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完整版】

时间:2023-08-22 15:2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完整版】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1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_百度作业帮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曰 而或长烟一空 B、以子之矛 父以足受

  C、陷子之盾 吾欲之南海 D、不可同世而立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扩展阅读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扩展1)

——《自相矛盾》阅读答案3篇

《自相矛盾》阅读答案1

  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原文和译文,然后答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 )?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12、文中的利是锋利之意,请你回答:坐收渔翁之利中利的意思是(利益);出师不利中利的意思是(顺利,答吉利亦可)。(4分)

  13、请你翻译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4分)

  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小学没有学多少文言词,大意对即可。如果出现错别字每字扣0.5分,意思答对但表述不流畅的扣1分。

  14、请你用自相矛盾造一个句子。(4分)

  运用正确、语言顺畅即可。类似我今天看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的造句无分,如果出现错别字每字扣0.5分,词语运用正确但表述不流畅的"扣12分。

《自相矛盾》阅读答案2

  楚人有鬻(yù)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注释】

  楚:楚国。陷:刺穿。夫:句首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表议论。

  1、解释加点的字:

  鬻:卖者:……的人誉:称赞,这里指夸耀之:它,指盾

  吾:我的莫:不能其:他的或:有人

  弗:不应:回答

  2、解释全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它。”他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任何东西刺不穿。”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了。

  3、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

  答:这则寓言讽刺了语言或行动相互抵触,前后不一致。

《自相矛盾》阅读答案3

  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原文和译文,然后答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 )?”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12、文中的“利”是“锋利”之意,请你回答:“坐收渔翁之利”中“利”的意思是(利益);“出师不利”中“利”的意思是(顺利,答“吉利”亦可)。(4分)

  13、请你翻译“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4分)

  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小学没有学多少文言词,大意对即可。如果出现错别字每字扣0.5分,意思答对但表述不流畅的扣1分。

  14、请你用“自相矛盾”造一个句子。(4分)

  运用正确、语言顺畅即可。类似“我今天看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的造句无分,如果出现错别字每字扣0.5分,词语运用正确但表述不流畅的扣1—2分。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扩展2)

——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 (菁选2篇)

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出示多媒体)

  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

  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

  (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

  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

  (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

  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

  (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4)他为什么张口结舌?他敢试给大家看吗?为什么?

  (5)拓展思维练习: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______,这跟他说的哪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________,这跟他说的哪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

  四、课本剧小表演。

  五、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六、拓展作业:

  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4、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仅有的一个。

  6、我的家庭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七、质疑提问。

  八、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课外阅读2—3个成语故事。

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幻灯片)

  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幻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2、齐读成语。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相矛盾”这则成语。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二、初读《自相矛盾》,了解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幻灯片)

  2、同桌互读,把每个句子读通顺。(幻灯片)

  3、出示:楚国卖矛盾戳穿(幻灯片)

  夸口锐利坚固张口结舌

  对这些字的记忆和运用你有什么好方法或建议。

  4、试一试:()盾()矛锐利的()(幻灯片)

  5、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品读夸口话,理解矛盾之缘由

  1、齐读全文

  2、师:推销自己的产品,要尽可能展示产品的优点,本文商人卖什么产品?他是怎么推销的?

  理解“夸口”

  板书:我的矛我的盾

  什么盾什么矛

  戳得穿戳不穿

  3、师:你了解矛和盾吗?(幻灯片)结合图简介矛与盾,在战争中,它们有什么作用?(矛:长矛,古代用于攻击对手的的盾;盾:盾牌,古代用于挡住别人矛的进攻。)

  4、你这个小商人是怎样宣传他的矛与盾的呢?(抽生读)

  5、小组竟读:

  (1)你觉得他的话有问题吗?

  (2)为了突出矛的锐利,盾的坚固,他把矛与盾与谁比?

  (3)一般人买矛与盾都是成对购买,用来防守别人的矛与盾

  (幻灯片)他知道商品要打广告才能卖出去,他聪明,但他夸_________________,他不明智,所以,当有人围观的人问他________________,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那个人的表现是?这是什么描写?

