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如何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10篇

时间:2022-10-06 17:40:05 来源:网友投稿

如何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10篇如何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学校五年规划暨高质量发展方案 “双轮驱动,两翼发展”。我学校积极响应省、市教育大会有关精神,对教育事业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10篇,供大家参考。

如何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10篇

篇一:如何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学校五年规划暨高质量发展方案

 “双轮驱动,两翼发展”。我学校积极响应省、市教育大会有关精神,对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新的定位,寄予了新的期望,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我校目前在区内还是比较薄弱的学校,办学水平亟待大幅提升。未来的几年里,我们需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推动本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学校新的跨越,这是我们每个学校人的责任和义务。

 为此,制定学校十四五未来五年期间规划及高质量发展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研究和实践,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凸显办学特色,逐渐形成学校办学品牌,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 、目标定位 (一)发展总目标

 以“蜕变—厚积—薄发”为三步曲,努力实现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管理规范、教师队伍优秀、教学质量突出、学生发展全面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1.以“五园”建设为目标,将校园建设成为绿色校园、书香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棋文化特色校园。将学校建设成学生的成长乐园,教师的精神家园。

 2.以“人文关怀下的制度自觉”为目标,引进现代化学校管理理念和管理平台,加强内部治理,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过程,实现精细化、流程化、标准化管理。

 3.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整体提升基础上,抓好三名工程,大力培养本校名优教师,力争三年之内有 3 名教师能在学科内有所建树。

 4.以“质量强校”为目标,大力施行“质量起航”战略,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课程建设为推手,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迈入区内第二序列,全市质量测评进入中等及以上水平,在同类学校中形成较强竞争力。

 5.以培养“习惯好、兴趣广、有智慧的创新型时代少年”为德育目标,以“体验式”德育为特色,丰富德育形式,完善德育体系,推动本校德育工作更上新台阶。

 三、实施举措 (一)以“五园”建设为举措,大力改善办学环境

 1.结合维修改造将学校打造成绿色校园。

 2.充分发挥艺术教师特长,带动全体师生用两年时间打造艺术校园。

 3.加强科技教育,用一年时间打造科技校园。

 4.引进外部资源,以留守儿童读书吧为切入点用一年半左右打造书香校园。

 5.创建全国象棋特色学校,用一年时间打造棋类特色文化校园。

 (二)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1.进一步加强支部建设,凸显支委领导力量,通过规范建设阵地,规范日常管理,强化书记项目突出支部特色,教学质量示范岗等途径,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推动示范组织升级工作。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班子队伍管理办法。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完善班子队伍考核机制。

 3.加强管理团队培训。一是加强与名校、区内强校之间的交流联系;二是加强管理技能技巧的专业培训;三是加强管理人员德行养成,形成吃得苦、吃得亏、受得气、舍得干的良好管理风气。

 4.以创新管理,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学习借鉴,修订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引入现代化管理理念,引进现代化校园管理平台。

 (三)努力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

 1.把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放在第一位,夯实基础,积淀内涵,修身养性,和谐发展。

 2.争取上级部门关注和支持,努力改变师资不足和学科配备不合理现状。

 3.努力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提升教师幸福指。一是改善办公条件,建设优雅温馨的办公文化,建设艺术教师工作坊,添置办公电脑,增设母婴室等人文关怀场所;二是加强人文关怀,完善学校教师体检、慰问等制度,加强支部、工会等组织关怀,健全关怀体系;三是以支部、工会为载体,多层次开展教师活动。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务实创新、力争一流”为本校教师精神,结合意识形态工作,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榜样教育、警示教育、条例学习;二是通过公开承诺、签订责任书、组织校内演讲、评选师德标兵等举措,进一步丰富师德建设形式,提升师德建设有效性;三是继续加强师德考核力度,引入学生满意度评价、家长满意度评价。

 5.加强师资培训,提升专业素养。一是多渠道、多形式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并以笔记查阅、汇报交流等形式展开学习培训效果评估;二是通过校内比赛、片区交流、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基本功培训和提升活动;三是建设好“青胜蓝”工作坊,落实青年教师提速成长战略,走出学校局限,在全区乃至区外寻找优秀教师作为本校年轻教师成长导师,定期开展联席会,凸显一对一青蓝作用;四是全面分析和评估教师个人能力状况,加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探索并形成我校“微格培训”

 “菜单培训”模式。五是围绕三名工程,通过校园讲坛、技能大赛、案例征集以及评选年度教师、首席学科教师等途径,搭建平台,培养人才、发现优秀教师,努力推出本校名优教师。

 6.特别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是开辟班主任工作坊,定期开展班主任联席会,组织论坛,举行经验交流,案例分析。二是组织班主任多参观交流,并邀请区内、市内优秀班主任展开专题培训。三是落实班主任帮带工作,尽快促进年轻班主任成长。四是努力发现和培养本校名优班主任。7.加强退休教师队伍的管理。一是进一步规范教师退休仪式,提升教师退休光荣感;二是加强对退休教师的日常关怀和指导,建设和谐队伍;三是及时关注和回应退休教师呼声,做好日常稳定工作。

 (四)以研促教,大力提升教学质量

 1.以“春风·本真课堂”为主题,探索和加强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学习,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加强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运用,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围绕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开展多级次课题研究。

 3.以语文学科为重点,加强学科教学改革,力争用五年时间,让我校语文学科教学在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形成一定特色,并以语文学科建设带动其他学科质量提升和特色教学。逐步形成语文阅读写作、生活数学、英语童谣、科学制作这四门基础学科延伸课程和以兴趣发展为主的综合素养特色课程体系,探索多学科融合的项目主题课程。

 4.施行“质量起航”工程,大力推进校长质量导航,班子队伍质量领航,学科年度教师质量助航,全体教师质量护航,加强过程管理和阶段监测,确保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5.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奖励机制。一是完善学科教学目标奖励和进步奖励机制,鼓励各学科教师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二是完善艺体学科竞赛奖励机制,对于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艺术体育竞赛,获得突出成绩的,纳入教学质量考核,给予奖励。三是设立领导班子教学质量带头提升考核办法,将班子队伍教学质量纳入管理绩效进行双重考核。四是设立主管部门、分管领导教学质量考核办法。

 (五)加强体验式德育管理

 1.深入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明确以“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基础德育理念,坚持“体验式德育”的特色方向。

 2.以习惯养成为中心,大力开展习惯养成教育。一是编创本校习惯养成童谣;二是开设《正蒙》校本课程,分年级开设习惯养成;三是组织好各种习惯养成评比竞赛,开展好光盘标兵、优秀志愿者等表彰评比活动,提升习惯养成积极性和参与度。

 3.结合本校实际,大力开展“六当四礼”活动。“六当”,即人人都当志愿者,人人都当升旗手,人人都当小干部,人人都当小厨师,人人都当新闻推介人,人人都当地方文化宣讲员。“四礼”,即一年级“养正·启蒙”入学礼、“养正·启德入队礼”,

 三年级“养正·启智”成长礼,六年级“养正·启航”毕业礼,让德育体验更具体验性和创造性。

 4.引进资源,着力开展仪态教育,让我们学校的女孩子在仪态上端庄优雅,男孩子在仪态上率直挺拔。

 5.创造性打造独特而富有个性的班级德育文化,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试验田,把创造力还给班主任。

 6.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园,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7.通过校园清洁扫除、家务劳动及开辟家庭农场、学校校外实践基地等途径,大力加强学生劳动教育。

 8.加强文明校园建设,不断提升学校德育主题活动有效性,不断丰富德育形式,拓宽德育载体,建好校外德育实践基地。

 (六)多举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1.结合新时代精神,探讨和实施多元化评价,编创本校阅读银行卡和学生成长信息报告册,让家长参与评价,并以评价为杠杆撬动家庭和学校形成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合力。在成长信息报告中,列入课外阅读、优秀诗文积累、习惯养成、运动体能、艺术特长、棋类特色、身体指标、基础知识、获得奖励、志愿服务等指标项目。

 2.丰富学校各类阅读、艺术、体育、科技活动,让一年一度体育节、象棋节、阅读节(一年一个主题)、艺术节、科技节、劳动周形成常态。

 3.坚持人人会玩儿一种球(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人人会下一种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人人懂得一艺术(音乐类,如唱歌、跳舞、乐器;美术类,如绘画、泥塑、雕刻、书法等)的兴趣导向,利用少年宫、课后服务等平台,加强学生兴趣教育。

 4.加强学生假期指导,让体育锻炼、家务劳动、阅读、科技制作、演讲表达、志愿服务成为假日常态化实践。

 (七)突破局限,融入协调发展

 1.努力打破校际屏障,构建大教育格局,抱团发展,长远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

 2.实施教育社区化,面向社会及家长引进球类、棋类、器乐类等特长人士,加强与师范学院的深度合作,加强与当地社区的深度合作,开辟校外教育基地,丰富教育教学资源。

 3.加强与区内区外优质学校的互动交流,加强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学习借鉴、合作开发。

 4.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办好家长学校,规范家管理,多渠道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技能技巧,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5.开源引资,吸引社会力量和争取上级支持,不断优化办学条件。

 未来的五年,是学校集中发展的五年。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关键在于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具体实施要靠改革创新,多措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奋斗不止,学校的明天一定更加辉煌!

