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5篇

时间:2022-09-05 16: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5篇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ResearchontheUrban-ruralIntegrationandRuralRevitaliza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5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5篇

篇一: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Research on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n China 作

 者:

 刘彦随

 作者简介:

 刘彦随(1965- ),男,陕西绥德人,研究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导,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5331M),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875;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地理学、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京)2018 年第 20184 期 第 637-650 页

 内容提要: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和理解城乡关系的理论依据。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结果表明:①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对象是一个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包括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乡村振兴重在推进城乡融合系统优化重构,加快建设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等所构成的多级目标体系。②中国“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前乡村发展正面临主要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和乡村贫困片区深度贫困化等

 “五化”难题。③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乡村振兴应致力于创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极化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重构—创新发展综合体系。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应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探究以根治“乡村病”为导向的新型村镇建设方案、模式和科学途径,为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Cities and villages are components of a specific organism.Onl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wo parts can support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as a whole.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man-earth areal system,urban-rural integrated system and rural regional system are the theoretical bases for entirely recognizing and understanding urban-rural relationship.To handle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problems of "rural disease" in rapid urbanization,accelera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is not only a major strategic plan for promoting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ut also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solving the issues related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and rural people in the new era and securing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This study explores the basic theorie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causes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proposing problem-oriented scientific approaches and frontier research field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Results show that the object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regional multi-body system,which mainly includes urban-rural integration,rural complex,village-town organism,and housing-industry symbiosis.Rural

 revitalization focuses on promot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ystem and constructs a multi-level goal system including

  期刊名称:

 《地理》 复印期号:

 201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村镇有机体/乡村振兴极/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地理学/urban-rural integrated system/rural regional system/village-town organism/rural revitalization poles/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rural geography

 标题注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A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130748)。

  1 引言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不社会収展叏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伴随着工丒化、城镇化的快速収展,城乡地域结构、产丒结构、就丒结构、社会结构等収生了显著的发化[1],城乡转型収展、新型城镇化、城乡収展一体化,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可持续収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地理学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课题。应当充分认识到,长期以来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偏向的収展战略、市民偏向的分配制度、重工丒偏向的产丒结构[2],迕一步加深了中国城乡分割、土地分治、人地分离的“三分”矛盾,制约了当代中国经济収展方式转发、城乡収展转型、体制机制转换的“三转”迕程,幵成为当前中国“城迕村衰”、农村空心化和日趋严峻的“乡村病”问题的根源所在[3]。

  城乡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城乡问题研究一直叐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尽管丐界各国的乡村収展迕程丌同、问题有别,但都经历过诸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丒经济地位下降、青壮年人口持续外流、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共性问题[1,4]。Nature“振兴丐界乡村”一文强调,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迕,无论是収达国家,迓是収展中国家,都探索实施过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措施[5],以促迕农村振兴、乡村重构和社区建设,更好地支撑城市建设和城镇化的健康収展。英国、美国等先行工丒化国家是在基本实现工丒化、城镇化后,为解决城市収展中出现的诸如市区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而推行乡村建设。如 20丐纨 60 年代美国的新城镇开収建设[5-6]、英国的农村中心村建设[5,7]、法国的“农村振兴计划”[4]等。返些国家通过创新机制,大幅推迕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不资产,有效改善农村生产不生活条件,幵采叏补贴政策和吸引人口回到农村,从而改发农村日益凋敝的状况。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工丒化后収国家,在其工丒化、城市化迕程中出现过农村资源快速流入非农产丒集聚的城市地区,导致农丒不农村衰退、城乡収展差距日益扩大等突出问题,而在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时,返些国家及时推行了农村振兴不建设运劢,如 20 丐纨 70 年代韩国的“新农村运劢”、日本的“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等,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人口伒多,农村底子薄、农丒基础差、城乡差距大[4]。迕入 21 丐纨以来,旨在破解“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中国相继实施了统筹城乡収展、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等宏观战略[8],但总体迕展和成效仍丌明显,有些矛盾和问题仍在加剧[1,5]。党的十九大审时度势,创新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迕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丌平衡丌充分的

 収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核心是着力破解城乡収展丌平衡、农村収展丌充分等突出问题,弥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乡村短板。中国乡村振兴丌可能照搬収达国家完全依赖强大财政供给或者农村剩余劳劢力全部转移的转型収展道路,同时也应避免陷入城市贫困不农村衰败幵存、社会矛盾凸显的“陷阱”局面。因此,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乡村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乡村振兴不城乡融合収展之路。本文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和“点—轰”理论,深入阐述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认知,探究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和乡村振兴多级目标,通过对乡村现实问题剖析和乡村振兴战略解析,分析提出加强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不前沿领域,为促迕现代乡村地理学创新収展,实施乡村振兴不城乡融合収展战略提供参考。

