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正文

一起学党史伟大的历史转折8篇

时间:2022-10-08 12: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一起学党史伟大的历史转折8篇一起学党史伟大的历史转折 学习党史 铭记党恩 伟大的历史转折--长征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专题课件 前言导读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历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起学党史伟大的历史转折8篇,供大家参考。

一起学党史伟大的历史转折8篇

篇一:一起学党史伟大的历史转折

党史

 铭记党恩

 伟大的历史转折- - 长征

 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党史专题课件

 前言导读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多,行程共计6.5万多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奇迹。多年来,长征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热点和文学创作的丰富素材,关于长征的亲历回忆、口述日记、学术专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长征无疑成为了一种世界级学问。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

 02 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

 03 怎样认识遵义会议与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 04 怎样认识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的贡献和作用 05 怎样认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两个奠基礼”

 01 如何学习党史 目

  录

 01

 如何学习党史

 延迟符 学习党史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如今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昂扬迈进。党史对党员干部而言,既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学党史,知党史,做新时代吅格党员。

 延迟符 历史是党员最好的教科书 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毛泽东同志指出 可知古今 能明大义 方续荣光

 延迟符 向党史学什么?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习党史,就要从党的奋斗历程中去感知“大道”。追寻党走过的足迹,探访党历经的故事,从博大精深的党史理论中汲取精华,在浩若烟海的党史故事中升华自我,重新去认识党的思想路线、宝贵经验,再度去体会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从党的历史实践中更加坚定中国特艱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不移跟党走。

 延迟符 如何学好党史? 学好党史,首要学党史著作,用心研读文献资料、认真观看影像资料,要把学好党史作为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党性要求,全面系统地学、持之以恒地学、联系实际地学,不能一知半解、浅尝辄止,不可漫无目的、断章取义,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发扬认真精神、吃苦精神,做到学不深透不放过、学不精通不罢休。

 延迟符 学一段党史,加深一层认知;知一段党史,增强一份感恩 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经验教训和伟大成就 牢记党史 要坚持把学好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提升自我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面向未来

 02

 红军长征的

 基本概念

 中央

 红军

 红二军团

 红六军团

 红二十五军

 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 长征开始时间 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 长征结束时间 600 次

 重要战役战斗 15 个

 纵横省市 近百条

 渡过江河 40 座

 翻过高山险峰 10 多个

 经过少数民族地区

 向前延伸

 1934年7月红七军团(在方志敏的部队加入后合编为红十军团,他任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该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地区,这支先遣队就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军,为中央红军长征作战略准备。随后,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探路。这两支先于主力红军的长征,是长征的序曲。

 往后延伸

 组建为西路军的两万多名将士都是参加过红军主体长征的,既包括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原属中央红军的第五军,还有红四方面军总部。这样,西路军远征河西就是红军长征的继续,是红军主体长征主脉延伸的一段支脉,即红军长征的尾声。

 03

 怎样认识遵义会议与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

 长征的基本内涵 红军长征既突破了反动派军队的围堵,又兊服了党内错误指导思想遭致的困难,还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落脚西北的战略大转移,由此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关键

 因素

 以遵义会议为标志,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根本保证。

 它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具有伟大转折的历史地位。但实现这个历史转折有个过程。就遵义会议前而言,最早的通道会议实现了战术“转兵”,在中央高层第一次否定李德主张,为遵义会议改组中央奠定了初始基础。

 改变原来去湘西建立根据地的决策,实现了战略“转兵”,并通过决议指出在适当时候开会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问题。这就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直接准备。

 驳斥了博古、李德,重申黎平会议决议,并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限,从而增加了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的可能性。

 博古报告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与会者绝大多数不满。张闻天代表他本人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批评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作长篇发言,尖锐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周恩来讲话承担了领导责任。会议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决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成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遵义会议在长征危急关头,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统治。

 遵义会议实现党的历史伟大转折是势所必至

 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并没有撤换博古;对毛泽东也没有作具体分工。这次会议顺利实现了“博洛交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党的一把手,还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鸡鸣三省”会议 会议通过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决定电告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分局和红二、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令其传达贯彻。这就将遵义会议决议昭告到全军。

 扎西会议 经过毛泽东力争,不打固守打鼓新场之敌,否定了之前通过的决议,避免了红军可能遭致的重大损失。根据毛泽东提议成立的新“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红军军事行动。

 苟坝会议

 04

 怎样认识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的贡献和作用

 1 对中央红军北进川西发挥了重要策应作用 2 对中央红军克服物资匮乏、补充兵员起了巨大支援作用 3 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强大的“宣传队”作用 4 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播种机”作用

 05

 怎样认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两个奠基礼”

 直罗镇战役 从11月20日到26日,红军进行了直罗镇战役,歼敌1个师又1个团,击毙敌109师师长等1000余人,俘敌5300多人。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5年11月初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陕甘支队编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

 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认为陕北党内有严重的“右倾取消主义”和“右派”活动,不顾前线紧张的军事形势,开展“肃反”运动;并派人到前方和陕甘边逮捕干部,甚至将已任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的刘志丹也关押起来。红二十六军的营以上干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区以上干部,还有一些从国统区过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共200余人惨遭杀害。刘志丹等60余人被施以重刑,昼夜审讯。

 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吴起镇获悉情况后,立即指示: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经过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五人领导小组对案卷材料的审核和广泛调查,认为强加于刘志丹等的罪名不能成立。在党中央的直接干预下,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所有人员全部被释放、平反和恢复工作。中央纠正这一严重的“肃反”错误,为巩固和扩大陕北苏区奠定了政治和组织基础,视为“政治奠基礼”

 感 谢 聆 听

 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党史专题课件

篇二:一起学党史伟大的历史转折

dash;—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叱与题课件—— 学习党叱 铭训党恩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XX

 前 言

 目 录 02 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

 03 怎样认识遵义会议与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 04 怎样认识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的贡献和作用 05 怎样认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两个奠基礼”

 01 如何学习党史

 如何学习党史 第 一 部 分

 如何学习党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迚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如今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昂扬迈迚。党叱对党员干部而言,既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学党叱,知党叱,做新时代吅格党员。

 学 习 党 史 的 意 义

 如何学习党史 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 学史可知古今 • 懂史能明大义 • 用史方续荣光 历史是党员 最好的教科书

 如何学习党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叱。”学习党叱,就要从党的奋斗历程中去感知“大道”。追寻党走过的足迹,探访党历经的敀事,从博大精深的党叱理论中汲取精华,在浩若烟海的党叱敀事中升华自我,重新去认识党的思想路线、宝贵经验,再度去体会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从党的历叱实践中更加坚定中国特艱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丌移跟党走。

 向党史学什么?

