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10篇

时间:2022-10-06 11:40:04 来源:网友投稿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10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只有县域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国家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10篇,供大家参考。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10篇

篇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只有县域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国家经济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为此,就加快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从反映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来看,近几年,我区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城乡建设加速推进 近年来,启动了最大范围的城市修复、最大体量的城市改造、最大规模的城市会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公交、城乡供水、医疗卫生、治安联防、环境整治“五个一体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统筹发展快步前进。

 3.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2013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24412 元、9842 元,至 2019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8231 元、 17370 元,分别增长 8.8、9.4。2019 年,31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退出、12820 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基本脱贫。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二)竞争优势 今年 2 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 (以下简称《考核办法》),考核范围为全省 183 个县,划分为四大类别县,即城市主城区 33 个、重点开发区县 57 个、农产品主产区县 35 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 58 个,我区作为城市主城区考核评价。考核统一设置经济发展、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 5 个方面 24 项指标。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差异化设置各类区指标权重,城市主城区中经济发展 52 分、城乡发展 13 分、民生改善 15 分、生态环境 15 分、风险防控 5 分。

 2019 年,我区县域经济考核总分数 82.227 分(其中,经济 发展 41.0139 分、城乡发展 11.262 分、民生改善 13.2955 分、生态环境 12.943 分、风险防控 3.7126 分),成功评选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根据收集到的33个城市主城区公布的12项、23 个具体考核指标数据,经综合对比分析,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1.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从纵向对比来看,我区 GDP 增速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全国、高于全省。从横向对比来看,在 33 个主城区中,我区 GDP

 增速为 9.5,位列第 6,且从增速指标来看,我区大部分指标均位居前列。根据《考核办法》,各项总量和增速的指标中,总量占 40 权重,增速占 60 权重看,增速指标较好有利于考核得分。

 2.综合实力基础厚实 民生改善方面,我区属优势得分项。城乡发展方面,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城乡发展得分 11.262 分,换算成百分制为86.63 分,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 2.7 个百分点,排位第一。生态环境方面,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生态环境得分12.943 分,换算成百分制为 86.29 分,比我区最终得分 82.227分高 4.063 分,也属于优势得分项。

 3.反向约束比较优势 全省县域经济强化了考核约束,设置了脱贫攻坚、安全生产附件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安全生产方面,近年来,紧盯安全生产不放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全区未发生一起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四项指数均在控制指标范围内,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脱贫攻坚方面,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零。所以,在考核约束上,总体形势较为乐观。

 (三)存在问题 1.发展步子不大,不能满足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强县的快速 步伐 (1)经济总量不大

 在目前收集到的 33 个城市主城区公布的 12 项、涉及总量的11 个指标中,我区无任何指标排位前 8,且大多数涉及总量的指标排在 11-20 位区间,缺乏竞争力。

 (2)增长速度不快 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为 9.5,与综合考核前 4 的城市主城区比较,落后增速第一 0.5 个百分点,尚不能满足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快速步伐。

 (3)发展质量不优 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 GDP 的比重仅为 4.4,在 33 个主城区中排名第 16 位,与比重最高的差了 5.3 个百分点;税收收 入占比 56.07,居主城区第 30 位,在综合考核前 8 的城市主城区中排位最后。

 2.产业支撑不强,不能满足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加快发展 (1)产业结构不优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5.8:45.1:49.1,是“三二一”结构,呈 现“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含金量” 不高。

 (2)主力支撑不强 主要经济支撑为二产、三产“双轮驱动”,缺少大企业、大集团,全区没有纳税上亿元的企业,纳税上千万元的企业也仅仅只有 45 家,产业支撑力比较弱。

 (3)新旧动能转换不快

 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产业层次低、经营规模小、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近年来虽然新引进了一批项目,但能够支撑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能够带动群众就业的项目还不够多;三方面,三产服务业发展整体质量不高,以老旧商品为主的传统商贸业占比高,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商贸产业在区内发展规模有限、比重较低。

 3.要素瓶颈突出,不能满足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发展需求 (1)资金保障压力大 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7.80 亿元,增速 11.2,增速位列 主城区第 6 位,加之进入债务还本付息阶段,财政资金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2)土地瓶颈日益趋紧 目前,现有耕地 36 万亩,其中基本农田 28.7 万亩、占比79.7,可供使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只能依靠实施挂钩项目和购买挂钩指标来解决项目用地问题。

 (3)发展环境还不够优 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住所限制,落实工商注册便利化,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还没有真正达到“最多跑一次”要求。同时,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够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的难题。

 二、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路径选择 (一)总体目标 着力建成“主城功能核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宜居宜业示范区”,全面提升我区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等方面指标迈进全省 33 个城市主城区前列,成功创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

 (二)实施路径 一要“壮大总量”。

 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根本目的在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壮大经济总量,必须以经济总量做支撑、做基础。具体来看,就是力争 2021 年突破 550 亿元,2023 年突破 650 亿元。

 二要“提升增速”。

 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各项总量和增速指标分别占40、60 的权重,增速指标尤为重要。目前,要想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就只能发挥增速优势,以较高的增长速度提升比较优势。具体来看,就是要力争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在 9.5 以上。

 三是“优化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要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必须按照“产业兴区、工业强区”的核心战略,把工业作为富民强区的重中之重,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

 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具体抓手 重点在三个方面持续用力、精准发力,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大力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做强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力 (1)高端引领发展新型工业 坚持“集聚发展、集约发展、集群发展”的原则,按照“1+3”的高端产业布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强化规模效应、推动工业升级,打造都市工业核心增长极。“1”:即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按照“以升促建”的原则,加快建平台、强实体、优保障,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拓展升级,不断扩大园区服务力、吸引力和承载力,力争到 2022 年,建成园区核心区面积30 平方公里、入驻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 50 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 500 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即大力实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百亿产业生产基地培育工程”,充分发挥现有产业比较优势,加快打造以鑫达、泰鑫为龙头的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华讯方舟、和泰光纤为骨干的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中科九微、重汽为示范的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力争到 2022 年,全区工业年产值突破 60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年均保持在11.5 以上。

 (2)放大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促集群、抓高端、出特色”的思路,按照“退二进三”“退批进零”“退低进高”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一核、一极、五圈、多街区”的空间布局,推动现代商贸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升级,力争社消零总额年均增速在 12.7 以上,到 2022 年,总额突破 400 亿元。“一核”:即以打造川东北商业核心为目标。“一极”:即加快形成以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为突破的增长极,依托绿地智慧城、泰合青年城、恒河金融街、欧香智慧小镇等平台载体,加快填充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业态,推动楼宇经济实现新突破。“五圈”:即重振五星商圈、做大XX商圈、做强南门坝商圈、激活高铁商圈、打造清泉坝商圈,形成协调联动的高端消费中心,打造一批集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一体的商业圈,建成 5 个百亿级城市商圈。同时,加快推进市政新区城市综合体、舞凤山片区综合体、欢乐购物世界、奥宇望和啤酒小镇等商业综合体。“多街区”:即按照南充的“宽窄巷”“太古里”的标准,加快打造北湖风景街、西巷文化商业街、XX凉粉文化创意园、清泉寺特色文化小镇等特色街区,形成“一街一品”的多元消费模式。

 (3)立足特色发展现代农业 抢抓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编制“1+6+3”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按照“建基地、延链条、创品牌”的思路,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新优势,形成“一区、三线、多园”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区”:

 即打造全省农旅融合示范区。按照“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坚持农业打底、旅游增收的思路,延伸农业发展链条,重点加快推进西河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和建设,提档升级七坪寨“花好月圆”、黄伞坝“嘉陵江景”、桂花湖湿地公园等,着力打造美丽、繁荣、富裕的新乡村。“三带”:即以嘉陵江为轴,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打造锦绣田园、青山湖等为核心的嘉陵江山水田园休闲农业旅游线路;以西河为轴,打造西河片区民俗体验农业示范带,打造以七坪寨、四方寨、元池坝等为核心的“城市后花园”;以潆新线为轴,打造高效品牌农业示范带,推动“雨田藤椒”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产地初加工,力争到 2022 年,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企业分别达到 6 家、3 家以上,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 30 个以上。“多园”:即建设多个产业园区,在沿江动线提档升级蔬菜产业基地 3 万亩,在田园西线建成特色观赏和药用花卉林木示范基地 1 万亩,在潆新线建成以晚熟柑橘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 3 万亩,建成优质商品粮油 5 万亩,力争到2022 年,建成 25 个以上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省级示范园 1 个。

 2.大力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行动,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力 (1)提升城市品质,增强承载能力 城市是县域经济发的基础。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必须坚持“主城核心、首善标准”的基本原则,围绕建设“双百”(100 平方公里建成区、100 万常住人口)城区的发展目标,按

 照总体思路,坚持“三线齐发”的城市建设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优化老城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拉伸新区骨架“做加法”,围绕 56 平方公里城北新区规划、46 平方公里产业新城规划、30 平方公里田园西河规划,沿山水田园西线、现代产业中线、现代都市东线“三条轴线”,大力推动顺仪、顺西嘉、顺蓬营干线公路建设,加快实施潆华大道、金融大道和滨江大道北延线建设,打通城市向北交通动脉。力争到 2022 年,城区总人口超 100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5 以上。“双修”旧城“做减法”,坚持“一区一品、一路一景”,大力实施风貌整治和光彩亮化工程,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分批实施背街小巷修缮整治,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更加畅通,全力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功能“做乘法”,不断加强公共停车场、污水处理厂、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配套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城乡农贸市场、休闲广场等服务设施,进一步推动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2)打造特色小镇,做强乡镇支撑 从我国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近十几年来小城镇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因此,要扎实推进“百镇建设行动”,借助乡镇区域规划调整的战略机遇,真正把城镇做大、做强、做美。要科学规划、适度建设,要

 依托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富集等优势,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的原则,围绕城镇布局、结构规划、功能定位等,科学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 6 镇 1 乡规划,留足发展空间。要区域协同、特色发展,按照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原则,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要求,有序建设一批特色集镇,着力把李家镇打造为商贸小镇、芦溪镇打造为康养小镇、搬罾镇打造为文化小镇、共兴镇打造为工业小镇。

 (3)提升公共服务,加强城乡统筹 坚持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完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向...

