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2-09-29 15:30:04 来源:网友投稿

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7篇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五篇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范文五篇【一】 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rd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7篇

篇一: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

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五篇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范文五篇【一】

 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汲取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系统治理生态环境等内容,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理念。同志强调,“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告诉我们,自然是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的有机整体,和人一起组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共同体,而且这个生命共同体“生而又生”、不断演化,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中华文明既肯定自然的“生生”事实,又赋予其价值,如“天地之大德曰生”。以生命共同体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意着对自然“生生”事实的肯定,而且蕴含着对自然充满敬畏和热爱的道德情感。当人们将道德情感倾注于自然,就会认识到人类与自然血脉相连。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自然万物本身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独立于人类对自然的功利性评价。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对自然的价值作了充分肯定,表达了对生命、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同志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逻辑必

 然。人类不应该是自然的掠夺者,而应该承继天地生生之德。但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掠夺,最终也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对传统工业化道路深刻反思的结果,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选择。新时代,我们要大力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系统治理生态环境理念。同志指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为老百姓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注重系统治理。在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中,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各个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我们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给自然留下休养生息的空间。要划定生态红线,把良好的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护起来。要保护和恢复湿地,保护天然林,严格保护耕地,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还应看到,人—社会—自然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密切相关。自然生态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增长方式和人们生活、消费模式的改变。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简朴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范文五篇【二】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母亲得以生存的关键,如果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就会使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并且是一种不治之症,只会越来越虚弱,最后直至死亡。如果地球母亲没有了,人类将不复存在。保护地球母亲,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历史地看,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不计其数,二氧化硫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塑料包装物和农膜污染导致的白色污染蔓延全国各地,土地荒漠化问题每年增加,曾使得我国每年遭受的沙尘暴天气由 20 世纪 50 年代的 5 次增加到 90 年代的23 次,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上千万亩,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野生动物成了世界濒危物种。

 现实地看,因为保护自然和生态而受益的地方创造了无数价值。中国的旅游胜地 x 山水、x、九寨沟、x、xx、x 西湖……哪一个不是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哪一个不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不仅让本地居民舒适安逸,还能创造无数的旅游收入,同时也为后人创造无数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加突出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到 2035 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前提与重要特征。

 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地球上的每个人携起手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范文五篇【三】

 自然是优雅的,优雅的如音符,自然是清纯的,清纯的如画……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类。正是如此,自然越是美丽,越是清纯,就越容易破坏。以前,自然是要多美就有多美。现在,无法想象了。我们现在用的纸张、一次性筷子···没有节制。自然如此宽厚了,人类却不知好歹。行道树吃进了风沙,可任然固执的为我们迎来新鲜空气,而我们,却固执的破坏着地球上的一草一木。

 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个村庄出现了一个大洞,深不见底,大家丢石头进去,听不见一点声音,一开始大家还有点害怕,后来渐渐地就不觉得怎么了。一位青年建议可以把生活垃圾、废品等东西丢进去,这样,就减轻了人类的负担。越来越多的人把不计其数的垃圾扔进去,大家都觉得很好。最后,又有人往里面扔东西时,一个小孩发现从天上掉下一个东西——就是当时他们试探这个洞深度丢进去的那个东西。我们把这个洞比作自然,那么自然忍受的了我们的破坏吗?不会,自然也会像这个洞一样。随着科技的发达,人类不断进步,可却行成了人类乱砍树木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资源,没有了水,我们人类也活不了。假如:我们面对着蔚蓝的大海,面对着洁白的云,面对者碧绿的西湖,是否会让你联想到,自然的美,是由我们人类创造的呢?不如,我们一起来面对一下自然吧!与现在的自然与以前的自然相比较,是现在的美,还是以前的美,不用想,是以前的美,以前,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大家一起动动脑筋,世界上有多少动物灭绝了?世界上又有多少动

 物在面临灭绝?呵呵,这像数星星。也许,世界上每一天都在灭绝一只动物,今天灭绝一只动物,明天又灭绝一只,计不其数。西湖是我们人类创造的,不久,西湖是我们人类毁灭的。

 自然忍受不了时,会与人同归与尽。

 人类活着,自然随伴,别再折磨自然了,自然像弱小的女子,禁不起人类的折磨。一起携手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你待它好,它也待你好。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范文五篇【四】