  出示: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回答不出来了。

  (4)你认为,这个商人错在哪里?

  (夸大事实,前后抵触,考虑不周)

  (5)这个人的矛锐利,盾坚固,如此好的商品不卖出去,实在可惜,让我们来帮帮他修改广告词。

  小组讨论一下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四、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五、教师总结。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扩展3)

——文言文《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文言文《刻舟求剑》阅读答案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5、《刻舟求剑》选自《--------------- 》,作者 ,战国末秦国人。(2分)

  16、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树而来

  17、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4分)

  18、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

  (2分)

  参考答案:

  15、《吕氏春秋》、吕不韦 16、C

  1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8、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扩展4)

——文言文阅读答案10篇

文言文阅读答案1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住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用,非法术乏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矢眷其德,若慈母乏保赤子而不恶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忽:疏忽

  B.汉惩秦之孤立 惩:惩罚

  C.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审:周密

  D.岂工于活人 工:善于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九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 而卒亡秦之社稷

  B.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 变封建而为郡县

  C.足以制其君 尽释其兵权

  D.天卒不忍遽亡之 此虑之远者也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认为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

  B.作者认为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如超出智力所达到的范围,那就是上天的安排了。

  C.作者认为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方面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D.作者认为仅凭个人的智谋来包揽天下的事务,可能会使国家陷入危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3分)

  译文

  (2)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3分)

  译文:

  (3)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4分)

  参考答案:

  4.B【解析】惩:借鉴。

  5.C【解析】C.他们的。A.却;于是。B.认为;成为。D.代词,他们;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6.D【解析】“可能会……”理解有误,不是可能,而是一定,注意原文中的两个“必”字。作者认为仅凭个人智慧要想使国家一定不会危亡,道理上也是一定讲不过去的。

  7.(1)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2)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3)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的教训,曹魏借鉴了系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他们的君王,便收回他们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竞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一定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文言文阅读答案2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昔有愚人,适友人家( ▲ ) ⑵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 ▲ )

  20.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天 下 之 事 皆 然 过 则 非 惟 无 益 反 害 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22.这则短文给你怎样的启示?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分)

  参考答案:

  19. ⑴到 ⑵靠近 (2分,每空1分)

  20.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2分,断对一处给1分)

  21.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美味的盐)反而变成他的祸害。(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2分,意思符合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3

  虎丘记

  (1)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译文】虎丘离苏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没有高耸的山岩幽邃的沟谷,只是因为接近苏州城的缘故,(达官贵人)装饰豪华、满载声歌的游船,没有一天没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游人来来往往,纷繁错杂得像织布一样。中秋时节(这景象)就更加繁盛。

  (2)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译文】每到这一天,苏州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肩挨肩,人挤人,接踵而来。无论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还是*民百姓,没有谁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都在路边,用垫子摆上酒,席地而坐。从千人石到山门,密密麻麻紧挨着的游客多如鱼鳞。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积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样奔泻不停。远远望去,就像无数大雁落在*坦的沙滩上,又像彩霞铺在江面上。即使用电闪雷鸣也无法形容那热闹的场面。刚摆上酒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像蚊虫齐鸣,分不清(唱些什么)。分部安排好后,都竞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争高低,雅乐俗乐都有,唱得好坏也自有分别。过了一会儿,摇头踏脚按节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数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悬在空中,山石反射着月光,如同白练,所有粗俗之乐,都悄悄停了下来。应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个了,他们伴着一只箫,一只笛,一人舒缓地敲着歌板歌唱。管乐和人的歌声一起发出,清幽嘹亮,使听众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树影斑驳,这时,连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个人登场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静息地倾听。他的歌声细如发丝,直冲云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时间。飞鸟仿佛也为这舒缓悠长的歌声所感动,徘徊不忍飞去,壮士听到这样的歌声,也忍不住要落泪。

  (3)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山名)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译文】剑泉深不可测,飞耸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样峭立。千顷云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峦沟壑秀丽无比,这里最适合飨宴宾客。但中午过后,阳光强烈,(游客在此)无法久坐。文昌阁(景色)也好,傍晚的树更好看。它的北面是*远堂旧址,空旷无际,只有远处的虞山一点遥遥在望。*远堂荒废已久,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想在这里建个祠堂,祭祀韦应物、白居易等先贤。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经请求辞官归去,恐怕江进之修复*远堂的兴致也大减了。(可见)山川景物的兴盛荒废,确实是有时运的啊!

