲朋好友,可以学会了一些本领……再选择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下来。学生有了生活体验,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在学生的笔下展现:有的以《收获》为题,写参加割稻子的劳动,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有的以《我的好邻居》为题,写暑假同邻居一去广东爸爸经商的地方玩,路上晕车得到邻居的照顾,体现了人间真情。有的以《乐》为题,写暑假爸爸教自己学游泳的乐趣,抒发了愉快的心情……这样既避免了学生说假话、空话,又让学生写出了童心、童趣。

总之,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善于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就能让生活成为语文实践的基地。

[利用生活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实践 文言文 实践的文言文篇十

语文涉及的内容“量大面宽”,而且内容零碎,很多知识必须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学习和记忆。因此,学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回归课本,抓住课本。在读书的过程中,在课本的页面上作符号标注,把自己对课本的学习和理解直观地呈现在课本中。

1、诵读课文

自己不懂的字,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写上问号“?”作为标注。

2、自己感想较深的地方可以写上“!”

并可适当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想。

3、依据自己的理解为课文划分段落

在每段前面标上层次号码“1、2、3??????”。也可以用数字归纳书中的生字生词,比如在每个生字生词的右上角写上上序号,这样,每一课掌握多少生字生词就一目了然。

4、书面标号

如用方框“口”框出生字生词,用着重号“??????”标注关键词语,用直线“——”表示中心句或重要内容的句子,用波浪线“~~”表示精彩的句子,用单竖线“|”划出自然段里面的层次,用双竖线“||”划分大段,用中空的中括号“”划出要求背诵的段落,用中括号“[]”标出要求熟读的部分。

5、旁注

作批注是将生字的读音、生词的意思等注在书中,将文段大意、文章主旨及自己预习的心得体会、疑难问题等批在书中。批和注都要做到文字简明。

实践 文言文 实践的文言文篇十一

积石山县保安族中学   王发茂   731701

一、课后练习题的价值

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编者针对篇章节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教师备课时的指南针。根据课后练习题的这些价值,笔者认为,利用课后练习题,优化语文教学,更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训练学生多种能力。

二、利用课后练习,优化语文教学之方略

(一)、利用课后练习题,设计导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节课的开头即导语设计得好不好、巧不巧、美不美,有时可导致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为此,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煞费苦心,精心设计导语,更有经验的教师巧借课后练习设计导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课后有一道练习题是这样设计的:“有人认为陶渊明不仅是一个田园诗人,而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以本文和初中学过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为依据,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对这个思考题稍加变通,就可以设计出比较好、巧、美的导语。“陶渊明的诗充满浓郁地田园气息,我们读之犹如进入一个个景色迷人、风光宜人、民风淳厚的村落,他当之无愧名列为田园诗人之首;
读《桃花源记》,更使我们感受到他那乌托邦式地理想生活画面、人人平等、老幼怡然自乐、远离了喧嚣纷杂、亲近了幽雅宁谧、感受了其乐融融、让人心向往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归去来兮辞》,进一步了解作者归隐田园、向往田园的真正原因,读时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这样的导语使学生既回顾了旧知识、又有了学习的动因,何乐而不为呢?

(二)、利用课后练习题,把握课文重难点,提高讲课效率。

1、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特别关注一些与课文重难点有密切联系的课后练习题。教学时直接作为学生积累知识、分析课文、师生互动的内容。笔者认为,从练习题切入,并作为理解课文的一个突破口,确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地效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中,通感和博喻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易掌握。而课后练习中,有一道题目与此有关,适当练习,可达到预期的目标。《荷塘月色》课后练习第二题,要求学生填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比喻句。笔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做这道练习题,同时引导学生回忆了比喻的明喻、暗喻、借喻三种主要形式,并利用课文中的句子引出了通感和博喻这两种修辞方法、比喻形式,让学生对比喻修辞格有了清晰地认识,并对通感修辞方法有了明确地感知。利用好课后练习题,使课堂教学始终围绕课文重难点展开。

2.借助课后练习题,把握文章内容。

现行高中语文小说单元和文言文单元的课后第一题,其设计都和文章内容紧密相连,这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内容。例如《登泰山记》课后第一题设置有三个小问题:(1)找出课文第二段的登山路线;
(2)文章景物描写的顺序;
(3)第四五段的内容大意及这样写的好处。我让学生完成翻译的同时,借助该题也把握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上课评定时,也顺势完成了板书,真可谓一题多用。当然,戏剧单元的剧情所涉及的课后题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表演等其他方式来把握,以便让课后题变得有声有色。另,如鲁迅小说《祝福》一文课后练习一:阅读课文,按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编写出小说的情节提纲。引导学生当堂完成如下内容(板书):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凄然死去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顺叙