 “和谐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社会。在远久的古代,先哲们就提出“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等教育子孙要有和谐的心态,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

 但是怎样才能社会变得和谐呢?需要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以及“安定有序”。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更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了这些条件,创造和谐社会就不难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创造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点。歌德曾经说过:“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只有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保持她那朴实真挚的美。

 《魂归可可西里》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索南达杰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光荣牺牲。我之所以非常佩服他,是因为他身为 x 治多县委副书记,丝毫没有架子,带头保护可可西里,创建了我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伍——西部工委,并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地与亡命之徒搏斗。正是他的牺牲唤起了更多的人对藏羚羊的关注。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种事非常危险,还不如在家里吃喝玩乐。但是他放弃了享受,为保护大

 自然的事业奔波,是何等的伟大!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犯罪团伙走私国家保护动物猎隼。他们先把猎隼的眼睛用线缝起来,再放进窄小的木箱里,将猎隼运到国外。当警察救出猎隼时,发现一些猎隼的双眼因为缝上线已经红肿、发炎、溃烂,还有些猎隼翅骨骨折无法飞行,健康的不到十只,照片上的猎隼更是惨不忍睹。我的心里对那些惨无人道的罪犯怀恨入骨。如果有更多地像索南达杰一样热衷于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人该有多好啊!这样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猎隼无辜地受到伤害了。

 我们虽然不能像索南达杰那样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牺牲,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大自然。节约用水,少用塑料袋或是制止危害大自然的行为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人人都坚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将变成和谐的社会!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范文五篇【五】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生态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习总书记的“两山论”给出了最优解答,为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既让绿水青山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又利用经济发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将绿色生态当作最宝贵的财富,主动做绿色发展理念的“宣讲员”,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节日为契机,深入社区、校园、乡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的生

 态文明知识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凝心聚力,为祖国绿水青山增姿添彩,自觉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保护者。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人民根本福祉,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赋予广大党员干部的神圣使命。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保护绿水青山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争做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者,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归根结底取决于每个人的实际行动,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党员干部要起好带头作用,从自己和亲朋好友做起,积极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一次性用品,坚持绿色出行,参与造林绿化,认种认养认捐,将生态文明、绿色生活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以多种方式参与绿色生态建设,擦亮美好生活底色,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总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建设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党员干部要认真倾听、积极回应,让绿色中国成为“参天大树”,让老百姓在“参天大树”之下嬉笑乘凉。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增进民生福祉,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以绿色生态为基底解决污染治理难题,切实做守护生态的卫士,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需要,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绿色发展更有以人为本的“温度”。同样,绿色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作为七十五亿之一的我们,要积极参与到环保运动中,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大自然

 因你我的呵护而更加美好。

篇二: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

2022 求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学习心得体会

 6 月 1 日出版的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四时变化造就了不同的风景,万物葳蕤生长让华夏之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生态之美是自然的馈赠,是代代传承与守护留下的宝贵财富。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保护,擦亮理念、实践、价值“三重坐标”,在追“青”逐“绿”中绘就美丽中国画卷。

  擦亮生态文明“理念坐标”,在思想上追“青”逐“绿”。思想是最有力的指引,理念是行动上的方向。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知其目标、明其内容、通其意义,将理论“印刻在心”,将力量“落实在行”,充分认知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以理论效能充分释放实践动能。党员干部要保持对生态环境的清醒认知和理性认知,在回顾与反思生态建设过程的“反面案例”里汲取教训,

 正视客观存在的问题、直面时代赋予的挑战,辩证看待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吸纳和把握生态建设征程上的有益经验和先进典型优势,以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为使命责任,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循环模式的利用、转变经济发展的粗放型方式,以生态理念为生态建设道路上的“指南针”。

  擦亮生态文明“实践坐标”,在行动上追“青”逐“绿”。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之路上,我们是建设者、保护者,要以脚踏实地的行动来延展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正视问题、发现问题,最终要解决问题,“只说不做”是“假把式”,“只想不做”是“空谈者”,“只看不做”是“旁观人”,在生态环保上每个党员干部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谁也不能置身事外,谁也不能将自己的责任停留于口头之上。在实践中要聚力“转变”做好“文章”,我们要改变以资源消耗、产能损耗等为主的发展方式,要善于破旧立新、去粗取精,将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转变为新型能源和产业,促进产业的提档升级、加速动能的转换,在行动中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以“带头做”“争先做”激发群众的环保意识。

