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辛易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申请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8篇

时间:2022-08-30 08:40:04 来源:网友投稿

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8篇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汉字书法在日本的流传与发展刘作胜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他的《古代社会》中说“人类社会从愚昧走向文明最明显的标志是文字的发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8篇,供大家参考。

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8篇

篇一: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书法在日本的流传与发展 刘作胜 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他的《古代社会》中说“人类社会从愚昧走向文明最明显的标志是文字的发明与使用。”在远古作为没有文字的日本来说汉字的传入使这个岛国走向了全新的发展也标志着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可分割的深远关系。

 书法是表现文字的艺术在汉字文化不断传入日本的同时这门艺术在日本也生根开花发展至今形成了具有独自特色的日本书法。

 在这里我想绕开正史换一个角度从我自身了解到的对日中书法史产生影响的人和事做一个介绍从侧面为大家提供一个了解日本书法发展形成的机会。

 一、汉字的传入 “盖闻上古之世未有文字之世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1这是表述汉字传入之前时的日本人的记录方式。我们先来看一下汉字是什么时代传入日本的。汉字何时传入日本的至今尚未找到准确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证实的是汉字最早是通过朝鲜半岛而传入日本的。我们常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2000 多年以前要渡过这“衣带”宽的海域的难度不亚于今天驾一叶孤舟横渡太平洋可谓九死一生。朝鲜半岛南端与日本九州岛比较近所以当时日中之间的往来都是通过朝鲜半岛来转渡。日本现存最早的汉字实物是公元5 世纪后半所制的“东大寺古坟大 1 《古语拾遗》。

 白云论坛---第四卷

 - 137 -

 刀铭”及“稻荷山古坟铁剑铭”。其制造者署名均为朝鲜人的姓名以上述实物为依据有很多学者认为汉字是公元 5 世纪前后才开始传入日本的。的确到目前为止还未能找到早于 5 世纪之前的在日本所制造的汉字实物但也不能够完全否定在此之前日本有汉字。在此我想通过早期中日之间的交流关系来推断汉字传入日本的时间应早于5 世纪之前。

 1784 年日本福冈县志贺岛出土了一方大家所共知的“汉委奴国王金印”对照《后汉书□东夷传》可知此印为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 年汉光武帝赐予日本九州岛中的一小国之印绶。我们可以想到光武帝不会轻易地给一个连来意都表达不了的他国使者金印的。而作为要乞望得到汉朝庇护的朝贡之国在交涉、缔结承属关系时就必须有类似于国书之类的文书呈交其文字也必为汉字书体也应为汉代的通用体隶书或为早于隶书的篆书。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能够具有“远交近攻”外交意识的国家不论其大小已经具备比较完整的国家体系。文字是国家行政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工具。从金印所证实的外交关系上我们可以这样推断早在公元1 世纪初日本列岛已经有了汉字并且存在能够熟练使用汉字的人。

 二、继承期———写经体及王羲之书法的盛行 到了飞鸟时代563—710日本建立了统一国家随之而来的国家体制、律令、生产技术、宗教各领域亟需发展新政权也决定绕开以往由朝鲜半岛引入中国文化的渠道而派遣使者直接去中国学习。从607 年始实施遣唐史制度与此同时留学生、留学僧也大量地往来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将当时的隋唐书法引入了日本。隋朝虽然统一了南北朝但国祚短暂 37 年

 而终因此习惯上把包括遣隋使在内的这段时间统称为遣唐使时期而书法方面是伴随着佛教的传来而在日本得以迅速传播。

 佛教的传入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初期统一国家建立后需要一个稳定民心的精神支柱佛教在抚慰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支撑普通民众精神需求方面提供了比法令实施更有效的行为方式因此佛教成为当时日本的国家宗教在全国各地建寺立像大力提倡写经运动写经成为经典传承、表达虔诚求得福佑的一种行为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写经的盛行无形中也成为识写汉字的一种手段。写经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中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支流但在日本文化中却占有主要的位置写经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各大寺庙定期实施写经会在任何一家文具店都售有写经用具很多人都是通过写经开始步入汉字书法领域的。由于佛教的盛行出家僧人的增多日本需要一位戒律高僧来主持佛教正统这便引来了鉴真东渡之举。

 正仓院坐落在奈良东大寺寺区内具体地说是奈良中期圣武天皇所收藏的先代先皇珍品的收藏库由于有着与皇室关联的背景因此正仓院虽处于东大寺内至今其管理、研究、开放的权利直接隶属于皇室宫内厅。仓内收藏着7—8 世纪以中国为主的东亚文化的精粹文物9000 余件是研究七八世纪东亚文化实物极为重要的所在。

 正仓院的《献物帐》中有“王右军真迹行书帖”、“小王真迹行书三帖”的记载。据《元亨释卷》记载此四件为鉴真东渡时携来之物献给了当时的孝谦天皇。其中的“王右军真迹行书帖”现考证即为著名的“丧乱帖”。《献物帐》中另有 “拓王羲之书法二十卷”、“大小王真迹书一卷”、“欧阳询真迹屏风”等法书墨迹为遣唐使、遣唐僧从当时的唐朝带回后献纳的。鉴真作为传法僧人东渡在携带大量经典之外并注重携带了在当时唐土亦极

 白云论坛---第四卷

 - 139 -

 为珍贵的王羲之、王献之法书真迹献给孝谦天皇由此可见二王书法在日本的珍重性。笔者在调查正仓院藏品中还发现了一件署名为鉴真的墨迹。我们都知道鉴真在第五次东渡时在韶州眼病突发遂至失明。第六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后一直是在失明的状态下传法施教直至病终这件墨迹为鉴真来日本后的第一年、即 754 年所书既然鉴真已经失明又怎么会有手书墨迹存在呢其真实性受到怀疑。迄今为止中国国内尚未发现鉴真的手迹因此无法进行比较鉴别但从此件墨迹的字纸、内容及正仓院藏品的当时记录来看无法否定是鉴真所书。笔者就此事请教了佛教美术专家菊竹淳一先生菊竹先生曾在国立奈良博物馆从事佛像研究多年菊竹先生说据鉴真当年所在的唐招提寺的代代僧人传下的秘话说鉴真来日本后的确眼疾很重但不是完全失明东大寺一切经论由他逐字校正也手书了部分墨迹但现已全部遗失唯此件得以保留。因为眼疾很重所以平时一直紧闭双目所以在他圆寂后塑造的木像也是他生前闭目的形象。后人为了歌颂他不畏险阻舍身传法、身残志坚的精神将鉴真失明的时间移至东渡途中。

 鉴真的此件墨迹规格不大内容也仅为借阅经典的书状但行笔气势饱满错落有致从章法、字形来看受王献之影响很大文中几个相同的字也注重写法的变化寥寥数行间可以看出这位高僧书法造诣之深。而这件墨迹不仅是研究鉴真的珍贵资料也是中日书法关系史中渡日中国人所书的最早的一件墨迹。

 鉴真作为佛教戒律大师来日本在东大寺设立戒坛为圣武天皇以下授戒。“自今以后传授戒律一任和尚”。并敕授“传灯大法师”位。之后在唐招提寺建立戒律道场成为整治律仪、传授培养、考核认证僧人的最高行政

 机构。而包括写经在内的汉字书法则成为僧人的一个必修课程。正仓院藏品中就有僧人学习王羲之法书所留下的临书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对于汉字书法学习的要求。

 鉴真东渡约50 年后遣唐僧空海来到大唐成为继鉴真之后又一位传播中国佛教及书法的高僧。空海 804 年入长安求法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不仅学习佛法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也广泛摄取。据说他受书家韩方明的《授笔要说》中的五种笔法的启发书艺大进被誉为“五笔和尚”的美称。我们鉴赏一下空海的书法作品就会感受到既有王羲之的优雅风韵又有颜真卿的雄浑力度。代表作“风信帖”被称为日本书法史中的第一精品不仅在日本甚至在汉字书法的故乡中国将此作并列于唐代书法的精品之中也毫不逊色。很难看出是出自一位来中国学习仅一年半时间的日本人所能达到的高度。

 关于空海书法的研究国内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来到中国留学后在长安正式开始学习汉字书法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识。空海23 岁时在鉴真所主持过的东大寺戒坛受戒受到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在他有关留学记录的文献中唯一提到的老师是不空三藏法师《西游记》中的唐三藏的弟子、青龙寺住持惠果。有人说空海曾师承当时的长安书家韩方明其实是对空海曾研习过韩氏的《授笔要说》之事的一种推断并无明确的依据。关于这一点于植元先生的《空海与唐代书法》一文有精辟的研究希望大家拜读一下。我想在这里再举两个事例来说明一下空海来大唐留学前后的书法水平。公元804 年7 月空海随大使藤原葛麻吕的遣唐使船赴中国途中遇风浪袭击船队失散空海与大使乘坐的船只漂至福州港。因为当时从日本来的遣唐使船都在南明州宁波登陆不到福州港所以福州海防将其船只扣留严格查问入国目的。因语言不通大使让空海以笔代言写了一封《为大使与福州观察史书》来说明情况。此书文辞华丽书法精美使福州地方官为之惊叹一时传为佳话。最近小野

 白云论坛---第四卷

 - 141 -

 1 此文被收入空海的《性灵集》。

 胜年氏的《入唐求法行历研究□圆珍篇》中也提到了与空海“福州登陆事件”相关的资料。空海渡唐50 年后日本僧人圆珍来到福州开元寺求法寺主惠灌问圆珍“五笔和尚空海尚在否”圆珍说“已亡化”惠灌捶胸悲叹道“其异艺无伦匹者。”这说明了空海在福州的名声盛传之久。再是空海入唐后的第二年公元805 年空海之师惠果亡化弟子信徒们共推空海为惠果撰写碑文署款“日本学法弟子比丘空海撰文并书”1。遗憾的是此碑至今尚未发现历代的金石录中也未见记载。惠果所创造的真言宗密教在中国后来衰落所以墓碑湮没的可能性很大。惠果当时传为弟子千人在书法盛行的长安推举一位外来僧人为其撰写碑文可见当时长安僧众对空海书法的推崇。从这两件事中可以看出空海在渡唐之前对于汉学诗文及书法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

