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高中地理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10篇

时间:2022-09-08 11:10:04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地理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10篇高中地理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22022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全面提 升教育质量〃教师专题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10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10篇

篇一:高中地理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2022 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全面提

 升教育质量〃教师专题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为落实好《总体方案》要求,今年 6 月,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XX 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两清单一安排”》(以下简称“两清单一安排”),为我省教育评价改革确定了目标和路径,明确了清单和任务。围绕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精神和“两清单一安排”要求,结合鹰潭工作实际,我就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谈几点认识。

 一、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鹰潭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

 任务始终,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我们成立了全市思政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思政工作格局。我们建立了全市学校思政工作会议制度,大力推进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我们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到学校上思政课,精心组织开展思政课活动周活动,举办优质思政课大赛,广泛开展“讲思政课、听思政课、赛思政课、评思政课”四项特色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精心讲好思政课、学生认真学好思政课的浓厚氛围。我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思政德育工作举措,加快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出台《全市中小学德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通过大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优化思政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举办思政德育教师高级研修班,上好“开学第一课”,设立立德树人基金会,精心组织优秀模范乡贤到学校上思政课,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向善向上,努力争做时代新人。

 二、以破“五唯”为导向,坚持科学教育评价 “五唯”是旧有教育评价问题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总体方案》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鹰潭市坚持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立足基本市情,坚持积极、稳慎、务实,改进结

 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既大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和导向,又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我们将认真落实《总体方案》精神,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坚决不搞基于分数、升学、项目、奖励等量化标准的排队和评比,坚决不把排名、评比或者评估与相应的激励政策与分配政策简单挂钩。我们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全市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将加速推进劳动教育试点改革,加快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

 三、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协同推进评价改革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通力配合、协同推进。《总体方案》指出,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鹰潭市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这五个关键主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领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特点,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我们将积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我们将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

 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我们将进一步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我们将持续改革用人评价,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引导全市上下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努力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新的时代,赋予中国教育新的使命。鹰潭市将始终坚持科学教育评价导向,不断把教育评价改革引向深入,为教育改革发展装上强大引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2022 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全面提

 升教育质量〃教师专题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去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为落实《总体方案》要求,今年 6 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XX 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两清单一安排”》。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有关教育评价改革部署要求,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顺应广大师生、

 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期待,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之战”。

 《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是指导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推动《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必须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认识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大意义。全市各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都要带头学,潜心研究教育,学懂弄通政策。领导小组要带头抓好专题学习,督促指导所有成员单位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中心组专题学习内容。在全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部署开展学习研讨,组织专家学者、骨干教师进行宣讲,确保覆盖到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通过学习、研讨、培训、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教育改革评价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总体方案》精神,教育引导全市学校、家庭、社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教育评价改革上来,搞清楚“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在全市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中营造改革氛围,凝聚改革共识。

 二是抓实重点任务。《总体方案》全文近 6400 字,包含导语、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 4 个版块,仅重点任务篇幅就近4800 字。《总体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实事求是,针对性强,聚焦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进行部署,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并分两个阶段提出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

 《总体方案》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 5 类主体,坚持破立结合,重点设计了 5 个方面 22 项改革任务。

 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就是要推进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履行职责,通过考核、评估、问责等方式倒逼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必须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的职责,破除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近年来,新余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破难题,在推进科学履职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成立了新余市化解大校额大班额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相关议事规则;在全市学校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旁听制度,各级宣传部班子成员、教育部门班子成员、学校班子成员及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每学期至少到校旁听或参加思政研讨 1次;全面开足开齐《红色文化》课程,每周同上“红色文化教育”课、每月同上重大事件思政课,市委书记、市长带头上思政课;对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进行了督导评价;启动了全国教师发展协同创新试验区创建工作;成立了新余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研究通过了《新余市“润心行动”实施方案》,将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启动“润心行动",并建立全市学生身心健康数据平台;全面推行了高中、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荷工程”成为了民生品牌,取得了家长满意、学生开心、学校欢迎、社会赞同的效果,入选了 2020 年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水花行动”让全市1.7 万名小学四年级学生掌握了游泳技能和知识,并将游泳列入中考体育选考项目;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大课间体育展示活动等

 等。总体看来,新余市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教育的难点、热点和痛点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五唯”现象依然存在,还需要我们认真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切实把教育评价改革落到实处。

 三是推动改革落地。我将科学履行好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新余市委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制度;推动建立党委和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推动将教育评价改革情况纳入纪检监察、巡察工作、经费监管以及教育督导,加强考核结果运用的监督检查,强化结果运用;完善对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推动并积极参加全省教育改革试点,围绕教育评价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争取形成 1-2 个有特色、可复制、能推广的改革实践经验。督促协调各部门对照改革重点任务,结合实际制定落实举措,合力推进《总体方案》落实落地。

 2 2022 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全面提

 升教育质量〃教师专题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决定学校办学和教育实践导向,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龙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

 纲领性文件,从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五个层面进行系统部署,引导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促进教育评价回归立德树人本位,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战略价值。

 教育评价是教育治理的核心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直接反映教育方针政策的价值取向,决定教育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塑造教育管理、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行为模式,影响全社会的教育观念和家庭的教育选择,涵养新时代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近年来,萍乡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抓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要机遇,奋力推进“五区”建设,打造“最美转型城市",以勇当教育改革发展“排头兵"的姿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以教育治理能力为主抓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目标,系统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力构建教育发展新生态,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聚焦目标抓贯彻,始终把牢教育正确发展方向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功能是“育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就是要回归教育本质,将育人功能放在首要位置,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认真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促使教育以人为本。

 一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事业首先是党的事

 业。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髙度重视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市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深刻把握教育工作的政治属性、宗旨方向和目标任务,把党的教育方针全方位的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以坚定不移的战略定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教育系统干部选任考核、重要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安排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坚决杜绝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

篇二:高中地理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22 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教师专题网络培训心得体会(共三篇)

 第一篇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为落实好《总体方案》要求,今年 6 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XX 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两清单一安排”》(以下简称“两清单一安排”),为我省教育评价改革确定了目标和路径,明确了清单和任务。围绕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精神和“两清单一安排”要求,结合鹰潭工作实际,我就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谈几点认识。

