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4篇

时间:2022-09-14 19:20:04 来源:网友投稿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4篇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II摘摘摘摘要要要要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实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飞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4篇,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4篇

篇一: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摘摘摘摘要要要要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实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飞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期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循环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依旧面临一些现实问题,譬如,粗放型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生态环保形势较为严峻,生态法制化水平和生态科技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是由发展理念片面、监督机制缺失、政府治理失灵、理论研究滞后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因此,新时期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积极完善生态法制,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社会组织和提升民众环保意识,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切实有效地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现实问题建设路径

 IIIA bstractA bstractA bstractA bstractPutforwardtheconcep tofecologicalcivilizationachievedagreatleainhumanp rogress,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b utalsoforimp lementingthescientificconcep tofdevelop ment,p romotesocialharmonyandhaslaidasolidfoundation.N ewEra,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madegreatachievementsinthedevelop mentofcirculareconomytogetmuchgreater,thelevelofinternationalcoop erationinecologicalmanagementisgreatlyimp rovedlivingenvironmenthavealsob eensignificantlyimp roved.However,thecurrent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nChinastillfacessomep racticalp rob lems,forexamp le,theextensivemodeofgrowthhasnotb eenfundamentallychanged,thesituationismoreserious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p rotection,ecologicalandeco-levellegalandtechnologicalstrengthtob efurtherup gradingofskills.Thereasonwhythesep rob lemsoccur,one-sidedb ytheconcep tofdevelop ment,lackofmonitoringmechanisms,governancefailure,theorylagsb ehindmanyothercauses.Therefore,thenewp eriodto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wemustactivelyimp rovetheecologicalruleoflaw,thetransformationofgovernmentfunctions,adj usttheindustrialstructure,fostersocialorganizationandp romotionofp ub licawareness,throughthefullrangeofeffortstoeffectivelyimp rovethelevelofecologicalcivilizationinChina.pKeywordsKeywordsKeywordsKeywords:CommunistPartyofChinaecologicalcivilizationrealp rob lemb uildingp ath

 IV目录目录目录目录致谢...............................................................................................................................I摘要.............................................................................................................................IIA BSTRA CT.................................................................................................................III1.绪论...........................................................................................................................11.1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11.2目前的研究现状..................................................................................................21.3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62.生态文明的概念界定与理论渊源...........................................................................72.1相关概念界定.......................................................................................................72.1.1“生态”概念的界定.......................................................................................72.1.2“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82.2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102.2.1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理论..............................................................................102.2.2西方生态文明理论......................................................................................122.2.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133.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143.1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143.1.1生态环保形势依旧严峻................................................................................143.1.2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17