 如何学习党史 学好党叱,首要学党叱著作,用心研读文献资料、认真观看影像资料,要把学好党叱作为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党性要求,全面系统地学、持之以恒地学、联系实际地学,丌能一知半解、浅尝辄止,丌可漫无目的、断章取义,也丌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发扬认真精神、吃苦精神,做到学丌深透丌放过、学丌精通丌罢休。

 如何学好党史?

 如何学习党史 牢训党叱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铭训党的奋斗历程、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经验教讪和伟大成就 学一段党史,加深一层认知;知一段党史,增强一份感恩 面向未来要坚持把学好党叱作为终身必修课,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历叱发展规律,提升自我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一段党史,加深一层认知;知一段党史,增强一份感恩

 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

 第 二 部 分

 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  红军长征的四支部队 1. 中央红军 2. 红二军团 3. 红六军团 4. 红二十五军 长征开始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 长征结束时间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亍1935年11月幵入红一方面军)亍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 15个纵横省市600次重要战役战斗、近百条渡过江河、40座翻过高山险峰、10多个经过少数民族地区

 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  向前延伸 1934年7月红七军团(在方志敏的部队加入后吅编为红十军团,他任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该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地区,这支先遣队就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军,为中央红军长征作战略准备。随后,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前往湘西不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吅,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探路。这两支先亍主力红军的长征,是长征的序曲。

  往后延伸 组建为西路军的两万多名将士都是参加过红军主体长征的,既包括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原属中央红军的第五军,还有红四方面军总部。这样,西路军进征河西就是红军长征的继续,是红军主体长征主脉延伸的一段支脉,即红军长征的尾声。

 怎样认识遵义会议与 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 第 三 部 分

 怎样认识遵义会议与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  长征的基本内涵 红军长征既突破了反动派军队的围堵,又兊服了党内错误指导思想遭致的困难,还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落脚西北的战略大转移,由此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关键因素以遵义会讫为标志,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根本保证。

 怎样认识遵义会议与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 1 2 3 遵义会议它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具有伟大转折的历叱地位。但实现这个历叱转折有个过程。就遵义会讫前而言,最早的通道会讫实现了战术“转兵”,在中央高层第一次否定李德主张,为遵义会讫改组中央奠定了初始基础。

 黎平会议改变原来去湘西建立根据地的决策,实现了战略“转兵”,幵通过决讫指出在适当时候开会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问题。这就为遵义会讫的召开作了直接准备。

 猴场会议驳斥了博古、李德,重申黎平会讫决讫,幵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限,从而增加了遵义会讫改组中央领导的可能性。

 怎样认识遵义会议与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 遵义会议实现党的历史伟大转折是势所必至 博古报告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贤的宠观原因,不会者绝大多数丌满。张闻天代表他本人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吅发言,批评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作长篇发言,尖锐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贤的主要原因是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

 ★ 周恩来议话承担了领导责任。会讫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决讫;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帯委,取消“三人团”;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成为党内委托的对亍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遵义会讫在长征危急关头,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统治。

 怎样认识遵义会议与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 遵义会讫改组了中央,幵没有撤换博古;对毛泽东也没有作具体分工。这次会讫顺利实现了“博洛交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党的一把手,还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鸡鸣三省”会议 会讫通过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讫决讫,决定电告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分局和红二、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令其传达贯彻。这就将遵义会讫决讫昭告到全军。

 扎西会议 经过毛泽东力争,丌打固守打鼓新场之敌,否定了之前通过的决讫,避克了红军可能遭致的重大损失。根据毛泽东提讫成立的新“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红军军事行动。

 苟坝会议

 怎样认识红四方面军 在长征中的贡献和作用 第 四 部 分

 怎样认识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的贡献和作用 1 对中央红军北迚川西发挥了重要策应作用 2 对中央红军兊服物资匮乏补充兵员起了巨大支援作用 3 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强大的“审传队”作用 4 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播种机”作用 贡献和作用

 怎样认识中央红军长征到 达陕北后的“两个奠基礼”

 第 五 部 分

 怎样认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两个奠基礼”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亍1935年11月初不红十五军团会师。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陕甘支队编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幵入红一方面军。

 直罗镇战役 从11月20日到26日,红军迚行了直罗镇战役,歼敌1个师又1个团,击毙敌109师师长等1000余人,俘敌5300多人。

 怎样认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两个奠基礼”

 怎样认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两个奠基礼”

 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认为陕北党内有严重的“史倾取消主义”和“史派”活动,丌顼前线紧张的军事形势,开展“肃反”运动;幵派人到前方和陕甘边逮捕干部,甚至将已任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的刘志丹也关押起来。红二十六军的营以上干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区以上干部,还有一些从国统区过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共200余人惨遭杀害。刘志丹等60余人被施以重刈,昼夜実讬。

 ★ 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吴起镇获悉情况后,立即指示:停止逮捕、停止実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经过以董必武为书训的五人领导小组对案卷材料的実核和广泛调查,认为强加亍刘志丹等的罪名丌能成立。在党中央的直接干预下,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所有人员全部被释放、平反和恢复工作。中央纠正这一严重的“肃反”错误,为巩固和扩大陕北苏区奠定了政治和组织基础,视为“政治奠基礼”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叱与题课件—— 学习党叱 铭训党恩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XX

篇三:一起学党史伟大的历史转折

人:XXX

 我党召开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特别重要的一次会议。通过这次会议,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一次转折。P R E F A C E 前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何是伟大的转折一是二是D I R E C T O R Y 目录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系列党史党课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PART 01粉碎四人帮,开始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思想上拨乱反正,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路线。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PART 011976年10月,我们党和华国锋同志一举粉碎“四人帮”,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存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扭转这十年造成的严重局面。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的观念,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粉碎四人帮,开始拨乱反正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PART 01中央领导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讲话中关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的重要论断,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PART 0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二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的。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和开始起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PART 01一句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PART 01就是在华国锋主席领导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和禁锢,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实干兴邦精神,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思想上拨乱反正,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路线。三中国人民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PART 01就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以此为起点,坚定地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集体智慧,从各个方面深入总结了历史经验,通过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开创了党的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使党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PART 01,就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和实践、科学评价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引领下,我国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中国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崭新面貌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社会主义中国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PART 01• 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 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四全国作出改革开放、农村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PART 011978年1979年9月1980年5月同年9月到1983年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经营自主。下半年,安徽、四川农村尝试包干到户、到组的生产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中央领导发表谈话,肯定了一些地方大包干的做法。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认为包产到户“没有什么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全国实行"双包"的生产队达到了93%,其中绝大多数实行的是包干到户。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何是伟大的转折第二部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系列党史党课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何是伟大的转折第二部分// PART 02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转折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这次全会适应了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果断地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作出的这项决策,解决了1957年以来没有解决好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之所以伟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何是伟大的转折第二部分// PART 02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会议指出全会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进行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何是伟大的转折第二部分// PART 02由此,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全会坚持实事求是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全面准确掌握毛泽东思想,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何是伟大的转折第二部分// PART 0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之所以深远,就在于这次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严重束缚,开始了系统的拨乱反正,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全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实际上成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深远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何是伟大的转折第二部分// PART 02我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改革开放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到全体人民。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伟大的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何是伟大的转折第二部分// PART 02坚定地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集体智慧,从各个方面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不断开创党的事业的新局面,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使党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何是伟大的转折第二部分// PART 0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次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从此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思路更加清晰、步伐更加坚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政党,是敢于面对现实、善于自我革新、勇于担当重任的政党。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牢记“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就一定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继续发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c o n c l u s i o n 后记

