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狂人日记文言小序的深意理解6篇

时间:2022-08-27 12:10:03 来源:网友投稿

狂人日记文言小序的深意理解6篇狂人日记文言小序的深意理解 孔庆东解读鲁迅之《狂人日记》 ——之一 推荐两本书。 鲁迅研究每年有很多成果、很多专著、很多翻译&hellip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狂人日记文言小序的深意理解6篇,供大家参考。

狂人日记文言小序的深意理解6篇

篇一:狂人日记文言小序的深意理解

东解读鲁迅之《狂人日记》

  ——之一

 推荐两本书。

 鲁迅研究每年有很多成果、 很多专著、 很多翻译……很多, 所以看不过来, 有时候专业的学者也看不过这么多来。

 现在有人在搞一个鲁迅研究年鉴, 每年比较好的鲁迅研究论著、 论述他们收集起来。

 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的:《鲁迅研究年鉴》 , 对鲁迅研究有兴趣的可以去翻一翻, 最近几年的在陆续地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鲁迅学的工具书。

 如果你对鲁迅的生平、 思想感兴趣, 一定要看专业学者的论著、 论述。

 越是重要问题越不能到网上去人云亦云、道听途说。

 什么鲁迅怎么样啊? 鲁迅和周作人怎么样啊? 鲁迅和他兄弟媳妇怎么样啊? ……不要听网上的胡说八道。

 要听严谨的学者的考证。

 介绍一下《鲁迅研究年鉴》 。

  刚拿到一本我参与编写的《2 0 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 , 是我和苏州大学的范伯群(音)

 先生、 汤哲生(音)

 教授一起编写的。

 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刚拿到一本。

 通俗文学以前是不受重视的, 是没有人为它著书立传, 没有文学史。

 经过近2 0 年的研究, 通俗文学已经被纳入了我们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框架之内。

 所以后来范先生找我和汤教授我们一起编写了这本书。

 范先生是这个领域的权威, 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 对通俗文学研究的功力是非常深厚的。

 对通俗文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这本书。

  好, 这是介绍两本书, 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

  前三次我们讲了鲁迅《彷徨》 中的两部作品, 一部是《孤独者》 , 一部是《在酒楼上》 。

 之所以用这两部作品开头, 我有我的考虑。

 因为我们以往对鲁迅的印象往往是那个《呐喊》 的印象, “呐喊” 的印象在我们的头脑里更为深刻, 我们总觉得鲁迅是一个这样披荆斩棘的战士、 一个战斗者。

 这种印象是没有错误的,当然它是对的, 但任何一个现象都要放在丰富的语境中来考虑。

 鲁迅之所以是鲁迅, 是怎样形成的, 在我看来, 一定要结合《彷徨》 以及其他的作品才能更好的理解《呐喊》 。

 所以我先讲了《孤独者》 和《在酒楼上》 。

 意图要突出鲁迅内心的、 不被人熟知的一面。

 一个人为什么能战斗、 为什么能成为战士, 我们要到他的内部世界去找原因。

 我想通过我们对那两篇作品的细读, 我们对鲁迅可能有了

 一些新的认识。

 我也在课后和一些同学的交流中, 觉得好像有一些效果。

 好像同学们在开始接触鲁迅的内心世界。

 那么好, 我们暂且打住, 我们学那个评书的方法, 叫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 《彷徨》 先到这里, 我们回头来看《呐喊》 。

 我们在学了《彷徨》 两篇作品之后再来看《呐喊》 , 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们今天来读《呐喊》 里一篇非常著名的作品《狂人日记》 。

  我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是有《狂人日记》 的, 我不知道你们的语文书里还有没有, 好像据说是没有了。

 说这个《狂人日记》 太深, 这个负面影响太大,怕孩子们中毒, 很多人主张不要让他们读《狂人日记》 , 都读成“狂人” 怎么办啊? 那好, 如果没读过, 那我们今天细读一下, 看看这个《狂人日记》 到底是怎么回事。

  虽然没读过, 但这个作品肯定都是如雷贯耳。

 作为文学常识也都应该了解,《狂人日记》 长期被看作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但是现在据考证,从时间上讲, 他也不能算是第一篇白话小说。

 因为在《狂人日记》 之前, 已经有不止一个人, 不止一次, 用白话发表过小说, 这个白话不是《水浒传》 那个白话,是近现代那种白话。

 比如说有个现代女作家叫陈恒哲(音)

 , 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就在留学生的刊物上发表过《一日》 , 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其实还有更早的, 真正的最早的用白话写小说的人是谁呢? 是鸳鸯蝴蝶派, 是我写的教材里的这些人。

 这些人是中国真正的改革先锋, 只不过他们对政治不感兴趣, 他们是一些“市场作家” ――市场需要他们写什么他们就写什么。

 他们是把市场和改革自然的结合起来。

 所以后来革命的成果他们是享受不到的, 革命成果都是被“五、 四” 这些文人所享受到的。

 也就是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际上是“五、 四” 的胜利、 是新文学的胜利。

 新文学胜利后历史的书写权就掌握在这些人手里。

 所以鸳蝴派就成了反动文人、 没落文人、 腐朽文人。

  但是从时间上讲, 《狂人日记》 虽然不是第一篇白话小说, 它前面有一些白话小说, 但是那些小说发生的影响甚为有限。

 可能集体加起来推动了大家都愿意用白话来写小说。

 但是拿不出一篇作品来说他影响巨大、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来讲, 狂人日记仍然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

  读了《呐喊》 自序, 会知道《狂人日记》 的产生背景, 就是陈独秀、 胡适、钱玄同这些《新青年》 的闯将, 他们捅了天大一个漏子, 搞了新文化运动。

 每天

 在那里批判旧思想、 旧道德、 旧文学, 弘扬新思想、 新道德、 新文学。

 可是弘扬这个东西是个虚的, 没有, 没有创作来证明, 只有一个主张。

 主张是需要有创作来证明的。

 比如说我们政府要搞主旋律作品, 搞“五个一工程” 奖, 奖金准备了很多, 就是没人来领, 因为没有作品。

 没有扎实的作品是不行的。

 比如我们现在提出了“八荣八耻” , 我们也可以创立一个“八荣奖” , 但必须有人来领这个奖,必须有充实的作品去支撑它, 可是现在没有。

 所以《新青年》 这些个弟兄们很着急。

 自己在那里空喊、 在那里叫卖:

 我的东西特别好, 可是一看摊上——没有东西。

 所以鲁迅说“他们大概是感到寂寞了” , 寂寞了怎么办? 就说咱们找谁能帮咱们撑撑门面、 帮咱们树一杆大旗呢? 大家商量来商量去就想到在中华民国教育部有一个小官僚叫周树人的, 似乎很有才学。

 这个人好像是个老奸巨滑的家伙,如果能把他拉出来, 嘿!