 V3.1.3自然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193.1.4生态法制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203.1.5生态科技实力较为薄弱..............................................................................233.2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243.2.1陈旧落后的发展理念导致发展的片面性.................................................243.2.2缺乏有效环境治理的监督机制................................................................253.2.3政府与市场生态治理的双重失灵............................................................263.2.4生态环境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293.2.5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节能环保的文化氛围有待培育....................304.新时期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分析.........................................................314.1完善生态法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体系.............................................314.2完善政府治理模式,强化政府责任主体的服务职能...................................324.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334.4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54.5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转变公众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364.6大力培育引导环境非政府组织(ENGO)的发展.......................................384.7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395.结语.......................................................................................................................41主要参考文献............................................................................................................4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1.1.1.绪论绪论绪论绪论1.11.11.11.1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及其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是我党结合时代发展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的提出,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化解我国生态危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源与环境也作出了巨大牺牲。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5.5%左右,但资源消耗量却占到世界的15%。同时,我1国资源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和人均森林资源等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面对这一严峻的客观现实,党中央适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必将有助于强化人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作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有利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关乎民生的重大工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境问题逐渐成为群众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人居环境建设不加以重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那么即使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对民生工程和全面小康社会必然会缺乏认同,因此,积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切实改善民生,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发展观问题上的重大转变[J].党史纵览,2008.1刘以顺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生态环境问题是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影响其执政地位的重要因素。如果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生态危机不加以解决,那么其执政地位必将难以巩固。在实践中,党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排解生态环境恶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赢得了广大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同时,党敏锐地把握当前形势,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政理念,也是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保证自身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前提。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举措,对改进党的作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21.21.21.2目前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现状十七大以来,学术界对生态文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首先,从研究成果的来源看,目前已有的理论成果大都主要都来自于国内。国外的研究者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生态政治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块着墨甚少。事实上,国外的政治学家对中国乃至东亚的生态文明都没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是进行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困难,一方面,有的国家的政治发展多变性难以引起学者和政治学家的关注。另一方面,加上他们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也使其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研究存在不够客观的偏向。其次,从研究者的身份来看,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来自两块:1、党政系统。主要是各级党政管理部门、党校的理论研究部门。其研究的重点是把中央文件的精神进行细化和完善,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譬如,2008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年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区品质”也被列入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年会;在一些党政系统的研究机构还成立了专门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该系统内已出版的著作有中央编译局李惠斌等编的《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中央编译局薛晓源的《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等。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高等院校的理论研究者。其研究的重点是侧重于理论探索,主要的观点有:强调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可获缺的重要因素;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和方式;促进生态文明的理论发展等等。著作有清华大学卢风的《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中央编译出版社),福建师范大学廖福霖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等等。最后,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其包括三个方面:(1)论文。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统计,从2007年以来仅篇名含“生态文明”的相关文章就高达1700余篇,(2)学术界及实际工作者召开的各类研讨会;譬如,戴凡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及超越—个利益博弈的视角》源于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3)各类专著中的成果。因上文已有所提及,这里不再赘述。总而言之,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关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十七大以来,学者们通过分析,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概括而言,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观点从纵向的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出发进行解释,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吁求的进步状态。如有学者认为,随着人类社会...

篇二: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

 顺应时代潮流,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优先发展经济的倾向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心,各级政府纷纷把经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却简单地认为 GDP 增长就是经济增长, 把 GDP 作为唯一的追求。

 在这种错误的唯 GDP 的发展观、政绩观指导下,他们只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 却忽略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为保证经济增长的数字,许多地方采取了粗放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重复建设等,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目标责任考核中生态文明的指标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小, 几乎排在了最后。

 在片面的经济发展理念以及考核指标的引导下,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二)城市建设中缺乏生态建设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对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资源, 保证可持续发展。

 我国相对比较低的资源利用率已经对资源造成了很大地浪费,而相对落后的、缺少对生态合理性考虑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更是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例如:有些城市的街道拆了修,修了拆,反复多次,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

 另外,规划执行不到位也是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开发商在真正建设时,往往出于利益考虑,缩减了原来用于生态建设的用地及投入,对生态建设规划执行大大折扣。(三)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村和农业的重视程度不高。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在城市需要重视,在农村更要重视。

 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离自然最近, 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最为密切。

 然而我国城乡发展长期处于非均衡状态,致使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几乎被忽略的境况。

 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出现了重金属污染、农田污水灌溉、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等问题,不仅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而且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由此可见,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容乐观,生态建设被忽视的情况急需改观。(四)生态建设方面的法律缺失。

 我国现有的宪法和法律中虽有一些生态保护及惩罚的条文, 但往往原则性比较强,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标准修订滞后,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特别是对破坏生态的惩罚力度不够, 使得那些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过低。

 其次,生态立法方面仍存在大量空白,某些新兴领域如放射性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等方面仍然无法可依。

 最后,生态执法力度不够, 有时也会受到为了经济发展而影响生态保护的行政手段干预。(五)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

 一个科学的、 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是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和考核标准, 它决定着生态文明具体实践的制度设计以及后续的政绩考核, 影响着公众评判和舆论导向,唯有科学设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并对其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判。

 然而至今为止,国家有关部委还没有出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考核的一个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实践上也主要是参考相关领域的指标体系并在其基础上作细微的调整。①(六)社会公众生态意识淡薄,生活消费方式不合理。