 空海被派遣到大唐的任务是学习佛教恐怕连空海本人也未能想到在语言不通的中国通过书法的交流找到了一种跨越国界的共鸣与认可。他笔下轻轻地一动化解了官府怀疑的目光更有人对于他的去世而为之捶胸悲痛作为外来弟子能为惠果这样的大师撰写碑文这一切都缘于一支毛笔和共同使用的汉字。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文字所没有的表现力。大唐整个社会对于书法的感应对善书者的崇拜让空海吃惊他认识到了与佛法同样能够感应人心的书法的魅力。这也成为他在学习佛法的同时更潜心于学习大唐书法的一个推动力。他以“学问僧”的身份转益多师对唐朝的文学、哲学及书法理论也兼收并蓄并注重搜集书法资料。空海归国时带回的典籍有216 部461

 卷书法资料方面就有“欧阳询真迹一卷”、“李邕真迹屏风一折”、“张萱真迹一卷”、“王羲之诸舍帖一卷”、“兰亭序拓本一卷”等大量代表当时唐代书法的精品。他带回的这些大唐法书精品经过翻刻拓印广泛传播为各级民众学习汉字书法提供了丰厚的资料。空海的另一大贡献是将唐代书法理论引入日本致力于汉字书法内在表现的研究著述了《敕赐屏风书了表》、《篆隶万象名义》开创了日本书法理论研究的先河。空海回国后继承和发扬了惠果的佛法成为日本真言宗开祖奠定了真言密教成为日本国家佛教的基础。当时的嵯峨天皇也拜空海为师学习唐代书法嵯峨天皇对空海的书艺推崇备至以诗赞誉空海“绝妙艺能不可测二王殁后此僧生”。被后人誉为日本的“书圣”。

 唐代近300 年的历史中由于太宗的偏好书风及书学思想尽笼罩在王羲之所代表的魏晋风格之下。“书不入晋固非上流法不宗王讵称逸品”。这种倾向也直接影响了日本奈良、平安两代书法的发展。以鉴真、空海等人所带到日本的二王法书为典范日本也兴起了临习王羲之书法的风潮甚至将“羲之”二字的发音与临书范本“手师”てし作一样的发音。也就是说在当时“羲之”二字就代表我们所说的字帖代表着汉字书法。楷书方面在写经体的基础上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为代表的“初唐三大家”也逐渐传到日本但由于“法度”过于严谨所以在书写时适当地融入了行书的用笔表现创造了一种略带动感较为妍美的楷书风格。

 三、转变期——假名书法的产生 到了平安时代中期日本朝野中一部分人要求停止遣唐使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其理由一是渡唐航海船只遇难太多人力及财力为之付出的代价太大二是进入晚唐时代唐朝国力日渐衰竭政局纷扰世变莫测。已经没有值得

 白云论坛---第四卷

 - 143 -

 1见《广辞苑》字典。

 学习的地方。公元894 年停止向唐朝派遣使僧遣唐使制度亦随之结束。在长达 260 多年间的遣唐学习过程中唐朝的政治、文化、艺术等各领域的精华都源源不断地传到了日本奠定了日本国家发展的雄厚基础。从发展规律来看任何事物在长期依靠一方成长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因为外在及内在的变化而产生分离形成独立成长的局面。其实早在平安前期的弘仁时代810—824日本国内已经逐渐产生了“国风文化兴隆”的萌芽至907 年唐朝灭亡更加速了日...

篇二: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因素较多,日本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不断对其进行吸纳和融合,造就了今天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

 据相关数据和资料表明,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并且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对中国汉字、儒学学习,还包括对中国律令制度以及技术的吸收和融合。

 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化便是日本传统文化得以生长和繁荣的母体。

 由于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日本逐渐建立了属于自身的传统文化,获得了进步,进入了文明阶段。[1]一、汉字和汉籍日本的传统文化,大体经过了“绳文文化”、“弥生文化”、“古坟文化”这三个阶段。

 许多日本专家和学者将曾经发现绳文文化许多遗迹的大和地区视为古坛文化的中心地和发祥地。

 《宋书》记载,倭国曾经在 5 世纪就已经开始向东晋入贡,在这一时期,汉字以及汉籍逐渐传入到了日本,成为日本传统文化形成的关键之一。

 在《古事记》中有相关记载,“百济国主照古王以牡马一匹,……王又贡横刀及大镜。

 又命百济国道:‘如有贤人,亦上贡。

 ’于是,名为和迩吉师受命进贡的人即以《论语》十卷和《干字文》一卷,付是人上贡,此和迩吉师为文首等祖先。

 ”与此同时,《日本书记》也对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记载,“十六年春二月,王仁来之。

 则太子菟道雅郎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达。

 顾所谓王仁者,是书首者之始祖也。

 ”汉字传入日本之后,引起了日本天皇的高度重视,并曾经邀请著名的王仁来对其教育,并以身作则学习儒家经典,鼓励和要求皇室子女继续学习,并并让外来的大陆学者向子女进行一对一传授大陆的学问,使得日本的儒学思想也逐渐在日本生根发芽。[2]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在日本进行大化之前,主要进行儒学和文字教育,并且在所出土的日本遗址中发现,最古老的木简上确实有“子日学而时习之”部分隶书字样,这些文字均出自于《论语》,可见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时多么的源远流长。

 平安年代的大江匡房对此层发表过这样的评论:“我朝始书文字,代结绳之政,即创于此朝,应神朝。

 ”《论语》、《千字文》被公认为是汉字和儒学在日本普及的重要书籍,具有启蒙的作用。

 汉字对日本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也为后来日本文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二、儒佛思想在圣德太子执政期间,指导思想为儒学佛教,通过入学思想来进行统治,可以极大的帮助他巩固自身的地位,实现中央集权制,圣德太子著名的“冠位十二阶”的阶名就是主要以儒家的德目:“德、仁、义、礼、智、信”。

 圣德太子在鼓励百姓学习儒学佛法的同时,自身也对儒佛思想十分推崇,对佛学和儒家经典也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他执政期间,中国正义儒学思想进行统治,他也开始进行效仿,将《论语》中的思想“以政为德”作为中央集权统治的行为准则。在其出台的《十七条宪法》中,将儒家思想进行了灵活的应用, 成为应用儒家思想成功治国的典范。

 在这部宪法中,“和”始终是儒教的基本基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德治、法治、礼治,将儒学思想贯穿于整部宪法当中。

 并且在表记方面,也开始将汉字作为本宪法的书写文字,成为日本最古老的全部用汉字书写成的宪法。

 圣德太子为了进一步加快改革的步伐, 在对中国先进儒学思想和制度进行学习和吸纳的同时, 也向中国派遣使者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和往来,据统计,总共派出遣隋使者多达五次。

 儒学思想在指导大化改革以及促进改革取得良好成效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然而,在这一阶段,提高皇室的内涵和文化素养, 将大化改革的相关理念得以宣传是儒学的主要作用,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也有所涉及,但是对于广大社会底层的百姓来说,接受儒学思想,仍然还比较遥远。

 除了对儒学思想的推崇外, 圣德太子还十分热衷于对佛教的传播。

 “世间虚假,惟佛是真”是他所坚信的谛念,并且为此制定了《十七条宪法》,并提倡“笃敬三宝,三宝者,佛法僧也,四生之终归,万国之极宗”,这种普渡众生的佛法思想为大化革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加快了大化改革的步伐。大化改革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日本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学习热。

 很多遣唐使被日本政府派出去专门学习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在满足基本的政治外交的需求之外,还广泛的学习了唐朝儒佛的新文化和新思想, 不断的汲取中国先进的文明。

 日本不断向唐朝派遣使者,中国也积极进行回应,实行开放的政策,曾经派僧人鉴真东渡日本,去向日本传播先进略论中国文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吕汝泉(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日语系,辽宁 大连 116052)摘要:日本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打上了东方文化的烙印,具有自身独特的韵味和特色。

 目前针对日本文化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日本人心里认可和承认任何先进和优越的文化,并不断的学习和吸收这些优秀文化的精髓,联赛扩展和丰富自身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日本人便虚心学习,充满感激并满怀热忱的学习和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但是日本并不只是单纯的模仿,当模仿到一定境界时,它便开始寻求自我突破和发展,进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

 因此,日本的汉字、儒学、律令制度、佛教以及技术等方面均残存着大量的中国元素。关键词:中国文化;日本传统文化;儒佛思想;文化传播Vol.11 No.72014 年 7 月第 11 卷 第 7 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ul.201496··

 的文化和佛学思想,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实现了文化的大繁荣、大团结和大发展。

 并且在这一时期,儒佛思想开始打破了皇权贵族的限制,逐步走向了民众的视线,被广大民众认可和接受,并为民众佛教的建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5]三、律令制度在公元 645 年,日本政府出现政变,皇极天皇被迫退位,由孝德天皇所取代,并将内臣的地位赐予中臣镰足,命中大兄为皇太子,建元大化,并将首都迁至今天的大阪。