发展         被迫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通过这一个题目,学生对情节结构能很好的把握,并理解了倒叙写法在本文中怎样安排。

杜牧的《阿房宫赋》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提示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和议论:v1w阿房宫的来历;
(2)阿房宫的外在形式;
(3)阿房宫的本体构筑;
(4)宫人的生活情景;
(5)有关“秦爱纷奢”的描写;
(6)有关国家兴亡的议论。笔者指导学生以该题为切入点,迅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在完成了练习题的同时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很快就背诵了文章,真可谓是一题多用。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说说北京胡同文化有哪些内涵,作者对此怀有什么情感。笔者指导学生以该题为核心来学习课文,在阅读中归纳出胡同文化的特点,揣摩作者对它的留恋、叹惋、反思、而又理解的复杂情感。学生把握住这道练习题,也就读懂了文章,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后练习第四题是一道讨论题: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笔者组织了一次讨论,指导学生从思想上、习惯上挖掘束缚人们的“套子”,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决不能做新的别里科夫,要勇于打破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套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约束都是“套子”,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利用课后练习题,启迪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借助课后练习题,拓展课文,丰富想象。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鲁迅《孔乙己》一文最后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即“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以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孔乙己之死的各种方案。《失街亭》一文最后设计了“失街亭,谁之过?”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地空间,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都是好答案。

(四)、借助课后练习,积累知识,加深印象。

高中语文教材1至4册文言文单元课后练习二、三,大多是多义词辨析题和此类活用现象题,或者是找通假字,或者是虚词用法及意义。这些题目中涉及的大多是学生以前学过或即将学习的文章中的字词句,通过当堂练习,可以积累文言知识,加深印象。

(五)、借助课后练习,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能力。例如,《药》这一单元教学重点是结构分析、主题把握,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重视其人物描写方法对我们作文教学的借鉴意义。完成了对《药》的课后第三题的语言揣摩,《陈焕生上城》课后第三题的心理比较和《守财奴》课后第二题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分析后,我给学生介绍了相关的人物描写技巧及表现手法,让学生仔细观察班上的同学和老师,注意他们的特征。对身边人物的留心观察、结合对名家作品的用心鉴赏,同学们不再感到作文无语可说了。相反,学生能抓住人物某一特征,刻画人物了,而且读学生作文便可推知学生写的是谁了。

总之,课后练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可以使语文教学更优化,更具有艺术性。借助课后练习,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训练学生多种能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生动活泼,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富有生机和创造力。

王发茂

实践 文言文 实践的文言文篇十二

利用远程教育优化语文教学论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远程教育、网络进入课堂教学己成为一种趋势,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课堂教学对电教媒体的运用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而计算机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行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远程教育,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进而愉快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对优化课堂教学起到重要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远程教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

1 设置疑难 ,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力。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苦差事,要想使这种枯燥无味的知识让每个学生愉快的接受、快活地学习,单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是难以达到的。恰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设置疑难,可尽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时,开始我就用事先找好的计算机投影放出詹天佑的图像,接着问:你们认识这个人吗?你了解他吗?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搜集的资料,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样通过设疑,立即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愿望。在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形态下进行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样的设疑既可以用在新课开始,又可以用在讲课之中。

2 创设情境,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课文中那些枯燥抽象的理论性内容较难接受,所以,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巧用远程教育配合教学,力争化抽象为具体,花枯燥为生动,是指较为直观,生动,可感知的实物形象,是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物,如闻其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文中詹天佑接受任务之后做的三件事中,“开凿隧道”这一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为他们从没见到过这样的工程,要完全通过想像才能加深理解。而课文只给了文字讲解,枯燥无味。根据居庸关、八达岭两种隧道开凿的不同方法,我选择计算机多媒体,设置了开凿隧道的动画片来帮助实物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当他们一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个个精神抖擞,此时我抓住了时机,让学生思考:开凿居庸关与开凿八达岭分别用了哪些开凿方法?为什么不用同一种方法呢?开凿八达岭用的开凿方法有什么好处呢?学生通过计算机展示的画面再去思考问题就容易多了。你看一个个都举着小手争着回答。