 据调查, 我国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大部分公众没有能完全把握生态保护的真正内涵, 尤其是对自身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准确的把握,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了解不足。

 当遇到现实的生态问题时,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应付更多的责任,没能从自身出发思考生态保护问题。

 从具体行为来看,公众主动参与环保的行动不足。

 即使有生态保护的行动也主要从自身出发去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石艳文(陕西省行政学院,西安710068)[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进展,但仍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制度、法律、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设想[中图分类号]X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22 — 02①文传浩,程莉,铁燕.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若干理论误区与实践问题,西部论坛,2010(11)。[收稿日期]2014 — 03 — 29[作者简介]石艳文 (1984—),女,山西阳泉人。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干部教育培训。

 2014 年第 4 期理论观察No. 4, 2014(总第 94 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erial No. 9422——

 考虑,以能降低生活支出或有益自身健康的行为为主,比如节约水电等。

 而在一些给个人生活带来某种程度的不便或需要增加个人支出的环保行为,被采用的程度则相对较低,例如外出就餐时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把废电池投放于专门的回收箱及使用再生纸等等。①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一)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源头抓起,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融合②。首先,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调整空间结构,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其次,发展循环经济,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③最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的产业。

 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战略推进产业的集聚,建设产业集聚的工业园区,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符合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逐步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二)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这些都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同时,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也可以减少生态保护的投入成本,为企业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些动力。

 因此,要创造环境,大力推动对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首先要用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企业研发节能环保技术、环保材料及设备,并建立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其次对新投入的产业及其相关项目,要严把准入关。

 要严格按照最新的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完成项目审批,并注重该项目的后续监管,保证环保措施的落实。(三)加强生态制度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首先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确保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进入各级党政决策者的具体决策过程之中, 并能在决策中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重大决策、重要规划的源头上融入生态建设。其次是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和考核的一个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应该基于各利益相关方:政府、企业、公众的定位、驱动力等分析后科学制定,内容应当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层次,目的是指导各主要利益相关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行为, 并通过考核促进各项指标的落实。再次是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

 为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必须改变某些领导干部唯 GDP 的观念,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第四是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 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 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价格和税收政策的调节,就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市场和经济手段调节相结合,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行为进行收税(或补偿),提高其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增加),以政策制度来约束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最终形成“污染者付费、使用者补偿,保护者得到补偿”的局面④。除此之外,还要继续健全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机制,合理制定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模式,全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最后是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加强环境监管。

 根据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此基础上加强环境日常监管,建立数据库。

 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保证环境监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四)加强生态法律建设。

 法律对于约束人们的不文明行为具有强制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

 因此有必要从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加强生态法律建设。

 首先,在立法上,修订和完善已有的生态方面的法律,特别是要弥补生态法律方面的空白, 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尤其要注意增加自然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

 其次,在执法方面,一定要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秩序。

 最后,要保证公正司法,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因经济发展而用行政手段干预司法。(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区域协作、部门协作。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完成这样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增强各区域、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参与性,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深入推进。

 另外,在区域内,也同样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而不至于出现相互推诿、扯皮,无人管理的生态文明格局。(六)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参与度,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消费方式。

 将生态文明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之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社会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并能自觉的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能自觉参与生态保护、生态监督等活动中去。

 特别是能树立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自觉的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指导规范生活、消费行为,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寻找人与自然最佳契合点,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⑤总之,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参考文献〕〔1〕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11-08.〔2〕刘文超.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其路径选择〔D〕. 河北师范大学,2012.〔3〕倪珊,何佳,牛冬杰,包存宽,王娟.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同行为主体的目标指标体系构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01).〔责任编辑:张港〕①刘文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其路径选择,河北师范大学, 2012 年。②杨晓蔚: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政策瞭望,2013 年第 5 期。③路军:我国生态文叫建设存存问题及对策思考,理论导刊,2010 年第 9 期。④刘文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其路径选择,河北师范大学, 2012 年。⑤刘文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其路径选择,河北师范大学, 2012 年。23——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作者:石艳文作者单位:陕西省行政学院,西安,710068刊名:理论观察英文刊名:Theory Observe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石艳文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期刊论文]-理论观察 2014(4)2014(4)

