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正文

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5篇

时间:2022-09-23 09:20:04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5篇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 XXX乡XXX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XXX市委、XXX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五美乡村&rdqu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5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5篇

篇一: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

X 乡 XXX 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 XXX 市委、XXX 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五美乡村”的意见》(xX 委发〔2018〕1 号)文件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乡村振兴工作的总体布局和安排,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达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总体目标,经 XXX 乡党委、政府研究,将 XXX 村确定为乡村振兴示范点,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 XXX 村为 XXX 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幅员面积 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849 亩(其中水田 514 亩,旱地 335 亩),林地面积 2459 亩,全村8 个村民小组共 581 户 2317 人,共产党员 53 名,是全乡人口和经济总量最大的村。经历灾后重建后,XXX 村立足区位条件和功能定位,积极发展建设游客接待中心、特色农家客栈、农村电商平台、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国道 XXX 线特色产业带、现代农业科技园、XX 农场、根雕等一批具有浓厚乡村旅游元素的项目或场所。目前 XXX 村已开设商铺 62 家,根雕商家 16 家,特色民俗客栈 11 家。

 二、工作思路及总体目标 (一)工作思路

 - 2 -

 遵循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民主体地位、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改革创新,坚持走“特色小镇+农业园区+专合社”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着力破解难题,突出产业支撑和可持续性发展,深入推进各类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总体目标

 坚持“夯基础、强硬件”和“市场引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紧紧围绕维护并运用好“XX 湖国家级 AAAA 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这两个金字招牌,按照“一三产业统筹互动、农旅融合发展”的理念,在 XXX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康养(医养)产业,力争用 3-5 年时间,把 XXX 村旅游产业及其品牌形象真正建树起来,把 XX 新镇建设成为 X 西旅游环线上依山傍水、特色鲜明、宜居宜养宜商的农旅特色小镇,使 XXX 经济真正转型跨入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三、主要举措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为全面小康夯实基础。

 (一)聚力现代农业全产业 链发展,推进产业兴旺

 乡村旅游产业配套项目的建设情况。

 一是建设 XX 县 XXX 乡 XX新镇乡村旅游客运服务中心,解决 XXX 长期以来游客及广大群众无客运服务设施的突出问题,现正在向县政府报告,确定工作流程及实施方案; 二是打造 XX 县特色根雕一条街。加快形成地域文化特色,解决根雕根艺行业散乱无序、自娱自乐情况;目前该项目正在与根雕协会磋商,力争早日形成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是建设 XX 县 XXX 乡新型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解决周边近 2 万余群众日常消费品及区域性地方农特产品的交易问题,逐步形成 XXX 地方民俗特色,目前正在编制可研报告; 四是实施光亮工程,在国道 XXX 沿线安装路灯,在 XXXXX新镇生态主题公园及现代农业科技园实施亮化,让 XXX 整体旅游形象“靓”起来,夜晚火起来; 五是新建冷链库房,租赁予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让 XXX 集散功能更加健全,区位优势转换为商业优势。六是启动了 XX 新镇及周边闲置房屋的包装和招商工作,力争引资引商引智引强,全面盘活 XX 新镇,增加 XX 新镇商气、人气。

 (二)聚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生态宜居

 一是依托人居环境整治,加强私搭乱建治理和建设管控,全村整体风貌和单体建筑风貌协调,农宅建筑群与周围自然及人文环境协调,无私建乱搭、自行改变风貌等现象;健全完善村文化站排练室、图书阅览室、活动室等、农家书屋等功能。

 二是通过扶贫政策危房改造提升,全村改厨、改厕、改庭院率达到 100%。

 三是打造产业示范片,在国道 XXX 线(XXX 段)自雅康高速出口 XXX 一组大桥起至罗代

 - 4 -

 村大桥止,以规范种植“错花季、错收季”的新型李子系列产品,形成国道 XXX 线上的特色“四季花海”,使之成为最美路段。

 四是积极学习和实践“高岗村模式”,2019 年底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有成效。

 五是强化污水治理,充分依托 XX 新镇污水处理站,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在污水收集、管道架设等方面深入思考、科学布局,最大限度地将群众生活污水引入处理站处理排放。

 六是稳步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治理,重点开展秸秆禁烧和秸秆还田利用,倡导少用农药,贴上绿色标签。

 (三)聚力和睦家园建设,推进乡风文明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原则,建立健全村“两委”班子队伍,优化村“两委”组织体系,提高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二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村规民约,在小区主要道口位置健全完善文明公约标识标牌。常态化开展法制宣传和扫黑除恶专项整治活动教育,形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三是通过开展“XX 好人”、文明家庭、“四好”家庭等活动,让村民形成爱党爱国、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融洽、互帮互助、自力更生的文明新风。

 四是全面推行《XXX 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切实引导群众自治自管,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五 是切实发挥村资公司作用,加强对村(组)集体资产、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四)聚力乡村共治,推进治理有效

 一是持续抓好乡村治理。深化和睦家园建设,从家风家训着手,通过和睦家庭评选,引导每个家庭重拾家训、注重家教、养成家风、中兴家道,用良好家风,促进淳朴民风,形成文明村风;从环境卫生着手,开展洁美家庭评选,“厕所革命”和乡村风貌整治。

 二是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配套完善相关设备设施,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服务管理工作站、卫生计生服务站、综合文化活动室等作用,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满意感安全感。

 三 是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 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 100%。鼓励配置日间照料中心。低保、五保、养老保险应保尽保。

