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正文

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总结4篇

时间:2022-10-11 08:4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总结4篇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总结 普惠金融工作总结普惠金融工作总结 篇一: 发展普惠金融发展普惠金融践行“中国梦”普惠金融的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总结4篇,供大家参考。

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总结4篇

篇一: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总结

金融工作总结 普惠金融工作总结

 篇一:

 发展普惠金融 发展普惠金融 践行“中国梦” 普惠金融的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每个人都应该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安徽宿州宿州农商行成立于 201X 年 12 月12 日,宗旨就是服务“三农”经济、服务小微企业。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我行截至 201X 年 3 月底,存款达 1

 4.4 亿元,贷款达

 10.4 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

  6.2 亿元,占比近 60%,小微贷款余额

  7.6 亿元,占比近 70%,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

  1.7 亿元。占比近 17%。为服务本地小微企业和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尽了绵薄之力,让现代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更好地惠及“三农”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弱势群体,在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这一“中国梦”上躬身践行。现将宿州农商行在发展普惠金融工作中的些许做法总结报告如下:

  一、机构设立下沉,普惠金融惠及城乡“三农”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几大国有银行加大撤点减人等改革力度,造成目前县域和农村极端缺乏金融机构,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增加了难度。我行从创设之始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把在县域及农村增设物理营业网点当作是普惠金融工作的头等大事。我行成立于 201X 年 12 月 12 日,当年便设立埇桥区支行,201X 年设立泗县支行,201X 年灵璧县支行、萧县支行、砀山县支行先后开业,201X 年蕲县支行已经试运营,同时朱仙庄支行、符离支行目前都已经完成装修,预计都将在 201X 年上半年开设营业,另外又在泗县草沟镇、萧县黄口镇、 砀山李庄镇规划选址,201X 年下半年至 201X 年我行至少还将有 3 个乡镇设立营业网点。

 县域及乡镇营业网点的设立,极大地延长了我行发展普惠

 金融工作的半径。201X 年,我行在四县一区全部拥有营业网点后,当年县域存款达到

  6.7 亿元,占全部存款比 50%以上,让县域广大城乡居民在存款服务上多了一份选择;同时贷款业务发展更为迅猛,201X 年底,我行

  2.7 亿元的贷款基本都为埇桥区的贷款户,但是 201X 年,县域贷款余额达

 4.7 亿元,占比达近 60%,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预计201X 年我行加大力度在乡镇设立营业网点后,将为我们更好地开展好普惠金融、惠及县域、惠及城乡、惠及“三农”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二、借助科技平台,普惠金融——现代金融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将人民的生活带入了信息化社会,我们如果不能提供现代高科技的金融服务,就不是真正意义的普惠金融。提供不了现代金融,广大城乡居民最终也会抛弃我们,普惠金融工作的目的也是要将现代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城乡居民。因此,我行在创设之始就以高标准来要求自身。我们接入了“安徽农金”这一高科技银行金融平台,我行发行的银行卡是银联识别卡,一卡在手走遍全球;我行个人与企业网银可以通过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与国内各银行相互转账汇款;我行 PS 机业务通过银联标识,随时刷卡、即时到账;短信通业务,账户余额变动即刻通知;转账电话,把银行搬到家。几乎城乡居民所需要的现代金融服务,我行目前都能够 提供,这些现代金融产品也受到了广大城乡居民的欢迎。两年多来,我行共发行银行卡 3 万多张,开设网银账户 500 多个,开办 PS 业务 300 多台,开办转账电话 20 多台,开办短信通业务 6000 多户,让现代金融服务直接惠及广大城乡居民。

 三、大力加强宣传,普惠金融润物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宣传对于普惠金融工作来说,从表面看不出多少实际效果,但在广大城乡居民的心中却增加了他们对现代金融产品的更多认识与了解。我行自开业以来的 2 年多时间里,为了更好地做好普惠金融工作,先后召开了 6 次银企对接会,组织 14 次集中宣传活动(其中进学校宣传活动 2 次,进社区宣传活动 6 次,进村组宣传活动 3 次,进街道宣传

 活动 3 次),组织出动员工 80 多人次,散发宣传单 15000 多张。在散发宣传单的同时,我们还广泛利用现代宣传媒体,先后投放近 30 万元的广告宣传费用,在广告车上、广告墙上、过街条幅上、LED 宣传屏幕上等进行宣传,扩大我行社会影响的同时,更把现代金融产品宣传深入到千家万户,使广大人民充分享受到现代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加大信贷支持,普惠金融践行“中国梦” 201X 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尤纳斯教授说:

 信贷权是人权。我们只有每个人拥有金融服务的机会,才能让每个人有机会参与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建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让每个人获得金融服务机会,就要在我们金融体系内部进行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机构创新和产品创新。由于大企业和富人已 经拥有了金融服务的机会,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提供服务。因此,我们为了更好地做好普惠金融工作,在金融顾问职能转变、贷款业务品种及贷款业务流程上进行了创新。

 首先是客户经理转变为金融顾问。客户经理转变为金融顾问并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我们要求金融顾问要懂得更多的金融知识,了解更全面的金融业务,为客户量身打造各类金融服务。现代金融产品与金融需求层出不穷,不同的客户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务,金融顾问要以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来适应客户的需要、市场的需要和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在贷款业务品种上,我们结合本地本行实际情况,多方参考与借鉴他行成功经验,创办新的业务贷款品种。

