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引育留乡村人才3篇

时间:2022-08-31 15:10:04 来源:网友投稿

引育留乡村人才3篇引育留乡村人才 领导科学2020·12月(下)中外管理一、基层人才的“引、留、用”困境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和用得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引育留乡村人才3篇,供大家参考。

引育留乡村人才3篇

篇一:引育留乡村人才

科学2020·12月 (下)中外管理一、基层人才的“引、留、用”困境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和用得好三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是由于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对于三者关系缺乏科学认识,才会出现“埋头苦干,效果难见”的问题。(一)“引不来” — —政策缺乏针对性近些年众多人才不断向大城市汇聚,使基层在引进人才方面相对乏力,基本上达不到通过人才引进,实现基层社会经济发展的效果。引进人才乏力的最直接表现,是基层人才质量不高、总量偏低和年龄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基层政府主观放大人才引进的难度,忽视人才引进的可能性,放弃在人才引进方面进行努力。因此,在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要求、制定相应人才引进政策时,不是真正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去吸引人才,不断向上级要政策、要待遇,以吸引人才,而是消极地对上级政策进行全盘照搬,不能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人才引进政策,比如,在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并未提高从事农林水电等实用型人才的占比,也并未向急需的专业人才进行政策倾斜,依然执行教育卫生为主的常规人才引进政策。目前大部分基层地区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但总体效果并不显著。同时这种全盘照搬式的人才政策,对本土人才的影响尤甚。本土人才多为通过劳动实践、钻研技术而形成的实用型人才,缺乏学历、职称、论文等方面的优势,用常规政策对这类人才进行评判,会限制很多本土人才的发展,不利于基层社会经济发展。(二)“留不住” — —体制缺乏灵活性目前大多人才政策基本等同于人才的待遇政策,政策的优势也主要体现在各层次人才的待遇方面,因此,人才势必会离开缺乏优厚条件的基层,向待遇更好的中心城市涌入,这使本就引不进人才的基层,还流失了大量本土人才。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基层的人才体制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人才对于工作地域的选择,除考虑待遇因素外,工作后的相关体制支持,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这种人才体制的合理性在待遇因素不占优势的基层地区,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基层政府普遍存在“半政府”状态,很多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制定与授权最多到县区一级政府或其他职能部门,而基层乡镇对于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基本处于接收文件、贯彻落实、认真执行的层面,这就使基层政府缺乏独立自主性,更不用谈灵活性。基层政府虽能第一时间了解人才的需求,但只能将需求基层人才“引、留、用”困境及其化解对策●孙伯元【摘 要】基层人才存在着“引不来” “留不住” “用不好”困境。基层人才“引、留、用”对策主要有:改变基层人才观念,由管理者变为服务者;完善基层人才政策,转变“引进来”思路;创新基层人才机制,改变“留得住”方法;优化基层人才环境,营造“用得好”氛围。【关 键 词】基层政府;人才;引进;待遇;管理【作者简介】孙伯元(1984— ),男,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辽宁抚顺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24-0056-0356。