 咱这买卖就做大了。

 然后你看《呐喊》 自序你就知道钱玄同就三番五次的要说服鲁迅, 鲁迅是不愿意和他们一块混嘛, 鲁迅那时候是快40 岁的人了, 跟你们混什么啊, 鲁迅就是说没用, 就好像一间铁屋子好像人们都睡着了, 你把人们都唤醒了, 结果人们也打不破这个铁屋子, 在清醒中非常痛苦的死去, 你以为对得起大家吗? 我们知道鲁迅的考虑是深谋远虑的, 但是呢,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一腔热血, 说:

 既然把大家都唤醒了,你怎么就知道打不破这铁屋子呢? 鲁迅是善于自我解剖的、 善于自我质疑的, 他一想, 也对啊, 我也不能否认他的这点希望, 我否认他的这点希望似乎逻辑上还不完备。

 其实我觉得鲁迅恐怕是自己也觉得有点寂寞了, 你想他在“五、 四” 之前的这些年都做了点什么呢? 没什么事干, 收入又很丰厚, 每天就是玩点古董,到琉璃厂买点杯器回家玩玩, 也没什么事干。

 也没有人考证他那段时间, 大体上怎么活的我们是知道的, 但具体每一天是怎么过我们是不知道的。

 大概知道他去那个饭馆吃饭, 吃完饭晚上干什么咱们也不知道。

 所以我觉得鲁迅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些青年来找他, 参与这样一些“非法文化活动” , 它可能是有一种欣然的感觉。

 鲁迅后来写这一段历史, 写的很冠冕堂皇, 好像大家都为着一个革命理想似的。

 参与过一些历史事件的人可能都知道, 一些宏伟的事业, 最初可能就是一些偶然的契机, 搭凑起来的。

 鲁迅看他们实在可怜, 老来向他约稿、 老来请他出山,每天都尊奉他:

 “大哥, 您帮我们一把吧。

 ” 所以说, 鲁迅说:

 “不行不行不行,我不作大哥都好多年了。

 ” 鲁迅不愿意出来, 但他们就说:

 “你不出来小弟们怎

 么办啊? ” 鲁迅看他们可怜, 你们用这种心情去体会鲁迅:

 “算了, 帮你们一把吧。

 ” 然后鲁迅就写了一篇东西送到《新青年》 发表。

 所以说有些事情是不能尝试的。

 这一尝试上了贼船就下不来了。

 尝试的这篇作品就是《狂人日记》 。

 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鲁迅这个名字也是发表《狂人日记》 第一次使用的。

 此前, 他叫周育才、 周树人, 叫这些名字。

 使用这个名字很长时间以后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鲁迅就是教育部那个叫周育才的人, 更不知道他就是北大教授周作人的哥哥。

 在“五、四”新文化开始的时候, 周作人是更有名气的。

 周作人写了几篇很有名气的论文:《人的文学》 、 《平民文学》 等等。

 慢慢鲁迅的名气才更大起来。

  我们知道早期的现代文学创作是很幼稚的。

 旗帜举得很高, 什么人道主义、个性解放, 作品你们一看, 如果你们不是搞现代文学的, 大部分作品你们是不用看的。

 的确很幼稚, 幸亏有了鲁迅, 可以说早期的中国现代文学, 完全是鲁迅一个人在那撑着。

 有了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就有世界一流的作品。

 没有鲁迅, 就连世界二流作品也没有。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早期的这样一个情况。

 所以说鲁迅加入现代文学阵营, 加入《新青年》 阵营就好像从华山绝顶下来一个武功高手一样,他下不下山这个江湖的局面完全不同。

 所以我们就看看他下山的第一个作品, 也可以说是, 我们用《水浒传》 里的一个说法叫“头名状” ——就是你要入伙, 你不是要立一功嘛。

 看这一功立得如何, 这个“头名状” 是了不得, 名垂千古。

 比如说任何一个国家、 任何一个地区要介绍鲁迅, 介绍鲁迅的影响, 第一个要介绍的就是《狂人日记》 。

 1949 年后台湾长期不讲鲁迅, 几代青年不知道世界上有鲁迅这个人, 因为台湾当局把鲁迅就等同于共产党。

 一直到 1986、 87 年才解禁。出版的第一个鲁迅的小说也是《狂人日记》 。

 关于《狂人日记》 的解释我想大家也都从不同角度听到过, 我们用细读的方法来看一下它的局部的思想。

  读《狂人日记》 又一个重要的问题, 不知道大家以前有没有听到过。

 就是《狂人日记》 我们说它是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也好, 最重要的白话小说也好, 可是又一个问题, 《狂人日记》 并非通篇是白话。

 《狂人日记》 在它的正文开始之前有一段小小的序, 这个小序是用文言写的。

 这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第一篇这么重要、 像大炮一样这么重要的白话小说居然开头是文言。

 就是说这个小说本身构成了一对自我矛盾。

 它是白话小说, 符合《新青年》 的指导思想,

 但开头是一段文言。

 这段文言又有很深的意义。

 我们今天就先来细细的读一下这一段。

 狂人日记

  这个文言的开头说:

  某君昆仲, 今隐其名,

 昆仲就是兄弟, 就是说有这么兄弟俩, 现在隐去他们的名字。

 开头这几句话很像古代的笔记小说, 不仅是文言。

 中国古代就有短篇文言的小说, 像《聊斋志异》 那样的, 到了晚清更多。

 开头这个很像。

 开头就写了“昆仲” , 就是兄弟, 兄弟这个意象, 经常出现在鲁迅的小说里。

 在鲁迅的作品中, 兄弟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不仅是因为它自己发生了兄弟失和这样重大的影响中国现代史的事件, 兄弟吵架, 兄弟分家, 兄弟打起来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但你看人家, 兄弟一打起来影响了中国整个现代文化史。

 不得了, 你看中国现代史上周氏三兄弟、 宋氏三姐妹, 你看人家这孩子怎么生的。

 的确, 你要读鲁迅作品你会发现他对兄弟是很敏感的。

 他说这个兄弟“今隐其名” , 不说他们名字。

 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

  都是以前在中学时候的好朋友, 这很像是吕纬甫、 魏连殳, 他俩不也是过去的好朋友吗。

 这个模式是鲁迅喜欢用的。

 分隔多年, 消息渐阙。

  分隔多年, 没信了 。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

 日前听说其中的一个得了一场大病,

 适归故乡 , 迂道往访,

  你看着开头虽然是用文言写的, 多么像《在酒楼上》 。

 正好我回故乡 , 绕道去访问一下。

 整个这个结构是很像“又要做梦” 的结构, 梦境的结构。

  则仅晤一人,

 就见到一个人,

 言病者其弟也。

  原来哥俩, 见到的是兄长, 说得了病的那个是他弟弟。

  劳君远道来视, 然已早愈, 赴某地候补矣。

  麻烦你这么老远来看我的弟弟, 说我弟弟早就痊愈了, 病早好了。

 这个都是以前研究者所没有注意的。

 《狂人日记》 这篇小说虽然写的都是狂人, 但开头就限定了,说着狂人已经好了。

 这狂人现在已经不是狂人, 他现在是好人。

 下面讲狂不狂那是他以前的事。

 这个结构以前没有人注意过。

 这个很有意思。

 我们以前总说什么这个《狂人日记》 是什么战斗的号角啊, 洗礼等等。

 那是不完全, 起码这样讲不完全。

 因为它不是通篇是那样“号角” 似的文章。

 他在开头就说这人病好了, 不

 但病好了, 还“赴某地候补矣” , “候补” 就是过去那个官僚制度, 当一个候补官, 就是等着空缺, 有了空缺你就补过去。

 北京大学候补教务长, 一旦着教务长退了你上, 这个教务长被“双规” 了你就上了。

 就是这个人不但身体病好了, 重新回到封建统治者的队伍中去, 他重新进入了体制。

 我们大家不管读没读过都知道 《狂人日记》 是讲 “吃人” 问题的, 那么开头就告诉你这个人现在还在 “吃人” 。所以我为什么要先讲《孤独者》 和《在酒楼上》 , 这样有这个背景我们就能理解这个小序。

 吕纬甫说的“像个蝇子一样飞了一圈又飞回来了” 。

 鲁迅特别喜欢使用这个结构, 《狂人日记》 一开始就这么写的, 开始就没写“同志们, 冲啊” ,开始就写的是这个人现在在当官, 在“吃人” 呢。

 这是介绍这个病情。

  因大笑,

  于是大笑。

  出示日记二册,

  拿出两本日记来。

 谓可见当日病状,

  看着日记可见当日的病状。

  不妨献诸旧友。

  这日记本来是人很宝贵的生活的资料, 生活的记录。

 他说这个都可以拿给老朋友看, 说明自己对这事不太重视。这狂人和他的哥哥不太拿这日记当...