篇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三篇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坚持新思想引领 践行新发展理念 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也指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近年来,※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系列决策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治污染、防风险、惠民生工作,推动县域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工作实践中,我也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艰苦的系统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好正确发展路径,必须正视发展中存在问题,加快补齐短板。

  一、对照高质量发展,短板差距在哪里?

  当前,我县正处在转型发展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经济总量不够大。全县 GDP、财政总收入两项核心指标 2018 年分别完成

  ,全市占比相对较低,占全市比重为 %、 %,人均生产总值

  元,人均财政收入为,均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比较小。

 2.产业结构仍然偏重。2018 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

 :

 ,与全省 :

 :

 和全市 :

 :

 比较,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还处于中低端,工业占比较重,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仅

  %,规上工业增加值为

  %,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3.财税收支日益矛盾。2018 年全部财政收入和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元,分别增长 4%和 8.5%,分别低于全市

  个百分点,较 2016 年、2017 年分别减少 %

  %,增收难度越来越大。财政支出为

  元,分别较 2016 年、2017 年增长

  %

  %,刚性支出越来越多。

 4.居民收入水平较低。2018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分别是全省 元的 %

 和全市 元的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分别是全省 元的 %和全市 元的 %。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为

  ,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5.发展环境还不够优。通过“放管服”改革,审批办事效率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还没有真正达到“最多跑一次”要求。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够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的难题。

  二、深入剖析,阻碍高质量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从思想理念上看,新思想、新理念掌握不深,运用不够。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正在颠覆式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根本性的改造和提升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部分干部及企业对新思想、新理念学习不够深入,掌握不够深刻,把握不够准确,导致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认知力、行动力不强,跟不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二是从财税收入上看,财税结构不优,税源不足。财税收入的 %主要靠钢铁、建材、煤化工等传统支柱企业,%主要依靠天铁、龙电、金隅水泥、电力公司等国有企业,且近年来几大支柱企业税收断崖式下滑、传统产业经营困难加剧,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家,到目前为止有半停产

 企业家,停产企业 家。由于新上项目质量效益不够高,有的正处于建设阶段,未能形成有效税收,新增税源跟不上。税收占比低,2018 年税收占比为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是从产业结构上看,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产业层次低、经营规模小、链条不长、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全县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完成 4.3 亿元,占全市比重为 2.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近年来虽然引进新上了一批项目,但能够支撑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能够带动群众就业的项目还不够多;三产服务也发展整体质量不高,主要靠旅游带动,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业等占比较低,仅为 %。

 四是从投入产出上看,有效投资效率不高。亩均效益低问题较为突出, 2018 年全县建设用地亩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 万元、 万元和万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为 万元,与全市平均水平均有不小差距。固定资产投资中,高耗能行业投资 44亿元,同比增长 62.9%,其中非金属矿物质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分别增长 79.6%、70.7%,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消耗的依赖度比较高。

 五是从实体经济上看,民营经济短板突出。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2018 年末全县民营经济数量达到 户,实现增加值 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

 值的 %;实缴税金 亿元,税收贡献率达 %,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共 家,仅占民营企业总数的 ,主要集中在冶金、建材、煤化工、电力、化工、机械加工及铸造等行业,大多结构单一、投资规模小、经营粗放,存在基础弱、低起点、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一弱三低”状态。

 六是从动力动能上看,创新发展能力不足。2018 年末全县高新技术企业 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 1.5 亿元,下降 17.3%,增速居全市第 17 位。从制造业看,我县工业企业多数起点低、研发设计水平低、关键产品无知识产权、无品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偏低, 2018 年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 %,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三、坚持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路径怎么走? 重点在六个方面持续用力,精准发力,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效益提升质量,以质量带动总量,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

  (一)坚持新思想引领,校准高质量发展航向。对※县而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要求,始终以新思想、新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更大功夫,领导干部带头学、深入学,深刻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

 论精髓,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在学习中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中干、干中学,善于用新发展理念分析研判形势,以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谋划推进发展,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不断提升驾驭全局、发展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二)聚焦科技创新驱动,释放高质量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科技创新同样重要,要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围绕※县特色、优势领域,引导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主体培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壮大,实施定向帮扶、精准服务,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质齐升,到 2020 全县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600 家。拓展与先进地区技术、人才、投资等方面的合作渠道,促成一批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孵化器管理团队和产业创新团队落户※县。

  (三)联动三产协调发展,优化高质量发展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聚焦产业发展,以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为核心,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以提升园区能级为支撑,促进园区发展绿色化、智慧化、全产业链化;以壮大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培育若干兴县立县的大企业、特色突出的小企业;以引进实施重大项目为途径,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好高端智能装备和新材料 2 个特色产业集群,全力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 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 10:43:47。

 (四)突出生态绿色主题,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上项目、建企业要严把“环保”关,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突出※县生态环境优势,围绕大健康、节能环保等高新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成长性好的领军企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重点围绕河北洲信、科工智能装备、健研智能充电桩、中油高盛新材料等现有优势新兴产业建链补链强链,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关联性较高的企业加速集聚,加快形成“爆发式”增长点,建成一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坚决走

 好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党的十大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开放战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为我国扩大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推进中国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力度,需要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具体到※县来讲,一方面要狠抓招商引资,扩大有效投资,重点瞄准新材料及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及大健康、食品及轻工业三大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兴县立县的大项目好项目。另一方面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更多人气商气,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三深化三提升”活动,大力营造市场化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六)提高全民共享红利,确保高质量发展成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针对当前存在的居民收入不高的问题,在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群众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要下大力气做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完善

 的公共就业服务,引进新上更多带动就业性强的项目,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此外,还要在政策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完善创业创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让全民共享高质量发展红利。

  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只有县域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国家经济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为此,就加快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从反映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来看,近几年,我区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城乡建设加速推进 近年来,启动了最大范围的城市修复、最大体量的城市改造、最大规模的城市会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公交、城乡供水、医疗卫生、治安联防、环境整治“五个一体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统筹发展快步前进。

  3.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2013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24412 元、9842 元,至 2019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8231 元、 17370 元,分别增长

 8.8、9.4。2019 年,31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退出、12820 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基本脱贫。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二)竞争优势 今年 2 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 (以下简称《考核办法》),考核范围为全省 183 个县,划分为四大类别县,即城市主城区 33 个、重点开发区县 57 个、农产品主产区县 35 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 58 个,我区作为城市主城区考核评价。考核统一设置经济发展、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 5 个方面 24 项指标。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差异化设置各类区指标权重,城市主城区中经济发展 52 分、城乡发展 13 分、民生改善 15 分、生态环境 15 分、风险防控 5 分。

  2019 年,我区县域经济考核总分数 82.227 分(其中,经济 发展 41.0139 分、城乡发展 11.262 分、民生改善 13.2955 分、生态环境 12.943 分、风险防控 3.7126 分),成功评选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根据收集到的 33 个城市主城区公布的 12 项、23 个具体考核指标数据,经综合对比分析,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1.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从纵向对比来看,我区 GDP 增速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全国、高于全省。从横向对比来看,在 33 个主城区中,我区 GDP

  增速为 9.5,位列第 6,且从增速指标来看,我区大部分指标均位居前列。根据《考核办法》,各项总量和增速的指标中,总量占 40 权重,增速占 60 权重看,增速指标较好有利于考核得分。

  2.综合实力基础厚实 民生改善方面,我区属优势得分项。城乡发展方面,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城乡发展得分 11.262 分,换算成百分制为 86.63 分,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 2.7 个百分点,排位第一。生态环境...

篇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当前,**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千方百计破难题、出实招,全力以赴强弱项、补短板,坚决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优质发展的振兴之路,奋力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南部,总面积4182 平方公里,总人口 15.58 万人,素有“塞上小江南”“陕北小关中”之美誉。自 2017 年以来,**聚焦“追赶超越、决胜小康”目标,深入实施“工业转型、果畜增效、旅游兴业、改革驱动、脱贫攻坚”战略,努力打造全省“现代工业强县、良好农业基地、商贸物流枢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县区生产总值达到 83.13 亿元,年均增长 8.3%;工业增加值达到 32.23 亿元,年均增长 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4.7 亿元,年均增长 6.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46.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3.14 亿元,年均增长 8.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6795 元、14669 元,较 2016 年净增 8146 元和 3535 元。二是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增至 13000 户,较 2016 年翻了一番,注册企业达到 3077 家,是 2016 年的 2.8 倍。累计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重点项目融资资金 43.5 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225.78 亿

 元,实施重点项目 196 个,完成投资 251 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至 66.32 亿元、70.65 亿元,年均增长 6.8%和 14%。三是发展势头持续向好。第一、三产业稳定增长,二产比重直线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至 28.1∶39.8∶32.1,经济在量的合理增长上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GDP、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 5 年位居全市第一方阵,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全省综合排名由第 58 位上升到 34 位。

 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近年来**在推动经济加速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仍然很弱。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 83.13 亿元,只占到全市的 4.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14 亿元,只占到全市的 2.1%,在全市 13 个县区中排名第八,与排名第一的黄陵县相差 27.23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省总量的 0.14%,占全市总量的 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795 元,低于全省人均3918 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669 元,低于全省人均 76 元。二是工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的工业企业中,大多数属于资源开发类,仅局限于初加工,深、精、细化工类项目较少,没有形成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链条,煤炭资源开发仅是传统的生产、销售、再生产、再销售环节,天然气开发刚刚起步,能源化工类项目招商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突破。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目前,苹果产业已成为**塬面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果农基本都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果园规模小,技术管理不规范,导致生产的苹果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利用标准化科学生产技术形成规模效应。加之县内果业龙头企业少,且占市场份额不大,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