篇三: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用生态文化引领主体功能区建设,是试点示范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的重点任务。在调研中我们普遍感到,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还未牢固树立,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还很艰巨,生态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一、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示范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发挥生态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我们建议从生态文明教育抓起,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是牢牢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深入开展生态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进家庭活动,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形式,传递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正能量。

 二是普及主体功能区知识。认真落实十九届三中全会关于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的精神,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准确把握用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的基本知识,进而在干部群众中用鲜活的事例开展主体功能区常识教育。

 三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建设生态文化为主题,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为重点,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促进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在机关率先进行节约养德教育,建设节约型机关,形成呵护自然、崇尚节俭、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

 二、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坚持把生态文化放在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推动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是制定生态文化建设纲要。根据全国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市委实施意见精神,编制简明扼要、切实可行的生态文化建设纲要,指导生态文化的加快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促进生态资源与生态产业深度融合,把生态文化理念贯穿于资源利用和产业建设的始终,实现生态资源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

 三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以振兴汉调二黄为重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为主题,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作品;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

 四是开发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汉水文化资源,支持建设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汉水人文生态博物馆群。加强历史文化古镇古街建设,实施石泉古街、xx 文庙的修复和扩建,加快恒口、瓦房店、蜀河、后柳、熨斗等古镇古院落的修复建设。做好有一定历史文化旅游价

 值的景区景点开发,促进 xx 明清会馆、xx 古民居、凤堰古梯田、xx 汞矿开发遗址等保护利用。

 三、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

 我市生态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尚未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影响着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建议系统挖掘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产品,促进生态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一是打造亲水休闲文化品牌。按照湖城一体的思路,融入文化元素,建设瀛湖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做靓一江两岸生态文化核心景区。

 二是开发秦巴生态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建设天然植物园、科普知识教育基地、野生动物观赏目的地、登山探险体验胜地,让人民群众在体验中受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动教育。

 三是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以汉调二黄保护传承为重点,整合紫阳民歌、xx 号子、小场子、弦子腔等民间文化艺术,使这些文化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

 四是塑造富硒茶文化品牌。充分利用陕甘茶马古道文化遗存和丰富的茶资源,挖掘茶艺、茶歌、茶经等文化形式,在游茶园、听茶歌、品茶茗、悟茶道中体验茶文化的愉悦。

 五是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挖掘移民文化资源,普及龙舟文化受众面,开发航运文化内涵,扩大红色文化影响,提高安康美食文化知名度,在文化产品开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六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运用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积极促进文化产品、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的份额。

篇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文明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生态文明实践模式模糊化当前,全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七个方面来推进,但这七个方面重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三大领域,其中,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属于经济转型的范畴,可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属于生态环境的范畴,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属于生态文化的范畴,这三方面显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但并没有涵盖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在实践中也无法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内容。二是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六大行动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其本质还是在于建设两型社会,实践中容易将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生态环境建设。三是生态省建设模式,从当前进行建设的省区来看,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比较混乱,导向模糊,建设重点仍然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其中在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中,明确提出经济发展目标的 12 个,提出人居建设目标的 13 个,提出生态文化建设目标的 10 个,提出资源利用目标的 7 个,提出生态安全目标的 2 个,提出生态社会目标和发展管理目标的各 1 个。在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中,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的 12 个,

 提出资源保障能力建设任务的 8 个,提出生态经济发展任务的 13 个,提出生态人居建设和生活质量改善任务的 9 个,提出生态文化建设任务的 10 个,提出科技与教育建设任务的 2 个,提出生态社会建设任务的 2 个,提出支撑体系建设任务的 4 个,提出生态政治建设任务的 1 个。①还没有一个省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充分融合,没有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简单化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从部门推进到区域实践都不可避免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生态环境建设,从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指标约束,到生态省、市、县的创建,几乎都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对生态环境修复、资源节约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大书特书,认为只要生态环境改善,建设指标能够实现,就是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领先而建设实践却较滞后,对于生态文明科学内涵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依赖和观念依赖仍然占主导地位,在行为方式上一边努力治理环境,一边以新的方式破坏环境。只要国家出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考虑将相关指标“松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马上显化。与生态文明息息相关的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民生改善、观念树立、制度创新等内容和行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很少得到重视,在生态环境局部改善的同