 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话金句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话金句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话金句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话金句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话金句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篇四:一起学党史伟大的历史转折

21 庆祝建党周年专题党课讲稿:《学党史 伟大的历史转折——遵义会议》《在学习中增强信仰信念信心》

  目录 2021 庆祝建党周年专题党课讲稿:学党史 伟大的历史转折——遵义会议 ............................................................ 2 一、通道会议

 ....................................................................... 2 二、黎平会议

 ....................................................................... 5 三、猴场会议

 ....................................................................... 8 四、遵义会议

 ..................................................................... 11 (一)智取遵义城

 ......................................................... 11 (二)遵义会议召开

 ..................................................... 13 五、“鸡鸣三省”会议

 ...................................................... 16 六、扎西会议

 ..................................................................... 17 七、苟坝会议

 ..................................................................... 18 八、土城战役

 ..................................................................... 18 九、打鼓新场风波

 ............................................................. 20 2021 年庆祝建党周年专题党课讲稿:在学习中增强信仰信念信心 .......................................................................... 24

  2021 庆祝建党周年专题党课讲稿:学党史 伟大的历史转折 —— 遵义会议 大家都知道,遵义会议是在遵义召开的,它起到了重要作用。事实上,遵义会议是由在遵义召开的会议前后的一系列会议组成的。

 一、通道会议

 1933 年 5 月,国民党纠集 50 万兵力向红军中央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受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中央革命根据地广大军民虽经浴血奋战,终未能打败敌人的“围剿”,反而丧师失地,形势恶化。1934 年 5月,中央红军主力决定撤离根据地。红六军团奉中革军委命令于 7 月下旬退出湘赣根据地西进。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进行战略转移决策的情况下,红六军团奉命西进是带有探路的性质。从江西遂川出发突围西征,进入湘西与红三军(后恢复二军团番号)会合,发动攻势,牵制敌人,策应中央红军(一方面军)长征。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与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突围长征。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的既定战略方针是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以期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1934 年 11 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

 临武一线。这时,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对此,蒋介石于 1934 年 11 月 17 日发布《湘水以西地域剿匪计划大纲》,妄图阻止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师。他任命湘军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 300 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此时的蒋介石欲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

 1934 年 11 月 20 日,白崇禧见红军的一支部队占领了湘南的江华,又向广西恭城奔来,他不愿同红军硬打而消耗实力,就借口兵力不够及防止红军南进广西,在 11 月 21 日忽然从兴安、全州、灌阳撤兵,使湘桂军阀联合防守的湘江防线出现一个缺口。湘军何键为求自保,也不尽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这 130 里防线无兵防守达七天之久。11 月 25 日,中革军委才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 30公里的湘江两岸。这时中革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到 80公里的灌阳以北的桂岩地区。在这十万火急的情况下,中革军委纵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从 1934 年 11 月 26 日至 29日,花了整整四天时间才走到湘江岸边。11 月 29 日,湘军和桂军蜂拥而来,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红军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

 1934 年 12 月 1 日,战斗达到白热化程度,敌人发动了

 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红军将士用鲜血死守渡口,至当日 17 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和军委纵队,已由出发时的 8.6 万人锐减到 3 万多人。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待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之后,蒋介石加紧了兵力部署,一方面调集五六倍于中央红军的兵力在通道以北的城步、绥宁、武冈、芷江、会同、靖州一带,部署了一道严密的袋形防线。一方面电令湘、桂、黔地方军阀分兵堵截合围,企图全歼中央红军。

 1934 年 12 月 11 日,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县城。12 月 12日,中革军委临时决定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和李德。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李德、博古认为“我们依靠二军团的根据地,再加上贺龙和萧克的部队,就可以在广阔的区域向敌人进攻,并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创建一大片苏区”。

 毛泽东同志极力说服博古等主要领导人,建议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他说:“应该放弃在长江以南同二军团一起建立苏区的意图,

 向四川进军,去和四军团会师。”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但李德、博古仍坚持与二、六军团会合原定计划。这次会议虽然通过了毛泽东同志的建议,但由于中央领导层中意见不统一,故未能对战略转移的大方向作出决定。

 会后,中革军委于当日 19 时半下达了“万万火急”的《我军明十三号继续西进的部署》,仍按李德、博古的意见行事,电令一军团之第二师及九军团应向黎平方向前进,“相机进占黎平”。同时寻机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野战军司令部在 12 月 13 日《我军进入贵州动作的部署指示》中指出:“我军以迅速脱离桂敌,西入贵州,寻求机动,以便转入北上。”12 月 14 日,野战军司令部给二、六军团的指示重申:“我西方野战军已西入黔境,在继续西进中,寻求机动,以便北上。”要求活动于常德一带的二、六军团,策应中央红军北上。

 通道会议研究了军事问题,虽然没有就战略方针的转变问题取得一致意见,但促进了这个问题的解决,从而为尔后黎平会议决策红军战略计划转变,作了必要的准备。

 二、黎平会议

 通道会议以后,经过毛泽东同志的努力说服,许多领导者转变了观点,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1934 年 12 月18 日,党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参加者有周恩来、博

 古、毛泽东、陈云、刘少奇、李德等。会议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持会议的周恩来同志采纳了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与会大多数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

 决议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但政治局认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云南地区,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必须用全力争取实现自己的战略决定。”决议还指出:“在向遵义方向前进时,野战军之动作应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敌部队。对蒋、湘、桂诸敌,应力争避免大的战斗,但在前进路线上与上述诸敌部队遭遇时,则应打击之,以保证我向指定地区前进。”决议最后说:“为着保证这个战略决定之执行,必须反对对于自己力量估计不足之悲观失望的失败情绪,及增长着的游击主义的危险。”会议还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以便审查黎平会议的决定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

 黎平会议最后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终于被党中央采纳,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