 一、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鹰潭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始终,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我们成立了全市思政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思政工作格局。我们建立了全市学校思政工作会议制度,大力推进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我们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到学校上思政课,精心组织开展思政课活动周活动,举办优质思政课大赛,广泛开展“讲思政课、听思政课、赛思政课、评思政课”四项特色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精心讲好思政课、学生认真学好思政课的浓厚氛围。我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思政德育工作举措,加快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出台《全市中小学德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通过大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优化思政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举办思政德育教师高级研修班,上好“开学第一课”,设立立德树人基金会,精心组织优秀模范乡贤到学校上思政课,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向善向上,努力争做时代新人。

 二、以破“五唯”为导向,坚持科学教育评价

 “五唯”是旧有教育评价问题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总体方案》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鹰潭市坚持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立足基本市情,坚持积极、稳慎、务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既大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和导向,又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我们将认真落实《总体方案》精神,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坚决不搞基于分数、升学、项目、奖励等量化标准的排队和评比,坚决不把排名、评比或者评估与相应的激励政策与分配政策简单挂钩。我们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全市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将加速推进劳动教育试点改革,加快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

 三、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协同推进评价改革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通

 力配合、协同推进。《总体方案》指出,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鹰潭市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这五个关键主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领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特点,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我们将积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我们将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我们将进一步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我们将持续改革用人评价,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引导全市上下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努力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新的时代,赋予中国教育新的使命。鹰潭市将始终坚持科学教育评价导向,不断把教育评价改革引向深入,为教育改革发展装上强

 大引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篇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去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为落实《总体方案》要求,今年 6 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XX 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两清单一安排”》。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有关教育评价改革部署要求,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顺应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期待,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之战”。《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是指导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推动《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必须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认识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大意义。全市各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都要带头学,潜心研究教育,学懂弄通政策。领导小组要带头抓好专题学习,督促指导所有成员单位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中心组专题学习内容。在全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部署开展学

 习研讨,组织专家学者、骨干教师进行宣讲,确保覆盖到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通过学习、研讨、培训、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教育改革评价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总体方案》精神,教育引导全市学校、家庭、社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教育评价改革上来,搞清楚“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在全市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中营造改革氛围,凝聚改革共识。

 二是抓实重点任务。《总体方案》全文近 6400 字,包含导语、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 4 个版块,仅重点任务篇幅就近 4800 字。《总体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实事求是,针对性强,聚焦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进行部署,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并分两个阶段提出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总体方案》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 5 类主体,坚持破立结合,重点设计了 5 个方面 22 项改革任务。

 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就是要推进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履行职责,通过考核、评估、问责等方式倒逼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必须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的职责,破除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近年来,新余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破难题,在推进科学履职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成立了新余市化解大校额大班额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相关议事规则;在全市学校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旁听制度,各级宣传部班子成员、教育部门班子成员、学校班子成员及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每学期至少到校旁听或参加思政研讨 1 次;全面开足开齐《红色文化》课程,每周同上“红色文化教育”课、每月同上重大事件思政课,市委书记、市长带头上思政课;对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进行了督导评价;启动了全国教师发展协同创新试验区创建工作;成立了新余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研究通过了《新余市“润心行动”实施方案》,将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启动“润心行动”,并建立全市学生身心健康数据平台;全面推行了高中、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荷工程”成为了民生品牌,取得了家长满意、学生开心、学校欢迎、社会赞同的效果,入选了 2020 年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水花行动”让全市 1.7 万名小学四年级学生掌握了游泳技能和知识,并将游泳列入中考体育选考项目;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大课间体育展示活动等等。总体看来,新余市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教育的难点、热点和痛点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五唯”现象依然存在,还需要我们认真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切实把教育评价改革落到实处。

 三是推动改革落地。我将科学履行好市委教育工作领导

 小组组长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新余市委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制度;推动建立党委和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推动将教育评价改革情况纳入纪检监察、巡察工作、经费监管以及教育督导,加强考核结果运用的监督检查,强化结果运用;完善对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推动并积极参加全省教育改革试点,围绕教育评价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争取形成 1-2 个有特色、可复制、能推广的改革实践经验。督促协调各部门对照改革重点任务,结合实际制定落实举措,合力推进《总体方案》落实落地。

 第三篇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决定学校办学和教育实践导向,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龙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从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五个层面进行系统部署,引导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促进教育评价回归立德树人本位,为教育事业发展指

 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战略价值。

 教育评价是教育治理的核心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直接反映教育方针政策的价值取向,决定教育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塑造教育管理、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行为模式,影响全社会的教育观念和家庭的教育选择,涵养新时代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近年来,萍乡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抓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要机遇,奋力推进“五区”建设,打造“最美转型城市”,以勇当教育改革发展“排头兵”的姿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以教育治理能力为主抓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目标,系统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力构建教育发展新生态,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聚焦目标抓贯彻,始终把牢教育正确发展方向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功能是“育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就是要回归教育本质,将育人功能放在首要位置,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认真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促使教育以人为本。

 一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事业首先是党

 的事业。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市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深刻把握教育工作的政治属性、宗旨方向和目标任务,把党的教育方针全方位的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以坚定不移的战略定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教育系统干部选任考核、重要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安排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坚决杜绝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促进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各级各类学校要在资源配置、评优评先、考试招生等方面突出立德树人这一关键任务,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篇三:高中地理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22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守正出新的地理课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2019 年年初,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一、修订背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组在的统一部署下,从三方面进行了课标修订的前期研究。

  一是文献研究。内容包括: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文献,尤其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以及发布的有关文件;地理科学发展文献,结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内容,关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地理教育发展文献,关注当前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地理课程评价实践等;教科书研究文献,从初中地理教科书内容的变化,把握地理课程内容的新动向,如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三大内容占比的变化,区域选择的变化等。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我们更加明确了地理课程要有清晰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育人目标,要有体现地理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独特贡献的课程内容,要有反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指导。