 四是在村委会村务公开栏上为村民提供就业信息,通过农民夜校对群众提供思想文化、科学知识、实用技术等教育和培训,增加群众收入。

 (五)聚力多元化增收,推进生活富裕

 积极构建多元增收机制,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清产核资及股权量化;二是充分发挥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发展电商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就地就近务工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增加劳务收入;四是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盘活现有资产资源,增加分红收益;五是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利用景区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民宿、乡村旅游,如开展风筝节、研学小镇等。

 四、相关建议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取得预期效果,特恳求县政府从以下四方

 - 6 -

 面予以支持:

 一是对示范点给予撬动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解决土地瓶颈问题;三是政府引导和鼓励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搭建田园综合体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平台,集聚涉农资金整合、项目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政策组合,打好政策组合拳,调整优化财政相关专项资金使用结构,统筹支持示范点建设。

篇二: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

社会学·乡村振兴专题栏目主持人:左 停主持人话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并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来指导农业农村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需要各级政府破解的难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探索性的调查和研究,《云南社会科学》特设置乡村振兴专题栏目来发表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效的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重要的和特殊的组成部分,本期本专栏的三篇研究成果聚焦于乡村振兴中的治理体系问题,探讨了中国乡村治理的基础理论问题和政策实践问题。《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构建乡村有效治理的新格局》一文,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挑战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在乡村振兴中如何构建治理有效的乡村治理格局,指出在构建治理有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进程中,国家必须提供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坚持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原则和以德治为特色来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从传统单一管理向多元合作治理转变。《乡村振兴中“治理有效”的实践路径与制度创新——基于陕南汉阴县“321”乡村治理模式的分析》一文,以陕南汉阴县的“321”乡村治理模式为例分析了这一治理模式的运行逻辑,从治理有效层面来看这种治理模式实现了治理主体从纵向一体化的治理功能向纵横一体化治理功能的转型。研究提出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治理的基本目标,应该具备治理主体的协同化、治理方式的精细化、治理手段的复合化和治理目标的现代化等特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基于 S 省试点实践调查》一文是对一个具体领域的治理问题进行研究,该文通过对 S 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的研究,认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成效取决于政策驱动、利益获得、环境理性、技术创新、社会基础强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论文认为培育农民公共精神、强化多元规则之治、鼓励技术创新等综合措施,可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有效性和持续性。这三篇文章既有宏观理论层面的研究,也有微观实践模式层面的探索,丰富了乡村振兴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希望本专栏的开设能为乡村振兴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引起整个学术界更多地关注乡村振兴,进而对乡村振兴的政策和实践起到借鉴作用。主持人简介:

 左 停,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发展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脱真贫、真脱贫的跟踪评估研究”,近期关于扶贫和低保两项制度衔接、四省藏区社会保障减贫、综合保障性扶贫、建立基本粮田、扶贫公益性岗位、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产业化扶贫等政策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性批示。主要从事农村发展、扶贫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万方数据

 2019 年第 3 期49 摘要: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部分,乡村治理的好坏不仅事关乡村的良性发展,还体现着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那么,如何构建治理有效的乡村治理格局就成为了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回应的核心议题。地方的实践探索表明在构建治理有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进程中,国家必须提供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坚持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原则和以德治为特色,来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从传统单一管理向多元合作治理转变。“三治融合”的判断与架构,契合中国乡村治理的客观实际,有助于激发乡村治理的活力,找回乡村发展的自主性。关键词:乡村振兴;治理有效;“三治融合”;治理现代化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19)03—0049—06一、 引

 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确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 20 字总方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指南。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意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要求。由此,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中,“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这一提法与新农村建设时期的“管理民主”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意在强调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的多元,强调的是一种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快速转型和变迁的时代,其治理的好坏不仅关系着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还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局。可以说没有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因此,在新时代必须始终重视和加快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适应新时期现代化治理需求的乡村治理体系。目前,各地方政府已经在地方治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基层治理体制,并获得了相应的治理经验,“三治融合”作为来自基层的典型治理经验已经得到了高层的肯定,并被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这更为未来乡村治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由于中国城乡发展差距大,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区域的农村发展内部差异性也非常明显 ① ,这便决定了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与文化资源;而且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乡村社会从封闭不断走向开放,单一的治理手段已经无法应对差异化和多元化的治理需求 ② ,所以要不断推动乡村治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脱真贫’‘真脱贫’跟踪评估研究”(项目号:18VSJ099)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左 停,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发展与管理研究。     李 卓,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发展与基层治理研究。① 欧阳静:《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8 年第 6 期。② 陈文胜:《以“三治”完善乡村治理(新论)》,人民日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3/02/nw.D110

 000renmrb_20180302_7-05.htm.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构建乡村有效治理的新格局左 停 李 卓万方数据

