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6篇

时间:2022-09-21 11:10:04 来源:网友投稿

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6篇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第二节公正与教育第二节公正与教育 公正与教育公正需要教育公正教育:培养有正义感的人公正教育:培养有正义感的人社会公正与公正教育 一、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6篇,供大家参考。

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6篇

篇一: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节公正与教育第二节公正与教育

 公正与教育公正需要教育公正教育:培养有正义感的人公正教育:培养有正义感的人社会公正与公正教育

 一、公正需要教育(一)公正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需要教育(二)公正作为一种个人德性需要教育(三)公正作为一种主观价值评价需要教育(一)公正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需要教育(二)公正作为一种个人德性需要教育(三)公正作为一种主观价值评价需要教育

 (一)政治价值观:公正需要教育1.公正价值观的普及需要教育2.公正价值观的辩护和实践也需要教育(一)政治价值观:公正需要教育1.公正价值观的普及需要教育2.公正价值观的辩护和实践也需要教育3.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公正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3.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公正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

 (二)公正价值观辩护和实践需要教育(二)公正价值观辩护和实践需要教育1、公正受威胁和干扰因素主要有:(、公正受威胁和干扰因素主要有:(1)特权思想()特权思想(2)不正当的利益诉求()不正当的利益诉求(3)人情世故()人情世故(4 )帮派主义

 帕斯卡尔 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

  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

 2、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公正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公正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 ( (1)在封建社会,贵族阶级所谓的公正,是要严格按照他们的贵族身份对待他们,把他们的荣誉、特权和俸禄代代相传。()在封建社会,贵族阶级所谓的公正,是要严格按照他们的贵族身份对待他们,把他们的荣誉、特权和俸禄代代相传。(2)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所谓的公正,是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一切触及他们利益的调整措施都会受到质疑和批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所谓的公正,是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一切触及他们利益的调整措施都会受到质疑和批评 。

  ( (3)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正指向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调整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格局,促进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继承古今中外优秀的公正思想遗产,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形成有中国特色、能赢得全体人民高度认同的公正观。)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正指向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调整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格局,促进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继承古今中外优秀的公正思想遗产,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形成有中国特色、能赢得全体人民高度认同的公正观。

 (二)公正作为一种个人德性需要教育(二)公正作为一种个人德性需要教育1.一个人要形成公正的德性,首先要认同公正的价值一个人要形成公正的德性,首先要认同公正的价值2. 一个人要形成公正的德性,还要在现实活动中实践公正价值一个人要形成公正的德性,还要在现实活动中实践公正价值

 在待人接物的行为中,有的人成为公正的,有的人成为不公正的。正是在困难冒险之中,由于习惯于恐惧或者习惯于坚强,有的人变的勇敢,有的人变的懦弱。欲望和愤怒也是这样,有人节制而温和的,有的人放纵而暴戾的。在这些事情上,有的人这样干,有的人那样干,各行其是。总的来说,品质来自相同的现实活动。在待人接物的行为中,有的人成为公正的,有的人成为不公正的。正是在困难冒险之中,由于习惯于恐惧或者习惯于坚强,有的人变的勇敢,有的人变的懦弱。欲望和愤怒也是这样,有人节制而温和的,有的人放纵而暴戾的。在这些事情上,有的人这样干,有的人那样干,各行其是。总的来说,品质来自相同的现实活动。

 (三)公正作为一种主观价值评价需要教育(三)公正作为一种主观价值评价需要教育 如何引导人们形成对公正形式上和实质上的认同?如何引导人们形成对公正形式上和实质上的认同? 首先,必须通过教育引导人们理性地对待公正性评价中存在的分歧,避免一些极端的、情绪化的行为;首先,必须通过教育引导人们理性地对待公正性评价中存在的分歧,避免一些极端的、情绪化的行为;

  其次,必须通过教育引导人们认识到公正观念的多样性,避免将自己所信奉的公正观念粗暴地强加于人,营造一种尊重多样性、促进对话和理解的心理氛围。其次,必须通过教育引导人们认识到公正观念的多样性,避免将自己所信奉的公正观念粗暴地强加于人,营造一种尊重多样性、促进对话和理解的心理氛围。

 二、公正教育:培养有正义感的人 (一)公正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公正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公正教育:公民教育重要内容 公民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民教育指的是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公民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民教育指的是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而广义的公民教育则指在现代社会里而广义的公民教育则指在现代社会里,培养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本文所论述的公民教育是广义的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本文所论述的公民教育是广义的公民教育。

 二、公正教育:培养有正义感的人 (一)公正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公正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公正教育与教育公正

 (二)公正教育与教育公正 1. 公正教育与教育公正的区别 2. 公正教育与教育公正的联系

 二、公正教育:培养有正义感的人(一)公正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二)公正教育与教育公正(三)公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正义感的人(一)公正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二)公正教育与教育公正(三)公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正义感的人

 (三)公正教育根本目的:培养有正义感的人(三)公正教育根本目的:培养有正义感的人公正教育的目的:第一传播人类历史生活中形成的公正文化,理解人类公正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似性,理解种种公正文化与历史生活多样性之间内在联系;公正教育的目的:第一传播人类历史生活中形成的公正文化,理解人类公正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似性,理解种种公正文化与历史生活多样性之间内在联系;

 第二宣传一定社会所奉行的主流公正观念或基本共识,分析这些公正观念与社会基本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解公正范畴的现实性;第三引导青少年理性地对待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不公正问题,理解造成不公正现象的复杂原因,形成面对不公正问题时的正确态度;第二宣传一定社会所奉行的主流公正观念或基本共识,分析这些公正观念与社会基本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解公正范畴的现实性;第三引导青少年理性地对待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不公正问题,理解造成不公正现象的复杂原因,形成面对不公正问题时的正确态度;

