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文化8篇

时间:2022-09-10 19:00:04 来源:网友投稿

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文化8篇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文化 基层治理典型案例3篇 基层治理典型案例3篇 治理是政府的治理工具,是指政府的行为方式,以及通过某些途径用以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下面是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文化8篇,供大家参考。

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文化8篇

篇一: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文化

层治理典型案例 3 篇

 基层治理典型案例 3 篇

 治理是政府的治理工具,是指政府的行为方式,以及通过某些途径用以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基层治理典型案例 3 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基层治理典型案例 1 篇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和凝聚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xx 乡 xx 村党支部,以突出的社会治理成效极大提振全乡干部决胜全面小康、共绘乡村振兴的信念和决心。

 一、夯基垒台,围绕组织建设破藩篱

 xx 村党支部在区委组织部的悉心指导及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已于 20XX 年完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一是加强阵地建设,严格按照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对 xx 村综合办公楼进行提升改造;二是完成支部优化,对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规定,优化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设置,将有产业、有合作社的 x 名党员吸纳进入该支部并确定党支部书记,将支部建在产业上,真正发挥非公企业党员带头发展、推动产业的作用;三是完成支书主任一肩挑,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谋篇布局,锁定支部产业促增收

  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在 xx 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非公企业党支部年轻党员郑传华带头成立贵州乡里乡亲开心农场农业园区,租用农户土地 xx 余亩,主要以种植辣椒为主,目前该社辣椒长势喜人,有效增加了 xx 余户农户的收入。该园区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教育意义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经营实体,以产业发展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良好愿景。

 三、精准发力,聚焦民生福祉解难题

 xx 村党支部按照支部带头、村委落实的机制,一心一意为民谋利,全力推进实施民生项目。一是争取项目资金 xx 万元,完成x 个村级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二是完成村级大坪水库森林公园建设,提升改造人畜饮水工程;三是完善道路设施,配合完成 xx乡 20XX 年组组通路 xx 村境内路段 xx 公里、敖吴公路进二组支线 xx 公里,配合完成 xx 村半岩桥危桥改造工程,建成长 26 米宽8 米的新桥一座;四是引导村民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 xx 村七组大坪发展特色苗木种植项目 x 个、魔芋种植基地 x 个,为全村村民共同富裕、齐奔小康奠定厚实的经济基础。

 头雁领航才能群雁齐飞,培育好农村党支部这只领头雁,有利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xx 乡将保持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良好态势,以点带面稳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有效衔接,为全区开展党建引领星满xx 党建示范带创建工作贡献 xx 智慧。

 基层治理典型案例 2 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总结推广各地基层治理实践创新经验做法,宣传展示各地加强基层治理进展成效,营造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良好氛围,现就征集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集范围

 (一)案例主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在乡镇(街道)、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中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减负(特别是社区万能章治理)、六稳六保、疫情防控等有关重大决策部署,形成的创新性、有效性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二)案例类别。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城乡社区治理服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服务。

 (三)案例内容。典型案例一般应包括:案例背景,主要是申报单位当地基层治理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主要做法,主要是当地推动基层治理的经验做法,应具有创新性;工作成效,主要是当地基层治理创新取得的进展成效等,应有群众满意度结果为支撑。案例篇幅控制在 2500 字以内。

 二、征集流程

 (一)自主申报。8 月 30 日前,由县级民政部门汇总本地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形成申报材料报地市级(或计划单列市)

 民政部门审核,由地市级(或计划单列市)民政部门择优推荐省级民政部门。

 (二)省级推荐。9 月 30 日前,省级民政部门综合考虑区域分布、工作基础、经验成效、选题均衡性等因素,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遴选优秀案例,报送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每个省一般不超过 10 个。

 (三)择优确定。11 月 30 日前,民政部以适当方式组织评审并考察,择优确定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以民政部名义组织宣传推广。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明确专人负责典型案例征集工作,指导做好典型案例梳理总结工作,按照规定的程序、时限择优推荐典型案例。

 (二)加强典型示范。要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本地基层治理典型案例征集工作,鼓励引导基层创新,通过典型示范全面推进相关工作。

 (三)加强工作指导。要结合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加强对本地区基层治理工作指导,全面总结进展成效,研究解决基层治理面临突出问题。

 基层治理典型案例 3 篇

 近年来,xx 县着眼基层,用力基层,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开展全面推进基层活力,提升平安 xx 建设活动为牵引,在加

 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平安 xx,和谐、美丽xx 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高位推进,做大做强做实治理工作

 xx 县针对全县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维稳形势,强势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一是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常委,各乡(镇)党委书记,县直各党(工)委(党组)书记,县直各部门支部书记为成员的 xx 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专人组建了 xx 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兼任,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全县开展工作情况,对全县社会突出矛盾、乡(镇)、村(居)矛盾纠纷及社会热点、难点排查处置情况进行统一汇总,为全县社会治理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二是强化督查,推动工作。今年 x 月组成 x 个工作组,由领导带队,抽调乡(镇)政法副书记、政法委员、司法所长、组织委员、综治办主任和县委政法委科室人员对全县 xx 个乡(镇)、xx 个村(居)委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进行半年考核督查。

 (二)科学谋划,注重实际,全面推进治理

 xx 县制定印发《xx 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办法(试行)》,坚持五条原则,抓五项措施治理,建立机制激发活力,在基层治理中对乡(镇)、村(居)委会每半年开展一次排查和通报,对排名靠后的相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采取通报、约谈、挂牌警示、挂牌督

 办、问责处理等,对评为先进的乡(镇)、部门干部职工在评先评优、职务职级并行,干部选拔任用方面优先考虑。

 (三)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把普法教育、遵纪守法构建美丽乡村作为平安法治和谐 xx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推动。近年来,政法委机关深入 xx 等山区乡(镇)开展法治宣传宣讲,扫黑除恶、遵守法纪,建设平安乡村,命案防控以案释法宣传宣讲 xx 场,参与群众达 xx 万人次。

 (四)推进矛盾风险化解,维护社会稳定取得新进展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积极推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建立矛盾纠纷调解以案定补机制,充分调动各级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的积极性。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与平安 xx、法治xx 建设有机融合,新时代枫桥经验由乡村治理向城镇社区延伸。加强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共完成 xx 个乡(镇)、xx 个村(居)委会、xx 个村委会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式派出所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建设,主动服务打好三大攻坚战。

 二、工作成效

 一是积极推进县、乡、村、组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走访、大化解,实行县级副处领导排班接访信访事项,包案化解县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案(事)件,定期下访,包保乡(镇)及单位。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置在萌芽,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形态基本形成。

  二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推进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管控治理,保持对各类犯罪形成高压打击态势,加大对命案防控工作的源头治理,源头防范、法治教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主要表现为群众获得感、安全感、满意度逐年上升。命案防控率全市以十万人占比,全市 xx,xx 县为 xx,排名全市最低。推进基层治理,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减少命案发生已初显成效。

 三是加强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乡(镇)村人民调解委、治保委、群防群治志愿者队伍建设,尤其是现代化防控手段的提升,使打、防、控更具震摄力。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式派出所建设,全县科学划分社区(责任区)xx 个,按照一区一警配备了民警,今年招录了 xx 名辅警,全县实现了一村一警配备全覆盖,开了全市之先河。xx 名辅警都到村委会开展治安整治和矛盾纠纷化解,人民群众安全感也大大得以提升,见警率大大提升。全县安装监控探头 xx 个,安装旅店业人像识别系统 xx 家,完成进出本县 xx个高清摄像卡口监控系统建设。

 四是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建设,主动打好三大攻坚战,抓好重大建设项目综合护航工作。20XX 年全年化解涉重大项目建设矛盾纠纷 xx 起,化解阻工阻路 xx 起,办理行政案件 xx 件,打击处理 xx 件,行政拘留xx 人,为 xx 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人民群众反响强烈,对政法机关对违法行为敢于亮剑,保证国家重点建

 设顺利推进勇于出手拍手称快。

篇二: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文化

8卷2019年第3期2019年6月出版攀登(双月刊)New Heights(Bimonthly)VOl-38No.3.2019 June 2019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创新的典型案例分析伍俊斌卢琳(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 广州 510053)摘要:加强和改善基层治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切实维护基层和谐稳定,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分析各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创新的典型案例,有助于总结经验、破解难题、找准对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需要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体制机制建设。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对策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19)03—0081珈7基层社会治理,一头连着城市,另一头系着农村,关乎城乡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和改善基层社会治理,是促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体制保障,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进程中促进社会融合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体制急剧转轨、社会矛盾凸显时期,加强和改善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推进,表现出强烈的法治化建设诉求。现阶段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相对滞后使基层治理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深入进行。应立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扎根于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现实情况,建立基层社会治理法律体系、切实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程序的法治化。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提出要建立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共治”,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治理的核心思想。衡量基层社会治理成果如何的关键就是法治,法治化是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各环节和要素的建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基础,对基层社会稳定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一、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背景(一)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我国迎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乡收入差距加大,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呈现多元化发展,各方利益和矛盾冲突加剧,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社会风险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对我国社会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难点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创新也在基层。树立固本强基、重视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探【收稿日期】2019—04—11【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互联网时代中国特色网络协商民主研究”(GDl7CMK02);广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2019年度课题“人民政协作为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伍俊斌,男,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哲学与政治学理论、政治发展与政治变革、中国政治和社会组织研究。卢琳,女,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研究。万方数据