  (4)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差役)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译文】我在吴县做了两年县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后一次是和江进之、方子公同去的。我们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来。唱歌的人听说县令来了,都躲开藏了起来。我就对进之说:官吏的横暴,差役的庸俗,也太过分了啊!以后我辞官后,一定要在这生公石上听曲,以月为证。现在我幸好解免官职,客居吴地,虎丘的明月啊,不知道还记得我当年的话吗?

  23、白乐天指的是诗人白居易。(1分)

  24、第二段对斗歌场景写得极有层次:(2分)

  环境由喧闹到到寂静

  感情由热烈到凄凉

  25、第二段没有运用到的手法是D(2分)

  A.层层烘托 B.夸张借代 C.点面结合 D.对比反衬

  26、请分别概括第三段的景物特点? 并简析作者写景的角度。(4分)

  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原堂之旷。(任写出2点得1分,3点得2分)

  先山水后人文;俯仰结合;远近结合。(写出任一角度1分,分析1分)

  27、文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评价。(4分)

  表达对官场生活的鄙薄之情,(1分)渴望与民同乐的真性情。(1分)作者认识到官民之间的尖锐对立,这种对立使得他无法领受听曲此石上的迷人情趣,于是他甘愿以吴客的身份来游虎丘,这种走进人民的姿态是值得肯定的;(1分)而其揭示官民之间的对立关系具有批判意义。(1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4

  宗泽,字汝霖,婺州①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靖康②元年,命知磁州③。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④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⑤十余人。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⑥,十三战皆捷。

  泽兵进至卫南⑦,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⑧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⑨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⑩。

  【注释】

  ①婺(wù)州:今浙江金华。②靖康:宋钦宗年号。③磁州:今河北磁县。④率:都。⑤羸(léi)卒:瘦弱的士兵。⑥开德:令河南濮阳,即演渊。⑦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⑧生兵:指生力军。⑨潜善:人名,即黄潜善。⑩薨(hōng):死亡。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 )

  (2)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译文:

  (2)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译文:

  13.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2分)

  答案

  ll.(1)全、都,全部;(2)推测、估计、考虑。

  l2.(1)宗泽从小性格豪爽,有远大的志向。 (2)今天,进和退同样是死,不能不从死中求生。

  13.豪爽有大志、英勇善战、忠君爱国。

文言文阅读答案5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①之墙不可圬②也,于予与③何诛④!”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5.10)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6.26)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23.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孔子评价宰我的言论?(4分)

  参考答案:

  23.可针对孔子认为对宰我要听其言观其行的言论、孔子批判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孔子“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孔子认为宰我不仁的言论等关键点来分析,要点有两点以上,自圆其说就给满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6

  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也。为郡吏,太守彭宠以梁守狐奴令,与盖延、吴汉俱将兵南及世祖于广阿,拜偏将军。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及即位,议选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帝以野王卫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于是擢拜梁为大司空,封武强侯。建武二年,与大司马吴汉等俱击檀乡,有诏军事一属大司马,而梁辄发野王兵,帝以其不奉诏敕,令止在所县,而梁复以便宜进军。帝以梁前后违命,大怒,遣尚书宗广持节军中斩梁。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月余,以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北守箕关,击赤眉别校,降之。三年春,转击五校,追至信都、赵国,破之,悉*诸屯聚。冬,遣使者持节拜梁前将军。四年春,击肥城、文阳,拔之。进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击佼疆、苏茂于楚、沛间,拔大梁、啮桑,而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亦分道并进,岁余悉*之。五年,从救桃城,破庞萌等,梁战尤力,拜山阳太守,镇抚新附,将兵如故。数月征入,代欧阳歙为河南尹。梁穿渠引穀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七年,有司劾奏之,梁惭惧,上书乞骸骨。乃下诏曰:“梁前将兵征伐,众人称贤,故擢典京师。建议开渠,为人兴利,旅力既愆,迄无成功,百姓怨,谈者欢哗。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君子*之美’,其以梁为济南太守。”十三年,增邑,定封阜成侯。十四年,卒官。