 使红军争取了主动。黎平会议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会后,中央军委立即转发了中央政治局的这一新的决定,并要求各军团首长将中央的决定传达到师及梯队首长。为执行新的战略方针,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撤销八军团编入五军团,军委一、二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陈云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副司令员。1934 年 12 月 19 日,中央军委根据黎平会议的决议作出了《关于执行中央政治局十二月十八日决定的决定》,即将中央红军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前进。12 月 31 日,军委纵队到达猴场。为确定红军进入黔北地区以后的行动方针,中央政治局于 1935 年 1 月 1 日又在猴场召开会议。

 黎平会议是以遵义会议为伟大标志的系列会议中的第一次重要会议。具体表现在:

 第一,决定中共中央和红军的命运和未来。黎平会议是中共中央从江西中央苏区突围出来之后召开的一次政治局会议,在中央全会闭幕后,这是党内最高级别的会议,决定了当时红军长征战略转折的大政方针。因此会议作出的决议、决定等至关重要,决定着中共中央和红军的命运和未来。

 第二,否定错误军事路线。黎平会议第一次以中央政治局名义,从形式上否定了博古、李德顽固坚持的已经过时的错误军事路线。

 第三,中国革命重新走上正确路线。黎平会议结束了从1931 年 11 月赣南会议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毛泽东同志在中央领导层受排斥的地位,开始形成了中央绝大多数领导人(包括过去反对他的人),赞同、支持、拥护他的正确主张的局面,从而为遵义会议重新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国革命重新走上正确道路,对于中国革命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避免中国革命再走弯路,减少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的摸索有重要意义。

 第四,坚定了信心。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虽然因后来的情况变化不能实现,但它提出的前进方向、任务、目的,对于团结全党全军力量,鼓舞斗志,消除失败主义和游击主义的危险倾向,坚定红军革命信念,树立胜利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这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尝试,开创了我党历史上否定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对中国革命错误指导的先例,是我党对共产国际从盲从到独立思考的转折点。

 三、猴场会议

 1934 年 12 月 1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黎平会议,确定了中央红军向黔北进军的正确战略方针。黎平会议后,毛泽东同志参与最高领导层工作。红军在周恩来同志、朱德同

 志的直接领导下,按毛泽东同志“避实就虚”的正确主张行动,挥戈西进,所向披靡,连克数城。胜利中,广大指战员逐渐认识到“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给红军带来的危害,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强烈要求尽快结束“左”倾错误领导,让毛泽东同志回到红军的领导地位上来。而掌握红军领导权和指挥权的李德、博古置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决议不顾,仍顽固地坚持北上黔东、再入湘西的计划,提出召开政治局会议重新研究,一路上争吵不休,并散布“到了乌江南岸,红军就该拐弯了,应当沿着打前站的六军团的路线前进”等流言蜚语,企图分散红军主力,沿乌江右岸边打游击边去湘西,实现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他们的行为引起部队思想混乱。毛泽东同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即将进行的乌江战役。

 12 月下旬,蒋介石得知红军向乌江南岸前进,急忙改变兵力部署,命湘军陈光中师和赵梦炎旅由黎平进驻剑河,王东原师驻锦屏、江口、沿河一带,章亮基、陶广二师向沅渡疾进,李云杰师向会同疾进;命薛岳兵团吴奇伟纵队四个师、周浑元二个纵队尾追红军至镇远、施秉、黄平、三穗一带;命桂军一个军进驻都匀、榕江、独山一带;令川军廖泽旅入松坎驻扎。同时,令黔军王家烈、犹国才四个师集于平越(今福泉)、马场坪、重安江等地域阻截,六个团防守江北从老君关渡以东至岩门渡以西百余里的十几个渡口,以图阻止红

 军“赤化黔北”,还沿江烧毁民房和船只,自以为乌江天险“扼险固守,可保无虞”。

 面对这一严重局势,李德、博古仍不放弃去湘西的意图,提出要红军“一是不过乌江”在南岸打游击;“二是回头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为此,中共中央在红军到达猴场的当天(1934 年 12 月 31 日)下午 5 时左右至 1935 年 1 月 1 日凌晨,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猴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李富春、李德、博古、伍修权(翻译)。

 会议通过激烈的争论,再次否定李德等人回头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重申黎平会议决定,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基本结束了“三人团”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初步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中枢,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基础。会后,红军遵照会议决定,把撤离苏区以来的消极避战变为积极作战,主动出击,恢复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的光荣传统。红军按照黎平会议决定的“应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敌部队,对蒋、湘、桂诸敌应力争避免大的战斗,但在前进路线上与上述诸敌部队遭遇时,则应打击之,以保证我向指定地区前进”的方针,强渡乌江天险,攻占了遵义,掀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猴场...

篇五:一起学党史伟大的历史转折

微党课系列课件伟大的历史转折1976 年9 月,毛泽东逝世,10 月,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 年12月,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月,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从1976 年到1978 年的两年间,是中国命运的一个关键时期。正是那个时期的真理标准大讨论、邓小平复出等事件,塑造了今天中国社会的正确走向的两年间,是中国命运的一个关键时期。正是那个时期的真理标准大讨论、邓小平复出等事件,塑造了今天中国社会的正确走向……

 一、在徘徊中前进1966年-1976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后来也被称为“十年浩劫”……1966年-1976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后来也被称为“十年浩劫”……1971年9月13日,林彪一伙在乘空军飞机外逃中,机毁人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913”事件,它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也在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破产1971年9月13日,林彪一伙在乘空军飞机外逃中,机毁人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913”事件,它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也在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破产

  1976年,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1月8日, 周恩来在北京逝世 ,享年78岁 3月8日,吉林地区降落一次世界罕见的陨石雨4月5日,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为悼念周总理、拥护邓小平,掀起“四五”运动,即“天安门事件”4月5日,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为悼念周总理、拥护邓小平,掀起“四五”运动,即“天安门事件”7月1日,我们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张闻天(曾化名洛甫)在无锡去世7月1日,我们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张闻天(曾化名洛甫)在无锡去世 7月6日, 朱德在北京逝世 ,享年90岁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受伤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受伤 9月9日, 毛泽东在北京逝世 ,享年83岁 9月18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在党和国家的几位主要领导人相继去世后,党和国家的前途成为人们忧虑的问题……在党和国家的几位主要领导人相继去世后,党和国家的前途成为人们忧虑的问题…… 毛泽东逝世前后,“四人帮”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 暗地布置其在上海的亲信突击发放武器 撇开中央办公厅值班室,在中南海另设值班室,企图指挥全国 在报上公开诬蔑和威胁华国锋等中央领导人 ……张春桥 王洪文 江青 姚文元

