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个人感悟3篇

时间:2023-08-14 14:00:05 来源:网友投稿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悟1  当我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还再三和同学确认,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牛奶可乐”怎么会和“经济学”有关系?接触、阅读之后才发现,《牛奶可乐经济学》其实讲的就是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个人感悟3篇,供大家参考。

2023《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个人感悟3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悟1

  当我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还再三和同学确认,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牛奶可乐”怎么会和“经济学”有关系?接触、阅读之后才发现,《牛奶可乐经济学》其实讲的就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围绕这些事物所提出有趣的、常见而没有人思考过的问题,作者则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其中潜藏的利益关系。

  就举个例子:你有一张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门票,但你不能转售。而今晚另一大歌星鲍勃·迪伦也在开演唱会,门票是40美元,当然你可以别的时间去看,可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如果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不想看了。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作者是这样解释的: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你就不能去看迪伦的;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就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门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你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这就是机会成本。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是40或50美元。倘若学生没花足够的时间在上面,没在不同的例子里反复演练,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它。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很惊喜、很意外的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像我这样一个不爱思考的人,竟然能耐心看完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没错,经济学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也可以是耐人寻味的。相信越来越多人会认识到这一点,重视这一点。也会有更多人会因此喜欢上经济学!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悟3篇扩展阅读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悟3篇(扩展1)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5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1

  我第一次看到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介绍是在湖南大众传媒学院的图书馆一楼。新书介绍上是这样介绍《牛奶可乐经济学》的: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得多?我被这些有趣的问题吸引住了,当时我就借了一本来阅读。

  我阅读时感觉这本书写的很*易近人,以简单的经济案例来分析经济学原理,给人代入感很强。它不主张用高深的数学公式去解释,很适合我这种毛躁的人阅读。我把这本书当作故事书来阅读,通过一个个案例来大概了解以美国为主的经济。

  我最喜欢书中的“一切为了您的阅读价值”和推荐序:经济学解释生活。这两段开头真的很引人入胜,看完开头就忍不住的想往下阅读。

  其中这个案例个人觉得很有趣:为什么红壳蛋比白壳蛋要贵?(乔纳森·张)。3.09美元一打;如果是红壳的,则卖3.79美元一打。根据华盛顿鸡蛋营养中心的研究,不管是鸡蛋的味道还是营养价值,都跟蛋壳的颜色毫无关系。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价格差异呢?

  红壳蛋更讨买家喜欢,所以他们愿意付高价,这么解释倒很简单。但这个说法无法令人满意,因为它似乎暗示白壳蛋卖家有钱不去赚。如果卖红壳蛋利润更高,他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卖白壳蛋呢?

  红壳蛋的生产成本比白壳蛋要高,这个理由说得过去。鸡蛋的颜色取决于生蛋母鸡的品种。比方说,白来航鸡下白壳蛋,罗德岛红母鸡下红壳蛋。红母鸡一般比白母鸡个头大,由于母鸡每天必需的卡路里多少取决于其个头大小,所以饲养红母鸡的成本更高,从而红蛋的成本就更高。但要解释为什么红壳蛋卖得更贵,还必须考虑需求方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有消费者偏爱红壳蛋并愿意为此多出钱,市场上才有红壳蛋出售。否则,根本没人会卖这种成本更高的蛋。

  这本书中很少提及令人难以理解的原理,公式,计算方法。它以一种白话的形式来阐述,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我上网查了一下,这是一套系列书。还有牛奶可乐经济学2、3,行为经济学和国计民生版。我有一种购买的冲动了。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2

  最近又翻阅了下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小例子,从产品设计、成本效益、供求关系、价格体系、市场信号、行为心理学等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浅显易懂而又贴近生活,可以引发大家对周围事物的思考。因为有文化和地域的原因,其中有些国外的例子我们不能很好的理解,而也有一些例子解释的.较为牵强,但无论如何至少有一半的例子的思考都是让人豁然开朗的。

  以下是其中一些有意思论点的记录,值得今后学习和应用。

  产品设计既要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也就是说,要在两者之间实现*衡。如牛奶一般装在方形盒里,而可乐装在圆形盒里,因为牛奶需要冷藏成本高。

  “一价定律“指出,适合试图利用富人愿意花钱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也就是利用价差进行套利。酒吧喝水要钱而花生免费,因为酒和水以及花生的不同关系。

  从长远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

  劳动力市场原则:雇员的工资与他们为雇主在盈亏*衡点上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

  技术的高速发展,提高了最有能力的人的个人优势,所以最近收入最高者的薪水比普通人涨的反而更快,如公司CEO及高管。

  套利的可能性限制了垄断者向特殊买家索取高价的能力,所以商家的应对之道是,允许顾客以低价购买,但前提条件是客户必须首选跃过某种门槛,如抢购、限时促销、改变包装等。

  价格敏感消费者,价格第一,时间体验形象等其次,所以某种形式的购买门槛都是为了扩大这一消费群体;而价格不敏感消费者,可能是富人,或者时间便利体面等更为重要的群体。扩大整体份额而不是使这两个群体价格冲突,会提高总体销量而降低成本,如样品、瑕疵品的销售。

  对个人是好事,对群体来说可能没用。如雄鹿的大犄角只为了内斗而对狼群无用。当个人效益超过个人成本时,个体会采取行动,可能导致对群体有害的结果。

  亚当史密斯认为,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但事实上,生活里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因为整体资源是固定的。如春运火车票的座位有限,网购只会引起再分配;好学校招生有限,所以名次显然比分数重要。

  商家习惯于利用各种措施向消费者释放错误的市场信号,从而影响决策。如律师都穿正装而教授则不需要,小成本而可能产生高收益,职场中的个人形象也是如此,短期多付一点而长期高收益;二手车不确定的质量可能有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接近全新的二手车价格也较低。

  一般来说,一旦遇到随机性成功,必然会出现”回归*均“。如业绩不好,炒掉领导后,业绩立刻反弹,则不见得一定能推论出“炒掉原来的领导是正确”的结论,而然大众可不这么看,足球教练的更换就是个好例子。

  从理论上来说,金钱奖励最优最方便,但实际上人们往往偏好其他形式的奖励,如奖励汽车等,或者朋友之间护送礼物,这是典型人力资源激励的心理学应用,无论金钱和实物,最终要看其“效用”如何。

  很大程度上,人们所做的选择,源于一种想要构建、保持个人或群体认同的心理动机;而商家需要了解并满足客户的这种动机。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3

  书名来源于书中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牛奶盒子是方的,而可乐的瓶子是圆柱形的。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用到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原则:就存储成本来说,同样大小,同样容量的圆柱形容器要比方形容器更浪费空间,不过可乐一般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牛奶则放在冰柜里。冰柜的成本比货架可贵多了,耗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牛奶是方形容器节约冰柜的成本,有效的减小了空间,提升了牛奶的收益。

  第一部分

  解释一个基本原理—成本效益原则,这是经济学的基础。这是小孩都知道的行动后的收益不低于成本,才会去做。这时候我们再引出一个获取成本信息的原则,事实上绝大部分场景下,用户是不会知道商家真正的成本是多少,比如我买手机的时候,是不知道手机的具体成本,甚至商家自己都不知道,这时候商家就会利用信息不确定来做决策。是不是那种饥饿营销的手机推广,999元购买手机就如此,我们买家是不知道这手机是不是真的值999元,我们只会被他打上的“便宜价格”迷惑。

  最能提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手段的肯定就是广告,为啥黄金时期的广告费用能高达上千万,从最直接的成本收益上来说,商家是能收回成本才会去接广告单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广告都会有小字提示,以实际结果为准,这就表示广告的效果会与实际效果有出入。

  这里我们轻松下,看几个作者举的例子。女士穿高跟鞋会有很多不方便,但另一方面会迫使女士抬头挺胸,屁股后翘,吸引异性的目光,这时候让女性美的成本高于了不舒适的成本,就能让女性愿意选择穿高跟鞋。冰球比赛选手,不带头盔打比赛能更有效的听到临场指挥,但是受伤的几率也上升了,这时候受伤的成本大于了临场发挥的成本,所以大家一致约定都带头盔比赛。还有就是目前很多高科技能实现人们科幻的需求,比如无人驾驶,无线充电,但都由于民用成本大于用户购买意愿,所以厂家没有将技术带来商用。

  第二部分

  供求关系原理—商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这个也很好理解,当供给大于需求,那么商品就量产,价格就下降,这里还会影响到劳动市场。

  这里再用例子来说明:例子都是美国的,为什么酒吧清水卖4元,花生米是免费的?因为对酒吧来说,酒是消费的主体,如果用户喝水一定降低了对酒的需求,而用户吃花生米则会加大对酒的消费,所以即使花生米的成本要高于清水,花生米有了对酒的促销,所以他是免费的。还有著名歌手的专辑往往在网上商城卖的都很便宜,但是没有名气的乐队的专辑往往都会高于这些歌手,那也是因为著名歌手的专辑好卖,导致最后存货很多,但是对于不出名的歌手,商家只能按标准来卖。

  再看些小的例子:女模特收入比男模特高,因为女人买衣服是男人的2倍。上个世纪CEO的*均薪水是普通人的42倍,现在却成了500倍,是因为一家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更大,对顶级人才的要求也更高。餐厅服务选择小费,降低菜的成本是让服务员能更好的为顾客服务。这些都是供需关系在搞鬼。

  总结

  本书实际上就讲了2个原则:成本和供需,我自己觉得对我们*人好像已经耳濡目染了,确实他本身就是作为一门经济学的入门读物,里面的例子还是会跟你一些启发。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4

  本书以浅显的举例拉近我对经济学的一些理解,很多人觉得写文章或者说话一定要很多“专业词汇”(寻常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才能衬托他的才能,而能去繁从简依然是一种能力。

  就像很多人搞不懂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的概念,很多人都有装修房子的经历,我常拿此举例,什么是交互设计师我当前认为:交互设计师如同装修房子,给房子整体规划布局,会事先了解该户主角色定义(个人喜好,职业范围,家庭人员等等,对照用户故事),和他们的的生活使用场景,在根据户主的使用场景来设计房子的结构,假设户主回家时都会脱掉大衣换上舒适的家居服,而此刻我们在入户的位置会有一个设计,能让户主把大衣放在入户处,而不用脱鞋后跑去主卧换居家服(一般主卧都在屋的最深处),室内*面图初稿出来以后和户主一起走一遍,看是否满足户主的绝大部分生活使用场景。

  视觉设计师便如同装房子里的软装设计师,我们在入户的位置设计了一个地方可以让户主回家后换取居家服,而视觉设计师决定这里是*风?还是法式风?或者其他。以上的解释其实也不完全相同,但是给其他行业的人解释的时候,相对来说他人更能理解这种概念,毕竟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装修房子的事。

  回到《牛奶可乐经济学》让我初略的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围也有很多抉择其实也受着经济学的影响,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收入高?为什么员工的工资一般是随着工作年限增长而不是随着工作销量的提高而增长?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为聪明?

  作为女生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大学时期为了买一件好看的衣服,我常常坐1小时的车去成都春熙路买衣服,因为春熙路商场多、折扣多、选择也多,但是我为此付出的代价便是花一整天的时间同时非常劳累,我为了这些折扣我便要跨过这个门槛:花费很多时间不怕麻烦的去享受折扣。

  每一个社会存在的事物都受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机会成本、成本效益原则;历史渊源、个人利益、人均收入等,从而导致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5

  因为这本书的名字而对其产生了一些兴趣,便买来了上部,不过只是看了自己感兴趣能理解的一些章节。作者的解释我能理解,但又疑惑如此简单的交易中真的藏了这么多的经济学知识吗?在这些简单的过程中真的体现经济学了吗?