 新政府在制定本国的律令时,主要依据和参考了唐朝的律令制度,并在充分考虑自身本土风俗习惯和陈规制度的基础之上, 对律法进行了变革和制度,确定国家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体系。[6]将私有土地以及部民均予以废除,实行土地公有制,无论是皇亲贵族、还是地方绅士的部民以及农庄全部收归国家,由国家来统一进行分配和管理, 仅仅将政府手工业的部民进行了保留,对于大夫以上级别的高官,政府对他们赐以食封。

 对行政区划和组织进行了详细的分配和规划, 中央分为京师和畿内两个部分,而地方的行政区划则可以分为国、郡、里三级。对于军事制度和交通制度都进行了明确规定。

 并且废除了传统的世袭制,国家可以对官吏进行任免。在户籍和记账方面也进行了整顿, 使之更加具体化和条理化, 土地之策实行班田首授法。

 在税法上将传统的贡纳制予以废除,并进行改革,确立了新的税法制度———租庸调制度。

 20 年之后,也就是在大宝元年,藤原不比制定了《大宝律令》,这不律令成为日本封建史上最为完备的法典,促进了大化革新的顺利完成和实现。经过大化革新,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国家结束了分裂,实现了统一,同时如日本也开始迈向封建社会。大化改革取得成功之后,日本政府更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对和中国文化的渴望和热爱越来越强烈,经常想唐朝派遣使者来唐进行访问,日益加深了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典章制度和律令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7]四、古代货币在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 中国古代货币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日本货币文化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学教材的《海内存知己》中,可以看到有两幅货币插图,这两幅货币插图分别是《和同开珎》和《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的铸造时间始于唐朝,铜和铁是货币制造的主要材料,并且大多数开元通宝都是由民间进行私人未经法律的许可私自铸造的,图案为圆形方孔,使用年限大致有 1300 多年之久,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8]开元通宝可以称作是后世通宝的始祖,之所以将这种货币起名叫做开元通宝, 主要是因为内涵和寓意较好,符合当时朝廷想要统一货币的愿望,并且这种方式一直为以后历代朝廷所沿用。

 开元通宝具有十分严谨而匀称的结构,兼济方与圆,楷意蕴藏在隶书中。

 而“和同开珎”则是日本银钱, 曾经在陕西西安被我国的考古人员所发现, 一共有五枚,圆廓方孔,谓之“和同开珎”。“寶”字的简化便是“珎”,和同是日本年号的省略,开始铸造与公元 708 年,正值和铜元年。并且单单从货币的形状来分析, 日本和中国开元通宝的形状和图案大同小异,可见日本货币受到中国货币影响之大,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已经深深为日本文化所接受和认可,并不断融合到了日本传统文化中去。[9]五、科学技术除了儒佛思想、 汉字、 货币等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外,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技术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后汉书》中曾经记载,“倭奴国奉贡朝贺, 光武帝赐以印绶”, 在光武帝时期,中国先进的瓷器、丝绸以及铜和铁的制作工艺和方法便已经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同时在建筑方面,日本尽管在 1世纪便已经独具风格和特色, 但是从通透轻盈的木构架等细节之处来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其影响所产生的痕迹。甚至日本京都的构建,便是对我国六国古都西安建筑的模仿,但是规模却难以和西安相比。[10]从整体上来说,日本整个建筑风格军离开中国建筑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六、结语1871 年,中日两国代表签订《中日修好条规》,便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许多普通的日本人得以亲履中国来验证从古老文献中获得的中华印象。

 日本传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涉及到汉字、儒佛、技术以及货币等多个领域, 对日本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1]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尽管存在着诸多领域的纠纷,但是中日两国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和联系日益密切。

 进一步加强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合作关系,对于发展两国经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 胡炳章,胡晨.文化差异与民族和谐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4-39.[2] 王婧媛. 浅议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 [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150-151.[3] 席于霞.浅析中国汉字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8,(34):49-50.[4] 王家骅.儒家思想对日本古代律令的影响[J].日本研究,199,(1):39-44.[5] 肖开益,高春璐.论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2011,(7):115-116.[6] 周大鸣,秦红增.中国文化精神论[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4):79-85.[7] [日]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M].东京:开明出版社,1995.79-88.[8] 阎永胜.中日汉字文化相互融合刍议[J].大连大学学报,2011,(2):78-82.[9] 汪娟.文化地理学与中国文学研究概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01-105.[10] 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5-49.[11] 阎永胜. 以汉字文化为基石的日语语言文化融合性特点探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57-59.97··

 略论中国文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略论中国文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作者:吕汝泉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日语系,辽宁 大连,116052刊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

 参考文献(11条)参考文献(11条)2014(7) 1.胡炳章;胡晨 文化差异与民族和谐发展 2013(03)2.王婧媛 浅议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 2011(04)3.席于霞 浅析中国汉字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2008(34)4.王家骅 儒家思想对日本古代律令的影响5.肖开益;高春璐 论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2011(07)6.周大鸣;秦红增 中国文化精神论 2004(04)7.加藤周一 日本文学史序说 19958.阎永胜 中日汉字文化相互融合刍议 2011(02)9.汪娟 文化地理学与中国文学研究概观 2013(02)10.叶渭渠 日本文化史 200511.阎永胜 以汉字文化为基石的日语语言文化融合性特点探究 2011(01)

 引用本文格式:吕汝泉 略论中国文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期刊论文]-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7)

篇三: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数据

篇四: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 

篇五: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字对朝鲜 韩国 日本 越南的影响

 西汉未年, 汉字开始传人越南, 并且逐步扩大了影响。

 越南上层社会把汉语文字视为高贵的语言文字。

 朝廷的谕旨、 公文、 科举考试, 以至经营贸易的账单、 货单都用汉字书写, 小孩读书也像当时中国一样先从《三字经)

 开始, 接着读“四书”、 ’’五经”,学习写作古汉语文章诗词。

 因此, 当时越南的文学作品也是以汉文、 汉诗的形式记录留存。12 世纪(公元 1174 年起), 汉字成为越南国家的正式文字。

 到公元 13 世纪, 出现了越南文字。

 它是以汉字为基础, 运用形声、 会意、 假借等造字方法, 创造出的一种新型文字。

 往往用两个汉字拼成一个新字, ; 即借用一个同越南语音相近的汉字和一个同越南语义相近的双字, 把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字。

 例如, 越有语中的’’二’, 音为“hai”, 这种新字写作“台二”; 越南语中“三”, 音为“ba”, 新字就写作“巴三’; 越南语中的“手”, 音为“tay”, 这个音又同“西”字的音相近, 因而新字就写作’’手西”, 又如新字’’鸩”, 读作“公’ 字音, 意为孔雀, 因为越南语中孔雀音为“cong”。

 新字“圣”, 读作“崖”, 意为天上。

 也有单表音不表“的。

 例如, “一”字在越南语中读音为“mot”, 新字写作“没’; “有”字在越南语中为“co”, 新字写作“固”。

 这就是喃字, 用以区别儒字(即汉字)。

 喃字同直接借用的汉语字词(仍用原来的汉字书写)

 混合使用。

 陈朝的阮诠第一次用喃字书写《祭鳄鱼文》。

 此举得到陈朝皇帝的赏识, 皇帝赐阮诠姓韩, 称为韩诠。

 从此, 喃字得以逐步推广,喃字的文学作品也随之出现。

 阮鹰是以撰写汉字诗文著称的。

 他也著有喃字的《国音诗集》。阅读喃字书籍, 可以明显看出用喃字记录越南语的原则。

 相当多的是根据汉越音对应的规律直接借用汉字, 特别是文学、 哲学等方面的词语; 有的是借用与越南语同音的汉字, 但字义不同:

 有的是借用汉字字形, 但读音稍有不同, 或者有汉字有上角加两撇, 表示该字可能读音偏差或字义不同; 有的用汉字再加部首偏旁, 或将两个汉字拼成一个新字, 原则上一部分指音, 一部分指义,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组字方式。

 此外, 还创造若干新喃字, 也使用汉字的笔划偏旁, 但这些新喃字是汉语中所没有的, 而且这些新字还可以再加部首而成为另一个新字。

  由于哺字的上述组合情况, 所以长期借用的汉语汉字仍然大量保留下来。

 而且喃字也只是在胡朝(公元 1400~1407 年)

 和西山阮朝(公元 1788~1802 年)

 作为国家正式文字, 其他朝代汉字仍占统治地位。

 实际上在越南汉字汉文一直延用到法国统治越南的整个时期。

 不过近百年来汉字是跟拼音文字并行的, 二者同时合法存在。

 1945 年 8 月革命胜利后, 汉字才最后退出历史舞台, 代之以完全的拼音文、 越南语中称这种新的拼音文字为“国语字”。

 现今通用的越南语“国语字”, 是 17 世纪葡萄牙、 西匝班牙, 法国等国到越南的传教士开始创造的。

 不过他们当初拟定的讲音方案和读物, 现在在越南已经见不到了, 现今能见到的越南文字拉丁化的最早的文献, 是法国人 Rhodes 编的《越南文~葡萄牙文拉丁文词典》。

 葡萄牙人草拟了越南文字拉丁化的方案, 法国人 Rhodes 进行了加工整理, 后来又有几个人(包括越南人张永纪、 阮长祚)

 对方案进行了修改。

 如此这番之后, 现行的越南语国语字事实际早已不是葡萄牙人的原来的方案了。

 在当今越南语中, 汉语借词约占越南语全部词汇的 70%左右。

 这些汉语借词的发音, 完全按照汉越音对照的规律, 受着越南语的影响。

 在越南语中,除其他外语借词外, 词的构成都来自单音节词根, 这同汉语有特殊的相似之处。

 越语、 汉语音节有对应的形式, 每个汉字在越文中都有固定的拼写法。

 同时, 越语和汉语又都是以声调区别词意的语言。

 汉语普通话四个声调, 越南语有六个声调。

 越南语同汉语一样, 其语法功能都是靠词汇来完成的, 所不同的是, 汉语的修饰语在前, 而越语的修饰语则放在后面。

  韩国、 朝鲜人使用中国汉字有 1000 多年的历史, 绝对是中华文化的后裔, 可是为什么后来

 废除了中国汉字呢? 首先因为朝鲜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 与中国的汉藏语系不太一样,

