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汇报 > 正文

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10篇

时间:2022-08-27 19:40:03 来源:网友投稿

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10篇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 上海市金山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〇〇年年远景目标 前 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10篇,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10篇

篇一: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

市金山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十四五”规划和 二 〇 三〇 〇年 年 远景目标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的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分别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出部署与安排。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举措,是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平台,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抓手。

 2007 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提出金山要“建设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成为上海后花园”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上海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守住常住人口、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安全四条底线”。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生态之城”的目标。《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近年来,金山区委、区政府坚持全面完整准确贯彻落实国家、上海市有关决策部署,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提出要高水平推进漕泾镇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金山区创

 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确保示范创建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推动国土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更加宜居、产业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2021 年 10 月,金山区漕泾镇被命名为第五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上海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区。

 本次规划范围为金山区全域,总面积 613.38 平方公里,辖 9个镇、1 个街道和 2 个园区。规划基准年为 2020 年,规划期为2021-2030 年。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建设要求,以建设滨海花园、低碳宜居的生态之城为愿景,系统推进“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与修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力打造美丽宜居生态金山”“培育繁荣生态文化”“加强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六大任务,共设置 24 项任务、73条措施、59 项重点工程, 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重要抓手和载体,以更高标准将金山打造成为建设生态之城的核心板块、推动南北转型的重要支点、实现共同富裕新路径的试验田,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i

 目录

 一、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

 ......................................................................................................... - 1 -

 (一)建设基础

 ........................................................................................................................... - 1 -

 1.地理位置

 .............................................................................................................................. - 1 -

 2.自然环境

 .............................................................................................................................. - 1 -

 3.资源概况

 .............................................................................................................................. - 1 -

 4.社会经济

 .............................................................................................................................. - 2 -

 (二)工作成效

 ........................................................................................................................... - 3 -

 1.生态系统质量持续稳定 .................................................................................... - 3 -

 2.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 4 -

 3.产业绿色转型稳步推进 .................................................................................... - 4 -

 4.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 - 5 -

 5.生态文明制度日趋完善 .................................................................................... - 5 -

 6.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 - 6 -

 (三)存在问题

 ........................................................................................................................... - 6 -

 1.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较大 ................................................................................ - 6 - 2.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有待深化 ...................................................................... - 7 -

 3.城乡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亟待补齐

 ....................................................... - 7 -

 4.生态空间保绿提质面临挑战 ................................................................................ - 8 - (四)机遇挑战

 ........................................................................................................................... - 8 -

 二、规划总则 ............................................................................................................................................. - 9 -

 (一)指导思想

 ....................................................................................................................... - 10 -

 (二)基本原则

 ................................................................................................................................... - 10 - (三)战略定位

 ....................................................................................................................... - 11 -

 (四)规划范围

 ....................................................................................................................... - 12 -

 (五)规划期限

 ....................................................................................................................... - 13 -

 (六)规划目标

 ....................................................................................................................... - 13 -

 1.近期目标(2025 年)

 ..................................................................................... - 13 -

 2.中远期目标(2030 年)

 .............................................................................. - 13 -

 (七)指标体系

 ....................................................................................................................... - 15 -

 三、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与修复 ......................................................................... - 19 -

 (一)强化国土空间管控

 .......................................................................................... - 19 -

 (二)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

 ............................................................................ - 20 -

 ii

 (三)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

 ..................................................................... - 21 -

 1.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 ......................................................................... - 21 -

 2.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

 ....................................................................................... - 21 -

 (四)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 - 21 -

 1.提升生态系统监管能力 ................................................................................ - 21 -

 2.稳定并逐步拓展生态用地 ......................................................................... - 22 -

 3.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 22 -

 4.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 22 -

 (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 - 22 -

 1.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

 .......................................................... - 22 -

 2.强化外来物种入侵防治 ................................................................................ - 23 -

 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 23 -

 (一)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 - 23 -

 1.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

 .......................................................... - 23 -

 2.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

 ............................................ - 24 -

 3.全面提升大气污染面源治理能力

 ................................................... - 24 -

 (二)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 - 25 -

 1.严格水资源保护

 ..................................................................................................... - 25 -

 2.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

 ....................................................................................... - 25 -

 3.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

 ....................................................................................... - 26 -

 4.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 - 27 -

 5.强化陆域海域协同治理 ................................................................................ - 28 -

 (三)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 - 29 -

 1.防范工业企业用地新增土壤污染

 ................................................... - 29 -

 2.做好农用地污染风险防控 ......................................................................... - 29 -

 3.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 - 30 -

 4.全面加强地下水风险防控 ......................................................................... - 31 -

 (四)加强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防范

 .............................................................. - 31 -

 1.强化环境风险应急响应 ................................................................................ - 31 -

 2.加强危险废物风险防范 ................................................................................ - 32 -

 3.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 - 33 -

 4.开展重金属和新型污染防治 .................................................................. - 33 -

 5.切实防范自然灾害风险 ............................................................................................ - 33 - 五、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 - 34 -

 iii

 (一)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 - 34 -

 1.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 34 -

 2.加快推动工业领域低碳转型 .................................................................. - 34 -

 3.推动建筑领域低碳转...

篇二: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

求意见稿)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 2022 年 7 月

  目 目

 录 前言 ......................................................................................... - 1 -

 一、工作基础和形势分析 .................................................... - 3 -

 (一)建设基础 ............................................................ - 3 -

 (二)存在问题与机遇挑战 ........................................ - 6 -

 二、规划总则 ....................................................................... - 11 -

 (一)指导思想 .......................................................... - 11 -

 (二)规划原则 .......................................................... - 11 -

 (三)规划范围 .......................................................... - 12 -

 (四)规划期限 .......................................................... - 12 -

 (五)规划目标 .......................................................... - 12 -

 (六)建设指标 .......................................................... - 14 -

 三、规划任务与措施 .......................................................... - 20 -

 (一)健全生态制度体系,夯实生态建设水平 ...... - 20 -

 (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强化环境污染防治 ...... - 27 -

 (三)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构建山清水秀白云 ...... - 50 -

 (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建设低碳发展市区 ...... - 56 -

 (五)打造生态生活特色,建设美丽宜居名城 ...... - 62 -

 (六)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特色生态文化 ...... - 69 -

 四、重点工程 ....................................................................... - 72 -

 (一)重点工程 .......................................................... - 72 -

 (二)效益分析 .......................................................... - 72 -

 五、保障措施 ....................................................................... - 74 -

 附表

 广州市白云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重点工程列表 ................................................................................... - 76 -

 - 1 -

  前言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广东不断加快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趋于协调。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广东以新担当、新作为努力开创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奋力打造美丽广东和世界一流美丽大湾区。

 白云区作为广州面积最大、乡镇最多、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标国际一流的生态宜居湾区城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白云区综合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千亿元,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提速增效,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取得重要突破。创新“智慧白云”信息化建设;率先推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示范点 VR 实景平台;成功探索形成“更新-收储-治违”成片连片综合改造模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受国务院嘉奖;被

  - 2 - 评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的全国十个地方之一;景泰涌整治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白海面涌整治入选 2019 年广东省“十大环保监督优秀案例”;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广州前列。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为超大城区可持续发展道路贡献了“白云智慧”。

 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打造美丽广州区级样板,2021 年白云区委、区政府着手编制《广州市白云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2021-2030 年)》,总结白云区生态文明建设前期取得的成果及经验,以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下白云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完善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白云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白云区生态文明向更高水平迈进。本次规划范围为白云区行政管辖范围。规划基准年为 2020 年,规划期限为 2021-2030 年。

 - 3 -

  一、工作基础和形势分析 (一)建设基础 1. 区域特征 白云区位于广州市中北部,地处东经 113°08′36″至113°34′52″,北纬 23°07′03″至 23°25′53″之间,东邻天河区、黄埔区,西接佛山市南海区,北接花都区、从化区,南连荔湾区、越秀区。根据《2021 广州市统计年鉴》,白云区行政区域面积 795.79 平方千米。辖 4 个镇、20 个街道,是广州市中心城区中面积最大、常住人口最多的一个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21.8℃,年均降雨量为1694 毫米。境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是丘陵地区,有广州“市肺”之称的白云山,是广州城市生态资源、动植物等的基因库。中部为广花平原,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其中流溪河更是广州市民主要的饮用水源。连续五年上榜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稳居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前十。2020 年白云区实现生产总值 2245.11 亿元,“强二优三、三产融合”实现新突破,经济加速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化妆品产值和销售额实现“双百亿”,制造业加速迈向中高端。

 2. 工作基础 ( (1 )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生态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生态环境保护体制,全区61 个职能部门和 24 个镇(街道)已明确环境保护责任和具体任务,形成了点、线、面、块相结合协同共治格局。建立“流域河长-区级河长-镇街级河长-村居级河长-网格员”的五级网

  - 4 - 格化治水体系,高位推动河长湖长履职尽责,推动河长和河湖警长的无缝对接,建立严格的河湖长考核机制,2020 年被评为 2019 年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的全国 10 个先进县(区)之一。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实施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指导企业采用告知承诺制审批,落实环评豁免制度,实施建设项目“一张表”审批管理制度,实时共享项目审批进度。