  “经济学”在我的印象中是个高大上的晦涩难懂的概念,但作者的一些解释很接地气。我惊讶生活中的很多我们熟悉的,认为理所当然而从未思考过的买卖现象竟然包含了不少经济学知识,例如男女衬衫的扣子安排,牛奶可乐分别装在方盒子圆罐子的原因,作者给的解释完全在老百姓能理解的范围内,却又不显得牵强。没有高深的定义和恼人的图表,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用经济学的角度思考正常问题的方式。

  作者不是死板的教授,而是一个在生活中具有超强洞察力的有趣且热爱生活的人。他和本书内收录的其他作品的作者都是有趣的人,让我有了生活中处处是经济学知识的感觉,只是不易察觉或者我们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很多你卖我买中都蕴含了一定的经济现象,只是我们觉得太小或者司空见惯而忽略了而已。同时也让我明白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作者和他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才是真正剖析经济现象的人与著作,曾经有许多的经济学家被看作疯子一般的存在,他们口若悬河,口无遮拦,预言未来的经济走向,放出很多长篇大论,只把经济学看做是一种理论概念;而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把理论用于实践,真正的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理论知识都要在现实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如果一种学术只能停留在理论,而不能惠济与人,我认为它不是成功的。

  我的另一个感受是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强大的联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两耳不闻窗外事,对身边的人与事以及物麻木不仁,势必会走火入魔而一无所得;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事而不思考学习则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又难免落得愚昧无知吃力不讨好的境界。正如古语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不能把所学用于生活不如不学,而如果只是空想而不思考如无头苍蝇一般也是可悲的,所以唯有在学习中把学与思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状态。

  《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中的很多例子都来源于生活,并且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和事件,读起来有趣而且收获颇多,真的适合初学经济的人阅读也适合有值得对经济学有兴趣的非经济学学习者阅读学习。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悟3篇(扩展2)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3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1

  读过《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是我曾经对经济学误解的救赎。对于刚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的我来说,每天面对一些令人头疼的公式,一些学术的名词,让我对自己的专业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不过,通过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经济学,经济学正生动地编织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身边的大事小情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一一解决,这让我对经济学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我读过本书以后的一点小小的感受。

  一、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我能收益很多

  全书以发问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兴趣,我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所以自然对这本书有着浓厚的兴趣让我把它吃透。作者会在开篇发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会亮?” “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是在右边?”······这一系列的设计方式问题,其实都是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衡。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并且细节上的设计还与几何学原理有一定的关系。就拿牛奶可乐的例子来说,一是因为消费的习惯,可乐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圆柱形拿在手里更方便,而牛奶却不是这样,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高,用方盒子装无非就是能节省点贮存空间,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运营成本低。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因此,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减少我们的成本,提高收益。

  二、经济没有多么的复杂,它来源于生活,我们也要将它运用到生活

  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没有沉闷感觉,至少给我们一是它讲了个朴素的道理:经济学也没什么了不起。现在经济学被经济学的精英们越挖越深、越整越难了,没有研究出几十个看不懂的公式,没有成堆的术语创新,那就成不了好专家。所以大家都怕了,不敢琢磨。其实,就拿最低成本、最大产出这个原理来说,无非就是牛奶用方盒子装能节省点冰箱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方便的道理而已,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装箱子的时候放方的东西能归置得整齐一些。想起了“理论来自于生活”这句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钱已经悄悄被商家赚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饮料的利润又是相当可观的,所以花生是免费的。而没有人愿意一边喝酒一边喝水的,所以食客如果选择水那酒的量自然也会下降,因此水的价格也是不菲的。这也因此提醒了大家一个道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所以这也提醒了我要在生活中时时都擦亮我的双眼,减少自己的利益损失。

  三、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生活中的经济学家

  庄子曾今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我们都受到利的困扰,也因此这么多人都选择经济学,因为每个人都想争取到自己最大的利益,当然我也不例外。但是这本书告诉我,抛开那些烦人的公式,其实生活中我就是自己的经济学家。从这本书的名字上就不难看出,牛奶、可乐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饮品,而牛奶对于我这种身体差的人来说更是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对这里面所蕴含的经济常识有丝毫的察觉,这一问题给我也敲响了警钟。在前不久的国家干部考试中,据报道常识题中最后一道选择题,让许多考生傻了眼:在超市常看到牛奶装在方形的容器中出售,而碳酸饮料则常装在圆形容器中出售。下列关于此现象的原因解释不合理的是?

  A、视觉上圆形比方形更柔和舒缓,吸引更多的顾客购买;

  B、圆柱形易拉罐下底可做成半球形凹槽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C、牛奶通常需要存放在冷藏柜中,立方体容器更节约空间;

  D、碳酸饮料通常直接用包装罐饮用,圆柱形拿在手里更舒服。

  对于读过这本书以后的人来说答案无疑选A。我想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它不仅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实践多了许多思考,更是增长了我的见识,让我对自己生活有了不同角度的认识,更加合理的安排我的资金。让我在生活中成为一名正真的经济学家,做到学以致用。

  生活中许多的小例子都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理解释清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工作中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的技巧也不尽相同,要想全面的自如应付,就必须对本行业的一些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领悟,因为不同的表象归结起来都是不变的道理,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学习领悟原理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内化成自身能力的过程。悟出了原理同时也就提升了思想水*和行为能力。我们追求速成更要追求功力。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2

  《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的书名就透出一股子亲切感。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是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往往倒在冰冷的公式与枯燥的图表上,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小妙招:让学生们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并与课堂上的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写出一个小论文作为作业。被此书编辑选为中文书名的牛奶可乐(此书原书名为The Economic Naturalist & Microeconomics and Behaviors)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实例: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想到这个例子的学生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与节省成本有关,方形盒子相对于圆形盒子来说更能节省货架的空间。可乐与牛奶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乐一般放在开放货架上,而牛奶一般放置在冷柜里,显然存储在冷柜里成本更高,因而牛奶盒子更喜欢采用方盒以节省空间,而开放货架成本低廉很多,此时比较趁手的圆形瓶子更加受到消费者青睐,因而圆瓶子更为妥帖。

  方瓶子还是圆瓶子?这真是个特别小的问题,但却蕴含着朴素的经济学原理。精明商家的主动策略和消费者的无意识行为相互影响形成了最终的结果。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为什么易拉罐不设计成矮胖而是高瘦?这是因为人的眼睛存在横竖错觉,相同长度的横条和竖条看起来竖条更长,因而人会认为高瘦的易拉罐容量更大。

  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而男装的扣子在右边?这是因为在历史上比较昂贵的女性服装都是由仆人为女主人穿上的,为了方便仆人所以扣子在左边,而这一特征作为高档女装的代表一路沿袭下来。

  这些弗兰克教授精心收集的学生作业,十分鲜活地展现了一个个具体经济状况的微观形貌。这也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启发,即在学习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的过程中,选择一些实例进行深入的理解会对完全掌握这一知识大有裨益。比如我在进行一些仪器的学习过程中,在理论学习部分总是感觉有所欠缺,读后感。而在实际自己上手操作了仪器之后才觉得完全掌握。陆游有一首诗写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事实上不止如此,弗兰克教授的总结是实践中的例子比较适应人们用故事来记住一件事的思维模式,而在掌握了整个知识的大脑会反过来加大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达到更为深层次的领悟。

  此外,我觉得《牛奶可乐经济学》中提到的小的经济学原理也可以在*常实验研究的管理方面帮助我们。比如我所在的实验室里有很多的手套箱用来做一些不适合在空气环境里做的实验。按理说,手套箱内的空间应该是更为珍惜的,但是在我的观察中并不是很多药品都是用更为节省空间的方瓶子装。如果以后有专门针对手套箱的药品,可能才都会设计成圆形的瓶子吧。

  读完全书,我为书中搜集素材的学生们的强大的洞察力惊叹,更为工业社会里复杂而细密的商业细节赞叹,他们好像一个个毛细血管,组成了复杂而精确的血液循环系统。而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么复杂的系统却始终如一地遵守着几个朴素的经济学理论。我觉得,可以多读这样接地气的经济学乃至更多学科的著作,对更为全面认识陌生的领域、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3

  看到这本书的题目的时候,我就产生了个疑问,牛奶含钙的,可乐碳酸饮料,牛奶和可乐一起喝是不对的。为什么要取一个矛盾的题目呢?

  一打开书就解决了我的疑问。这本书同样也是采取了问答的形式,向我们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第一章有个问题是: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原因之一可能是,碳酸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但牛奶则需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效益。这大概就是这本书为什么叫做《牛奶可乐经济学》的原因吧。

  文中大多的例子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现象,我们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生活中是这样子的。看过这本书之后,我想我对生活多了一点好奇心。

  但由于是"外文中翻",且书中案例皆是外国的例子,有些案例具有典型的国家地域特征,不容易代入。同时这本书看过之后很容易忘记,当我看到中间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忘记开头他讲过的一些问题。这大概就是一本入门级的经济学类的书的缺点吧,它没有知识的系统性,它在于向大众推广经济学的奥秘。

  以前看过一段话“经济学往往从飞机的角度看待经济,也就是从上往下鸟瞰,这样一来,经济制度的轮廓倒是看清楚了,可地上栖居的人却变得如蝼蚁一般大小”。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经济学高深莫测,站在一个上帝的角度俯瞰人世。为此虽然我一直想学习一些有关经济学的东西,但是总是被它高深莫测的大门所阻挡住,并没有付之于行动。但看过这本书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无不是经济学。

  有时看完一个小例子,就会自己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不由得对应起来,原来商家在搞这种小伎俩啊。

  纵观全书,如果让我想选出一个词两个字来形容概括它的话,那我想就是成本。成本,可以指机会成本可以指时间成本。就像是火车票,学生票虽然便宜,但是必须得去人工窗口取票并且上车后还要检查学生证。而消耗的时间成本抵消了和普通票的差价。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生活中真的是处处都是算计啊。果然是应了那句老话“买家没有卖家精”。

  我的另一个重要感受是要有问题与生活现实结合的能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只有所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就像我们所学的专业,虽然很多是课本上的知识,但是现实生活中会有实际的案例可以去感受,可以去经历,可以与我们的所学相联系。我们的专业,还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的来说,挺喜欢这本书的。也许在众多经济学书中本书谈不上是有深度的,但它所引领的,对知识的一种趣味掌握,确实很重要。让你我对身边的现象有一种理性的思考。这时,身边的现象不是一晃而散的浮云,更是你的教材,也是你一种趣味的谈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悟3篇(扩展3)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

  我先前看过《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这次在推荐书目中又见到这本书,于是又重新看了一遍,发现里面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看,并期待大家读完后,在面对一些问题时,能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找出科学合理的答案,尽管有时答案不尽完美,但一些个维度去思考也不错。这本书的案例和结论都是从经济学的原理来展开的,我们可以看下身边常见现象和事物的经济学的解释。正如此书的标题《牛奶可乐经济学》,牛奶方盒、可乐圆罐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都体现了一定的经济学原理。

  为什么有不少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因为穿校服的要求,限制了学生们自我表达的能力。但它的优点则是减少了学生们在衣着竞争上所投入的货币及情感成本。为什么官僚们喜欢使用语焉不详的句子?是因为某个官僚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把文字写得稍微模糊一些,从而削弱自己在限制他人行为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出于同样原因,其他官僚也会这么做,于是言辞模糊暧昧的标准就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完全叫人看不懂的官僚语言最终又成了主流。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捕鲸人无法从自我限制中获益。而世界上大多数的鸡都是有主人的。鸡和鲸鱼都有经济价值。人们对鸡能享有可靠的所有权,但对鲸鱼却不能。

  书中类似上述有趣的举例非常多,综合看来,基本上都是依据成本收益原则来衡量,从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效益递减、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角度的思考,来判断我们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收益最大原则,对于一些行为有指导意义。

  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我们的业务推动方案其实也是如此,只有为大家安装了足够驱动力才能有好的业绩表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权利是对等的,如实告知、保费、保险保障的关系也是如此。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赚取真正财富的唯一方式,仍然是天赋、勤俭、幸运,再加上艰苦的劳动,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努力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财富。

  而只有多提问、多思考才能多收获。如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基本的功能,又要满足低成本竞争的需求。看到牛奶可乐容器差距,自然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可能会减少我们的经营成本,提高收益。“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钱已经悄悄被商家赚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饮料的利润是相当可观的,这才是花生免费背后的真相。这说明经济学规律无所不在,要活学会用。

  从问题开始,引发读者思考,然后给予解释,再找出普遍规律,让我们收获知识的同时激发我们延伸思考,还有那些事物是这样思考并按此规律去运作的?整本书读完之后会有豁然开朗之感,知道如何用经济学原理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同时让我们对周边事物重新又充满了探索好奇,用经济视界去看待这个世界。就如同当初在中学时掌握了一些粗浅的物理定律,就处处留心观察,努力在身边去寻求这个定律的运用一样。

  愿大家在阅读本书后都成为经济学的“经粉”,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原理,提升认知世界的能力、增加感受世界的维度,使策划和决策更理性、更科学、更符合经济规律。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2

  《牛奶可乐经济学》算是比较出名的一本经济学大众读物了,虽然你不一定看过,但很有可能听说过。在谈读后感之前,先稍微说一点闲话吧。经济学最初的中文命名,也许是取自“经事济世”的意思吧。同时,经济,在中文中还有一个形容词的意思,指比较高效和快捷的意思。我一直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也许是觉得经济学是一种很宏大的科学,涉及面很广,对社会的意义比较大。尤其是读了《激荡三十年》之后,对经济学更加感兴趣了。后来看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一部分,没有坚持看完。此外,我还得感谢云强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其实经济学是一种思想和习惯,即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总会思考怎么处理最高效,最经济,最划算。至今,我仍旧觉得云强的观点很有价值。尤其是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之后。这本交给我一个新名字:博物经济学。何为博物经济学呢?简言之,就是和很多事物有关的经济学,由于其涉及面很广,因此又不是那种艰深的经济学概念,更多的像是在讲一些通俗的道理。或者说,是一种被通俗化了,庸俗化了的经济学,但是很有趣。正如我很难去读《左传》和《春秋》等严肃的历史,但是通俗化的《东周列国志》我却很容易接受。