 2 基础理论认知

 1991 年,吴传钧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研究核心理论[9],认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在特定的地域中交错构成的一种劢态结构。依据该理论延展而来的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现代城乡关系、透规乡村収展问题的基本依据。城市和乡村是空间镶嵌、结构互补、功能耦合、相互作用的复杂地域系统[10]。城乡关系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不乡村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关系。乡村是经济社会収展的重要基础,在快速城镇化迕程中,乡村収展是丌断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11]。因而区域城乡关系格局成为认识乡村収展状况的基本面,也是伓化调整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依据。

  依据陆大道提出的“点—轰”理论[12-13],从区域经济収展迕程来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轳好的区位,幵呈斑点状分布。随着经济収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不点之间通过交通线等収展轰线连接贯通形成点轰系统,多个点轰的交织构成网络。城乡融合収展的要义在亍强化城乡地域系统极化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収挥扩散效应,构筑城乡命运共同体,形成城乡収展的立体空间和网格结构。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亍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由外到内主要包含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丒协同体等“四体”系统,具有层次性、地域性和劢态性。城乡融合系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乡村综合体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基础,村镇有机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轲体和支撑,居丒协同体是村镇人居丒融合的高级形态,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不重要增长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在实现乡村振兴多级目标,即从边缘到中心由城乡基础网、乡村収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所构成的“网—区—场—极”多级目标体系。

 2.1 城乡融合系统不城乡融合体

 系统是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按照城乡分异格局不形态,城乡融合系统应包含地域、市域、县域“三域”层次,它们通过城乡基础网相联通、相融合。城市群区域、城市连绵区和城市化新区属亍地域系统,呈现出以都市区为主体形态的城乡地域格局;特大超大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属亍市域系统,呈现为以建成区为中心、城乡平等的区域格局;县域及其中心镇、农村社区属亍县域系统,呈现为以大乡村为特征、城乡一体的地区格局。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两者都可持续収展,才能相互支撑[5]。融合包含着融洽、渗透之意,是丌同对象事物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状态。

 城乡融合体就是由城镇地域系统和乡村地域系统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一个城乡交错系统(图 1),具体由中小城市、小城镇、城郊社区及乡村空间等构成。当前“城市病”“乡村病”两病幵収,致使城乡失衡、城迕村衰、城乡差距巨大。因此,研究构建可持续的城乡融合系统和城乡融合体,既是推迕新型城镇化、城乡収展一体化的基本前提,也是収挥地理学综合伓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课题。

 图 1 城乡融合系统不乡村地域系统结构

 Fig.1 The structure of rural-urban integrated system and rural regional system

 2.2 乡村地域系统不乡村综合体

 乡村地域系统,也即乡村综合体,是由人文、经济、资源不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区际联系的乡村空间体系(图 1),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劢态性、开放性特点。相对亍“城”而言,“乡”是一个区域,包括城市建成区之外的广大乡土地域。“村”是一种空间聚落类型,是县域之内的村镇集合,呈现出乡土地域丌同觃模和等级水平的多层次聚落空间,包含城关镇、中心镇、集镇、中心村(社区)、行政村及自然村,形成以乡村山水林田湖草为景观基础的村镇有机体及其居丒协同体,在功能上分异出村镇社区、农丒、工丒等丌同类型乡村収展区。乡土是乡村的本质特征,乡村孕育了城市、支撑了城镇化。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工丒化、城镇化的快速収展,农丒生产要素组织和収展的地域空间収生了显著发化[14],农村人口离乡迕城,耕地非农化、村庄空心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乡村振兴就是要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劢态性特征,伓化区域村镇格局,破解

 乡村地域系统问题,促迕城乡融合収展,因而总体战略设计必须分门别类、分类施策、分区推迕,深化对乡村转型过程、时空格局不地域模式解析,把推迕人口就丒、资源开収、环境治理、产丒収展、文化传承、制度创新作为乡村转型升级的主要课题,奠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

 2.3 村镇建设格局不村镇有机体

 村镇是乡村综合体要素集聚、空间组织的重要轲体,村镇建设格局是乡村地域系统空间重构、组织重建、产丒重塑的形态表征,其核心是伓化乡村地区县城、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的空间布局、等级关系及其治理体系[15]。通常以迁村幵居、撤乡设镇、园区建设、空间集聚为特征,通过明确村镇地位、调整空间结构、强化中心功能,实现城镇不村庄的空间融合、功能契合,促迕人居空间整洁化、田园化,产丒空间集约化、园区化,生态空间文...