  擦亮造福为民的“价值坐标”,在志向上追“青”逐“绿”。党员干部要把生态环保这份事业不断推进下去,将之转化为“心中志”,将为民情融入其中,以“山清水秀生态优”为

 奋斗目标,以造福群众为价值导向,在志向上坚定不移,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长远利益出发,擘画更加美丽的生态画卷,以良好的生态提升群众的居住质量,以生态发展的优势扩展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让一幅幅“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点染群众的幸福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群众需求层次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原来的物质层面转向了精神层面的追求,从“求温饱”“求生存”转变为“求环保”“求生活”,党员干部要紧抓群众需求的“导向”,以全力以赴的奋斗将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2 2022 求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学习心得体会

 6 月 1 日出版的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这

 篇文章的丰富内涵,牢固树立“四个观念”,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养护的“新生态系统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并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系统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种深化。生命共同体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结合,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得到的是大自然的回报和恩惠。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保障。党员干部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站在人类文明发展高度,中国共产党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到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生态文明理念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立场、态

 度和决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努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做生态文明理念的学习者、宣传者和力行者。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经济发展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只有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才能保持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能在问题发生之后再以更大的代价去弥补,而是要让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良好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牢固树立环境就是民生的“新民生政绩观”。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

 质变的关键时期。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树立环境就是民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新民生政绩观。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深入推进生态修复;要减污降碳、标本兼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要绿色引领、循环低碳,打牢发展基本底色;要营造氛围、全民行动,共同建设美丽中国,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交出自己的优异答卷。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南。广大党员干部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三: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

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6 月 1 日出版的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凝心聚力投身生态文明实践,让乡村有“故乡味道”、有乡愁寄托;让城市有优美形态、有充足动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为事业发展聚力,共书美丽中国“生态读本”。

 强化为民造福“责 任担当”,厚植美丽中国“鲜明底色”。生态环境好,群众的健康指数高;生态环境美,群众的幸福指数高,人与自然关系密切。放眼我们的四周,无处不在的空气、淘米洗菜的水、种植农作物的土壤……生态环境和群众的健康、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无论是环境的污染,还是生态多样性的退化;无论是资源的紧缺还是水体质量的下降,关系的不仅是当代人的生活质量,更关系着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树牢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事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从乡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到禁烧秸秆,再到秸秆再利用的经验推广,

 以有力的举措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推动生态功能与经济发展建设的协同推进,共同为创造生态文明的美好而努力奋斗。

 打通生态优势“转化路径”,舒展美丽中国的“风采画卷”。“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加强生态建设是党员干部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我们要从当前和长远、内在和外在、经验和教训中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三对“辩证关系”,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和躬身入局的责任感,在工作实践中落实好植树造林、垃圾清运、降低能耗、节约资源等方面的要求,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打通生态优势的“转化路径”,为美丽中国的环保事业贡献力量。要在乡村发展中融入“绿元素”、厚植“绿优势”、增加“绿底色”,让绿色美为乡村增加诗意美,让生态绿为乡村的发展面貌增添活力。在城市的发展中,要以“生态优”为自身的发展优势,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以“绿动能”提振发展速度,大力推动山水人城之美的共生共荣,绘就城乡共富共美的新图景。

  凝聚家园保护“众人之力”,汇聚“美丽中国”澎湃动能。千条万条,生态保护第一条。在加快乡村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的过程中,在生态保护上的“门槛”不能缺失、“红线”不能模糊、“标准”不能降低。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广泛的环保宣传提升群众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开展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凝聚群众的共同力量,

 让生态保护理念成为群众的共同意识,让“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出力、人人尽力”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的良好局面。广大党员干部是生态环保的宣传者、践行者,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各方力量的融入筑起生态安全的“屏障”。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6 月 1 日出版的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共同运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如椽巨笔,擘画绿色发展的“千里江山图”,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运用“粗笔”勾勒“布局”,统筹整体规划,“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物种丰富,需要从大局着眼,制定区域治理方案慎之又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

 的有机链条。”广大党员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基本规律的认识,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全盘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领导人民在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等方面不懈探索,共同下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盘“大棋”。