  一是创办最高额抵押贷款,帮助“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弱势群体客户解决评估与抵押贷款中的一些难题。目前我行无论是小微企业的流动贷款还是“三农”及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贷款,如果采用房产抵押的,我们均可以向客户提供最高额抵押登记业务办理贷款,一次性评估和登记,可以连续使用三年信用额度,保证客户在贷款到期归还贷款后,可以迅速续贷,减少客户在第二年和第三年评估与登记的麻烦。目前,我行采用最高额抵押贷款余额达

  3.5 亿元,受到了广大客户的喜爱;

  二是推出了小微企业联保贷款业务,制定了小微企业联保贷款业务

 办法。目前,我行小微企业联保贷款余额

  1.2 亿元,有效地解决了部份小微企业 贷款难题;

  三是推出了农户房产按揭贷款业务,制定了相关业务管理办法。目前,我行农户住房按揭贷款余额 4000 多万元,占我行住房按揭贷款比例 65%左右,为广大农户进城购房解决了实际问题; 再次是对贷款流程进行了革新。广大“三农”、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弱势群体客户与银行信贷部门交往少,对银行的一些要求很陌生,总是对银行的相关要求感到很麻烦。为此我们对信贷流程进行了改革,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程序,细化贷款流程图,对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审批、贷后等各环节设定限时服务。要求每名客户经理在收到客户申请后,要在 1 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对能贷或不能贷要及时给予客户回复;对能贷的贷款要给予客户 1 张贷款材料清单,让客户一次性准备齐全材料,减少客户来回周折;不能贷的贷款要给予客户明确回绝,不让客户产生其他想法,减少与客户之间的误会;客户贷款材料送齐后,要求客户经理 5 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并报送贷审会,不给客户经理拖、懒、散的机会;贷款审查、审批完成后,要求客户经理加快投放贷款速度,早投放、早收益。以上各种革新完成后,我行贷款速度大大加快,目前在广大贷户中,我行贷款办理速度最快已经成为共识,我行最快的单笔贷款速度在 3 日内完成,其中还包含了周日的一个休息日。贷款流程的革新,贷款速度的加快,极大提高了我行开展普惠金融工作的效率,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篇二:

 助农金融汇报材料 汇报材料 第

  一、 “助农金融服务点“布设情况:

  为了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发展普惠金融政策的贯彻落实,巩固农牧区金融阵地,实现嘎查村“助农金融服务点”全覆盖。达茂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积极响应,充分发挥我旗农信社点多、面广、贴近农牧民的优势,以均衡城乡支付服务资源配置为重点,消除乡镇金融服务空白点为目标,力争走好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关于嘎查村“助农金融服务点”全

 覆盖工程实施细则以及《内蒙古农村信用社金融便民服务“春雷行动”的计划》,为了进一步改善农牧区金融支付服务环境,切实解决农牧民小额取款、转账、缴费、查询账户不便等方面的问题。我旗农信社积极响应呼中支的工作部署,原则上要求 201X 年助农金融服务点设立数量必须超过辖内金融服务空白嘎查村 50%以上,201X 年辖内嘎查村全覆盖。我旗农信社领导高度重视统一部署,结合我旗地域辽阔,嘎查村的分散的现状,农信社主要领导决定今年实现我旗 77 个行政自然村“助农金融服务点”全覆盖。按照工作计划我旗农信社于 201X年 7 月份已将第一批 30 个“助农金融服务点”布设完毕,完成了全年计划的 43%,剩余的 47 个自助点计划将于 9 月中旬全部布设完毕,提前一年完成“助农金融服务点”的全覆盖,并及时将我旗助农 金融服务点建设情况向当地人民银行报送。

 可以说“助农金融服务点“覆盖是我旗农信社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为了更好的落实工作,加快工作进度,我旗农信社组建以主任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充分体现了我旗农信社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布设的助农服务点是以行政自然村为基准点,按文件要求每个行政自然村必须布置一台终端机,并给每个服务点配备 1 个助农 PS 机、1 个保险箱、1 台点钞机,合计成本 4000 元左右。

 当然我们在工作中也遇到了困难,由于业务人员少,助农服务点分散,有时候一天走下来,顶多布设 2-3 台,所以我们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已将工作人员分成了 3 个工作组,确保在九月中旬前将剩余的 47 个服务点布设完毕!

 第

  二、ATM 机及自助银行的布设情况:

  我旗农信社共有 17 个网点,其中有 13 个网点安装配备了自助设备。共安装 19 台在行的和 9 台离行的自助设备,其中在行大堂式 1台、穿墙式 18 台,离行大堂式 3 台、离行式自助银行 6 个,共计 28台自助设备,具体安装情况如下:

 7 个镇内网点安装 14 台自助设备,其中在行 8 台,离行 6 台;6个基层网点安装 14 台自助设备,其中在行 11 台,离行 3 台。

 自助设备的增设情况,至 201X 年底我旗农信社共有 9 台 ATM(其中存取一体机 1 台、取款机 8 台),到了 201X 年从原来的 9 台增加到现在的 17 台(存取一体机 9 台,取款机 8 台),现在自助设备已增加到了

 28 台(存取一体机 20 台,取款机 8 台)。

 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自助银行点,包括旗医院自助银行点、中蒙医院自助银行点、光福寺广场自助银行点、水塔街自助银行点、石宝铁矿宾馆自助银行点、希拉穆仁信用社旧址自助银行点,共计 6 个。

 以上就是我旗农信社对“助农金融服务点”、ATM 机及自助银行布设情况的汇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走完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更要走好这“一公里”!相信在人民银行和我旗农信社的努力下,我旗的金融服务质量会更上一层楼。

