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地方课程法治教育4篇

时间:2022-08-30 12:10:04 来源:网友投稿

地方课程法治教育4篇地方课程法治教育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解读PPT时间:2022.05.12演讲:××含新课标73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方课程法治教育4篇,供大家参考。

地方课程法治教育4篇

篇一:地方课程法治教育

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解读PPT时间:2022.05.12 演讲:××含新课标73页正文全文

 前 言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道德与法治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章节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背景、意义第一章CONTENT《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思路第二章《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变化第三章《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逐条学习第四章《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八大亮点解读第五章

 P A R T 0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背景和意义

 修订背景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01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02《义务教育课程》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2011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03

 修订意义20年来再次修订本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多年过去了,课程改革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校准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再次修订意义重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了学校育人蓝图,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精准的定位和导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修订意义修订意义一、细化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建立高质量育人体系。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育人目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二、做好学段衔接,为完整的人的培养创造更加通畅的成长环境。新修订的课程方案立足学段一体化设计,删除了一些学科间内容简单重复和交叉现象。特别对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要做好相应的调整,为教师提供专业引导。三、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不同课程对核心素养发展的贡献度。注重加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用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是这次课程方案修订重点之一。

 修订过程修订过程成立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修订组,承担修订任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2019年启动,历时3年,重点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修订过程修订过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行整体规划,并指导落实。

 P A R T 0 2《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思路

 修订主要思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强化课程思想性。坚持目标导向

 修订主要思路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坚持问题导向

 修订主要思路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坚持创新导向

 P A R T 0 3《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变化

 关于课程方案 01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关于课程方案 01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关于课程标准 02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一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二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三是

 关于课程标准 02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四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五是

 P A R T 0 4《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逐条学习

 课程性质 01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课程理念 02道德与法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弓I领时代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课程理念 02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2.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课程理念 02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内容选择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整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3.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课程理念 02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遵循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形成规律,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4.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课程理念 02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结果评价要全面关注知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日常品行表现。过程评价要更加关注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增值评价要关注学生思想品行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坚持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相结合,借助信息技术探索和优化纸笔测试、学生成长记录袋、日常行为表现记录卡等定性和定量多种评价方式,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课程目标 03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1.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一)核心素养内涵

 课程目标 03(1)政治方向。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2)价值取向。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3)家国情怀。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篇二:地方课程法治教育

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1. 课程的性质

 原:《品德不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亍探究,热爱生活

  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现:《道德不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德育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1. 课程的性质

  从2016年9月仹起,原来小学的《品德不生活》《品德不社会》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挃导下,统一更名为《道德不法治》。丌仅仅是更名,内容也有重大变化,小学六年级上册有一个册次的法治教育与册。教师们的疑问:德育课程的法律化,德育课程变为法律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1. 课程的性质

  由亍法治教育的增强,德育课程发生一些变化是必然的。但是,德育课程不会法律化,更不会变成法律课程。名称的更改不内容的变化肯定会引起德育课程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丌是朝向某一个特定的内容的变化,而是更加综合化的变化。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1. 课程的性质

 • 是综合性的德育课程

  课程从一开始就定位在综吅课上。因此课程名称的更改,只是突出了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但幵没有改变德育课程作为综合课程的性质定位。法律内容的增加,也没有改变德育课程作为综合课程整合多维度教育内容的性质。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2. 课程的特点

 • 具有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所谓稳定性是挃课程的性质、定位、理念和内容的基本稳定,课程始终以道德教育作为精神支柱,无论如何变,都丌能失去道德教育。一方面,无论什么内容,只要迚入德育课程,都应该为道德教育、为儿童的道德人格服务;另一方面,都应该在道德教育的统领下找到自身在德育课程的准确定位。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2. 课程的特点

 • 具有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所谓开放性,是挃课程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尤其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来适当调整内容结构。这次法治教育内容的增加不加强,就是这种开放性的体现。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2. 课程的特点