 明显,果农品牌意识淡泊,大部分苹果只能以散装的形式出售,经济效益低。川道的烟、畜、稻、中蜂产业尚在发展初期,农民增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是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是全省 35 个文物大县和红色革命地之一,文物古迹和革命旧址遍布全县,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6 个,发展文化旅游业优势独特。境内有包茂、青兰、西延三条高速,210、309 两条国道,西延、包西和正在建设的西延高铁三条铁路,形成了“六纵二横”的交通路网,全县镇镇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发展商贸物流业优势明显。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长期摆脱不了经济结构单一的困局,需要加快挖掘优势和潜能。五是要素制约问题突出。**可供使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且土地价格与榆林地区相比过高。在延安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但仍然属于生态脆弱区,污水排放标准高等因素对企业限制较大。加之**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高,人才吸引能力不强,很多企业面临人才流失问题。

 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需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直视差距、扬长避短、奋起直追,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发、推进乡村振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更高起点上加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而言,依托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重要方向。一是培育壮大新型工业。以资源绿色开

 发、高效转化、综合利用为重点,着力打造延安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形成50 万吨原油、20 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成 1000 万吨煤炭产能基地。围绕延能化、大唐延安电厂和延长石油**电厂等项目延链、补链、强链,建设 1000 万千瓦电力生产基地、300 万吨能源化工基地。二是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以绿色、优质、高效为引领,打造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抓好苹果产业“科技服务、防灾减灾、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建设,打造**“延安苹果”金品牌。持续做大做优水稻、中蜂、畜牧、烤烟等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和冷链建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服务业的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与发展创新。抢抓国家“两长一黄”建设机遇,积极谋划实施长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充分发掘**文化底蕴,推进景区景点建设,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新局面。围绕交通区位和产业链延伸,加快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二)坚持抓好改革开放,打造区域开放发展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必须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更加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基层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系统集成,优化压减审批流程环节,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和政务服务能力。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内部运作、网络

 处理、电子监 察、限时办结、统一送达”的“OA+政务服务”运行模式,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二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市场化投融资领域改革,切实做实、做强县级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化融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或代建政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解决政府类项目的投资压力,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持续开展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全面完成试点村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宅基地制度改革数据库,健全管理审批、违法查处、有偿退出、盘活利用等相关制度。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支撑。要明确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细化实化园区发展配套政策体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强化用地保障、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着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加快推进道路交通、电力供应、热力燃气、通信网络以及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不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增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紧抓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大开放”合作新高地。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深化产业链条研究,制定招商引资重点产业目录,探索招商新路径,重点围绕全县新型工业化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紧盯能源化工高端化目标,引进一批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多能融合等产业链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

 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以乡村经济为基础,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目标,促进村庄聚人气、增活力。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用足用活用好 5 年过渡期政策,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用工业化思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突出抓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鼓励支持村组根据自然条件、产业环境,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特色种植以及家政、运输、乡村旅游服务等产业,让农民有更多增收渠道。三是综合施策激发乡村活力。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村庄风貌,规范农村建房管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依据各乡镇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交通环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社区)和美丽乡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绿色发展。**要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严把“两高”项目入口关,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二是切实筑牢生态屏障。建立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推进山水

 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推行“林长制”,持续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力争“十四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 74%。三是系统推进污染防治。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力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不断完善城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深入开展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让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五)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建设全市教育强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扎实推进健康**建设,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统筹疫情防控,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以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为目标,加快建成外联内畅的现代交通体系。统筹推进能源供应、重大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争用 5 年时间,形成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融合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三是持续强化社会保障。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统筹推进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四是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推进法治信访建设,积极

 化解信访矛盾。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全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

篇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活,则区域经济活,县域经济兴,则区域经济兴。在当前我国经济深度转型升级的形势下,县域经济联系广泛、承上启下,需要走好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壮大提升。

 第一,天线与地气融合。

 天线就是宏观政策和上级要求,地气就是县情特点和发展实际。把二者融合起来分析研究和思考谋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出发点。就当下而言,就是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来谋划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第二,区域与县域融合。

 一个县域就自身来讲,是相对独立的单元,而放眼到较大的区域之中,又是相互关联的局部。这种逻辑关系决定在谋划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立足区域、联动发展,明确确定发展定位,作出优化选择。

 第三,策略与方法融合。

 策略决定方向,方法影响结果。一个县的发展,既要形成具有前瞻性、长远性和指导性的思路,也要在操作性上下功夫,着眼于规划蓝图如何落地生根,提出具体措施,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

 第四,扬长与避短融合。

 扬长,就是要准确分析和找准县域发展的潜力,在放大优势

 中释放发展活力。避短,就是要强化补短板思维,从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缺什么、补什么,短什么、补什么,不断完善基本条件支撑和各种要素保障。

 第五,面与点融合。

 在一个县内部来看,由于各乡镇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不均衡,因此在推进发展时不宜搞“一刀切”。所以,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在注重全面推进发展的同时,聚焦一些条件较好的点,集中力量进行支持和打造,使之成为闪亮点、爆发点、牵引点和支撑点,起到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作用。

 第六,一产与多产融合。

 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三产在农村的融合发展。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顺应和把握这一趋势,跳出传统的农业发展思路,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一产与多产的融合发展。

 第七,主体与载体融合。

 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角度来讲,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把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相对集聚,打造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载体,拓展和延长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

 第八,指导与服务融合。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加强方向性规划和指导,还需要优化面向发展需求的各种服务。如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立足服务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生产性服务。

 第九,内力与外力融合。

 内力强调自身努力,外力强调借力发展。在经济发展开放性不断扩大的今天,县域经济发展不仅要靠自身努力,还需要最大程度地借助外部力量来助推发展。特别是应坚持以开放促开发,吸引企业和投资者进行项目合作,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多赢的发展格局。

 第十,实干与创新融合。

 应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发展思路的创新抓起,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载体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政策创新等各方面积极探索,形成有县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破解制约县域经济的七大短板

  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承载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培育竞争优势,促进特色经济产业化;优化区域布局,加快产业经济集群化;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一、七大短板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我省出台的《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精准概括出我省“县域经济规模总量较小、发展质量不高,多数县(市)财力有限,县域工业化程度不高”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短板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进程。具体表现为以下 7 个方面。

 投资引进难。

 在全省营商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后,招商引资仍然存在一定难度。一方面,物流成本高、配套产业不集中、基础建设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多数外来企业投资热情不高。另一方面,政府招商创新不足,专业性、靶向性不强,对拟招商企业跟踪专注度不够。有的带队领导遇有专业政策时不能及时回应反馈,有的招商团队对企业的生产工艺及落地条件了解不多不透。有时接触后浅尝辄止,有时对接后前紧后松等等,导致一些机会丧失,一定程度上影响

 招商效果。

 基层人才缺。

 人是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县域中落户在本地的高级管理人才、新兴产业人才和高科技人才很少,懂宏观经济运行、电商运营、PPP 模式融资、项目咨询、项目管理等方面人才不足。在共同推进重大项目上效率低、推进慢。近年我省在外就读的学子很多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多数县(市)每年都外流不少于总人口 0.5 的中青年人。各基层单位凸显人力不足,尤其乡镇更为严重。

 财力支持弱。

 当前,我省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实体经济困难较多,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缓慢,财政压力普遍较大,经济稳增长基础还不牢固。

 融资方法少。

 县域金融的活跃度不高,金融存贷比相对较低,企业有需求,银行有意向,但受制于现有金融风险防范有关要求,各类银行对本地企业贷款额度较低,银行与企业间缺少桥梁中介。很多县(市)担保机构刚刚起步甚至还未成立。政府融资视野不宽,手段不多。对当前发达地区打捆经营国有资产、土地项目整理、运用 PPP 模式融资等措施多还处于观望研究或探索推进之中。

 品牌营销差。

 县域经济中很少有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等企业,多局限于加

 工链短附加值低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缺少品牌打造和营销理念,既不会宣传,也舍不得投入,造成农副产品上行难销路窄效益低,生态优势和品质优势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主管部门在整合打造重点品牌、统一组织参展、创建信息平台、提供销售机会等方面做的不够,方法不多,较为被动,很多县(市)都存在参加展会高质量展品不多、多是陈年老牌问题,也导致本地电商经营中没有更多高质量货源,难以更多地推介本地产品。

 科技转化低。

 我省高校和科研力量较强。近些年很多县(市)纷纷走出来主动寻求科研力量支持,或共建或聘请专家指导或争取挂职人员等等,有些县(市)获益匪浅,但多数还只是建立联系,后续跟踪对接少。地方企业产业链普遍不长,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合作共建成果还不是很多。在秸秆焚烧问题上与科研单位主动研究综合利用的也不多。

 企业联结松。

 县域里较大企业间相互联系少,中小企业以及一些新兴市 场主体相互联结也不够紧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经济类商会、协会等组织发育不充分,商会协会少,入会会员少,组织活动少,整体活跃度不高,市场信息传递交流和合作经营意识不够,协力合作发展的整体环境氛围不浓。

 二、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以上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外在原因,也有主观思想不解放、

 视野不宽、方法不多等内在原因。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积极面对这些问题,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树立鲜明导向切实担起历史责任,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