 运用“工笔”描摹“细节”,对标精准施策,“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山西考察中首次提出环保“四治”。作为环境治理的“重头戏”,治气、治水、治山、治城就要相应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青山保卫战和城市环保综合整治攻坚战。“要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问题、目标、结果为导向,聚焦突出问题集中用力,着重从思想认识层面找原因、查根源,从工作推进层面找差距、补短板,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推动环境质量整体改善。

 运用“彩笔”创新“着色”,立足长远发展,“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要以坚强有力的党建引领和组织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同时要注意地域发展差

 异,因地制宜、活学活用,与城市规划、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共促并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得准的先干起来,看不准的可以等一等。”正是说明要稳扎稳打、干一事成一事,“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勇探“深水区”,层进“点线面”,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添砖加瓦。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指出,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功在长远、利在千秋,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点在“自然”、施力点在“我”。

 厚植“绿色”生态理念,于“我”入脑入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应根植于中华儿女内心,“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的态度理应体现在方方面面。自

 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古往今来息息相关、命运与共,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的馈赠与安宁。自然是大地清新亮丽的眼睛,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让碧波荡漾、气正风清。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贡献“我”力量,厚植“绿色”的生态理念入脑入心,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节约理念,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谨细态度,积极参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动图景。

  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于“我”见言见行。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无论是治沙防沙的“榆林精神”,还是荒原变林海的“塞罕坝精神”,都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换来的绿意盎然,是生动践行“两山论”的最好范本。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行”,需要贡献“我”力量,深入践行“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爱护自然为荣,以污染浪费为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细碎到“柴米油盐”的琐碎小事,覆盖到“衣食住行”的各种方面,把“低碳”“绿色”“环保”作为“新风尚”,让“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意画境,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景象,让“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美丽家园永续永存。

 致力“环保”氛围构建,于“我”聚力聚效。“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无论是云南大象的北上之旅,还是长江江豚再展微笑,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现的最美画卷;无论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还是建立国家公园体系,都体现着国家为生态文明建设擘画长远蓝图的坚定决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非日月之功,非尺寸之功,需要全社会营造出“绿色”“低碳”“环保”的氛围,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贡献“我”力量,要争做“环保卫士”、争做“监督卫士”,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全力拼搏奋斗姿态守护“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世美景。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近日出版的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指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为此,党员干部要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护绿色环境,促进生态宜居,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填充底色”。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本身就是在促进经济发展。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不但破坏生态,而且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伤害,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意背道而驰。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的感受最直接、最强烈,也最有发言权。如果老百姓生活在污染的环境里,没有了干净的水,看不到蓝天白云,即使经济发展了,也没有幸福感可言。和谐共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党员干部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引领群众保护好绿色环境,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让处处呈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大美乡村底色。

  坚持绿色发展,助力产业兴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足成色”。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要求。为此,党员干部要深入研究本地特点,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科技含量等手段,为绿色发展蹚出一条生态新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按照生态保护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发展方向,以绿色经济为本地发展强基固本。要以绿色发展助力产业兴旺,在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中,带领群众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做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色。

 做活绿色经济,促进增收致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添亮色”。发展才是硬道理。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党员干部要坚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充分发挥“领头羊”和“主心骨”作用,在守护好绿水青山这一金山银山的大前提下,以谋长远、开新局、谱新篇,挖掘和培植本土特色,积极探索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子。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进一步激发群众投身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让老百姓充分享受绿色发展的生态红利。要带领群众在保护

 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财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添亮色。

篇四: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 。

 深刻阐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必由之路和发展任务,鲜明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必将推动雪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生态兴则文明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最严保护范围占全区国土面积的 45%,建设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 22 个,为群众提供 70 万个生态岗位。从树木成荫的南山公园到百鸟齐飞的拉鲁湿地,从雅江两岸的“绿色长城”到藏北羌塘的“动物乐园”,山川草木纯净如初,飞禽走兽怡然自得,雪

 域高原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彰显出我国绿色发展的勃勃生机。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生活在高原上的各族群众,长期以来同大自然相互依存,形成了同高原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但西藏地区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敏感,一旦破坏难以修复,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迈步“十四五”,启航新征程,要结合这种地域特点,引导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释放出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红利”。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要保持战略定力,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考察调研,坚持因地制宜,以系统方案和科学举措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要以人为本,促进生态保护同民生改善相结合,更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共建良好生态、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环。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对历史负责、