 第四,培植青少年学生的公正信念,使他们懂得无论如何公正才是正确的价值方向与行事原则,不公正的秩序、制度或做法迟早要被改变;第五,通过许多真实生活中案例的巧妙应用,唤醒学生对于遭受不公正伤害的人的同情和关爱能力;第四,培植青少年学生的公正信念,使他们懂得无论如何公正才是正确的价值方向与行事原则,不公正的秩序、制度或做法迟早要被改变;第五,通过许多真实生活中案例的巧妙应用,唤醒学生对于遭受不公正伤害的人的同情和关爱能力;

  第六,也是最终的目的,是把成千上万的未来公民培养成为有正义感的人,提高整个社会的公正素养,促进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公正水平的提高,创造更加稳定、和谐与健康的社会。第六,也是最终的目的,是把成千上万的未来公民培养成为有正义感的人,提高整个社会的公正素养,促进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公正水平的提高,创造更加稳定、和谐与健康的社会。

 三、社会公正与公正教育 (一)社会公正的类型

 根据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类型,以及公正观念运用的社会领域根据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类型,以及公正观念运用的社会领域社会公正法律公正 经济公正 文化公正 教育公法理公正 立法公正 司法公正生产领域的公正 分配领域的公正 交换和消费领域的 公正

 文化公正 文化公正表达了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文化公正表达了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 不同的文化或生活方式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都有同等的权利并受到同等的尊敬和对待;不同的文化或生活方式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都有同等的权利并受到同等的尊敬和对待;

 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自我标榜为其他文化的样板,要尊重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意愿和文化选择;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自我标榜为其他文化的样板,要尊重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意愿和文化选择;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应该得到理性的和同情的理解,并通过交流和对话的方式克服分歧,达成共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应该得到理性的和同情的理解,并通过交流和对话的方式克服分歧,达成共识。

 三、社会公正与公正教育 (一)社会公正的类型 (二)社会公正的基本标准

 (二)社会公正的基本标准 1. 影响社会公正基本标准的因素

 1. 影响社会公正基本标准的因素 ( (1 )社会公正所适用的对象领域 ( (2)社会公正所适用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关系的性质)社会公正所适用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关系的性质

 ( (2)社会公正所适用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关系的性质)社会公正所适用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关系的性质牛津大学哲学家戴维·米勒区分了三种社会关系模式 :团结的社群(米勒区分了三种社会关系模式 :团结的社群(solidaristic community)

 )

 (如家庭)—————按需分配工具性联合体(按需分配工具性联合体(instrumental association )(如企业)————————按能力或贡献分配公民身份(citizenship)

 (如政治领域)按能力或贡献分配公民身份(citizenship)

 (如政治领域)———————— 平等

 1. 影响社会公正基本标准的因素 ( (1 )社会公正所适用的对象领域 ( (2)社会公正所适用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关系的性质)社会公正所适用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关系的性质 ( (3)公正价值所要规范或调节的公共资源的状况)公正价值所要规范或调节的公共资源的状况

 (二)社会公正的基本标准 1. 影响社会公正基本标准的因素2. 社会公正的基本标准——— 平等、能力或贡献、需求3. 公正教育:从家庭到社会

 3. 公正教育:从家庭到社会 一个公正的社会体现在: 首先,这个社会在道义上是公正的,也即是合法的、合乎道德的,而不是建立在违犯法律或道德的基础上。首先,这个社会在道义上是公正的,也即是合法的、合乎道德的,而不是建立在违犯法律或道德的基础上。

  其次,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即向人们分配基本权利、资源、利益或负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是建立在公正价值观念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偏爱基础之上的。其次,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即向人们分配基本权利、资源、利益或负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是建立在公正价值观念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偏爱基础之上的。

  再次,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有一种健全机制,这种机制能够纠正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不公正问题再次,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有一种健全机制,这种机制能够纠正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不公正问题 ,使得受到伤害的一方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利益能够得到维护,从而实现比较充分的矫正正义。使得受到伤害的一方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利益能够得到维护,从而实现比较充分的矫正正义。

  最后,一个公正社会应该有倡导公正、歌颂公正和为正义代言的社会舆论,公正应该成为所有文化生活形式共同的价值基础和目标。最后,一个公正社会应该有倡导公正、歌颂公正和为正义代言的社会舆论,公正应该成为所有文化生活形式共同的价值基础和目标。

篇二: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万方数据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 0 5年第4 期师德建设更成为教育公正的基本内容。教育公正在概念上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公正, 是指社会教育关系中的公正。

 其基本内容, 诸如社会教育制度的公正、 教育立法与司法的公正、 社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 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等。

 狭义的教育公正, 则是指教育活动中的公正。

 其中, 教师( 泛指教师、 教育职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公正的最基本内容, 也是师德建设的主要目标所在。教育公正概括和反映师德的主要特征, 体现了一定社会对教师的根本要求, 是教师必备的品质素养。教育公正作为师德的重要范畴, 能在教师内心形成一种公正的价值信念, 一种明确的公平正义要求, 能对教师行为公正性的判断、 选择、 评价和自觉调整起到指导、 影响和驱动作用。

 教师道德体系中不能缺少教育公正, 师德建设中不可忽视教育公正。2教育公正对师德建设的要求教育公正对师德建设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要求。2. 1尊重学生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不同相貌、 不同性别、 不同民族、 不同籍贯、 不同家庭、 不同智力、 不同个性、 不同关系的学生要一视同仁, 不偏心、 不偏爱、 不偏袒, 不歧视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 要尊重学生人格和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都不能用刻薄、 粗俗的语言讽刺、 挖苦、 嘲笑和打击学生, 尤其不允许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 民主与合作的关系, 要经常与学生和学生集体平等交换意见, 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 建议和要求。2. 2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教育学生, 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

 爱与严相辅相成, 都是教育的条件、 手段和动力。

 公正原则要求:

 爱, 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 , 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 责任感; 严, 也不是无端的严, 而是严中有爱、 严中有理, 严而有方、 严而有度。

 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 更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 潜心研究教育自身的规律, 以公正的态度、 合理的方法教育学生。2. 3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 , 如何对学生的知识、 能力、 品质和进步程度给予恰当评价, 历来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根据教育劳动的特点, 教育公正不仅仅限于在“分数” 面前“一律7 2平等” 的“外表公正” , 它更注重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的” 实质公正” 。