 1.坚持外引与内扶并重,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贯穿经济工作“生命线”,把项目建设作为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在外引客商上,应注重方式方法。在当前各地政府招商都有规范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拿出比其他城市更多更优惠的政策,因此,需要以更务实、更主动的态度,以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去感动客商,以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去打动客商。重点采取“突出专业性、靶向性招商,避免旅游式、休闲式招商”“轻资产建基地搞服务招商”“飞地经济招商”“以乡情招商,以商招商”。必须把握好“专业专班盯住研究”“主要领导尽早出面”和“及时明确政策底牌条件”这三个关键环节,避免落松套失去商机。在内扶企业上,应做好规划扶持。加大对现有企业扶持力度,避免重外轻内、厚此薄彼,避免“引来新女婿,冷落老姑爷”。选准确定几个能带动本地主导产业发展并能集聚成群的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并有计划地围绕主导产业进行上下游招商,加快同类产业集聚建设产业园区及系列配套加工和运输。理顺项目涉及部门的合作关系,建立起顺畅的无缝协调运转机制。无论企业大小都应全覆盖经常性巡回走访帮助解决问题,帮助提供信息,协调贷款,使其扩大投资,延长产业

 链,扩大精深加工。同时动员其招引更多同类或上下游企业来投资兴业。

 2.坚持抓大与扶小均不放松,积极推进全民创业。

 少部分人参与的经济是冷清的,大部分人共同分享才是火热的。而这也恰恰是北方与南方的区别,应调动和激发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各地对工信局、商务局管理下的重点企业比较重视关注,对于民众创业的小微企业关注较少。应进一步营造全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舆论环境,落实好小微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有必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关键时刻给予资金和贴息贷款支持。多邀请知名学者来作有关企业筹建、经营管理、政策环境、融资贷款、品牌经营、市场营销等与经济相关方面报告讲座,给有意愿者开阔眼界,传授办企业方法,力争企业类市场主体再有新的大幅提升。应大力宣传身边的创业典型,引导其带动更多人实现创业就业。

 3.坚持专业人才培养与一般人员激励吸引相结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各地应瞄准地方人才所需,有针对性地对宏观经济、政策法规、电商运营、PPP 模式融资、项目咨询、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训办法。应安排专人,必要时返聘有过多年发改、工信、农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协助领导负责研读上级重大政策精神并提出本地落实意见,及时准确地为党委和政府提供参考,确保上级政策精神得以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对

 于年轻干部外出考察或挂职学习后,要注重机制和制度成果的吸收传达和示范落实,总结研究更接地气的制度经验,真正学有所成落地见效。进一步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搞好务实深入地对接,提供专项资金,激励调动双方积极性,安排专人定期保持经常性联系,定期互通最新信息和需求。科学调配年轻干部结构比例。在符合规定、财力允许的前提下,适当调高最基层人员待遇,激励一线人员爱岗敬业,安心奉献。

 4.坚持品牌打造与电商扶持同步推进,解决农副产品上行难和附加值不高问题。

 由政府或授权给协会来全面统筹品牌问题,研究探索具体实施路径和办法。并加大投入,适时搭建各种平台、创造各种条件,一致对外宣传和产品推介。重点应突出对本地地理标识类品牌整合和打造,形成系列特色产品,通过协会组织统一种养标准,统一对外推介。同时应整合好全域同类商品商标,利用好未用商标,并积极抢注一批商标,为今后品牌发展奠定基础。亟需加快电商人才引进和企业培育。当前全省农产品电商势头发展较好,但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大多还急缺高端设计管理人才,应尽快引进专业人才专业团队统一设计和运营管理,做好对地方企业和电商个人的培训带动。动员发展较好的企业牵头成立电商协会,组织联结起众多企业,降低成本,联合打造市域产品和跨境产品。

 5.坚持本地商会和外地商会两个作用的发挥,充分激发经济

 界人士的积极性。

 在招商引资中,政府招商局是第一招引主体,各类内外商会则是民间第二招商局,是宣传当地、招引客商投资兴业的非常好的平台载体,是以商招商的重要载体,作用不可小觑。充分挖掘利用好县域在外同乡等各种组织,对本地各类商会、协会也要创造条件给予支持,县(市)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应经常加强联系、参加活动,激励这些组织更好地发挥建设家乡作用。

 6.坚持政府抓财源建设与扶持企业融资两不误,努力扭转县域财政运行严重依赖上级转移支付局面。

 应综合运用好国家债券、各项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政策,并由政府建立信息风险补偿基金等来分担小微企业信用风险,以此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引进、扶持商业性担保机构,鼓励社会企业参股。学习发达地区国有资产打捆经营经验,发挥政府城投公司融资的应有作用。

 奋力走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吹响了奋力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冲锋号。全会全面分析了我市县域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深刻查找了存在的差距和短板,有针对性地提出下步工作重点和要求,对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实现争先晋位、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部署要求上来,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集中力量抓好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强市之基在于强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县域治理、县域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各地做好县域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去年4 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对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出台了《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展县域经济是加快推动我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我市县域空间广阔、资源丰富、人口规模适当,具备良好的振兴发展条件和基础。全市上下必须立即动起来、干起来,拿出攻坚克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真正把我们的优势发挥出来、潜力挖掘出来,把短板弱项填平补齐,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要狠抓产业项目建设。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今天的投入结构就是明天...

篇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办《关于做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的通知》要求,澄城县金融中心成立了调研组,深入到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部分民营企业,重点对“十三五”期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风险防范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调研,下面浅谈全县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全县金融业发展现状

  我县金融业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保险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十三五”期间,县域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金融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进一步紧密。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支持了县域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拓展了适合“三农”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方式,满足了“三农”群体的金融需求;加大了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金融创新不断深化。为贴近市场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针对县域企业及农户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邮储银行推出“助保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建行推广“云税贷”、“抵押快贷”等信贷产品,联社针对经营良好且仍有信贷需求的企业客户、有实体但抵押物不足的企业分别推出“诚税贷”、“无还本续贷”及“融资性担保公司贷款”等产品,农行推出“网捷贷”、“惠农e贷”,长安银行推出“优税e贷”等,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创新信贷产品,以“最多跑一次”为改革统领,全面简化融资手续、压缩办贷时

 间、降低获贷成本,帮助小微企业和“三农”群体解决融资需求。

  3.培育挂牌上市企业逐步推进。“十三五”期间,省市明确了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标准,为推动县域企业挂牌上市,我县积极组织资质较好的企业,参加市上举办的拟上市挂牌企业培训会,鼓励引导企业通过上市挂牌达到直接融资的目的,并根据企业意向,建立了拟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并成功上市挂牌企业 1 户。

  4.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参股、控股华冠融资担保公司,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与县域银行合作,建立了银行、企业、担保公司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扩大了“三农”群体和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得率,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5.“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落地实施。“十三五”期间,县政府与蚂蚁金服集团合作,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在支付宝智慧县域平台为我县农户开通了普惠金融信贷申请入口。根据大数据建立的授信风控模型,农户可申请到无抵押、免担保、全天候的金融服务,整个申请流程由农户在支付宝端完成,实现了3 分钟申请,一秒钟审核放款,0 人工干预,按日计息,随借随还的金融服务。“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的落地,进一步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落实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6.金融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十三五”期间,为更好地防控金融风险,县政府建立了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澄城县网贷机构风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领导小组等机构,并制定了《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多个文件。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各类违规违法金融活动、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活动、逃废金融债务打击活动、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金融领域涉黑涉恶专项斗争以及涉众型经济

 案(事)件风险排查等活动,切实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严厉地打击了扰乱、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对全县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开展风险排查,严格落实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机构相关监管政策,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其合规经营,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全县金融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金融发展的潜力有待挖掘。“十三五”期间全县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资本实力、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还是产品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素质,都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特别是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未得到彻底化解,改制缓慢,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十四五”期间,提高金融企业综合竞争力显得更加重要,仍需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2.金融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融资结构、信贷结构不合理,企业直接融资步伐缓慢,企业债券市场严重滞后。“十三五”期间,信贷资金倾斜县域重点项目的力度不够,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入过大,潜藏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应和中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依然不容乐观。“三农”群体资金需求仍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步伐缓慢。必须把金融结构调整摆在突出位置,加快调整金融组织结构、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的步伐。

  3.金融风险亟待防范。“十三五”期间,尤其是疫情影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能过剩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金融风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金融业链条长,市场信息不对称,又易受外部因素干扰,不确定条件多,利益诱惑大,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十三五”期间我县非法集资案件较“十二五”期间有所增多,尤其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上网跨域非法集资现象频增,稳控任务还很艰巨。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防控金融风险,优化生态环境仍需加强。

 三、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因国际疫情影响,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震荡调整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我县金融必须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把握、引领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挑战,实现跨越发展。

  1.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1)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完善金融机构考核办法,建立财政性资金“存贷挂钩”考核机制,实行“多贷多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激励金融机构扩总量,调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支持。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挖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潜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2)优化金融产业投向。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的融资需求。加大对金融机构涉农、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励补贴力度,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合力,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改进信贷管理模式,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提高各类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全面推动和提升县域内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质效。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为农村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内的农户、企业及经济组织提供优质服务,抢抓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治理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3)做好县域融资平台转型升级服务工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县级融资平台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县级贷款审批权限;结合县域融资平台现状,改进授信评级机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综合考虑贷款用途、融资背景、未来收益等要素,提高风险评级的合理性;落实服务价格相关政策法规,厘清各项收费项

 目,清理不规范经营行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评估费、抵押登记费、担保费等收费项目;在现有债务化解过程中,凡平台公司不能一次性结账的,协调承贷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公司协商,尽快达成新的还款计划,科学合理释缓偿债压力,不盲目抽贷、压贷或停贷,切实防范处置风险中的风险。同时积极发挥我县融资担保公司作用,鼓励其依法依规为国有企业提供市场化的融资担保服务,实现融资平台转型平稳过渡。

  2.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梯次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出台我县支持企业加快资本市场融资若干措施,积极推动一批企业改组改制,重点培育和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具有我县特色行业和支柱行业背景、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上市后备资源。加强各类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在“新四板”挂牌融资。支持“新三板”优质挂牌企业分层或转板上市。鼓励和引导初创期创新型小微企业规范改制,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长板”先行挂牌,条件成熟后转“新三板”挂牌。加强与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战略合作,在挂牌企业资源培育、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信息交流共享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充分发挥“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直接融资、规范治理、价值发现等重要功能,共同推动我县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打造县域企业挂牌上市集群。