 二是对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现状进行调研。我们确定了调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即“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和‘顶天立地’”。“摸清情况”就是全面了解《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2011 年版义教课标”)实施的基本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找准问题”就是要有问题意识,着力了解和

 研究地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顶天立地”就是我们进行调研的目的,即通过调研和学习,进一步明确课标修订的方向,既要保证此次课标修订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地理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地理教育的育人价值,又要符合初中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心智水平、学习规律,使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此次调研选择了辽宁、山东、湖南、安徽、云南、内蒙古六个省级行政区,大约有 2500 多名地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参与此次调研。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书面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基本了解了初中地理教育现状和广大教研员、一线教师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义教课标”)的期望。例如,课程目标应进一步突出育人导向,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地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将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教学;课程结构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处理好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的关系,并统筹考虑与小学和高中的纵向衔接,与同学段相关学科的横向衔接;课程内容应在夯实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突出时代特征;课程实施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要求应明确具体、利于操作、讲求实效。

 三是进行地理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我们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爱尔兰、加拿大安大

 略省、新加坡、芬兰、俄罗斯、法国、韩国共 13 个国家(或地区)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这些国家(或地区)有较为深厚的地理教育传统,是引领国际基础地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对这些国家(或地区)2010 年以后颁布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内容集中在课程标准的框架、课程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地理学科能力和技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业质量标准与评价、教学要求八个方面。通过梳理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初中地理教育发展的一些趋势,如重视空间能力和地理技能,以及跨学科能力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通常以地理核心概念、核心主题或核心能力等组织课程内容;倡导地理探究、田野调查、案例学习、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地理教学方法。这些国际经验对我们修订课标有重要的启示。

 二、修订的总体思路 基于前期的研究成果,我们确定了此次课标修订的总体思路,即两个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从目标导向来说,一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地理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优势,彰显地理课程育人价值;二要从学生立场出发,更接近他们认识地球、认识地理环境、认识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思路,搭建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使地理课程标准“有温度”;三要更新课程内容,平衡好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关系,并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推进教学改革。

 从问题导向来说,一是解决课程价值问题,即依据义务教育培养

 目标,确定地理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形成能体现地理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性育人要求的地理课程目标,并以核心素养统领整个课程标准;二是解决课程内容结构问题,从学生认识人类地球家园的角度出发,重新考虑课程内容结构框架,并在此框架中提高地球科学、海洋科学等相关内容的显示度;三是解决课程内容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问题,在具体的“内容要求”条目设计中,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体现“做中学”的要求,同时把握好课程内容的容量和难度,适应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

 依据课标修订的总体思路,并遵照课标修订的统一要求,确定了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框架。

  三、课标内容的主要变化与突破

 (一)核心素养的确定

 依据义务教育“三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下,借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仍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体现了地理学的本质,反映了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的地理方面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所需要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则是学生秉持人地协调观、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在分析和解决地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时所

 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

 我们认为,核心素养的确定要考虑两个“一致”:一是与上位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中的培养目标取向一致,形成一个统一体;二是与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定义、内涵的表述上基本保持一致,形成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育人价值的连续体。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具体表述,在育人价值方面更加强化时代的新要求,并且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联系更加紧密。

 依据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修订组确定了地理课程的四个目标。每一个目标围绕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从认知地理知识、学习和运用地理方法和技能、提升思想观念三个方面进行描述,是对 2011 年版义教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和提升,利于教师汲取已有经验,加深对地理课程的理解。表1 以“综合思维”为例,展示与之对应的课程目标。

 (二)地理课程框架结构的调整

 尽管广大地理教师对现行的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是认可的,但是面对新要求,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仍需加以改进、重组。例如,一些学界的专家要求加强地球科学教育,而原内容结构中关于自然地理(地球科学内容的一部分)的内容多包含在世界地理部分,不够突出;又如,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更好地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而原内容结构中没有明显的展现;再如,原内容结构是以区域地理学的领域(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平行设计安排,从学生学习角度考虑,认知人

 类地球家园的逻辑线索还不够鲜明,等等。因此,修订后的课程内容结构力求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出发,展现认识人类地球家园的一种思路或路径,并在这个内容结构中更好地解决地球科学等内容的显示度问题,以及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问题。

 表达了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思路:从空间尺度的视角进行组织,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课程内容以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核心线索,将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贯穿其中,形成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结构。在“认识全球”部分,落实了加强有关太空探索、地球科学、海洋科学内容的要求。

  (三)地理课程内容的调整

 对地理课程内容的调整,努力做到两个“突出”。

 一是突出基础性和时代性。尽管小学科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部分地理内容,但是侧重点与地理课程有所不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理课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需要筛选最为基础的内容。例如,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世界大洲、地区、国家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和人地关系,中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人地关系,地图等地理工具的运用等。同时,地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体现出地理对科学认知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就要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性的内容,让学生感知地理学科的价值。例如,主题一“地球的

 宇宙环境”,安排了太空探索内容,尤其要求了解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主题三“地球的表层”,安排了加强国际合作的内容;主题四“认识世界”,安排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内容;主题五“认识中国”,安排了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内容。

 二是突出地理活动和实践特色。地理活动(动脑、动手、动口等)和地理实践由两条线索支撑:一条“暗线”隐含在“内容要求”之中,一条“明线”表现在每个学习主题的“教学提示”中,都有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如何使用学习素材、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提示。此外,附录 1“地理学习活动参考示例”和附录 2“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示例”,为教师组织学习活动和地理实践提供参考。

 在具体的“内容要求”表述中,将学生地理学习活动行为贯穿其中。例如,“认识中国”主题中,有一条内容要求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其中,行为条件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行为要求有“说出”“说明”“认识”,核心内容是“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这种“行为条件+行为要求+核心内容”的行为化表达方式,强化了地理课程“做中学”的要求,有利于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这样的写法贯穿全部“内容要求”。

 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减负”的要求,修订组在行为动词的选择上注意层次的区别(图 5),总体来

 说,较易和中等难度的行为动词占到 90%以上。

 (四)地理课程学业质量的研制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两年地理课程学习之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对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需要把握好每个学习主题中的“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的异同。两者都有评价的功能,但是评价的着眼点又不相同。

