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南方创新驱动7篇

时间:2022-09-14 10:30:03 来源:网友投稿

南方创新驱动7篇南方创新驱动 地方政府创新驱动与中国南北经济差距−基于企业生产率视角的考察刘 斌,潘 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北京100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方创新驱动7篇,供大家参考。

南方创新驱动7篇

篇一:南方创新驱动

政府创新驱动与中国南北经济差距− 基于企业生产率视角的考察刘

 斌,潘

 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 WTO 研究院, 北京 100029)摘

  要: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南快北慢”的新态势,“南强北弱”的区域经济格局在持续增强。南北方经济差距拉大的关键原因可能在于创新能力的区域分化,而地方政府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与实施效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利用 31 个省份 2008 − 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创新词汇数据,与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合并,考察南北方不同的政府创新驱动对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政府创新驱动与企业生产率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南方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创新更为重视,实施效果更好。其次,地方政府创新驱动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取决于该地区的创新投入、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环境。最后,由于南方地区具有更加公平高效的市场体系、活跃开放的社会创新思维和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精神,因此南方地区的地方政府创新驱动对企业生产率的助推作用更强。总之,文章从地方政府创新驱动的视角为缩小中国南北方经济差距提供了政策参考。关键词:

 政府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发展不平衡;南北经济差距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9952(2022)02 − 0018 − 15DOI: 10.16538/j.cnki.jfe.20211114.202一、引 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南方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一直是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而南方内陆地区则借助长江“黄金水道”直连国际市场,发展后劲十足;相比之下,北方地区高度依赖投资拉动的重工业,经济发展缺乏韧性。“南强北弱”的区域经济格局进一步凸显。2020 年南方地区经济规模突破 65 万亿元,约为北方地区的 2 倍,这一差距较 2010 年上升 20%。“十四五”规划强调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红利在不断减少,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区域经济是中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空间载体,实现政府创新驱动与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李兰冰和刘秉镰,2020)。收稿日期 :2021-04-20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217302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1JZD02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杰出青年学者资助项目(19JQ08);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XTD10-1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02101)作者简介 :刘 斌(1984 −

 ),男,山东安丘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 WTO 研究院研究员;潘 彤(1996 −

 )(通讯作者),女,山东青岛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 WTO 研究院博士生。第 48 卷

 第 2 期 财经研究 Vol. 48 No. 22022 年 2 月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Feb. 2022•

  18

 •

 自党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地方政府为抢占科技创新高地,纷纷出台创新驱动规划,区域创新政策呈现“百舸争流”之势。但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进程中,南北方在创新主体能力、创新氛围、创新政策协调与落实等方面差距明显,新旧动能转换的空间不平衡造成地区之间生产率的差距,因此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差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正如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言:“生产率不等于一切,但长期看它几乎意味着一切。”鉴于此,为考察地方政府创新驱动与中国南北方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寻求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对策,本文将地方政府创新驱动与企业生产率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区域经济呈现“南强北弱”新特征?部分学者从地理因素、要素禀赋、产业结构、政策效果等多个视角展开研究。从地理环境来看,南北方经济差距是沿海航运与内河航运能力差别造成的,东南沿海较北方沿海具有更为便利的海运优势,并且依托长江内河航运优势,通过市场化改革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区域增长极,而北方省份由于冬天气候寒冷、缺乏内河航运等因素,发展外向型经济面临明显劣势(陆铭,2020;任泽平,2020)。从要素禀赋来看,要素的集聚性、协调性和流动性的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杨仁发,2013;卞元超等,2018)。南方地区的人口与就业承载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公路网络通达性均优于北方地区(杜宇和吴传清,2020)。从产业结构来看,新旧动能转换中产业结构变迁差异是造成南北方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蔡之兵和张可云,2019;杨明洪和黄平,2020)。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由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北方地区经济高度依赖投资拉动的重工业价值链,经济发展缺乏韧性;而南方地区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较快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并在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李善同等,2019;邓忠奇等,2020;肖金成,2021)。从政策效果来看,政策干预效果差距导致地方间制度环境迥异(赵勇和魏后凯,2015)。南方地区的体制机制改革步伐较快,营商环境、市场化程度等持续改善,政策实施效果明显,由此拉大了与北方省份的经济差距(郭妍和张立光,2018;范若滢,2019;张存刚和王传智,2019;徐鹏杰和黄少安,2020)。也有部分学者通过梳理统计省际数据来考察拉大南北方经济差距的影响因素。盛来运等(2018)从区域、生产、需求三个角度对南北经济增速差距进行分解,研究发现资本积累速度、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力数量等是造成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郭爱君和范巧(2019)以国家级新区为切入点,基于分项集中率、经纬度空间距离等方法,对南北地区国家级新区发展差距展开统计评估,并阐释南北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及实现路径。许宪春等(2021)构建平衡发展指标体系,从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等宏观维度探讨南北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此外,吕承超等(2021)引入关系数据分析范式,研究发现人均资本、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是造成南北经济差距的主导力量。随着南北经济差距越发明显,创新差距成为拉大南北经济差距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政府行为又是决定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科技薄弱的国家或地区,政府创新驱动对企业主体及研究机构显得尤为重要(Cimoli 等,2006;Zeira,2011;叶祥松和刘敬,2018)。很多学者通过梳理财政补贴、研发政策、税收优惠等政府创新政策,分析比较政府创新驱动对企业绩效、行业产出、社会福利的影响效应(陈林和朱卫平,2008;安同良等,2009;解维敏等,2009;陆国庆,2011;赵彦云和刘思明,2011;Takalo 等,2013;张杰等,2016;晏艳阳和吴志超,2020)。基于区域经济差距视角,部分学者通过构建生产函数理论模型,探讨区域创新能力差距对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吴延兵,2008;魏守华等,2010;程惠芳和陆嘉俊,2014)。综上所述,当前鲜有文献基于区域经济差距视角对地方政府创新驱动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鉴于此,本文运用中国省级层面政府报告和上市公司的数据,将地方政府创新驱刘 斌、潘 彤:地方政府创新驱动与中国南北经济差距•

  19

 •

 动与南北方的企业生产率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进行详细剖析。研究发现:首先,总体而言,地方政府创新驱动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生产率,且相较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对创新驱动的重视程度更高,实施效果更好。其次,地方政府创新驱动通过该地区的创新投入、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环境等渠道影响企业生产率。最后,由于相较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更高、社会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更活跃,因此地方政府创新驱动对南方地区企业生产率的助推效果更明显。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一是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以南北方经济差距为切入点,实证考察地方政府创新驱动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通过替换核心指标、子样本回归等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为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二是在数据指标和计量方法方面,本文运用 Python 软件获取 2008 − 2018 年 31 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创新词汇数据,以此衡量地方政府创新驱动指标,该方法可以较大程度地规避反向因果引起的内生性问题。由于地方政府报告大多公布于年初,且是省级层面变量,因此该年度某个企业的生产率无法反向影响已经发布的上级政府决策。三是在机制分析方面,本文从提升创新投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与改善创新环境三条渠道进行论证,并系统分析南北方地方政府创新驱动的传导效果差异。四是在扩展分析方面,本文从市场化程度、社会创新思维、企业家精神、所有制结构等多个视角探讨影响地方政府创新驱动实施效果的因素,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拓宽对策思路。二、典型事实与机制分析(一)典型事实2013 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征,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南北方经济差距不断拉大。2020 年全国 GDP 十强城市中南方城市占据九席。

 ① 南方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融合度较好,形成“众星拱月”的繁荣景象;相比之下,北方地区许多老工业化城市的经济增长乏力。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如图 1 所示,基于 2008 − 2018 年分省份和上市公司的数据测算发现(图示结果取均值),上海、广东、江苏等南方省份的地方政府创新驱动与全要素生产率均位于全国前列,经济发展活跃;而黑龙江、吉林等北方省份的地方政府创新驱动则相对不足,创新成果数量也处于全国下游,全要素生产率亟待提升。以天津为例,尽管地方政府创新驱动力度较高,但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全要素生产率远不及上海、广东、浙江等南方地区。当然,我们无法仅从下图推断出中国南北方地方政府创新驱动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于是我们将在下文通过更为严谨的计量模型进行验证。(二)机制分析1. 政府创新驱动通过增加创新投入提升企业生产率。由于创新活动具有准公共品属性,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存在外溢性,企业研发活动的私人回报率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导致创新投入的供给减少,从而抑制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政府创新驱动则是通过研发额外性与行为额外性的共同作用,增加企业创新投入。首先是研发额外性路径,政府创新驱动可以缓解企业内部融资压力,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生产率;其次是行为额外性路径,政府创新驱动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信号,政府支持是对企业的隐形信用担保(Feldman 和 Kelley,2006;申香华,2014),可以推动市场投资者给予企业更好的投资预期与信用认可,进而推动企业创新活动。新制度经济学指出,制度与政策的变迁与学习的速度呈正相关,但变迁的效果取决于不同区域的预期回报水平(杨明洪等,2021)。区域创新体系是增强产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生产率的基础力