 恰当地处理好“外表公正” 与“实质公正” 的相互关系, 是一个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当前“高分= 重点学校= 名牌大学= 好工作=高收入” 的社会背景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 教师更要坚持做到在试卷、 规则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不抱成见、 不循私情, 规范准确、 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 这是体现教育公正要求的重要方面。2. 4对学生“赏罚” 要公平合理“信赏必罚” , 原本是政治家们的用人之术。

 如今“赏罚” 的运用已成为教师教育、 激励和规范学生行为的经常性措施。

 教育公正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赏罚”必须以教育为前提, 必须在实施中做到“赏罚” 有据、“赏罚” 有度、 “赏罚” 公平。所谓“赏罚” 有据, 是指“赏罚” 必须有事实和规章制度的依据。

 “赏” , 一定要给予优秀的学生; “罚” , 一定要给予确实有过错的学生。

 并且要符合教育行政法规, 不能“政出多门” , 更不能随心所欲。所谓“赏罚” 有度, 一是指” 赏” 的面不宜太宽, 不能搞平均主义; 也不能太狭, 而被少数“冒尖” 的学生所“垄断” 。

 二是“赏” 不宜太厚。

 现在有的教师也崇尚社会上那套作法, 动辄对“好” 学生予以重奖, 其后患无穷。

 一方面, 学校的财力有限, 一个阶段奖励过高,会给后阶段奖励形成压力, 甚至无奖可赏; 另一方面,也给得奖者造成“赏” 一定要厚、 不厚就没有积极性的心态, 滋长他们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不健康思想。

 再一方面, 因为奖赏过高, 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 反而使多数人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三是“赏” 一定要以精神奖励为主。

 因为靠物质刺激是很难培养学生成为“四有” 新人的。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发过这样的议论:

 “子之能孝者, 必其不以亲之田庐为恩者也; 臣之能忠者, 必其不以君之爵禄为恩者也; 友之能信者,必其不以友之车裘为恩者也。

 ” 说明指望完全以物质利益来刺激积极性, 有时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至于讲到“罚” ( 这里主要指对违纪学生的处罚), 必须量罚得当, 杜绝“以惩代教” 。

 孔子曾说:

 “不教而诛, 非也。

 ”说明“教” 是教育的最高原则。

 “罚” , 一定要有足够的惩戒性质, 否则是不可取的。

 所谓赏罚公平, 是指教师在赏罚学生的问题上, 决不能为个人的爱憎亲疏所干扰, 要做到“有功虽仇亦赏, 有过虽亲必罚” 。

 不管是赏是罚, 都要让学生事前明白, 依照制度处理, 不能个人说了算, 这样才称得上赏罚公平。2. 5公平公正地处理涉及学生的各类矛盾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 或  万方数据

 薛磊, 等:

 教育公正与师德建设与同学, 或与学校、 教师、 职工, 或与社会各方面偶尔产生矛盾、 甚至发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公正原则要求教师在处理涉及学生的矛盾的时候, 必须主持公道。

 必须调查研究、 分析原因, 寻求相称的解决办法,妥善处理。

 要做到“公平如秤” , 不偏袒一方, 责难一方。

 尤其是牵涉到与学校或教师的矛盾, 对处于“弱势” 地位的学生, 更应在态度、 方法和结论上充分体现平等、 合理与公正的要求, 让学生心悦诚服。

 以势压人、 得理不饶人, 或者打击报复等, 与公正要求是根本背道而驰的。此外, 公正作为师德的重要内容, 还应包括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公平公正地对待和评价其他所有合作者等等。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社会公正向理想境界的趋近, 教育公正的内容和要求将不断得到充实。3在实践教育公正中推进师德建设3. 1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公正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勿庸置疑, 但它的现实状况却是不容乐观的。

 首先, 教师中有些人并不懂得教育公正, 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教育也要讲公正。

 其次, 学校并不都重视教育公正, 以致在一些学校, 教师侮辱、 体罚学生, 随意罚没学生钱物, 或考试送分、 试卷泄密、 集体作弊等从教不公、 从教不廉的严重事件时有发生。

 而遭遇此类不公的学生, 多数不愿张扬, 但却积怨于心。

 据笔者了解, 学生或学生家长对教师的品质缺陷, 最不能原谅或结怨最多的是教师的偏私与不公正。

 第三, 社会不良风气干扰教育公正。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职业群体, 其实际的道德水准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存在, 并始终受到整个社会职业道德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当前社会出现的多元的价值导向, 人们公正观念的淡薄, 特别是干扰社会公正的社风、 行风, 是影响教师公正从教的外因。3. 2解决问题的对策直面现实, 应果断采取以下对策。( 1)把教育公正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要让所有教师了解教育公正, 重视教育公正, 确立教育公正的价值信念, 增强履行教育公正的道德责任感、 正义感、 使命感, 坚定道德意志, 全面实践教育公正。

 要力求做到内心公正与外在行为公正的统一、 动机公正与效果公正的统一。( 2)整顿教师职业环境。

 要加大对《教育法》 、 《教师法》 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提高全社会依法治教、 依法治校和依法从教的意识和水平。

 师德教育不应再陷入业务与政治两张皮而令人感到空洞无物的状态, 而应强调与教育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相结合; 师德的衡量和评价也不应再象往日那样富有弹性而无真正的约束力, 而应强调关于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和师德艺术能力的客观而具体的内容。( 3)大力纠正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

 教育行政部门要倡导社会教育关系的公平公正, 公正执法, 规范教育“市场” , 消除教育行业的“假冒伪劣” 和无序竞争。

 各级各类学校要集中精力抓好教育, 少一点“在教言商” , 要通过依法治校, 强化管理, 保证公平公正原则在学校招生、 收费、 教育, 毕业生推荐就业等各个环节都得到具体落实。