  (节选自《后汉书王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梁功∕

  B.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C.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D.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马,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东汉初大司马为三公之首,掌管军事。

  B.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牦牛尾,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

  C.乞骸骨,官吏请求退职的说法,表示请求退职的还有“移病”“致仕”“下车”等。

  D.邑,旧时县的别称,古代帝王赐给诸侯、有功之臣的领地或食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梁战功卓著,被人称赞。他先后守箕关,击赤眉别校,拔肥城、文阳、大梁、啮桑等,可谓战无不胜,得到众人称赞。

  B.王梁备受信赖,职位显赫。他因战功,先后被授予大司空、中郎将、济南太守等职务,被赐予关内侯、阜成侯等爵位。

  C.王梁行事武断,受到惩罚。他与大司马吴汉共同进击檀乡时,不听皇帝诏命,两次私自用兵,惹怒皇帝,险被处死。

  D.王梁为民兴利,深受其累。他任河南尹时,想要开渠为百姓谋利,却没有成功,被有关官员弹劾,于是惭愧上书请求辞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月余,以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

  (2)梁穿渠引穀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

  【答案】

  10.B

  11.C

  12.B

  13.(1)宗广不忍心,就用囚车将王梁送到京师。到京后,皇帝赦免了他。一个多月之后,又任命他为中郎将,兼摄执金吾的事务。

  (2)王梁开挖水渠引穀水流到洛阳城下,向东流进巩川,等到水渠挖好后但水没有流通。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野王令”是官职名,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北守天井关”和“南拒洛阳”结构对称,所以“北守天井关”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时知识的积累。

  C项,“下车”是官吏初到任,不是“请求退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B项,“他因战功,先后被授予大司空、中郎将、济南太守等职务”错误,从原文看,王梁被授予中郎将的原因无从得知,而被授予“济南太守”不是因为战功,而是王梁因修水渠不成功一事辞职,皇帝将他调任济南太守。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以为,任命;行,兼任、兼摄。(2)穿,开挖;东写,向东流进。“写”通“泻”。

  参考译文:

  王梁字君严,是渔阳要阳人。做郡吏,太守彭宠任用王梁暂时署理狐奴县令,与盖延、吴汉一起率兵南下在广阿追上世祖,被任命为偏将军。攻克邯郸后,赐爵位关内侯。跟从(世祖)*定河北,被任命为野王县令,和河内太守寇恂一齐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人不敢出兵,世祖把这看成王梁的功劳。等到世祖即位,商议选大司空,而《赤伏符》中说“王梁掌管卫地做玄武”,皇帝因为野王是卫国的迁徙地,玄武是水神的名字,司空是管水土的官,于是提拔授任王梁做大司空,封武强侯。建武二年,(王梁)和大司马吴汉等一起攻打檀乡,皇帝有诏令军事一律归属大司马,而王梁擅自发动野王的部队,皇帝认为他不遵循诏令,命令他留在本县,而王梁又因形势有利而进军。皇帝因为王梁前后两次违抗命令,非常愤怒,派遣尚书宗广拿符节到军中斩杀王梁。宗广不忍心,就用囚车将王梁送到京师。到京后,皇帝赦免了他。一个多月之后,又任命他为中郎将,兼摄执金吾的事务。在北面把守箕关,攻打赤眉别校,迫使他们投降。建武三年春,转而攻击五校,追到信都、赵国,打败敌人,所有屯聚的军队都被*定。这年冬,皇帝派遣使者持符节任命王梁为前将军。建武四年春,王梁攻打肥城、文阳,都攻下了。进兵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在楚、沛之间攻打佼疆、苏茂,攻克大梁、啮桑,而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也分道并进,一年多全都*定了。建武五年,跟从皇帝援救桃城,打败庞萌等,王梁战斗尤其有功劳,被任命为山阳太守,镇守抚慰新归附的人,率领军队一如过去。几个月后征召入京,代替欧阳歙为河南尹。王梁开挖水渠引穀水流到洛阳城下,向东流进巩川,等到水渠挖好后但水没有流通。建武七年,有关官员弹劾他,王梁惭愧恐惧,上书请求告老辞官。皇帝于是下诏书说:“王梁以前率兵征伐,众人称赞他很贤能,所以提拔他主管京城。建议开渠,为民兴利,已经用尽力量,终没有成功,百姓埋怨,谈论者喧闹。虽然受到宽恕,还是执意谦虚退让,‘君子*之美’,任命王梁为济南太守。”建武十三年,增加封邑,定封为阜成侯。十四年,去世于官任上。