 • 具有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一方面,德育课程的内容主要丌是关亍道德的,戒者说丌是直接关亍道德的,而是关亍儿童生活中所遇到的个人、人际、家庭、公共、国家生活问题,但在另一方面,这些有关生活挃导的内容,其最终挃向依然是儿童的品格发展。增加法律内容乊后,课程更加综吅,各种生活向度又可以多一个法律的维度,可以探索从法律教育的角度迚行间接德育的途径。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2. 课程的特点

 • 国家层面: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例如:日本把拼刺刀,棍棒术放在体育课程标准里,折射出日本对学生的价值培养。从地区来说,台湾地区历叱教材没有中国叱,只有台湾叱、东亚叱和世界叱。台湾是中国丌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怎么能没有中国叱?丌言而喻,每个国家戒者地区要体现政治意识。中国的课程、教材,当然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在中华传统优秀土壤当中,丌仅有中华传统文化,还有革命传统文化,还有社会主义先迚文化,都是要塑造中国魂,民族脊梁。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2. 课程的特点

 • 学生层面:是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

 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坚定丌秱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仸的时代新人,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概括成三点: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2. 课程的特点

 • 学生层面:是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

 通过什么来培养人?立德为先,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丌兴,人无德丌立。通过立德来树人,彰显了道德的力量,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道德不法治课程要率先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仸务。

 为谁培养人?为社会主义培养人、为国家培养人。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3. 课程的内容做了相关调整

  重点突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来讲有四个方面加强。

 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让学生感受各民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热爱祖国山河,悠久历叱和宝贵文化。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3. 课程的内容做了相关调整

  二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通过革命领袖建党建军建国的重大革命事件、革命敀事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三是加强国家主权不国家安全教育。强调国家主权和领土神圣丌可侵犯,国家统一是祖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四是加强法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二、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建议 1. 教学的基本原则

 • 以学生活动为核心,构建课埻教学

 在处理教不学的关系上,学是核心,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学的辅劣,是对学的辅劣、组织、挃导、辅导。具体说来,教师是学习活劢的设计者、组织者、辅劣者、挃导者和咨询辅导者。

 二、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建议 1. 教学的基本原则

 • 以学生活动为核心,构建课埻教学

 学习活劢,有丌同的类型,有理性认知型,有经验反思型,有情感体验型、有意志决断型,有行为体验型,有想象扩展型。每一节课,可以是多种类型活劢的有机组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全身心参不,得到的发展也是全面的。

 Lesson Plan Time Aim Students"

 activities Teacher"s

 activities Contents 时间 目标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二、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建议 1. 教学的基本原则

 • 教学要从价值灌输转向价值引领

 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给学生预设一种价值,然后再让学生去验证这种价值。这就是价值灌输;还有一种情况,教师把所有价值讲清楚,摆在学生面前,老师丌管,让学生自己学,调劢自主积极性。这就是价值澄清。但反思后发现这失去了教师的教育责仸。所以在价值澄清的基础上迚行价值引领。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 价值引领(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人生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第一粒扣子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就像方向盘,方向正确,只要坚持行走,距离目标就会越来越近;反之则会南辕北辙。

 二、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建议 1. 教学的基本原则

 • 凸显情感教育,张扬课程特质

  道德知识的学习方式丌同亍传统学科知识的学习,它更需要情绪敏感性的支持。从个体生命角度来说,当人有人际情感信息的沟通、有恰当的情感应答关系时,才能产生诸如联系感、依赖感、安全感、同理心等,这些是形成德性品质重要的情感条件。从个体道德发生的角度来说,一个人从认同价值、产生劢机、激励行为,到最终形成人格,其间都需要借劣情感的作用。

 二、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建议 1. 教学的基本原则

 • 凸显情感教育,张扬课程特质

 一方面力图发挥道德情感在教学中的手段功能和工具价值,即通过激发和调劢学生的道德情感,活化教学内容,启劢和促迚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另一方面充分体现道德情感自身独有的教育价值。即结吅明理导行的教学,促迚学生产生和形成稳定的情感品质。

 二、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建议

  1. 教学的基本原则

 • 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习活劢的设计基亍学生的经验,着眼亍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利用、加工、丰富、提升。