 尤其要遏制关系风、 人情风和“一切向钱看” 的腐败风。

 要建立制度, 制止从教不廉和不公的行为。

 如从最常见的亲友托情“帮忙” 、 学生家长平白馈赠, 到公开以考分、 名额、 文凭、 学位换取或变相换取金钱等等。

 发现问题, 要及时纠正和教育, 对个别品行恶劣、 严重违背公正原则并造成不良后果的人, 要公开揭露, 予以重罚, 直至开除公职, 以纯洁教师队伍。4结语综上所述, 当今的师德建设必须更新观念, 强调教育公正。

 笔者设想, 如果全社会能向重视国家司法机关司法公正和干部廉洁从政那样关注教育公正和师德建设问题, 教育公正的实现便有了切实的保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6 卷)( 上)[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6.[ 2】

 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M 】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3]顾成敏. 关于教育暴力现象的理性思考[ J]. 黄河水利职业学院学报, 2005, ( 3):

 61—64 .[ 4 】

 杨东平.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 2000, ( 8):

 7 —9.【5]费素斌. 创新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J].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 0 2, ( 3):

 25—32.[ 6 】

 郭小明. 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公正问题【J】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 22):

 27 —30.[ 责任编校张振元]7 3  万方数据

篇三: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史建华

 一、教育理念

 (一)

 教育理念的概念 • 1、理念 • 就是关于事物的条理、准则的看法。

 • 2、教育观念 • 是人们对教育事物的看法。

 • 3、教育理念 •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思考和回答“教育事物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它有什么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等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判断与看法。任何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产生都是从教育理念创新开始的。

 (二)教育理念与教育观念不同

 • 1、教育理念比教育观念更强调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

 • 2、教育理念是坚定不移的判断与看法,而教育观念不一定具有这种坚定性。

 • 3、教育理念是一些根本性的判断与看法,而教育观念则不一定是根本性的看法。

 • 4、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三)教育理念的作用

 • 1、总结作用 • 2、激励作用 • 3、约束与指导作用 • 4、创新作用 • 5、代表作用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宏观教育理论

 1、终身教育

 • (1)终身教育的创立 •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朗格朗《终身教育论》的出版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

 • (2)

 终身教育的主要观点: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

 2、学习化社会理论 • (1)

 学习化社会理论 的创立 • 学习化社会作为一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概念,最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一报告中提出。

 • (2)学习化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

 • 教育一体化、社会整体学习化、 学习者地位主体化 化

 3、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关系 • (1)

 终身教育是从人类个体纵向的时间拓展角度出发加以建构。

 • (2)

 学习化社会则是以人类整体的横向空间为标准的一种目标和理想。

 • (3)

 从终身教育的含义上看,要求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生学习。

 • (4)

 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社会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空间。

 • (5)

 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

 (二)一般教育理论

 1、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 (1)创新教育的创立 • 美国学者奥斯汀于1941年开设的创造工程课,以及他撰写的《思考的方法》被认为是创新教育的起源。

 • (2)创新教育的概念 • 培养创新性人才或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的创新教育。

 • (3)创新教育的特征 • 是全面发展学生智慧品质的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必然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是终生教育。

 2 2 、多元智能理论

 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

 • (1)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立 •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出版了《心智的结构》,提出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

 • (2)内涵 • 加德纳将人类的智能类型分成8种,后来又提出存在智力,即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9种智力要素组成。

 •

  言语—语言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

 •

  视觉—空间智力

 音乐—节奏智力

 •

  身体—运动智力

 人际—交往智力 •

  个人反省智力

  自然观察者智力 •

  存在智力 • (3)作用 • 多元智能理论,提示各教育阶段的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同时兼顾多种领域的学习内容,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同时提供有利于多种智慧发展的学习情境,让每个人的各种潜能都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

 3 3 、合作教育

 塑造新型师生人际关系

 • (1)

 合作教育的创立 • ①克兰诺和梅隆 • 老师与学生社交方面发展的期望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成绩影响最大。

 • ②伯德惠斯特尔 • 真正的学习过程,在师生的交往中。

 • ③罗杰斯 • 提出了人际关系的3要素:真诚、接受、理解。

 • ④斯莱文 • 积极的互相依靠;面对面的学习交往;个人责任感;一定的交往技能;学生小组的自我管理。

 (2)含义:

 • 合作教育主要指以师生关系为中心的诸多教育关系(教师与校领导、学校与社区、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学生等)的健康与协调。

 • (3 3 )实施 • 师生之间的合作要在教与学中体现出来;师生在人际交往中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协作;教师应努力创造合作的氛围。

 4 4 、创业教育

 第三本教育护照

 • (1)创业教育的创立 • 国际上称为“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教育革新服务计划(APEID)1987-1991项目周期活动之一。

 • (2)创业教育的含义 • 为一个人开始并经营一个小型企业的全过程。培养受教育者初步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传授初步的创业知识,使之在毕业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一定的独立生活、学习的意识和本领。

 • (3)创业教育的内容 • 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知识结构。

 • (4)实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创业实践活动。

 5 5 、范畴教育

 传统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

 • (1)范畴教育的提出 • 由前西德教育专家克拉夫基提出。

 • (2)范畴教育的含义 • “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二者对教育本质的看法都是片面的,各有其合理的一面,应该把它们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就是范畴教育。

 • (3)范畴教育的主张 • 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要进行普通教育或专业教育。只有使青年一代具有知识,又具有能力,既接受普通教育又接受专业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目标——对世界的积极适应。

 (三)现代教学理论

 1 1 、发展性教学理论

 以最好的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 (1)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提出 • 由前苏联赞可夫提出。

 • (2)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含义 • “一般发展”是教学的目的,只有当教学任务落在“一般发展”的“最新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如何才能使教学任务落在“一般发展”的“最新发展区”,并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它经过研究形成了教学新体系。

 • (3)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原则 •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2、掌握学习理论