  但是古代朝鲜文化落后, 一直没有发明自己的文字, 所以只能沿用中国汉字。

 但是汉字还

 是无法充分的表现韩语的发音和朝鲜民众的思想感情, 普通朝鲜平民根本不识汉字, 只有

 朝鲜贵族、 官员会使用汉字, 称为“吏读文字”, 而普通朝鲜平民只能以口头方式进行文

 化交流, 他们的生活知识和年积月累的农业耕种经验和农耕方法也都无法长久的流传下去

 。

  到了 1446 年的朝鲜世宗大王时期, 就是中国的明朝时期, 作为中国附庸国的朝鲜在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 军事上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因而朝鲜民众对拥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愿望

 比较强烈了, 世宗非常同情国民的处境, 作为一个想要发展民族文化, 推进国家独立的朝

 鲜君王, 世宗开始苦思冥想, 梦想创造出一种独特而易学易懂的朝鲜本土文字, 让普通的

 朝鲜庶民也可以轻松驾驭朝鲜的语言。

  世宗在发明朝鲜文字时, 受到音乐和北方游牧民族拼音文字的启发, 了解到简单的音乐符

 号(1 2 3 4 5 6 7)

 就能够记录世界上所有的音乐, 那么, 相对简单的拼音字符也应该可

 以记录全部的朝鲜语音, 从而拼写出朝鲜的文字。

 所以世宗组织起当时包括他本人在内的

 许多朝鲜“集贤殿”的优秀学者, 还特意派遣一位朝鲜知名学者, 前后十几次到中国来学

 习、 研究汉字精髓, 历时达三十年之久, 才最终在 1446 年发明创造了朝鲜文字, 于是朝鲜

 在使用了近千年的中国汉字以后, 终于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世宗大王(1418-1450 年), 他精通儒家学问, 极力提倡儒学价值观念以外的哲学观念, 博

 学多闻, 政治手段高明, 能够对付朝鲜的两班学者(两班:

 指的是集’’贵族’ 与’’官吏’

  于一身的朝鲜学者们, 他们享有极高的政治文化权利, 甚至可以晔映治期间, 对国家管理、 语音学、 民族文字、 经济学、 科学、 音乐、 医学和人文学研究方面

 都表现出积极的思想。

 他建立了集贤殿, 以促进传统和政治经济方面的研究, 最著名的成

 就之一是创立了韩文字母。

 使酰K谕? 《训民正音》 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世宗大王在公告序言中写道:

 “中国文字是基

 于中国历史应运而生的, 因此无法清楚的表达朝鲜韩语特有的语境, 无法充分表现庶民的

 想法和感情。

 考虑到我国子民的实际情况, 我创立了这 28 个字母(注:

 经过字母的演化与

 合并, 现代朝韩社会只使用 24 个字母, 比 26 个英文字母还少 2 个, 是欧美学者比较公认的简

 化拼音), 这些文字简单易学, 希望能提高每位朝鲜国民的生活质量”。

 从这篇序言中可

 以看出世宗大王对朝鲜文化的独立、 国民的繁荣所持的执着和献身精神。

  创造韩文表音字母的世宗大王和集贤殿的学士们认为人类的发音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理现象

 , 还有一股虽然人们看不到, 但实际上更强大的力量在支配着这一行为。

 他们认为人类的

 发音和文字的笔画, 以及所有的宇宙现象均与中国道教的阴阳、 五行密不可分, 并由此推

 测声音与季节变化以及音乐是必然相通的。

 韩语的音节分为 3 个部分, 分别是辅音、 元音、

 尾音, 这是世宗大王和集贤殿的学士们创造韩文字的基础。

 尾音不是单独创建的, 而是根

 据辅音的重复而创, 因此韩语是充

 分有效地结合元音和辅音而成的, 应该说是不错的拼音

 文字。

 朝鲜的“谚文”与“谚语”一样是民间的语言文字, 由于政治文化地位的低下, 谚文属于

 二流文字。

 只有贵族和官吏使用的“吏读文字”属于朝鲜一流文字。

 早期的朝鲜拼音文字

 就是“谚文”, 而现在的“谚文”却是中国汉字了。

 古代朝鲜的文字实际上有三种:

 1、 纯

 汉字:

 完全使用中国的文法规则。

 2、 吏读文字:

 用汉字拼写朝鲜语言, 但是保留汉字的意

 义与基本文法。

 3、 纯朝鲜字:

 就是朝鲜世宗创造的拼音字, 古代朝鲜的“谚文”。

  虽然 1446 年意味着朝鲜韩文的正式诞生, 但是并不意味朝鲜拼音文字的真正使用, 由于中

 国汉字在朝鲜的强大文化影响力, 朝鲜拼音文字一直作为“韩语拼音” 而存在, 被朝鲜妇

 女和没受过良好教育的朝鲜人使用, 被称为二流文字的“谚文”, 而朝鲜的贵族、 官员还

 是继续使用汉字“吏读文字”。

 朝鲜拼音文字的广泛使用是从二十世纪初才开始的, 比世

 宗颁布“训民正音”晚了 450 年, 为什么?

  这当然不符合世宗 450 年前的本愿, 也是一个对历史的疑问:

 朝鲜拼音文字一直到十九世纪

 末都被视为“谚文”, 与“谚语”一样是民间的语言, 直到十九世纪末, 拼音文字在朝鲜

 都被看成二流文字。

 是什么原因使朝鲜人在 450 年后, 突然将妇女和平民使用的拼音文字的

 地位大力提高, 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将其地位扶正, 成为官方语言? 而且将使用了千年之久

 的高雅的官方文字――中国汉字几乎干净彻底地清除出南北朝鲜, 使汉字的地位从母体文

 字被贬为“谚文”的呢?

  其实很简单, 原因就在于中国自身的衰落!

  朝鲜世宗 450 年以后的 1896 年, 中国清朝被日本击败, 二十世纪中国清朝被欧美列强瓜分,

  已经自身难保的中华文明古国自然不再是被朝鲜、 日本尊敬的国家, 甚至成为日本欺侮的

 对象......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中国的文化和文字也就自然而然的在朝鲜走下神坛, 被

 降格为朝鲜“谚文”的二流文字了, 朝鲜世宗十五世纪苦心创造的韩文在使用汉字的母国

 中国强大之时得不到实质性的应用, 却在中国衰败, 朝鲜被日本人占领之时得以通行, 曾

 经的二流拼音文字却成为朝鲜一流的官方文字, 实在是讽刺啊。

  朝鲜半岛在 1945 年被苏联、 美国分割成为两个国家:

 朝鲜和韩国, 也叫南北朝鲜, 西方社

 会称为南北高丽(Korea)。

 所以世宗 450 年前创造的拼音文字在朝鲜被称为“朝鲜文”,

  在韩国被称为“韩文”, 其实都是一样的。

 区别是:

 韩国的“韩文”至今还允许少量夹用

 汉字; 而“朝鲜文”在 1948 年和 1954 年两次’’废除’ 汉字, 不允许夹用汉字, 现在的朝鲜

 文已经是纯朝鲜文了, 而且中国东北吉林省的朝鲜族自治区的学校也使用纯朝鲜文。

  可是到了 2005 年, 历史文化又发生了有趣的逆转。

 2005 年 2 月 9 日, 韩国政府宣布:

 在所有

 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 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 以适应

 世界化的时代潮流。

 并且提出了《推动汉字并用方案》, 为了发展韩国的传统文化, 促进

 与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的积极交流和推动韩国观光事业的大力发展, 将目前完全使用韩国

 文字的公务文件改为韩、 汉两种文字并用, 以解决韩文难以清楚的表明汉字含义的历史难

 题。

  方案指出:

 凡地名、 人名、 历史用语等不写汉字就容易发生混乱的语汇, 均在韩文后面注

 明汉字。

 为了给中国和日本的观光者提供方便, 将逐步在道路交通标志上实行汉字和英语

 双重标记。

 此外, 还将同教育部门协调改善汉字教育体制, 前韩国总统金大中说:

 “韩国

 的各种历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国汉字书写, 如果无视中国汉字, 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

 典文化和历史传统, 有必要实行韩、 汉两种文字同时并用”。

 而且韩国的许多专家、 学者

 和居民都强烈呼吁加强汉字教育, 要求全面恢复使用中国汉字。

  为什么韩文难以清楚的表明中国汉字的含义呢?

  因为朝鲜拼音文字虽然是象征着朝鲜民族的独立, 显示出他们是区别于中华汉民族的朝鲜

 本土民族, 但是, 朝鲜拼音文字根本还是脱离不开汉字。

 它们归根到底是汉语的拼音化文

 字——除了语法结构不同之外, 无论韩文的词汇如何变形, 它们的发音却接近于它们曾经

 的母体——汉语, 于是就有了中国人听起来十分熟悉的“大宇”、 “现代”、 “三星”等

 词的韩语发音。

 他们语音区别并不比中国的广东话、 上海话等地方语言与中国标准普通话

 之间的区别大!