 

篇二:如何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管理在线 1Guan

 li

 zai

 xian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 成都东部新区石板凳学校

 戢翔当前 , “ 新优质学校 ” 的创建和发展面

 临着诸多问题 。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生源不

 稳定 , 办学基础较差,学校管理不规范等瓶

 颈 。

 要办出老百姓满意的好学校 , 农村学校

 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 建立健全激

 励机制 , 抓实 、 抓细常规管理 , 充分发挥校

 园文化的引领作用等路径 , 助推学校实现

 高质量发展 。一 、

 建立 、 健全科学合理的制度

 体系学校章程是学校的"母法 ” , 系统规定

 着学校运行的整套体系 , 是学校制度的最

 根本依据 , 是改革发展 、 依法治校的基本遵

 循 。

 学校的核心管理制度包括教师管理制

 度和学校常规管理制度 。

 教师管理制度有

 师德建设制度 、 教职工年度考核制度 、 教师

 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制度 、 教师专业

 技术职务考核推荐制度 、 教职工岗位竞聘

 制度 、 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制度等 。

 学校常规管理制度重点关注学校日常的教

 育 、 教学程序,主要有安全工作制度 、 领导

 工作制度 、 民主管理制度 、 教职工培训管理

 制度 、 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 班级考核制

 度等 。制度的制定 , 要依据法律和学校办学

 章程的原则与要求,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 ,

 形成健全 、 规范 、 统一的科学合理的制度

 体系 。

 制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 关注教师的

 专业成长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优化 , 要

 彰显学校的办学理想 、 特色 , 发展方向和目

 标 。二 、

 建立健全公平正义的激励

 机制公平正义的激励机制 , 是优化教师队

 伍 , 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

 方式 , 是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学校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各类

 规章制度 。

 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制度 , 必须

 体现公平 。

 对师德表现优秀的 、 任劳任怨工

 作的 、 业绩突出的 、 有担当的教师,学校要

 在制度上给予肯定 。

 职称晋升 、 绩效考核要

 多劳多得 、 优劳优酬 。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以师生利益和需求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要严格执行 。

 制度面前

 一律平等 。

 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老师 ,

 都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

 考

 核面前不分亲疏 。

 不论是年度考核还是绩

 效考核 , 任何个人都只能以工作 、 以成绩论

 高低 , 不能向校长 “ 要 ” 优秀 , 不能向校长

 “ 要 ” 表彰 。学校要建立公开的考核表彰机制 , 要

 变提名推选为量化推荐 , 即按教师年度考

 核得分由高到低推荐 , 根据专项方案进行

 测评和量分打分 , 最终根据得分情况由高

 到低依次推荐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公平的学习培训机

 会 , 让教师都能有机会外出开拓视野 , 增长

 见识 , 提高素养 , 获得成功的职业积累 。

 学

 校要为教师成长 、 成功搭建平台 , 要为教师

 个人研修 , 参加各类竞赛搭建平台 、 提供方

 便 , 促使教师不断成长 , 获得成功 。三 、 抓实 、 抓细常规管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要以细化 、 可操作

 的制度为依据 。

 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

 包括教师坐班 、 请销假 、 备课 、 上课 、 作业布

 置 、 听课 、 考核等 , 包括学生晨午检 、 卫生 、

 安全 、 活动等 , 涵盖了学校日常工作的方

 方面面 。

 其管理必须要有细化的可操作的

 制度为依据 , 要做到让师生处处有章可循 、

 事事有规可依 。

 学校要通过精细化的常规

 管理 , 规范师生的行为 , 要形成稳固而长效

 的管理机制,使学校日常运行有规律 、 有次

 序 , 易于调控 。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要以落实为目标 。

 学校管理不能只是布置,更重要的是要

 “ 理 ” 。

 学校要采取督促 、 检查等方式来发现

 问题 , 要采取通报 、 整改等方式 , 来规范行

 为 , 使各项常规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O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要达到规范行为 、

 推动工作的目标,就必须以考核为手段 。

 学

 校实施了环境治理工作 “ 课遇制 ” 。

 上课教

 师要负责班级环境卫生治理的安排指导 。

 但如果不考核 , 除班主任外 , 任课教师是就

 难以担负起这一责任 。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要不创新 。

 常规管

 理工作的内容和重点要根据学校发展的

 需要及时调整 , 及时创新 。

 常规管理工作开

 展的形式要根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创

 新 。

 常规管理工作的主题要根据需要不断

 创新 。

 德育常规工作的主题,一定要根据阶

 段中心工作及重大节假日要求不断更新 。四 、 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学校特色的环境文化建设要从两个方

 面着手 , 一是完善和优化校园硬件设施 ;

 二是围绕文化主题 , 精心设计 , 营造浓厚的

 文化氛围 , 让校园处处皆育人 。

 学校要打造

 走廊文化 、 教室文化 、 操场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不同于学校规章制度 。

 学校制度文化是有形的规章制度与无形的

 规章制度的统一 。

 学校制度文化具有行为

 规范功能 。

 高尚 、 健康的制度文化可以通过

 暗示 、 舆论 、 从众等机制对师生产生影响 ,

 形成规范的行为 。

 学校制度文化具有导向

 作用 。

 学校制度文化具有人文关怀功能 。

 学

 校要通过文化建设 , 呵护 、 关爱师生的生命

 成长 , 激发和调动广大师生为实现办学目

 标 、 推动学校发展而不断努力的积极性与

 创造性 , 让文化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O学校要打造敬业进取的教师行为文

 化 , 要以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为支撑 , 让教

 师快乐生活 、 快乐工作 , 要为教师专业发展

 搭建好平台 , 让教师有学习的机会 、 成长的

 机会 、 成功的机会 , 要让教师的角色认同 、

 教育理想 、 价值取向,与学校的主体文化一

 致 , 让敬业爱生 、 务实进取的精神成为学校

 文化的主流 。学校要构建积极向上的学生行为文

 化,要以习惯培养为抓手 , 培养学生良好的

 行为习惯,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 让学生知

 道该"怎么做 ” , 要通过课堂训练 、 活动参

 与 、 校外实践等途径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 养

 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学生行为文化的建设

 要以活动为载体 , 要寓教于乐 。

 学校要引导

 学生学会思考 、 学会审美 、 学会创新 、 学会

 感恩 、 具有社会责任感 。

 学生行为文化的养

 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

 它需要学校以日常

 考核为平台 , 发动全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

 参与其中 , 长期坚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检

 查考核 , 规范的学生行为 , 纠正学生的不当

 行为 , 最终形成积极的 、 上进的学生文化 。《 四川教育 》 2020 年第"期.综合5

篇三:如何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据四川省人民政府《新时代深化改革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加快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建设区域教育中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现就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结合市情,抢抓发展机遇,补齐发展短板,推动示范引领,持续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全市教育投入保障有力,教育结构全面优化,总体水平明显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 8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 50%。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明显优化,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常住人口全覆盖,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多样特色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5%。育人水平全面提升,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全面发展,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完善,学生综合

 素质不断提高。依法治教、协同育人全面推进,学生获得感、教师荣誉感、家庭幸福感和社会参与度、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二、重点任务(三)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突出德育实效。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小幼一体的德育体系,建设一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示范(试验)区(校)。实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等系列主题活动、“四史”教育等红色基因传承主题活动,着力在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强化学科德育,抓实课程思政,实施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思政课名师优课计划,提高思政教学质量。注重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分类建设一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鼓励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各类教育基地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育人作用,树立身边榜样,每年在中小学生中评选表彰一批红旗团委、红旗团支部、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和优秀少工委主任、优秀少先队集体、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少先队员。强化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一

 半计算,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量折算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局、团市委。逗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提升智育水平。积极构建现代课堂,落实分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增长知识见识。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加强核心素养培育,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遴选和推广学科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打造一批名师精品课程和学科教研基地校,引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实验。广泛开展阅读活动。落实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严格执行“双减”。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持续整治招生、收费、教学、师资、安全等问题,加强监测和督导,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市场监管局)重视身心健康。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足体育课,将“每天 1 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以“大课间 体育课”或“大课间 课外体育活动”予以保证,推动每所学校开设 7 种以上运动项目,每名学生至少掌握 1项运动技能;鼓励中小学校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 1 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每年至少举办 1 次普及性的综合性运动会和学校特色项目的单项赛事活