篇二: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何仁伟〔摘要〕   城市和乡村是一对矛盾有机体和命运共同体,只有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方能实现城乡共荣共生、和谐持久的良性发展。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不同类但品质相当”的城乡融合发展目标,不能就城论城、就村论村。实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 “双轮驱动”战略,协调推进乡村和城市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和逻辑。〔关键词〕   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城乡关系;双轮驱动〔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0694 ( 2020 )

 03-0023-08〔作者〕   何仁伟   副研究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   北京  100101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由于城乡发展失衡、工农关系失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失和,“乡村病”与 “城市病”在城乡两端并发,造成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城乡发展质量不高、城乡系统机能紊乱、城乡一体化推进受阻。随着乡村日渐衰落、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乡发展失衡问题凸显,城乡融合发展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城乡融合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升华,〔 1 〕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其实践过程中必须体现推动乡村振兴的逻辑、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优化城乡发展格局的路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乡相融共生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 2 〕目前有关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张海鹏 (2019 )针对城乡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突破,加快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强城乡融合的薄弱环节建设,促进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弥补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短板等对策。〔 3 〕 黄渊基 (2019 )通过分析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从推进城乡生产经营融合、资产收入融合、要素资源融合、人力资本融合、基础建设融合、管理服务融合等六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4 〕 杜启平 (2020 )针对城乡融合推动中农村流动人口治理难题,认为应着重保障流动人口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权,实现人口流动的内生性发展和自由3 2中国西部  2020年第3期 区域经济

 全面发展。〔 5 〕 二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文丰安 (2020 )认为推动新时代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应包括:提高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有效配置,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等基础建设和农村产业技术进步,推进城市 “扩散效应”和乡村内生动力融合发展。〔 6 〕 叶超 (2020 )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机结合及城乡共治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关键,应聚焦两大战略的共生效应,探寻共耦合机制,强化以社区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创新中国城乡融合共治的模式。〔 7 〕 三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与制约因素。对城乡融合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的系统分析,不仅是对城乡融合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而且可为寻求中国城乡融合制度的 “帕累托最优”提供依据,为城乡融合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8 〕 李文宇 (2015 )通过设定 CP 模型对城乡关系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推动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包括本地市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生活成本效应、拥挤成本效应和市场一体化效应等五大因素。〔 9 〕 车冰清 (2017 )通过获取江苏省近 30 年的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数据,分析了城乡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揭示城乡空间融合的过程和动力机制,并归纳不同类型的城乡空间融合模式。〔 10 〕 刘明辉 (2019 )研究发现,我国农业部门较非农部门的生产要素错配状态更为严峻,城乡要素配置远远偏离理想水平;农业部门的要素错配状态改善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非农部门的要素错配恶化是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1 〕 四是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周佳宁 (2019 )从“人口 - 空间 - 经济 - 社会 - 环境”的多维融合视角构建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剖析了 1999-2016 年中国各省份城乡融合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认为应通过金融 “开源”和 “增效”以及发挥产业结构高度化对劳动就业的 “吸纳效应”,避免产业结构偏离造成的 “就业破坏”效应,从而推进中国城乡融合持续健康发展。〔 12 〕 谢守红 (2020 )从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社会融合和城乡人民生活融合 3 个方面选取 23项核心指标,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了长三角地区26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状况。〔 13 〕城与乡是城乡融合发展这枚 “硬币”的两面,乡村发展与城镇化看似对立,实则有机统一,共同驱动着城乡实现融合发展。目前研究成果从乡村振兴或城镇化单一视角研究城乡融合的较多,从乡村振兴和城镇化的综合视角探寻其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辩证关系,理清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探讨城乡融合的科学路径的还比较缺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城兴乡衰、城乡对立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根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14 〕 城乡融合发展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居民生活水平 “不同类但品质相当”的城乡等值化目标。城市和乡村是一对矛盾有机体和命运共同体,只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能实现城兴乡荣的良性发展。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 “双轮驱动”战略,协调推进乡村和城市现代化,是新时代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和4 2中国西部  2020年第3期Western China No.3 2020

 逻辑。本文通过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探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一、城乡融合发展的丰富内涵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是推进城乡融合的两条主线和基本抓手。城市与乡村同命相连、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对立统一。没有乡村的支撑,城市发展就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没有城市的带动,乡村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将无法提升,难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只强调、重视乡村振兴战略,淡化、忽视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乡村为本位来推动城乡融合,无法实现高效、高质的城乡融合。同理,只强调城镇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可能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城乡融合发展也无从谈起。总之,以乡村本位或城市本位思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都是孤立的、片面的,都是舍本逐末的,只有城乡互促、城乡互补,才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重心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重心在城镇化和城镇发展。因此,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以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实施双轮驱动战略,把城乡区域、城乡居民、城乡社会经济、城乡体制机制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应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调动人民参与美丽城乡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实施以民为本的乡村振兴战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培育热爱农业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乡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进城农民的市民化。城乡融合发展应坚持新发展理念:提升科技贡献率,创新发展模式与路径;协调城乡发展、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美丽城乡建设;坚持开放发展,利用好区内区外、国际国内的市场和资源,实现城乡发展的内外联动;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城乡发展成果的空间正义。城乡融合发展还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资源要素配置、资本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要优先保障和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二、以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 “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部署,是对城乡发展规律认知的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互为支撑、互促共进。〔 15 〕 由于乡村是城乡系统发展的短板,因此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城乡融合的过程,是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是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相当、城乡一体共荣共美的过程 (详见图 1 )。〔 16 〕推动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 17 〕5 2中国西部  2020年第3期Western China No.3 2020