  全书基本上全是在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或者是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审视现实生活,下面我简单介绍几个书中的例子吧。

  为什么商家要搞限时打折活动?马“上双11”就要来了,各大商场和网站都在搞促销活动,其实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子,既然打折他们仍旧赚钱,为什么不直接把价降下来?看了这本书,原来是这样子的:同样一件商品,不同的消费者给出的预期价是不同的,简单地说是收入高的给出的预期价会高于中低收入的消费者,商家当然是想按照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只要高于成本价他们都是划算的,但是一件商品只能有一个定价,区别定价是不可能的。但是,限时促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区别定价的手段,为什么呢?逻辑是,愿意花高价购物的人通常是不会关注限时促销活动的,但是那些中低收入的消费者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会关注限时促销信息,并且会花精力进行比较。简言之,限时促销是一种商家区分消费者的手段,成功地使那些*时因为觉得价格太高而不愿意购买某件商品的消费者去购物,只要高于成本价,商家还是有利可图的,而且还可以在其他时间以高价卖给高收入的消费者。这个道理有点绕,慢慢消化吧。

  为什么公海里的野生鲸鱼需要保护,而没有人去保护鸡呢?按理说被人吃掉的鸡更多,为什么人们害怕鲸鱼灭绝,却不害怕鸡灭绝呢?这个问题比较好解释,根源在于产权。公海里的鲸鱼没有归属,大家捕捞的时候没有约束,反正日本不捕,朝鲜也会去捕,因此大家就不加限制的去捕捞。但是养鸡场里的鸡归老板个人所有,每当他卖出一百只鸡,他总会尽快地补充100只小鸡,甚至更多。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为什么公园里的樱桃还不等成熟就被摘没了……

  为什么NBA每年的新秀往往在第二年都表现的不如选秀的时候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选秀时候球员的表现往往是优于*时的基础水*的(可以理解为超常发挥),正是因此他才能被选上,但是这种优于基础水*的表现不能被重复,也不可持续,因此很多运动员第二年的表现往往没有第一年那么好。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解释,比如:为什么超市里的牛奶是方盒子,而可乐是圆瓶子;为什么租一件女士的礼服的租金几乎相当于购买一件新的礼服;等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3

  拜读了弗兰克教授的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我感触很深:

  改变习惯思维,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学会总结。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通常会以自身利益来权衡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我们周围事物的习惯,就不会对事物的存在性和合理性进行思考,不会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其实生活有其自身的魅力,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背后都蕴含着经济学道理,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理所当然,只是习惯罢了。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我,理所当然的想法是我忽略了探究的意义,看过此书后使我意识到了以前的认识水*有多槽糕,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程度有多大,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换个角度思考就会有新见解。

  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了解经济学基础里面的概念。虽然我学会计,对经济学也涉及颇多,之前上《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就学的云里雾里的,连公式、专业名词都记不住,又谈何继续探究,当考完就觉得一身轻,暗暗发誓再也不碰了。经济学家的书都是“贵族经济学”,一大堆表格、公式、怪名词、英文缩写。这就让我们产生的.错觉,认为经济学很抽象,难以理解且与生活联系不大。《牛奶可乐经济学》让我懂的将抽象的理论用身边的例子去理解,如此便简单明了了,在与人沟通时也是同样的道理,让对方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最快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对方熟悉的身边例子。特别在以后工作中,遇到的人不一定都懂财会专业名词或术语,用身边的事例就会使工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整本书读下来,不会觉得晦涩,彻底打消了“经济学”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碍。至少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理论来自于生活”这个朴素的道理,向我展示了经济学的有趣,生动。对于生活中所看到现象的解释,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这就是开头问题的答案。

  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圈瓶子里卖?

  一是因为消费的习惯,可乐圆的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高,如果是圆的,会使得冰柜的利用率降低。而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

  这是书上给出的答案,我相信这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王老吉、旺仔牛奶,有方的纸包装,有圆的铝罐包装。至于哪种利润高,我并不清楚,但从随处能买到的情况看,不同包装,不同定价的同种饮料在饮料市场都占领一定的份额。我觉得,不管方或圆,更多取决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

  由此也说明这本书更多的是唤起了我们思考的热情和对经济学的兴趣,是从一个例子去学从哪个角度怎么分析,书中还说了很多小事,不要太较真里面的例子,因为作者和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有些例子不免无法理解。在以后,我们要运用经济学来解决问题感受生活的魅力,它不仅对我们的事业有帮助更能优化生活。虽说并非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我们至少可以更积极地用心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悟3篇(扩展4)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0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

  《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的书名就透出一股子亲切感。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是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往往倒在冰冷的公式与枯燥的图表上,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小妙招:让学生们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并与课堂上的.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写出一个小论文作为作业。被此书编辑选为中文书名的牛奶可乐(此书原书名为The Economic Naturalist & Microeconomics and Behaviors)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实例: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想到这个例子的学生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与节省成本有关,方形盒子相对于圆形盒子来说更能节省货架的空间。可乐与牛奶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乐一般放在开放货架上,而牛奶一般放置在冷柜里,显然存储在冷柜里成本更高,因而牛奶盒子更喜欢采用方盒以节省空间,而开放货架成本低廉很多,此时比较趁手的圆形瓶子更加受到消费者青睐,因而圆瓶子更为妥帖。

  方瓶子还是圆瓶子?这真是个特别小的问题,但却蕴含着朴素的经济学原理。精明商家的主动策略和消费者的无意识行为相互影响形成了最终的结果。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为什么易拉罐不设计成矮胖而是高瘦?这是因为人的眼睛存在横竖错觉,相同长度的横条和竖条看起来竖条更长,因而人会认为高瘦的易拉罐容量更大。

  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而男装的扣子在右边?这是因为在历史上比较昂贵的女性服装都是由仆人为女主人穿上的,为了方便仆人所以扣子在左边,而这一特征作为高档女装的代表一路沿袭下来。

  这些弗兰克教授精心收集的学生作业,十分鲜活地展现了一个个具体经济状况的微观形貌。这也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启发,即在学习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的过程中,选择一些实例进行深入的理解会对完全掌握这一知识大有裨益。比如我在进行一些仪器的学习过程中,在理论学习部分总是感觉有所欠缺。而在实际自己上手操作了仪器之后才觉得完全掌握。陆游有一首诗写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事实上不止如此,弗兰克教授的总结是实践中的例子比较适应人们用故事来记住一件事的思维模式,而在掌握了整个知识的大脑会反过来加大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达到更为深层次的领悟。

  此外,我觉得《牛奶可乐经济学》中提到的小的经济学原理也可以在*常实验研究的管理方面帮助我们。比如我所在的实验室里有很多的手套箱用来做一些不适合在空气环境里做的实验。按理说,手套箱内的空间应该是更为珍惜的,但是在我的观察中并不是很多药品都是用更为节省空间的方瓶子装。如果以后有专门针对手套箱的药品,可能才都会设计成圆形的瓶子吧。

  读完全书,我为书中搜集素材的学生们的强大的洞察力惊叹,更为工业社会里复杂而细密的商业细节赞叹,他们好像一个个毛细血管,组成了复杂而精确的血液循环系统。而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么复杂的系统却始终如一地遵守着几个朴素的经济学理论。我觉得,可以多读这样接地气的经济学乃至更多学科的著作,对更为全面认识陌生的领域、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2

  看到书名就直觉是一本“投我所好”的书,因为“牛奶”与“可乐”皆是我生命不可缺少的好东东。看完之后,确实大感过瘾,上瘾之处如下,愿与各位共享:

  1、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多问一个为什么,也许期间就有大文章。

  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酒吧里白开水比花生卖得更贵?”这些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却少有人再深一层去追根溯源,作者引用这些例子来印证他的诸多“折扣经济学”、“机会成本”等概念,那么我们其实从同样的现象中可以找到其他学科领域的根源。

  例如,作者提到女士服装的扣子设计时,究其原因是历史上英国宫廷的服装都很繁杂,而女士的衣服多由仆人动手穿戴,而男士需要自己解决,所以如此设计。久而久之,约定俗成。那么,在如今追求混搭、崇拜中性的时代,是不是把女装设计成右排扣子,也会非常流行呢?消费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历史的东西在一定时期内也就可以颠覆了;

  2、激发人的思考兴趣:

  除了非常严肃的学科根源探究之外,其实这本书一个很有意义的作用就是激发你碰到什么现象都会反问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能找到答案,也许不能,也许找到的就是你自己的“答案”,这种思考的习惯与兴趣是难能可贵的;

  3、从B2C到C2B:

  书中多数是从企业如何追逐利润、如何控制成本的角度来探讨各种经济及生活现象;不过从消费者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更需要从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企业顺应这个变化——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样的思路来考虑,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服务的客户在营销战术上的经验比我们更丰富,但他们缺乏的是对消费者的洞察、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前瞻性的趋势变革,所以,作为市场研究人员,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例子用“倒推”的思路想一想,企业为什么会推出这样的折扣方式或定价方式,迎合的是消费者的哪种心理需求,当我们找到根源后,对应到某种心理需求,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有建设性”的策略建议;

  4、举例的方式,生动且形象,报告的表现形式也应如此:

  整本书读下来,不会觉得晦涩,彻底打消了“经济学”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碍,这也是作者挥舞的大旗誓“将通俗进行到底”的决心。其实,调研报告的生硬与“大学教授的语焉不详”、“经济学中图表充斥”同理,尤其在为客户解决特定问题的商业调研中,客户要的并不是一本高深的教材,而是生动的原貌展现与易读性强的“工具书”,那么我们也不妨讲报告写得灵趣一点、诙谐一点、津津有味一点,我想,只要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客户不会而降低对我们的专业性的认可,反而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有一种这样的标签:零点的东西好用又好玩。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3

  这本书我是用两遍文字阅读模式+三遍语音解析模式+一遍手写笔记模式完成的,不得不说好久不看书的坏处就是,理解能力,总结分析能力都下降了。不过好在如此模式之下我竟也有了几分自己的感悟了,接下来就简述一二。

  首先还是要感谢作者罗伯特。弗兰克,因为这本书的内容他都是用博物经济学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所以我几遍下来也算是理解了一些。其次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思维方式的启发,它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说到思维方式我也不由自主想到了在长投学堂学习到的“量化思维”。如果说博物经济学是教会我们分析日常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经济原理,那么长投学堂学习到的“量化思维”就是帮助我们站在自身角度快速分析负债和资产并且执行财富计划的路引。

  在《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中,作者始终贯穿“成本效益原则”这个概念,它影响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人际关系市场等等。这里解释一下所谓成本效益原则就是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引用文中的问题“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亮?”

  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必然会对比相关成本与效益。不管是在冷冻室还是在冷藏室,安一盏打开门就会自动亮的灯,成本差不多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固定成本”,在这里指的是,它不随你开关冰箱门次数的多寡而发生变化。从收益方面来看,柜子里有一盏灯,你找东西更方便。由于大多数人打开冷藏柜的次数,比打开冷冻柜的次数要多得多,显然,在冷藏柜安装一盏灯的好处更大。所以,既然加装一盏灯的成本相同,那么,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冷藏柜安灯就比在冷冻柜安灯更划算。

  “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提醒我们,要小心提防那些太过美好的机遇——因为太美好了,反倒不像是真的。若将它和成本效益原则用到一起还能帮我们理解寻常市场上的.模式了。比如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

  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4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就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当然我自己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九章当心理学碰上经济学,也就是行为经济学。比如为什么维多利亚的秘密要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镶钻胸罩,虽说从来没人买过?

  该公司恐怕从来没指望要卖掉这些胸罩。镶钻胸罩不断吸引着媒体的视线,使得潜在客户注意到维多利亚的秘密这个品牌。但镶钻胸罩最重要的一个好处,恐怕是经济学家们经常忽视的一点:只要它们在产品目录上现身,人们对送礼物该花多少钱的参照系,就会因此发生改变。维多利亚的秘密把“别人花了几百万美元”的想法悄悄灌输到人们的意识里,于是,花几百美元买份礼物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了。

  并且我也在这一章节里知道了最好的礼物就是让我们自己买时有些舍不得,有别人帮我们做这个抉择,我们就可以高高兴兴享受这个东西又无需愧疚!

  当然我也深知自己理解的粗浅,基本上三个例子都是从书中拿来的,但我已经理解这本书想要给我们传达的精神了,原来经济学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函数公式和复杂理论,它是遍布日常生活的。就像股票也并不高大上,你用的格力空调,买的*安保险,喝的青岛啤酒这些股票都在你生活中。所以我对学习股票知识很有信心啦!