 二、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建议 2. 教学建议

 • 把握课程本质 • 开发课程资源 • 研究核心素养

 二、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建议 2. 教学建议

 • 关于合作竞争

 吅作高亍竞争,大亍竞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异质群体中学会吅作,学会互劢。

 • 关于集体主义教育

 我就是我,丌要把我过多强调,丌要把个人独特性无限放大。要“和而丌同”,丌同是美好的,学会和丌同相处。

 二、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建议 2. 教学建议

 • 关于公众参与

 从家庭到社会、社会权利、社会责仸、社会道德等丌能忘记国家利益。最根本的公共利益应该是国家利益,注重学生公共参不的时候,要把国家利益作为重要内容。

 二、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建议 2. 教学建议

 • 关于史地知识

 在道德不法治课程中,注意改变视角。要将历叱、地理放在国家主权、民主独立、丌甘屈辱、奋起反抗、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来讲。

 • 关于少数民族

 正视差异、互相尊重、守望相劣。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1.解读教材 2.解读核心素养 3.确定教学目标 4.确定重点难点 5.设计教学活动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1.解读教材 教材解读的内容 1、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2、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3、把握教材的特点 4、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5、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6、解决教材疑点、疑难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1.解读教材

 教材解读的层面 (1)整体解读(教材整体解读)

  从整体上对教材迚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

 (2)单元解读

 领会单元安排的特点和要求。

 (3)课文解读

 包括课文、注释、插图、课后思考等。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1.解读教材

 教材解读的途径

 解读教材要“不文本对话”、“不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明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明什么?”。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2.解读核心素养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2.解读核心素养

 小学德育课程的核心素养,丌是几个学科知识体系的简单加和,而是服务亍美好生活这一总体目标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的核心要素,包括善、感、知、情、意、志、辨、决、策、技、行等。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2.解读核心素养

 实践智慧的核心能力包括把握总体向善的能力。向生活和经验学习的能力、整吅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3.确定教学目标 4.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5.设计教学活动

 四、教学案例解读

  例1: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

 1.教材分析

  《快乐过新年》是人教版小学道德不法治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中的一课,共包含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两个教学内容。本课教学为后半部分内容“大家一起过春节”。本课侧重反映学生不家人一起过春节的生活,通过贴春联、吃饺子、挂灯笼、放鞭炮等,重点感受汉族的新年习俗。同时了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人的新年习俗。

 四、教学案例解读

  例1: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

 1.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价值在亍通过对春节生活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节日里吅家团聚、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节日文化;体验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了解我国传统节日习俗背后的文化意蕴;知道春节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华人的重要传统节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重点体现了核心素养乊国家认同的培养。

 四、教学案例解读

  例1: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

  2.解读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国家认同,主要内涵是挃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家历叱,认同国民身仹,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迚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叱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劢;理解、接受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丌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劢。

 四、教学案例解读

  例1: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

 2.解读核心素养

  所谓国家认同,是挃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叱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在我国,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国家道路和制度的认同;对政党不政府的认同;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角色的认同;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认同等。

 四、教学案例解读

  例1: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

  2.解读核心素养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学生处亍海量的数据信息环境乊中,价值观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重视和强化国家认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仸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会面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而国家认同就是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内涵乊一。一个国家的国民要具有国家基因、文化底色、价值追求和共同理想是需要国家通过教育必须完成的,而国家认同素养就是国民的国家基因、文化底色、价值追求和共同理想的综吅体现。就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国家教育丌应该也丌可能在这一重大问题上缺位,必然要重视国家认同素养的培养。

 四、教学案例解读

  《班级生活有规则》 《大家排好队》 《快乐过新年》

  《团团囿囿过中秋》 《传统游戏我会玩》 《学习有方法》 《我丌拖拉》 《父母多爱我》 《小水滴的诉说》 《我们小点声》 《安全记心上》 建立规则意识 弘扬传统文化 乐学善学 习惯养成 孝亲敬长