 2022 年第 2 期① 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公报。•

  20

 •

 量,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均在加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由于不同地区的创新初始禀赋、外部条件大相径庭,地方政府创新驱动的实施效果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南方的地方政府创新驱动通过“看得见的手”加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规范引导,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大幅增加创新投入,提升企业生产率,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相较于南方地区,部分北方省份的创新政策落实效果有待提升,很多传统企业仍存在创新惰性,北方地区的地方政府创新投入的成果转化效率远不及南方地区。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研究假设 1:政府创新驱动可以通过增强创新投入提升企业生产率,相对而言,南方地区的地方政府创新驱动的实施效果更好。2. 政府创新驱动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生产率。外部性理论认为,当存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引导有助于消除外部性影响。市场力量的调节不完善为地方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供了空间(韩永辉等,2017)。政府创新驱动是实现市场主体协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政府通过制定并落实相关创新驱动战略,凝聚创新主体发展共识,强化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开展高效合作,推动创新要素跨部门、跨企业、跨地区流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当前,中国的创新要素分布存在明显的集聚现象,南方的地方政府创新驱动战略更为清晰,创新体系改革步伐更快,地区间信息、知识、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流动更为充分;相比而言,北方的传统“官本位”思想较为浓厚,对原有创新模式的体制黏性较强,创新要素流动的省域壁垒较高。另外,北方地区创新要素的经济贡献度普遍较低,高校及科研院所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紧密度不够高,高端人才与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研究假设 2:政府创新驱动可以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生产率,相对而言,南方地区的地方政府创新驱动的实施效果更好。3. 政府创新驱动通过改善创新环境提升企业生产率。支持创新环境建设是地方政府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企业有序开展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生产率。一方面,政府创新驱动通过完善区域交通、通讯设施等硬环境建设,帮助创新要素流动突破远距离时空障碍,促进知识溢出与技术扩散,推动企业便捷获取前沿技术信息(Whittington 等,2009)。另一方面,政府创新驱动通过提高知识产权与技术专利保护力度、完善国内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健全科技法律制度等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当...

篇二:南方创新驱动

潍坊市委书记万字讲话谈体会:感觉跟南方不在一个时代

 近日,山东省潍坊市委书记惠新安的一篇万字讲稿引发了广泛关注。在这篇讲稿中,惠新安直言,“南方的干部不仅对自己当地的情况如数家珍,对国内、国际情况都了然于胸,交谈起来滔滔不绝、信手拈来,感觉我们跟人家不在一个时代。” 这篇讲稿刊登于 2019 年 3 月 21 日的《潍坊日报》上。2019 年 3 月 8 日至 3月 13 日,在潍坊组织相关部门对嘉兴、泉州、宁波、苏州、南通等五个南方城市进行考察学习后,潍坊市委书记惠新安在“全市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加快高质量发展研讨交流会议”上进行了长篇讲话。

 惠新安感慨道,“相比南方五市,我们的差距之大显而易见。有的同志讲,看了之后,不仅具有强烈的危机感,而且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感,危机感源于今天的差距,恐惧感来自五年、十年、十几年后的差距。” 讲话中,惠新安连发四问,我们向南方五市学习什么?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们今后怎么办? 以下是讲话原文:

 惠新安同志在全市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加快高质量发展研讨交流会议上的讲话 (有删节) 为贯彻落实省、市“工作落实年”部署要求,3 月 8 日至 13 日,我们组织有关市级领导、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到嘉兴、泉州、宁波、苏州、南通五市进行了考察学习。几天时间大家一路走、一路看,白天赶路看点、晚上思考写稿。又专门邀请嘉兴市平湖开发区原党工委书记周弟明同志介绍了如何搞好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做法;并拿出两个半天的时间分组交流讨论,大家讨论很热烈、发言很踊跃,7 位同志作了大会发言,讲得都很好,体会深刻、打算务实。

 一、我们向南方五市学习什么? 这次到五市考察学习,既是一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之旅,又是一次寻标对标之行,更是一次学经验、找办法、转作风、抓落实的具体行动。通过几天的考察学习,大家普遍反映,收获很大、触动很深、震撼很大,既进一步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差距,又学到了很多好思路、好办法。大家普遍感到,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五市已经步入良性轨道。主要体现在:新兴产业支撑有力,高端人才加速聚集,创新驱动能力强劲,集约发展水平高,发展质量效益好,新动能成为发展的主导力量。五市发展速度之快、质量之优、效益之好,确实令人叹服。回顾发展路子,探求成功之道,大家对他们谈到最多、体会最深的主要有六条。

 (一)思想观念新。所到之处、所看之事、所接触的干部,理念超前、求新求变、敢为人先,普遍有三个特质,一是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敢想敢试、敢闯敢干,只有想不到,没有干不到。从园区创办到产业培育,从新业态的催生到新机制的构建,从最多跑一次到不见面审批,都处处体现着敢为人先的创新创造精神。像晋江大力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紧抓实体经济不放松,经济总量连续 24 年居福建省县域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任职时七下晋江调研,总结提炼了“晋江经验”,主要是“六个始终坚持”“处理好五大关系”,就是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始终坚持以诚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服务;处理好有形通道和无形通道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晋江经验”很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二是追求高远的境界。所到之处,这些年经济发展、改革创新、营商环境等一直领跑全国,而且始终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秉承干就干最好、争就争一流的精神,经常考虑的是离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多大距离,与我们潍柴集团倡导的“不争第一、就是在混”异曲同工。宁波以“干就干成一流、做就做成极致”为标准,提出把宁波杭州湾新区打造成下一个浦东新区。三是善谋大势的水平。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企业家,都善于在世界大趋势、全国大格局中思考和谋划发展。他们抢抓数字经济、信息化新一轮发展机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业态、新动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支柱。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连续多年保持 30%

 以上的增幅。去年苏州工业园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550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 350 亿元。当年郑板桥曾赞颂潍州,写下了“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的诗句,但今天与苏州的差距已经很大。

 (二)创新氛围浓。五市聚焦高层次创新要素,持续放大创新效应,考察所到之处扑面而来的都是涌动的创新气息。一是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从上海微创的“创新力就是生存力”,到宁波方太“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每个企业都把创新作为发展之本。南通把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列为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定位之一,打造长三角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安踏集团研发投入占比从最初的不足 1%上升到 2018 年的 5.2%,已申请各项专利 1100 项。苏州宝时得科技公司年平均开发新产品达到 150 个,在全球申请专利超过 6000 项。二是加快集聚创新人才。宁波、苏州、泉州都在着力打造一流创新平台,真金白银招才纳智,仅仅一个苏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一年就引进高端人才 1 万名。宁波出台了“1+X”人才生态建设系列举措,“1”即开放揽才产业聚智若干意见;“X”则包括引进顶尖人才、保障人才安居、优化专家服务等一揽子实施办法。三是产学研结合紧密。嘉兴市创新科技合作机制,积极争取中科院 47 个研究所都要在嘉兴建一个创新研究院,每个研究院先期建设 3 个以上项目,现已落户 25 个项目。江苏医疗器械产业园总规划占地约 2 平方公里,其中科技创新平台区域就占 1 平方公里,着力引进国家级权威检测和评估机构。南通市联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建设 17 平方公里的中央创新区,打造一批技术研发、产业中试、检验检测、成果交易、人才服务等平台。

 (三)体制机制活。五市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推动市场、服务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是服务管理手段上,五市干部普遍尊重市场,精力放在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在民营经济占 GDP 八成的泉州,当地干部研究市场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市场化思维根植于思想深处。市场主体突破 90 万户的宁波一方面通过培育市场、搞活市场,引导市场主体“不找市长找市场”,另一方面,以亩均论英雄改革倒逼企业转型,让寸土生寸金,去年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近 40 万元,苏州是 43.3 万元、南通是 23.9 万元,而我们是 11.9 万元。二是平台运行模式上,敢于打破常规,设立的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很多都是“四不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市场化取向。像泉州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便是管理机构企业化管理,科研机构市场化运作,专干政府不能干、企业干不了的,推动新技术走向市场。泉州海西国家广告产业园区通过对废旧厂房改造,培育发展广告、设计、影视等现代服务业,赋予园区新的生命和活力,已入驻企业及商业配套 474 家,入住率 94%,年实现产值 16 亿元,上缴税收 1.5 亿元。其经验是“市、区只提供平台,企业独立运营,在市场中放手打拼”。三是项目运作方式上,把上市作为企业最好的转型发展,把兼并重组作为企业最快的提档升级。10 年时间,泉州、宁波、苏州上市企业都翻了一番多。宁波、苏州灵活的政府产业基金市场化运作方式,在推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上市、并购重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产业基金也成为两市招商引资的重要途径。四是有效制度供给上,通过制度创新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像南通制定出台了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办法、产业项目建设综合考评办法、机关作风建设综合绩效考核办法、3+3 产业创新发展考评办法、改革创新奖等政策文件,拿出真金白银奖励先进,调动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四)营商环境优。政府把打造良好环境作为最大职责,激发社会创造力充分涌流。一是提供“阳光雨露”式服务。政府对民营企业最大的支持,就是不干预,五市企业家们普遍反映平时感受不到政府的存在,政府有求必应、无需不扰。其中,晋江政府服务做到“四个到”,即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