  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是经济学中最著名的一个概念。我想生活中也是有这么一只看不见的手,为了能过上那种独立自主,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的理想生活,所以我们需要也必须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加油吧!未来的百万富翁!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4

  看到书名就直觉是一本“投我所好”的书,因为“牛奶”与“可乐”皆是我生命不可缺少的好东东。看完之后,确实大感过瘾,上瘾之处如下,愿与各位共享:

  1、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多问一个为什么,也许期间就有大文章。

  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酒吧里白开水比花生卖得更贵?”这些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却少有人再深一层去追根溯源,作者引用这些例子来印证他的诸多“折扣经济学”、“机会成本”等概念,那么我们其实从同样的现象中可以找到其他学科领域的根源。

  例如,作者提到女士服装的扣子设计时,究其原因是历史上英国宫廷的服装都很繁杂,而女士的衣服多由仆人动手穿戴,而男士需要自己解决,所以如此设计。久而久之,约定俗成。那么,在如今追求混搭、崇拜中性的时代,是不是把女装设计成右排扣子,也会非常流行呢?消费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历史的东西在一定时期内也就可以颠覆了;

  2、激发人的思考兴趣:

  除了非常严肃的学科根源探究之外,其实这本书一个很有意义的作用就是激发你碰到什么现象都会反问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能找到答案,也许不能,也许找到的就是你自己的“答案”,这种思考的习惯与兴趣是难能可贵的;

  3、从B2C到C2B:

  书中多数是从企业如何追逐利润、如何控制成本的角度来探讨各种经济及生活现象;不过从消费者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更需要从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企业顺应这个变化——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样的思路来考虑,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服务的客户在营销战术上的经验比我们更丰富,但他们缺乏的是对消费者的洞察、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前瞻性的趋势变革,所以,作为市场研究人员,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例子用“倒推”的思路想一想,企业为什么会推出这样的折扣方式或定价方式,迎合的是消费者的哪种心理需求,当我们找到根源后,对应到某种心理需求,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有建设性”的策略建议;

  4、举例的方式,生动且形象,报告的表现形式也应如此:

  整本书读下来,不会觉得晦涩,彻底打消了“经济学”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碍,这也是作者挥舞的大旗誓“将通俗进行到底”的决心。其实,调研报告的生硬与“大学教授的语焉不详”、“经济学中图表充斥”同理,尤其在为客户解决特定问题的商业调研中,客户要的并不是一本高深的教材,而是生动的原貌展现与易读性强的“工具书”,那么我们也不妨讲报告写得灵趣一点、诙谐一点、津津有味一点,我想,只要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客户不会而降低对我们的"专业性的认可,反而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有一种这样的标签:零点的东西好用又好玩。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5

  牛奶?可乐?经济学?当你看到这三个名词,我想,你怎么也不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超市里的牛奶2.5元一盒,可乐3元一瓶,它们的经济价值就这么多,想要跟经济学联系在一起,无非就是研究它们的生产原料,流程工艺,产品包装和人力成本。但经过老师的指点,看完《牛奶可乐经济学》之后才发现:生活处处是经济!

  一、生活处处是经济。

  《牛奶可乐经济学》,书中提出了100多个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分析、人际关系、职场风云等等各个方面,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硬币上的人像是侧面像,而纸币上的人像却是正面像?”“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是在右边?”“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收入高?”“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真正的新车便宜得多?”“为什么在单行道上,谦让有时反而会导致效率降低?”类似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都来源于生活,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这些可爱的问题正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讲授经济学时,顺手收集的学生课堂问题和作业。面对这一个个问题,也许现在的你也在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而你最直接的答案:“这是现实!”而正是这些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例被其巧妙的引用来阐明那些乏味、枯燥的经济学原理,使我不由的对该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生活多问几个“为什么”,简答即答案!

  刚开始提出的问题用经济学的简单解释就因为:牛奶用方盒子装,可乐用圆罐子装是因为牛奶需要放在冰箱里,方形容器节约存储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更加方便的道理。在不大的金属上变现正面肖像很难,而在纸币上印制精细、复杂的正面像可以防伪钞所有的事物,如果你从理论层面去解读,就会让事情变得复杂化,而你运用人们熟知的事例去理解说明,就会让人一目了然。就如同与人沟通时,要让对方理解我们所表达意思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对方熟悉的事物来举例,或是利用常见的情况举例,对方理解起来就会容易许多,我们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增强我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生活中许多的小例子都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理解释清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的技巧方式也不尽相同,要想全面的自如应付,就必须对本行业的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领悟。

  学习领悟原理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的过程。悟出了原理的同时也就提升了自我的水*和能力。当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可能往往会被问题的表象所蒙蔽,其实抽丝剥茧,拨开云雾看本质,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让我们随时都处于思考与收获之中,不仅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更能优化我们的生活!

  三、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

  该书中提出的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

  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

  回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可以用它们来解释:早餐,吃煎饼就要放弃包子,喝豆浆就要放弃米粥.在学校超市买一盒牛奶2.5元,去市区买一盒牛奶2元,但来回车费2元,为了获得最大收益,付出最低成本只有选择在学校超市购买,此等事例比比皆是,触手可得!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6

  我先前看过《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这次在推荐书目中又见到这本书,于是又重新看了一遍,发现里面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看,并期待大家读完后,在面对一些问题时,能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找出科学合理的答案,尽管有时答案不尽完美,但一些个维度去思考也不错。这本书的案例和结论都是从经济学的原理来展开的,我们可以看下身边常见现象和事物的经济学的解释。正如此书的标题《牛奶可乐经济学》,牛奶方盒、可乐圆罐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都体现了一定的经济学原理。

  为什么有不少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因为穿校服的要求,限制了学生们自我表达的能力。但它的优点则是减少了学生们在衣着竞争上所投入的货币及情感成本。为什么官僚们喜欢使用语焉不详的句子?是因为某个官僚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把文字写得稍微模糊一些,从而削弱自己在限制他人行为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出于同样原因,其他官僚也会这么做,于是言辞模糊暧昧的标准就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完全叫人看不懂的官僚语言最终又成了主流。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捕鲸人无法从自我限制中获益。而世界上大多数的鸡都是有主人的。鸡和鲸鱼都有经济价值。人们对鸡能享有可靠的所有权,但对鲸鱼却不能。

  书中类似上述有趣的举例非常多,综合看来,基本上都是依据成本收益原则来衡量,从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效益递减、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角度的思考,来判断我们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收益最大原则,对于一些行为有指导意义。

  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我们的业务推动方案其实也是如此,只有为大家安装了足够驱动力才能有好的业绩表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权利是对等的,如实告知、保费、保险保障的关系也是如此。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赚取真正财富的唯一方式,仍然是天赋、勤俭、幸运,再加上艰苦的劳动,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努力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财富。

  而只有多提问、多思考才能多收获。如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基本的功能,又要满足低成本竞争的需求。看到牛奶可乐容器差距,自然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可能会减少我们的经营成本,提高收益。“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钱已经悄悄被商家赚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饮料的利润是相当可观的,这才是花生免费背后的真相。这说明经济学规律无所不在,要活学会用。

  从问题开始,引发读者思考,然后给予解释,再找出普遍规律,让我们收获知识的同时激发我们延伸思考,还有那些事物是这样思考并按此规律去运作的?整本书读完之后会有豁然开朗之感,知道如何用经济学原理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同时让我们对周边事物重新又充满了探索好奇,用经济视界去看待这个世界。就如同当初在中学时掌握了一些粗浅的物理定律,就处处留心观察,努力在身边去寻求这个定律的运用一样。

  愿大家在阅读本书后都成为经济学的“经粉”,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原理,提升认知世界的能力、增加感受世界的维度,使策划和决策更理性、更科学、更符合经济规律。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7

  在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很亲近就在我身边,这也让我从新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我们为什么喜欢读古诗,因为它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画面感超强。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数字没有秋天字眼,却道出秋滋味。

  《牛奶可乐经济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把原本高高在上、敬而远之、学院式的经济学,彻底变成我们随处可见、亲切可人的身边经济学。

  “牛奶可乐”成为通俗代名词,经济学不再让人听而生畏,因为经济学它就源于生活,生活不是战斗,快乐是一种需求。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书中也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给出更多解释。本书的宗旨就是鼓励读者积极的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当中。

  书中关注的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饮料可以免费续杯……

  理论是枯燥无味的,但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告诉你背后的经济学,看完后醍醐灌顶呐!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8

  《牛奶可乐经济学》就是一本这样的故事的集合。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成本效益原则。当一个行动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就会采取行动。这是绝大多数举动的根源。

  比如,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常常打折销售,而最热门的电影却不打折?

  因为对电影院来说,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座位。大受欢迎的电影即使不打折也会满座,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电影院有理由不给票价打折。但是书不一样,如果预见到哪些产品更热门,卖家往往可以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库存。卖家给书打折以促进销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为什么机票现卖价格更高,而演出门票现买却更便宜?

  因为航空业主管们发现,出公差的商务人士更倾向于临时决定出行安排,而他们往往是高收入者,要么很富裕,要么可报销,对价格并不敏感。而演出不一样,高收入者一般不愿意到最后一刻才买票,临时买票毕竟要面对不知道能不能买到、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座位等不确定因素。事到临头才在售票口买票的,大多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

  为什么某企业奖励员工一辆豪华轿车,而不是等值的现金?

  经济学家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最好的礼物,往往是我们想要但是又不舍得买的东西。被奖励,等与别人帮着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可以开开心心享受奖品,又无需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愧疚。

  为什么很多酒吧喝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花生的生产成本虽然比水高,但花生和酒是互补的。客人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酒或者饮料也就越多。水虽然几乎没有成本,但是客人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成本更低,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书中提出了100多个这样的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分析、公用品、人际关系、心理学、职场风云等等各个方面,作者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人人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生活现象,我思故我在,人生因此充满乐趣。作为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这种书让人读得真是高兴。别出手眼,独特的观察角度,如同一场美妙的智力探险,情趣盎然。不枝不蔓,一个圈子也不绕,尽量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没有高深的数学模型,成本效益原则,边际效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都是最基础的经济学概念。如同高手,无招胜有招,手中不需藏利器,拈花飞叶,皆可伤人,何必非要倚天剑、屠龙刀?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9

  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

  在谈到这些各色各样的博物经济学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例如为什么牛奶要装在盒子里,可乐要装在圆的瓶子里?这个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去留意它。《牛奶可乐经济学》回答:

  一是产品的差异导致,牛奶大多需要放入冰柜保鲜,如果是圆的,会降低冰柜的利用率.可乐不需保鲜,不存在这个问题。

  二是圆形可乐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还有“路边躺着一张貌似百元钞票的东西,要不要捡”、“罚款能不能制止迟到”等问题。没有公布答案时,估计许多人会心里没底不敢回答,但见到答案后,就会觉得原因竟这么简单。所以弗兰克教授写这本书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让读者感受到经济学离我们很近,贯穿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经济学被广为诟病的当下,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没有沉闷感觉,至少给我们一是它讲了个朴素的道理:经济学也没什么了不起。现在经济学被一帮精英们越挖越深、越整越难了,没整它几十个看不懂的公式,没有成堆的术语创新还真成不了专家。所以大家都怕了,不敢琢磨。其实,就拿最低成本、最大产出这个原理来说,无非就是牛奶用方盒子装能节省点冰箱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方便的道理而已,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装箱子的时候放的东西能归置得整齐一些。想起了“理论来自于生活”那句老话,多朴素的道理啊!

