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几点思考4篇

时间:2022-08-27 18:40:04 来源:网友投稿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几点思考4篇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几点思考 开放性试题强化专练-信息分析类 一、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学者绘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几点思考4篇,供大家参考。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几点思考4篇

篇一: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几点思考

放性试题强化专练- 信息分析类

  一、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共 20.0 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示意图。

 提取你对材料信息的认识,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进行分析。(说明:提取一种或多种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印刷术简史大事年表(古代近代部分)

 868 年,唐代雕版印刷《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11 世纪,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3 世纪左右,雕版印刷术传入欧洲。

 1456 年,德国人古登堡改良技术,用移动金属活字排版印刷 42 线《圣经》。

 1456-1487 年间,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由德国先后传播到意大利、法国、荷兰、比利时、波兰、西班牙、英国、瑞典、挪威、葡萄牙等欧洲各国。

 15 世纪末,仅威尼斯就有 417 家印刷厂。

 到 1500 年,西欧约印刷了 900 万册图书。

 到 1600 年,机器印刷书的总量已经超过两亿本。

 1807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开设印刷所,创办《察世俗》月刊,随后古登堡的铅活字印刷技术被引入仍停留在活字印刷初期的中国。

 1810 年,凯尼格制作了第一台蒸汽动力印刷机。

 1846 年,费城建造了第一台轮转印刷机,大大促进了报纸时代的来临。

 1882 年,随着公共供电体系普及,打开了光与电的时代,印刷业也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

 ——摘编自曹盛楠《技术中介论视野中印刷术的演化分析》等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第 2 页,共 12 页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时期战役地理分布图(时限 1931-1945 年,以攻取县级以上单位的战役为准)。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抗日战争中战役分布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的信息可以是整个中国的,也可以是某个区域,分析须有史实依据)

 4. 阅读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三组材料,回答问题。

 综合材料先提练出一个主题,再获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逐条说明。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

  世界

 中国

 19 世纪 40〜60 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朝

 实业救国思湖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爆发

 20 世纪 40〜50 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

 中国在很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航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在世界前列。2015 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章节

 摘录

 条约关系

 1868 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卸任,恰逢清政府想要“笼络”各图,因此受聘为中国特使,率团访问欧美。2 月,蒲安臣未经授权,与美国国务卿签订条约,有利于美国人在华传教、办学和招收华工。

 民图初年

 1913 年 3 月,美国驻华代办卫理以“美国是共和国之母”等理由建议政府承认袁世凯政权。5 月,威尔逊上任后,不顾他国反对,率先单独承认袁政府;10 月,袁唆使军警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后,立即驰电表示祝贺;袁图谋复辟帝制时,竟也荒唐地予以支持。

 战时盟友

 1939 年 2 月,中美《桐油借款合同》达成,美方借款 2500 万美元给中国,中方于 1944 年元旦前以桐油偿债。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之后华锡借款、钨砂借款相继出台,并在国际上引起连锁反应。

 第 4 页,共 12 页 好事多磨

 20 世纪 90 年代,为扭转贸易逆差,美国多次以知识产权问题为由挑起纠纷,苛求中国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保护水平。在三轮漫长而紧张的谈判中,中方既针锋相对地拟定反报复清单,但也做出相应承诺,并加大立法、执法力度,表明了妥善解决争端的意愿和决心。双方最终于1996 年 6 月达成协议,贸易战化险为夷。

 ——摘编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共会议

  社会主要矛盾

  1956 年中共八大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 年中共十九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表中提取有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埃及

 公元前 4000 年左右,开罗附近的墓地中发现残余铁砂;约公元前 26世纪,在金字塔内挖出铁制镰刀。

 赫梯

 公元前 1400 年左右,赫梯人大规模使用铁器。

 古希腊

 在荷马时代(公元前 12世纪到公元前 9 世纪)之末,铁制工具普遍使

 用,农业中装有铁铧的重犁施展威力,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以开垦与深耕,粮食生产也有较大程度的增长。