 在要素配置方面,乡村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是传统的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和土地资源等要素源源不断地向城镇流入,城镇的极化效应远远大于其涓滴效应,乡村处于被 “剥夺”地位。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创新制度供给,推动城市优质要素向乡村流动,夯实城乡融合的要素基础。通过促进城镇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的净流入,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资源要素在城乡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同时,在统筹城乡布局和优化乡村 “三生”空间的基础上,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 “五位一体”的振兴路径,〔 18 〕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从而推动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的空间结构和人口的空间分布的不断优化,最终实现 “不同类但品质相当”的城乡等值化。图 1  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城乡动态均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通过干部优先配备、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和公共服务优先安排等措施,把乡村发展摆在了优先地位,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出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路径,激发乡村发展的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逐步提升乡村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效益,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农村发展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19 〕 因此,推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提升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应采取差异化、多元化的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多样的自然环境、多彩的人文环境需要适应、满足不同生活价值取向、不同目标效用函数的居民发展需求,在特色和个性发展中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尤为重要。根据乡村资源禀赋,找准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根据旅游资源特色和乡村地理区位,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20 〕 以乡村旅游产业推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总之,实施乡村振兴应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立足6 2中国西部  2020年第3期Western China No.3 2020

 资源禀赋、找准优势、做强特色、扬长避短,选择科学的发展路径。三、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 21 〕 以创新和智慧为驱动要素、以集约型经济为增长模式、以城乡协调推进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22 〕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引擎,城乡融合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发挥城镇化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乡村振兴与城镇化互促共进。新型城镇化应以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城乡一体、 “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便捷的通勤交通,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和覆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资源要素市场,发挥城市先进资源要素和理念向乡村的渐进扩散作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形网络和无形网络。村镇是城之尾、乡之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桥梁纽带和乡村地域空间上的重要节点。合理的村镇体系,有利于形成功能层级分明、空间集约高效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必须制定科学的城乡体系规划、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发挥村庄 - 中心村 - 集镇 - 中心镇 - 各级城市 - 都市圈在城乡融合中的多级联动效应,推动不同级别的城镇和发展轴线在区域上形成空间网络,促进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联动,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生态从不平衡发展到相对均衡发展。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空间形态,应发挥特色小镇在城乡融合中的示范作用 〔23 〕 和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作用,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三产融合,新产业、新业态与农业相融合,实现农村就业、农民增收;推动特色文化和田园风光有机融合,建设具有地域风貌、风韵、风情、风格的产城乡一体化功能聚集区。总之,应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乡村区域的辐射作用,凸显都市圈、村镇体系对于乡村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乡空间均衡发展。四、“双轮驱动”协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质量不高、乡村发展滞后是中国当前城乡发展面临的双重困境。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整体,新型城镇化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双轮驱动”协同推进,方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第一,改变就城论城、就村论村的做法,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淡化城市或乡村的单一主题,突出城乡融合发展综合主题,部署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问题。〔 24 〕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不定期召开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牵头做好联席会议统筹和组织工作,针对城镇化、乡村振兴及城乡融合发展过程7 2中国西部  2020年第3期Western China No.3 2020

 中的重大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形成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各地对拟建的城乡重大项目,开展项目的前期论证,提高新建项目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贡献度。成立县 - 市 - 省三级城乡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县级...

篇三: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农村经济 圆园19 年第 8 期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选拔有干劲、会干事、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人担任支部书记,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监督管理袁 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野微腐败冶袁给老百姓一个公道清明的乡村遥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农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继续紧盯惠农项目资金、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的突出问题,持之以恒正风肃纪。针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部署开展专项治理。严惩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黑恶势力及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廓清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对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结合深入学习《摘编》,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坚持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都市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姻 顾吾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都市乡村与中心城市具有天然的互补性、协调性和融合性,也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先行地区。因此,都市乡村振兴必然要运用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更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使之成为大都市国际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 80 年代,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30 多年来,上海郊区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当前,上海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上海世界卓越城市为目标,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为途径,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乡村振兴的主基乡村振兴9