 50理体制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乡村社会现代化的治理需求。“三治融合”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理框架,在落地实践时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内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性,做到因地制宜和特色创新,这也意味着基层治理必须突破原来单一的管理路径,转向多元治理的整体主义路径。如此一来,构建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就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尊重各地乡村的客观实际与农民的真实诉求,充分挖掘各地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以伦理道德为准则来规范村民的日常行为,实现社会舆论与自我修养相结合的“软治理”,从而激发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公共精神,以真正落实村民委员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功能,构建起自治、法治与德治相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有鉴于此,本文将对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开分析,进而对“三治融合”的内涵与关系进行阐释,以分析“三治融合”这一治理路径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时何以可为,及其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二、 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其自然也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能力两方面的现代化,前者主要指乡村治理的制度安排,后者主要指制度的执行能力,即执行这些政策和规则的人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但是从目前的基层治理现状来看,既有的乡村治理机制、体制和路径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快速转型的治理要求,并陷入了诸多治理困境,影响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推进,其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微观个体层面来讲,乡村人力资源大量流失,造成乡村治理主体的缺失。乡村治理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和乡村精英等契合乡村治理需要的本土人才大量流失,进而导致乡村治理主体缺失 ① 。这是乡村治理面临的核心困境,一方面,表现为部分高素质和强能力的乡村精英人才外流,漂泊于他乡的乡村精英人才回流农村困难,导致村庄治理人才严重短缺。乡村精英和乡村其他人口的大量流失,已经给乡村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三留守问题、村庄空心化和产业虚弱化等,这使乡村陷入了“无人”治理的窘境 ② ;另一方面,本应该成为治理主体的乡村留守人员,却因为参与能力有限或参与意愿不足等,导致村庄公共事务无人问津,村民自治成为空谈,甚至异化为村干部自治 ③ 。这种现象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已经不是个案,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偏远农村更为普遍。作为村民自治主体的村民,自治能力较弱和参与不足,就为乡镇行政权力干预村民自治提供了空间,但过度行政化却对村民在自治中的主体地位造成了不良影响,治理主体缺位和外部力量的过度干预已经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的效果。第二,从中观层面来讲,软弱涣散的乡村基层组织难以有效运转,消解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效果与质量。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村庄治理主体缺失带来的另一个严重问题便是村庄基层组织的软弱涣散,其中既包括基层党组织,又包括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群众性组织。基层组织的软弱涣散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党的方针、路线与政策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贯彻落实,消解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与及时性。主要表现为部分乡村干部不按村庄实际开展工作,形式主义问题突出,自上而下的政策、资金和资源因乡村组织无力承接而出现治理无效的局面 ④ 。这一现状不仅不利于党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还会造成农村居民向心力、凝聚力和认同感下降,导致农村社会失序,进而影响基层治理的效果,这样的组织现状显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治理的要① 胡红霞、包雯娟:《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治理有效》,《重庆社会科学》 2018 年第 10 期。② 这里所说的“无人”治理的局面并不是指没有人进行村庄治理,而是指因乡村留守人员作为治理主体,其能力弱、甚至

 是没有能力有效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治理。③ 侯宏伟、马培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体系下治理主体嵌入型共治机制的构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 社

 会科学版 )》2018 年第 6 期。④ 胡红霞、包雯娟:《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治理有效》,《重庆社会科学》 2018 年第 10 期。万方数据

 2019 年第 3 期51 求。然而,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有良好的顶层设计,还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载体与执行人员。所以,在新时代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和创新基层组织体系不容忽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有必要加大对基层组织的制度建设力度,提升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和治理能力,吸引优秀的青年人才回流农村,并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提升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才能提升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第三,从宏观层面来讲,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的加剧,使得原有的乡村治理体系已难以适应现代化的治理需求。首先,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治理环境的快速变化,以政府为代表的公权力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和村庄居民已经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构成力量 ① ,治理模式从强调单一的管理转向多元协同治理,服务对象也由原来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乡村社会也经历着重大的社会转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乡村社会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换,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日渐增强 ② ,多元复杂的社会现实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乡村社会结构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农村居民消费观念与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③ ,也影响了现有的乡村治理体系,使其难以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加上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依旧比较突出,政府的“强治理”虽说是最直接的治理方式,但在有些领域却未必一直有效,尤其是在解决乡村社会的现实问题时,国家的“强治理”往往可能与法律之间存在一定的摩擦 ④ 。因此,在乡村社会,要想实现有效治理,往往还需要借助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和乡村本土人才的力量。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际,必须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整合乡村社会治理资源,从治理现代化的角度进行强有力的制度建设,才能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需求。如上所述,针对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挑战,“三治融合”可以为解决当前的乡村治理困境提供一个路径参考。“三治融合”的治理路径来源于地方政府对基层实践经验的总结,事实证明这种治理方式契合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如浙江的“枫桥经验”和“桐乡经验”等都已证明这一路径的治理有效性。在乡村治理资源相对匮乏和治理制度不健全的地方,尤其是欠发达的偏远乡村地区,采用“三治融合”的治理路径来解决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三、“三治融合”: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

篇三: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示范村(县级)”创建标准(试行)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高标准设定建设内容及考核标准,创建高水平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使之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村级样板,特制定本标准。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店引导、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觃划先行,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

 3.村务管理民主觃范,村民参不积极性高。

 4.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村民生活品质提升。

 二、规划要求 1.因地制宜。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留乡村风貌,根据乡村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编制乡村觃划。

 2.合理布局。乡村建设觃划、经济发展觃划、土地利用觃划、生态保护觃划,协调衔接,科孥区分生产生活区域,功能布局合理、安全、宜居、美观、和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3.节约用地。科孥配置、依法使用土地,丌得占用基本农田。要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现有建筑,对公共活劢场所进行合理觃划。

 三、创建标准 (一)产业兴旺 1.主导产业要突出。以建制村为基本单位,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推进觃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形成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业或产品,带劢有劳劢能力的农户户均新增产业收入3000元以上;主导产业产值要占村总产值的70%,从业人员要占到有劳劢能力人口的60%。

 2.村级股仹合作经济组织。要有改造或新成立的以村集体资产(资源)折股量化、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及农民家庭财产入股、财政与项扶持资金股权合作等股仹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觃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户利益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有1个以上带劢农户增收、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与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带劢主体要采取“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不农户建立股仹合作的紧密联结,或建立订单、贩销合同等半紧密联结,

 带劢农户增收。带劢主体以紧密、半紧密联结方式带劢有劳劢能力的农户应达到70%以上。

 4.农村新兴业态发展。立足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庙假、文化创意、农村电商、农家乐民宿、运劢健康等新兴业态,创建期未休闲农业基地面积达到100亩以上,新兴业态经营主体(或启劢建设)新增3家以上或新增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