 中国

 公元前 6 世纪首度出现铁的使用。从此,木制的耒耜逐渐被铁器所取代,出现了用牛牵引铁犁的耕作方法,农作的效率空前提高。1403 年,铁产量达到 16 万吨。

 英国

 1858 年铁造蒸汽轮船“大东方号”下水,总重量达 19000吨,是 19 世纪集科学大成的运输工具

 法国

 1889 年巴黎地标 300 米高的艾菲尔铁塔全部用铁铸造完成;1960 年欧洲共同体在敦刻尔克建造钢铁厂。

 美国

 1852 年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发明电梯;1930年美国纽约克莱斯勒大厦落成,高 319 米,大厦的构造为石头、钢架、电镀金属,堪称装饰艺术之最

 ——据吴臻义、吴惠芳《世界文化》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外国歌节选

 中国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歌词节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有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苏联

 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系》

 1944 年版(注:苏联国歌歌词版本众多)

 歌词节选:“各民族意志,建立的苏联„„伟大的列宁,指明了前程。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敌人来侵略,就消灭干净„„各民族光荣的坚固堡垒!”

 法国

 国歌《马赛曲》

 创作于 1792 年歌词节选:“你看暴君正对着我们„„这帮国王和那卖国赋,都怀着什么鬼胎?„„看这一帮外国侵略者,在我国称王称霸„„武装!起来同胞!把队伍组织好!奋起!奋进!”

 英国

 国歌《天佑女王》

 创作于 18 世纪 40 年代,原名《天佑国王》,1837年至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和 1952 年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后改称《天佑女王》

 从表中任选两个国家的国歌,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运用史实准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第 6 页,共 12 页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学东渐

  中学西传

  耶稣会士是16世纪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士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除了传教以外,耶稣会士将传教与传播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主要有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物理学、火器制造等,还将天主教义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大成功。有明朝士大夫感叹道:“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土地肥沃,百物繁衍,又遍贾万国,五金山积,我中土之富饶不如也。”

 17-18 世纪,在欧洲掀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伏尔泰、莱布尼茨、狄德罗、卢梭、歌德等人都饶有兴趣地研究中国文化。伏尔泰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莱布尼茨说:“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文明,即欧洲及远东海岸的中国,现在是集合在一起了。”“我们从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美、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一大觉醒。”

 ——摘编自冯天瑜著《中华开放史》等

 材料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有关情况简表。从材料中提取一个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和解析

 1. 【答案】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首先要审题准确,根据题干及图片,可得出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些认识,如近代工业的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发展的产物;近代工业推动了民生、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近代工业发展过程中政治性较突出等。从中选一种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故答案为:

 认识:近代工业的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发展的产物。

 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众多条约,清政府以“剿发捻,勤远略”为目的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其中以曾国藩、张之洞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洋务运动客观上在革新工业生产方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本题以图片为切入点,结合近代工业发展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

 本题考查对近代工业的发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率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13 世纪左右印刷术传播到欧洲,经过改良与创造,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在欧洲广泛传播,先后影响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近代欧洲社会转型。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文明的交流与进步 观点:文明的交流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率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13 世纪左右印刷术传播到欧洲,经过改良与创造,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在欧洲广泛传播,先后影响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近代欧洲社会转型。

  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又传到了中国,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其影响,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变。

 总结:综上所述,文明的交流促进彼此技术的进步,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社会进步,从而使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印刷术,需结合四大发明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本题为难题,考查四大发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答案】本题解答时一定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评论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细必须源自于材料,不管文字本身还是图片,信息点千万不要有遗漏,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所有史实都是匹配到时间与地点上。

 故答案为:

 信息:中日间的战役主要集中于东北三省、华北、华东地区。

 分析:日本先侵入东北,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抗日联军就不断地进行抵抗活动。日本在东北站稳脚跟后,再进一步向华北、华东等地推进;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在华北、华东等正面战场陆续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大规模的会战;共产党组