篇二:狂人日记文言小序的深意理解

/p>

 迅

 一种思想往往能改变整个世纪的面貌,而某些个别的人物往往能凭借他们创造的成果,给他们那个时代打下烙印,使后人永记不忘,继续发生着有益的影响。

 —— 《 歌德谈话录 》

 鲁迅〔 〔1881 ~1936〕 〕 , 中国文学家、 、

 ______和 和_______。

 。

 原名______, ,字 字______, , 浙江绍兴人 。1918 年5月 月 , 首次用 “ 鲁迅 ” 的笔名 , 发表中国现代说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

 五四运动前后 , 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 集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散 文 诗 集 _______________ , 散 文 集_________________ , , 集 杂 文 集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等 等。

 。1921年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__________, , 是他小说的代表作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

 鲁迅〔 〔1881 ~1936〕 〕 , 中国文学家、 、

 思想家和革命家 。

 原名周樟寿 , 后改名周树人 , 字豫山 , 后改豫才 ,浙江绍兴人。

 。1918 年5月 月 , 首次用 “ 鲁迅 ” 的笔名 ,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

 五四运动前后 , 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 《 呐喊 》 、 《 彷徨 》 、 《 故事新编 》 ,散文诗集 《 野草 》 , 散文集 《 朝花夕拾 》 , 杂文集《 热风 》 、 《 华盖集 》 、 《 华盖集续编 》 等。

 。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 《阿 阿Q 正传 》 , 是他小说的代表作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

 1 、为什么说是“ 狂人” ?“ 狂” 表现在哪些方面?“ 狂人” 的病源是什么? 2、 、“ 狂人” 难道仅仅只是一个病人吗?从哪里看出来? 3、 、“ 吃人” 指什么? 4、 、“ 赵家的狗” 影射什么? 5 、小序的作用?为何要在白话日记前加一则文言小序? 6 、象征主义手法在本文的运用。

 周围的人 :赵贵翁、七八个

 人、最凶的一个、小孩子、 街上的女人、佃户、医生 亲人:大哥、母亲 1 、具体的临床表现? 今晚没有月光;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赵家的狗看了我两眼

 2 、症状小结:

 疯言疯语,极度敏感,胡思乱想,常有错觉、幻想 :

 怀疑周围的人,不论认识与否、不论男女老幼,甚至骨肉之亲的大哥都仇视他,想吃掉他,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皆包藏祸心。

 3 、诊断结果 迫害狂

 4 4 、 病源

 现实生活

 历史记载

 狼子村的大恶人的心肝被挖出来用油煎炒了吃;街上的女人要咬孩子;人血馒头治痨病;徐锡林的心肝被炒吃。

 易子而食;割股疗亲;

 易牙蒸子。

 《 本草 》 记载:人肉可以煎吃。

 “ 吃人 ” 的内涵:

 一、被“仁义道德”遮蔽了的“吃人”。

 (1 1 )礼教吃人(2 2 )封建统治吃人(3 3 )愚昧思想吃人

 二、一些人借礼教之名“吃人”。

 三、被“礼教”控制了的人,他们既“吃人”也被人“吃”,而这“吃”与“被吃”,都发生在不知不觉之间。

 闰土、祥林嫂、孔乙己、夏瑜……

 “ 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 ” ;

 “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

 “ 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

 ”

 —— 鲁迅

 这是一种政治机器和愚民思想对人的残害。荼毒生灵最终的指向不仅是统治者的残酷统治和它所赖以存在的腐朽思想的专制,而且是生灵们在长期愚民思想中的沉睡,并由此形成了愚昧的积习。

  他们不仅残害了那些饱受压迫、忍辱负重的下层人民,而且杀害了那些优秀的觉悟者和启蒙者,象夏瑜等人(铁屋子中的呐喊者)。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泯灭和恶化,是不尊重人,不理解人,是摧残人性的表现。是一种群体的“伤天害理”。从对吃人者的归纳上看,吃人的人囊括了广大的人群,它不是一个,而是一类人,甚至是全体,是人类的共同的恶,这是整个社会的弊病,故拯救人必须从启蒙开始 。

 5 、处方? 打倒“仁义道德”, 打倒家族制度和吃人的礼教, 打倒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

 狂人的疾病的根源在于封建礼教、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道德、愚昧思想

 6 、读了狂人日记,一位朝鲜作家说:

 “ 最初我们不懂,读几遍,议论几次后,激动地我们几乎要发狂了。那时认识到,鲁迅先生不仅写了中国的狂人,也写了朝鲜的狂人。” ” 狂人真的只是一个病人吗?

 狂人实际上是 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从哪里可以看出?

  1 1 )

 “ 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 2)

 )

 “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

 。

 狂人对 “ 吃人者 ” 本质的清醒的认识。

 。

 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

 3 3 )狂人 “ 踹 ” 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通过 “ 古久 ” 和 “ 陈年流水簿子 ”的形象暗示意义, 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

 是对于 吃人社会的 “ 经典 ”“ 戒律 ” 的蔑视和斗争。

 4 4 )将来是 “ 容不得吃人的人 ” 是 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

 5)

 )

 “ 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 ”。

 。

 这是对 自我反思,充满了自我忏悔 的精神。

 6 6 )

 “ 救救孩子 ”

 把孩子从吃人的封建传统中解救出来。

 为民族的前途忧心如焚而又怀着热烈希望。

 采用 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 的创作方法 ,为中国小说打开了一个陌生的审美视界。

 。

 因此,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作品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患者。从象征主义的角度看,作品描写的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

 象征主义手法在本文的运用还表现在哪里?

 文前的小序,对这篇小说有什么作用?

 1 1 、交代了作者与 “ 狂人 ” 的关系,介

 绍了 “ 狂人 ” 的病症以及 “ 狂人 ” 的日记,说明了小说的形成及其篇名的由来 ;

 2 2 、有了小序,小说 开头就可 直入正题 ,并能使我们 对小说 语言 “ 错杂无伦次 ” ,以及是日记体,却又 “ 不著月日 ” 的 表现方式感到真实自然,易于接受 。

 3 3 、 内容上, 交代写作目的 。

 “ 供医家研究 ” , 一语双关 ,从表面上看,是说把它写出来好让医生研究治疗狂人之症,而实质是要让有志之士研究我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病,探求改革社会,救治中华古国,拯救苦难的中国人民的道路。

 形式上, 小序对小说表现中心思想起了 画龙点睛 的作用。

篇三:狂人日记文言小序的深意理解

iddot;161·“疯子”与“狂人”:《狂人日记》再解读石小寒内容提要:《狂人日记》通常被解释为“疯子”与“候补”的二元对立,既能体现鲁迅的战斗精神,又不失深刻的理性自觉,在极具张力的文学表达中彰显现代美学特征。但仔细辨析,小说其实包含三个主题意象,即“狂人”“疯子”和“候补”。走出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就会发现,“疯子”和“候补”有更为丰富的意象内涵,同时也会注意到“狂人”的独立意象和对文章的升华作用。虽然比较抽象,但色调和情感均有别于“疯子”的暗淡和绝望。“狂人”意象不仅表现了鲁迅的人格精神,也给作品增添了传统文化意象的古典韵味。关键词:《狂人日记》..鲁迅...狂人...疯子...《狂人日记》中三个重要的主题意象,即“狂人”“候补”“疯子”,但研究者往往把“狂人”意象和“疯子”合二为一笼统使用,不仅造成意象粘连,也简化了作品意蕴。究其原因大致有三:首先,“狂人”意象只在题目中出现,鲁迅以此冠名却未作描述,形象模糊;其次,“疯子”和“狂人”词意的相近,很容易互相遮蔽;最后,学界业已形成二元对立分析模式,即便意识到二者的不同,却仍然把“疯子”和“狂人”合二为一,并且作为和“候补”对立的一方进行解读。其实,“疯子”和“狂人”意象差别颇多,且三个意象各有所指,区分对待有助于对小说的准确理解。一