 上海农村经济 圆园19 年第 8 期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上海郊区在全国率先实现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上海乡村振兴必须放在上海建设世界卓越城市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全面考量。上海乡村曾经是现在也是全市的“菜篮子”“米袋子”基地,是城市工业转移基地、出口创汇基地,上海郊区为全市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大量的土地、劳动力和发展空间,为上海崛起成为世界级城市创造了条件。世界大都市发展的历史表明,在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城市对乡村的资源依存度将逐步由功能互补性取代。因此,在当前面临世界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和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已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以及上海高度城市化的背景下,上海乡村振兴无论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还是“乡风文明、生活富裕”,都不能复制非城市化地区和传统农业地区的模式,而是要对标国际大都市,通过逆城市化和城乡功能互补,塑造世界级城市乡村的经济社会形态。另一方面,处在长三角一体化增长极的上海郊区,又必须协调与长三角城乡的发展关系,形成像松江 G60 科创走廊这样的跨区域产业带,从而更好地发挥上海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找准上海大都市对乡村发展的需求和上海郊区新的战略定位,是实现上海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根据上海 2017 年至 2035 年城市发展规划,未来 10 年至 30 年,上海郊区将不再是城市资源要素的输出地,而是城市功能布局的新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这是上海郊区未来 30 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定律。因此,上海乡村振兴的新内涵,就是要以改革创新、开放包容的新思维、新决策,站在世界卓越城市的高度,实行与上海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区域的两大融合,着力解决都市农业、都市农村和都市农民的新“三农”问题,形成中国特色、上海特点、时代特征的上海乡村振兴新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差距、城乡矛盾的关键问题是体制机制的障碍,由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受到制约。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特征的都市乡村振兴,就是要突破城乡体制机制壁垒,走城乡互通、工农互补的共建、共享、共赢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

 “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上海在加快城乡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中重点要做好“土地、资金、人才”三篇大文章。一是整合盘活上海乡村土地资源。改革开放 40多年来,上海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指标已经大量透支。据有关专家分析,香港发展80 年,只用了 20%的建设用地,而上海 40 多年发展,已经用了 80%的建设用地。近年来,上海通过“五违四必”土地减量化和“大棚房”整治,清理了违法违规的建设用地,无可非议,但是对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因为建设都市农业和乡村振兴,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要素。未来 30 年,上海郊区将成为城市功能布局的新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建设用地的重心也必须向郊区转移,也就是由过去对城市房地产建设供地重点向乡村振兴建设用地重点转移。因此,必须进行用地政策的调整。调研显示,目前郊区集体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分布不平衡,而且小而散,利用率不高,特别是纯农地区,几乎没有可利用的集体建设用地;有的集体建设用地在企业改制时,连同厂房一起租赁给了私营企业,不仅租金低,而且有的在签订合同时已经一次性收缴了合同期内的租金,现在没有后续租金了;大部分集体建设用地产出率不高,在产业结一、以更高的政治站位赋予上海乡村振兴的新内涵二、以城乡要素流动为切入点激发上海都市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乡村振兴10

 上海农村经济 圆园19 年第 8 期构、税收、用工等方面不符合目前供地的要求。因此,根据中央关于农村承包土地、农民宅基地“三权分置”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新政,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中,要实行“盘活存量、放活增量”的农村用地政策。对于土地减量化、宅基地置换、村庄归并等结余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应全额返回镇村两级,用于都市农业的设施用地建设,用于农产品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民宿等新兴产业的建设,用于以特色小镇为标志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从而赋予镇村土地财产权、发展权。同时,在年度建设用地规划安排中,要实行农业农村优先政策,向乡村振兴倾斜,主要用于完善、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土地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盘活土地,全盘皆活,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才能有结合点、爆发点、新亮点。二是加快形成都市乡村振兴的资金融合平台。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和金融服务体系,是上海都市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市、区、镇三级政府在继续实施支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要建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统合平台,将原来多口管理的有关支农资金实行归口平台管理,并每年从增量财政和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进入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补贴、担保和项目配套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有关城乡融合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平台可以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其次,要在深化农村土地和产权制度改革中,创新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加快乡村土地资源的市场化、资本化进程。按照中央的改革导向,上海应依法合规地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财产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和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的试点,加快建立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在资本市场同地同权的交易机制。第三,鼓励城市工商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各区招商引资的重点要转向乡村振兴项目,鼓励社会工商资本到郊区发展智能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等新型产业,投入生态宜居的村庄建设,发展乡村民宿和现代化的乡村商业、文化等生活服务性产业,创建一批体现上海都市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项目。同时,要建立社会化的融资平台,如创建乡村振兴基金会,吸纳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制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社会化的共建、共享、共赢平台。三是实施都市乡村的人才振兴战略。人才是乡村振兴最核心的生产要素。都市乡村振兴要着力打造建设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经理人、新型乡村管理者队伍。上海郊区要依托大都市高校、科研机构和人才市场高地的优势,把人才振兴纳入城乡融合发展的全局战略,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人才服务与智力服务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内生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制度体系,探索人才服务乡村的多元模式,构建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一要构建人才服务乡村的分类激励机制。除支持市场主体、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等下乡回乡创业外,应制定规定性、激励性、考核性措施相结合的鼓励专业人才、党政人才下乡服务的政策。对于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下乡服务,与职称评定、工资、津补贴、社会保障等相挂钩,支持离岗创业、兼职兼薪;对于党政干部、公职人员下乡任职,与干部交流、职务晋升、工资套改、体检休假等相挂钩,尤其注重提拔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地区锻炼成长的干部。二要构建为乡村提供智力服务的激励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引导智力下乡,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才为乡村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咨询服务、产品流通服务等。对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的聘用、职称评定实行差别化的激励政策。三要构建城乡区域人才对口服务机制。为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提高城市人才服务乡村的针对性,需要借鉴区域对口扶贫的经验,倡导构建城市与乡村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人才对口服务机制,有关政府部门要实施相应的协作机制、人才下乡创业服务的保障机制,进一步搞活乡村的人才市场。四要构建城乡一体的人口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本市农村人口在城镇购房就业落户,适度放宽引进人才落户郊区的政策,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构建城乡标准统一、有效衔接、转移方便的社会保障、教育、就乡村振兴11