 第 8 页,共 12 页 织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主要活动于华东、华北、华中地区。华北、华东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和交通最发达的地区,日本兵力有限,只有优先占领这些交通线,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才能达到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中日隔海相望,从东部进攻中国以及选择更近的东北为起点是必然选择,因此中日双方的战役主要集中于东北三省、华北、华东地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分析图片材料,同时掌握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役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

篇二: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几点思考

增分第三招

 突破历史 “ 开放性 ” 试题的四大策略

 策略一 熟练掌握“设计论题并论证说明”类设问的答题技巧 解读 1.题型分析 此类题主要的命题特点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设计论题或者问题(如提出议题,修改观点或改写、续写等),并阐述你设计的论题或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2.基本方法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答题的要求,再根据要求下笔作答。这类题的答题要求与方法一般为: (1)提出你的论题或设计。

 (2)阐述你的论题或论证你的设计理由。

 (3)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说明。

 (4)论述时要求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逻辑严密,实际上是确保说明的观点是必然的、可靠的、无懈可击的。

 (5)论述时要求表述清楚。这里既包括高考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又包括对史实概括的合理性,也包括对事实阐释、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当然还包括逻辑上的一致性和思维的连贯性。

 例证 1.(2016 课标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

 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定的生产方式要求有一定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与之相适应,生产方式的革命必定伴随着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的革命。交通运输一旦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会反过来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马克思《资本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

 策略二 熟练掌握“提供观点探讨论证”类设问的答题技巧

 解读

 1.题型分析

 (1)回答观点型开放性试题常常需从新闻时事、社会生活、历史图片等方面入手,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要求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观点型开放性试题往往提出观点,要求论证,必须论从史出。试题渗透开放探究理念,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论证历史问题。

 2.设问方式 (1)直接提供观点,要求运用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2)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另有观点,请作出判断并加以论证。

 (3)就材料中的观点,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并简要说明理由。

 3.答题模板 第一步: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最有把握、并可以充分论证的观点。

 第二步:挑选史实。从所学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

 第三步: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表述成文时要紧紧抓住以下三要素: (1)揭示真相。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

 (2)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但语言绝对要精练。

 (3)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

 例证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欧洲人认为,15 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西欧各国为了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迫切希望开辟新航路。这种动因在学界逐渐成为普遍的认识。

 材料二 后来,有学者从新史料中发现更为重要的动因,他们认为,11 世纪开始,西方人对东方的香料、丝绸及各种工艺品需求大增,而东方人却对西方的商品不感兴趣。西方靠输出贵金属来维持与东方的贸易,几百年间都是如此。15 世纪,威尼斯商人经奥斯曼土耳其每年运往西欧的胡椒总量在 750~1000 吨,价格一般要提高 8~10 倍。这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

 人的不满,特别是热那亚人,他们要另辟蹊径,自己到东方去运来香料赚钱,为了与威尼斯竞争,他们的资本和人才流向葡萄牙和西班牙。

 ——摘编自王加丰《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题》等

 运用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的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充分、准确运用材料及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 分)

  2.(2015 课标Ⅰ)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策略三 熟练掌握“提炼观点并论证说明”类设问的答题技巧 解读

  1.题型分析 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一般是命题者出示一则或数则说明观点的材料,要求考生提炼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支持或反对意见,并论证自己所选观点的合理性。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事物间的纵横联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强调的是一种探究能力,同时又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设问形式 (1)阅读材料,你侧重于哪一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

 (2)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

 (3)“评析或论证材料中的某种观点”等,即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证。

 3.答题模板 第一步:明确设问要求,带着问题对材料进行分层、分点阅读,找出可概括的或隐含的关键语句。

 第二步: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观点,以备论证。

 第三步:选定观点,即从提炼出的多种观点中选出自己最有把握论证的观点。

 第四步:搜寻史实,据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整理出可以论证该观点的重要史实。

 第五步:组织答案,表述成文,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4.解答提炼观点型试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观点明确。提炼观点也好,选择观点也好,判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对象,也就是说观点一定要明确。