 “学业要求”是对学习主题内容的概括,体现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学业质量”是对学生面对不同情境时,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展现出的价值观、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综合评定,反映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地理课程内容分为五个主题,依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异同,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第一、二个主题为第一部分,第三个主题为第二部分,第四、五个主题为第三部分。按照这三个部分,依次对学业质量进行了描述。在学业质量的描述中,特别观照了学业表现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充分体现了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的设计思路。例如,对第一部分的学业质量描述如下:

  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图像、模型、模拟演示实验、影视片段等工具和手段,能够秉持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简要描述地球与宇宙的关系,说明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综合思维);能够初步从系统、动态的角度,简要描述、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自然现象,并将地球运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联系,扩展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建立爱护地球的观念(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能够怀有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进行简单的天文观测等活动(地理实践力)。

 (五)课程实施部分的内容更加实用

 课程实施部分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等内容。

 教学建议部分,按照地理教学的过程,从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提出建议。本部分结合当下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地理教学实际需要,有重点地提出了若干建议。例如,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要聚焦重点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活动要强化基于真实体验的地理实践活动。对每一个方面的教学建议都安排了实例,帮助教师学习、理解和掌握。

 评价建议部分,首先对评价提出了三点总体建议,即明确评价目标,把握评价依据,发挥评价功能;然后分别从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方面提出建议。对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建议,充分吸纳了 2011年版义教课标中已有的、被教学实践证明是有效的评价方式,如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由于这些方式地理教师比较熟悉,在这里只是点到为止。对学业水平考...

篇四:高中地理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2022 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教育研究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大力量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2 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课程体现和凝聚着人类文明精华,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集中反映,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撑、驱动和引领。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智慧,从核心素养的凝练、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三级管理体制的优化,都集中体现着教育研究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教育研究贯穿在本次课程修订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学科,有力地支撑了时代新人的培养。一是系统研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课程方案、进课程标

 准,体现明确的战略性和方向性;二是着力开展现状调研和矛盾分析诊断,破解十多年来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深入开展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推进”,使课程改革既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又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研究的任务依然艰巨而复杂。例如,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既要纵向一体化贯通,处理好幼小衔接和初高衔接的问题,又要横向关联,体现学科融合渗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体现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完善,改进育人方式,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等等。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深入研究。只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系统思考,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反思总结,不断揭示育人规律,破解实施难题,以扎实研究深化课程改革,才是应然和可行之道。一是把准正确育人导向,深入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机理。深入研究课程教材作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根本载体的内涵实质和基本要义,认真研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以此为导向,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特点和要求,学段特点和要求,揭示核心素养由静态知识向动态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寻从学科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

 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路径和实践方式,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是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研究。一方面,要基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以“知识本位”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本位”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与学方式,提出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关注课堂中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全面提高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的育人研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合理倡导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跟踪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实践既是检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唯一标准,又是催生课程理论的源头活水,必须把调查研究、行动研究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在生动的课程实践中,运用并发展课程理论思想,发现鲜活的课程实施案例,提炼示范性的课程实施经验,推进“理论与实践"“政策与行动"的双向良性互动,形成专家专业化研究为引领、教师实践性教学研究为基础、群众性研究为支撑的共同推进新课程落实落地的研究格局。

 学习 2 2022 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以高质量的课程实施为高质量教育奠基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 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中国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我国教育系统成立最早、覆盖人群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全国性、专业性、群众性教育学术组织,是教育部党组联系基础教育战线特别是一线校长和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水平平台型教育智库,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决策、服务课程实施、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学会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平台优势、专家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工作为载体,服务义务教育新课程高质量实施。

 一是着力开展好课改培训“领航计划”,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学会专家和会员遍及全国中小学,是推动课程落地的重要力量。为服务课程改革,学会专门研究制定了课改培训“领航计划”。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公布,学会将发挥联系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优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任务驱动,积极组织开展案例式、互动式、个性化、研究型的研修培训,帮助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钻研新课程标准,用好新修订的教材,改进教学,为推动国家课程方案落地、引导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作出学会贡献。

 要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方案的充分理解和行动自觉,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

 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进一步理解培养目标;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理解课程设置;从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的最终实践者,进一步理解课程实施。

 要通过实施“领航计划”,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和日常运用。更加突出思想性,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更加突出基础性,在教育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培育;更加突出综合性,在教育教学中加强统筹设计和学段衔接;更加突出实践性,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动手探究和知行合一。

 二是着力开展好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典型示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程实施的质量直接关乎课程改革的成效。在开展学习宣传、解读培训的同时,通过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领课程落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学会分支机构覆盖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全领域,将通过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好地联系一线、凝聚一线、服务一线和引领一线,更好地服务课程落实落地、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和区域教育创新。

 学会将综合运用示范推广、展示推广、交流推广、宣传推广、研究推广等方式,形成研究-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的成果推广链条,提升推广实效。

 学会还举办有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中国基础教育》杂志,各分支机构多年来形成了广受好评的观摩展示等品牌展示活动,这些阵地、平台都要在服务课程改革落地中贡献力量。

 三是着力开展好教育评价创新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机制牵引。在整个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改革是核心,考试评价改革是牵引。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明确提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等 6 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其中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中,明确提出“课程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中,强调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

 学会将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在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深化教育评价创新项目,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评价改革为牵引,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牢固树立核心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一学一评”有机衔接;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破五唯”,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带动新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新时代• 新课程• 新教师 近期,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是对我国新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新形势、新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期待的主动回应,是推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是我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蓝图,同时也为当前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效落地实施,需要有能够真正理解它、执行它的“新”教师。师范院校有责任助力贯彻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基础教育不断培养优秀的未来新教师、培训各类在职教师,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首先,在育人上下功夫,对标新方案新标准,促进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

 新颁布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强化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体现全面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为师范院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体系改 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师范院校要对标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新变化,以高标准、新思路不断革新师范生培养体系,优化师范类专业设置和建设,打造通识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师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需要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例如,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素养导向,大单元、大主题的内容组织方式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为传统师范类课程的变革提供了新契机。师范院校可适当调整现有课程结构,