 索形成科学合理的基层治理架构,巩固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切实维护基层和谐稳定。推进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体协调推进。[2]形成党领导下多方参与、良性互动、团结协作、共同治理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实现民心在基层凝聚、资源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1(二)政策背景加强基层治理工作,改革现有的基层治理机制,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民主化进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各地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建章立制、重点突破。很多省级政府制定下发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村务公开条例》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等法规和规章,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文件。实施了关于深化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监督、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六个一”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文件;开展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社区)和民主法制村(社区)示范活动,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基层治理创新。这些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对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了有效的法治保障。二、广东省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创新的典型案例(一)广州市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咨询监督委员会作为广州首个民间监督的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咨询监督委员会成立于2012年,有委员37人,主要是由利益相关方组成,其中78%是同德围街坊,其中22%来自人大、政协、企业、媒体。公咨委委员的产生主要由居委会推荐,经街道办上报区政府予以审批确认。依据《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咨询监督委员一82一会工作规定(试行)》,公咨委主要工作内容是“搜集民意、协调矛盾、过程监督、工作评价”。2012年8月,根据广州市政府印发的《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负责统筹协调当地综合整治工作。H o同德围治理问题诸多,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学校、交通、医院等基础公共设施条件落后,人口基数大。截至2012年月,同德围还是相对落后,其周边没有公立中学、公立医院和公共厕所,仅一条出人同德围的路。公咨委在整治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同德围常住人口12万,流动人口逾25万,如处理不当就会引起利益双方的不满。作为民间组织,同德围地区综合治理工作咨询监督委员会作为协商平台,在运行中充分发挥信息渠道,在群众和政府之间发挥信息交换功能,实现了决策的公开、透明,促进利益主体达成共识。以南北高架桥方案制定为例,由于受到附近居民的反对,高架桥的建设迟迟不能动工。公咨委作为协商平台以收集民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多次促成了群众与政府部门对建设方案的协商,经多次商议修改方案后,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同德围公咨委的成立,提升了群众参与地方治理的积极性和广泛度,在同德围治模式取得成效后,广州于2013年出台了《广州市重大民生决策公众意见征询委员会试行制度(试行)》,提出政府决策过程必须经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的环节,充分尊重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政府重大民生决策时要成立公众意见征询委员会,吸纳市民公众代表,主要包括有利益关系的市民或团体代表参与对拟议决策事项的讨论,其讨论意见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同德围公咨委虽然是一个民间组织,但是在推进广州市同德围地区治理工作上发挥出协商平台的功能,协调利益主体矛盾冲突、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为广东省社会治理工作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二)广州市车陂街广氮社区“法治文化”主题广场万方数据

 广州市车陂街广氮社区是典型的老年型、低收入型社区,广氮社区原有两个广场供社区居民群众休闲娱乐,但因为广场设施陈旧、脏乱,广场已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需求。为解决这一现状,2014年,车陂街对原来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广场进行升级改造,建立以“法治文化”为主题的广场,将法治文化建设与社区环境建设有序结合起来,既为社区群众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的活动场所,又为法治文化建设增加了渗透力。2016年,为提升广氮社区法治文化品位,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养,让法治文化渗透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车陂街再一次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设计公司共同商讨改造广氮、修小广场的方案。在具体了解后得知,广场因晚上没有路灯照明,影响了居民晚上到广场活动的情况。车陂街决定为广氮社区休闲广场建立8座立式灯珠,并在灯柱上张贴相关法律宣传格言、法律法规、法律知识等,经公示后,该方案得到了社区群众的一致同意,此举也获得了社区居民群众的支持和掌声。∞o车陂街广氮社区的治理工作增强了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渠道,顺应民意,保障了社区居民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三)广东省惠州市社区约请政府部门现场办公惠州市有1043个村,208个社区。近年来,随着惠州市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旧体制之间的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出来,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为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制度形式,2011年1月,惠州市创建市直单位社区现场办公服务工作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居民的认可。2011年9月,惠州市在制度上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提出“居委会可以约请市、区有关部门现场办公,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建议”,并通过惠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加以固化。从此,惠州市正式开启社会约请制度。"1社区约请制度,就是由社区居委会直接发函给相关管理部门,约请他们当面听取、接收、办理、回复群众民生诉求的一种新型社区工作机制。这种管理体制的转变,也是政府部门与民共治的体现。社区约请制度主要有三种做法,第一,日常生活中的任何问题、事情,社区居民都直接向居委会反映,“约请”职能部门到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第二,各社区居委会整理本管辖区居民的诉求,根据情况约请相关部门现场办公。第三,市、区职能部门在收到社区的约请函后,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书面回复社区居委会,约定社区现场办公时间。约请现场办公会由社区主持,社区干部、居民代表与职能部门三方面对面现场互动、商讨解决问题。旧。通过约请制度,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社区居民的问题。如:桥西街道尔雅巷社区的水门老船厂、文兴街、桥西市场和更楼下社区的银湖大厦等地方,周边长期存在的4个废品回收站无牌无证经营问题,多年来一直引起社区居民的强烈反对,但一直未有效解决。2011年2月,社区约请市工商局、市公安消防局等职能部门,通过协商沟通交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当即下发停业通知,并对4个无证无牌经营的废品回收站全部关闭。广东省政府制定的《广东省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各地建立村(居)委会约请政府部门现场办公制度”,肯定了惠州市社区约请制度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约请制度是社会治理管理模式的一次创新,加强了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形式。社区约请制为协商民主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居民代表与职能部门面对面交流沟通,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加强了政府与人民的沟通,减少了交流障碍、冲突和矛盾,不仅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还提高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更好的做到了为人民服务。约请制度的发展将会为基层治理发挥出巨大作用。三、其他省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创新的典型案例(一)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探索“三会村治”模式连云港市海州区人口25.1万人,面积285.6平方公里,其中农村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0%,是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法治的深入推进,农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一83—万方数据

 识、权益保障意识增强,新形势下的农村发展变化无法适应传统的村级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居多,农民会议难以展开,村干部权力的行使缺乏监督,村务工作的透明度不够等。呻1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发展建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为了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海州区经广泛深入调研认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关键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建立一套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管理有效的村级民主管理机制。该模式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进行试点。在取得显著成效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2010年2月在全区范围全面推广。2010年4月,该举得到了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的肯定,下发《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全市所有县区进行试点推广。由“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监事会监督”组成的“三会村治”模式,经过六年多的实施推广,已逐步被广大基层干部和村民认同、接受,村级党组织干部作风建设得到了有效加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成效。“三会村治”的本质是群众自治,政府简政放权,给予群众更多参与村事务管理的机会,制度化的规范给予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完善民主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强化监督保障,逐步形成了一个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型运转机制。(二)浙江杭州市湖滨街道打造“湖滨晴雨”基层协商民主品牌湖滨街道位于杭州市中心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辖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2009年12月,湖滨街道以“民主促民生、合作促共治”为宗旨,整合街道原有“社情民意信息直报点”“草根质监站”“和事佬”等单项平台资源,成立“湖滨晴雨”工作室,通过建立社情民意收集机制、党政沟通回应机制、公共问题协商机制、民生需求满足机制,努力把工作室建成人民群众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平台。【1 oJ“湖滨晴雨”工作室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1.搭建信息沟通“绿色通道”。“湖滨晴雨”工一84一作室在街道辖区设立“民情气象站”,聘请市、区部门负责人员和专家学者担任民情预报员,聘请湖滨地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单位职工等为民情观察员,实行“民情气象一天一报”“民生焦点一周一报”“民生市政一月一报”和“民生品质一年一报”,建立起上情下达、下请上报的“绿色通道”。-11J2.建立社情民意收集机制。围绕政府决策、社会热点和民生焦点等问题,工作室每周确定信息搜集主体,引导民情观察员收集身边群众的意见...

篇三: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文化

6—党建引领社区开展治理创新案例汇编 89 篇 33 万字 目录 陕西府谷县:“8+8+8〞模式构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途径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陕西鄠邑:“135 同心圆〞实现居民幸福梦 ............................................................................... 12 江苏苏州吴江区“大区域〞“小网格〞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实现共建共享共治善治 ............. 20 山东省青岛市金沙路社区:“红色管家〞打造社区党建新格局 ............................................... 30 “花村堂屋〞搭建群众“幸福会客厅〞 ..................................................................................... 36 陕西富平县:“轮值主席制〞激活城市基层党建“细胞核〞 ................................................... 42 打造招宝商圈党建“红心 T 台〞,丰富地区开展模式 ............................................................. 46 “社八件〞—城乡社区开展治理的 ............................................................................................ 57 浙江嘉兴市:“网格连心、组团效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 60 甘肃酒泉市:“五联双报到〞构筑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 69 河南郑州市二七区福华街街道:“五联四化一引领〞探索城市基层党建模式 ....................... 78 “五邻营造〞工作法打造公园城市美好社区 ............................................................................. 91 云南保山市:“雪亮工程〞让城市党建“靓〞起来 ................................................................... 97 四川德阳市:“一心两翼〞深化物业党建联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幸福家园 ................. 107 “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 ....................................................................................................... 115 新疆伊宁市:“组织+网络〞“效劳+工程〞激活“大党委〞源动力 ................................. 117 159 工作法开启社区治理新篇章 ............................................................................................... 125 广西贵港市:创立“先锋集结号〞推动基层党建“提质聚力〞 ........................................... 131

 浙江海宁创立法治党组织开启城市基层治理新“芳华〞 ....................................................... 139 山东济南市历下区:创新“工委+专委〞共驻共建机制打造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148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创新“社校联盟〞推动城市党建共治共享 ....................................... 156 浙江省杭州市城管局〔综合执法局〕:打造“城管驿站〞党建品牌助力城市基层党建 ..... 165 夯实城市党建的“新源头〞凝聚城市治理的“新力量〞 ....................................................... 175 河南开封市:打造“一中心四平台〞探索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 185 打造可复制推广的组织力提升生态体系 ................................................................................... 194 打造特色工程-助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 202 党建领航共建和谐家园五彩凝心共享幸福玉泉 ....................................................................... 209 党建引领,多元共建 ................................................................................................................... 215 党建引领、家人治家、打造社区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 221 党建引领促开展分类施策助力多元共治 ................................................................................... 227 山东荣成:党建引领信用建设开创城市基层治理新局面 ....................................................... 230 江苏连云港:党建阵地“加磁〞提升城市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 239 多方参与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 249 多机制定公约老小区焕新颜 ....................................................................................................... 254 抓联动聚合力促共建 ................................................................................................................... 259 二十年老小区,自治写新篇 ....................................................................................................... 265 福建龙岩市:发挥“在职党员回家〞工程抓手作用推进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 ............... 273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 283 构建“三个四〞机制擦亮为民效劳新品牌 ............................................................................... 288 广东广州市海珠区赤岗街道:红房子党建——城市基层的红色阵地、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293

 浙江省嘉善县:红色物业“小区党建客厅〞模式延伸社区治理最后“一纳米〞 ............... 303 会聚“红色力量〞引领小区微自治 ........................................................................................... 310 四川什邡市:机关党员沉下去社区治理动起来 ....................................................................... 313 积极探索共融共建共治统筹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径 ................................................... 322 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与效劳创新的公益认领模式 ............................................................... 331 浙江省天台县:坚持 24 年推行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双向效劳〞模式 ............................ 334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街道:建设“党员政治生活街〞打造开放式党性教育基地 ... 342 建设“幸福楼组〞开展睦邻文化 ............................................................................................... 347 黑龙江鸡西市:健全“四级联动〞体系打造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 352 立足美丽有约、推进优质效劳、创新社区治理梧桐新模式 ................................................... 359 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邻里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 ............................................................... 366 睦邻互助阳光茶东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培育功能型社区社会组织 ........................................................................................................... 378 培植睦邻文化和谐溢满新华—— .............................................................................................. 384 强化党工委统筹协调功能,提升党建引领 ............................................................................... 390 上海市杨浦区:区校联动共推“社区政工师〞让网红思政课进社区、进园区 ................... 396 社区家园馆建设:

 ....................................................................................................................... 403 社区治理“飘溢〞文化清香 ....................................................................................................... 408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实施党建拨亮行动锻造城市红色堡垒 ............................................... 421 江苏昆山市:探索构建“1+5〞工作体系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 430 浙江省舟山市:探索建立“兼合式〞党支部筑牢“红色堡垒〞激活“红色细胞〞 ........... 439 上海市金山区:探索新时代“党建+公益〞新模式 ............................................................... 443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清真街道:同筑“党建共同体〞开创城市党建工作新格局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推行“1+654〞工作模式 ......................................................................................................... 459 推行“三微三化〞模式提升社区治理和效劳水平 ................................................................... 462 吉林通化市:推行“十心十议、五联四建〞模式构建“一体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468 宁夏吴忠市:推行社区“联合党委〞着力打造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 475 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进“家门口〞效劳体系建设创新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 484 挖掘活动内涵,助力社区党建开展 ........................................................................................... 496 江苏南京市建邺区: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引领城市社会治理创新 ................................... 500 广西北海市:严把“四关〞抓实“三会一课〞 ....................................................................... 506 以“3441〞工作思路为统领 ..................................................................................................... 513 以“红色物业〞党建联建 ........................................................................................................... 518 浙江衢州柯城区:以“红手印〞激发党员群众主体意识破解城市基层治理难题 ............... 523 以“五统一〞工程全方位 ........................................................................................................... 531 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以“一网五圈〞新模式探索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径 ........................... 537 东港市委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城市基层党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一轴三联三进〞党建工作机制为抓手,着力完善城市基层组织体系、治理体系、效劳体系建设,切实寓管理于效劳之中,逐步形成上下联动、开放协作、兼容并包、别具特色的城市基层治理效劳体系。

 ............................................................................................................................... 544 山东潍坊市:以标准化引领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 553 江苏镇江市润州区:以城市基层“全域党建〞引领基层善治 ............................................... 561

 ...................................................................................................................................................... 570 云南昆明市五华区:用“1234 工作制〞实现社区减负增效聚力主业 ................................. 576 用好“民情图〞织密“惠民网〞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 ................................................... 585

 陕西省三原县:运用“四项规程〞从严标准“三会一课〞制度落实 ................................... 591 运用地区开展模式,打造高层楼房大墙门文化 ....................................................................... 599 支部建在小区上,效劳沉到家门口 ........................................................................................... 609 重庆市巴南区:组建“1+X〞党建联盟激发城市党建新活力 .............................................. 615 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

 ....................................................................................................... 623

 陕西府谷县:

 “8+8+8〞模式构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途径 一、背景与起因 府谷县位于秦晋蒙三省区交界处、陕西省最北端,辖 14个社区,效劳居民 14.2 万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召开以来,社区工作人员屡次入户走访调研,倾听居民心声,认真查找梳理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理念因循守旧。辖区局部居...

篇四: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文化

治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和趋向

 提要  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路径  上海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与经验  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面临的问题  对策思路

 引言: 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路径 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社会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  西方的治理理论  定义:

 治理与统治相对 ,是各种公共机构、私人机构和公民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协调多元主体的不同利益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全球治理委员会)

  背景:资源分散、政府有限、社会依赖

 

 英语中的“治理”(Governance)一词与“统治”(Government)有共同的词根“Govern” ,这两个概念曾长期交叉使用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和经济学家赋予了“治理”一词新的含义  强调其与“统治”不同,主要指 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

 ,强调主体的多元化

  特征:

 • 主体的多元性:

 不同性质的组织和个人,共同事务

 • 利益的调和性:不同利益的协调与联结,联合行动

 • 合作的规则性:

 未必有固定的架构,但有稳定的规则

 治理是公共选择的过程

  红色:公共利益public

  蓝色:群体 利益partial

  绿色:个体利益individual

 社会治理的五种境界

 ① ① 所有人 都受益 (合作双赢);

 ② ② 有人受益但 无人受害 (帕累托最优);

 ③ ③ 虽有人受害,但受益者 所得大于 受害者所失,即社会总收益在增加,通过合理补偿可以转变为第二种状态(帕累托改进);

 ④ ④ 有人受益但其 所得小于 受害者所失,使社会总收益下降,使合理补偿没有可能;

 ⑤ ⑤ 没有人受益。

  前三种境界都是值得肯定的;第四种是不成功的;而第五种可以算是害人又害己的。

 有限政府 法治 政府 公正政府 责任政府 善治政府 效能政府 民治政府 透明政府

 企业的责任体系

 慈善责任:社会奉献 给社会捐献资源 改善 社会整体质量 伦理责任:自律精神 行事合乎 伦理 有 责任 做 正确、正义 、公平的事 避免 损害 利益 相关者的 利益 法律 责任:经营底线 守法 :纳税、员工、安全、环境 企业必须遵守“游戏” 规则 经济责任:追逐利润 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在利益的基础上

 公民社会的建设

 载体:志愿结社所形成的组织 ( (NGO / NPO)

 领域:自由表达与公共空间

 行动:志愿或社会运动

 公民社会 主体:自主与自律人格的公民

 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9.0级的强震,打破了日本地震史上的记录。中国地震专家孙士鋐表示,此次日本地震的破坏力相当于20多个汶川地震。

 • 日本地震时,日本大国民、大社会的作用:

 日本政府的表现颇遭人诟病,但政府的无能并没有导致毁灭性后果,因为政府并不是这个社会仅有的承重墙。

 • 日本社会是一个自治的社会:

 一个自治的社会是一个多中心的社会,有着密如蛛网般的承重墙,其中某道承重墙的塌陷,影响是局部的,不足以造成全局塌陷。

 • 公共媒体所起的作用:

 以 NHK ( 日本放送协会)

 为代表的日本媒体,没有恐慌,但也没有煽情,而是以无微不至的、平实而精确的信息服务有人慨叹,NHK 在救灾中所起的作用,甚至比日本政府还要大。

 • 日本的学校、社区、民间社团,都不约而同地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没有行政命令,也 不需要行政命令 ,几乎本能地投入了有序的救灾之中。免费的公用电话,免费的避难物资,免费的食物供给,有序而畅通的公共交通。

 启示 :

  公民社会,高度自治

  中国的治理词源

  含义:通过合理管治形成有条理、乃至自发的秩序

 • 《 孟子》:“天下之生久矣, 一治, 一乱”;

 • 《墨子》: : “天下兼相爱则治, , 交相恶则乱”。

 • 经典案例:大禹治水的“疏”与“堵”

  背景:权力集中、利益多样、规律自在

  特征:

 • 主体的多层性:从国家到个人分级,国家事务优先

 • 伦理的粘合性:

 统治 伦理,统帅行动

 • 结构的封闭性:有稳定的框架,未必有固定的规则

 • 儒家强调道德的力量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 为政》)

 • 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文化基因

 道家强调自然的力量

 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 佛家强调觉悟的力量

  佛教的“佛”就是觉悟者的意思,它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由觉而悟,从而拥有信仰的过程。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社会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

 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治理的框架设计

  核心目标:

 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 主体架构:

 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 规则体系:

 加强法治保障,强化道德约束

 • 温岭:民主恳谈

 • 温州:民间商会

 • 上海:政府购买服务

 • 工资协商制度

 • 邻里关系模式

 社会治理创新的中国经验

 杭州上城区:政府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

  摊开杭州上城区的地图,市井热闹的清河坊、时尚浪漫的南山路、古韵风雅的南宋御街„„万种风情一一呈现  1个大体系、4个分体系、31个子体系、300余个职能标准化项目和800余项法律法规及政策组成

 “湖滨晴雨工作室”

   推进政府服务创新,引导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务

  老中青三代价值观碰撞有啥火花?——“我们的价值观”主题核心词征集引发市民大讨论,感恩、奉献、信仰成热词

  “西湖边的居民谈如何让西湖更美”

 1. 党组织( 430 多万个基层党组织)

 2. 政府组织

 3. 企业组织(企业社会责任、社会企业)

 4. 社区组织(以8 8 万多个居委会、 60 多万个村委会为基础的居民自治组织)

 5. 事业单位( 130 多万个,近 3000 万人)

 6. 社会组织(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全国近 40 万个)

 7. 人民团体(工、青、妇、科协、文联)和行业协会组织

 我国社会治理的组织框架

 • 过去:政府 —— 单位 —— 个人

 行政化的社会

 • 目前:政府 —— 个人

 碎片化的社会

 • 理想:政府 —— 社会组织 —— 个人

 自组织化的社会

 • 行政化的社会是臣民社会:

 社会缺乏活力

 ,治世:顺民;乱世:暴民

 • 碎片化的社会是一盘散沙社会:

 社会无凝聚力,官民容易对立

 • 自组织化的社会是公民社会:

 大众既有个人的权利意识,又有社会的责任意识

 社会碎片化,公民意识普遍提升

  从基层视角看,无论领导干部层还是普通民众层,都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公民意识。

  意见领袖现象 —— 韩寒

  韩寒们被民众视为自己的“代言人”

  以博客为阵地,对各种公众事务、新闻事件发表辛辣独到的见解。逐渐被很多人奉为精神偶像

  被民众视为“代言人”

  目标:迈向公民社会

  据 《 中国私人财富报告 》 ,个人资产超1 1 亿元的大陆企业家有27% 已移民,还有 47% 正在考虑移民。

  “ 必须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人们的 社会预期 。

 ” 柳传志表达了企业家们的心态。

 中国社会治理的创新取向

  兼顾活力与秩序的治理目标

 • 回应市场化、现代化、信息化带来的多元社会诉求

  国家主导、多元合作的主体架构

 •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责任共担

  法治、德治、自治并用的治理规则

  实质就是一场政府改革,主要表现为从 全能政府 到有限政府的转变,从 管制政府 到服务政府的转变,及从 权力政府 到责任政府的转变。

 二、上海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与经验

  上海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

  1986- - 1995 ,充实街道管理服务基础

 • 86 年首次街道工作会议,突出街道综合协调作用

 • 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服务设施

 • 重点是实施实事工程,解决市民生活难题

  1996- - 2004 ,确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

 • 96 年首次城区工作会议,中心城区按“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原则实施街道体制综合改革