 除了语法结构不同之外, 韩文可以被理解为汉语的旁系, 或者是一种遥远

 的、 异化的大中华方言, 韩文字母中最大的创意大概就是圆圈了, 中国汉字里面没有圆圈

 的写法。

  中国汉语拼音有四声, 也不能完全解决中国汉字同音字的问题, 而韩语中没有四声, 所以

 用韩文表注汉字的发音就是一件十分费力而且头痛的工作, 很难做到准确。

 一个韩文发(

 Kang)

 的字, 既表示“姜”字, 又表示“康”字、 “江”字, 到底是什么字? 要根据前后

 文的意思而定, 要望前后文才能生义, 而且要先理解母体汉字的中文语义才可能得到正确

 的结论。

 于是就只能请母体文字---中国汉字出来解决问题了, 所以就有了目前汉字占四分

 之一的大韩民国《宪法》。

  由于汉字是朝鲜语的古老载体, 所以学习韩语时必须先充分掌握汉字, 必须知道所要标记

 的原中国文字的意义, 否则就要去按约定的意思去理解, 去猜测。

 那当然不可能做到非常

 准确, 也不可能成其为准确、 高雅的朝鲜语言。

 所以一直到六十年代汉语汉字都是韩国学

 校中学生的必修课, 但是到了七、 八十年代以后, 政府逐渐 ‘‘废除’ 了中国汉字, 现在韩

 国政府又要求全面恢复汉字, 累不累?

  中国人几千年的文明是韩国、 朝鲜, 甚至是日本的母体文明, 他们传播融合以后成为东亚

 的亚文明, 子体的亚文明必然与母体形似, 但是文化上的’’废除’ 行为, 却使他们逐渐失

 去了母体文明的灵魂!

 如果不与中国母...

篇六: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01年第 3 期 汉字文化 日本文字与中国汉字

 陈 宝 勤 日本原只有语言而无文字 中国汉字的影响下创造并发展起来的。

 中国史载, 东汉初年, 即汉光武帝建武中元 二年(公元 57 年) , 日本遣史来中国朝贡, 从此,

 中 日两国便开始了友好往来, 汉字也便开始逐 渐传人日本, 到隋唐时代, 日本利用汉字创造了

 日本文字。

 日本文字有 日用汉字与 日造假名 两种 类型 日本文字是在

 如下 一、 日 用 汉 字 。

 日用汉字, 即日语使用的汉字。在日语中,

 日用汉字占有重要席位, 日本现存最早的历史 文献《 古事记》 ( 公元 721年 )共使用汉字 1550 个; 现存最早的诗歌集《 万叶集》 共使用汉字 2560个; 明治维新后共使用汉字 5678 个; 1946 年 日本内阁根据国语审议会的建议 , 公布《 当用 汉字表》 , 把常用汉字限定为 1850个 , 1948 年又 公布了 881个“教育汉字”和 92 个“人名所用汉 字” , 日当用汉字共计 2892个; 1979 年 日本国语 审议会编制的日本《 常用汉字表》 , 共收常用汉 字 1945 个

 我们对 1979 年 日本《 常用汉字表》

 中的全部汉字进行 r 认真考察分析 , 主要有如

 下几种情况 :

 1. 借字。

 借字, 即完全借用中国汉字为日用汉字。

 在《 常用汉字表》 所收的 1945 个常用汉字 中, 完全借用的中国汉字有 1887 个。具体分析

 1. 1

 所谓借用正体汉字, 即借用远古(殷商) 以 降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正体汉字。例如:

 衣 、

 安、 我 、 及、 木 、 休 、 儒 、 赤 、 教 、 陵、 家 、 相 、 真、 抽 、

 典、 浮、 物等。

 1. 2借用俗体汉字。

 所谓借用俗体汉字 , 即指东汉以降, 日本从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所借用的与正体相对的俗体 汉字。

 中国汉代, 通行的主要字体是今文字—— 隶书, 辅助字体是草书。约在东汉中期 , 从隶书

 中演化出一种简易的俗体隶书。东汉晚期, 在 俗体隶书和草书基础上又形成了新字体行书。

 约在汉末魏初之际 , 又在行书基础上形成 了楷 书, 经过魏晋二百来年的时间, 楷书终于发展为 占统治地位的正体汉字。此间 , 随着汉字字体 的演变而出现了一些与正体汉字相对的俗体汉 字。俗体汉字是正体汉字的简易写法 , 以后各 代都有与正体汉字相对的俗体汉字出现。东汉 以降, 日本在大量借用正体汉字的同时 , 也借用 了一些与正体相对的俗体汉字。例如:

 姊, 是“姊”的隶变俗体汉字。《 龙龛手镜· 女部》 :

 “婶, 咨死反, 女兄也。

 ”“子胥贤士, 逆知 阿婶之情。

 ”(敦煌变文 ·伍子胥变文)变文中的 “婶”是婶的变体。

 国, 是“圆”产生于中古 时期 的俗体汉字。

 国, 开始写作“国” , 因古“王”“玉” 同形。例如:

 “赵都建国, 代有醋人。

 ”(隋开皇十五年《 故比丘 尼释惰梵石室志铭》 )“只如田夫民为农, 百念为 借 用正体汉 字 4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忧⋯ ⋯ 口王为圆, 文子为孥, 如此之字, 皆后魏 流俗所撰。

 ”(唐-苏鹗<苏氏演义》 卷上)“国, 俗,正作圆。

 ”(《 龙龛手镜 ·口部》 )在唐五代敦煌写 卷中 “ 国” 也 写作 “ 国”。例如 :

 国 泰时 清晏。

 (《 敦煌词·拜新月》 ) 德惠 琶 在敦煌写卷《 太上玄元道德 经》 中“德 写作“德” , “惠”写作“惠”。写卷卷终

 署“建卫二年庚寅五月五 日敦煌郡索幺 宄写已”,

 “建卫”是吴主孙皓年号; 可见“德、 惠”均为晋初 时即已使用的俗体汉字。

 在敦煌 写 卷 《 三 国志 残 卷》中“能 ” 写作 “毫”, 可见“专”也是晋初已经使用的俗体汉字,

 因《 三国志残卷》 是晋初遗品。

 蚕, 是 “羹” 的俗 体汉字。

 “嚣 , 俗作蚕。

 ” 例如:

 “令知织妇劬劳 , 教识蚕家 之忙迫。

 ”(敦煌变文·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 经文) 1 厶, 是“佛”的俗体汉字 , 产生于中古时期。

 例如 :

 “愿一切法界众生, 早得作仫”。(北周《 强 独乐文帝庙造像碑》 )在敦煌变文写卷中数达万 字的“佛”一般均写作“I厶 ”。例如:

 “无事庵中念 仫, 有时林下只持经。

 ”(《 敦煌变文·妙法莲华经 讲经文》 ) 旧, 本是“臼” 的俗体汉字。“蕾” 的俗体汉 字为“蓓”。例如:

 “失意如今还得意,

 胜新人。

 ” (《 清平【 lJ堂话本·风月相思》 )“营”近 古以降简化为“旧”。例如:

 “只见店里走出一 人, 却是旧结交的天应观道土徐守真。

 ” (《 清平 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 )“金鞍何处, 绿杨依旧

 南陌。

 ”(《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 ) 从上举例分析可见:

 日借俗体汉字一般是 中古中期至近古晚期所借, 日借俗体汉字在现 代汉语中多已消失, 少在现代汉语中演变为正 体汉字。

 1. 3 借用古字。

 借用古字, 即指借用汉语古今字的古字为 日用汉字。

 汉语古今字是产生有先有后、 同义异形的

 两个字。一般是先产生并通行的字是后产生并 通行的字 的古字, 后产生且通行的字是先产生 且通行的字的今字。一般是今字产生后代替了

 古字 , 古字或从此消失 , 或为他义所 占, 或成为 构字部件。

  广 韵 · 覃韵》 :

 人偏觉 4 8 日用汉字借用汉语古字的如:

 借古字“系” 为“鲧”; 借古字“知” 为“智” ; 借古字“走” 为

 “跑”; 借古字“木”为“树”等。

 糸, 甲文像一束丝线形, 为“丝线” 义, 是 “鲧”的古字。日 语借“糸”为“鲧” , 意为“丝线” ,与汉语 今字 “鲧 ” 义 同。“鲧 ” 汉语 现简化 为 “ 丝” 。

 知, 在“智慧”义上是“智” 的古字。例如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 论语·里仁》 )“其仁如 天, 其知如神。

 ”(《 史记·五帝本纪》 )“才下知浅,不能用大才也。

 ”(《 论衡-逢遇篇》 ) 日语“智慧” 义没借今字“智” , 而借古字“知”来表示。

 走, 本义为“跑”。例如 :

 “走如马, 不与马争 走。

 ”(《 苟子- 尧问》 ) “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

 ” (《 韩非子·五蠹》 )“鲁人为父报仇, 安行不走, 追 者舍之。

 ” (《 论衡· 幸偶篇》 ) 日借汉字“走” 为 “跑”义, 与汉语今字“跑”义同, 显然 日语借的汉 字“走” 是汉语今字“ 跑” 的古字。

 木, 甲文像一棵树形, 为“树”义, 是“树” 的

 古字。日语借古字“木”为“树” , 意为“树” , 与汉 语今字“树” 义同。

 1、 4借用同义字。

 借用同义字, 即指 日借汉字中形异义同的 两个汉字相借。

 日借汉字中极少是形异义同的两个汉字相 借, 只借“欠”为“缺(音读 (音读力’/)”等。

 欠, 为“缺少”义。例如:

 “忽因时节惊年几? 四十如今欠一年。

 ”( 白居易《 寒食夜》 )缺, 为“缺 少”义。例如:

 “当今廊庙具, 构厦岂云缺。

 ”(杜 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欠”与“缺”在 “缺少”义上为同义, 日在“缺少”义上借“欠”为 “ 缺” 。

 缶 , 意为“汲水器”。例如 :

 “具绠缶 , 备水 器。

 ”(《 左传·襄公十年》 )罐, 意为“汲水器”。例

 如:

 “帝预敕左右毁瓶罐。

 ” (《 世说新语 ·尤悔》 ) “缶”与“罐”在“汲水器”义上为同义 , 日在“汲水 器”义上借“缶”为“罐”。

 1、 5 借用同音字。

 借用同音字, 即指日借汉字中音同形义皆

 异的两个汉字相借或一个汉字借几个汉字。像 借“号”为“虢”。

 号, 《 说文》 :

 “号, 痛声也。

 ”唬, 《 说文》 :

 “虢,

  、 )”; 借“缶”为“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呼也。

 ”“号, 搋”二字本不同义, 但汉古语文献与 俗语文献二字均通假。例如:

 “ 日虢泣于曼天,于父母。

 ”( 尚书·大禹谟》 )“坟高数尺号青冢。

 ” (《 敦煌变文·王昭君变文》 ) 日 用汉字在“大声喊

 叫”义上借“号”为“虢”。

 从以上对 日用汉字借字的具体考察分析可 见 :

 日用汉字借字多借用的是中国远古以降不 同历史时期产生的正体汉字 , 较少借用的是中

 国中古以降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与正体相对的

 俗体汉字 , 较少借用 的是 中国汉字古今字的古 字, 极少是对中国义同形异的两个汉字相借或 音同义与形异的两个汉字相借以及音同义与形 异的一个汉字借几个汉字。

  2. 略字。

 略字 , 即1 7 t本对中国正体汉字进行简化与

 省略的日用汉字。

 在 日用汉字 中, 有些是 日本对中国正体汉 字的简化与省略, 这些被 日本简化与省略了的

 中国正体汉字一般是形声与会意字。

 日本主要 采用了如下几种简化省略的方法:

 2. 1

 简省形声与会意字的意符。

 日用汉字中简化和省略中国正体形声与会 意字意符的有:

 宾(寅) 、 对( 封) 、 壳(寅) 、 氖(氟

 等。

 2. 2 简省形声字的声符。

 日用汉字中简化和省略中国正体形声字声 符的如:

 芸(篓) 、 劁( 剑) 、 饭(假) 、 楼 ( 樱) 、

 (魔) 、

 (虑) 、 曰(圉) 、 耘(蒋)等。

 2. 3 简省形声字的意符与声符。

 日用汉字中简化和省略中国正体形声字的 意符与声符而使汉字完全符号化的如“圆”被简 省为“月”。

 3. 改字。

 改字, 即日本对中国正体汉字构件的改变 或增加。

 日用汉字中改变中国正体汉字笔画的如:

 户(户)等; 改变中国正体汉字构件的有:

 抨(拜) 等 ; 增加中国正体汉字构件的有:

 “恸(勤)”等。

 语造字法和独体汉字及汉字构件而 自造的日用 汉字。

 日本 自造的汉字很少, 只有:烟等。这几个日造汉字均是以汉语形象造字法 中会意造字法而造 , 具有很强的表意性, 一见字 形而便知其义。具体分析如下:

  、

 、 过、 宙、

 ,是由独体汉字“ 山” 与“上、 下” 会合而 成, 本为“ 山腰”义, 引申为“ 山岭”义。

 达 , 是由意符“L ”与独体汉字“入”构成, 意 为“进入” 。

 过, 是 由意符“i一 ”与独体汉字“十”构成, 意 为“十字路 口”。

 宙, 是由两个独体汉字“ 白”与“ 田”会合而 成, 意为“ 山田” 。中国有“ 白田” 一词, 意为“ 旱 田”。例如:

 “近魏初课 田, 不务多其顷亩, 但务 修其功力, 故白田收至十余斛, 水 田收数十斛。

 ” (《 晋书·傅玄传》 )“俗以陆地为白田, 便水者为 水田。

 ”( 清·陈笃辉《 平书·物宜上》 )很显然, 日

 造汉字“ 帛”的构形与字义均受了汉语“白田”词 形词义影响。

 熘, 是 由两个独体汉字“火”与“田”构成 , 意 为“旱田” 。

 综上对 日用汉字的考察分析可见:

 日用汉 字多为借字, 较少为略字 、 改字, 极少为造字。

 二、 日 造 假 名

 日造假名, 即 日本根据中国汉字草书与楷 书的意符与声符创造而成的 日语字母。

 日造假母有 日造平假名和 日造片假名。

 日造假名是音节文字, 一般一个假名代表 个音节。现代 日语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 46 个。

 平假名使用 的范围较广, 一般用来书写 日

 语的虚词和实词的词尾变化部分 ; 片假名一般 用来书写外国的人名、 地名和外来词 、 拟声词及 动植物名称。

 通过上述对 日本文字 的全 面考察分析可 见:

 日本文字是受中国中古 以降汉字的影响创 造并发展起来的。

 一4. 造字。

 造字 , 即 1 7 t本 自造汉字 , 是日本利用中国汉 10044 (通讯地址:

 1

 沈阳大学文学院) 4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七: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学院 2010-2011 学年秋季学期 《汉语国际进程》 课程期末论文考查卷

 考试单位国际学院

  任课教师洪波

 姓名 魏

 刚 学号200801050110 所属学院 人文学院

  论文题目中国历史汉字文化对日本的深广影响

  注正文双面打印

 得

 分

 评卷人

  xxxx 年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历史汉字文化对日本的深广影响

  院  系

 人文学院中文系

  专

 业

 汉 语 言 文 学

  年

 级

 2 0 0 8 级

  学生姓名

 魏

 刚

 学

 号

 200801050110

  导师及职称

  2010 年 12 月

  2010 Annual Graduation Thesis (Project) of the College Undergraduate

  Chinese Characters  Far - wide

 Influence to Japan FENG

  Major:

 Chinese Grade:

 2008 Student’s Name: Wei gang Student No.:

 200801050110 Tutor:

 xxx

  November, 2010 Department: Chinese Department, School of Humanities

  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魏刚

 日期 2010 年 12 月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红河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魏刚

  指导教师签名 XXX

 日期 2010 年 12 月

 日期 2010 年 12 月

 红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摘

 要

 作为汉字文化圈成员的日本深受源于中国的汉字文化的影响自汉字、汉籍传 日之后 汉文和汉字词广为使用 其国名(倭、 日本)是汉字文化的产物 其伦常、政治的核心概念 “天皇”来 自汉字文化 “年号” 、 “谥号”及一系列皇室用词和许多关键词均脱胎于汉字文化。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汉字是联系日本文化的桥梁 汉字有区别同音异义词的作用汉字具有无限造词能力。

 关键词汉字文化 日本 天皇 年号影响

 红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前言

 从地缘上看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从历史上看中日两国文化的交往源远流长。但是中国人和日本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文化观、哲学观等方面又大相径庭。这究竟源自何处笔者认为它们与文字、语言、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字又是语言的载体。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语言就是文化三者须臾不可分离。特别是中国的汉字自公元四世纪前后传到日本后很快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汉字在日语文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汉字词又是日语词汇中的主流。在国外主要是日本对日本汉字的探讨由来已久明治维新前后受欧美等国的影响创立了现代日语语言学。从这时起系统地、科学地研究日语文字词汇才真正开始。但是这百余年的日语文字词汇研究主要局限于汉字及汉字词本身的研究上如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构造、汉字词的使用、汉字词的特点等方面。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两者关系的研究相对滞后。在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论著还不多见。由于语言文字既是传播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阐明三者的内在联系对于了解日本人、日本民族、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文化习惯有可供参考的价值。有鉴于此笔者站在中国人的角度通过中日语言文化的对比力求全面系统、 简明扼要地阐述汉字对日语以及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史学家内藤湖南说 

 日本文化是豆浆中国文化就是使它凝成豆腐的卤水。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日本文明是中国文明的“交流文明”、“卫星文明”。

 这些论说生动表述了日本文明对中国文明的依存关系而这种依存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通 过由汉字、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组成的“汉字文化”的影响力造成的。

 一、汉字传日·“神代文字”子虚乌有 在传人汉字之前日本没有文字。

 《隋书 ·倭国传》称古 日本“无文字以刻木结绳记事。

 ”日本学 者斋部广成作于 9 世纪初的 《古语拾遗》的序文说  盖闻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

 日文非“自源文字”而是“外源文字” 此为不刊之论。但 日本中世至近现代不断有人否认这一历史真实。

 嫌仓时代中期的神官卜部兼方在 《&lt;日本书纪)的解说书》 中 首先提出 “神

 红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代文字”说室町时代的复古主义者沿袭此说江户时代国学者平田笃胤于文政二年(1819)撰 《神字 日文传》 重提此说并具体陈列若干“神 代文字” 20世纪上半叶的军国主义分子更大肆鼓噪称在本为虚拟的神武天皇(据传在公元前 660 年即 位)以前的 “神代”  日本已经 自创文字。

 然而 稍加比勘就可发现平田笃胤们展示的所谓“神代文字” 不过是对 15 世纪中叶朝鲜颁行的谚文的模仿显然是近世 日本人生造的赝品决非 2600 年以前的原作。正 直的日本学界人士早已力辟关于“神代文字”的妄言恢复 日本受容汉字文化的历史本来面目①。

 汉字人 日约有 2000 年历史。在 日本发现的来 自大陆的较早汉字是新莽时期(公元前 45 年一公元 后 23 年)铸字币上的“货泉” 。汉字传 日最著名的实证是  日本天明四年(1784) 筑前国(今福冈县)志 贺岛农民甚兵卫挖水沟时掘得一方蛇纽金印文日“汉委奴国王”(“委”为“倭”的通假字)与 《后汉书 ·

 东夷传》记载的“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相合。这些材料证明公元前一 世纪的西汉末、公元后一世纪的东汉初随着载字实物(铜币、金印等)的进入汉字已传至 日本。