  篇三:

 某银行基础金融服务情况汇报 ***银行基础金融服务情况汇报 **银行辖内设立营业网点*个,其中:

 农村网点*个,城区网点*个,从业人员*人。根据银监局相关要求,我行对辖内基础金融“村村通”服务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 9 月末,我行在辖内*个网点共布放自助取款机*台、存取款一体机*台;布放 PS 机*台,其他机具*台,其中:

 助农取款服务机具*台,自助机具到村覆盖率*%,累计办理查询、存取款及转账业务*余万笔。全行累计发行福祥卡*万张,拓展手机银行用户*户,网上银行用户*户,累计办理各项查询、转账、缴费业务*余万笔。累计代理发放各项涉农补贴*万笔、金额*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统筹安排 作为服务农村金融的主力军,**银行坚持“改制不改向、更名不改姓”,始终坚持立足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业的“三农”服务理念,董事会下设成立了专门的三农发展规划委员会,统筹安排农村金融服务工作。

 (二)开展宣传,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行先后开展了送金融知识下乡宣传活动*场、手机银行业务推广宣传*次、金融知识进校园专题活动*次;举办了 “**杯”**比赛、**走进*银行、***有礼助学活动等宣传*场;在*个营业网点布放宣传展台*份、业务宣传资料*余份,对辖内基础金融服务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推广。

 (三)合理规划,拓展服务 年初,我行就对辖内布放自助设备及自助机具进行了合理规划,对金融服务空白区域及部分农村网点布放自助机具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截止 9 月末,我行在**社区、**园区增设自助银行*个,计划布放自助存取款机具*台,在各近郊农村网点增加在行式自助取款机*台,可为辖内*万余户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三、存在不足

 (一)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仍有空白区域。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多方面要规划、推动、落实。目前我行辖内仍有**、**、**乡镇未设立营业网点。

 (二)业务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全市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我行在业务宣传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部分村组未覆盖到,今后我行将进一步加强进村入户的业务宣传。

 (三)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改制后的*银行,开展普惠金融的责任更大,我行在辖内推行了*卡、手机银行等新业务新产品,在此基础上,将推出**、**等产品,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服务普惠金融。篇四:

 金玉普惠年终安全工作...

篇二: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总结

22 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文( 通用 3 篇)

 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情况的 调查报告 篇 1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运作不断强化,对其县级机构的布局不断收缩和信贷权限不断上收,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的色彩逐步弱化。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及农业生产发展支持的重担落在了农村信用社一家身上。我县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加上农村信用社本身先天和历史积累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不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1、x 县情。x 县地处黄河岸边,境内交通不便,矿藏贫泛,工业较为落后,是个传统的山区农业生产小县,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 5 万多人,占总人口的 85。据统计,20xx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1196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000元,财政收入 800 万元。

  2、xx 县金融机构格局现状。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x 县建行、工行都相继撤并,农发行降格为信贷组,目前只有人民银行 x 县支行、农业银行 x 县支行、8 家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邮政储蓄及保险代办所等金融机构。其中农行和信用社这两家金融机构从业人员 144 人;截止 20xx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15062 万元,各项贷款余额 15599 万元。其中,农业贷款 10990 万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 70。

  二、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情况

  总体来看,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农业贷款额度呈逐年增长态势。平均增幅10。有的年份增加较快,有的.年份增加较为缓慢,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也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其中农村信用社落农业贷款余额为 5038 万元,占到全部农业贷款的 46。

  三、我县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

 1、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稳产、高产田较少。20xx 年开始 x 县连续三年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欠收,农民收入呈极不稳定

  2、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县处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范围内,使农民的耕地更少,近年来,农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而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常有托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发生,使农民成为受害者。

  3、农民取得贷款难。一是从银行信贷资金来源来看,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储蓄存款,x 县整体经济发展落后,商业银行存款组织难度很大。二是从银行信贷投向和规模分析来看,商业银行市场化运营行为加大,追求利润最大化行为导致农行放贷比以前更为为期不谨慎。公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难以满足需求,导致民间借贷一度流行。

  4、从农民自身信用状况分析,种种原因导致农民信贷户信用状况不佳。据调查,从 20xx 年,农村信用社大力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以来,但贷款回收情况很不尽人意,部分农户确因农作物欠收,养殖户受市场行情影响,导致无力偿还贷款,造成了农村信用环境差,难以取得贷款。

  5、社会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加大调产力度,逐步实施了“退耕还林”等工程,大力发展枣、草、羊等主导产业,从 20xx 年起,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逐步发展起了一些养羊大户,红枣大户和种粮大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农村经济增长速度远远不如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四、金融机构支持” 三农” 发展的建议

  1、优化经济环境,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一是优化整体经济环境。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是农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地方政府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切实采取多种优惠措施,坚觉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触觉农民增收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支持“三农”发展。二是积极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由政府牵头,经贸委、计委、银行等部门配合,建立信贷投入项目库和制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并以有效信贷投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应强化政府服务指导的职能。简化办事环节,提高服务效率;规范职能部门的收费权限,消除对农民征收的不合理的税费,切实减轻农民负

 担;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环境,加大执法力度,有效解决当前银行依法维权执行难的问题,确实维护金融债权。