  3.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加快农信社的改制步伐。农信社是我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力量,是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主力军,改制组建农商行是主动深化地方金融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一步,是促进我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政府、市场、农信社三个资源,着力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优化监管指标,

 全面加快农商行组建工作步伐,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引进先进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技术;推进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业务模式;持续推进保险业创新,支持发展农村养老健康保险、扶贫小额信贷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服务和保障我县农业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养殖)大户开展商业补充保险,积极发展果业、大棚蔬菜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的增信作用,加强公司能力建设,以政府资金为主导,鼓励多元化投资,提高担保规模和放大倍数,做大做强我县融资担保公司,增强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增加农户小额贷款的投放,逐步规范民间借贷,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入农村,支持“三农”经济发展。

  (3)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拓展。“互联网+”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组织、新市场的引入,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业态。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会出现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贷款、股票、债券等发行和交易直接在网上实现,大大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运作。互联网金融的拓展,将开创新的金融模式,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向前发展。

  (4)大力推进绿色金融试点。根据现阶段提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要求,大力发展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林权贷款、集体土地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积极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项目和服务。支持传统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形成绿色新业

 态。

  4.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处置,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加强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构,统筹协调推进金融监管工作。完善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加强对辖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风险排查与监测,防止潜在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蔓延。

  (2)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联合惩戒机制,定期公布恶意逃废债务和“恶意脱保”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依法加大惩处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做好债务清收工作,加大金融债权案件保全、执行力度,加强金融债权案件执行争议的协调力度,充分利用司法、公证、仲裁、调解等方式预防和解决争议纠纷,提高执行效率,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3)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完善组织协调机制,依法打击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期货交易、保险诈骗、非法交易场所以及互联网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等各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联动处置各类金融风险,建立完善部门协调、上下联动、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跨部门、跨区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非法集资举报奖励制度,广泛宣传和教育引导,提升社会群众对非法金融活动辨别能力。

  (4)防风险和稳增长同步推进。防控金融风险不能以牺牲实体经济稳定为代价,不能以防风险为由,弱化对中小微、“三农”的金融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有效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要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在发展中逐步化解

 风险。

篇六: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平总书记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当前,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千方百计破难题、出实招,全力以赴强弱项、补短板,坚决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优质发展的振兴之路,奋力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南部,总面积 4182 平方公里,总人口 1558 万人,素有“塞上小江南”“陕北小关中”之美誉。自2017 年以来,聚焦“追赶超越、决胜小康”目标,深入实施“工业转型、果畜增效、旅游兴业、改革驱动、脱贫攻坚”战略,努力打造全省“现代工业强县、良好农业基地、商贸物流枢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县区生产总值达到 8313 亿元,年均增长 83%;工业增加值达到3223 亿元,年均增长 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47 亿元,年均增长6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4675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314 亿元,年均增长 8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6795 元、14669 元,较 2016 年净增 8146 元和 3535 元。

 二是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增至 13000 户,较2016 年翻了一番,注册企业达到 3077 家,是 2016 年的 28 倍。累计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重点项目融资资金 435 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578 亿元,实施重点项目 196 个,完成投资 251 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至 6632 亿元、7065 亿元,年均增长 68%和 14%。

 三是发展势头持续向好。第一、三产业稳定增长,二产比重直线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至281∶398∶321,经济在量的合理增长上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GDP、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 5 年位居全市第一方阵,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全省综合排名由第 58 位上升到 34 位。

 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近年来在推动经济加速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仍然很弱。2021 年,实现生产总值 8313 亿元,只占到全市的 4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314 亿元,只占到全市的21%,在全市 13 个县区中排名第八,与排名第一的黄陵县相差 2723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省总量的 014%,占全市总量的 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795 元,低于全省人均 3918 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669 元,低于全省人均 76 元。

 二是工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的工业企业中,大多数属于资源开发类,仅局限于初加工,深、精、细化工类项目较少,没有形成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链条,煤炭资源开发仅是传统的生产、销售、再生产、再销售环节,天然气开发刚刚起步,能源化工类项目招商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突破。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目前,苹果产业已成为塬面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果农基本都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果园规模小,技术管理不规范,导致生产的苹果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利用标准化科学生产技术形成规模效应。加之县内果业龙头企业少,且占市场份额不大,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果农品牌意识淡泊,大部分苹果只能以散装的形式出售,经济效益低。川道的烟、畜、稻、中蜂产业尚在发展初期,农民增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四是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是全省 35 个文物大县和红色革命地之一,文物古迹和革命

 旧址遍布全县,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 6 个,发展文化旅游业优势独特。境内有包茂、青兰、西延三条高速,210、309 两条国道,西延、包西和正在建设的西延高铁三条铁路,形成了“六纵二横”的交通路网,全县镇镇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发展商贸物流业优势明显。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长期摆脱不了经济结构单一的困局,需要加快挖掘优势和潜能。

 五是要素制约问题突出。可供使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且土地价格与榆林地区相比过高。在延安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但仍然属于生态脆弱区,污水排放标准高等因素对企业限制较大。加之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高,人才吸引能力不强,很多企业面临人才流失问题。

 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需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直视差距、扬长避短、奋起直追,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发、推进乡村振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更高起点上加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而言,依托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重要方向。

 一是培育壮大新 型工业。以资源绿色开发、高效转化、综合利用为重点,着力打造延安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形成 50 万吨原油、20 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成1000 万吨煤炭产能基地。围绕延能化、大唐延安电厂和延长石油电厂等项目延链、补链、强链,建设 1000 万千瓦电力生产基地、300 万吨能源化工基地。

 二是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以绿色、优质、高效为引领,打造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抓好苹果产业“科技服务、防灾减灾、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建设,打造“延安苹果”金品牌。持续做大做优水稻、中蜂、畜牧、烤烟等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和冷链建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服务业的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与发展创新。抢抓国家“两长一黄”建设机遇,积极谋划实施长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充分发掘文化底蕴,推进景区景点建设,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新局面。围绕交通区位和产业链延伸,加快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

 (二)坚持抓好改革开放,打造区域开放发展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必须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更加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基层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系统集成,优化压减审批流程环节,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和政务服务能力。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内部运作、网络处理、电子监 察、限时办结、统一送达”的“OA+政务服务”运行模式,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

 二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市场化投融资领域改革,切实做实、做强县级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化融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或代建政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解决政府类项目的投资压力,有效

 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持续开展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全面完成试点村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宅基地制度改革数据库,健全管理审批、违法查处、有偿退出、盘活利用等相关制度。

 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支撑。要明确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细化实化园区发展配套政策体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强化用地保障、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着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加快推进道路交通、电力供应、热力燃气、通信网络以及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不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增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紧抓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大开放”合作新高地。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深化产业链条研究,制定招商引资重点产业目录,探索招商新路径,重点围绕全县新型工业化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紧盯能源化工高端化目标,引进一批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多能融合等产业链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以乡村经济为基础,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目标,促进村庄聚人气、增活力。

 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用足用活用好 5 年过渡期政策,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用工业化思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突出抓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鼓励支持村组根据自然条件、产业环境,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特色种植以及家政、运输、乡村旅游服务等产业,让农民有更多增收渠道。

 三是综合施策激发乡村活力。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村庄风貌,规范农村建房管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依据各乡镇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交通环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社区)和美丽乡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绿色发展。要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严把“两高”项目入口关,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二是切实筑牢生态屏障。建立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推行“林长制”,持续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力争“十四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 74%。

 三是系统推进污染防治。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力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不断完善城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深入开展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让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五)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做好保障和

 改善民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建设全市教育强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扎实推进健康建设,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统筹疫情防控,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以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为目标,加快建成外联内畅的现代交通体系。统筹推进能源供应、重大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争用 5 年时间,形成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融合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三是持续强化社会保障。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统筹推进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四是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推进法治信访建设,积极化解信访矛盾。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全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

 材料每日更新,全网唯一包更新不跑路。订购请联系微信:xx,赠送 QQ 交流群、公文写作神器等超值大礼包,超多高手交流写作心得,提升经验一大步,QQ 群内也会更新高质量的独家材料!其他途径获取资料、权益均不完整。

篇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抚州市政协《关于开展“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方案》确定的主题和内容。市统计局综合统计资料、部门数据以及调研县(区)、企业情况。就抚州市近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当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差距问题和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三个方面调研分析如下:

  一、近年抚州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全市各县(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用新发展理念谋划发展、用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发展,团结带领干部群众锐意进取、担当实干、砥砺奋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势头向好。

  1.综合实力显着提升。全市县域生产总值规模和财政收入得到显着提升,这为县域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垫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均值突破“百亿元”。2018 年,全市***个县(区)生产总值 1**.*亿元,平均值为**.*亿元,平均值比“十*五”末的 2015 年提高了**.*亿元;生产总值超过***亿元的达 5 个(2015 年 4 个),分别是临川区、东乡区、南城县、南丰县和崇仁县,其中临川区超过***亿元,全省第 10。二是大半县(区)财政总收入上“十亿级”。2018 年县(区)财政总收入**.*亿元,平均为**.*亿元,平均值比 2015 年提高**.*亿元。临川区、东乡区、南城县、黎川县、南丰县、崇仁县、宜黄县、金溪县 8 个县(区)财政总收入超过***亿元,其中东乡区和临川区超***亿元。