3 增大密度,提高效益

改革课堂就是要求短时高效。借助电教媒体,可以缩短时间,增大课堂密度,提高效益。如:我在讲授《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篇课文前,考虑到篇幅较长,并要求一课时完成,课堂任务量大,时间紧。于是我提前准备好计算机的彩色投影片,又把故事录成磁带,课堂上,我一边出示投影,一边放录音,让学生观察画面,听辨朗读,行、声、色结合,直接诉诸于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随着录音播放故事情节的进展,我又不失时机的在黑板上板书:木盆(贪)——木房子(贪)——贵妇人(贪)——女皇(贪)——女霸王(贪)。贪字从小到大,寓示老太婆贪心越来越强,使文章脉络主线清晰映入儿童眼帘。通过计算机展示图片,再现了童话世界,以情哲理 ,文图结合,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队医篇幅较长或难以理解的课文,特别是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如《桂林山水》、《海上日出》等,充分利用录音、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教学,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激发情感,陶冶情操

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情感的。阅读文章就要认识到它所反映的是什么事物,体会到它所表达得怎样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情感的陶冶。远程教育所展示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事物和人物特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典型场景。借助这样的电教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得到心理和行为上的教育熏陶。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教师选用一张表现典型场面的幻灯片——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像千斤巨石卧在地上一动不动。教师利用计算机播放后,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邱少云的动作和表情,听有关 “我”心理活动的录音朗诵——“我”想到如果邱少云就地打几个滚,或者我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他就得救了……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想像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典型的画面,适时引导学生想像,主人公忍受的剧痛,此时邱少云这位严守作战纪律的钢铁战士形象便会油然挺立在学生的心目中。学生自然受到了崇高壮烈的献身美、灵魂美的熏陶和感染,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之,远程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在优化课堂教学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只要我们吃透教材,正确运用远程教育,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将知识消融于豁然开朗之中,“乐学”情趣,促进智力发展,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信其通、乐其学”的境地。

实践 文言文 实践的文言文篇十三

利用《语文读本》促进迁移学习(网友来稿)

wjzym

《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使用的语文教科书中与必修教科书《语文》配套使用的辅助性材料。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很容易忽视它。或弃置一旁,不闻不问;
或始读而终弃,不能持之以恒;
或读而无获,效果不佳。我认为这是一套值得重视并应该充分利用的好书。

一、《语文读本》的特点

综观六册《读本》,选文除了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美等特点外,至少还有以下三大优点:

1、补充

《读本》同《语文》呈单元对应,以第二册为例,从选文篇数看,它是《语文》的两倍多,《语文》选文六个单元:中国现当代外国小说、杂文、科技文、文艺随笔、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等,每单元4篇文章,共24篇,《读本》也按《语文》体裁的体例,又分内容选入与《语文》课文相关的文章65篇,补充《语文》课文知识。这些文章,从内容看,补充了《语文》由于篇目所限未能编入的大量有价值的文章--铁凝的《哦,香雪》,班固《苏武牧羊》;
补充了有关语法、语汇、作文方面的专业知识。如第三册选了《句子的理解》、《修辞格的运用》、《巧妙安排篇章的层次》、《衔接与过渡》、《怎样写小说》等6篇关于语法方面的知识短文和9篇关于写作方面的知识短文,第六册入选13篇高考佳作和关于立意与选材、思路与结构等方面的文章;
补充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第二册卡尔萨跟的《为地球呼吁》、第六册《电脑能思考吗》、比尔盖茨《一场革命开始了》,第三册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第四册《微型小说探胜》等;
还补充介绍了有关文学史、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第二册《魏晋风度》,第五册《元曲》、《明清传奇》、《意识流小说》、《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等等。

2、拓宽

《读本》选文多,内容广,涉及各个领域,有植物学知识--《马铃薯》、生物学知识--《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美学--《梦娜丽莎之美》、哲学--罗素《东西方幸福观》、文学兼美学--《散文的声音节奏》、影视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等知识,把语文知识和其他各科知识联系起来,是对《语文》的拓展和延伸。

另外,古今中外名著浩瀚繁多,大部头名著又长达几十万字,《语文》选文只是沧海一束,或只能节选名著的一个章节,《读本》选进了由于《语文》篇目所限,无法选入的名家名篇--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光《赤壁之战》、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曹禺《日出》、易卜生《玩偶之家》等;
还介绍了《语文》没有涉及到的中外名著--《世说新语》、《家》、《巴黎圣母院》等。又如第六册《语文》入选了《红楼梦》、《史记》两个专题,其中《红楼梦》选了《诉肺腑》、《宝玉挨打》、《香菱学诗》、《抄捡大观园》4篇文章学习,配套的《读本》选了《曹雪芹与〈红楼梦〉》从整体上对《红楼梦》作了介绍,又选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探春结社》、《鸳鸯抗婚》、《黛玉焚稿》等9篇文章,从各个角度拓宽对《红楼梦》的阅读与了解,还选了《〔红楼梦〕诗词鉴赏》、《〈红楼梦〉人情世态》、《豪兴俊才厄运》-谈谈《红楼梦》中的史湘云三文分别对《红楼梦》的诗词、人情世态、人物等方面作了拓宽介绍,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主旨及对《红楼梦》作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深入阅读作了拓宽和正确的导向。