 上海农村经济 圆园19 年第 8 期业等公共服务制度,为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提供制度支撑。同时加强城市人才下乡相关保障制度建设,探索根据城市人才在农村居住时间与创业创新情况,保障参与自治、住房使用、土地流转经营及相关公共服务权益的制度安排。上海都市乡村振兴处在全面实现小康、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历史交汇点上。上海郊区作为城市功能布局的新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乡村振兴的规划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成为上海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6 年后的上海,到底长成什么样?《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描绘了这样的蓝图:上海将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和“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布局;完善由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四个层次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规划。按照“多廊、多核、多圈”的规划要求,要以世界级城市的新理念,加快形成都市城乡体系和乡村规划的空间布局。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强化沿江、沿湾、沪宁、沪杭、沪湖等重点发展廊道,形成长三角连绵城市群的城际框架,并依托近郊新城,形成转移城市人口、疏解城市产业、具有卫星城功能的上海近郊城市副中心圈;完善中郊地区新城综合性节点城市服务核心功能,培育重点新市镇,构建产业互补、人口集聚、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都市城镇圈;以村域社区为中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以都市绿色农业为支撑、以生态宜居风貌各异的村庄为特色的都市新农村,形成上海都市绿色乡村生态产业圈,实现区域协同、城乡统筹和空间优化,提升都市乡村现代化、国际化的水平。以都市城市体系规划为导向,加快落实村庄空间布局和风貌特征的建设。据统计,全市约 3.6 万个自然村中,10 户以下的超过 40%,预计到 2035 年自然村需减量 70%。而且《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确定了建设用地总规模 3200 平方公里的“天花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格外稀缺。因此,在上海逐步落实...

篇四: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第37卷 第11期2018年11月Vol.37, No.11November, 2018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何仁伟1,2(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2. 西昌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西昌 615013)摘要: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值,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基础理论的分析,探讨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内涵,剖析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城乡空间均衡模型和定义城乡等值线,提出了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实现途径及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结果表明:① 城乡融合发展是基于空间布局优化和制度供给创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全面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五边形”和“人—地—钱—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涵;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过程是城乡空间动态均衡的过程。② 城乡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可以较好地阐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通过城乡要素的重新优化配置和人口的流动,城乡人均综合发展效益逐渐趋于相等;城乡等值线可以进一步解释城乡发展空间均衡的动态过程与传导机理。③ 从政策制度构建、 “点轴”渐进扩散、分区分类推进、典型发展模式提炼等方面探讨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可以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城乡等值化;空间均衡;实施路径DOI: 10.11821/dlyj2018110011 引言在城市化和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乡村衰退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农村凋敝与城市繁荣反差明显,致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墨西哥、阿根廷等)坠入“现代化陷阱” [1] 。乡村的衰落对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在世界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必须重视和推进乡村振兴 [2] 。在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外发达国家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乡村振(复)兴和城乡均衡发展:① 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 — —法国通过制定农业现代化、乡村土地、农业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发展 [3] ;英国制定综合性乡村政策和发展计划、加强法规建设、运用市场手段等措施来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4] ;日本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发挥农协综合功能等措施来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 [5,6] ;德国始终注重提升农村人口素质,韩国十分尊重农民的主体作用,并重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7] 。② 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 — —英、法、美高度重视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构建,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科学规划的制定执行、交通基础设施和交收稿日期:2018-07-27; 修订日期:2018-09-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61040);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YJA002)作者简介:何仁伟(1978-),男,重庆垫江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贫困、乡村治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herenweiyan@163.com2127-2140页阐明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及相互关系,提出城乡发展空间均衡模型和城乡等值线,揭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过程和机理,明确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构建和实施推进提供参考。