  让差生同样得到发展

 • (1)掌握学习理论的提出 • 布卢姆根据美国分等级教学的现实提出。

 • (2)掌握学习理论的含义 • 在整个教学理论中,教学目标是组织教学、课程编制和教育评价的基础,教学目标的分类是掌握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精细设计教学目标是掌握学习理论实施的基础性工作。

 • (3)掌握学习理论的教学目标 • 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六类:

 • 知识(什么是知识、知识的种类、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 领会(转换、解释、推断)。

 • 应用(原理和通则、新问题和新情境、应用能力)。

 • 分析(要素分析、关系分析、组织原理分析)。

 • 综合(对各个要素或组成部分进行加工,以组成新模式或结构,新的整体)。

 • 评价(内在的证据或外在的标准)。

 3、学科基本结构理论

  以学科结构发展儿童智力

  • (1)学科基本结构理论的提出 • 布鲁纳以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从课程入手,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

 • (2)学科基本结构理论的内容 • 它围绕“教什么”、 “什么时候教”、“怎样教”等几个问题,系统地阐述了其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观点。

 • (3)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理论的意义 • 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强调发展学生智力,重视学生 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逻辑思维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强调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成为结论和规律的发现者,论述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可能性。

 4、范例教学理论

  举一隅以三隅反

 • (1)范例教学理论的提出 •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德国哥廷根教学论学派代表人物施普兰格、 E.讳尼格、T·李特等,在 "要素教育"的基础上,直接提出了"范例教学”的初步设想,主张用"范例教学"代替按完整体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做法。

 • (2)范例教学理论的含义 • “范例教学”又称为 “示范方式教学”、“范例性教学”等。

 • 格舍因主张,范例就是 “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

 • 克拉夫基指出: “范例”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 "例子”,更确切地说是 “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特别清楚的 (言简意赅的)例子”。“范例教学”就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的教学与学习。

 • 克拉夫基指出,“范例教学是这样的教学 (授课):它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 (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

 • (3)范例教学的意义 • 要把发展学生独立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改变了强调教授定性知识、强调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

 5 5 、交往教学

 个性的自我实现

 • (1)交往教学理论的提出 • 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西德。

 • (2)内容:交往教学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并为交往过程提出了11条公理。

 • 永恒性、关系性、确定性、经济性、场合性、可获性、角色关系的两种可能性、 交往成分的双重性 、可控性、有干扰性、工具与目的性。

 • (3)对交往教学的评价 • 交往教学提出了独特的教学结构设想,把教学分成传授方面、内容方面、关系方面、干扰方面。

 • 交往教学把学生看成积极的参与者,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创设能吸引学生热情参与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6、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理选择

 • (1)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 • 构建主义也称结构主义。

 • (2)含义 •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

 • (3)评价 •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等主张,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建构注意教学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7、最新发展区 儿童在与成人合作中成长

 • (1)最新发展区理论的提出 •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新发展区”学说。

 • (2)最新发展区的含义 • 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要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期。

 • (3)最新发展区教学的特点 • 在高难度上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高速度学习教材;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本身;系统地致力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并且根据新教学原则制定了小学课程教学大纲。

 8、教学过程最优化 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效果

 • ( 1)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 •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尤·克·巴班斯基提出。

 • (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含义 • 教学过程最优化 是指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意思。所谓标准:一是教学效果(教养、教育和发展);二是时间消耗。

 • (3 3 )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

 • 教学效果与时间消耗既是衡量教学过程是否 “ 最优 ” 的标准,也是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9、发现教学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 (1)发现教学理论的提出 • 发现教学由美国布鲁纳提出。

 • (2)发现教学的含义

 •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事例)的独立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 (3)发现教学的特点 • 发现教学的特点,在于它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习者,而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当作教学领域里的小科学家对待。

 • 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学习动机;强调信息提取。

 三、课改后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

 (一)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 1、问题的提出 • 在传统教学论中,把课程看成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好的教学内容,教师既不需考虑也无权更动,课程完全丧失了生命的活力。

 • 2、含义 • 让课程成为教学创作的蓝本,让教学成为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让师生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建设者、课程的主体、而不是游离于课程之外。

 • 3、意义 • 课程在教学中生长,常长常新。

 • 教学在课程中发展,愈发愈活。

 • 师生在课程与教学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中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张扬。

 (二)

 教学是交往、互动的过程

  • 1、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

 • 传统教学论将教与学分离成授知与求知两大板块,教支配学、学服从教,二者呈单向联系,学生完全丧失了独立性,同时也缺乏自主性发挥的空间。

 • 现代教学论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学习共同体,课程是供体验的文本,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双赢”活动,师生自然地结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学习共同体。

 • 2 2 、含义

 • 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没有主辅之分。

 • “互动”是交往最基本的属性,是个...

篇四: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怎样做到公平公正

 - -摘自“同发小学崔杨” 公正始终是人类的追求。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公正的教育原则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

 公正是处理人际关系时公平和正义的伦理原则。

 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

 教育的公正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养成, 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教育的公正。

 第一、 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

 只有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

 对不同性别、 年龄、 出身、 智力、 个性、 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 不偏爱、 不偏袒、 同等对待, 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教学十年, 每接一个新的班级, 我总要上一堂预备课, 课的主题是:

 夸夸我自己。

 在课前, 我先找前任教师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 如哪些同学学习较好? 哪些同学学习有困难?哪些同学有特殊情况, 需要老师特别关注等。

 但在预备课上, 我总是装作不了解他们的样子, 给每个学生一个公平展示自己的机会。

 而这节课的好处在于, 这些可爱的学生(无论以前是怎样学习的)

 在这个学期的第一周总能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 能认真听课、 及时完成作业, 为新的学期开了一个好头。

 第二, 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 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野蛮产生野蛮, 仁爱产生仁爱, 这就是真理。

 在这里, “爱”是公正的原则, 教师教育学生, 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

 爱, 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 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 严, 也不是随心所欲, 而是严中有爱, 严中有理, 严中有方、严中有度。

 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 更不是单纯的灌输,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 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 选择公正合理态度、 方法教育学生。