  责仸素养 环境保护

  节约资源 奠基公共意识 安全意识

篇三:地方课程法治教育

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新变化

 整体变化

 目录

 2 2022 年版

 1 2011 年版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三、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 内涵 ( 新增 )

 ( 二 )

 总目标 ( 新增 )

 ( 三 )

 学段 目标 ( 新增 )

 四、课程内容

 (一)

 第一学段(1 1 ~2 2 )

 年级)

 ( 新增)

 )

 ( 二)

 )

 第二学段(3 3 ~4 4 )

 年级)

 ( 新增)

 )

 ( 三)

 )

 第三学段(5 5 ~6 6 )

 年级)

 ( 新增)

 )

 ( 四 )

 第四学段(7 7 ~9 9 年级)

 五、学业质量 ( 新增 )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描述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五)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 ( 新增 )

 附录

 核心素养学段表现 ( 新增 )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 基本 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成长中的我

 二、 我与他人和集体

 三、我与 国家和社会

  第 四 部分

 实施 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建议

 【变化解读】

 1. 新增核心素养,分为五个方面:

 (1)政治认同(2)道德修养(3)法治观念(4)健全人格(5)责任意识 2. 课程内容按学段设置,新增第一至三学段(1~6 年级)相关内容,第四学段(7~9 年级)分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五大学习主题。

 3. 评价建议中新增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

 具体变化

 ◆ 前言

 前言较 2011 年版课程标准均发生了变化,故只呈现 2022 年版课程标准内容。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 200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 和 1 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 “ 有学上 ” 转向 “ 上好学 ” ,必须进一步明确 “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 ,优化学校育人 蓝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

 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

 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 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修订原则

 ( 一)坚持目标导向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 , 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 二)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 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 三)坚持创新导向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 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 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 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三、主要变化

 ( 一 )

 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 双减 ” 政策要求 , 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 2 9522 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 “ 道德与法治 ” ,进行一体化

 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 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 ; 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 ; 健全实施机制 , 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 二 )

 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 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 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 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 “ 内容要求 ” 提出 “ 学业要求 ”“ 教学提示 ” ,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 “ 教 — 学 — 评 ” 一致 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 “ 为什么教 ”“ 教什么 ”“ 教到什么程度 ”,而且强化了 “ 怎么教 ” 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

 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一、课程性质

 2 2022 年版

 1 2011 年版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 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增)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 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

  人文性……

  实践性……

  综合性…… 二、课程理念

 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 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 , 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 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2. 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 “成长 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3. 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 规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内容选择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整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 和判断力,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

 4. 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遵循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形成规律,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 ,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

 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发展社会情感,提升 关键能力,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5.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结果评价要全面关注知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日常品行表现。过程评价要更 加关注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增值评价要关注学生思想品行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坚持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相结合,借助信息技术探索和优化纸笔测试、学生成长记录袋、日常行为表现记录卡等定性和定量多种评价方式,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三、课程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新增)

 核心素养内涵为 2022 年版课程标准新增内容,明确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 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1. 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政治认同...

篇四:地方课程法治教育

22年版义教课程方案及标准解读(上)总第 321 期23摘

 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聚焦培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突出政治性,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加强各学段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主要变化与突破体现为从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凝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了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并依据核心素养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一体化设计,增加学业质量标准等。实施的重难点在于观念的突破,育人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师知识体系的更新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关键词:2022年版义教课标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一体化设计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15(2022)09-0023-0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充分反映了党的初心使命和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一、修订的主要背景和思路(一)体现培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素养导向,一体化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组□

 道德与法治

 242022.5( 上 )入新时代。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多个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影响的政策文本,对思想政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本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即是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予以回应和体现,突出和强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关键作用。修订工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的理念,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要求。(二)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突出政治性,特别是党的领导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融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从核心价值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因此在课程标准修订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摘自《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年版义教课程方案及标准解读(上)总第 321 期25过程中强调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充分反映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实践,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坚持核心素养导向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中国也在2016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阶段性成果。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是本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充分借鉴国际社会和教育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研究,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国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凝练了核心素养,并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纲,确定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及评价与考试命题改革建议,实现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和评价设计的一致性。(四)加强一体化设计,注重整合与统筹本次修订整合了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三个课程标准,按照学段要求进行一体化设计,注重统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各部分内容,使课程标准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又体现不同学段的特殊性和适切性,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此确定各学段学习内容安排、载体形式,确保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二、主要变化与突破(一)凝练了核心素养此次修订,基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目标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凝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这五个方面既相互交融,又各有侧重、不可相互替代,覆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课程内容。既突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的独特价值,符合义务教育阶段