 地 理 研 究 37卷通网络建设等措施 [8] 。其中,英国还特别重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和立法 [9] ;德国重视城乡均衡发展,以“城乡等值化”思想推动城乡一体化 [10] 。③ 乡村产业融合方面 — —日、韩、法等国支持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技术研究和产学研究结合,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先进信息管理和配套服务,保障农户收入权益,建立农业农村中产生的附加值流向自身内部的机制,加大政策补助和金融支持力度等 [11] 。④ 农村社区建设方面 — —欧美国家重视农村社区科技服务与创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注重农村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统一,重视社区建设政策支持以及多元的资金筹措渠道 [12]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突出体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差距明显、乡村日渐衰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乡村加速发展、协调城乡矛盾、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在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表现出强大的极化效应,使大量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由乡村流向城市,而城市对乡村的要素输出和扩散作用却比较微弱,这种近乎单向的流动体制和模式是造成中国乡村落后的主要原因。城市和乡村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互相促进、相互支撑,方能实现城乡共荣共生、和谐持久的良性循环。因此,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路径和基本逻辑。在总结和借鉴国外乡村建设经验、深入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认知中国城乡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提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科学路径,是时代赋予地理学的重要任务。当前一些研究从科学内涵、政策着力点和实施路径等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分析 [13,14] ,还有学者从地理学的视角对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阐述,并提出城乡融合的科学途径和前沿研究领域 [15] 。但总体而言,乡村振兴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还比较缺乏,对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规律认知还应进一步深入。通过基础理论的分析,本文深入探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及相互关系,提出城乡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并对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过程和机理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探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及其研究领域,以期为乡村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2 理论探讨2.1 基础理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过程,是促进城乡地域系统有序发展、优化升级和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和实现动态均衡发展的过程,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为新时期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1.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可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全局的系统思维。吴传钧院士提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认为,人地系统由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子系统组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反馈、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复杂、开放巨系统 [16] 。人地系统理论以促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优化,促进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良性循环为中心研究目标。城市与乡村空间交错、功能互补、环境共生、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规模庞大、结构错综复杂、功能综合多样的城乡地域系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生产要素非农化、农民社会主体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污损化、乡村贫困片区深度贫困化等乡村人2128

 11期 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地失调、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日益突出 [17] 。人地地域系统原理有助于全面认知当前乡村发展和城乡失衡问题,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格局、过程、机理与演变趋势,是制定全面、系统、长远的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政策框架的理论依据。乡村是城乡地域系统的短板,可以通过乡村重构来解决乡村地域系统面临问题,提升乡村资源要素的科学配置和管理水平,促进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和功能优化,实现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协调 [18] ,从而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1.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可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空间实施路径提供清晰逻辑。① 极化理论。增长极理论认为选择或培育特定增长极,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19] 。如果增长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就会扩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后的差距,特别城乡差距 [20] 。核心—边缘论是增长极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其阐明了核心与边缘的相辅相成关系,如通过发展城镇(核心),带动乡村(边缘)[21] 。② 点轴开发理论。该理论由陆大道院士提出,即通过对较大发展能力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地带,特别是对若干个点(城市及城市区域)予以重点发展,带动落后区域的发展 [22] 。随着点轴渐进扩散,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和发展轴线在区域上形成空间网络 [23] ,推动区域空间实现从不平衡发展到较为平衡的发展。从本质上而言,空间结构理论是一种使用非均衡增长路径实现均衡发展的理论,即发挥(城镇)轴线(重要基础设施)的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区域(乡村)发展,实现城乡差距“倒U”形演变,最终实现空间均衡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空间结构变化正从经济一维沿着社会、经济、环境三维空间延伸,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空间结构优化有助于推动城乡发展实现三维动态均衡 [24] (图1)。2.2 科学内涵与相互作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成败的重要标准。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具有丰富科学内涵,两者相互作用、互为支撑,推动城乡差距不断缩小,逐步实现城乡空间均衡发展(图2)。2.2.1 科学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于十九报告中首次提出,并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进行全面阐述,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及“三步走”时间表。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对“三农”问题和城乡发展规律认知的进一步深入,是“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和质变飞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相互协调,“五位一体”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可以图1 城乡三维空间动态均衡Fig. 1 Urban-rural 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dynamic balance2129

 地 理 研 究 37卷用“乡村振兴五边形”来反映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图2),五边形的中心点表示各类任务推进为零,而各个顶点代表各类任务推进的最大化,乡村振兴的推进状况可以用各种不同形状的五边形来表示。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统筹实施,其中人、地、钱、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通过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开拓投融资渠道、提供发展用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激发等乡村振兴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并推动“人—地—钱—业”四者耦合发展。城乡融合把城市与乡村、一二三产业、城乡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通过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动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全面融合,实现城乡多维发展均衡、居民生活品质相当。城乡统筹和城乡融合发展都是中国推动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重要手段,但两者内涵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统筹思想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其出发点是发挥城市(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政策成效,但由于城市的极化作用太强,对乡村资源要素虹吸效应明显,并没有使全国城乡关系真正达到协调发展状态,说明以城市为本位的政策思路无法真正调动乡村发展的积极性。城乡融合发展强调城乡互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语境下,城乡融合发展还隐含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个基本前提。城乡融合通过科学的“点轴”规划、功能区规划和“多规合一”等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手段,以及对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制度供给创新,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激发乡村活力和内生动力,逐步建立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图2 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及空间均衡发展Fig. 2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pace equilibrium development2130