 探索建设新型师范类课程,将中小学生学习逻辑、发展逻辑有机融入现有课程,使师范生能够形成关注基础教育理论及实践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将静态抽象知识转化与学生学习活动相关联的意识。师范生的见习、实习课程,更要加强反映新课程理念和特点的实习内容,培育满足新课程要求的新教师。

 其次,在研究上下功夫,发挥教师教育特色,服务新方案新标准细化实施。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需要依靠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共同推动才能真正落地见效。师范院校应该聚焦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特色,组织多学科力量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和智力支持,引导正确理解和执行课程理念,共同服务好课程落地实施。

 师范院校要依托学校各类教育类实验室、教材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进一步深化对课程实施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围绕文件宣传解读、课程教学改革、学科教材建设、实施过程督导研究、健全评价机制等重点内容,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专题研究和政策咨询,加快编写或修订相关学科新教材,参与不同区域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研究,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方案、贡献专业力量。

 第三,在社会服务上下功夫,加强与基础教育一线学校的合作,助力在岗教师培训提升。

 为更好地组织实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师范院校要积极发挥学科教育及教育资源优势,主动了解研究一

 线学校、教师的需求,组织专家研发相关培训课程,面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教研员等提供专项职后培训。例如,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作业设计与开发、教学评价工具的开发与使用、教学智慧工具的开发与使用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强化与一线学校的合作研究,在共同研究中提升一线教师的理解、实施课程的能力,帮助一线学校和教师总结、提炼优秀经验,着力建设汇聚和展现一线教师优秀经验的平台。同时,创新职后教师培训形式,选取示范地方和学校,组织教师走进一线学校,将培训变成一线教师的现场实践,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总之,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服务国家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在理解和实施过程中,师范院校要在育人、研究和社会服务上下功夫,主动参与课程的建设实施,积极培育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不断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做积极贡献。

 学习 2 2022 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修订新变化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标是国家事权,是“教学大法”,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

篇五:高中地理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中地理新教材使用之我见

  鲁教版新教材在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和考试专家的通力合作下于 2004 年 9 月开始正式使用, 教材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专业视角, 对新世纪我省中学地理课改与教学创新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以下是我们通过使用对新教材特点的几点看法。

 一、 鲁教版新教材使学生对地理感兴趣

  鲁教版新教材承袭了人教版教材的优点。

 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 文字也更加有生活化和趣味性, 包括颜色的搭配都更让人舒适, 这些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另外, 新教材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每章节的开头都有一个简短的和生活相关的小问题和精美的图片,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除正文外,还增加了作为课本知识补充的“知识窗” , 为学生拓展地理知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课后的“活

 动”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参与性和开放性, 通过“活动” 即巩固了地理知识, 又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参与意识。

 二、 鲁教版教材建造新的学习方式

  新教材的使用使学生由传统接受式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体验式、 研究式、 开放式的学习。

 学生再也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在教师逐步的引导中, 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究并得出结论。

 而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能够通过引导学生分析、 讨论、 总结, 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地理热点问题交流等方式使学生获取知识。

 通过这种多样式的学习方法来使学生学习兴趣更加高涨。

 三、 新教材重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新教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让学生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不再是应试地理。

 首先, 强调学生对动态的地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获得, 这种动态的地理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对学习其

  他地理知识起到了迁移和延伸的作用, 使学生终身受用。

 例如在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 课程的编排是由宇宙大环境到太阳系再到地球自身, 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使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环境的空间概念, 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其次, 注重学生形成特有的地理思维, 将分析、 综合、 推理和抽象等一般思维品质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区域性有效的结合起来。

 使学生考虑问题时不是从单一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从多方面思考, 体现地理学科的研究能力, 主要是如何提出地理问题, 收集地理信息、 整理地理信息、 分析地理信息、 领会地理信息、 回答地理问题以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课本中关于桂林山水的形成过程的分析, 由学生根据水文、 地貌、 岩石等各个方面, 综合分析, 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最后, 培养发展地理空间的能力, 能从空间角度理解人类、 区域和环境的关系; 理解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形成正确的对社会、 对人类未来生存环境负责的环境伦理观念; 深刻理解多种异域文化,养成国际交流, 合作与协调能力。

 四、 新教材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在与学生一同讨论、 调查, 共同开发新课程资源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近了, 以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教师是权威, 而现在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 在探索知识的时候教师起的是引导者的作用。

 在讨论调查的过程中, 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尊重。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愿意学, 愿意做, 愿意主动去发现问题。

 愿意去寻找答案, 愿意去解决困难。

 五、 图文结合, 展示各种地理图像强大的教育功能

  地图及各种地理图像以符号和图形传输巨大的地理信息, 大大减少了繁杂的文字描述, 形象生动且比较准确地传达信息, 在地理教学中对一些问题用一张图来讲解和不用图讲解的效果不大一样。

 更重要的是,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能够通过阅读和

  分析地图来掌握大量信息。

 新教材地理教科书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 图文并茂, 内容简明扼要, 特别适合高中学生需要。

 书中每页都有图, 且各种比例尺地图相互配合, 分布图、 等值线图统计图、 原理图、 过程图等交替使用。

 并穿插大量彩色景观照片, 简要的文字介绍和提示、 设问等。

 使图像占据了总版面的一大半, 虽然每幅图像和地图或图表中信息量并不大, 却充分体现出特定的设计意图, 在地理知识传播、 技能训练的呈现方式上精彩纷呈, 令人耳目一新。

 “读图学地理” 不仅是新教材锦上添花, 而且有助于形象、 直观地展示地图在表现不同尺度时空分布与演进过程方面的强大优势。地理教科书应与世界“接轨” , 在地理图像选择, 设计及编排等方面, 还借鉴了国外教材及科普读物, 生动活泼, 亲切自然, 令人爱不释手, 增强了与读者间的亲和力。

 六、 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鲁版新教材改变了原有教材的知识体系, 从编排上更突出“人地关系” 这一主线, 看似每章节中的内容联系不甚密切, 实际是内在相关联性更强。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墨守以往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而应该从根本上加深对新课本和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 尽快熟悉教材, 熟练教学。