 。. .。

 。

 领导科学2020·12月 (下)向上级进行汇报,静等处理结果,扮演了中介者的角色。同时与其他同级别职能部门的非隶属关系,使得办事效率不高。这种不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不健全的人才服务机制和不灵活的用人机制,使基层人才既不能在待遇上得到满足,又不能在制度上得到支持,这种现状势必会导致基层人才的外流。(三)“用不好” — —平台缺乏创新性当前基层政府对于人才仅局限在引进来,而对如何让人才在基层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并未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制定相应的举措。由此看出,基层政府对于人才,看重的是“引”而非“用”,是“人”而非“才”,这种重“引”轻“用”、重“人”轻“才”的做法,会使基层人才容易产生去意。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基层人才观存在偏差,这种传统人才观念,使基层政府不能积极为人才提供发展平台。人才对于工作的选择,并非一味追求至高利益,也有实现自身价值的一面。相对于基层乡镇,大城市拥有更为完善的发展平台、相对公平的竞争体制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晋升途径,但是如果从就业压力、职业贡献值和个人成就感等方面来看,基层具有更大的优势和挑战,这也是让部分人才放弃大城市的舒适生活环境、优厚薪金待遇,选择基层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优势存在的前提,是建立相对合理的人才发展平台、提供公平的竞争晋升机制。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指出,个体在从事工作后,会在个体与工作环境之间寻求一种契合点,即个体既能顺利完成工作,工作环境也能满足个体的需求,这两个因素的满足度越高,其工作的持久度就越大;相反,在环境不能满足个体的心理预期,且工作任务无法有效完成时,工作的持久度就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只有为人才提供创新性发展平台、公平性竞争晋升体制,才能更好地推动人才政策的实施。二、基层人才的“引、留、用”对策各地为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制定各种人才政策,但是引进人才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改善和服务民生,因此,人才本身并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人才所创造出的价值才是我们应真正追求的东西。我们建立的人才引进以及培养机制,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实现最终追求而采取的措施。从这个角度理解,关于人才方面的很多问题、困难都能得到很好解决。(一)改变基层人才观念,由管理者变为服务者改变传统的基层人才观念,是实现基层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以管理者的身份对待社会公共事务,不管是对本地区的政务管理抑或是对外来投资者、被引进的高端人才等皆是如此,虽然目前绝大部分地区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相对落后的观念,并通过各种方式改变观念,但是这种观念仍有一定影响。目前发达地区观念改变意识强于欠发达地区,市级政府的角色转换快于基层乡镇。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方面,基层政府应改变固有观念,由过去的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为人才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才能使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制度摒弃一些不切实际的空话套话,切实从人才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人才的前期引进、长期培养、合理晋升等提供平台,让人才真正体会到政府的用心,使基层人才可以做到放下思想包袱,充分展现人才自身的能力,发挥自己的实际效用。(二)完善基层人才政策,转变“引进来”思路首先,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针对人才对工作、创业的切实需求,基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努力扩大自身优势领域、尽量弱化自身短板,即政策制度的优势和薪金待遇的短板。在人才的薪金待遇方面,虽做不到吸引力大,但也应尽量体现诚意。在引进人才后的制度、体制等方面的政策中,要着重体现出基层体制的灵活度与自主性,通过提高体制机制的吸引力来引进人才前来工作创业。其次,创新人才引进的政策模式。实行“引用本土人才为主、引进外来人才为辅”的人才政策。除去个别地区的特殊情况,目前大多数基层地区,在引进外来人才方面的确存在不少困难。因此,基层政府应将人才引进的关注点,由“外引”向“内引”进行倾斜,本土人才是基层最可挖掘的潜在资源,他们分布在基层的各个行业中,相比较“外引”人才,他们具有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缺乏证明其人才身份的学历、职称、论文等,许多优秀的政策和平台不能被本土人才所用。基层政府应在“外引”困难的情况下,加大扶持本土人才力度,从资金、待遇、项目、平台等方面予以支持,使本57。