 二、汉籍东传 ·王仁入 日时段考 日本关于汉字传 日的正式说法是与汉籍传 日联系在一起的。

 日本第一部书面文献——太安万侣 712 年撰写的 《古事记》说应神天皇时期百济国照古王派和迩吉师来 日本向天皇贡牡马、牝马各一匹 和横刀、大镜以及“ 《论语》十卷、 《千字文》一卷并十一卷付是人即贡进” 。成书于 720 年的勒撰 《日 本书纪》 (舍人亲王等奉天皇之命 用汉文撰写的编年体史书)所述稍详 百济王遣阿直岐前往 日本朝贡 献良马二匹天皇还赐后要阿直岐推举讲授经典的人阿直岐力荐王仁。下面的情节是  (应神天皇)十六年春二月王仁来之。则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 达。故所谓王仁者是书首等之始祖也。

 《古事记》提到的和迩吉师即 《日本书纪》所称的王仁当是侨居百济的汉人或汉人后裔具有较高的汉 字文化素养。他携去的 《论语》 据考证是郑玄注十卷本  《千字文》当然不会是晚于王仁的梁朝周兴嗣所 撰本而是晋朝流行本。

 王仁将汉字文化传授 日本皇太子菟道稚郎子 故被 《古事记》 尊为 “文首等祖”  被 《日本书纪》尊为“书首等之始祖” 。经王仁传授的菟道稚郎子成

 红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为皇室贵胄中最先熟知汉文的人物

 正因为如此应神天皇二十八年高丽王使者赴 日所上表文有“高丽王教 日本国”等语菟道稚郎子阅 毕而怒斥表文无礼。这显示了日本此时已能与高丽用汉字文化相辩难。继王仁之后百济的五经博士 纷纷赴 日 《日本书纪》提及的有段杨尔(公元 5I3 年赴 日)、高安茂(公元 516 年赴 日)、王柳贵(公元 554 年赴 日)等随王柳贵同往 日本的还有易博士、历博士、医博士等专科学者。王仁赴 日(亦即汉籍人 日)究竟在哪一时段? 日本史上排列有序的天皇纪年始于继统天皇元年 (507)应神天皇在此之前故属传说时代一般推测在 4、5 世纪之交即中国的东晋末年、南北朝初年  若按 日本史学家那珂通世提出的纪年法推算应神天皇 I6 年当为公元 447 年即中国的南北朝时期。

 当时百济是 日本的纳贡国 《古事记》 、 《日本书纪》所载与之吻合。正是依据这两部 日本最古老的书面文 献的记载 人们把 4、 5 世纪之交(东晋末年)或 5世纪中叶(南北朝时期)视作汉字文化正式进入 日本的 起始。

 若参之以日本博多湾沿海及大和盆地出土的 3 世纪(邪马台国时期)的金石文字和 5 世纪铁器、铜器上的铭文如 《船山古坟太刀铭》 、 《隅田八幡宫人物画像镜铭》 那么汉字、汉籍的人 日当在 3 世纪 前后。至 5 世纪即日本大和时代的古坟时期日本已有人较熟练地掌握汉字写作汉文。

 三、汉文及汉字词广泛使用 由于 日本语与汉语大相径庭(汉语是孤立语日语是粘着语 汉语属汉藏语系日语系属不详)日 本人学习本为记述汉语的汉字当然困难故汉字文化输入 日本开始主要由赴 日的汉人、韩人(日本称其 为“归化人”)掌握。当时 日本的官方文件、 文化典籍全系汉文 多出自汉人、 韩人手笔。

 中国正史 《宋书》 卷九十七 《蛮夷列传》载倭王武(据考为 日本史书所称“雄略天皇”)于宋顺帝升明二年(478)所上表文 是 现存 日本最古的汉文 日本学者考证是 “归化人”身狭青与桧隈博德所撰(“身狭” “桧隈”是这两位入籍汉 人所住大和高市郡的地名他们依例以地名为姓氏)其文骈俪措词颇得六朝神韵试看开头一段  封国偏远作藩于外。自昔祖祢躬环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

 表文可能经修纂 《宋书》的沈约等人润饰但仍显示了 5 世纪下半叶 日本的汉文学水平其间使用大量汉 字词如封国、作藩、王道、天极、义声、忠节等等大量借词于汉字文化。

 红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随着汉字文化在 日本社会上层的传播皇室、贵胄、官员逐渐掌握汉字、汉文。592 年日本推古女皇即位翌年以侄儿厩户摄政(谥号圣德太子593—622 年间执政)。圣德太子是汉字文化热烈的学习者和推行者。

 《日本书纪 ·推古纪》记其青年时代说 

 且习内教于高丽僧惠慈举外典于博士觉哿悉兼达矣。

 “内教”指汉译佛典 “外典”指儒家经典均属汉字文化。太子摄政后于 603 年订 《冠位十二阶》 按德、仁、礼、信、义、智各大小二阶排列贵族为 12 阶 而上述 6 个单字词 皆为儒家的重要政治、 伦理概念。

 翌年太子亲撰 《宪法十七条》  其思想及文词皆出 自中国经典(包括汉译佛典) 如 “以和为贵” “上和下睦” 、 “笃敬三宝” 、 “承诏必谨” 、 “以礼为本” 、 “惩恶劝善” 、 “信是义本” 、“明察功” “赏罚必当” 、 “背私向公” 、 “使民以时” 、 “不可独断”等等或直取经文或稍加编组全然学 自汉字文化。如第三条 (句首“承诏必谨”)论君臣关系文日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天覆地载。

 “君天臣地”典出《管子 ·明法解》  “君臣相与高下之处也 如天之与地也。

 ” “天覆地载” 典出 《中庸 · 第 三十一章》 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此类用例通篇皆是。

 圣德太子之后日本历代诏敕均用汉文文词多采中国古典如仁德天皇的诏书有“君以民为本”之语典出《苟子》圣武天皇天平十九年(747)下诏 自责 语称 “此盖朕政教民于不德”  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八年(764)诏 日 “天津 日嗣之御位天所授赐” 皆典出中国经书从思想到句式与中国帝王诏敕别无二致。至平安时代(794—1192)日本士人接受汉字文化教育多能阅读汉文典册撰写汉诗、 汉文 公私函牍也通行汉文。

 日本第一部官修史书 《日本书纪》 (720)及几种续编仿 《史记》 《汉书》体裁并且皆用汉 文其中有些文章甚至套用汉文如 《日本书纪》卷首记...

篇八: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对日 本文化的影响

 [摘要] 日 语中的汉字与我们的汉语汉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字体系。

 它是为表达日 语而使用的文字。

 它对日 本语言、 日 本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汉字是联系日 本文化的桥梁; 汉字有区别同音异义词的作用; 汉字具有无限的造词能力;汉字同日 语是血肉相连、 不可分割的整体。

  [关键词] 日 语汉字语言文化影响巨大

 一、 引 言

 从地缘上看, 中日 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

 从历史上看, 中日 两国文化的交往源远流长。

 但是, 中国人和日 本人在思维方式、 价值观、 文化观、 哲学观等方面又大相径庭。

 这究竟源自 何处? 笔者认为, 它们与文字、 语言、 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众所周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字又是语言的载体。

 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 语言就是文化, 三者须臾不可分离。

 特别是中国的汉字自 公元四世纪前后传到日 本后很快生根、 发芽、 开花、 结果, 并形成了 独特的文化。

  汉字在日 语文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汉字词又是日 语词汇中的主流。

 在国外( 主要是日 本)

 对日 本汉字的探讨由来已久, 明治维新前后, 受欧美等国的影响, 创立了 现代日 语语言学。

 从这时起, 系统地、 科学地研究日 语文字词汇才真正开始。

 但是, 这百余年的日 语文字词汇研究, 主要局限于汉字及汉字词本身的研究上, 如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构造、 汉字词的使用、 汉字词的特点等方面。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两者关系的研究相对滞后。

 在我国, 有关这方面的论著还不多见。

 由于语言文字既是传播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 阐明三者的内在联系对于了 解日 本人、 日 本民族、 日 本人的思维方式、 文化习惯有可供参考的价值。

 有鉴于此, 笔者站在中国人的角度, 通过中日 语言文化的对比力求全面系统、 简明扼要地阐述汉字对日 语以及日 本文化的影响。

  二、 语言学习的难点汉字

 因世界各语言的特点不同, 学习和掌握它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据日 本学者石黑修的统计( 金田一春彦:

 1983), 意大利语 2 年、 德语 3 年、 英语 5 年、 日 语则要花费 8 年时间。

 日 语的难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日 语学习时间之所以最长其主要原因是日 语文字表记中使用了 大量的汉字。

  众所周知, 英语字母为 26 个, 俄语也只有 33 个。

 日 语的平假名 、 片假名 、罗马字姑且不论, 光常用汉字就有 1945 个。

 诸桥辙次撰写的《大汉和词典》 收录汉字 50, 292 个( 包括异体字)。

 除此之外, 汉字的书写( 个别字达到 30 余划,鬱如:「」), 汉字的读音( 有的竟达十几种之多, 如:「 生」)

 也是学习语言的一大难关。

  综观当今世界的各个领域, 无论是经济政治、 社会文化, 还是技术信息、 尖端科学无一不是以语言为媒介的。

 语言习得的时间越短, 花费的精力越少越有利于竞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日 语中的汉字确实是语言学习的一大障碍。

  三、 汉字废除论的提出及现状

 有鉴于此, 日 本近代开始的国语改革实质是文字改革, 而文字改革的核心是汉字改革。

 早在德川幕府时期, 日 本的新井白石等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欧美等国的文字数量要远远少于日 本。