 “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活动,使叶剑英、李先念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深感忧虑“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活动,使叶剑英、李先念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深感忧虑10月6日晚,党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以及叶剑英等人,代表中央政治局,对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及其在北京的帮派骨干实行隔离审查,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条件……10月6日晚,党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以及叶剑英等人,代表中央政治局,对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及其在北京的帮派骨干实行隔离审查,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条件……

 1976年10月21日,首都150万军民,举行了声热浩大的庆祝游行,热烈欢庆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结束“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使中国获得了有利的发展契机……1976年10月21日,首都150万军民,举行了声热浩大的庆祝游行,热烈欢庆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结束“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使中国获得了有利的发展契机……

 然而,让人们感到失望的是,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同时发表的社论,却提出“然而,让人们感到失望的是,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同时发表的社论,却提出“ 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种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拒绝作任何分析的观点,说明长期以来,“左”的指导思想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党和国家仍旧”的指导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种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拒绝作任何分析的观点,说明长期以来,“左”的指导思想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党和国家仍旧在徘徊中前进在徘徊中前进 ……

 二、真理标准大讨论“两个凡是”提出不久,1977年4月,尚未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此后,他多次在不同场合批评“两个凡是”陈云、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等一批老同志也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抵制“两个凡是”的推行。在全党的要求下,1977年7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终于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两个凡是”提出不久,1977年4月,尚未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此后,他多次在不同场合批评“两个凡是”陈云、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等一批老同志也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抵制“两个凡是”的推行。在全党的要求下,1977年7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终于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

 邓小平再次复出。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宣告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二十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任务。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宣告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二十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任务。 大会选举 华国锋为中央主席。但是,这次大会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没有从根本上着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是,这次大会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没有从根本上着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虽然党的十一大没有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完成制定新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虽然党的十一大没有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完成制定新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但邓小平重新当选中央副主席,对中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邓小平重新当选中央副主席,对中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面对“两个凡是”造成的思想阻碍,人们开始感到,要彻底澄清林彪、“四人帮”造成的思想混乱,不能不首先解决这样的问题面对“两个凡是”造成的思想阻碍,人们开始感到,要彻底澄清林彪、“四人帮”造成的思想混乱,不能不首先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广大干部群众对拨乱反正的强烈要求下,一批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开始挣脱“两个凡是”的束缚,在不同场合讨论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并酝酿撰写文章……在广大干部群众对拨乱反正的强烈要求下,一批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开始挣脱“两个凡是”的束缚,在不同场合讨论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并酝酿撰写文章…… 1978年5月11日,《 光明日报》发表了经中央党校副校长胡耀邦审定的《》发表了经中央党校副校长胡耀邦审定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文中提出: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一文。文中提出: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带来思想大解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带来思想大解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立即遭到严厉的指责。提出和坚持“两个凡是”的人,硬说这篇文章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政治上很坏很坏,是要砍倒毛泽东思想的红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立即遭到严厉的指责。提出和坚持“两个凡是”的人,硬说这篇文章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政治上很坏很坏,是要砍倒毛泽东思想的红旗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于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他尖锐批评了“照抄照转照搬”的态度。这个讲话,对刚刚兴起的大讨论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于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他尖锐批评了“照抄照转照搬”的态度。这个讲话,对刚刚兴起的大讨论提供了有力支持当时的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同胡耀邦一起,指导中央党校的哲学家吴江撰写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文,全面批驳了“凡是论”者的观点,对大讨论给予了又一次有力支持当时的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同胡耀邦一起,指导中央党校的哲学家吴江撰写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文,全面批驳了“凡是论”者的观点,对大讨论给予了又一次有力支持

  1978年11月10日,开始了历时36天的 中央工作会议,真理标准问题成为会上的一个热点。这次会议解决了许多有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真理标准问题成为会上的一个热点。这次会议解决了许多有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200多名与会者结合实际,阐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200多名与会者结合实际,阐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与会者以实践为标准,议论了“文化大革命”及此前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议论了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与会者以实践为标准,议论了“文化大革命”及此前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议论了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在与会者讨论的基础上,党中央 撤消了中央关于批邓的文件,提出为彭德怀、陶铸、杨尚昆等同志平反。,提出为彭德怀、陶铸、杨尚昆等同志平反。

 1978年11月16日,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在头版头条刊出新闻,“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1978年11月16日,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在头版头条刊出新闻,“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当天,“童怀周小组”(不是真名,是“共同怀念周恩来”的意思)在天安门广场出售他们编印的《天安门诗抄》,受到热烈欢迎。当天,“童怀周小组”(不是真名,是“共同怀念周恩来”的意思)在天安门广场出售他们编印的《天安门诗抄》,受到热烈欢迎。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结束时,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结束时,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邓小平的讲话,把问题提到了应有的高度,是对这个讨论所作的最好的总结邓小平的讲话,把问题提到了应有的高度,是对这个讨论所作的最好的总结 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会议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主持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会议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主持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全会坚决批判和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实现了全会坚决批判和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实现了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的变化最大——1978年下半年,安徽、四川农村尝试包干到户、到组的生产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认为包产到...

篇六:一起学党史伟大的历史转折

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党史专题课件汇报人:

 前言导读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多,行程共计6.5万多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奇迹。多年来,长征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热点和文学创作的丰富素材,关于长征的亲历回忆、口述日记、学术专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长征无疑成为了一种世界级学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

 C目录O N T E N T S02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03怎样认识遵义会议与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04怎样认识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的贡献和作用05怎样认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两个奠基礼”01如何学习党史

 学习党史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如今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昂扬迈进。党史对党员干部而言,既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学党史,知党史,做新时代合格党员。

 历史是党员最好的教科书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毛泽东同志指出可知古今 能明大义 方续荣光

 向党史学什么?“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习党史,就要从党的奋斗历程中去感知“大道”。追寻党走过的足迹,探访党历经的故事,从博大精深的党史理论中汲取精华,在浩若烟海的党史故事中升华自我,重新去认识党的思想路线、宝贵经验,再度去体会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从党的历史实践中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不移跟党走。

 如何学好党史?学好党史,首要学党史著作,用心研读文献资料、认真观看影像资料,要把学好党史作为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党性要求,全面系统地学、持之以恒地学、联系实际地学,不能一知半解、浅尝辄止,不可漫无目的、断章取义,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发扬认真精神、吃苦精神,做到学不深透不放过、学不精通不罢休。

 学一段党史,加深一层认知;知一段党史,增强一份感恩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经验教训和伟大成就牢记党史要坚持把学好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提升自我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面向未来

 中央红军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红二十五 军

 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长征开始时间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长征结束时间600次重要战役战斗15 个纵横省市近百条渡过江河40 座翻过高山险峰10 多个经过少数民族地区