 二元对立分析简化了鲁迅作品的心理内涵自1980年代以来,研究者逐渐摆脱政治一元论的分析模式,重视并普遍运用二元对立法在鲁迅研究中取得巨大成功。如从鲁迅作品中发现了“吃与被中国现代文学馆2020年第9期-ok.indd

  161 2020/9/21 星期一

  15:24:55

 ·162·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丛 刊 . 2 0 2 0 年 第 9 期吃”“看与被看”的叙事模式,发现“反抗绝望”的精神状态,概括出“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对立以及“两驾马车的倾覆”等著名论断,并形成一方面/另一方面的研究思路和论证方式。这种研究思路和分析方式适合在文本结构内进行深度解读,可以在纷杂的情节和人物中厘清核心,抓住重点,把握作者的选题立意和艺术思维。尤其对《狂人日记》的解读堪称这一模式运用的典范:学者发现“疯子”的启蒙意象,又在“小序”中发现“候补”的妥协意象。“疯子”和“候补”形成意象的二元对立,文言小序和白话正文形成叙述风格的二元对立。这显然超越了从前的“一元论”,比简单地把《狂人日记》视作“吃人”的反封建檄文要深刻很多。就方法论而言,二元对立分析是认识世界重要的方法,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的提高。但在多元学术语境中,人们对二元论开始产生怀疑。首先,形而上的二元对立未必适合艺术分析。就理论渊薮而言,二元对立属于哲学,具有抽象和概括特点。但文学不同于哲学,文学家是要还原或者表现日常的丰富与生动。鲁迅翻译《苦闷的象征》说“艺术的最大要件,是在具象”。虽然鲁迅的深刻程度无限接近哲学家,但他的艺术追求不容忽视,他曾用易卜生的例子说明“代表者起来致谢他作了《傀儡家庭》,将女性的自觉,解放这些事,给人新的启示的时候,他却答道我写那篇却不是这个意思,我不过是作诗” 1。鲁迅翻译爱罗先珂时也说过他自己的偏爱:“我觉得作者所要叫彻人间的是无所不爱,然而不得所爱的悲哀,而我所展开他原来的是童心的,美的,然而有真实性的梦。” 2真、美、梦、具象、意象是鲁迅作品中无法忽视的艺术存在,这都很难进行哲学概括,也无法进行二元对立分析。既然我们在文学层面研究鲁迅,就不能把鲁迅丰富的文学世界抽象和简化。《狂人日记》带有大量的疯癫元素和明显的意识流特征,二元对立的分析只能肢解文本。目前,解读《狂人日记》的文章越来越多,但读者却失去对原文的印象和感知。其次,二元对立分析法其实是变相的一元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庸俗理解。德里达说,“二元对立命题中,除了森严的等级高低,绝无两个对项的和平相处,一个单项在价值、逻辑等方面统治着另一个单项,高居发号施令的地位” 3。因此一方面学者看似用二元方式分析鲁迅,其实却在强化一元认知。如发现鲁迅的绝望,其实凸显了他的反抗;解读其懦弱,反倒衬托了他的坚毅;说中国现代文学馆2020年第9期-ok.indd

  162 2020/9/21 星期一

  15:24:55

 “ 疯 子 ” 与 “ 狂 人 ” :

 《 狂 人 日 记 》 再 解 读·163·他的向死,却被解释为生;他的矛盾被理解为坚定,弱点则成为强大的依据。在多元共生的时代,鲁迅的生动丰富反倒有固化的危机。其中原因众多,但二元对立的分析模式无疑是鲁迅研究中沉重的枷锁。第三,二元对立分析往往过度关注矛盾斗争,忽视了叙事的从容和艺术的美感。长期以来,鲁迅被赋予战士形象,他艺术中锐利和锋芒的一面被过分夸大,焦灼也就成为鲁迅的主要情感特质。但鲁迅却说“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从鲁迅作品来看,他具有极强的自我克制力,总是有条不紊地处理小说的素材和人物。为了消除和降低紧张的气氛,他往往采用回忆的方式、诗化的语言、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远离炽热紧张的矛盾中心;或者用“油滑”的叙事风格插科打诨,以舒缓心理。有时候,鲁迅会做出挣扎后的救赎,寻求紧张之后的海阔天空。《孤独者》魏连殳、《在酒楼上》吕纬甫都被鲁迅放置万难忍受的环境中煎熬,并迫使他们做出“苍蝇绕圈”的归去来兮。作者在精心布置的几重二元对立中拷问人物的灵魂,但小说最后却是“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钱理群盛赞这个结尾道,“小说发展到了这里,任何人都写不下去了。但是鲁迅还想从中挣扎出来,这就是鲁迅之为鲁迅” 4。如果执念于二元对立的分析,就无法领略最后的艺术升华,那么可能会觉得这个结尾怪异无比,甚至说多余赘语也不过分。鲁迅十分推崇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 5。

 在鲁迅看来,矛盾是展现人物的必由之路,但救赎和升华才是艺术的根由。第四,二元对立分析的前提是封闭式的文本结构。鲁迅作品大都是开放的,经常故意打破结构的完整性,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王晓明说,“鲁迅这种经常伸半个身子在想象世界之外的创作心态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鲁迅如此关切小说以外的现实,稍有余暇,便要对它说上两句”。

 6这就是说,鲁迅在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铺设了一个链接渠道,他将读者拉进文本,又把自己(作者)推出文本,在破坏文章结构的同时,形成复杂的多元碰撞,他努力追求余音绕梁的言外之意。最后,二元结构忽略了鲁迅复杂深邃的精神特征。以往我们在封建/反封中国现代文学馆2020年第9期-ok.indd

  163 2020/9/21 星期一

  15:24:55

 ·164·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丛 刊 . 2 0 2 0 年 第 9 期建,或者新/旧两个对立的端点分析鲁迅的选择,进而阐释鲁迅的叛逆特征。但鲁迅却用其他方式特立独行:“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又如《影的告别》中的影——游离于“黑暗”与“光明”之间。鲁迅这般处境和心态怎能用二元对立进行解读?强调任何一方都不能说明鲁迅真实的精神特征。近年的学术研究也朝着多维、多元的趋势发展。鲁迅研究同样需要跳出二元对立模式寻求“第三种可能”。而且鲁迅是自由复杂的个体,用任何模式都不能拴套他,只能用心灵去感知,用人生阅历去理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破除鲁迅神圣化、回到鲁迅本身的学术潮流中,王富仁、钱理群也是强调与心灵相遇,从感知入手,探测到鲁迅绝望深邃的一面。同样,研究者今天所能做的,就是再次用心感知,从印象入手。二