3、印证

《读本》中有许多选文还与《语文》相印证,或为提供背景--《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为《物种起源》的背景;
或为同一范畴、同一论题--《蒙娜丽莎之美》与《米洛斯的维纳斯》都写出了神秘的、捉摸不定的艺术作品能给予欣赏者想象之美的特点;
或写同一人物--《乌江自刎》与《鸿门宴》都是《史记项羽本纪》的节选,它们都以项羽为故事主人公。学习《语文》,可以把这样的文章互相对照,使材料相互印证,进而引导学生比较学习、深入思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家的观点,深入体会文章主题。

二、充分利用《读本》这套书

语文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大量的阅读材料进行诵读、分析、理解、鉴赏,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能力。《语文》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范例,但远远不够。语文现象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同样一个题目,因为写的人不同而显示出千差万别,大到谋篇布局的思路,小到遣词造句的习惯都因人而异。学生学习一词一句,一种表达方式,一种文学体裁,都必须在不同语境中多次见到,才能有所比较,有所发现,从而获得牢固的记忆效果,并内化为自己的语文功底。

叶圣陶说:“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要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讲,自己能阅读”。选编《读本》套书,大纲和编者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即通过课堂《语文》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进而在《读本》书的学习上迁移运用,以提高自读能力,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所以,它为学生提供了自学实践的重要素材,它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巩固《语文》教学的成效,另一方面又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作了准备,同时又成为教学从“扶”到“放”的桥梁。《读本》作为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阅读使用不是可有可无的事。

怎样充分有效地运用这套书,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求方家指正。

一、思想上要重视

既然《读本》是一套很好的书,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该在思想上重视它。思想上不重视,《读本》的学习很容易形成自流无序状态。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才会安排时间去学习,才会认真有效地进行学习。所以,师生双方都要把它作为学生自学的重要实践园地,把它看成是巩固《阅读》教学成效、促进课外迁移学习,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桥梁。

二、教师要作指导

思想重视,保证了学习时间的分配,但是读而不得法,读而无获,等于不读。要使学生读而得法、读有所获,教师必须给学生作必要的学习指导,为学生从《语文》顺利走向《读本》搭桥铺路。

1、激起兴趣,触发动机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对《读本》的兴趣,触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开学伊始,教师可以请同学浏览目录,向他们介绍选文的三大优点,让学生对选文有个大概的了解。还可借助有联系的篇目,进行比较阅读,如《蒙娜丽莎之美》与《米洛斯的维纳斯》观点有何异同,借此向同学介绍《读本》知识,把《读本》知识渗透到《语文》课文的教学中,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引导他们阅读《读本》的动机。

2、授之以渔,促成迁移

学习方法是学习效果的保证,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影响知识迁移的一个活跃因素。学习方法得当,就会产生较大的“正迁移”。语文学习方法很多,比如,精读与略读、联想与想象、阅读与质疑;
梳理归纳法、比较阅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理解语言“词不离句,句不离章”……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各种学法,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学习材料的不同方法,使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读本》“怎样学习”导向,使学生学会自学。另外还可开设专门的学法指导课,向学生介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章可循,以便把刚从《语文》学得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应用于新的学习材料,促成知识的正迁移。教师为迁移而教,那么学生才会尽快地进入“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佳境。

3、培养习惯,提高能力

“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阅读能力,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良好的语文习惯包括:读书读前言、目录;
读文章读题审题;
读作品先浏览,后精读;
读书过程中养成质疑解疑、圈点、批注、摘抄笔记、写读后感、读书心得等习惯。另外,也应养成跟随语文老师教学的进度及时阅读《读本》相关课文、及时阅读老师在上课时提到的一些名篇名著的习惯,这样才能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检查措施要落实

教师指导,改变了学而不得法、学而不获的状况,没有检查,学得怎样,还是个未知数,检查则可避免学而不知获的困扰,因此必须落实检查措施。检查措施和方法可灵活多样,诸如:教师出卷考查,学生自查、互查,布置写读书心得,开读书报告会,办读书笔记展,等等。

总之,思想重视是前提,它保证了阅读时间;
教师指导是关键,它促成了知识的有效迁移;
检查是手段,它使获得的知识得到检验、肯定和运用,并使整个阅读过程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作者邮箱:
wjsfzhyumi@