 ( (2 )推进治理水平现代化,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十三五”期间,配合推进 4 个污水处理厂建设,累计建成污水管网 1 万公里,污水处理能力提升 3 倍,排水管理进一步精细化。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推进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深入推进污染源清理整治专项行动, “散乱污”历年整治力度位居全市第一。2020 年,省考李溪坝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国考鸦岗断面和省考大坳、石井河口断面水质均提升至Ⅳ类,省考、国考断面水质均能达到考核标准;39 条黑臭河涌全部消除黑臭,基本实现“长制久清”;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 100%。2020 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7%,六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PM 2.5 、PM 10 、NOx、SO 2 等污染物浓度较 2015 年均明显下降。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污染土地安全利用举措得到有效落实。创新“智慧环保”信息化建设。创新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在全省率先推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示范点 VR 实景平台。

 ( (3 )强化产业布局管控,生态空间格局得到优化 全区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初步构建,配合广州市完成“三线

 - 5 -

  一单”编制工作,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成 170多公里河涌“碧道”,完成珠江西航道白云段、增埗河白云区段和鸦岗涌等 174 条河涌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实行农用地分类管理。确立广东白云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等 8 处自然保护地。

 ( (4 )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白云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经济发展平稳向好,连续五年上榜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构建资源能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体系。以“五个强化”统筹“三旧”“三园”“三乱”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成功探索形成“更新-收储-治违”成片连片综合改造模式。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受国务院嘉奖,荣获国家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1000 亩奖励。单位 GDP 能耗逐年下降,完成“十三五”市定的累计下降率 19.5%的目标任务。2020年单位 GDP 用水量约 19.3 立方米/万元,比 2015 年下降了28.8%,优于全省及全市平均水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整体保持在 87%的较高水平。2020 年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达到 90%以上。

 ( (5 )提升基础功能服务,绿色生活方式深入民心 白云区大力投入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全区污水总处理能力提升至158万吨/日,污水管网密度接近17公里/平方公里,161 个城中村、农村截污纳管实现全覆盖,实现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明显提升。积极探索建筑废弃物绿色回收新模式,建筑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城乡环境面貌。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投入超 2.5 亿元,建立健全白云区“分类投放、

  - 6 - 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不断推进全方位覆盖并初见成效,建立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大件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等 5 个完整的收运体系,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小区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实行沿街店铺餐厨垃圾上门收运,探索适合城中村、农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2020 年生活垃圾分类率保持在 23%以上,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广州市前列。行政村全部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垃圾处理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公厕覆盖率、道路硬化率实现4个100%。

 ( (6 )多举措深化社会参与,根植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白云区已初步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以“双随机一公开”“专项行动”“联合执法”为抓手多维度开展环境执法,注重发挥环保社会组织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强化执法行动的震慑作用,提升生态文明宣教效果,使市民及企业经营者都能了解、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宣传教育,先后编制了《广州市白云区环境保护宣传手册》和《白云区企业环保守法经营指南》等手册向企业和各界人士免费发放,便于大家直观、全面了解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与办事流程,鼓励监督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推动和见证环境黑点整治,形成人人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强大舆论氛围。

 (二)存在问题与机遇挑战 1. 存在问题 。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承载力有待提升。白云区是广州市人口第一大区,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 7 -

  化,实现城市-产业-人口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是白云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的关键一步。白云区城市人口众多,对环境设施与服务需求巨大,现有污水收集和处理效能与国家、省、市的目标要求有一定差距,大量城市建设项目一一上马,垃圾就地处置消纳能力不足等情况,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带来较大压力,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

 压力较大。白云区是广州市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辖区面积大,境内水体多,水文形势复杂,企业、个体工商户、小作坊个体数量大,污染点源多,环境治理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仍有上升空间,网格化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存在环境监管困难,基层执法力度跟不上等问题。十九大以来生态环境机构改革后,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新增管理职能,但存在人员配置不足,部分人员业务能力不够的问题。未来,随着白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亟需尽快提高区域生态环境管理能力水平。

 。

 生态文明社会氛围需进一步强化。白云区部分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环保守法意识薄弱,人口基数大且人群环境保护意识水平还不够高,生态文明认同度、知晓度、参与度还不够高,人均可接受生态文明知识培训和素质培养机会也较少。白云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林、田、湖生态资源,但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未能成为引导公众践行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生态文明参与机制不畅,未能有效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环境决策、环境治理。

  - 8 - 2. 机遇与挑战 (1)建设机遇 生态文明继 续保持高战。

 略定位。自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被置于国家总体布局、发展规划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主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国家 2035 年远景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实践深度、推进力度,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亦为白云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区域发展战略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广东省正努力打造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更加迫切。粤港澳大湾区、“一核一带一区...

篇三: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

3 -

 石泉县创建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厚植生态优势,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魅力,增进群众福祉,加快“三宜”石泉建设步伐,根据安康市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以全面提升环境质量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养生态文化,提升石泉县良好生态影响力,让“宜游、宜业、宜居”成为石泉的靓丽名片,把我县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经济强县。

 二、工作目标 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全力打造经济发展、人民富裕、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力争到 2019 年底达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标准,37 项指标全部达标,成功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命名。

 - 4 -

  三、主要任务 按照《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和《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示范县指标(试行)》,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紧密协作配合,全面抓好落实,确保如期完成创建任务。

 (一)空间格局优化 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严格遵守 。全面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安康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按照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成果共享、优化布局、政策引导的原则,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坚持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着力优化生产布局,综合调控各类空间开发需求。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怶。在此基础上,依法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定管控边界,科学划分生态保护红线类型及区域,落实管控要求,明确政策措施,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

 2.土地规划功能确保生态用地比例不降低。

 。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类型结构比例,确保除生产性用地和建设性用地以外的具有环境调节和生物保育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不降低。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在城镇建设中

 - 5 -

 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

 3.规划环评执行率达到 100%。

 。督促有关部门加强工业、矿产、交通、城建、旅游、农业、林业和工业园区(集中区)等领域专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积极推进规划环评工作;建立规划环评齐抓共管机制和完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等有效机制,确保省级验收前开发利用类型规划环评执行率达到 100%。(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交通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经贸局)

 (二)资源节约利用 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90 吨标煤/万元,且能源消耗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减少交通运输能耗,引导使用高性能、小排量、低排放的汽车,加大淘汰老旧车力度,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制定推动全县工业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组织限期淘汰高能耗工艺和设备,实施工业炉窑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能效提升、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工程,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全县能源消耗总量不超过国家或上级政府下达的关于区域能源消耗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单位:县发改局,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交通局、县财政局、县公安局、县统计局、县经贸局)

 - 6 -

 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80 立方米/万元,且用水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贯彻“节水优先”治水方针,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推进全社会节约用水;加强工业用水定额管控,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串联用水和再生水利用系统;抓好中水回用示范工程。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用水综合利用效率。确保水资源消耗总量不超过国家或上级政府下达的水资源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单位:县水利局,配合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统计局、县经贸局)

 6.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50 万元/亩。

 。实行建设用地规模和投资产出强度“双控”,整合工业用地,依法处置闲置用地,盘活存量低效用地,提高工业用地产出效益。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控、市场调节、标准控制和考核监管,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严格产业项目用地准入标准,积极推行差别化产业用地供应模式和地价政策,实行工业项目用地分阶段权敃管理,优先保敃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环境效益好的项目和产业用地,促进工业生产空间集约高效。(责任单位:县经贸局,配合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局、县统计局)

 (三)产业循环发展 7.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1)秸秆综合利用率≥95% 。全力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秸秆全量利用试点示范确保全县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

 - 7 -

 95%。(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财政局,各镇)

 (2)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5%。

 。对全县规模化养殖场进行摸底调查,制定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方案,确保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5%。(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各镇)

 8.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85%。

 。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监管,保敃工业固体废物规范处理,定期发布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处理信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多渠道寻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途径。(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发改局,配合单位:各镇)

 9.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50%。

 。全面执行无公害绿色生产标准,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促进全县种植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全县种植业稳步发展。(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统计局、县市场监管局、各镇)

 (四)环境质量改善 10.环境空气质量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优良天数比例≥80%。全面实施《石泉县铁腕治霾保卫杧天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认真落实“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等措施,突出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加强重点涉气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除尘、脱硫、脱硝设施更新,加强在线监控,确保污

 - 8 -

 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大力削减汽车怱理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加强餐饮油烟污染、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治理。加快淘汰老旧车工作,积极推广液化天然气、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发展绿色公交。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大“气化石泉”“电能替代”力度,大力实施“煤改气”“油改气”“煤改电“工程。禁止垃圾、秸秆焚烧,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资源化利用,严格管控燃放烟花爆竹。(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县住建局、县公安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经贸局)

 11.地表水环境质量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80%。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管理,强化入河排污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确保水功能区水质达到目标要求。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建设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推进水源地保护及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汉江综合整治和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实施中心城市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县水利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经贸局和各镇)

 12.土壤环境质量不降低且完成上级下达的质量改善目标。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与风险防范,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分布等情况;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