 在今年我任教的班级中, 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非常严重。

 其中有几个学生情况比较特殊,其中学生小 A 学习成绩优秀, 但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有时会表现任性和固执的一面。

 毕业前夕, 学校安排拍照留念, 班主任老师按学号请他们出来拍照, 轮到小 A 那一组时,他就是不肯拍, 原因是我不愿意与我不喜欢的人一起拍照。

 这时, 我把他拉到一旁, 跟他讲清道理, 班级是一个集体, 在这个集体里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有集体观念, 同学们一起学习已经 6 年了, 多少都有一些感情, 今天拍照就是一个集体活动, 学校的安排有学校的考虑, 作为班级的一员, 你应该过去一起拍照。

 当然, 拍完照后, 你可以叫上一些好朋友一起在拍一张照片, 给自己的小学生活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番话后, 小 A 欣然去拍照了。

 第三, 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如何对学生的知识、 能力、 品质和长进程度给予恰当评价, 历来

 是教育工作者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因此, 评价公正也是体现教育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在评语, 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平等, 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

 在如今的小学六年级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有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上课能认真听讲, 却不爱举手发言。

 针对这种情况我总是在期初的时候, 找这些同学谈心,同时与他们商定一些激励机制, 鼓励他们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 积极发言。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 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平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 与老师的感情较好, 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 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 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

 这样, 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 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 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第四, 要公正客观地处理学生中的各类矛盾冲突。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 或与同学、 或与学校、教师、 职工、 或与社会各方面偶尔产生矛盾、 甚至发生冲突是再所难免的。

 公正原则要求教师在处理涉及学生的矛盾的时候, 必须主持公道。

 必须调查研究, 分析原因、 寻求相称的解决办法, 妥善处理。

 要做到“公平如秤”, 不偏袒一方, 责难一方。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经常能遇到学生发生冲突的情况, 这时, 作为教师, 对班上优等生和后进生要一视同仁, 不能另眼相看, 优等生犯了错误决不能护短, 同样要进行教育, 使他们健康发展, 后进生犯了错误也要多做调查, 实事求是的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 教师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 对学生的公正必将得到真正的实施。

 教育事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事业。

 在一定程度上, 教育事业要求我们爱学生, 爱学生也就是爱教育事业。

篇五: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刘震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时空Consume Guide·Education Space156 消费导刊200 . 8 4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与教育公平问题[摘 要][关键词]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提出“作为公平的正义”的两个正义原则,这两个原则作为正义社会基本结构的指导原则对于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更应当符合这两个正义原则的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看我国的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很多,应当引起我们的更深的思考。罗尔斯 正义原则 教育公平作者简介:刘震,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罗尔斯的“正义原则”概述二、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与教育公平的关系三、从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看我国的教育现状正义是几千年以来人们共同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围绕这一理想的争论也从没有间断过。罗尔斯直接以《正义论》为题,表达自己对这一永恒主题的关切,但是他认为“正义的基本主题就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就是主要的社会体制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分配方式。”[1]罗尔斯既没有过分理想化地无视社会确实存在的不等现象,也没有坐视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存在,而是“在一个很后、但也更深层次上关怀政治”。[2]他承认人们的不同生活前景受到各种体制的限制和影响、受到自然和社会偶然因素的影响,承认这种不平等是自我无法选择的,但是又提出两个正义原则通过调节主要的社会制度来处理这种出发点的不平等,尽可能得排除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解决社会的不公平问题。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契约论者,罗尔斯设计了一个非历史、非现实的“原初状态”,并通过对原初状态的主客观方面的限制,筛选出“作为公平的正义”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平等的自由原则,即:每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差别原则,即: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2)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两个原则次序的安排上,罗尔斯还提出一个独特的概念“词典式次序”,他认为第一个原则要优先于第二个原则,这就要求平等自由制度是至高不可侵犯的,任何社会都不能以较大的社会经济利益为理由违反这一原则;而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平原则又是优先于差别原则的。在这一原则社会基本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关于公民的政治权利部分,一个是关于公民的社会和经济利益的部分。机会公平原则和差别原则是相应地处理这两个部分的问题:机会公平原则旨在保障公民平等自由的政治权利,且具有优先性;而差别原则用在指定和建立社会和经济利益的分配方面。罗尔斯的《正义论》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一方面是因为“正义”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另一方面是这本书所研究的社会正义问题涉及广泛的领域,可以为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几乎各个学科提供思考的视角和灵感,当然教育学也不例外。教育权利是现代公民权利的一部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由此可见,我们完全可以把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引入教育领域,指导教育的公平和正义。根据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首先优先的“平等自由原则”在教育上的诉求应当表达为“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教育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任何人都不应当被剥夺这种权利,这一原则只是“形式上无差别”,“并未告诉我们,在这些事情上如何确定平等性或比例性,所以它作为行为的具体指导仍然缺少实用性。”[3]其次,如果希望能达到一种事实上的平等,那么一个前提就是打破形式上的平等,以一种不平等作为前提,在教育上采取措施使所有人拥有同样的机会;再者,在教育过程中,对最少受惠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物质资助给予一定的补偿,保证他们能够接受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这是正义原则应用在教育公平上的必然要求。罗尔斯的原初状态以及从中推出的两个正义原则有高度的抽象性,是超历史的,它不仅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而且可以适合其他的社会制度,而且他自己也说过,稍做修改,两个正义原则也可以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用两个正义原则来分析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切实可行的,且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我国的教育公平在形式上已经得到保证结合罗尔斯两个正义原则得出的教育公平的“自由平等原则”所要求的教育权利主体的“无差别性”在我国法律上已经得到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可见,在正义第一个原则方面,我国的教育公平不存在什么问题。(二)我的教育中存在的“不正义”现象像其他许多领域一样,中国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度一旦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就会触礁搁浅,呈现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教育资源就像罗尔斯所设计的原初状态下的资源也是“中度匮乏”,必然产生争夺资源的矛盾,而对资源的分配情况体现了教育是否公平正义。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很明显地存在许多“不正义”:1.入学机会的不平等教育阶段有义务教育和非义务阶段之分,每个阶段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平等现象。以高等教育为例,我国的高考选拔制度提供目前为止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是这一制度的具体操作程序却是遭人诟病。中国现在的很多问题出现在“差距”上,而教育公平问题也是如此:高考招生指标分配有地域差距、录取结果有地域差距及城乡差距。教育部每年根据不同地域对招生人数做出不同的分配,高校录取名额分布主要集中在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机会很明显地受到考生出生地这种社会偶然因素的影响,教育机会不但没有得到公平的分配,政策方面没有向不发达的地域及农村地区倾斜,反而偏重于发达城市,使得差距更加拉大。当然,发达地区、城市的公民纳税较多,似乎应当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如果可以选择,落后地区的人情愿多纳税而享受优惠的教育机会,可是他们受出生地等偶然因素的影响,根本无法选择。而且“我们不以根据处在某一地位的人们的较大利益超过处在另一地位的人们的损失额而证明收入或权力方面的差别是正义的,对自由的侵犯很少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抵消。”[4]而像美国这样经济贫富差距比较大的国家,在教育上却很少有人会说不公平,因为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机会均等和个人奋斗的价值观。美国是一个承认实力的国家,无论你来自什么家庭,只要有实力,基本都会得到承认。2.对最少受惠者的补偿不够“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例如财富和权利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5]在中国的教育过程中,最少受惠者通常是指那些家庭经济状况处于不利地位的贫困生、身体或智力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等,也就是从一开始就处在不利地位的学生不能受到同等的教育。参考文献[1]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7[2]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3[3]汤姆L比彻姆,《哲学的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98[4][5]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篇六: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我国在哪一年新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哪些?