 5.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设立村级电商服务站,推劢网上农产品销售服务(庖铺办公、或仓储发货地至少一个在本村范围内)。

 6.土地流转比例。推劢农户承包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

 (二)生态宜居 1.觃划编制及执行。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觃划,完成村庄建设觃划编制或修编、全村域村庄环境提升与项设计和现代产业发展觃划编制幵讣真执行相关觃划和设计,制订分年庙明晰的创建工作计划。

 2.村庄建设品位。以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为标准开展农房改造建设,村容村貌格调统一协调,村庄建设大气、精致、高雅、有乡土风情、个性明显、规觉振撼,村庄建设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村庄建设品位得到全面提升。

 3.生活设施“四化”。道路硬化。根据村庄建设觃划、农村住宅布局、村民经济社会活劢需要以及乡村特点,因村、因路因地制宜地开展村内道路建设,

 确保村主干道进出通畅,路面硬化率达到100%。路灯亮化。在乡村主要街道和户外活劢场所,合理配置节能路灯。村庄绿化。持续开展“三小”建设(小景点、小片林、小公园),引深植绿造景工作,坚持高起点觃划,高标准、严要求实施,合理配置树种,全面做到乱退绿进,实现四季有绿、三季有花,达到“森林村庄、花果农家”目标。线路优化。电线、电话线、有限电规线等各类线路沿道路同杆架设,排列整齐,无私拉乱接电线、电缆现象。

 4.生产设施“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孥等综合防治措施,统防统治植物病虫害,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觃模养殖厂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水产养殖庘水达标排放。乡村(家庭)工业治理。村域内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庘水、庘气、噪声、固体庘物等污染物达标排放,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达100%。

 5.生活环境“四大革命”。垃圾革命。建立“村民分类、村组收集、乡镇中转、县级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农民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能按照村庄建设觃划、自然村落布局和村庄人口分布,合理配置垃圾箱(桶),收集、转运车辆,实现垃圾丌落地。要继续坚持“0644”标准,制定符合实际、具有特点的“四级四长”长效保洁机制,做到长效保洁全覆盖。污水革命。生活污水粪污分流、合觃排放。沿河乡村生活污水排放达到地表水一级A类水质标准;其他乡村生活污水排放达到农田灌溉标准;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农户覆盖率≥70%,示范村要修建污水管网、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厕所革命。农村节

 水型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100%,彻底消灭露天粪坑和简易茅厕,300户以上的示范村,在村委会、公共活劢中心等场所建1个无害化卫生公厕。要充分考虑粪便污水、生活污水纳入集中式污水处理收集系统的接口问题。庭院革命。以创建“洁化、序化、美化、绿化”庭院为抓手,以“共建美丽庭院,共享品质生活”为主题推行“庭院革命”,鼓劥发展“庭院农业”“森林人家”等庭院经济,引导农户在自己庭院种植果蔬、盆景等植物,做到季季有花、月月见绿。

 6.村容整治达到“两有八无”。农家院落坐落整齐,农房风格质朴美观,有鲜明的乡村特色。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结构安全,有健全的运行维护管理机制。村容村貌达到“八无”要求:无残垣断壁、无私搭乱建现象、无露天焚烧垃圾和秸秆现象、可规范围内无明显垃圾、无污水溢流、无违章占道和占用红线现象、无乱贴乱画乱刻现象、无煤粪柴料“四堆”乱放现象。

 7.农村安全饮用水。农村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水压稳定,水量满足要求,水质达标。保障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

 8.乡村振兴示范户创建。乡村振兴县级示范引领村的农村振兴示范户要达到全村总户数的70%,创建宣传氛围浓厚、奖劥机制健全、创评程序觃范、及时挂牌到户。

 (三)乡风文明 1.文明村创建。要积极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劢,劤力达到各级文明村创建的标准。

 2.文化传承不发展。充分挖掘历叱人文资源,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历叱文化,使传统特色文化发扬光大。

 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围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县目标,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为抓手,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行劢,即制定一个村觃民约、建立一个红白理事会、组建一个道德评议会、建设一个道德讲堂、设立一个善行义丼榜、打造一个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墙、组建一支乡风文明宣传队、组建一支农村志愿服务队、评选一批“身边好人”“好婆媳”“好邻里”、评选一批“十星级”文明户。

 (四)治理有效 1.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基层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凝聚服务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成效明显。基层组织“五有”建设。(1)有组织。依法设立村级基层组织,健全完善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机构、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他社团组织。(2)有制庙。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议事觃则、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财务管理等制庙,幵执行到位。(3)有能力。具备协调解决纠纷和应急的能力。(4)有记录。建立幵觃范各项工作的档案记录。(5)有平台。乡村设有村务公开栏、网络、广播、电规、手机信息等平台,方便村民了解美丽乡村建设劢态、农事、村务、旅游、商务、防控、民生等信息,参不幵监督美丽乡村建设。

 2.公共服务“十有”标准包括:(1)有孥校。保障入园、上孥方便,入孥率、巩固率达标。(2)有街心公园。兼具健身、休闲等功能,满足周边丌同

 年龄段村民的需求。(3)有日间照料中心。鼓劥建设农村养老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农村基本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4)有标准化卫生室。医疗卫生能满足基本需求,孤老残障得到有效照料,医疗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5)有大众食堂。以劣老、便民为宗旨,以方便、卫生、廉价为主要特征,为周边村民特别是孤寡、独居、空巢等老年群体提供就餐服务。(6)有大众澡堂。保障广大群众便利、安全、卫生、实惠的沐浴需求。(7)有电子商务网点。满足村民线上、线下生产生活需求。(8)有文体活劢场所。文体活劢场所设施完善,有经常性文体活劢。(9)有便民服务机构。村有便民实体庖,幵提供代办、计划生育、信访接待等标准化服务。(10)有红白理事会。倡导村民破旧俗、树新风,厚养薄葬,减轻村民负担,促进社会稳定。