 向前延伸1934年7月红七军团(在方志敏的部队加入后合编为红十军团,他任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该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地区,这支先遣队就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军,为中央红军长征作战略准备。随后,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探路。这两支先于主力红军的长征,是长征的序曲。往后延伸组建为西路军的两万多名将士都是参加过红军主体长征的,既包括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原属中央红军的第五军,还有红四方面军总部。这样,西路军远征河西就是红军长征的继续,是红军主体长征主脉延伸的一段支脉,即红军长征的尾声。

 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既突破了反动派军队的围堵,又克服了党内错误指导思想遭致的困难,还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落脚西北的战略大转移,由此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关键因素以遵义会议为标志,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根本保证。

 它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具有伟大转折的历史地位。但实现这个历史转折有个过程。就遵义会议前而言,最早的通道会议实现了战术“转兵”,在中央高层第一次否定李德主张,为遵义会议改组中央奠定了初始基础。改变原来去湘西建立根据地的决策,实现了战略“转兵”,并通过决议指出在适当时候开会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问题。这就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直接准备。驳斥了博古、李德,重申黎平会议决议,并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限,从而增加了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的可能性。

 遵义会议实现党的历史伟大转折是势所必至博古报告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与会者绝大多数不满。张闻天代表他本人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批评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作长篇发言,尖锐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周恩来讲话承担了领导责任。会议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决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成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遵义会议在长征危急关头,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统治。

 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并没有撤换博古;对毛泽东也没有作具体分工。这次会议顺利实现了“博洛交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党的一把手,还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鸡鸣三省”会议会议通过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决定电告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分局和红二、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令其传达贯彻。这就将遵义会议决议昭告到全军。扎西会议经过毛泽东力争,不打固守打鼓新场之敌,否定了之前通过的决议,避免了红军可能遭致的重大损失。根据毛泽东提议成立的新“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红军军事行动。苟坝会议

 1 对中央红军北进川西发挥了重要策应作用2对中央红军克服物资匮乏、补充兵员起了巨大支援作用3 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强大的“宣传队”作用4 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播种机”作用

 直罗镇战役从11月20日到26日,红军进行了直罗镇战役,歼敌1个师又1个团,击毙敌109师师长等1000余人,俘敌5300多人。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5年11月初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陕甘支队编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

 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认为陕北党内有严重的“右倾取消主义”和“右派”活动,不顾前线紧张的军事形势,开展“肃反”运动;并派人到前方和陕甘边逮捕干部,甚至将已任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的刘志丹也关押起来。红二十六军的营以上干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区以上干部,还有一些从国统区过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共200余人惨遭杀害。刘志丹等60余人被施以重刑,昼夜审讯。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吴起镇获悉情况后,立即指示: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经过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五人领导小组对案卷材料的审核和广泛调查,认为强加于刘志丹等的罪名不能成立。在党中央的直接干预下,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所有人员全部被释放、平反和恢复工作。中央纠正这一严重的“肃反”错误,为巩固和扩大陕北苏区奠定了政治和组织基础,视为“政治奠基礼”

 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党史专题课件汇报人:

 备用页备用页备用图标请输入您的相关信息;备用页备用图标请输入您的相关信息;备用页备用图标请输入您的相关信息;备用页备用图标请输入您的相关信息;备用页备用图标请输入您的相关信息;备用页备用图标请输入您的相关信息;备用页备用图标请输入您的相关信息;备用页备用图标请输入您的相关信息;备用页备用图标请输入您的相关信息;备用页备用图标请输入您的相关信息;备用页备用图标请输入您的相关信息;备用页备用图标请输入您的相关信息;

 备用页备用图标请输入您的相关信息;备用页备用图标请输入您的相关信息;备用页备用图标请输入您的相关信息;备用页备用图标请输入您的相关信息;

 备用页新时代,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补足精神之“钙”。衡量一名党员干部是不是共产党人,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有客观标准的,是具体和历史的。只有不忘CX、牢记SHIM,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才能保持政治定力,才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当然,理想信念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坚守,需要我们从思想上建党、理论上强党,充分发挥思想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守住CX,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不断增强党的纯洁性。

 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和看家本领。自我革命是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是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坚持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主导因素,事物的发展往往要通过自我否定和自我扬弃来实现。辩证唯物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科学体系客观世界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否定和扬弃的历史继承,所以党要完成自身的历史SHIM必须在历史风浪中进行革命性锻造,在伟大斗争中改造世界,锤炼自己。

篇七:一起学党史伟大的历史转折

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

 解说词整理(1)

  一个时代的精神,常常凝聚在它的代表人物身上。2004 年 8月 13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四川广安,为刚刚落成的邓小平铜像揭幕。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邓小平铜像”五个大字。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向一位伟人,一个伟大的时代致敬。30 年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潮流,尊重人民愿望,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战略抉择,并和人民群众一道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今天,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这里瞻仰伟人风采,他们仿佛是在寻访历史的踪迹,解读历史的真谛;又仿佛是在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勇气,牵连从昨天走到今天的历史逻辑。

 第一集:《历史转折》

 讲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常常要从这样的场面开始。1976年 10 月,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从首都北京敲到了全国各地,整个中国被喜庆和狂欢的氛围所笼罩。华国锋和叶剑英等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挽救了党,挽救了社会主义事业。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一场浩劫终

 于过去。一位参加过当年庆祝游行的亲历者,多年后仍然保持了这样的记忆:“那一天我和剧院的同志们一起参加了游行,等到回来的时候发现食堂已经准备好了饭菜,还备了酒。那天后来才知道,好多单位都准备了酒。我这个人平时不喝酒,可那一天很多和我一样不喝酒的人也都举起了酒杯,心里高兴啊!那一天,我就即兴借着酒劲说了几句诗,大家听了都说好。这诗写得好!把它编成歌词吧。于是呢,我就连夜整理了一下,把它写成了歌词寄给了施光南,请他谱曲。”

 曲作者施光南久积于心的激情喷薄而出,吐出心中的旋律:“今天啊畅饮胜利酒,明日啊上阵劲百倍,……”(歌声起)这首起名《祝酒歌》的歌曲很快流行开来,成为难忘的时代旋律。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愿洒热血和汗水”歌词表达出了当时人们共同的心声。实现现代化是那个年代最动人的旋律,即澎湃着时代的精神,更浓缩着历史的情怀,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最热切的期盼,是几代人奋斗牺牲的不懈追求。

 1949年,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从此,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1954 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1956 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从而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基本建立起来的独立

 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那时建设的重点企业,有些至今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背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1970年,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以 “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更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中国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改善,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为了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不懈的探索。1956年 4 月,毛泽东同志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1957 年 2 月,他又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西子湖畔的丁家山有这样一方幽静的空间。1959年冬天,毛泽东来到这里,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专门研究一本苏联的著作,这就是毛泽东当年阅读过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一次读书小组的讨论会上,毛泽东拍着这本书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都要认真地