 。. .。

 。

 领导科学2020·12月 (下)土人才在充分结合本地实际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再次,激发外出求学、创业人才的回流热情。近些年国家推出多项政策,鼓励大量外出人才回流偏远落后地区,回家乡建设。外地求学、创业人才理论素质高、致富能力强,不管是从乡土情怀还是家人羁绊的角度看,回流创业、工作对其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时所欠缺的只不过是一个合适的契机,就是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的适度宽松与自主性。这种具有乡土情怀的人才,如果在待遇合适、制度宽松的情况下,引进的可能性非常大。(三)创新基层人才机制,改变“留得住”方法首先,创新基层人才培养机制。目前,许多地区后续系统培养机制尚不完善,因此,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将这些人才的专业性培养与常规性培养进行区分。比如,为人才提供赴科研院所进修和访学的机会,以及参加国际、国家级学术会议的机会,或者不定期聘请专家学者亲赴基层等。通过不同类型培养机制的建立,树立基层人才的科研创业信心,强化基层人才的自身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其次,创新基层人才考核晋升机制。人才的考核晋升机制是保证人才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为基层人才努力创业工作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在考核方面,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保证每一位人才的工作成绩、创业成果都得到切实展现。同时,也要对特殊成果特殊对待。比如,对于某些工作不能单纯以最后所展现出的成果作为考核评价标准,应适时地将过程中所体现的阶段性成果以及阶段性影响作为佐证进行综合评价考核,从而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在晋升方面,制订阶段性的人才培养考核计划,通过每一阶段的工作和培养,客观公正地对人才进行考察。达到要求的人才,有特殊贡献、特殊成就的优秀人才,政府应让人才认识到其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理想的位置,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再次,创新基层人才“话语权”机制。各专业人才之所以能称为人才,除本身具有的专业理论素养外,其对于本专业领域内的工作,还具有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这就需要政府为其提供充分表达见解和提出建议的平台。比如,常规性举办政府性质的、各专业领域的人才交流研讨会,参加会议者包括该领域基层人才、该地区的领导干部,同时聘请专家学者参加交流。研讨会的主要发言者为各领域的基层人才,市县领导则根据提出建议的可行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与交流,通过交流与分析,找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思路,使人才通过研讨会发挥自己专业领域智库的作用。(四)优化基层人才环境,营造“用得好”氛围首先,打造全民创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基层社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对基层比较优惠的人才政策、基层人才典型事迹、全民参与创业创新等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在基层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建设创新文化,努力在基层社会形成追求创新、努力创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其次,提供待遇无忧的生活环境。基层虽然在待遇问题上不存在优势,但是政府也应为人才提供基本的保障,努力争取住房补贴、人才津贴以及其他一些特殊人才待遇,积极主动做好人才的后勤保障工作,提供“管家式”的服务,主动帮助人才解决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使基层人才能够真正摆脱工作、生活中琐事的束缚,放开手脚,大胆创业、积极工作。再次,营造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基层人才的工作环境相当于磨刀石,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经过基层的历练才能使人才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更大的价值,这就需要将可以“历练”人才的“磨刀石”精心打磨,既要积极推动人才工作的开展,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专业水平,又要把握好推动人才发展的度,在适度的情况下,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攻坚克难,施展才华。如果确立的目标远高于基层实际,让人才感觉到通过自身的努力依然无法完成任务,就会使人才产生完成不了任务后的失落感,缺乏挑战困难工作的自信心,也必定会因此而导致人才的流失。只有将基层历练与平台搭建完美结合,基层人才才能真正施展自己的才华,以获得贡献社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责任编辑 白埕埸E-mail:ldkxbcy@163.com电 话:0371 - 6393420958。

 。. .。

 。

篇二:引育留乡村人才

会丨专家解读 留住和吸引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 曹晶瑞 耿子叶 王巍 王颖)

 不论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是接续乡村振兴,人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一直都是乡村发展中最重要的难题之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五个方面的振兴,其就包括乡村人才振兴。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化尚未完成,有学者提出,未来还会有 2 亿人进城。在这样的局面下,怎样才能让人留在乡村,甚至从城市流向乡村?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陆继霞和董强,共同探讨人才振兴之策。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五个主要方面,它们各自负担着不同的功能, 陆继霞说,“在这五个方面中,人才振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基础的一环,没有人才振兴,其他的振兴也就无从谈起。但是,人从哪儿来呢?” 陆继霞认为,推进人才振兴,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对人才的认识,过去会有人觉得,在乡村,人才就是会种田的,精通农业生产的。其实不止如此,在今天,我们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既有懂得农业生产方面的人才,也有懂得一二三产融合或文旅融合的人才,还有在其他领域进行创业等,都需要不同的人才,一个人,可能不会种植,但依旧能在乡村振兴中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其次,需要考虑吸引人才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出生于乡村,之后进入城市的年轻人,怎么吸引他们到乡村呢?我们在调研中,遇到过一些可以吸引城市人的乡村,比如北京昌平有一个村子,他们村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教育机构,这就吸引了很多年轻的父母,他们去那里定居,让孩子接受教育,他们自己则在村里进行各种各样的创业,有人开面包店,有人开餐厅,有人做生态教育培训等。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这些进入乡村的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人,还有他们的见识、眼光、技能、知识、资本、资源等。这些东西综合起来,最终汇聚成促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力量。” 把乡村建设得像城市一样 问题在于,如何让个例变成普遍现象?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乡村?对此,陆继霞认为,未来更重要的是,想把乡村建设得像城市一样,“不是说乡村这个空间要和城市一个模样,而是说要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收入等方面,和城市不断接近。”陆继霞说。