 • 00 年首次社区工作会议,着力建构“四级网络”,推进居民自治,实施居委会直选,丰富自治载体

 • 重点是充实基层管理,增强托底保障功能

  2004- - 2014 ,探索社会建设与社会协同机制

 • 04 年推出“两化一覆盖”社区建设方案

 • 06 年全市社区建设扩大试点会议,

 • 09 年推出公益招投标、公益创投机制

 • 突出特征是局部探索、基层竞争

 —— 社区党建 “1 1+ +3 3 ” 体制

 —— 社区服务从 “3 3 个中心 ” 到 “6 6 个中心 ”

 —— 城市管理从网格化管理到 “ 大联动 ” 、 “ 大联勤 ”

 —— 探索社会组织培育机制 , 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程序

 —— 探索社区共治

  上海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三条主要脉络

  管理重心下移

 • 80- - 90 年代中后期,向区县下放财权、管理权

 • 90 年代中后期,事权重心落到街道,向居委会延伸

 • 新世纪以来,加强第三级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和水平

  条块资源整合

 • “三个中心”整合面向群众的基本服务资源

 • 社区网格化管理整合管理执法力量

 • 区域化党建整合社区社会资源

  推进社会参与

 • 推动社会事业领域政社分开,转出部分公共服务职能

 • 加大培育扶持力度,提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

 • 构建社区自治和共治平台,不断优化社区治理结构

  上海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探索的主要取向

  社会管理与特大城市经济转型步伐相协调

  注重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回应社会服务需求

  注重通过党政体系向基层延伸组织社会秩序

 2014市委一号课题  改革路径:下沉上收,让基层更加有职有权有物有人

  课题组最终形成了“1+6”文件

  包括《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以及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完善居民区治理体系、完善村级治理体系、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等6个配套文件。

 三、转型发展与基层社会治理体制问题

  新一轮转型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 从发展水平看,后工业社会结构特征更加明显

 • 人均 GDP 进入国际中上等富裕国家地区水平

 • 社会就业结构转型,利益和需求多元,权利意识增强

 • 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问题凸显

 从发展动力看,向管理和服务要红利阶段来临

  资源环境、商务成本、社会人口等“硬约束”越来越多

 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要求着力增强城市软实力

  必须重视统筹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建设和体制改革

  社会治理创新已经是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内在构成组成部分

 • 眼下,中国大城市华灯璀璨、高楼林立,可是,城市化一味求大求洋求快,“城市病”越来越严重,房价高、就业难、看病贵以及教育、养老、生活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突出,面临“ 城市化陷阱 ”。

 •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告,全国城镇人口比例达 49.6% ,但如果以户籍为标准,起码有1 1 亿多生活在城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而是“ 被城市化 ”了。许多进城打工者实现了职业转换、地域转移,却未能实现身份的转变。

 • 一些农民多年在城里打工,举家进城却扎不下根,城市内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即户籍市民与无户籍农民工。

 上海:必须面对的“流动人口问题”

  从基层基础看,社区服务管理面临系列新挑战

 • 城郊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压力凸显

 • 中心城区的社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社区工作的对象和内容扩展到实有人口

 • 信息化、网络化对传统社区工作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 基层社会活力动员不足

 • 从组织主体看

 —— 居民自治缺乏有效的组织动员,居(村)委行政化运作

 —— 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治理功能尚未凸显

 —— 社区委员会等共治平台异化为单纯的民意表达或资源奉献

 • 从合作机制看

 —— 社区呈现原子化、碎片化格局

 —— 缺乏自主参与的制度化载体和纽带

 —— 现有合作过度依赖行政整合,进而转化为基层行政负担

 • 从资源配置看

 —— 居民权利意识觉醒,但重回应缺引导,公民教育缺位

 —— 呼吁居民家园意识,但社区公共性建构缺乏利益连接

 —— 期待共担社会责任,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 清水湾公寓

 36 辆豪车反光镜一夜间被盗

  保安称探头太少,人力不足

  之前也听闻小区里有过个别宝马车反光镜被盗的事情。

 深化自治内涵

  长宁区新华居民委会的“一社三会”机制

  居委会动员、引领、组织居民自治

  自上而下的延伸与自下而上的扶持相结合,动员、组织居民组织参与网络

  逐级搭建居民自组织的协作平台,拓展居民自治空间

  以自治增量冲淡居委会的行政化

  形成缜密的居民自治组织网络,有较强的动员能力

 39 居委会

 葫芦缘议家社

 弄堂自治组长协调会

 文体团队联谊会

 社会团体联席会

 弄堂自治小组:巡逻、车管、调解等共同协商

 文化娱乐、邻里关爱等团队带动参与

 老协、妇代、侨联等资源整合

 指导

 服务

  基层行政主体条块错位

 • 从主体关系看

 —— 条上的行政执法在社区缺位,专业服务却向街道转移

 —— 街道职能无序扩张,运转紊乱,只能采取大量权益之计

 • 从合作机制看

 —— 社区服务管理中“条强块弱”格局再次凸...

篇五: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文化

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

 以上海为例

 从全球范围来看,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出现了一种从行政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趋势。有学者认为,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网络、伙伴关系和联合服务的时代”(Concidine 2002:21)。也有学者认为,治理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仅仅依赖政府发号施令或使用权力(Stoker 1998:18)。作为治理概念的核心是“联合”治理(Joined-up Governance),这不仅意味着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联合,也意味着政府不同层面的联合。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我们需要将联合治理或共治作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在共治的框架下,政府不再是社会管理的唯一权力中心,政府也不是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共治是由多方参与并通过参与多方结成伙伴关系相互协商、合作的结果。从发达国家社会治理现实来看,一个比较成熟的社会管理,都会努力寻求国家有效治理的社会基础,国家权力并不试图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相反,容许社会自治因素的存在和发展,并有意识地建构一种比较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有效的社会治理并不是通过国家权力的无限扩张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合理范围内国家权力的运作和社会自治的有效展开以及两者的合作、互动、互补来实现的。

 现代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自主自治网络体系的建立以及政府作用范围和方式的重新界定等。在治理基础上提出的“善治”是一种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治理,强调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以及公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管理的民主化。显然,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发挥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促进公民的广泛参与。

 一

 社会组织的结构变化

 截至 2014 年 6 月底,上海注册社会组织共有 11924 家,其中社会团体 3853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简称“民非”)7905 家,基金会 166 家。相比 2013 年底,全市净增社会组织 317家,增长率为 2.7%,其中社团为 1.7%,民非为 3.1%,基金会为 9.2%。可以看出,基金会的增长速度最快,民非其次,社团最后。这既有其原来的基数比较低的原因,如基金会,也有社会和社区需求旺盛、公民的公益意识提升以及政府对社会组织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的原因,如民非中公益组织的增长速度明显要快于社团组织。

 据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发布的《2013 上海社会组织年度发展报告》,截至 2013 年底,全市注册社会组织共有 11607 家,其中社会团体 3789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7666 家,基金会152 家。全市另有备案的社区群众活动团队约 2.28 万个。

 (一)社会组织构成

 全市注册社会组织的构成中,民办非企业单位数量最多,约占 66.0%;社会团体次之,占32.6%;基金会数量最少,仅占 1.3%(见图 1)。

  图 1 2013 年上海社会组织分类

 在全市社会团体中,专业性社团最多,约占 47.0%;联合性社团次之,约占 26.0%;学术性社团又次之,约占 20.3%;行业性社团最少,约占 6.7%(见图 2)。

  图 2 2013 年上海社会团体分类

 在全市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教育类最多,约占 37%,民政类次之,约占 23.2%,其他各类所占比例为 0.5%~15.6%不等(见图 3)。

  图 3 2013 年上海民办非企业单位分类

 在全市基金会中,公募基金会有 51 家,占 33.6%;非公募基金会有 101 家,占 66.4%(见图4)。这与近年来民间力量的不断壮大、社会资源的增长以及本市积极发展非公募基金会的政策有着很大关联。

  图 4 2013 年上海基金会分类

 (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构成变化

 2013 年,上海参加年检的社会组织共有 9500 家,其中社团 3431 家,民非 5921 家,基金会148 家,共有从业人员 20.03 万人,较 2012 年同比增长 10.3%,2007~2013 年年均增长速度为 8.0%,占上海全社会各行业从业人员的 1.8%(据上海统计年鉴,2013 年全社会各行业从业人员总量为 1115.5 万人)。其中专职人员 14.31 万人,占 71.4%;兼职人员 5.72 万人,占 28.6%。社会组织专兼职人员中,签订劳动合同人员约 11.00 万人,占 54.9%;离退休返聘人员 3.3 万人,占 16.5%;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 2.64 万人,占 13.2%;其他单位兼职人员 2.54 万人,占 12.7%;国家机关在职人员 0.55 万人,占 2.7%。

 与 2007 年底相比,当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为 12.5 万人,其中专职人员为 4.4 万人,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 35.2%;兼职人员为 8.1 万人,占 64.8%。这说明经过 6 年的发展,上海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从以兼职人员为主转变为以专职人员为主。换句话说,许多年轻人进入公益行业和社会组织领域,以及政府对机关工作人员在社会组织中兼

 职的限制,逐渐改变了社会组织的职业结构,这为社会组织的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基本的人力资源基础。

 从年龄结构来看,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35 岁及以下的占 34.9%;36~50 岁的为占 32.5%;51~60 岁的占 21.7%;60 岁以上的占 11.1%。可以看到,50 岁以下的约占整个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 2/3,中青年成为社会组织的主力。

 从学历结构来看,2013 年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约 6.85 万人,占34.2%;大学本科及专科学历的约 11.61 万人,占 58.0%;硕士及以上学历的 1.34 万人,占6.7%;留学(半年以上)归国人员 0.22 万人,占 1.1%(见表 1)。三类社会组织中,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最高,社会团体次之,民办非企业单位又次之。

 与 2002 年“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之研究”[1] 的抽样数据相比较,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有了较大变化,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从 43.1%下降为34.2%;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 2.0%增加到 6.7%(见表 1)。