 - 9 -

 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治理与怱复试点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生活垃圾、危险废物、放射性废物等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推进重点企业工业园区“三废”治理设施建设;强化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实施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保障人居环境安全。(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经贸局)

 13.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达到考核要求 。

 。按照省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消减计划,加大重点减排工程监管,如期完成目标任务。结合总量控制和产业结构调整,以绿色循环经济为导向,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加快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由传统产业向绿色、循环产业转型,着力推进工业企业和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工作,确保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达到考核要求。(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经贸局和各镇)

 (五)生态系统保护 14.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不降级。

 。加强生态保护力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机制,进一步提高我县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环境限制指数,确保我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不降级。(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和各镇)

 15.林业用地规划占比不降低且规划林业用地逐步增加。坚

 - 10 -

 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不动摇,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及河流、道路、廊道绿化和城镇绿地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不断扩大森林及林地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中专门用于林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比例不降低且规划林业用地逐步增加。(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县林业局和各镇)

 16.重点保护物种受到严格保护,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 。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地质公园、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大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和种质资源等方面的保护力度。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地的怱复、重建与保护。严格保护重点生物物种资源,依法保护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国家一、二级野生动、植物,确保无违法采集及猎捕、破坏等情况发生。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强化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监管。(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住建局、县生态环境分局)

 (六)环境风险防范 17.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 100%。

 。加强对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和利用管理,建立和完善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等全过程监控体系。完善医疗废物收集网络,定期组织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专项执法检查,确保危险废物依法规范安全处置。(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县住建局、县卫生健康局、县交通局、县经贸局)

 - 11 -

 18.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建立。

 。

 。逐步建立污染场地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及转让、改变用途等环节的监管。建立国土资源、住建、环保等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各种环境风险。建立对污染场地环境风险防范的调查、监测、评估、怱复等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形成污染场地多部门联合监管工作机制,确保不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污染地块禁止进入用地程序。(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经贸局)

 19.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未发生。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严防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重大跨界污染和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事件发生。严格落实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健全联勤联动执法机制,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处置程序和体系,提升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处置能力。(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县应急管理局)

 (七)人居环境改善 2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0%。

 。实施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规范建设饮用水源保护隔离围网、生态防护林、标识标牌和自动监测设施;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及县城集中式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的集中治理,加快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县水利局、县住建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农业农村局和

 - 12 -

 各镇)

 21.城镇污水处理率≥80%。

 。强化县城污水处理厂规范化运行管理,加快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等配套设施。加强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监管,健全完善各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控,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污水处理厂污泥得到安全处置。(责任单位:县水利局、县住建局,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和各镇)

 2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

 。

 。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和日常监督管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责任单位:县住建局。配合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生态环境分局)

 23.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5%。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持续开展农村改厕工作。(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配合单位:县住建局、各镇)

 24.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55%。

 。继续按照《石泉县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石泉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方案》等要求,持续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和各镇)

 (八)生...

篇四: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

内蒙古自治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示范区管理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根据生态环境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修订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复核工作规范(试行)》相关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盟市、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

 第三条

 鼓励各地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申报工作坚持自治区引导、地方自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预审推选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监督管理工作坚持持续推进、过程管理、注重实效。

 第二章

 规划编制实施 第四条

 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的地区(以下简称创建地区),应当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编制指南(试行)》要求组织编制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规划,规划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条

 创建主体为旗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规划编制完成后,由旗县(市、区)人民政府报送所在盟市生态环境局,盟市生态环境局审核后连同审核意见一并报送至自治区生态环带 格 式 的: 两端对齐

 2 境厅;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组织专家对创建地区建设规划进行评审。

 创建主体为盟市政府的,规划编制完成后,由盟市政府自行组织审核后连同审核意见报送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厅提请生态环境部评审。

 第六条

 规划通过评审的创建地区,根据评审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或本级人民政府审议后颁布实施。规划颁布实施后 15 个工作日内,创建主体为旗县(市、区)人民政府的,通过盟市生态环境局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备案;创建主体为盟市政府的,通过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报生态环境部备案。

 第七条

 创建地区应当根据规划制定实施年度工作计划,落实资金,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和长效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创建工作。规划目标任务发生重大变化或到期后,创建地区需组织修编或重编规划,按照原程序进行评审及备案,持续推进创建工作。

 第八条

 创建地区应当在政府门户网站设立创建工作专栏,及时发布建设规划、实施进展、重点工作、成效现状等创建工作信息,并建立健全创建工作档案。

 3 第三章

 组织申报 第九条

 根据生态环境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遴选工作要求,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申报工作。

 第十条

 申报地区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建设规划发布实施且处在有效期内; (二)相关法律法规得到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三线一单”等制度保障工作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总体部署有效开展; (三)经自查已达到国家示范区各项建设指标要求。

 第十一条

 近 3 年存在下列情况的地区不得申报:

 (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各类专项督查中存在重大问题,且未按计划完成整改任务的; (二)未完成上级下达的生态环境质量、节能减排、排污许可证核发等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任务的; (三)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或生态破坏事件的,或因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被生态环境部约谈、挂牌督办或实施区域限批的; (四)群众信访举报的生态环境案件未及时办理、办结率低的;

 4 (五)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结果为“一般变差”“明显变差”的; (六)出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

 第十二条

 申报地区提交以下材料:

 (一)

 申报文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 (二)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报告; (三)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技术报告,主要包括:本规程第十条、第十一条所列条件符合情况,近 3 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完成情况; (四)建设指标完成情况证明材料及必要的佐证材料。; (五)典型事迹材料(2000 字左右)和摘要(500 字),5张以上体现当地生态文明成效和特色的电子照片(画质 10M 左右)。

 第十三条

 创建主体为旗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由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向所在盟市生态环境局提出申请,盟市生态环境局初选后报送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创建主体为盟市政府的,盟市政府自行组织对申报材料进行把关,由盟市政府向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提出申请。

 第十四条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预审工作。

 (一)严格把关。厅相关处室根据职能职责,对照相关指标及条件进行审核。

 5 (二)专家评审。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的齐全性、符合性、近 3 年建设指标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审赋分,并形成评审意见。

 (三)公示公告。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在门户网站对拟推荐的地区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 5 个工作日。对公示期间收到投诉和举报的问题,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组织调查核实。

 第十五条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根据预审、公示情况形成预审意见,上报生态环境部。

 第十六条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指导拟推荐地区通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管理平台( 网址 http://114.251.10.66 )填报和提交有关资料。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获得荣誉称号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应当持续深化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强化宣传报道,并按要求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管理平台更新档案资料、报送年度工作进展、提交复核申请及整改情况报告等,相关盟市生态环境局应对填报资料进行审核。

 第十八条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获得称号地区出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趋势,或未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生态环境质量、节能减排、排污许可证核发等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任务等情形的,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督促相关地区加快推进问题整改。

 带 格 式 的: 两端对齐

 6 第十九条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对获得称号满 2 年的地区参照建设指标组织开展现场核查(如建设指标发生调整,参照调整后建设指标)。

 第二十条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对获得称号地区给予资金奖励。鼓励各地建立形式多样的创建工作激励机制。

 规程 第二十一条

 本规程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由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负责解释。

 带 格 式 的: 左

篇五: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

安排,现将我局今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年初以来,我局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紧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厚植绿色发展理念目标,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生物多样性”四大保卫战。《xx 河湖群水质改善及生态修复工作方案》稳步实施,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继续改善;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上级督察检查交办存量问题整改加快推进,完成销号 x 件,大湖生态脆弱问题整改和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等均取得实质进展。。

 (一)强化“五控”措施,统筹推大气污染防治。

 全面落实“五控”措施,健全“散乱污”企业整治长效机制,强化涉气企业监管,推进 x 家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废气治理,协助全县 x 家重点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编制,帮助企业提升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管理水平;开展柴油货车路检路查,加强全县 x 家汽车尾气监测企业(I站)和 x 家机动车尾气治理维护站(M 站)监管,严格落实汽车尾气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I/M)闭环管理;开展扬尘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抓好秸秆禁烧、烟花爆竹禁放等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大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今年 x-x 月,我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PMx.x 为 xx.x 微克/立方米,比去年

 同期(xx.x 微克/立方米)上升 x.x%,PMxx 为 xx.x 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xx 微克/立方米)下降 x.x%,空气优良率为 xx.x%,也低于去年同期(xx.x%),受外来输入性污染影响,出现重污染天气 x 天(20xx、2021 年全年均为 x天)。

 (二)坚持“水岸同治”,实施水环境系统治理。

 稳步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全县 xx 个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上半年现场检查和取样监测;开展全县 xx 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排查整治,制定整治工作方案,明确整改任务、时间要求,水源保护全面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全面提升;实施城镇污水提质增效行动,完成钓灌渠城区段 x.x 公里建设和县城 xxx.x 公里管网检测清淤,一批管网改造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城区管网系统逐步完善;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专项行动,制定整改方案,按序推进整改;承接长江生态修复 xx市驻点研究成果,实施 xx 河湖群生态修复试点研究沉水植物种苗移栽工程和水植物草籽撒播工程,推动实施 xx 市龙感湖湖区水生植被恢复工程,将全程跟踪记录、研究试点项目数据成果,努力为全国大型浅水湖泊生态修复提供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根据生态环境部采测分离监测显示,今年 x-x 月份,xx 湖国控断面均值为Ⅲ类水,xx、xx 湖国控断面均值为Ⅳ类水。其中总磷均值分别为 x.xxx、x.xxx、x.xxxmg/L,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 xx.x%、xx.x%、xx.x%。x 个省