  在本书中看到许多生活中不谋而合的例子,又加深了我对它的许多认识。由此看来,一条正确的原理,适用的绝不仅仅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就像这看似简单的成本效益原则,原来不只是某一方面的科学决策能力的基础,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与核心。这让我想到了哲学中所说的——普遍性与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0

  首先提醒大家一下,这个书电驴有下的,没必要买的。

  看完全书后对一下三点深有体会。

  一、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但事实上,生活中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

  美国法律禁止成年人自愿义务加班、封杀超瘦模特以及强制规定儿童入学年龄都是为了防止这样的恶性军备竞赛。这让我想到了国内可怜的莘莘学子。本来人人都不进行所谓的“培优”是很好的,结果班上有一个人去培优了,第二个第三个人觉得自己相对就落后,也就必须去培优,周而复始,所有的小朋友都把自己的课余时间放在了培优上了。尽管某些开明的家长认为这样是不好的,但迫于现实压力,仍然只有送自己的孩子去培优。结果就造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人人为了不落后都要去培优。设想如果所有的人都不培优,考试对大家来说仍然是公*的,考的就是大家共用相同的学习时间,即上课时间的效率。但就因为少数人打破了这个*衡,逼迫所有人都陷入这个圈子里。据说国家已经开始禁止小学生课外补习,但我5年级的弟弟一到周末仍然疲于奔命。

  二、“回归*均”理论

  任何人和集体在达到不正常的成绩(无论好坏)后,就会回归自己的*均水*。这就产生了一个奇妙的效应,让人们误认为批评比表扬有用。当一个人发挥超常而得到表扬后,依照客观规律他的表现会回归自己的正常水*,在外人看来即退步了,会让人产生表扬让其骄傲退步的假象。而另一方面,一个人在发挥失常且得到批评后,根据“回归*均”其成绩会上升至正常水*,让人产生批评使其进步的假象。

  也就是说,批评和表扬并不对成绩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当然对那些情绪化较强容易受影响的人除外,而真正起作用的仍然是客观规律。例如在一支球队表现很差的时候,老板若利马解雇教练,随即而来的成绩上升只是客观规律,并不一定是新换的教练有多强,也许原来的教练这个时候带队能取的成绩更好。安切洛蒂就是个例子,换做其他的队伍,当初冠军杯被惊天翻盘后他早就被解雇了。可是贝卢斯科尼把他留下来了,也就等来了又一座冠军杯。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例子都这样,比如今年的托特纳姆热刺要是没换教练估计就真的挂了。

  三、独立音乐发展

  “为什么独立音乐人,尤其是那些最有天赋的,偏爱音乐免费共享程序,而已经成名的艺人则往往反感这些程序?”答案显而易见。已成名艺人往往能通过卖CD获得极大的利润,所以他们当然对免费下载及其反对。而反观独立音乐人,他们没有大量的粉丝,并不期待通过CD的销售额获得大量的提成。因此对独立音乐人来说,“成名”远远比“赚钱”重要,因为唯有“成名”才能让他们“赚大钱”。当他们成名后,即使他们的歌曲仍然在被下载,但CD的销售量因为那些死忠的歌迷却在上升。正是这样一个非法的流通渠道,促使了这些独立音乐人的走红。没人会愿意买一张自己从来没在电视上听过也没看过宣传的CD,但正是网络大大的普及了他们的流行度,也随即建立了一个个小众圈子。而流行歌手则相反。因为他们的歌迷往往都是盲从性很高的小朋友,他们听蔡依林的同时也会听SHE、杨丞琳、王心凌、潘玮柏、吴克群、王力宏。要他们花钱把每个人的CD都收集显然不太现实,而且对他们来说音乐只是快餐,吃一口爽一下就好,没必要保存,因而许多这样的粉丝从来都不会买CD的,流行歌手的销售量仍然需要他们的死忠粉丝来维持。

  陈绮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她的歌,但我确定是在网上。她的作品就这样在网上一传十、十传百的流行开了。在毫无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唱片销量让主流歌手汗颜。早期专辑一张难求,甚至连早期的图文写真集已经在网上卖到了800块一本。演唱会更是爆满,encore的时间都够人家再开一场了。小众、小资、文艺的陈绮贞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培养了一大批死忠,他们就像我一样,也许硬盘里有下载过的歌曲,但仍然会到唱片行把与她有关的一切东西扫荡一空。我想这就是音乐涵养的厉害,陈绮贞永远不需要像主流歌手一样站出来对着歌迷大喊“打击盗版”,当一个人的作品到达一定境界的时候,我们歌迷是不愿意下载或买盗版的,虽然现在回忆起来如果没有免费下载我也许都不认识陈绮贞这个人。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悟3篇(扩展5)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0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

  《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的书名就透出一股子亲切感。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是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往往倒在冰冷的公式与枯燥的图表上,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小妙招:让学生们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并与课堂上的.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写出一个小论文作为作业。被此书编辑选为中文书名的牛奶可乐(此书原书名为The Economic Naturalist & Microeconomics and Behaviors)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实例: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想到这个例子的学生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与节省成本有关,方形盒子相对于圆形盒子来说更能节省货架的空间。可乐与牛奶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乐一般放在开放货架上,而牛奶一般放置在冷柜里,显然存储在冷柜里成本更高,因而牛奶盒子更喜欢采用方盒以节省空间,而开放货架成本低廉很多,此时比较趁手的圆形瓶子更加受到消费者青睐,因而圆瓶子更为妥帖。

  方瓶子还是圆瓶子?这真是个特别小的问题,但却蕴含着朴素的经济学原理。精明商家的主动策略和消费者的无意识行为相互影响形成了最终的结果。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为什么易拉罐不设计成矮胖而是高瘦?这是因为人的眼睛存在横竖错觉,相同长度的横条和竖条看起来竖条更长,因而人会认为高瘦的易拉罐容量更大。

  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而男装的扣子在右边?这是因为在历史上比较昂贵的女性服装都是由仆人为女主人穿上的,为了方便仆人所以扣子在左边,而这一特征作为高档女装的代表一路沿袭下来。

  这些弗兰克教授精心收集的学生作业,十分鲜活地展现了一个个具体经济状况的微观形貌。这也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启发,即在学习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的过程中,选择一些实例进行深入的理解会对完全掌握这一知识大有裨益。比如我在进行一些仪器的学习过程中,在理论学习部分总是感觉有所欠缺。而在实际自己上手操作了仪器之后才觉得完全掌握。陆游有一首诗写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事实上不止如此,弗兰克教授的总结是实践中的例子比较适应人们用故事来记住一件事的思维模式,而在掌握了整个知识的大脑会反过来加大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达到更为深层次的领悟。

  此外,我觉得《牛奶可乐经济学》中提到的小的经济学原理也可以在*常实验研究的管理方面帮助我们。比如我所在的实验室里有很多的手套箱用来做一些不适合在空气环境里做的实验。按理说,手套箱内的空间应该是更为珍惜的,但是在我的观察中并不是很多药品都是用更为节省空间的方瓶子装。如果以后有专门针对手套箱的药品,可能才都会设计成圆形的瓶子吧。

  读完全书,我为书中搜集素材的学生们的强大的洞察力惊叹,更为工业社会里复杂而细密的商业细节赞叹,他们好像一个个毛细血管,组成了复杂而精确的血液循环系统。而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么复杂的系统却始终如一地遵守着几个朴素的经济学理论。我觉得,可以多读这样接地气的经济学乃至更多学科的著作,对更为全面认识陌生的领域、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2

  这本书我是用两遍文字阅读模式+三遍语音解析模式+一遍手写笔记模式完成的,不得不说好久不看书的坏处就是,理解能力,总结分析能力都下降了。不过好在如此模式之下我竟也有了几分自己的感悟了,接下来就简述一二。

  首先还是要感谢作者罗伯特。弗兰克,因为这本书的内容他都是用博物经济学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所以我几遍下来也算是理解了一些。其次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思维方式的启发,它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说到思维方式我也不由自主想到了在长投学堂学习到的“量化思维”。如果说博物经济学是教会我们分析日常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经济原理,那么长投学堂学习到的“量化思维”就是帮助我们站在自身角度快速分析负债和资产并且执行财富计划的路引。

  在《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中,作者始终贯穿“成本效益原则”这个概念,它影响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人际关系市场等等。这里解释一下所谓成本效益原则就是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引用文中的问题“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亮?”

  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必然会对比相关成本与效益。不管是在冷冻室还是在冷藏室,安一盏打开门就会自动亮的灯,成本差不多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固定成本”,在这里指的是,它不随你开关冰箱门次数的多寡而发生变化。从收益方面来看,柜子里有一盏灯,你找东西更方便。由于大多数人打开冷藏柜的次数,比打开冷冻柜的次数要多得多,显然,在冷藏柜安装一盏灯的好处更大。所以,既然加装一盏灯的成本相同,那么,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冷藏柜安灯就比在冷冻柜安灯更划算。

  “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提醒我们,要小心提防那些太过美好的机遇——因为太美好了,反倒不像是真的。若将它和成本效益原则用到一起还能帮我们理解寻常市场上的.模式了。比如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

  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4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就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当然我自己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九章当心理学碰上经济学,也就是行为经济学。比如为什么维多利亚的秘密要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镶钻胸罩,虽说从来没人买过?

  该公司恐怕从来没指望要卖掉这些胸罩。镶钻胸罩不断吸引着媒体的视线,使得潜在客户注意到维多利亚的秘密这个品牌。但镶钻胸罩最重要的一个好处,恐怕是经济学家们经常忽视的一点:只要它们在产品目录上现身,人们对送礼物该花多少钱的参照系,就会因此发生改变。维多利亚的秘密把“别人花了几百万美元”的想法悄悄灌输到人们的意识里,于是,花几百美元买份礼物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了。

  并且我也在这一章节里知道了最好的礼物就是让我们自己买时有些舍不得,有别人帮我们做这个抉择,我们就可以高高兴兴享受这个东西又无需愧疚!

  当然我也深知自己理解的粗浅,基本上三个例子都是从书中拿来的,但我已经理解这本书想要给我们传达的精神了,原来经济学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函数公式和复杂理论,它是遍布日常生活的。就像股票也并不高大上,你用的格力空调,买的*安保险,喝的青岛啤酒这些股票都在你生活中。所以我对学习股票知识很有信心啦!

  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是经济学中最著名的一个概念。我想生活中也是有这么一只看不见的手,为了能过上那种独立自主,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的理想生活,所以我们需要也必须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加油吧!未来的百万富翁!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3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然而现下的经济学书籍大都晦涩难懂,这就常常使得读者阅读时感觉十分头疼,更不用说“快乐”、“光彩”和“才干”了。但是,今天笔者要推荐的《牛奶可乐经济学》又确实是一本能给人快乐、光彩和才干的书籍。

  这本书通俗易懂,妙趣横生,虽其所涉经济学知识并不十分深入,但对于初学经济学者进一步了解经济学仍然颇有益处。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著名的博物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总会在自己的经济学概论课上给学生布置一篇书面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借此收集了生活中各种经济学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收集与整理,便有了《牛奶可乐经济学》的出版。

  不同于其它经济学家用公式、图表和专业术语等难于理解的形式写就的经济学著作,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舍弃了那些晦涩难懂的语句以及非专业人士无法理解的图表公式,而是采用通俗的语言并且列举各种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向我们揭开了经济学的神秘面纱,让初入经济学甚至从未学过经济学的读者都能够看懂并产生兴趣。

  这些小故事无疑都是源自生活并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虽然其中的很多例子取材于美国,但*也同样存在类似的事件和案例,这让我们读起来不至于感到陌生或者不知所云。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所说的“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应用在在这本书里,就可以转化为“生活中不缺乏经济现象,而是缺乏应用经济原理解释经济现象的心”。生活中有太多太多人们司空见惯以至于常常忽视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为什么全新的二手车比真正的新车便宜得多等等。

  诸如此类的现象,作者在书中列举出了不少,这帮助读者去重新审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止于此,他还总是会运用经济学原理向读者进行解释,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常会不知不觉地获得掌握并灵活应用经济学原理的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机会成本概念、成本效益原则、供求定理、产权明晰、信息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等所有学习经济学的人都必须掌握的一些原理。没有公式图表、没有专业术语,作者以一些睿智的、有趣的小故事巧妙的进行了原理解释。比如在提到成本效益原则时,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室会亮,冷冻室不会亮?”,对此,作者给出了如下解释:

  首先,从成本方面看,不管是在冷冻室还是冷藏室,安一盏打开门就会自动亮的灯,成本差不多是一样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固定成本”,它是不随开关冰箱门次数的多少而发生变化。其次,从收益方面看,冰箱里有一盏灯会让人们找东西更方便。由于大多数人打开冷藏室的次数比冷冻室的次数要多得多,显然,在冷藏室安装一盏灯的好处更大。所以,既然加装一盏灯的成本相同,那么,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冷藏室安灯比在冷冻室安灯更划算。

  当然,成本效益原则也有例外。比如一个收入足够高的人不仅愿意在冷冻室安灯,甚至还愿意给每一层单独的冰格安灯。这个小小的例子很明显能帮助我们理解并记住成本效益原则的.重要性,而不至于觉得它枯燥无味。

  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笔者眼里的经济学似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可恶可恨”成了如今的“可爱可喜”。笔者曾经粗浅地以为,经济学只有一成不变的概念、各种各样的图表和怎么都理不清的一大串数字和公式.而这本书展现的经济学却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着的,充满着千奇百怪的足以勾起好奇心的小问题和用许多睿智的、有趣的小故事进行解释的答案。

  诚然,这些答案并非都是标准答案,有些可能无法让读者真的信服甚至觉得有些牵强,但就是这样才更加激起读者对经济学的探索,鼓励着读者亲身去寻找一个更好的答案。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来,经济学也是一门要历经实践去发现或检验真理的专业。

  蒙田曾说“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而这本书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妙趣横生大抵也是这个原因。弗兰克和他的学生们细心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挖掘其中的经济学原理,用一个个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的生活事例将经济学化繁复为精妙,使得这本书成为了想要了解或者学习经济学的人一个福利。