 鲁教版新教材还在试用阶段, 和人教版教材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 目前仍在适应使用中。

 当然, 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使用不顺手、 个别图像使用不当等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仔细认真地备课、 备好课, 争取更快适应新教材, 更好地使用新教材。

 以上是我们对新教材使用的一点体会, 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篇六:高中地理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2022 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共四篇)

 第一篇 教育研究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大力量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课程体现和凝聚着人类文明精华,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集中反映,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撑、驱动和引领。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智慧,

 从核心素养的凝练、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三级管理体制的优化,都集中体现着教育研究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教育研究贯穿在本次课程修订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学科,有力地支撑了时代新人的培养。一是系统研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课程方案、进课程标准,体现明确的战略性和方向性;二是着力开展现状调研和矛盾分析诊断,破解十多年来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深入开展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推进”,使课程改革既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又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研究的任务依然艰巨而复杂。例如,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既要纵向一体化贯通,处理好幼小衔接和初高衔接的问题,又要横向关联,体现学科融合渗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体现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完善,改进育人方式,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等等。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深入研究。只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

 系统思考,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反思总结,不断揭示育人规律,破解实施难题,以扎实研究深化课程改革,才是应然和可行之道。一是把准正确育人导向,深入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机理。深入研究课程教材作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根本载体的内涵实质和基本要义,认真研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以此为导向,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特点和要求,学段特点和要求,揭示核心素养由静态知识向动态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寻从学科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路径和实践方式,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是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研究。一方面,要基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以“知识本位”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本位”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与学方式,提出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关注课堂中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全面提高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的育人研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合理倡导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

 问题。三是跟踪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实践既是检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唯一标准,又是催生课程理论的源头活水,必须把调查研究、行动研究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在生动的课程实践中,运用并发展课程理论思想,发现鲜活的课程实施案例,提炼示范性的课程实施经验,推进“理论与实践”“政策与行动”的双向良性互动,形成专家专业化研究为引领、教师实践性教学研究为基础、群众性研究为支撑的共同推进新课程落实落地的研究格局。

 第二篇 以高质量的课程实施为高质量教育奠基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中国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我国教育系统成立最早、覆盖人群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全国性、专业性、群众性教育学术组织,是教育部党组联系基础教育战线特别是

 一线校长和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水平平台型教育智库,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决策、服务课程实施、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学会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平台优势、专家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工作为载体,服务义务教育新课程高质量实施。

 一是着力开展好课改培训“领航计划”,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学会专家和会员遍及全国中小学,是推动课程落地的重要力量。为服务课程改革,学会专门研究制定了课改培训“领航计划”。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公布,学会将发挥联系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优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任务驱动,积极组织开展案例式、互动式、个性化、研究型的研修培训,帮助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钻研新课程标准,用好新修订的教材,改进教学,为推动国家课程方案落地、引导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作出学会贡献。

 要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方案的充分理解和行动自觉,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进一步理解培养目标;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理解课程设置;从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的最终实践者,进一步理解课程实施。

 要通过实施“领航计划”,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和日常运用。更加突出思想性,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更加突出基础性,在教育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培育;更加突出综合性,在教育教学中加强统筹设计和学段衔接;更加突出实践性,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动手探究和知行合一。

 二是着力开展好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典型示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程实施的质量直接关乎课程改革的成效。在开展学习宣传、解读培训的同时,通过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领课程落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学会分支机构覆盖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全领域,将通过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好地联系一线、凝聚一线、服务一线和引领一线,更好地服务课程落实落地、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和区域教育创新。

 学会将综合运用示范推广、展示推广、交流推广、宣传推广、研究推广等方式,形成研究-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的成果推广链条,提升推广实效。

 学会还举办有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中国基础教育》杂志,各分支机构多年来形成了广受好评的观摩展示等品牌展示活动,这些阵地、平台都要在服务课程改革落地中贡献力量。

 三是着力开展好教育评价创新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机制牵引。在整个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改革是核心,考试评价改革是牵引。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明确提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等6 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其中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中,明确提出“课程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中,强调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

 学会将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在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深化教育评价创新项目,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评价改革为牵引,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牢固树立核心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破五唯”,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带动新课程的高质量实施。(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 杨

 银付)

 第三篇 新时代•新课程•新教师 近期,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是对我国新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期待的主动回应,是推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是我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蓝图,同时也为当前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效落地实施,需要有能够真正理解它、执行它的“新”教师。师范院校有责任助力贯彻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基础教育不断培养优秀的未来新教师、培训各类在职教师,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首先,在育人上下功夫,对标新方案新标准,促进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

 新颁布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强化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体现全面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为师范院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体系改

 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师范院校要对标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新变化,以高标准、新思路不断革新师范生培养体系,优化师范类专业设置和建设,打造通识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师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需要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例如,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素养导向,大单元、大主题的内容组织方式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为传统师范类课程的变革提供了新契机。师范院校可适当调整现有课程结构,探索建设新型师范类课程,将中小学生学习逻辑、发展逻辑有机融入现有课程,使师范生能够形成关注基础教育理论及实践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将静态抽象知识转化与学生学习活动相关联的意识。师范生的见习、实习课程,更要加强反映新课程理念和特点的实习内容,培育满足新课程要求的新教师。

 其次,在研究上下功夫,发挥教师教育特色,服务新方案新标准细化实施。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需要依靠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共同推动才能真正落地见效。师范院校应该聚焦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特色,组织多学科力量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和智力支持,引导正确理解和执行课程理念,共同服务好课程落地实施。

 师范院校要依托学校各类教育类实验室、教材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进一步深化对课程实施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围绕文件宣传解读、课程教学改革、学科教材建设、实施过程督导研究、健全评价机制等重点内容,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专题研究和政策咨询,加快编写或修订相关学科新教材,参与不同区域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研究,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方案、贡献专业力量。

 第三,在社会服务上下功夫,加强与基础教育一线学校的合作,助力在岗教师培训提升。

 为更好地组织实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师范院校要积极发挥学科教育及教育资源优势,主动了解研究一线学校、教师的需求,组织专家研发相关培训课程,面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教研员等提供专项职后培训。例如,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作业设计与开发、教学评价工具的开发与使用、教学智慧工具的开发与使用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强化与一线学校的合作研究,在共同研究中提升一线教师的理解、实施课程的能力,帮助一线学校和教师总结、提炼优秀经验,着力建设汇聚和展现一线教师优秀经验的平台。同时,创新职后教师培训形式,选取示范地方和学校,组织教师走进一线学校,将培训变成一线教师的现场实践,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总之,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服务国家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在理解和实施过程中,师范院校要在育人、研究和社会服务上下功夫,主动参与课程的建设实施,积极培育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不断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做积极贡献。

 第四篇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修订新变化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标是国家事权,是“教学大法”,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管理督导的...