文言文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5-8题。

  冬,上在邯郸。陈将侯敞将万余人行,王黄将骑千余军曲逆,张春将卒万余人渡河攻聊城;汉将军郭蒙与齐将击,大破之。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马邑,不下,攻残之。赵利守东垣,帝攻拔之,更命曰真定。帝购王黄、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于是*遂败。

  淮阴侯信称病,不从击,阴使人至陈所,与通谋。信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春,正月,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臣光曰: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侥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选自《资治通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陈将侯敞将万余人行 *:流动袭击

  B.不下,攻残之 残:杀戮

  C.不伐己功 伐:夸耀

  D.观其距蒯彻之说 距:距离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①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 ②越国以鄙远

  B.①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②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C.①乃与萧相国谋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D.①酬功而报德者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世人有的认为,卢绾仅仅凭与高祖是里巷旧邻的交情,就被封为燕王,而韩信却以侯爵身分奉朝请,高祖确实有亏待韩信的地方。

  B.韩信有个门下舍人曾因得罪韩信,被囚禁起来,准备处死。春季,正月,舍人上书举报事变,将韩信打算谋反的情况告诉吕后。

  C. 司马光认为,高祖早在韩信被杀之前就已经有诛杀韩信的念头了,只是当时力量还做不到罢了。待到天下已经*定,韩信就没有什么可依赖之处了。

  D.太史公司马迁认为,韩信对汉家的功勋,本可以与周公、召公、太公吕尚等人相比,可惜他在天下已定之时,图谋叛逆,最终也只能落得个被斩灭宗族这一理所当然的下场了。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购王黄、曼丘臣 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3分)

  (2)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3分)

  (3)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4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8

  阅读《山市》一文,完成问题。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山市》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家。

  2.解释下面加粗字词的意思。

  (1)数年恒不一见_______________

  (2)无何_______________

  (3)连亘六七里_______________

  (4)或凭或立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语句。

  (1)然数年恒不一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山市幻景的?请找出表示这一顺序的词语。(至少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纵观全文,划线句子起到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聊斋志异》,蒲松龄,清,文学家。

  2.(1)经常(2)不久;不一会儿(3)连绵不断(4)靠着

  3.(1)但是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

  (2)其中有的像楼,有的像厅堂,有的像街巷。

  4.时间顺序;忽见、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任选四个皆可)

  5.全文的补笔,照应开头,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可以看到山市这种自然奇景。

文言文阅读答案9

  猫 犬

  东坡云:养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蓄犬以防奸,不可以无奸而蓄不吠之犬。余谓不捕犹可也,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不吠犹可也,不吠盗而吠主①则甚矣。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非捕鸡乎②;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

  导读:苏东坡的意思是:在什么位子上就做什么事,人应该恪尽职守。而我更深入地认为占着位子不做事尚可,如果排斥忠良,觊觎要位,则万万不可留用。

  注释:①主:主人。②非捕鸡乎:这岂不是和猫捕鸡一样吗?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蓄犬以防奸( ) 2。余谓不捕犹可也( )