  联想自身及身边同学,却发现大部分同学对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可以说是漠视了,更不要说是探究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大部分同学并不清楚最近的股市变化,不了解银行的利率浮动,也不知道今年*又发布了什么财政决策……细细思考,这也难怪总有同学小小年纪就常常感叹生活无趣,原来是自身*时观察的太少,思考的太少。

  当然,随着大家学习经济学的不断深入,回首再看这本书会觉得它的理论知识过浅,甚至有些内容会模糊遗忘。但这本书的意义不会让笔者忘却,即它给予了一个在面对无垠经济学草原望而却步的胆怯求学者以勇气和希望,让这个求学者得到了莫大的快乐、光彩以及才干。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4

  读过《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是我曾经对经济学误解的救赎。对于刚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的我来说,每天面对一些令人头疼的公式,一些学术的名词,让我对自己的专业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不过,通过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经济学,经济学正生动地编织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身边的大事小情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一一解决,这让我对经济学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我读过本书以后的一点小小的感受。

  一、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我能收益很多

  全书以发问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兴趣,我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所以自然对这本书有着浓厚的兴趣让我把它吃透。作者会在开篇发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会亮?” “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是在右边?”······这一系列的设计方式问题,其实都是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衡。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并且细节上的设计还与几何学原理有一定的关系。就拿牛奶可乐的例子来说,一是因为消费的习惯,可乐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圆柱形拿在手里更方便,而牛奶却不是这样,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高,用方盒子装无非就是能节省点贮存空间,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运营成本低。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因此,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减少我们的成本,提高收益。

  二、经济没有多么的复杂,它来源于生活,我们也要将它运用到生活

  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没有沉闷感觉,至少给我们一是它讲了个朴素的道理:经济学也没什么了不起。现在经济学被经济学的精英们越挖越深、越整越难了,没有研究出几十个看不懂的公式,没有成堆的术语创新,那就成不了好专家。所以大家都怕了,不敢琢磨。其实,就拿最低成本、最大产出这个原理来说,无非就是牛奶用方盒子装能节省点冰箱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方便的道理而已,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装箱子的时候放方的东西能归置得整齐一些。想起了“理论来自于生活”这句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钱已经悄悄被商家赚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饮料的利润又是相当可观的,所以花生是免费的。而没有人愿意一边喝酒一边喝水的,所以食客如果选择水那酒的量自然也会下降,因此水的价格也是不菲的。这也因此提醒了大家一个道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所以这也提醒了我要在生活中时时都擦亮我的双眼,减少自己的利益损失。

  三、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生活中的经济学家

  庄子曾今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我们都受到利的困扰,也因此这么多人都选择经济学,因为每个人都想争取到自己最大的利益,当然我也不例外。但是这本书告诉我,抛开那些烦人的公式,其实生活中我就是自己的经济学家。从这本书的名字上就不难看出,牛奶、可乐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饮品,而牛奶对于我这种身体差的人来说更是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对这里面所蕴含的经济常识有丝毫的察觉,这一问题给我也敲响了警钟。在前不久的国家干部考试中,据报道常识题中最后一道选择题,让许多考生傻了眼:在超市常看到牛奶装在方形的容器中出售,而碳酸饮料则常装在圆形容器中出售。下列关于此现象的原因解释不合理的是?

  A、视觉上圆形比方形更柔和舒缓,吸引更多的顾客购买;

  B、圆柱形易拉罐下底可做成半球形凹槽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C、牛奶通常需要存放在冷藏柜中,立方体容器更节约空间;

  D、碳酸饮料通常直接用包装罐饮用,圆柱形拿在手里更舒服。

  对于读过这本书以后的人来说答案无疑选A。我想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它不仅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实践多了许多思考,更是增长了我的见识,让我对自己生活有了不同角度的认识,更加合理的安排我的资金。让我在生活中成为一名正真的经济学家,做到学以致用。

  生活中许多的小例子都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理解释清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工作中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的技巧也不尽相同,要想全面的自如应付,就必须对本行业的一些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领悟,因为不同的表象归结起来都是不变的道理,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学习领悟原理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内化成自身能力的过程。悟出了原理同时也就提升了思想水*和行为能力。我们追求速成更要追求功力。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5

  牛奶?可乐?经济学?当你看到这三个名词,我想,你怎么也不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超市里的牛奶2.5元一盒,可乐3元一瓶,它们的经济价值就这么多,想要跟经济学联系在一起,无非就是研究它们的生产原料,流程工艺,产品包装和人力成本。但经过老师的指点,看完《牛奶可乐经济学》之后才发现:生活处处是经济!

  一、生活处处是经济。

  《牛奶可乐经济学》,书中提出了100多个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分析、人际关系、职场风云等等各个方面,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硬币上的人像是侧面像,而纸币上的人像却是正面像?”“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是在右边?”“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收入高?”“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真正的新车便宜得多?”“为什么在单行道上,谦让有时反而会导致效率降低?”类似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都来源于生活,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这些可爱的问题正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讲授经济学时,顺手收集的学生课堂问题和作业。面对这一个个问题,也许现在的你也在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而你最直接的答案:“这是现实!”而正是这些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例被其巧妙的引用来阐明那些乏味、枯燥的经济学原理,使我不由的对该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生活多问几个“为什么”,简答即答案!

  刚开始提出的问题用经济学的简单解释就因为:牛奶用方盒子装,可乐用圆罐子装是因为牛奶需要放在冰箱里,方形容器节约存储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更加方便的道理。在不大的金属上变现正面肖像很难,而在纸币上印制精细、复杂的正面像可以防伪钞所有的事物,如果你从理论层面去解读,就会让事情变得复杂化,而你运用人们熟知的事例去理解说明,就会让人一目了然。就如同与人沟通时,要让对方理解我们所表达意思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对方熟悉的事物来举例,或是利用常见的情况举例,对方理解起来就会容易许多,我们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增强我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生活中许多的小例子都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理解释清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的技巧方式也不尽相同,要想全面的自如应付,就必须对本行业的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领悟。

  学习领悟原理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的过程。悟出了原理的同时也就提升了自我的水*和能力。当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可能往往会被问题的表象所蒙蔽,其实抽丝剥茧,拨开云雾看本质,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让我们随时都处于思考与收获之中,不仅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更能优化我们的生活!

  三、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

  该书中提出的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

  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

  回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可以用它们来解释:早餐,吃煎饼就要放弃包子,喝豆浆就要放弃米粥.在学校超市买一盒牛奶2.5元,去市区买一盒牛奶2元,但来回车费2元,为了获得最大收益,付出最低成本只有选择在学校超市购买,此等事例比比皆是,触手可得!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6

  我先前看过《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这次在推荐书目中又见到这本书,于是又重新看了一遍,发现里面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看,并期待大家读完后,在面对一些问题时,能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找出科学合理的答案,尽管有时答案不尽完美,但一些个维度去思考也不错。这本书的案例和结论都是从经济学的原理来展开的,我们可以看下身边常见现象和事物的经济学的解释。正如此书的标题《牛奶可乐经济学》,牛奶方盒、可乐圆罐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都体现了一定的经济学原理。

  为什么有不少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因为穿校服的要求,限制了学生们自我表达的能力。但它的优点则是减少了学生们在衣着竞争上所投入的货币及情感成本。为什么官僚们喜欢使用语焉不详的句子?是因为某个官僚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把文字写得稍微模糊一些,从而削弱自己在限制他人行为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出于同样原因,其他官僚也会这么做,于是言辞模糊暧昧的标准就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完全叫人看不懂的官僚语言最终又成了主流。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捕鲸人无法从自我限制中获益。而世界上大多数的鸡都是有主人的。鸡和鲸鱼都有经济价值。人们对鸡能享有可靠的所有权,但对鲸鱼却不能。

  书中类似上述有趣的举例非常多,综合看来,基本上都是依据成本收益原则来衡量,从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效益递减、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角度的思考,来判断我们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收益最大原则,对于一些行为有指导意义。

  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我们的业务推动方案其实也是如此,只有为大家安装了足够驱动力才能有好的业绩表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权利是对等的,如实告知、保费、保险保障的关系也是如此。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赚取真正财富的唯一方式,仍然是天赋、勤俭、幸运,再加上艰苦的劳动,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努力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财富。

  而只有多提问、多思考才能多收获。如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基本的功能,又要满足低成本竞争的需求。看到牛奶可乐容器差距,自然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可能会减少我们的经营成本,提高收益。“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钱已经悄悄被商家赚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饮料的利润是相当可观的,这才是花生免费背后的真相。这说明经济学规律无所不在,要活学会用。

  从问题开始,引发读者思考,然后给予解释,再找出普遍规律,让我们收获知识的同时激发我们延伸思考,还有那些事物是这样思考并按此规律去运作的?整本书读完之后会有豁然开朗之感,知道如何用经济学原理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同时让我们对周边事物重新又充满了探索好奇,用经济视界去看待这个世界。就如同当初在中学时掌握了一些粗浅的物理定律,就处处留心观察,努力在身边去寻求这个定律的运用一样。

  愿大家在阅读本书后都成为经济学的“经粉”,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原理,提升认知世界的能力、增加感受世界的维度,使策划和决策更理性、更科学、更符合经济规律。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7

  《牛奶可乐经济学》就是一本这样的故事的集合。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成本效益原则。当一个行动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就会采取行动。这是绝大多数举动的根源。

  比如,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常常打折销售,而最热门的电影却不打折?

  因为对电影院来说,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座位。大受欢迎的电影即使不打折也会满座,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电影院有理由不给票价打折。但是书不一样,如果预见到哪些产品更热门,卖家往往可以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库存。卖家给书打折以促进销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为什么机票现卖价格更高,而演出门票现买却更便宜?

  因为航空业主管们发现,出公差的商务人士更倾向于临时决定出行安排,而他们往往是高收入者,要么很富裕,要么可报销,对价格并不敏感。而演出不一样,高收入者一般不愿意到最后一刻才买票,临时买票毕竟要面对不知道能不能买到、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座位等不确定因素。事到临头才在售票口买票的,大多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

  为什么某企业奖励员工一辆豪华轿车,而不是等值的现金?

  经济学家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最好的礼物,往往是我们想要但是又不舍得买的东西。被奖励,等与别人帮着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可以开开心心享受奖品,又无需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愧疚。

  为什么很多酒吧喝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花生的生产成本虽然比水高,但花生和酒是互补的。客人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酒或者饮料也就越多。水虽然几乎没有成本,但是客人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成本更低,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书中提出了100多个这样的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分析、公用品、人际关系、心理学、职场风云等等各个方面,作者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人人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生活现象,我思故我在,人生因此充满乐趣。作为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这种书让人读得真是高兴。别出手眼,独特的观察角度,如同一场美妙的智力探险,情趣盎然。不枝不蔓,一个圈子也不绕,尽量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没有高深的数学模型,成本效益原则,边际效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都是最基础的经济学概念。如同高手,无招胜有招,手中不需藏利器,拈花飞叶,皆可伤人,何必非要倚天剑、屠龙刀?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8

  这是我生*读到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它和以往由晦涩的专业术语、复杂的数学公式堆砌成的书籍不同的是,此书主要从发生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小事入手,透过这些小智慧,印象中高深莫测的经济学原理一一得到解密。

  从未想过,一向让人避之不及的经济学著作,在作者独具一格的构思以及妙笔生花的描述下,仿佛就在看故事书一样,生动有趣。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

  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

  为什么酒吧便宜的白开水收费,而成本更高的花生米却收费?

  为什么全新的二手车要比新车便宜得多?

  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得多?