 “乡村有乡村的优势,比如生态环境上,乡村更加宜居。

  但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医疗、教育、交通等服务的便利问题。还有,年轻人习惯的生活方式,目前的乡村也不一定能满足,比如在城市里,年轻人喜欢的广场、咖啡厅、电影院、酒吧等,在乡村,是否也能慢慢筹建起来?” 除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消费场所等,收入也是吸引人才最关键的问题,陆继霞说,“这方面,中国可以从日本借鉴一些经验。近几年,日本政府在大力倡导和推行乡村振兴行动,主要目标就是吸引城市青年到乡村就业、创业和生活,从而通过挖掘和保护乡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等方式,振兴乡村。为此,日本政府为进入乡村的年轻人提供了一项基本保障,即收入不低于城市平均水平。此外,还有种种扶持和补贴,包括城乡间的交通可以给予一定补助等”。

 从个人流动到家庭流动 过去数十年的城市化中,大量乡村年轻人进入城市,老人和妇女儿童留在乡村,“过去的流动模式下,人才进入城市,问题留在了乡村。这是需要注意和改变的,在脱贫攻坚之后的 5 年过渡期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人才振兴的重要基础。事实上,流动不是问题,如果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整建制流动,乡村并不需要担心人才问题。” 在未来,改变流动模式,或许是解决人才问题的重要契机,董强说,“乡村的年轻人进入城市,把老人和儿童留在乡村,造成了很多问题。反过来说,如果城市的年轻人进入乡村,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城市,也会有同样的问题。所以,在

  未来,应该在两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城市需要创造更有利于进城人群生活的环境,让他们有家庭流动的条件,并在城市中有一个体面的生活。另一方面,乡村也需要同样的条件”。

 乡村振兴规划的实施和推进,改变了过去城市机会更多的状态,董强说,“对于年轻人来说,乡村振兴是一个新的机遇,这个机遇中,进城的人会不会回去?城市的年轻人会不会进入乡村?关键是要看,有没有给他们创业、生活的环境。如果有更好的环境,他们不会执着于乡村和城市的区别,哪里舒服,就会去哪里。所以,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基本保障之外,还需要市场的调节,人才的流动,本身也是市场调配资源的过程,乡村有足够的吸引力,不需要想办法,人们自己也会去乡村”。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各级党委要将乡村人才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董强说,“这是一个非常新的提法,也是非常值得期待。过去在城市中,是党组织领导人才建设,现在的乡村振兴中,我相信,在共产党的引领下,乡村人才的培养必然会有强有力的支撑,也会吸引更多人才,不断投身于乡村振兴中”。

篇三:引育留乡村人才

dquo;引培结合”共育乡村人才的路径探索涂小丽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激发农村活力。

 实施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在阐述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当前乡村人才的总量、结构出发分析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引培结合”共育乡村人才,破解乡村人才瓶颈,以期对地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 乡村振兴;引培结合;乡村人才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8-0242-03doi:10.3969/ j.issn.0517-6611.2020.18.06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Combination of Introduction and Training” to Jointly Cultivate Rural TalentsTU Xiao-li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and Technology, Taizhou,Jiangsu 225300)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s forwar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ccelerating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stimulating rural vitality. The key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lies in people.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ne-cessity of rural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dica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talent team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e current total amount and structure of rural talent,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combination of introduction and training” to jointlycultivate rural talent, and breaks the bottleneck of rural talen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cal rural talent team.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Combination of introduction and training;Rural talents作者简介 涂小丽(1974—),女,江苏江都人,高级会计师,副教授,硕士,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收稿日期 2020-02-12

 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人才是关键。

 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对农业农村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汇聚全社会力量,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迅猛,从事农业生产组织、设备作业、技术支持、产品加工与销售等管理服务的人员需求旺盛,农业经理人应运而生。