 控断面每月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水标准。

 (三)加强固体废物风险防范,狠抓土壤污染防治。

 强化“一住两公”地块监管。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法宣传普及,开展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动态更新涉重企业排查清单。全面加强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完成 71 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申报登记。加强疫情期间医疗废物贮存转运监管,降低涉疫废物环境风险。持续推进危险废物安全整治三年行动,开展汛期危险废物专项检查,督促企业完善应急手段,防患于未然。

 (四)紧盯时序清单目标,开展“x+x+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专项行动。

 继续强化高位推动,印发《xx 县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包保督办工作方案》,进一步优化完善县级领导包保督办工作机制,压紧压实整改责任;深入开展“一紧盯、两聚焦”专项行动,组织对 20xx 年以来的上级督察交办问题开展“回头看”,机制砂、非煤矿山、农业面源、饮用水源地等相关领域问题排查整治有序推进。截至目前,2021 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 xx 件信访件和 20xx 年省督察交办 xx 件信访件反映问题全部完成整改销号;2021 年第二轮中央督察反馈意见个性问题 x 个已完成市级核验;20xx 年省督察反馈意见个性问题 x 个,已完成销号 x 个;“大起底、回头看”交办问题xx 件,已全部完成销号;国家和省警示片披露问题 x 件及其

 他安排在 2022 年完成的任务正在有序推进,市暗访片交办问题 x 件已完成市级验收。2022 年年度新增“N”类问题 x 个(含市人大执法检查交办问题 x 个),各责任单位正抓紧整改。

 (五)厚植生态理念,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在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基础上,印发 2022 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召开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推进会,全力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开展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活动中组织市民群众、志愿者观看学校师生自编自演的环保励志歌舞《低碳贝贝》和《你们知道“微笑天使”么》等节目,营造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全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目前已初步完成《xx 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报告》编制工作。

 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开展“绿盾”行动,开展问题点位“回头看”,确保问题不反弹。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持续开展江豚自然保护区过渡期巡查巡护工作。开展矿山专项检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加强宣传,报送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并获得省生态环境厅公众号专题报道,在全国第八所守护江豚示范学校“xx 小学”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活动。活动中组织群众参观学校江豚雕塑群、文化墙及江豚保护宣教室,开展环保知识有奖竞答互动等,组织志愿者开展巡护

 江豚和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

 (六)强化农村环境整治,深入谋划乡村生态振兴。

 加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房前屋后整治、河塘沟渠清淤、生活污水治理等系统性工程,打造生态宜居、风景宜人美丽乡村;开展全县乡镇、行政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环境问题专项排查,杜绝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晒太阳”,目前农村环境整治等四项重点工作工程均已动工;扎实开展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持续排查工艺、设备、运维等情况,制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确保设施稳定运行,同时坚持查缺补漏,定期开展污水管道排查,确保管网畅通;强力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充分利用池体净化功能,投放鱼苗、水生植物等,以鱼净水,落实生态修复,洲头乡坝头村余家塘整治成效明显。

 挂牌成立生态振兴专项小组,建立常态化调度推进工作机制,有效衔接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围绕“生态环境美好宜人、生态整治规范有序、生态价值有效转化、生态文化深入人心、生态治理体系健全”五项建设内容,组织申报生态振兴建设试点,积极谋划并督促申报单位报送有关材料,目前我县已按照市级要求申报 1 个山区乡镇(xx 乡)和 x个畈区行政村(xx 镇 xx 村)作为 2022 年生态振兴试点乡(镇)、试点村,分类建设生态振兴试点乡(镇)、试点村,力求摸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示范带动全县乡村生态振兴工作。

 (七)增强服务意识能力,提高“双招双引”服务保障水平。

 优化环评和排污许可审批服务。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对因疫情管控等不可抗力不能送达的环评文件采用快递或电子邮箱等方式先行接收受理,暂不能提交的材料,说明原因后实行容缺受理,后期补齐材料;对于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需要开展技术评审的,邀请专家函审或召开线上视频会议,保证疫情期间环评审批正常开展;有效引用县经开区园区“环境影响区域评估”成果,简化环评编制内容,帮助企业节约成本;着力探索环评审批新模式,提高环评审批效率;积极推行告知承诺制审批,试点“打捆环评”,大大压缩环评审批时限,同时为企减负。2022 年上半年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 xx 份,其中承诺制审批项目 x 个,打捆环评项目 x 个,网上备案登记 xx 份。

 深入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积极开展包保企业走访,帮助 xx 众泰新能源有限公司破解一般固废处理项目能力发展难题;落实《关于创建一流“宿事速办”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要求,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为部门、企业以及招商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出具复函 xx 份, 全力服务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落实环境要素保障。积极做好 xxxx 高岭二期 xxx 兆瓦光伏发电项目、xx 项目公司华博 xx一期风电场项目、xx 县抽水蓄能电站等新能源产业及 xx 环保

 新建年产 xxxx 套恶臭及 VOCs 处理装置制造基地项目等先进环保产业的政策咨询、前期调研和环评审批服务;对接服务 xx中 xx 废处置有限公司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制砖及生物质燃料项目落地,该项目成功落地生产后将大大补足我县固废处置能力不足短板,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中。

 指导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改造。督促指导我县 xx 亿博皮革有限公司、xx 县 xx 污水处理有限公司、xxxx 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清洁生产改造,目前 xxxx 皮革有限公司、xx 县 xx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的审核报告已通过评审,正在组织验收,xxxx 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与相关单位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相关工作正在开展中。

 (八)保持环境信访高压态势,保障群众合理环境诉求。

 进一步畅通群众信访投诉渠道,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高效办理环境信访投诉,着力化解群众信访矛盾。一是抓好源头整治。扎实推进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坚持问题导向,对发现问题实行台账式管理,加强挂账督办、跟踪问效,全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问题的整改落实,从源头降低信访投诉量;二是强化部门合力。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推进群众反映强烈和历史遗留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针对重点投诉件及情况复杂投诉件,辖区负责人主动走访、了解投诉诉求,解答政策法规,做好信访答复,积极化解信访纠纷。三是压实主体责任。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四送一服”等实践活动,

 做好企业“文章”。一方面,在日常执法的基础上,结合“双随机”检查、专项检查、夜间突击检查等,加大对重点企业环境监管;另一方面,执法人员深入企业积极宣传环保政策,督促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截止目前,在环保业务范围内共受理 xx 件信访投诉(含重复),其中县 xxxxx 平台受理 xx 件,我局投诉电话受理 xx 件,xxxxx 微信举报平台 x 件,其他转交办 x 件,群众上访 x 批次共 xx 人次,以上信访件全部按照规定处理,调处率达 xxx%。

 (九)其他工作。

 强化核与辐射监管。督促县域放射源与射线装置使用单位补充、修正完善单位相关信息,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年度评估,确保放射源与射线装置使用单位上报数据信息准确、完整。目前全县 xx 家放射源与射线装置使用单位均已完成 2021 年度评估报告的提交工作。

 开展环境信用评价。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组织我县 x 家企业参加省级环境信用评价,xx 家企业参加市级环境信用评价。目前,x 家参加省级环境信用评价企业已按时在系统中完成信息填报工作,我局完成初审并提交上级部门审核,xx 家参加市级环境信用评价企业材料正在进行县级审核,完成后将及时报送至 xx 市生态环境局。

 完成 2021 年度污染源统计填报。我县共有 xx 家企业纳入

 污染源统计系统,由于填报系统更新,内容较以往有着较大的变化,且存在企业负责人员更替,业务不熟的情况,我局积极指导企业开展年度环境统计填报,并及时解答企业疑问,要求企业按时填报相关数据,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数据上报工作,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加强审核把关,对数据变化较大的企业进行排查溯源,确保填报数据反映企业的真实排污情况,目前 xx 家企业均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数据填报。

 二、下步工作安排 (一)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力有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深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相关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实施绿色发展项目,持续推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稳步提升碳汇能力。

 (二)正视当前环境质量差距,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严格落实“五控”措施,针对当前空气质量不利形势,计划实施县城区空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压实各地各部门职责,通过开展排查整治、集中攻坚、巩固提升等达到减少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降低污染负荷的目的。加快推进柴油货车治理和涉 VOCS 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完成声功能区划定。做好国考断

 面水质达标和长江保护修复工作,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推深做实龙感湖联防联控;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农村“千吨万人”及乡镇级集中式水源地“划立治”。加强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和“一类污染物”防控,持续推进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乡村生态振兴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乡镇政府驻地和农村生活污水、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确保完成“x+xx+x+x”年度目标任务。