 苏州高新区依托高新金控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给予精准支持,对新兴产业项目配套专业化服务团队,提供“术业有专攻”的服务。二是政务服务精简高效。泉州推行“一号一窗一网”改革,不按部门设置窗口,而是按群众“办成一件事”为标准。宁波实行审批服务“一套标准”、行业发展“一个规范”,把功能相近、产业相似的多个项目看作“一个项目”进行整体审批。南通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零缺陷服务、精准化监管”,“不见面审批”事项占到所有审批服务事项的 90%以上,“一枚印章管到底”的做法被李克强总理点赞。三是生态环境魅力宜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无论是宁波杭州湾新区,还是苏州工业园和高新区、南通濠河景观带、沿河修复区,都是大水面、大绿量,大的生态片区或生态带,令人羡慕不已,生态环境极大地提升了城市价值,增强了对外吸引力。

 (五)开放格局大。感觉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全球化布局。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推进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体系的全球化战略布局。像泉州市把“国际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一方面鼓励企业抱团出海,拓展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广泛汇聚全球资源为我所用。通富微电是国内最早进行国际化探索的集成电路企业,2018 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500 亿元,是宁波市重点培育的七家千亿级工业龙头企业之一,它大力招引美欧、日韩以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一流人才,在马来西

 亚设立生产基地,深度拓展国际市场,海外订单达到 2/3。均胜集团创建十多年,一路走来、一路并购,先后并购了德国、美国、奥地利、日本等国家的汽车电子、机器人、高端功能件制造商、汽车安全供应商、工业自动化等六家企业,实现了技术实力、业务总量跨越式提升,这与潍柴集团的发展之路颇为相似。二是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格局,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贸合作优势,打造“一带一路”桥头堡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撑带。像泉州、宁波融入“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苏州、南通、宁波、嘉兴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通过规划对接、战略协同、空间集聚、专题合作、完善机制,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了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充分释放国家战略叠加整合效应,闯出一条开放合作新路子。

 (六)干部作风实。南方干部作风低调、不事张扬、埋头干事、注重实效。不像我们有些干部,更多注重场面、表面的东西。这里,我举个南通招商引资工作的例子。他们的做法:一是招商任务很明确。每个县市区都有明确的招商任务,任务非常重。实际上他们完成的比较好,前年招引了 1 个 400 亿级的大项目、去年招引了 3 个100 亿级的项目。二是方式方法非常清楚。他们坚持主力招商,始终认为什么样的领导招什么样的商,招大商必须请主要领导出面。开展链条招商,包括产业链招商、资金链招商、技术链招商。开展精明招商,算好富民账、成本账,需要付出多少成本、能带来多少效益都算得清清楚楚。三是督导有力。坚持一月一通报、两月一会办、一季一点评、半年一观摩、年度一述职,责任层层压得非常实。为防止项目弄虚作假,对一个项目第一、二、三年分别考核开工、竣工、产出情况。他们书记、市长轮流带队外出招商,对部门提报的项目逐个上门洽谈对接。四是

 做到“五个清楚”。即把区位优势搞清楚、把国家省市希望我们做的事搞清楚、把计划招引的优势企业潜在对象搞清楚、把对方的投资意向搞清楚、把方方面面关系搞清楚。引进大项目,最后必须对接投资方的关键人,其中 10 亿元以上的项目都争取市领导出面洽谈对接。五是注重招商细节。对投资客商,坚持 100%的高效+1 份惊喜,简称 101%。他们招商效率非常高,像宁波 12 天就引进落地了上海交大产业研究院。1%就是给客商一份惊喜,用细节感动客商。

 以上六条既是南方五市成功的经验,也是我们下步发展的重要借鉴,希望大家结合实际,深入学习思考,既要学思想学观念学思路,又要学机制学办法,真正把他们辉煌背后的真经学到手、用得好,转化为我们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

 二、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相比南方五市,我们的差距之大显而易见。有的同志讲,看了之后,不仅具有强烈的危机感,而且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感,危机感源于今天的差距,恐惧感来自五年、十年、十几年后的差距。主要差距是: (一)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一是产业竞争力不强。我市传统制造业占比高,且大部分处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而南方五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骨干产业,其中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 50.8%,而我市仅为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南通达到 50.1%,而我市仅为 44.9%,并且他们的传统产业也已走向高端,像宁波已经全部进行了智能化改造,而我市传统...

篇三:南方创新驱动

17 大机遇,15 大挑战!

 “十四五”中国怎样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突围 作者:胡鞍钢 周绍杰 鄢一龙 等

 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分析“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的基本依据和时代大背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此,我们根据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个视角,准确全面分析“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发展机遇和发展挑战。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仍然突出,面临国内外各种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挑战,要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

 一、国际社会更加需要中国发挥积极作用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明显恶化,这主要来自 2017 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加强对中国的打压。美国先是挑起对华贸易摩擦,而后又通过科技战、实体清单、涉华法案、对华政治污名化等手段

  2 破坏中国持续发展大局、遏制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四五”时期国际环境仍然复杂多变。

 从世界格局来看,“十四五”时期世界仍将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我们继续保持战略定力,稳住阵脚,做到处乱不惊、有效应对、大有作为。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还是渴望世界局势稳定,但也受制于各国国内的政治影响。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成为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新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我国率先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率先经济复苏,率先经济增长,并为国际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积极贡献力量。

 从总体上看,全球大变局更加凸显了我国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国际社会也更加需要中国能够在国际治理和国际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会改变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趋势,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作用和国际影响力也将继续增强,成为创造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最大的积极因素,是全球发展继续创造“天时”和“地利”最大的积极力量。

 第一,经济全球化仍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从世界近现代历史看,曾先后经历过第一次经济全球化(1870-1913 年)、两次世界大战与大萧条(1913-1950 年)、第二次经济全球化(1950-1990 年)、

  3 第三次经济全球化(1990-2008 年),之后进入第四次经济全球化即新型经济全球化(2008 年至今)。

 前三次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国家主导的传统经济全球化,主要服务于西方国家利益。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三次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广大新兴经济体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生力量,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南方国家开始崛起,北方国家相对衰落。

 随着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发展矛盾导致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特别是美国成为“逆全球化”的代表,实行美国优先、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经济全球化再次走到十字路口。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贸易体所倡导和实现互利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并成为第四次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但经济全球化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出现几次逆流,如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下行、贸易低迷,这表现为世界商品贸易额占 GDP 比重从 2008 年到达高峰(为51.5%)下降至 2018 年的 46.1%。特别是美国带头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公开发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的贸易战,并殃及全世界,世界贸易增长率从 2018 年的 3.6%下降至2019 年的 1.1%。2019 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交通运输严重受阻,世界贸易大幅度下降,更加大了经济全球化的逆转。

  4 但是,技术创新力量、市场扩张力量、新兴经济体力量等仍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性因素,仍是不可逆转的。尽管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逆转,也为中国带来空前的挑战,但中国代表经济全球化的主流趋势。中国始终坚持贸易自由化,不断降低关税税率,促进贸易便利化,加速发展跨境电商等,实现进口高增长,为世界创造“中国市场”,使中国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口额占世界比重上升一个新台阶。

 “十四五”时期,中国仍将着力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经济体,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和服务进口国,成为世界 2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或主要贸易伙伴和利益相关者,也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最大发动机。

 第二,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变化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采用国际比较项目的权威统计,为这一大变局提供了权威的依据。从传统的“三个世界”到冷战后“美国独霸与南北两个世界”,再到 21 世纪新的“三个世界”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典型的“三个世界”。

 按一国 GDP 占世界总量超过 1.0%视为新兴经济体或世界经济大国的标准计算,全球共计 19 个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PPP)2017 年国际元计算,第一世界有九大发达经济体:2017 年美国 GDP 占世界比重为16.3%、日本为 4.3%、德国为 3.7%、英国为 2.5%、法国

  5 为 2.5%、意大利为 2.1%、韩国为 1.8%、西班牙为 1.5%、加拿大为 1.4%,合计占世界比重为 36.1%;第二世界有十大新兴经济体:2017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为16.4%、印度为 6.7%、俄罗斯为 3.2%、巴西为 2.5%、印度尼西亚为 2.4%、墨西哥为 2.1%、土耳其为 1.9%、沙特阿拉伯为1.3%、伊朗为 1.1%、埃及为 1.1%,合计占世界比重的38.7%,已经超过了第一世界;第三世界为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合计占世界比重为 25.2%。