 答: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于1 9 8 5 、 1 9 9 1 、 1 9 9 7 年先后三次颁布和修改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仍然需要不断完善。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对教师做人和师德素质的内在要求很高。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结构 1 . 从关系对象上, 主要包括:

 1 )

 对学生:

 关爱、 尊重、 公正 2 )

 对教育事业及教育教学工作:

 尽心尽力(竞业)

 3 )

 对自身:

 不断完善、 彰显人格魅力 另外, 包括对教师同行、 对学生家长、 对社区及社会其他教育机构等。

 2 . 从调整原则上, 主要包括:

 1)

 奉献精神:

 意识、 精神境界、 情操 2)

 实践智慧:

 教育理念、 教育能力、 教育机智、 教育艺术 3)

 持续发展:

 不断自我超越、 自主创新、 提升人格魅力 3 . 从发展水平上, 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1 )

 底线:

 遵纪守法, 做合格公民。

 2 )

 基准:

 履行教师基本职责, 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 )

 上线:

 实现师德理想, 成为德性教师。

 从 2008 年我国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来看, 其内容结构是完整而全面的。

 新修订的《规范》 包括:

 第一、 爱国守法, 第二、 爱岗敬业, 第三、 关爱学生, 第四、 教书育人, 第五、 为人师表, 第六、 终身学习。

 其中, 第一、 二条, 主要是关于教师对国家、 教育事业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道德要求; 第三、 四条, 主要是关于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要求; 第五、 六条, 主要是关于教师对自身, 作为工作手段的道德要求。

 教育公正的意义有哪些 总体来说, 教育公正对于实现教育目的, 保证教育的正常运转进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 教育公正对于协调利益关系、 缓和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公正既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手段之一。

 一方面, 教育不公正不仅会直接导致社会的不公正, 而且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 危及社会稳定; 另一方面, 教育公正可以为处于不利地位者提供利益补偿和公平竞争、 向上发展的机会, 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与状态, 消除社会性的不公正, 从而平衡社会关系, 维持社会公正。

  其次, 教育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社会建设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

 的主题。

 和谐社会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平等的社会, 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 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充分地自我发展。

 可以说,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建立公民权利配置的公平机制,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而人的发展, 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

 三、 教师如何才能实践教育爱?

 答:

 掌握沟通和表达技巧

 以语言为例, 祈使句多, 疑问句少; 否定句多, 肯定句少; 价值判断多,事实判断少; 空洞要求多, 具体建议少。

  做学生心理的关怀者

  倾听(双向的, 关心的, 态度)

 移情性理解(同感的, 共情的, 获得认可)

 引领学生精神发 ⒈无条件的爱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儿童从人际关系中获得诸如温暖、 同情、关怀和爱护等方面的积极情感, 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

 成人对儿童的关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有条件的 ( 如果儿童做了某些事情, 他可以得到关怀, 相反, 如果他做了另外一些事情, 他将得不到关怀 )

 ; 一种是无条件的 ( 即无论儿童做了什么, 都可以得到关怀 )

 。

 教师仁慈体现出的一定是无条件的关怀和爱心。也就是说这种爱心是洒向每一个孩子的。不因他们的容貌、出身、 性格及学业成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个真正仁慈的教师必然明白, 越是不好看的、 家庭贫贱的、 淘气顽皮的、 成绩落后的学生, 越需要关怀而不是抛弃。这一点, 与教师公正的伦理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教师仁慈首先是爱心, 但又不止于抽象的爱心。

 更有一些教师对这种爱理解有误, 以至于发展成糊涂的爱。

 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师布置大量作业,强迫学生陷入题海复习, 因为一个词、 一道题的错误要求学生数十遍改正, 当学生出现其它错误时, 以学习作为最方便的惩罚手段等等。

 不仅无法取得教师希望的教育效果, 还会适得其反, 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 要想真正地践行教育仁慈, 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素养。

 有一位小学教师对此感受颇多:

 她以前任教于一所普通学校, 教四年级三个班的英语。

 她对勤学苦练的道理深信不疑, 除了课堂练习之外, 每天都留大量课外作业, 对不能按时完成或出错者加倍惩罚。

 小学生不堪重负, 苦不堪言, 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次, 当教师在课堂上检查作业时, 发现所有的本子竟然都是空白, 并且大家相互作证, 异口同声说教师根本没有布置作业。教师万万没有想到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想到自己为此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却不被孩子们所理解, 冲动之下, 教师撕碎了学生的作业本。