 “疯子”“候补”只表现了部分文本内涵跳出二元对立模式,就会感知到《狂人日记》正文基调的阴冷怪异:在可怖的氛围中,“疯子”如游魂般出没,没有同情和理解,甚至连孩子都嘲笑他。虽然是白话文写作却鬼气森然,感受不到战场的壮烈和战士的勇悍。“疯子”当然具有反抗意识,但鲁迅主要赋予“疯子”病患的特征,强调其思维混乱、语无伦次、颠倒错乱的病态。须知,“病”在鲁迅文学世界里绝非褒义,而疯病是20世纪最为常见的文学隐喻,意味着理性的缺席和启蒙的悖论。因此“疯子”是极具阐释可能的意象,远超出战士的能指。“疯子”虽然“踹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也有过大声呵斥的英勇举动,甚至还有从满本历史上看出歪歪斜斜的“吃人”的深刻,但鲁迅描写的是被迫害狂患者,“害怕”是他的主要心理特征。小说总共五千余字,“害怕”“怕”等描写“疯子”恐惧心理的语词就出现过20多次!鲁迅的医学常识让他精准地把住患有迫害妄想症的特征:他充满惊惧,总会逃跑,呐喊和大笑不过是外强中干的表现。月光越好,他越无处遁逃;思维越清晰,也就越无力抗争。为了摆脱被迫害的处境,他只能停留在质问、商量、劝诫、自我忏悔、吁求救救孩子等层面。他甚至想不透该和谁作斗争?和鲁迅笔下内心坚定、行动迅速的战士有质的区别。中国现代文学馆2020年第9期-ok.indd

  164 2020/9/21 星期一

  15:24:55

 “ 疯 子 ” 与 “ 狂 人 ” :

 《 狂 人 日 记 》 再 解 读·165·“疯子”似醒非醒,和环境的格格不入,有异象但缺少启蒙者的异禀。他所患之病和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颇为相似:他们或者是弱国游子,或者似疯非疯,都因遭受周围世界的压迫而敏感多疑,孤立无助。这是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心态的真实写照。他们原本没有强大的内心,却无意间撞破礼教吃人的真相,于是失去传统精神的依托和归属。在冷漠和怪异的目光注视下他们显得弱小无助,没有“狂气”也无“勇气”。“疯子”的病根既源于信仰坍塌,又受困于理性缺失。他的“疯言疯语”打破了村里的宁静,而精神错乱的诡异举动给村里罩上了可怕的阴云。小说正文里,抛开“疯子”的诡异,村庄呈现出秩序和温情,和“疯子”错乱的精神世界恰好相反。即便读者预先有启蒙的心理准备,这种感觉也是怪异的。倘若增加点读者的“代入感”,我们真要质疑把村庄启蒙的任务交给“疯子”的理解是否荒诞。他是言行失常的“疯子”,是被歧视和嘲笑的对象,属于鲁迅笔下“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怎能承担起启蒙的重任?鲁迅塑造这一形象,旨在“揭示病苦”,并非让其启蒙和战斗。“疯子”不像战士,“候补”也就不是逃兵。“候补”是旧时代官员的任职形态,是指曾经出任实缺,因某种事故离任,待事故过后,等待补缺。由官到补,原本就经历了人生起伏,更何况到封建末期,帝国摇落,人浮于事,候补者递补很难。“候补”是说起来好听,地位却非常尴尬。其情形略似《孤独者》中魏连殳做“杜师长的顾问”。对读书人而言,委身于军阀做一师爷,其尴尬非吕纬甫“回到原点”所及。被悬挂在半空,上不去下不来,犹如“同进士”“如夫人”。“候而不补”的处境正是辛亥革命后知识分子地位的真实写照。帝制时代,“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知识分子步入仕途的桥梁,读书人可以凭借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抬高身价、改变命运。但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辛亥革命的发生,堵死了知识分子原本通往仕途的道路。而在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和政党政治成为现代政局的基本形态,久处官场的鲁迅深谙其中的道理。他在《阿Q正传》写政治权力的变化——“革命”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为“革命党”。其时知识分子的尴尬局面已经初步显现——近代以来,知识分子曾是伫立潮头、引领舆情的先驱者,本以为可以指点江山,期望参政议政,但通往庙堂的路已被堵住,他们大都充作幕僚或者写写文章、发发议论,沦为只能呐喊的“旁观中国现代文学馆2020年第9期-ok.indd

  165 2020/9/21 星期一

  15:24:55

 ·166·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丛 刊 . 2 0 2 0 年 第 9 期者”。鲁迅对辛亥革命后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相当敏锐。他的不少小说都表现出灰暗低落的情绪。《狂人日记》中的“候补”正反映出其时的心理落差:曾经的地方官吏,因病(革命)离职,重回仕途却仅为“候补”。读书人地位的滑坡不只造成了穷困潦倒,受人歧视,更有心理的失落。《彷徨》中鲁迅着重展示这类人物心灵的失落,塑造了吕纬甫、魏连殳等类“候补”人物。诸多迹象表明,1918年是知识分子的政治低谷期和精神炼狱期。“候补病”在知识分子群体中非常普遍。毕竟“为国家谋”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和荣耀,但在军阀丛生的乱世,他们失去了“为国家谋”的资格,旷古的失落感由此而生。“疯子”的病和“候补”的苦,是鲁迅一直努力描塑的意象,正如他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两种意象给人以灰色阴暗的感觉。三

 “狂人”意象表现了鲁迅的人格精神但在怪异和灰暗的背后,《狂人日记》却总给人呐喊的欲望和不屈的意志,冲散“疯子”的病态和“候补”的愁苦。这种感觉绝非“疯子”“候补”所有,而是在错乱无序的段落和艰涩难懂的文字里,一种光辉的意象升腾而起,那就是题目的“狂”字。日记的主人是“疯子”,而冠名“狂人日记”,实则蕴含着深意。而多数研究者都用“狂”而不用“疯”,也正是感受到“狂人”的与众不同和本身所蕴含的能量。其实,鲁迅写过不少“疯子”,但研究者却有意无意用“狂”替代“疯”,或者把“疯”当作“狂”。不仅是潜意识对“疯子”的厌弃,也有对“狂”所蕴含文化象征的肯定。鲁迅看重“狂”,他欣赏的雪莱、尼采被他以狂人称之。《摩罗诗力说》就有雪莱“负狂人之名而去”的评价。有人认为小说题目是鲁迅偷师果戈里,鲁迅也不避讳对两部小说的比较。但俄语专业出身的王...

篇四:狂人日记文言小序的深意理解

4 、《狂人日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鲁迅的相关作品、创作思想和艺术成就。

 2、理解文章中“吃人”的涵义。

 3、了解文前小序的作用和小说的现代技巧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吃人”的涵义。

 教学难点:了解文前小序的作用和小说的现代技巧特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二、作者简介 1、生平介绍 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18 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三味书屋读书,1893 年离家到南京求学,1902 年赴日本留学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 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6 年 8 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 年 1 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1927 年 10 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 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 年 10 月 19 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 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 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鲁迅的思想基础是爱国主义。他在《自题小像》一诗中表达了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正是这种情感驱使 ,鲁迅为了中国的维新而去日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回国后奋身投入了辛亥革命的宣传活动,甘当新文化运动的一名小卒,20 年代后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大声呐喊。

 2、心路历程 绍兴

  为父病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四处忙

  南京

  求新知

 抉择学医

  报效祖国

  开眼界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欲救民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唤民众

  北京

  抄古碑

 苦闷沉默

 思索追寻

  泻忧闷 北京

  应索稿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挥战笔 3、作品介绍 小说集:《呐喊》(一件小事、狂人日记、孔已己、故乡、药、阿 Q 正传、社戏)

 《彷徨》(祝福、伤逝)、《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坟》 4、鲁迅的思想 对国民的看法和对国民性的批判:

 (1)基本观点 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

 (2)问题的形成及来源 鲁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严峻思考,审视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其对民族更新改造思考的切入点。

 (3)行动方式:文化批评 通过各种途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批判国民性试图达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是鲁迅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三、检查预习 1、关于“开山作”有哪些相关的知识点? 1918 年 5 月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笔名“鲁迅”首次出现于中国文坛 奠定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 2、狂人日记中提到了哪些“吃人”的事例? 3、请简单概括一下小说的内容。

 四、整体感知 比较这篇现代白话小说开山作与古典小说的不同之处 1、以人物的心理意识流动组织小说 2、以第一人称叙述 3、日记形式 (古典小说重情节,多以第三人称全观角度叙事)

 五、布置作业 请说说你在读小说时产生的疑问。(请一些小组提出自己的问题,全班交流)

 六 六 板书设计 心路 历程 绍兴

  为父病

  南京

  求新知

 仙台

  攻医学

 正是这种情感驱使 ,20 年代后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大声呐喊。

 东京

  搞文艺

  北京

  抄古碑

 北京

  应索稿 第二课时 六、合作探讨 1、“狂人”为什么名之为“狂人”? 所谓“狂人”是从所谓“正常人”的角度说的,“狂人”即“不正常”的人。文中的“我”有哪些不正常的表现——极度敏感,日夜胡思乱想,常发生错觉、幻想:怀疑周围的人,不论认识与否、不论男女老幼、不论贫富亲疏,甚至骨肉之亲的大哥都仇视他,想吃掉他,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小动作皆包藏祸心。从医学角度看,这种处于反应性妄想之中,对周围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而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就是“迫害狂”的病症。

 进一步启发:但这样“不正常”的人,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称之为“疯子”,“狂人”与“疯子”有何不同吗?作者为何冠之以“狂人”而非“疯子”?——“我”不但怀疑周围的人,居然还试图改变它们(依据第十节有关描写),并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就不单是“疯”,而且是“狂”了。

 2、“狂人”是怎么产生别人要吃他的想法的? 先是觉得大家都仇视自己,然后因街上一个女人打儿子时说的“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而受到触动、“启发”,接着由听说佃户吃了恶人的心肝而推论“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而且他还找出了别人要吃自己的理由—— ①曾踹了古家的簿子(古旧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②好人可以被翻作恶人; ③古来时常吃人:“易子而食”、“食肉寝皮”,“易牙蒸子”、徐锡林(麟)心肝被炒食,人血馒头,佃户吃恶人心肝。

 3、怎么吃? 吃死肉——让被吃的人自己勒死;罩上“疯子”“恶人”的名目;和在饭菜里,暗暗给人吃。

 4、要吃人的究竟是什么? 注意第三、五、八、十一节的有关内容,从中可看到隐藏于吃人者背后的旧礼教、旧制度、旧文化的狰狞嘴脸。

 5、被吃的是什么? 无论吃下的是好人还是恶人,是弱者还是强者,是陌路还是骨肉;也不管是否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吃了人,被一并吞入肚里的还有“人性”——吃人者人性的泯灭。所以被吃的不单是别人,也包括吃人者自己,吃了人就不是“真的人”了。

 6、为什么要喊“救救孩子”? 因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孩子还保留人的天性,救救孩子就是救救整个国家、民族。

 七、小结 1、狂人对吃人的认识是如何一步步深化的? 1——3 则,写狂人首先察觉到周围的人吃人,也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吃人的现象,并通过研究发现“古来也时常吃人”,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这是狂人觉醒的第一层次。

 4——10 则,写狂人进而看到亲人吃人,即在家庭内部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可怕的现象,并通过观察和思考,对古今吃人的方式、吃人者的心态以及吃人者的类型,也有了具体的认识。

 11——13 则,写狂人联想到妹子的被吃掉,进一步认识到原来自己亦是那个吃人传统

 的一部分。由审视社会、历史、他人,到自己也成为审视的对象,狂人的觉醒的达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正是鉴于自我的不可救赎,狂人才把意向中心指向了代表未来的孩子,发出了急迫的呐喊——“救救孩子!” 2、“吃人”的涵义是什么? 吃人是一个中心隐喻,它暗指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礼教对人性的窒息与戕害。权势者利用孔孟礼教欺骗宣传,这从精神与文化上吃人的现象,使弱小者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被吞噬。

 3、“狂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狂人实际上是文化意识的反抗者,是一个挑战传统封建制度的战士。但是被不觉醒的大众视为疯子。

 八、主题思想 鲁迅先生借一个狂人之口,叙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事例,把一种抽象的思想融于一种形象的叙述,展示了封建制度下中国国民生存的悖论与无奈以及愚弱的精神状态。狂人思考和分析了从历史到现实、从社会到家庭到个人的吃人问题,最大限度的揭露了封建主义吃人的罪恶,除了血淋淋的吃人以为,还有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吃人,也就是对人精神的残害。狂人彻底瓦解了和撕破了常人世界平和安全的表面状态,直达其最残酷、最黑暗的深层,不仅在表征意义上指出了仁义道德对人性的扼杀,更指出了残酷的极限,进而揭示了民族集体无意识吃人欲望的存在,从而使整个中国社会呈露出“千年不散的人肉宴席”的恐怖意象——这从根本上暴露了封建伦理秩序的全部荒谬性,否定了它存在的价值,从更深层次摇撼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的根底。

 同时也批评了国民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歌颂了“狂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坚信真的人必将埋葬自愿吃人与自甘被吃的人,坚信新的世界必然来到。

 九、小说的现代技巧特点 1、这篇日记体小说由十三则不标明年月日的日记构成,打破以情节为主、注重故事完整性,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侧重叙述外在事件的传统小说结构方式,而以第一人称即主人公自述的方式,按狂人的心理意识活动组织小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请学生试把第一节改成以第三人称叙述,比较不同之处】——

  这样的改动虽也是以狂人的眼光看待周遭一切,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不同表述还是有效果上的区别:

 第一人称表述的文字较难看出叙述者的态度,使人感觉它们就是主人公内心的真实想法,使读者直接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没有“心想”“那天”之类引导语的打扰,同主人公一起体验,以他的感受与外在世界互动。

 第三人称表述存在着一个叙事者,他是超越小说世界之上的,居高临下、明察一切、调度一切,用仿佛透视一切的明晰眼睛去观察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窥视人物的言谈举止、内心世界。他可以自由出入小说的世界,一会儿在故事之中,一会儿又跳出故事,发表个人的感想和评论。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读者与故事、读者与故事主人公之间的疏离,也不容易突出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日记往往是一个人内心世界最真实、最直接的呈现,以日记体来表达同样是增强了艺术的真实感以及与人物的直接交流感。

 2 、文言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又以一则文言文作为小序,这就构成了两个视点、两重叙述——文言体表现“正常人”的世界,而在当时被视为标新立异的白话体则用于表现“狂人”的内心世界:疯狂中透着清醒,如此反观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常人世界,则让人感觉到了:传统保守中实含疯狂。

 再看序中的一些记述,又会让我们领悟到作品的更多用心:序中记述主人公病愈后成为官员候补——可见故事的实际结局是“大团圆”,暗示了“狂人”的反抗是以失败告终的,他到底还是加入了“吃人”的行列。

  作者给出这样一个结局又是什么意识呢?——在当时实际上存在着一种悖论:文化意识的反抗者被不觉醒的大众视为疯子狂人,因此,他们的反抗是不被理解与接受的。要有效果,就要变成“正常人”,然而,一旦成为“常人”,反抗也就消失了,一样会成为吃人机器的零件。