 未来时期,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力量对比还会进一步倾斜。这就是“一分为三”的所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本打破了两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居世界主导地位的格局,引起了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相对平衡。

 第三,国际政治格局大变迁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必然引发世界政治不平衡性,量变引起质变。从长久以来“西方中心论”主导世界转变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互联化、全球交融化、文化多元化。从冷战之后的“一超”逐步转变为“一超(美国)多强(二十国集团 G20)”。

 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美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的三分之一,但中国 GDP(PPP,2017 年国际元)超过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形成的 G20、金砖五国等全球性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及“十加三”(中国、日本、韩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性组织兴起,反

  6 映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逐步趋向相对平衡。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全球疫情的暴发,美国与欧洲成为震中,加速了国际政治格局多元化、多极化大变迁。中国坚决支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日益发挥全球治理的作用,特别是此次全球抗击疫情,坚决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重要领导作用,抵制了美国的严重干扰。

 可以预见,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的现实和未来趋势,而且也反映了世界各国和地区利益诉求的最大同心圆,符合 21 世纪人类发展的大趋势。

 第四,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的历史机遇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催生出新的行业、改造传统的产业、塑造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国之间的科技竞争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推动产业革命,引发世界产业格局变革。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创新视为国家战略的核心,主要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特别是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驱动下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已经开始,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7 革命性动力,重新定义国际价值链分工和国家竞争力。

 从生产函数来看,历次工业革命关键投入要素组合在不断变化。第一次产业革命,资本、劳动力、少数技术和煤炭成为关键要素,表现为机械化;第二次产业革命,不仅资本、劳动力而且更多技术和石油、天然气、电力成为关键要素,表现为机械化、电气化等;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信息、计算机、网络等成为越来越关键的现代要素,工业化表现为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第四次产业革命,不仅信息、网络而且数据、智能、绿色成为关键要素,工业化表现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

 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 200 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工业化发展必然是一个新型“并联式”“叠加式”的工业化过程。不仅继续完成第一次、第二次产业革命任务(农业就业比重、农村人口比重继续下降,非农业就业比重、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还要大力推进第三次产业革命,更要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创新者、引领者、贡献者,这成为“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中国工业化的重中之重。

 中国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5G、绿色能源、高新技术等,抢先进入世界领跑位置,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形成巨大国内创新制造应用普及服务的市场。

 第五,世界各国各地之间互联互通

  8 由中国倡导和推动的“一带一路”,为世界百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提供最大公共产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已经取得了早期收获。在世界疫情大暴发时代,中国成为创新“世界是连通的”最大倡导者、推动者、实践者。

 第六,开始迈向创新强国阶段 我国已经从“富起来”阶段迈向“强起来”阶段,从追赶强国时代到开启创新强国时代,从走向世界舞台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转变为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从世界大国转变为世界强国。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创新强国方面取得重大进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以及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先后经历了极低收入的温饱阶段(1978-1990 年)到低收入的小康水平阶段(1990-2000年),再从下中等收入的小康社会阶段(2000-2010 年)到上中等收入的全面小康社会阶段(2010-2020 年),即每 10 年迈上一个大台阶。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和阶段来看,2021-2025 年就是初步迈上高收入发展阶段。

 第一,我国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按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人均 GDP(现价美元)

  9 达到 1.2 万美元以上的标准衡量,2019 年我国已经达到 1万美元以上,到 2025 年将稳步突破 1.2 万美元,在“十四五”时期跨入高收入阶段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这意味着高收入国家的总人口由 2018 年的 26.38 亿人上升至 40亿人以上,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由 35.0%上升至 53.3%,即超过世界总人口一半以上。按国际可比较项目(ICP)的人均 GDP 国际元(2017 年价格,下同)计算,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2019 年中国达到了 16117 国际元,相当于欧盟人均 GDP(44370 国际元)的 36.3%,相当于美国人均 GDP(62683 国际元)的 25.7%,预计到 2025 年将超过 2.10 万国际元,相当于美国人均 GDP(6.48 万国际元)的 1/3 左右。

 第二,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家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按世界银行定义的世界人均收入高增长即年均增速在 5.0%及以上,每人每日消费支出超过 5.5 国际元的高标准贫困线。我们估计 2018-2025 年,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达到 5.4%左右,与人均 GDP 增长同步,可以实现 5%以上的预期目标,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每日 28 国际元,其中城镇居民达到 28 国际元,农村居民达到 14 国际元,进一步减少每日 5.5 国际元的高标准贫困线人口。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但相对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其中工资性收入为主但比重有所下

  10 降,经营性收入比重有所提高,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比重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家庭总资产还将持续增长。

 第三,人类发展指数达到新高度 2018 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达到 0.758,在世界 18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 85 位,其中预期寿命为 76.7 岁(实际为 77.0 岁),预期受教育年限为 13.9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 7.9 年,2019 年我国人均 GDP(PPP)为 16117 国际元(2017 年不变价格),到 2025 年预计达到 2.14 万国际元,HDI 将达到 0.8 左右。

 第四,经济结构持续转型 三次产业结构持续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从 2015 年的 50.8%上升到 2019 年的 53.9%,平均每年上升 0.78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变动明显慢于“十二五”时期(平均每年变动 1.26 个百分点)。2016-2018 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为 1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为 12%,显著高于 GDP 增长率。消费驱动经济增长能力有所增强,最终消费占 GDP 比重从 2015 年的 53.7%上升到 2019 年的55.4%。居民消费升级提质,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8.2%,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活跃,服务性消费占居民家庭消费比重达到 45.9%,稳步进入富裕型消费阶段。

 第五,创新驱动显著增强

  11 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研发投入来看,2019 年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到 2.23%,略高于欧盟国家平均水平(2018 年为 2.18%),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显著增强。中国的科技创新投入规模、科技人才队伍规模和科技创新指标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成为具...

篇四:南方创新驱动

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2020年广州市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报告.2020年广州市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报告 莫成经 *摘 要:

 2020 年, 广州市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 在协同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携手共建生态文明、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共创合作开放新高地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但也面临着协调机制不完善、 区域协作水平不高等问题。

 未来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 优化合作机制, 突出重点领域, 发挥平台作用。关键词:

 珠江—西江经济带 广佛全域同城化 开放合作 广州市2020 年, 广州市按照省委、 省政府统一部署, 积极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珠江—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作用,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 认真贯彻落实 《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粤桂联动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9—2021 年)

 》,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 2020年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六稳”“六保”扎实推进,生产生活全面恢复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按照 “坚定信心、 同舟共济、 科学防治、9 3 2* 莫成经,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域协作处四级调研员, 研究方向为区域协调发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珠江—西江经济带蓝皮书精准施策” 总要求, 织密织牢联防联控、 群防群控防线, 建立健全 “四个三” “1+4” 等工作机制,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总体战、 阻击战。迅速开展疫情科研攻关, 4 项成果及技术纳入国家诊疗方案, 本土病例治愈率为一线城市中最高, “应检尽检” 人员动态清零。

 切实做好物资保障, 第一时间取得医用 N95 口罩、 超高速口罩机、 熔喷布生产线等核心防疫物资、设备生产 “零” 的突破, 日产检测试剂量约占全国的三成。

 有力服务全国疫情防控和国家外交工作大局, 全力以赴驰援武汉和荆州, 做好穗港澳联防联控, 累计对 43. 9 万名境外抵穗人员进行全流程封闭管理。

 完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出台 《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 新建或改造发热门诊 107 个、 发热诊室 197 个, 实现“一区一疾控中心” 全覆盖, 所有疾控中心均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经济运行经受住疫情考验。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2. 7%, 增速比第一季度提高 9. 5 个百分点, 展现出较强韧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2. 5%,增速比第一季度提高 22. 1 个百分点。

 消费逐步回暖,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 3. 5%, 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 11. 5 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0%, 其中, 民间投资、 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 9. 4%、 13. 1%, 763 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3801 亿元, 完成年度计划的 114. 8%。

 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进出口总额下降 4. 8%, 其中出口逆势增长 3. 2%,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7. 5%。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1. 4%。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 2. 6%, 控制在年度目标之内。企业帮扶精准有效。

 把保市场主体作为 “六稳” “六保” 的关键, 出台实施推进企业 (项目)

 复工复产工作总体方案, 以及 “暖企 15 条” “稳增长 48 条” “信用助企 9 条” 等政策措施, 通过 “免、 减、 缓” 等方式, 进一步加大为企业降本减负的力度。

 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 用水、 用气成本和进出口环节物流成本超 20 亿元, 减免企业养老、 失业、 工伤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 532 亿元。

 建立市场化应急转贷服务机制和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为 2 万多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信贷 200 多亿元。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 141 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获得优惠贷款 122 亿元。

 市场0 4 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2020年广州市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报告主体稳定增长, 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 55. 27 万户, 增长 24. 9%; 实有市场主体 269. 67 万户, 增长 15. 8%。民生保障成效明显。