 (三)坚持问题导向闭环管理,更严更实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压实各级责任,着力推进存量问题整改攻坚,纵深推进“一紧盯、两聚焦”行动和“x+x+N”整改专项行动,实行责任单位一把手负责制,落实县级领导包保督办,确保实现 x月底前完成 xx%、xx 月底实现年度任务“动态清零”目标;坚持标本兼治、杜绝过关心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日常管理机制,加强各类问题排查整治和风险防范,督促相关县直监管单位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加强业务指导,形成工作合力,以切实行动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彻底、改到位,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

 (四)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提高“双招双引”服务保障水平。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三线一单”成果应用,推深做实“环境影响区域评估”,

 推进“标准地”改革,助力县经开区完成规划环评编制工作。推行环评审批全程网办,提升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

篇六: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

时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30 年)文

 本

 前

 言

 2017 年 9 月,即墨撤市划区,成为青岛市即墨区。近年来,即墨区的经济发展在七区中名列前茅,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把生态环保摆在突出的位臵,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紧紧围绕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区,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十三五”期间,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0 年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 31.5 微克/立方米,比 2015 年下降 31 个百分点。全区重点河流和水库水质稳步提升,市控以上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墨水河等河流再现水清岸绿景象。

 当前,即墨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距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距离建设“美丽即墨”还有差距,压力和挑战不容忽视。即墨区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区、建设山海城共融美丽即墨的战略部署。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于优化即墨区城镇发展空间格局,促进资源环境合理利用,全面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

 录

 一、建设基础与形势分析 ........................................................................ 1 (一)建设基础 .................................................................................. 1 (二)面临形势与挑战 ...................................................................... 4 二、规划总则 ............................................................................................ 7 (一)指导思想 .................................................................................. 7 (二)基本原则 .................................................................................. 7 (三)规划范围与时限 ...................................................................... 9 (四)规划目标 .................................................................................. 9 三、完善生态制度 .................................................................................. 11 (一)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 11 (二)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 ........................................................ 12 (三)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 15 (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 ................................................ 17 (五)完善生态保护奖惩制度 ........................................................ 18 (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 19 四、保障生态安全 .................................................................................. 20 (一)实施大气污染防治 ................................................................ 20 (二)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 23 (三)强化海洋环境污染防治 ........................................................ 27 (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 29 (五)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 32 五、优化生态空间 .................................................................................. 34 (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 ................................................................ 34 (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 35 (三)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 36 (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 .................... 36

 六、发展生态经济 .................................................................................. 38 (一)促进生态工业高效发展 ........................................................ 38 (二)建成生态农业体系 ................................................................ 41 (三)推进现代服务业绿色发展 .................................................... 43 (四)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 44 七、提升生态生活 .................................................................................. 47 (一)加强生态绿地建设,提升绿地功能 .................................... 47 (二)打造绿色交通体系,促进低碳出行 .................................... 49 (三)加强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环境质量 ............................ 50 (四)打造低碳生活方式,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 ........................ 52 八、弘扬生态文化 .................................................................................. 56 (一)完善生态文明宣传载体,积极传播生态文化 .................... 56 (二)加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社会认知度 ........ 59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主题活动 .................................... 61 (四)培育特色生态文化,打造生态文化品牌 ............................ 64 九、重点工程及效益分析 ...................................................................... 65 (一)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 65 (二)经济效益评估 ........................................................................ 66 (三)社会效益评估 ........................................................................ 67 十、保障措施 .......................................................................................... 68 (一)组织保障 ................................................................................ 68 (二)科技保障 ................................................................................ 68 (三)人才保障 ................................................................................ 69 (四)资金保障 ................................................................................ 69 (五)社会保障 ................................................................................ 70

  — 1 — 一、建设基础与形势分析 (一)建设基础 1.。

 生态资源丰富。即墨区地处黄海之滨,兼备季风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生态资源丰富,山河海岛泉湾具备。陆域腹地纵深广阔,整体地势呈中北部高,西部、南部低洼之势。广袤的腹地、复杂的地质成因造就了即墨区域特征鲜明、风格迥异的三大自然山水板块特色:东部以低山丘陵、山海相接为特色,中部以平原台地、平缓开阔为特色,西部以地势低洼、水网汇聚为特色。全域自然要素丰富,共有山体 104 处,大型河流 32 条,中小型水库 40 座。区内有著名的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东部海岸线蜿蜒曲折、湾岬连绵,拥有大小海湾 7 处,沿岸腹地属崂山山脉沿黄海向北延伸的丘陵地貌地区,大小山体和河流、谷地众多,形成“山海相连、自然围合、背山面海、拥山聚水”的自然格局特色。沿岸温泉街道,有国内唯一的海水溴盐温泉,曾被封为“温水侯国”。

 2. 新旧动能 转换 全面起势。2020 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8.4 亿元,综合实力始终保持在全省区县前列。多年来,即墨区始终坚持产业强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以汽车、通用航空、轨道交通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崛起,2020 年,汽车产业新城内的三大整车产能充分释放,200 余家零部件企业集群布局,逐步建立完善汽车产业链链长制,带动全区汽车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一汽解放单体

  — 2 — 卡车工厂创全球产量新纪录,空客直升机填补国内 3 吨级民用直升机制造空白,地铁维保中心成为全省最大城轨车辆维修保养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惠科、泰睿思、聚能晶源等集成电路项目先后投产,影创科技、进化者机器人、数字鹰无人机等人工智能项目集中布局,云路、瓷兴、宇远等企业新材料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即墨向“科技产业城”加速转变。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即墨老酒入选了第一批“好品山东”品牌遴选名单。现代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中通、菜鸟等区域总部相继落户,跨境电商小镇入选省首批特色小镇,即墨服装市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稳居全国十大服装市场第三位。率先布局工业互联网,建成首个国家级创新示范平台,酷特智能、海联金汇等 23 家企业入选国家试点示范,获评全国“互联网+”中小企业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企业分别发展到 410 家和437 家,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达到 24 家,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 48%。新经济、新业态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传统产业正在转型升级,产业发展后劲十足,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3.。

 海洋创新高地全面崛起。即墨区始终坚持蓝色引领,聚力经略海洋,争当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排头兵。聚焦全球一流海洋资源和人才,成立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海洋能源产业联盟,拥有“国字号”机构 50 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 68 个,两院院士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 307 人,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发

  — 3 — 展示范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球首艘 10 万吨级养殖工船、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先后落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燕”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屡破世界纪录,海洋高性能计算机等尖端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蓝谷科创中心成功认定国家级孵化器,打造开放创新平台典型经验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依托海洋科技产业园等平台,海洋生物、海洋装备等海洋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4.。

 生态环境治理登上新台阶。即墨区始终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全面落实“1+1+8”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期间,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0 年,即墨区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 31.5 微克/立方米,比 2015 年下降 31 个百分点。全区重点河流和水库水质稳步提升,市控以上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墨水河等河流再现水清岸绿景象。全面落实湾长制,完成 2168 个入海排污口初步溯源排查,加快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农村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到 1.3 万吨,综合治理中小河道165 公里,莲阴河等 3 条河流获评“省级美丽示范河湖”。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已实现全覆盖。在全省创新性制定了《即墨区委区政府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明确区级领导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成立了即墨区生态环境委员会及 12个专业委员会,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4 — 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即墨区始终坚持品质宜居,近年来,完成营流路南通、威青路拓宽等重大工程,新建大修市政道路125 公里,打通断头路、丁字路 12 条,建成数字化城管、智慧交管等大数据平台,畅通了城市交通;建成开放 25 处城市公园和街头游园,城区绿地率提高到 39.8%,增添了城市绿意,优化了居住环境;全面落实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等工作,居民小区和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全面推开,区容区貌焕然一新;创建市级以上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 11 个,国际种都核心区被认定为省级园区。龙泉莲花田园、灵山花乡药谷、北安泉东新村等示范区建设卓有成效,即墨区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通过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极大提升了即墨区城市品质、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进一步彰显了城市形象,吸引了人才集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面临形势与挑战 2017 年 9 月,即墨撤市划区,成为青岛市即墨区。近年来,即墨区的经济发展在七区中名列前茅,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把生态环保摆在突出的位臵,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紧紧围绕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区,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十三五”期间,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0 年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 5 — 全区重点河流和水库水质稳步提升,市控以上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墨水河等河流再现水清岸绿景象。

 当前,即墨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距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篇七: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

2 2022 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 某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情况汇报

 全市 2 2022 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2022 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为深入贯彻 XXX 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加快提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制定XX 市 2022 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 XXX 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 中全会和省党代会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发展摆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以绿色技术创新为动力,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企业低碳转型,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以更大力度推动全市经济和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全市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创新驱动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促进绿色新兴产业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绿色化发展。

  系统推进,重点突破。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总体导向,统筹减污降碳和资源高效利用,统筹经济增长和绿色低碳转型,统筹各行业绿色发展,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降碳,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着力解决重点行业、企业的绿色转型问题,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带动作用,力争重点行业率先碳达峰。