  2、改进信贷管理,增加有效信贷投入。

  通过改进当前信贷管理过于僵化的模式,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社会信用状况,合理下放信贷管理权限,提高信贷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在信贷投入上积极扶持“三农”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引申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在支持农民发展枣、草、羊等主导产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信贷政策的制定上不搞“一刀切”,充分考虑贫困山区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合理制定不同的信贷政策,切实有效地扶持贫困山区“三农”经济发展。

  3、增强农民自身素质,提高社会信用。

  在融资方面贫困地区农民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在与银行的合作方面,要以诚为本,恪守信用,俗话说得好“好贷好还,再贷不难”,要不断提高自身在银行的信用等级。

 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篇 2

  一、服务三农发展措施及成效:

  (一)市场主体增量促农村经济发展。1-9 月,全县农村范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 1213 户,比上年同期 663 户,增加 82.95%。其中,新登记农村个体工商户1213 户,比上年同期 399 户增加 204%;新登记个体工商户资金数额 32865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 851.51%。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县工商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相关分局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市场主体增量行动领导小组。将全年“市场主体增量行动”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工商所,由工商所分解到巡查片组。各工商所长与巡查组签订了目标责任状,从责任对象、责任目标和责任奖惩等三方面进行了明确界定。

  二是推行“三通四办五制”服务机制。登记窗口始终坚持“三通”,即:农民投资创业条件具备的确保畅通,投资创业必备条件基本具备的实行变通办理,投资创业条件不具备的耐心沟通,创造条件办理;“四办”,即资料齐全马上办、资料不全的指

 导办、紧急项目加班办、重大项目跟踪办;“五制”,即首办负责制、预约服务制、延时服务制、上门服务制、农民困难登记帮扶制。

  三是引导自主创业促进农村市场主体增量。积极开展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采取设点宣传、参与组织招聘会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创业政策扶持及市场准入等政策的宣传力度,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开拓就业渠道,鼓励返乡农民工开办各类经济实体,按照发展市场的要求积极进行引导和规范,鼓励并扶持部分农业个体工商户,登记成为私营企业,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进行生产经营,增强发展后劲,不断做大做强。

  (二)红盾护农保秋播。为保*秋播生产顺利进行,县工商局提早动手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并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一是抓宣传,防查结合。加大对“红盾护农”行动的宣传,以工商所为单位,分别在辖区内开展农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耐心细致地向广大农户普及识别假冒伪劣农资、虚假违法广告知识,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假冒伪劣农资,及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举报。

  二是抓排查,不留隐患。县局组织专班,对辖区 307 户农资个体经营户和 23家农资经营企业进行了集中拉网排查,逐户指导和督促建立了“两帐两票一卡一书”规范的农资档案,指导农资经营户在进货时查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的具体细节,验明产品合格*及产品标识,索要具备法定资质的质量检验机构出具检验报告,以及产品销售凭*等相关票*。

  三是抓重点,*抓落实。重点开展三项工作:开展农资市场主体资格清理。结合个体验照工作,严厉打击无照和超范围经营农资的违法行为;实施农资商品质量检测。严厉查处农资违法案件,并以制售劣质农资、假冒仿冒名优农资、农资虚假违法广告宣传、无照无*经营农资四类违法行为为重点,扎扎实实抓好涉农案件查处工作。

  (三)挖掘农业商标发展潜力。根据省工商局提出《关于实施农村市场主体“七有”工程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商标战略”的要求,县工商局大力扶持农业商标发展,深入挖掘农副产品商标发展潜力。通过指导企业依法使用、管

 理商标,严厉打击各类商标侵权行为,鼓励和引导商标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商标培育保护工作,为推动辖区商标品牌战略实施创造了良好环境。

  一是发展有一定潜力的农产品品牌。建立重点品牌企业培育库,制定品牌发展联系计划,实施有的放矢的帮扶工作;制定了《县工商局“十二五”期间商标战略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十二五”期间目标任务,建立了商标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商标专管员制度,使基层明确工作任务,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商标专管员为企业品牌发展出谋划策,实行跟踪服务,现确定了秋露果*合作社的“空心李”、罗家薇菜、回春葛品等 20 余家可培育的农产品商标。

  二是加大商标战略的宣传。通过各类宣传媒体、上门宣传、专题座谈、引导培训等各种形式,走访企业、发放宣传资料,大力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和商标知识,宣传农业产品创品牌的成功经验,积极鼓励引导农户和农业加工企业注册商标,特别是我县特*农业产业商标;有针对*地解决农业市场各类经营主体遇到的商标问题,增强其利用商标拓展市场的经营意识,努力营造发展农业商标战略的浓厚氛围

  三是积极推行行政指导制度。“商标注册行政建议书”的行政指导制度,指导各类农产品企业申请商标注册,为扩大商标总量,夯实基础;围绕全县实施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发展战略的需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商标和集体商标。

  四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为支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积极帮助企业规范订单合同,在订单农户中推行国家局、省局及市局制定的相关的合同文本及合同参考文本,规范订单双方的签约行为,实现对企业与农户订单的长效监管机制。

  (四)扶持农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仍属于农民个体经营,总体规模小、没有形成产销一体化经营链,缺少品牌效应和带动效应。县工商局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措施指导农户转变经营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强化宣传促进农民合作化经营。工商局利用网站、电台、电视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结合市场巡查,上门发送相关政策法规手册,向农户介绍农民*合作社这种经营模式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及特点。积极宣传农业合作化经营优相关惠政策、

 为其讲解《农民*合作社法》以及成立的必要的条件、国家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政策等,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社 247 家,带动更多的农民走上合作化发展道路。