 粮食能源安全保障有力, 开展耕地 “零弃耕” 专项行动, 增储政府储备粮 20 万吨; 建成广州市能源管理与辅助决策平台,华电增城燃气热电联产等项目建成投产, 新增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 187 万千瓦。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新增就业 29. 5 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 2. 53%,均较好完成全年目标。

 基本民生兜底力度加大, 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80 元, 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提高到 3726 元, 阶段性将低收入居民价格临时补贴标准提高 1 倍, 全年累计发放 2. 6 亿元, 惠及 143. 8 万人次。(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动能加快成长科技资源要素加快集聚。

 明珠科学园开工建设, 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筹建进展顺利,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4 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成预先研究工作,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 (广州)

 正式动工,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 (广州)、 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完成组织机构建设, 生物岛实验室黄埔学院揭牌成立, 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开工建造。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数量累计达3 万家,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增至6 家,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增至 35 个,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提高到 51%。

 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 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 授权量分别增长23.3%、 23.4%, 广州 (国际)

 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投入使用。

 大力实施 “广聚英才计划”, 累计集聚院士115 名。

 在科技部发布的2020 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 广州在72 个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二。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出台实施 “数字经济 22 条”, 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加快建设, 琶洲片区企业营业收入超 2500 亿元, 获评全省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大数据方向), 复星集团等 4 个项目竣工。

 金融城起步区已引进中国人保等 11 家大型金融机构, 鱼珠片区集聚近100 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企业, 主营业务收入超 500 亿元。

 数字经济 “底1 4 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珠江—西江经济带蓝皮书盘” 加快夯实, 累计建成 5G 基站 4. 8 万座,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 (广州)

 接入二级节点 23 个, 居全国首位。

 推出数字经济领域优质应用场景 36 个, 240 个项目获得省工业企业 “上云上平台” 补助资金。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

 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加快发展, 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 17. 3%, 小鹏汽车智造产业园开工建设, 成功举办 2020 世界智能汽车大会。

 轨道交通产业加快市场开拓, 广州地铁联合体中标长沙 6 号线 PPP 项目, 并成功运营巴基斯坦首条地铁。

 新型显示产业产能提升, 乐金显示 OLED 面板、 超视堺显示器等新投产项目加速量产, 新增产值超 100 亿元, 创维智能科技制造基地开工建设。

 集成电路产业稳步推进, 粤芯芯片一期产能加快释放, 全年集成电路产量增长 34. 1%。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聚发展, 全年增加值增长 6. 2%, 诺诚健华药品生产基地、 GE-龙沙生物制药等项目建成。(三)“四个出新出彩”纵深推进,城市活力持续提升综合城市功能优化提升。

 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 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 机场旅客吞吐量 4376. 81 万人次, 居全球单体机场第 1 位; 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全线投入使用, 港口货物吞吐量 6. 36 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 2350. 53 万标准箱, 分别居全球第 4 位、 第 5 位; 深江铁路广州段、广湛高铁开工建设, 广州东环城际铁路花都至机场北段建成, 广石铁路通车, 地铁 8 号线北延段开通, 地铁运营里程达 531 公里; 广连高速花都至从化段开工建设, 机场第二高速北段建成通车, 高快速路 “四环十九射” 主骨架路网格局基本形成。

 国际信息枢纽功能增强, 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 通用软硬件适配测试中心 (广州)、 全球 IPv6 测试中心广州实验室揭牌成立。

 城市更新扎实推进, 构建 “1+1+N” 新一轮城市更新政策体系, “三旧” 改造项目新开工 194 个、 完工 147 个, 拆除违法建筑面积达 5663. 63 万平方米, 38 家物流园区、 136 个专业批发市场、 超 11 平方公里村级工业园、 近 2 万个 “散乱污” 场所完成整治提升, 盘活存量用地34 平方公里, 新增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面积 170 万平方米、 绿化面积 277 万2 4 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2020年广州市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报告平方米。

 加大土地储备力度, 完成土地实物储备 28. 93 平方公里。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 广州美术馆、 文化馆、 粤剧院项目封顶, 南沙新图书馆建成开馆, 提前实现 “每 8万人拥有 1 座图书馆” 目标。

 中共三大研究中心挂牌成立。

 完成恩宁路等六大片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 永庆坊挂牌成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文明建设走在前列, 在全国文明城市 (省会、 副省级城市)

 复核中排名第四, 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所、 站)

 2852 个。

 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落地, 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永久落户广州,获批设立中国 (广州)

 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示范园区, 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电影 《点点星光》 《掬水月在手》获得第 33 届金鸡奖, 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超 2800 家, 位居全国前列。

 新增国际友城 5 个, 首次当选世界大都市协会新一届主席城市。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金融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广州期货交易所获批筹建, 广州获批全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城市, 上市公司、 新三板挂牌公司分别新增 22 家、 5 家, 金融业增加值增长 8. 3%。

 商贸会展业提质升级, 举办全国首个直播带货节, 推动直播电商与专业批发市场、 传统商贸深度融合,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 32. 5%; 广交会四期展馆开工建设, 举办全国首个国际防疫物资展览会。

 高端专业服务业加快发展, 出台实施 《广州市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若干措施》, 获批建设中国 (广州)

 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全年软件和信息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等行业营业收入增长 10%以上。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新增总部企业 112 家。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深入推进。

 落实 《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深入实施营商环境 3. 0 改革, 入选 《中国营商环境报告 2020》 全部 18 项指标领域标杆城市。

 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开办企业实现 “一表申报、 一个环节,最快半天办结”; 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全流程压缩为 6 个环节、 行政审批 11 个工作日内办结; 推行 “五税种综合申报”, 申报期统一调整为按季度申报; 推进不动产登记 “跨城通办” “跨省通办”, 提升 “互联网+不动产登记” 便利度; 推行政策兑现 “一窗式” 办理, 累计受理业务 4141 笔,3 4 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珠江—西江经济带蓝皮书涉及申报金额 23. 7 亿元。

 创新市场监管模式, 全国首创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免强制举措, 发布 230 项免处罚、 15 项免强制事项清单。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在 29 个细分领域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广州 “信易贷” 平台启动并促成授信 272 亿元、 放款 185 亿元, 综合信用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四)全力参与“双区”建设,引领支撑作用增强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协同共进。

 推动两批与港澳规则衔接事项清单加快落地, 试点开展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对港澳职业资格 (工种)

 认可增至 32 项。

 广州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设立联合科研种子基金, 试点开展科研人员持因私证件出国 (境)

 报批 “团长负责制”, 全省 20 家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中有 10 家落户广州。

 在 《2020 年全球创新指数》 报告中,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 排名全球第二。

 出台 《广州市构建穗港赛马产业经济圈的指导意见》, 中国马术协会速度赛马委员会在从化成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提升。

 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 加快建设广汕铁路、 佛莞城际铁路等项目, 琶洲港澳客运口岸项目码头主体工程完工。

 粤港澳大湾区路网不断完善, 广佛肇高速广州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广佛大桥系统工程 (一期)

 开工建设。

 出台实施 《南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 (2020—2035 年)

 》, 明珠湾大桥主跨合龙, 南中高速启动建设, 南沙内联外通区域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形成。民生领域合作交流稳步推进。

 落实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 “五乐” 行动计划, 率先实现港澳人才担任公职人员, 南沙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园区开园, 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总部基地和台湾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建成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44 个, 入驻项目团队超 600 个。

 推进将港澳居民及其子女纳入医保范围, 2. 3 万名港澳学生同等享有医疗保险, 在 9 所学校开设 25 个港澳子弟班, 新增穗港澳姊妹学校 21 对。

 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 通关 (增城)

 便利区, 认定生产基地 962 个。“双城联动” 深入推进。

 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举办首届广州深圳 “双城联动” 论坛, 签署科技创新、 营商环境等七4 4 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2020年广州市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报告大领域的专项合作协议。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 (广州)

 设立深...