  表 1 上海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学历结构比较

 (三)社会组织财务状况有所改观

 截至 2013 年底,全市参加年检的社会组织净资产合计为 312.59 亿元,同比增长了 21.0%;总收入为 314.40 亿元,同比增长了 9.1%;总支出为 272.10 亿元,同比增长 12.1%。2008~2013 年社会组织净资产平均增长速度为 14.6%,其中基金会 2013 年比 2008 年增长了105.1%,高于社会团体的 74.9%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 81.4%。从每家社会组织的净资产均值来看,2013 年底为 329.04 万元,2007 年为 186.73 万元,增长了 76.2%。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组织能力的逐渐增强,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的加大,社会组织的财务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对于那些能力比较强的社会组织来说,它们也有了更多的获取各方面资源的机会。

 截至 2013 年底,上海户籍人口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达 8.1 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2 倍多。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持有“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的有 4919 人,占 2.5%;持有从事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有 7.74 万人。社会工作服务从民政领域拓展到了司法、人口计生、教育、信

 访、医疗卫生、民族宗教等领域。

 二

 社会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上海全球城市特点的社会治理模式,已成为上海着力追求的目标。

 进入 21 世纪,上海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结构、城乡布局、人口总量与结构均已发生重大变化,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型,要求政府实现职能转变、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府逐步让一部分职能回归市场与社会,让市场、社会承担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律互律的责任。因此,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为社会组织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以及多元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下述因素也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需求:①社会服务业的兴起促进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随着住房、医疗、养老等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企事业单位职能的逐步转移,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社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日益重要和多样化的作用,居民对社区和社会服务业的需求日趋增加,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不断介入社会服务业,有不少社会组织将按非营利性机构的形式建立、运行和管理,从而促进了社会组织,尤其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蓬勃发展。②人口老龄化需要社会组织开展各种为老服务活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卓有成效的实施,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已进入老龄社会。[2] 老龄人口的增多,要求社会兴办更多的为老服务机构和项目,开展更加丰富多彩且具有针对性的为老服务活动,这给各种民办为老服务机构带来了大量社会需求及发展的机遇和空间。③新媒体的出现拓展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并增强影响力。随着传统社会组织纷纷上网,这大大改变了社会组织的活动形式和影响力。

 概括而言,近年来,上海社会组织的发展呈现如下一些特征。

 (一)近年来社会组织出现了各种新的组织形态

 1. 支持性组织

 例如,上海浦东新区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NPI,又称恩派)是一个公益支持性机构,在中国公益界首创了“公益孵化器”概念,给予初创期的公益机构能力建设、场地设备、小额补贴、注册协助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并积极推进跨界合作,与企业、基金会、政府等合作开展“公益创投”和“公益大赛”项目;最先托管上海最大的社区服务中心(浦东三林镇市民中心)项目,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社区服务平台的示范窗口。“公益孵化器”模式在上海浦

 西、北京、成都、深圳等地获得成功复制,可谓近年来公益领域社会创新的先锋。

 2. 以专业社工为主体的社会服务机构

 例如,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以专业社工为主体的非营利社会服务机构,其服务内容包括学校社工服务、医务社工服务、青少年外展社工服务、老年社工服务及社区发展服务等,另外还为社会工作人员、社会服务从业人员提供各种培训。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针对社区服刑和刑释解教人员、药物滥用人员以及社区青少年,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开展帮教服务。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主要承接从居委会剥离的社区社会工作,提供社区青少年辅导服务、社区儿童托管服务、社区工作者培训和辅导服务、家庭支援服务、高危弱势群体社区援助服务等。青之翼社工服务中心:承接和举办与社工学生相关的培训、咨询、人才服务、评估研究、交流研讨等工作;针对服务群体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为非营利组织开展信息化建设相关服务。采用专业的社工理念和方法为社会弱势群体和青少年等提供公益性、专业化的公益团体和非营利机构还有“酷爱公益社”等。

 3. 专业化的社区服务机构

 例如,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以承接政府委托的社区服务为主的社会企业型社会组织,至今已有多个街道把原先属于政府管理的服务中心或文化中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托管,包括罗山市民会馆、潍坊社区科普中心、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打浦桥家庭儿童指导中心、卢湾区青少年科技探索馆、广场社区老年之家、淮海中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广场社区公益性劳动组织服务总社等。静安区洪智中心:通过与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联合的方式来有效地解决安置帮教、化解矛盾、小区治理等社会治理事务,并承接了静安区 5 个街道的小区管理项目。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以社区居民需求为本,运用专业社工方法,通过引入或合作开展满足社区不同居民需求的社区服务项目,达成社区凝聚。从 2008 年成立至今,已先后托管了浦东新区三林世博家园市民中心、杨浦区延吉街道睦邻中心、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残疾人服务中心及慈善超市、延吉社区社会服务中心、闵行区莘庄康城生活服务中心、黄浦区外滩社区阳光之家、外滩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 10 个公共服务项目。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专业开展社区健康促进项目的非营利机构。自 2006 年成立以来,已先后承接了古美街道、延吉新村街道、南码头街道、塘桥街道、三林镇、东明街道、周家渡街道、小东门街道、外滩街道等 9 个街道(镇)的社区健康服务项目。

 4. 社会企业 —— 具有社会、经济双重目标的公益组织

 社会企业起源于欧美(包括南北美洲)和东南亚国家,目前已扩展到亚洲和东欧国家以及中

 国港台地区。在中国,社会企业还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还未成为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类型。例如:上海欣耕工坊以贸易所得来开展助学和扶贫。浦东新区优爱助残公益服务中心是从事全方位助残公益服务的社会公益组织,致力于为残疾人创造一个平等的生存环境,倡导一种建立在尊重与理解基础上的助残文化,通过互动与体验式活动修正公众由于缺乏了解而对残疾人产生的印象偏差。小笼包聋人协力事务所,致力于用“聋健”专业设计团队的实力打造“小笼包”的品牌;通过“1+1 出笼”实训项目,为聋人青年创造企业实训和就业平台;办好“毕业季”聋人学生设计作品展,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吸引企业的关注。

 5. 社区志愿者团体

 例如:柏万青志愿者工作室是由柏万青等一批热心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通过不断开拓创新和富有创意的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志愿服务活动,创出了一个声名远扬的社区志愿服务品牌;上海绿丝带志愿者中心是致力于开展来沪人员子女的心灵健康成长项目的公益机构。

 6. 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为主的社会服务机构

 例如,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中国大陆首家专业从事禁毒社会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用“助人自助”的理念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药物滥用人员提供以社区康复为主的综合社...

篇六: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文化

学案例】北京市海淀区: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上)2020 年 01 月 16 日摘要:党的十八大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市海淀区结合实际,以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龙头,以做实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抓手,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和社会组织体制机制为基础,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为关键,切实在加强顶层设计和夯实基层基础上下功夫、求实效,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关键词:社会体制改革,社会治理创新,北京市海淀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淀区认真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部署要求,以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为重要任务和主要抓手,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着力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整合资源、明确职责、重心下移、提升效能上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完善 “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协调联动 ” 的工作体系,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着力解决影响制约社会治理创新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能和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动力,提升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一 主要问题海淀区在社会治理创新中面对的问题既有国内其他许多地区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又有一些具有本区特征的特殊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街镇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街道、镇是开展社会治理的主要平台,当前街镇普遍面临在地区社会服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条块难以形成合力,网格化服务管理难以深入落实等问题,与高度复杂化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及日益多元化的群众服务需求已不相适应。抓住街镇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当下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进一步做实街镇、社区(村)的工作,努力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就夯实了社会治理创新基础。(二)社会服务需求具有多元化特征北京市海淀区是首都重要的城市功能拓展区,面积 430.77 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 225.5 万,常住人口 340.2 万,流动人口约 145 万,下辖 22 个街道、 7 个镇(地区办事处)、 570 个社区。驻区党政军机关多、高校科研院所多、高科技企业多、流动人口多、城乡二元结构并存 ——“ 四多一并存 ” 格局是海淀最显著的区情特点。海淀区人口稠密、民族众多、建筑密集、经济要素高度积聚,政治、文化及国际交往活动频繁;海淀区中心地区经济社会活动集中,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多,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管理的难度较大,社会服务的需求具有多元化特征。(三)社区治理工作任务繁重海淀目前共有 570 个社区,占全市总数的 1/5 ;有 495 个社区服务站和 4024 名社区工作者;总体呈现出社区数量全市最多、大院社区多、老旧社区多、社区类型多的 “ 四多 ” 特点。居民结构复杂,需求差异较大,建设任务繁重。二 主要做法为解决社会治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海淀区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深化街镇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不断推动社会体制改革;二是以服务管理精细化为目标,不断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三是以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为抓手,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四是以深化社会组织体制改革为重点,不断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五是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为依托,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一)以深化街镇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不断推动社会体制改革海淀区历来高度重视街镇体制改革, 2011 年出台《中共海淀区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全区各街道、乡镇、委办局把工作重心更多地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为进一步落实此项部署, 2013 年,在充分调研、征集意见的基础上,海淀区召开全区社会建设大会,制定出台《海淀区关于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街、镇统筹协调能力,深入推进网格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及 26 个配套文件,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理顺、规范街镇与专业部门派驻机构的关系,增强街镇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促进服务、管理、执法力量和资源的整合、下沉、延伸,强化条块协调联动;进一步解决好当前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推动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为充分发挥街镇在地区服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促进网格化工作取得实效提供有力支撑。主要举措如下。1. 加强街镇对属地力量的统筹协调度,明确街镇在地区服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一是规范街镇与专业部门派驻机构的关系,把司法所和统计所由原来的部门垂直管理调整为由街镇属地管理;将城管分队由原来的部门垂直管理调整为以属地街镇管理为主;将公安派出所、工商所、交通大队、房管所、卫生监督站等由原来的垂直管理调整为专业部门和属地街镇双重管理。二是实行公安派出所所长兼任街镇党(工)委委员。三是加强街镇对各类协管力量的统筹整合管理,按照 “ 实行岗位管理、街镇统一管理、部门业务指导、实行一岗多责、严格总量控制、鼓励购买服务 ” 的原则,在之前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协管员队伍管理的实施意见》,理顺、完善协管员管理、使用、招聘、配置、培训、考核、奖励等细则,充分发挥协管员在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四是建立统筹激励机制,允许各街镇对业绩突出的派驻机构给予工作经费上的奖励,提高其工作积极性。2. 按照权责一致和属地为主的原则,促进条块协调、联动和衔接,形成条专块统的格局一是完善街镇地区管理委员会制,对有助于促进地区发展和需跨部门协作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协商和部署。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属地派驻机构负责人积极参与街镇事务。三是完善综合管理执法机制,抽调专人组建街镇联合执法队,在街镇常驻统一办公,针对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开展联勤联动、联合执法和综合治理。四是建立问题限期受理制度。3. 完善网格化工作体系,全面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一是明确网格化工作部门职责,清晰各部门、各街镇在网格化工作中的职责定位。二是健全网格化工作机构,整合、优化区城市管理监督和应急指挥中心机构和职能,组建区城市服务管理监督和应急指挥中心;在各街镇城管监督分中心的基础上,整合优化综治维稳中心、群众事务呼叫分中心等机构和职能,组建街道(镇)社会服务管理监督和应急指挥分中心。三是进一步推动工作力量下沉,把公安分局、工商分局、交通支队、城管大队、城管监督应急指挥中心、消防支队、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司法局、房管局、人力社保局、统计局、园林绿化局、环卫中心 13 个专业部门及各街镇工作力量下沉到社区(村)网格。