 3.民主法治村、平安村创建。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平安村创建活劢,劤力达到各级民主法治村、平安村创建标准。

 4.诚信体系建设。重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教育,引导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

 (五)生活富裕 1.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本村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占全村应参保人数的参保率≥98%。

 2.农村养老保险覆盖水平。本村户籍45周岁以上(丌含45周岁)居民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之和参保率达到98%以上。

 3.脱贫攻坚。完成上级下达脱贫攻坚仸务,力争让贫困村由“后队”变“前队”。

 4.村集体经济。村集体收入增收目标明确、增收措施有力、有效实现增收目标的情况。建制村通过资源开发、产业服务、社区服务、物业经济、产业配套等途径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集体经常性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缴收入、投资收益、生态补偿收入等 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通过丰富农村居民经营业态,促进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

 附:xx 县乡村振兴县级示范引领村创建评分标准(表1)

篇四: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

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总结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工作安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创新举措、整合资源、聚合项目,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一体推进“五大振兴”,扎实开展示范村创建,努力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立标杆、树样板,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主要措施和做法 2020 年,×镇××村被确定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党委、政府坚持示范引领,突出抓点带面,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 5 个方面振兴,高位推动、靠实责任、狠抓落实,×个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落实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确保示范村创建有力推进。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立足村情实际,紧盯短板弱项,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研究制定了《×镇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3)》,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双组长的城关镇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任务措施、细化了责任分工,并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深入 3 个村逐一“过筛子”“亮底子”,摸清了现状、找准了短板、提出了措施,形成一村一工作方案,一村一工作示意图,为示范村创建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二是落实推进机制。

 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包抓推进机制,3 个村党组织积极主动联系包抓领导和市县帮扶单位,充分发挥包抓领导的推动力、组织力、号召力和帮扶单位的资

 源、资金、职能优势,有效解决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村级阵地打造等方面的问题,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任务落实落细。

 三是强化督查指导。

 镇人大、镇纪委立足 3 个村目前现状,紧盯短板弱项,及时跟进督查3 个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开展情况,以督查倒逼创建工作责任落实、任务落细、措施见效;同时,镇属各职能部门经常性下沉指导、现场谋划,确保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按照既定措施和目标有序推进。

 (二)做足产业振兴的基础文章,建立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结合“一村一品”和村情实际,依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这一“金子招牌”,3 个村坚持“三链”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高原夏菜、畜牧业等优势产业, ×村依托城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露地蔬菜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建成×万立方米蓄水池×座,配套大田滴灌×余亩,流转土地×亩,种植娃娃菜、青笋等蔬菜×亩,带动周边群众户均增收×余元;建成赵家庄南山滩养殖小区×个,发展规模养殖户×户,羊饲养量达×万只、牛×头,小区养殖户年销售净收入达×万元;集中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高标准农家乐×家,配套建成地方民俗特色主题包厢×个,民俗展馆 1 个,引入旅游企业×家,建成农业采摘园1 处×亩、联栋大棚×座,种植火龙果、草莓、人参果等苗木,人均年务工收入达×余元,有效激发了全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村依托“××”胡萝卜“三品一标”品牌效应,成立了以胡萝卜种植、加工、销售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家,稳步推进全村胡萝卜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后引进新技术×项、新品种×个,建立试验示范点、标准化生产基地共×处,种植面积达×亩以上,并引进胡萝卜绳带编制地膜种植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品牌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种植马铃薯、西芹、娃娃菜、甘蓝等高

 原夏菜×亩、大麦小麦×亩,探索试种板蓝根等药材 20 亩,初步形成了种植业多元化发展的局面。××村依托×自然人文探奇旅游线发展沿线乡村旅游经济,引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利用一社闲置农宅打造特色主题农家院落 14 院,建成亲子游乐区、休闲区、采摘区 3 个园区,完成旅游乡村道路铺装,修建栈桥 1 座、野外露营基地 1 处、背包客徒步基地1 处、非遗文化体验园1 处、西北师范大学写生基地1 处、采摘园蔬菜大棚 8 座,形成了以休闲、观光、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发挥本村优势种植胡萝卜面积达×亩;大力发展以舍饲养殖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建成养殖暖棚×座,全村发展基础母羊×只以上家庭养殖户达×户,羊存栏量达×余只;针对国家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到期问题,村上积极探索发展特色林果业,种植大接杏亩,户均增收×万余元。同时,围绕×××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个村累计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家,建成高标准农家乐×家,其中 2020 年培育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 1 家,新认定县级家庭农场 1 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有力,增收作用明显。

 (三)发挥人才振兴的关键作用,激活人才“存量”扩大“增量”。立足“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激活“存量”,扩大“增量”,充分激发农村现有人才活力,畅通各类人才、智力、技术下乡通道,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方面,加大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乡村人才培育力度,在培育科技致富人才、农业致富带头人、能人巧匠等本土人才上下功夫,×个示范村挖掘乡村旅游、农技推广、乡村治理、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人才×人,先后多次与×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组织本土人才和村民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先后培训瓦工×人次,培训焊工×人次,培训家政、编织、餐饮等×余人次,受益人群达×余人,有效提高了村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扩大了乡村带动致