 动,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引导公共运动场所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加强学校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推进公共运动场所与学校共管共用。加强中小学公共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选聘卫生副校长和专业卫生人员制度,提升学校医防能力。开足开齐心理健康课程,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 1 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市、县两级教研机构至少配备 1 名心理教研员,按标准建好心理辅导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年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将心理健康纳入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日常培训等各类培训中。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有效预防和控制学生近视。(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卫健委、市文体旅局)增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上好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每年开展单项艺术展示,每三年市、县两级举办一次中小学生艺术节,使每名学生至少掌握 1 项艺术技能。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长,积极组建优秀艺术团、兴趣小组等,支持学校组建特色艺术团队,办好艺术展演。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着力培育一批艺术拔尖后备人才,帮助学校加快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局、团市委、市文联)加强劳动教育。制定加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着力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奋斗精神,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

 培养全过程。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大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劳动教材、活动基地、课程设置的有机统一,丰富劳动教育方式,推动实施大中小学劳动周活动。鼓励中小学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普遍开展志愿服务平台,每年在中小学中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志愿组织、志愿服务项目和服务者。加强劳动实践等基地(营地)建设,用好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到 2025 年,每所学校有相对固定的劳动教育场所,每个县(市、区)建设一批劳动实践基地,全市至少建设两个综合实践基地(营地),建成一批省市级劳动教育实验区、示范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局、团市委、市妇联)(四)坚持公平优质,努力办好每所学校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优化调整。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变化,结合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按照“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或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原则,推动适度集中办学管理,着力增加城镇学位供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城挤乡弱村空”问题。做好学校优化布局与教育经费投入的有机衔接,新增教育资源主要向人口集中居住地投放,加强寄宿制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2021 年以县为单位完成布局专项规划并启动建设,2023 年基本完成新建和改扩建项目,2024年基本完成布局调整和闲置校舍处置,

 2025年实现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全面优化。(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推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落实《达州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规范住宅小区配套园建设,继续推进公办园建设和普惠性民办园认定及管理工作,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园,鼓励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制定并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建立以普惠性为主体、以公办为骨干的学前教育资源体系,可将学前教育纳入基层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完善幼儿园监管体系,持续清理整治无证园和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实施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行动计划。推进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住建局)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不断向优质均衡迈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消除大班额。积极探索实施学区制管理,推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城乡一体的辐射式学区,逐步实现学区内学校协同发展和教师统筹调配使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开展义务教育办学管理标准校建设,到 2023 年实现学校办学管理全面达标,到 2025 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 35%。打造一批市级“乡村温馨校园”,创建省级“乡

 村温馨校园”10 个,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资源教室建设,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健全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完善职能职责,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残联)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实施化解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行动,逐步化解大校额,到 2025 年全面消除 5000 人以上普通高中校点。落实好动态管理,持续开展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引领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鼓励举办特色普通高中或特长班,并在招生入学、师资建设、培养方式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拓宽学生多元成长渠道。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特殊教育资源和办学规模,鼓励各县(市、区)特殊教育学校开设高中班。(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联)推进示范引领。按照“双百双千”示范学校遴选标准,结合我市红色教育资源和各地实际,以高中教育为龙头,培育一批优质学校,到 2025 年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 30 所,义务教育办学管理标准校40所,省级引领性示范普通高中4所,省级特色办学普通高中 4 所,并实行每 3 年动态调整,推动全市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责任单位:市教育局)(五)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培养好全体学生。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加强课程教材建设管理。严禁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严禁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指导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引领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引导普通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通过小班教学、选课走班、生涯指导等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应性,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坚持国家举办义务教育,确保义务教育公益属性,继续强化民办义务教育规范管理。民办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面向本区域招生,其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计划和范围由审批地教育行政部门核定。所有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统一纳入市上同步招生、同步录取。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组织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推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探索优秀体育学生和优秀艺术骨干学生跨学校招生培养机制,健全完善体育艺术特长学生的评价,统筹建立优秀学生运动员升学通道,完善定点培养机制,依托体育美育特色示范学校分学段建立互通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体教融合、校地合作,建立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艺术团的

 人才输送渠道,促进体育艺术学生成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文体旅局)深化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构建,突出全面育人,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研究,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指导服务能力。建立完善县域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和办法。建设覆盖从小学至高中各学段全过程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数字经济局)深化综合治理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推进依法治园治校,以学校章程为核心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依法管理规范运行机制、内部治理结构,依托规范办学行为综合监管服务平台,提升课后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严格落实教师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相关要求。加强对校外培训、研学实践、竞赛活动等的综合治理和日常监管。建立面向中小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和检查评比清单制度,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政法委、市文体旅局)加强教研科研工作。制定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科研工作的实施方案。充实教研队伍,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市、县两级教研机构按学段配齐配足配强基础

 教育各学科教研员;其中市级教研机构按照高考 9 大学科每学科 2 名专职教研员的需求配备,县级教研机构重点配齐义务教育各学科和幼儿园教研员,并根据普通高中办学规模配备相关学科教研员。确保专职教研员占教研机构教职工总数85%以上。优化专业结构岗位比例,调整市级教研机构高级职称结构比例为 75%,建立引进教研员特设岗位制度,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职称聘用时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县级教研机构可参照执行。保障教研科研工作经费随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增加,确保教研科研机构日常运转和组织开展重要教研科研课题研究的经费需要。强化教研员职责,教研员每年要通过定期开展调研指导、挂职兼课等方式定点联系学校,加强与一线学校联系,经常性到学校参加教研活动,指导教学研究,上示范课、听评课,开展实践教学,积极遴选、培育、申报、推广一批区域性优秀教学方式方法。(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委编办)切实加强家校共育。实施家校协同育人工程,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制度建设,宣传家校共育的科学理念和知识,推广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建设,开展“合格家长”学习与评选活动。发挥家庭第一课堂作用,注重家风...

篇四:如何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高质量发展发言材料

 一、抓机制完善,筑牢“泰微课”教育资源应用的基础 一是完善组织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泰微课”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校长直接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教师辐射引导的作用,从制度上有力推进“泰微课”资源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是健全专家队伍。加强“泰微课”资源各学科专家团队的建设,采取“师徒结对”的方式,不断充实专家团队,科学指导教师在“泰微课”制作、应用与教学反思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

 三是加强考核评比。把“泰微课”资源数量和质量、课前课中课后教师、学生使用“泰微课”资源以及各校征订“泰微课”网络课程的情况纳入对各校的年度考核内容。对我区“泰微课”应用试点学校进行对照评比,增强“泰微课”的可信度和满意度。

 二、抓宣传保障,提升“泰微课”教育资源应用的能力 一是组织培训学习。今年,市教育局推出新版“泰微课 2.0”APP 平台后,我区随即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研究学习、培训,了解新版APP 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目前,我区师

 生注册泰微课平台账号已达 90%以上,并能够按时登录“泰微课”网站进行学习。

 二是广泛宣传推广。学校抓住“教学开放日”契机,要求所有教师在课堂上均应用“泰微课”进行教学,让家长零距离感受“泰微课”在教学中优越的辅助作用。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和家长使用“泰好学”等移动终端安装新版“泰微课 2.0”APP,借助学习圈功能在教师引领下优化学习,保证孩子们“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三是提供技术保障。2018 年,我区投入资金近 400 万元,用于建设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工程,实现全区统一认证、统一管理,为全面推进泰微课的学习应用,提供了更为优越和便捷的网络保障。

 三、抓推进落实,提高“泰微课”教育资源应用的实效 一是在课程开发上,着重提升质量。在已完成“泰微课”基本制作任务的基础上,不限学科、年级,积极动员全体教师加强合作与研究,创作出更多的优质微课,丰富“泰微课”资源库。2018 年,我区教师制作的泰微课资源总量达近万条,其中获评“A”等 3527 条,“B”等 3356 条。

 二是在课堂教学上,着重科学指导。积极发挥“专家引领”的辐射作用,利用“泰微课”资源,系统整合学科知识,科学指导线下教学,

 提升课堂效率。二附中在省语文特级教师钱蓉蓉的带动和引领下,组内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参与了初中语文学科《泰微课导学案》的编撰与视频素材制作。海光小学数学教研组在窦平校长的带领下,打造了“泰微课”学习平台,编制了“泰微导学”学习资源,突出资源引导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是在课后应用上,着重实际效果。全区学校各个班级、各教研组都积极参与到“泰微课教学圈”应用实践中去,教师利用教学圈有目的的推送优质泰微资源,收集学生反馈,并积极引导家长利用“泰微课”学习辅导平台,在家中开展学习辅导活动。学校定期与家长或学生交流,引导家长、学生深入了解“泰微课”资源,充分发挥泰微课的应用价值。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泰微课”优质教育资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惠民工程。我们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县市好的做法和经验,积极探索我区“泰微课”应用的新思路,新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抓好“四个延伸”,让“泰微课”品牌项目惠及更多海陵学子。