 (2)多角度论证。可以按先对内后对外、先主要后次要、先材料后教材等顺序进行,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进行,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出思维的过程。

 (3)史论结合。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材料与具体知识而乱发挥是不可取的。

 (4)语言通顺准确、抓住关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致。

 例证 1.(2016 课标Ⅱ,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 1300 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 12年,经 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 分)

  2.(2015 课标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2008 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法定假日天数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3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2 分)

 策略四 熟练掌握“提取信息并阐释说明”类设问的答题技巧 解读

  1.题型分析 此类题主要的命题特点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取材料信息并进行分析或说明(说明信息的成因,对信息进行比较,等)。

  2.基本方法 此类题首先要明确答题的要求再根据要求下笔作答。这类题的答题要求与方法一般为: (1)提取材料相关信息。

 (2)对提取的信息进行说明(说明信息的成因,对信息进行比较,等)。

 (3)说明要合理,符合材料和史实,说明成因要充分,对比要找可比点。

 (4)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实际上是确保说明的观点是必然的、可靠的、无懈可击的。

 (5)逻辑严密,所谓逻辑严密,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前后内容在逻辑上是一致的。第二,根据史实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必然的,别人对此没有异议,“史”与“论”紧密结合。

 (6)表述清楚,这里既包括高考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又包括对史实概括的合理性,也包括对事实阐释、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当然还包括逻辑上的一致性和思维的连贯性。

 例证 1.(2016 课标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 1898 年至 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 30 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12 分)

 2.(2013 课标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 1、图 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 分)

  “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一) 1.(2018 湖南衡阳高三三模)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据曹广伟《世界经济秩序的历史变迁》制作 从上图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 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现代学者中,许倬云先生曾运用社会分层理论,从上、中、下三层关系纵论中国历朝政治统治的得失,别具只眼,异峰突出。仅举其标题或可略窥大意:西周的包容——上层的坚凝;秦代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疏离;汉代政治权力的基础——中层的坚凝;东汉的缺

 失——上层与中层的断裂;唐代的用人——中层的变化;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明清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断裂。这是切入政治体制架构的内部观察,将中国历史细化的理路,其中特别重视中层的作用,认为凡是具有坚凝的“中层”,并能起上下转合作用的,一般治理国家都比较成功。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 评析材料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12 分)

 “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二)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93 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 590 余件,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 110 门炮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

 依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可以依据其中一条或多条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左图为宣统二年(1910 年)广东官立女子师范学堂发给一位名叫崔志楠的学生的文凭。文凭上记载了她教育、历史、国文、算学、图画、地理、家政、音乐、手艺等 13门功课的毕业考试分数。

  图 1 中国最早的文凭

 图 2 20 世纪 50 年代中央税务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和北 京市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进行比较说明。(12 分)

  “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三)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性代表着事物唯一的最后状态,即在一些西方社会中所看到的那种‘事物状态’,是每个人都应模仿的,这样就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引自[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

 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

  材料二 以上观点是西方学者对“现代性(即现代化)”的经典性定义。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即“靠持续的、理性的、资本主...

篇三: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几点思考

1 页 共 27 页 0 2020 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第 第 2 42 题

 观点评析类

 解题技巧

  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高考真题 1.(2019 年全国一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分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题干为国学名家钱穆在所撰《国史大纲》。1940 年初版时,扉页上的一段对读者的致语。这段话饱含情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认识历史的方法等问题的看法。问题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陈述自己的看法,并得出结论性意见。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可以认同、补充,也可以反驳。问题设计特地提示可对材料中观点的“一点或整体”进行评析,使题目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本题能力考查全面,包括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并解读有效信息,理解历