 这种悖论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或者更能激起人们对“出路何在”的思考。

篇五:狂人日记文言小序的深意理解

理解《狂人日记》的小序 (2008-05-08 12:54:18)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现当代文学课辅导材料 《狂人日记》是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由两大部分构成的:一是文言小序,一是白话正文,序文与正文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狂人”也是两个不同的人。《狂人日记》的小序和正文的奇妙对应构成了小说的二重文本。

 文言的序文是现实社会的象征。文言是旧的社会秩序、文化秩序的象征。在旧的文化秩序和社会秩序中,狂人已经不是狂人,而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不是与社会秩序、文化秩序对立,而是融合,或者说亲和。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他的“迫害狂”精神病已经痊愈,去某地候补了。从这种社会现实立场去看,他的日记都是胡言乱语,唯一的价值是供医生研究精神病。

 白话正文是狂人的内心独白,狂人是精神病患者,狂人的胡言乱语被赋予鲜明的文化意义,它是个人/自我/新文化的象征。鲁迅用狂人作为象征意义的载体,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意识。发狂——精神病,才能与现实完全划开界限,才能斩断与现实、文化的联系,才能对现实进行毫不妥协的反抗。这里,狂人与现实、历史、文化是完全对立的,没有一点缓和的余地。所有的人都要吃他,所有的人都是吃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都是吃人的。

 正文是心理小说,属西方现代小说(心理、意识流手法),序言属于杂文性质(随感、随笔、杂感)。

 序言和正文构成的二重文本,运用了西方的反讽技巧。序言——文言——正常人语——非正常,正文——白话文——非正常人语——正常。形成序言与正文间的距离,从而使作品充满张力,使人形成远距离观照和阅读,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反讽是"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句话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义颠倒,这就是反讽。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

  小序和正文的对立还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人性思考。

 狂人精神病一旦痊愈,精神恢复正常,成为正常的人,他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社会秩序、文化秩序之中。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没有任何叛逆性、反抗性。而狂人一旦发狂,就没有了社会束缚和文化压抑,就会露出自己的本性,他只要依靠自己的本性就可以说出真理,就是一个反封建文化的斗士。这就是人的生存的悖论,也可以说是人的生存悲剧。在人的文化状态,是没有自由的。只有抛开了文化进入纯粹的自我精神领域才可以获得自由。但是,人一旦离开了文化,斩断与社会的联系,人也难以存在,所以,进入自我以后,就是狂人。只有摆脱了文化束缚,才可以彻底反抗。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凡是反抗到底的,都是疯子。

 这里就触及到人的存在悖论。人要存在就必须有文化,文化就是人之为人标志,或者也可以说文化就是人的自由。有了文化人才从动物状态进入到人性状态,人无法离开或者超越文化,人的存在是文化的存在。但是,文化又反过来对人性构成压抑、摧残。这里,人处在两难境

 遇,任何一种选择都意味着人性的缺失。鲁迅的《狂人日记》实际上涉及了文学人性主题。人的文化难题。它的思想意义、文化意义是时代理性与永恒人性之间的高度结合,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张力。

篇六:狂人日记文言小序的深意理解

      文 学 教 育   年发表的《狂人日记》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成熟的白话短篇小说。茅盾赞其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也因此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但就是这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煌煌名篇却有一个往往为人忽视的文言短序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 学 时 良 友  分 隔 多 年 消息渐阙 。

 日 前 偶 闻 其 一 大 病 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 早 愈  赴 某 地 候 补 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记 中 语 误  一 字 不 易 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 通常人们认为序文的作用是交待《狂 人 日 记 》 的 故 事 来 源 引出了小说的开始也交代了故事的结尾。如果序文仅是此等作用  即 中 国 传 统 小 说 开 篇 的 楔子 同样可以用白话文来写。而且序文如果能像正文一样采用白话更能使小说在语体和文体上保持全篇的一致性。但正如现在所见小说的序文用文言文写成正文十三则日记使用白话文叙述。那么鲁迅先生对序文写作舍白话而用文言 到 底 是 出 于 何 种 考 虑 是因为白话语体写作不熟练的缘故仅就后面的十三则日记来看鲁迅先生对白话文的应用已相当熟练完全能够清晰而艺术地讲述《狂人日记》的故事来源。显然这一推论难能成立。《狂人日记》在当时形势下有“命体作文”的意味不使用白话文难推其应有的文化责任。众所周知《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应钱玄同之约写成发表在   年 月《新青年》第 卷第 号上。《新青年》作为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其创办人胡适、陈独秀均极力主张废文言而倡白话认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此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钱玄同更是提倡白话 文的 悍 将 态 度 尤 为 激 烈 直斥泥古的骈文和散文是“选文妖孽桐城谬种” 。但理论的大肆倡导并未能直接促成当时白话文创作兴起和繁盛的局面。在此种语体激烈论战背景下《新青年》的编辑钱玄同曾与鲁迅先生有过一段密切的交往。二人的谈话内容除了著名的“铁屋子”喻论外钱玄同少不了以编辑的身份要求鲁迅用白话文创作以支持新文学运动。随后写成的《狂人日记》就可以说是一部规定了语体要求的“命体”作文了。从这个层面上讲用白话文写序文更是理所应当。但在实际创作中鲁迅先生对序文写作却是取文言而舍白话。由此看来这不是文言、白话两种语体熟练与否的问题文言序文所起的作用也不仅仅是为了交待狂人日记的故事来源。鲁迅采用文言写作《狂人日记》序文是一个刻意的行为别有深意。本文试图从价值观、叙述视角和阅读接受三个方面来解读《狂人日记》的文言序文的意味。—两个世界两种语体——《狂人日记》里使用了两种—文言和白话这两种语语体——体寓含着截然对立的价值观。在这两种不同价值的观照下小说构造起两个对立的 世界———现实和疯狂。文言文传达出现实世界的声音。在这短短的序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来代表现实世界对狂人事件作出评定。第一个是“余” 狂人的中学良友序文的叙述者。依据狂人“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病中日记判定其“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第二个是某君之昆也就是狂人的哥哥。为其弟病愈候补发出欣慰之笑并慷慨把其弟病中日记献诸旧友丝毫不谈狂人在病中对他“吃人”本相的“肆意诽谤” 大有“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狂人日记》文言序文的意味于强鉴 赏 者  