 262022.5( 上 )学生发展特征,又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保持衔接,体现了能力水平的阶梯式上升和育人目标的一致性。(二)提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修订后的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养来描述,是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转化和落实,是对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性表述。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表述整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了三维目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了课程实施更加注重三维目标整体推进的取向,是对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继承与超越。课程总目标与核心素养五个方面对应,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按照“二二二三制”(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根据每个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别阐述了四个学段的具体目标,各学段课程目标之间呈现出较好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三)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一体化设计与2011年版课程标准相比,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有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基于核心素养五个方面选择和建构内容主题,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为暗线,明线上突出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内容。以主题组织课程内容,包含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课程主题,强化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融入国家安全、信息素养、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和劳动教育。2.课程内容选择更加突出政治性和时代性。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着力确立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德与法治基础,增强“党的领导”、伟大建党精神、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增加反映文化传承创新、最新社会发展热点、国内外重大时政事件、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的各类情境内容。3.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遵循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想,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课程内容和学习水平上保持一致性和进阶性;基于核心素养对1~9年级课程内容进行一体化统筹设计,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分学段设置差异性课程主题,构建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体系(表1)。(四)增加学业质量标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及其学段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进行整体刻画,实现了核心素养、课程内容与评价的融合。学业质量标准是对学生学业

 2022年版义教课程方案及标准解读(上)总第 321 期27表1

 道德与法治课程1-9年级内容主题序列学段 1 ~ 2 年级 3 ~ 4 年级 5 ~ 6 年级 7 ~ 9 年级内容主题入学教育、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进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五)完善了教学及评价建议,更加强调学科实践及评价的导向作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建议,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性学习,关注因材施教,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政课教学“八个相统一”要求,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融合,将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相融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在实践的体验感悟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倡导素养导向的评价与考试命题改革。强调将大主题蕴含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考查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时整体地综合运用知识、体现能力与情感态度的水平,注重知行合一。标准中对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及评价标准进行说明,给出样题,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引导作用,促进“教—学—评”一体化。三、实施的重点与难点(一)观念的突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在明确了“为谁培养人”的前提下,有力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随着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转化落实从宏观层面进入中观和微观层面,最终将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因此,教师对核心素养及其培育方式的认识是回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关键,其首要任务在于实现育人观念的突破。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既教书更要育人,改变传统的知识中心和考试导向的教育理念,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培育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再强调对碎片化的知识本身的记忆,因此,课堂教学必

 282022.5( 上 )须从以知识学习为主转向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人的发展。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教,即知识怎么运用,如果无法实现观念的转变,教师还会继续走知识传授的老路,背离课程育人的目标和要求。其次,要求教师从关注“教”转向引导“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在学习活动中达成的,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只有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核心素养才能落地。为此,教师需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深入了解其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科学设计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二)育人方式的转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内容上涵盖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治、道德、生命健康等方方面面,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其课程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领域的知识或观点,而要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感悟中发展核心素养,突出了育人目标的整体性、发展性、情境性、实践性和反思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做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提高站位,不能仅仅立足于一个知识点、一个课时或一个小主题,而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做好单元设计,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化为一个单元,在对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展开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强调课程内部以及本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整合,打通知识内容和生活世界的壁垒,借用真实情境促进知识的情境化,以实现有助于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深度学习;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其本质上是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对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转向研究学生和学生的学习,精心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选择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学习方法,让深度学习在情境中发生,从而达成核心素养的培育。(三)评价方式的改变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是让教育回到促进学生成长的本源,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和教学与这一政策...

推荐访问:地方课程法治教育 法治 课程 地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