  二是开辟农民*合作社登记服务绿*通道。为了提高农民*合作社登记注册工作效率,县工商局设置了登记注册的“绿*通道”,缩短办事时限。每个登记窗口指定专人提供政策咨询,讲解设立登记的条件,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提供咨询服务。部分农民不会填表、资料准备不齐,窗口服务人员现场指导填表,整理资料,直到其资料符合相关要求。

  三是因地制宜指导*合作社多元化发展。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合作社的创建工作进行分类指导。通过*合作社多元化经营,在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县的农民*合作社实现了资金、产品、劳力、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联合,覆盖家畜、禽饲养;蔬菜、果树种植及销售;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及销售等多种行业,带动周边近万户农户,每名入社农民年收入增加 6000 余元。

  四是整合资源促进农业基地规模化。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模式往往被交易地位不平等、信息渠道不畅通、市场空间狭小等问题困扰。县工商局帮扶农户合作化经营,发挥农业产业优势,整合现有资源,集中采购生产资料以降低成本;规划区域布局,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通过合作的组织形式,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市场化意识,加强技术培训,资源信息共享,从而提高农民应对市场变化能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加强农产品市场推广。作为坝上库首的第一农业大县,农产品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农副产品有:蔬菜、板栗、烤烟、柑橘等,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滞后,农产品销售价格不高,农民往往增产不增收。县工商局采取措施大力进行农产品推广,帮助农民打开销路,提高经济效益。

  一是发展农民经济人。县工商局按照“鼓励、扶持、引导、规范”的思路,采取集中培训、分片培训、巡查指导、聘请具有实践经验又业绩突出的老师授课等方式,发展农产品经纪人,负责为农民寻找销售市场。如今全县农村经纪人已经发展到了302 人,推销迹遍布全国。

 二是培育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大力培育部分农村经纪人组建“农业信息服务部”,负责为农民开拓市场。全县共发展到 51 家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信息咨询服务的经营主体。严格市场主体准入,确保各农业信息咨询机构具备营业资格。对于未取得营运许可的不予核发营业执照。支持服务符合条件的农业信息咨询企业经营和设置网点,依法引导外来农业信息咨询市场主体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咨询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不符合经营资质要求的,及时清除出市场。

  三是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培训。通过对《食品安全法》、《合同法》、《经济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使参训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农产品推广的重要意义,了解了如何在市场中运用法律维护双方合法权益;*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农产品包装与营销、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发布、农产品商标注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有...

篇三: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总结

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2009 年 3 月 前言 农业、 农村、 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

 要实现农业发展、 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 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

  中国农业银行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金融服务工作。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农业银行初步形成了多层次、 广覆盖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 县域机构网点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农村存贷款持续增加, 金融服务已基本覆盖全国县域。

  2007 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面向" 三农" 、 整体改制、 商业运作、 择机上市"的"十六字"方针, 中国农业银行进入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

 2008 年 10 月 21 日, 国务院第 32 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 2009 年 1 月 16 日,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农业银行)

 正式成立,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站在新的起点, 中国农业银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始终把服务好"三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 深入研究面向"三农"、 商业运作的有效途径, 积极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模式与路子, 切实加强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保障, 推动"三农"金融服务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 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

 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 1979 年, 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 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

 从 1979 年到 2008 年, 根据不同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特点和中央对中国农业银行确立的支农定位和职责, 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 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

 专业银行时期(1979-1993 年)

  1978 年 12 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率先在农村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经济总量逐年上升, 粮食及农副产品购销两旺, 乡 镇企业异军突起, 农村经济呈现跳跃式、超常规发展。

  按照当时专业银行的业务分工, 中国农业银行遵循"以粮为纲、 农林牧副渔并举, 提高经济效益, 活跃农村经济"的指导方针, 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将全部贷款的 98%以上集中投向了农村。

 支持农业资源开发和技术改造; 支持国家商品粮、 棉、 糖生产基地建设; 开办粮棉转化转产专项贷款、 副食品基地专项贷款、 土地治理与开发专项贷款; 支持"星火计划"、 "丰收计划"实施, 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 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乡 镇企业发展需要, 中国农业银行将每年涉农信贷计划的 60%和 2500 亿-3200 亿元的累放信贷额度, 用于支持供销社、 农副产品收购和乡 镇企业发展。

 对乡 镇企业贷款计划实行专项管理,确立了"量力而行, 讲求实效, 区别对待, 择优扶持"的支持乡 镇企业发展的十六

 字方针, 颁布了《中国农业银行乡 村工业贷款暂行办法》, 对促进农村工业化、 增加农民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

 向商业银行转轨时期(1994-2006 年)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进出口总量不断增加, 中国特色工业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商业银行法》 等一系列金融法律颁布实施后, 国家加大了对国有银行的综合改革力度和监管力度, 启动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综合改革, 要求国有银行按照国际惯例构筑业务运作模式和经营机制。

 1994 年, 国家组建了农业发展银行, 使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逐步分离, 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轨。

 1996 年, 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

  面对新的形势, 中国农业银行重新调整了市场定位, 确定了"积极巩固、 调整和提高农村业务, 大力拓展大城市业务, 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业务"的经营战略。

 改进了资金计划管理方式, 按照市场效益原则, 约束贷款投向, 引导资源配置。

 以推行信贷"新规则"为契机, 明确了 贷款准入标准, 规范了信贷决策行为。

 全面推行了授权、 授信管理, 实行了审贷分离、 责任追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制定了《信贷结构调整纲要》, 明确了信贷进入与退出的重点。