 物联网、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不断推广,传统农业产业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市场竞争由单纯的技术竞争转向技术、质量、管理及营销等综合水平的竞争。

 农业要持续良性发展,不但要有懂技术的人才,还要有善经营懂管理的人才,才能推动实现乡村农业科技化、增长快速化和生产经营多样化。

 只有建立一支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做好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引路人,带动农民共同发展致富,提高乡村人才整体素质,从而推动农村、农业发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才能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人才在农村发展、乡村振兴中的智力支撑作用,通过人才引领农业自主创新,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发展又能为各类人才的培养及提升提供更好的平台和空间 [1] ,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产业带动效应,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人才培育良性互动。1 乡村人才队伍现状现实情况是,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出生的多数人才进入城市就业、创业,城市的大部分人才又不愿意去农村工作。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人才特别是有文化、懂技术、素质较高的农村青壮年纷纷转向城市求职生活,农村人才不断流失 [2] 。

 据国家统计局年末人口情况统计显示,2010 年末,全国总人口 134 091万,其中农村人口 67 113 万,占总人口的 50.05%;2018 年末,全国总人口139 538 万,其中农村人口56 401 万,占总人口的40.42%;农村人口及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表 1)。表 1 2010—2018 年我国年末人口情况Table 1 Population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year 2010-2018年份Year年末总人口Total populationat the endof the year万人城镇人口Urbanpopulation万人农村人口Ruralpopulation万人农村人口占比Proportionof ruralpopulation%2010 134 091 66 978 67 113 50.052011 134 735 69 079 65 656 48.732012 135 404 71 182 64 222 47.432013 136 072 73 111 62 961 46.272014 136 782 74 916 61 866 45.232015 137 462 77 116 60 346 43.902016 138 271 79 298 58 973 42.652017 139 008 81 347 57 661 41.482018 139 538 83 137 56 401 40.42

 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失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现有农村人才大都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学习能力较弱,对新技术、新业态接受程度低,对参与新型农业技能培训的热情不高,农村实用人才较少。

 据 统 计:2016 年 末, 全 国 农 业 生 产 经 营 人 员31 422 万,其中年龄 35 岁及以下的 6 023 万,占 19.2%;年龄在36~54 岁的 14 848 万,占 47.2%;年龄 55 岁及以上的

  安徽农业科学,J.Anhui Agric.Sci. 2020,48(18):242-244

 10 551 万人,占 33.6%;按受教育程度分,小学及以下的占43.4%,初中水平占 48.4%,高中及以上仅有 8.2% [3] 。而从人才分布来看,当前乡村人才队伍仍以种植业为主,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技能的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技能带动型人才、市场服务型人才较少。

 2016 年农业经营人员中 92.9%从事种植业,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占比仅0.6%。生产型和传统技能型人员居多,特别是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及高端产业迫切需要的新型专业人才,如信息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尤其匮乏,无法满足服务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2 制约乡村人才发展的因素分析现阶段由于乡村整体建设水平较低,尤其是道路交通、燃气、上下水等基础生活设施建设还处在较为薄弱的环节,科教文卫等各项公共服务不到位,与城市间的差距较大。

 据统计:2016 年末,在乡镇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8.6%,有码头的占 7.7%,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占 21.5%;全国仅有 11.9%的村通天然气,25.1%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使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的农户占 47.7%,仅有 17.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

 81.9%的村有卫生室,54.9%的村有执业(助理)医师。薄弱的基础设施,滞后的公共服务,极大地削弱了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大量高素质、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人才转向城镇发展。

 由于教育资源匮乏,乡村学校规模日益紧缩,学校软硬件设施不到位,师资及生源不断流向城市,农村子弟进入周边城市就读,考入大学后很少再回农村。

 地方政府对农村人才的培育重视程度不够,力度不足,缺少引导促进农村人才培养提高的有效平台,留不住进入农村工作的人才。

 农业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4] ;农村人才的“空壳”化、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严重阻碍乡村建设的步伐。3 “引培结合”共育乡村人的路径3.1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3.1.1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