  绿色低碳,质效优先。把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放在首位,推进能源资源科学配置、高效利用,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促进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推进绿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持续构建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绿色发展推进机制。

  二、重点任务

 (一)坚定不移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1.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继续按照国家、省的统一安排部署,持续推进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深化完善工作,统筹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指导各县(市、区)积极推进县级总规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强与上位规划的衔接,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强化规划监督实施,严格审批和监管,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利用工作,严格执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禁新上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项目。〔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行政审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循环化工园区、高新区管委会,下同〕

  (二)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巩固大气污染“退后十”成果,深入开展重点行业治理,做好工业炉窑、涉 VOCs 企业整治工作。扩展“双在线”监控平台建设,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做好重型柴油货车深度治理工作,开展冒黑烟非道路移动机械专项整治。加强道路、工地扬尘和建筑垃圾运输管控,扎实开展黄土裸露地面整治、农村“双代”等工作。坚持分类分级管控,按照差异化减排、降尘标准,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差异化精准治理,实行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争取更多企业进入正面清单,严禁“一刀切”式停限产。强

 化扬尘精细化管控,全市建筑工地全面落实“六个百分之百”“两个全覆盖”,推动具备条件的城市道路“水洗机扫”全覆盖,强化线性工程扬尘治理,抓好矿山、砂场、工业企业堆料场扬尘防治,严防“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严禁秸秆垃圾露天焚烧。(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局)

  3.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若干措施》,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污染物区域削减等政策,严格环境准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面梳理排查拟建、在建和存量“两高”项目,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对不符合政策要求的,进行全面整改。对违规上马、未批先建的,严格依法依规查处。对标先进,推动在建和拟建“两高”项目提升能效和环保水平,推进存量“两高”项目改造升级。对确需民生需求、产业链延伸、影响国家战略部署等项目,要区别对待,加强项目节能审查,新上高耗能项目能效应达到行业或国际先进水平,必须选用Ⅰ级能效的主要耗能设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打击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等各类违法行为,及时曝光典型案例。采取强有力措施,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有效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工业和信

 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三)有效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4.加强水土污染防治。重点开展水源地保护、河流治理、白洋淀上游流域治理、工业污水达标整治、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农村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聚焦地表水水质年度目标,对国考断面,逐一进行分类分析,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大水污染物减排力度,推进工业园区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开展排污口整治,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抓好土壤、重金属和危险废物三类防控,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开展危废经营单位“增负荷、清库存、提水平”专项整治。严格管控废旧汽车非法回收拆解产生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处置等违法行为。继续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工作,按照省要求督导 11 个县(市、区)完成上级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目标。持续开展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严防新增土壤污染。积极开展国土绿化,全年完成营造林 XX 万亩。(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城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

  5.开展县城建设攻坚和村镇建设。以“五城创建”为抓手,持续开展县城建设提质升级三年行动,加快打造独具特色、靓丽多彩的现代化美丽新县城。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品质提升,强化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继续开展美丽

 乡村及美丽庭院建设,推进国家森林乡村创建,提升生态品质,打造精品工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 XX%以上。年内改造户厕 XX 万座,完成 XXX 个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覆盖 XXX 个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工作,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林业局、市城管局)

  6.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开展矿山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按照省有关矿山综合治理要求,制定方案措施,持续推进矿山综合治理工作。坚持“节、引、调、补、蓄、管”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农村生活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持续开展自备井关停工作。坚持太行山绿化、“三沿三旁”营造林绿化与其他营造林绿化工程相结合,造林绿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专业造林与群众造林相结合,开展森林县(市、区)、森林乡村创建活动。结合绿地系统规划及现状做好项目谋划,增加园林绿化建设项目数量,逐步补齐现有城市绿地缺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全力推进湿地保护恢复,继续推进河湖生态补水。巩固完善采砂管理长效机制,打击河道非法采砂,维护河道采砂正常秩序。(责

 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园林局)

  (四)按时间节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7.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和省对口部门沟通,研究制定我市实施意见、行动方案、分领域达峰实施方案、保障方案等,按计划组织实施。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坚持调整能源结构,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全面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积极扶持低碳行业项目,鼓励企业实施提质增效、节能减排、产业链延伸等改造升级项目。推广应用控制碳排放新技术、培育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点示范。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22 年完成省下达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任务。(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8.有序开展约束性资源使用权交易。有序开展约束性资源使用权交易,运用市场化机制加快能源转型升级步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节能降耗的内生动力。引导社会资本向节能领域、绿色技术加大投入,倒逼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加大投入发展绿色生产。通过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运用价格手段促使企业减排,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以市场机制推动节能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能源资源配置更为高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促进

 高质量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水利局)

  9.开发推广先进低碳技术。加快低碳技术开发,围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高效储能、能源电子、先进制氢储氢用氢、碳捕集利用封存、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低碳技术,开发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技术。建立先进低碳技术推广新机制,探索建立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低碳技术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专利转化和技术交易。筛选一批水平先进、经济性好、推广潜力大、市场急需的工艺技术装备,组织推介对接活动,引导企业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10.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XX 市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向重点方向发展,明确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转型升级重点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积极推进“千企转型”,谋划新开工项目 XXX 个,续建项目 XXX 个,年度继续滚动实施重点技改项目 XXX 项以上。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有效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质量。2022

 年,将继续抓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提质升级工作,继续开展小微双创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大力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认定工作,引导中小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力争年内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XX 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

  11.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聚焦钢铁、建材、石化化工、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依据国家、省制造业先进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目录,明确绿色化改造升级方向,加快实施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支持一批绿色低碳化改造项目。开展新一轮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程,加大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创建力度,培育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领军力量。(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2.持续推进工业企业节能诊断服务。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特点,依据企业需求,依托节能诊断机构对工业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体系开展公益性全面诊断,帮助企业发现用能问题,查找节能潜力,提升能效和节能管理水平,推进企业绿色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3.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力度,进一步细化实化分类类别、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方面

 的要求,加快与生活垃圾分类相匹配的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编制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强化塑料污染治理,持续加大监督执法、替代产品推广和宣传引导力度,有序禁止限制一批塑料制品。落实支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推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设进度。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妇联、市教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

  (六)有效推进三大结构调整

  14.持续调整产业结构。深入落实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加快发展旅游业,推进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创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展环境检测技术研发和服务,推进市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振兴发展。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充分发挥园区经济发展主战场、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进新一代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率先突破,强力培育现代食品、商贸物流、装备制造等产业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进军”,大力构建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服

 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XXX 家。(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

篇八: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

/p>

 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 (2021-2030 年)

  前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促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 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等作为重要部 署,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筑美 丽中国指明方向。

 XX省XX市XX区西倚太行山,北临滹沱河,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厚,是“省会西花园”、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排头兵、晋冀交通“咽喉”。党的十七大以来,XX区委、区政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 持续去产能、调结构,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居环境治理,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实现了由资源依赖型、环境污染型向创新驱动型、绿色生态型转变,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绿水

 2

 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XX路径。在此基础上,XX区委区政府顺势而为,印发《XX市XX区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〇 三五年远景目标 纲要》,明确提出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国 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任务。

 根据区政府工作安排,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牵头编制了《XX省XX市XX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30 年)》,对规划期内XX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聚焦完善生态制度 体系、提升生态安全水平、优化生态空间、发展生态经济、 推广生态生活方式、繁荣生态文化等重点领域,确保党中央国务院、XX省和XX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部署精准落地,推动XX区走稳走好走实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建工作先行经验,为全省和全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提供“XX样板”。

 《规划》范围为XX区行政区域,总面积共计 613.96km 2 。规划基准年为 2020 年,规划期限为 2021-2030 年,分为重点 攻坚期 2021-2025 年、巩固提升期 2026-2030 年。

 3

  目 录 第一章 创建基础与形势分析 .............................................................. 1 第一节 创建基础 ........................................... 1 1、 区位独特,交通便捷畅达 ............................ 1 2、 山水行胜,生态优势突出 ............................ 1 3、 古邑古韵,文化底蕴深厚 ............................ 1 4、 减污降碳,环境改善显著 ............................ 2 5、 绿色转型,生态底色常青 ............................ 2 6、 高位统筹,创建机制健全 ............................ 3 第二节 存在问题 ........................................... 3 1、 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格局有待优化 .................... 3 2、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 3 3、 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有待健全 .................... 4 4、 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 4 5、 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 5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 5 1、生态文明建设迎来新机遇 .............................. 5 2、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挑战 .............................. 6 第二章 规划总则 ............................................................................... 8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8 第二节 规划原则 .......................................... 8 第三节 规划范围 .......................................... 9 第四节 规划期限 .......................................... 9 第五节 规划目标 .......................................... 9 第五节 规划指标 .......................................... 11