  第 2 页 共 27 页 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观点,发现并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等等。材料中四个方面叙述,每一个方面都包含作者的观点,甚至对每一点中的各个层次、都可以进行评析并得出结论。如第一点“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本国历史应有所了解。可以说作者阐明了其著作(《国史大纲》)针对的读者群体,撰写该著作的目的与意义。“知识在水平线以上”应是指有兴趣并能够顺利阅读与理解其著作的“国民”,就当时国民教育水平来说,应指高中、大学生等“知识分子”这些人在引领社会前行中担负更多的责任。当时,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他们不仅应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具体工作能力,还需要了解本国历史,树立民族自豪感,坚定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心。随着教育的发展,整个国民的知识“水平线”提升,意味着本国历史教育应成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学习中国历史,传承本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又如第二点,学习本国历史应持“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对这一观点,可以举证中华文明中足以引发民族自豪感的人、事及创造,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可以辩证地分析,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补充,应注意中国历史中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和落后观念,对待中国历史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主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从学习与研究历史应持历史主义态度上着眼,说明看待任何历史上的人、事与问题,应了解这些人生活的具体时代、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加以分析与理解,而不只是简单地从当今的需要、依据当今的认知水平,去苛评过往的人与事。

 本题还可通过理解材料的观点,并加以延伸。如材料强调了“本国已往历史”的重要性、学习时应持的态度与方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是否应该以同样的态度与方法,学习其他国家与民族历史呢?题目要求“持论有据”,却并没有限定答题论据的范围,因而评析的角度很多,发挥的余地很大。

 解题方法

 (1)看问题:审清题目具体要求,有针对性的解答。

 “评析”、“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史论结合轮” (2)读材料:

  泛读:找出材料关键词或者关键句,划分层次。

 材料关键词句有如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充满温情与敬意”、“国民不应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不应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当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渐多,国家才有向前发展希望”、“钱穆《国史大纲》(1940)”。

  第 3 页 共 27 页 精读:将关键词句和所学知识联系。

 材料信息: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抗日战争。阐述说明:国民读史可知:中国为人类物质文明做出贡献,如中国最早培植了粟、水稻,创造了丝绸、瓷器文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国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贡献,如创立了先进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中国为人类精神文明做出贡献,如孔子创立儒家,逐步形成儒家文化圈的格局,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文学艺术的繁荣,丰富了国人精神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发展。1940 年钱穆强调此观点,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论点与总结:1940 年钱穆强调“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是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 材料信息: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钱穆《国史大纲》(1940)。所学知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抗日战争。阐述说明: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必然使国民附随一种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如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织、冶铁技术传入中亚、欧洲,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促进了世界的进步;唐代丝绸之路海陆并举,茶叶、瓷器、纸张等传播到世界,丰富了世界文化生活,并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格局;宋元时期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播到欧洲,促进欧洲社会的进步;明代郑和下西洋后,华侨下南洋,带去了中华先进文化,促进了东南亚的开发。1940 年钱穆强调此观点,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抗战的民族意志精神。论点与总结:对中华文明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必将促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进而弘扬民族精神 材料信息: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抗日战争。阐述说明:古代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到明清形成了“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对外闭关自守,结果加速了中国的落后。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侵略,主动学习西方,洋务运动学习器物,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学习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思想,中国现代化进程逐步深入,但又出现了“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心态。国民只有深入了解本国历史,在存有温情和敬意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和自大心态。1940 年钱穆强调此观点,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论点与总结:只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才能增强国民意识,才有可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3)写答案: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第 4 页 共 27 页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字数要求 20-30 字;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字数要求 100-150 字;第三段总结部分,字数要求 20-30 字;因此总字数为 150--200字区间。

 第一段:观点部分。

 阅读材料基础之上,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提出论点要注意六点:(1)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 (2)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 (3)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 (4)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5)学生存在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6)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可以简单写个提纲,这样才能一气呵成。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从 2--4 则史料来论证观点,并且做到一则史料一论证,而不是堆积史料,然后下一个总结论。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史料与论点在逻辑上逻辑一致,论据要具有说服力,要能够支撑和证明论点。语言专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