 富队伍。

 另一方面,加强优秀青年人才储备。大力加强优秀青年人才储备,鼓励有文化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到村任职,加强村级带头人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今年以来共引导 12 名返乡创业人才,培训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34 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增强了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底气。

 (四)凝聚文化振兴的思想共识,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产业发展、村美民富的重要动力。

 一是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 。组织动员村干部、党员、道德模范、农村致富带头人及心系乡土、热心公益的新乡贤、身边好人等群体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先后招募志愿者 134 人,开展学习创新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丰富文化生活等文明实践活动 30 余场次,×村创新开展理论宣传“三讲”模式,得到上级领导和村民群众一致好评。

 二。

 是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化、均等化建设,3 个示范村全部 按照“八个一”标准建成集村内办公议事、教育培训、党员活动、便民服务、文化娱乐等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 文化活动广场 (均达到1000 平方米以上)

 、乡村舞台 (均符合 10×5×0.8m 标准)

 、文化活动室 (均达到 90 平方米)

 、宣传长廊 (均达到 10 米以上)

 ,配备文化器材 32 套,成立民间自办文化社团3 个,定期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成农家书屋数字化平台“百草园”APP (均覆盖常住人口的60%以上)

 ,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实现全覆盖,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载体,有效促进优秀乡村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多渠道传输、多形式推送。

 三是深入推动移风易俗。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作用,明确彩礼限高标准和婚丧嫁娶操办、随礼标准,红白理事会介入村民红白事办理 ×余次;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坚决整治封建迷信、不孝敬老人、赌博等

 突出问题,×村设立“孝善基金”和“道德银行”,先后发放“孝善诚信基金”×批×人次×元,授信 10-20 万大额贷款户×户,以好人好事、善行义举领取积分兑换礼品×人(次),村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文明之举蔚然成风。

 四是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深度挖掘和宣传身边典型事、模范人,广泛宣传、表彰身边的好人好事,树立道德模范,先后推荐申报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户”×户、市级爱岗敬业最美家庭 1户、县级道德模范 1 名、最美家庭光荣榜 4 人、村级“道德模范”3 名、“身边好人”3 名、五星级文明户×户、平安家庭×户、好媳妇、好婆婆×人,以家风文明推动乡风文明。××村先后被命名为市级文明村、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村”,××村被命名为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村”。

 (五)突显生态振兴的支撑优势,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新农村。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为导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稳步推进垃圾、风貌、厕所“三大革命”。一是全面推进“垃圾革 命”。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和巩固提升行动,创新建立“五包”机制 (县级领导包抓、帮扶单位包帮、领导干部包村、“包帮”社区包联、责任村社包干)

 ,3 个村累计发放告知书、倡议书1000 余份,下发整治通知书 200 余份,张贴宣传标语 30 余条;投工投劳 500 余人(次),动用机械 120 余(台)次,清理垃圾 2000 余吨,整治集中垃圾点 35 处,清理乱堆乱放×余处,清理河道沟渠45 处,清理残垣断壁 45 处,清理废弃棚圈 100 处,农村“视觉贫困”和“16 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大力实施 “户分类、村收集、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配备分类式垃圾箱 57 个,移动垃圾斗 30 个,三轮保洁车9 个,共管共享人员 14 名,并将垃圾清扫收运纳入“共管共享”“公路管护”和“交通劝导”工作范畴,建立了日常清理、巡查劝阻相结合的重点区域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3 个村均已完成清洁村庄示范村创建。

 二是常态化开展农村“风貌革命”。结合省级美丽乡村创建,着眼消除“视觉贫困”,稳步推进“风貌革命”,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持续开展农房拆危拆违建新工作,3 个村累计拆旧拆废 307 院,完成房屋风貌改造 340 院,建成集中居住点 3 处 163 套房屋、公建民住居住点 2 处 25套,并配套完成上下水、电网、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3 个示范村“颜值”,完成墙体彩绘 3180 平方米,绘制扇形墙面 180 平方米,粉刷墙体 580 平方米,安装架设花池围栏4 公里,围栏 800 米;村内道路硬化累计达 32.7 公里,架设太阳能路灯 151 盏;全面推进村委会周边、集中居住点绿化美化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对已建绿化点枯死树木进行补植恢复,确保种植一片、成活一片,广泛动员群众在拆旧拆废后且不适合复垦的土地上种植经济林或生态林,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分别于 2015、2017、2018 年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

 三是稳步推 进“厕所革命”。坚持以群众意愿和需求为基础,采取“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原则,因地制宜实施三格式、双坑交替式和生态环保旱厕三种模式,3 个村累计改建户厕461 座,其中水厕 342 座,旱厕 119 座 , 实现建制村公厕全覆盖,切实提高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

 四是精心编制乡村规划。结合村情村貌,委托第三方分别编制了《×镇域乡村建设规划》《×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建设过程中突出规划引领,切实做到了无规划不建设,金川东、赵家庄、金川西村分别于 2015、2017、2018 年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

 五是有效处理生活污水。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置项目,×安装 30 立方米成品化粪池 6 座,架设污水管网4.5 公里;×村安装成品化粪池 26 座,架设污水管网 2.3 公里,并将××十社集中居住点污水接入城市管网,在××养殖小区实施××秸秆(粪污)肥料化利用处理中心建设项目;×村修建 200 立方米化粪池

 1座,架设污水管网1.2公里。对于不具备并入城镇污水管网条件的社,村上引导村民群众将家庭生产、生活污水通过洒地浇菜、沉淀循环利用等方式进行再利用,确保了农户生活污水排放规范。同时,制定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目标管理制度》《×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卫生保洁员岗位职责》,签订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设施设备运行管护协议》,确保了村庄垃圾、污水处理和卫生保洁等公用设施营运管护制度健全完善,管护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六)强化组织振兴的保障力度,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扎实开展××3 个村组织振兴样板党支部创建活动,以支部建设标准化促全面规范,以“四抓两整治”促重点提升,有效夯实了乡村振兴组织基础。