篇五:南方创新驱动

1

  广州市南沙区、广州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公开征求意见稿)

  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局 2022 年 4 月

 —1— 目

 录

 前 言 ............................................................................................ 1 一、立足新基点新征程,把握新形势新要求 ......................... 2 (一)发展基础 ................................................................. 2 (二)面临形势 ................................................................. 3 (三)存在问题 ................................................................. 6 二、打造“湾区创新灯塔”,建设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枢纽 ..... 7 (一)指导思想 ................................................................. 7 (二)基本原则 ................................................................. 8 (三)战略定位 ................................................................. 8 (四)发展目标 ................................................................. 9 三、优化发展空间,建设高品质科技创新高地 ................... 12 (一)一廊:高水平构筑科技创新走廊 ....................... 12 (二)一核:精准聚焦南沙科学城主体功能区域建设12 (三)多园区:构建多个科技园区协同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系 ................................................................................ 14 四、聚焦科学发现,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 14 (一)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 14 (二)加快推进高水平实验室建设 ............................... 16 (三)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 ................................... 17 五、抓好技术发明,聚力科技攻关增强“硬核实力” ........... 17 (一)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18

 —2— (二)打造全球一流孵化育成体系 ............................... 19 (三)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 19 (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21 六、赋能产业发展,打造高端和特色产业策源地 ............... 21 (一)支撑一批战略性支柱产业 ................................... 21 (二)助力发展一批新兴优势产业 ............................... 26 (三)提升一批科技惠民相关产业 ............................... 30 (四)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 32 七、夯实人才支撑,建设国际化高层次人才高地 ............... 33 (一)强化战略科学家前沿引领力 ............................... 33 (二)引培留住高端科技创新人才 ............................... 33 (三)培育高素质技术和技能人才 ............................... 34 (四)持续营造国际一流的人居环境 ........................... 34 八、优化创新生态,吸引更多高端创新要素集聚 ............... 35 (一)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 ....................................... 35 (二)强化科技金融支撑能力 ....................................... 35 (三)有效开展全民科学普及 ....................................... 36 (四)推动科技惠及社会民生 ....................................... 37 九、深化开放合作,建设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枢纽 ............... 37 (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 37 (二)加强与港澳科技全面合作 ................................... 39 (三)推进区域协同联动发展 ....................................... 39

 —3— (四)着力完善科研协作机制 ....................................... 40 十、完善保障措施,多措并举推动规划落地实施 ............... 41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41 (二)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 41 (三)推动科技政策落地 ............................................... 41 (四)加大要素保障力度 ............................................... 42 附件 1 广州市南沙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空间布局图 .... 1 附件 2 名词解释 ........................................................................ 2

  —1—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广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时期,也是南沙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建设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战略平台的关键五年。为顺应科技创新发展规律,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把握创新发展先机,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和《广州市南沙区、广州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区委、党工委、区政府、管委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系列部署,结合南沙区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制定本规划,规划期至 2025 年。

  —2— 一、立足新基点新征程,把握新形势新要求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南沙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科技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

 基础创新能 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南沙区财政科技投入合计达到 69.7 亿元,其中 2020 年达到 17.8 亿元,为2015年的3.34倍;2020年研发投入强度(R&D/GDP)达到3.67%,较2015年提高了1.61个百分点。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一期首批项目已动工,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逐步布局,华南唯一的国际 IPv6 根服务器已落户,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夯实。

 科技成果转移转 化成效显著 。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不断提升,2020 年全区专利申请量 16191 件,同比增长51.5%;专利授权 9113 件,同比增长 41.0%。孵化育成体系逐渐完善,已建成 11 家孵化器和 6 家众创空间,其中广东医谷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优创社区获评省级众创空间,实现国家级孵化器和省级众创空间零的突破。集聚各类创新平台 335 个,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13 个,市级研发机构 134 个,实验室 11 个,工程中心 125 个,企业技术中心 43 个,其他创新平台 9 个,华南技术转移中心进驻科技服务机构 774 家,集聚效应初现。

  —3— 科技创新产业体系不断 完善。截至 2020 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 682 家,为 2015 年的 9 倍,年均增长达55.1%。全区集聚 300 多家生物科技企业,11 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及 6 家众创空间,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高 高端 人才 引进力度全市领先。印发实施《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落实“广州人才绿卡”“南沙人才卡”制度,为人才提供政务快捷、子女教育、通关便捷等多项服务。制定南沙国际化人才奖励计划,累计向 2.2 万名骨干人才、高管人才发放个税奖励超 9亿元。推动成立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设立广州南沙驻海外人才协同创新中心,常态化开展“寻访揽才高校行”品牌引才等活动,加快布局引才聚才渠道和平台。

 创新创业生 态不断 优化。出台实施《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科技金融融合日趋紧密。粤港澳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速,累计建设 8 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企业基地,累计签约入驻港澳台团队(企业)260 个。

 (二)面临形势 1. 新一轮 科技革命 和产业变革蓄势待 发,对南沙区人才引进、对外交流带来 机遇 与挑 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

  —4— 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科学技术发展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国际科技竞争焦点向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拓展,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加强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推进重大技术突破,确保紧跟新科技革命浪潮、把握发展先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南沙完善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对南沙未来引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等高端要素带来严峻挑战,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的难度亦将显著增加。

 2. 坚持创新在我 国现代 化建设全局 中的核心 地位 ,为南沙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供了根 本遵循 和行动指南。“十三五”以来,我国加大力度促进科技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 29 位升至第 14 位,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需要”和“四个面向”的论述为南沙区“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3.粤港澳 大湾 区建设 进程加快及城市间科技合作交流进 进一 一步 深化, 为 南沙区 创新发展带来 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 2021 年大湾区科学论坛的贺信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

  —5— 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南沙区加快前沿科技成果创新应用、提速产业转型升级赋予新动力,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节点,必将迎来科技发展、成果迸发、经济腾飞的黄金时期。同时,广深“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持续推进,为南沙主动融入湾区协同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促进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共建共享、推动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提供新契机;广佛极点合作进一步深化,广佛两地齐头并进、互补互促,推动协同融合发展,打造大湾区同城合作的典范基础;广清一体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建设步伐加快,为未来南沙区与其他区域开展科技创新交流带来更多机遇。

 4. 广州锚定科技创新全链条推动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为南沙区指明科技发展新方向。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开放门户,广州不断提升自身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地位,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科技金融紧密融合,人才支撑实现新突破,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 14 位。未来将进一步彰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引擎作用,锚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打造数产融合标杆城市,持续推动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同时,广州市不断出台政策措施,逐步破除体制机制约束,积极对接国际规则,为南沙区更好地对接国际创新资源,参与全球竞争、国际合作创

  —6— 造了更加有力条件。

 (三)存在问题 “十四五”南沙科技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在创新环境、人才储备、资源投入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

 科技基础设施支撑能 力稍显薄弱 。2019年5月,广州市政府与中科院签署共建广州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协议。目前,南沙科学城被省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但受多方因素影响,北部组团和中部组团建设滞后,整体而言启动步伐慢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处于前期投资建设期,尚未对整体科技创新形成强力支撑。

 排 多项创新指标全市排名 有待提升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孵化载体规模、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额等多项指标在广州市排名处于中游,相对其他区域不具备领先优势,制约了南沙区科技水平向高精尖迈进和整体实力的提高。

 科技创新人才 要素聚集 程度不高。

 。部分大平台面临引才难、育才难问题。南沙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还未正式开学,面向区内重点产业需求自主培育的人才储备不足。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主要依赖引聘人才,仍缺乏引领行业发展的顶级人才,人才培育方面仅能通过联培方式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招生指标少,整体联培博士后招聘工作处于起步期。

  —7—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不够 深入。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原材料、零部件及技术对外依赖程度较高,例如汽车产业以合资引进技术为主,相关关键零部件及配套供给体系还需完善。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亟待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没有充分体现自身研发优势,有特色和规模的产业集群数量偏少。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创新驱动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尚未真正形...

篇六:南方创新驱动

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前

 言 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以科技创新推进广西自然资源管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主线,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的新职责、新目标和新需求,依据《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广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等规划思路,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广西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2018-2022 年)》《广西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广西自然资源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要求,加快广西自然资源“十四五”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明确“十四五”时期广西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形成指导未来广西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的行动纲领,助推自然资源服务保障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本规划以 2020 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 2021 年至 2025 年,展望至 2035 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一、自然资源“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情况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科技创新服务更加有力。“十三五”期间广西各级自然资源科技管理机构得到了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督管理职能逐步得到落实。机构改革后,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以下简称“自然资源厅”)的科技管理职能和直属单位的科技研发力量明显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广西建立自然资源“一张图”,以自然资源业务网和专线网络系统为依托,将测绘地理信息、遥感影像、土地、矿产、海洋、林草、湿地、水资源及业务统计等数据统一汇交整合,构建“测绘为基、陆海相连、全面覆盖”的自然资源大数据体系和数据共享格局,建成广西自然资源云、用地用矿“三级联审”、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自然资源大数据监管、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等自然资源信息化和大数据应用。在全国率先研发的“北斗+广播”边坡高精度自动监测系统获自然资源部肯定,构建了“天、空、地、网”一体化森林资源监管模式,推进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影响力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广西已建成“一所一基地三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即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国家应急测绘保障南宁基地、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南方石山地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广西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机制,凝聚厅直属单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合作单位力量,扩大广西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影响力。对外合作不断拓展。2016-2019 年度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暨推介展示会成功举办,成立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开启面向东盟地区系统性人才培养工作;中国—东盟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一期建设顺利推进,广西矿业领域首个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援外项目—柬埔寨国家地质实验室落成移交,与越南、柬埔寨、泰国等 20 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远洋捕钓作业、海洋养殖、渔业科研、生物保护等领域合作投资超 20 亿元,推动对外交流合作、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应用。