 4. 健全评价考核机制,落实属地监督考评职能一是健全完善地区民主管理和监督委员会制度,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诉求,对街道及专业部门派驻机构的工作进行质询、监督和考核评价。二是实施条块 “ 双向 ” 考核评价,按照上行流程:居(村)民(代表)

 —— 社区(村)网格 —— 街镇 —— 专业部门和下行流程:专业部门 —— 街镇 —— 社区(村)以及专业部门派驻机构的流程,加强街镇对委办局的考核,推动条块力量下沉履职。三是建立对群众满意度进行调查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大社会评价力度。在此基础上,从 2014 年开始,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要求,海淀区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专项改革,成立了专门的社会治理改革工作组,明确了未来改革目标、举措和途径,从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进 “ 三网融合 ”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二)以服务管理精细化为目标,不断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要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海淀区牢牢把握中央精神,认真按照全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大会和《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部署要求,自 2012 年起,把网格化工作作为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全区城乡全面统筹推进,着力做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和组织指导。在顶层设计方面,相继制定出台了《海淀区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实施意见》《海淀区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导则》《关于推进农村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措施》等重要文件,明确了城乡地区推进网格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架构、目标任务,并率先在学院路和青龙桥街道进行了工作试点。在工作落实方面,有 6 项重点举措。一是规范调整网格划分,在综合考虑区域特点、人口规模、服务管理对象及工作重点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完整覆盖、便于服务管理、无缝衔接的原则,将全区细划为 29 个二级网格、 643 个三级网格 [ 其中社区(村)网格 620 个、重点单位网格 19 个、道路网格 4 个 ] ,实现了城乡全面覆盖。二是进一步明确网格十大工作内容,即掌握基础数据、反映群众诉求、提供社会服务、管理实有人口、协调城市运行、维护治安秩序、排查化解矛盾、落实矫正帮教、指导安全生产、引导社会参与。三是依托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和各街镇分中心,搭建区、街镇、社区(村)

 3 级工作平台,明确工作职责和人员编制;在推动城市管理网格、社会服务管理网格、群众事务呼叫、应急处置、综治维稳等系统、平台、机制、流程 “ 融合 ” 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源,完善事务热线,完善全区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平台,进一步健全 “ 一网一线一平台 ” 的工作体系。四是整合下沉 4 类工作力量,在不打破原有体制的前提下,直接将公安、城管、工商、交通等专业部门力量、街镇直接面向居民服务管理的科室工作力量以及各类协管力量下沉到三级网格,同时整合社区内各类组织的工作人员及社会力量,形成了条块力量相结合、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工作格局;目前,下沉到三级网格的工作力量达到 13922 人,其中委办局下沉 1467 人,各街镇科室下沉 2325 人,协管力量下沉 5947 人,社区整合 4183 人;在此基础上,对下沉力量的信息、职责、联系方式进行了实名制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方便群众办事。五是完善固化 5 项工作机制,分别是社区(村)网格 “ 微循环 ” 、街镇 “ 小循环 ” 和区级 “ 大循环 ” 的问题分级处置机制,以及网格巡察巡访、任务协调处置、综合管理执法和 “ 双向 ” 考评等机制,做到 “ 九必访 ” ① “ 六必到 ” ② “ 九必报 ” ③ ;建立了包括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考核评价七个环节的问题处置闭环工作流程。六是积极开展网格化绩效考评,出台考评奖励办法,明确考评相关细则,并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价,每半年进行一次严格考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网格化工作已在全区全面铺开,网格化工作模式、体系、机制、制度和流程等已基本确立,在社区服务、实有人口管理、矛盾化解、环境整治、安全维稳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海淀区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不断将各类服务、管理、执法的力量、资源整合下沉到最基层,切实把以前 “ 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 ” 的境况变为 “ 既看得见,也能及时管得了、管得好 ” 的新局面,有力地提升了全区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三)以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为抓手,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海淀区从明确定位、完善机制、强化服务、促进自治、落实保障出发,积极推动社区治理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社区功能职责,促进社区规范化运行。1. 探索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和治理机制一是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注重探索城乡接合部社区和老旧小区等 “ 盲点 ” 领域治理,形成了以东升地区塔院为代表的交叉地带社会管理模式,并全面开展了老旧小区治理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与清华大学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合作,选取不同类型社区开展试点改革,系统探索创新社区治理思路和途径,理顺政府职能部门、街镇在社区治理方面的职责任务,以及各类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多方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同时,整合、优化社区事项,推动社区 “ 减负 ” ,强化自治和服务功能。二是以社区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厘清、规范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工作职能职责,完善以社区党建为核心、社区自治为基础、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的 “ 三位一体 ” 社区治理机制;加强和改进党在社区治理中的统筹领导,推进区域化党的建设;强化社区居委会在居民自治、居民服务、社会协调、维护稳定中的主体作用,在社区协商共治、社区组织服务管理、社区文化和志愿活动、社区民主监督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站基本公共服务窗口作用,提高社区服务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三是积极推广由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 “ 四方共建机制 ” ,以及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共同协作的 “ 三社联动机制 ” ,进一步明确 “ 多元共治 ” 中社区各类组织的功能、定位和职责,依法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等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对物业公司等社会企业的监督,形成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社区单位密切配合、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治理的良性格局。同时,发挥大院大所众多的优势,创新共驻共建机制,促进驻区单位开放共享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加大对社区治理的支持和帮助。2. 规范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一是规范提升社区服务站功能。理顺社区居委会与服务站的职责边界和定位,减少相互交叉,健全相对独立又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做实社区服务站在社区服务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区级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

篇七: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文化

行政摇 2021 年第 2 期踏实地摇 重实效摇 善创新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品牌打造———以重庆市沙坪坝区“和顺茶馆冶“特钢能人坊冶为例张摇 炜摇 摇 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相继对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做出重要部署,要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要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带领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近年来,重庆市沙坪坝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全国“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冶工作,以及全市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冶十项行动安排,认真领会精髓实质,积极推动探索创新,着力打造“和顺茶馆冶“特钢能人坊冶等特色品牌,总结形成品牌打造“选、抓、找、推、用冶五步工作法,带动基层掀起创建热潮,丰富完善了具有“能人善治·和顺沙磁冶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一、选准主题,提升效能有生气基层社会治理品牌打造不是为了树品牌而立品牌,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变换思维、创新方法,破解“思路碎冶“投入散冶“亮点弱冶“形象薄冶等问题,树立典型,形成“头雁效应冶,带动效仿,从而提升效能。

 一个成熟稳定的特色品牌必须具有主题清晰且可持续、可复制的特性。

 因此,坚持问题导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重点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要清晰理念明方向。

 品牌打造要紧紧以部门和镇街为第一主体,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基层社会治理? 怎样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深刻把握如何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下的社会治理主体共同参与,深刻把握如何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转向多方良性互动,深刻把握如何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深刻把握如何把基层社会治理深深嵌入群众日常生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

 二是要找准问题选主题。

 全面盘点基层情况和具体状况,统筹考虑辖区群众需求、重点群体、上级要求,盘点内外、上下、左右、线上线下资源,从表象探询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规律性问题,找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沙坪坝区自2018 年底开始,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挂帅,带领 7 个相关部门,用两个月时间开展密集调研,确定了品牌打造“3381冶工作思路,即重点探索破解公租房小区、安置房小区、老旧无物业管理居民区三类社会治理问题,空间布局上覆盖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域,安排 8 个镇街启动试点,每年集中打造一批特色亮点,重点明确,梯次推进。

 三是要合力打造立典型。

 成立区委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领导小组,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双牵头,聚集基层党建、志愿服务、人民调解、心理咨询、文化娱乐等 10 余个部门相关项目资源,贯穿品牌打造全过程。

 着力抓好理念、机制、体系、手段创新,建立健全阵地、经费、人员配套保障机制,在提炼上用力,在推动上加力,在宣传上借力,通过项目精准布点、品牌精细串线、镇街精密织网深度结合方式,确保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不断扩大品牌辐射范围。二、抓实载体,贴近群众接地气载体选择必须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时刻把赢得民心自然实现善治作为标尺。

 “满腔热情冶抓社会治理不等于群众必然买账,基层工作必须由“灌输式冶向“互动式冶转变,切实“去官气冶“去官腔冶。

 从“大处着眼冶强化整体谋划,强化多元参与,强化持续推动,让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品牌打造全过程;从“小处着手冶强化服务群众,强化效能提升,强化组织引领。

 具体可以在“四特冶上下功夫,找载体,破难题。

 一是培育特色人物。

 充分发挥基层典型代表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总结提炼群众身边典型人物身上朴素而充满生0 5。

 。. .。

 。

 治理现代化命力的事迹、心得,契合基层社会治理,以身边人服务身边人、带动身边人。

 2005 年,特钢破产,昔日繁华的“十里钢城冶辉煌不再,但也留下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特钢人,“特钢能人坊冶正是基于此汇聚了大批从破产企业工人“蝶变冶而来的社会治理能人,1郾 2万名具有居家、社区服务技能的能人,以一技之长、一腔热情服务邻里,开展更换水龙头、疏通下水道、家政服务等5 大类50 项服务。

 二是打造特色阵地。阵地建设一直是困扰基层干群的难题,多头布置、功能单一、相对封闭建阵地,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要求。