 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坚持绿色发展之路,筑牢生态文明之基,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篇五: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 体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雾霾少了”“环境美了”,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切身感受。

  生态好,发展才会更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背后,是我们这个拥有 14 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坚定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擦亮”蓝天

 走绿色发展之路

  “十三五”期间,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擦亮”蓝天,很多地方不再把生态环境保护看成是给发展“拖后腿”,而是将绿色发展作为新机遇和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之路。

  在河北省迁安市的市标广场,用不锈钢打造的“铁原子”城市雕塑静默矗立。迁安拥有丰富铁矿,一度钢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钢铁让当地人富了起来,也曾让当地群众饱受空气污染之苦。

  去产能成为河北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之策。自 2014 年以来,“钢城”迁安累计压减 1000 万吨铁、1000 万吨钢的产能。同时,当地钢铁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

 品,提升钢铁产业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近几年,迁安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迁安市的绿色转型并非个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 23.4%。

  “蓝天白云更多,清新空气常在”正成为现实。今年 1-9 月,全国 33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 87.2%,一些城市已经较大幅度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

  保卫碧水

 壮士断腕动真格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以往,我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代价,导致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近年来,随着大理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外来人口逐渐增多,餐饮客栈服务业快速发展,加之洱海流域截污治污设施基础薄弱,以致污染日益加重。

 为还“母亲湖”一份健康,近几年,大理壮士断腕,全面打响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等攻坚战。2017 年 4 月,洱海迎来史上最严整治,洱海核心区所有餐饮、客栈一律暂停营业,配合整改。2018 年6 月,4400 多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建成,实现了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

  动真格也见了真效果。随着整治工作不断推进,洱海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2017 年洱海水质实现 6 个月Ⅱ类,2018、2019 年连续两年洱海水质实现 7 个月Ⅱ类,今年 1 至 5 月洱海水质为Ⅱ类,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助推了全域旅游发展,2019 年大理州共接待游客 5300 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 941亿多元,均实现同比增长。

  应该说,水污染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向水污染宣战,应成为个人、社会、政府的共识。一方面,要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另一方面,政府要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和违建项目,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严格控制各类环境风险。

  守护净土

 精准治污下功夫

  富饶肥沃的土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才能让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地域性、长期性等特点,因此

 在治理上就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修复,避免盲目“一刀切”。

  保障耕地安全,才能“吃得放心”。目前,我国已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四年负增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75%。未来,还要将污染耕地修复纳入生态建设长远规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配套政策扶持,如通过国家专项基金,对以净化为目标的耕地修复工作给予启动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减轻地方政府压力。

  严格建设用地准入,才能“住得安心”。要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做好污染状况调查、监测和评估。对存在污染风险的地块,不一定急于修复、急于使用,如果不能确保安全就坚决不用,特别是不能作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离不开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保障,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监督。由于土壤污染的特点使得其很难引起关注,还应加强土壤污染的科普与宣传,增强全社会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土壤污染防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人都是受益者。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汇聚全社会的磅礴力量,久久为功向前进,我们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篇六: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

绿色低碳生活演讲稿

 低碳演讲稿 1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年级的-x。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同学们,你是否记得我国北方地区漫天飞扬的黄沙,你是否记得西南地区干旱龟裂的土地?江南地区泛滥肆虐的洪水,在你的脑海中是否还存有记忆?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唤起了全世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给了我们沉重的警示。

 我们的水井在一尺尺伸向地心,我们的绿地在一片片被砂砾盖起,广阔的天空不再湛蓝,大片的森林正在绝迹,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资源正在一点点枯竭,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失去它的承载能力! 如今,‚低碳、绿色、环保‛的理念,不仅走进了上海世博会,而且被更多的人们倡导和参与。