 同学们被这个举动吓坏了, ……第二天, 这位教师被停课反省。

 刚开始, 她觉得非常委屈, 自己明明是一片苦心, 却落得如此结果, 无论如何也想不通。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她开始渐渐醒悟到自己行为的不妥, 在离开课堂的日

 子里, 她始终努力思索一个问题 _ 教师究竟应该如何爱学生? 什么样的爱才为他们所接受? 等到她重新回到讲台时, 整个人都发生了变化, 她依然努力地工作,只不过亲切的笑容取代了严肃的表情, 她还是相信多学多练, 只不过快乐有趣的活动取代了烦琐枯燥的作业, 很快她就获得了学生由衷的认可和爱戴, 开始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特有的幸福感。

 同样是爱, 前后两种不同的做法, 效果差别如此明显, 值得每一个教师深思。

 ⒉高度的宽容和耐心 现代教育理论一直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他的含义无非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有获得成人关怀的需要, 因而教师的仁慈不是可有可无, 相反它非常必要; 第二既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错误就是在所难免的, 因为发展就意味着不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 各种各样的错误都会出现, 有无心的、 有无知的、 也有有意的。

 实际上教师的仁慈往往集中体现在有问题的时刻和有问题的学生身上。

 它是一种高度的宽容和耐心。

 宽容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过错的迁就和放纵, 而是一种理智的态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耐心和冷静不可或缺。

 仅用惩罚是不能救人的,一味急躁也与事无补。

 一位幼儿园教师讲过一个有趣的案例:

 周五的下午, 小朋友要离园了, 教师将他们安置在小凳子上, 忽然有一个孩子叫道:

 “不好了, 金鱼死了” 。

 教师循声望去, 果然发现自然角里养的金鱼出了问题, 漂在水面上悄无声息。

 教师生气地问道:

 “哪个小朋友干的坏事? ” 小家伙们都害怕地低下了头。

 教师把语气放缓又问:

 “是谁不小心做错了事情, 只要承认错误, 老师和小朋友会原谅他的。

 ” 一个小朋友红着脸站了起来, 因为忙着接待家长, 老师只是讲了几句要爱护生命的道理, 就让这件事过去了。

 等到所有的小朋友都陆续离开后, 教师突然发现刚才那个小朋友还站在门边, 家长解释说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肯走。

 教师以为孩子为刚才的事情内疚, 就安慰了他几句。

 孩子使劲地摇头说:“我不是故意地, 我是想。

 ” 教师看出孩子确实有话想说, 就把他带到一边, 耐心地询问, 终于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 孩子想着大家都回去过周末, 连老师也走了, 没有人喂金鱼, 它们岂不要饿死? 于是, 就自作主张把所有的食物都喂给了金鱼, 金鱼活活被撑死了。

 教师恍然大悟, 同时心里十分庆幸, 幸亏自己多了一份耐心, 才能发现这个错误原来是因为爱心而铸成的。

 3 .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仁慈不同于普通的怜悯和简单的同情, 也不是一时的情感冲动, 它要求践行者必须达到一定道德自由的境界才能准确把握。

 如果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教师必将陷入日常是非厉害中难以自拔, 自身无法自由, 又如何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宽容大度? 叶澜老师曾这样描述过教师的个性:

 一个有资格当教师的人, 应该是一个热爱生命、 珍爱生活、 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人; 开朗、 热情、 胸怀宽广。仁慈是一种比公正要求得更多的伦理原则, 在道德修养上必然要求境界更高。

 4. 拥有教育信心 信心让人冷静和从容。

 教师应当相信教育的力量, 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 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 能够教好自己的学生。

 只

 有如此, 教师才能发挥出本质力量, 更加从心底深处热爱自己的学生和事业。

 相反, 如果丧失信心, 教师就容易变得急躁、 苛求、 失去理智。

 但这种信心绝不是凭空而来的, 不断提高教育素养和技能是拥有信心的保障。

 5. 掌握沟通和表达技巧 林崇德教授指出:

 “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

 ” 与公正相比, 仁慈有一个重要特征 _ 不一定有显性的表现。

 在教育实践中, 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

 一方面, 由于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教师总习惯把爱藏在内心深处, 板起面孔和学生交往。

 另一方面, 我们也确实缺乏恰当的沟通表达技巧。

 因此大部分、 甚至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深爱学生的, 但学生的感受却恰恰相反。

 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在师生交往中, 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 除了学习运用语言、 教态及其它手段外, 针对个性不同的学生, 教师应当掌握不同的沟通技巧:

 外向型的孩子可以通过谈话、 聊天等途径, 内向的孩子让很多教师感到为难。

 有一个教师, 班里有个后进生, 偏偏又孤僻内向, 每次谈心除了点头, 几乎很少说话。

 教师经过耐心细致的观察, 发现他喜欢写东西。

 于是跟他约好, 师生每天书信联系, 交流思想感情。

 此举果然十分有效。

 靠着一封封充满关怀和希望的书信, 教师成功地转变了这个学生。

 6 . 关心学生的心理 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越来越全面: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管理者, 还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的关怀者。

 教师也许不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 但他至少应该承担起保护儿童心理健康的任务。

 由于社会竞争日益加剧, 学生的心理困扰也日益增多,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能满足于做 “衣食教师” , 只在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内心世界。

 关心学生的心理应当从具体做起:

 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 以真诚的态度接近学生, 倾听他们的心声。

 长久以来, 教师习惯居高临下地说和教, 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双方的心灵沟通, 也不利于教师真正地理解学生。

 其次, 教师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和疏导技巧。

 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 消除紧张情绪,正确面对发展中的问题。

 最后, 教师应当用自己的仁慈与宽容, 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 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 使他们得到情感上和心理上的有力支持.

推荐访问: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正义 谈谈 理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