篇七:高中地理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政治学科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21 年 8 月 1 日至 3 日我校全体政治教师参加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的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压力倍增,新教材内容变化大,十几年已经熟悉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大纲、考试方向突然变得不明朗了,似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重新学习。通过这次培训,我觉得老师们迫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掌握新教材的内容 对于老师来说,想教好新教材,就需要了解教材的内容,知道教材的编写思路,准确掌握教材的知识点。教材内容变化大,就要求老师要去研究教材,在上课之前,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参考各类资料,整理出教材的知识内容,认真搞透教材。在平时要多阅读有关书籍,特别是最新内容,有些知识点自己不太了解,就需要认真去学习,多关注与教材有关的最新材料,关注教材解读文章,争取花时间深入了解教材。

 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新教材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的理念也需要更新,在了解教材内容,熟悉教材体系的过程中,也要关注教材的编写理念,教学观念必须更新,才能更好适应新教材教学。新教材注重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政治学科特别需要关注学科素养,关注一层四翼,在教学中,注意学科目标的实现,设计的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三、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完成新教材的教学

 新教材内容变化大,学习难度也大,高中政治教材由原来四本必修变成四本必修加上三本选择性必修,内容涵盖范围更广,知识内容更新多,课堂容量大,教学任务紧。要想更好完成新教材教学,就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更合适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新教材概念多、内容多、难度大,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容易让学生感觉政治难学,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不利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议题式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通过互助合作,在活动过程中更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讨者,通过主动参与,互助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这次培训,也让我信心倍增,在培训中家专们给我们介绍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理念及思路;介绍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与特色;介绍和分析了必修教材的内容、重难点及框架和体系设计说明;还分别对必修 1 和必修 2 的综合探究和教研活动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专家们的讲解就像一盏明灯,给我新教材教学指明了方向,使我收获颇丰,具体如下:

 1.深入把握了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明确思政课的地位、使命与属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紧扣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正确使用教材中的辅助文和综合探究。辅助文原则上不属于教师教学的内容。设置辅助文的本意是开拓和加深学生对正文基本理

 论的理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探究和前面的课文一样,同样属于课堂教学的内容。综合探究是教材每一个单元学习的重要内容,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是教师实施“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学生的角度来说,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新时代一名合格的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具备以下的关键能力,典型情境创设能力,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本次学习培训,我认识到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上好新时代思政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八:高中地理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2022 版新课程标准解读学习材料

  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是学校与社会进行教育培养的方向与目标,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2 2022 版新课程标准已对外了布了,下面就它的一些制定与编排的目标与方式与大家进行交流学习:

 一、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解读 一是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二是 1 2011 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三是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于1 2001 年、1 2011 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

 二、请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主要思路解读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强化课程思想性。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三是坚持创新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

 三、修订涉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 6 16 个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 9 2019 年启动,历时 3 3 年,重点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成立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 0 300 人组成的修订组,承担修订任务。二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行整体规划,并指导落实。三是组织开展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课程内容结构化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四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按照先修课程方案、再修课程标准的顺序进行,分项、分段推进修订工作。五是组织浙江、河南和甘肃等 5 15 个省近 6 6万名学生进行课程标准测试,根据结果进行修改。六是广泛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教师、教研员等各方意见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保证思想性、科学性原则要求解读 为保证思想性、科学性,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政治和专业

 双重把关。一是预审,组织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进行个人审读、会议预审,进行专业把关。二是审议,组织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进行审读和正式审议,完成政治和专业双重把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后,对落实会议精神情况进行专项审议。三是审核,国家教材委委员审核通过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 6 16 个课程标准。

 审议审核认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方向正确、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思想性、学理性、现实性较强,符合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基本特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比较成熟。

 五、2 2022 版与 1 2001 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比,修订后的课程方案主要变化解读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六、修订后的各课程标准主要变化解读 一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

 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二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三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七、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的方法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任务和基本遵循,确保应进尽进、应落尽落。一是研制印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对进课程教材主要内容进行体系化凝练,分学段、分学科提出教育要求。同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行顶层设计,研制印发系列指南或指导纲要,整体规划进课程教材的内容与方式,全面落实有关要求。二是明确以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为主线,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确定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各课程标准以此为依据,具体化细化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要求等。三是结合学科特点,釆取直接安排与有机融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落实为主,地理、科学、体育与健康等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四是加强政治审核把关,组织国家教材委思想政治审议专家委员会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文本进行专项审核,确保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纳入义务教育课程。

 八、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改革重点内容解读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立足世界教育改革前沿,描绘了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育人蓝图,改革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二是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跳出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按照学生学习逻辑组织呈现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三是突出实践育人,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跨学科实践,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认识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克服认识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九、保证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标准思想性的方法解读 一是细化培养要求,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语文课程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历史课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培养要求。二是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重点组织三科修订组对课程标准做了进一步充实更新,补充了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内容,规范了有关表述。三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精选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和普遍性经验等,让学生感受体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新鲜经验。

 十、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加强学段衔接方法的解读

 一是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二是关注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三是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十一、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学习的方法方式解读 一是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提供培训资源,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广大教师准确理解把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二是强化课程落地实施制度建设,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各省对学校规划课程实施提出工作要求。三是围绕课程实施重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课程改革项目,推动创新实践。

 2 2022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版)(以下称“新课标”)以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 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 心素养。使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 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