       文 学 教 育笑泯恩仇”的意味。第三个是某君之仲狂人本人。然而序文中的狂人已非那个发现“吃人”真相大声呼喊“救救孩子”的疯狂之人他的疯病已经好了并有了候补做官的前程。对于病中日记现在看来“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 摇头之余提笔命名《狂人日记》 。某君之仲曾是狂人事件的当事者某君之昆狂人之兄余狂人昔日在中学时的良友三人皆以常人心态看狂人事件他们的种种举动都出于一个认同狂人确实病过。在文言序文中“疯狂”是现实世界给予狂人的唯一评判。白话文则显现了一个狂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表明了作者所肯定的价值取向。狂人无端地感到自己所见到的人和狗都有祸害自己的意图和倾向。而且听到狼子村的几个人煎炒心肝以壮胆色晚上睡不着觉“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于是断然肯定“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这是骇人听闻的发现。狂人对“吃人”的恐惧认识也进一步深化。大哥请来为狂人诊治的医生却让他认识到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的医生从古到今就是吃人的人而且大哥也是合伙吃“我”的人也就是说自己不仅被无血缘关系的旁人吃同时也被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吃。医生的诊治没有使狂人好转反而加重了狂人的恐惧。狂人深刻地认识到所谓文明社会的吃人其实与野蛮的禽兽如海乙那的吃人并无实质性的差别。因此狂人诅咒并决定劝转吃人的人并在想象中模拟劝转一个比“大哥小得远”的年轻人。狂人被迫害的幻觉加重出现横梁和椽子堆在身上的幻觉。但另一方面狂人却把劝转吃人的想法正式付诸实际行动。第十一、十二则日记狂人开始出现亲人— “妹子是被大哥被迫害的幻想——吃了” 被迫害幻想发生了逆转性扩散。然而却又石破天惊地发现原来自己也是吃人的人。最后第十三则狂人在持续扩散的被迫害幻想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呼救声。然而另一方面却也清晰地表达了一种清醒的绝望   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被瞒与骗的几千年终于由这狂人揭开了盖子用癫狂的话语解构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吃人世界。作者通过对狂人一系列变态心理的描写以猛烈的炮火轰击了传统的封建道德揭露了这种道德是一种“吃人”的道德几千年的封 建史是 一 部 “ 吃 人 ” 的 历 史 。这是对封建伦理道德本质的最深刻的揭露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最深刻的概括。《狂人日记》的正文用“新”白话叙述而序文用“旧”文言写成两种不同的语体隐含着两种截然对立的价值观。白话文中的狂人虽然思维混乱、精神恍惚但他的臆想疯话道出了封建道德“吃人”的本相。狂人的世界看似疯狂但却是个理性的世界作者在此用白话赋予了狂人思考、质疑、说真话的现代意识“从来如此就对吗 ”“没吃过人的孩子还有 ”这显现出新文化、新道德的要求。在文言文叙述的现实世界中狂人恢复了常态。而正是 这 恢 复 了 正 常 的 世 界 的 存—文言序文一经与狂 人所在——谓的疯言狂语对照就凸显出现实世界旧道德、旧传统麻木、冷漠、血腥的非理性来。正常与疯狂经过理性的检验发生戏剧性的逆转。白话新文学、新文化、新道德与文言旧文学、旧文化、旧道德的孰是孰非在白话日记和文言序文的对立中赫然昭显。关于白话与文言之争鲁迅的 态 度 明 朗 而 激 烈  他 曾 说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  鲁迅如此激烈而决绝的态度正是对文白两种语体形 式 所 隐 含 的 新 旧 文 学 观 、文化观、道德观的选择。双重视角下被唤醒的双眼序文文言写作的作用还在于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可与正文叙述相比较的审视角度。序文以旁人视角看狂人事件正文以狂人视角自叙感受。一个文本两重视角在此之上还有读者的一双眼睛而这双面对两个叙述视角的眼睛已不能再像以往阅读传统小说那样置身事外、“站在云端看厮杀”来得轻松畅快它在不知不觉中就卷入了文言序文与白话正文所织造的“狂人疯狂与否”的诊断中。这样的阅读如此辛苦但感受又是那样新鲜。序文的叙述者“余”通过一系列行为来证明、强调狂人事件的真实性“偶闻其一大病” 因为仅是“偶闻” 还是难以断定这一 消 息 的 可 信 与 否 。

 “ 适 归 故乡” 则“迂道往访” 得到其兄长的确认“病者其弟” 并“出示日记二册”为证。叙述者“持归阅一过” 发现“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 “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接着叙述者又验证了日记的真伪日记“亦不著日月” 且“间亦 有略具联络者 ” 。是日记但不写日月日记有二册但其中语句连贯通顺的却很少可知实乃狂人所做。“惟墨色字体不一” 可知“非一时书” 也非他人杜撰。“余”如此详细且近于繁琐地考证无非是要造成读者信其所讲为真的结果。但在小说正文中狂人对吃人真相的发现、“救救孩子”的呼声以及“我也曾吃过人”的自我怀疑精神又使得读者对狂人“疯狂”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种怀疑从《狂人日记》发表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不同的叙述视角带来了不同的价值判断。正因为序文与正文对狂人事件的背离叙述唤醒了读者久闭的眼睛不再跟着说书人的视线亦步亦趋。它需要的是聚眸凝视看透这 两 个 视 角 下 隐 藏 的 秘 密 。鉴 赏 者  

        文 学 教 育一贯的听书者突然间要成为故事最后的完成者这是对传统阅读的一个巨大挑战它要求读者不再满足于接受叙述者的解释而应跳出来理性思考这就跟传统小说要求读者接受叙述者权威的解释大相径庭了。顺逆相继———文白对立文学接受理论认为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的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即期待视野。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之间常常出现顺向相应和逆向受挫两种情况。阅读中的顺向相应能够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让其因旧有经验的重温而快适而逆向受挫则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等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而遣动读者的想象。  《狂人日记》在鲁迅先生手中就显现出顺向相应和逆向受挫间的关系造成文言序文与白话日记的对立。文 言 小 序 交 待 故 事 的 来—楔子是晚清以来小说的源——通用体例从这个意义上说狂人日记用一个传统的外壳  形式包含了一个现代的故事  正文。从整体的形式上看它是符合顺应晚清以来小说的形式的。作者先用文言的语体、讲故事的传统风格写出序文让读惯了文言文章和传统小说的读者处于默认的阅读习惯状态。小说题目是《狂人日记》 序文里讲的及它所预示的正文果然是一个狂人的故事这让读者产生第一个顺向相应文言的叙述语体让读者在阅读语言习 惯上 产 生 第 二 个 顺 向 相 应 序文对狂人日记出处的娓娓道来并安排了一个狂人病愈候补的喜剧式结局让喜于考据和乐于听团圆故事的传统读者产生第三个顺向相应。至此作者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中国传统小说经典模式的温软梦乡。读者期待的也只是看作者是否按自己的预设来敷演成篇了。循此思路接下来的阅读就成了一个验证的过程。甚至这期待连 一 点 悬 念 都 可 以 没 有 因为在小说的序文中每次看到了开始就猜中了结尾屡试不爽。在此情景下低俗贬斥的意味也似乎从作品内部冒了出来。而小说在鲁迅先生笔下的发展并未如读者所愿。接下来的十三则日记造成了读 者极 大 的 期 待 受 挫 。

 首 先 语体的逆转。应接不暇的白话叙述代替了文言叙述。《狂人日记》里的白话不同于传统小说中的口语白话文它是用欧美语言的表现形式、语法结构创造的一种新的白话语体即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它是用来表达现代人思维方式、现代人思想感情的语言。这一语体无论给文言读者还是传统白话读者都带来了极大的不适感。其次人称的转 换———第 一人称的自我叙述。这种叙述有别于传统小说中的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一人称 讲 述 他 人 故 事 的 模 式 它直接将读者引入了人物的内心深处给读者造成新鲜、陌生乃至恐惧的阅读心理。正如狂人听到狼子村的几个村民煎炒恶人心肝以壮胆色时产生“从顶上直冷到脚跟的恐惧” 读者看到此时也会如临其境产生强烈的共鸣。第 三  传 统 价 值 观 的 逆— “吃人”的发现。读者随着转——狂人的视角逐渐发现中国历史上有吃人的传统现实中有吃人的罪恶是人吃人不仅统治者吃人而且被统治者也吃人。隔壁邻居吃人兄长吃人自己也吃人没有一个人逃脱得了吃人的命运每个人身上都有兽性的遗留。提倡了四千年的仁义道德不 但是掩 盖 吃 人 罪 恶 的 遮 羞 布 更是造成民族吃人传统的黑心毒药。这让 每 一 个 读 者 振 聋 发 聩 又让久以君子自居的国人难以面...

推荐访问:狂人日记文言小序的深意理解 文言 深意 狂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