  乍一看,你以为你一不小心进了一个八卦论坛,可是随着一个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得到解密,你才发现,原来,这些被我们忽略的小细节背后隐藏了那么多有趣实用的经济学原理;原来,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贫瘠的思维一直未挖掘出来而已。

  书名《牛奶可乐经济学》来源于书中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牛奶盒子是方的,而可乐的瓶子是圆柱形的?通读本书后,你会发现,这个以为根本不需要思考的问题,竟然用到了经济学原理。

  拿储存成本来说,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圆柱形容器拿着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而牛奶,大多数人不会就着盒子直接喝,所以它不大可能装在圆柱形容器里贩卖。

  另外,可乐一般放在便宜的开放式货架上,牛奶则需要放在冰柜里,耗电的同时提高了运营成本,很显然方形容器比圆柱形容器更节约空间,而在经济学上,节约就意味着在侧面增加收益。

  这么一说,是不是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当然,有趣的还在后头,接下来,我们继续。

  为什么酒吧清水卖4元,花生米是免费的?因为,对酒吧来说,酒是创造高收益的重要介体,如果用户喝水多,则意味着对酒的需求降低了,整体收益也跟着走下坡路了。当然,酒吧会绞尽脑汁解决问题的,于是,聪明的老板就会推出:成本低廉的清水卖4元,成本更高的花生米却免费。

  假如你不懂经济学,你可能认为老板的脑袋被门缝夹了。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花生米是极好的下酒菜,用户花生米吃多了,就会加大对酒的消费,哪怕表面上花生米的成本要高于清水,可是有了花生米对酒的间接促销,花生米的成本显得微不足道了。毕竟,获得高收益的源头还在于酒嘛。

  本书列举了很多妙趣横生的例子,可是书的中心主题就两个:成本与供需。整本书通读下来,对作者的思维能力深为佩服。原来,不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知与判断,尤其在经济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养成“先谋后动”的习惯,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我们的一系列规划才可能在实践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9

  《牛奶可乐经济学》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他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博物经济学”作业,让学生提交生活中的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这就是此书的蓝本。书中有很多经典问题例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机会成本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 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在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就可以减少我们的成本,提高效益。产品设计、供求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等等各个方面都会影响成本和效益。阅读此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很多看似复杂的事情,其实我们只是忽略了基本的概念,而基本概念往往都是一门科学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多思考才会有更多的发现。人生本身就像是一个正弦曲线,有波峰,也有波谷,但始终围绕着一个x轴。在失意时被批评,于是我们很容易将紧随其后的上升理解为批评带来的效果。在得意时被表扬,于是我们很容易将紧随其后的降落理解为表扬带来的负面效益。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学习博物经济学是一项很好的学习本领。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0

  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

  在谈到这些各色各样的博物经济学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例如为什么牛奶要装在盒子里,可乐要装在圆的瓶子里?这个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去留意它。《牛奶可乐经济学》回答:

  一是产品的差异导致,牛奶大多需要放入冰柜保鲜,如果是圆的,会降低冰柜的利用率.可乐不需保鲜,不存在这个问题。

  二是圆形可乐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还有“路边躺着一张貌似百元钞票的东西,要不要捡”、“罚款能不能制止迟到”等问题。没有公布答案时,估计许多人会心里没底不敢回答,但见到答案后,就会觉得原因竟这么简单。所以弗兰克教授写这本书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让读者感受到经济学离我们很近,贯穿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经济学被广为诟病的当下,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没有沉闷感觉,至少给我们一是它讲了个朴素的道理:经济学也没什么了不起。现在经济学被一帮精英们越挖越深、越整越难了,没整它几十个看不懂的公式,没有成堆的术语创新还真成不了专家。所以大家都怕了,不敢琢磨。其实,就拿最低成本、最大产出这个原理来说,无非就是牛奶用方盒子装能节省点冰箱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方便的道理而已,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装箱子的时候放的东西能归置得整齐一些。想起了“理论来自于生活”那句老话,多朴素的道理啊!

  在本书中看到许多生活中不谋而合的例子,又加深了我对它的许多认识。由此看来,一条正确的原理,适用的绝不仅仅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就像这看似简单的成本效益原则,原来不只是某一方面的科学决策能力的基础,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与核心。这让我想到了哲学中所说的——普遍性与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悟3篇(扩展6)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0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

  由康奈尔大学的教授罗伯特·弗兰克大师写的《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第一次让我感受到经济学如此有趣如此亲切!由大师写作而成的书是一本深入浅出类似于睡前读物或者适宜下午休憩的科普类读物。它通俗易懂,把原本高高在上、书本数理式的、学院式的经济学,彻底变成我们随处可见、亲切可人的身边经济学。“牛奶可乐”在本书中成为通俗代名词,它代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

  比如: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饮料可以免费续杯等等问题。但是阅读完每一个章节的提问后就会明白这些我既定的思维里认为理所应当的现象,居然都可以在经济学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本书实在是神奇、不可思议。

  本书每一章前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作者循循善诱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典的小例子。其中给我印象深刻又简单易懂的例子有两个。一个是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搞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酒类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能提高酒吧的利润。反之,水和酒是矛盾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另一个例子也同样是简单有趣的。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常常打折销售,而最热门的`电影却不打折?因为对电影院来说,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座位。大受欢迎的电影即使不打折也会满座,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电影院有理由不给票价打折。但是书不一样,如果预见到哪些产品更热门,卖家往往可以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库存。卖家给书打折以促进销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通过书中以上这类种种的小例子,我逐渐在生活中感受经济学的魅力。经济学这一综合了物理、化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学科的经济学不再让人听而生畏,因为经济学它就源于生活。在*时的生活中尝试区理解最晦涩难懂的公式和高深的理论何尝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新方法呢!我想罗伯特·弗兰克大师写作本书的宗旨一方面是帮助我们爱上经济学,用经济学去帮助我们更巧妙地生活另一方面也是鼓励读者积极的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当中。理论是枯燥无味的,但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领悟理论背后的真谛是醍醐灌顶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2

  读了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以后,发现了很多浅显易懂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示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打折经济学的这一章。大家都爱打折,打折可以购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有的时候甚至会购买一些*时用不到的东西,这一点在我母亲身上尤其明显。

  理性的分析来说,打折对商家和消费者都是是一件好的事情。巴菲特就说不管是买袜子还是买股票,我都喜欢在打折的时候买高档货。

  而对商家来说,客户分为对价格敏感性和对价格不敏感的类型。价格敏感型的人,当他看到打折信息,就会对他有促进消费的作用。

  好多商家对打折采用了一个门槛式运营。比如淘宝里面的优惠券,如果价格敏感型的人,比如说我自己,当我买一个东西,我会先进首页去看一看,有没有这个店铺的优惠券可以领取,或是将链接发给专做返利的查询下,有没有隐藏优惠券。但是有的人买东西,是对价格不敏感的,他可能觉得做这些事情很浪费时间,他可能就不会做到这一步,就会直接直接购买。对于商家来说,两种顾客他都可以挣到钱,所以都需要。

  通过打折,商家可以一方面是可以消耗掉自己的库存,如果没有库存,也可以采用打折来作为一种营销的方式,卖出更多的产品。

  打折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伊藤,晚上八点钟以后他的食材区:熟食、面包、蔬菜等,好多东西都是打五折的。比如我们买衣服,换季的时候都是要打折的。比如好多服装或者是品牌店铺的VIP是有VIP折扣的,有很多人甚至会为了这个折扣,越过一些门槛成为商家的VIP的会员。

  那么我们以伊藤的这个打折的策略,来分析一下里面蕴含的经济学。伊藤对打折设置了门槛,就是晚上八点钟以后。如果价格不敏感的顾客,他可能就不愿意等到八点钟以后再来逛商场,他可能在白天的时候就来了,而价格敏感的人呢,他有可能会特意等到八点以后才,或者是他本来没有这样一个购物的需求,那么他也会在八点以后,逛上一逛,说不定就会购买一些的东西。伊藤采用这个打折的策略,如果他能够获得的总的利润额比不采取打折策略获得的利润总额有所增加,那么他这个策略就是成功的。很显然他各个门店都在使用这个策略,说明这个策略的.确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策略。

  打折和股票有什么关系呢,巴菲特在好股票打折的时候买入,那么股票为什么会打折,股票打折其实有可能是因为市场环境导致整个基本面不好,也有可能是因为,这家公司犯了什么错误导致市场对它不看好,比如之前的茅台塑化剂超标的事件,茅台不可能主动往酒里面加塑化剂,但是事实客观存在,导致市场对它有消极的反应,股价跌到了一个相对低点,其实这个时候就是买入的好时机。总之,好的公司都是需要等机会的,有可能是几年时间等一个机会。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3

  我第一次看到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介绍是在湖南大众传媒学院的图书馆一楼。新书介绍上是这样介绍《牛奶可乐经济学》的: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得多?我被这些有趣的问题吸引住了,当时我就借了一本来阅读。

  我阅读时感觉这本书写的很*易近人,以简单的经济案例来分析经济学原理,给人代入感很强。它不主张用高深的数学公式去解释,很适合我这种毛躁的人阅读。我把这本书当作故事书来阅读,通过一个个案例来大概了解以美国为主的经济。

  我最喜欢书中的“一切为了您的阅读价值”和推荐序:经济学解释生活。这两段开头真的很引人入胜,看完开头就忍不住的想往下阅读。

  其中这个案例个人觉得很有趣:为什么红壳蛋比白壳蛋要贵?(乔纳森·张)。3.09美元一打;如果是红壳的,则卖3.79美元一打。根据华盛顿鸡蛋营养中心的研究,不管是鸡蛋的味道还是营养价值,都跟蛋壳的颜色毫无关系。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价格差异呢?

  红壳蛋更讨买家喜欢,所以他们愿意付高价,这么解释倒很简单。但这个说法无法令人满意,因为它似乎暗示白壳蛋卖家有钱不去赚。如果卖红壳蛋利润更高,他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卖白壳蛋呢?

  红壳蛋的生产成本比白壳蛋要高,这个理由说得过去。鸡蛋的颜色取决于生蛋母鸡的品种。比方说,白来航鸡下白壳蛋,罗德岛红母鸡下红壳蛋。红母鸡一般比白母鸡个头大,由于母鸡每天必需的卡路里多少取决于其个头大小,所以饲养红母鸡的成本更高,从而红蛋的成本就更高。但要解释为什么红壳蛋卖得更贵,还必须考虑需求方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有消费者偏爱红壳蛋并愿意为此多出钱,市场上才有红壳蛋出售。否则,根本没人会卖这种成本更高的蛋。

  这本书中很少提及令人难以理解的原理,公式,计算方法。它以一种白话的形式来阐述,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我上网查了一下,这是一套系列书。还有牛奶可乐经济学2.3,行为经济学和国计民生版。我有一种购买的冲动了。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4

  拜读了弗兰克教授的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我感触很深:

  改变习惯思维,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学会总结。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通常会以自身利益来权衡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我们周围事物的习惯,就不会对事物的存在性和合理性进行思考,不会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其实生活有其自身的魅力,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背后都蕴含着经济学道理,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理所当然,只是习惯罢了。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我,理所当然的想法是我忽略了探究的意义,看过此书后使我意识到了以前的认识水*有多槽糕,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程度有多大,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换个角度思考就会有新见解。

  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了解经济学基础里面的概念。虽然我学会计,对经济学也涉及颇多,之前上《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就学的云里雾里的,连公式、专业名词都记不住,又谈何继续探究,当考完就觉得一身轻,暗暗发誓再也不碰了。经济学家的书都是“贵族经济学”,一大堆表格、公式、怪名词、英文缩写。这就让我们产生的错觉,认为经济学很抽象,难以理解且与生活联系不大。《牛奶可乐经济学》让我懂的将抽象的理论用身边的例子去理解,如此便简单明了了,在与人沟通时也是同样的道理,让对方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最快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对方熟悉的身边例子。特别在以后工作中,遇到的人不一定都懂财会专业名词或术语,用身边的事例就会使工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整本书读下来,不会觉得晦涩,彻底打消了“经济学”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碍。至少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理论来自于生活”这个朴素的道理,向我展示了经济学的有趣,生动。对于生活中所看到现象的解释,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这就是开头问题的答案。

  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圈瓶子里卖?