 一是深化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按照“1+3+N”模式,坚持“因地制宜、一室多用”原则,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同步打造文化健身广场、乡村大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拓展打造党建活动室、协商议事厅、民调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便民服务大厅等功能室,严格落实村干部集中办公、轮流值班制度,积极打造“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不断增强村级阵地人气。以信息化推动标准化,常态推广使用“甘肃党建”APP,各支部登录率和使用率均达到 100%,3 个示范村分别组织召开党员大会 3 次、党课 3 次、组织生活会 2 次、主题党日 8 次,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 二是全面推进“四抓两整治” 。注重选优配强村级班子,×选聘专职化村书记1 名,三个示范村全部选派镇机关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配备党建指导员和党建专干各1 名,村级班子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明显增强;认真落实“名誉村主任”聘任机制,确定“名誉村主任”各 1 名;大力实施“头雁行动”,推选党性强、素质高的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各1 名;严格落实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及时拨付每年不低于5 万元的工作经费,村干部报

 酬较上年均增长 10%,有效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

篇五: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

、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健全乡村 治理体系实施方案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举措。为进一步推进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法治保障,凝聚发展合力,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在全镇深入推进“三治融合”(自治、德治、法治)工作,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党代会、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深化社会治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善治”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按照“迅速启动、全面覆盖、边建边改”的要求,加大“三治融合”推进力度,进一步实现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为“高质摘帽越线、建设陕西强县”和“富裕、美丽、和谐”X 奠定坚实基础。

 工作目标:围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自治为

 基、德治为先、法治为本”的“三治融合”体系,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党员干部带头示范蔚然成风;进一步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农村基层基础显著加强;进一步提升基层法治水平,社会公平正义、乡村和谐稳定的氛围充分彰显;进一步发挥基层德治作用,公民道德素质大幅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的自治格局全面形成。

 基本原则:

 ──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增强感召力、影响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坚持依靠群众。把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作为着力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引导群众增强自主意识,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使社会治理深深扎根于群众中。

 ──坚持继承创新。顺应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不断推动理念创新、方法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形成新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

 ──坚持问题导向。以新时代人民群众新需求为导向,善于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善于在真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中赢得群众的信任,打牢社会治理的民心根基。

 ──坚持三治融合。正确处理好自治、德治、法治三者之间的协同关系,推动政府调控同社会协调互联、政府行政

 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共治。

 ──坚持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出发,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创造本地经验,丰富“三治融合”建设内涵,加快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

 二、重点任务 (一)党的建设引领“三治融合”。坚持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同向发力,确保党组织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激发出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强大活力。(牵头单位:镇党政办公室,责任单位:

 各村、社区)

 1、狠抓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始终把政治标准、能力建设、增强功能作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第一标准和首要任务,确保在原则问题上认识一致,努力方向上目标一致,处理棘手问题上态度一致,抓工作落实上步调一致。镇党委扎实开展全员轮训工作,分领域、分层次开展村社区干部培训工作,着力塑造政治坚定、作风务实、担当作为的班子新形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年度累计参加培训不少于 4天,到年底,全镇至少增加 1 个“一肩挑”村。深入推进村级后备力量“雏雁” 工程,选准育强,考严用好,为追赶超越、引领发展积蓄后劲。年内每个村至少确定 2 人重点培养,至少培育 3-5 人党性强、素质高的致富带头人。

 2、建强过硬党员队伍。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自觉践行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着力建设一支与“使命、担当、本领”贯通衔接、顺应时代要求规律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坚持把政治自觉、责任自觉、行动自觉作为党员干部首要能力、基本操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行党员“承诺、践诺、积分、评议”一体化管理监督,每村(社区)至少设立 3-5 个党员示范岗,认真落实“三位一体”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切实形成党员在基层锻炼成长、能力在基层拓展提升、干部从基层选拔任用的鲜明导向。

 3、提升党组织管理服务水平。夯实党建工作责任,大力推行“问题墙+回音壁”做法,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往实里走、往深里走。深入实施抓党建促脱贫“三大工程”,注重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持续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镇至少培育 2-3 个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示范村,到 2022 年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实施组织振兴行动,提升组织力,引领乡村振兴。持续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切实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 严格执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重大决策坚持“四议两公开”,提升基层民主化程度和水平。扎实推进党建带团建、带妇建工作,

 做实做强公益性服务工作,真正做到用真心走基层,用行动惠民生。

 4、铸牢基层组织阵地。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全面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强化基层基础保障。持续扎实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镇每年打造 1-2 个市级示范村,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坚持把推进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重要内容,优化基层党组织硬件环境,铸牢服务群众新阵地。扎实开展活动场所清理规范工作,严格落实美化、亮化、标准化建设要求,确保活动场所整洁、美丽、大方,与周边风格一致。坚持“一室多用”原则,把村组织活动场所建成办公议事中心、党员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村级活动场所醒目位置设立党务公示栏、村务公示栏、财务公示栏,并做到规范制作、经常维护、常态使用。

 (二)自治活力催化“三治融合”。夯实基层自治基础,健全全民参与机制,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渠道,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提升村(社区)自治效能,进一步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安民创。

 1、健全“一约五会”机构。坚持“群众认可、务实管用、富有特色”的原则,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文明公约,推动形成良好的村风民俗。年底,全镇村(社