 但真正点燃日 语改革论这一导火索的是, 被称为日本现代邮政制度之父的前岛密。

 明治维新的前两年他向幕府的最后一个将军德川庆喜建议,“应废除汉字”( 松井嘉和 1994:

 62)。

 自 1868 年的明治维新开始, 以福泽谕吉、 西周等为代表的文学志士痛感, 如不限制汉字, 使文字简单化, 日 本将永远落在欧美列强的后面。

 当时的文部大臣, 早年曾留学英国的森有礼甚至宣扬“汉字是恶魔”。

 被美誉为“宪政之神” 的尾崎行雄更加露骨地说, “汉字是世界最坏的文字”。

 1946 年 3 月 , 日 本读卖新闻发表了 “废除汉字” 的社论。

  可是, 日 本汉字的使用状况又是如何呢? 1981 年, 日 本以内阁总理大臣吉田茂的名 义公布了 容许使用的“当用汉字” 1, 850 字。

 1981 年, 日 本政府以内阁总理大臣铃木善幸的名 义正式颁布了“常用汉字” 1, 945 字, 外加人名 用字 284 字。据日 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调查, 日 本报刊杂志使用的汉字为 3, 200 字。

 1990 年版日 本 JIS 汉字( 日 本工业标准)

 中共收入汉字 6, 355 字。

 日 本文字改革的结果是, 汉字没有减少反而大幅攀升。

 它从一个侧面告诫人们汉字对日 本语言、 日 本文化乃至日 本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 汉字对日 本文化的影响

 ( 一)

 汉字是联系日 本文化的桥梁

 众所周知, 汉字原本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为了 记述汉语而创造的文字, 公元四世纪前后传入日 本。

 由于汉字的输入, 日 本人第一次有了 自 己的文字。

 同汉字一起中国文化的传播提高了 日 本社会的文明程度、 极大地丰富了 日 本人的文化生活。

 据日 本国立国语研究所调查( 宫地裕:

 1996), 由汉字构成的汉语词汇已占日语总词汇量的半数以上。

 它遍布日 本社会的各个角落。

 例如:

  食物:

 豆腐 餅煎 饅頭 茶 菓子 納豆 牛乳

 植物:

 大豆 牡丹 林檎 菊 芭蕉 西瓜

 動駱駝物:

 獅子 鳥白 豹 象 蜜蜂

 風道具:

 屏 障子 尺八 門

 関玄

 臓人体:

 心 臓肝 腎臓 肺 脳

 抽象:

 自 由 民主 貧乏 正直 意外 哲学

 詞数:

 一 三 十 百 千 万 枚 本 匹 個

  日 语的外来语原本是用片假名 书写的。

 汉语词汇来自 中国应属外来语, 可是,至今仍然用汉字书写。

 这种情况在其它任何语言中是不可想象的。

 另 外, 日 本人还利用汉字的结构和特点创造了 平假名 、 片假名 及“和制汉字”。

 汉字可谓日 本文字的基础。

 回顾日 本两千年来的文明史, 所有的历史文献、 文学作品、 科技资料等, 无一不是用汉字或汉字与假名 共同记载的。

 可以说, 汉字构成了 日 本文化的核心, 汉字已深深浸透到每个日 本人的血液之中。

 语言文字是现在的人们与过去的人们乃至将来的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

 废除了 汉字就等于割断了 历史、 隔断了过去的日 本文化与今日 日 本文化的联系。

 况且, 语言文字又是与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血肉相连。

 它是千百年来历史积淀自 然形成的产物, 并不因政府部门的一道命令立即消失。

 日 本的文字改革史充分证明了 这一点。

  ( 二)

 汉字有区别同音异义词的作用

  書辞 帳手

 从音节的种类看, 英语约 3, 000 个, 汉语是 411, 如果算上四声的声调约为1, 644 个。

 日 语的音节只有 103 个( 有人认为 117 个)。

 日 语音节数量少、 结构单一( 绝大多数为元音)

 造成了 大量的同音异义词。

 如:

 发&#65378; コ ウ&#65379;的音有&#65378;項公、 校、、 口 、 高、 候、&#65379;( 汉语中的发音是各不相同的)

 等共计 64 个。

 &#65378; ハカル&#65379;有&#65378; 謀る&#65380; 計る&#65380; 図 る&#65380; 測る&#65380; 諮る&#65380;量る…&#65379; 。「 カテイ 」 有&#65378;家庭、等十几个。

 如果没有了 汉字, 这些词语根本无法区别, 势必造成日 本语言的极大混乱。

  ( 三)

 汉字具有无限造词能力

 具备最起码语言知识的人都知道, 造词能力极强的汉字是日 语的一大优势。要求废除汉字的呼声最早起于明治初年, 但是, 这些人恰恰忘记了 , 正是由于汉字的造词功能才使得欧美的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科学技术源源不断地引 进日 本社会。

 这一时期产生的汉字词涉及到日 本的政治、 经济、 教育、 法律、 天文、 地理、 科学、 艺术、 医学等方方面面。

 如:

 &#65378; 議長価製、造、 文化、 法学、 答弁、 被告人、 天体、 定期、 航海、 赤道、 太平洋、 洞徹縮習 慣備、 伸、 精巧、、 予…&#65379; 。

 这些词的绝大多数如今已成为日 语中的基本词汇, 有好多词又流入我们中国。

 日 本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工业是以汉字作媒介的。

 确切地说如果没有汉字就没有日 本的现代化。

  伴随新事物的不断涌现, 汉语词汇逐年增加。

 如:

 &#65378; 無 感地震&#65379; &#65378;&#65379; &#65378;級高等学校上生用品&#65379; &#65378;&#65379; &#65378;債 権不良&#65379; &#65378; 阪総線武人身事故&#65379; &#65378;時同多務務高等弁官事所&#65379; &#65378; 統合失来日 本的年号无一不是用汉字来表示的, 如, &#65378; 明治、 大正、 昭和、 平成&#65379; 等。

 试想, 如果取消了 汉字, 这些事物该如何表示呢?

  ( 四)

 汉字同日 语血肉相连

 我们知道, 中国的汉字是记述汉语的文字, 日 本的汉字是记述日 语的文字。其实, 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文字, 或者说, 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汉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 确切地说是表词文字。

 它具有“形· 音· 义” 三要素。

 一字一音一词是汉字的最大特点。

 用它来表示汉语, 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恰到好处。

 可是, 用它来表示性质( 这里主要指语法功能)

 完全不同于汉语的日 语时, 各种弊端随时显现出来。

 就如一个人穿着不合体的衣服, 走起路来总是不协调。

 千百年来, 为了 使汉字能有机地融于日 语之中, 日 本人做了 不懈的努力。

 如, 创造了 平假名 、 片假名 、振假名 、 送假名 、 罗马字, 用日 语的读法来读汉语的诗歌, 以及限制汉字的数量及写法等。

 如今日 语中的汉字已经完全日 本化了 , 它与日 语已经有机地融为一体。汉字的改革措施如果得当必定会促进语言的发展, 相反如果处理不好, 日 本语言将变得千疮百孔、 不伦不类, 甚至走向死胡同。

 汉字与日 语的关系宛如两手抓着热山芋扔还扔不得, 拿着还烫手。

 这种情况看来还要长期持续下去。

  五、 结语

 综上所述, 日 语中的汉字难读、 难写、 难认, 是语言学习的一大障碍。

 为此,进行汉字的改革限制汉字的数量、 简化汉字的写法、 规范汉字的读音等无疑是必購紅効、 甲、、 江、 好、 恒、、 香…課仮過程、定、程、 下底…&#65379;実 権、 国会、、 融和、 物職 員 組教合業専 門 機関中小企&#65379; &#65378; (JR)金融災神大震発テロ事件&#65379; &#65378;調症(精神分裂病) &#65379; 。

 就连历連難国民

 然的、 正确的。

 但是, 废除日 语中的汉字又是万万行不通的。

 这是因为汉字对日本语言、 日 本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深远的。

 它主要体现在:

 1 汉字是联系日 本文化的桥梁; 2 汉字有区别同音异义词的作用; 3 汉字具有无限的造词能力; 4 汉字同日 语是血肉相连的。

  参考文献

 [1] 築島裕 語『 国学』〔M東〕京大学出版会 1964

 [2]漢藤堂明保『字の起源』〔 M徳間 書〕

 [3]園語明星学· 国部『 にっ ぽんご7

 [4]語小川芳男 他『 日 本教育事典』〔M

 [5]環樹小川他『 角川新字源』〔M〕 角川

 [6] 金田一春彦 語質『 日 本の特』〔M

 [7] 鈴順記木子『 表法』〔M〕 荒竹出版 1988

 [8] 宮地裕他『 講座日 本語と 日 本語教育』( 計 16 冊)〔M〕 . 明治書院 1989

 [9] 松井嘉和『 外国人から 見た日 本語』〔M〕 日 本教文社 1994

 [10] 林四郎他『 日 本の漢字&#12539; 中国の漢字』〔M〕 三省堂 1995

 [11] 三省堂編修所『 難読漢字字典』〔M〕 三省堂 1995

 [12] 三省堂編修所『 日 本人名 辞典』〔M〕 三省堂 1996

 [13] 河野六郎『 文字論』〔M〕 . 三省堂 1997

 [14] 白川静『 漢字百話』〔M〕 . 中央公論新社 2000

 [15] 高島俊男 『 漢字と 日 本人』〔M〕 . 文芸春秋 2001

 店 1966

 字』〔M館 書〕 大修書店 1983

 〕 日 本放送漢書〕 むぎ店 1982

 房刊 1978

 協会 1983

推荐访问: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汉字 日本文化 影响