 新课标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 明确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的主要 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 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 更新义务教育学段划分。义务教育数学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 四个学段。其中,"六三”学制第一学段(1-2 年级),第二学段(3- 4 年级),第三学段(5-6 年级),第四学段(7-9 年级)。

 3. 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更新了课程内容,新增"学业要求” 和"教学提示”,强调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探索发展学生核 心素养的路径,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4. 研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依据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形成学 业质量标准,引导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 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5. 注重内容核心素养关联。要求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 “四 能”的关系,要整体把握内容与相应核心素养的关联,重视单元整体 教学,强化情景设计,加强综合与实践,学科内外融合等。

 6. 增加学业考试规范要求。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明确数学考试 命题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和核心素养导向,强调命题规划及

 试题命制的标准化建设,建立数学试题监测与评估体系。

 7. 建构教研培训系统设计。强调区域教研应重视顶层设计,校本 教研应建构常态化教研共同体,创新教研方式,教师培训应着眼新理 念,强化整体性,突出关键点,注重实践性,采取多样化培训方式。

 8. 发挥教学评价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特别指出 在教学评价时要基于核心素养转变评价方式,比如要从概念记忆转变 到概念理解,要从几何证明转变到几何证明+代数证明,要从回答问 题转变到提出问题等,均是要与对应的数学核心素养匹配。

篇九:高中地理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20 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四篇 篇一

  手边这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陪伴我已两月有余,每每想要着手翻阅,总是被它的厚度(全书共 259 页)所吓倒。11 月份的一个下午,终于静下心来细细翻阅,才发现这本书的妙处所在。这本书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全面而到位,而且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专业著作,对于工作在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更是一本难得的高质量高水准的工具书。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收录了大量的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不仅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指明了方向,更教给我们如何具体去做。现将读本书的收获总结如下: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XX 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关于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关于学科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有其坚实的地理学基础,它们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关系非常紧密: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看,高中地理课程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组成,其中“自然地理基础”是对“地理 1”的加深,前者的内容要点在“说明现象”,后者的内容要点在“分析原理”。“区域发展”是对“地理 2”的拓展,围绕人地协调继续展开。“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全新的一个模块,是从地理的角度落实国家安全教育的举措。例如:“地理 1”中的 1.1 主要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而“自然地理基础”中的 I—1.1主要学习在这样的宇宙环境下,地球的运动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地理 1”中的 1.4 主要学习如何识别一些地貌形态,而“自然地理基础”中的 I—1.3 主要学习如何用内力和外力作用来解释地貌的成因。选修课程有 9 个模块,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它进一步考虑扩大学生视野,关心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提高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意

 识,以及培养学生兴趣等方面,增加了“天文学基础”“政治地理”和“地理野外实习”3 个模块。

  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下,固有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下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变,尤其要重视问题教学。所谓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线索,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围绕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包括创设情境、提出与分析地理问题、提出地理解决方案以及展示评价四个部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加强地理实践,将实践的内涵提升到行动落实的层面,并从提升素养的高度强调实践行动的重要性。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与社会贴近的身边的区域作为活动的落脚点,组织学生带任务、带问题实地考察,使用观察、调查访谈等方法获取第一手信息,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理性反思和总结。最后还应在授课过程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总之,作为一线老师,我一定要积极学习并努力实践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顺应国家对新一代人才的要求。我相信: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我一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篇二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最基本的课程理念,为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宏观的规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为目标,构建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具体实践,下面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1、高中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2、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探究,注重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体现了这次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而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被动接受,头脑几乎成了知识仓库,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

 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结果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是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线,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条基本理念,除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室外实习,或者是开展做实验、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练习、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这样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强调信息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时代性,地理课程要突出时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包括在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运

 用和地理教学评价中,都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讲,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也很紧迫。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将其纳入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

 4、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从学习评价的方向来看,“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 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只有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多样化、多种评价方式综合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做到完整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所以对学生的阶段性成长、发展有了一个全面认识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新课程的评价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

 性,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5、《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实现本质上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采取自主式、讨论式、探究式学习方法,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篇三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随着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

 给高中地理课程带来新的学科资源与发展活力。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新理念、新实践、新思维在地理课堂中不断涌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各具特色,兼具别样优势的方法使地课堂精彩纷呈。不论什么样的形式,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研读新课程标准,回归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一,精心研究、明确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任务量大,而时间较为紧张。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我们只有对这些内容研究透

 彻,在指导学生学习及复习备考的环节中,才能做到明确思路,做到知识无遗漏,能力有侧重,避免简单教教材,使有效资源最大化。

  第二,素养导向,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如何与学科知识结合,这是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科知识,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止于知识。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知识的学习提升、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合理优化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源于课本而不限于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例如,《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要求学生对影响农业的诸多要素一一厘清,并条分缕析。而因为知识面的限制和实际生活经验的缺乏,多数学生只把这节内容作为理论课来学习,对其认识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空洞概念。因而感觉枯燥乏味,兴趣索然,难以理解掌握。学习这节课时,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辅助学生理解、认知,构建知识体系。或是结合乡土地理的案例,如焦作地区的山药种植作为素材,借助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思考、总结,以达到厘清要素联系、落实生活体验、自主探究的目标,从而落实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三,主体体现,积极自主。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发、鼓舞。”兴趣是意识的 “内动力”,它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满腔热情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学生能够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就算是达到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从知识掌握的角度来看,自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能提升课堂的效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升。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品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

篇十:高中地理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22 版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新版课标课程内容与 2011 版内容大体相同,在结构上进行了微调,新课标适应新形式下对于学生的新要求,强调地理实践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增设跨学科主题建议与范例,进一步体现了地理学科综合性。课程标准围绕地理学科素养,坚持育人为本,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融入信息技术,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学科实践。

 新课标的“新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强调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保护地球环境; 2.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单独列出,增加跨学科主题学习; 3.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地理教学; 4.地理教学活动建议更具体,指导性更强; 5.强调地理教学与命题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1.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德育为先,以学科素养的培养为纲,突出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2.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地理实践能力。

 3.继承、开展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设计具有整体性、情境性,提出问题,整合教材内容,推进地理教育跨学科融合。

推荐访问:高中地理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新教材 培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