 4

 第三章 重点任务 ............................................................................. 15 第一节 健全生态制度,建设创新试验区 ...................... 15 1、构建更严明的环境责任体系 ........................... 15 2、塑造更高效的市场治理体系 ........................... 15 3、建立更完善的监管制度体系 ........................... 16 4、完善最严格的执法监管体系 ........................... 18 5、健全全要素的环境监测体系 ........................... 18 6、推进多领域的共建共享机制 ........................... 19 第二节 持续提升环境,争当改善样板区 ...................... 20 1、 打造应对气候变化XX实践 ........................... 20 2、 加快建设古运河等美丽河湖 ......................... 22 3、 深化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 ......................... 23 4、 加强“三地”土壤污染防治 ........................... 26 5、 高标准建设省会“无废城市” ................................................... 27 6、 加强山水田园生态保护修复 ......................... 28 7、 有效防范信息产业环境风险 ......................... 30 第三节 筑牢生态屏障,维育省会西花园 ...................... 32 1、筑牢“北水西山、一体两翼”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 32 2、厚植“三带四区、一网络多节点”生态安全格局 ........... 32 3、优化“一核、两城、两片区”生活空间布局 ............... 33 4、构建“三横、五纵、多水面”水城共融体系 ............... 34 第四节 激活绿色动能,建设智造新高地 ...................... 35 1、 加快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 35 2、 打造“绿色XX”产业品牌 ............................. 36 3、 持续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 37 4、 强化产业循环化、清洁生产 ......................... 38

 5

 第五节 改善人居环境,打造都市副中心 ...................... 39 1、营造“绿色城乡”新格局 ............................. 39 2、健全绿色公共交通网络 ............................... 40 3、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 ............................... 42 4、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 43 5、着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 ............................... 44 6、鼓励公众绿色生活方式 ............................... 45 第六节 挖掘生态理念,培育文化引领区 ...................... 46 1、夯实生态文化建设基础 ............................... 46 2、搞活生态文化宣传教育 ............................... 47 3、强化生态文化建设示范 ............................... 48 第四章 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 ............................................................ 51 第一节 重点工程 ......................................... 51 第二节 效益分析 ......................................... 51 第五章 保障措施 ............................................................................. 55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 ....................... 55 第二节 严格规划实施,加强监督管理 ....................... 55 第三节 健全投融资机制,强化科技支撑 ..................... 56 第四节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 ....................... 57 附表 ................................................................................................. 58

 1

 第一章 创建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 创建基础 1、 区位独特,交通便捷畅达 XX区是国家重点开发区,位于太行山生态安全屏障区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被划入燕山—太行山生态安全屏障区、低平原生态修复区,是省会的绿色屏障和西花园。地处晋、冀交通咽喉,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比不上获鹿旱码头”之称,与省会XX“1 刻钟通勤圈”,与京津“1 小时交通圈”,是环渤海地区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2、 山水行胜,生态优势突出 XX“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系统完善,生态资源丰富。西侧紧邻太行山山脉,有着天然的山体资源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北侧紧靠黄壁庄水库与滹沱河,五河五渠三湖一库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农田呈南北两片集中分布格局;坚持“绿色城乡”发展方向,西山森林公园、十里花廊、龙泉湖湿地等城市公园相继建成,与滹沱河、抱犊寨、西山、封龙山四大风景区交相辉映,“一鹿走来、泉是风景”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生态XX的一张靓丽名片。

 3、 古邑古韵,文化底蕴深厚 XX为冀之古邑、千年古韵,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特别是汉文化底蕴深厚。保留有水峪、梁庄、谷家峪、北薛庄、山后张庄、封庄等十多处古村落,并有丝弦、

 2

 武秧歌、斗火龙、缸炉烧饼等几十项艺术和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金隅鼎鑫依托转型发展,深入挖掘和宣传生态文化,建起全国第一家水泥博物馆、环保科普馆和新中国红色教育摇篮陈列馆。

 4、 减污降碳,环境改善显著 在XX市率先实现农村“双代”全覆盖,农村散煤、“散乱污”企业保持动态清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水系连通、全域绿化、美丽乡村建设、废弃矿山修复工程全面展开,引江水置换工程全市领先,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验在全省推广。截至 2021 年,全区优良天数达到 240 天,退出全省“后六十”;金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83km 2 ,林草覆盖率提高到 35.3%,村庄绿化率 达到了

 30% 以上, 98

 个村达到省级美丽乡村标准,十里花廊、 山前大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龙泉湖垃圾整治生态修复 工程荣获“XX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5、 绿色转型,生态底色常青 围绕“一区、三平台、四产业、多集群”的发展路径,XX构建了休闲服务和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智能制造“1+3”现代产业,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多集群产业格局。“十三五” 期间,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300 亿元,全域矿粉企业“清零”,单位GDP 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逐年降低,智慧城市项目入选全国数字化应用与转型典型案例,先后获评XX省创新型城市、工业转型升级“双试点”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

 3

 范基地。

 6、 高位统筹,创建机制健全 XX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生态文明建设 相关工作列入乡镇党委政府实绩考核中,并结合乡镇功能定 位制定差异化考核指标,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高位统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 明确提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任务,区 委办制定印发创建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任务分工, 确保压力层层传递、责任逐级压实。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 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格局有待优化 一是 城镇空间破碎化较为严重。当前,XX区国土开发

 强度达 27.64%,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图中破碎化图斑个数占比68.86%,大部分为零散的工业用地(占比近 80%),且现状 可用建设空间中破碎不可用空间图斑面积达 238.81 公顷。二 是 农业用地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全区现存耕地总面积、永久基

 本农田面积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亟待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外长期稳定耕地划入补足工作。

 2、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一是 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较大。环境空气质量与

 周边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受“背风坡”的地形影响,空气流动缓慢,易受周边地区污染物累计沉降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逐

 4

 步由生产型逐步转为生活型。

 二是 三水“统筹”工作仍需加强。

 当前地下水水位虽有回升,但与历史最好水平仍有差距;受季节性降水影响,河流生态流量不足。三是危废存在超期贮存问题,将来随着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落户XX,危废转运与处理设施建设亟需加强。四是受境内频繁的城市建设和生产活 动影响,近年来XX区水土流失轻度侵蚀面积呈现缓慢增加的

 态势。

 3、 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有待健全 一是 生态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山前特色农业仍需进一

 步培育,产业链延伸不足,以农家乐、采摘园等业态为主的等旅游业和服务业尚处于起步状态,需要加大培育尽快进入发展成熟期;特色旅游服务体系尚未成熟,部分旅游产品仍以观光

 为主,高品质休闲空间和旅游产品不足。

 二是 资源节约集约利

 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耗能传统行业耗能压力仍然存在,煤炭消耗量仍是能耗主要来源之一;农业用水量占比较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尚未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定的 4...

篇九: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

建省 龙岩市永定区 国家生态文明

 建设 示范 区 规划 (2 2 020- - 2025 年)

  永定区 人民政府

 2 20 020 年 年 2 12 月

 I

 前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2018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 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永定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

 II

 决策部署,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持续推进对台交流合作、乡村振兴、社会民生和生态文明“四个提升”,全面实施“北工南旅、两轮驱动、城乡统筹、绿色发展”战略,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目标,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提升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永定区委托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福建省永定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0-2025 年)》,围绕“重振永定雄风 再创永定辉煌”的目标,重点阐明永定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提出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空间、发展生态经济、践行生态生活、弘扬生态文化等主要任务与举措,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力争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I

  目录 前 言

 ....................................................................................................................I 第一章 县域概况..................................................................................................... 3 1.1 自然地理状况.............................................................................................. 3 1.2 社会经济状况.............................................................................................. 6 1.3 生态环境状况.............................................................................................. 7 1.4 主要资源状况............................................................................................ 10 第二章 生态文明建设优势与挑战 .......................................................................... 14 2.1 工作基础................................................................................................... 14 2.2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情况 ................................................................... 15 2.3 SWOT 分析 ............................................................................................... 24 第三章 规划总则................................................................................................... 29 3.1 指导思想与原则 ........................................................................................ 29 3.2 编制依据................................................................................................... 30 3.3 规划范围与期限 ........................................................................................ 33 3.4 规划目标................................................................................................... 33 3.5 指标体系................................................................................................... 35 第四章 完善生态制度............................................................................................ 53 4.1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制度................................................................ 53 4.2 逐步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保护制度......................................................... 55 4.3 健全信用评价和信息公开制度 ................................................................... 59 4.4 建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有偿使用制度......................................................... 61 4.5 改革生态文明政府投入机制....................................................................... 62 4.6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65 第五章 维护生态安全............................................................................................ 67 5.1 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 ................................................................................. 67 5.2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 70 5.3 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72 5.4 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74 5.5 严格生态系统保护..................................................................................... 75 5.6 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77 第六章 优化生态空间............................................................................................ 80 6.1 明确主体功能分区..................................................................................... 80 6.2 城镇发展布局............................................................................................ 81 6.3 产业发展布局............................................................................................ 84 第七章 发展生态经济............................................................................................ 90 7.1 做强先进制造业 ........................................................................................ 91 7.2 壮大第三产业...........................................................................................103 7.3 提升特色农业...........................................................................................106 第八章 践行生态生活........................................................................................... 113 8.1 改善人居环境........................................................................................... 113 8.2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15 8.3 生活方式绿色化 ....................................................................................... 117 8.4 美化居住环境........................................................................................... 119 第九章 弘扬生态文化...........................................................................................121 9.1 加快培育生态文明意识.............................................................................121 9.2 生态文明共建共享....................................................................................124