 一是从部分学科向全部学科延伸。除语、数、英等主要学科外,探索在其他学科中广泛开展“泰微课”的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逐步实现学科全覆盖。

 二是从知识讲解向文化拓展延伸。结合各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设计制作诸如国学阅读、幼儿教育、少年宫校外辅导、安全法治教育等系列专题微视频。

 三是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延伸。除辅助课堂教学以外,在一些社团项目、竞赛指导活动中使用泰微课,如电子百拼、书画拓片等,不断拓展“泰微课”使用的广度和深度。

 四是从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将“泰微课”引入家长学校,针对大多家长业余时间零散的特点,利用碎片化的微视频,向更多的家长普及家教常识,开展亲子学习,提升家庭的信息化素养。

篇五:如何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推进区域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品质,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在初中第一轮强校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高质量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首善之区新定位,坚持“三为本”“三个更重要”发展理念,科学分类施策,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补短提升,强化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打造优质均衡、活力充盈、特色多样、生态和谐的初中新样态,让城乡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行动目标 ——到 2022 年,大力改善薄弱初中办学条件,初中标准化学校比例达100%;完善初中教育改革发展机制,补齐初中教育突出短板;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达到区域全覆盖;组建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加强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 80%以上。探索形成区域内初中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办学新机制。

 ——到 2025 年,区域内初中资源配置优质均衡校际差异系数均小于0.30;全区 1/3 相对薄弱的初中办学水平显著提高,1/3 内涵发展较好的初中创建成现代化学校;公民办学校协同优质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着力打造一批品质名校。

 三、行动举措 (一)建设“统领”行动 1.强化队伍政治建设。加强对初中教育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初中学校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建工作进章程,以建带动群团建设。强化初中学校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教师员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选树一批扎根边远乡镇初中的“四有”好教师典型,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推进“清廉学校”建设。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初中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逐年配齐思政教师,推进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培养。思政教育要富有时代特色,挖掘本地“红色根脉”资源,挖掘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内容、主题活动和实践形式,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获得感,突出可实践性可体验性,牢牢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正确政治方向,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使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吸引力更强。

 3.推进初中“五育并举”。各学校要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改革育人方式,积极构建多元育人的校园特色文化,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落实“双减”要求,重视初中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发挥青少年健康“护航”工程和学生生命成长共同体的作用,关注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初中学生体质健康,不断推进“五育并举”工作。

 (二)优质资源拓展行动

 4.优化初中学校规划布局。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学校建设,均衡配置公办教育资源,统筹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段学校工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新一轮国土资源规划调整,完善区域内初中学校规划布局,在城镇建设和更新中,优先保障公建配套初中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初中学校 8 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

 5.深化初中优质教育环境建设。依托省“区域推进和学校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区”、“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建设,统筹推进智慧校园、未来校园建设,加强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及新型教学空间建设,为学生个性化、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创设条件。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加强教师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至 2022 年,“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覆盖率达 100%。到 2025 年,发展 2 家以上市级智慧校园标杆学校,新型教学空间覆盖率达到 100%,创新实验室覆盖率达到 100%。

 (三)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 6.实施农村边远初中补短提升。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边远初中学校的经费支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采用融合型、共建型等合作办学模式,推进 8 对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建设,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扩大优质示范普高在农村边远初中的招生名额分配比例,建立健全薄弱初中学校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并以近三年初中学校发展性评估结果为依据,将区域内 1/3 左右的初中确定为相对薄弱、需重点建设的初中学校,组织专家诊断分析,“一校一案”实施补短提升。每三年为一轮,实行动态管理。

 7.推进近郊初中提档升级。推进分层作业改革、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及学为中心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数字化精准教学,推进学校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强化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能力。以拓展性课程和特色项目为载体,探索小初高特色项目衔接,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一批德育、外语、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色初中,推动组建初高中特色发展联盟,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8.深化城区初中品质铸造。研制“品质初中”发展指标,确定“品质初中”的类别与项目,建立以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配置、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品质初中”发展监测机制,实施年度报告制度。深化初中课程改革,实施初中强基工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通过市中学生“科技素养大讲堂”课后服务平台和与高校、高中、俱乐部、校外有资质培训机构合作、购买特色课程服务等形式,大力推进初中学校多样化办学、个性化育人、特色化发展,做大做强初中教育品牌。

 (四)师资素质优化行动 9.提升校长专业领导能力。深化初中校长、书记学习共同体建设,推进“未来教育管理名家(初中校长)培养工程”和“初中校长素质提升计划”,构建初中校长分层分类培养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区域教育顾问的引领作用,以培养政治坚定、理念先进、富有情怀、业务精深、治校有方、紧跟时代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初中校长为目标,加大对名校长、正校级后备人选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培育形成优秀校长群。到 2025 年,遴选并培育市名校长 2~4 名、区名校长 5~8 名。积极试行校长职级制,探索建立科学的校

 长职级评价体系,努力形成教育家办学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初中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10.优化学校师资配置。制定初中校长与教师优化配置和建设工作方案,完善初中教师流动机制和名优教师使用机制,重点引导优秀教师向薄弱初中流动,充分发挥名优教师引领作用。在现有编制总量内,通过城乡一体、学段统筹、教师走教、动态调整的方式合理配备初中教职工,并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探索建立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养、交流、引进等措施,到 2025 年,区域内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占比达 10%,农村初中学校每百名学生至少拥有 1 位名师(含特级教师、名师、骨干教师等培养对象),建立农村“初中名师工作室”50个。

 11.改进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实施“领头雁+群雁飞”工程,建构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和名师后备人选培养体系,打造“阶梯式”人才成长的本土路径。推进农村初中教师培养计划,深化教师交流,完善新入职教师带教制度,统筹安排农村和薄弱初中新入职教师在城镇优质学校学习锻炼三年,期满后回原农村学校任教。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教师的执教能力培训,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实施青年教师岗位成长计划,进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制管理。依托“高端教师培训班”“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特级教师基地学校”等载体,开展高端培训、师徒结对、校本研训等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到 2025 年,遴选并培育市学科名师骨干 8~10 名、区学科名师骨干 30~40 名,培育市骨干班主任 3~10 名,区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 5~10 名。

 用优质师资保障初中教育优质发展。支持初中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初中教师、校长出国(境)研修,加快提升初中校长与教师的国际理解能力。

 (五)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行动 12.丰富“三生”课程体系。加强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题的初中“三生课程”建设,拓展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深化校本特色的拓展性课程研究,提高拓展性课程质量,再开发 30 门区级及以上优秀拓展性课程,每校至少培育 1 门优秀拓展性课程,实现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

 13.提升“生动课堂”教学实效。开展省“改进学校教学管理”项目试点,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向“指导性管理”转型。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深化“生动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名师工作室”活动,开展每年一次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月活动,表彰一批“生动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和示范学校,总结推广一批具有课改特色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典型经验。改进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管理方式,倡导根据学生意愿与学科能力,积极开展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分层辅导、分层作业等形式的分层教学改革,实施校内减负提质。结合课后服务和周末校园开放日活动,积极开展尊重差异、面向全体的“培优、促中、补差”的教学,全面丰富和拓展学生社团课程。

 14.培育体艺特色衔接项目。实施小初体艺特色衔接项目,同一区域内的小学和初中要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省艺术教育实验区为平台,加强体艺特色项目衔接工作研究,强化特色项目的顶层设计,科学建立体

 艺特色项目培训培养机制,以体艺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及课余训练等为载体,逐步形成区域内小初衔接体艺特色品牌。实施体育艺术素养监测工作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15.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验教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实验操作测试制度,有效提升初中生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倡导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性问题解决能力。拓宽丰富综合学习课程,推进 STEM 课程建设与创客教育,探索多学科知识融合教学路径,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加强科技教育,借助特色高中、高校、协会资源,创新初中生科技教育平台,延伸科技课堂时空。

 16.深化数字化教学改革。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项目,推动数字化改革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全面实施初中学校首席信息官(CIO)机制,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大“空中课堂”的个性化推送力度,扩大名校名师优质资源辐射面。探索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和教育教学质量诊断与评价。

 17.加强教科研工作。优化初中教研科研队伍建设,配足配好初中教研员队伍,健全以特级教师、名教师为基础的兼职教研员制度,组建初中教育教学专家库。推进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健全教研员岗位职责和考核制度。50 周岁以下教研员在岗工作满 5 年后,原则上要有薄弱初中从事 1 学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或开设工作室。加大对初中教研教科项目的扶持力度,创新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和教研工作方式,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