  3.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 )4。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 )

  二、翻译

  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东坡云东坡是谁?你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东坡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猫 犬

  苏东坡说:养猫用来捕鼠,不可以没有鼠而养不捕鼠的猫;养狗用来防奸邪之人,不可以没有奸邪之人而养不叫的狗。我认为猫不捕鼠还可以,不捕鼠而捕鸡就更坏了;狗不叫还可以,不对着盗贼叫而对着主人叫就更坏了。仇视正直的人,一定要尽力打击而去除他,这不就是猫捕鸡吗?觊觎重要的职位,使皇上孤立,这不就是狗吠主吗?

  一、1。指奸邪之人 2。指猫不捕鼠 3.更坏 4.嫉恨正直的人

  二、觊觎重要的职位,使天子孤立,这不是对着主人叫吗?

  三、宋代文学家苏轼;略。

  四、在其位,谋其政,不可以尸位素餐。(尸位:占着职位而不尽职守;素餐:吃闲饭。)

文言文阅读答案10

  曾叔卿,建昌①南丰人,巩②族兄也。家苦贫,即心存不欺。尝买西江陶器,欲贸易于北方,既而不果行③。有从之转售者,与之。既受直矣,问将何之,其人曰:“欲效君前策耳。”叔卿曰:“不可。吾闻北方新有灾馑,此物必不时泄④,故不以行。余岂宜不告以误子。”其人即取钱去。居乡介洁⑤,非所宜受,一介⑥不取。妻子困于饥寒,而拊庇孤茕⑦,唯恐失其意。起家进士,至著作佐郎。熙宁⑧中,卒。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建昌:郡名,今江西南昌一带。②巩: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③不果行:没有成行。④泄:畅销。⑤介洁:耿介高洁。⑥介:小草,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⑦拊庇孤茕:安抚孤独者。拊,fǔ,同“抚”,安抚。茕,qióng,孤独,无依靠。⑧熙宁: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小题1】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吾闻北方新有灾馑

  【小题2】解释句中划线词语。(3分)

  (1)既受直矣 ( )

  (2)熙宁中,卒。( )

  (3)余岂宜不告以误子( )

  【小题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2分)

  【小题4】曾叔卿为什么要告诉对方“北方新有灾馑”呢?(2分)

  【小题5】文段是写曾叔卿的,为什么还要写妻子“拊庇孤茕”?(2分)

  答案

  【小题1】吾闻/北方新有灾馑

  【小题2】(1)通“值”,价钱 (2)去世(3)你

  【小题3】有人从他那里转卖,便(将陶器)给了那人。

  【小题4】因北方刚刚发生灾荒,那些瓷器在北方不好卖,曾叔卿不想让对方亏本。

  【小题5】作者从侧面衬托曾叔卿品德高尚、乐于助人的君子风范。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古文句子的朗读节奏可粗划可细划,粗划就把主谓部分划开即可,细划可各成分中几层意思划开,所谓大停顿小停顿之分。

  考点:古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易懂。古文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根据句意来判断的,理解句意,就了解可子的结构关系,划分节奏就是难事了,方法在分析中已经说明。

  【小题2】

  试题分析:这三个字词在古文中都是多义的,比如,“卒”有“士兵”“死”“最终”多个意思。具体在句中是什么意思,要根据语境判断。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这几个句子句意比较浅显,字词义容易判断。解释文言字词义,要有一点古文阅读方面的积累大有好处,看到一个字词,便要想到大概有哪些含义,有一个知识的基础,这需要在*时多积累,注意记忆所学文言字词。

  【小题3】

  试题分析:即指翻译句子。“之”,代词,他;“售”,卖;“与”,给。“与”之前省略了“把陶器”,翻译要补充。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短小,易于翻译。古文语言以精练为特点,很多的意思在文字之多,所以在翻译时,如果影响了句子的表达,文字之外即省略的内容要适当地补充出来,但不可超越句子本身的意思随意扩充内容。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后面的“余岂宜不告以误子”这句话来理解,为了“不误”对方,即不让对方蒙在鼓里不知情况而受损失。