 较大幅度地收缩了低效网点,裁减了部分冗余人员。

 业务经营层次、 业务运作效率、 金融资源密集度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顺应城乡 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商业银行改革进程加快的形势和要求, 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不再局限于农业、 农村, 而是逐步转向城乡 两个市场, 贷款结构趋于多元化。

 "三农"贷款的余额在增长, 但占全行贷款的比重有所下降。

 在农业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按照与政策性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组织各有侧重、 分工协作、 优势互补的原则, 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化升级和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 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 农村基础设施、 特色资源开发和农村电网改造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截至 2006 年末, 涉农贷款余额 9515 亿元, 占全行贷款总额的 30. 5%。

 其中农业产业化贷款 725 亿元、 农村城镇化贷款 226 亿元、 农村电网改造贷款 1199 亿元、 专项贷款(含扶贫)

 2544 亿元、 乡 镇企业贷款 1500亿元、 农村商品流通贷款 1215 亿元、 农户贷款 969 亿元。

 同时, 中国农业银行发挥大型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优势, 实施"以城补乡 、 以东带西"的金融反哺模式,向中西部行转移支付财务资金达 600 多亿元, 增强了农村网点和中西部地区行的服务能力。

  (三)

 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时期(2007 年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 城乡 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农村金融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为此, 2007 年,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明确的部署, 提出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要和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相结合, 坚持"面向" 三农" 、 整体改制、 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

 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稳定和发展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和业务,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 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 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2008 年 10 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出发, 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明确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 强化职能、 落实责任, 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

 随后, 国务院批准了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 要求中国农业银行改革要以建立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为核心, 以服务"三农"为方向, 稳步推进整体改制, 成为资本充足、 治理规范、 内控严密、 运营安全、 服务优质、 效益良好、 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按照党中央、 国务院的战略部署, 中国农业银行新时期认真履行党中央、 国务院赋予的支农职责, 全面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扎实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和三农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试点, 进一步突出支持重点, 创新金融产品, 完善服务机制, 强化政策保障, 努力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中国农业银行面向"三农"金融服务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 新时期中国农业银行面向"三农"业务发展战略

 在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 中国农业银行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作出了 《中国农业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决定》,提出全面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 将服务"三农"确立为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

  (一)

 新时期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

 新时期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总体思路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 紧紧围绕中国农业银行"3510"发展目标, 全面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 在一级法人体制下, 建立健全三农县域事业部制经营管理体系, 不断加大服务"三农"的投入总量和工作力度, 努力提高服务"三农"的运作效率和水平, 切实提升"三农"业务的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中国农业银行建设成为一家面向"三农"、 城乡 联动、 融入国际、 综合经营、 致力于为最广大客户群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现代化全能型银行。

  (二)

 新时期业务发展的基本原则

 中国农业银行新时期服务"三农"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立足县域, 加大投入。

 突出"三农"在全行改革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把县域支行作为服务"三农"的载体和平台, 全面、 系统地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统筹安排全行各项经营资源, 保障对"三农"的投入, 促进"三农"业务优先发展。

  --坚持城乡 联动, 综合服务。

 发挥广联城乡 的资金、 网络和专业优势, 为"三农"客户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存、 贷、 汇、 卡、 网等综合金融服务, 为客户跨越城乡 拓展业务提供全程金融服务。

 城乡 互补, 统筹发展, 提升服务"三农"的整体合力。

  --坚持分类指导, 区别对待。

 根据各地"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区分不同地区、 不同客户和不同类型的业务, 因地制宜、 方式多样, 实行差别化的经营政策和管理方式。

  --坚持机制创新, 提高效率。

 按照贴近市场、 贴近客户的原则, 创新组织架构, 下沉经营重心, 扩大基层授权, 增强服务功能, 完善产品体系, 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坚持商业运作, 持续发展。

 充分挖掘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商业机遇, 遵循商业银行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 服务、 发展与管理并重, 推进精细化管理, 建立健全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 不断提高"三农"业务的质量与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

 新时期业务发展的主要目标

 根据"蓝海"战略思想, 中国农业银行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总体

 实施方案》, 明确了未来三、 五、 十年"三农"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

  未来三、 五、 十年"三农"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用 3 年左右的时间, 到 2011年, 成功探索出"三农"业务发展的有效模式, 理顺三农县域事业部制管理机制,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明显增加, "三农"金融服务显著改善。

 用 5 年左右的时间,到 2013 年, "三农"和县域蓝海战略取得重大进展, "三农"经营管理体系高效运作,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更加突出。

 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 到 2018 年,"三农"业务成为全行的战略支柱业务,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稳居领先地位, 为"三农"客户提供全方位一流金融服务。

  根据总体战略部署, 到 2011 年"三农"业务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巩固和发展农村地区网点。

 保持县域网点总量稳定, 逐步优化网点布局,增强辐射功能。

 打造具有农户和小企业信贷服务功能的综合网点 6000 个以上。

 3年内, 投放县域自助设备不少于 2 万台。

 大力推广电话银行、 手机银行、 网上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

  --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

 三农县域事业部增量贷款占全行增量贷款比重应高于存量贷款占比。

 三农县域事业部资产、 负债总额在全行的占比应逐年增加。三农县域事业部不良贷款占比持续保持在 5%以下。

  --扩大对"三农"客户的服务覆盖面。

 实行惠农卡发行整省、 整地区(市)、 整县推进, 扩大发卡覆盖面, 力争 3-5 年内发卡 1 亿张, 其中具有授信功能的 5000万张, 对有贷款需求农户的服务覆盖面达到 40-50%, 有效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对国家级、 省级龙头企业的服务覆盖面分别达到 90%和 60%以上, 培育县域优质中小企业 8-10 万家, 对跨越城乡 的骨干农资企业、 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 商务部定点流通企业、 全国千强镇的服务覆盖面达到 50%以上。