 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父亲方大强的扮演者张国强,坚持不用纸巾,常年自备手帕。

 x 月 x 日的‚无车日‛,让城市里滚滚不息的车流不见了,马路上显得不再拥挤。

 人们用骑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传递低碳环保的信息。

 可是,在我们身边,有的人让日光灯彻夜不息,有的人随手丢弃一次性垃圾,有的人尽情享受空调带来的清凉安逸。

 作为一名中学生,只要我们从点滴做起,和浪费现象说再见,就能做低碳环保的主人,和大人一样思考解决问题。

 古人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当我们开始习惯自带白开水,当我们自觉拧紧滴水的水龙头,当我们把乱飞的塑料袋主动拣起,当我们用作业本的反面演算练习,我们就成了一名拯救地球的卫士,拥有了创造绿色世界的能力。

 同学们,为了绿色重回身边,为了黑烟离开天际,为了河流变得清澈,为了在新鲜的空气中自由呼吸,让我们多一份对地球的责任,多一份对母亲的呵护,携起手来,同声呼吁——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低碳演讲稿 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早上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低碳‛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哥本哈根峰会到上海世博;从节能减排到绿色 GDP,从艰苦朴素到勤俭节约,‚低碳‛时代已如约而至,慢慢步入我们的生活。我们追求的健康生活不仅

 要‚低盐‛、‚低糖‛、‚低脂‛,更要‚低碳‛,‚低碳生活‛是提倡大家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个人碳排量,通过减少生活所耗用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实际上就是一种绿色、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它呼唤人们,从生活的各个细节出发,节约地球上的有限资源,保护地球环境,关心地球健康。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态度,是一种追求时尚的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在全世界都倡导低碳的 20-年,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除了关注低碳经济,除了关注新能源的利用,我们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微薄之力。每节约 1 度电, 就能减少 1 公斤二氧化碳排放;每节约 1 升汽油,就能少排放2.3 公斤二氧化碳。夏季空调调高一度,就可节省 10%的能耗;用节能灯替换白炽灯, 产生的温室气体将减少 4 倍。

 但是在工作生活中"高碳"行为数不胜数经常有如下现象:工作浪费纸张、夏天盖着被子开着空调、办公室里的电脑始终不关、把电灯开上个彻夜到明、水龙头不能及时关闭、家里的冰箱总是塞满乱七八糟的东西……生活中、工作中的。可见,现在对于‚低碳生活‛,已经不是‚倡导‛的时代,

 而应该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在生活工作中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要选择低碳生活的态度。

 低碳生活中的细节与方法想要多少有多少,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完全可以‚低碳‛。少用纸巾,重拾手帕;每张纸都双面打印;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不坐电梯爬楼梯;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睡眠‛模式;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减少硬盘工作量;将普通灯泡换成节能灯;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你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是在为‚减碳‛做贡献。这些即降低生活成本,又有益对于环境的保护。‚低碳‛效果好坏,在于我们能否养成好习惯,我们要将低碳的生活态度持之以恒的融于生活,不防时时问问自已:‚今天,我‘低碳’了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点滴努力,把‚低碳生活‛的理念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升油、一张纸开始,实现全民行动,人人出力。

 低碳演讲稿 3 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

 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去年,中国政府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决定到 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跋涉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时代已约而至,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这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的事情上,我们应当振臂高呼‚提倡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其实,‚低碳‛就在我们身边。

 当我们的家庭有了一辆小轿车时,可以尽量减少驾驶私家车的次数。当我们去不远的地方时,我们应考虑是否驾驶小汽车,因为一量启动小汽车油耗,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时,我们就应骑自行车,这是非常不错的明智之选。另外驾驶员们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加速等等,也可以为‚低碳生活‛尽一份力。同时我们应该多步行或多骑自行车,在大城市的人们,还可以多乘轻轨或地铁,减少汽车对地球的`污染。

 去商场购物是以前唯一的购物方式,而如今,在倡导‚低碳生活‛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取网上购物的方式,在网上购物既方便又实惠,虽然没有面对面地看到实物,但其实货物本身还是有保障

 的。这样就可以减少出行时交通工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如果去商场购物,尽量不要购买商场中的塑料袋,我们可以自带以前使用过的完好塑料袋,多次利用;也可以携带环保购物袋,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低碳生活‛中,废物利用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标题中,‚从我做起‛这四个字不会有多少人能做到,但有利巧妙利用废物的妙招可供一些‚懒人‛使用。一般家庭都有很多废弃的盒子,如肥皂盒、牙膏盒等,其实稍加裁剪,就可以轻松奖它们废物利用,比如制作成储物盒,可以在里面放茶叶包、化妆品之类的物品;还可以利用方便盒、罐头瓶制作一个漂亮的台灯;喝过的茶叶渣,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还能改善睡眠…… 同时,多种一些花花草草,也是非常不错的明智之选。植物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为我们的家增添一丝绿色。阳台上,摆上几盘花,闲暇时候浇浇水,观察它们的生长,也是不错的消遣呢! 在低碳经济问题上,人们需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经济不是