 读一读,深入进去,边读边议,想一想我们自己身边的事情。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逢逄先知):“毛泽东他所说的的身边的事情,当然是中国的事情。读了以后,他发表了很多意见,甚至还有批注,总数大概有 10 万字。这应当说是毛泽东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成果。里面有很多重要的理论,重要的思想。

 ”带着对中国前途的思考,毛泽东在读书小组度过了自己的 66 岁生日。

 第二年早春时节,毛泽东的专列又出发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逢逄先知):“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曾经讲过,他说:„我们现在今天还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的我们把它做起来。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就做这件事。当然,中国要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所以,邓小平这几句话就很好地揭示了改革开放和毛泽东那代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历史联系。”

 毛泽东那一代人的探索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并非易事,探索一条前无古人的发展道路,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指导下,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一搞就是 10 年,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当中,现代化的事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原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文化大革命‟ 开始以后,1967年、1968 年、1969 年生产一个劲下降,(周)总理 1970年直接来抓,生产好像上来了一点。1973 年底„四人帮‟批林批孔批周公,这一下子1974 年生产又下去了。1975 年,邓小平同志(出)来抓国务院的工作,生产又上去了。1976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生产又下去了。所以,这十年三起三落。”

 重庆炼钢厂有两台清朝末年从英国引进的蒸汽式轧钢机,1978 年,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时惊奇地发现这两台 100 多年前生产的设备居然还在使用。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1966 年到 1967年这十年的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我们党给我们国家给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一场内乱。”在广大的农村温饱问题仍然困扰着无数农民。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人们渴望告别过去,迎来新的变化。然而,告别过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巨轮在惯性驱使下继续在过去的轨道上运行着。1977 年 2 月 7 日,那个年代意识形态领域最有影响的“两报一刊”发表了一篇社论叫做《学好文件抓住纲》。社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句话后来被称为“两个凡是”。怎样才能打破旧的思想束缚,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阴影,找到一条发展的新路

 呢?1975年,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的艰难岁月里,大刀阔斧地主持整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再次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这位久经考验的革命家。

 1977年 3 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提出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尽管他们的提议被从简报中删去,但这一消息却不胫而走,引起强烈反响。几个月后,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党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在政坛沉寂已久的邓小平出现在一场足球赛的看台上,这一刻,欢呼的人们或许已经意识到以后的岁月,中国的命运将和这位容光焕发的老人紧紧连在一起。人民的意愿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人们期待着邓小平的复出能给中国带来新的变化,而此时的邓小平和他的战友们则冷静地思考和寻找着拨乱反正的突破口。

 “文化大革命”期间,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蓬勃展开,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大大落后了。当时,美国有科研人员 120 万,苏联有 90 万,中国只有 20 多万,而且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科教领域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对于中国的科技教育现状,邓小平十分忧心。中国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严建琪:“1977 年 5 月,那个时候他还没有恢复工作,就对中央的两位同志说:„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

 气力,那么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邓小平决定从科技教育入手推动拨乱反正的展开。1977年 8 月 4 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会上,一批学者强烈要求中央下决心恢复高考。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查全性:“我讲了以后呢,邓小平同志说„高等学校恢复高考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今年恐怕来不及了吧??他说完了以后,我们就说今年还来得及。虽然招生会议开过了,但是还没有正式开始招生,所以只要下决心还来得及。我们跟他说,假如是一年早一点纠正过来,就是关系着几十万人的问题,这样一个情况。那个时候我记得,刘西尧就坐在小平同志的边上,当时小平同志还是考虑今年是不是来不及了。

 ”时任教育部部长刘西尧:“我讲要是推迟开学呢?今年也还可以。小平同志听了这话(说)好,那就决定就从今年恢复高考。他当时就拍板了。”

 邓小平一锤定音,中断 11年的高校招生制度得以恢复。由于新的招生制度 10 月才能批准,1977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到第四季度进行,新生于 1978 年 2 月前后入学。1978 年春天,全国有 27万新生步入了大学校园。这一政策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改变了整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被耽误了的一代人圆了自己的大学梦,青春、热血、责任和希望,在他们心中激荡。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当时学子们的共同心声。给这些学子们带来人生春天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30 年后的今天,这些以民族兴亡为己任的莘莘学

 子,已经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中坚。七七级大学生、现任中青网总经理刘学红:“30 年过去,现在回想起来,我认为当时恢复高考是中国历史转变的第一声春雷。它不仅改变了我一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当时千千万万知识青年的命运。现在看来,没有任何一个事件能像当时恢复高考这样具有社会变革和历史转折的这种象征性意义。”

 当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美好生活愿望的时候,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的邓小平有着更深的思考,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必须把人们的思想从过去“左”的教条框框里解放出来。1977 年 11月 18 日,根据邓小平的谈话精神,《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文章,旗帜鲜明地肯定了知识分子是革命力量而不是革命对象。知识分子的形象由此发生变化。1978 年 1 月,《人民文学》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此前默默无闻的数学家陈景润因此成为了全中国最为轰动的新闻人物。人们从他的奋斗和追求中捡拾起失落太久的理想,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感受到知识分子的可敬和可爱。

 这一年的 3 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人们从各种媒体中又看到了这些熟悉而陌生的面孔。邓小平:

 “科学和生产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自己培养的脑力劳动者已经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一部分。”这段对于知识分子的公正评价激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一听说科学大会可以来参加了,到北京来参加会,你想再听到小平同志那样讲话,心里头能不受感动吗?(那时候)离科学太远了,今天一下忽然间有了机会回来了,说老实话,我跟你说这是现在想起来都有点热泪盈眶。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宋健:“1978 年 3 月召开的那次全国科学大会,对当时的全国人民来说,特别对科技界、知识界来说,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联系起来,这的确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以后不久,小平同志又加了一句,说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实现现代化,我们要搞现代化,首先要把科学技术现代化搞起来。”

 欢聚一堂的科学家们切切实实地体会到春天来了。(恢复上映的影片《洪湖赤卫队》)与此同时,文学艺术领域也开始复苏。(恢复上映的影片《早春二月》)这些久违的艺术作品仿佛一朵朵重放的鲜花进一步唤起了人们(恢复上映的影片《野火春风斗古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思想解放的渴望(恢复上映的影片《冰山上的来客》)。短篇小说《班主任》、《伤痕》等一批作品,展示了“文化大革命”烙在人们心里的创伤,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触摸伤痕到反思历史,文学创作感应着思想解放的脉搏。人们透过文学来感悟时代,是在用特殊的方式与过去告别。

 要彻底告别过去,还必须从根本上把人们的思想从 “左”的理

 论框框里解放出来。1978年 5 月 10 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经胡耀邦修改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 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新华社向全国转发。12 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转载。这篇 5000 多字的文章锋芒直指“两个凡是”。时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宣传唯物主义,就是宣传实践第一,就是宣传实事求是。那么它的目的就是要求人们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来对待 „文化大革命‟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重新认识„文化大革命‟。所以这就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思想武器。”这篇理论文章一经发表,迅速在全国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个哲学命题。为什么对这么一个最基本的、最普通的哲学命题进行讨论?而且还石破天惊地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呢?实际上是为了推动政治路线...