  --建立健全"三农"专业化服务体系。

 重构"三农"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 组建三农县域事业部, 在事业部内实施一整套适应"三农"业务特点的运作机制和政策制度, 把县域支行打造成强有力的"三农"业务经营平台。

 构建有特色、 有竞争力的"三农"金融服务产品体系, 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研发、 推广相应的金融产品、 服务方式和管理技术。

 三、 服务"三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一)

 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理论探索

 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 中国农业银行始终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现代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基本经验和内在规律, 初步形成了自身服务"三农"的理论体系。

  1、 在"三农"金融业务的发展道路问题上, 提出要走符合大型商业银行实际的有特色的农村金融服务道路。

 实行三农县域事业部制管理体制, 形成单独核算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 建立事业部一级的权、 责、 利相结合的三农县域事业部经营管理体系。

 坚持城乡 业务并举和统筹发展, 建立城乡 联动机制, 实现城乡 业务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

 强调要把商业金融一般规律和农业农村经济特殊情况有机结合起来, 创新符合"三农"实际特点的金融业务体系。

  2、 在"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衡量标准问题上, 提出要实现"服务到位, 风险可控、 发展持续"三大目标和实现"国家满意、 社会满意、 股东满意、 客户满意、员工满...

篇四: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总结

“三农”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两步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指出“三农”发展首要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核心是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关键是做好农村土地这篇大文章。为此,新时代金融服务“三农”要有全新思维、理念和布局,要做好特惠金融、普惠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对“三农”发展的立体化服务,发挥好金融在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导向引领作用。乡村振兴;三农;普惠金融;特惠金融“三农”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两步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 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 15 年聚集“三农”问题,足见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就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安排部署。金融为“三农”提供着血脉支持,是“三农”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做好新时代金融服务“三农”是我国金融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需要有全新思维、全新谋略和全面布局。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历史机遇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以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为标志,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完成了从旧的以人民公社、农业合作社为生产经营基本单位向新的统分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经营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在当时,这一变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我国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迅速提高,从 1978 年到 1984 年,全国粮食产量从 30476.5 万吨增加到40730.5 万吨,增长 33.6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355.3元,增长 166%。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至上世纪末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至本世纪初基本实现小康。但基本小康不代表全面小康,人均收入的提高不意味着贫穷的全面消灭。以 1994 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标志,我国已经在扶贫开发、消灭贫困方面打了近三十年的攻坚战。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在联合国千年脱贫计划中,中国的贡献是最大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决定要打一场脱贫攻坚战,在 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确保全国人民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全社会集中最大的力量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从 2013 年到 2017 年,我国贫困人口减少 6800 多万,易地扶贫搬迁 830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0.2% 下降到 3.1%。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发展新的历史机遇。2018,中央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新时代“三农”向更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的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体现就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与 2020 年全面脱贫实现无缝对接,这也标志着我国“三农”问题将从解决贫困、追求数量型发展转向追求富裕、追求质量型发展。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核心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是人民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首先是为了农民的发展,农业的强大首先是为了农民的富裕。新时代“三农”发展首要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核心是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关键是做好农村土地这篇大文章。理论上讲,农民的收入有两大来源:一是劳动报酬收入,包括打工的工资收入,也包括务农的经营性收入;二是财产性收入,这就是通过宅基地、土地的经营获得的资产性收入。先说农民的劳动报酬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劳动报酬收入主要是打工的工资收入而非务农的经营收入。这一过程,产生了数以亿计的庞大农民工群体,这个群体事实上构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社会之外的“第三元”。这个畸形的“三元”社会不仅有碍于进一步推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工业化、城市化,而且也未能带来农村的快速发展,反而引发了以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为代表的新时代“三农”问题与金融服务■ 赵经涛 / 文 Theory

 Research

 23新“三农”问题。再说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应当说,千百年来我国农民的生活是很苦的,长期处于贫困和赤贫状态,徘徊于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的边缘。广大农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是改革开放以来才稳定实现的一个历史性成就。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不仅是农民赖以养家糊口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手中唯一的财产。但实事求是地讲,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并没有凭借这唯一的财产而获得多少财产性收入,反而因此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参见图 1)。地方政府通过征收的方式从农民手中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获得土地,再以市场化的方式将土地出让出去,客观上降低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成本,主观上在为地方政府带来可观的土地财政收入的同时也剥夺了一大块本该属于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图 2)。 图 1 城乡居民收入变化趋势 单位: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 2 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与城镇化水平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应当成为新时代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好文章,也就下好了全面振兴乡村这盘棋。《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包括:(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三)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金融的支农作用“三农”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不仅能够为“三农”发展提供融资支持,而且还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但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金融对“三农”的支持情况,应当辩证地看到两个方面的事实。一方面,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在金融业全面推进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其实没有起到为“三农”提供“蓄水池”、“供水池”的作用,反而成为了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工业的“抽水机”。2012 年末,全国农户人民币存款余额 54615 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户贷款余额 36195 亿元,贷存比 66.27%,同期全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贷存比 71.36%,相差近 5 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近年来金融精准扶贫、普惠金融工作大力开展,我国金融业重新回归农村,重新聚焦“三农”,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过去不利于“三农”发展的金融业格局,已经向“三农”领域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从中央银行的扶贫再贷款、支农再贷款到政策性金融机、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各种精准扶贫、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2016 年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 282336 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 26.49%,全国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 24878 亿元。金融支农的不足1. 要看到进一步打开金融服务“三农”的局面还面临着不少瓶颈和困难。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和商业不可持续问题。从“三农”主体看,主要是内部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不透明、缺乏有效抵质押物的问题,尤其是缺乏有效抵质押物,导致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支持时面临的信贷风险难以获得有效管控,客观上在逆向选择的机制下萎缩了农村金Theory