 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从现在做起;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关系每个人的事情,应对全球变暖,关乎地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

 社会高速发展,正以冰川的消融为代价,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无情萎缩。50 年后的地球版图与今日大相径庭,不少国家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危险,受到生存危机的并不仅仅是北极熊,‚我们已经行动起来,你呢?‛ 让我们行动起来‚提倡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低碳演讲稿 4 老师、同学们们:

 早上好!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

 我们是地球的主人,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它,不污染地球。低碳生活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不浪费,就能为大自然节省一些 1、吃饭时,少用一次性筷子、勺子和泡沫打包盒,多用多次性用品,减少白色污染,让地球多一份天然。

 2.用纸写字时,纸可以两面写,这样,就可以减少一半树木的砍伐,多一点清新的空气,少一点二氧化碳。

 3.出行时,尽量选择公共汽车或自行车,尽量少开私家车,减少尾气的排量,减少对臭氧层的污染。

 4.洗手时,尽量做到一水多用,洗完手的水还可以冲马桶、洗菜等事情,这样就可以减少水的用量等。

 低碳生活只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从节电、节水、节碳、节油、节气这种小事做起,低碳生活是我们要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去行动,就可以接近低碳生活,就可以达到低碳生活的标准。

 低碳演讲稿 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班的--。今天我站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爱护校园,保护环境》。

 学校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是我们播种梦想、收获希望的地方。我们的校园绿树成荫,有如荫如盖的紫藤萝长廊,四周环绕着星罗棋布的小花坛,随着季节的变换,盛开出不同的鲜花,呈现出不一样的美景;我们的教室窗明几净,桌椅整齐地排列着。在郁郁葱葱的校园里,不仅有浓郁的书香气息,还有蓬勃的青春活力,校园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在这美丽的环境中,我们呼吸着新鲜空气,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但是,有一些同学却不能好好爱护自己的这个家。总有几个袋子、纸屑、易拉罐被随意的抛出,掉在某个角落里、小路边;总有

 不安分的手要去采摘花坛的鲜花、有不安分的脚去践踏草地的小草;吃完串串后的竹签扎在了树上;倒垃圾的同学将垃圾漏出到路上,却并不随手去捡起来。还有其他类似的行为,虽然只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但却破坏了校园的环境,破坏了同学们学习的心情。而那几片零星的垃圾,又要有多少同学花多少时间去捡拾,原本只是一个微小的动作,却给其他人带来了莫大的影响,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自己的行为更文明些,更得体些呢? 记得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外国人走在中国的大街上,正好看见一位中国青年随手扔了一个塑料空瓶,外国人赶忙走上前去捡起来丢进了垃圾桶。这一扔一捡之间,将国人的道德素养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不能像故事中的青年那样,把垃圾随手乱扔,那样,我们丢掉的是文明,失去的是品德。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该多做有益于环境的事,有益于国家的事,做一个美好校园的守护者。合肥是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名小市民,我们也应该为我们城市的今天和明天添砖加瓦。

 各位同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能仅靠老师的提醒,同学的监督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更应该做到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爱护我们的校园环境,共同营造更美好的校园! 谢谢大家!

 环保绿色低碳生活演讲稿 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及感悟 5 5 篇集锦

 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及感悟集锦 1 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色文化,是我们上党老区的传家宝。无论在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还是在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改革年代,红色文化一直激励着长治人民奋勇前进。在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太行精神,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从坚定理想信念着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今天,我们面临着‚四种危险‛和‚四大考验‛,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党员干部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把全市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以我们身边鲜活的典型申纪兰、段爱平、申飞飞等模范人物为榜样,坚定信仰,忠诚不二,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继承优良传统,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太行儿女的奋斗历程,既是一部气势恢宏的革

 命战争史,也是一部感天动地的作风建设史。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各级干部要勤思勤为不懈怠,真抓实干不浮躁,清正严明守纪律,以经济发展的新成效,造福一方百姓。