 区)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修订率达到 100%,合法性审查达到 100%。组建道德评议会、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乡贤文化促进会“五会组织”,深化道德评议、乡贤议事“双评议”活动,开展高额彩礼、薄养厚葬、人情攀比、忤逆不孝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牵头单位:镇宣传科教文卫办公室,责任单位:各村、社区)

 2、完善基层自治机制。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为目标,切实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民主选举制度,改进民主协商方式,增强民主决策参与,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决策。强化民主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优化民主监督运作方式,将党务、村务、财务分项目分类别列入监督内容,设置橱窗式村务公开栏,每 3 个月公开一次村级财务状况,打造阳光财务、透明平台。建立村民激励约束机制,一次性分类别奖励村有“考取 985、211 大学、考取大学一本、二本、参加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各类竞赛前 10 名等学生,部队立功受奖、因工致残、荣获各级‘见义勇为’、荣获市级以上‘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情形人员,同时将违反村规民约、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与参军政审、评优树模、低保享受相挂钩,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树立文明博爱、开拓进

 取、健康向上新风尚。(牵头单位:镇社会事务办公室,责任单位:各村、社区) 3、深化基层平安创建。始终坚持建设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平安城固奋斗目标,以“十有十没有”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动态命名管理办法》为抓手、以落实 10 个领域平安创建责任为重点,为建设六个城固注入新活力。11 月底前,全镇建成 3 个“十星级”平安村(小营村、崔家山村、桃花店村)。广泛开展“红袖章”队伍日巡夜巡季节巡活动,不断增强农村治 安防范水平。切实加强邪教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等五类人群管控服务,坚决预防个人极端事件发生。(牵头单位:镇维稳办,责任单位:各村、社区)

 4、搭建镇村综治维稳中心平台。坚持“双十”工作标准, 大力推进镇、村综治维稳中心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诉求表达、矛盾排查、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大排查、大接访、大调处、大化解、大整治”信访网络,切实把苗头性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牵头单位:镇维稳办,责任单位:各村、社区)

 (三)德润人心培育“三治融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宣传和倡导 3 个层面 24 字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道德标准、价值

 尺度,做到引导有方向、评判有标准、学习有榜样。突出公民道德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努力形成崇德向善、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牵头单位:镇宣传科教文卫办公室,责任单位:

 各村、社区)

 1、润物无声,以文养德。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切实加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广播室、科普宣传栏、文化长廊等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力争到 2019 年年底建成镇、村社区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让广大群众享受更多公共文化建设成果。依托文艺六进、文化惠民工程等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采、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传承家风,以规立德。紧扣“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 工作主题,组织群众广泛参与,萃取家训家规精华,挖掘整理一批弘扬传统美德、顺应时代要求、贴近群众生活的“百姓家规”。组织开展“优秀家风家训润万家”、“走基层、送家训、润农家”、“讲述家教故事”、“亮出我的家规家训”、优秀家规家训评选、设置家规家训展示栏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注重家庭教育、家庭和谐,培育文明家风。

 3、选树典型,榜上亮德。开设“道德讲堂”,组织道德评议,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做到评选对象户户挂牌,动态管理,争星晋位。持续抓好“最美家庭”、“好

 媳妇、好婆婆”、“桔乡好儿女”、“城固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身边好人活动,营造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村村设立“善行义举榜”、“红黑榜”,褒扬正面先进,曝光反面典型,引导形成正确价值取向。

 4、乡贤引领,以贤弘德。大力实施“评乡贤树典范、颂乡贤立标杆、学乡贤当先进、用乡贤促和谐”五大行动,切实发挥乡贤美德传承员、政策宣传员、公益服务员、文化宣传员、致富领航员、纠纷调解员“六大员”作用。实施乡贤回归工程,鼓励发展乡贤组织,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回馈故里。

 5、文明创建,以创提德。严格按照《城固县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办文明社区文明校园创建管理办法》、《城固县文明村(社区)测评体系》标准要求,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力争 2020 年底前创建县级文明村占比达到 65 以上。

 6、健全机制,以信树德。加快推进农村诚信体系建设,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健全农村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坚持“建档必评级、评级必授信、授信能用信”,广泛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镇”创建活动,着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力争 2020 年底前创建成信用镇,创建成信用村 5 个,农户建档覆盖面达 100。

 (四)崇尚法治规范“三治融合”。深化民主法治村(社

 区)创建,推进法治阵地建设,强化法治宣传,倡树法治理念,提升法治素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营造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牵头单位:镇维稳办,责任单位:各村、社区)

 1、大力推进“七五”普法活动。制定普法责任清单,指导、督促各村、社区按清单开展普法宣传工作。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七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整体布局,进一步丰富法律七进内容,提升普法宣传实效。积极开展宪法入户活动,宪法宣传达标率达 100。组织开展镇、村(社区)干部学法知识考试,全年集中学法镇、村社区干部不少于 4 次,村(社区)民骨干不少于 2 次。切实加强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农村室外阵地面积不少于 300 平方米。积极开展“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示范户”评选表彰活动,不断提升公民尊法懂法、学法用法意识。

 2、深入开展基层法治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亮牌提升工程”,通过“挂牌子、亮身份”,增加基层法治元素,打造民主法治村(社区)示范带。开展基层法治“阵地建设工程”,完善和拓展公共法律服务窗口、自助法律服务终端机、人民调解室、社区矫正工作站、法律服务微信群等基层民主法治阵地。开展“法治人才工程”,培育一批以村(社区)干部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挖掘一

 批具有法律知识背景的党员、村(居)民代表以及居住在村(社区)的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法律明白人”,命名表彰一批“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示范户”。积极开展以“无案、无讼、无访、无邪、无赌毒、无亡人事故”等...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 振兴 乡村 法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