 时,一些社会问题和制度弊端日益显现。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有问题的原因分析

 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的理论是科学实践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是在对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前,生态文明的内涵、理念、特征都处在探索之中,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至今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低估了工业文明对人类的深刻影响和牢固的制度基础,忽视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本质最艰巨的任务是要对工业文明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进行根本变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人类不当行为的改变,试图以此来解决一个庞大的、复杂的、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和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然导致在理念、行为、政策上的缺失。

 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必要的战略管理工具,行之有效的战略体系尚未构建,无法实现生态文明的融合共建战略体系是实现战略管理的有效手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至今还停留在战略构想阶段,发展战略体系尚未构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尚不清晰,缺乏必要的理念体系、行为体系、政策体系来指导,不可避免地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中央出台的若干政策、文件、规划,虽然从生态文明建设的

 某些方面有所引导,但始终没能形成政策合力,没能触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本源。政策设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较弱,导致行动措施推行困难,缺乏从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和实施,更无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

 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动力机制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沿用的是西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思路,试图用人和自然的利益关系的调整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虽然认识到了对生态的破环,但始终是为了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来改善自然的承载能力,其目的仍然是为了从自然界索取,没有从思想根源上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视为平等的主体。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中央提出建设发展战略,各部门和各省区实施建设,但不少地区并未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区域战略高度来对待,虽然在思想认识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但缺乏行动部署。生态文明建设还没有成为区域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群体还没有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自身的需求加以推进,还停留在响应中央政策的政治要求上,生态文明建设自发动力不足。

 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融合共建道路的对策

 加强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科学研究,创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尚处

 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还不大深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尚未构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实践探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尤其在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实现机理、实践途径等方面更是缺乏。建议国家相关部委整合研究力量,鼓励跨区域、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加强对生态文明重大理论问题的支持力度,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内涵、特点进行梳理,积极创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发展观深刻融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加强对生态文明融合共建工具和方法的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步的过程和积极成果,是自然生态系统文明化和人类文明系统生态化的总和。[1]它贯穿于丰富的工业文明的实践活动中。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直面我国的国情,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和深刻贯穿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之中。但是如何融入和贯穿,需要从工具和方法上进行思考。应采取战略融合的思路,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在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等国家战略的推进机理、建设模式和实施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文明融合共建的战略实践工具和方法。在战略实践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将现有的国家战略进行分解,分别将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现有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要求进行充分对接、系统整合和集成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体系。

 制定《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全面融合的发展战略,需要通过完善的战略体系进行有效推进。建议国务院牵头,组织发改、林业、环保、国土、农业、工信、住建等部门以及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对当前生态文明相关的政策、规划、意见、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论证和分析梳理,结合对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解,制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将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战略举措进行分解,提炼出生态文明的战略发展要素,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集、任务集和行动集,采取战略融合方法,将发展要素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的新要求和新目标进行系统整合和全面融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原则进行全面解读,形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形成完善的行动措施的集合。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融合共建首先,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发扬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制定和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

 式和消费模式。提倡自然的生活理念,使生态意识成为自觉的民族意识,上升为全民族的伦理道德,形成全社会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其次,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强化生态文明意识与知识普及。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主体教育中,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深化受众的生态文明观念,鼓励和支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建设。通过生态文明理念、知识、制度以及生态文明试点实践经验总结等专业教育,提升各级领导干部、企业法人代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水平。切实让生态文明教育进基层,实现生态文明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再次,要在文化产业大发展中全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创造大批热爱生态、生命、生活,与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优秀作品,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生态文化竞争优势。

推荐访问: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文明建设 生态 有哪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