 必须大力提倡搭建基层社会治理综合体,以“扩容冶来“减负冶,以“便民冶来“赋能冶。一方面积极推动相关部门转变观念,以满足功能为第一考量,弱化专属性,少挂牌子,多谋实务;另一方面以经费、人员捆绑投入措施为牵引,鼓励镇街因地制宜,打破部门对应机构边界限制,模块化集成相关功能,缓解多头建设压力,实现“捏紧拳头打整体战冶效果。

 回龙坝镇“和顺茶馆冶即是借用在川渝地区有深厚历史文化渊源的茶馆形态,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理念为主线,注入服务群众所需内容。

 一期以“七位一体冶方式着重集合党建、宣教和矛盾纠纷化解功能;二期新增“和顺馆(移动法庭)冶“和顺家(食堂)冶“和乐阁(心理辅导室)冶模块,着重集合法治服务和生活服务功能;未来还将围绕“一老一小冶拓展服务范围,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综合体、枫桥经验实践场、城乡居民暖心房。

 三是开展特色活动。

 组织活动让每个人在社区里落地,这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落脚点和难点。

 必须以解决群众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导向,通过特色活动,丰富形式,增强实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其日常生活,带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石井坡街道以特钢文化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为线索,开展涂鸦一条街、老物件展示,“坡味冶集市等活动,将昔日破旧老街变身“花弄里冶“童话里冶“岁月里冶,获评重庆“最美街巷冶,引得已搬迁老特钢人纷纷回来寻找产业工人光荣“乡愁冶。四是梳理特色经验。

 基层群众尤其是基层干部,积累孕育了大量源于基层且生动鲜活的工作经验方法,是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的宝贵财富。

 但基于种种原因,缺乏深入的梳理提炼,如果在可持续、可复制上着力不够,或者脱离实际,可能带来推广指导尤其是作用发挥上的局限。三、找对方法,因情施策增底气理念需更新,载体要创新,而探索掌握正确的推动方法更加重要。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不是简单叠加,不是推倒从来,不是一成不变。

 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做强服务“聚人心冶,做优服务“暖人心冶,做实服务“得人心冶,方能以“微治理冶撬动“大民生冶。

 一是真干实事,提高美誉度。

 把治理重心放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力量下沉,资源下聚,解决群众最急、最难、最愁、最盼的问题,真听民意、真干实事、真见成效,始终坚持在保障与改善民生中推进社会治理。

 “和顺茶馆冶将大大小小的民生服务归纳为 18 道茶点,10余个部门以及社会组织人员轮番到茶馆,周一至周五每天不断档,方便安置房小区群众就近获取各种政务服务和公益服务。

 精心打造“和顺茶馆冶之“和顺家冶,中午提供餐食服务独居老人,夜晚引入“深夜食堂冶理念,服务“打工族冶,不求获利,为求方便。二是各取所长,提高结合度。

 沙坪坝区近年来每年均组织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学习借鉴先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经验,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不照搬照抄、不全面移植,充分吸取精华。

 区内则鼓励镇街部门在服从整体格局的前提下,充分体现辖区实际,展示特色。

 磁器口街道在回龙坝镇前期探索的基础上,以“和风楼冶“顺意馆冶“云中堂冶三大主体为架构,打造出具备社区与景区双重治理功能的复合型“和顺茶馆冶。

 小龙坎街道、石井坡街道则分别打造以心理辅导和养老服务为特征的功能型“和顺茶馆冶。

 三是以小见大,提高黏合度。

 以群众可见可感的行动让治理直抵民心,让多元的探索实践生长在末梢,让基层社会治理更有温度、更具精度、更显广度。

 随着“和顺茶馆冶打造的深入,起初只是基于整合政法综治相关功能的小综合体,逐步扩大外延,吸引更多职能部门主动参与,人员由“重管冶转变为“重用冶,阵地由“所有冶发展成“所用冶,投入由“零碎冶升级为“集约冶,入驻部门以及社会组织按照整体安排,分主题、分时段共享用场地,最大限度减少专属性,这种集约式、模块化建设方式深受镇街欢迎,为基层阵地建设摸索出一条新路。

 四是整体策划,提高知名度。

 在品牌主题谋划、载体选择尤其是氛围营造等重要环节,始终注意把所在地历史文化基因与群众现实生活需要相结合,如“特钢能人坊冶在主题上选择了重庆特殊钢厂的历史脉络,1 5。

 。. .。

 。

 重庆行政摇 2021 年第 2 期又以“坊冶这种形式集合当年的车间生产骨干如今的“能人冶,用小物件唤醒他们当年的记忆,激发开展自主互助的激情。

 “特钢能人坊冶“和顺茶馆冶还分别设计开发了自己的特色 logo 和文创产品,如明信片、导览图、便携茶具等,既增加了品牌知名度,也为可持续运行提高相应支持。四、推动参与,多元共治聚人气基层治理的重点不仅限于为群众服务的过程,更在于如何提高为群众服务能力的问题。

 要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条红线,着力破解主体参与不够、资源统筹不力难题。

 当前要充分发挥四种力量的不同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党建引领必须深深嵌入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方向引领和重要保障,解决现实问题。

 重在把方向、聚合力、赋能量,推动“单兵冶向“协同冶转变,“被动冶向“主动冶转变,增强基层社会治理合力。

 “特钢能人坊冶内设红岩岗、大讲坛、点赞榜、纾解角、共享站、和事佬、议事苑、服务社八大子坊,汇聚“组织人冶 “单位人冶“社会人冶“邻里人冶,以服务助推基层党组织 “办小事、涨本事、干大事冶的“硬核冶引领力。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坚持群众的事情和群众商量着办,群众的问题组织群众参与解决。

 回龙坝镇先行先试,边干边统一思想,集合财力物力建设“和顺茶馆冶,以实际成效赢得群众赞誉,消除思想顾虑,变政法综治“独唱冶为党政干群“合唱冶,演化出绿水青山版、乡村振兴版多个“和顺茶馆冶。

 磁器口街道在景区和社区的财力物力保障和能力建设上,提前谋划,主动作为,把基层社会治理品牌打造作为全局工作的“引线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打造“和谐平安、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善待人冶六和古镇。

 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平台作用。

 社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石井坡街道党工委根据居民需求,建立资源共享联动机制,依托“特钢能人坊冶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引导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团队尤其是辖区社会单位分享社会服务,参与支持社会事务。

 在此基础上,积极将“特钢能人坊冶培育发展为社区型社会组织,予以更多的政策、人员、资金支持,把本土社会组织留在辖区、留在身边。

 四是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基层治理,群众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是永远的“主角冶,激励群众参与社会事务和自我管理服务是永恒主题。

 “特钢能人坊冶发挥国有企业员工特有素质,开设“街坊好人榜冶“社会义举榜冶“商户诚信榜冶,弘扬正气,激励先进,既有精神层面的褒扬,又有物质方面的实惠。

 如居民通过志愿活动获得的积分,可以线上线下方式兑换商品或服务,包括在党群服务中心签约商户直接消费。五、用活技术,线上线下添灵气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基层社会治理亦必须主动随之发生变化,跟上时代步伐。

 在品牌打造过程中,始终突出信息技术“两小冶应用,力求在基层层面破解整体布局滞后、体制机制封闭、基层体验脱离实际等难题,强调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体与云端相结合,灵活运用,立体覆盖。

 突出服务与管理并重,“小而精冶“小而灵冶串联基层社会治理各个主体。

 磁器口街道“云上磁器口冶设立“云上茶馆冶,线上接受群众咨询、求助、投诉,线下 24 小时汇总、研判、回复诉求,闭环运行分发派单、跟进服务、督办监测。

 石井坡街道开发“特钢能人坊 e 党建冶程序,居民线上“下单冶,维修所需物料可用能人积分兑换;“特钢能人冶上门服务可获积分回报。

 针对当前城市居家居民以“一老一小冶为主,而中青年群体“浮在空中冶的现状。

 “和顺茶馆冶“特钢能人坊冶在抓好落地服务的同时,新建或扩充居民微信群,并与线下网格相融合,居民打开微信即可参与社区事务、随时在线发声,“进群冶拉近居民与社区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有效化解基层治理中青年群体“弱参与冶的问题。作摇 摇 者: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政法委副书记责任编辑:钟学丽2 5。

 。. .。

 。

篇八: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文化

学案例】北京市:

 “ 社区青年汇 ” 创新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实践2020 年 01 月 10 日摘要:

 “ 社区青年汇 ” 具有地域性青年活动平台和区域性基层青年组织的双重特性,是北京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一项积极探索与有效实践。自 2010 年起,北京共青团开始探索并提出 “ 社区青年汇 ” ,经历了 “ 加强共青团基层组织 ”“ 服务外来流动青年 ”“ 探索规范运行模式 ”“ 提升有效覆盖面 ” 四个阶段的推进、深化、完善和升华。

 “ 社区青年汇 ” 通过在青年聚集生活空间建设 “ 一个好玩的俱乐部,一个靠谱的朋友圈 ” ,成了共青团向社区延伸的新战线和新阵地,有助于促进和提升青少年的社区融入感,积极引导青年在社区实现和谐包容、奋斗进取的新青年城市社会关系。探索 “ 共青团 + 社工 ” 模式,发展 “ 综合性社工网络 + 培育专业社工机构 ” ,做好社工队伍的考核、培训与激励和培育,是社区青年汇未来发展的三个重要抓手。关键词:社区青年汇,复合型组织,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社区青年汇是北京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一项积极探索与有效实践。截至 2013 年年底,北京市 6 〜 35 岁常住青少年人口约 990.46 万,具有数量庞大、思想多元、流动性强、构成复杂的特点。近 5 年来,北京团市委立足建设复合型组织体系,提升共青团组织的有效覆盖,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按北京青少年人口分布密度,在全市分批建立了 500 家社区青年汇,初步形成一个覆盖全市、嵌入基层行政体系、提供青少年服务的基层网络。社区青年汇计划未来建设 1000 家,按每家青年汇覆盖 1 万名青少年的标准,实现对全市青少年的全覆盖。截至 2014 年,全市 500 家社区青年汇累计举办各类活动超过 18000 次,参与青年 45 万人次,吸收 10 万余名青年会员。一  “ 社区青年汇 ” 的由来和发展社区青年汇从 2010 年初开始探索,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加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角度推进。

 2010 年初,为努力实现 “ 两个全体青年 ” 的工作目标,北京团市委提出建设社区青年汇工作思路是 “ 党政支持、团组织牵头、社会参与、立足社区、服务青年 ” 的基础工程,是共青团联系服务社区青少年的终端载体,是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全市第一家社区青年汇依托宣武区(西城区合并之前)悦读时光书城建立,包括社区公共活动用房、健身俱乐部、咖啡厅、图书馆等各类场所。此阶段的重要成果是,开始探索建立在基层共青团组织体系外,联系、服务青年的工作平台。第二阶段,从服务外来流动青年角度推进。