 11期 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系,实现城乡人地系统的优化,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协同发展。2.2.2 相互作用与城乡空间均衡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互为支撑、互相推动。城乡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通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可以畅通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渠道,培育和发展不同级别增长中心和发展轴线,逐渐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网络,发挥城市向乡村的涓滴效应,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通过创新制度供给,可以建立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构建乡村振兴的人、地、钱、业等关键问题的创新机制和耦合发展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核心发展动能;通过城乡经济、社会、环境融合可以直接拉动乡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任务。乡村振兴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最基本路径。乡村振兴战略站在农村发展的视角来思考中国城乡发展问题,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优化乡村地域系统、重构乡村经济、社会和空间、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可以补齐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推动乡村经济、经济和环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系统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融合发展。因此,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过程,是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是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等空间动态均衡的过程。随着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城乡总体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有均等化的趋势(图2)。3 机理阐释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均衡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通过建立城乡发展空间均衡模型以及城乡等值线,可以深入阐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过程和机理。3.1 城乡等...

篇五: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热点: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

  背景链接

  2018 年 9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一直是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进一步理顺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首次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旨在重塑城乡关系,更好地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改变农村的发展只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功能只是提供农产品的传统观念,树立“城乡等值”“共存共荣”“共建共享”的新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乡村“五个振兴”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权威论述]

  我国拥有 13 亿多人口,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习近平

  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习近平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 13 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习近平

  [我国乡村社会面临转型期]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乡村社会正在经历极其重大的社会转型过程。这主要表现为:

  一是青年劳动力人口以农民工的身份大量流动到城镇与城市,加速了乡村人口的老龄化进程。

  二是乡村社会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日益转变为一家一户与农业大户或农业企业多元并存的生产方式。

 三是市场成为农村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之一,乡土关系形成的熟人社会正在转变为半熟人社会半陌生人社会。

  四是乡村社会的成员结构发生变化,在传统农民之外,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农业企业主、个体户等群体日益壮大。

  五是乡村逐渐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单位转变为种养加储销为一体的综合性村落单位。

  六是土地质量较低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正在经历显著的人口空壳化与产业空洞化过程。

  七是贫困的村庄正在从绝对贫困状态转变为相对贫困状态。

  八是伴随青年人口的进城,乡村的小学等文化生产资源趋于减少。

  [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乡二元经济问题突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尚未建立。我国要素市场改革明显滞后,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受到诸多限制,要素价格扭曲和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

  第二,农民进城的门槛依然较高。虽然本世纪以来,户籍以及城市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改善了农民向城市流动的环境,也降低了农民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成本。但是促使农民家庭整体迁入城市的制度环境依然没有建立,特别是城市的住房、子女教育制度成为农民在城市定居的最重要限制因素。

  第三,城乡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藩篱,资金缺乏有效的双向流动。特别是商业化改革以来,随着国有银行城乡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金融机构分布更加失衡,现存农村金融机构有效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对农业农村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城市资本适度合理进入农村土地市场的机制也未建立起来。

  第四,土地财政以及城乡二元土地市场刺激了城市蔓延扩张,土地城镇化速度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其结果一方面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低效率,同时也使得农民无法同等分享城镇化发展的好处,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程度。

  第五,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素质差距不断缩小,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妇女健康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医疗人力资源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起点较低,进展缓慢,因而,整体提高程度较小,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依然较差。另一方面,城乡人口受教育水平、城乡医疗人力资源配置差距有所扩大,由此减缓了教育均衡发展和卫生均衡发展实现程度的提高,并最终制约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提高。

  [参考对策]

  第一,调整城乡不平衡发展的格局,克服城市发展优先的偏向,真正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和策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突显了我国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要真正落实这一重大举措,最为主要的是改革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机制,加大对农

 村地区发展的投资和支持力度,使更多的城市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或倾斜,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要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第二,进一步变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进行机制和体制创新,打破城乡壁垒,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当前,我国乡村发展活力不足或乡村的空心化,实际上跟二元体制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变革城乡二元体制,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对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第三,在承认城乡差别基础上实现城乡关系的和谐。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城乡结合,也不是城市替代乡村或者乡村取代城市,更不应以乡村优先发展为名拒斥城镇化,而是应在城乡人财物等资源合理流动的前提下,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城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面对发展遇到的特定问题,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精彩标题]

  1.共奏城乡融合交响曲

  2.以城乡融合促乡村振兴

  3.推进城乡要素融合 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精彩开头]

  示例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

  示例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度条”在加速。无论农民收入水平还是农村城镇化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乡村正积蓄着变革的伟力。党的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的新方向,更为乡村振兴的“质变”吹响了有力号角。

  [精彩结尾]

  示例一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要放在中国城乡发展的整体格局之中加以认识和对待。我们应从新的认识高度去重新审视中国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通过重塑城乡关系及其互动机制,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示例二

  土地改革、人口流动与资本集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抓住人口、土地和资本三大关键要素,要坚持要素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助力。

推荐访问: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新时代 中国 城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