  2.产业结构提质增效。全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8 年,全市县域

 经济三大产业结构为 14.4:41.0:44.6(2015 年为 16.4:49.8:33.8),第一产业占比比2015年下降了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10.8个百分点。一是现代农业优质高效。2018 年,各县(区)扎实推进“两特一游”产业工程,新增高标准农田***万亩、设施蔬菜 7 万亩、中药材***万亩。东乡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全省四个首批国家级示范园之一,崇仁麻鸡入选“中国第二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临川区大健康食品产业园、昌抚牡丹田园综合体、东乡区万亩猕猴桃、乐安县绿能等一批现代农业项目积极推进。南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 8 年全省县域第一。二是工业生产速度、效益双提升。2018 年,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高于全省平均 0.1 个百分点,全省***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前***名中全市有 3 个县(南丰县、资溪县、南城县分别列 2、4、***名)。今年 1-5 月,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高于全省平均 0.4 个百分点,列全省第 2。5 月当月增速全省第一。上半年,全市县域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比一季度提高 1.6 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 86.**元,同比降低 2.**元。三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服务业 2017年首次成为全市县域经济第一大产业,到 2018 年四季度连续***个季度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对县域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服务业在县域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与全省平均水平从三年前的4.8个百分点快速收窄至0.2个百分点。东乡区、崇仁县、黎川县服务业占比 2015 年提升了 15.1、14.2、13.6 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全省***个县(市、区)前列。

  3.创新驱动发展强劲。全市各县(区)坚持以创新推动县域产业、企业、产品走向中高端。一是科技研发投入大幅攀升。预计 2018 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亿元,占 GDP 比重为**.*%,经费投入是 2015 年的 3 倍,RD 经费占 GDP 比重比 2015 年提高 0.6 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大幅跃

 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2018 年全市各县(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104 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比 2015 年(**.*%)提高 14.1 个百分点。2015-2018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全省平均是**.*%、**.*%、**.*%、**.*%,全市占比从 2015 年比全省平均低 4.5 个百分点到 2018 年高出全省平均 1.5 个百分点,全省排位从第 11 位进至全省第 4。三是创新平台加快集聚。县(区)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与高校、科研院所实现科技合作。新增 9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崇仁县获批全省第一批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试点。四是人才引进力度空前。2018 年,深入开展“三请三回”(“双返双创”)活动,各县(区)出台一揽子人才新政策。组建院士工作站 13 家,柔性引进人才增至 1***人次,其中国家“千人计划”2 人。

  4.绿色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全市各县(区)围绕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配件、新能源新材料、现代信息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铸链、补链、强链,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临川区的才都电子科技产业园、宝芝林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成长型产业园集聚了一批现代信息和生物医药企业,有效改变了过去该区工业过度依赖有色金属加工产业的情况。2018 年临川区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比2015年(**.*%)下降了18.5个百分点。南城县联益电子完成二期产能扩建,格雷特上海总部搬迁南城并投产,10 余家电子及配套企业落户电子产业孵化园。乐安县新能源产业链条初步形成,新引进的嘉源新材料、福莱特过滤材料、漠泉新材料竣工投产。医联网项目智能血糖仪竣工投产,建成全国首个血糖病人大数据中心。宜黄县在新材料上稳住再生塑料、加速聚集工程塑料和食品级、医用级塑料企业。广昌县灿辉新能源拟在香港上市,志特新材料拟在创业板上市。

 5.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市各县(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中医药、大健康、数字经济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 年,全市各县区接待游客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和**%。特别是全省旅发大会在抚成功召开,临川区、宜黄县、南城县、金溪县、资溪县旅游项目亮点纷呈。金溪县获批的中国传统村落***个,全省县域第一。黎川县国医研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被列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黎川油画一年三度走出国门,油画创意产业园二期开建。南城县“建昌帮”药业建成投产,南丰县被列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试点县。崇仁县与北京八分量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变电产业数据区块链实验室。

  二、当前抚州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差距及问题

  纵向看,抚州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不小成效,但横向比,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今年初,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深刻分析“县域经济薄弱是抚州的短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年中,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又强调“狠抓县域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当前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差距及问题表现主要有如下几点:

  1.全市县区在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先进数量逐年减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有哪些?”,应该集中体现在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上。2018 年全省***个县区的考核结果还未公布。但从 2015-2017 年三年的考核结果来看,全市***个县区在全省百县的先进个数2015年是3个(东乡、南城、资溪)、2016年是2个(东乡、资溪)、2017年是1个(东乡区)。2017年,宜春、上饶、吉安获得先进县区的个数是 3 个、3 个和 7 个。

  2.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差距仍然很大。虽然全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比自己有显

 着提升,但放在全省、全国的发展格局中,差距明显。一是总量仍小。2018 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平均规模为**.*亿元,只有全省平均的**%,不到六成。二是人均水平低。2018 年抚州市人均 GDP34**元,仅有全省平均的**.*%,全国平均的**.*%。三是财力薄弱。2018 年,全市县域财政总收入平均规模为**.*亿元,只有全省平均的**.*%,仅占一半。

  3.县域工业主导产业不强、不大。县域经济薄弱是我们的短板,而县域经济薄弱的症结在于县域工业主导产业不强、不大。2019 年上半年,***个县(区)确定的主导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的只有 3 个县区,8个县占比在**%以下。

  三、加快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各县区要建立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指标监测分析制度。通过对本县区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指标数据的分析找到工作弱项,倒逼补齐短板。

  2.建议县区确定或者变更主导产业应该有专业机构评估。市委全会强调“各县区要根据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发展要求,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坚决防止东一榔头西一棒、盲目跟风”。我们在统计县区主导产业指标的过程中也发现有些县区主导产业短期内会有变化,有时不太明晰。这方面,我们认为需要出台政策明确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

  3.抓招商引资这个源头。现在县(区)招商引资签的项目多,但龙头、大项目稀缺,落地的项目、开工的项目也不多。导致新建投产入规企业少、新增规上入统企业户均规模小。因此,要抓住招商引资这个着力点,紧紧围绕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加大招大引强的力度,加速产业集聚,推动县域经济总量提升、质量进步。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今年 4 月份以来,我们坚持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以工业经济为切入点,以“亩均论英雄”为突破口,深入开展“树标杆补短板求突破促赶超”专项调研活动,专门赴县内多家企业蹲点调研,极其深刻地感受到新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感受到了工业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对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也有了初步探索实践和理性思考。

  一、初步成效

  从 4 月 2 日到 5 月 30 日,我们先后走访了德华兔宝宝、力聚热力、云峰家居等近 50 家企业,看企业现场,听企业心声,问企业“冷暖”,并重点剖析了其中的5家,召开了5次企业家和高新区、镇(街道)、部门座谈会。在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亩均论英雄”改革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有力抓手,确实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有效路径。

  一是呈现了企业发展“加速度”的好势头。过去三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分别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越来越愿意投入到科研当中去。比如,德华兔宝宝专门成立装饰新材研究院,走出了一条引进—吸收再消化—自主创新的集成创新道路,近三年企业净利润年均增长**.*%。又如,力聚热力自成立县级研发中心以来,销售收入和利润均保持年增长**%以上。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他们接下来很有信心升格为省级研发中心。

  二是看到了顶破要素“天花板”的新曙光。如何让有限的每一亩土地承载更好的项目、发挥更大的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去年,我县推出全省首块“标准地”,吸引了更多“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落户。目前,已推出工业、商服、研发总部等各类“标准地”11 宗、1200 多亩。天杭生物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建立了紧密的技术联盟与合作伙伴关系,攻克技术难题 10 余项,成为国内牛血清行业首家挂牌企业。

 三是提高了绿水青山“金名片”的含金量。除了政府开展“厂中厂”“低小散”企业集中整治外,企业自身也通过技术革新,积极投身环保事业。鼎力机械运用先进的清洗工艺及修复技术,对旧部件进行再制造,既降低了成本,又保护了环境。意博高科利用日常环境监测和大数据管理分析,达到照明远程监测、智能管控、节能降耗“三位一体”效果,明显地减少了光污染,节能约**%。

  二、存在问题

  在蹲点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是项目引不进与退不出的矛盾。调研中有很多企业反映,他们产业链中有一些发展前景好、亩均效益高的优质项目非常想落户德清,但受土地要素制约等影响,这些项目迟迟无法落地。同时,调研中也发现,尽管我县出台了亩均效益评价办法,但现有的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威力”不够,对劣势企业倒逼力度偏弱,甚至有企业虽处于歇业状态,却仍然难以淘汰退出。

  二是产业长远账与眼前账的矛盾。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地理信息、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也引进了一批研究院,培育了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但与其他新兴行业一样,面临着长期向好、短期产出慢的问题。在新动能未能快速见效的同时,旧动能升级改造的进程还不够深入,发展较为依赖传统产业的格局没有根本转变,县域经济转型发展面临“成长的烦恼”。

  三是企业不愿转与转不成的矛盾。少数企业家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面对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的情况,仍然安于现状,不愿转型,也不敢转型。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传统行业企业,受土地、资金、技术以及发展规划等因素影响,导致转型效果不理想。

  四是人才引得进与留不住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县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引育,

 人才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县域城市前列。但是,受周边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影响,仍然存在人才引进了却留不住的问题。比如,一家企业反映,他们需要一位农业水质自动监测的程序设计人员,以 8**元的月薪招了进来,并给予住宿、就餐等相关优惠措施,但没干几个月,他还是选择以更低的报酬去了杭州。

  三、对策建议

  作为德清来说,必须坚决树牢“亩均论英雄”理念,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争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结合这次调研的心得体会,提出以下对...