 方式,提升教研工作质量和效果。建立教学视导专家团队,制定初中教学视导制度,全面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立足课堂的教学视导工作。

 (六)管理品质提升行动 18.构建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以现代化学校建设为标准,建立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法律顾问等制度,推动学校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督促学校按章程办学,提升学校规范化管理水平。鼓励各初中开展与课程改革、集团化办学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扁平化管理,提升管理实效。逐步扩大学校人事自主权,落实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助力学校发展。

 19.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师“区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扩大学校人事工作自主权,放宽初中学校在副校长聘任中的参与权和选择权,探索建立集团化办学机制下内设机构的自主设置制度。探索在学校先行面试基础上的教师招聘改革;对具备条件的学校,可放权由其自主按规定组织公开招聘,并按要求备案。

 20.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全面实施“公民同招”政策。建立和完善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多维度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以阳光系列评选为导向,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学校发展性评估,建立和完善初中与高中教育质量跟踪评价办法。以综合质量为导向,三年为一个周期,将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发展状况纳入监测内容,建立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发布制度,营造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21.建立健全办学激励机制。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强化校内激励作用。注重精神荣誉激励,组织开展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等优秀教师及优秀教学团队等评选活动,加大对初中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的表彰宣传力度。强化专业发展激励,完善健康的教师岗位晋升机制。健全绩效工资激励,根据初中学校的办学绩效,对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实施统筹分配,向办学规范且办学质量提高成效明显的学校倾斜;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分配办法,由学校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分配,有效体现教职工工作量和工作实绩,重点向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级层面建立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和专家指导小组,各相关镇(街道)、教育、发改、财政、人社、编办、规划、住建、科技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责任到位,及时解决初中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体制、机制、政策等实际问题,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篇六:如何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推进区域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品质,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在初中第一轮强校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高质量打造现代化都市首善之区新定位,坚持“三为本”“三个更重要”发展理念,科学分类施策,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补短提升,强化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打造优质均衡、活力充盈、特色多样、生态和谐的初中新样态,让城乡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行动目标 ——到 2022 年,大力改善薄弱初中办学条件,初中标准化学校比例达 100%;完善初中教育改革发展机制,补齐初中教育突出短板;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达到区域全覆盖;组建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加强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 80%以上。探索形成区域内初中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办学新机制。

 ——到 2025 年,区域内初中资源配置优质均衡校际差异系数均小于 0.30;全区 1/3 相对薄弱的初中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1/3 内涵发展较好的初中创建成现代化学校;公民办学校协同优质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着力打造一批品质名校。

 三、行动举措 (一)建设“统领”行动 1.强化队伍政治建设。加强对初中教育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初中学校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建工作进章程,以建带动群团建设。强化初中学校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教师员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选树一批扎根边远乡镇初中的“四有”好教师典型,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推进“清廉学校”建设。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初中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逐年配齐思政教师,推进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培养。思政教育要富有时代特色,挖掘本地“红色根脉”资源,挖掘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内容、主题活动和实践形式,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获得感,突出可实践性可体验性,牢牢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正确政治方向,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使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吸引力更强。

 3.推进初中“五育并举”。各学校要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改革育人方式,积极构建多元育人的校园特色文化,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落实“双减”要求,重视初中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全面加强和

 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发挥青少年健康“护航”工程和学生生命成长共同体的作用,关注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初中学生体质健康,不断推进“五育并举”工作。

 (二)优质资源拓展行动 4.优化初中学校规划布局。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学校建设,均衡配置公办教育资源,统筹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段学校工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新一轮国土资源规划调整,完善区域内初中学校规划布局,在城镇建设和更新中,优先保障公建配套初中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初中学校 8 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

 5.深化初中优质教育环境建设。依托省“区域推进和学校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区”、“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建设,统筹推进智慧校园、未来校园建设,加强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及新型教学空间建设,为学生个性化、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创设条件。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加强教师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至 2022 年,“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覆盖率达 100%。到 2025 年,发展 2 家以上市级智慧校园标杆学校,新型教学空间覆盖率达到 100%,创新实验室覆盖率达到100%。

 (三)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 6.实施农村边远初中补短提升。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边远初中学校的经费支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采用

 融合型、共建型等合作办学模式,推进 8 对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建设,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扩大优质示范普高在农村边远初中的招生名额分配比例,建立健全薄弱初中学校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并以近三年初中学校发展性评估结果为依据,将区域内 1/3 左右的初中确定为相对薄弱、需重点建设的初中学校,组织专家诊断分析,“一校一案”实施补短提升。每三年为一轮,实行动态管理。

 7.推进近郊初中提档升级。推进分层作业改革、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及学为中心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数字化精准教学,推进学校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强化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能力。以拓展性课程和特色项目为载体,探索小初高特色项目衔接,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一批德育、外语、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色初中,推动组建初高中特色发展联盟,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8.深化城区初中品质铸造。研制“品质初中”发展指标,确定“品质初中”的类别与项目,建立以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配置、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品质初中”发展监测机制,实施年度报告制度。深化初中课程改革,实施初中强基工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通过市中学生“科技素养大讲堂”课后服务平台和与高校、高中、俱乐部、校外有资质培训机构合作、购买特色课程服务等形式,大力推进初中学校多样化办学、个性化育人、特色化发展,做大做强初中教育品牌。

 (四)师资素质优化行动 9.提升校长专业领导能力。深化初中校长、书记学习共同体建设,推进“未来教育管理名家(初中校长)培养工程”和“初中校长素质提升计划”,构建初中校长分层分类培养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区域教育顾问的引领作用,以培养政治坚定、理念先进、富有情怀、业务精深、治校有方、紧跟时代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初中校长为目标,加大对名校长、正校级后备人选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培育形成优秀校长群。到 2025 年,遴选并培育市名校长 2~4 名、区名校长 5~8 名。积极试行校长职级制,探索建立科学的校长职级评价体系,努力形成教育家办学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初中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10.优化学校师资配置。制定初中校长与教师优化配置和建设工作方案,完善初中教师流动机制和名优教师使用机制,重点引导优秀教师向薄弱初中流动,充分发挥名优教师引领作用。在现有编制总量内,通过城乡一体、学段统筹、教师走教、动态调整的方式合理配备初中教职工,并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探索建立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养、交流、引进等措施,到 2025 年,区域内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占比达 10%,农村初中学校每百名学生至少拥有 1位名师(含特级教师、名师、骨干教师等培养对象),建立农村“初中名师工作室”50 个。

 11.改进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实施“领头雁+群雁飞”工程,建构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和名师后备人选培养体系,打造“阶梯式”人才成长的本土路径。推进农村初中教师培养计划,深化教师交流,完善新入职教师带教制度,统筹安排农村和薄弱初中新入职教师在城镇优质学校学习锻炼三年,期满后回原农村学校任教。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教师的执教能力培训,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实施青年教师岗位成长计划,进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制管理。依托“高端教师培训班”“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特级教师基地学校”等载体,开展高端培训、师徒结对、校本研训等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到 2025 年,遴选并培育市学科名师骨干 8~10 名、区学科名师骨干 30~40 名,培育市骨干班主任 3~10 名,区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 5~10 名。用优质师资保障初中教育优质发展。支持初中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初中教师、校长出国(境)研修,加快提升初中校长与教师的国际理解能力。

 (五)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行动 12.丰富“三生”课程体系。加强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题的初中“三生课程”建设,拓展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深化校本特色的拓展性课程研究,提高拓展性课程质量,再开发 30 门区级及以上

 优秀拓展性课程,每校至少培育 1 门优秀拓展性课程,实现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

 13.提升“生动课堂”教学实效。开展省“改进学校教学管理”项目试点,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向“指导性管理”转型。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深化“生动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名师工作室”活动,开展每年一次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月活动,表彰一批“生动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和示范学校,总结推广一批具有课改特色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典型经验。改进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管理方式,倡导根据学生意愿与学科能力,积极开展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分层辅导、分层作业等形式的分层教学改革,实施校内减负提质。结合课后服务和周末校园开放日活动,积极开展尊重差异、面向全体的“培优、促中、补差”的教学,全面丰富和拓展学生社团课程。

 14.培育体艺特色衔接项目。实施小初体艺特色衔接项目,同一区域内的小学和初中要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省艺术教育实验区为平台,加强体艺特色项目衔接工作研究,强化特色项目的顶层设计,科学建立体艺特色项目培训培养机制,以体艺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及课余训练等为载体,逐步形成区域内小初衔接体艺特色品牌。实施体育艺术素养监测工作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15.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验教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实验操作测试制度,有效提升初中生科学实验操作能

 力。倡导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性问题解决能力。拓宽丰富综合学习课程,推进 STEM 课程建设与创客教育,探索多学科知识融合教学路径,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加强科技教育,借助特色高中、高校、协会资源,创新初中生科技教育平台,延伸科技课堂时空。