 运用“4W1H ”方法就能很好的做到史论结合。“4W1H ”就是 When( 时间)、Why (背景)、Who (谁)、What (做了什么)(以上四 W 构成史料)、How()

 怎么样,构成史论)。例如:洋务运动我们可以这样描述:19 世纪 60 年代(When)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Why),地主阶级洋务派(Who)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创办近代军用工业、民用工业、派遣留学生、建立近代海军(What),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其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专制统治,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目的。(How)。

 第三段:评论部分。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第 5 页 共 27 页 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

 【答案要点】

 示例一:

 同意钱穆对中国历史要具有温情与敬意的观点,我认为对待中国历史应辩证地看待。

 中华文明悠久灿烂,我们的祖先建设了长城、大运河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发明了造纸术等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为我们留下宝贵财富,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同时,中国历史中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和落后观念,应予以摒弃。

 因此,对待中国历史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主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二:

 钱穆关于学习本国历史的观点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适应了时代需求。

 时值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严重。钱穆主张对以往历史保持温情与敬意,以此激励国民树立民族自信,团结起来抗击侵略,争取胜利。今天,我们虽处在和平时期,仍需要借鉴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因此,历史对国民具有强有力的激励作用,我们应注重从本国历史中汲取精神动力。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三 钱穆认为“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此观点正确。

 国民读史可中国为人类物质文明做出贡献,如中国最早培植了粟、水稻,创造了丝绸、瓷器文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国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贡献,如创立了先进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中国为人类精神文明做出贡献,如孔子创立儒家,逐步形成儒家文化圈的格局,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文学艺术的繁荣,丰富了国人精神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发展。1940 年钱穆强调“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是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

 总之,读史可使国民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

 示例四 钱穆认为“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必附随一种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此观点正确。

  第 6 页 共 27 页 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必然使国民附随一种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如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织、冶铁技术传入中亚、欧洲,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促进了世界的进步;唐代丝绸之路海陆并举,茶叶、瓷器、纸张等传播到世界,丰富了世界文化生活,并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格局;宋元时期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播到欧洲,促进欧洲社会的进步;明代郑和下西洋后,华侨下南洋,带去了中华先进文化,促进了东南亚的开发。1940年钱穆强调此观点,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抗战的民族意志精神。

 总之,对中华文明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必将促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进而弘扬民族精神。

 示例五 观点:钱穆认为“国民对本国历史存有敬意,会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和自大心态”,此观点正确。

 论证:古代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到明清形成了“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对外闭关自守,结果加速了中国的落后。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侵略,主动学习西方,洋务运动学习器物,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学习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思想,中国现代化进程逐步深入,但又出现了“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心态。国民只有深入了解本国历史,在存有温情和敬意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和自大心态。1940 年钱穆强调此观点,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

 总之,只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才能增强国民意识,才有可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2.(2011·...

篇四: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几点思考

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16 年 28 期

 69 对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分析和探究 何 莲 重庆市大足区第一中学校,重庆 402360

 摘要:研究就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开放式试题的命题形式及其问题提问角度进行具体论述,结合往年的高考实例作深入分析,并总结提出了一定的优化高中历史教学开放性试题的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历史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开放式试题;高中历史;命题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6)28-0069-01

 引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目标指导下,作为评价手段之一的高考也随之变化,命题强调以能力立意为主。从 2010 年开始,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现开放性试题,因其立意新颖、开放度高,被视为最能考查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试题。本文以新课标卷往年的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为例,从命题形式、设问角度等方面分析此类试题的特点并提出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分析 所谓开放性试题,是指以素质考查为目的,以能力考查为重点,在试题的情境、立意、设问、作答、评分等诸多方面的全方位下所开放的试题形式。纵观新课标卷,试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形式 命题情境,就是由特定的时空和特定的内容与形式所构成的试题环境或背景,从直观上看,就是试题材料。材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和特色,是完成历史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载体,更是历史试题命制的载体。采用“新材料、新情境”命题已经成为当前历史学科命题的主要模式。从命题情境素材选取形式看,试题命制形式较之前丰富新颖。纵观往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开放性试题,主要形式有:

 (1)“文字材料”命题。如 2010 年 40 题第 3 问,文字材料 80 字,选自恩格斯的《反杜林论》;2011 年 41 题的文字材料 375 字,选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2)“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结合”命题。如 2012 年的评析“冲击一反应”模式题。试题给出了小段文字说明和一幅“冲击-反应”模式示意图,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

 (3)“图表材料”命题。如 2013 年的“从建筑与政治制度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对比题”,试题用太和殿、英国王宫、首相府邸三幅中外政治场所图片进行命制。要求学生对比三幅图片,阐释说明中英两国不同的政治特征,答案必须在解读图片信息中获得,图片不仅可以看到过去的景象,还可通过图片表面信息分析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信息,是还原历史的重要证据。而且图片不受教材表述约束,为历史学科的能力考查提供了广泛空间,是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知识迁移、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等能力的重要载体。这种材料无论在教学中还是以往考试中均未用过,命题情境形式的多样、新颖,为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

 1.2 试题设问角度灵活创新 设问是试题的呈现形式,关系着立意实现的程度。通过前面分析可知,开放性试题材料丰富新颖,通俗易懂。但当材料和设问联系在一起分析时就可以发现,要挖出材料背后的含义却不容易,这体现了开放性试题设问设计的灵活创新,分析时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总结归纳。从设问形式看,近几年开放性试题可分为两类:限制角度的历史阐述题和无限制角度的历史探讨题。历史阐释就是对历史结论或观点的说明,需要考生选用具体的史实进行解释。如 2013 年全国课标卷中的“建筑与政治制度关系题”,要求考生从图片中提取建筑物与政治制度之间的表征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这是对历史结论的阐释说明。这类设问在问题设计时已经明确方向,即从“建筑和政治关系”角度对比分析中英两国,如从其他角度对比分析,即使内容是正确的,也属跑题范畴,不得分。史学界的新发现、新争论、新研究成果通过开放性试题反映出来,既体现了设问的灵活创新,又弥补了教材老化、观点陈旧的不足。

 2 结合教学实际,优化高中历史教学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开放性试题一直在人们的视野里。虽然试题的命制形式、设问形式等方面岁岁年年都有不同,但考查目标没有变,仍以能力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以下三个方面:

 2.1 系统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开放性试题的主要特征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因而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尤其是在评价学生的答案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从论点到论据是否全面、逻辑是否严谨、语言是否准确等方面按 SOLO 理论进行分层次评价。这样可以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2 兼顾历史知识教学的基础性与多样性 高考试题正逐步实现以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这并不否认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既要注意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开阔视野,汲取新的史学成果,注重历史知识的更新。通过对开放性试题分析可以发现,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正确、快速解答开放性试题的前提和保证。

 2.3 合理有效运用教学材料辅助教学 新课程改革后,在课堂上运用文献史料、图片等材料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材料的运用不仅可以补充教师讲授的内容,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但材料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教师要把所运用的材料讲透、讲深,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这个材料去理解历史内容。以运用图片为例,教学设计时选择图片必须符合课程目标与内容,图片必须真实、有效。只有这样,材料使用才能体现科学性、有效性,才能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益。

 3 结语 综上所述,开放性的历史试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优化高中历史教学,备战高考,教师必须对开放性试题有一个深入的把握,结合其发展趋势以及高考的特点来有效开展历史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开放性试题所造成的阻碍,迎战高考。

 参考文献 [1]王宏朝.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思路浅谈[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2(3):67-70. [2]吕会敏.浅谈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方法[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2):58.

推荐访问: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几点思考 高考 开放性 试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