实践 文言文 实践的文言文篇十四

如何利用地理案例学习地理原理论文

编辑部请我就教师们提出的“如何利用地理案例学习地理原理”的问题谈点看法。这个问题属于“如何利用……达到……教学目的”的问题类型,思考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了解和把握要使用或要“利用”的那种方法、技术、工具等的特性。因此,要讨论“如何利用地理案例学习地理原理”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分析地理案例的特性入手,根据这些特性设计教学来达到学习地理原理的目的。

首先,案例的文体大都是描述式或叙述式的,含有较多的细节,因此文字量较一般地理教材上的课文要多。较多的细节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有足够的资料去分析、解释事件的发展,也是为了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的讨论。虽然文字较多,但比较理想的案例应该是有趣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的。

其次,作为学习某个特定地理原理的案例,它一定是以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的,但这种原理性知识不会以一种显性的方式直接出现在案例中,也就是说,案例中不会出现对相关概念的解释和对相关原理的陈述,它只是“含有”或“蕴涵”。这一点也是与传统教材“正文”的表述风格十分不同的地方。

第三,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情境化”除了含有“真实”“综合”的`意义外,还含有“问题”的意义。常说的“创设学习情境”,并不仅指创设一个特殊的、生活化的、有趣味的学习空间或气氛,更重要的是指提供一种“自然”生成问题的可能。理想的案例在编写时,就已经被编者做这样的“情境化”处理了。

最后,案例是独特的。案例一定是在描述相对完整和独立的事件,如果把两个相关性不大的事件放在一起描述,一般不作为“案例”对待。正因为案例是独特的,所以案例为学生提供的视野也是有局限的。

根据案例的这些特性,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比较好地呈现案例?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案例的呈现可以有提供打印文本、利用电子文稿演示、播放视频材料、制作网页等,甚至可以请当事人来现场讲述。不论哪种呈现方式,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充分地接触案例提供的事实并感受相应的学习情境。

第二个问题: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因为案例的材料比较具体,信息量也比较大,地理原理又是隐含其中的,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案例的使用掌握地理原理,就看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何了。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以引发学生以一个“地理学家”的身份对案例进行深度思考,例如,“案例情境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哪些是最关键的?”或者“此案例涉及了哪些地理要素?”这类问题属于诊断性问题。再如,“案例中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案例主角采取这种解决方法的动机是什么?”这类问题可以归为资料获取性问题。还可以这样问“如果你是案例的主角,你会采用什么不同的措施?为什么?结果可能是什么?”“此案例和什么地理原理(或观念、方法)有关?”这就是行动性或推理性问题。如果学生在分析案例前已经学习过相应或类似的地理原理,还可以让学生将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与这些原理进行比较。

但讨论的问题并不一定都由教师提出。在开始利用案例学习时,问题可以由教师设计,随着学习的进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渐增强,可以让学生就案例自发地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第三个问题:如何组织好讨论?典型的案例学习包含针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讨论的形式方面的目的是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对案例的分析中。它的实质性目的则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互相启发,逐步厘清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并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即所谓的“真理越辩越明”。所以,理想的讨论包含对有“争议”问题的辩论。我听过一些说明是“案例教学”的课,有学生分组讨论的,但更多的时间是教师带着学生分析案例,例如,展示一张地图,问学生某个企业为什么会这样分布等等,然后就有几个学生回答。一个问题解决后,教师再呈现下一个问题。不能做到充分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可能有多种原因,例如,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先阅读和分析案例;
教师担心学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
选择的案例问题情境不明显;
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等。

讨论中和讨论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案例中的具体材料提升到地理原理的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案例与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四个问题:如何进行拓展学习?因为案例是独特的、具体的,因而是有局限的,所以以掌握地理原理为目的的案例学习要有拓展学习或称后续学习,即,让学生有机会使用一个蕴涵同样地理原理的新案例学习,以保证他们能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经学过的地理原理,并增强学习的效果。可以在第一次案例学习结束后再布置专门的拓展学习,并在两次学习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便学生消化学到的原理知识、有时间仔细阅读新的案例并与课堂使用过的案例进行比较。同时使用几个案例学习也可以说是一种拓展的方式。拓展学习就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自己提出问题为主了。

反思性学习和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地理原理的掌握,而案例则是学生进行这种思维方法训练的有效工具,因此,由“案例”到“原理”的基本途径就是在恰当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地理案例进行有效的思考并将提升出来的地理原理在新情境下加以运用。

推荐访问:文言文 实践 实践 文言文 实践文言文(14篇) 实践文言文怎么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