 自然资源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科技成果登记、专利、软件著作权、规范标准等数量逐年增多。在推广和应用国家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广西已编制完成地质矿产领域、地质环境领域、自然资源领域等地方技术标准规程 7 项,发布广西地方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程》《土地整

 治工程 第 1 部分:建设规范》等,为规范广西自然资源标准化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自然资源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自然资源科技研发投入经费大幅度提升。“十三五”期间广西自然资源投入科技研发经费 2.04 亿元,相比“十二五”期间广西国土资源投入科技研发经费 1.61 亿元,年增长率为5.34%。“十三五”期间自然资源科技项目 168 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 7 项,经费 1456.36 万元;省部级科技项目 10项,经费 1762.00 万元;自然资源厅重大科技项目 70 项,经费 1782.53 万元。

 广西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广西自然资源系统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43 项,行业奖 39 项,其中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 项;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特别贡献奖 1 项、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9 项、三等奖 16项;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10 项;荣获中国测绘学会“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等自然资源行业奖 39 项。

 深化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十三五”期间,广西开展北流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土地征收制度、桂林旅游产业用地、不动产统一登记、南宁市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试点、 “审管分离”、

 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梧州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柳州工业项目“标准地”试点、“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增存挂钩、 “小块并大块”、“旱改水”、绿色和谐矿山建设、矿产资源权益金、露天采矿临时用地等试点改革,有效破解自然资源管理中的系列难题,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自然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平稳运行,“国土云”建设不断夯实“以图管地”工作基础,持续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信息数据库建设,广西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基本构建,启动了实景三维广西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广西地理空间框架全面建成,14 个设区市顺利建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近 50 个县(区)启动县级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柳州市完成自然资源部智慧柳州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建设,为政府决策、城市管理、服务民生提供了信息化系统支撑。

 自然资源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自然资源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初见成效。“十三五”期间广西已有 3 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三梯队。基层培训先行,以“3+3+3”模式推进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构建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培训机制,培训干部约 7 万人次。

 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成立科技创新联盟。

 “十三五”期间,自然资源厅与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师范大学、中国铁

 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广西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联盟正式成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研究探索和技术方法创新,遴选 46家首批联盟成员单位,遴选 212 名首批专家。

 自然资源科普和宣传工作共享优质资源 开展自然资源科普活动,优质资源进校园、进乡村、进军营。“十三五”期间开展科技活动周、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八桂科普大行动等活动,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乡村、进军营等活动 60 余次,开展“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科普活动、自然资源知识竞赛、地学夏令营、自然资源大讲堂等活动。围绕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国家版图知识等自然资源中心工作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自然资源工作的认知度,为优化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格局,提升自然资源利用质量和效益奠定良好群众基础。

 发挥自然资源科普基地示范作用。“十三五”期间建成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提升科普基地科普能力,充分发挥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资源保护类科普基地作用,鼓励资源保护类科普基地加强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完善地质遗迹、矿业遗迹科学解说和标识标牌;增建扩建科普场所,充实科普内容,举办科普讲座,不断完善科普基地网站,共享优质科普资源。

 二、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形成了一整套创新理论体系和行动纲领,为我国科技事业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绿水青山、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对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面提质,只有提升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振兴,才是广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胜之要。要确保“两个建成”宏伟目标的实现,“十四五”广西经济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将持续保持中高位。

 “十四五”期间广西自然资源踏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按照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及“一核两深三系”为主体的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自然资源厅党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要求增优势、强弱项、补短板,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自然资源管理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提高自然资源保障能力,深化自然资源各项改革,做好自然资源惠民服务,谋划我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总

 体布局和重点任务,扎实做好构建自然资源技术体系,实施自然资源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加强自然资源创新能力建设,增强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推动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按照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1+1+4+3+N”目标任务体系,深入贯彻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强首府战略,围绕“两统一”职责,扎实做好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等重点工作,推动科教振兴,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勇于求变、敢于求新、善于求质,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建设新时代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体系作为着力点,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大力推进自然资源三大体系建设,实施重点任务,突破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实施自然资源科技示范工程,创建科技领军人才创新示范基地,加强科技管理制度化与标准化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水平成果应用,推进自然资源事业蓬勃发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创新引领 以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为导向,以促进资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科技保障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积极发展和应用先进的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技术,大力发展环境保护、节约利用资源和综合管理技术,依靠科技手段,提高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

 突出重点、务求实效 从广西自然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广西自然资源科技发展中关键且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一方面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发,力争在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大力推进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实施应用,再则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扶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常态化机制。

 改革创新、完善机制 以改革作为发展动力,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广西自然资源科技管理工作机构和制度,进一步完善广西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机制,推进广西自然资源技术体系建设,加强科创平台建设,完善运行机制、配套政策和标准规范,建立

 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用人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作为改革的出发点,促进广西自然资源科技人才队伍的壮大。

 政府主导、加强协作 充分发挥政府及所属部门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中的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和自然资源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强化“政产学研用”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坚持自我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既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科技成果,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科技总体水平。

 开放合作、区域联动 深化与东盟国家、RCEP 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矿业、地质灾害、应急监测、海洋科技、林业科技等领域,拓展交流与合作的新渠道、新平台,促进中国自然资源卫星遥感数据与技术、矿业大数据与信息技术、海洋防灾与海洋信息管理技术、林业碳汇和林木培育技术在东盟国家的深度应用,创新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矿业开发海外衔接合作的新机制,助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自然资源厅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立足广西、面向东盟、以科技为先导,以自然资源创

 新为动力,推进“一所一基地三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即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国家应急测绘保障南宁基地、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南方石山地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在前沿方向培育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

篇七:南方创新驱动

金融·总537 期2021PAGE 85企业杠杆的创新驱动效应 :生命周期视角与异质性检验*徐斯旸1 ,何 强 2,3 ,李华民 3(1. 广东金融学院金融与投资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2. 九江银行景德镇分行,江西 景德镇 333000 ;3.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区域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521)摘 要 :本文基于 2010-2019 年中国 A 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数据,使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等综合创新指标,实证分析企业杠杆的创新驱动效应。结果表明,企业杠杆率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之间总体呈现“倒 U 型”关系 ;与初创期企业相比,成熟期和成长期企业的杠杆率水平提升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创新驱动效应 ;民营企业运用财务杠杆促进创新的效果比国有企业更加显著 ;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增强企业创新的能力强于西部地区。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是 :第一,并非所有类型企业都需要降低杠杆率水平,应区别对待不同类别企业,有针对性地降低部分企业的杠杆率水平,保证企业创新活动的可持续性。第二,应推行结构化去杠杆政策,针对企业的生命周期阶段、产权属性、区域差别等异质性特征,结合创新驱动效应,审慎推行企业去杠杆政策。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去杠杆 ;杠杆率 ;企业创新 ;创新驱动中图分类号 :F8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41-2021(05)-0008-12收稿日期 :2021-05-14作者简介 :徐斯旸,博士、讲师,供职于广东金融学院金融与投资学院,Email :mstiffanyxu@126.com ;     何 强,硕士,供职于九江银行景德镇分行和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区域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     李华民,博士、教授,供职于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区域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本文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银行资本结构、政府干预和僵尸贷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 :GD18XYJ13)的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一、引言科技赋能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转换的关键内核,创新能力则是企业微观层面、中观区域层面竞争力乃至国家整体层面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必须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微观经济的主体,科技创新最终需要由企业落到实处。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强劲的市场需求、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刺激、企业收益结构变化等因素,导致中国经济的宏观杠杆率和微观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宏观杠杆率(剔除金融部门)为 243.8%,其中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为 153.6%。企业杠杆率过高实。