篇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县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调

 研

 报

 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当前,某某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千方百计破难题、出实招,全力以赴强弱项、补短板,坚决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优质发展的振兴之路,奋力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某某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某某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南部,总面积 4182 平方公里,总人口 15.58 万人,素有“塞上小江南”“陕北小关中”之美誉。自 20 某某年以来,某某聚焦“追赶超越、决胜小康”目标,深入实施“工业转型、果畜增效、旅游兴业、改革驱动、脱贫攻坚”战略,努力打造全省“现代工业强县、良好农业基地、商贸物流枢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

 一是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县区生产总值达到 83.13 亿元,年均增长8.3%;工业增加值达到32.23亿元,年均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4.7 亿元,年均增长 6.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46.75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3.14 亿

 元,年均增长 8.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6795元、14669 元,较 20 某某年净增 8146 元和 3535 元。

 二是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增至 13000 户,较 20某某年翻了一番,注册企业达到 3077 家,是 20 某某年的 2.8倍。累计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重点项目融资资金 43.5 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225.78 亿元,实施重点项目 196 个,完成投资 251 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至 66.32 亿元、70.65 亿元,年均增长 6.8%和 14%。

 三是发展势头持续向好。第一、三产业稳定增长,二产比重直线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至 28.1∶39.8∶32.1,经济在量的合理增长上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gdp、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 5 年位居全市第一方阵,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全省综合排名由第 58 位上升到 34 位。

 二、制约某某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近年来某某在推动经济加速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仍然很弱。2021 年,某某实现生产总值 83.13 亿元,只占到全市的 4.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3.14亿元,只占到全市的 2.1%,在全市 13 个县区中排名第八,与排名第一的黄陵县相差 27.23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省总量的 0.14%,占全市总量的 3.5%;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36795 元,低于全省人均 3918 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669 元,低于全省人均 76 元。

 二是工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某某的工业企业中,大多数属于资源开发类,仅局限于初加工,深、精、细化工类项目较少,没有形成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链条,煤炭资源开发仅是传统的生产、销售、再生产、再销售环节,天然气开发刚刚起步,能源化工类项目招商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突破。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目前,苹果产业已成为某某塬面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果农基本都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果园规模小,技术管理不规范,导致生产的苹果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利用标准化科学生产技术形成规模效应。加之县内果业龙头企业少,且占市场份额不大,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果农品牌意识淡泊,大部分苹果只能以散装的形式出售,经济效益低。川道的烟、畜、稻、中蜂产业尚在发展初期,农民增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

 四是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某某是全省 35 个文物大县和红色革命地之一,文物古迹和革命旧址遍布全县,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 6 个,发展文化旅游业优势独特。境内有包茂、青兰、西延三条高速,210、309 两条国道,西延、包西和正在建设的西延高铁三条铁路,形成了“六纵二横”的交通路网,全县镇镇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发展商贸物流业优势明显。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长期摆脱不了经济结构

 单一的困局,需要加快挖掘优势和潜能。

 五是要素制约问题突出。某某可供使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且土地价格与榆林地区相比过高。在延安地区,某某的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但仍然属于生态脆弱区,污水排放标准高等因素对企业限制较大。加之某某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高,人才吸引能力不强,很多企业面临人才流失问题。

 三、推动某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需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直视差距、扬长避短、奋起直追,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发、推进乡村振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更高起点上加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某某而言,依托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重要方向。一是培育壮大新型工业。以资源绿色开发、高效转化、综合利用为重点,着力打造延安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形成 50 万吨原油、20 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成 1000 万吨煤炭产能基地。围绕延能化、大唐延安电厂和

 延长石油某某电厂等项目延链、补链、强链,建设 1000 万千瓦电力生产基地、300 万吨能源化工基地。二是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以绿色、优质、高效为引领,打造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抓好苹果产业“科技服务、防灾减灾、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建设,打造某某“延安苹果”金品牌。持续做大做优水稻、中蜂、畜牧、烤烟等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和冷链建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服务业的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与发展创新。抢抓国家“两长一黄”建设机遇,积极谋划实施长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充分发掘某某文化底蕴,推进景区景点建设,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新局面。围绕交通区位和产业链延伸,加快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

 (二)坚持抓好改革开放,打造区域开放发展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某某必须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更加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一是深化“放

 管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基层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系统集成,优化压减审批流程环节,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和政务服务能力。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内部运作、网络处理、电子监察、限时办结、统一送达”的“oa+政务服务”运行模式,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二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市场化投融资领域改革,切实做实、做强县级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化融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或代建政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解决政府类项目的投资压力,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持续开展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全面完成试点村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宅基地制度改革数据库,健全管理审批、违法查处、有偿退出、盘活利用等相关制度。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支撑。要明确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细化实化园区发展配套政策体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强化用地保障、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着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加快推进道路交通、电力供应、热力燃气、通信网络以及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不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增强对外来投

 资的吸引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紧抓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大开放”合作新高地。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深化产业链条研究,制定招商引资重点产业目录,探索招商新路径,重点围绕全县新型工业化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紧盯能源化工高端化目标,引进一批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多能融合等产业链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某某要以乡村经济为基础,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目标,促进村庄聚人气、增活力。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用足用活用好 5 年过渡期政策,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用工业化思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突出抓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鼓励支持村组根据自然条件、产业环境,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特色种植以及家政、运输、乡村旅游服务等产业,让农民有更多增收渠道。三是综合施策激发乡村活力。加快推

 进村庄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村庄风貌,规范农村建房管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依据各乡镇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交通环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社区)和美丽乡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绿色发展。某某要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严把“两高”项目入口关,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二是切实筑牢生态屏障。建立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推行“林长制”,持续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力争“十四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 74%。三是系统推进污染防治。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力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不断完善城镇污水、垃圾无害

 化处理设施,深入开展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让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成为某某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五)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建设全市教育强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扎实推进健康某某建设,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统筹疫情防控,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以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为目标,加快建成外联内畅的现代交通体系。统筹推进能源供应、重大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争用 5 年时间,形成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融合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三是持续强化社会保障。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统筹推进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

 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四是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推进法治信访建设,积极化解信访矛盾。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全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某某。

篇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仅供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当前,**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千方百计破难题、出实招,全力以赴强弱项、补短板,坚决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优质发展的振兴之路,奋力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位于 xx 省北部、xx 市南部,总面积 4182 平方公里,总人口15.58 万人,素有“塞上小江南”“陕北小关中”之美誉。自 xx 年以来,**聚焦“追赶超越、决胜小康”目标,深入实施“工业转型、果畜增效、旅游兴业、改革驱动、脱贫攻坚”战略,努力打造全省“现代工业强县、良好农业基地、商贸物流枢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县区生产总值达到 83.13 亿元,年均增长 8.3%;工业增加值达到 32.23 亿元,年均增长 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4.7 亿元,年均增长 6.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6.75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3.14 亿元,年均增长 8.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6795 元、14669 元,较 xx 年净增 8146元和 3535 元。

 二是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增至 13000 户,较 xx 年翻了一番,注册企业达到 3077 家,是 xx 年的 2.8 倍。累计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重点项目融资资金 43.5 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225.78 亿元,实施重点项目 196 个,完成投资 251 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至 66.32 亿元、70.65 亿元,年均增长 6.8%和 14%。

  三是发展势头持续向好。第一、三产业稳定增长,二产比重直线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至 28.1∶39.8∶32.1,经济在量的合理增长上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GDP、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 5 年位居全市第一方阵,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全省综合排名由第 58 位上升到 34 位。

  二、制约** 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近年来**在推动经济加速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仍然很弱。xx 年,**实现生产总值 83.13 亿元,只占到全市的 4.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3.14 亿元,只占到全市的2.1%,在全市 13 个县区中排名第八,与排名第一的黄陵县相差 27.2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省总量的 0.14%,占全市总量的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795 元,低于全省人均 3918 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669 元,低于全省人均 76 元。

 二是工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的工业企业中,大多数属于资源开发类,仅局限于初加工,深、精、细化工类项目较少,没有形成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链条,煤炭资源开发仅是传统的生产、销售、再生产、再销售环节,天然气开发刚刚起步,能源化工类项目招商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突破。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目前,苹果产业已成为**塬面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果农基本都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果园规模小,技术管理不规范,导致生产的苹果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利用标准化科学生产技术形成规模效应。加之县内果业龙头企业少,且占市场份额不大,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果农品牌意识淡泊,大部分苹果只能以散装的形式出售,经济效益低。川道的烟、畜、稻、中蜂产业尚在发展初期,农民增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四是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是全省 35 个文物大县和红色革命地之一,文物古迹和革命旧址遍布全县,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 6 个,发展文化旅游业优势独特。境内有包茂、青兰、西延三条高速,210、309 两条国道,西延、包西和正在建设的西延高铁三条铁路,形成了“六纵二横”的交通路网,全县镇镇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发展商贸物流业优势明显。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长期摆脱不了经济结构单一的困局,需要加快挖掘优势和潜能。

  五是要素制约问题突出。**可供使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且土地价格与榆林地区相比过高。在 xx 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但仍然属于生态脆弱区,污水排放标准高等因素对企业限制较大。

 加之**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高,人才吸引能力不强,很多企业面临人才流失问题。

  三、推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需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直视差距、扬长避短、奋起直追,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发、推进乡村振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更高起点上加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而言,依托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重要方向。一是培育壮大新型工业。以资源绿色开发、高效转化、综合利用为重点,着力打造 xx 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形成 50 万吨原油、20 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成1000 万吨煤炭产能基地。围绕延能化、大唐 xx 电厂和延长石油**电厂等项目延链、补链、强链,建设 1000 万千瓦电力生产基地、300万吨能源化工基地。二是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以绿色、优质、高效为引领,打造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抓好苹果产业“科技服务、防灾减灾、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建设,打造**“xx 苹果”金品牌。持续做大做优水稻、中蜂、畜牧、烤烟等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和冷链建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三是加快

 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服务业的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与发展创新。抢抓国家“两长一黄”建设机遇,积极谋划实施长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充分发掘**文化底蕴,推进景区景点建设,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新局面。围绕交通区位和产业链延伸,加快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

  (二)坚持抓好改革开放,打造区域开放发展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必须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更加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xx 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基层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系统集成,优化压减审批流程环节,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和政务服务能力。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内部运作、网络处理、电子监 察、限时办结、统一送达”的“OA+政务服务”运行模式,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二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市场化投融资领域改革,切实做实、做强县级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化融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或代建政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解决政府类项目的投资压力,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持续开展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全面完成试点村改革的基础