 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攻坚克难,大胆实践,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长治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必然选择。我们要紧密结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传统产业循环率、新兴产业占有率和节能降耗减排率,既要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把地下资源的文章做好,更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地上资源的文章做好,加快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加快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粗放增长向绿色发展转变,早日实现资源城市向经济文化城市的转型。

 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扭住发展不动摇,奋力实现我市经济浴火重生。革命先烈流血牺牲,就是为了让我们过上幸福生活。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必须致力发展。唯有发展才能解决制约长治发展的‚瓶颈‛,进而以发展之力蓄积突破之势。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既要把‚两学一做‛抓好抓出成效,又要把活动焕发出来的政治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推动发展、

 造福百姓的实际行动。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按照省委骆惠宁书记的安排部署,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坚持在项目建设上下苦功,坚持在回稳促增上做文章,坚持在改革创新上出真招,狠抓安全生产不松懈,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继续办好...

篇七: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

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6 月 1 日出版的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迈向新的赶考路,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争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急先锋,以“三色笔”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图”。

 绿色“打底”映初心,绘一幅“绿水青山入画来”的“生态图”。“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得出的历史规律,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和“初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全国上下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污染防止攻坚战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持续发力,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国家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和修复,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近六十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几代建设者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境界,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这种奇迹背后,就是对绿色初心的执着坚守。奋进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发展初心,坚决摈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新路,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让生态“绿苗”破土而出。

 红色“勾边”守底线,绘一幅“湖光秋色两相和”的“生态图”。“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当地通过刮骨疗毒,放弃了乱开滥采的老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绿色产业,告别了“光灰年代”,走出了一条“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幸福路。事实证明,人与自然是相谐相生的命

 运共同体。作为地方党员干部,就是要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坚决铲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杂草”,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权衡好发展与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守住耕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趋利避害,求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大“公约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蓝色“点缀”逐梦去,绘一幅“星辰大海壮辽阔”的“生态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追求的是量与质的“双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向实现第二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放眼长远、逐梦未来、创新求变、不断突围,勇于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束缚,通过思想、科技等方面的创新,努力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这样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走出发展“怪圈”,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以山清水秀天蓝的“美丽中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色添彩。

 读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6 月 1 日,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练好可持续的绿色生态“内家功”,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仅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还能让青山绿水更加美丽,永葆祖国河山的“好风光”。

 坚守“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绿色理念,牵好低碳发展“牛鼻子”。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实现绿色转型,势必会遇到很多阻力,这时就迫切需要一个绿色转型的自觉意识和科学思路。正如总书记所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如果没有绷紧“绿色理念”这根弦,盲目地迎合组织各项部署安排,甚至对一些西方国家打的“环境牌”讳莫如深,就会陷入他人的节奏,被牵着鼻子走。广大党员

 干部要主动认识到绿色转型的重要性,化“要我做”为“我要做”,牢牢抓住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严格落实组织的基本思路,结合地方实际,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牛鼻子,推动劳动、能源、技术等生产要素趋向绿色生态平衡,谱写一张可行的绿色发展“施工图”。

  确定“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行动方向,打好环境防治“攻坚战”。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如果绿色发展理念光“入脑”,不“见行”,那么再好的理念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生态环境期望值,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雾霾、污水、荒漠化、白色污染等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具体问题,要及时做好对接工作。同时坚持工作效益和战略定力,小毛病“马上就干”迅速落实,大问题则从长计议稳步前行。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根据不同情况设定不同“时间表”从而“对症下药”,并及时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方是广大党员干部工作能力的体现。

 构建“落霞与孤鹜齐飞”的价值体系,提升生态经济“含金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十根手指弹钢琴”,把握这种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不是没有立场的“骑墙派”,更不是无所作

 为的“和稀泥”,而是有所主张地“两条腿走路”。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组织领导下推动构建政府、企业、群众等多个主体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水、地、林等生态资源定价,在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下构建统一的价值体系,一方面为传统生产方式画下环境的红线,另一方面挖掘出新型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双管齐下走上“经济与生态齐飞”的美好发展道路。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修炼绿色协调可持续的环境保护“内家功”,永葆山水“风光”,让万里河山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珍贵财富。

推荐访问: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 共处 心得体会 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