 在乡村振兴政策引导下,各级地方需改变传统“重城轻乡、重引轻培”理念,充分领会落实“三农”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扶持投入,结合乡村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服务设施,扩大基础生活及配套设施的覆盖面积,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开发与应用,通过项目扶持、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深度参与乡村商业、文化、教育、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均衡配置公共资源。

 以乡情、亲情为纽带,营造返乡置业良好氛围,引导乡贤回乡开发产业、落户公益、文化事业项目,为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助力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与综合治理水平,切实解决农村产业发展落后、居住环境差、教育水平低等实际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形成各方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乡村的良好局面 [5] 。3.1.2 打造地方特色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与乡村人才培育良性互动。

 各地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考察乡村自然资源,结合资源特征及当地的风俗民情,鼓励支持有地方特色和地方优势的企业发展壮大,以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为导向,改革传统生产方式及管理理念,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加工特色农产品,并扩展对应的销售渠道,发展乡村第三产业,构建一体化经营特色产业链,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素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业态的同时进行,为乡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动力 [6] 。

 搭建创业扶持平台,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项目,为创业人员提供项目运营、市场营销、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指导,提供金融支持,解决创业过程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人才培育良性互动,助力乡村振兴。3.2 引培结合,建设乡村人才梯队3.2.1 畅通体制机制,引进各类人才。

 以紧贴农业和农村发展为原则,畅通体制机制,围绕本地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制定有效措施,吸引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旅游、金融等高层次、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掌握多元文化、懂农业技术和信息化、农副产品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优秀高层次人才,要给予政策奖励、物质扶持、激励措施,在上升空间上给予一定倾斜。

 使之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带头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桥梁纽带作用,加快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3.2.2 拓宽培训渠道,培育本土人才。

 农民是最懂乡村的人,是最希望乡村振兴发展的人。

 充分调动农民的乡土情怀,积极组织本土农民参加对外交流、研修、培训等,拓宽农民的视野,开拓新的事业平台,创造农民发展机会和农民致富有机结合起来,汇集每个人的力量一同推动乡村发展,打好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 [7] 。(1)培养产业引领型人才。

 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养当地致富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热心帮助群众的乡土人才,重点培育他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的责任心和影响力,着力培养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民经纪人、青年农场主等产业经营型管理人才队伍,鼓励支持他们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企业,带动本土农民就业增收。

 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周边群众,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力争做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对于推动当地农村要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政策扶持和表彰激励,让本土人才心甘情愿地“留下来” [8] 。(2)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以落实《高职扩招专项工作方案》为契机,由农业部门牵头与教育部门合作,逐步提升本地青壮年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

 整合农业、科技、就业、扶贫等部门培训资源,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围绕地方特色主导产业,聘请农业科技专家、乡土能人,实行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点单式” 实用性技术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专业技能,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9] 。(3)建立地方农业科技专家库,实施送科技下乡服务,培3 4 2 48 卷 18 期

 涂小丽 “引培结合”共育乡村人才的路径探索

 养乡土人才。

 建立由科研院所、涉农高校的专家学者及有“三农”经验丰富的乡土人才组成的农业专家库,结合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针对各地主导产业,对标产业需求,精准选派专家对口指导服务,将相关专家匹配到产业链上,将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带到乡村,着力搭建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平台,引导涉农专业毕业生回乡就业,吸引人才与项目配套资金投入,与村民共建共享,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插上腾飞的“双翼”。(4)发挥涉农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培养乡村振兴的“三农”人才。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涉农高校承担着满足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需求的重要责任,应立足新形势新背景,契合乡村人才的需求变化,突破普适性人才培养传统,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乡村人才校内培养模式与校外实践途径,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 [10] 。农业类毕业生是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涉农高校要按照农业农村所需综合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求灵活设置相关急需专业或开设专业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抓手,把乡村振兴对农业农村人才的要求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加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企、校校和校户深度合作,打造适应农业产业需求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采用灵活多元教学模式,将“三农”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之中,使教学环节与农业生产环节紧密结合,通过“田间课堂”“土中讲台”,实现学生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和研究一体化,为涉农人才的业务素质提升、专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条件。

 乡村也可以与高职院校合作,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定向委培等模式,从初高中毕业生中选择...

推荐访问:引育留乡村人才 乡村 人才 引育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