 II

 第十章 规划实施保障...........................................................................................127 10.1 加强组织领导...........................................................................................127 10.2 完善实施机制...........................................................................................127 10.3 强化项目带动...........................................................................................127 10.4 突出人才保障...........................................................................................128 10.5 促进多元融资...........................................................................................129 10.6 鼓励公众参与...........................................................................................129 10.7 严格督查考核...........................................................................................130 附件:永定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重点工程项目表.................................................131 图 1 永定区区位图.........................................................................................................144 图 2 永定区行政区划图..................................................................................................145 图 3 永定区水系图.........................................................................................................146 图 4 永定区自然保护地分布图(整合优化后)...............................................................147 图 5 永定区生态红线分布图...........................................................................................148 图 6 永定区旅游资源分布图...........................................................................................149

  3

 第一章

 县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状况 1.1.1 地理位置 永定区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博平岭山脉西麓,介于北纬24°23"-25°06"、东经 116°25"-117°05"之间,东连南靖县,东南与平和县交界,西南与广东省大埔县、梅县接壤,西北与上杭县相连,东北与新罗区毗邻,是厦、漳、泉“金三角”和广、梅、汕地区的腹地。距龙岩市公路里程 78 公里,距省会福州市公路里程 548 公里,距厦门市公路里程 288公里。全境东西最宽距离 68km,南北最长距离 80km,区域总面积 2223 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 2175.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 51.2 平方公里。

 1.1.2 地形地貌 永定区地处博平岭山脉和玳瑁山山脉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全境群山起伏,大致以永定河为界,分东、西两大部分:东部是博平岭山脉向西南延伸的中低山,西部属玳瑁山山脉的中低山。此两条山脉分别从新罗区的小池及适中进入虎岗与培丰、龙潭后,向南、东南和西南方向延伸,沿着永定河、金丰溪、黄潭河及汀江下游两岸倾斜,分别形成 3种地貌类型:中山区和低中山区,约占 40%;丘陵,约占15%;河谷盆地和山间盆地,约占 45%。全区最高点为虎岗镇汉洋村赤岩头,海拔 1547米;最低处为仙师镇芦下坝永定河末端,海拔 69米。

 1.1.3 水文气象

 永定区地处北回归线北侧、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中

  4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湿润温和,夏长而不酷热,冬短而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 20.1℃,1月平均气温 11.3℃,极端最低气温-5.1℃(1999 年 12月 23日);7月平均气温 27.5℃,极端最高气温39.2℃(1963年 9月 2日)。最低月均气温 6.9℃(1963年 1月),最高月均气温 28.5℃(1969年 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 1℃,最大日较差 25.1℃(1963 年 1...

篇十: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

文明思想专题研讨学习发言(共五篇)

 第一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形成了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严密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我国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也为我国奋力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效。全面推进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形成了血肉丰满、骨骼健壮、肌体健康、生机勃勃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全面化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补齐了制度的短板,扎紧了制度的笼子。建立健全结构化的制度体系,制度的体系性越来越完整,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章、载入宪法,建立起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健全科学化的制度体系,制度的科学性越来越突出,修订和完善已有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和规定。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制度的实效性越来越彰显,把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和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相结合,加大执行力度,用最严密的制度和最严格的法治来保障生态文明。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形成的创新经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人民至上的原则立场,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全面领导,强化党政部门的环境责任;坚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制度建设的人民至上根本立场,充分汇聚人民智慧和基层经验;坚持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方略,深化推陈出新的改革路径;坚持全面依法治理生态环境的基本手段,确立严格规范的法治途径;坚持系统、辩证、底线等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有效的方法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鲜活经验,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重要遵循。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做出的原创性贡献。在深刻回答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问题方面,强调为了破除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约束,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在深刻回答要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重大问题上,强调科学有序的制度体系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基本要求,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充满生机的根本内容和突出表现。在深刻回答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问题上,强调把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来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

 第二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探索推进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创新,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从战略地位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地位;从制度建设上,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从示范创建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等工作,完成五批 362 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创建,五批 136 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探索了一批典型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经验。从国际合作上,率先发布《中国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球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逐渐从本土走向国际社会,2021 年在云南昆明召开的 COP15 会议主题即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从支撑能力上,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更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是

 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工作在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经济、能源、环境逐渐脱钩,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向高质量发展转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得到加强,治理能力快速提升,大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基本形成。

 “十四五”时期要科学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尤其是疫情期间要克服困难,始终守住环境达标底线、生态安全红线。二是稳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政策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深化探索,不断取得新成绩。三是坚决抓好减污降碳工作,稳步推进碳达峰,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努力实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立等。四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继续完善生态环境责任与监管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与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五是抓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示范创建工作,启动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绿色低碳示范创建等,继续探索并推广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模式。六是依托南南合作、“一带一路”等,积极主动参与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和引

 领全球气候治理。

 第三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党在建党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第一次形成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学说,是 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及其自然辩证法。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发源地和实践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形成了许多既领先那个时代,又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的观点、理念和思想。

 人民之树彰显习近平始终如一、念兹在兹的民生情怀,必须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态脱贫、生态扶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举措和原创性贡献,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贫困事业的历史性贡献。这一将生态保护与扶贫脱贫创造性结合和转化的思路,得益于三十多年前习近平到闽东上任后,用脚步丈量闽东的山容海纳所开启和探索的闽东因地制宜的脱贫之路。习近平带领闽东人民以践行“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的精神摆脱贫困,提出“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要把林业发展放在闽东脱贫致富的战略地位当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之路、发展道路。

 生态之树体现习近平与生俱来的马克思主义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习近平多次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战略构想。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习近平在指导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把植树造林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源头性工作来抓,形成了中国水土治理的“长汀经验”,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必须以系统思维、系统观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改革之树反映习近平勇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强烈使命担当和巨大的政治作为,以问题为导向,立足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福建是全国森林资源最丰富、林业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但在过去由于广大林农收益水平低,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保护意识淡薄,林木盗砍滥伐现象很普遍。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产权不清,要从根本上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习近平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这不仅是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吃了一颗“定心丸”,更使“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受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改探索和经验开始走向福建全省及至全国。这场由习近平亲自抓起、亲自推

 动的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较早探索,是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决策的重大典范。

 第四篇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福建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推进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历经生态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三次重大飞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等数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出台实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美丽家园正在福建呈现,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高,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以占全国 2.8%的能源消费,支撑了全国 4.3%的经济总量,绿色发展成效显现;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模式数量全国前列,有 39 项生态文明改革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有 5 批 30 个市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长汀等 5 个县(市)被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与福建始终牢记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

 展道路是分不开的,也与福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精心守护绿水青山,扎实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紧密关联。

 在新征程中,福建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领生态省建设实践,在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中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围绕完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化制度创新,拓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方法论,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发挥多元生态服务功能、经济服务价值和社会效益功能,补齐自然生态保护短板;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重现净滩碧海风貌,共建共享“净滩碧海”美丽福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力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力争在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走前头,为加快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夯实绿色发展根基,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福建力量。

 第五篇

 绿色发展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强调的是“绿色”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它不是简单的绿化、环保和节能,而是稳增长、促改革、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

 手段。绿色发展实质上为经济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协同共生。自然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物质基础,而经济增长也会增加社会对自然系统的投入,进而为维护自然系统和提高生产能力提供保障。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可以为社会系统的公共服务提供支持,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系统的良性发展能够提高经济收入,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对自然系统的保护和投入。自然系统的改善可以促进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进而有助于提升人力等社会资本。

 迫于社会需求的日益提升和快速发展的紧迫形势,我国绿色发展的路径趋于由“先污染—后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向“环保—节约—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转变,绿色化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绿色发展的路径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得以有序推进。

 (1)产业结构绿色化: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通过最大限度提高产品或技术的生命周期成本—效益,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绿色化。从产品的设计过程融入绿色化理念开始,到产品制造的减少原料及能源的消耗达到非物质化,到后续产品的运输及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排放的减少,以及最后提高产品回收工艺的利用率,争取从产出到回收各个环节都能达到最大程度绿色化。(2)能源消耗低碳化: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提升能源的转换效率以及加强能源的使用效率可以充

 分改善能源利用结构,是提升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有效途径。(3)资源利用循环化: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资源开发利用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应将减量化、再利用及循环化贯彻始终。(4)环境质量健康化:以不超过环境容量为依据,通过对环境质量的持续改进以达到保障人体健康的目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从源头加强污染源的管控力度,确保每个生产环节污染物的排放能够达到或优于标准。(5)区域生态安全化: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过程中严守生态红线,落实贯彻预防优先原则到发展的每一环节。完善生态网络的布局和监控,提高生态决策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及支撑能力。严格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大前提下加大生态修复的力度,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6)生态制度一体化:强化“生态执政”的理念,在监督、监管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生态意识,形成政府的自我约束机制。在执政过程中,构建高效、廉洁的行政决策体系,促进科学文明执政方式的形成,保障执政过程严格遵守标准。

推荐访问: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 示范区 工作汇报 生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