 Research

 24融市场。这些问题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存在的。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需要从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谋出路。可喜的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已经对此问题有了清醒认识,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相关问题也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解决。2. 要看到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服务“三农”的理念较为陈旧,跟不上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步伐。长期以来,我们把金融服务“三农”简化为做好信贷投放支持农业发展和金融支持扶贫脱贫工作。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也抓住了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重点。但新时代“三农”需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金融为“三农”发展提供更宽、更全、更多的服务,为此金融服务“三农”需要转变理念、更新理念。二是金融服务“三农”的渠道供给较为狭窄,满足不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需要。当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实际的金融服务主要就是银行,银行的服务主要就是传统的存、贷、汇,以及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和针对农产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其他金融服务基本缺失。这种现状,一方面是由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金融机构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方面的动力和投入还很不够。三是金融服务“三农”的制度安排存在缺陷,滞后于新时代“三农”发展的进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比较特殊的基础性经济部门,农民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较为弱势的群体,需要在政策安排方面给予倾斜,金融服务“三农”的制度安排应当统筹协调好特惠金融、普惠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不同优势和作用。当前,在金融服务“三农”领域,特惠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边界不清、特色不明,各自的重点和优势不显,造成特惠金融发展严重不足,普惠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大;普惠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同样是边界不清,混合交叉现象比比皆是,造成普惠金融范围过宽,商业性金融要么发展不足,要么成本过高。做好新时代金融服务“三农”的建议做好新时代金融服务“三农”,首先要做好两个聚焦,即牢牢聚焦于乡村振兴这个大战略,聚焦于实现“三农”高质量发展这个总目标,切实把以农民为中心的宗旨贯彻到全过程,始终把农民的富裕放在第一位。其次要转变一个旧理念,即从金融支持“三农”转变到金融服务“三农”。再次要树立一个信念,即金融服务“三农”大有可为,空间广阔,通俗地说,就是这不是一个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而是金融与“三农”融合发展、共同进步的事业。1. 要利用好农民手中的财产权,加大金融供给,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能力。未来我国农民通过宅基地和土地获得的Theory

 Research

 25财产权将会大大增加。对于农民来说,利用好手中的财产权就可以获得更多金融服务和资源,从而提高自身财产性收入能力。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利用好农民手中的财产权,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可以有效管控金融风险的同时加大农村金融供给。我国农民手中的财产权有别于纯粹的私有产权,就宅基地而言,是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三权分置”,就土地而言,是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这种特殊的农村土地产权安排,来源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但也是出于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在这种特殊的“三权分置”下,对土地权属的价值评估自然要难于纯粹的私有产权,流转、交易和处置的过程也比私有产权复杂得多。因此,有必要专门发展针对农村土地评估、流转、交易、处置的第三方中介和平台公司,有必要针对分置的农村土地“三权”设计适合的金融产品,有必要在合法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激活农村土地市场。2. 要以“大金融”的思维,做好金融全方位服务“三农”。未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我国“三农”发展将呈现出迥异于过往的态势和模式,“三农”金融服务应当有全新的思维和布局。首先要摒弃“金融就是银行”的“小金融”思维,推动银行、证券、资管、基金、保险等多方面金融服务“三农”,用“大金融”的思维指导新时代 “三农”金融服务。其次要摒弃“小银行”思维,贯彻“大银行”思维,这就是要在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外,重点推动结算、担保、代理、保理、咨询、顾问等中间业务发展,从柜台服务向移动服务、网络服务和智慧型服务转变,促进农村消费金融、农业供应链金融和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打造更加紧密、更加互信的银农关系,为“三农”提供多方面的现代银行业服务。3. 要坚持特惠金融、普惠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三条腿”走路,全方位立体化服务“三农”。要把特惠金融与普惠金融区别开来。特惠金融针对的是弱势农民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这部分群体原本应是财政支持、社会保障的群体,但也不能将其完全排斥于金融服务之外。特惠金融需要财政的密切配合,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源,就能通过加杠杆的方式实现对农村最弱势群体的更大支持力度。特惠金融只有通过财政的“加持”和增信,才能有效规避风险。普惠金融有别于特惠金融的地方主要在其更多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普惠金融的对象应当是具有一定生产能力、能够在财政金融的帮扶下获得生产经营效益和还款能力的群体。普惠金融需要财政的介入,但普惠金融离开财政也要有作为的空间。特惠金融和普惠金融更多体现的是金融业的良心和责任,这里重要的是对“三农”的无条件支持,保本微利即可,追求利润即违背了初衷。商业性金融要专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大户、致富带头人、能人等金融服务对象,通过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为其提供融资支持和其他中介性金融服务。也就是说,特惠金融、普惠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共同...

推荐访问: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总结 三农 工作总结 金融服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