 2011 年初,北京共青团通过 “ 青年在哪里 ” 调研发现,非京籍 6 〜 35 岁常住青少年约 448.78 万人,占全市常住青少年人数的近 50% ,且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为加强对流动青少年的服务力度,北京市委决定以共青团依托社区青年汇开展活动为切入点,服务青年流动人口。在青年流动人口聚集区建立四家试点:朝阳区老君堂 · 社区青年汇、海淀区东馨园 · 社区青年汇、普安店 · 社区青年汇和昌平区兰各庄 · 社区青年汇。此阶段的重要成果是,一是市委高度重视,社区青年汇成为 “ 在党政中心工作中有身影 ” 的重要体现;二是进一步探索社区青年汇基本运行方式,在物理空间、工作团队和活动开展方面有了规范运行雏形。第三阶段,从探索规范运行模式的角度推进。

 2012 年 5 月,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团市委在全市建设了 50 家 “ 市级示范社区青年汇 ” ,探索共青团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实现工作转型,发挥党联系青年桥梁纽带作用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一年的探索,社区青年汇在活动开展、资金保障、评比管理、服务人群等方面取得成熟经验。此阶段的重要成果是,形成了社区青年汇依托基层社区公共空间建设、市区乡镇(街道)三级经费保障、 “ 团干部 + 社工 + 志愿者 ” 工作团队、统分结合的项目体系等基本运行机制,为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第四阶段,从提升有效覆盖的角度全面推进。

 2013 年,在 50 家试点社区青年汇的基础上,全市建设了 350 家社区青年汇,进一步明确了社区青年汇在青年生活、工作聚集区方面的建设,以青年需求为导向开展各类活动,以实现城市青年社会关系重构为目标。提出了 “ 一个好玩的俱乐部、一个靠谱的朋友圈 ” 的宣传口号,指出其作为 “ 地域性青年活动平台 ” 和 “ 区域性基层青年组织 ” 的双重特性。至 2014 年 6 月,社区青年汇已发展至 500 家的规模,遍布北京各区县主要青年聚集区,实现对青年的有效覆盖和积极引导,实现对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聚居区的全覆盖。此阶段重要成果是:社区青年汇建设全面铺开,形成了共青团联系、服务基层青少年的新阵地和新手段。二  “ 社区青年汇 ” 取得的初步进展社区青年汇的工作模式基本成形,工作队伍持续壮大,工作内容也在不断充实和完善,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全市 500 家社区青年汇形成长期活跃局面一是活动丰富多彩,贴近青年需求。

 2013 年全面推进建设以来,全市社区青年汇针对青年需求,重点开展学习培训、志愿公益、参观实践、创业就业、普法维权、运动健康、婚恋交友、文艺娱乐八类活动。以 “ 新青年学堂 ” 为代表的学习培训活动,邀请大学生志愿者为有意愿参加成人高考培训的外来青年提供免费文化课程培训,从 2013 年开始,每年从 7 月初至 10 月下旬全国成人高考前持续 4 个月进行培训,现已累计服务青年 11000 余名。以 “ 新青年城市体验营 ” 为代表的参观实践活动,组织青少年到特警、消防基地,到牛奶、汽车等企业,到各类博物馆参观学习体验,提升青少年的社区融入感,促进青少年了解城市运行的各个方面,增强青少年对城市建设管理服务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宣传覆盖广泛,得到各界认可。从宣传推广角度看,青年看到广告来到青年汇,再通过活动内容留在青年汇,最终成为青年汇的一员,从而使社区青年汇密切联系的青年群体不断扩大。随着活动开展,配合公交地铁、电视广播、社区网、海报和微信、微博、 QQ 、人人网等宣传途径,青年汇在所在社区的知晓度逐步提高,产生聚拢青年的效果。从社会认可角度看,团市委依托北京市青少年服务中心成立了青年汇运营支持中心,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并委托第三方实施评价;社区青年汇直接服务对象就在基层社区,无论是在开展活动受欢迎程度,还是在吸引青少年的规模上,青年汇在社区内和社会上都得到较好认可。李源潮同志对社区青年汇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这项工作多次指示,团中央也把社区青年汇纳入团组织服务青年的新探索中。同时,社区青年汇也得到市各委办局的关心和帮助,消防、公安、交通、环保、市政管委、人力社保等多个部门都将社区青年汇作为展示本行业工作的一个窗口和平台。(二)初步形成市、区县、街乡三级共建机制在机制方面,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青年汇工作,将社区青年汇工作纳入全市社会建设整体工作格局, 2013 年 4 月,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社区青年汇工作推进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青年汇工作的意见》,从选址布局、工作团队、活动开展、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等方面对做好社区青年汇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区县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标准参照执行。在保障方面,从 2013 年起,市财政支持每家青年汇 8 万元经费,主要用于向全市社工事务所购买社工服务和市级统一活动的各项组织工作。在区县层面,党委政府逐步落实工作责任、配套人员和工作经费,各区县经费全部到位。在街乡层面,结合文明城区创建等地区的重点工作,街乡党委政府逐渐将青年汇作为基层党组织面向青年开展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办公场所、活动场地、物资配备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

 (三)社区青年汇成为共青团向社区延伸的新战线立足共青团复合型组织体系建设,从动员和引导青少年的活动内容看,社区青年汇逐步成为共青团组织联系青少年的又一重要战线。以 “ 生活空间 ” 为载体,社区青年汇探索建立社区内的青年活动阵地,在以 “ 工作场所 ” 为主要依托的团的传统组织体系外,有效扩大了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团的活动影响力,延伸了团的工作手臂,扩大了团的服务领域。以 “ 兴趣爱好和公益服务 ” 为载体,社区青年汇探索建立在社区内的青年社会组织阵地,在京的 1300 多家青年社会组织,在社区青年汇平台上申请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积极承办政府青少年事务,协助街乡团组织教育引导青少年、服务重点青少年群体;据统计,自 2010 年至今,在北京社区青年汇平台上,由青年社会组织承接的市级购买服务项目,累计已达 50 余项。三  “ 社区青年汇 ” 参与社会治理的长期性和创造性青少年社会工作,在我国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在很多发达国家,专项扶持青少年,特别是帮助青年群体融入社会、成长成才的社会工作,都是政府工作的重要领域,例如欧洲国家普遍设立扶助青年人适应职场生活的补助计划,以及韩国专门针对青年的住房扶持计划等。社区青年汇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资金、政策、场地设施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在青年聚集生活空间建设 “ 一个好玩的俱乐部,一个靠谱的朋友圈 ” ,积极引导青年在社区实现和谐包容、奋斗进取的新青年城市社会关系。(一)探索 “ 共青团 + 社工 ” 模式为青少年提供社会服务共青团的组织网络优势,与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化特点相结合,有利于形成既活力无限、又长期可持续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局面。专业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队伍与共青团组织形成优势互补。共青团干部一方面整体政治素质好,思想活跃,肯于吃苦,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但另一方面,共青团干部流转速度快,工作稳定性、连续性不强,这也与广大青年持续的、长期的需求产生矛盾。社工熟悉专业工作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年限相对较长,队伍稳定。社区青年汇 “ 共青团 + 社工 ” 为核心的工作模式,展现出优势互补、活力强劲局面。团干部出思想、提方案、协调资源、带着社工全身心投入服务工作;社工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专业工作,形成稳定的事业化工作项目,与各级团组织一起发挥作用、活跃基层。北京团市委积极探索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使社工成为团组织更加专业化、更具稳定性提供青少年服务的重要力量,从促进青少年职业发展、身心健康、社会融入、建立家庭等方面,帮助青少年进行社会层面的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和个人与环境适应等。(二)发展 “ 综合性社工网络 + 培育专业社工机构 ” 齐头并进社区青年汇目前共有 740 名青年汇社工,形成了全市综合性的青少年社工网络,每周 7 天在基层社区开展服务工作,这是共青团资助、管理、培育的一支重要社会工作力量。青年汇社工队伍,在各自的岗位上,既从事专业的社区、小组、个案工作,同时也成为区域化团建的重要节点,支持各级团组织、专业社工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在社区开展活动。与此同时,北京团市委积极推动更具专业性的专项青少年社工机构的发展,在涉诉未成年人的侦查讯问、审查批捕、诉中考察、庭前调查等阶段开展社工的初期干预进行保护,在心理辅导、法律援助、扶残助困、志愿服务、社会参与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我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这些专业机构开展工作,并联合专业社工机构共同参与全市性法律法规文件的制定,努力形成一批由共青团支持成长起来的专业青少年社工机构。(三)做好社工队伍的考核、培训与激励和培育目前,北京市的青少年社工队伍在不断壮大,如何做好这支工作队伍的建设,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北京团市委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北京团市委发起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社会工作协会,邀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陆士祯教授担任协会会长,并通过这个协会在北京的青少年社工领域开展一系列专业化、职业化的制度建设工作;建立了《社区青年汇专职社工胜任力培训课程体系》,开设新社工入职、实务操作、职业资质等培训课程,并与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进行社会工作专业专升本培训,与清华大学合作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班,经由团市委、社工事务所推荐,通过相应考试的优秀专职社工,可以在这些著名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建立了《社区青年汇社会工作服务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对青年汇专职社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季度监测、中期评估、年度考核,并进行动态的信息收集、监控以及工作绩效评价。基于考评结果,使用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社区青年汇专项基金为考核排名在前 20% 的专职社工发放奖金,通报表彰,并组织优秀社工赴上海、浙江、广东学习交流,优先推荐考研。通过以上努力,北京团市委逐渐形成一套长期稳定的青少年社工职业上升的路径通道,努力使社区青年汇工作成为政府提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促进青少年社会工作在北京持续活跃、健康发展。专家点评启示一:

 “ 社区青年汇 ” 是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模式。北京 “ 社区青年汇 ” 倡导立足基层社区,团结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与青年建立有效联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设计创新活动内容,开展公益服务、文化学习、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社团建设等活动,充分体现了社区青年汇活动的便利性、日常性、参与性、多样性特征,使社区青年汇成为社区青少年学习、娱乐、成长的温馨家园。这种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已成为共青团组织掌握青少年动态、...

推荐访问: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文化 治理 案例 创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