 上,建立宅基地制度改革数据库,健全管理审批、违法查处、有偿退出、盘活利用等相关制度。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支撑。要明确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细化实化园区发展配套政策体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强化用地保障、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着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加快推进道路交通、电力供应、热力燃气、通信网络以及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不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增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紧抓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大开放”合作新高地。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深化产业链条研究,制定招商引资重点产业目录,探索招商新路径,重点围绕全县新型工业化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紧盯能源化工高端化目标,引进一批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多能融合等产业链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以乡村经济为基础,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目标,促进村庄聚人气、增活力。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用足用活用好 5 年过渡期政策,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坚决守

 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用工业化思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突出抓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鼓励支持村组根据自然条件、产业环境,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特色种植以及家政、运输、乡村旅游服务等产业,让农民有更多增收渠道。三是综合施策激发乡村活力。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村庄风貌,规范农村建房管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依据各乡镇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交通环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社区)和美丽乡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绿色发展。**要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严把“两高”项目入口关,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二是切实筑牢生态屏障。建立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推行

 “林长制”,持续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力争“十四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 74%。三是系统推进污染防治。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力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不断完善城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深入开展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让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五)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建设全市教育强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扎实推进健康**建设,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统筹疫情防控,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以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为目标,加快建成外联内畅的现代交通体系。统筹推进能源供应、重大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争用 5 年时间,形成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融合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三是持续强化社会保障。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统筹推进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四

 是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推进法治信访建设,积极化解信访矛盾。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全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

篇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

 调研报告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今后五年着重做好的八大工作之一,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市委深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为此,市政协从上半年开始,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本次调研活动由市县(区)政协联动,深入基层听取意见建议,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赴省内的 xx、xx 两市和省外的湖南、湖北两省部分市县进行了学习考察,同时召开相关座谈会进行研讨,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不断攻坚克难,努力工作,推动全市县域经济发展

 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十三五”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增速较快,比十二五初期有了较大变化。据统计,2018 年,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和红古区(以下简称“三县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62.47 亿元,比 2015 年增长 9%,是 2011年的 139.2%;实现一般性公共财政收入 16.99 亿元,比 2015年增长 14.2%,是 2011 年的 20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8258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0749 元,均比 2011 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是产业发展形成基础。特色优势农业得到较快发展,永登县的苦水玫瑰、红提葡萄、双垄玉米、鲑鳟鱼、七山羊等,榆中县的高原夏菜、中药材、百合、舍饲养殖等,皋兰县的白兰瓜、旱沙西瓜、红砂洋芋、优质林果等,红古区的畜牧养殖、优质果品、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永登县依托县域资源和区位优势,规划建设了树屏产业园等五个园区,促进了地方工业持续稳步增长;榆中县和平工业园、皋兰县三川口工业集中区、红古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园区各具特色,在产业培育、企业聚集、功能完善、规模发展等方面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三县一区”抢抓主城区功能

 疏解等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现代物流园、大型批发市场等;依托区域特色旅游等资源,培育各具特色的商贸重镇,商贸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三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力实施交通改造提升工程,十二五期间,建设农村公路 2346 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实施大型灌区、泵站改造、五小水利和连片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加快农网改造升级、农田水利、土地整理等基础建设,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 76%,解决了 48 万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加强县域电力电网建设,确保县域发展用电需求。每年投资近 100 亿元建设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市政道路、燃气管网、信息网络、环境优化等基础设施项目,使县域中心城区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四是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全面落实财政教育投入,建立健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不断巩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县域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村委会、文化广场全覆盖。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县域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 90%,低保补助分别提高 85%和 188%,医保补助提高 90%,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8%。与此同时,把扶贫攻坚作为县域经济和民生保障的头

 号工程来抓,突出精准补短板,县域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到2018 年底我市贫困人口减少到 1.94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 年的 24%下降到 1%以下。

 二、县域经济存在困难和问题的基本认识 从调研情况看,尽管我市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认为,我市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滞后,县域经济发展还没有真正破题,与省会城市县域经济地位不甚相符,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全省横比排名不在前列。财政拮据,自给率仅为 2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26.8%,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基本靠转移支付维持运转。2018 年,“三县一区”地区生产总值 362.47 亿元,人均 3.5 万元,比全市人均水平低 2.6 万元,其中,三县尚未突破百亿大关。平均地方财政收入 4.25 亿元,仅为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0.7%,尚未达到县域财政收入全省排名前十的平均水平。近两年来,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县域部分经济指标增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和回落,发展压力不小。

 二是特色优势产业尚未形成。主要表现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现代农业比例较小,农业特色产业链条短、

 效益低;县域工业化率平均为 32.48%,工业结构总体呈现初级化特征,资源型、耗能型产业占比大,转型升级缓慢,企业竞争力弱;三产发展上,传统业态占据优势,发展层次不够高且规模偏小,生产性服务、文化旅游、互联网+等新业态培育不够,所占比例较小;县域比较优势发挥不充分,产业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成型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尽管全市有 133 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带动能力强、具有规模效应的缺少,使我市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尚未形成优势。

 三是加快发展后劲不足。主要是产业基础仍然较弱,发展增值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缺少;县域建设投资有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在建和储备项目不充足,尤其是规模化、支柱型、潜力大的项目缺乏;交通、能源、物流、环保等基础设施尚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目前已形成的一些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还需要切实改善。调研中县区反映的投融资难、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局域电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保障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四是工作推进上存在差距。在发展县域经济上认识不足,同省外一些地区相比,市本级对县域经济的实际状况、产业优势、发展方式、政策支持、考核办法研究不够,领导协调机制不健全,工作推进与指导不够有力;县域经济缺乏一个

 权威性、针对性、指导性强的规划做引领,导致县域特色不够鲜明,发展重点不够清晰,产业重复布局、同质化问题突出;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不优,县级层面责权利不够统一,自主发展的机制缺乏活力;县域领导干部的使用、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一些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平稳,缺乏比学赶超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干劲,存在能力不强、信心不足等问题。

 三、促进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 通过调研学习,我们认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基础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尤其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显得尤为重要、更为紧迫。现就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

 坚持把新发展理念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穿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区域特点、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修订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一要进一步明确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全方位审视省会城市县域经济优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科学确定各县域的经济地位、发挥的作用及承担的功能等。二要进一步明

 确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在认真分析各县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标西部百强,按照经济增速快于全市的原则,分层次制定各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和目标,即确定长远战略目标,又明确近期工作重点和具体工作措施。三要进一步明确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与发挥比较优势相结合,科学确定各县域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提出做大做强的有效举措,并抓好调控引导,解决好产业同质化、特色不明显问题,不断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二)进一步抓好 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壮大

 把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一要突出特色优势。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原则,选准区域优势产业,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确保通过 3—5年的培育,我市每个县域都有 1—3 个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工业上,红古区和永登县工业基础相对较好,要延伸传统产业链条,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农业上,我市三县一区都有特色优势,要在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把兰州百合、兰州高原夏菜、永登玫瑰等产业上升到市级战略给予支持培育,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品牌优势、经济优势。商贸流通服务业上,榆中县和皋兰县有明显的区

 位优势,要在承接主城区产业转移,加快商贸物流项目建设上下功夫,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形成具有服务省会功能明显优势的现代流通体系。同时,要坚持文化、旅游、康养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培养新的增长点。二要突出龙头企业培育。加大“365”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和“十百成千”工程的实施力度,通过支持上市、兼并重组、金融贷款等措施,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力争每个县域都有 1—3 个年销售收入 10 亿元以上的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通过转包、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的龙头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三要突出品牌建设。要转变工业生产经营方式,着力改变“原子号”和“初子号”产品结构,突出精深加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产品品牌。要深入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将苦水玫瑰、高原夏菜、红提葡萄、中药材、双垄沟播玉米、大接杏、肉羊、鲑鳟鱼、脱毒马铃薯、百合、白兰瓜、旱砂西瓜、红砂洋芋、优质林果等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带动农村和农业发展。

 (三)进 一步强化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必须狠下决心去抓。一要强化市级层面的支持推动。对潜力大、能带动

 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市上要重点扶持,对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好的县要重点扶持,发挥强县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二要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将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和向西开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招商引资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特色招商。有针对性的建立县域经济招商引资奖励机制和政府诚信守诺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鼓励县区之间联手作战、抱团发展。三要强化园区功能。对现有园区重新规范完善,要以增强园区产业集聚为核心,坚持规划建设与提升档次并重,完善设施与改善服务结合,不断提高产业项目承接能力和集聚效力,全力打造县域产业集中区,使我市每个县域都有 1—2 个产业布局集中、有一定规模层次的重点产业园区。

 (四)进一步营造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条件。全市上下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真抓实干,形成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一要推进领导责任落实。在市和县(区)都要建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协调机构,党政“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担当起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建立市四大家包抓县(区)和市级党政

 领导主抓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责任制,从县域产业定位、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培育、协调解决问题等各方面靠实责任。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制定出台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从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组织领导、责任落实、督查考核等方面进一步做出部署安排,使县域经济发展有方向、有政策、有目标、有重点。每年定期召开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形势,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借鉴宁夏、湖南、湖北等地做法,探索创新我市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机制,把县域经济发展绩效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在真抓实干上考量干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二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决策权力下放,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不断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依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和放管服改革要求,完善扩权强县改革运行机制,优化市、县项目管理流程,赋予县一级更大工作自主权和决策权。全面清理针对县(区)及其企业的检查评比,取消一切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检查评比,大幅度减轻县级压力和负担。三要推进政策落地落实。建议市上有关部门抓紧梳理县域经济相关政策,对政策不清晰的要健全完善,对有政策但没落实的要尽快研究落实。要重点完善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加大省级重点镇、市级示范镇等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增加对县域产业园区的专项资金支持。建议市上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撬动社

 会资本支持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构建和完善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在税收和财政政策方面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充分发挥政策集成效应,更加有针对性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推荐访问: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高质量 县域经济 调研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