 16.深化数字化教学改革。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项目,推动数字化改革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全面实施初中学校首席信息官(CIO)机制,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大“空中课堂”的个性化推送力度,扩大名校名师优质资源辐射面。探索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和教育教学质量诊断与评价。

 17.加强教科研工作。优化初中教研科研队伍建设,配足配好初中教研员队伍,健全以特级教师、名教师为基础的兼职教研员制度,组建初中教育教学专家库。推进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健全教研员岗位职责和考核制度。50 周岁以下教研员在岗工作满 5年后,原则上要有薄弱初中从事 1 学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或开设工作室。加大对初中教研教科项目的扶持力度,创新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和教研工作方式,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质量和效果。建立教学视导专家团队,

 制定初中教学视导制度,全面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立足课堂的教学视导工作。

 (六)管理品质提升行动 18.构建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以现代化学校建设为标准,建立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法律顾问等制度,推动学校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督促学校按章程办学,提升学校规范化管理水平。鼓励各初中开展与课程改革、集团化办学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扁平化管理,提升管理实效。逐步扩大学校人事自主权,落实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助力学校发展。

 19.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师“区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扩大学校人事工作自主权,放宽初中学校在副校长聘任中的参与权和选择权,探索建立集团化办学机制下内设机构的自主设置制度。探索在学校先行面试基础上的教师招聘改革;对具备条件的学校,可放权由其自主按规定组织公开招聘,并按要求备案。

 20.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全面实施“公民同招”政策。建立和完善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多维度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以阳光系列评选为导向,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学校发展性评估,建立和完善初中与高

 中教育质量跟踪评价办法。以综合质量为导向,三年为一个周期,将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发展状况纳入监测内容,建立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发布制度,营造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21.建立健全办学激励机制。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强化校内激励作用。注重精神荣誉激励,组织开展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等优秀教师及优秀教学团队等评选活动,加大对初中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的表彰宣传力度。强化专业发展激励,完善健康的教师岗位晋升机制。健全绩效工资激励,根据初中学校的办学绩效,对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实施统筹分配,向办学规范且办学质量提高成效明显的学校倾斜;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分配办法,由学校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分配,有效体现教职工工作量和工作实绩,重点向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

 四、工作保障 22.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省级工作协调机制,定期会商,及时解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在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小组,研究解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分管教育工作的市县领导牵头成立工作...

篇七:如何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师德修养 内生精神骨骼夯实校本研训 打造强校内核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中学

 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中学简介 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中学始建于1958年,地处辽蒙两省交界,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寄宿制农村初级中学。学校占地40000平方米,现有20个教学班,在校生为892人,教职工101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高级教师45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24人,市级教学能手5 人,县级骨干教师20人,校级骨干教师26人。近几年,三家蒙古族乡中学在建平县教育局和建平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我校被确定为国家足球特色学校、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辽宁省规范收费先进学校、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先进学校,学生男子足球队先后获得朝阳市中学生足球赛第一名和辽宁省西部片区第三名。

 一、严师表、铸师魂、修师德、练师能,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一、严师表、铸师魂、修师德、练师能,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一)过程内化是师德建设的主要渠道。 1、注重与教师有效沟通。 2、注重榜样典型的引领。

 一、严师表、铸师魂、修师德、练师能,提高教师整体 素质(二)制度约束是师德建设的主要保障。具体举措: 1、加强领导,重责任落实;营造舆论,重制度建设。 2、强化师德,重师格培养;重塑师风,重品牌创设。 3、自查自纠,重督促指导;突出重点,重政、校务公开。

 1、加强领导,重责任落实;营造舆论,重制度建设。 (1)成立组织,明确责任 (2)统一思想,高度重视

 1、加强领导、重责任落实;营造舆论,重制度建设。 (3)宣传动员,营造氛围 (4)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2、强化师德,重师格培养;重塑师风,重品牌创设。(1)学思并行,标本兼治

 2、强化师德,重师格培养;重塑师风,重品牌创设。 (2)纠建并举,和谐发展 (3)丰富内涵,拓展途径

 2、强化师德,重师格培养;重塑师风,重品牌创设。 (4)固本培元,全面提高

 3、自查自纠,重督促指导;突出重点,重“政校”务公开。(1)学促结合、杜绝违规(2)督促结合、典型引路

 3、自查自纠、重督促指导;突出重点、重“政校”公开。(3)纠风治乱,落实“双评”(4)公平公正,政务公开(5)公开透明,校务公开

 二、强研究、重特色、创团队、求实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三大工程 (二)四个培训 (三)三张牌

 二、强研究、重特色、创团队、求实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三大工程 1、名师工程。

 二、强研究、重特色、创团队、求实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三大工程 2、“青苗工程”。

 二、强研究、重特色、创团队、求实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三大工程 3、“强师兴教工程”。

 二、强研究、重特色、创团队、求实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二)四个培训 教育科研方法培训 计算机技术运用培训 新课改培训 先进教学方法培训

 二、强研究、重特色、创团队、求实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三)三张牌 1、搞好“磨课” 活动。

 二、强研究、重特色、创团队、求实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三)三张牌 2、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改实验。

 。

 二、强研究、重特色、创团队、求实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三)三张牌 3、积极邀请或参与专家培训。

 风急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谢谢大家!

篇八:如何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37 卷第 2 期2021 年 6 月Vol. 37. No. 2Jun. 2021大 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学校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吴恒山(大连教育学院 离退休干部处,辽宁 大连 116021)摘 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的战略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学校需要结合校情,统筹采取措施,抓好“五育并举”教育体系、课程、课堂、评价等各项建设。关键词:学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8X(2021)02-0026-0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和重点,毫无疑问也要以此为重点,采取措施,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1] 。一、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有教育就有质量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认识一直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没有统一规范认识。《教育大辞典》对质量的解释是:

 “教育质量是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这种解释是对教育质量最基本的看法。教育作为非常复杂的事业,因有不同类型、层次和特点,所以判断某种教育质量如何不可能用同一标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不能一样,不同时代也会有不同质量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教育质量的内涵已有很大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任务要求。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所谓高质量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政策性概念,有一个认识和发展过程,它是源于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新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现在,国家要求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要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追求质量始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主线,教育质量一向是学校、家长、社会公众热切关心的问题。目前,我国已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情。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精神在教育系统的创新概念表征,更是教育系统对于社会公众所要求的优质教育的现实回应。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如何在国家政策文本中出现和演变的?较早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来的,强调发展“高质量教育”。2019 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进一步提出“高质量发展”,强调在教育现代化实施路径上,要“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2019 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教育质量作出了更新的解释,即“坚持德育为先,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主人”。这段论述提出的“四个坚持”,实际就是对教育高质量内涵的诠释,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点:一是强调全面发展的质量,高质量发展包括提高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质量,不是个别方面的高质量,更不是围绕分数和升学率的高质量,而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二是强调优质均衡的质量,要求提高全体学生的大规模的质量,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学生的局部质量,要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标准化建设程度更高、人民群众更满意。三是强调发展更加公平更高的质量,要求提高公平而合理的质量(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机会等)而不是发展公平程度较低、不太合理的质量,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校长对“全面、公平、优质”的高质量内涵,必须给予正确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不能理解为,要求每所学校都办成名校,每个学生都考高分、都能上大学,那是不现实的,因为高收稿日期:2021-03-19作者简介:吴恒山(1938- ),男,辽宁沈阳人,大连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质量发展是有一定条件的,发展速度快慢也会因校因人而异。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在于能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主要看两条,一是看能否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既能保证对学生良好素养的培养,又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二是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数量和规格的需要,又能为未来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总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让每所学校、每个学生都能提高,而且要有更高程度的提高;让每所学校、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而且要有更高水平的发展。二、高质量发展有何意义教育质量是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成果的主要展示,它承载着国家的要求、学生的梦想、家长的期盼。强调高质量发展,其重要性主要有三点。1.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工作重点的一次战略转移教育之所以要高质量发展,首先是新时代新阶段的要求。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十四五”时期,国家对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部署与重点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主要是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因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要最强烈,对教育公平关注十分突出,对多样化教育要求非常迫切。在我国,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不仅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教育新格局的关键一步,不仅是从“有学上”阶段走向“上好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基础教育完成普及历史任务之后进入优质均衡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判断一所学校好不好,一个学生怎么样,主要是看办学质量和育人质量。教育质量是学校立校之本,是学生成人成才的主要标志,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高质量反映的是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高质量仍然是当今学生改变命运前途的主流渠道,实践证明,没有质量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2.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教育主要矛盾的关键举措教育之所以要高质量发展再一个原因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需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国基础教育已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给教育事业带来的新情况新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务,必须把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农村,大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加大对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扶持的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水平,推动教育质量再上一个台阶。3.高质量发展必须摒弃应试教育的质量观教育质量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概念,历来是不断变化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大致形成两种质量观:一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质量观,这种质量观的特点是,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重教书轻育人。由于长期受其影响,一些校长和教师陷入认识误区,认为质量等于升学率,只要学习成绩好、分数高、升学率高,就是高质量的教育,其本质是功利至上。为了追求高分和升学率,许多学校不择手段,甚至达到疯狂的地步,于是出现了高考班集体在教室里打吊瓶的现象,出现了校园“状元”雕像,出现了撕书烧书的“壮举”;于是有了“眼睛一睁,开始竞争” “不苦不累,高三无味”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之类的口号,玩命学习竟然成了常态。除了公开做法之外,还有些学校,明不说暗不放,采取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隐蔽性做法。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片面的质量观,二是“过度”的学习行为。危害是,违背了教育规律,破坏了教育生态,成为谋取功利的手段,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教育显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因此,必须反对应试教育的“唯分数” “唯升学率”倾向 ,但并不是不要分数和升学率。教育离不开分数,要有分数,但不能只有分数;教育离不开升学率,但不能只有升学率。与应试教育相反,再一种质量观就是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质量观,即科学的质量观,包括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和持续发展等内容。此种质量观已成为学校占主导地位的质量观,但应试教育质量观仍腐而不朽,并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要实现以素质教育质量观取代应试教育质量观的转变,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克服许多阻力,走很长的路。三、怎样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贯彻落实好“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任务十分紧迫而艰巨,不是轻而易举能办到的事,它涉及影响教育的诸多因素,需要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体系、课程与教学体系、实践与活动体系、文化与环境体系、综合评价体系等。推进高质量发展,学校领导和教师不仅需要提高认识,把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而且更需要采取具体措施落实,明确谁来抓、怎么抓,如何进行整体设计、系统安排、重点突破。其中,校长是关键,教师是主力,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以建立“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为根本吴恒山:学校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 · · 27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基础教育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五育并举”,克服长期存在的“疏德、偏智、轻体、少美、缺劳”的“五育失衡”倾向,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誉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特别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以建设高质量课程为基础课程(包括教材)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课程主要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没有高质量的课程教材,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要充分发挥课程教材的培根铸魂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形成体系,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整合,大力开发拓展课程、研究课程和特色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3.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渠道教学靠的是真功夫,质量才是硬道理。提高质量,教师是关键,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教师要精通教学之道,备课要深、上课要实、把握内容要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掘学生潜能、激发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判断课堂教学的优劣,侧重四点:一看学生参与的广度,通过听声音、察表情、观行为,看学生是否都动起来了,是少数人动,还是多数人动;二看学生学习的深度,是否积极认知、思维活跃、善于质疑问难、有独立见解;三看教学目标达成的效度,重点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程度,知识是否达标、能力是否生成、情感是否丰富;四看学生的满意度,学生是否喜欢上这样的课,学得轻松愉快,负担不重,收获大。好课不一定完美,但一定要有不同风格。4.以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为抓手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是解决怎样管理质量的问题,要依据教学质量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取教学信息和数据,对教学质量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提出改进建议。质量监控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学和提高管理水平。主要做法:一是健全监控体系,形成指导、监督、调控机制;二是抓好质量检测,包括学科期中、期末考试,做好命题、制卷、评卷工作;三是进行质量分析,对试题难易度,知识和能力水平做出评估;四是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考试和德智体美劳情况;五是实行问责制度,对突出的质量问题,要查清原因,客观分析,做出适当处理。5.以实行科学质量评价为导向为深入进行教育评价改革,2021 年 3 月,国家出台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依据。《评价指南》包括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形成一个完整评价体系,有利于扭转和克服不科学的“五唯”评价导向。其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包括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五个重点内容。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五个重点内容。评价方式,实行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学校须认真贯彻落实《评价指南》,推动教育质量又好又快发展。[责任编辑:阅文]How to Promote High-quality School DevelopmentWU Heng-shan(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Retired Cadres, Dalian, Liaoning 116021)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strategic task of education reform in the“fourteenth five-year plan”period, which has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chools needto take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situ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five-educationsimultaneously”education system, curriculum, classroom, evaluation and so on.Key words: school;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build· · 28

篇九:如何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聚焦问题、补齐短板,推动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和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力争用 15 年时间,解决全省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成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全省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跨入国内先进地区行列。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新强师工程”和对口帮扶,重点加强地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并向地区倾斜。到 2025 年,地区校长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显著提升;到 2030 年,地区校长教师队伍能力素质与地区差距明显缩小;到 2035 年,地区校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与地区大体相当。

 2.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加强统筹协调,增加政策供给,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推进地区公办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学位建设,倾斜支持原苏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公办学位建设。到 2025 年,全省新增 33 万个幼儿园公办学位、375 万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和 30 万个普通高中公办学位;到 2030 年,学校布局更加合理,有效解决“城镇挤”问题;到 2035 年,公办优质学位大幅增加,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

 二、工作措施 (一)压实市县主体责任 3.健全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优化省市县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责任分工,明确不同层级责任。优化完善高等教育省市两级办学、以省为主的办

 学体制;地区现有高校办学体制统筹调整为省属。健全以地市为主统筹中职教育、以省为主统筹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市县集中财力和资源办好基础教育,落实举办基础教育的主体责任。不断加大市级统筹力度,推动地区逐步建立以市为主的普通高中统筹管理体制。县级统筹县域内基础教育发展,主要落实管理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健全教育投入机制,改善办学条件,配齐配足教师,提高教育质量。

 4.强化市县主责意识。办好基础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市县。市县要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列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破除发展障碍,全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要明确本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明确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市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政治担当责任、决策部署责任、推进落实责任、问题整改责任、发展效果责任。市县常务会议要定期专题研究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市县主要领导年终述职必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

 5.建立责任传导机制。聚焦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各地实际,省每年分别与各地级以上市签订工作责任状,市与辖区内县级相应明确工作责任。责任落实情况,作为省对市县级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以及省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6.统筹好教育事业发展与学校安全稳定。市县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安全工作,切实完善学校安全机制,建设学校安全防控体系,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师生安全教育和教育领域社会矛盾防范化解工作。要严密做好各项安全稳定工作,及时化解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安全稳定风险隐

 患评估研判和排查整治的长效机制,定期召开风险隐患评估研判会,适时开展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7.选优配强校长。市县要高度重视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坚持好干部标准,统筹长远规划和精准选配工作,强化战略储备、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切实让懂教育的行家里手管教育、抓教育,不断提升教育系统干部队伍的发展领导力和办学治校能力。强化教育局长培养培训,不断提升其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选配的中小学校长应当具备教育工作经历或相应专业背景,及相应的任职条件和资格。各地要建立中青年校长和后备校长培养制度,建立完善后备校长人才库,新任校长主要从人才库中择优选拔。

 (二)提升校长、教师、教研员能力素质 8.提高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加大校长培训力度,落实校长全员培训制度。实施中小学校长“领航”工程,以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教育评价改革创新和教育质量提升为重点,分层分级培养一批“种子校长”。加强各级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将工作室跟岗实践作为校长学习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的重要方式。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健全校长职级评定、考核、激励等制度体系。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校长校内听课评课制度,提高校长指导教育教学的能力素质。

 9.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各地、各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要按照教师队伍总数 10%的比例培养本地本校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深入推进实施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业内认可、具有影响力的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地区要立足本土培养骨干教师,支持在收入、住房等方面给予本土培养的骨干教师与

 引进人才同等的优待政策。支持地区中小学教育人才发展,稳定优化地区基础教育人才队伍,遏制人才引进不良竞争,地区原则上不得从地区各类学校、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中引进各类教育人才,城区学校不得到县域普通高中抢挖优秀教师。

 10.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行中小学教师全员轮训制度,组织地区中小学教师到省内师范类院校培训。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打造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特色品牌,发挥市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在本地教师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推进教师培训资源平台建设,发挥师范类院校和各级教师发展机构优势,与中小学共建共享共用培训资源。探索建立以师范生从教比例、从教质量等为重要依据的师范类院校办学绩效评价标准。中小学校要根据实际开展校本培训,重点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课程实施能力。支持地区教师通过网络教育、脱产学习、在职进修等多种方式提升学历层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按标准给予补助。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全员坐班制度,健全完善教师岗位职责考核机制,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激发队伍活力;完善师德失范惩处机制,坚决将严重违反师德的教师清除出教师队伍;对不适宜任教或不合格的教师及时调离教学岗位,经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能继续承担相应教学工作。

 11.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健全完善省、市、县、校四级教研体系,深入推进省级教研基地项目建设。省、市、县三级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应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提高准入条件,新任专职教研员原则上应有 6 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具有高级以上教师职称或研究生学历。调整优化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岗位结构,拓展教研员职业通道,鼓励从一线优秀教师中选拔任用专兼职教研员。强化教研员工作职责,落实专职教研员到学校开展教