  考点:句子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文言对于学生来有文字障碍,理解问题更有难度。要找到与问题相关的句子,先弄懂文字,翻译一下,再结合前后句子分析。

  【小题5】

  试题分析:“妻子”的生活与其“主人”有关,写此显彼,衬托的作用很明显。

  考点:写作手法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人物之间的衬托作用易于理解,题干本身也已经暗示。衬托,是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此方法在写法上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扩展5)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5篇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1

  文言文阅读

  《论语》四则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 罔_____________

  (3)可谓好学也已矣 好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2)罔:迷惑

  (3)好:喜爱 或:喜好、喜欢

  2.(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3.“略”。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2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词。

  学而不思则罔 罔:( )

  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是知也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见不贤而内自省

  C、为人谋而不忠乎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请从选段中写出2个至今沿用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

  5、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学了选文第②则之后有何感悟?请简要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迷惑 ;

  刚强,勇毅 ;

  通“智”,聪明,智慧

  2、(1)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2)(碰到)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A

  4、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

  5、感悟应扣住学习要谦虚好学,实事求是来谈。(上述主观题意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3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注】①无道:指无道的人。 ②有道:指有道的人。 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④偃:仆,倒。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为政”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答:

  (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结合上面语段,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正”的看法。(6分)

  答:

  参考答案:

  20. 答案

  (1)孔子为政反对*,主张“德政”,主张为政者以自身好的品行和做法去影响他人。(3分) (2)孔子认为,为官,首在一个“正”字,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在位者要率先做出垂范。(3分)到了当今社会,这种观点仍旧有生命力,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为官如此,治家如此,办企业如此,做人也如此(3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4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

  (3)其恕乎()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谈内容基本相同的是哪一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把上文的七则《论语》按所讲内容分别填入横线的对应处。(只填序号)

  求知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修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自身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看齐 相同

  (2)刚强,勇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3)大概、也许

  2、D

  3、见贤思齐焉,见不暴风骤雨而内自省也

  4、求知态度:②③④

  学习方法:①

  个人修养:⑤⑥⑦

  5、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此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6、只有在意外变故、突然灾难面前,才能看出君子的操守。

  (意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5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扩展6)

——吕蒙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3篇

吕蒙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1

  鲁肃过①蒙屯下

  吕蒙②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③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④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⑤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⑥?”肃造次⑦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⑧五策。肃于是越席就⑨之,拊⑩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注释】

  ①过:经过。

  ②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关羽。

  ③窃:私下,偷偷地,暗中。

  ④恚:恚,怒也。――《广雅·释诂二》。生气

  ⑤诣:拜访。

  ⑥虞:意料,预料。

  ⑦造次:鲁莽,轻率。

  ⑧划:筹划

  ⑨就:走进,靠近。

  ⑩拊(fǔ):抚摩。

  拜:拜望。

  【问题】

  1、(1)过蒙屯下 (2)遂往诣蒙 (3)肃于是越席就之 (4)遂拜蒙母

  2、翻译句子。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3、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4、鲁肃为什麽和吕蒙“结友”?

  5、联系《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案】

  1(1)经过(2)拜访(3)走近(4)拜望

  2(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

  (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3原先轻视,吕蒙出了五个计谋后转而尊重和亲近。

  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5略。

  【译文】

  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把这件事告诉了吕蒙的母亲,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悲伤无奈地让吕蒙去了。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心里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为邻对峙,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到临时怎么适宜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就这个时机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来到吕蒙身边,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扩展7)

——文言文上池州李使君书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上池州李使君书阅读附答案1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空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学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15.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上池州李使君书(20分)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上池州李使君书(20分)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上池州李使君书(20分)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上池州李使君书(20分)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慨括与赏析不正碲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辫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4分)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推荐访问:自相矛盾 文言文 答案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1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100字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