  一是因为消费的习惯,可乐圆的"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高,如果是圆的,会使得冰柜的利用率降低。而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

  这是书上给出的答案,我相信这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王老吉、旺仔牛奶,有方的纸包装,有圆的铝罐包装。至于哪种利润高,我并不清楚,但从随处能买到的情况看,不同包装,不同定价的同种饮料在饮料市场都占领一定的份额。我觉得,不管方或圆,更多取决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

  由此也说明这本书更多的是唤起了我们思考的热情和对经济学的兴趣,是从一个例子去学从哪个角度怎么分析,书中还说了很多小事,不要太较真里面的例子,因为作者和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有些例子不免无法理解。在以后,我们要运用经济学来解决问题感受生活的魅力,它不仅对我们的事业有帮助更能优化生活。虽说并非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我们至少可以更积极地用心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5

  由康奈尔大学的教授罗伯特·弗兰克大师写的《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第一次让我感受到经济学如此有趣如此亲切!由大师写作而成的书是一本深入浅出类似于睡前读物或者适宜下午休憩的科普类读物。它通俗易懂,把原本高高在上、书本数理式的、学院式的经济学,彻底变成我们随处可见、亲切可人的身边经济学。“牛奶可乐”在本书中成为通俗代名词,它代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

  比如: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饮料可以免费续杯等等问题。但是阅读完每一个章节的提问后就会明白这些我既定的思维里认为理所应当的现象,居然都可以在经济学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本书实在是神奇、不可思议。

  本书每一章前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作者循循善诱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典的小例子。其中给我印象深刻又简单易懂的例子有两个。一个是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搞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酒类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能提高酒吧的利润。反之,水和酒是矛盾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另一个例子也同样是简单有趣的。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常常打折销售,而最热门的电影却不打折?因为对电影院来说,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座位。大受欢迎的电影即使不打折也会满座,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电影院有理由不给票价打折。但是书不一样,如果预见到哪些产品更热门,卖家往往可以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库存。卖家给书打折以促进销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通过书中以上这类种种的小例子,我逐渐在生活中感受经济学的魅力。经济学这一综合了物理、化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学科的经济学不再让人听而生畏,因为经济学它就源于生活。在*时的生活中尝试区理解最晦涩难懂的公式和高深的理论何尝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新方法呢!我想罗伯特·弗兰克大师写作本书的宗旨一方面是帮助我们爱上经济学,用经济学去帮助我们更巧妙地生活另一方面也是鼓励读者积极的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当中。理论是枯燥无味的,但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领悟理论背后的真谛是醍醐灌顶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6

  今天,很快的读完了牛奶可乐经济学,就像书名所暗示给我们的,牛奶可乐,从牛奶可乐中提取一些经济学原理,让我们能以经济学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生活中的经济经济行为。从在网上开始看电子书时,最先想到的还是张五常的卖桔者言了,这两本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生活中我们毫不留意的`一些经济活动,从中能悟出许多经济学原理,这进一步证实了我们无论学习什么知识,我们都需要留意我们的生活,其实那些哲理及原理就蕴含着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需要去发现,需要去留意。就像哲学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要把我们的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连接。从生活中去获得一些理论知识,即便没有那么专业的术语,然后在实践中,也就是在生活中,我们继续去运用这些知识,这将对我们的生活中带来很多的便利,这也是我们的一笔财富。

  牛奶可乐经济学是罗伯特·弗兰克的著作,其导语就是: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用经济学家的眼睛看生活,如果你正在犹豫是否去商场的折扣卖场,如果你正在为买博物馆套票举棋不定,如果你正在为租婚纱还是买婚纱犯愁,如果你正在考虑换一份清闲的工作,如果……那么这本书中千奇百怪的例子,加上妙趣横生的分析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这就很吸引人,能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况且,这也是源自于生活的,很贴近我们的生活,就让我们感受到,的确如此,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生活,去规划我们的未来。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经济学能做什么,实际上也是从特定的角度,试图给予这个问题一个解释。也许这本著作的观点不一定异常深刻,事实上,全书用的都是经济学教科书里非常基本的原理;然而,弗兰克的立场客观、方法独特。本书内容的选取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话题,阅读此书,不仅能学到很多非常重要的经济学理论,更关键的是通过学习弗兰克用理论分析现实的思路,从而实现“非仅一鱼,更得一渔”的效果。

  当然,我读这本书感觉真是一目十行,现在阅读的速度越来越快了。读这本书的最大感触是,我们在追求所没有的东西之前,应该先认清已经拥有的是什么,我们的购买力和竞争力更多的来自于自我认知以及我们所能支配的资源。在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需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保持冷静,尤其是在经济活动中,更需要自知之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投资的时候尽可能的去规避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无论是我们对于生活的投资还是人生的投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7

  “农民以体力劳动从事耕耘,商人以其审时观变从事贸易,手工业者以其精工巧技制造器械。”这世界上无人不在追求着“利”。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

  看到这些,你是否犹豫了呢?虽然经济对我们很重要,可碍于经济学对于我们来说无非就是一些复杂的公式图表和概念,所以我们都不约而同的略过了经济学。当然,我也是这样认知的。可是却有一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经济学的认知。它就是《牛奶可乐经济学》。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为什么……这就是那本书的导语,也就是这本书带我走进了经济学的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分析的简明扼要,读完之后我也就顺理成章的知道了这一系列的设计方式问题,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是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衡。

  看完之后,同学们是否都有了跃跃一试的打算呢?那么就行动起来吧!因为这本书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小见解。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8

  这本书是比较好理解的,它其实是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把复杂的经济学道理,用简单的语言和生活当中的现象讲出来。全书共有11章,讲的都很朴素。

  其实学习这件事就是比较简单的,你只要能摸到某一新鲜事物的内核,其他用无数实践去论证它就好了。

  正如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一个道理后面配无数个小案例。让经济学围绕在你的生活当中。

  自己看着比较有想法的是第3章,自己比较想做编剧,所以看到这里就明白了为什么助理编剧挣得那么少了,原来是想做编剧的人都不会在意刚开始能给多少钱,都想的是做成了这件事背后的价值。金主爸爸们真是精啊,一分钱都不想浪费。

  我认识的一个编剧姐姐,她很6了已经,然后她还是自己考了教师资格证,打算将来万一编剧不行,当个老师也不错。

  于是,我就暗戳戳的.打退堂鼓了。但是先让自己成为富婆就不一样了,我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里面了。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赚它五十万。完美。然后我就有钱去深造了。加油!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9

  拜读了弗兰克教授的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我感触很深:

  改变习惯思维,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学会总结。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通常会以自身利益来权衡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我们周围事物的习惯,就不会对事物的存在性和合理性进行思考,不会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其实生活有其自身的魅力,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背后都蕴含着经济学道理,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理所当然,只是习惯罢了。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我,理所当然的想法是我忽略了探究的意义,看过此书后使我意识到了以前的认识水*有多槽糕,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程度有多大,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换个角度思考就会有新见解。

  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了解经济学基础里面的概念。虽然我学会计,对经济学也涉及颇多,之前上《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就学的云里雾里的,连公式、专业名词都记不住,又谈何继续探究,当考完就觉得一身轻,暗暗发誓再也不碰了。经济学家的书都是“贵族经济学”,一大堆表格、公式、怪名词、英文缩写。这就让我们产生的错觉,认为经济学很抽象,难以理解且与生活联系不大。《牛奶可乐经济学》让我懂的将抽象的理论用身边的例子去理解,如此便简单明了了,在与人沟通时也是同样的道理,让对方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最快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对方熟悉的身边例子。特别在以后工作中,遇到的人不一定都懂财会专业名词或术语,用身边的事例就会使工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整本书读下来,不会觉得晦涩,彻底打消了“经济学”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碍。至少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理论来自于生活”这个朴素的道理,向我展示了经济学的有趣,生动。对于生活中所看到现象的解释,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这就是开头问题的答案。

  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圈瓶子里卖?

  一是因为消费的习惯,可乐圆的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高,如果是圆的,会使得冰柜的利用率降低。而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

  这是书上给出的答案,我相信这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王老吉、旺仔牛奶,有方的纸包装,有圆的铝罐包装。至于哪种利润高,我并不清楚,但从随处能买到的情况看,不同包装,不同定价的同种饮料在饮料市场都占领一定的份额。我觉得,不管方或圆,更多取决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

  由此也说明这本书更多的是唤起了我们思考的热情和对经济学的兴趣,是从一个例子去学从哪个角度怎么分析,书中还说了很多小事,不要太较真里面的例子,因为作者和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有些例子不免无法理解。在以后,我们要运用经济学来解决问题感受生活的魅力,它不仅对我们的事业有帮助更能优化生活。虽说并非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我们至少可以更积极地用心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0

  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的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单行道上谦让反而降低效率;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等等。虽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趣,但解释却很简单,我们*时也可以自己做出合理的解释,不过是作者用了一些经济学的概念。

  这一系列的发问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然后作者通过一种经济学看问题的角度来进行阐述。在不经意中导入经济学原理。马太效应、边际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解释问题的时候作者像是在讲一个个小故事,通过叙事的方式,他把略显枯燥乏味的经济学原理说的引人入胜,活灵活现。

  仔细想想,这本书还是给我带来不少启发。

  其一,主题和角度很重要,虽然都是生活中简单的例子,虽然解释起来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明之处,但本书胜在接近性,和我们日常生活的接近,此外,就是以博物经济学来总括所有案例。

  其二,我们往往在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总想学习的快些,但却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往往是一个学科成立的基础。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悟3篇(扩展7)

——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1

  经济学基础在当前经济管理类型专业中属于非常核心的课程,在其相关专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发挥关键重要作用,尤其现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对于经管类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我们必须加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水*。[1]同时经济基础课程教学目的重在实践,但是其内容体系过于庞杂、知识偏重理论,但是日常的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教学环境发展较为滞后难以满足新时代对经济学基础教学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实施,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水*的提升,不利于实用性经管人才的培养。

  1“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发展现状

  1.1“经济学基础”教学课程的安排偏重理论

  现阶段,多数学校的“经济学基础”的课程安排偏重理论性知识,而经济学基础的课程本身内容体系庞杂,相关观念和理论抽象复杂、晦涩难懂,纯理论性讲解无法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清晰的理解,甚至适得其反,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这也极大地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长久以来,院校使用的考评系统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理论水准,没有重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查评估。这些年,各院校致力于知识理论的研究,院校教师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研究以及论文的发表方面,忽略了对经济学基础中应用性教学的研究,而此类学科对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同时,现在大多数教学只是单纯掌握了理论性知识,基本没有从事任何经济学实践活动,也没有开展过任何经济业务。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经济学案例,课程内容空洞无趣、枯燥无味,不仅不能使学生很好地了解课程的内容知识,甚至极大消磨了学生的耐心,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之实践性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

  1.2教学案例的使用水*偏低

  众所周知,经济学基础知识理论性太强,单纯照本宣科学生难以理解知识内涵,加之该学科对实践性还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课程中增加教学案例分量既是学科本身的要求,也是众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需求。[3]但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案例分析课程安排较少,案例内容质量不高,脱离实际生活,案例分析不到位、不合理,使得最终案例教学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是涉及方方面面。其一,一般情况下,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人数限制,理想的授课人数大约为30人,但是各大院校实行扩招,学生规模持续壮大,然而与学生对应的教学资源并没有都得到很好的满足,班级人数不断增加,加大了授课压力,普通教学班人数扩大到60人左右,甚至部分学校由于人数过多组织合班授课,班级人数超过百人,这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效果。其二,教师普遍缺乏较强的案例教学能力。较之传统的教学,案例教学在教学能力等方面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校没有开展案例教学的相关培训,教师也普遍缺乏案例教学的学习,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授课老师往往不得要领,使得案例法的教学成效大打折扣,没有很好地发挥该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其三,学校经济学授课教师大都没有参与过专业相关的工作实践,经济学管理真实的工作情况根本不了解,在案例讨论环节无法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指导,使得教学最终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4]

  1.3缺乏完善的教学实践基地

  当前阶段,多数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基本不存在实践课程,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门课程在经济管理专业中非常重要,而且这类专业对实践具有很高的要求,在课堂上开展简单的实践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广泛实行,经济现代化趋势明显,具有现代经济意识和经管能力的人才极度匮乏。[5]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也要求各个院校建立经济教学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必须对经济管理环境进行尽可能的模拟,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相关问题的体验和学习。

  2“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的革新措施

  2.1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现阶段,国内大多数院校的经济学专业的授课教师都具有相对高的学历,其专业的理论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然而受制于种种条件,授课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极为匮乏,甚至完全不了实际的企业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管理工作的实施程序。这也是长时间以来造成经济学课程枯燥、空洞非常关键因素。[5]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制定相关措施,有效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仅需要关注教学质量的提升,更要加强教师实践水*的提升。对于该专业的教师增强工作审核,要求授课老师适当压缩课程教学时间。首先,要求教师从事专业对应的实务工作,增强对相应职业具体工作的了解,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到银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和企业等单位,参与其经济管理工作,掌握经济管理工作的最直接的资料,根据自身实践,对教学案例资源进行完善、充实,使之更加贴合生活,更便于学生理解。其次,激励授课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经济学专业资格考试,充实教师各层次的知识,有助于教师水准的提升。最后,从校外邀请经验丰富的经济学基础教学经济学专家或者企业经济管理者组织专题讲座,不仅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很好的补充,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和眼界。

  2.2提高案例教学水准

  经济学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效的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还可以实现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共同都得到提高。同时,在案例教学涉及的相关考试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无须顾及试卷的限制。授课老师可以学生实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对案例教学进展进行合理的控制,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注意学生对案例的反映及其观点,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还可以把该项评估情况加入学生的最终的成绩中,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一个有效参考。

  2.3经济学基础实践基地建设

  现阶段,多数企业并不乐于接收实习学生,然而学生可以进入的银行、事务所、咨询公司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进入之后也只能从事一些基础性工作,甚至是劳力工作,无法真正涉及非常专业经济管理工作。因此,学校建立经济学专业实验室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显著。在实践基地,可以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模拟,利用模拟情境,学生进行相关操作,处理相关的经济问题,进而更加深刻地掌握,改善教学状况,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高效模拟,尽可能再现企业发展情况,综合各类专业知识,一方面,有效帮助学生系统巩固教材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符合当前复合型人才的发展要求。

  3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的经济学基础教学存在较多问题,教学模式刻板,教学环境封闭,无法满足实践性经管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无法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文中笔者从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改善案例教学质量、建立实践基地三个方面革新“经济学基础”的教学环境,提升专业教学水*,满足现代企业经济人才需求。

推荐访问:经济学 可乐 牛奶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个人感悟3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个人的感悟1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