 学指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制度,推动教研员聚焦教育教学关键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建立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教研员在岗工作满 5 年后,原则上要到中小学校从事 1 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教研训一体化,发挥教研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深化教研员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选聘优秀教研员到教育行政部门或中小学校任职或挂职制度。对于不履行教研职责、违背教研员职业道德、不适宜继续从事教研工作的教研员,及时调离教研队伍。

 (三)加大对口帮扶力度 12.建立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机制。实施全口径结对帮扶,以地区特别是地区的乡镇中小学校、县域普通高中为重点帮扶对象,完善市与市、县与县、师范类院校与市、非师范类院校与市县、教研机构与教研机构、中小学校与中小学校、地区城乡之间相互结对的 7 种全口径结对关系。实施全方位帮扶,整合优化各类帮扶力量,系统集成各项帮扶措施,建立集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教师、教研员、专家、大学生等各类成员的支援团队,为受援方提供教学、教研、信息化、管理等全方位支持,整体提升帮扶成效。实施融入式帮扶,以受援方需求为导向,支援方融入受援方基础教育体系,找准受援方基础教育短板弱项,提高帮扶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支援方、受援方共同推进结对帮扶工作,统筹使用人力资源,统筹使用中小学校、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高等学校各类平台资源,形成高等教育反哺基础教育,师范类院校引领支持中小学校,师范生融入教师职后发展体系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实现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13.落实支援方帮扶责任和受援方主体责任。健全结对帮扶统筹协调、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机制,明确支援方帮扶责任,强化受援方主体责任,提高各方积

 极性。支援方和受援方要共同制定中长期帮扶规划,每年共同研究确定并协同实施帮扶项目。双方每年选派校长、骨干教师、教研员等人员交流跟岗,支援方组建团队在受援方驻点支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接受受援方选派的人员跟岗学习,帮助受援方人员提升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研等方面的能力水平。支援方和受援方要研究制定支教人员在职称评聘、福利待遇、选拔任用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合理确定支教人员工作量,解除支教人员的后顾之忧,确保支教人员充分发挥作用。支援方要积极通过组织受援方校长教师全员培训、学历提升、与受援方共建共享培训资源等多种方式,提高受援方校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受援方自主持续发展能力。

 (四)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供给 14.科学规划学位资源布局。市县要统筹考虑城镇化进程、人口变化趋势等因素,精准测算学位需求,结合省下达的学位建设任务数和各地正在实施的中小学幼儿园学位建设专项规划,延续编制本市县“十四五”期间中小学幼儿园公办学位建设专项规划,同步纳入市县编制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测算学位需求时既要统筹考虑学前教育巩固“5080”成果、公办民办义务教育结构调整、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比例等因素,以及高中阶段普职协调发展、新高考改革选课走班等增量需求,同时要充分考量本地事业编制总盘子、供养能力等现实条件。鼓励和支持广州、深圳等地市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要优化调整公办民办义务教育结构,原则上不得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要以城镇住宅小区、城市发展新区、老城改造区、城乡结合部、外来

 人口聚集区、产业聚集区、商业区等学位紧缺地区为重点,科学布局中小学幼儿园,重点增加地区及中心区域等人口流入地学位供给。

 15.保障教育建设用地需求。省加强教育建设用地统筹,对新增学位需求较大的地市调增一批建设用地规模,专项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各地非营利性基础教育设施年度用地计划指标由省统一统筹安排。建立公办学位供给与商住用地开发、城市更新的联动机制,按标准足额预留城镇新建住宅小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用地,没有按照规划要求预留教育设施用地的居住建设项目原则上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对调高容积率的商品住宅项目应按人口增加比例调增配建学位数。不得随意变更教育用地规划。对公办学校围墙内存在非教育用地的情况,各地要及时改变土地用途,支持学校实施改扩建项目。对土地权属归于村镇集体、工业企业的学校,原军队转地方的学校,以及因年代久资料遗失等原因造成用地产权遗留问题,支持各地予以妥善解决。

 16.建立基础教育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省和各地对涉及基础教育的学位建设等事宜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间。各地要落实并联审批、“一网通办”、告知承诺制、联合审图、联合验收等改革措施,加快办理学校基本建设审批事项。对同批次规划建设的学校项目,支持以市或县为单位集中办理项目立项等审批手续。对因历史遗留原因未办理产权的学校项目,支持学校依法依规调整详细规划后进行改扩建或原址重建,或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装修改造。

 17.及时动态补充教职工。省加大区域间基础教育编制统筹调配力度,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专户管理,重点保障人口流入地城市基础教育发展需要,促进教职工编制总量与在校学生数量相适应。省、市、县三级联动加强事业编制挖潜创新,动态调整基础教育编制总量,重点保障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增长需求。

 结合实际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每年按照标准和要求动态核定教职工编制。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统筹县域内教师资源配置和管理,促进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向基层合理流动。

 三、保障措施 18.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省级工作协调机制,定期会商,及时解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在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小组,研究解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分管教育工作的市县领导牵头成立工作专班,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19.强化资金保障。市县要切实履行基础教育办学的主体责任,落实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市县级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足额安排用于教育,按规定用好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的教育资金支持基础教育发展。积极争取地方新增债券按规定投入教育。鼓励通过设立教育基金会、企业融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参与学校建设。市县应按照管理权限,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及时动态调整公办普通高中和普惠性幼儿园学费(保...

篇十:如何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市加快推进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检视问题和补齐短板为导向,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目标任务:到 2025 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 9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95%,各教育阶段学位保障充足,消除大校额、大班额,高中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一、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委常委挂钩联系县(区)教育工作、县(区)委书记年度教育工作述职制度,建立市、县(区)党委常委会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建立党政领导定期到学校调研现场办公、教体部门领导干部驻校蹲点制度。把落实教育责任、提升教育质量纳入市级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市委对考核排名末两位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进行约谈。

 二、全面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推行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一肩挑”,规模以上学校配备党组织专职副书记,校领导班子中党员要占多数,把优秀教师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优秀教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教育,让党建引领成为学校鲜明底色。

 三、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行从严治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活动,实行师德承诺制,建立负面清单,严格奖惩,体现严管厚爱,以有效的举措、严格的管理,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把每一所学校打造成为教师聚精会神抓好教学、学生心无旁骛努力学习的优质学校。

 四、全面补齐学前和义务教育短板。到 2025 年,全市新建 13 所以上公办城镇幼儿园,居住人口在 5000 人或住宅 1500 套以上的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 15 所以上公办城镇小学,充分保障学位,消除大校额、大班额,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五、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质量。集中优势资源、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市级重点办优普洱市一中,按照 2025 年以前晋升为一级一等完全中学的目标,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挂图作战,全力以赴、全力完成。各县(区)按照“一县一名校一方案”的要求,重点办优一所高中,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攻坚克难,确保目标实现。到 2025 年,全市高中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六、全面实施“三名工程”。立足自身、外引内培,下大力气培养一批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从省内外教育发达地区和对口帮扶省(市)、学校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合作办学模式,市级每年安排 450 万元培训经费,选派一批校长、班主任、骨干教师到省内外名校学习培训,建立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工作室。市级每三年选树奖励一批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按人均 5 万元的标准安排奖励绩效经费。

 七、全面加强教学科研工作。市级每年安排 300 万元经费专项开展教

 学科研,利用市内外优质教师资源,组建教学科研攻关团队,针对提高全市高中教学工作开展教研活动。完善集体备课、解题、讲课、竞赛制度,推行课程同步、教研统一、师生同测制度,落实教研员到校上课、听课、评课制度,推动教学研讨常态化、系统化,以优质的教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八、全面完善绩效分配制度。深化以完善绩效分配制度为重点的教育综合改革,市级财政每年安排 4000 万元用于绩效考核奖励,县(区)按不低于上一年度教职工平均工资总额的 5%安排教育目标绩效考核奖励。坚决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强化教育家办教育,赋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以坚定的决心、科学的管理,充分体现责重多酬、教优多酬、多劳多酬,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对于教学不达标的教师,坚决作出调整。

 九、全面落实财政保障和奖补政策。市级财政全额保障普洱市一中晋升一级一等完全中学,其他普通高中学校晋升一级二等、一级三等完全中学的,市级分别奖补 1000 万元、500 万元。每新建、改扩建 1 所公办城镇幼儿园、城镇小学和普通高中,扣除中央、省级补助资金后,市、县(区)财政各承担 50%建设资金。

 十、全面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市、县(区)党委、政府每年通报表扬一批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尊重教师地位,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定期策划推出教育工作主题宣传活动,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浓厚氛围。

推荐访问:如何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 推进 学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