 。. .。

 。

 PAGE 95南方金融·总537 期2021际上是债务负担过重所引发的资产结构配置问题,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破产风险,削弱可持续投资能力,继而削减企业创新投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去杠杆,包括宏观金融去杠杆和企业去杠杆。但是,企业创新需要通过财务杠杆来维系可持续的资金投入,以保证研发创新活动的连贯和稳定。因此,企业杠杆率维系及去杠杆程度就成为企业创新层面的“二律背反”,同时也构成企业财务杠杆的均衡治理艺术,亟待政产学研各界对国内外局势转换及新冠疫情冲击临境破局。据此,本文主要研究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企业财务杠杆对于企业创新活动而言,其影响几何?第二,是否存在一个最优企业杠杆率(区间),既能够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又能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第三,企业杠杆的创新驱动效应,是否存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异质性特征?换言之,企业产权性质以及区域属别是否导致企业杠杆的创新驱动效应的不同?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对于把握“保持杠杆率促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去杠杆”的度,并解决其二律背反矛盾,颇具宏观治理方略和微观企业发展策略上的政策蕴含价值。二、文献述评、理论准备及假设推演(一)已有文献及述评学界尚未对“企业杠杆—企业创新”影响效果和机制达成一致观点。啄食顺序论和融资成本论为企业杠杆促进企业创新的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持, Modigliani 和 Miller(1963)研究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发现由于债务具有税盾作用,融资方式会影响企业价值,即企业杠杆率提高能够提升企业价值。Kraus 和 Litzenbenger(1973)认为,上市企业通过寻找股权成本与债权成本的平衡点,能够找到企业最低代理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收益。乐娜(2010)基于中国 A 股市场的中小企业数据,研究发现在适当杠杆率之上,企业杠杆率与企业业绩成显著正相关。刘一楠(2016)认为,当企业杠杆率相对较低时,提高企业杠杆率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投入的创新效率,且民营企业效果更好。钱燕等(2019)基于中国创业板科技型企业数据,研究发现民营企业通过内源融资与负债融资能够明显提升企业创新效率,股权融资则相反 ;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创新效果亦呈现显著差异性。郭文伟和王文启(2020)基于大湾区城市数据研究表明,金融集聚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的创新效率,这主要源于金融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分散创新风险等途径。但也有研究认为,企业杠杆率提升会抑制企业创新,其理由是企业债务的风控要求与创新高风险特征二者难以兼顾,这是创新企业必须降低杠杆率的主因。Long 和 Malitz(1985)认为,负债融资按时还息特征要求企业要有稳定的经营现金流以保证企业具有充足的流动性,然而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却天然具有高风险特质。Hadlock 和 Pierce (2010)实证结果表明,企业高负债率导致其面临较大的还本付息压力进而受到更高的融资约束,不得不缩减研发投入,最终不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李维安(2003)实证结果表明,企业杠杆率与企业绩效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籍此推论,企业高杠杆率抑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于晓红和卢相君(2012)从企业面临的产业环境稳定性出发,发现当企业面临的产业环境不断变化时,企业资。

 。. .。

 。

 南方金融·总537 期2021PAGE 105本杠杆率的提高会显著阻碍企业创新活动。基于上述研究成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予以细节上的补充与确证 :其一,如果改变以往文献把所考察的企业样本置于相同的时间界面的做法,探讨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的杠杆率水平对其技术创新效率及其传递机制,有充分理由预期得到不同以往的研究结论 ;其二,企业异质性理应构成讨论企业杠杆率水平与创新效率之关系的对比检验要素,企业的产权属性、所属区域、所属行业等,其经营目标、企业战略以及面对的融资条件、营商环境甚至地理耗散系数差异,都可能引发企业研发投入以及创新效率的杠杆率水平敏感性(弹性)差别,即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异质性问题 ;其三,如果改变当前研究文献有关杠杆率水平的“趋高”还是“趋低”的矢量争论,而更多关注最优杠杆率水平的探究,应该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选择。上述问题,可能构成本文研究的边际贡献。(二)理论准备及假设推演1.企业杠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融资优序理论框架内,当企业面临融资需求时应最先考虑内源融资,但是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存在明显的外部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性,需源源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因此研发创新活动的外部融资依赖性较强。然而,经逻辑演绎可知,财务杠杆对企业创新具有双重效应 :一方面,适度的财务杠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成本、缓解财务约束,使企业有资金空间投向研发领域,促进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具体而言 :第一,与权益融资相比,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优势能够帮助企业节约资金成本,缓释权益资本约束,放大财务杠杆作用,为企业投入创新研发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满足创新活动的持续性投入(罗能生等,2018)。第二,适度的杠杆能发挥积极正面的信号传递作用,资本结构的信号模型传递出高质量企业会采取高杠杆策略的信号效应(Ross,1977)。这意味着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高杠杆率向外部投资者释放高质量信号,获得更多外部投资者青睐,从而得到更多资金投入到企业研发创新活动中,拓展企业创新空间。第三,金融中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Laeven 和 Valencia,2012),在降低企业创新外部融资成本的同时,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引导资金流向优质创新项目,从而通过适度财务杠杆促进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企业过度运用财务杠杆不利于企业创新。拥有高杠杆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再加上创新活动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强等特点,杠杆过高将对企业研发创新投入造成挤出效应,进而抑制企业创新能力。具体而言 :第一,高杠杆率会加重企业利息负担,削减企业支持创新项目的投入力度,研发活动投入的持续性难以得到保障,尤其在经济下行期间,企业抵质押资产大幅贬值造成的资产负债表恶化将产生融资约束,抑制创新投入与产出。第二,高杠杆率会增加企业破产风险,对企业融资信誉产生负面影响,破产压力会迫使管理层更倾向于将营运资本用于偿债,削减风险较高的创新研发活动,导致面向创新的激励结构扭曲,财务困境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创新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第三,高杠杆率会加剧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与投入大量资金在有益于企业长足发展但风险。

 。. .。

 。

 PAGE 115南方金融·总537 期2021高周期长的创新研发活动相比,管理层可能更加乐意选择周期短、回报快、风险较低的项目,特别在企业高负债状态下,研发失败会导致管理层声誉受损,因此作为拥有企业项目决策权的管理层,有动机减少创新投入。综合上述文献基础和理论演绎可知,企业希望借助资本杠杆提升创新能力,其创新驱动效应可能因杠杆高低不同而存在差异。企业通过债务融资确实可以获得充足的现金流,营造稳定的研发环境,推动企业创新,然而过高的负债水平会明显增加企业破产风险和财务风险,从而抑制企业创新活动。基于此,提出本文的第一个研究假设 :H1 :企业杠杆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企业杠杆与企业研发投入、创新产出之间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 U 型”关系。2.企业杠杆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异质性另外,企业杠杆的创新驱动效应可能受到其他的因素制约。第一,根据企业成长周期理论,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时,企业对资金需求明显不同,融资偏好、融资结构会存在显著差异(王小燕等,2019)。那么,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 :企业杠杆率水平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是否因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变化而存在差异?第二,产权属性可能会成为影响变量,导致企业杠杆的创新驱动效应存在异质性,如此该项研究则存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蕴含。第三,不同区域间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模式、政策支持、文化制度等差异,意味着不同区域环境下的企业杠杆率水平与企业创新活动之间关系与整体水平比照可能存在“平均”悖论,有待进行区域异质性研究。实证研究需要充分考虑异质性影响,以期为我国结构性去杠杆提供经验证据。基于此,提出本文的第二个研究假设 :H2 :企业的生命周期阶段、产权属性、区域分布等,会导致企业杠杆的创新驱动效应存在异质性。三、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一)模型设定本文以 2010-2019 年中国 A 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企业杠杆对企业创新的驱动效应。考虑到企业杠杆率与企业创新可能存在“倒 U 型”或“U 型”关系,本文将企业杠杆率及杠杆率的二次项同时纳入回归模型分析。同时,考虑到企业杠杆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效应,在回归分析中将杠杆率(lev)滞后一期。根据以上条件交代,构建如下模型 :            

 (1)            (2)式(1)、式(2)分别是企业杠杆率对企业创新投入、产出影响的方程。ini it 、ino it 分别代表在第 t 年 i 企业的创新投入值和创新产出值、第 t 年 i 企业的财务杠杆率,X 是影响企业创新的多个其他因素共同构成的控制变量,I id 、R year 分别代表个体固定效应以及时间固定效应,ε it 为随机误差。。

 。. .。

 。

 南方金融·总537 期2021PAGE 125(二)变量选择1.被解释变量 :企业创新。从两个层面测度企业创新 :一是创新投入(lnini),包括前期调查研究费用、中期研发投入以及后期创新检测和生产资金的投入,还有企业设备的投入、人员薪酬支付。借鉴潘越等(2015)的研究,本文以企业研发创新支出额作为衡量企业创新投入指标。二是创新产出(ino),指的是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成果。学术界多使用商标数量、技术市场成交额、专利申请或者授权数、新产品价值、无形资产增量等指标进行衡量。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构成企业的无形资产,相对于其他指标而言,无形资产更能反映企业创新产出水平。籍此,借鉴鞠晓生等(2013)的研究,本文选择将无形资产净额与期末总资产的比值,作为企业创新产出测度指标。2.核心解释变量 :企业杠杆率(lev)。企业杠杆率属于微观层面概念,已有研究文献关于杠杆率的衡量方式有很多种,从企业总资产和负债规模角度衡量,杠杆率 = 总负债 / 总资产;从债务的有形资产视角衡量,杠杆率 = 总负债 / 有形资产 ;从所有者权益角度选取指标衡量,企业杠杆率 = 总资产 / 所有者权益等等,不一而足。相对于其他衡量指标而言,总负债与企业总资产规模作为衡量杠杆率的指标,更加贴合企业财务制度以及企业资产结构配置。因此,参照纪敏等(2017)的研究,本文把企业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重作为本文核心变量指标,即杠杆率 = 总负债 / 总资产。3.企业生命周期(circle)。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衡量,现有文献主要使用以下三种方法 :财务指标综合法、单一变量分析法 ① 和现金流模式法。吴非等(2017)运用企业经营、筹资、投资等三类现金流净额的正负符号来反映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特征,...

推荐访问:南方创新驱动 驱动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