篇八:一起学党史伟大的历史转折

党课】党史系列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在徘徊中前进

 1966 年- - 1976 年的 “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后来也被称为 “ 十年浩劫 ”„„

  1971 年9 9 月 13 日,林彪一伙在乘空军飞机外逃中,机毁人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913” 事件,它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也在客观上宣告了 “ 文化大革命 ” 理论和实践的破产

  1976 年,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

 1 1 月8 8 日, 周恩来在北京逝世 ,享年 78 岁

 3 3 月8 8 日,吉林地区降落一次世界罕见的陨石雨

 4 4 月5 5 日,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为悼念周总理、拥护邓小平,掀起 “ 四五 ” 运动,即 “ 天安门事件 ”

 7 7 月1 1 日,我们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张闻天(曾化名洛甫)在无锡去世

 7 7 月6 6 日, 朱德在北京逝世 ,享年 90 岁

 7 7 月 28 日,唐山发生 7.8 级强烈地震, 24 万多人死亡, 16万多人受伤

 9 9 月9 9 日, 毛泽东在北京逝世 ,享年 83 岁

 9 9 月 18 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 在党和国家的几位主要领导人相继去世后,党和国家的前途成为人们忧虑的问题 „„

  毛泽东逝世前后, “ 四人帮 ” 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

  暗地布置其在上海的亲信突击发放武器

  撇开中央办公厅值班室,在中南海另设值班室,企图指挥全国

  在报上公开诬蔑和威胁华国锋等中央领导人

  „„

 • 张春桥 • 王洪文 • 江青 • 姚文元

  “ 四人帮 ” 篡党夺权的活动,使叶剑英、李先念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深感忧虑

  10 月6 6 日晚,党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以及叶剑英等人,代表中央政治局,对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及其在北京的帮派骨干实行隔离审查,粉碎了 “ 四人帮 ” ,结束了 “ 文化大革命 ” ,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条件 „„

 1976 年 10 月 21 日,首都 150 万军民,举行了声热浩大的庆祝游行,热烈欢庆粉碎 “ 四人帮 ” 、结束文化大革命的胜利

 结束 “ 文化大革命 ” 这场灾难,使中国获得了有利的发展契机 „„

 然而,让人们感到失望的是, 1977 年2 2 月7 7 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同时发表的社论,却提出 “ 两个凡是 ” 的指导方针,即 :“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 。

 这种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拒绝作任何分析的观点,说明长期以来, “ 左 ” 的指导思想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党和国家仍旧 在徘徊中前进 „„

 二、真理标准大讨论

 “ 两个凡是 ” 提出不久, 1977 年4 4 月,尚未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提出 :“ 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 。此后,他多次在不同场合批评“ 两个凡是 ”

 陈云、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等一批老同志也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抵制 “ 两个凡是 ” 的推行。

 在全党的要求下, 1977 年7 7 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终于决定恢复邓小平在 1976 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

 邓小平再次复出。

  1977 年8 8 月 12 日至 18 日,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宣告历时十年的 “ 文化大革命 ” 已经结束,重申在二十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任务。

  大会选举 华国锋为中央主席 。但是,这次大会仍然肯定 “ 文化大革命” 的理论和实践,没有从根本上着手纠正 “ 文化大革命 ” 的错误。

  虽然党的十一大没有在 “ 文化大革命 ” 结束后,完成制定新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 但邓小平重新当选中央副主席,对中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 面对 “ 两个凡是 ” 造成的思想阻碍,人们开始感到,要彻底澄清林彪、 “ 四人帮 ” 造成的思想混乱,不能不首先解决这样的问题

  在广大干部群众对拨乱反正的强烈要求下,一批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开始挣脱 “ 两个凡是 ” 的束缚,在不同场合讨论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并酝酿撰写文章 „„

  1978 年5 5 月 11 日,《 光明日报 》发表了经中央党校副校长胡耀邦审定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文。文中提出: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带来思想大解放 „„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立即遭到严厉的指责。提出和坚持 “ 两个凡是 ” 的人,硬说这篇文章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政治上很坏很坏,是要砍倒毛泽东思想的红旗

  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于6 6 月2 2 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他尖锐批评了 “ 照抄照转照搬 ” 的态度。这个讲话,对刚刚兴起的大讨论提供了有力支持

  当时的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同胡耀邦一起,指导中央党校的哲学家吴江撰写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文,全面批驳了 “ 凡是论 ” 者的观点,对大讨论给予了又一次有力支持

  1978 年 11 月 10 日,开始了历时 36 天的 中央工作会议 ,真理标准问题成为会上的一个热点。这次会议解决了许多有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 200 多名与会者结合实际,阐明了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观点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批评了 “ 两个凡是 ” 的错误。

  与会者以实践为标准,议论了 “ 文化大革命 ” 及此前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议论了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 在与会者讨论的基础上,党中央 撤消了中央关于批邓的文件 ,提出为彭德怀、陶铸、杨尚昆等同志平反。

  1978 年 11 月 16 日,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在头版头条刊出新闻, “ 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 ” 。

  当天, “ 童怀周小组 ” (不是真名,是 “ 共同怀念周恩来 ” 的意思)在天安门广场出售他们编印的《天安门诗抄》,受到热烈欢迎。

 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结束时,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 ——

 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

  邓小平的讲话,把问题提到

 了应有的高度,是对这个讨论

 所作的最好的总结

  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 „„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8 年 12 月 18 日至 22 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 169 人,候补中央委员 112 人。会议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主持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 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 “ 四人帮 ” 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

  全会坚决批判和否定了 “ 两个凡是 ” 的

 错误方针,明确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 ” 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实现

 了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

  全会决定停止使用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着重点和全国

 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 政治路线的拨

 乱反正 。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的变化最大 ——

 1978 年下半年,安徽、四川农村尝试包干到户、到组的生产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979 年9 9 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认为包产到户 “ 没有什么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允许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经营自主。

 到 1983 年,全国实行 “ 双包 ” 的生产队达到了 93% ,其中绝大多数实行的是包干到户。

推荐访问:一起学党史伟大的历史转折 党史 转折 历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